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百七十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百七十一卷目录

 徐州部汇考三
  徐州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徐州户口考
  徐州田赋考
  徐州漕运考
  徐州风俗考
  徐州祠庙考〈寺观附〉
  徐州驿递考
徐州祠庙考         《州志》
  本州
  社稷坛 当祭设木主二,左州社之神,右州稷
  之神,俱南向。祭毕藏之。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
  致祭。凡祭用羊二、豕二、帛二、爵三、登一、铏二、笾
  四、豆四、簋二,无乐。
  风云雷雨山川坛 当祭设木主三,中曰风云
  雷雨之神,左曰徐州境内山川之神,右曰徐州
  城隍之神,俱南向。岁以春秋仲月上丁第三日
  致祭。凡祭用帛七,牲视社稷加其一,馀并如之。
  州厉坛 岁以清明中元十月朔致祭。先期导
  迎城隍神位于坛旁,合无祀鬼神而祭之。凡祭
  用羊三、豕三、果四、羹、饭、冥、衣。凡数百具。
  里社坛 明洪武八年定制。每里立社一,祀土
  谷二神。里中耆老,岁以春秋仲月,用羊、豕、酒、果
  致祭。
  乡厉坛 明洪武八年定制。每里立坛一,里中
  耆老主之。用羊、豕、果、酒如州期祭。本乡无祀鬼
  神。
  田祖神庙 旧称螟蜫,或称司稼祭、日祭。品与
  坛同。
  城隍庙 春秋移位祭于坛,馀听官民祈祷而
  祭。
  徐州洪神庙 或称金龙四大王:洪、淤、庙、迁。
  徐州洪关尉神庙 久废。
  吕梁洪神庙
  吕梁洪关尉神庙 以上四庙并。明宣德七年
  登祀典。岁以春秋上丁三日致祭,凡祭用羊一、
  豕一、帛一。馀与诸坛同。
  金龙庙 三:一在城北门外南,岸面水运艘初
  过,及过尽致祭;一在河东岸,一在房村。
  文昌祠 二:一在南门外,久废,一在戏马台,明
  嘉靖二十六年建。
  留侯庙 二:一在留城,一在子房山,明宣德初,
  平江伯陈瑄,因旱祷雨有应,建祠祀焉。
  恭襄侯祠 平江恭襄侯陈瑄,有功漕运。
  费公祠 明成化间,工部主事费瑄督理洪事。
  嘉靖丁未,都御史詹瀚、主事曹英重修。
  潘公祠 明嘉靖间,工部侍郎、总理河道潘希
  曾。
  丁塘拔剑泉庙
  昭灵神祠 徐州管洪主事司祭,久废。以上八
  祠庙,先后续登祀,典祀,日品与上庙同,后昭灵
  拔剑费潘二祠,祭废。以下祠庙不在祀典者。
  玉皇庙 二:一在黄钟集,一近茶城。
  东岳庙 在城西南隅。今移云龙山南麓。
  元帝庙 三:一在城北门闉,一在城外小河口,
  一在黄钟集河滨。
  火神庙 八:一在南门城闉,一在城北小河东
  岸,一在城西南隅,二在南关,一近山,一滨洪,一
  北关,一西关,一夹河。
  三官庙 二:一在城北门闉,一在城南隅。
  禹王庙 在吕梁上洪东岸。
  关王庙 六:一在城南门闉,一在双沟,一在城
  西门内,一在城南二里,一在城北二里,一在东
  门内。
  五显庙 明宣德末,左卫千户刘显创建。
  显济大王庙 在泰山上,明嘉靖末里人义建。
  每岁三月十八日,各出祭,赛为胜会焉。
  彭祖庙 在城东北隅。今徒北门城闉彭祖故
  井边。
  汉高祖庙 在城南五里广运仓东三乡。彭城
  废县,亦有之。  黄石公庙 在城东北二十里。《汉书》圮上老人
  授张良素书,谓良曰:济北谷城山黄石即我也。
  后十三年,良从高帝过谷城山下,果求得之。今
  祠移子房山。
  三义庙 即台头寺。址在戏马台上。中为正庙,
  东为寿亭侯特庙,西为聚奎堂,今改户部官署。
  旗纛庙 旧在徐州卫公署后。每秋霜降节,徐
  州卫、徐州左卫合祭。明正德中,为水圮迄,今无
  建焉。
  忠烈庙 祀宋死节知州王复。
  东坡祠 在城南台头山三义庙东南隅。万历
  三年,知州刘顺之创建。
  刘郡守顺之祠 二,一在城正中,久废;一在台
  头山。
  萧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以上各坛祭同州所在。未详。
  城隍庙 祭同州。
  大魁楼 祀魁星。祭期与文昌同。
  八蜡庙 在县东里许。
  文昌祠 在华严寺东。
  禹王庙 在白茅山阴,岁时致祭。
  关王庙 二:一白茅山,一县南一里。
  三贤堂 在白茅山阴。祀闵子,子张唐封萧伯
  颜辛。
  东岳庙 二:一在白茅山,一在县西南明山之
  阴。
  火神庙 在县治西。
  大王庙 在县西北二里冀门右。
  留侯庙 在县西二十里。
  司马神庙 在县治西明宣德间。建祀天驷房
  星神,今废。
  亚圣庙 孟子后名端者,寓此建。
  闵子庙 在县南闵子村。祀孔门弟子闵子骞,
  今废。
  欧阳公祠 在桃山公裔安训萧,后寓此建。
  唐公祠 明隆庆三年,文华为萧令迁德州守,
  萧人祀之。
  岳武穆王庙 未详所在。
  张公生祠 在东门外,名镜心河南磁州人。
  史公生祠 在东门内。祀兵部史可法。明崇祯
  十四年,大饥,逃亡日甚。史为淮抚,以南粮拨赈
  之。
  砀山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以上各坛祭同州所在,未详。
  城隍庙 祭同州。
  东岳庙  元帝庙  岳神庙
  三灵侯庙 火神庙  龙王庙
  司马神庙 汉高祖庙 关庄缪侯庙
  先农祠
  见思祠 祀贤,令季木刘阳。
  丰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以上诸坛祭同州所在,未详。
  城隍庙 祭同州。
  田祖神庙 在县西二十五里。
  八蜡庙 在县治西北。
  金龙庙 旧在县南门外,今复徙建于南门外
  堤上。
  唐李文靖庙 在县西三十里。
  汉高祖庙 旧在县城中阳坊以上,祠庙俱登
  祀典。
  三清庙 在城南门外。
  元帝庙 在县北门外北堤里。
  三皇庙 在县治西,今废。
  周太尉庙 在西门外,演武厅左。
  关王庙 在县治东。
  司马神庙 在中阳坊。
  司马温公庙 在县西北三十里,今废。
  东汉光武庙 在县西北八里,今名东王庙。
  东岳行祠 在县东门外。
  吴邑令文光祠 在县治北门东。
  沛县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邑厉坛 以上诸坛祭同州所在,未详。
  城隍庙 祭同州。  文昌祠 在儒学东。
  昭惠祠 旧为子胥庙。
  洪济神祠 在夏镇。明隆庆四年,总河都御史
  翁大立题请创建。夏镇主事,春秋主其祭,
  三河口龙神庙。
  汉高原庙 在沛宫故地。汉孝惠五年,帝思高
  祖乐沛以沛宫为原庙。
  汉高祖庙 在泗水亭中。以上祠庙俱登祀典。
  东岳庙  真武庙  玉皇庙
  水母庙  三官庙  火神庙
  三义庙  关王庙  司马神庙
  昭惠灵显真君庙
寺观附
  本州
  卧佛寺  开化寺  兴化寺
  台头寺  洪福寺  开元寺
  兴隆寺  景福寺  屯头寺
  五级寺  三洞山寺 清泉寺
  兴台寺  七佛寺  禅正寺
  兴明寺  大云教寺 洞山寺
  龙泉寺  英会寺  香亭院
  弥陀院  洪福禅院 龙兴禅院
  功德禅院 真武观
  萧县
  华严寺  天门寺  白云寺
  开皇寺  寿圣寺  显庆寺
  石佛寺  福寿寺  朝阳寺
  新兴寺  龙泉禅寺 皇藏寺
  龙驹嘴寺 成阳寺  鲜沟寺
  五眼泉寺 灵光寺  普照寺
  腾云寺  白土寺  龙寿寺
  九圣寺  积善寺  孝义寺
  龙泉寺  延寿寺  宝峰寺
  凉栖寺  瑞云寺  栖真观
  乾明观  玉虚观  太虚观
  建凤法轮禅寺    大道元元观
  砀山县
  永庆寺  立头寺  大明寺
  白塔寺  白云寺  定国寺
  兴国寺  南大觉寺 寿圣寺
  云台寺  观音寺  资圣寺
  铜钟寺  吴庄寺  回罡寺
  释迦院  崇寿院  大觉院
  崇庆庵  聚仙宫  青华观
  全真观
  丰县
  永宁寺  登云寺  重福寺
  华严寺  福胜寺  清凉寺
  大圣寺  杨庄寺  许家寺
  刘庄寺  春台寺  吕堌寺
  贺堌寺  丁兰寺  马庄寺
  观音寺  清堌寺  褚庄寺
  洪方寺  明教寺  甾羡寺
  胡庄寺  应封寺  苗城寺
  韩村寺  铜钟寺  曲房寺
  石瓮寺  郑家寺  卧佛寺
  夹河滩寺 万陈寺  安国寺
  圣泉庵  望彭庵  洞真观
  南华观  长春观  和光观
  沛县
  龙泉寺  兴国寺  扬名寺
  贺堌寺  盘龙寺  祥国寺
  龙冈寺  七山寺  汲冢寺
  夏镇寺  高房寺  新兴寺
  马村寺  卧佛寺  昭阳寺
  上闸寺  石羊寺  栗子寺
  大安寺  庙道口寺 蝗虫寺
  欢城寺
徐州驿递考         《州志》
  本州
  彭城驿 在城外东关。旧在城南二里许,明正
  德中圮于水。嘉靖二十二年,知州熊林徙今地,
  设有州县站船一十七只,水夫一百七十名,上
  中铺陈各一十七副,什物同。俱编银,见赋役。外
  河南、光罗二县协济插站,共站船一只,水夫各
  五名,上铺陈一副,什物同。
  房村驿 在城东南五十里州县。站船、水夫、铺  陈什物同。外河南密县协济插站水夫十名,通
  许县五名,西平县二十名,共站船三只。五分上
  铺陈三副,五分什物数同。
  夹沟驿 在城北九十里州县。站船一十五只,
  水夫一百五十名,上中铺陈各一十五副。什物
  同。外山东胶州协济,插站上马一匹,马夫一名,
  驴一头,驴夫一名;平度州中马一匹,马夫一名;
  即墨县中马一匹,马夫一名,上中铺陈四副,什
  物同。
  东岸驿 在城外河东岸。明成化十三年,知州
  陈廷琏重修。州县上马二十四匹,中马十九匹,
  下马十七匹,马夫六十名,骡六十六头,骡夫数,
  同什物一百二十六副。外江浙二省协济粮签。
  上马一十七匹,中马八匹,下马十匹,马夫三十
  五名,上中下铺陈三十五副,什物同。
  桃山驿 在城南五十里州县。上马十二匹,中
  马七匹,马夫二十六名,骡六十五头,骡夫数,同
  什物九十一副。外江浙二省协济粮签,上马十
  三匹,中马九匹,下马十一匹,马夫三十五名,上
  中下铺陈三十五副,什物同。
  利国监驿 在城北九十里州县。上马一十一
  匹,中马七匹,下马五匹,马夫二十三名,骡五十
  二头,骡夫数,同什物七十五副。外江浙二省协
  济粮签,上马二十一匹,中马六匹,下马八匹,马
  夫三十五名,上中下铺陈三十五副,什物同。
  石山驿 在城东北四十里明。嘉靖四十二年,
  兵备副使徐节请裁马匹,铺陈什物,各分付别
  驿。
  以上诸驿,俱明永乐十三年设。东岸桃山、利国、
  三陆驿,原有江浙粮签马解价来济,马有上中
  下之分,银有马价铺陈之别。时久弊生,马虚银
  实,解价一至,代养马者夤缘为奸。极下马亦冒
  领上价。间以上下交征,凡告铺陈者亦滥准给。
  发驿之所以日敝也。万历元年,知州刘顺之议
  将三驿马匹验照,分别照马给价。其扣减银贮
  库以备驿,使盛行为赔差费。至铺陈价。查各驿,
  果缺,方发置造,不允别项那移支销,土民马亦
  准此。遂为定规。今经费减设,除兵部符节外,一
  切遣牌禁革不行,驿得不扰。
  本州总铺 在州治大门内右。
  九里沟铺 陡沟铺  尔家庄铺
  孤栗树铺 东珊铺  胡辛庄铺 以上俱
  在州治南达宿州界。
  三山铺  黎林铺  黄钟铺
  却鲍铺  吕梁铺  房村铺
  龙堂铺  双沟铺 以上俱在州治东南达
  邳州界。
  曹家庄铺 王堌朔铺 夏家庄铺
  扢搭铺  单庄铺  高村铺
  利国驿铺 以上俱在州治东北达山东峄县
  界。
  马兰铺  垞城铺  清水沟铺
  张村铺  沈家庄铺 以上俱在州治北达
  沛县界。
  刘家庄铺 鱼张铺  义安铺 以上俱在
  州治西达萧县界。
  萧县
  总铺 在县前。
  朱珊铺  曲里铺  杨铺
  司铺   东镇铺  赵家圈铺 以上达
  砀山县界。
  烂石铺 达本州界。
  东珊铺  胡新庄铺 以上达宿州界。
  砀山县
  总铺 在县前。
  七里铺  赵九铺  毛城铺
  陈村铺  西镇铺 以上达萧县界。
  十里铺  浊河铺  张清铺 以上达丰
  县界。
  丰县
  总铺 在县前。
  留村铺  周村铺  新村铺 俱达沛县
  界。
  沛县
  泗亭驿 驿在县治东南。明永乐十三年,知县
  李举贤建。嘉靖四十五年,随新河改迁夏镇四
  县。站船一十五只,水夫一百五名,上中铺陈各
  一十五副,什物同。外河南密县、鹿邑县协济插
  站。共站船一只,九分水夫,密县十人,鹿邑县九
  人,上铺陈什物各一副九分。又山东胶州协济。
  插站驴一头,驴夫一名。即墨县中马一匹,马夫  一名,共中下铺陈二副,什物二副。

职方典第七百七十一卷

徐州部汇考三

徐州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州志》本州

徐州儒学 故在城东南隅。元至正辛卯,燬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州文景宗移东北隅,学士宋景濂为碑铭。宣德间知州杨秘,景泰间知州宋诚相继增修。天顺六年,知州王叙拓大之。成化六年,知州陈廷琏续成重建堂斋,楼阁。正德壬申督学御史黄如金、兵备副使柳尚义、知州张行甫、学正杨和增建斋宅,工未竣,寻并迁去。明年,学正胡崇易白于继任御史张璿、副使罗循,申饬之,乃就绪。嘉靖丁亥,副使赵春命知州郭天钖拓学前基,洎庙庑堂,斋加饬。癸巳,副使何鳌命学正李宪属修。甲午,知州魏颂卒役。乙未,知州陆时望建敬一箴亭。乙亥,清戎御史杨瞻建应璧楼。甲午,兵备副使宋圭改读书楼,以固安杨维杰、维聪,从其父学正和读书于此。相继及第。庚子,户部主事吴岳,筑土建蹑云亭。壬寅,知州王重贤建启圣祠。丁未,副使王梃益修葺之。历廿稔,黄河频决,浸入城中,基洼成沼。隆庆三年,知州章世祯,请以户部所辖永福仓址,相易改建,时惟草创。五年,知州刘顺之相继大作。兵备副使冯敏功协力助,工不踰年,既完且美。中为先师庙,东西两庑前为戟门。戟门外为泮池,跨以
石桥,桥旁为东西两门。东门旁为启圣祠,西门旁为名宦祠。乡贤祠、五贤祠、五公祠又前为棂星门。棂星门左为学大门,由大门而仪门,旋西即庙,后又为东西两门。入中为明伦堂,东西为斋房堂,后为敬一箴亭,亭后为尊经阁,阁西为学正宅,阁东为训导宅。棂星门之外前为文明坊,坊前为石栏。及屏墙兴贤坊,左育才坊,右迤南旧有应璧楼。历四十馀年,渐就圮坏。副使袁应泰于万历丙辰移左卫,旧址庙堂,并建堂居。右稍后于庙,其后为尊经阁。堂前左右为斋房,又前为学仪门大门。大门对向为屏墙,今之大察院,其改为之者。庙东为启圣祠,庙前左右为两庑。又前为戟门。戟门外为泮池,跨以石梁池,前为棂星门,至名宦乡贤二祠。则戟门并列者文明坊。棂星门之对。向学正署学内训导二署,学外其址视。旧学稍狭,故视前有未备者。天启甲子河决,奎山汹涌迅疾,夜半城破,唯此址为城之垞。又堂庙基高未没于水,俎豆屑越者。久之,丙子庙以火。崇祯癸未兵备道何腾蛟移东大察院为庙。皇清癸巳,兵备道胡廷佐饬知州余志明、学正谭学准、司训蔡尚廉改学之大门向东,收二水一山之秀,棂星门仍向南。
河清书院 在东门。明隆庆三年,知州章世祯创建。万历二年,刘顺之增置寝室,今废。
吕梁书院 在本洪,明嘉靖主事郭持平建。境山书院 明隆庆四年,吕梁洪主事,吴自新浚河于此建之。今废。
外县
萧县儒学 故在旧城西北隅。宋绍圣间,县令孙文邑人窦沔捐资徙。今城东南后为水齧。元至元丁丑,县令耶律廷瑞重建。元末燬于兵。明洪武初,主簿刘瑜创建。二十九年,知县乔峻县丞齐福东增修。永乐十六年,知县郝𤣱重修。正统十二年,知县柳新因民人朱刚掘地得钱十馀万缗,重建大成殿、戟门。景泰间教谕王隆、成化间知县马纶,相继重修。正德中,巡按御史宁钦撤华严寺、东岳观二所,移建其地。嘉靖辛卯知县寻孔乐、壬辰知县朱同芳,相继修葺。年久又圮。知县宋炜、教谕姚应龙重整聿新。万历五年,黄流横决,城沉庙毁。知县伍维翰迁邑,创建庙学于县治之东。四十六年,知县萧学俨复迁于县治之西南。中为先师庙,东西二庑。前为庙门,门外东名宦,西乡贤。
二祠,前为泮池,跨以石桥,又前为棂星门,门前为屏墙。棂星门西为儒学大门,直北东向为仪
门,庙后为明伦堂,东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东北为启圣祠,西北为敬一箴亭。近三十年风雨剥蚀。皇清顺治五年,知县祖永勋率属捐锾重修坊二。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
易安书院 郝𤣱建。东璧书院 祖永勋建。
社学 四,在南门外,尚存其一。
学田 在旧城学基。
砀山县儒学 唐贞观间,在城西北隅。宋元祐间,迁东北隅。金大定间水浸。县令杜之美、进士邵师古新之。元元贞、大德、天历、至元间,令蒋毖、杨参、孟直、崔旭,前后修建。明永乐、宣德、正统间知县郝𤣱、刘伯吉、杜钊、张梦辅相继增修。嘉靖五年,知县季木凿泮池,重修棂星门。二十一年,知县刘阳重建,庙洎门庑,益拓大之。四十一年河决,城学宫尽坏。隆庆初,知县戴伟修葺。五年知县王廷卿益大修葺,以青龙方偏隘,易民基二亩有奇,移建儒林门。又依城为卓笔台,中为先师庙,东西两庑前为戟门神堂。神库牲房并东
西列。戟门前为泮桥,左前为启圣祠,后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又前为棂星门。门东为学大门,入仪门,旋西庙后为明伦堂,东西二斋堂。后为振文堂,又后为敬一箴亭。亭后为射圃,西为教谕训导宅、二附馔堂、学仓号舍。万历二十六年知县熊应祥改迁新城。学宫悉依旧治,日久又圮。天启七年知县李春鲸查本邑各项公田,变值共修新学一依旧制。崇祯五年知县姚来琯学前建笔架山以接巽气学。后建三台山以振乾脉。其未备者东西两庑、名宦乡贤。二祠并,两斋房环宫墙也。九年知县宋坤悉补之。十一年知县刘芳素谙地理上任谒庙,辄命匠更泮池桥,制议修议,迁竟未果。
龙峰书院 明万历元年,知县王廷卿创建。龙峰其别号也。为诸士居业地,岁贡公田租三百石中又建天语亭、瑞麦亭。一时盛事。
社学 阔三丈城隍庙前,小公馆后。
丰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金末燬于火。元至正间,县尹郭瑄重建。寻燬于兵。明洪武六年,县令曾本创建。宣德间令阙膺、天顺间令张升、成化间令邝赜、正德间令裴爵相继建修。嘉靖五年,水没。县治令高禄徙学于华山。二十一年,令李崇信创建。三十一年,令徐蓂复还旧县,创建于县治西北。三十九年,令胡乂心改迁县治东南,规模始宏阔焉。中先师庙,东西两庑,东庑北为神库,西庑北为神厨,
前戟门。戟门外为泮桥,桥左名宦祠,右乡贤祠,又前为棂星门。门东为学大门。大门内文昌祠,入为仪门,入旋西左右,为义路礼门二,门入即庙,后为明伦堂,左右两斋堂,东启圣祠,西敬一箴亭。亭南为宰牲所堂,后为教谕训导宅二。华山书院 明嘉靖丙午,知县叶烓以县治迁华山创建。三十一年知县徐蓂还,旧县寻废。社学 久废。
沛县儒学 旧在河东泗亭坊。宋靖康中兵燬。金大定初徙建河西。靖化坊十一年辛卯,知县刘勋新葺。元至正间重修,复燬。明洪武三年,知县费忠信、训导华革重建。永乐间知县常瓘李举贤、正统间知县王清、景泰间知县古信相继修葺。嘉靖八年圮于水。十一年,知县王治用旧学庙及地,易泗水龙泉寺址,改建教官署,仍在旧学。二十五年,知县周泾增置门庑,祠宇,凿泮池、易民地,拓大之,始备规制。四十四年,洪水冲决,半就圮坏。万历二年,知州刘顺之捐俸鼎新先师庙,馀皆知县倪民望重修。东西两庑,前为庙,
门外为泮池,跨石桥,又前为棂星门。庙东为启圣祠,后为敬一箴亭;庙西为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东为学大门,入为仪门,中为明伦堂。东西列两斋大门外为兴贤育才二坊。射圃在学西。泗滨书院 在县治河东岸,即汉高书院故地。镇山书院 镇山者,工部尚书朱衡别号。明嘉靖乙丑,衡奉命创新河,民感戴,欲祠之,衡不许。乃以书院名。礼部尚书董份记。
社学 圣水社、天津社、俱明嘉靖间,知县杨政建。

徐州户口考

         《通志》州总
原额人丁一十七万九千四百九十五丁半,除逃亡人丁九万二千八百六十七丁半。于顺治十一十二十四年,审增人丁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丁。
顺治十四年实在人丁一十万八千一百八十八丁。于顺治十五年审增人丁六千四百八十七丁。又康熙元年审增人丁八千一百三十六丁。
康熙元年实在人丁一十二万二千八百一十一丁,于康熙三年审增人丁二千一百二十丁,康熙六年实在人丁一十二万四千九百三十一丁。
康熙十一年审增实在人丁一十三万五千七百八十三丁。
康熙十五年审增人丁四千九百六十六丁。康熙十六年实在人丁一十四万七百四十九丁。
康熙二十二年审增实在人丁一十四万二千九十三丁,除原优免本身人丁四千四百九十五丁,又续审出优免本身丁三千一百八十五丁,实在当差人丁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一十三丁。

本州

人丁四万七千四十八丁内。每丁上上则科银一两一钱七分,上中则科银一两四分,上下则科银九钱一分,中上则科银七钱八分,中中则科银六钱五分,中下则科银五钱二分,下上则科银三钱九分,下中则科银二钱六分,下下则科银一钱三分。

萧县

人丁九千九百五十四丁内。上上则、上中则、上下则、中上则、中中则、中下则、下上则、下中则、下下则各丁,俱照本州科则徵银。

砀山县

人丁二万一千二百四十八丁内。上上则、上中则、上下则、中上则、中中则、中下则、下上则、下中则、下下则各丁,俱照丰县科则徵银。

丰县

人丁二万四千七百七十九丁内。每丁上上则科银九钱,上中则科银八钱,上下则科银七钱,中上则科银六钱,中中则科银五钱,中下则科银四钱,下上则科银三钱,下中则科银二钱,下下则科银一钱。

沛县

人丁三万一千三百八十四丁内。上上则、上中则、上下则、中上则、中中则、中下则、下上则、下中则、下下则各丁,俱照丰县科则徵银。

徐州田赋考

         《州志》州总
原额田地,一十万九千三百七十六顷七十二亩三釐九毫三丝六忽七微,内除久不起科徵山河沉湖、挑堤、占义冢等地,四千四百五十六顷五十二亩六分。又于顺治十年,除无主荒地二万三千一百九十七顷六十二亩五分一釐。顺治十四年,实在成熟田地八万一千七百二十二顷五十六亩九分二釐九毫三丝六忽七微。内于康熙十一年,奉豁版荒田地四千七百二十五顷一十七亩八分。又于顺治十五年起,至康熙十七年,共升科开垦,清出田地一万二千六百八十二顷七十九亩三分六釐八毫九丝六忽五微四纤八沙,仍存原荒地一万五百一十四顷八十三亩一分四釐一毫三丝四微五纤二沙。
康熙十七年,实在成熟田地八万九千六百八十顷一十八亩四分九釐八毫三丝三忽二微四纤八沙。又于康熙十八、二十年、二十二年,共升科垦荒清出田地五百七十八顷二十四亩六分六釐四毫六丝一忽,仍存原荒并版荒地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一顷七十六亩二分七釐六毫四丝二忽四微五纤二沙。
康熙二十二年,实在成熟田地九万二百五十八顷四十三亩一分六釐二毫九丝四忽二微四纤八沙。
共该徵折色起存连闰银,一十一万一百六两
四钱八分五丝八忽七微七纤六沙三尘四渺九漠六埃六逡五巡。本色米五万二千五百八十三石二升三合二勺四抄二撮二圭五粟一颗五粒四稷七禾二糠三秕,麦七千五百三十石八斗八升四合七勺八抄一撮三圭二粟三颗三粒一黍一稷二禾五糠三秕。
外不在丁田徵解草场租匠班积谷军饷银,一千一百二十五两九钱七分七釐。

本州

原额田地四万一千九百七十三顷一十九亩六分三釐六毫八丝五忽,除久不起科徵山湖、沉河挑堤、古荒地外,今实在成熟并开垦清出田地二万八千九百二十一顷三十三亩二分五釐一毫四丝六忽。每亩科银一分二釐二毫零五。银三毫二丝零,粟米六合九勺一抄零,麦一合二勺零外,不在丁田徵解马场租银一十一两七钱五分,匠班银一百四十八两五分。

萧县

原额田地二万二千一百四十二顷四亩四分二釐。除荒外,今实在成熟并清出田地一万八千五百六十四顷七十五亩二分四釐九毫五丝。每亩科银一分二釐五毫零五。银三毫三丝零,粟米七合六抄零,麦八勺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积谷军饷银一百二十两马场租,银九两九钱七分五釐匠班银六十七两五钱。

砀山县

原额田地一万三千七百七顷五十三亩五分二毫五丝一忽七微除荒外,今实在成熟并清出田地一万三千五十四顷一十二亩四分七釐四毫七丝一忽七微。每亩科银九釐六毫零五,银二毫五丝零,粟米五合三勺零,麦三勺八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积谷军饷银二百一十两,草场租银一十七两四钱四分二釐,匠班银六十二两一钱。

丰县

原额田地一万五千一百八十三顷九十七亩九釐八毫。今实在田地同。每亩科银一分六釐零五,银一毫三丝零,粟米二合八勺零,麦三勺三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积谷军饷银二百一十两,马场租银六两一钱五分,匠班银六十一两六钱五分。

沛县

原额田地一万六千三百六十九顷九十七亩三分八釐二毫。除荒外,今实在成熟并清出田地一万四千五百三十四顷二十五亩八釐九毫二丝六忽五微四纤八沙。每亩科银一分四釐四毫零五,银二毫六丝零,粟米五合六勺零,麦一合五抄零外,不在丁田徵解积谷军饷银一百二十两,马场租银一十三两八钱六分,匠班银六十七两五钱。

徐州漕运考

         《通志》州属总
康熙二十二年,额徵漕粮,正改兑正耗粟米,五万九千四百六十石。除荒外,实徵正改兑正耗粟米五万七十九石六升九合九勺七圭二颗一粒五黍六稷二糠四粞。
内正兑粟米二万五千二百六十六石九斗三升六合七勺九抄五撮六圭八粟一颗七粒五黍一稷三糠三秕四粞。
耗米六千三百一十六石七斗三升四合一勺九抄八撮九圭二粟四粒三黍七稷八糠三秕四粞。
改兑粟米一万五千一百六十石一斗六升三合三抄七撮七圭八粟六颗八粒五黍八稷二糠二秕七粞。
耗米三千三百三十五石二斗三升五合八勺六抄八撮三圭一粟三颗一粒八稷八糠九粞。赠米二千九百七十二石。除荒外,卖徵赠米二千五百三石九斗五升三合四勺九抄五撮三粟五颗一粒七稷八糠一秕,
赠银二千九百七十二两,除荒外,实徵赠银二千五百三两九钱五分三釐四毫九丝五忽三纤五沙一尘七渺八漠一逡。
轻赍船料银八百八十二两五钱,除荒外,实徵轻赍船料银七百三十五两六钱九分四釐九毫一丝二忽五纤六沙五尘九埃三渺九漠芦席三分,本色七千二百领,除荒外,实徵三分。
本色席六千六十四领六釐四毫九丝七忽五微二沙二埃九渺一漠四逡三巡,
裁扣书办工食银七百四十七两六钱四分九釐一毫五忽七微五纤一沙九尘九埃四漠,人役工食银二百四十九两一钱四分二釐。

徐州风俗考

         《州志》本州

《隋书》: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挟任节气,好尚宾游,盖楚风焉。
《杜氏通典》: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苏轼云:民淳词简。
陈师道学记按《通志》:霸者之馀,以武为俗。《宋史·地理志》:俗多楚音,朴直舒徐。
《元大成殿记》:砀邑之学,弦歌方盛。
《萧县志》:萧地背汴面淮,介乎徐、宋、邹、鲁之交。人多刚劲,务稼穑,尚礼义,其俗信鬼及巫觋,崇奉神祠尤甚。一切婚嫁、死丧,竞为侈靡,此则霸国之馀习也。三十年前,犹见后生小子途遇长老逡巡,揖让无惰容,坐席庄严,尊卑有序。近则稍稍陵彝矣。犹幸二三秉礼者,斤斤自好,不越矩度波,流中一砥,庶几足挽颓风。
士任节气尚交游,先辈勤学刻苦,不务华丽。今则风气渐开,人知通经博古矣。然往往游学三吴,结知名士,文成一家,言恨未逢年鹊起。而诗古文词之属,亦稍辟蚕丛,建鼓登坛,正须磨砺。萧滨黄河,地多沙瘠。农不专勤,苦至蝗蝝水涝相寻,富者无积贮,贫者不谋朝夕,率仰天而叹。加以役繁赋重,差徭悉累,中人三农倍苦也。遭流寇后,逃徙四方,俯仰无资。近赖贤令百计招徕,渐修农事。间有托足公门,委身行伍,以冀苟免沟壑。而榛莽久塞一时,未能遽垦,依破壁,惊风鹤,四野维艰云。
耕耘之外,无他淫巧,间有杂艺,不过拙工。且素昧蚕桑,懒织纴,男惟株守,习以成风。凡百工技艺之徒,悉非土著。
民无馀赀,不惯生涯。间有借本为营,愦于缗算,然尤粗莽好嗜,不较锱铢,一切布帛盐铁等利,悉归外商。近以飘泊从事舟车,然末不忘本,风气使然。
婚礼,古有纳采、问名、奠雁等,仪士绅家仿行之。至于聘仪丰啬,妆奁薄厚,亦多量力。乡城嫁娶,必亲迎嫁女之后,父母暨亲属三日内,各具饭以饷之。三日,蚤迎女,午陈妆奁之属,花币鼓乐送婿归。
丧三日,出讣布,近用木屏。俗有以纸钱挂门者。遇七,延僧道修经以荐亡者,亲知吊赙宴,亦用鼓乐演剧。棺椁桱多杉少。殡之日,丹旌䌽罩,粉翣冥器,无不穷工极巧,照人眉宇,导以缁众。及优人扮演,观者填路。既葬,抔土封墓。三日,诣墓前伏听,谓之复三。数年来,邑乱,民贫,丧有不能举者,即举,亦不能尽礼矣。
《砀山县志》:地僻民豪,躬稼食力,好勇而尚义,不强而易使。庶几古椎朴之风。
《丰县旧志》:丰熟可抵三州民事,农、桑、乐、输、赋役,而其俗亦淳。
《旧志》:沛地邻邹鲁,务稼穑,尚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