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百七十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七十卷目录

 苏州府部汇考二
  苏州府山川考
  苏州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六百七十卷

苏州府部汇考二

苏州府山川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吴县长洲县附郭〉
虎丘山 在府城西北九里。《吴越春秋》云:阖闾葬此。以扁诸鱼肠剑三千为殉越。三日,金精结为白虎踞其上故名。唐避讳改武丘,又名海涌。峰遥望平田中大埠,耳比入则奇胜万状。其最者为剑池。两崖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李秀卿品为天下第五。相传秦皇发阖闾墓,凿山求剑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今名剑池颜真卿书虎丘剑池四字石刻犹存。其前为千人坐盖。神僧竺道士讲经处大石盘陀。径亩高下平衍可坐千人。唐李阳冰篆生公讲台四字分刻四石。今失其一台,侧有点头石以生公。讲经聚石为徒石,皆首肯,故名上有可。中亭取刘禹钖诗语本名可月,今误称云又曰。白莲池在台之左,相传说法时池生子叶莲故名。又有试剑石,为秦皇试剑处。憨憨泉为憨憨和尚所凿养鹤、涧清远道士养鹤于此。石井泉即陆羽泉井,张又新所品第三泉也,晋王珣尝据为别墅。山下因有短簿祠珣记云虎丘大势。四面周回岭,南则是山径,两面壁立,交林上合蹊路。下通升降,窈窕不卒。至《吴地记》亦云:虎丘绝岩耸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吴兴太守褚渊尝经游其地淹留数日,叹曰:今之所称多过其实,惟睹虎丘逾于所闻。刘宋何求及弟点引、陈顾越、唐史德义并隐此山。旧有东西寺,即王氏二墅皆在山下。今云岩寺在山上而二寺俱废。又有梅花楼、小吴轩、平远堂、仰苏楼、五台山、千顷云、小竹林胜处甚多不能悉载。
阳山 一名秦馀杭山,一名万安,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高八百五十馀丈,逶迤二十馀里,以其背阴面阳故曰阳,亦云四飞。以四面视之势若飞动也。《战国策》云:越王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隧。今万安山有隧山,即其地也。大峰十二箭阁独最高,相传秦始皇射于此,故下为射渎傍有巨人迹长五尺许。下有文殊寺,寺内石井,大旱不涸,有香炉石高耸数丈。石上复有石有白龙坞岭,西有龙母冢,前有龙湫白龙庙在焉,东北有白鹤山,以丁令威宅名。丹井尚存,会昌中其子孙舍宅为寺名曰白鹤,今名澄照山,产白墡亦名白墡岭。自此一支。东北过金芝岭曰管山,亦曰巏山。山北大石涌出如莲花,下有云泉。水自石上泻纳,小池石上建庵,因名云泉。西为阳抱山、青山、寒山、西北彭山、温山、图山。其北竹青塘又北曰鸡笼山,山有洞户巅中,洞有探者。其去甚远烛尽而返。上闻风涛舟橹声,疑在太湖下也。又北曰甑山,山巅有七穴如瓦甑故名。东南有象山即福寿山,盘回不绝至南爪山过爬石岭,而北为北爪山。又徐侯山在阳山西北十里,一名卑犹,一名徐枕。吴越春秋,越王乃葬吴王以礼于秦馀杭山,卑犹即此山也。《越绝书》云:夫差冢,在犹亭西卑犹位。索隐曰:犹亭。亭名卑犹位地名,其下有沈尤村,其西南出锦峰,南出玉遮。东南则凤现岭,过岭为凤凰山。晋太康二年掘地得石凤故名,又南为贺九岭。相传吴王于此庆贺重九厓壁,有贺九岭三大字。文徵明过贺九岭诗截然。飞岭带晴岚路出馀杭,更绕南往事。漫传人贺九胜游刚,爱月当三岩前,鹿绕云为路。木末僧依石作:庵一笑停舆风拂面,松花閒看落毵毵。
花山 在府城西六十三里,旧名华山。去阳山东南五里,相传山顶有池,生千叶莲,服之羽化,故名。《续图经》云:或登其巅,见有状如莲花。《老子枕中记》云:吴西界有华山,可以度难疑,即此也。山半有池,在绝巘横浸山腹,逾数十丈,故又名天池山。上有石鼓,晋隆安中鸣,乃有孙恩之乱,石屋二间,四壁皆凿浮屠像,又有龟巢石、秀屏虎、跑泉、苍玉洞。绍兴中,张汉卿常居此,号就隐。南为华山寺,北为寂鉴庵,其南为鹿山、汉阳山、野演山、龙山、茅山;西有鸡窠岭、清流山、鹿山;东
南为隆池山、一云山自此过。涅槃岭,遂接南峰山,即支硎山支陇。
支硎山 在龙池山东北府城西南二十五里,以晋支遁常居此,而山多平石故名。按《玉篇》:吴有临硎,《吴都赋》云:古号临硎《续图经》云支硎,一名报恩,以昔有报恩寺也。山有石室、寒泉。遁诗云:石室可蔽身,寒泉濯温手。相传遁冬居石室夏隐别峰也。泉上刻紫岩居士虞廷臣书寒泉,二字径丈。又有放鹤亭、白马涧、马迹石皆以遁得名。《吴地记》:支公后乘白鹤升云而去。山有南峰寺及中峰、北峰二院。北峰宣德间移于鸡窠岭,中峰在寒泉上,又名楞伽院。南峰一名天峰,即唐支山院也。有碧琳泉、待月岭、南池、新泉、马坡,本名养马坡。谚云:马婆泉者误也。坡南有石门乃三巨石直上干霄。西连危峰,东临绝壑,中犹枨臬然,又有牛头峰在寺门之下。东趾有观音寺,故又曰观音山。右一支为寒山向未有名。万历中,赵宦光葬父隐此因名焉,凿石为涧引泉为池。势如瀑布号千尺,雪花木秀野为一时名墅山。人无后今悉为庵院矣。
定山 在支硎西,相传支遁创报恩寺于其麓于此,禅定故云。按《楞伽院石记》云:乾德二年,常州奏帖付苏州府西封定山龙。宫里报恩寺敕赐观音院。《旧志》:疑定山即支硎之别号,非也。又按道林在吴土山墓下集同志者合八关。斋时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越绝书》土山者,春申君治为贵人。冢去县十六里,疑即道林斋会之地,其旁又有羊山与长洲县分界。
高景山 在定山北三里。自天平来漫衍数里至此而止。《越绝书》作高颈山,其西麓对花山、觉林、厓谷、盘拱处曰金盆坞,宋魏文靖公墓在焉。其南为斜堰岭。
天平山 在府城西二十里支硎南五里。视诸山最为崷崒,其林木亦秀润,山多奇石诡异万状。有卓笔峰、飞来峰,五丈石卧龙峰、巾子峰,毛鱼池大小石屋。其山顶正平曰望湖台,即远公庵遗迹,上巨石圆而面湖者曰照镜湖。山半有白云泉,别有一泉如线注出,石罅尤清冽曰一线泉。宋僧寿老始发之,有古松蟉纠如盖者曰华盖松。又有穿山洞、蟾蜍石、龙头石、灵龟石及龙门。南趾有白云寺,范文正公祖墓在焉。其西有笔架峰,其后群石林立,名万笏林。万历间范参议允临构为别业台池,亭馆极一时之胜,今亦废矣。其东为翁家山为鸡笼山,连属金山。金山 亦天平山支陇也,初名茶坞山。晋宋间凿石得金易今名。杨循吉《金山杂志》云:山故多美石,巉巉高耸皆碧绿色,或至十馀丈有壁立之势,其左有石尤伟而峭。或题其上曰最胜字经丈馀。相传五代隐士陆遹所书,今为人斧去。又一石在山半曰翻经石,方二丈馀平坦如砥。石梁一横架两壁,脉理不联无所根蒂。其下空洞通人行,或谓类天台,石梁因名。罗汉桥泉一在石壁上,滴下池承之,冬夏不竭,名曰珍珠泉。山顶上盘石,有坎阔三尺许长二丈馀,深不可测。水莹绿大旱不涸,名曰云濑,其趾有育王塔方石池文殊庵在焉。东南为牛眠崦,此山近为采石者破坏,循吉所记十不存一焉。
金碧山 在天平山东一里,牛头坞普贤寺后。秦台山 在天平之右,与笏林相邻巅峰大石刻秦台二大字。相传始皇游会稽尝豋此故名。一名晨台,又名神台。其南则羊肠岭岭,右为白羊山岭,之南为赤山,长可数里土石多赭色。仰天山 在赤山东距天平不五里而近旧名。马鞍山,宋范文穆公营墓为此。以近天平山且慕文正为人故改今名,傍有觉岩寺为文穆奉祠之所,今废。
灵岩山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高三百六十丈,一名石鼓山,又名砚石山。山连村石可为砚,故名,又名石射堋山。山之西北绝顶为琴台可以远眺。范成大谓:下瞰太湖及洞庭。两山滴翠丛壁在白银世界中者是。也石壁峭拔曰佛日岩。其中平坦处为灵岩寺,晋司空陆玩舍宅为之,久废于火,仅存一塔与僧舍数间耳。今南岳继起弘储重建梵宇一新,山中馆娃宫、西施洞、响屧廊、吴王井、浣花池、石鼓琴台等详见古迹。此山数十里外望之即可辨,高启曰灵岩,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尤。多奇石,近颇为采石者残毁山为苏城,来脉不宜锥凿。万历四十一年,榷部马之骏召各山主,给价官买勒石山中。玉遮山 在阳山之南,横列如屏,今但呼为遮山。《旧志》:为查山,吴宽诗:见山不识山,借问山中人。玉遮亦深秀,翠色耸嶙峋。即此其南有按山、化山、苦竹山;其北有蜀山,山半皆拔起号曰鹤石,又北为野虚山,两山夹峙中。有路通俗名风巷,东南有贞山俗名蒸山,以其云气如炊也。东有官山、马山,又东为雅宜山,本名雅儿。唐青州刺史张济女雅儿葬此。吴语:儿为倪因伪为宜。或云虞集改旁有小山曰:茹初名箬茹,近时居民掘地得。唐元和十九年金氏墓志云葬于茹山,阳始知其讹或云即雅宜山。其南有朝山,陂陀曼衍至。奇禾岭一名岐荷众山,连接不可名状。又东则五城山至金井坞,又东则真如坞与小白阳山相连。
小白阳山 在府城西三十六里,一名伏龙山,在金井坞南横耸众山之外。山址旧有寄山庵,今废。其东南为博士坞,弥陀岭竺峰岭,又东南则狮子岩在村之上,又南则野芝坞皆连属灵岩山。
锦峰山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阳山西南,产石紫赤色而秀润故名,宋兵部尚书郑起潜居此。淳祐中理宗书锦峰二字赐之。永乐中造报恩塔,取此石造佛像以天阴不湿,可装彩色。邓尉山 在光福里俗名光福山,在锦峰山西,南去府城七十里。汉有邓尉者隐此,或作蔚非也。北有龟山、光福塔在焉。山之西北为虎山,中通一溪跨以石梁,曰虎山桥,桥之西南有上崦。《袁弘道记》云:两峡一溪,青峦四匝,山前长堤,一带几与,湖埒堤上,桃柳相间。每三月时,红绿灿烂,如万丈锦。其东麓三里有七宝泉,虎山三面皆平畴迤。南三四里为安山,邓尉西行历鸟山、观山、朝山,坞外窑裹窑熨斗柄。西碛山弹山过长旂岭,竺山至元墓出入湖。山间山人以圃为业,尤多树梅花时一望如雪,行数十里香风不绝。所历诸山大扺各有致,惟西碛最高大少景然在。湖滨潭西聚坞差胜,潭西一隅色如铁名铁山。其旁有吾家山、菲冈山、石帆山、褚山、邢山、游城山、长山,皆附邓尉山。
青芝山 在邓尉西南袁宏道,所谓:山间松万本。参云翳日碧栏红榭与,白波翠巘相映发者是也。山之右为珍珠坞,群山四抱一隅稍豁,其景最胜。
铜井 在邓尉西去青芝仅半里。《旧志》云:即铜坑今山中。别指其地小,山名铜坑,不知其故。相传晋宋间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铜,故名。上有岩洞,其悬溜汇而为池,清冽可饮,名曰铜泉。弹山 在西碛之左,其首在湖滨,身横亘六七里直接青芝山,濒湖处有七十二峰阁,所据极胜循是。而东从山腰行山之高下如梯级,然上下皆梅。春初行之如入画图,竺泽丛书有送小鸡山人文。谓山在光福西五里,土多石寡,无大木。《旧志》:即谓弹山,殊不似曹引儒山乘,谓弹山之旁土珑乃小鸡山似为得之。
茶山 一名绣裘山在弹山之右,高不二十步,状类土阜而通体皆石。北望铜井地形渐高,此山若在箕舌数里之内毫发可数,梅花时尤胜。南去太湖不百步,六浮小峰若杯楪在案间,外则粘天浴日不见其际。万历间嘉定李流芳游而乐之,买其半欲建六浮阁,竟不果。
蟠螭山 俗呼为南山,在弹山南斗入湖中作蜿蜒状以此得名。其阴多,桃花春时望之如锦。步障上有一坎,从上望之如方池然。循级而下四周皆石壁,削成可三仞。又如数千石大囷,天启间有僧小构,其中馀莳小花木出门咫尺即望。屋瓦不得既入室则又如大刹沓,不知在山之巅湖之滨矣。
元墓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邓尉西南六里相连不断。本一山也,后晋青州刺史郁泰元葬此故名。一名万峰山,《袁帙游记》云:吴之山惟元墓最僻,亦最奇。面湖而险隩、丹崖、翠阁望之如屏。背邓尉而来法华障,其前铜井青芝迤𨓦,其右游龙界,其左尤奇。在绝顶一登则洞庭诸山悉陷伏于湖,而湖波遂混茫荡为一色,山有圣恩寺即万峰,和尚道场。今剖石弘壁扩大之法堂,在佛殿东前银杏数株皆数百年,物后有奇石俗谓之真假山。明天顺间于土中露见棱锷,扣之琤琤,遂加剔濯巉。岩洞越巧若天成,后渐没。皇清康熙十七年仲夏积雨山泉冲激,复有石露于大悲坛。东寺僧因而搜之,得石湖。卢熊所题神狮出岫海,涌门汲砚泉、涵辉洞、峭壁岩、螺髻峰、流云涧、凌空桥八景。东有钱家磡米堆山,顾天叙辟有五云洞即俗所呼老虎洞也。其山与柴庄岭石牌,至理诸山相连直扺吕山,西则孙家岭虫头诸山,渐入于湖南为周山。
法华山 在元墓山南,一名钵盂,一名乌盂。西、南、北三面皆在湖中,峰坞幽阒游者鲜至。其东有横山渔洋山迤𨓦数里与周山联属。穹窿山 在府城西南六十里,最高而深形如钗股。《吴地记》:两岭相趋名曰同岭,所产自然铜又曰铜岭。《越绝书》为赤松子取赤石,脂处神仙传赤须子,秦穆公鱼吏吴山升仙即穹窿山也。山高而平,其顶方广可百亩,有三茅峰头如浮笠俗呼。箬帽岭垒石为龛名,国师龛或云张良从赤松子游处也,山半有石膝痕宛然。世传茅君礼斗处膝印中,注水不涸。名双膝泉产石蟹如钱大,又有拄杖泉大旱不竭,又有法雨泉下注石堰灌田。山东岭下有盘石,相传朱买臣读书其上,后人号为读书。台向有穹窿寺,今羽士施道渊居此,楼台殿阁金碧烂然矣,其北有紫藤坞百丈泉。
香山 在府城西七十里与穹窿连,属南趾近太湖为胥口,而气脉接胥山。《吴地记》云:吴王种香于此,遣美人采之,故名。其下有采香径,今名箭泾山。北地有名上园、下园者,皆吴王艺花处也,西南数里为茅山,临太湖南趾,吴王爱姬祠在焉。
胥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太湖口。《寰宇记》云:吴王杀子胥投之于江,吴人立祠于此,故名。《水经》云:胥山上有坛,长老云胥神所治也,下有九折路。南出太湖阖,闾辟以游姑苏之台而望太湖也,其西麓长而锐土人呼为西上方。
高峰山 在胥山南上有伍相祠,前有双树并挺,而古盖一本而裂者,下有走马塘,疑即走狗塘也。
姑苏山 在府西三十里,一名姑胥,一名姑馀。在横山西北,古姑苏台在其上,至今人称为胥台山。
横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里姑苏山东。《隋书·十道志》云:山四面皆横,故名。又名踞湖山。以山临太湖若箕踞也,钱氏葬忠献王元璙于此建寺。其趾曰荐福,因又称荐福山。山之岭九,九岭各有墩,中空为藏,军处有五坞,故又名五坞山。皇祐五年,节度推官马云游此山,名之曰芳桂坞。飞泉坞、修竹坞、丹霞坞、白云坞,后人又以堪舆家言称为九龙坞。《续图经》云:此山镇郡西南临吴控越,实吴时要地。隋迁郡于此,山亦以是为屏蔽矣。其西有岷山花园,山有凤凰池、小赤壁紫石池,景亦幽胜。
尧峰山 在横山西南于诸山为最高。罗处约记云:帝尧时,洪水汎滥,吴人避居于此,故院名免水。《徐源记》云:阴雨弥月则烟霞沵漫,望之若白浪中浮露青峰也。至风清月明,其气凝结不散,疑井中龙嘘所出,宝云泉所由名也。此泉较惠泉更轻清,以山巅难致世罕知者山有十景。清晖轩碧玉沼多景岩,宝云井白龙洞观音岩。偃盖松妙高峰,东斋西隐渐废,及半后人因取露禅庵,千人坐响泉松冈竹径以足。其数俗又称圣寿寺为上尧峰,露禅庵为中尧峰,兴福院为下尧峰。山半有鸭踏岭,岭下为石坞,中产文石吴人采之以累假山。其东有宝华山,寺有泉。相传和尚卓锡所出。又有紫薇坞瑞云坞、褒忠岭、青霞岭。又东有长旗岭、感慈坞、陆墓山疑即陆云公葬处。又东为吴山。其南有升犹山,东西两苍坞、桃花坞,漫衍六七里,临太湖白杨湾与吴江分界。北连凤凰山九龙坞。楞伽山 一名上方山在吴山东北。其顶有浮图向有五通庙,今废。东南麓有丁家山,唐人丁公著父丧负土作冢故名。其北为宝积山、宝积寺在焉。又北为吴王郊台,东北为茶磨屿,俗名磨盘山。东南麓有普陀岩,岩前石池深峻,东面石湖有行春桥。
白石山 在浒墅北,《越绝书》云:故为胥女山。春申君封吴更今名,又云:其南有小蜀山,春申君客卫公子冢也。
黄山 在府城西南茶磨山,北四里胥塘之北。诸峰高下相连,俗称笔格山。《隋志》:载王世充破刘元进坑其众于黄亭涧,疑即此山其西山之半有二石洞,深可三四丈俗名虎洞。周必大《游山录》谓有法云寺及浮图,今皆无。
岝崿山 在府城西南一十五里金山东,俗称狮子山,以形名,又名岝雄山。《吴地记》云:王僚葬此山。山上有石巷,山南有大石。相传为堕星。今其东有落星泾。《水经》云:吴西有岝岭山俗传此。山本在太湖禹治水移至此,又西南有两小山。
石如卷岝,禹所用牵山也。吴山有浅处,在三山之南,长老云:是岝岭山麓,自此以东差深言是。牵山之沟其说不经山,右有土阜曰铃山,左曰索山,皆以狮子名。山南顶上有巨石如楼,云是狮子两耳,自元以来凿石且尽。
何山 在狮山北一里,其地旧名鹤邑墟,故山名鹤阜山。因梁隐士何求、何点葬此,改今名,其坡有资福寺。
洞庭西山 在府城西一百三十里,周八十馀里,一名包山,以四面水包之,或谓包公。尝居之真诰云:去洞庭见包公问动静,包公句容鲍靓也,其称洞庭则以湖中有金庭玉柱。左太冲赋云: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山,踞太湖中,遥望一岛而重冈复岭,萦洲曲溆灵踪异迹殆不可穷。房琯云:不游洞庭未见山水信非虚也。其峰缥缈,最高缥缈之南,左偏坡陀为竹坞岭,岭东为上方山,又东为罗汉山毛公坛。在其阴罗汉之南为鸡笼山、一博山,竹坞南为飞仙山,稍西为秦家山,自秦家折而南踰抛壶岭为下方山,稍东为洞山,林屋洞在焉。直金庭玉柱为天帝坛,山其南为大萧、小萧二山,却洞山西走,长而狭者为梭山,明月湾在焉。一峰斗入湖为石公山,可盘湾在焉。其右诸峰高者为白茅山,次为练车山、为黄家山,稍西为陆坞山,踰支头峰为野坞山、木壁山,又踰弹子岭为植头山,自汤坎岭稍折而南为冯家山,又南为圻村山。中有石屋稍东为龙头山、梭山,龙头之间是为消夏湾,缥缈东山势分为二,其一𨓦迤而北为马石、为鸿雁山,与元山相直为凤凰山,又𨓦迤而北为七贤山为陆村山,一稍东为天王山、为桃花坞山,踰望崦岭为淀紫山是、为崦边,踰攒云岭为父子山,又踰公子岭为绿石山、为金铎山,金铎北为苦竹山、渡渚山。世传吴王伐越尝于此,渡军也。缥缈之西其高者为华山,踰夏家岭为角头山,又踰王家岭为雷头山、为龟背龙舌山,角渚在焉,与王家相直为大步山、小步山。大步旁为张公岭,小步之旁为寿山。缥缈之北其高者曰涵峰,涵峰之东为东湖山,西为小西湖山,又西为水月坞。东湖之东为十里山,踰新安墩头二岭为金峰,又踰沙子岭为堂里山、为疃里山、为蛇头山,查山与沙子岭相直为湖漫岭,西山之境于是始穷也,其北为常州府,之宜兴、无锡二县界,环西洞庭有泉十。水月寺东曰无碍泉,以宋无碍居士李弥大故名。毛公坛下曰毛公泉,即毛公炼丹井也。天王寺北曰石版泉,严家山下古樟东南曰石井泉,上方坞曰鹿饮泉,水味甘冽,止盈一铛,随汲随至。法华寺旁曰惠泉,钢坑之西曰军坑泉。《洞庭记》云:吴王领军过此,军大喊一声:有泉涌出。得以饮军。后泉冲破成池龙山之下石间曰乌砂泉,穴深丈馀,泉甘白盛磁瓯中微积乌砂,故名。绮里西徐胜坞曰黄公泉,汉夏黄所隐处也。华山寺曰华山泉,其源有三灵泉、蒙泉、鉴泉也。西洞庭之北曰横山,曰阴山,晋阴长生炼丹处也。二山与金铎山相望,二三里其山人家绕山临水,皆舟贩为业,曰叶馀山,一名叶山,在渡渚山北,吴王渡军眺望曰:此山如一叶之舟,移而不动,故名。山有三峰玉柱金庭分列左右,稍东二十里曰长沙山,视横阴为大居民花果烂然,山有石镜,舟行太湖中人物皆见,西洞庭之东为禹期山,禹会诸侯于此,故名。长沙之西曰冲山,漫山北近聚坞仅十馀里,二山相向,多桃花居民劈竹编簿,俗朴罕巾裹禹期山相近为鼋山,亦曰鼋头山。以形似产石可作碑碣,其下有石如鸟立者曰鸡距石,又有若蹒跚见水面者。鼋壳石西洞庭之北贡湖中有两山相近曰大贡、小贡,禹治水曾驻此,故名。西洞庭山南三里有若五星聚,曰五石浮山、曰茅浮山、曰思夫山。秦时有人采药不返,其妻思之至死,故名。有若两鸟飞欲止者曰南鸟、北鸟。其西两山南北相对而不相见,见则有风雷之异,曰大雷、小雷。稍北曰大干、小干。与二干相连曰绍山,在横山、北山之土色纯白如雪曰疃浮、曰东狱、西狱。相传吴王于此置男女二狱。其前曰粥山,吴王饲囚者也。有若琴者曰琴山,有若杵者曰杵山,有对植者曰大竹。大竹与冲山相近有若物浮水面可见者,曰长浮、曰癞头浮、曰殿前浮。三浮山之东与鼋山相附,而差小曰龟山,亦以形似名,有二女相对立者曰谢姑山、小谢姑,有若石柱巀薛者曰玉柱山,稍西却曰金庭山,其南为垓山、为历耳山,中高而旁下者为笔格山,骧首若逝曰石蛇山,有若螺
者曰青浮山,垓山相近,有舍山与鼋山、龟山相对,曰鼍山,旁曰小鼍山。二山亦产石,二鼍之间若隐若现曰惊蓝山。
洞庭东山 周五十馀里,本名莫里山,今呼为莫釐。相传隋莫釐将军居之。一名胥母则谓子胥尝迎母于此也。以洞庭在西,故今称为东洞庭。东山之峰莫釐最高,其阳为率喽坞。莫釐之东重冈复岭或起或伏,起伏之间民聚居之。其一支自北而南为宋家湾、为岱心湾、为杨家湾。又南为郁家湖历翠峰,而南为犀牛岭、为马坞、为石家坞、秦家坞。又南为九峰、为小莫釐。中一支自平岭而南为虾啜岭、为象鼻岭。稍东为栲栳墩。过东为偃月冈,折而南为屏风山是为金塔下,又南为千山岭、为俞坞。又南为重亨、为金湾、为查湾、为蒉山嘴。一支自西而南冈峦起伏尤多。北为丰圻、为石壁、为小长巷。迤𨓦而南为上金、为周湾、吴湾。又南为白沙、为嘶马坞、为纪革。又南为寒山、为嵩山、为梁家濑、为北叶、南叶、为碧螺峰。又南为杨湾,杨湾之西为毛园、为王舍、为南望、北望。其东为湖沙、为长圻,东山之境于是始穷也。其西南则浙江长兴县界矣。环东洞庭有泉五丰圻之顶曰海眼泉。山顶巨石上二穴如人目,冬夏涓涓深不可测。郁家湖口曰柳毅泉,水可俯探,旱潦无盈涸,风摇亦不浊,碧螺峰下曰灵源泉。相传患目者濯之辄愈法海之废阯曰青白泉。二池一青一白,翠峰山居曰悟道泉,东洞庭之东麓曰武山。周一十二里本名虎山,吴王养虎于此。后避唐讳改今名,其旁小阜曰鸡山,东洞庭之北曰余山。《史记》:为徐侯山西南曰三山,有三峰相连。昔有吴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殊有灵异,山人立祠祀之曰泽山。在三山西一里曰厥山,在泽山之旁东洞庭之南首锐而末岐者曰箭浮山,若屋攲者曰王舍。浮近王舍曰白浮,于七十二峰为最小有若箬浮水面者曰箬帽山。有逸于前若追而及之曰猫鼠山,又有若穹碑立者曰石牌山。
林屋洞 在洞庭山。《吴地记》云:阖闾使灵威丈人入洞。十七日不得尽,因得禹书按洞有三门同会一穴中。有金庭玉柱,又有石鼓、石钟击之,声清远,汉刘根于此学道。〈并见古迹考〉
三江 松江娄江东江也,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史记》:正义曰:三江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馀里入海曰下江,亦曰娄江。其分处号曰三江口。按《吴地记》: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
胥口水 自胥口桥东入东西醋坊桥,曰木渎香水溪在焉。又东入跨塘桥与越来溪会。光福水 自虎山桥上下崦等处,西南受太湖之水微东北流过,善人桥经灵岩山南,与箭泾之水合东入于木渎。
箭泾水 在胥口两香山足下,南受太湖之水北泾至灵岩山前合光福之,水东流亦曰山塘。至木渎镇之斜桥入于木渎。
白洋湾 折北汇于楞伽山下。相传昔范蠡由此扁舟入五湖处与木渎水合。出横塘桥东入胥门,运河为胥江亦曰胥塘。北流阊门运河曰䌽云港。自横塘北入运河曰洞泾。自䌽云港北折出洞泾西曰白莲泾。又西出江村桥曰枫桥湾。自胥塘北至阊门与北壕水会曰沙湓潭。又南壕中折而西绕出晋安桥曰新开河。自沙湓潭西会枫桥,诸水与虎丘山塘水合。又经北壕至圣堂湾分为二,西过钱万二桥至虎丘山后,北入长荡折而东至齐门过石家桥,北行由齐门城壕南转入娄江。
白鹤溪 柿木泾引太湖水,而南乌角溪北出浒墅经运河入射渎。相传吴王常射于此故名。其西一水由阳山通白马涧亦入射渎,东出虎丘北曰长荡。
内河 从盘门纳太湖水汇百花洲,直北行由明泽桥至皋桥为第一直河。自和丰仓西新桥东北行纡回,再折过杉渎桥至查家桥,转北杉板桥迤东行西馆桥,入北而出单家桥为第二直河。二水并与阊门西入之水会。又自孙老桥转东直行,由府治前至饮马桥,经平桥南仓桥达迎葑桥望信桥第四直河之水。东南行出葑门为第三横河。又自吴县学西渡子桥,从东直至长洲县学。东顾亭桥为第二横河。此水出狮子口合葑门,以北内壕之水俱归。
娄门夏侯桥
南十字河受饮马桥。第三横河西来水,一从仓桥逶迤东行出葑门,水关与安里桥南来。水北达外城壕至娄门东入娄江。一从北行过乘鱼桥会。第二横河水至顾家桥转北,达临顿路口。又第一横河水北趋,跨塘下直出齐门,此为第三直河。望信桥直北行至官太尉桥,转东径尽市桥,北入苑桥出华阳桥,南水口为第四直河。与娄门第一横河之水合阊门。水关纳枫桥运河水东行至单家桥,转北再东经报恩寺,前直门为第一横河。初入水关,其水分流入浒溪,仓西桥转北东行至北过军桥,仍与报恩寺前之水合。
运河 在府城西十里即古之邗。沟嘉兴南来水自嘉兴石塘,由平望而北绕府城,为胥江为南濠至阊门无锡。北来水自望亭,而经浒墅枫桥出渡僧桥,交会于阊门外。势湍急故钓桥为第一洪。
鲇鱼口 在太湖之北,去吴江县十八里,具区水北流汇齾塘。又北过五龙桥入为盘门运河为古塘口。折而东至分水墩,其东阔一百三十丈者曰鲇鱼口。西阔八丈者曰面杖港,又为柳胥港即夹浦为爪泾港,为马尾漾,为澹台湖。又自分水墩,南流经吴江县城东南为庞山湖。澹台湖 在太湖东。《史记》:澹台灭明南游至江〈注〉谓吴国。东南澹台湖即其故址。《吴地记》:以为灭明宅所陷自此。东经宝带桥入运河,分流入黄天荡陈湖,今泾渰直北正行,则经葑门环城为壕至娄门。东入娄江北屈出齐门塘。
庞山湖 在澹台湖东,其南入甘泉桥下流为黎湖、菱湖、叶泽湖、新湖、叶泽湖。东为九里湖、急水港、杓水潭、清水荡。又东为姚成江、白蚬江、小龙潭、杓头潭。西为契跨湖、笑面湖、与汾湖接。汾湖 一名分湖。以其分属吴江县及浙之嘉兴县故名。其东入谢宅,荡莼菜荡南阳港。又东通三泖入华亭界。北入三白荡。又北受曹龙港通莺脰湖。
莺脰湖 在太湖南自荻塘,会烂溪水并出平望汇于此。其下流为穆和溪、黄家泾、白荡荡。西为掘城湖、蠡泽湖,为北麻漾。又西为沈张湖,为九曲港。自北麻漾而入为乌荡、蒲荡、白铁港。自九曲港而入为后练塘、雷墩荡、西溪骨池塘。阳成湖 在府城东北二十里。潴浸广阔,溉田之利甚溥来。自吴淞江东流入于昆山。
石湖 在府城西南一十二里连越来溪。《旧志》云:范蠡所从入五湖者,宋参政范成大随高下为亭观湖山胜绝绘图,以传孝宗书石湖二字赐之。
沙湖 与松江诸水合而青丘戴墟。二浦自娄门北折出齐门塘为杨泾、蠡口、五潨泾、施泽湖。自施泽湖西又为萧泾,其南为至和塘,其西尚泽荡漕湖。
漕湖 本名蠡湖。《寰宇记》云:范蠡伐吴开此故名。其称漕者或以其通漕运也。湖之西堤属无锡县,而其浸皆属长洲县。东为永昌泾、黄埭塘、东钱泾、西钱泾,北为冶长泾、鹅肫荡,诸水互流入元和塘。
元和塘 即北来运河俗讹云和塘,南属长洲县北入常熟县界,西为尚湖,一名上湖。长十五里广九里,上有虞山湖,南为柴泾、朱泾、徐墅泾、西湖桥塘、张墓塘。东南有白荡。自白荡而出为罗墩荡、六里塘。自张墓塘而出为大和塘。自柴泾而出为南塘。又自大和塘而出为官禄塘、黄庄塘。诸水互流。其西吐纳江阴、无锡二县诸水。其东仍流入元和塘,元和塘东为昆承湖,湖东为五丫泾、西陈泾、泾、魏泾、东横泾、黄墓泾、徐泾塘、莫门塘、卫泾塘、南张泾、周泾、龙泾。又南桑婆浜曹家浜时泾塘。北为艾泾。自五丫泾而出为七浦。自周泾而出为朱堰塘。自陈泾而出为斜桥塘、严舍泾、悬泾。自黄泾而出为徐泾、杨尖泾,而华荡在焉。华荡西为宛山塘、戈庄泾。自戈庄泾而出为五瞿塘,而华渭荡在焉。以上诸水或南或北,其流梅李塘者东北入许浦。流李墓塘者东入白茆港。流福山港者北入扬子江。走狗塘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按《越绝书》:阖闾走犬长洲,此即田猎之地。高启诗:春堤长,春草浅。此地吴王曾走犬猎场,四面围画,旗红炬照辇还宫迟。
至和塘 在府城东七十里,北纳杨城湖,南吐吴淞江,宋至和间重修。
可盘湾 在府城西一百一十里,昔吴王游湖经此。
练渎 在府城西南八十五里。吴王开练兵唐皮日休诗,吴王厌得国所玩终不足一上。姑苏台犹自嫌局促。艅艎六宫闹艨艟,后军肃一阵,水麝风空中,荡平绿鸟困避锦帆,龙跧防铁轴流苏。惹烟浪羽葆飘,岩谷灵境太蹂践。因兹寒林屋空阔,嫌太湖崎岖开练渎。
沪渎 在府东一百里,陆龟蒙叙矢鱼之具云。列行于海澨曰沪,盖以此名渎。
锦帆泾 在府城内即壕也。相传吴王锦帆经游处。高启诗:水绕荒城柳半枯,锦帆去后故宫芜。穷奢毕竟输渔父,长保秋风一幅蒲。
白马涧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晋高僧支遁养马处。高启诗:白马何不居天闲,乃在古寺长松间。奇姿不受世羁络,远自竺国驮经还。涧边饮罢寒云起,恍惚化龙跳入水。空山夜雨不闻嘶,埋没蹄痕紫苔里。
越来溪 在府城南横山下,与石湖通。相传越兵自此入吴故名。高启诗:溪上山不改,溪边台巳倾。越兵来处路,流水尚哀声。
香水溪 在府城南二十七里,源自光福塘来。东过木渎入横塘,俗云西施浴处。高启诗:粉痕凝水春溶溶,煖香流出铜沟宫。月明曾照美人浴,影与荷花相向红。
洗马池 在府学南,又常熟县北六里亦有洗马池。相传宋绍兴初尹团练屯防江洗马之处。投龙潭 在府城西南一百里,水出龟山下。南入太湖。《林屋纪遗》云:宋嘉定初,有人于山下采藻。获吴越王所投金龙玉简简,以银制长九寸。篆文隐然皆以朱漆,填钑题云:太岁壬戌时建隆二年也。
吴王井 在灵岩山。高启诗:曾开鉴影照宫娃,玉手牵丝带露华。今日空山僧自汲,一瓶寒供佛前花。
昆山县
马鞍山 在昆山县西北广袤三里,高七十丈,状如马鞍。刘澄之《扬州记》:娄县有马鞍山,天将雨辄有云来映此山,山亦出云应之乃大雨。孤峰特秀极目湖海百里无所蔽。山之阳有惠聚寺僧舍八十馀房,云窗雾阁叠见层出吴。人以为真山似假山,最得其实。登临胜处古上方为冠月,华阁妙峰庵次之,山之巅有华藏寺及浮图七级。玉泉井大小石浮图,南有桃源洞,北有凤凰台,西有一线天,东有东岩。又有紫云岩桃源洞、长阳洞、连云凌峰,诸阁芝华丰年凌虚。诸亭夕香压云翠屏留云,诸轩东有山神祠西有文笔峰。相传宋孝宗时魁星见此卫泾及第,始县以昆山得名。今其山割隶华亭县界,此则马鞍山也。中多奇石秀质如雪,好事者得之以为珍玩,号昆山石。先无树木,明正统间知县罗永平植柏,千章人呼为郎官柏。
高墟山 去县四十五里朱塘乡,高三丈馀,上有大石。宋时按察使盛德肆依此为园名依绿园。
土山 一名南山,在县西南一里。上有卜将军庙。
秦柱山 在县南三十里千墩浦南带海。上有烽火楼基,吴时以望海寇。《吴录》云:一名秦望山,秦始皇尝登此望海故名。
娲妇山 在县东十八里,周围四十步,高一丈五尺。上有娲妇庙。今大泗村有女娲圣姑庙,而山庙则废矣。
赵灵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高一丈五尺,上有兴福寺。
东山 在县东南车塘里能仁寺,高二丈馀。宋范良遂读书筑亭其上扁曰墨庄。
六鳌山 在县南,石浦俗呼六巧山,旧名状元山,以卫泾居此。知县杨子器改今名。
青冈 在县东北四十里。
千墩 在县东南,其北三十里地名木瓜。有墩九百九十有九,与此合为千墩因名千墩。浦一说自松江扺本府东下至江南之北,凡有千墩。明永乐中,太常少卿袁汶被旨浚千墩浦,乡民便之易名少卿墩。
绰墩 在县西十八里,相传黄幡绰所葬。天女墩 在县东南十八里,洪庄村墩上下皆茅苇,惟中间一路。若有人行者虽植草不生。相传有天子之女葬于此莫详。世代墩中有金龙舟,每风雨夕即闻金鼓声。一村民夜过其处见所谓龙舟者攫取之。仅得一人像长可尺许,暨归即大病。常有人欲发此,以毒蜂飞火逐之遂止。
十八里墩 在县西南十八里至和塘旁,今平。汤墩 在县东南六十里全吴乡,今以名村。青墩 在县北十五里积善乡,今呼青墩庙。庙墩 在县西南十里积善乡。
逃鹿墩 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惠安乡。〈今无考〉相墩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朱塘乡。
衣墩 在县东六里惠安乡。
石墩 在县东南六十里㳌川乡。长墩 在县北十五里积善乡。
唐墩 在县东南三十六里金吴乡。
李长墩 在县西南十五里,登其顶大江在目。其土色黄而坚致里人多取用之。
凤凰墩 在吴淞江南名姜里墩。
兵墟 在县东二十里惠安乡。相传吴王屯兵于此故名。
戴墟 在县西南三十里。
昆山 在华亭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割昆山之境以隶华亭,而县名仍曰昆山。山高一百五十丈,周围八里。《舆地广记》:陆氏先葬此。山士衡兄弟生焉,时人以玉出昆冈比之故名。〈按昆山原属本县,后割隶松江府,今故附载于后。〉
新洋江 在县东南六里,自吴淞江流入本县,近岁湮塞仅成小浦。
三江 在县南九里,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唐仲初吴都赋注松江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其地今亦名三江口。吴越春秋谓范蠡乘舟出三江口即此。
淀山湖 吐纳东南诸水,水较他湖特大。南属青浦县,北属昆山县。湖北有范青漾、盛荡湓浦、东宿浦、西宿浦。其东为朱砂港、漕港、范青漾之东为合浦。西为六直浦。西南为度城湖,皆北入新洋江。
太平河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其源西自汉浦塘,而来东流出古塘。
常熟县
虞山 在县西北一里,高一百六十丈,周四十六里六十六步。《吴地记》:孙权置虞农都尉于此故云。按《吴越春秋》:吴太子娶齐女,病而曰:必葬我虞山之巅,以望齐国。《越绝书》云:虞山,巫咸所居则虞山。吴越时,巳有之或云:虞仲葬此得名。一名海虞或云海嵎,以东临沧海,又名乌目山。山麓有老君殿,旧名乾元宫。宫侧有池,宋嘉定间所凿。其后有仙人洞,世传海陵徐神翁常寓此。又有雪井,南有仲雍墓,有维摩庵太公石屋下覆可容数人。屋外流泉散布石上。《中吴纪闻》谓太公隐东海常居此,旁有石洞天将雨则云气出其中。东有桃源洞,西北为拂水岩。崖石陡峻,每东南风发水奔注如虹倒飞,喷溅最为奇胜。自南循山而西有致道观。又西为招君宫,昭明太子读书台在焉。
崇德山 一名塔山,在河阳山南。晋处士夏统宣城太守邴臻所居。
茅家山 在县北四十里,有岳祠诸庙。过吴王庙五六里有试剑石。又有三沓石与石城门,诸峰错峙下有石坛,周八十步。又西则宝岩湾,其北六里为破山。
破山 在虞山北六里,宋龚明之云:有四高僧讲经山中。一老翁日来听讲问之曰:我乃龙也。僧因诵揭谛,咒龙现本形与僧𩰚不胜,破其山而去。上有兴福寺,又有𩰚龙涧旁有朱砂崖,产赤砂放生池。《庆元志》《山海经》曰:虞山之北冈垄相接即乌目山。今顶山之南有乌目,涧疑即此,自此东北九十步有空潭又有舜井。
顶山 在破山北十二里上有齐女峰。相传齐景公女葬此。白龙舟峰白龙池在焉。龙祠后有瑞石甚伟,半山崖外西北有水帘洞,两水合流从石厓下注漫流若帘。福山 在县治西北四十里,高九十五丈,周五里,本名覆釜。唐天宝六载改为金凤。后梁乾化年间改今名。山与通州狼山相直,境特雄胜盖东南控扼之地云。
寿山 与福山相连,北滨大海又名陶山。河阳山 一名凤凰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高一百二十丈周七里。上有秀峰山,顶有井,尝出醴水。又有梁朝古桧及唐状元陆器读书台。志山 与河阳山相峙。按《卢志》:居民凿池得唐断碑,有鸷山之语则志当作鸷。
塔山 旧名宗德俗呼箬帽山,在县北三十六里。晋处士夏统宣城太守邴臻尝居此。
常熟山 在县北三十七里,高一百五丈,周七
里。本名铜官或云洞观。唐天宝六载改今名。范山 在县北三十六里,高七十四丈,周二百四步。相传梁范冀兄弟居此故名。又永安山在县北三十八里,或云即范山也。
小竹山 在县西北四十一里。
石家山 在县北三十七里,高五十七丈,周二里。
茯苓山 在县西北六十五里,高数丈,周三百步。下有龙潭,石阑犹存。相传旧产茯苓故名。宛山〈或作苑〉 在县西南五十里,高七十丈,周五里。产石坚润可为砚。
顾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高一百七十丈,周二十一里。东南属本县,西南属无锡,西属江阴,俗呼三界山,一名灵龟山,亦曰香山。
乌丘山 在县东南二十七里。
黄土山 在县南二十里。
涂崧冈 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涂崧镇。大江 在县北四十里,与通州对岸。自福山港通至本县北连大海。
尚湖 在县西南四里,长十五里,广九里。昆承湖 在县东南五里,广长十八里,与尚湖相对,俗谓之八字湖。
梅李塘 源自雉浦,入耿泾、千步泾,迤𨓦常熟县,东出许浦入于海。其西弓连泾、钱泾。其东哮塘、哮塘之南焦庄泾、黄庄浜、李家浜。其西福山塘。
福山塘 自县北四十里,入扬子江为福山港。其西鵧城港通畅塘,西为九折塘,南富平塘,富平之北为河阳塘,又北为奚浦。
言公井 在县治北言偃旧宅旁。高启诗:千载汲未竭,九仞功应深。艺圃自可灌,道源谁复寻。雪井 在虞山。宋元祐中,海陵徐神翁弟子申将南游神翁曰:逢虞则止,无雪则开。申至虞山,始悟其旨。遂插竹为庵,山峭无水。一日大雪,惟山拗不积。申凿之果得美泉。
炼丹井 在常熟县旧致道观。相传汉天师孙张道裕炼丹处。明宋濂丹井铭引云:宋淳熙中浚井得藏丹石䃭启之,化为双红鸽飞入尚湖。铭曰:太阴委精,自天一融而为养液。万物神丹浴之,赤如日,有夫元巾发我室双禽冲,霞飞翐翐灵泉重喷,甘逾蜜饮焉。寿与天地毕。
吴江县
吴山 一名吴山嘴,在县西北二十里。
庞山 在县东南三里,古时有土堆高数丈,横亘百馀亩。宋时取其土修塘,居民开垦成地至今。独高今仍称庞山,其北庞山湖。
陆墓山 在县境西北,由吴县踞湖山脉逶迤成陇,三面环山,一面临湖。
吴江 在县东,源出太湖。一名松江,又名松陵江,亦曰笠泽。流经昆山入于海。春秋时越伐吴军于笠泽即此。唐白居易诗:震泽平芜岸,淞江落叶波。在官常梦想,为客始经过。水面排罾网,船头簇绮罗。朝盘脍红鲤,夜烛舞青蛾。
姚成江 在县东南三十里。
白蚬江 在县东南。
上湖 在县南九里,上承河之水下流入新湖。宋杨万里尝过此有诗。
长荡湖 在县西南七十里,上承湖州诸溪水下流入太湖。
六品泉 在县南五里,唐陆羽品为第四泉。张又新品为东南第六泉,清激甘冽烹茶极佳。
嘉定县
宝山 在县东南八十里依仁乡。永乐十年三月,平江伯陈瑄督海运筑为表识。上建烽火高三十馀丈,周围一十五里。
应奎山 在县学南,有寺雄峙。明成化间乃筑山以障之。嘉靖间又增筑焉。引横沥泾环其下仍建青云桥于上流。
东冈 在县东南二里。
青冈 在县西五里。
外冈 在青冈西十二里。
沙岗 在外冈南五里。
浅冈 在沙冈东五里。
雷墩 在县西南五里。
黄墩 在雷墩西南二十里。
白米墩 在县东南七十五里。
青龙江 在嘉定县西南三十六里,其水通东渡头浦,西连白鹤江。
白鹤江 在嘉定县西南三十六里,其水南接青龙江,北出吴淞江。
太仓州
穿山 高一十七丈,周二百五十步,巨石屹立。中有洞前后通彻故名。《临海记》曰:海虞县穿山下有洞穴,高十馀丈,昔有海行者举帆经其中。今考其洞上犹通人往来,而其下为地去海巳远。旧属常熟今分隶太仓州,在东北四十里。《桑悦志》云:尝疑过帆之事为妄。正统间近山居民凿池得桅其梢径尺,有二寸始知为海中山岛无疑。
洋镇山 在州治后周三百步,明洪武十年知州李端筑上有三峰,集仙洞、迎仙来、仙游仙。三亭今废。
文笔山 在州学后,明嘉靖十年知州陈璜筑。仰山 在学后,明正德八年学正梁亿筑。太仓冈 身在州治,东曰上冈身、曰下冈身、曰归吴冈身。在新安乡曰青冈。在惠安乡曰王家冈。
新洋江 在吴淞江北,源出淞江而其流溉于冈身。中有横通塘、小虞浦。其北合柏家,诸瀼入清水港,通樱桃塘,接鳗鲡瀼。其东自湖川塘会鸭头塘入太仓州界。
刘河 在太仓州,南为娄江之尾,明末久堙。刘家浜 在太仓东七十里港外,即大海西为北澛漕、为糜长河。又西为北时沟、为杨子泾、为小塘子、为三江口、为石婆港。南盘曲处为湄场湾。北为新开寺、为青福泾、为菖蒲泾、为半泾。半泾 横带城东数里,南入娄江,北径湖川,杨林至七浦半泾之南达仁义泾。东南入北澛漕。正东为丁泾港、为新塘港、为陆窑塘摩罗泾、为陶家港,并入于海。
吴塘 在州城三里,南入娄经、吉泾,入嘉定县界,北经湖川塘,达七浦塘。
太仓塘 引娄江水入州城大西门。相传为至和塘,稍南为陈门塘,引娄江水入小西门。其稍偏于西北,与陈泾、黄泥漕包泾,并入盐铁塘。又西北为古塘。
州城之水 一自太仓塘入大西门,由儒学前东下一,自新开河经半泾入大东门。并至儒学前三尖口会其亘。南北而中稍偏为西者、为盐铁塘,南北水门。张士诚筑塞水入东西三门,则由盐铁塘分流至南北城下。东门内有周泾,南门内有旱泾城,隍庙西有樊村泾,亦藉兹。三门之水出入为盈涸焉。
顾浦 在州城西南五里,引吴淞江水入吉泾。自吉泾塘稍东复北下为戚虞泾,与盐铁张泾横沥水东西相并俱北入娄江。南盐铁在戚虞泾之左,张泾横沥在戚虞泾之右,而盐铁横沥,其所通为最远。
崇明县
洋山 相传山有神最灵即隋炀帝,其门之神曰吕门官。〈出宋人小说〉山多羊海船失风至此粮尽,即向神借羊神许羊,辄自至如否者虽多方掩捕终不可得。借者归后必载送还羊日蕃盛。蛇山 在县东北界,一名长山,一名茶山,又名佘山,上有街井古迹。
土山 在平洋沙,因海侵迫筑此立庙以镇。莺游山 在县淮河口,为崇江淮会师汛地。金凤山 在县寿安寺后,旧名金鳌。康熙八年总镇张大治知县王恭先重筑。
大海 在县境,海中潮汐所通俗谓之,海㳌渺无涯际。昆山常熟嘉定亦皆滨海。
南新河 在崇明县北五十里,海水北流而入,与北新河相通。
北新河 在崇明县北六十二里,海水西流而入。
柳毅泉 在太湖侧。

苏州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吴县长洲县附郭〉
苏州府城池 吴太伯筑城梅里在无锡境。周敬王六年阖闾有国伍员创筑大城,周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周十里为门八。东曰娄、曰匠;西曰阊、曰胥;南曰盘、曰蛇;北曰齐、曰平,皆仍其旧制。至隋杨素徙城横山东即今新郭。唐武德九年复还旧城。乾符三年刺史张博重筑之。梁龙德二年始以砖甃,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五尺,里
外有壕。宋初门已塞二,惟阊胥盘葑娄齐六门,后胥门亦废。嘉定间知府赵汝述沈皞相继修。治宝祐二年赵汝历增置女墙,补建葑娄齐三门楼。元初湮毁至正十一年复缮完城郭,明更加修筑。崇祯十五年流贼掠六合等处推官倪长圩重加修葺。皇清康熙元年巡抚都御史韩世琦改建城垣,并阔城垛现在。周围城垣四十五里,长五千六百零五尺,高二丈八尺,厚一丈八尺,城楼六座,官厅六所。葑娄齐阊胥盘旱门,六葑娄齐阊盘水门五旂、台三座、胥门姑苏台一座、军器库房六所、窝铺一百五十七间、敌台五十七座、垛头三千五十一个、守门官公馆六所、营房每门六间,而锁钥则归总捕同知焉。
外州县
昆山县城池 相传吴子寿所筑。后惟树竹木为栅,至宋犹然元至正十七年始筑土城禦寇。周一十二里二百七十八步,高一丈八尺,壕深五尺,广六尺,门有六。明弘治四年知县杨子器建楼其上,东曰宾曦,西曰留晖,南曰朝阳,北曰拱极。后名拱辰。东南曰迎薰,西南曰丽泽,今名东门、北门、朝阳门、东南门、大西门、小西门。嘉靖五年邑人都御史周伦疏请筑砖城。十七年顾文康公鼎臣亦议于朝时巡抚欧阳铎、巡按陈蕙、知府王仪于沿海州县次第修举而独先昆山甃以砖石。期年而成周一十二里,计长二千三百八十七丈,高二丈八尺,垛四千五百八十七,城壕如旧。
常熟县城池 唐武德初始迁虞山下,周二百四十步,高一丈,厚四尺,列竹木为栅。宋建炎间知县李闿之始建五门:东曰行春,西曰秋报,南曰承流,北曰宣化,东北曰介福。元筑土城,周一万四千八百四十丈,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苏州以常熟为要害,更甃以砖最为完固。明永乐中岁大祲民乏食,中夜盗城砖以易食。知县柳敬中虑变听其毁而城以废。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告警知县王鈇兴工修筑高二丈四尺,惟西北二门枕山馀五门内外各有深壕。南门曰翼京,北水门曰望洋,北旱门曰镇海,西门曰阜成,大东门曰滨旸,小东门曰迎春,西北门曰虞山,通舟楫者又五门。万历甲午知县张集义增高三尺内甃马路。丙午知县耿橘改望洋门曰镇海,虞山门曰镇山,镇海门曰镇江,馀如旧。虞山一门以形家言不复出入,虞邑濒海城垣不可不固宜以时修葺。
吴江县城池 梁开平初,吴越王钱镠筑后废。宋嘉祐二年知县裴煜复建南北二门,元至正十二年知县扎牙进重建北门。十六年张士诚重筑高二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周五里二十七步。陆门、四水门、四旱门,一各以方名。明成化元年知县陈尧弼重建城楼。嘉靖三十三年倭犯境知县杨芷倡议增筑,高三丈二尺,厚一丈八尺,为四门月城。城垣长一千八十四丈五尺,垛三千二百二十二,敌楼二,敌台二十六,窝铺四十三,十六年知县曹一麟覆以甓。皇清顺治四年知县李承尹修。康熙四年知县刘定国复增修,并修城楼为垛二千三百五十一,窝铺三十六,箭台三十六,炮台四,并浚外城壕。按《旧志》:阔数丈深六七尺。今阔不及而深过之。嘉定县城池 宋嘉定十二年知县高衍孙筑土城。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遣其将吕珍重筑,始用砖石计九里为门四:东曰晏海,西曰合浦,南曰澄江,北曰朝京。东西南水门附焉。明正德间流贼据狼山,知县王应鹏筑土墙备之。嘉靖十五年知县李资坤增创北水门,又于上建楼三楹。十九年海寇倡乱,知县马麟增崇土墙。三十二年倭入寇,知县万里谦以土墙难守改甃,以甓周二千二百六十六丈六尺,基广五丈面三丈万迁秩东南毁于霪雨。知县杨旦重筑改置雉堞二千三百六十九崇,加四尺甃,敌台一十六座,守铺三十四,四门各建楼一座。易澄江曰宣文,合浦曰济漕,朝京曰振武。重浚外濠周二千六十五丈,深一丈。万历十八年知县熊密以形家言移南水门于稍东,名汇龙关。三十年知县韩浚增置敌台一十四座,塞汇龙关复南水关城周如旧。高二丈九尺,增置雉堞二百有四十,敌台一十七,守铺二。皇清顺治九年四月大雨,城垣倾圮甚多。知县查逢盛兴工修葺,继任刘弘德始竟其功。十七年知县吕奇龄以诸生请南水关不利科名,复塞之仍开汇龙关。康熙六年霪雨雉堞大隳,知县余敏督工修葺。十年四月大雨城崩几半,知县赵昕重修。
太仓州城池 元至正十七年张士诚遣。其将高智广筑周一十四里五十步,高二丈,广三丈,壕周一十五里一百七十步,深一丈五尺,广一丈六尺。陆门七,曰:大东、朝阳、大南、大西、小西、大北、小北。旧有小东门,又名竹场门,今废。水门四,曰:大东、大西、小西、朝阳。初筑时有小北、大南二水门。今塞门楼七座,敌台二十四,窝铺六十六,池周一十五里一百七十步,深一丈五尺,广八丈六尺。
崇明县城池 崇凡五迁为长沙新城。明万历十二年知县李大经迁筑周四里七分高二丈,厚一丈为门五:东曰乐平,西曰庆成,南曰迎薰,北曰拱辰,东南曰朝阳。水门二:一在东南,一在西北。门楼四座,南门火灾缺驻马厅五,敌台十一,窝铺二十,垛一千七百六十。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庄尚稷加高三尺。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陈慎于城壕,凿梅花坑十二年副将李泌以垛多难守,每垛间塞其。一十四年参将杨膺又命间塞其。二十六年陈慎复同游击王龙修西北隅城十馀丈,城外壕阔十八步。十八年总镇张大治塞旧壕,以筑外城土垣四围六里,高二丈八尺,垣基阔二丈,凿新壕于城外阔二十馀步。又于东关之南设水窦以通泄遂成金汤之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