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百五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五十五卷目录

 江宁府部汇考三
  江宁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江宁府城池考

职方典第六百五十五卷

江宁府部汇考三

江宁府山川考三〈水利附〉

《句容县志》〈按上元、江宁二《县志〉
赤石塘 在县东南,陶隐居云有赤石田,在中茅峰西。此塘水利溉田十馀亩。
上钤塘 在县南十三里,计四十一亩一角四十二步,深五尺三寸,溉田二百二亩。
郭西塘 在县西一里许,计一百八十亩一角五十步,深七尺三寸,溉田五百七亩。
西黄塘 在县东北十里,涧西广一十五亩。南黄塘 在县东北十里赤冈,约一百亩,深五尺,溉田二百亩。
东大波塘 在茅山乡,去县东南四十里。西大波塘 在上容乡,去县四十里,广一百亩,设二闸,放水灌田五百馀亩,塘右有泻水沟,流入绛岩湖。
蒲塘 在移风乡,去县二十里,其塘有蒲,故名。侍郎张文昱善书,居相近焉。因以蒲塘为号。陈广塘  吴塘  朱塘 俱在移风乡。大陂塘  小陂塘  梁塘
荇陂塘 俱在来苏乡。
大家塘  黄陂塘  神塘 俱在上容乡。武帝塘 在通德乡。
杨家塘 在茅山。
陶塘 在雷平山。
三白塘  钟离塘  五更塘
旱塘 坐承仙乡七图,计十五亩,灌田三十八亩,水利鱼利,各有所主,水由北池塘出,载在圩簿。
西冈塘  周官塘  荷塘
柏塘  俞塘 俱在承仙乡。
散泉塘  后陂塘  苏塘 俱在临泉乡。百冈堰 在县西南三十里,属上元县,与福祚乡相邻,上接绛岩,下通秦淮。
黄城堰 在县东三十里,长一里,深四尺,灌田三百亩。
范家堰 在县西北三里通德乡,长二里,深四尺,灌田二百亩。
周戴新堰 在福祚乡,去县南一十五里,通百冈堰。
菩萨堰 在移风乡,去县东北一十里,深八尺,灌田二百一十三亩。
黄堰 在福祚乡,去县南一十五里。庆元间,因黄提举监造石堰,故名。闭聚水利,浇灌通德、福祚两乡官民田土千馀顷,下赤山湖达秦淮。黄塘堰 在来苏乡,去县东三十里,深四尺,灌田二百亩。
《溧阳县志》不载。《溧水县志》尚书塘 在县西十五里琛山北,周围数十亩。杨塘 在县东四十里。
茭塘 在县东南二十里。
解塘 在县西三十里。
蒲塘 在县南三十里。
石人塘 在县东一十五里。
柘塘 在县北三十五里。
乌飞塘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孤塘 在县东南七十里。
白水塘 在县东南三十里。
清水塘 在县东南二十里。
曾家塘 在县东二里,出西瓜。
竹塘 在县东南二十里。
南塘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荠母塘 在县北二十五里。
五谷塘 在县东北三十里。郭塘 在县南三十五里。
鲁塘 在县西北一十里。
徐塘 在县东北一十里。
芮塘 在县东南一十里。
傅塘 在县北三十里。
石湖塘 在县北十八里。
稽塘 在县北三十里。
众塘 在县北三十里。
双峰塘 在县南二十五里。
金山塘 在县东二十五里。
张公塘 在县东一十五里。
洛公塘 在县北二十里。
乌刹堰 在县北四十五里,长一里,阔一丈五尺。
官塘堰 在县东二十五里,计三十六亩。砂塘堰 在县南六十五里,旧名砂湖,计五十六亩。
藕丝堰 南与高淳连,界内有罗城等九圩、六埂、四堰,旧有上坝,数为洪水浸没。明崇祯年间,生员孙良翰、韩绍叔等请于抚按,共造石闸,春闭秋开,永无水患,乡民赖之。
石湫坝 在县西二十五里,坝以石为坎,西乡万山,众水之所出也。水喷石上,流溅空中,响若轰雷,色如捲雪,急赴淮河。本名源濑。涉夏则落漈,惟冬则缩湍,舟自金陵抵兹岸,尽物资装载,地据上游,实一津口,亦奇观也。
清溪圩  石龟圩  亥塘圩
保家圩  成家圩  竹塘圩
毛家圩  林塘圩  杨芳圩 俱在思鹤乡。
原赞圩  苍田圩  太平圩
黄鸟圩  苍口新圩 免鼻圩
常熟圩  石家圩  任家圩
富家圩 俱在赞贤乡。
圩方圩  沙冈圩  临金圩
陈家圩  骆家圩  三丫圩
竹屯圩  丫头圩  陈化圩
新丰圩  鸦得圩  良周圩 俱在崇贤乡。
开泰圩  檐胜圩  白玉圩
潘田上圩 潘田下圩 陈家圩
金家圩  萧监圩  丘姑圩
前山圩  林庆圩  刘中圩 俱在长寿乡。
天保圩  上新圩  查家圩
歌舞圩  新义圩  诸家圩
韩信圩  花溪圩  猪槽圩
大圩   韩家圩 俱在山阳乡。
斗门圩  保熟圩  张村圩
时沟圩  凤山圩  保托圩
黄干圩 俱在仙坛乡。
上圩   蛾眉圩  永丰圩
保兴圩  步江圩  凤贤圩
南埠冈圩 北埠冈圩 东港圩
后池圩  西港圩  贾家圩
包家圩  刘家圩  戴家圩
张家圩  朱家圩  罗家圩
管家圩  后成圩  保成圩
金堪圩  和义圩  宋家圩
成林圩  汤家圩  大圩
新圩   下圩   郭塘新圩 以下俱新考增入。
门前圩  卞家新圩 壒头圩
上天堂圩 下天堂圩 塘埂圩
陈家老圩 俱在仪凤乡。
南城圩 思鹤乡
许家圩  水北圩  平秩圩
南岸圩 以上赞贤乡。
龙场圩  甘泉圩  大通圩 以上山阳乡。
冰平圩  望南圩  长兴圩
保康圩 以上仙坛乡。
永宁圩  顾家圩  成贤圩
秀水圩  平泉圩 以上仪凤乡。
《江浦县志》不载。《六合县志》贾裴塘 在东二都一图。
栗山塘 在东二都三图。
高明塘 在南四五都三图。
张塘 在南四五都三图。
堰城塘 在南四五都三图。
姚家塘 在下三都一图。
梁塘 在下三都二图,居浦子口孔道之西,三面依小山蓄水,正可备旱。今已垦为田,仅以最下者贮水,解本处之涸。
郭明塘 在下三都三图。
塔下塘 在东二都二图,顷因水冲,山土淤塞。
知县邵漳令民佃垦入租,助养差马。
圻塘 在北四五都二图,收西北一带山中水,下堤高耸如岭,北望无际,水满则止,水能波,作怒号声。每以塘北滨山,多利樵牧,遂不常积水。郝家塘 在南四五都一图。
裴家塘 在南四五都二图。
刘塘 在南四五都三图。
黄塘 在南四五都三图。
祝家塘 在南四五都三图。
大德塘 在上三都二图。
定山塘 在下三都二图。
倪山塘 在下三都二图。
塌山塘 在三都三图。
任家坝 在东二都三图。
凌家坝 在北四五都三图。
西王古坝 在东二都三图。
平山王家大坝 在东二都三图。
钟家坝 在东二都二图。
墩塘  鱼子塘  莲花绽张塘
蒲塘  小草塘  破塘
东南塘 西南塘  小官塘 以上九塘,皆以新垦得名,故《旧志》不载。
《高淳县志》
藕丝堰 在县北三十里,水自寻真观北至石臼社凤凰桥,折入横沟与溧水分界,沟汇戴家城江夏桥,并出堰口为石臼湖,堰内有圩垾一十二座,散水田九千,共计万有馀亩。旧原无坝,惟一线土埂,数遭风波之患,水灾频继,民不聊生。明万历三十八年,居民魏国佐、乡绅韩仲雍倡义建造石坝。于是两邑居民魏正观、张宗志等派费,买石砌成石坝。坝高二丈,厚三丈,阔一丈,又置闸板以时启闭。潮水洪大则筑土以拒之,水涸则去土以泄之,坝成之后,十年九稔。洪漕坝 在县西三里,水自襟湖门外西新桥及正义桥,过永丰仓桥至坝北,随花奔冈出薛城大葑桥,注石臼湖坝,以花奔来脉,久塞不得通舟。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丁日近议开复寝坝,南水仍下官溪河。
相国圩 内田四万八千亩,周四十里,春秋时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因筑是圩附于城,为吴之沃土,后吴丞相钟有宠于君,因以是圩赐之,故名。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崔抡奇丈量,田多亏折。
秦家圩 宋以永丰圩田赐秦桧,筑是圩以附之,故名。
李坝 在县西南五里老新圩,四面皆水。明正德三年,知县李岫督居民李琼,就河中筑三坝,因名李坝。
均丰坝 在县西二十五里保圣圩,明万历七年,居民戴瑞捐赀筑。
邓坝 在永丰圩。明隆庆二年,居民赵鉴捐赀告筑,上下均利邑人。韩邦宪为记,有碑亭,侄应楫重修。
沈家坝 在县西二十里。
刘家圩  长庆圩  保顺圩
奉仙圩  尖刀圩  和尚圩
天保圩  年兴圩  南坛圩
淳奄圩 以上俱永宁乡。
永丰圩 《旧志》《文献通考》曰:宋绍兴二十三年,诏以永丰圩赐秦桧。桧死,圩复归有司。臣僚言秦桧既得永丰圩,竭江南漕,计修筑堤岸,自此水患及于宣池、太平、建康、昨㨿,总领所申送管田七百三十顷,共理租二十一万一千馀,秤当年所收才及其半,次年仅收十五之一,假令岁收尽及原数,不过米二万馀石。而四州岁有水患,所欠民租何翅十倍。乞下江东转运司相度,本圩如害民者,广乞依浙西例,开掘及免租户积欠,从之,又江东转运司奏永丰圩,自政和五年围湖成田,今五十馀载,横集水势,每遇泛涨,冲决民圩,为害非细。虽营田千顷,自开修至今,可耕者只百顷,而损害数州民田,失税数倍。欲将永丰圩废,掘潴水其在侧,民圩不碍水道者,如旧诏从之。其后漕臣韩元吉言此圩初是百姓诸佃,后以赐蔡京,又以赐韩世忠,又以赐秦桧,继拨隶行宫,今隶总所。五十年间,皆权臣大将之家,又在御府,其管庄多武夫健卒,侵欺小民,甚者剽掠舟船,盗窃资囊,乡民病之,非圩田能病民也。于是开掘之命遂寝。
南荡圩 在永丰圩旁。明弘治二年,居民刘鉴三同丰城府李谦等奏请筑埂,开垦粮田二万馀亩。五年报成,恩给官带,府丞冀绮亲勘有诗。
万历三年,孙瑷重修,厥功甚巨,此圩本崇教乡,然与永丰相界,故亦载入。
月河堰 在下坝中河,旧浚有月河、减水河口,旧筑土埂,年久滩泻,随筑随溃,岁费不赀。顺治十三年,生员魏台、居民魏承美等捐赀筑堰,后买田,开沟减水,极其坚固。
兴家湾 在永丰圩北,至冬涸,北陡门淤,不能出,泻下埧之水,屡遭水患。众议新设陡门于其外,以便出成潭,人户逃散。居民刘定富、定位、定澜、邢祖尹等殚力督筑,废而复兴,因有是名。吴漕坝 在县西二里,五代末吴王杨行密漕河。
太安圩坝 在县治西崇教乡,吴赤乌间建其田,高下不一。明万历二十七年,居民蒋国儒等告筑四坝二埂,界一为三,高下两利,刻石为记。大坝  瑶冈坝 俱在县东四十里。
吕家坝 去东坝三里仪凤庵下建,平序班吕维进筑。
中埂坝 在县西南相国圩。
永丰坝  王城坝  石湫坝 俱在县东北五十里安兴乡。
中坝 去东坝五里中河,之中旧坝岁久废没。明嘉靖间,居民傅相、傅际、傅梁等捐赀重筑,今复废断,址尚存。
南诸坝 居民诸崇山造,诸同升率族人重修,畜泄水利,一方赖焉。
鸿胪函 在永宁乡相国圩,旧吴老函右埂有故石碑,相传为吴国居址。
扁埂 在相国圩南,本圩形势东南,高阜西北,洼因筑上下坝以禦水。
横埂 在永丰乡。明万历十六年因风浪破圩。府丞许泰给官银砌筑以捍湖水,长五里。一字埂 俱在永丰乡。
涂泥防 在县西南三十里,抵徽宣大河之水,为相国圩险要处。先年屡筑不成,有仙人过此,以手涂泥,故名。
护浪堤 在南荡圩,田四万亩。北抵丹阳湖,屡遭冲决、淹没。明万历四年,庠生杨淡告筑,护堤十里,已成七里,其三里系当涂民居,厚檀滩地阻,不容筑圩,长杨天宠复告抚按勘问,凡十七年,断价增至二百二十两,买厚檀地二百亩,始得筑完。由是南荡圩固而诸圩亦固,名曰护浪堤。
杨家潭 潭界南荡、长寿二圩,正当丹阳湖。自明嘉靖末以来连被冲决,废田二百亩,及后告筑护堤,潭之内外夹为两堤,平广六百馀亩,引注诸湖之水。
锅底荡 在县西三十里相国圩,因筑上坝扁埂,水壅于此,形如锅底,其中田皆低潦。明隆庆间,知县邓丈量亏田一百八十馀亩,因减科,定为三折之额。至皇清顺治六年,知县崔抡奇丈量田数,亏折如故,计水利者所当留意焉。

江宁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上元江宁二县附郭〉
江宁府城池 按《图考》:明太祖于元至正丙申三月,取集庆路。戊申改路为应天府,大建城阙,考诸都城之域,惟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因旧更名聚宝,石头、三山自旧东门处截壕为城,沿淮水北崇礼乡地,开拓八里,增建南出者二门:曰通济、正阳。自正阳以东,而北建东出者一门,曰朝阳。自钟山之麓,由龙广山围绕而西,抵覆舟山建北门,曰太平。又西㨿覆舟山、鸡鸣山,〈即鸡笼山〉缘湖水以北至直渎山,而西八里又建北出者二门:曰神策、金川。自金川北绕狮子山,〈即卢龙山〉于内雉堞东西相向,亦建二门:曰钟阜、仪凤,自仪凤迤𨓦而南,建定淮、清凉二门以接旧西门,而周门西出者五,由聚宝北至金川、神策,比通济、正阳至太平之南北倍之,由朝阳至石城、三山,比定淮至神策之东城,三山水门至通济水门之东西亦倍之,东尽钟山之南冈,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于内外,横缩屈曲,计周九十六里,外郭西北据山带江,东南阻山控野,辟有十六门,东五:曰姚坊、仙鹤、麒麟、沧波、高桥,南七:曰上方、夹冈、双桥、凤台、驯象、大安、德小、安德,西一,曰江东,北三,曰佛宁、上元、观音,周一百八十里。皇清顺治二年,改南京为江南省,以应天府为江宁府城郭,因明之旧,惟闭清凉、钟阜、定淮、金川四门,馀门无改。十六年,改神策门为德胜门,以旌武功。筑满城于青溪之东,起太平门,沿旧皇城墙基至通济门,止开二门以通出入,外郭城垣旧多颓毁。所存者仅高桥、沧波、江东二三处。外县句容县城池 吴赤乌二年筑子城,周三百九十丈,唐天祐八年,县令邵全迈修筑。有东、西、南、北、白羊、上羊六门。宋淳祐六年,张矩重筑,后废。明景泰间,浦洪刘义建门楼。弘治三年,王僖砌以石。嘉靖三十三年,樊垣始筑,砖城。周七里,有五门。万历三年移建南门于旧门之左。
溧阳县城池 在燕山北五里许。南唐升元间筑土城,周四里馀,河贯城中,壕深五尺,阔十倍之。宋建炎中,西拓青安、草市,加广二里,建门五:迎春、迎夏、迎秋、迎冬、青安,水门二:清晖、挹秀。元因为州城。明初,命将士筑之,仍南唐旧址,而界草市、青安于外。越七年,又命部使郭景祥加筑之,周九百丈有奇,浚壕深丈馀,四门外复筑瓮城,改名曰东平、西成、南安、北固。学士宋濂为之记。弘治九年,符观以南城逼泮宫,增修河堧以广之。嘉靖三十四年,知县林命增修堡屋、女墙、月城等。开跃龙坝于学宫左,而闭下水关。按《县志》:万历三十二年,知县徐缙芳增新睥睨,易东门额,曰东生。南门额曰南熏,西北如故,仍辟水关,上下对峙。四十六年,教谕金维基建文昌阁于上,屹立学宫之左。崇祯十五年,知县金和复开跃龙关,皆风水之说为之也。
溧水县城池 隋始筑城,周五里有奇,宋绍定中,知县史弥巩修之。明初,邓鉴更筑。周七百馀丈,有六门。洪武间郭云重建。正德中陈铭甃以砖,寻毁,陈宪因址筑土城。嘉靖初王从善展东隅,砌石桥以泻水。十年,水败东南隅,张问行修。十七年,水复溃。三十六年,曾震,造石城。
江浦县城池 明洪武四年八月,筑浦子口城,设应天卫于城内。九年,始析六合、孝义乡,和州遵教、怀德、任丰、白马四乡,滁州丰城乡,置江浦县,属应天府,治浦子口,城内后迁治旷口山。万历元年始筑土墙,六百九十馀丈,下甃以石。三年,增筑重垣。八年春,知县余乾贞筑城。秋九月城成,门五:东朝宗,东南敦艮,南钟奇,西霁和,北拱极,邑人张邦直碑记。
六合县城池 汉为堂邑县,始筑城。至南北朝筑秦郡,城盖跨河为一。宋绍兴二年,步帅阎仲请就旧壕筑城,在河北有四门。隆兴初,郭振于城北又筑一城,二城俱砌以砖。又数年,筑河南土城。乾道、绍熙、嘉泰相继修之。元仍故,明初城废。成化十年,唐诏刱门四,后每隅增一门。嘉靖三十四年凿壕县治北。三十九年筑堡,围县署。崇祯九年六月,流贼破六合,中书舍人孙国敉上城,六合议以苏江四府,节省银四万馀两,并义助建城河北,知县仲闻韶董其事,皆义民分丈领造,凡四,阅月告成。周城计一千三百二十三丈二尺,高二丈五尺,北二门,东二门,西一门,南一门,南街一带皆商贾水陆出入处,又开便宜小门七。
高淳县城池 按《县志》:县故无城。明嘉靖丙戌冬,县帑被盗,知县刘启东因具白抚按,请所以为防卫者治之。东北迤逦皆冈阜,乃因其势筑土为垣,西南瞰淳河,藉以为壕,滨河皆民居相接,北即通衢要害处,甃为七门,东曰宾阳,南曰迎薰,西曰留辉,北曰拱极,东北曰通贤,东南曰望洋,西南曰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