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七十六卷目录
宁夏卫部汇考
宁夏卫建置沿革考
宁夏卫疆域考〈形胜附〉
宁夏卫星野考
宁夏卫山川考〈水利附〉
宁夏卫城池考
宁夏卫关梁考
宁夏卫封建考
宁夏卫公署考
宁夏卫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宁夏卫户口考
宁夏卫田赋考
宁夏卫风俗考
宁夏卫祠庙考〈寺观附〉
宁夏卫驿递考
宁夏卫兵制考
宁夏卫古迹考
宁夏卫部艺文〈诗〉
送散骑常侍赴朔方 唐皇甫冉
送李骑曹之灵武 郎士元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夏城坐雨 明李梦阳
夏城漫兴 前人
过田州故城 齐之鸾
宁夏卫部纪事
宁夏卫建置沿革考
宁夏卫疆域考〈形胜附〉
宁夏卫星野考
宁夏卫山川考〈水利附〉
宁夏卫城池考
宁夏卫关梁考
宁夏卫封建考
宁夏卫公署考
宁夏卫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宁夏卫户口考
宁夏卫田赋考
宁夏卫风俗考
宁夏卫祠庙考〈寺观附〉
宁夏卫驿递考
宁夏卫兵制考
宁夏卫古迹考
宁夏卫部艺文〈诗〉
送散骑常侍赴朔方 唐皇甫冉
送李骑曹之灵武 郎士元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夏城坐雨 明李梦阳
夏城漫兴 前人
过田州故城 齐之鸾
宁夏卫部纪事
职方典第五百七十六卷
宁夏卫部汇考
宁夏卫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卫春秋时羌戎所居,秦为上郡地,汉置朔方郡,晋乱赫连,夏建都于此,后魏始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后周改怀远郡,隋为朔方郡,唐置夏州,或为朔方郡,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遂世有其地,宋景德间,其孙德明城怀远镇,为兴州以居。元昊升兴庆府,又改中兴府,元置宁夏路,明初改宁夏府,后废。洪武九年改置宁夏卫,后增宁夏前、后、左、右、中、屯,凡六卫。皇清因之,裁宁夏前、中屯二卫,兴武凤翔二所。
宁夏后卫
汉为河南地,明正统九年,置花马池营,弘治十五年,置守禦千户所,正德元年改置宁夏后卫,皇清因之。
宁夏中卫
唐灵州地,元置应理州,属宁夏路,明洪武初,州废,三十二年,移建宁夏中卫。皇清因之。
灵州千户所
秦属北地郡,汉惠帝四年,置灵州县,属北地郡,南北朝后魏置灵州,后周置普乐郡,隋初郡废。大业初,置灵武郡。唐为灵州,或为灵武郡。大都督府属关内道。宋咸平时李继迁叛,陷灵州,改为翔庆军。元属宁夏总管府,明州废置,守禦千户,所属宁夏卫。皇清因之。
宁夏平鲁千户所
明永乐初置平鲁城,嘉靖三十年设守禦千户,所属宁夏卫。皇清因之。
宁夏卫疆域考
《通志》本卫东至省嵬墩外境二百里。
西至贺兰外境一百里。
南至庆阳府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西瓜山外境二百九十里。
东南至延绥界三百五十里。
东北至
京师三千六百四十里。
西南至固原界四百里。
东西广八百里,南北袤四百里。
宁夏后卫
卫东南三百五十里为后卫,西至兴武卫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环庆界二百八十里。
北至沙漠。
东至榆林定边界三十里。
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
宁夏中卫
卫西南三百六十里为中卫。
西至边一十五里。
东南至灵州半个城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芦沟靖鲁界三百一十里。
东西广四百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
灵州千户所
卫南三百五十里为灵州,东至后卫界二百四十里。
西滨黄河。
南至庆阳府甜水堡界二百九十里。
北至长城七十里。
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里。
平鲁千户所
卫北一百二十里为平鲁,东至黄河一百一十五里。
西至贺兰山六十里。
南至洪广堡六十里。
北至镇远关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形胜附 《卫志》本卫
赫连夏京都颂: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
左距丰胜,右带兰会,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西。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
黄河襟带东南,贺兰蹲时西北。
背山面河,四塞险固。
西据贺兰之雄,东据黄河之险。
宁夏后卫 灵夏肘腋,环庆襟喉。
宁夏中卫 边陲要路,负山阻河。左联宁夏,右通庄浪,东阻大河,西㨿沙山。灵州千户所 西陲巨屏,北控河朔,南引庆凉。
宁夏卫星野考
《卫志》卫属总宁夏属雍州,天文井鬼分野,以其地偏西兼得尾柳斗枢。
井八度三十四分九十四秒,入鹑首之次,辰在未。
赤道井三十三度三十分,鬼二度二十分,尾十九度一十分,柳十三度三十分。
黄道井三十一度一分,鬼二度十一分,尾十七度九十五分,柳十三度。
宁夏卫山川考
《通志》《朔方新志》合载本卫贺兰山 在卫西六十里,丹崖翠壁,巍峻钜丽,盘踞数州,山上多青白草,遥望如駮马,北人呼駮马为贺兰,故名。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亦以依此山也。
峡口山 在卫西南一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又名青洞峡,山有古塔百八座。莎罗模山 在卫西南一百里。
麦垛山 在卫东北三百里,山势高耸如麦垛。居中山 在卫东南二百六十里。
黄草山 在卫北二百二十二里,其上草色皆黄,以此得名。
省嵬山 在卫东北一百四十里。
西瓜山 在卫东北二百八十里,以形似,故名。石嘴山 在卫东北二百里,突如石嘴。
雪山 在黄河南,近平凉兰州界。
黑山 在卫东北二百里,贺兰山尾也,形如虎踞,饮河抗隘。
冷山 在黄河南,近平凉府兰州界。
天都山 在镇武军西北一百五十里。
狼山 在旧韦州所东南二百九十里,其山多狼,故名。
三山 在旧韦州所东二百里,三峰列峙。子山 在三山南,溪涧险恶,豺虎所居,人迹罕到,山出子木。蠡山 在旧韦州所西二十里,旧名无考,明庆
藩长史刘昭以其山峰形状如蠡,因此得名。八山 在旧韦州所西南八十里,其色驳杂,故名。与鹿山近。
快活林 在卫西十里,丰水草,宜孳牧。
黄河 在卫东南四十里。
黑水 在卫东,一名哈剌兀速,水西流,注于黄河。
清水 在卫南三百五十里故鸣沙州城南,即葫芦水也。
长湖 在卫西南十五里。
观音湖 在卫西北九十里,贺兰山大水口。月湖 在卫北三十五里,以形似月,故名。巽湖 在卫东南三十五里。
金波湖 在卫北。
三塔湖 在卫东北三十里。
东湖 在旧韦州所东一里。
鸳鸯湖 在旧韦州所东湖北一里。
滚泉 在灵州所金积山东麓,水自池涌出,高一二尺,如沸汤之状,清洁可饮。
富泉 在旧韦州所西蠡山下,水甚美。
应理州渡 常乐渡 永康渡 俱在中卫南二十里之间。
宁夏后卫〈无考〉
宁夏中卫
石空寺山 在卫东七十里,山有石空寺。米钵山 在卫南七十里,因山有米钵寺,故以为名。
沙山 在卫西五十里,因沙所积,故名。
大沙子山 旧应理州西南,俗呼扒里扒沙,迤西近庄浪、凉州诸界。
启剌八山 在卫之大河西北。
观音山 在卫北五十里,山有观音洞,故名。马槽湖 在卫东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龙潭泉 在卫西二十里,其水四时潴蓄,冬不凝冰,祷雨有应,一名煖泉。
野马泉 在卫北二十里。
蒲塘 在卫北四十里,塘中多产蒲草。
洛阳川 在卫西二百五里。
灵州千户所
瓷窑山 所东北六十里,为陶冶之所。
平山 所东北八十里,以形名。
马鞍山 所东北五十里,以形似名。
炭山 在所南五十里。
金积山 在所南二百里,山多赭土,日照其色如金,山北崖下有水,乱滴如雨,旱祷即应。天麻川 在所东北,至龙谷路入静边界。蒲草湖 在所东南十里。
草场湖 在所南三十里。
孛罗台湖 在所南。
平鲁千户所〈无考〉
水利附本卫
汉延渠 唐来渠 自硖口东凿河引流数里许,有闸以泄蓄水,汉延流绕镇东,逶迤而北,延长二百五十里,支流陡口三百六十有九。唐来流镇西,逶迤而北,延长四百里,支流陡口大小八百有八。馀波皆入于河。四月开水浇灌,自下而上,官为封禁,少不如法,则田涸民困,公私无倚此。宁夏恃以为重者,此二渠也。
唐汉二坝 黄河由昆崙积石入硖口,绕宁夏东直流而北,河口东曰汉,西曰唐肇,自董文用郭守敬开导,授民其利远矣。
贴渠 在城西南而流北,与唐坝同口异闸。新渠 在城南,绕东而流北。
红花渠 抱城东南而流北。
良田渠 在城西而流北。
满达剌渠 在城西北转流东北,俱唐来之支渠。
东南小渠 引红花渠水,飞槽跨壕入城。西北南小渠 二引唐来渠水,飞槽跨壕入城,永乐甲申,总兵官何福以城中地碱水咸开,窦引渠入城灌园,周流汲饮。
汉唐正闸 二水至二坝,为闸所束,势汹涌,故以巨木障其旁,与底、中流列柱分为三闸,驾桥构宇于上,亦奇观也。
王现湃 逼近黄河乃迎水者,最为紧要。明嘉靖间被水冲崩,渠涸人忧,巡抚王崇古檄所司督夫计日程,能工坚永利。
蒋淮湃 逼近汉延渠,河水汹涌,渐次淘汕,止存一线,深为吃紧。明万历间,巡抚崔景荣檄屯田都司陈愚直捲叠完固,水患得弭。
张贵湃 新增障贴渠东岸者。
陈敬壅水湃 支属唐渠在宁化寨段。
槽八 跨渠过水汉四唐四。
泻水暗洞 旧在王澄堡段,木造节年,宿水壅积,撤泻不便,巡抚崔景荣檄同知王三锡相其地利,于张政堡段督夫采石,创新洞,泻城南诸堡宿水第洞口,迤东地有黑沙,湃岸难立。靖卤渠 乃元昊废渠也,旧曰李王渠,疑即古之艾渠。
宁夏中卫
美利渠 旧名蜘蛛,长五十八里,溉田三百馀顷。
石空渠 长七十三里,溉田百七十馀顷,明弘治初参将韩玉又加修浚,口狭腹阔,俗呼缸子渠。
白渠 长四十二里,溉田百七十顷。
枣园渠 长三十五里,溉田九十馀顷。
中渠 长三十六里,溉田百二十馀顷,以上五渠在河西。
羚羊角渠 长四十八里,溉田四十馀顷。七星渠 长四十三里,溉田二百一十馀顷,与鸣沙州共。
贴渠 长四十八里,溉田二百二十馀顷。羚羊店渠 长四十五里,溉田二百二十馀顷。夹河渠 长二十七里,溉田四十馀顷。
柳青渠 长三十五里,溉田二百八十四顷。胜水渠 长八十五里,溉田百五十馀顷,以上七渠在河东。
灵州千户所
汉伯渠 引河流长九十五里,明洪武初浚之,灌田七百三十馀顷。
秦家渠 古渠也,引河流长七十五里,灌田九百馀顷,而里仁、李罗、大中皆其支渠。
闸 二:大明汉、伯秦汉,渠口水利不通,巡抚崔景荣檄令以石券成水泽,既疏生民永利。张公堤 河东道张九德筑长湃,民怀其惠,以张公名之。
宁夏卫城池考
《卫志》本卫宁夏卫城池 汉朔方地,宋景德间赵德明内附,假以本道节制,始迁改兴州,今城寔其故址。围一十八里,东西袤于南北,相传以为人形,元末寇乱难守,弃其西半。正统间以生齿繁庶,复筑其所弃,即今之新城,统甃砖石环城,引水为池,城高三丈六尺,基阔二丈,池深二丈,阔十丈。门六:东曰清和,南曰南薰,南薰之西曰光化,西曰镇远,北曰德胜,德胜之西曰振武。重门各三,内城大楼、六角楼四,壮丽雄伟,上可容千人,悬楼八十有五,铺楼七十,外建月城,城咸有楼,南北有关。万历二十年,兵变。灌城间有浸圮,诸楼皆燬,逾年,巡抚周光镐、副使尹应元再一修之,嗣是巡抚杨时宁、黄嘉善、崔景荣相继修建,城楼渐复旧制,仍为巨镇伟观。
后卫城池 周围七里二分,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旧城筑于明,正德八年在塞外花马盐池北,天顺间改筑,今城门有二:东曰永宁,北曰威胜。万历三年,开南门曰广惠。万历八年,巡抚萧大亨题允砖包。
中卫城 周围四里三分,明正统初,指挥仇廉奏,益五里八分,天顺间,参将朱荣奏,益七里三分,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阔七丈八尺,门二:东曰威振,西曰镇远。嘉靖初,开南门一。万历初年,巡抚罗凤翱加东关,围二百四十八丈。十一年,巡抚张九一题准砖包。
宁夏卫关梁考
《卫志》本卫长城关 在花马池城北六十里,即总制王琼弃长城所筑之沟垒也。长五十里,关门上有楼,高耸雄壮。
北门关 开镇置镇远关,去平鲁城北八十里,是宁夏北境极边之地,关南仅五里,为黑山营,仓场皆备。
赤木口关 口寔剧冲,可容千马,今废。
胜金关 在中卫东六十里,山河相逼,一线之路以通往来,一夫扼之,万夫莫过。
官桥 板桥 通济桥
魏信桥 张政桥 五道渠桥
王保桥 杨顺桥 金贵桥
潘昶桥 王澄桥 以上跨汉渠
玉泉桥 宁化桥 社稷桥
贺兰桥 保来桥 新立桥
站马桥 天生桥 满达剌桥
闫贵桥 张淮桥 以上跨唐渠
吴华桥 郭阳桥 郑家桥
闵家桥 杨芳桥 黄泥冈桥
朱家桥 新墩桥 以上跨良田渠
茆家桥 上红花桥 下红花桥
盛宾园桥 王源桥 王木匠桥
骆家桥 侯仪宾桥 杜家桥
李福荣桥 陈油房桥 以上跨大新渠。永通桥 跨城南里许。
苇庄桥 红庙桥 叶卜花桥
倒湾桥 校尉桥 骆驼桥 以上跨红花渠。
津渡三
高岸桥 李祥桥 横城桥 汉渠迤东大河之渡。
宁夏后卫〈无考〉
宁夏中卫
大通桥 在城东。
镇远桥 在城西。
绿杨桥 在城南。
常乐渡 在城南十里。
永康渡 在城南二十里。
灵州千户所
通济桥 定朔桥
宁河渡 马头渡 高崖渡
平鲁千户所〈无考〉。
宁夏卫封建考
《卫志》明庆王 名栴,太祖高皇帝第十六子,建国于夏。庆靖王 长子秩煃,袭封庆王,谥曰康。
庆庄王 长子寘錖,封洛交王,袭封庆王,谥曰恭。
庆恭王 长子台浤,袭封庆王,谥曰定。
庆定王 长子鼒櫍,册封庆世子,谥曰端和,无嗣,次鼒枋,封桐乡王进封庆王,谥曰惠。
庆惠王 长子倪𤏳,袭封庆王,谥曰端。庆端王 长子伸域,封绥德王,袭封庆王,谥曰宪。
庆宪王 长子帅锌,袭封庆王。
宁夏卫公署考
《卫志》本卫卫署 在南薰门西。
察院 二处俱在卫城。
天使馆 在城中新街。
皇华馆 在南薰门外五里。
受降馆 二处:一在养济院北,一在马神庙西。僧纲司 在宁静寺。
番僧纲司 在报恩寺。
道纪司 在清宁观。
宁夏仓 在报恩寺东。
左仓 右仓 在儒学前,因开云路辟右仓为二。
前仓 在銮驾库东。
新仓 在城隍庙后。
预备仓 在报恩寺西。
广裕库 在宁夏仓内,大使带领之。
养济院 在预备仓北。
宁夏后卫署 在本卫城中。
总督府 都察院 俱在本卫。
防秋道衙 定边道衙 部道亭 俱在本卫。总兵官行府 二处在本卫。
游击府中军厅 在本卫。
常济仓 备急仓 俱在本卫,所属安定,铁柱泉各有仓。
宁夏中卫署 在本卫城中。
神机库 在本卫城中。
应理仓 在本卫城中,所属石空镇鲁鸣沙,古水各有仓。
灵州所署 在本所城中。
察院 在本所城中。
总兵官行署 副总兵官行署 俱在本所城中。
接官厅 在南关外。
神机库 在本所城中。
灵州仓 所属横城,红山、清水、盐池、红寺、石沟、韦州各有仓。
平鲁千户所署 在本所城中。
察院 在本所城中。
兵车厂 在本所城中。
平鲁所仓 所属金贵、李纲、威镇各有仓。
宁夏卫学校考〈书院社学附〉《通志》《卫志》合载
本卫
宁夏卫儒学 在卫治西北,明洪武二十九年,镇人朱真奏设。成化六年,巡抚张蓥重修,大学士彭时记。弘治十六年,巡抚刘宪,万历二年巡抚罗凤翔相继增修。
商学 明天启元年,张九德提督学政奏设,以惠商人。
揆文书院 在宁夏学东,初建奎星楼,东名养正书院。明嘉靖戊戌创始也,后甲子年间移建于此。万历初重加修葺,其宇而益之。三十八年,分东西十号,群学之誉髦十人,月给廪饩,每旬令二厅试课,作人之功,远迩颂之。
学田 明隆庆五年,巡抚张蕙置,庆王及诸郡藩捐禄共得田三百馀亩,以供书院考课之用,日久田废,后至万历二十八年,巡抚杨时宁捐银一百五十五两,置田三顷二十一亩,三十三年巡抚黄嘉善捐银三十五两二钱五分,置田七十三亩,二项每亩徵米麦五斗,岁入粮一百九十七石,以周贫生婚丧之用。
宁夏后卫儒学 在卫治东北,明嘉靖二十九年,巡抚王邦瑞奏建。
朔方书院 在后卫,嘉靖四十五年,户部郎中蔡国熙建。
宁夏中卫儒学 旧在卫治东北,明正统中,镇抚陈禹奏建,后巡抚都御史徐廷璋徙卫东南。弘治十三年,巡抚王珣拓修。
灵州千户所儒学 在所治东南,明弘治十三年,巡抚王珣奏设灵州,建州学。十七年,州革,学废。正德十三年,巡抚王时中复奏,改所学。平鲁千户所〈无考〉。
宁夏卫户口考
《卫志》卫属总原额户二万九千三百三十七,
口五万六千四百四。
今额户二万九千二百五十四,
口五万六千二百九十一。
宁夏卫户五千九十,口八千二十一。
左卫户五千一百一十,口八千九百五十六。右卫户九千三百,口七千二百有三。
前卫户三千五百八十,口五千三百八十四。中屯卫户三千五百四十七,口五千八百五十三。
后卫户一千三百四十二,口二千四十一。中卫户一千九百有三,口四千六十九。
灵州所户一千七十四,口二千三百有六。韦州群牧所户二百七十九,口四百五十七。兴武户四百五十二,口一千二十四。
广武户一千四百有一,口八千有五。
平鲁所户一千九十,口二千二百八十七。鸣沙州户三百有五,口七百八十五。
宁夏卫田赋考
《卫志》卫属总原额田一万八千八百三十二顷五亩五分九釐。
宁夏卫原额田二千七百六十八顷一十六亩八分二釐一毫。
左屯卫额田三千八十三顷九十五亩二分一釐四毫。
右屯卫额田一千五百七十四顷一十一亩九分一釐五毫八丝。
前卫额田一千四百三十四顷三十八亩七分四釐二毫二丝。
中屯卫额田一千九百四十六顷四十八亩五分五釐。
中卫原额田二千一百三十顷二十八亩一分三釐二毫。
平鲁所额田五百八十三顷二十六亩二分二釐。
灵州所额田九百五十一顷七十三亩三分八釐。
后卫额田四千三百五十九顷六十一亩六分一釐五毫。
万历七年己卯,后河沙齧没,壬辰兵变,人田两无税课,银草岁有停徵,其田尚悬,未奉题豁田一千九百八十四顷五十八亩一分七釐五毫,见徵田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七顷四十二亩四分一釐五毫。
宁夏卫见田二千六百六顷四十七亩六分三釐六毫。
左屯卫见田二千九百八顷六十一亩三分一釐四毫。
右屯卫见田一千四百八十六顷一十四亩七分一釐五毫八丝。
前卫见田一千二百一十一顷九十九亩九分四釐二毫二丝。
中屯卫见田一千八百八十八顷九十亩九分五釐。
中卫见田二千九十七顷二十八亩四分三釐二毫。
平鲁所见田四百九顷七十五亩三分八釐。灵州所见田八百一十顷一亩四分三釐。后卫见田一千四百六十五顷七亩。
宁夏七卫二所
原额夏秋徵粮一十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九石九斗二升二勺。
谷草一十九万二千六百五十五束,因马草不给,五亩增纳一束。
地亩银一千二百九十五两五钱一分八釐,因马草价不给,每亩增银一釐。
折粮草银一千八百七两六钱一分。
万历七年至嘉靖庚子,节次停徵夏秋粮一万一千二十九石二斗一升七合八勺三抄。谷草一万二千二十八束四分二毫三丝四忽。地亩银八十四两一钱八釐二毫九丝三忽。折粮草银一百九十三两八钱四分五釐七毫八丝四忽。
见额夏秋徵粮一十三万七千五百一十石七斗二合三勺七抄。
谷草一十八万六百二十六束五分九釐七毫六丝六忽。
地亩银一千二百一十一两四钱九釐七毫七忽。
折粮草银一千六百一十三两七钱六分四釐二毫一丝六忽。
宁夏卫见徵夏秋粮二万七千二百八十八石二斗四升九合四勺七抄。
谷草三万八千一百四十束一分四釐八丝六忽。
地亩银二百二十八两六钱二分五釐七忽。折粮草银二百四十一两三钱八分七釐一毫八丝四忽。
岁春三月,发羡卒修浚汉唐等渠,秋八月采秋青草四十五万一千三百束。
表田一十顷,粮八十石,供总府进表之用,馀卫同。
公用田五顷二十八亩,岁用羡卒六十一布种,徵粮四百二十二石,贮药局以供官军药饵,各卫纸笔烛炬,馀卫同。
样田四顷八十五亩五分粮二十八石八斗二升,折银贮宁夏库。
左屯卫见徵夏秋粮三万一千三百四十四石
六斗三升八合七勺。
谷草四万五千九百六十六束九分六釐四毫。地亩银二百七十二两五钱六分六釐九毫三丝。
折粮草银二百三十一两五钱一分二釐五丝八忽。
岁春三月,发羡卒修浚汉唐等渠,秋八月采秋青草三十四万三千四百七十二束。
表田一顷五十亩,粮一百二十石。
公用田五顷五十亩,粮四百四十石。
样田四顷八十五亩,粮二十八石八斗。
右屯卫见徵夏秋粮一万五千一百七十二石六斗一升九合。
谷草一千二百五束一分九釐四毫。
地亩银一百三十三两一钱六釐一毫七丝。折粮草银一百一十五两三钱八分三釐三毫九丝二忽。
岁春三月,发羡卒修浚汉唐等渠,秋八月采秋青草三十五万一千八百五十束。
表田一顷,粮八石。
公用田四顷,粮三百二石。
样田四顷八十五亩,粮二十八石八斗。
前卫见徵夏秋粮一万四千九石二斗六合一勺。
谷草一万九千二百四十八束。
地亩银一百二十三两二分五釐八毫四丝。折粮草银一百五十六两六钱二分一釐二毫二丝四忽。
岁春三月发羡卒修浚汉唐等渠,秋八月采秋青草八千六百五十束。
表田一顷二十亩粮八十石。
公用田四顷,粮三百石。
样田四顷八十亩,粮二十八石八斗。
中屯卫见徵夏秋粮一万七千五百四十四石二斗六升四合四勺。
谷草一万七百三十三束一釐七毫。
地亩银一百七十一两三钱七分二釐三毫八丝。
折粮草银四百一两六钱九分八釐六毫六丝八忽。
岁春三月,发羡卒修浚汉唐等渠,秋八月采秋青草撒宁左等卫湖滩。
中卫见徵夏秋粮二万六百四十一石六斗一升七合五勺。
谷草二万二千四百六束七分四釐二毫。地亩银二百三两一钱六分八釐九毫。
折粮草银三百四十五两一钱二分八釐一毫。岁春三月发羡卒修浚美利等渠,秋八月采秋青草三十四万八千三百七十束。
鸣沙州岁三月,发羡卒挑浚七星等渠,秋八月采秋青草八万束,开豁亢旱渰淤。见徵草一万六千一百三十九束。
广武营岁三月,发羡卒挑浚石灰等渠,秋八月采湖滩草一十八万八千三百束,正德年间开豁河崩滩,草七万七千九百六十五束,实该草一十一万三百三十五束,公用草五千一百束,平鲁所见徵夏秋粮四千七百七十一石六斗七升四合六勺。
谷草六千六百五十二束九分八釐八毫八丝。地亩银四十五两四钱一釐九毫八丝。
折粮草银五十八两四钱一分三釐七毫八丝。后卫见徵夏秋粮一千四百六十五石三斗五升七合五抄。
灵州见徵夏秋粮七千一百九十四石八斗二升三合八勺五抄。
谷草九千七百四十束七分七釐五毫。
地亩银五十三两四钱三分五釐九毫五丝。折粮草银一百九两八钱一分二毫。
岁三月,发羡卒挑浚汉伯、秦坝等渠,八月采秋青草二十万五百二十八束,瓦渠等里民田秋八月采秋青草四万五千束。
宁夏卫风俗考
《卫志》本卫《金史》:夏国赞彊梗尚气,重然诺敢战𩰚。《旧志》:尚诗书词翰。
《新志》:重耕牧,闲礼义。
宁夏后卫 务耕牧,习射猎。
宁夏中卫 人性悍干,以耕猎为事,孳畜为生。灵州千户所 尚耕牧,工骑射,信禨鬼。
宁夏卫祠庙考
《卫志》本卫〈按各卫所祠庙阙略不详,仅附本卫之内。〉社稷坛 在南薰门外西南。山川坛 在社稷坛之西。
宝纛坛 在山川坛之西。
厉坛 镇城灵州,中卫、后卫各一,皆在城北。城隍庙 在前卫东,明成化十三年建,中卫灵州广武,后卫平鲁各一。
旗纛庙 在新谯楼西,中卫广武、后卫灵州各一。
东岳庙 在清和门外,灵州、平鲁、广武、玉泉各一。
八蜡庙 镇城在清和门外七里,中卫在东门外。
马神庙 在帅府,西卫、广武、玉泉、平鲁、灵州各一。
汉寿亭侯庙 夏镇,故有庙相传,建于唐时,后卫、灵州、平鲁、广武、玉泉、中卫各一。
岳武穆王庙 明万历三十四年创建。
晏公庙 在镇之感应坊。
三官庙 在承天寺前,南向后卫、中卫、平鲁、广武各一。
龙王庙 平鲁大水口,一山石崖有泉,一股从神座后往,一股前流下山拜寺口,一庙前皆泉水,有塔二座,后卫、广武、玉泉各一。
药王庙 在永通桥之东,明万历三十八年建平鲁一。
元帝庙 在左仓之南,后卫中卫广武各一。三皇庙 在新城,明万历三十八年建。
雷尊庙 在新城,明万历二十四年建。
遗爱祠 在永通桥西。
杨王二公祠 俱灵州建,祀总督杨一清、王琼。忠烈祠 在新城南,祀总督姜汉。
北祠 在北关本镇,官死于敌者皆祀之。咸宁侯祠 在新关王庙西,明正德五年,游击将军仇钺平寘鐇变,镇人立祠以祀之。
功德祠 五:一在前仓南,祀明巡抚王鉴川,一在谯楼地基,祀明巡抚黄梓山,一在南薰圈城东向,祀巡抚罗念山,今废。一在王公祠东,祀巡抚杨小林,一在城隍庙前,祀总兵萧亭。显忠祠 明万历二十二年建,祀兵变遇害官生军民。
贞烈祠 明万历二十年建,祀兵变遇害烈女,俱在马营。
忠节祠 在常信堡,明万历二十年建,祀本堡被害忠节。
寺观附
宁静寺 明正统年建,原降佛经一藏,南向,在旧城庆府迤西。永祥寺 明正统年建,在马营迤西,南向。报恩寺 明洪武年间建,在宁夏仓迤西,南向。承天寺 夏谅祚所建,明洪武初重修,在新城光化门迤东,东向。
土塔寺 明正统年建,在镇远门外,东向。黑宝塔 赫连勃勃重修,有古台宝塔,在振武门外,东向,离城三里许。
红花寺 在清和门外七里许,兵变废。
边宁寺 在右卫前,南向。
回纥礼拜寺 在宁静寺北,东向,以上旧创。太平寺 在南薰门外,南向。
高台寺 旧建城东二十里,为黄河崩没,明万历三十年重建,在红花渠东丽景园内,改名延庆寺,东向。
兴国寺 旧名弥陀,在清和门之巽方,兵变毁。二十八年重修,东向,以上皆新建。
一百八塔寺 在硖口山。
大佛寺 在西路边外,元昊时建。
牛首寺 在灵州西南。
永静寺 在灵州城内。
兴教寺 在灵州城内。
石佛寺 在灵州城北。
康济寺 在韦州。
石空寺 米钵寺 羚羊寺 皆以山名,在中卫地方。
安庆寺 在鸣沙州城内,建于谅祚之时。弩兀刺 元之废寺,在启刺八山东。
庆寿寺 在广武城。
弘福寺 在后卫城。
保安寺 在平鲁城。
三清观 在南薰门外巽方,明庆靖王建,永乐间闻于朝,实夏胜概,壬辰毁后重建。
清宁观 在振武门内即元昊避暑宫,明万历二十年重修。
真武观 在灵州城。
宁夏卫驿递考
《卫志》本卫宁夏在城驿 在南关内。
大沙井驿 石沟儿驿 盐池驿
萌城驿 韦州驿 以上六驿俱在本城堡。河西寨驿 高桥儿驿 隰宁驿
宁夏卫兵制考
《卫志》本卫土著额军六万一千九百有一,正额、召募、抽补、报效、土军、甲军、带管,凡七等。
正额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三,七卫四所,仪长二司。
召募二千六百九十,宁、左、右、前、中、后,六卫。抽补五千五百三十七,卫三所。
报效一千九百七十六,灵州。
土军三百五十一,灵州。
甲军一千五百七十六,六驿七递。
带管八千五百四十五,七卫三所。
陕西备禦额军一万一千二百七十八,践更为班者二,每班镇城五路,各分其半。
实军二万四百二十九,宁夏卫九百七十六,左屯卫五百三十五,右屯卫五百八十,前卫五百有五,中屯卫三百六十馀,分列于在镇,三营在外五路。
仪长二司军八百六十。
甲军一千五百三十九,壮士二百七十九。备禦实军九千三百八十,头班镇城,河西路二千二百九十七,河东路二千一百一十。次班四千七百一十,分戍河西河东同。
家丁七千八百有三。
正兵营 旗军二千三百七十九,家丁一千三百八十九。
奇兵营 旗军一千七百二十六,家丁六百有三。
游兵营 旗军一千六百一十五,家丁四百八十二。
前后司 旗军一百六十,前司家丁二百五十六,后司家丁一百有七。
在城驿 甲军二百五十一。
中路灵州营 旗军一千一百八十七,家丁四百六十六,甲军一百八十,备禦军五百一十二。右司 家丁二百有四。
横城堡 军丁四百七十七。
清水营 军丁五百有三。
红山堡 军丁四百有五。
小盐池 旗军三百九十一,甲军三百四十。红寺堡 旗军一百四十九。
石沟 壮丁一百四十六,甲军二百四十。韦州群牧所 旗军四百一十七,甲军一百八十九。
大沙井 甲军一百二十。
隰宁堡 甲军一百二十,壮丁二十五。
萌城驿 甲军一百九十九,壮丁二十五。东路花马池营 旗军九百八十八,家丁一千四百八十八,备禦军六百五十七。
安定堡 军丁五百九十六。
铁柱泉堡 军丁二百五十六。
高平堡 军九十九。
兴武营 旗军四百一十三,家丁五百一十五,备禦军七百有一。
毛卜刺堡 军丁三百二十。
永清堡 军丁二百七十七。
西路中卫营 旗军一千二百有六,家丁六百有一,备禦军三百一十一。
石空寺堡 军丁三百九十一。
古水井堡 军丁七百三十三。
镇鲁堡 军丁一百三十三。
永兴堡 军丁一百一十五。
鸣沙州 旗军一百二十。
广武营 旗军七百七十三,家丁一百五十九,备禦军二百有六。
枣园堡 军丁一百八十。
张义堡 壮士八十三。
渠口堡 军一百。
南路玉泉营 旗军九百六十五,家丁三百二十三,备禦军二百名。
大坝堡 军丁四百五十二。
平羌堡 军丁一百四十五。
北路平鲁营 旗军六百四十二,家丁五百一十三,备禦军二百三十二。
威镇堡 军丁一百五十七。
李纲堡 军丁二百八十四。
金贵堡 军丁二百有九。
洪广营 旗军三百,家丁五百二十,备禦军二百二十。
镇朔堡 军丁二百有七。
镇北堡 军丁一百六十一。
宁夏卫古迹考
《通志》本卫〈按各卫所古迹阙略不详,统附本卫之内。〉朔方古郡 汉武帝元朔二年,遣卫青、李息出云中,历高阙,遂至符离,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富平故城 在省嵬城西北,秦置北地都尉治。河目县故城 在黄河南。历城 在卫北百里,汉置浑远都尉理所,后魏太和初三齐平徙,历下人,居此遂有历城之名,后周因置历城郡,旋废。
上河城 世谓之汉城,薛瓒以上河在西河富平县,昔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治所。
保静城 在卫西南八十里,汉筑,乃旧薄骨律镇仓城也,后魏立弘静镇,徙关东人以充屯田。隋立为县,有典农城在其内,宋陷于赵德明,改为静州,明为屯军居住。
吴城 在卫城北七十里,赫连勃勃尝游憩吴山而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南,大河以北,未有若斯之壮丽者。因筑城曰吴城。隋置白城镇,旋废。
珍珠楼 通天楼 俱在统万城内,皆勃勃时建。
夏州城 在卫城东,黄河岸侧,晋时赫连据此称大夏,后魏置夏州。
祈都城 在中卫东北即古夏州城。
省嵬城 在黄河东。
灵武镇 河外镇也,前汉北地郡灵武县即此,隋唐皆为县。
宥州宁朔郡 本汉三封县之地,自河曲灵夏有蕃茸部落,后周武帝立朔州以统,唐高宗时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梁州,武后时并为匡、长二州,中宗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元宗时复置鲁州、丽州、塞州,后复置匡、长二州,又置宥州及延恩等县,至天宝中改宁郡,复寄理于经略军,以地形居中,可总统蕃部,地以应接天德,南为夏州之援,宪宗时复置宥州,于长泽县隶夏,绥银节度使兼管神策军,宋李继捧纳,国复为王土,后夏州废毁,因陷赵德明。
定远镇 在卫城北一百里,唐属朔方节度为定远军,即元昊之兴州。
安丰军 唐屯田二十万以上,系河外六镇。洪门镇 本夏州地,唐邠州节度使张献甫筑洪门镇,城置兵以防寇,宋雍熙中废,后属赵德明,号为洪州。
温池城 在卫东南,唐神龙间置温池县,属灵州,后改属威州。
东受降城 唐睿宗景云三年,朔方郡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敬宗宝历元年,振武节度使张惟清以东城滨河,徙置宰远烽南。
中受降城 有拂云堆祠,接灵州境,有关,唐宪宗元和九年置。又有备塞军,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修复旧城,北有安乐戍。
西受降城 元宗开元初,为河所圮十年,总管张说于城东别置新城,北三百里有鸊鹈杲,以上三城俱在河外,今废,唐吕温有三受降城碑铭。
回乐乡 在灵州故城内。
韦州城 在卫城东南三百六十里,夏为韦州。静塞军
田州城 在卫城北六十里。
定州城 在卫城北六十里,本唐定远城,赵元昊改为定州。
临河镇 宋初旧管蕃部三族,置巡检使,以本部长为之,真宗时陷于赵德明。
唐龙镇 在胜州之境,地居险峻,宋景祐中为夏国所并,今废,入河套。
石堡镇 本延州西边镇塞,宋至道中陷于元昊,号龙州。
元昊宫 在贺兰山之东,昔赵元昊据有夏地,居兴州,阻河依山为固,建宫于此,宫墙尚存,又城东十五里有高台,元昊建寺之所。
鸣沙州 在卫东南一百五十里,本旧鸣沙镇,此地人马行沙有声,故名。后周移置会州于此,寻废。隋置环州及鸣沙县,大业初,州废,唐贞观中,复置环州,寻废,以县属灵州。神龙初,为默啜所据,咸亨中收复,仍于鸣沙县置安乐州,以处吐谷浑部落,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收复,改置威州,徙治方渠,以鸣沙为属县。元初于此立鸣沙州,明废。
清远军 宋太宗以灵武道路艰阻,欲城故威州,以通漕挽,转运使郑文宝固请,筑此城。以清远军为名,真宗时陷于贼。
雄州 在灵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唐僖宗中和二年徙治,承天堡为行州,今废。
威州 本安乐州,唐高宗咸亨二年,以灵州之故鸣沙县地置州以居之,肃宗至德后没于吐蕃,宣宗大中三年收复,更名威州。
盐州五原郡都督府 本西魏之安西州,后改盐州,隋为盐州郡,唐初没于梁师都,武德元年侨治灵州,贞观元年州省,以县隶灵州。二年,师都平复置州。天宝元年更郡曰五原,肃宗上元中城为吐蕃所毁,塞外无保障,复加版筑。德宗时复没吐蕃,寻复城之,领五原、白池二县,宋咸平中陷于赵德明。
盐池故县 唐神龙中置县,县侧有盐池,唐及五代节度使兼领盐池榷盐事,开元初置燕然、烛龙二州,寄治盐池界。
大都护府 本汉朔方郡地,旧为云中都护府,隋为金河县,唐高宗置府,更名。
安北大都护府 本燕然都护府,唐高宗龙朔三年为瀚海都督府总章,二年更名,开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丰胜二州之境,十二年徙置天德军。
宁夏卫部艺文〈诗〉
《送散骑常侍赴朔方》唐·皇甫冉
故垒烟尘促,新军河塞间。金貂宠汉将,玉节度萧关。散漫沙中雪,依稀漠口山。人知窦车骑,计日勒铭还。《送李骑曹之灵武》郎士元
一岁一归宁,凉天数骑行。河来当塞曲,山远与沙平。纵猎旗风捲,听笳帐月生。新鸿引塞色,回日满京城。《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夏城坐雨》明·李梦阳
河外孤城枕草莱,绝边风雨送愁来。一秋穿堑兵多病,十月烧荒将未回。往事空馀元昊骨,壮心思上李陵台。朝廷遣使吾何补,白面惭非济世才。《夏城漫兴》前人
行尽沙陲又见河,贺兰西望碧嵯峨。名存异代唐渠古,云锁空山夏寺多。万里君恩劳馈饷,三边封事重干戈。朔方今难汾阳老,谁向军门奏凯歌。《过田州故城》齐之鸾
河外军藩麦秀中,唐兵昔数朔方雄。韩公北辑三城路,至德中兴一旅功。番刻劲销春藓碧,汉花秾映寺门红。高云不罩田州塔,水鹤归巢戛暮空。宁夏卫部纪事
《汉书·公孙弘传》:弘,迁御史大夫。时又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上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专奉朔方。上乃许之。《隋书·崔仲方传》:仲方进位上开府,寻转司农少卿,进爵安固县公。令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巳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边寇。
《唐书·唐璿传》:璿为朔州长史。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议弃丰保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疏曰:丰州控河遏寇,号为襟带,自秦、汉以来,常郡县之。土田良美,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就宁、庆,戎羯得以乘利而交侵,始以灵、夏为边。唐初,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得以完固。今而废之,则河傍地复为贼有,而灵亦不足自安,非国家利也。高宗从其言。
《五代史·李仁福传》:仁福封朔方王。长兴四年三月卒,其子彝超自立为留后。明宗乃以彝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而徙彰武安从进代之。遣邠州药彦稠送从进之镇。彝超不受代,从进与彦稠以兵围之,百馀日不克。夏州城壁素坚,故老传言赫连勃勃蒸土筑之,进等穴地道,至其城下坚如铁石,凿不能入。彝超外招党项,抄掠从进等粮道,自陕以西,民运斗粟束刍,其费数千,人不堪命,道路愁苦。明宗遂释不攻,以彝超为定难军节度使。
《宋史·段思恭传》:思恭知泗州。会冯继业自灵州举宗来朝,帝以思恭代知州事,语之曰:灵州非卫、霍名将镇抚之不可。思恭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俄而回鹘入贡,路出灵州,交易于市,思恭遣吏市硇砂,吏争直,与之竞。思恭释吏,械其使,数日贳之。使还愬其主,复遣使赍牒诣灵州问故,思恭理屈不报。自是数年,回鹘不复朝贡。久之,迁右谏议大夫、知扬州。
《杨亿传》:亿拜左司谏、知制诰,赐金紫。咸平中,西鄙未宁,诏近臣议灵州弃守之事。亿上疏曰:臣尝读史,见汉武兆筑朔方之郡,平津侯谏,以为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上使辨士朱买臣等发十策以难平津,平津不能对。臣以为平津为贤相,非不能折买臣之舌,盖所以将顺人君之意尔。旧称朔方,地在要荒之外,声教不及。元朔中,大将军卫青奋兵掠地,列置郡县。今灵州盖朔方之故墟,僻介西鄙,数百里间无有水草,烽火停障不相望。当其道路不壅,饟馈无虞,犹足以张大国之威声,为中原之捍蔽。自边境屡惊,凶党猖炽,爵赏之而不恭,讨罚之而无获。自曹光寔、白守荣、马绍忠及王荣之败,资粮屝屦,所失至多,将士丁夫,相枕而死。以至募商人输帛入谷,偿价数倍;孤壤筑城,边民绎骚,国帑匮乏,不能制边人之命,及济灵武之急。数年之间,凶党逾盛。灵武危堞,岿然仅存,河外五城,继闻陷没。但坚壁清野,坐食糗粮,闭垒枕戈,苟度朝夕,未尝出一兵驰一骑,敢与之角。此灵武之存无益,明矣。平津所言罢弊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正今日谓也。臣以为存有大害,弃有大利,国家挽粟之劳,士卒流离之苦,悉皆免焉。尧、舜、禹,圣之盛者也,地不过数千里,而明德格天,四门穆穆。武丁、成王,商、周之明主也,然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太原,而颂声并作,号为至治。及秦、汉穷兵拓土,肝脑涂地,校其功德,岂可同年而语哉。昔西汉贾捐之建议弃朱崖,当时公卿,亦有异论,元帝力排众说,奋乎独见,下诏废之,人颂其德。故其诏曰:议者以弃朱崖羞威不行,夫通于时变,即忧万民之饥饿,危孰大焉。且宗庙之祭,凶年不备,况乎避不嫌之辱哉。臣以为类于灵武也,必以失地为言,即燕蓟八州,河湟五郡,所失多矣,何必此为。臣窃惟太祖命姚内斌领度州,董遵诲领环州,统兵裁五六千,悉付以阃外之事,士卒效命,疆场晏然,朝廷无旰食之忧,疆场无羽书之警。臣乞选将临边,赐给廪赋,资以策略,许便宜而行。倘寇扰内属,挠之以劲兵,示之以大信,怀荒振远,谕以赏格,彼则奔溃众叛,安能与大邦为敌哉。若欲谋成庙堂,功在漏刻,臣以为彼众方黠,积财犹丰,未可以岁月破也。直须弃灵州,保环庆,然后以计困之尔。如臣之策,得骁将数人,提锐兵一二万,给数县赋以资所用,令分守边城,则寇可就擒,而朝廷得以无虞矣。
《尹宪传》:宪,雍熙初,诏就知夏州,攻破李继迁之众于地斥泽,继迁遁走,俘获四百馀帐。奏请于所部抽移诸帐,别置骑兵,号曰平砦,以备其用,诏从之。
《李至传》:真宗即位,拜至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一日,上访以灵武事,至上疏曰:河湟之地,夷夏杂居,是以先王置之度外。继迁异类,骚动疆场,然脐不足弭其患,擢发不足数其罪。然圣人之道,务屈己含垢以安亿民,盖所损者小,所益者大。望陛下以元元为念,不以巨憝介意。料彼协从亦厌兵久矣,苟朝廷舍之不问,啖以厚利,縻以重爵,亦安肯迷而不复讫于沦胥哉。昨郑文宝绝青盐使不入汉界,禁粒食使不及羌夷,致彼有词,而我无谓,此之失策,虽悔何追。今若复禁止不许通粮,恐非制敌怀远、不战屈人之意。昔唐代宗虽罪田承嗣而不禁魏盐,陛下宜行此事,以安边鄙。使其族类有无交易,售盐以利之,通粮以济之,彼虽远夷,必然向化,互相告谕。一旦怀恩,舍逆效顺,则继迁竖子孤而无辅,又安能为我蜂虿哉。今灵州不可不弃,非独臣愚以为当然,若移朔方军额于环州,亦一时之权也。或指灵州为咽喉之地,西北要冲,安可弃之以为敌有,此不智之甚,非臣之所敢知也。后灵武卒不能守。
《王岩叟传》:初,夏人遣使入贡,及为境上之议,故为此去彼来,牵致劳苦,每违期日。岩叟请预戒边臣,夏违期,一不至则勿复应,自后不复敢违。质孤、胜如二堡,汉赵充国留屯之所,自元祐讲和,在兰州界内,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二堡若失,则兰州、熙河遂危。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及熙河、延安二捷同报,辙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意在与之也。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太皇太后曰:然。议遂止。夏人数万侵定西之东、通远之北,坏七厓巉堡,掠居人,转侵泾原及河外鄜、府州,众遂至十万。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种落大抵趣河外,三疏请乘此进堡砦,筑龛谷、胜如、相照、定西而东径陇诺城。朝议未一,或欲以七巉经毁之地,皆以与夏。岩叟力言不可与,彼讦得行,后患未巳。因请遣官谕熙帅,即以户部员外郎穆衍行视,筑定远以据要害。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拜中书舍人。
《郑文宝传》:文宝授陕西转运使,加工部员外郎。至贺兰山下,见唐室营田旧制,建议兴复,可得粳稻万馀斛,减岁运之费。清远据积石岭,在旱海中,去灵、环皆三四百里,素无水泉。文宝发民负水数百里外,留屯数千人,又募民以榆槐杂树及猫狗鸦乌至者,厚给其直。地舄卤,树皆立枯。西民甚苦其役,而城之不能守,卒为山水所坏。又令宁、庆州为水硙,亦为山水漂去。既而文宝复请禁盐,边民冒法抵罪者甚众。太常博士席羲叟决狱陕西,廉知其事,以语中丞李昌龄,以闻。文宝又奏减解州盐价,未满岁,亏课二十万贯,复为三司所发。乃命盐铁副使宋太初为都转运使,代文宝还,下御史台掬问,具伏。下诏切责,贬蓝山令。未几,移枝江令。真宗即位,徙京山。咸平中召还,授殿中丞,掌南京榷货。时庆州发兵护刍粮诣灵州,文宝素知山川险易,上言必为继迁所败。未几,果如其奏。转运使陈纬没于贼,继迁进陷清远军。时文宝丁内艰,服未阕,即命相府召询其策略。文宝因献《河西陇右图》,叙其地利本末,且言灵州可弃。时方遣大将王超拔灵武,即复文宝工部员外郎,为随军转运使。至环州,或言灵州已陷,文宝乃易其服,引单骑,冒大雪,间道抵清远故城,尽得其寔,遂奏班师。
《刘综传》:综为陕西转运副使,转太常博士。时灵州孤危,献言者或请弃之,综上言曰:国家财力雄富,士卒精锐,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诚以赏罚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今或轻从群议,欲弃灵州,是中贼之奸计矣。且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以为捍蔽。然后于浦洛河远军城,屯兵积粮为之应援,此暂劳永佚之势也。况镇戎军与灵州相接,今若弃之,则原、渭等州益须设备,较其劳费十倍而多,则利害之理昭然可验矣。
《梦溪笔谈》:淳化中,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阴与弟继迁谋叛,朝廷遣李继隆率兵讨之。继隆驰至克胡,度河入延福县,自铁茄驿夜入绥州,谋其所向。继隆欲径袭夏州。或以谓夏州贼帅所在,我兵少,恐不能克,不若先据石堡,以观贼势。继隆以为不然,曰:我兵既少,若径入夏州,出其不意,彼亦未能料我众寡。若先据石堡,众寡已露,岂复能进。乃引兵驰入抚宁县,继捧犹未知,遂进攻夏州。继捧狼狈出迎,擒之以归。抚宁旧治无定河川中,数为虏所危。继隆乃迁县于滴水崖在旧县之北十馀里,皆石崖,峭拔十馀丈,下临无水,今谓之啰瓦城者是也。熙宁中所治抚宁城,乃抚宁旧城耳。本道图牒皆不载,唯李继隆《西征记》言之甚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