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二十八卷目录
嘉定州部汇考二
嘉定州城池考
嘉定州关梁考
嘉定州公署考
嘉定州学校考
嘉定州城池考
嘉定州关梁考
嘉定州公署考
嘉定州学校考
职方典第六百二十八卷
嘉定州部汇考二
嘉定州城池考
《州志》本州嘉定州城池 石城周一千七百丈,门十:曰三江,后为会江,曰觐阳,后为涵春,曰定波,后为福泉,曰拱辰,曰北上,后为迎恩,曰瞻峨,曰来薰,曰望洋,曰育贤,曰崇明,后为丽正,门各有楼,楼名各如其门,新名如福泉、迎恩俗而丽正僭宜仍其旧,定波楼己酉燬于火,李侯釆重建东南二门,滨水,成弘间屡筑屡颓,正德十三年,知州胡侯准深固其基,而厚叠以石,坚致完密,屹然金汤,今近百年。奈西水暴悍,而东城一带又为内水浸灌,时有倾塌,而补葺之,竟不如胡侯所修之坚矣。胡侯城东南即调去,至嘉靖三十三年,李侯辅乃城西北,按《总志》:城西北倚山南,东临河水,齧城坏。正统中,知州段鉴、成化间魏翰捍以石堤,正德中胡准复掘地,深八尺,砌石厚如之,编柏为栅以附石,东城高十有四尺,南一丈六尺,周二千馀丈。皇清康熙四年,上南道张能鳞、知州高仰昆重修。
属县
峨眉县城池 县旧为土城,周围八里,高一丈,外环以壕。明正德七年,佥事罗翊、督知县赵钺易以石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各建以楼,依旧池,浚深三尺,阔五尺,引水以灌民田。十一年,知县吴廷璧增修,周围共五百四十一丈,高一丈八尺。嘉靖十九年,知县崔炯以江石漫墙面,可通游览于南北两隅,复增二门,东为文昌门,南为瞻峨门,西为武振门,北为观涧门。南门之东有新南门,又名迎薰门,西门之北有拱辰门,原俱有城楼,今皆废燬,仅存地址。按李膺《益州记》云:隋开皇九年立峨眉县,以山为名,县在南安之西,峨山之东。唐乾元间,獠叛,移就峨眉观东,则今之城基。自唐时始矣。明赵吴两令建筑,自明末至今,叠经劫火,兼之山水不时暴发,倾圮将尽。今于皇清康熙乙丑岁,知县房星著奉行估修。按《总志》:是佥事卢翊督赵钺建筑,正德十二年知县吴廷璧修。
洪雅县城池 成化十九年,知县王让初筑土为之,周一千二百丈,高一丈三尺,门六:东曰宾旸,南曰受熏,西曰庆成,北曰拱辰。县前曰弦歌声教,学前曰太和元气。正德八年,知县杨琪始易以石,屡经水啮。天启三年,知县陕嗣宗采石增修,经献寇倾燬。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李果增修,崇坚绵亘,易其额东曰大生,南曰迎熏,西曰怀美,北曰承恩,县前曰观成,学前曰连云。按《总志》:正德间知县杨麒重筑,包以石。万历中知县闻道立增修,周一千一百丈,高二丈二尺,外环以壕。
峡江县城池 建邑以来,历皆土坏,上覆以瓦,至明天顺中,县令郭奇始为砖墙,成化间主簿费麒砌门覆楼,正德中县令杨润补葺之。佥事卢翊始令用石包砌,增堞崇二丈,延九百丈有奇,自崇祯甲申岁,张献忠据蜀后,以蜀人不服,必欲屠尽而后他往。丙戌春分,兵四出,贼一支抵峡,甫六日而城郭、宫室焚燬殆尽矣,又将城垣雉堞拆毁之。后以皇清大师临北献,贼授首馀孽,乃遁去。城毁近十八年,县令刘际亨于康熙二年来任,次年即行修理,建立门楼,越二载工成,而邑制重新矣。后又为江水所溃,崩塌数处,县令孙调鼎又重葺之,尚未完固,今奉修筑,力加培护,自能垂久,至于池,在西南城下者,即青衣江之分流,至城南而注为潭,土人呼曰县沱,下流即为三堰,实资灌溉焉。其北城以东,又即八堰之水,环绕而下,因以为池,所缺者止西北一小隅及东南十数丈耳。昔曾决土为壕,今复淤,而诸堰之经流则终古不变焉。按城图长圆而中直,名曰半月,临江为门,有五:东曰东晖门,今为迎恩门,南曰南安门,今为披薰门,西曰西成门,今为宾峨门,北曰北望门,今为瞻极门,黉门为聚奎门,今为钟英门。
犍为县城池 明洪武初,县丞陈兴筑土城,久而倾圮,成化三十三年,知县钱承德复筑,倍高,瓦覆久而亦圮,正德间知县李文璧改砌石城,嘉靖间主簿王世渊以石加女墙,东南近江处,每岁水涨冲塌,丁未为甚,知县叶履谦加意修砌,掘地三尺,累石与堤平,而后引绳广深,坚固城垣,周围八百丈有馀,高一丈五尺,马道六尺,城壕深三尺,阔五尺。万历癸卯,大水冲塌,知县邓全性修砌,年远水势愈改,逐年小修,而其石块单薄,卑隘日甚。崇祯十一年,知县胡学载奉旨一款,毋惮劳费以缮城隍,请详院道,各照原额乡甲丁粮均派,加高三尺,帮厚二尺,马道八尺,令民自雇工匠石以三尺五寸为度,并不收分银粒米,入官以滋吏弊,与主簿顾之,泰典史刘应秋不避寒暑,巡督省试,士民信服,其心急公乐成,更于大门建大楼,一座魁星门,建风云阁一座,八面玲珑,刊名贤诗赋其上,扆三峨而襟锦水,颇有黄鹤、岳阳之观。自明末甲申后,楼阁倾圮,城垣非旧。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奉旨修补在案,知县颜甫任于斯,即日同儒学吴之彦,典史吴士贞不避荆棘,环阅城池,不分蚤暮重加修葺,但规丈尺计工费功力,重大不无有待,按《总志》:正德间,李文璧包石,外环以壕。荣县城池 旧土城,沿四水为隍。宋崇庆三年,郡守曲台岑象始修为石城,绍熙丙辰加修,围二千五百五十丈,通五门,东富义,南兴贤,西南绍熙,西和义,北清富,成化二十二年,知县鲍圭以旧城辽旷,颓圮靡治,改方七里,为步二千九百有奇,后兴贤门圮于水,复减筑,周九百九十八丈,高一丈八尺,博一丈五尺,嘉靖三十三年,知县刘轩增高五尺,内周通马道,广一丈二尺,仍五门:东龙阳,西迎恩,南青阳,西南安定,北阳西。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熊大辂以南山虎视,蹲踞面见非宜,移右百步,改曰会流,北门亦移左百步,堞楼周四十座,堞楼明时久圮,按城背负五山,周沿四水,真有得夫形胜之雄者矣。窃有歉于正北一面焉,盖古围二千馀丈,正欲全据高险之势,鲍因惜民力而省筑之,舍凤鸣山首而断跨之,令在外俯瞰城中,殊觉未当。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奉行,丈周围城垣八百九十一丈四尺,高一丈八尺,博一丈二尺,按《总志》:城九百九十七丈,阔一丈二尺,外环以壕。威远县城池 石城。明正德初主簿钱宣建,知县张铉增修,周一百八十二丈。皇清康熙六年归并荣县。
嘉定州关梁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本州临江关 在治北白岩清风洞前,久废。
二石关 在治东。
嘉庆关 在治东凌云寺右。
嘉禾关 在治北,久废。
紫石关 在州北嘉眉界,山石皆赤,因名。明知州钟振建。
大石桥 在州东五里犍荣岐路,按《总志》:在治西。
承宣桥 在北门外。
张公桥 在承宣北,按《总志》:古竹溪桥也。高三丈,长六尺,覆以房,因桥北有桓侯祠,因名。洞山桥 在治东北十里。
普济桥 在大西湖堤上。
驻骢桥 在州西五里,俗名马湖桥。
卷洞桥 在西江外。
圆通桥 在西渔村。
大佛桥 在石像山下。
环舟桥 在州南青衣坝西符文乡,亦有大石,又有小石,大抵桥皆有石,惟张公石上架木覆以屋,亦惟竹溪大洞山及山东大石次之,馀皆不能并马而驰,然非是则病涉矣。
高石桥 在州治东南一里。
永济桥 在州治西。
棠阴桥 在治北。
赵家渡 在治东南一里。
黎家渡 在治东。
九龙渡 在治东北。
白滩渡 在治南。
合水渡 在治南。
小万渡 在治北。
横梁渡 在治东。
小铜渡 在治南。
峨眉县
土地关 在县西南五十里。
大围关 在县西南八十里,旧设巡检于此。铁桥 在县城北即古通秦桥,又名永济桥,明成化初,知县李祯以铁铸桥,磴砌石竖屋上,可通舆,后因山水暴涨,改变水道,遂毁,今每岁冬初,作板桥。
虹溪桥 在县东四里,每岁冬初搭板为桥。小铜梁 按《寰宇记》:在废罗目县西南五里。观澜桥 在北门外。
问源桥 在飞来冈前,水自峨山出。
儒桥 在县城南门外即化龙桥,古名胜峰桥。十里桥 在县东南十里。
双飞桥 在县城西三十五里峨山下,深涧阻绝,赖此桥得渡,桥下有牛心石。
高桥 在县南二十里太平墩路北。
虎度桥 在县西,入山四十里,传云晋僧欲游黑水,因溪涨,凭虎而渡,后因名,后张凤羾安磐诸人游此,更其题曰七笑桥。
文武桥 在县南八十里。
黑龙桥 在县南一百一十里。
洪雅县
竹箐关 巡检司,久废。
泸溪关 聂鸾修。
袁家桥 在止戈镇下。
铁锁桥 在瓦屋麓,悬崖飞渡,联铁锁数十丈,覆板仅容足。
大石桥 在城东,知县李果修。
桂花桥 在慈云寺麓。
正阳桥 在隐蒙山麓。
花溪桥 在县西十六里。
孙家渡 在县西二十里。
杨家渡 在县西五十里。
河渰渡 在县西六十里。
徐村渡 在水赖。慈航渡 在县南二十里。
天池渡 在县南二十里。
高岩渡 在县南一里。
节娥渡 在县西五里,即今马湖渡。
止戈渡 在县西十五里。
泸溪口渡 在县治东。
金釜渡 在县治东南。
峡江县
按峡邑:古无关名,止千佛岩,孔道上巉岩,下江潭,一径中通,曲折上下,险出天成,真要隘也。明时有水云阁,景最可观,后燬于贼,明末守土者因其地以为关,立楼建坊于前,名曰铁石关。皇清顺治十七年,逆贼郝承裔叛于雅安,我师不及觉,适侦卒至,询知之,突禦于铁石关上,贼半日不得渡,百姓乃得奔入深山,荷以保全。
四至桥 在县东城外。
迎恩桥 在县南一里,凡迎送诏旨俱于此,故名。
万里桥 在县东城内。
望峨桥 在县西四十里。
通远桥 在县东五里。
太平桥 在县南五里。
白马桥 在县北二里。
通济桥 在县北门外。
龙泉桥 在依凤冈下西十五里。
虹桥 在聚奎门外。
观音桥 在县南十五里。
板桥 在县东十里。
狮子桥 在县南十八里。
天生桥 在县化成山之右,即景为耳,名非径也。
鱼涪津 在县西三里。
十面渡 在县西北三十里,通洪雅州、丹棱诸处要津也。
南安渡 在县北二十里。
灵泉渡 在县西北五里千佛岩下,今废。周家渡 在县西二里,通峨眉正路。
弱漹渡 在县南二十里,即弱漹镇。
陶家渡 在县南三十里,通嘉峨小路,以上诸
渡及津俱属青衣江。
犍为县
石马关 在县北三十里,有石马蹲踞下,即化隆台。
四望关 距县七十里。
翔凤桥 即古乌羊桥,在县北一里。
三江桥 在县东一百里三江镇,古析川县。贡举桥 在县南十五里。
沙溪桥 在县东北九十里。
双宁桥 在县南八里。
二氏桥 在韩鄢二家之间。
女思桥 在县南一里,淑先雄思亲泣此,故名。跨虹桥 知县陈懋功修。
槐凤桥 在县东南七十里。
迎恩桥 在县东十里。
大石桥 在县东五十里。
新瑶桥 在县北四十里。
天生桥 在县西二里。
荣县
灵济桥 在城南,唐贞元癸未,刺史张修建。望仙桥 飞仙桥 东华桥
子孙桥 玉冈桥 银瓶桥
卧龙桥 龙脑桥 印仙桥
普通桥 永镇桥 寿川桥 俱在县城东,其飞仙桥修圮不常。
长山桥 偏桥 道士桥
金石桥 跳石桥 小石桥
闻喜桥 何家桥 虎头桥
通惠桥 俱在城西南,其通惠桥修圮不常。安定桥 在城西南,宋绍兴,郡守晁公武重修。郝家桥 莲花桥 双石桥
进贤桥 俱在城南,其进贤桥修圮不常。迎恩桥 范家桥 玉溪桥
观音桥 团坝桥 尧家桥
通判桥 西桥 俱在城西,其西桥修圮不常。
清流桥 济涧桥 俱在城北。
来苏桥 见《总志》。
观音桥 在旧威远县东十里。
华延桥 在旧威远县东三十里。
中溪桥 在旧威远县南五十里,抵荣县界。上桥 涂家桥 俱在旧威远县北。
下桥 在旧威远县东,今三桥俱废。
义津桥 在旧威远县治南。
观澜桥 在县治北。
嘉定州公署考
《州志》本州嘉定州治 枕海棠山,接高幖之脉,纡曲宏邃,皆合法度,正堂六楹,赞政厅四楹,正堂后为居敬堂,后为知州廨,廨东为挺秀轩,以古柏名轩,前为库,甃以砖石,缭以周垣,既高且坚,知州杨佐修,袁子让重修,廨后为甘棠楼,旧名桂花楼,东为同知廨,旧有督粮判官廨,今裁并于一。又东为吏廨,西为仪仗库,又西为判官廨,西南为吏目廨,六房分列两甬路上,东房之下为土地祠,中为戒石亭,亭前为仪门,门之西为狱,南为寅宾馆,馆之后为豫备仓,折而东为大门、谯楼,其上门外有总铺及申明、旌善二亭,阴阳医二学施以行马,竖以坊表,列之屏蔽,翼之榜房,规制釐然具矣。按宋时州治旁有明月、澄江、荔枝等楼,皆废。按《总志》:治在两川合流之际。即郭璞所定。明洪武初修补,嘉靖间知州唐朝湖于治前建川南首郡,坊乱后圮。皇清康熙初,知州高仰昆重修。
察院 旧在州前,右邻阛阓,新在崇明门河街南面,青衣沫水而锦江东环之。旧为递运所,嘉靖十四年改分巡,下川南道治,隆庆中改分守上川南道治,万历二十一年改为察院。
分守道治 在州学西高阜处,旧为布政行司,万历十一年改建前后地,皆易民居以拓之者。按察分司 在州治东二百步许,旧为凌云驿,嘉城山阻水,地势窘窄,民居难容,即公署亦难展拓。
凌云驿 在城北锦江滨,近古龙游县,久裁,按《总志》:凌云水驿在州治东。
递运所 亦在城北锦江之滨,近古龙游县治所,则河泊之遗也。久裁。按《总志》:递运所在州治东。
平羌驿 在治北四十里三溪之下,荔枝滩之上,平羌后周郡名,隋改为县,唐因之,宋废,按《总志》:平羌水驿裁。
僧正司 在凌云寺。
道正司 在万寿观。
演武场 旧在高幖西塔前,水涸则于沙坝,后改北四里关王庙,南易民地,迁丘墓。为之事在万历十五年。
河泊所 按《总志》:在州治西,今裁。
金石桥巡检司 按《总志》:在州治东南四十里,今裁。
豫备仓 按《总志》毁。
水次仓 《州志》未载,按《总志》:在州治北,收粮拨运以便民者,今圮。
九峰公馆 按《总志》:在州治东,御史熊相创。万历初,佥事石槚修建。
养济院 去北城一里。
漏泽园 在养济院北巡抚乔,又檄创一区在菜市坝。
属县
峨眉县治 在城正中,宣德二年知县潘麟修,成化二十二年知县李祯修,嘉靖十七年知县崔炯重修,中建大堂五楹,后有二堂、三堂、内宅。嘉靖十九年知县王鸣凤于后园复建望峨楼,凡四,进庭前左右有赞政厅,月台下有皂隶房,东西列六房,甬道中有圣谕坊,前为仪门三楹,门左有灵官祠,寅宾馆,后即主簿衙舍,仪门右即典史衙舍,门内外古柏成行列,大门即鼓楼,门前树屏壁,甲申乱后倾圮。皇清康熙壬子年知县朱升重建,粗具公廨规模,馀俱未备,主簿衙舍奉裁,后久废,大堂东原有砖库一座,今无。禁狱原在灵官祠后。
永阜仓 常平仓 俱久废,今奉文修置于大门左右,粗立义社、常平二仓,收贮备赈。
察院 旧在治东,康熙庚戌年为峨边游府衙门,时遇各上司过往无驻节处,康熙二十四年知县房星著捐修公署一所,作行台察院。中镇巡检司 在大围关,今废。
峨边营游府衙门 在治东。
乡约所 东南西北各设二所。
洪雅县治明成化十九年知县王让建,天启四年知县陜嗣宗重修,增广厅舍。崇祯十七年献寇屠蜀,止存正衙。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李果增建后楼,胥舍,左建书斋,
多树桃李,额曰花胜河阳,仪门外建寅宾馆、孔迩坊复烬。康熙二十三年知县何永骏重修仪门、大门、钟鼓楼,按《总志》:明成化二十一年建,万历初增修,康熙六年重修。
察院 在治东,知县王让建,颓圮。知县陕嗣宗重修,经献逆,止存大堂。康熙三年知县李果重修。
僧会司 在寿圣寺,今裁。
道会司 按《总志》:今毁。
义仓 旧花溪镇,原设常平、义社三仓,义仓移设义和乡三宝寺,社仓设中保正中寺,常平仓设察院右。
演武场 旧设治东,滨江水齧,知县陕嗣宗迁建治西郊隅。
峡江县治 明洪武初县令易迪始修举焉,正厅三间,左架阁库一间,右赞政厅一间,后川堂一间,又清心堂三间,思政楼一座,东西六房各五间,仪门三间,申明、旌善二亭,左吏舍、右禁房以及宾馆、谯楼、大门皆备,至明末如故。丙戌春燬于贼,遂构茅为室。皇清康熙三年刘际亨为县令重修,二十四年知县李大成建。
圣谕坊于中门内并,修理赞政厅及禁狱仓,屋皆成
独,鼓楼、大门缺焉。
督粮厅署 在县署右,南向,今废。
巡捕厅署 在粮厅右,东向,旧制无存,前捕官构屋一进,今因之。
行台察院 在东城正街,为贼所焚,今之公馆乃明吏部郎中张珽故宅也。
分司公署 在察院前街,今废。
阴阳学 医学 今俱燬。
永阜仓 在县署左,今废。
豫备仓 在县署右,今改为常平仓。
社仓 在南安碧云寺,奉文新立。
僧会司 在毗卢寺,今燬。
道会司 今废。
养济院 在城北隅,今废。
演武厅 今废。
漏泽园 与邑厉坛近。
犍为县治 枕舞凤山,明洪武初年县丞陈兴
创立,后因圮敝,成化间知县钱承德重修,大堂三楹。知县周庆地重修,堂东为库。万历间卑隘不便,防卫周庆,地稍次于后,甃以砖石,缭以墙垣,又后为知县廨,大厅三楹,楼三楹,耳房左右各三楹,东为主簿廨,西为典史廨六房,东西各五楹,中道有戒石坊,坊前为仪门,门之东为寅宾馆,馆后为灵官祠,知县吴道美重修,门之西为狱,出中门为大门、谯楼,门外有总铺,东有旌善、申明二亭,西有阴阳、医学二学,面竖坊表,知县周庆地颜曰:汉郡名区,左右二坊。知县吴道美题曰:敬信节爱。知县胡学戴于大门内左竖徵局十楹,正堂前邮亭三楹,衙内点易斋一所,注玩易图说凡三十七图,甲申后仅存大堂、谯楼二层,砖库一楹。皇清康熙六年间知县刘靖寰改谯楼为平门,复于大堂前,左右各建四楹为六房所,及戒石坊前仪门三楹,堂后思补堂三楹,又后筑台,高三尺许,建燕居堂三楹,于下左右各建房三楹,主簿奉裁无廨,典史秦光明于县堂右约横六丈许,另为典史厅三楹,厅后内室三楹,二十四年典史吴士贞建川堂一楹。
察院 在县之东街,督学劳题风亭。
布政司 在县东街。
沉犀驿 在县东。
三圣驿 在县北六十里,有三圣石,按《总志》:燬。下坝驿 在县南三十里。
僧会司 在县西大定山,今颓毁无存。
演武场 在县东北锦江岸。
预备仓 在县治东北,今颓毁无存。
永通盐课司 按《总志》:毁。
四望溪口巡检司 按《总志》:在县东北一百里,裁。
石马溪巡检司 按《总志》:在治北四十里。养济院 按《总志》:毁。
漏泽园 在县北门外。
荣县治 唐建于天庆山前,宋仍之,元末兵燹,伪夏为万户府署,洪武七年判官马公辅修复,东西三十四丈,南北六十五丈,九年改为县,十二年知县马福增修,嗣后修葺不一,正统间有知县尹士恭、正德间有知县白绘、嘉靖间有知县王梦魁、隆庆三年有知县张九思,皆更作之石屏二座,名邑坊一座,今坊废。谯楼三间,今废。仪门五间,即旧谯楼,楼东寅宾馆,今废。牧爱堂即正厅,正厅东赞画堂,今废。左右六房,左长府石楼,灵官祠,土地祠,县禁銮驾库。正中知县廨,左主簿廨、典史廨,右吏廨,西承发架阁,大门之外,东西俱榜房,按《总志》。皇清康熙初知县简松重葺。
察院行台 在正街,今废。
布政分司 与察院行台近,今废。
行春所 在小南街即州馆,今废。
来牟公馆 在县西五十里,今废。
赖远公馆 在县南七十里,今废。
松林公馆 在县南四十里,今废。
平济仓 在正东街,今废。
预备仓 与平济仓近,今废。
新罗盐课司 在县治南八十里,今毁。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大门外左,今俱废。僧会司 道会司 按《总志》:今俱废。
阅武场 在北城外,今废。
养济院 在东街。
营房 在县后之左,今废。
贡井盐厂 在县南七十里。
嘉定州学校考
州县《志》合载本州嘉定州儒学 洪武初在州之西南,本宋元旧址,同知杨励重修。二十七年啮于水,知州杨重钦、学正李敏迁于方响洞之上,正统十一年同知柳芳、学正黎浩迁明伦堂于后山,天顺八年训导曾智具奏迁今地,盖高幖之凤,翼左掖也。九峰屏峙,三水环流,据其胜矣。正殿凡四楹,明伦堂凡四楹,前为桂香楼,楼北训导宅,前为杏华楼,楼圮,今为学正宅,堂之后为自迩、自卑两门,分阶而上为高美亭,今废,高美亭之上为敬一亭,启圣祠,羲文周孔四圣亭,罗宪副绲重修。堂之前为露台,台东为祭器库、兴诗斋,西为立礼、成乐斋,三斋今以居训导,其南为诚敬门,即二门,门东西为号舍,又南为聚奎坊门,弘治末年摄州事马湖府,同知廖森建坊门之外,东为文昌祠,西为生敬门,通入文庙之戟门,门凡六楹,左祠名宦,右祠乡贤,门内为丹墀,列两庑,生敬门南,降阶而下为大门,大门西为棂星门,门下为通衢,东西列两坊,南为泮池,又南为射圃,一云学宫,为程初亭重建基据。嘉州之胜固矣。而规模结构,轩敞宏丽,宇内之庠鲜有其俪。黠寇袁韬起营时燬之,独大成殿不敢举火而炎,威薰灼其不即倾者,神之灵也。少参张能鳞驻节谒庙,即慨然叹息,踰年力为,经理一切,梓楠砖石,丹垩之属,皆易自远方,首治正殿,既坚且好,轮奂之美比于昔时,次建明伦堂,堂之下为六斋,后为启圣祠,尊经阁,正殿前为两庑,为戟门,为名宦祠,乡贤祠,为棂星门,次第经营虽较昔稍隘,然规模巳毕具矣。按《总志》儒学:嘉靖中知州陈嘉言、郡人御史程启克相继增修泮池,周回四百丈,甃以石。皇清康熙五年,守道参议张能鳞、知州高仰昆重修。又按本州《山川志》云:半月池即学前泮池,形如半月,周围数亩,环以石栏,有泉水不涸,十年以前满池皆莲实,以荐于庙而今无矣。且半就淤塞,后复建虹桥其中,寻废。
高标书院 按《总志》:在城内高标山,守道张能鳞建,集诸生读书其中。
学田学租 一分坐落峨眉县桑园子,种六石。一分坐落本州楠木园,种一石有零。
一分坐落本州红花堰,种一石有零。
一分坐落犍为坝老木孔等四处田,种共六石。一分坐落圣水寺,种三斗。
一分坐落峡江县九磐口,除崩塌外,实存种六斗有零。
一分坐落尖山子,种六斗。
一分坐落大坪山等处,除崩塌外,实存种一石零。
一分坐落小渡坝陆地,种七斗。
一分坐落牛心寺,实存种六斗有零。
一分坐落辜家坝陆地,种八斗。
一分坐落普安铺,种三斗,久荒未种。
一分坐落兴福寺,种四斗。
一分坐落歇气山,种六斗,久荒未种。
一分坐落安谷坝,种二斗。
一分坐落麻坪,种二石,久荒未种。
一分净云庵陆地,种八斗。
一分坐落峨眉县,共种一石有奇。
一分坐落峨眉县,种一石九斗。
一分坐落犍为县三江镇观音寺,共种一石。一祭忠臣胡公田,种四斗三升,坐落大石桥。一祭修学御史程公田,种四石,坐落峨眉县天池寺。
万历四十年巡按朱万春捐银一百五十两,助买学田五石三斗六升,递年徵租六十石零。一分坐落安谷坝,种七斗一升。
一分坐落符文镇,种一石二斗二升。
一分坐落虾蟆堰,种一石二斗一升。
一分坐落白岩坝,种八斗九升。
一分坐落南木堰,种七斗四升。
一分坐落九溪,铺三斗九升。
一分坐落曾家坝,种二斗。
一沙坝,原额徵银三十五两,内除十五两充本州公费外,其二十两给本学灯油之用。
属县
峨眉县学 殿宇原在县治西南,宋庆历元年建,元至正中重修,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县李桢迁治西,去古学一舍,弘治十三年知县任伯进迁县南街,嘉靖四十三年迁城外马寨山堂,万历二十九年又迁城外南街,天启二年署事峡江知县董继舒复迁南门外马寨山堂前,甲申之乱废燬,癸巳年复取旧察院,圮廨材木仍于城内东门街,粗置殿宇,至皇清康熙乙巳年,知县李庄年始卜迁城外铁河桥之北,一云学舍旧在学宫后,自两次迁学,学官尚无住舍。康熙乙丑年知县房星著因学宫远居河北,于新察院左捐买宅地一区,始粗置堂宇为皋比之所,一云学宫自屡迁之后,规模草创,止有戟门、大殿、启圣祠,祠复,日久倾圮。其馀堂庑、斋祠、衙舍、泮壁、墙垣,俱未修设。康熙二十四年春知县房星著奉文议修,甫筑垣墙,修葺戟门、正殿,按《总志》:儒学明洪武初建。
峨山书院 在旧察院东,明正德间御史黎龙建,今废。
学租 康熙八年奉查,康熙十一年呈报学田,上田五斗,每一斗徵学租京斗谷一石,共每岁额徵学租京斗谷五石,收贮县仓,自康熙十九年系县学徵收,候文支用。
洪雅县学 庙址旧在城西,宋绍兴元年邑令孙诏迁今地,嘉靖四年重修,成化十九年知县王让建,正德十年知县杨琪重修,天启四年知县陕嗣宗增修,经献寇止存正殿,亦圮。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李果修。
修文书院 与学近,天启五年知县陕嗣宗捐俸,买民基,塑宋谏议大夫,田献翼公锡像祀焉,院左开青云街,今废。
学租 京斗谷四石九斗四升四合二抄六撮。峡江县学 在县署东南正街,明洪武中始建,嘉靖丙辰岁县令陈松增修,万历间县令杨可贤又于庙前竖立墙石,遇乱悉燬。皇清康熙十一年总督蔡毓荣捐金数十金,责知县乔振翼力行修举,因建正殿一层,东西庑各五间,戟门三间,名宦祠一间,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孙调鼎又于庙门左右建立义路礼门坊,整理泮池古坊。
学田学租 水田一段,坐落乾江上坝,共种一十五亩五分,地基四亩二分,共纳租二十一石。水田一段坐落施家下坝,种一十三亩,续买三亩二分,共纳租一十五石。
见在学田 下田六亩,徵京斗租三石六斗。犍为县学 宋祥符间在沉犀东,知县左震迁于县之城南,元末火于兵,洪武初陈兴重建,成化丙午冬知县钱承德重修,万历三十九年知县陈懋功迁于南城外一里,四十六年知县吴道美复迁旧址,正殿凡四楹,明伦堂凡四楹,堂后转东为启圣祠,为敬一亭,堂前为露台,东为进德斋,西为修业斋,直出为道义门,门东为诚敬门,正殿外为丹墀,两庑东西阶而下为大成门,门左魁星阁,右文昌祠,外为棂星门,前列泮池,竖金声玉振坊,池东为儒学门,虽复旧址,而木植拆出复立者,率多朽腐,后复倾圮。崇祯乙亥知县胡学戴锐意改正,移棂星门,向如故外立太和元气坊,建新明伦堂三楹于
文庙后,堂左右为进德、修业斋,斋下左右立二坊:
一曰敬敷文教,一曰乐育英才,补修旧明伦堂为讲堂,迁文昌宫于左凿泮池,教谕何孟鳞建启圣祠三楹于新明伦堂后,左为教谕斋,右为训导斋,甲申后仅存明伦堂,将颓。皇清康熙九年知县刘靖寰、与典史秦光明督诸生捐资修建。二十四年儒学吴之彦、典史吴士贞建启圣祠三楹,教谕毛国宣训、导傅教严重修文昌祠,今颓毁无存。
五隆书院 在城西北隅,正堂三楹,堂前东西号房各三楹,后有楼,多植桂,知县徐景元建。万历戊戌兵宪顾汝学题其扁曰双桂轩。
社学 四门各一,吴道美修,年久倾圮,知县胡学戴重修,今颓毁无存。
射圃 在察院西。
学田学租 明抚院谭买田,种一分,榷租三十三石,察院王买田,种一分,榷租三十三石,提学道批允各分田租,共三十一石,今籍没田荒,无据稽复。
见管学田二亩一分,每亩应纳京斗租榖八斗,见徵京斗租谷一石六斗八升。
荣县学 唐武德元年建于桂林山,宋乾德三年移近兴贤门,绍兴十二年郡守孟侯迁于莲宇山,开禧二年守袁桂立二雁塔,题郡人登科者姓名,教授刘道成记略。云荣虽藩邸重镇,学凡三迁,始得胜地。及元末兵燬,明洪武六年四月初八日,降荣州儒学印,时判官马公辅、学正张朝祖仍创于桂林山,天顺元年,举人龚汇奏复今处,四年,按察佥事汪、知县刘清修堂斋,成化十七年,佥事俞泽、署县判官御史戴中改修尊经阁,正德十四年,佥事王雱、知县毛秀移尊经阁于右,后兴废不一,至皇清知县简松重葺。
崇仁书院 大门三间,仪门三间,正气堂、寝门、号房、自乡贤以下俱废。祀革除兵部侍郎胡子昭于内,知县王梦魁修,御史鄢懋卿题名。荣川社学 在南正街。
来苏社学 在泮水街。
乐阳社学 在桂林街。
清流社学 在西城。
兴贤社学 在东街。
荣德社学 在凤鸣山左。
仁义社学 在城西。
长山社学 未详所在,今社学俱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