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百四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四十三卷目录

 广德州部汇考一
  广德州建置沿革考
  广德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广德州星野考
  广德州山川考
  广德州城池考
  广德州关梁考
  广德州封建考
  广德州公署考
  广德州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广德州户口考
  广德州田赋考
  广德州漕运考

职方典第八百四十三卷

广德州部汇考一

广德州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州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属吴地,名桐汭,后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鄣郡。汉初,属荆吴江都。三国后,改丹阳郡,设故鄣县,隶扬州。东汉因之三国属吴,仍称故鄣,又分隶吴兴郡。晋改广德,隶宣城郡。宋置绥安县,属义兴郡。梁析置大梁郡,石封县。陈改陈留郡。隋仍称绥安。唐以绥安,为桃州,置桐城、怀德二县,后并入绥安,又改为广德县,并隶宣州。五代、南唐,改广德制置司,属升州。宋初,属宣州,后升县,为军。端拱中,析置建平县,属之隶江南东路。元称广德路,隶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领广德、建平二县。明改路为府,改广德为广阳,并建平、共领二县。隋改为州,裁广阳入州,治领建平一县,为直隶州。皇清因之编户二百四十里,隶江南省。安徽布政使司领县一。
建平县
唐以前为广德州郎埠镇地。宋端拱初,置建平县,属广德军。元属广德路。明先属广德府,后广德州。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一十四里。
广德州疆域考〈形胜附〉《通志》州县《志》合载广德州疆域图

本州
东至湖州府长兴县,界三十里;
西至建平县,界六十里;
南至孝丰县,界六十里;至宁国县,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溧阳县,界七十里;
东北至宜兴县,界七十里。
自州治至省城,水路五百里,陆路三百六十里。至
京师,水路三千七百五十五里,陆路二千七百八
十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建平县
州西四十五里,为建平;东至本州界;
西至宁国府宣城县,界南埼湖五十里;
南至宁国府宁国县,界塘泥岭九十里;
北至江宁府高淳县,界嵩儿墩四十五里;
东南至宁国县,陆程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溧阳县,陆程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宁国府,陆程一百三十里,水程二百里;西北至太平府繁昌县,陆程二百一十里,水程二百六十里。
自县至
京师,水路三千七百五十里,陆路二千七百里。
东西广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五里。
形胜附本州
《州志》:凡邑有佳山水,名人必津津品题,以纪其胜。若广德夹水为城,负山置郡。大溪东绕拖白练而接天,横岭西蟠拟青矛之插汉。五老回旋于北三峰,拱峙于南,亦江左,名区也。
《建平县志》:前为郎溪,上接桐水,下汇南湖,潆洄环绕襟带一邑。镇山拱于前,清涧枕于后,浮湖渟泓于左,赤山标奇于右,东南有茅山之挺秀,西北有三溪之汇流:其大概也。

广德州星野考

     州县《志》合载州属总
《后汉书·天文志》:玉衡第六星,主扬州,常以五巳日候之。辛巳为丹阳。
《晋书·天文志》:斗、牵牛、须女,吴、越,扬州:丹阳入斗十六度。
《隋书·地理志》:扬州于《禹贡》为淮海之地。在天官,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为丑,吴、越得其分。
《唐书·天文志》:斗、牵牛,星纪也。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占吴、越郡。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
《宋史·天文志》:石申曰:魁星第一主吴,二会稽,三丹阳。
《明分野清类书》:广德斗分。
《旧志》:州于汉时属丹阳。东晋虽徙,置建康。诸史分野,从其始,今之丹阳,汉时吴郡之会稽也。分别观之,斗为星纪,盖以日月五星起于斗。古之言:天者,自牛、斗纪星,故曰:星纪,为十二次之首。有辨星纪之非,吴、越者,曰:吴、越,南星纪北,然以历家仰仪之理推之,则星纪在北,而光烛于南。其以吴、越当之,从星纪之所烛也。〈按建平县星野同〉

广德州山川考

        《州志》本州
横山 在州治西北五里许,州之镇山也。其山高出群峰,四望皆横,故曰横山。上有张真君礼斗台。山半有攀萝亭、集仙亭。其巅有龙潭,潭畔有龙王庙。宋天圣中,郡守梅询建。上有观音殿,明教寺。明万历十二年,知州陆长庚复鼎新之郡绅。濮阳棐倡族,众建关帝庙。管九皋建玉皇阁,今废。
笔架山 在州治西南隅。
万桂山 在明伦堂后。明成化十年,知州周瑛所筑,以补地形之陁。手植万桂,期于多贤,山之命名以此。山巅为凌云峰,有天游亭,中题万桂山石刻系以铭焉。凌云之东为龙首岭,龙首左岭名朝阳,凌云右岭名横秋。前,麓中有澄心,右有顾影,左有洛凤三池。后,麓有兰陂、松径、雪窦、潜蛟之窟。泉清而洌,冬夏不涸。雪窦上瑛题曰源头活水。有州判官涂相诗刻在焉。雪窦前有古、意亭,二亭俱圮。万历十四年,知州陆长庚重建。山前少东,旧为射圃,有观德亭,今圮。
乾溪山 在州治东南三十里,一溪下绕无雨常竭,白石粲然,故名乾溪。峰峦叠秀,岩岫回环,宛若帘幕,又名帘幕山。
石媳妇山 在州治东南五十里。上突起一石,高二丈许,如妇人形。旧传有谢氏女守节,登山望夫,化为石。石上藤萝薜荔萦绕,独露其面,樵者不敢采。
石壁山 在州治东南三十五里。石山陡峻,溪流湍急,羲苍子刻有绝壁飞湍四大字在上。踏崩山 在州治东南二十五里,山石颓落如踏崩然,故名。
饭石山 在州治东亭湖北。相传谓张真君饭时馀粒化为细石,如饭粒然。
石鼓山 在州治东南五十里,上有石类鼓形,下有石类鼓架,故名。
羲苍山 在州治东南四十里。其山云峰环抱,
碧涧中流,窈窕奇绝,号为羲苍。洞天乃苍仙修炼处,有云栖岩、洗药涧、丹灶崖、玉女峰、升仙台、苍仙祠、蝉蜕关诸胜。
青山 在州治东南六十里,一峰峭立如青螺然,故名。
丹井山 在州治南十里,即徐仙炼丹处。桃花山 在州治东南六十里,山多桃花。竹山 在州治南十五里。山麓有竹山寺,一溪环其下,众山罗其前,多松竹、泉石之胜。
席帽山 在州治南十五里,众山旋绕,此山突出状若席帽,俗呼牛首山,又呼石佛寺。
方山 在州治南十五里,山势纡回,山趾有方侯祠。
仙石山 在州治南二十里,山下有石,高二丈许,坦平可履,上有仙人遗迹。
笄山 在州治南二十里,其山三峰拱峙,形似女笄。州治、学宫皆挹其秀,俗以其形类鸡罩,又呼鸡罩山。
狮子山 在州治南三十里,山之状与狮子相似。
石云梯山 在州治南三十里,乾溪山西,高百丈许。石有阶级可登,状如云梯。
马鞍山 在州治南五十里,形似马鞍之状。金鸡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上有石洞广尺馀。旧传:晦夜,火光灿灿现洞中,又时有锦鸡游行石上。
石岩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
和尚山 在州治南六十里,山巅有石,宛如僧形。
灵山 在州治南七十里,其中峰有灵山寺,群峰回绕,如揖如辅。绝顶有解愠台,高山层霄,石平如划,回望廓如台。右偏下有书云石轩,宛若老人。台前,石壁对峙,峭如排戟,又有棋盘石。山之水夹流而下,汇而为溪。循溪而下,有珠帘,泉如沸如喷。珠帘下为丁公潭,潭下为云锦泉,如织如绘,云锦泉有石对峙,名曰支机。有石梁横亘平,广可容百馀。武梁下有小云锦,《明一统志》云:灵山泉石甲于一郡。
尖山 在州治南七十五里,其峰特出,众峰如书空之笔。中横片石,有水一泓,雨不盈,旱不涸,上下多飞泉,白石之胜。
平顶山 在州治南七十五里,旧传仙人葛洪与其徒王当阳炼丹处。有禅庵。
白马山 在州治南七十五里,山似马形,约高十里。
桐山 在州治南八十里,杜预注《左传》:广德县西南有桐水,源出白石山,入丹阳湖。清风簇簇,离立天外。
四峰山 在州治南八十里。
祠山 在州治西五里,密迩横山。山之麓建张真君庙。
西巘山 在州治西五里,上有醉翁亭,山下清流汨汨,湾抱山脚。
小芝山 在州治西五里,知州朱麟出郭省耕,最爱此山。景酷类万安芝山,遂以小芝山呼之。石磴山 在州治西十里。
白茅山 在州治西四十五里,上通大驿。创公馆,有豁眸亭,有朝阳禅庵。梁普通时,建有铁佛古井。
井亭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有元将郑姓者,扎寨此山,因投于此山之井,后人构亭祀之名曰井亭。
阳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诸峰面皆向阳。大山 在州治西五十里。
乌石牛山 在州治西五十五里,山有巨石,其色乌,其状类牛偃卧。
腰山 在州治西七十里。
稻堆山 在州治西南三十五里。
大首山 在州治西南八十里,其山最高。上有一井逢旱不竭。
岩头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两山屹立如阙,中夹一溪,州之水悉汇此。入建平,山巅有巨石,横卧俯瞰溪流。每遇狂潦奔湍,藉此障之山,多蜂溪、多鱼。
韩山 在州治北十里。
锁山 在州治北二十里,山麓有锁山寺。逃牛山 在州治东北六十里,山有一洞。旧传有牧童逐牛至山岭,牛竟奔入洞中,童子随入。至今洞门遗迹未泯。
五老山 在州治北六十里。
五花岩山 在州治北七十里,横列五峰,高约
三百丈。其最高峰,顶有白佛祠,石壁上刻天宝年号,遇旱祷澍,无不应者。
鹰嘴山 在州南三十里,其山特峻。绝顶,一石峭然卓立,高十馀丈。如鹰,深窟容百馀人。长岭 在州治东三十里。
石岭 在州治南二十里。
亭子岭 在州治南四十里。
犁壁岭 在州治南五十里。
轿岭 在州治南六十里。
峻岩岭 在州治南十五里。
郭岭 在州治南三十里。
青洪岭 在州治南四十五里。
金鸡岭 在州治南六十里,即金鸡山岭。苦岭 在州治南七十里。
拗西岭 在州治西二十里。
牛场岭 在州治西二十里。
金牛岭 在州治北七十里,旧传有僧逐金牛至此,牛入洞不出,僧寻,化石峙于洞门。
铁冶岭 在州治北七十里。
长山冈 在州治东十里。
红冈 在州治东南三十里。
东山冈 在州治东南三十里。
九里冈 在州治东南四十里。
郎埠冈 在州治北二里。
横山冈 在州治西北二里。
枫塘冈 在州治西二十里。
石板冈 在州治西三十里。
七里冈 在州治西南十里。
丁家冈 在州治南三十里。
乌沙冈 在州治南六十里。
银山冈 在州治北五十里。
白马墩 在州治北二十五里,旧传刘文靖洗马昼憩息于此。
孝义墩 在旌孝都孝子李彭年故迹。
白泥墩 在州治北六十里。
大洞 一名长乐洞,在州治东北六十里。洞门深,广可容千人。其左岩石乳融结,如覆钟,如悬磬,如关,如柱,如莲。其如禽兽状者,不可胜纪。又有石鼓,扣以杵,吼如雷。其右有大石柱,俨似鳌足。崖上有淳熙年号,墨如新染。晡时,日光斜照,洞门之石五采如绘。进数十步,岐为二篝火,可入二。洞内又为小洞二:东洞峭刻瑰谲,乳膏融结,千态万状,北石崖愈奇。岩下有潭,其深叵测。进八十步许,为龙潭,可渡其内,奇绾怪错,视外为胜。西洞宏邃,进里许为铜关,可进一人。至内,则又宏𤕤,其最深处为大雪洞一。望五十步渐内,则隘小不可入。其小雪洞高如大雪洞而邃不及。铜关外有仙桥,高约五尺,片石捲成。有盐堆盆积如盐,有石田方而静。关内有石棋盘,雪窝石磬。洞之深邈,莫知所穷。
桃姑洞 在州治东北五十里,洞门在半山中,内多岐洞相通。至第七洞,有一通明窦,隐隐相照,俗呼为天井。其石崖融乳,奇异处多类大洞。明嘉靖十五年,知州朱麟常游于此,谓其似家乡之别洞,遂磨石书芝山别洞四字。
罗汉洞 在州治南七十里。
龙钻洞 在州治东北五十里,大石山,中有空窍,如龙钻状。
鲤鱼洞 在州治北七十里,洞中隐约有仙人形。
九斗川 在州治北七十里,众山盘折,川经于其中,九曲如斗。
濯缨溪 在州治西崇德门外约二十步。玉溪 在州治西门外,环绕如带。
毓秀河 儒学前明永乐九年,知州杨瀚扩池凿河。弘治二年,知州辛礼易民田而增扩之。万历十五年,知州陆长庚又增凿河之南,名以毓秀。东尽学田五亩五分,西易李栋田四亩二分,视旧加三之二焉水。自西而东折,经梯云桥绕于儒学。北又浚龙门水,入会龙池。历文明溪会于北水关。后水关,以久雨之后,外水沮洳反渰田禾,因塞焉。学前河段令旧于河上,栽桃李;河内种莲,规制益伟矣。按:秀水源一自葛村老溪坝入秀水,沟中经落马,坝道士坝沿山坝至南城,河桥进城,拱绕学宫,北出水关,皇清康熙五年,知州杨苞给保甲银筑造石坝;一自节义溪经殷村、钱村突下城河,入西水关、绕州治后,出北水关。
无量溪 在州治东五里。
横梗溪 在州治南三里许。
星桥溪 在州治东五里。
鲤洪溪 在州治东十里。
英溪 在州治西南三十里。
清渡溪 在州治东南四十里。
桐水溪 在州治南八十里。
雄溪 在州治南五十里。
大源溪 在州治西南,由宁国府大陶山流入南埼湖。
碧溪 在州治东三十里,源出羲苍山西,缠中丞里,波澜潆洄,澄彻可爱。旁多古木,岸有芳洲,骚人、仙侣多聚于此。
浴兵池 在州治东三十里,约广五百馀亩。旧传谓:张真君所开饭时,馀粒化为石,饭馀面鱼食之。至今,鱼腹中,必有肠如面条。塔湖 在州治东三十里,三十都、周三里,灌田七百馀亩。
不老泉 在州治南四十里,泉脉长流大,旱不竭。古有石碑镌不老泉三字。
建平县
金牛山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绝顶有大石,上有牛眠迹,故名。
龟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其形如龟,故名。泉水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麓有池,寒泉涌出。大溪山 在县东三十里,桐水出焉。《寰宇记》:源出白石,流入宣城县白沙川,入丹阳湖。
青草山 在县西三十里。
马场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
岩头山 在县东四十里,悬崖峭立。
庙冈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上有祠、山庙,祈雨辄应。
白茅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广德建平之界,名贤,多题咏。
西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山曲有广惠王庙。镇山 在县南五里,县治之案山也。
走马山 在县南十五里,上有王汉祠,道通宣城巅可走马。
聚宝山 在县南三十里。
山 在县南三十里。塔山 在县南七十里,峰高五里,石磴盘曲,绝顶稍平,构庵其上。
香山 在县南五十里,俗传仙人采药于此,石上有仙人迹。
霄峰山 在县南六十里,悬崖屹立,势冲霄汉。大岩山 在县南七十里,其上有池,冬夏不竭。俗传宋天圣间,有岩石君者显灵于此,有庙存焉。
小岩山 与大岩山并。
东山 在县南七十里。
太磊山 在县南八十里,苍翠如屏,绝顶三石品立,俗以其形类僧一名和尚,山麓下稍平处名曰张公坪,侧有石洞,方广二丈许。洞顶巨石耸峙,上有仙人偃卧迹。
木竹山 在县南八十里。
鸦山 在县南九十里,一石高二丈许,有弹迹百馀,俗呼为弹子石。旧传:有仙人垂钓于此,足迹尚存。山产茶,旧常入贡。
赤山 在县西南七里,麓枕大溪。
明阳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东安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墩头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
社众山 在县西北十里。
西山 在县北三十里。
南瀛山 在县北四十里,一名南沿。
尖墩山 在县东北五里。
五武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乌云山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上有云气,土人占为雨候。
凤居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昔有凤栖于其上。
独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其山峻峙,别无群麓。
亭子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秀峙大涛龟山之前,其形如亭。
大涛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悬崖峻绝,松风吼作涛声。
马鞍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形如马鞍,故名。伍牙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上有子胥庙。其侧有龙潭。遇旱求雨,多应。按《舆地广记》:伍员伐楚还吴,经此建牙,因名。
案台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平夷如几,当子胥庙前。
全峰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一名仙峰山。
护形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峙伍牙之右。葫芦山  花坟山  石山
仙山   宁山,俱在县东。
王家岭 在县南二十里。
宗汉岭 在县南三十里。
独柯松岭 在县南三十里。
白沙岭 在县东五十里。
丁家岭 在县东五十里。
西洪岭 在县东五十里。
汉岭 在县东五十里。
张冲岭 在县南六十里。
石佛岭 在县南七十里,上有三石,高二丈许,其形如佛。
峡子岭 在县南八十里,群崖拥凑,为宣城、建平之界。
伏狮岭 在县南八十里,其形类伏狮,故名。青苔岭 在县南八十里,悬崖千仞,下有钓台。唐泥岭 在县南九十里,磴道嶙峋,置身天际。袍笏岭 在县南九十里,上有天泉,大旱不竭。老松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
长山冈 在县南五十里。
大墩冈 在县西北三十里。
石门冈 在县南七十里。
石头冈 在县南十里。
凤凰墩 在县治。后明万历十八年,知县张邦政取土积成高七尺许,方广二丈,建亭于上,立石题曰凤凰墩。后天启五年,知县吴中台甃以石。
望牛墩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海船墩 在县西二十五里。
亭子墩 在县西北十里。
寨墩 在县东北四十里。
西河 在县西门外,旧与前河通,环县治。明嘉靖年间,筑堤塞之。万历二十八年,知县朱之楫从士民之请,复开旧道。其近河诸田虑圩,低患水。失,收乃于概县。田内量徵,其值以偿之原田,仍归其主。其议旋寝邑,称憾焉。
梅渚河 在县北三十里,入溧阳三塔堰,以通大江。
南埼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广德、建平之水,皆汇焉,入丹阳湖。《九域志》:作南埼湖,俗呼南湖。郎溪 在县治。前源出桐汭诸山之水,合流而汇于南湖,以达大江。
三峡溪 在县西南二十里,通南湖,中有三桥。合溪 在县东南三十里,二水合流,故名。今名为赣溪。
余家溪 在县南八十里。
袁村溪 在县南八十里,其地产麻,入溪沤之甚洁白。
赤山溪 在县西南七里,环绕赤山之麓。苏大溪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东接三峡水,西通小湖浦,溉田可数百顷,民甚赖焉。
北溪 在县北十里。
胥溪 在县北四十里,上接广通镇,下通溧阳、三塔等堰,东汇于海。
姚村沙溪 在县南七十里,姚恕诗云:拖翠虹吞浮藻暖,浸红鹿嗽带花香。网溪 在县东南十里。
上堰涧 在县东一十五里。
白石涧 在县东南三十里,上接本州章步桐水之源,下合郎溪广德郡南之水,以入南埼湖。源出白石,故名。
洗马涧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世传唐李克用征黄巢经此洗马,因名。
后涧 在县西南三十里。
清涧 在县北三里。东接浮湖,西通北溪,四时澄澈。
马履涧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俗传伍员马履此,其泉涌出,因名。
小湖浦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一名里南湖,东接苏大溪,西通新沟,汇南埼湖。
岩山潭 在县东四十里。
浮潭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吴村潭 在县西五里。
黄天潭 在县西一十七里。
夏家潭 在县西二十二里。
朱村潭 在县西二十五里,水深鱼多,一名起鱼潭,东接郎溪,西通南埼湖。
赤河潭 在县西南七里。
龙潭 在伍牙山麓。潭上巨石有仙人迹,上通重九岭、溧阳之界,有龙王庙,天旱求雨辄应。
淘淋港 在县西南五里,镇山下蜿蜒一十馀里。
新沟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东连小湖浦,西通南埼湖。
寨沟 在县西北一里。
龙涡泉 在县东一里。
沸泉 在县东十里。
妙泉 在县南七十里,大岩山下,清洌不竭。龙潭泉 在县南七十里,大岩山顶。
冰玉泉 在县西十里。
龙井泉 在县南五里,一名温泉。
义井 在县治东崇信坊,一名双井。宋咸淳四年,邑民范日进家属三百,凿此同饮。
济狱井 在县狱内。明正德二年,邑民任兰九浚造。
永清井 在县治东,城隍庙前。明洪熙元年,道人钱德诚凿其水澄清,虽旱不竭。
白茅井 在县东四十五里,白茅山顶,施水庵内。
郭母店古井 在县西南三十里,俗传:昔有郭母,善酿。有道人主其家,母告以困乏状,道人以丹药投于井,语之曰:汝今后汲井水卖之,即酒也。踰年,道人复来,问曰:获利否。母曰:利颇获矣。只猪无糟耳。道人大笑,收丹药而去,不复为酒。惠井 在县北五里,永惠亭旁。明万历九年,黄时济浚凿。
玉乳井 在县治后,白鹤观内。

广德州城池考

        《通志》本州
广德州城池 明太祖令元帅赵继祖、邵荣领军镇此,始建。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广八尺,池深八尺,阔一丈六尺。门六:东曰熙春,南曰丽正,西曰安贞,北曰拱辰,东南曰钟秀,东北曰常州,即今水关。正德四年,知州刘守节修葺城垣,缭以土覆之瓦。嘉靖间,知州张士元甃砖设垛,历年屡修。皇清康熙二年,知州杨苞重修。
外县
建平县城池 明崇祯八年,知县侯佐筑。周围七百八十丈,高一丈,广二丈五尺,门四。皇清康熙四年,知县李景荣重葺。

广德州关梁考

     州县《志》合载本州
苦岭关 在州治东南七十里,明正德十二年,孝丰剧贼汤毛九为乱,知州周时望、判官况照躬率民兵守此,以禦焉。亦险隘区也。
梅公桥 在州治右。
王家桥 在复初书院后。
武定桥 在州治东,旧名迎贞,因屡圮立真武庙以镇之,故名武定。
济民桥 在州东二里许。
复古桥 在州治东,旧名寺河桥。
上松桥 在州治东,开化寺右。
下松桥 在州治东,东岳庙前。
吊桥 在州治东门外。
新河桥 在州治东门外。
迎春桥 在州治东,一名济民桥,因迎春过此,故名。
河图塘桥 在州治东门外。
星桥 在州治东五里,无量溪上。旧传:此地星陨为石,因名福星桥。明嘉靖六年,乡宦张金建。万历丁亥,夏水冲,桥圮。州守钟庚阳捐俸,以倡士民。醵金二千,重建。旋圮。皇清康熙四年,知州杨苞捐俸重建。
延寿桥 在州治东十里。
浪傥桥 在州治东十五里。
浮潭桥 在州治东二十里。
搭毕桥 在州治东一十里。
梅婆桥 在织染局左。
杜公桥 在西社学左。
杜婆桥 在西社学右。
岁丰桥 在西门外近城处,旧名城河桥,久废。明万历四年,知州吴同春重建,更名岁丰。濯缨桥 在州治西门外,知州杨翰建,知州乔岱修。
狮子桥 在西门外濯缨桥西三十步许。乌盆桥 在州治西北七里。
英溪桥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久废。明嘉靖四十五年,州民许奎重建。
白鹭桥 在州治西北三十五里。
大桥 在州治西北五十三里。
雄溪桥 在州治西北七十里。
仓桥 在州治南预备仓前。
节义桥 在州治南十里。
永安桥 在州治南十三里。
落马桥 在州治南十五里。
永兴桥 在州治南二十里,州民濮阳晦建。杜杭桥 在州治东南二十里。
碧溪桥 在州治东南三十里。
汪家桥 在州治南三十里。
永定桥 在州治南四十里。
土桥 在州治南四十里。
冷水涧桥 在州治东南四十里。
吴马桥 在州治西南五十里,州民濮阳铭建。叶坞桥 在州治南七十里。
头陀桥 在州治东南七十里。
斗门桥 在州治北。
梅花桥 在州治北门外,知州钟振筑凤凰墩于溪左,更名凤凰桥。
北湾桥 在州治北一里,春涨,桥圮。知州段猷显捐俸重建。
朴水桥 在州治北五里。
浮桥 在州治北十里。
土塘桥 在州治北十里。
金鹅桥 在州治北十里。
西涧桥 在州治北十五里。
马涧桥 在州治北十七里。
太平桥 在州治北二十里。
杨邯桥 俗名杨庵桥,在州治北二十里。陆家桥 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刘洞桥 在州治西北四十五里。
湖南桥 在州治北十五里,州民沈一梁建。钟秀桥 在钟秀门外。康熙七年,游击李成龙捐俸建。
誓节渡 在州治西五十里。唐末,值黄巢为乱,土人张姓者,率乡兵捍之,誓死不退,遂没于溪,故名焉。
沧河渡 在州治北二十里。
昝埠渡 在州治北二十里。
沈家渡 在州治北二十里。
朱湾渡 在州治东北四十里,向未疏通。康熙五年,知州杨苞设立箄埠,移文湖州府,水道通行,不容钉塞。箄筏往来,商贾便之。
建平县
廖店桥 在县东一十里。明宣德八年,县丞马昶建。
土桥 在县东一十五里。
开土桥 在县东一十五里。
沙桥 在县东二十里,一名上神桥,居民李曾建。
阮桥 在县东二十二里,居民阮时序建,徐瑢重修。
孝义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宋绍定年,居民李寔建。
胥家桥 在县东十里,今废。
新桥 在县东一十五里。
高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骆村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明永乐十八年,居民骆观募建。
浮潭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架浮潭之上,故名明。永乐二十一年,道人余成募建。
南峡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中峡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北峡桥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梅家桥 在县南三里。
丁塘桥 在县南三里。宋庆元五年,知县葛采建。元至元五年,知县高璧重修,后废。明正德七年,知县张澯令僧募建,后复废。万历二十三年,乡官王三聘等重建。
港桥 在县南五里,今废。
许家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宋宝庆三年,居民许日富建,后废。崇祯十六年,生员方聘募建,今名双拱桥。
水鸣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久圮。方聘率族人重建。
永兴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明景泰四年,邑民梁芳建。
积福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明景泰五年,邑民
梁芳建。
山桥 在县南。明永乐二十一年,李方一建。凤凰桥 宋淳熙二年建,一在县南三十里,一在壮村县西二十四里。
张公桥 宋甲辰年,张道兴募建。明万历二十三年,居民陈宪九改建。
四路桥 元壬申年建。明万历年,知县张宗信重建,在县南四十里。
龙潭桥 在县南四十五里。宋淳熙间,居民姚一千建。
泄涧桥 明景泰二年,张仲祥建,在县南六十里。
云桥 在县南六十里。
青碧桥 在县南八十里。宋淳熙四年,居民谈祥瑞募建。
泗洲桥 在县南八十里。宋淳熙四年,居民谈祥瑞等建。
飞鲤桥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明嘉靖十二年,徽人童念忠建。俗传:建桥时,有鲤鱼跃木上,因名。后木朽。万历三年,生员韩荆等更造以石。花桥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废。
惠政桥 在县西门外,旧有浮桥,名普济,在县之南。宋嘉熙间,知县施德懋建。厥后,舰敝因废为渡。明崇祯戊寅,庠生乌伯龙、仲龙等议建,石桥未就。皇清康熙辛未年,庠生史纲等募建浮桥。
绿龟桥 在县治西,白鹤观前。昔传:六水会于桥下,故名六归桥,讹为绿龟。
吴家桥 在县西八里,宗玺令僧募建。
尹家桥 在县西十五里,今废。
拖板桥 在县西十五里,今废。
苏棣桥 在县西二十里,今废。
吼儿渡桥 在县西二十里,明夏宗武建。杨村桥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师姑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砖桥 在县南七十里,姚姓士民建。
荆轲渡桥 在县西三十里。明正德三年,夏斌三建,以木为之。后夏宗孟更造石桥。
济溺桥 在县西三十里。明万历十三年,居民夏湛旸捐赀建。
三峡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宋绍定四年,知县孔惠时建。其水出三山之峡,故名。
下马桥 在县西北一里。明景泰五年,僧惠让建。
朱家桥 在县西北二里。宋丁未年,居民朱寿三造。
裘桥 在县西北三里,今废。
宗家桥 在县西北五里。宋甲申年建,桥近居民宗氏,故名。
夏家桥 在县西北十里。
乌泥浒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沈家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通津桥 在县北一里。宋庚午年,居民建。明弘治十一年,邑民杨萼重建。一名杨家桥。
踏滉桥 在县北三里,宋时建。明成化中,义民潘达五等修。万历二十七年,邑人吴国本重修。厥后,倾圮。皇清顺治四年重修,宣城汤承宗记。
钟桥 在县北十里,宋宝庆间,知县章一璧建。明永乐五年,邑人陈兴募建。
北拱桥 在县北十五里。
西梅桥 梅渚镇西,宋丙子年,居民陈仙佑建。永福桥 梅渚镇北,明成化三年建。正德九年,居民王辰重建。
萧贝桥 在县北三十里。
北高桥 在县北三十里。
洪桥 在县北三十五里。宋淳熙二年,侯智大募建。
永康桥 在县北四十里。明隆庆元年,吕应春重修。万历五年,吕鍪等重建石桥。
永宁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宋端平乙未年建。明永乐二十年,吕绍六重修。一名上桥。
通京桥 在县北四十里,明嘉靖元年吕思建。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吕贞元等重建。
双桥 在县东北十里。
山下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
钱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宋时钱兴务建,黄时济重建。
东坑桥 在县东十五里。
诸家桥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德政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明宣德八年,巡检
毕升募建。
清溪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
石桥 在县东北四十里。
大涧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
张家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
北庵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
沙区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
大桥 在县西三十里。
小桥 在县西三十里。
环翠桥 在县西二十里。
流碧桥 在县西二十里。
双拱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
环秀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明万历二十六年,居民方孝三等建。涧水九曲,竹木幽郁,为一方之胜。
东门渡 在县治东门外。
陈家渡 在县东十里。
欧阳渡 在县东三十五里。
清溪渡 在县治南。旧有普济桥,后废为渡。乌盆滩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合溪渡 在县东南三十里。
忠义渡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赤山渡 在县西南五里。
三溪渡 在县西南十五里。
汪家渡 在县西三里。
吴村渡 在县西五里。
犁耙渡 在县西五里。
破塘湾渡 在县西十里。
东夏渡 在县西二十里。
柏枝渡 在县西二十二里。
吼儿渡 在县西二十二里。
松梗渡 在县西十里。
李村渡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吴家渡 在县西北十里。
荆轲渡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广德州封建考

        《州志》
广德王 刘云客,中山靖王之后,鸿嘉二年封。广平王 刘广汉云客弟,哀帝封。
广德王 刘伦,广川惠王曾孙,平帝元始二年,广平王无后,立为广德王,奉靖王后。

三国

广德侯 徐琨,领兵从孙策,破庐江,封。

广德侯 徐度从陈高祖,讨侯景有功,追封。

广德侯 章景明,章皇后之父,追封。

广德郡公 李安远,夏州人。袭封阳城公,累封至广德郡公。

五代

广德郡王 朱全昱,为宣武节度使、中书令,进封。

广德侯 华高,凤阳人,封为广德侯。

广德州公署考

     州县《志》合载本州
州治 明洪武四年,同知赵有庆建中为正厅,厅之东为吏目,厅西为钱帛库,后为敬义堂知州朱麟改为进思堂。厅之前,左翼为吏、户、礼、税粮承发科;右翼为兵、刑、工勘合科。前为戒石亭,又前为仪门。东为土神祠、仪仗库,西为狱,又前为正门、为谯楼焉。州宅在进思堂后。弘治十三年,知州杨朴建。后有桐汭池,池上有君子亭,进思堂左有空基。正德八年,知州刘节建,后乐堂。嘉靖六年,知州龙大有复建。堂于后乐堂,后皆为州宅、嗣,后兴建非一。明季以来,兵寇残燬,廨宇半圮,岳牧堂仅存前二级仪门及左右吏舍,尘砾湮芜。皇清康熙五年,知州杨苞,十一年,知州高拱乾相继重建,规模大备。
州同署 在正堂东官裁署,废。
州判署 在正堂左。
吏目署 在州判署南。
东察院 州治东。明洪武四年,同知赵有庆建中为肃政厅,后有川堂,有后堂,有厅房,前翼以厢房,有重门。正德十三年,知州周时望市民间地为候事厅,俱圮。康熙六年,知州杨苞捐俸重修。
西察院 亦圮。康熙六年,知州杨苞捐俸重修。南察院 今废。
兵备道公署 在东察院左,今废。
杭村司巡检司 在州北七十里。
陈阳司巡检司 在州西南六十五里。
广安司巡检司 在州南八十里,三司俱知州辛礼建。
白茅山公馆 在州治西五十里,知州范昌龄建。
杨滩公馆 在州治南九十里,知州龙大有建。医学 在州治南。
阴阳学 在州治西。
僧正司 在州治东开化寺。
道正司 旧在元妙观,明嘉靖五年,判官邹守益迁于东门外。
和丰仓 在州治东。明洪武初建,今改为大察院。
预备仓 在州治南。明洪武初建。成化间,知州陆凤重建,今改为营,止存五分之一。皇清康熙五年,以仓在营内,输纳不便,知州杨苞移于州厅东。旧同知衙基,又造常平仓于后。马田稻仓 在州厅东,常平仓后。
九乡义仓 在预备仓右。明万历五年,知州吴同春建,今废。
水次仓 先在宁国府水阳镇。明永乐间,本州同知李进改建于建平县治南。嘉靖十三年,知州胡万里增建廒仓十间。万历十三年,知州陆长庚复建仓水阳。凡起运兑军贮顿于此。
外县
建平县治 正厅三间,后为勤政堂、省日堂。县宅旧在幕厅左,明洪武三十一年,改建于正厅后。正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正厅前左为幕厅,右为收支库,两翼为六房,前为戒石亭,今废为仪门。仪门左仪从库右架阁,库外左为寅宾馆。
县丞署 旧在东司房后,今裁废。
主簿署 二。一在仪门内,一在西司房后,今俱裁废。
典史署 在西司房后,旧主簿署前。
察院 在县治东崇信坊。明洪武八年建。正厅三间,泊水一间,川堂一间,后堂三间,厨房七间,左右隶房各三间,仪门三间,前门三间,小憩亭一间。
公馆 在县东南,前临郎川。正厅三间,川堂一间,后堂三间,厨房二间,左右隶房各二间,大门三间。南北长六十步,东西阔九十步。
陈村公馆 在县南四十里,今废。
白茅山公馆 在县东四十五里。
梅渚巡检司 在县北三十里,今衙舍废。陈村巡检司 明嘉靖年间裁革,今废。
预备仓 在县治四里许。明洪武年间,知县史智可建。仓厅三间,东廒八间,西廒九间,厅后廒十二间。正统八年,知县李观重建,今废,其址尚存。
常平仓 在县治东,怀仁祠右。
水次仓 建平土产之米,必须辗转搬运方得兑交漕艘,故漕仓不设于本县,而设于宣邑水阳镇河东。万历年间,置买宣城水阳镇河东房基一块:东至管基,西至大街,南至公巷,北至大士庵。正厅三间,四廒共八间。凡起运兑军贮顿于此。
养济院 在县治北丛桂坊。南北长三十八步,东西阔六十六步。
广德州学校考〈书院社学附〉《通志》《县志》合载
本州
广德州儒学 宋天圣中,司理范仲淹建于州治北。治平中,钱公辅迁于州东南隅,后毁于兵火。绍兴初,知广德军洪兴祖重葺,元契文质扩而新之。明洪武二年,同知赵有庆重新庙庑堂斋咸备焉。永乐九年,知州杨瀚扩旧址,凿学河。成化十年,知州周瑛迁明伦堂,筑万桂山。十六年,判官王玺多所修建。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县如其制,久之,明伦堂、启圣祠,俱圮。皇清顺治七年,操抚李日芃兵备道、袁仲魁捐俸修之。康熙六年,知州杨苞重修,完固视昔有加。复初书院 在学后西北,旧为元妙观。明嘉靖四年,判官邹守益改建尊经阁,下为明善堂。东西翼以号房十一楹为复。初,书院以训,多士置田三百亩,供四方来学者。
茅茹书院 在明伦堂东。康熙五年,士民公建。社学 四所。一在州治东,一在州治西,一在州治南,一在州治北,今俱废。
外县
建平县儒学 在县治东,宋建,兵燬。绍兴间,郡守洪兴祖重建。后县尉赵善与、知县章一璧继修。明洪武间,知县宋礼新之正统间,知县李观正德间,署县判官况照。嘉靖间,知州钟振、知县高常,万历间,知州张嗣诚、知县潘桂向、萼辉继修。皇清康熙四年,知县李景荣复建戟门、棂星门。
聚奎书院 康熙十二年,知县高自远重修,为义学。
义学 楼三间,在开法寺大殿后。知县柏肯堂设内有膳田一十六亩六分,官基租银九两一钱四分,为束修之资。
社学 二所。

广德州户口考

        《通志》州属总
原额人丁六万八千五百九十八,丁五分。顺治十四年,审增实在人丁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
康熙元年,实在人丁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
六年,实在人丁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十一年,实在人丁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
十六年,实在人丁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
二十二年,实在人丁六万九千七百九十三,丁五分。内除优免人丁七百四十六,丁实在当差人丁六万九千四十七,丁五分。
本州
人丁四万三千四百一十九丁,每丁科银一钱一分三釐七毫零。
建平县
人丁二万五千六百二十八,丁五分。每丁科银一钱四分九釐一毫零。

广德州田赋考

        《通志》州属总
原额田地一万二百九十八顷五十四亩三分三釐九毫五丝。
顺治十四年,实在成熟田地一万二百九十八顷五十四亩三分三釐九毫五丝,又新垦溢额田一十七亩九分七釐九毫。
康熙十七年,实在成熟并溢额田,共一万二百九十八顷七十二亩三分一釐八毫五丝。康熙二十二年,实在成熟并溢额田,共一万二百九十八顷七十二亩三分一釐八毫五丝。共该徵折色起存银五万八百九十六两三钱三分六釐八毫九丝二忽九微七纤九沙三尘一埃五渺。本色米一万三千七百四十四石三斗零,豆一千五百五十石七斗三升五合三抄零。
外不在丁,田徵解,牧马场、租南湖、河潭、鱼课,生铜熟铁,翎毛鱼线,胶匠班等项共银二百五两七钱五分三釐五毫二丝三忽,遇闰加银五两二钱九釐四毫六丝。
本州
原额田六千二百八十六顷七十五亩八分四釐五丝。今实在同每田一亩科银四分四釐八毫零。漕赠银五毫六忽零。科米一升二合九勺零。漕赠米五勺六撮零。科豆一合四勺七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匠班银八十九两一钱。
建平县
原额田四千一十一顷七十八亩四分九釐九毫。今实在成熟并溢额共田四千一十一顷九十六亩四分零,每亩科银五分五釐二毫六丝零。漕赠银五毫二忽零。科米一升二合七勺二抄零。漕赠米五勺二撮零。科豆一合五勺四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牧马场,租银三十两四钱一釐二丝三忽。南湖河潭,鱼渡课银四十四两九钱四分七釐五毫。匠班银二十八两八钱。清出新增南湖鱼渡课银一十二两五钱五釐,又鱼课二款,遇闰加银五两二钱九釐四毫六丝。

广德州漕运考

        《通志》州属总
康熙二十二年
额徵漕粮改兑正耗粳米,一万四百石,内改兑正米八千石,耗米二千四百石。
赠米五百二十石。
赠银五百二十两。
易米银八十两。
芦席七分折色银二十八两。
楞木七分折色银一两五钱四分。
松板七分折色银一十一两二钱三分六釐二毫二丝五忽。
芦席三分本色一千二百领。
楞木三分本色折银六钱六分。
松板三分本色折银四两八钱一分五釐五毫二丝五忽。
省卫漕项,南米七百二十石九斗八勺五撮七圭八粟八颗一粒。
裁扣书办工食银二百二十四两四钱,人役工食银二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