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二十七卷目录
嘉定州部汇考一
嘉定州建置沿革考
嘉定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嘉定州星野考
嘉定州山川考〈水利附〉
嘉定州建置沿革考
嘉定州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嘉定州星野考
嘉定州山川考〈水利附〉
职方典第六百二十七卷
嘉定州部汇考一
嘉定州建置沿革考
《总志》本州《禹贡》梁·州之域,周武王时为蜀国,秦为蜀郡地,汉武帝通西南彝,置犍为郡,武帝永初六年,得古磬,刘向上封事,遂改嘉定。光武改汉嘉,晋复为犍为郡,领县四。后没于李雄。梁普通中,改置青州,西魏改眉州,后周复为青州。寻改嘉州。领县五。及置平羌郡,隋初废郡,州存。大业初,改眉山郡治龙游县,唐初复为嘉定,领县八。又别置眉州、嘉定如故。天宝初,改犍为郡,乾元中,仍为嘉州。宋初因之,庆元初,升为嘉定府。开禧初,又置嘉庆军节度,领县五。元置嘉定路,领州二,县六。明洪武四年,改府,领邛眉荣龙游等州。县九年,降为州。改荣邛为县,并龙游入州。玉津、应灵入犍为。分青神、丹棱、彭山、立眉州。成化间,分大邑、蒲江,立邛州。本州编户十里,领县六。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峨眉县
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后周初为平羌县,后改峨眉县,隋改青衣,属眉州。唐属嘉州,宋并绥山罗目二县入焉。元因之。明因之。编户六里,隶嘉定州。皇清因之,编户三里。
洪雅县
汉南安县地,后周立洪雅县,隋属眉州,元并入夹江,明复为洪雅县。编户六里,隶嘉定州。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夹江县
汉南安县地,隋分龙游平羌二县地,于夹江戍置县,属眉州。唐属嘉州,宋因之。元并洪雅县入焉。明因之,编户一十五里,隶嘉定州。皇清因之,编户四里。
犍为县
汉南安县地,后周置沉犀郡,及武阳县,隋降为犍为县,隶戎州,唐属嘉州,宋并玉津县入焉。明因之,编户八里,隶嘉定州。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荣县
汉南安县地、齐属南安郡、隋置太牢,属资州,唐析太牢、置旭川县,以县置荣州,后置义和郡,复改荣州,宋改荣德县,后复为义和郡,元复为荣州,属嘉定路,明降为荣县,编户七里,隶嘉定州。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威远县
汉蜀郡地,隋置威远戍,唐改为县,属荣州,宋因之。元初省入犍为,改属嘉定路。明置今县,编户四里,隶嘉定州。皇清因之,编户二里,康熙六年归并荣县。
嘉定州疆域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嘉定州疆域图本州
东至犍为县界五十里,又至内江县界二百六十里。
西至峨眉县界六十里,又至雅州界二百里。南至犍为县界仅三里,又至宜宾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青神界五十里。
东南至犍为县界仅十五里。
西北至峡江县界四十里。
北至省城三百里,北至
京师陆路六千里,水路一万馀里。
东西广四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峨眉县
东至嘉定州界二十里。
西至峨眉山麓十里,抵洪雅县界五里。
南至青龙场二十里,又山行抵归化乡六十里。其外即蛮彝地界。
北至峡江县界十里。
东至本州八十里,至省城三百五十里,北至
京师六千五百里,水路九千八百四十五里。
洪雅县
东至丹棱县一十五里。
西至雅州界九十里。
南至峨眉县界八十里。
北至丹棱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峡江县界二十五里。
西南至荣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名山县界九十里。
自县至省城二百四十里。北至
京师六千里水路九千八百里。
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峡江县
东至眉州界三十里,过界抵州一百二十里,又至青神县界二十里,过界抵县五十里。
西至峨眉县界十五里,过界抵县四十里。南至本州界四十里,过界抵州八十里,
北至丹棱县界二十里,过界抵县六十里,西北至洪雅县界三十里,过界抵县五十里,自县东南至本州八十里,至省城三百二十里,北至
京师五千五百里,由嘉州水路九千九百四十里。
犍为县
东至荣县界一百里,
西至马湖府界七十里,
南至叙州府宜宾县界六十里,
北至嘉定州界九十里,
东北至并研县界九十里,
东至本州一百里北至省城四十里,北至
京师六千一百里,水路一万里。
荣县
东至威远县界三十里。
西至犍为县界九十里。
南至宜宾县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仁寿县界三十里。
东南至富顺县界九十里。
东北至资县界九十里。
西南至宜宾县界九十里。
西北至井研县界六十里。至
京师六千馀里。水路一万馀里。
形胜附本州
《华阳国志》:西有熊耳,南有峨眉。
东接江阳,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广汉。鲜于之《武谷亭记》:孤清秀绝。
刘伯熊《题名记》:山水为蜀冠冕。
宋邵博《清音亭记》:山水之胜,蜀曰嘉州。
宋鲜于绘《议道堂记》:背负三峨,襟带二江。《旧志》:水路要冲。
岷江从北来,绕出郡背,青衣凉山诸水自西来会之,萦回冲激,郡宛中央凭高属目,豁然大观,九峰秀如芙蓉,屏拥其左,三峨翠若列眉,鼎峙其右。控西南之襟喉,为东北之要会。明秀雄胜,果甲全蜀。
峨眉县
龙门峭峙,三峨雄秀。
洪雅县
宋费庭崇德庙记:义州居江山佳胜。
宋孙长民绍兴时记:环山带江,灵气秀发。宋李冰庙记:山之南北相抗,东西迤逦者,近如屏阑,远如户阖。回环襞叠,各有攸处。邛崃大江,
来自坤隅,㳽漫平衍。
峨眉瓦屋,固护于外,月珠洞溪,翊辅于内。
峡江县
居南蜀之中,隶嘉州上游,西揖瓦屋,东跨中岩,青衣水绕于南,黑虎山峙于北。
犍为县
西列翠屏,南镇旗山,汉水绕其东,栗山环其北,龙池荡瀁,凤岭巍峨。
荣县
唐进士王禹志:封域千里,东界资江,西接夜郎,南俯戎僰,北抵陵阳。
《地里志》:荣地四塞,山川重阻。
《朝野杂记》:本为藩镇。
宋刘道成记:藩邸重镇。
《图经》:形负五山,西首东尾,东西四水合流,城南荣梨之松如龙盘,凤鸣之竹多茂实。五山倚北,二水环南。
嘉定州星野考
《州志》州总嘉益之近郊也,益入参一度,嘉宜次焉。要亦未出二度。
嘉定州山川考
《总志》州县《志》合载本州高幖山 自瓦屋而来,中间起伏蜿蜒千馀里,一脉如线,直贯州城,主顶端严,左右张两翼,如翔凤。一名万景山,宋有万景楼,废。成化中,知州魏瀚就其址为尊经阁,亦废。正德壬戌,知州段鉴建万寿观于其上,轩豁壮丽,以为习仪之所。栽松柏近千株,皆成合抱。森秀苍郁,遥望俨若凤毛。嘉靖初年,又植楠数株,大几两围,尤青葱可爱。殆胜境云。兵火之后颓圮。有客题壁云:几番风捲白云开,鼓动松琴入座来。寄与后人休剪伐,一株株是段侯栽。少参张西山延士读书其上,名曰高幖书院。旧有层楼,江山千里,一目可尽。宋范成大诗:若为唤得涪翁起,题作西南第一楼。按《明一统志》:在州西,一名高望山。龙头山 在高幖左,上有五松亭,松虬曲苍,古今存其一。迤逦入州治,为中和山,丽谯据其上。王凤山 在高幖右。一名白虎山,与龙头对峙。山尽处为虾蟆嘴,以形肖名。皆坚石,足障狂澜,西城因其阴。
凌云山 在治东,山有九峰,又名九顶。曰凤集、曰栖鸾、曰灵宝、曰丹霞、曰祝融、曰拥翠、曰兑说、曰望云、曰就日。众水会其下,苏辙诗: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
东山 一名圣冈,在凌云之右,俯锦江屏列,江上平正,壁立如张榜然,又名榜山。详见东山寺。按《总志》:在州治前,与凌云寺相连。按《明一统志》:唐杜甫诗:远林通后径,一郡接前冈。
乌尤山 在凌云之左,距州治五里,状如伏牛,本名乌牛山,宋黄庭坚易牛为尤,一名乌龙,一名豚岩,一名青衣山,屹然水关,锁水口,令东折而去,详见乌尤寺。黄庭坚建涪翁亭,始易今名。又《总志》:亦载青衣山。与此不同。
九龙山 在东山之右,临江距州治四里,石壁刻龙九。相传唐元宗幸蜀时,刻强半磨泐,其存者,矫然有势,详见龙泓寺。按《明一统志》:在州治东北,九龙形旧刻石崖上。
马鞍山 以形肖名,在乌尤山之左,临水山腰有古柏倒生石隙中,为乌尤辅佐。在州治东南七里,亦关水口,赖有此山。
三龟山 在东山之右,以形肖名。《别志》分上中下,第山势自北而南,志乃上南,得无倒置乎。宜以下为上,近龙泓中次之下,又次之中龟山,腹空洞,与风相薄,隐隐有声。名半天洞,庄子所谓天籁也。形似龟而首足皆具,中一龟,循其迹而上弯环,有九洞。
红岩山 在马鞍山之下,州治东南十五里界。犍止此,山色正赤,产盐商灶丛焉。石犀山 在州东十五里,有巨石,状如犀,俗名石牛取精,久而有灵,或凿或秽,触之辄不利,《总志》云:在东北三十里,山有二嵎,如牛状。
协气山 在州东二十里,俗名歇气,以山势高峻,必歇息而后可登也。走麻坪路达井研尤捷。马落山 在州东十里保平乡青泉铺。
尖山 在马落山南三里,其形高锐,此东尖山也。与西尖山对峙。
水兑山 在州北一里,高幖之来,脉州之邙山也。冢累累然,《旧志》所载圣水等山,皆此山之别名也,不重记。
锦冈山 一名锦江山,在州北三十里,江水经其下,故名。山最高乃李白题诗处,黄庭坚亭其上曰太白。今废。《总志》云:在治北四十里,江自成都,环流此山,下俨如带。云。
卓望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相传卓王孙墓在焉。此去临邛四百里,王孙不应葬此。
石像山 在州西二里,其下为大佛坝,依山石鑴一佛像,如凌云而小。相传先作此以为式耳。按《明一统志》:有石鑴弥勒佛。
白佛山 在州西北六里,石龛鑴三佛,自成白色,刮去旋复本色。
五台山 一名印台山,体方平,故名。
梨花山 在州西七里,旧有梨花百株,嚼其花可以止疾,今无。
西尖山 在州西十五里,下为纸房,雅水经流,与东尖山对峙。
苏稽山 在州西二十里,过尖山渡,东坡曾稽古于此,故名。相传成化中,有掘地得其遗砚者,为督学王敕取去。
五高山 在州西四十里,与绥山对、五峰突兀,以象五行。
玉屏山 在州西三十里,其下为盐泉镇,沬水经焉。山形壁立如屏,高可百丈。
冠冒山 在州西十里,远望俨如悫头,故名。茶山 在州西五里,与水城相望,旧产茶,今无。山势长而平如案。
洛都山 近茶山又名龟山,以形肖名。《总志》云:在州治南,即郭璞所谓将州对洛都也。
金灯山 在州西南五里,旧名至乐山,宋王朴居此,其址有渊,每岁人日郡守张灯于此以油洒水,观其纹以占岁之丰歉,今塞。按《明一统志》:王朴号清闲处士。
青衣山 在大江中,屹然迥绝,石壁苍峭,周广十里,长坡四匝。
扬雄山 在州西一里,有洞深邃,雄隐居于此。按《明一统志》:旧有子云亭。
海棠山 在州治西,山多海棠,为游赏之地。莲花山 在州治东八里,山阳有溪,四时不竭,内产莲花。
白岩山 在州治北八十里,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昔徐庸于此著书。
四峰山 在州治东十里,渡江而北三十里,如连珠者四,极高千里,可望其第三峰之腰有洞,洞有三石笋,高三丈,并立蔽洞,下有清泉,岁旱不涸。左右松竹间,石磐数十,皆宽坦,可坐十人。默斋居士曾隐此,以耕樵自乐,每手持道书登峰啸咏焉。
双鹤洞 与烂柯近,洞门刻双鹤,有泉自一窦出,虽旱不涸。
郭璞岩 在乌尤山右,苏辙诗:岩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鱼虫,《尔雅》分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墨雾。至今江上鱼,头存遗墨处。第一洞天 在州治西十里,洞敞深邃,可坐数千人,弘治间督学王敕伐草莱,得之,定兹名以配峨山之胜。
烂柯洞 在州治对江岩上,有东坡大书烂柯岩洞四字。有诗:但得身闲便是仙,眼前黑白漫纷然。请君试向岩中坐,一日真如五百年。方响洞 在州学前,旧名丁东。黄山谷更今名。有诗:古人题作丁东水,自古丁东直至今。我为更名方响洞,信知山水有清音。
朝霞洞 在州治南,程公望寓此注易,苏老泉携二子过此。
白云洞 在治西八十里。
清风洞 前云州治北八十里白岩山有清风、白云、朝霞三洞,此又云朝霞洞,在治南,白云洞清风洞俱在治西八十里。
治易洞 在九顶山后,宋郡守吴秘题名山磨岩四大字。铭曰:圣作易,晦其数。刘传吴识易祖。苏文公诗:自昔遥闻太守高,明爻象彖日忘劳。洞中陈迹今如扫,斯道何曾损一毛。江水 在州城东。一曰锦江,俗曰府河。按《水经》:发源于氐道县之岷山,经灌口至成都,一支由新津至武阳合流,抵九峰山下与青衣沬水会,此正江水四渎之一也。
青衣水 在州城西,青衣,古县名,在蒙山之西,
故以名。水源出六番,经零关至雅州飞仙关,与邛崃水合,行五里,与周公水合,又百里,与花溪水合。入南安界,经峡江下九盘,至双湖。距州十五里,与沬水合九峰山下,会于江。
沬水 在州城西。按《水经》:发源于西南广袤徼外,由铁豹岭经汉源即大渡河中镇铜山茶山,迈东而下,为金银三漕,至双湖与青衣合,同会于江。按《桑钦水经》及《西南夷列传》:明言沬若水,此禹迹中之名水也。而《旧志》以一夷惜水当之,晦矣。夷惜水是其支流,总为沬水,清冽迅瀜,大于青衣水。近有溯流输挽者,用小舟几穷其源,与大渡河通。
竹溪水 在州西北三里,环溪多竹,俗名祝公溪。从当年著姓齿德者而名,犹张公溪之类。《旧志》竹王祝鸡翁之说,皆不经。发于云头山北二十里,瀑声撼两崖间如雷,下潴为龙潭,流入山谷,凡九折而至此与江水合,故上流名九溪。溪上有桥,今圮。此入省之,大道往来如织,水溁洄湍激,民甚患之。少参张公桥其上,期月,又圮。公乃少迁旧址,伐石具材,大为结构,众心踊跃,数月工成,壮丽坚致,可垂永久。名曰张公桥。一云古夜郎国地。相传一女浣溪,有竹浮而下,中有啼声,取而视之,乃婴孩也。及长,封竹溪郎,旧有竹溪桥。
苏溪 在州西二十里,苏稽铺皆以苏名,重东坡也。自峨眉粗石河来,至七孔山下与符文水合。俗名马跳溪,至尖山与青衣水合,又至双湖与沬水合,同达于江。
临江溪 在州西四十里,发源于二峨山鱼洞,至苏稽山下与沬水合,以上二水凡峨眉谷皆从此出,苏溪自县临江,至杨镇利赖甚大。《总志》云:源出三峨山,溪鱼肥,土人渔也。
泥溪 在州东五里,其来甚远,出仁寿万山中,东南流经中岩山后,至小万渡会于江。《旧志》云:出井研。非是。《总志》云:泥溪河在州治东南五里,源出平羌县,恐即此。
麻坪河 在州东北四十里,出金银冈至五块石千佛崖与泥溪合,方言凡水皆称河。
三溪 在平羌峡口板桥鳝鱼港洞。
张公溪 在平羌山谷中至跳磴子与泥溪合。大西湖 在瞻峨门外与大江隔一堤,周环皆山,大二十亩,水平如镜,可以泛舟。
小西湖 在大西湖西二百步许,任给谏有龄有朋湖书屋,面湖大仅大西湖三分之一,皆种莲,今无。按《总志》:西湖在州城西,方广一里,恐即前大西湖。
浣龙池 在州东三十里,保平乡围六百馀丈,灌田数百亩。
七池 五在城内,二在城北门外。合魁柄之数以厌火。然皆洼下积水,无源,久多湮塞。万历三十七年、八年,郁攸不戒其为变,甚惨。李侯一一清查,挑浚便觉贴然。
天生泉眼 与浣龙池近,在三尊佛前,深不可测,旱祷辄应,必神龙所宅也。
岷江 在治东,俗名通江,自岷发源,经平羌流绕乌尤山。
渎江 发源温江,经双流界东流至州,即统于岷江。
阳江 在治南二百五十步,源出大渡河,一名峨水,接玉海水出彝方入中国,与青衣水合入江中。
大渡河 源出巂州界,经罗目入龙游界。按《明一统志》:水出麸金。
明月湖 在州治一百步,俗传湖如月形,郭璞诗:郁郁复姑姑,将州对洛都。试看千载后,依旧明月湖。后隋郁姑将军开此。东坡云:敕赐诗人明月湖。今涸。
龙泓 在治东二里,旧龙游县界,东坡诗: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忽到龙泓口。
东岩泉 在治东。宜酿酒,宋苏轼诗:一时付与东岩酒。
卦井 在治东,相传郭璞所凿。按《明一统志》:所载同。
圣水井 在治北竹溪岸上圣水寺佛趺前,水甚清冽,州人有醮禳事,必于此取以供献。岁旱祷雨多应。
洗墨池 在凌云寺后清音亭之左,东坡所凿。池址尚存。上建亭匾,曰江山之胜,临池一览全收成都,又有洗墨池三字刻石。
峨眉县
大峨山 在县西自山下,至顶一百二十里,两
山相对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周围千馀里,有石龛一百十二,大小洞四十,南北有台,重岩复涧,莫测远近,为蜀山第一。佛刹千百计。唐陈子昂诗: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李白诗:峨眉山月半轮秋。东坡诗:峨眉山西雪千里。田锡诗:高高百里一曲盘,八十四盘青云端。宋均诗:不知立处高多少,只见星辰在下头。历代咏名胜者不可缕举。
中峨山 在县南二十里,又名覆蓬山,刘向《列仙传》:周成王时,葛由常骑木羊上此山,有葛仙洞,谚云: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故亦名绥山。《元和志》云:有古穴,才容一人,行数里,渐觉宽大,有蝙蝠,大如箕。
小峨山 在县南三十里,一名铧刃山,与中峨大峨相连,是为三峨。宋赵抃诗:蜀山天下奇,三峨压岷右。谁谓孤剑峰,名出嵩华外。
四峨山 在县北二十里,高半大峨,矗然屏峙。雅称奇秀。昔人多游览焉。几历烧劫,尚有普贤圆通乐道等刹,以四峨名,其来旧矣。乃考《华阳国志》及《蜀志》诸书,止有三峨,初无四峨。古人撰述幽微必悉,何独于此山而阙之耶。又按《总志》:小峨为铧刃山,今四峨亦有铧山,抑或纪略者误附其名耶。按《峨山旧志》:大峨山东北有武阳龙尾山并仙者羽化之所,夫县在大峨东,此山在县北,由大峨望此山,不居然东北乎。以此为古武阳龙尾似矣。若四峨之名,或因西南延接大峨,近古好事者附会于三峨之次,未可知也。龙门山 在县西十里,两崖峭峙,其形如削,仰观青天,仅露一罅,相传孙思邈栖真之所,有种玉溪真人岩,药灶,药臼,朝真台、养龙潭、丝水岩、虎眺石、酴醾洞、瀑布崖。
凤台山 在县西十里龙门之外,形如凤,中有石台,员外宿进大书凤台二字,刻崖壁。
十里山 出郭东南百步许,即登小山,路绝山腰,迤𨓦十里而止,故名。花山 在县西北十里许,山形有棱瓣如花,故名。有圆通寺,多产茶。
罗蒙山 在县南三十里,俗呼罗目山。
陇定山 在县南七十里,佛图澄曾采药此山。白崖山 在县南六十里,下有龙池。
三台山 在县南二里。
光明山 在县西南十里。
背风山 在县南归化乡内。
喜风山 在县南归化乡内。
石凤冈 在中峰寺,即凤嘴石也。
飞来冈 在县北二里,郭璞谶云:二水临东北,来山双峡清,坤申朝上对,此地出公卿。
龙门洞 在县西十里,石壁上有苏东坡大书龙门二字。
伏羲洞 女娲洞 俱在峨眉山上。
鬼谷洞 在峨眉山上,相传鬼谷子隐此山得道,上升著书,号珞琭子。
雷洞 在峨眉山,有七十二穴,雷神居之,时出雷雨。
鱼洞 在县南三十里峨眉山下,其水混混,夏凉冬温,下即冷水河。
九老洞 在峨眉山上。
玉蟾洞 在县南三十里,在二峨山上。
紫芝洞 在绥山半,山脂结成芝形,悬洞口上,俗称猪肝洞。
烂柯洞 在紫芝洞上一里,洞口刻烂柯二字。按《州志》:亦载烂柯洞与此不同。
葛仙洞 在二峨山白崖溪上,周成王时羌人葛由骑木羊处。
风洞 在九盘山傍,古碑诗:风洞初开日月新,桂花收拾个中人。
铁桥河 在县北门外。
粗石河 在县北六里。
虹溪河 在县东三里。
钟乳河 在县南二十五里,水出山腹如乳。罗目河 在县南出峨山麓,右溪自小天池以东。左溪自黄毛坪以北经罗目废县合二溪之委入江,石甚奇怪。
瑜珈河 在县西十里,溪内石颇细润。
中镇河 即大渡河源,出巂州经废罗目县,东南入龙游县界。按《总志》:大渡河在州治内,峨眉县治内未载此河。
符文水 源出峨眉山,水分两派,流于南者黑水,经罗目废县以下为冷水河,流于北者白水,经县治北为铁桥河,同入嘉定大江。
彝惜水 在县东南五十里,发源巂州界,按《明
一统志》:中有嘉鱼,长三尺,每年二月随水而下,八月逆水而上入穴。
天津水 在县西南,出徼外入沬水。
秦水 在县西南二十里,秦惠王克蜀,移秦人万家以实之,秦人思秦之泾水,于此水侧置戍,谓之泾口,唐天宝间改今名。
种玉溪 在县西,一曰龙门,乱石如玉,故名。白龙池 在大峨山顶,水极甘美,中有龙子,旱时祷可致雨。
龙池 在县西南四十里峨眉山下,有池广长十里,号龙池。
马龙池 在县西七里,昔有一马驰如飞,村民捕伤其足,投之池中,一夕雷雨大作,劈山而去。八音池 在黑水寺过虎跳桥,游人拍一掌则一蛙鸣,馀蛙次第皆鸣,数皆合八,后一蛙复大鸣一声,众蛙即止。
洪雅县
九胜山 屹然九峰,近如屏阑,远若户闼。月珠山 突起洞溪山,有前一峰如月,后一峰如珠。按《总志》:平地突起,四无倚附,故名。
金鸡山 在县东北五里,相传葛稚川栖此。乌尤山 在县东十里,山最秀拔。
金釜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昔有主簿修炼,遗有金釜,即李阿真人仙迹。灵泉清冽,宋直秘阁张方石书灵泉古观。按《总志》:松柏丛蔚,昔有主簿煮金修道,因名金釜。一名主簿山。
八面山 南对大峨,黛色若染,视八面如一,故名云气开合,可占雨旸。
隐蒙山 屹然南岸,晋处士庞居正隐此。漏仓山 在县西南,传有圣僧居岩,漏米足炊。云占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高出诸峰,四时云气笼罩。
瓦屋山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至峰顶山门寺为荣经分界,其山回亘数百馀里,高出峨眉,上有圣灯岩,夜见万叶飞明出没,岩间有桥光溪,遇日照映,气结彩虹,横达两岸,如桥梁然。有鸳鸯池,山插层云,百鸟绝迹,惟此池多鸳鸯,文羽特异。有虎跳溪,山川广郁,藏兽百种,溪多虎豹,人踪罕近。有尖峰数十,如群笋相错,有泉眼七十二,四时清冽,虽盛暑犹挟纩拥炉。山建刹宇,皆覆以木皮,或问禅惠大师瓦屋何以木皮。盖师答曰:锦府岂从机上织,剑门宁自匣中开。铜山 在县西南百里。
邛崃山 联瓦屋,亦荣经分界。
思经山 在县西八十里,山与雅州分界。逊周山 在大龙溪之西,雅州有周公山,武侯曾于彼梦周公,因名。即禹贡蒙山也。此山若与揖逊然。
阿吒山 距县七十里,有巨石镌佛百有八,东岩瀑布千仞,向撼山谷。李白诗: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按《总志》:在县西一百里。按《明一统志》:峡江县治内亦载此山。
竹箐山 在县西八十里,其山多竹,宋人石甃梯磴为关,设巡检司,今废。按《总志》:在县西二十里。
七华山 一名天功,上有仙迹,仙灶,龙沱可雩。修文山 在县西十里田锡读书处,按前峡江《县志》:内亦载此山名,其辩甚明。
总冈 自名山逆折而西,绵亘百里,总群山脉。雷洞 在瓦屋山,深不可测,投石声震。按前峨眉《县志》:峨眉山亦有雷洞。
雪岭 一名宝子山,岁三四月,雪光如玉,宋范忠宣诗:云堆雪岭铺银界,日射金仙照碧津。葛仙山 在县治东,葛仙尝游于此。
雅水 源自灵关,至雅州飞仙关合和川水,自荣经彝界,罗崖州东西发源,合邛崃水,自邛崃之彝徼发源,三水合而经雅川下四十里,至草坝与名山之青衣水合,其渡有桥,去桥十馀里,为青水渡之发源,四水合,由峡而下,至止戈镇汇花溪水,则五水合流,经隐蒙金釜受泸溪水,历峡江受峨眉川,达嘉定入岷江,按曹学佺蜀《名胜记》云:离堆川流,东西屈曲百三十里而后入大江,所谓洪雅川也。按《明一统志》:洪雅川在洪雅县西七十里,东西曲流一百三十里,经洪雅大川流绕本县,因名。
花溪 发源严道县鹿角山,按《总志》:在县西六十里,发源峨山之后,流合青衣江。按《明一统志》:峡江县治内亦载花溪。
倒流溪 源自瓦屋,西流至合周公水入雅江。三溪 发源一自黄荆峡,一自金鸡山、一自中山坪,合流。按《州志》:本州治内亦载此溪名。
大龙溪 小龙溪 俱在徐村,去县西南六十里有龙门溪,左流为小龙溪,右流为大龙溪,盘曲回抱,若游龙然。
洞溪 在月珠山后。
龙泉 在县东十里。
浣纱泉 在县南五里。
云泉 在金釜山。
翠微池 在乌尤山麓。
碧玉池 在徐村。鸳鸯池 在天功山麓。
回龙三滩 在止戈镇下,水激危石,怒涛数里。黄豆滩 在溃灾西北,邑令陕以庠、生周纯议为堤六十丈。
龙吟滩 川流绕隐,蒙督学王敕记略。云近城南岸低颓,屡苦洪涛冲决,下市方湾田庐,半问水滨,且有浮赋之忧,则坚堤议急矣。
瀑布泉 有二,一在徐村九龙山,一在花溪飞仙阁。
峡江县
云吟山 在县西二里,云出岫时,肤寸而合,松涛一起,俨若云吟。魏了翁读书其上,隶书云吟山三大字,刊石今存。
万松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山有三峰,一峰居中,两峰拱峙,所产多松。按《总志》:在县东北三十里。
平羌山 在县东十五里,后周置县,以此山名。道士常正一得道于此,按《总志》:在县西十五里。伏龟山 在县南三十里,其山盘曲有九,按《总志》:在县东三十里。
凤凰山 在县西十里,冈峦飞翥若凤,按《总志》:在县南十五里。
虎履山 在县东十里,山多虎迹,故名。
天马山 在县东三十里,一名马鞍山。
帘钩山 在县西北五里,两山夹江,如帘钩状。晋人诗曰:日移红影在帘钩。按《总志》:在县东三十里。
葛藤山 在县南三十里,其上多葛。按《总志》:在县东三十里。
丈人山 在县南三十里,地名九盘,有石峭拔,状若人立,因名。其下有双石笋,屹然山壁,不知何代土人凿折其尖,按《总志》云:在县东十里。化成山 在县西五里,与千佛岩对峙,即化山也。天下二十四化山,此居其一。一名依凤冈。按《明一统志》:在县西三十里,峰峦秀丽,俯临雅江。晋李阿真人炼丹于此。
修文山 俗名太平山,宋田锡读书于此。后人刻石以纪其事。按洪雅县亦有此山,名亦以田公故,但此山之巅有田氏墓在焉。或此为是。按《明一统志》:在县西六十里,田锡读书于此,后登第,因名。山之南麓,雅江所注,名曰龙潭。
大观山 在县北五里,又名观斗山,俯瞰平原,一目百里,县治之主山也。
牛仙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上有刹,其石岩间牛蹄仙迹尚存。
中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上有刹,幽峻可爱。黑虎山 在县西北十里,邑之后镇也。故称形胜焉。上有黑虎观,今废。
隐蒙山 按《明一统志》:在峡江县西六十里,晋处士庞居正,字隐蒙者隐于此。
洞溪山 按《明一统志》:在峡江县西六十二里,一名月珠峰,盖前一峰如珠,后一峰如月。阿吒山 按《明一统志》:在峡江县西一百里,山崖有一巨石,周回鑴罗汉一百八躯,东岩瀑布千仞,响撼山谷。
仙掌洞 在峡江县北,旧传李阿真人所居,宋人书其壁:跨龙门,饮蟹泉,磨仙掌,叩丹灶。白龙洞 在峡江县北一里,古鑴石龙于其中,遇旱祈祷辄应。
青衣江 在县城西一里,发源自芦山徼外,东南流经严道,洪雅过此,至龙游与岷江合,《总志》云:在县治西九十里。
稚川溪 在县治西三十五里,源出峨眉后麓,三折而入于江。按葛稚川曾丹灶于此,遗迹尚存。故名。今人讹稚为至,且去稚而止名川溪矣。龙鼻溪 在县治西北十里,绕龙鼻山而注于江,故名。按《总志》:在县治西南十五里。
飞水溪 在县西十里,状如素练,李白所谓: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者也。名瀑布泉。
天水溪 在县西五里,一曰天生桥,在依凤冈东,依凤冈即化成山也。其桥天成,下有涧水出焉。
三洲 西岸断续而下,金石桤林景川云豁诗:练光分派入三洲。即此。按《总志》:在县治西。蟠龙河 在县治东十里,山溪也,至九盘之下而会于江。
海棠池 在县治东三十里,虽亢旱水不涸。佩玉泉 在县治北五里古泾口之上,从岩巅飞瀑而下入于江,石刻今存。
花溪 按《明一统志》:在峡江县西六十里,发源雅州瓦屋山下,注嘉阳大江。
犍为县
黄旗山 在县东一里,形如展旗屹立,江左拱护城郭,俗呼为大小黄旗。
天马山 在县东三里列犀江之左,双峰秀丽,有骅骝腾汉之状。
诰轴山 在县东三里。
文笔山 在县东十里,邓侯建塔于上。
喜雨山 在县东十二里,正德间天旱,知县程麟祷此即雨,故名。
八墩山 在县东七十里,绵亘迢遥,八墩上耸,望之烟云满目。
铁山 在县东南一百里,产铁刚利,诸葛尝取为兵器,遗迹已没。
隆马山 在县南十里,即孝女淑先雄栖神处。犍为山 在县南十五里,形如伏犀,昔人以犍名县,盖象此山,从建牛之义。旧云西南立石如牛,故名犍为,如叙府石牛寺是也。
沉犀山 在县南二十里,秦李冰沉犀以压水怪,说者又谓见犀牛渡江而沉此山下,故古有来犀乡之名。
子云山 在县南二十里,汉扬雄隐居构亭于上,即刘禹锡陋室铭云:西蜀子云亭是也。绝顶有清浅一池,不盈不竭,知县胡学载伐石题悬池二字。
崖门山 在县南四十里,怪石巉岩,往来不便。宋开熙二年,陈文饶开凿,人得安行,有宋嘉定古碑。
香炉山 在县南五十里,高峰侵汉,堪舆呼为犍之捍门。
大定山 在县西一里,壁立环抱,俨若列屏,一名翠屏山。成化间建资圣寺于其中,宋邵博侨居此山之西,林木蓊郁,为邑奇观。昔时苦斧斤,斲落几尽。
文豹山 在县西南一里,起伏蜿蜒,壮丽有文,俗呼为狮子山。
牛心山 在县西十五里,为县来脉。
西溶三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曰底山、中山、巅山,土细而白,居民作陶,咸取足焉。
舞凤山 在县北二里,秀发三峨,形如飞凤,上建岱宗王母诸祠,三春景媚,士庶咸祷于此,前有石坊,题曰舞凤,名冈。左右植梧桐,取凤非梧桐不栖之义,明末烬伐殆尽。皇清知县刘靖寰复建如旧,又殿后东向创建白衣庵,自是东南两向更称名胜。康熙二十年间平吴逆,缮营此山,土城军灶、池壕连络、三墩州县大路,即在此下,至今行者目击神悚。
挂榜山 在县北二里,平正壁立,昔人号为犍江天榜。
象鼻山 在县北二十里,乃州郡通津,知县管南山刻象山古渡四字于崖之石壁,笔法甚劲。笏简山 在县北四十里,山间突出,一石端拱如笏,俗呼为黄笏简。
金粟山 在县北五十里,地多产桂,宋白贻田锡诗云:金粟山前九月秋,即此。《总志》云:在县北一百里。按《明一统志》:山多桂花,如金粟。又《县志》云:今芜。
塔顶山 在县北七十里。
书楼山 在县北百里。《郭璞记》云:孔子背书楼。红壁山 在县北百里,地产白盐。
铜山 在县北百五十里。
张纲山 在县东北五里,以纲葬此得名。白崖 在县西北五里,土人掘地得石,刻曰嘉熙丁酉,白崖老人逃难筑室处,题其屋曰永安。右福崖 在县西北三十里。
金鸡崖 在县北二十五里。
大岩 在县北十五里,悬岩百丈,望之耸然。金蟾洞 在金蟾寺之前,祥符己未升霞子题。
迎仙洞
拱北洞 在县北五里,汉张纲遗址,宋左镇颜其额,曰文纪洞。
沉犀洞 在沉犀山,上悬赤壁,下涌清泉,宋高士王叔伦居其左,伦善书。奉议大夫知汉州事
作大字歌赠之。
子云洞 在子云亭之右,石床丹灶,森然胪列。依稀一仙境也。王叔伦书大儒不文,下笔动九天之风雨,大将不武,挥戈扫万里之烟尘。于洞之石壁题曰子云仙境。
朝峨洞 在县北六十里,四望溪之右,峭壁凌空,寒潭映月,修真之士多憩于此。
万花春谷洞 在茗云山县北十里许,与二峨相对,邑人刘寄题。赵吏部正学有诗:忆昔茗云峰上峰,人在万花春谷中。泉喷宝珠声渐渐,水流太极光溶溶。举足方行两三步,仰面云开千万重。嵯峨天外遥相见,吾将抱月出峨东。小鬼岩 在县南三十里。
月岩 在县南五十里,沐溪之左。
化隆台石 在县南五里黄花冲,有邵博与妺夫进士朱虚及妺花生墓。
三圣石 在县北六十里。
石笋 在县南七十里。
石牛子 在县南五十里沐溪山。
月石 在县东北六十里,崖畔有石如月形,因书白崖苍月四字于上。
四望山 在县东一百里,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南一百里。
江水 在城东发源于氐道县之岷山,经灌口至成都,一支由新津至武阳合流,与嘉之青衣沬水会,抵沉犀之东,一曰锦江,一曰犀水。此江水四渎之一也。汉成帝时得玉磬十六枚于水滨,刘向上封事,制礼作乐,以兴教化。按《总志》《明一统志》:汉水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汉成帝时得古磬十六枚于水滨,故亦名宝磬川,恐即是此。
清水溪 在县南十里,源出马湖,至孝女渡入江。
四望溪 在县东北七十里,发源三江镇,下与岷江合,进一十里,即古应宁旧县。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北一百里。
葫芦溪 在县北三十里。
琼瑶溪 在县北十五里。
盐井溪 在县北二十里,明初产盐,今湮。赤朱溪 在县北二十五里。
石板溪 在县北三十里,产石灰,可充井灶。萝叶溪 在县北三十五里。
井筒溪 在县东北八十里,正德末,土人掘井煮盐,忽泉皆为油,爇之甚炽,取以为灯,即经风雨不灭,但有雄黄气,故名。今渐涸。
油花溪 在县北九十里。
大脉溪 在县北八十里,由西路通铜山。神塘溪 在县北五十里。
隆透溪 在县东三里。
百枝溪 在县南三十里,两山皆松,柴薪多出于此。
东溪 在县东二十里,土人堀地得石,上题东溪之湄,孕秀怀奇,伟哉大夫,文章之师,宝而藏之,赫然有光,视草判花,与归玉堂。
沐溪 在县南五十里,源出沐川,溪左有洞,形如半月。
隆溪 在县东南六十里,古沙州治。
磨罗溪 在县北六里。
隆渊沱 在县西二十五里。
犀牛沱 在县南二十里,乃古沉犀处。
南安沱 在县南十七里,水滨有石,形如双鱼。蟆颐滩 在县北五里,御史卢雍,佥事张思齐凿石平险,至今安流。按《总志》:在县北十里,险能坏舟,御史卢雍平之人以为便。
石马滩 在县北三十里,岸上有石马遗迹。崖门滩 在县东三十里。
金鸡滩 在县北三十里,崖门金鸡二滩,号奋湍激,势若奔雷,至秋冬水涸,沦没最苦。万历间,御史吴檄修竟以难阻,今幸水势改平,舟行无虞。
隆角池 在城西乃邑之水星也,脉接凤山,一泓清冽,状元杨升庵有泉头自古生隆角,池上于今有凤毛之联。盖深有取云。源自翔凤桥,由北坛穿城入池,嘉定分守乔筑台于中,建乡贤祠,前知县徐尝植莲,最盛为一时人文。瑞徵后改为真武观,居民壅遏水道,莲遂败。知县胡学载疏种更茂,增植杨柳芙蓉其上,荡漾争妍,士大夫多会饮于此,甲申之后,水道淤塞,树植无存矣。
荣县
凤鸣山 在城为县之主山,相传古竹实茂盛,
有凤鸣于上,故名。山巅有文昌宫,龙井中有此君轩,右有万寿寺、竹梧堂、连云堂、霜钟堂、鄂韡堂、前察院行台,布政分司,昔人题其景曰凤鸣朝阳。
清富山 在县城西,为五山之首,上有清富楼,左有迎曦亭,右袭香亭,前来薰亭,后望熙亭。山背壁立九摺,宋人大书九摺屏。刻于崖畔,有石插溪中水湍处,亦刻有字曰:赤沙步以左右,沙皆黄色,而此一步独赤,城即因其险而围之。其麓为古荣王府城址,其前为古绍熙府治。景曰清富登临。宋丞相《张商英记》云:为富不清,为清不富,二者兼之,难乎其名。荣公范镇诗云:坐酬风景登清富。
莲宇山 循清富而东,在五山中巅,敬一亭畔,文庙左,儒学右,诸祠学廨,宋太守刻二字于碑阴,树学宫,正殿,后宋人刻九域图于碑阳。天庆山 联凤鸣而左,自西至此为第四山,上有天庆观,下有神龟厓,莲花池前,为县治,有爱莲亭、六合亭。
桂林山 在县城东,跨于旧县学,有衡阳王书文明碑,五山横亘,堞雉联飞,延袤三里,望如重城,故邑名五山。又曰五陵,分巡按察司佥事李敩登树碑于县,题曰小锦城。荣梨山 在县东十里,一名舞凤山,巅有龙池,旱不涸,雨不溢。池口常有云气,池右有巨石。方广丈馀,下为洞,仲淳题其洞曰:嘘阴山,腹有龙洞,上下二间,深不可测,洞中石白如玉,两溪环流,真神物也。宋封舞龙为灵应侯,上为慈云寺,石崖有飞仙,足迹长尺有二寸,昔人题其景曰龙湫夜月,山有古松竹,皆作龙形,其高可眺百里。按《总志》:龙池祷雨多验。有龙形竹,俗谓之罗汉杖。
荣德山 在县东十五里,一名希彝山,宋陈抟初修真处,又名大老君与荣梨对峙,山在川谷中,独拔五百馀寻,上有希彝观、老君祠,修道石室二十四所,龙池,千叶莲山畔唐刺史薛高立碑,宋判绍熙府曹公希彝山砦保守碑,路险游人罕到,景题曰荣德晴岚。按《总志》:在县北四十二里,其高插天。
大佛山 在县南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
中和山 在县南一里,屈曲三洞,深广各容百人,宋人刻中和二字于山畔。
龙头山 南联中和,上有塔高十寻,有三教堂,下百步为荣门山,有元坛观,旧名虎头。知县宁羌王梦魁易此字,移元帝祠以镇之,今有观在山下,废不治。知县张九思改三教堂,后题为兴国寺。
凤栖山 在县西二里,一名望景山,上有万景楼,今为上皇观,山畔有仰高亭,有凤栖古洞,麓为迎恩亭,厓下古刻石佛几,万景题万景岑楼,知县李锐书傍厓跨水于亭,熊侯大辂刻洞口桃花于石。
荣隐山 在县西三十里,一名筠山,有荣隐先生修道于此,石室一所,不著时代,山左有石,方耸如印,又名石印山,又名老筠台,景题筠山夕照。右有云隐庵,按《总志》:在县北三十里,相传古有云荣先生修道于此。
荣陵山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大柴寺,太保祠,屡著灵异。
奉真山 在县南三十里,左龙头山,右清凉山,前巨池,周四里,拥斯水经其下,唐奉真寺、今清凉寺在焉。
耸云山 在县北二里,宋太常博士王梦易夫人向氏凿洞于此山下,誓教二子庠序皆成名儒,后人题其洞曰:讲教,下有玉泉,清冽异常。金城山 在县北二十里,周回三峰如垣,地产古竹,荣中第一佳处,弥陀寺在焉。甲申寺焚竹今无存矣。
梧桐山 在县东四十里,山最高广,俗呼梧桐沟。
凤凰山 土门山 俱在县东三里。
马鞍山 在县东南四里。
龙标山 在县东十里。
蒋家山 在县东二十里。
云凤山 在县东十五里,又名云峰。
石凤山 恩沐山 俱在县东四十里。
磬石山 在县东十五里,有洞广百尺。
板凳山 在县东十五里。
虎榜山 高松山 俱在县东北二十里。荣门山 在县南一里。
楸大山 在县南十里。
六鳌山 在县南二十里。
云峰山 在县南六十里,有寺在上。
东华山 在县南三十里。
玉龙山 金台山 俱在县南。
龟泉山 在县南三十里,有泉。
五宝山 在县南四十里,有五保镇。
莲花山 在县南六十里。
天池山 在县南七十里,有天生池天池寺。南禅山 普惠山 天公山 俱在县南五十里,俱有寺。
寨子山 在县南四十里。
沙溪山 在县南八十里,有寺。
鼎新山 在县南四十里,有寺。
乱石山 在县南五十里。
八竹山 在县南六十里。
照石山 在县南四十里,有寺。
跨鳌山 在县南四里古莲经社。
白石山 在县西十里。
龙虎山 在县西三十里。
长山 在县西四十里。
龙皇山 在县西六十里。
慈母山 在县西二十里。
狮子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真武山 在县西三十里。
独石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
石林山 在县西二十里。
铁山 在县西八十里。
石笋山 在县西五十里。
书台山 在县西四十里。
毕家山 在县西二十里。
宋家山 在县西三十里。
七盘山 在县西五十里。
亮洞山 在县西四十里,有寺。
老木山 在县西六十里。
华阳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
洞屏山 九盘山 车脑山 俱在县西四十里。
圆通山 在县西四十里,有圆通寺。
榙紫山 在县西四十里。
玉屏山 在县西五十里,有寺。
喻家山 火穴山 俱在县西北。
粉壁山 在县北十里。
茶园山 在县西北十里。
石门山 在县北十五里。
赤珠山 在县北一里。
凤凰山 在县北二里。
豸脑山 在县北五里。
中华山 在县东北十里。
佛顶山 在县北二十里。
仙人山 在县北四十里。
两母山 在县北五十里,按《总志》:原在威远县治北一百三十里。
龟山 在县北二里。
不大山 在县北十里。
东川山 在县北三十里。
雷崖 在县东十里。
鹿角崖 在县东二十里,有石洞。
石鼓崖 在县南一里。
落雁崖 在县南五十里。
梯子崖 在县南二十五里。
青崖 在县南二十里。
红石崖 在县南四十里。
龙崖 花崖 俱在县西七里。
黄蜂崖 在县西四十里,有寺。
竹崖 在县西六十里。
观音崖 在县西北一十里。
龙滩崖 在北城。
赤珠崖 在县北七里。
灵崖 在县西二十里,有灵济泉。
骡子岭 在县东六里,上有仙迹,骡蹄迹尚存。凤凰岭 在县西北三里。
鹅项岭 在县北二里。
琉璜岭 在县北二十里。
醉仙坡 在县东二里。
老莺坡 在县南二十五里。
跳石 在县西五十里。
锅椿石 在县北三十里,三石高十丈,齐峙如鼎足,相传仙人支锅于此,有寺。
清风坪 在城北清富楼前。
银盏坪 在县南二十五里。
龙冈 洞云冈 青冈
栖霞冈 俱在县西。
龙洞 在县南真如崖下。
朝阳洞 在县南浮图崖后,或云即古清阳洞。蟠龙洞 在县西十五里。
蜗角洞 在县西十里。
地仙洞 在县北二里。
飞霞洞 在县东旧名老虎洞。
乾龙洞 在县北三里,深不可测。
真如崖 在县南联大佛山麓下,有龙洞寺,真如观,一胜亭。
浮图崖 在县南,宋人刻千佛于崖畔,又名千佛崖,前有法华庵,濯缨亭,右有广志寺。
晴雨崖 在县南山中,有泉。四时涓涓如雨下,崖上汉靖侯庞统祠,川主惠民祠,俱知县王梦魁刻石。
枣崖 连晴雨崖,宋荣昌寇作,守臣贾昌朝祷于庞公祠,若凯还折,资阳银山镇祠,前枣来过,谒庞公果协贾,贾因书石,为公立祠,刻枣崖于崖畔。
啸台 在真如崖右,相传为孙登台。
凤翔台 在县东二十里,平正方广十丈馀,界威远县,相传有凤翔集于上,故名焉。
莲台 在县东与啸台对峙。
钓鱼台 在县南十里,详古迹。
五山 在县北一里。
紫金山 在旧威远县西,五色土石,圣庙在下。五云山 在旧威远县南,常有瑞云在上。鸣角山 在旧威远县东,《旧志》有鸣角疏钟,为县一景。
天皇山 在旧威远县北。
佛顶山 在旧威远县西四十里,《旧志》相传以古佛临岩,为一景。纯阳仙题石壁云峭壁流丹。按《总志》:原在威远县西北三十里,悬岩百丈,石鑴佛像。
覆钟山 在旧威远县东三十里,形如覆钟。马鞍山 在旧威远县东十里。
大老君山 在旧威远县西五十里,传李聃得道于此。按《总志》:老君山原在威远县治西,高与峨山相望。
小老君山 在旧威远县西五十里。
石龙山 在旧威远县北三十里。
印山 在旧威远县南四十里。
插花山 在旧威远县南五十里,抵荣县界。凤翔台 在旧威远县南四十里,旧传凤凰来鸣,见前荣县内。按《通志》:山形如台,宋时有凤鸣其上,祥云竟日环绕,时人刻石纪盛,台下世族多罗居焉。
赌钱台 在旧威远县北六十里,旧传有二仙奕此。
碧佛洞 在旧威远县西二十里。
朝阳洞 在旧威远县西五里,前荣县内亦载此洞。
青羊洞 在旧威远县东十里。
高洞 在旧威远县东六十里,为邑水口。龙洞 在旧威远县东五十里,前荣县内亦载此洞。
燕子洞 在旧威远县东三十里。
文昌洞 在旧威远县东三十里。
风洞 在旧威远县东四十里佛顶山下。来仪洞 在旧威远县南四十里凤翔台下,戴九公养真于此。
中峰山 在旧威远县北一百里,山峰高耸,与资县分界。
荣川 即古遁水,在东。按《总志》:东合,双溪注焉。寿川 在县南,曲如寿字。
东川 在县北,源自东。按《总志》:在治北,源自陵阳,流出川谷,中多产药苗。
五龙溪 在县东十里。
桃梅溪 在县东十五里。
乐阳溪 在县东二十里。
蒋家溪 在县东二十五里。
浑水溪 苦竹溪 俱在县南二十五里。照石溪 在县南三十里。
桂村溪 在县南四十五里,即偏土桥。
芦叶溪 在县南四十里。
梅子溪 紫金溪 俱在县西十里。
玉字溪 在县西五十里。
谷芽溪 在县西六十里。
虎头溪 在县西北六十里。
龙溪 在县北五里。
双溪 在县北三里,按《总志》:自西南来者浊,自东来者清,合流注富顺。
梅香溪 在县北三十里。
清流河 在县西四十里,即长山河。
龙洞河 在县北二十里。
梧桐沟 在县东。
白杨沟 在县北。
岩泉 在县西。
雷鸣泉 在县西,提学王文书刻石。
古泉 在县东,李锐刻石,有鲤跃出。
天生池 在县西十五里。
一碗水 在县西十五里,石泉旱不涸。
倒流水 在县北三里。
倒溃塘 在县南三十里。
仰天涡 在县北四里。
铁牛沱 在县西四十里。
长潭 在县西四十五里。
龙马漕 在县南十里。
凤翼洲 在县南十里,科第视消长最验。藾叶滩 皆长山河,古谚:众水绕城如束带,群峰附郭似排衙。以此。按荣山川两支肇东北者,山祖陵阳,北来而东达于南,河川源梧桐沟东合龙溪而注于南河,肇西南者山祖龙虎山,西来而达于南河,川源资江,北合双流,而注于南河城,跨北山而东,西南濒水为隍,此内条之山川也。外四十里,绕以长山河,由东北而注于东南藩,以铁山由西北而达于东北,此为外条之山川也。回环重抱,蓄奇蕴灵。
龙会河 在旧威远县东四十里,势如蟠龙。中溪河 在旧威远县南十五里抵荣界。清水溪 在旧威远县北,有清水嘉鱼,为一景。硫黄川 在旧威远县治北四十里,源自山壑中来,傍有窍,硫黄随流泉而出,按《明一统志》:川傍一泉,有硫黄气,因名。
秦川 在旧威远县西南二十里,秦惠王克蜀,移秦人万家实之,天宝间名秦川。
献宝溪 在旧威远县西北七十里,其源一自仁寿罗泉井山中发,一自两母山发,至此合流。中溪 在旧威远县南双溪清水之侧。
水利附本州
吕公堤 在州城三江门外,宋守吕由诚筑以避水,今废。
沙坝 在东城外,颇宽平,民为蓬屋其上,水涨则徙近千家,蜀中滨江州县所仅见也。旧有税二十馀金,绐诸生油灯,今裁。旧生齿繁庶,力不能任木瓦,率蓬居此地,兵荒后,城中犹寥寥数家,无复住此者矣。此康熙六年所志也。
佛前坝 在大佛前三江会流之中,谶云:沙洲过佛前,嘉州出状元。今洲似鱼形,几抵河岸,远过佛趺矣。
老江坝 在治东南十里,岔水中央纵广十馀顷,民耕牧其土。
青衣坝 在治东南十里,与老江坝隔一水。白岩坝 在治北十里,又有菜市坝,与白岩联。小渡坝 在治东北,隔锦江,以小万渡得名。麻平坝 在治东北四十里,出玉门子,两山夹峙如门,路由其中。
安谷坝 在治西十五里,即安谷乡,广于诸坝,隔沬水。
旧市坝 在治西,即旧市乡,与安谷对岸。无底坝 一名无比坝,在沬水中央,纵广十馀顷。
周村坝 亦在沬水中央,纵广数十顷。
田坎坝 亦在沬水中央,纵广如无底。
石柱坝 俗名回龙庙,坝亦在沬水中央,纵广如周村,以上四坝皆安谷分地而异名。沬水支环而成洲,稍称腴曰:引水便也。即州西南对岸亦安谷乡地,故曰广于诸坝。
纸房坝 在西尖山下,迤东有古家坝,鲍家坝皆接壤。
长草坝 在治西,过尖山渡至苏稽者是。葫芦坝 在治西三十里苏桥镇之上。
洞子坝 在治西三十里,过苏稽河龙滩尾与临江溪接壤。
楠木堰 在治西十五里,起安谷乡宋家场至马落濠止,引沬水。
白滩堰 在治西十五里,起白滩渡至龙口山止,引沬水。
隧山堰 在治西十五里,起石邛洞至乌木桩止,穿洛都山而过,如隧道然。故曰隧山。引人参
溪、团鱼溪诸水。
回龙堰 在石柱坝,引沬水,以回龙庙名。周村堰 在周村坝。
无底堰 在无底坝。
田坎堰 在田坎坝。
虾蟆堰 在安谷坝,地名泉水眼,其水无源。猫儿堰 在治西,旧市乡,起黑岩,引沬水。红花堰 在治西,与猫儿堰接壤,引沬水。黄金堰 与红花堰并行,引沬水。
崖龟堰 在治西四十里,迈东引沬水。
筒车堰 在治西二十里水口,引沬水。
张公堰 旧名牛特堰,引青衣水,西流灌南木园田数百亩,工费甚钜,兵火后修筑非时,堰日淤塞,田就荒芜,居民多逃川西、崇庆、温郫等州县,少参张督附近百姓设法鼓舞,力为凿浚,用千馀人数阅月而堰复旧,遂使南木园又成沃野,逃人闻之,皆复故业,因名张公堰。
永丰堰 在治北十五里,起风洞子至白岩坝止,亦穿山为洞,如隧道然。引绵竹铺青衣水。佥事张思齐开,知州魏曾节修。
牛头堰 在治西六十里,符文乡引峨眉河水。小坝堰 在治西五十里,符文乡引峨眉河水。白土堰 在治西六十里,符文乡引峨眉河水。铜锣堰 在治西三十里,滑石引临江溪水。皂角堰 在治西三十里,葫芦坝引峨眉河水。州人生于稻,稻生于水,无堰者名为山田,又名雷公田,听命于雷雨者也。凡堰源须浚培,流忌塞,若堰非人则源不治,豪强横据则流不通,岁岁争水,甘蹈大辟。此司牧者最宜亟讲也。名堰则沬水过半,利赖讵不大哉。保平、平羌二乡多山无堰,间有之亦沟涧细流,时有断续,不足恃。虽多筑塘,亦无源,仅清水耳。不雨则涸,故二乡称瘠。
峨眉县
乾坝 在县东十里。
大兴坝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即古滥坝。泥溪坝 在县北八里。
渴睡坝 在县北九里。
桢楠坝 在县南三十里。
沉西坝 在县西四里。
新开堰 在县东二里。
茅草堰 在县东北城墙下。
皂角堰 在县东南十里。
石匣堰 在县南二十里。
千秋堰 在县南三十里。
红花堰 在县南二十一里。
芦堰 在县西南二十三里。
土堰 在县西二十五里。
麻萌堰 在县西北三里。
上官堰 在县北三里。
后坝堰 在县南二十里。
波凌堰 在县北十里。
神逢堰 在县东八里。
洪雅县
上坝 下坝 下市坝
天池坝 官田坝 安宁坝
中保坝 义恭坝 河渰坝
竹箐坝 反渡坝 梧村坝莲花坝 院坝 麻柳坝
赵家坝 孔家坝 大田坝
小河堰 紫口堰 硝水堰
鱼龙堰 晋王堰 九角堰
大龙溪堰 杨村堰 白土堰中坝堰 张受堰 鲜家堰
金釜堰 龙鹤堰 小堰
下市堰 梅子堰 黄堰
按《总志》:有金釜堤在治东十五里金釜山下,凿石成堤,源接雅水,灌天池坝一带田亩,乱后崩圮,康熙六年,知县李果重修,民蒙水利。
峡江县
向君堤 在县西南,延袤数里,因蒙江水齧岸,明知县向君捍之,锸沙泞中,得白金一箧,资以就堤,故一名白金堤。
云吟坝 在北郊。
古贤坝 以李观名。
下乡坝 在治南。
宽心坝 在东路。
双碑坝 以二杨墓名。
汉川坝 在南路。
罗溪坝 在县东。
南安坝 即南安废县。
水心坝 乔家脑 俱南洲也。
永兴坝 在西路。
金子石 三洲之一。
席草坝 在东山中。
长草坝 在南江岸。
疑狐坝 郭村坝 俱在县西北。
市街堰 在县南一里,分流灌在古乡。
永通堰 在县南三里,分流灌永丰乡。
龙兴堰 在县南十里,分流灌汉川乡。
八小堰 同一沟也,每一里筑土为闸,涌水上田,绕东城而下,灌兴平新仙等乡。
凿箕堰 在县西北五里,于大江分化,流绕山而下,灌永兴乡。
廖家堰 在县北山溪也。灌北郊云吟坝。大堰溪 在县西二十里,亦小山溪也。灌南安坝。
刘公堰 新名也。在县南十五里,因汉川一乡原用龙兴堰,水利以地方稍远,水心难周,往往失旱,民多逃亡,土人倡议白于县令刘际亨,遂行勘视,决意新开,不数月而渠成,得播种焉。百姓德之,遂以其姓为名。
按峡邑有三大堰,八小堰之名,同出青衣江水,分灌溉焉。外此山渠溪涧亦多资之,而最苦难者,莫过于正堰,江流急而下,堰水缓而高,必于大江中流,编篓截之,复尽一邑之人,每岁早春时,极力疏治,俾阔而深,乃得有济,惟在为上者,时勤踏勘,敬戒疏慵,使豪滑者不致漏役,则工多得以易成矣。
犍为县
学堂坝 在县南一里。
黄旗坝 在县东一里,居两水之中,土人类治圃种蔬,贸易为生,今无人未垦,此康熙二十五年志也。
景星坝 在县南十里。
下坝 在县南三十里建下坝水驿。
园村坝 在县南二里,土沃,多水利。
虎哮坝 在县南十里,大江之左,无人未垦,即举人陈天一家死节处。
望鹿坝 在县南十三里,民皆植桑养茧,以供赋税,今无人未垦,康熙二十五年志。
赖里坝 在县南四十里。
马坝 在县南五十里,宜宾接壤,今无人未垦,康熙二十五年志。
净江坝 在县北十五里。
杏坝 在县北四十里,昔黄角扁水出怪石,作潮凶涌,商贾累经覆舟,知县胡学戴捐俸治平,建水神祠,至今行舟无恙。
四方坝 在县北六十里,道通,州郡村民颇集。面坝 在县北六十里,与三峨对面,故名。犍为坝 在县北九十里,一名龙池坝,即古玉津县治。
马桑坝 在县北一百里,民皆植桑养茧。天池坝 在县北一百里,与马桑连。
大井坝 在县东三十里,道通荣县。
添坝 在县东北九十里,接壤井研。
筒车坝 在县西二十里,农家多用桔槔引水,故名。
落疆坝 在县西二十里,与清溪通。
城南大堰一座,北黄土坎,邓玉大塘一口。开远乡旧塘五口,旧堰二座,新堰七座,新塘一口。
东蒙下乡旧塘四口,陂塘三口,旧堰一座,新堰二座。
清溪乡旧堰二座,新堰一座。
东蒙上乡旧塘二口,陂塘一口,旧堰六座,新塘一口。
安仁乡旧塘十二口,陂塘三口,新塘一口,新堰四座。
清流乡旧塘十二口,新堰三座,新塘一口。隆池乡旧塘二口,旧堰四座,新塘八口。
普宁乡旧塘二口,陂塘四口,旧堰二座,新堰一座。
紫云乡旧塘三口,旧堰二座,新塘二口。
进宝乡旧塘三口,新塘七口,新堰一座,明末甲申后垦处不到,修复者少。皇清康熙二十五年九月,内农功始毕,知县颜咨莅任著头里,凡近塘堰者,重加砌筑,近筒车者,预储桔槔,限期报竣,旱荒始有备。
荣县
茭草坝 在县南三十里。
铁炉坝 在县西四十里。
土坝 在县西四十五里。
席草坝 在县西五十里。
赖河坝 在县北五十里。
阳西坝 在县北六十里。
栗子坝 在县南四十里。
荔枝坝 在县南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