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六百二十卷目录
龙安府部汇考
龙安府建置沿革考
龙安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龙安府星野考
龙安府山川考
龙安府城池考
龙安府关梁考
龙安府封建考
龙安府公署考
龙安府学校考
龙安府赋役考
龙安府风俗考
龙安府祠庙考〈寺观附〉
龙安府驿递考
龙安府兵制考
龙安府物产考
龙安府古迹考〈陵墓附〉
龙安府部艺文一
大禹庙记 宋计有功
禹庙记 明王廷瞻
龙安府部艺文二〈诗〉
题旧龙州 唐李白
龙安府部纪事
龙安府部杂录
龙安府建置沿革考
龙安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龙安府星野考
龙安府山川考
龙安府城池考
龙安府关梁考
龙安府封建考
龙安府公署考
龙安府学校考
龙安府赋役考
龙安府风俗考
龙安府祠庙考〈寺观附〉
龙安府驿递考
龙安府兵制考
龙安府物产考
龙安府古迹考〈陵墓附〉
龙安府部艺文一
大禹庙记 宋计有功
禹庙记 明王廷瞻
龙安府部艺文二〈诗〉
题旧龙州 唐李白
龙安府部纪事
龙安府部杂录
职方典第六百二十卷
龙安府部汇考
龙安府建置沿革考
《总志》本府《禹贡》:梁州之域,古氐羌地。周武王伐蜀氐,羌从之。秦惠王遣司马错伐蜀,地属蜀。汉高帝分蜀置汉中、广汉、巴蜀、四川,地属广汉北部都尉。东汉置阴平郡,蜀汉以阴平属益州。晋置阴平、平广二县,属阴平郡。宋、齐因之。梁大通初为杨杰、李龙迁所据。后魏得之,置江油郡。西魏兼置龙州,后周仍旧。隋罢郡存州,后废州为平武郡,又改龙门郡。唐贞观初改龙门州,垂拱中改正州,天宝初复为江油郡,领江油、青川二县,至德初改灵应郡,属剑南道,寻升都督府,乾元初复为龙州,中和初改圣县。宋建隆初改为正州,乾德初复为龙州,属利州路,政和中改政州,绍兴初复为龙州,宝祐中徙治雍川,仍为龙州。元至正中迁江油于武都,属剑州,改青川为巡检司,升龙州为元帅府,寻为龙州宣慰司。明洪武初仍为龙州,隶四川布政司,宣德间为龙州宣抚使,属川北,嘉靖四十五年改龙安府,属川西,领县三、所一。皇清因之,以青川守禦千户所并入平武县,共领县三。
平武县〈附郭〉
隋为平武郡,唐改龙门州,宋改为正州,绍兴初复为龙州,元升为元州府,寻为龙州宣慰司,明初因之,嘉靖末改今县。编户十一里,为龙安府附郭。皇清因之,以青川省入,共编户二里。
江油县
魏江油郡治江油县,隋改平武,唐改龙门州,属广元路,明并梓潼,属保宁,后改今县,隶龙安府,皇清因之,编户一里。
石泉县
汉广柔,晋属汶山郡,唐置今县,属茂州,宋属绵州,升石泉军,元改为县,明因之,属成都府,后改今县,隶龙安府,皇清因之,编户二里。
龙安府疆域考
《总志》《府志》合载龙安府疆域图本府〈平武县附郭〉
东至彰明县界,三百六十里,又至陕西宁羌州金山寺界,二百八十里。
西至木瓜坪界,三百里,又至叶堂堡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安县界,四百里。
北至文县界,五百里。
自府至省城九百八十里,至
京师五千五十里。
东西广六百六十里,南北袤九百馀里。
江油县
在府东二百六十里,八至未载。
石泉县
在府南二百二十里,八至未载。
形胜附本府〈平武县附郭〉
隋《地理志》:郡连氐羌。
《隋志》:控握东南,藩篱西蜀。
唐升都督府诏语:绕带灵山。
《蒲翰十锦记》:峭壁灵栈,联属百里。
《寰宇记》:山高水峻。
佥事史可行赋:五关设险。
《图经》:其地四塞,山川重阻。
地握上游,崆峒延袤而积雪,川源风洞,涪江委曲以拖蓝,彝夏襟喉,川蜀保障。
《青川所志》:关隘相接,四塞尤固。
江油县
天柱诸山拱立,涪江一水潆洄。
石泉县
《石泉军志记》:控握西彝,颉颃内郡。
两水合派,四山环拱。
西接汶山,北控吐蕃。
龙安府星野考
《府志》府总井、鬼之次,入参二度。
龙安府山川考
《总志》《府志》合载本府〈平武县附郭〉药丛山 在治南十里。多产半夏巴戟,故名药丛,今俗呼为乐从山。
马头山 在治西南十里。以形状名,有西岳祠最灵。
崆峒山 在治西北二十里。山谷深险,西接番界。
金凤山 在治东十五里。其土色赤,日光照映,形如金凤。
羊盘山 在治东北六十里。有石径屈曲如羊肠。
箐青山 在治东南六十里。重峰叠嶂,树木森郁。凤朝山 在治东南一百里。形如翔凤,环绕府治。
鸣水山 在治东南一百里。山飞泉触石,响应山谷。
马盘山 在治东南一百一十里。高三千三百丈,其形似马盘旋,峻阻,行者难之。
玉案山 在治东南一百五十里。山顶有白石如玉案。
牛心山 在治东一百五十里,山形如牛心。梁李龙迁葬于山侧。武后革命凿断山脉,水赤如血。明皇幸蜀,有老人苏垣奏,龙州牛山国之租墓,今日蒙尘之祸,乃则天掘凿所致,明皇命刺史修填如旧。未几,诛禄山。至德初升州为都督
府,号灵应郡。
弩牙山 在治东南一百二十五里。状如弩牙,因名。邓艾伐蜀,屯兵于此。
石门山 在治东南一百七十里。与氐羌分界,两壁相对如门,左思《蜀都赋》云:阻以石门即此地。按《明一统志》:在治东南一百七十里。
镇南山 在治南渡涪江七里。山峰正对府衙,故曰镇南云。
君子山 在治南渡涪江东三十里。
长春山 在治南渡涪江东五里。
伏龙山 在治南渡涪江东二十里,蜿蜒蟠伏如龙。
东皋山 在治东五里,有古禅寺。
化豹山 在治东北一十五里。其山高拥,限隔番塞,林大丰茂,山色掩映,因形如豹,故名曰化豹。
太平山 在治西三里。渡涪山麓有毗卢、龙泉二寺,今废。
延贤山 在治南渡涪江二十里。
火风山 在治北十里。势耸险峭,时有巅风挟云,震撼林木,其麓即箭楼山,拥抱府城,又名旂山。
九龙山 在治东五十里。其地峻险,前拒铁蛇关,抵番地,一山九岭,叠耸如龙。
天柱山 在治东南二百七十里。山峰峙如柱,有鹿苑、大师道场故址云。
泰华山 在治东一百五十里。山有三峰,状如华岳。
左担山 在治东一百八十里。邓艾入蜀路经江油,因山高江险,修凿栈阁以通担负,今七里閤是也。
羊昌山 在治西北十五里。山崖层叠,通铁蛇关。
龙阳山 在治东南三十五里。山势如龙起伏,向阳中有潜龙壑。
仙女山 在治西北九十里。传有仙女靓妆游戏于此,故名。
两垭山 在治东北七十里。山岭分峙,两垭路通青川广昭等处。
界山 在治东北三百里。山甚巍峭,中通洞子湾。
烈妇崖 在治东南一百三十里海棠铺上,旧名兴文阁,山路盘陡,下临急湍。明永乐五年,生员严庸之妻袁氏哭夫自溺于此,诏建坊,旌表之。
水帘洞 在治东三百二十里。洞崖高峻,有飞泉下垂千尺,如帘挂洞门。
罗汉洞 有二:一在府治东四百里青莲坝山腰,有洞深邃莫测,中塑有罗汉,旁建有寺曰二层楼;一在石子铺左石室院,宋政和六年间刻有石像,如罗汉,因名焉,成化中寺僧师晓募铁铸罗汉,易去石像。
石镜 在治东二百里通坝寺左隔溪道旁,有石光明如镜,照见本寺。
大雄山 在旧青川所治北十里。山形峻峭,迥出群峰。
东山 在旧青川所治东三十里。
飞龙山 在旧青川所治东三十里。
缨络山 在旧青川所治东二十里。
老君山 在旧青川所治西一里。
丁平山 在旧青川所治北二里。元平章丁世珍屯兵于此,故名。
涪江 源发松潘风洞顶古岷山分水岭,东达小河,经府城二里环绕从西自南而东下,接江绵,过重夔,出巫山峡而汇荆湘,凡数千里。清漪江 源出药丛山至彰明县合涪江醍醐水 在治东。源出清潭岭,接青川流入巴陵江中。
木瓜河 源发西番界,至木瓜桥。
官渡河 源发赤山关竹丝岭,至冷浸坝与涪江合流。
火溪河 源发白马路西番界,源流最远。经天生桥壶崆关,至垂虹桥入涪江。
古城河 源发铁蛇关番界,出羊盘至古城与涪江合。
高村河 源发迤西番界,出高村经大坝,至白草铺与涪合。
大印河 源发白草番界,出三滩至彰明与涪合。
果阳河 发源文县界碧玉山西南,与嘉陵江合,东流与昭化河合。
金盘溪 在治东三百里。溪傍多沙,石色如金。青川溪 源出西番界白雄关,合醍醐水,接嘉陵江合流。
东溪 源发药丛,北流与涪江合。
西溪 源发药丛,与东溪合,流入涪江。
南溪 源发箐青,接嘉陵江,直抵白水。
北溪 源发东山,东出明月关,与涪合。
王氏井 在治东。正统六年宣抚司佥事王玺凿。
范公井 在治东报恩寺内,正德十六年经历范辂凿。
月泉 在治东南一百七十里。
溅珠泉 在治东南一百七十里。泉泻石崖,喷散如珠。
瀑布泉 在治南一百七十里。其泉自层峦叠巘飞流千尺。
灵涌泉 在治东古城太坪对江。从山腰叠巘流出,民资以灌溉。
白河水 在旧青川所治东北二百八十里,源发宁羌界。邓艾伐蜀曾作浮桥于此。
江油县
龙头山 在治南五里以形似名
窦团山 在治北十里。两峰突立插天,窦真人修道于此。
大匡山 在治西三十里。山势高耸,状如匡字。唐李白读书处。
天仓山 在治西七十里内,有太乙真人洞。永隆山 在治东十里,上有文昌祠及诸贤会讲游息之处。
玉枕山 在治西,上有川主祠。
点灯山 在治南二十里。上有李白祠,一名读书台,又名小匡山,夜光如灯,故名。
捧珠山 在治东五里,上有文昌祠。
观雾山 在治北十里,即县学主山。
朝阳洞 在治北十五里,飞泉流入剑州。龙门洞 在治北五里。中有龙床、石笋,泉流入涪。
天仓洞 在治西七十里天仓山,洞中石细如米面。百汇洞 在治西二十五里。潭水渊碧,岁旱祷雨辄应。
汇溪 在治西十五里。源出百汇,细流十里与雍村河合流。
龙潭溪 源发窦团山,流至石舍崖,合于涪。神水泉 在治东,上有寺。
失鹭池 在大匡山下。
石泉县
凤凰山 在治北一里。二水合流于下,形如飞凤。
石纽山 在治南一里,有二石结纽。《方舆胜览》云:禹生于石纽村。
栖鸡山 在治衙后,山形肖酉字,故名。
雪峰山 在治北十四里,冬有积雪。
苍头山 在治南一里,望之苍然。
三面山 在治北六十里。《方舆胜览》云:三面山内,有象水,上有龙湫径,不及四寸以长。
水源洞 在治西三十里。上有神祠,旱祷辄应。湔水 在治西一里。源出玉叠山,势如湔沸,入大江。
甘泉 在治南一里,上有甘泉二大字。
龙安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平武县附郭〉龙安府城池 汉、唐、宋、元设州,有土城。明洪武七年,土知州薛文胜始建治于青川。洪武二十三年,知州薛继贤奏移今治,周以木栅。宣德五年,知州薛忠义奏筑砖城,周匝九里三分,门四曰迎晖、清平、通远、拱宸,外环以壕,东关设迎恩楼,西关设镇羌楼。
外县
江油县城池 古无城。明天顺中典史姜奏,成化初知县桑时用、马月辉相继修完,门二曰永安、长宁,正德中同知段溥复砌以石,嘉靖元年巡抚许廷光展修,万历四年知县叶自新修,益墙垛,万历十六年知县安祚复竖串房,外环以壕。
石泉县城池 宋绍兴中知县魏禧始筑土城,元末燬,明天顺中知府席贵重筑,建门三曰阜民、镇远、弘文,万历二十四年知县邓士达重修,
外环以壕。
旧青川所城池 明洪武四年,千户朱铭创建,周二里,门四曰长春、通泉、永安、大雄。万历二十四年,知府沈锐檄镇抚赵斌重修。皇清康熙六年,知府翁佶捐赀,平武知县杨桂朝重修完固,今归并平武县。
龙安府关梁考
《总志》《府志》合载本府〈平武县附郭〉龙门关 在治西界,知府郑孔道建。
清平浮桥 在城南门外,万历二年知府郑孔道、参将胡大宾创建。
永济桥 在治西北二十五里铁龙堡下。洪武中薛文胜以𥰓缆架桥。永乐初薛忠义造铁索六条,长十五丈,名曰垂虹。弘治十五年都御史钟复建桥亭二座于上。
伏龙桥 在治东三百里。
通汇桥 在治东四十里。
通济桥 在治东南二百三十里。
高镇桥 在治东北七十里,正统二年副使李爵建。
白石沟桥 在治东二百八十里,万历间知府孙延重修。
天生桥 在治西北九十里。通羊洞寨,河水奔漰,中有三巨石如柱,居民架木为桥。
龙桥 按《明一统志》:在府治东,龙归寺相对。通驷桥 按《明一统志》:在府城东南二百五里。北雄关 在旧青川所治北三十里。按《明一统志》:在青川守禦千户所,井杲、杨迪、平、白水、三牢、明月、马转、清平、胡空、叶棠、三路口、共十一关。高桥 在旧青川所治西南五里。
永安桥 在旧青川所西门外一里。
江油县
涪水关 按《明一统志》:在县东唐置。
仙女桥 在治东南十里窦子明遇仙地。永丰桥 按《明一统志》:在县南三里。
石佛桥 按《明一统志》:在县南三里。
石泉县
松岭关 在治西八十里,今呼曲头岭。
石板关 在治西四十五里。
登云桥 在东南半里。
迎恩桥 在治南一里。
龙安府封建考
《总志》明石泉荣穆王 名友,和王第四子。天顺四年封正德,六年薨。子恭简王申镈嗣,镈薨。子康惠王宾清嗣,清薨。子让机卒,孙承嗣。
龙安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龙安府治 明洪武初土官知州薛继贤移建箭楼山麓。
明月关巡检司 在治东二百里。
沙渠公馆 在治东九十里。明万历中知府孙延设于古城平武适中处。
僧纲司 在治东观音寺内。
道纪司 在元妙观内。
土通判 在府城内。
土知事 在府城内。
平武县治 明万历十八年知府阮尚宾设,知县李邦魁、李僚相继修建,知县何大有复增设月台、门垫。
常平仓 在治前。康熙二十二年知府陈于朝、知县朱镕捐赀重修。
外县
江油县治 元至正间建,明宣德中重建,天顺、成化间复迁徙,重修。
验粮厅 在治北二里。
西平驿 在治北。
分司二 在治西,俱裁。
石泉县治 宋宝祐中建,明洪武至万历中李茂元累经重修。
分司一 在治西,裁。
演武场 在治北一里。
龙安府学校考
《府志》本府龙安府儒学 宋祥符间郡守吴济始建,元燬,明洪武间土官薛继贤建于乐平镇北山下,隆庆间知府龙庆云改迁今所。皇清知府翁佶陈于朝、平武令朱镕相继修葺。
义学 在府治东,知府陈于朝捐赀新建。平武县儒学 在治左。明万历间建,今附府学外县。
江油县儒学 元至正间知县李彦文建于高堂里,明洪武初知县周伯文重建,正统中教谕饶旭,成化中知县张澄继修,寇燬。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万瑞麟重修。
石泉县儒学 宋绍兴中建,明洪武暨正德中先后重修,万历初知县陈邦谟、李茂元相继迁建于望崇山麓。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朱点重修。
龙安府赋役考
《府志》府总实在民户一千五百八十七户,男、妇共三千一百七十四口,
实熟民田地共二百二十六顷八十九亩二分四釐五毫七忽四微,
估种五百五十五石四斗四升二合,载粮共二百七十四石五斗四升四合七勺八抄九撮三圭六粒,应徵丁粮条银三百二十五两四钱七分三釐五毫七丝五忽三微八沙七尘二渺。
龙安府风俗考
《府志》本府〈平武县附郭〉《隋志》:务农工业,刀耕火种。
又云:人性质直,俗尚刚劲。
《郡国志》:牧羊养蜂。
《宋史》:披毡佩刀。
《寰宇记》:风俗与武都略同。
《青川志》:习祖秦旧,士知尚文。
江油县
尚俭务农,不竞词讼。
石泉县
桑麻艰苦,士崇文行。
龙安府祠庙考
《总志》《府志》合载本府〈平武县附郭〉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治南。
社稷坛 在治西。
郡厉坛 在治北。
文昌祠 在府治北。
城隍庙 在府治北。
李龙迁庙 在府治东牛心山上。龙迁称藩于梁,有惠政,民立祠祀之。洪武间赐龙阳李公庙。先主庙 在府治东。
唐明皇庙 在府治东二十里。明皇幸蜀,驻师于此。
武侯庙 在府治东一百里。初祀邓艾,宋知州洪咨夔毁其像,更祀武侯,告其民曰:毋事仇雠而忘父母。
张王庙 在府治南。
东岳庙 在马头山。
关圣庙 在下台卧龙坝北,有醍醐水。
五显祠 在治内。
土主祠 在石马山,旱祷辄应。
黄公遗爱祠 在治东,祀知府黄华国。
沈公祠 在河东中坝,祀知府沈锐。
汉烈妇李氏祠 在旧州,汉守将马邈之妻,立祠祀之。
二郎庙 在旧青川所城内。
江油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治南。
社稷坛 在治西。
邑厉坛 在治北。
东岳庙 在窦团山顶,每岁春剑绵之民咸至祈祷。
土主庙 在紫龙山。
显济庙 在治西四十里。
谪仙祠 在读书台。
桂香祠 在永隆山。
康济祠 在治西二十里。
石泉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治南。
社稷坛 在治西。
邑厉坛 在治北。
文昌祠 在治中。旧燬,知县张廷基重建。大禹庙 在治东南一里石纽山下。郡人以禹六月六日生,建祠祀之,岁时致祭。
五通庙 在治中,今重建。
水洞源庙 在治西二十里。
关王庙 在治内。
魏侯祠 在治后栖鸡山下。
马神庙 在治东,昔毁,今建。
寺观附本府〈平武县附郭〉
报恩寺 在治东,明正统四年佥事王玺奏建。龙归寺 在治南五里,旁有龙渊。
观音寺 在治西。
毗卢寺 在治东三十里。
华严寺 在治东四十里,康熙六年重修。天宁寺 在治东古城。
观音阁 在府治东三里,康熙六年知府翁佶新建。
玉虚观 在牛心山。宋绍兴中建重楼复阁,为一方奇观。
仙鹤观 在府治西南。
无极观 在府治东。
玉虚观 在府东旧州。
石牛寺 在旧青川所。
江油县
香林寺 在治南二里。
祥光寺 在治西北,有铁瓦殿。
大明寺 在治西南,有李白读书台。
三峰寺 在治西十里。
龙潭观 在治南二十五里。高山特立,有莲池。太华观 即太华山,毛真人修炼于此。
石泉县
万寿寺 在治北。
护国寺 在治西七十里。
古佛寺 在治西南七十里。
温泉寺 在治东三十里。
龙安府驿递考
《府志》本府〈平武县附郭〉小溪驿 在治东城内二里。
古城驿 在治东三十里。
武平驿 在治东一百七十里。
水进驿 在治西北九十里。
小河驿 在治西二百里。
溪子驿军站 在治西。
江油县
西平驿 在治北。
石泉县未载。
龙安府兵制考
《府志》府总按松潘,乃西蜀之重镇,而龙安乃其东路,与茂、威叠绵,悉属要地,故历代设重职劲兵以防之。明设安绵兵备道,统辖各卫所军兵,设左参将驻劄龙安府,设石泉坝底守,备以都指挥体统行事,又设把守指挥督擂鼓坪堡、雎水关、观子堡、徐平堡、平通堡、大印堡、茅堆堡、山茅堡、徐塘堡、坝底堡、石板关、石泉堡、青冈堡等处。皇清裁安绵道,改松潘道为松龙道,提调龙安,寻奉裁。康熙八年题请复松威道,秋冬驻龙安。康熙二十五年题改松茂道,永驻茂州,节制龙安,实无兵柄,仍旧设左参将一员,中军守备一员,驻劄龙安;守备一员,驻劄石泉县。兵额有差,俱隶松潘镇,仰给外协饷米云。
龙安府物产考
《府志》府总蜜 蜡 铅
锡 铁 厚朴
附子 葛根 大黄
羌活 杜仲 天雄
牛膝 当归 牵牛
天南星 苦参 木瓜
荞麦 有苦甜二种
罗纹 罗汉 穿山甲
黄精 史君子 香脐 俱旧青川所出。
楮纸 石菖蒲 碎剪罗
莎罗 出江油县。
䌷 椒 枳壳
萧墙 猴 俱出石泉县。
龙安府古迹考
《总志》《府志》合载本府〈平武县附郭〉旧龙州 即旧州,梁李龙迁筑城于此。西魏置州,遗址尚存。按《明一统志》:在府治东南,去江油县东北三里。
江油废县 在旧州,原附郭遗址尚存。按《明一统志》:在府城内。后魏置为江油郡治,唐、宋龙州皆治此,元省入州。
平武废县 在府治南街,旧属龙门州。按《明一统志》:在府境西。魏置,隋属龙州,唐省入江油县。方维废城 在府治内,属龙州,唐省之。按《明一统志》:旧曰秦兴,置建阳郡。隋废郡,改曰方维县。芍药戍 在府治南九十里。本名榉汉戍,永徽中改此名。
石门戍 府治东南。与氐羌界,两石如门,故云。青川城 古马盘县地。形势险阻,古称阴平摩天岭,即此。汉邓艾由此道伐蜀,系秦蜀咽喉,控白马诸番,明设守禦所。皇清归并平武,城圮。康熙六年知府翁佶平、令杨柱朝重葺之。
马龙废县 在青川境内。
太白读书台 在牛心山。宋州守史祁手书石刻并太白赠江油尉诗,一在大匡山。
蛮婆渡 在江油青莲坝。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有鱼跃于篮内,烹食之,觉有孕,是生白。《广舆记》:白生蜀青莲乡。而《旧志》以为彰明人,盖平武。实割江彰剑梓之地,以为邑,今蛮婆渡、青莲乡俱隶平武,则白为平武人无疑矣。
明月沉潭 在明月渡。旧传每夜有月,李白有诗,岁久漫灭,今石壁尚存宋宇文通诗刻。吕纯阳道貌碑 相传为先生真笔,在牛心山,今存。
宋御制封二郎神碑 在玉虚观,今存。
米芾碑 在玉虚观,今存。
弘真观古碑 在泰华山之登真观。
牛心山灵异碑 在牛心山之显济庙,即李龙迁之庙也。
栈阁 在府治东。魏遣邓艾伐蜀,至秦陇等阁栈凡二十二处。洪武十三年开设松潘卫,又置飞仙等阁道二十五处。
南崖阁道 去府治东六十五里。正德初兵备卢公修凿,平坦可行。
清晖楼 在府治内,宋张觉民有赋。
龙迁楼 在府治东一百七十里。梁大通三年李龙迁建,邦人图其像于上。元末治尽燬,此楼独存。
迎恩楼 在东门外。
镇羌楼 在西门外半里。
桂香楼 去府东二十里。
巢云阁 在治内。
吏隐堂 旧州倅厅。宋佥判赵寰诗,范镇、司马光俱有和篇。按《明一统志》:有二,一在旧龙州州倅厅,宋佥判赵寰建,有诗云:满耳江声满目山,此身疑不在人寰。民含古意村村静,吏束刑书
日日閒。范镇、司马光俱有和诗。一在江油县西一百二十里,宋司马光、范镇俱亦有诗。
忠正堂 在旧州倅厅。宋建,有范镇、司马光像。止止亭 宋太子中允、宇文之、邵建、杨八有记。翠峰亭 在州旧治牛心山侧。
望阙亭 在府治正堂后,知府龙庆云建。濯缨亭 嘉靖二十六年,参将宋宜建,年久颓圮。万历三年,参将胡大宾重建。
东皋亭 万历二十一年,推官焦宗会建。蹑翠亭 按《明一统志》:在府治北。层崖叠嶂,中州人登览处,亦龙阳十景之一也。
废青川所治 明洪武四年建。
废青川所儒学 明洪武初刘玥奏建。
折柳亭 在旧青川所治北。
江油县
飞天藏 在窦团山,宋淳熙八年建。
仙游台 在窦团山上,松潘兵备罗时霖建。匡山碑 鑴李白出山诗,或云在县治内。介福楼 在土主祠内,元至正中建。
停骖楼 在治南十五里。岁久颓圮,知府郑孔道、知县叶自新重建。
窦团亭 在窦团山上。
感雨亭 在紫龙山麓。知县余槐祷雨,有感。民建为亭。
石泉县
禹穴 在治北三十里崖上,有禹穴二大字,相传禹尝憩此。
誓水柱 在治西五十步河岸上。石高一丈,围五尺,前人恐水冲县,故立此以誓之。
宝珠寨口 在治北一百二十里,以限北境番界。
赤珠寨口 在治西一百五十里,以限西境番界。
爱山堂 在治南一里,取杜甫为爱丈人峰之句。
威番亭 在治北一里。唐时建,今改为演武场。甘泉亭 在治南半里。泉水甘美,崖书甘泉二字。
望云亭 在治后。旧为魏侯祠,知县胡桐更今名。
活民亭 在治北,泉水清润。知县李茂元建。
陵墓附本府〈平武县附郭〉
梁李龙迁墓 在牛心山下。
宋尚书许鼎墓 在牛心山侧。
双凤侍郎墓 在府东一百八十里白溪口熬盘山麓,宋罗仁、罗先俱葬于此。
孙孝子墓 孙贵至孝。父没,哀号,负土成坟,人呼为孙孝子墓,出方舆胜览。
任待制墓 在青川夏家沟。
袁烈妇墓 生员严庸之妻与夫合葬,前有旌表坊。
龙安府部艺文一
《大禹庙记》宋·计有功
圣法天,以身任道;天作圣,以地发祥。舜生于诸冯,文王生于岐,周生异地而治同功,乃知上天为生民挺生神圣,有开必先,皆非偶然者,崧高长发,流播雅颂,推原本始,盖示万世以不可忘也。方册所载,禹生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此。稽诸人事,理或宜然。因人事以验天心,其可考者,禹功自汶。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太史公本纪谓岷为汶,故曰汶岷山,导江岷嶓,既艺天生,圣人发神于此而万世之功亦起于此,其可忘哉。然而自汶山西出钳江埼,巫钤庙绝,箫鼓鱼菽,犹为俚人之社,汶以东至于石泉,虽缙绅未尝言之,尝求其故,大抵山川夐邈。代远时移郡邑,名号废,置离合,而石纽故处莫适主名。秦汉而下为国曰冉駹,为道曰绵虒,为邑曰广柔,广柔一也汉灵帝析而郡之曰汶山,后周又析而邑之曰汶山,唐贞观八年又析而县之曰石泉。唐以前石泉之名未立,谯周、陈寿、皇甫谧皆指石纽为汶山之地。周曰禹生于汶山广柔之石纽,其地为刳儿坪。寿曰禹生汶山石纽,彝人不敢牧,其地自石泉之名立。其后,唐《地里志》、《国朝职方书》、《先儒舆地记》皆以石纽归石泉,虽莫辨其故,然汶山之山曰铁豹,冱水出焉;汶川之山曰玉垒,湔水出焉;石泉之山曰石纽,大禹生焉,合之则一,离之则散,处于三邑之近,无可疑者。石泉始隶于茂,国朝熙宁割利于绵,政和抚戎又升而军之。礼乐文物,日浸月,长且谓石纽彝地置而弗论太守赵公元动世以笑谈坐镇,披牒考古,将庙祀禹而疑论未释。郡士计有功、版曹尹商彦多闻博雅,绎究数千年事,灿如目击,庙议遂决。卜郡左四百馀武,北倚层峰,江自西来,雷奔箭发,汇于庙下,如反本念德;𣽂洄翔舞,迤逦绕出,如朝宗得途。庙以门计一十有八,形丽势胜,神明拥会,涓刚落成,乃烹乃奏,芬芳璀璨,礼荐乐彻,缙绅耆老,手抃情激,劝九叙之歌,叹明德之远,贤哉。禹功于是乎大。乃以图以书,以学官李蘩暨尹君之文属记于有功,或曰:士有守一方,尽一节。论封庙食,千里襁负。无有誓命,如加明刑。禹功绝德,谁不蒙亨。而空山古屋,感慨前作,岂固忘之耶。曰一方一节,有施有报,禹庙之功,无往不在,故无名,禹无心于万世,万世由焉而不知所以为绝德也。夫使人之灵畏祸于尸祝之间,则何以为禹。然惟功大德盛,故称神禹,末世乃取臆地胸析,钩钤王计,河伯示图,沧水授简,第怪幻而神之。至其祠祀,则巫记胼胝之步,鸟耕山阴之冢,汉祈开母之石,晋享黄熊之厉。由是观之,焄蒿诡于汶王,汶川之民祠禹为汶王石纽,置而弗论,无足怪者。传曰: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所由生。越之人曰:吾禹之会稽。楚之人曰:吾禹之宛委。思其人,宝其地。使蜀之人不曰:吾禹之石纽。是不知天降神,地发祥,人永赖也。公一举,三善皆得。且遐方邃古而惓惓然,其在今日,韪矣。报上之心,为何如哉。宜请于朝,崇载祀典,以秩伟绩于灵源,耿辉光于遐裔。惟禹之神,弥天地,布六合。于是为反本之祀,系之词曰:有汶惟山,帝生帝禹。汶水发源,降神之所。帝指其处,以启神功。厥土既敷,四海会同。蠢蠢群生,茫茫万古。岂享其利,而忘其故。石纽山名,石泉之墟。近在耳目,犹迷厥初。禹色山融,禹声江注。长发其祥,地灵常聚。地秘其灵,朝烟夕霏。粤岁三千,公其发之。乃涓乃卜,乃庙乃祀。报本反始,此方斯址。大江西来,如揖如顾。直路朝宗,洋洋东去。惟公承宣,德感化行。咨询民瘼,究民之生。民生于禹,禹生于此。庙则咫尺,心兮远矣。公推是心,以仁昌时。以抚民彝,神人是依。前乎数千年,其愧于斯;后乎亿千年,其怍于斯。《禹庙记》明·王廷瞻
《帝王世纪》及《路史》、《华阳元和志》、《杨子云蜀记》并载:帝禹,汶山广柔人也,生于石纽,盖今之石泉县云。然则蜀,于禹为发祥所。诗姜嫄当生民之初,若后世号称汤沐邑者,宜有祀。考之,宋尝祀禹于石泉,又尝祠于夔门,计有功、张价为记其事,而今皆湮没矣。嘻,何其阙也。今上践祚,修举废阙,兴于礼乐,靡德不报,百物咸周。于是中丞巴陵罗公直指、陇西郭公咨览禹迹,慨言遐思,言于朝,请为禹庙成都,如秦州祠太昊之义,以飏禹绩称。皇上惓惓,平成之意,制曰:可乃治祠城中。越三载而告成,殿庑弈弈,门屏翼翼,丹雘有奭,肃肃蔼蔼,款若降陟。呜呼,盛哉。夏后明德之远而圣主之事斤斤休鬯矣。余读书至禹乘四载同九州作贡十有二,载过门不入,盖喟然叹息于禹烈焉。然其辞雅驯,略言之。及读他传记所载,禹治水躬操畚耜烧不及损,濡不拾扢,冠挂屐脱而弗顾所,乂名川三百、支流三千,至于腓亡胈,支不遂,寝息不属,以奠民于安土,所谓臣役之劳不觳于此者耶。至他称述载钤履己,受筴河精,如乘龙宛委,童律成光,无支祈之类,则又诡宇非常闻,余甚异焉。然书亦称洛出书,锡禹九畴,此禹所称探符授简者,异乎哉。今越之会稽山,其上盖有禹穴焉。意者,天授神圣,以拯九州之溺而贻万世之安,事宜有之,如圮桥素书、谷城黄石,不必尽诬也。世称神禹,有以也。夫不然,何其独擅神明之号也。夫以禹之劳如彼,其功若此,宜祀一;尊迈迹则广柔为降神之乡,宜祀二;溯峻业则岷嶓为涤原之首,宜祀三。今河、济、淮、泗之间,沿流祼献而民间又往往家尸而户祝之,而兹土顾无祀,岂以沱潜既导、蔡蒙既旅、数千里无壅决昏垫之患忘其功而遂忘其报乎。噫;何其负而不德也。夫祭之,为义有报而无祈河淮以有事;而数祈渎也;江沱以安流而弛报忘也。与其忘也,无宁数数者迫于菑患、无所奔走控愬而为之,不犹愈于食人之德而忘之者乎。皇帝圣哲,原念本始。允答人心,肇严蜀祀。用彰明德,且以重蜀于天下万世。巴蜀吏氓,荐绅长老,莫不趋走环观,咨嗟感激于斯廷。瞻曰:乃者,国家有事于河,河流顺轨,洒沈澹菑,黔首赖祉大矣哉。皇帝之功与神禹并也,吾乃今而益知禹德焉。祗奉休命,既告成事,乃为究度天意,推明祭意,扬诩圣谟,告之来兹,曰俾勿坏于成祀云。龙安府部艺文二〈诗〉
《题旧龙州》唐·李白
岚冈深院里,傍砌水冷冷。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帘捲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龙安府部纪事
《唐书·昭宗本纪》:乾宁三年正月癸丑,王建陷龙州,刺史田昉死之。《府志》:明初,龙安设长官司,控白马,生番隶松潘卫。天顺五年,蛮又截粮道,入龙州安泉等处。成化十年,蛮势益张,按察佥事林璧奏请文职重臣提督,乃敕巡抚四川副都御史张瓒兼理边务。十三年,调土、汉官兵五万分布东南二路。十四年正月,林佥事、尧总兵领兵二万由擂鼓坪等处合攻。正德十一年,势甚猖獗。十二年,进兵。十三年,巡抚都御史宋沧克平坝底、白草诸寨,诸彝献侵地二千馀顷。寻,诸寨声言复仇,求索赏需。兵备副使朱纨督同参将游击将军提兵捣之,擒其首恶,馀党俱以次降,年例赏需尽行裁革。
龙安府部杂录
《府志》:石旧坝,官道左,黑石、白文,其状如鸡,首、尾、冠、目,俨然俱备。平彝铺有奇石,状如鹰,苍羽、白项、黑嘴,行者望之,以为奇观。
大禹生石彝之野,后汉《戴叔鸾传》云:大禹生西羌。《水经注》:禹之生于蜀广柔县石纽村。今之石泉县也。石纽村,今之石鼓山。其山朝暮二时有五色霞云,又有大禹采药亭在大业山,其地药气触人,往往不可到。《志》不备载,闻之土人云。
蜀龙州土酋薛兆乾曾书一挥使扇云:我有龙泉藏宝匣,令人肝胆尽皆寒。一朝提入中郎帐,百万群雄孰敢当。盖述吕纯阳诗,余初不知见而惊叹,以示窗友高子、藩山,藩山时亦总角,惊曰:此人反状行矣,必有大僇。后果然。其亦忆中乎。连然郡得册页一本,皆书画名笔,盖正德间物也。上有豫章李士实及范香溪题蟹诗。士实题云:潮落滩高天色寒,悄无人语到江干。鏦鏦兵甲鸣相应,万里横行信不难。观此则士实佐豪为逆之本态露矣。香溪题云:横行蠹稻雄,称𩰚虎贪淋,无厌化作田鼠,吾将斫尔螯折尔股,以除农殃兮酣我醑。此语似逆,知其无君而诛之也。按潮落天寒言时之戚也,悄无人语言谋之静治也,兵甲横行言强不可禦也,然取象于蟹,何由万里乎。卒之支解族灭,信如香溪斫螯折股之说矣,可慨哉。可慨哉。
龙安府近昭剑,地方山崩,内有石粉如面,民取以为食,单食则病,和面则饱,事在万历三十二年。《别志》云:山产面,民有饥。《存心录载》:武侯时武威郡石化为面,贫者取以食,即此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