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百四十九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五百四十九卷目录

 延安府部汇考九
  延安府古迹考二〈坟墓附〉
 延安府部艺文一
  游玉华山记        宋张岷
  游玉华山记        盛南仲
  范文正公庙碑      明曾鹤龄
  重修雒川城记        王高
  清丈田亩记        陈惟芝
  复二贤祠记        贾明孝
  烈女祠记         陈汝先
  改建景庾楼序        前人
 延安府部艺文二〈诗〉
  玉华宫          唐杜甫
  鄜州夜月          前人
  咏雕阴           韦庄
  种将军谔米脂川大捷    宋王圭
  柳湖           范仲淹
  相思亭诗〈并序〉     司马光
  供兵硙           前人
  飞盖园           前人
  禊堂            前人
  迎熏亭           前人
  翠漪亭           前人
  扶苏墓          孔武仲
  文昌春畅        明陈汝元
  草场冬雪          前人
  东峰晴空          前人
  钟冈皓月          前人
  佛岩凉夏          前人
  济桥霜天          前人
  石台壁立          前人
  官山奇耸          前人
  笔山远眺          前人
  无定洪涛          前人
  洛川忧旱         赵家相
  烂柯洞          萧九成
  不溢池           前人
  塔寺晨钟         金文徵
  圣佛晚照          前人
  仙台夜月          前人
  莲池雨涨          前人
  玉女垂杨          前人
  开元白松          前人
  谷口春桃          前人

职方典第五百四十九卷

延安府部汇考九

延安府古迹考二〈坟墓附〉

《通志》州县《志》合载
本府〈肤施县附郭〉
夏赫连勃勃墓 在城南杜甫川后。
郑荣墓 在城南十里。荣,京兆人。始以民兵来延,有战功,授都指挥。
明杨都御史宗气墓 在城南十里柳林山,赐祭葬。
杨太保兆墓 在城北五里,赐祭葬。
杨御史本深墓 在府城北隅五里许之伏龙山。
杨参政吉墓 在伏龙山。
赠尚书赵仕墓 在城西十五里。
杨知府如松墓 在府城南隅五里许之夏家塔。
张布政世烈墓 在城南五里夏家塔侧。赵太傅彦墓 子锦衣指挥昌印祔。
赵寺丞章墓 俱在神仙沟子,知县隆印祔。白都御史希绣墓 在城西南杜甫川,赐祭葬。萧都督汉墓 在城南杜甫川。
萧大将军如薰墓 在城南杜甫川。
张副使廷玉墓 在城东五里白云窝。
杨知县如桂墓 在城南。
董都宪珊墓 在城东十里。
杨同知墀墓 在城南十里。
高知县梦祯墓 在城南十里卧虎湾。
李知府赋秀墓 在城南十里。
赵员外广印墓 在城北二里王家坪。
刘翰林世芳墓 在城北二十里。
杨知县骥徵墓 在杜甫川。
赵应震墓 在城东二里,有督学汪乔年所撰碑。
烈妇李氏墓 在城西南杜甫川,有碑。
安塞县
明郭知县东阳墓 在邑石峰山左。
王骠骑将军伦墓 在邑南三十里。
王推官谟墓 在邑南凤凰山下。
马参议懋才墓 在邑南十里。
甘泉县
元袁御史荣墓 在县南十里。
明开尚书济墓 在县内。
石主事莹玉墓 在县东临镇川。
李知县汝柏墓 在县内。
张推官秉墓 在县内。
保安县
拓拔氏墓 在太白山。
宋刘延庆墓 在县北二里。
明李御史光祖墓 在东山。
王学士大任墓 在南门外。
韩副使炳衡墓 在南川。
麻参政瓒墓 在南川。
安定县
明薛给事中文周墓 在县东十里。
南知县仪墓 在县内。
白知县清墓 在县内。
宜川县
唐忠武王浑瑊墓 在县北八十里。
明张都谏琛墓 在县南五里郭家。刘孝廉子诚墓
刘知州子諴墓 俱在县北九台山。
刘知县继墓 在县北十里如渠原。
杨都督自新墓 在县北八十里神田岭。
清涧县
汉韩信母墓 在县北五十五里官山岭,土人讹传韩信母葬此。
宋尚书刘行徊墓 在县南五十里石臼原。尚书任泰亨墓 在县西七里纸张沟。
团练使高永能墓 在县东九十里高官庄,有碑。
元太尉党时济墓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党家山,有碑。
总管李时忠墓 在县东四十里。
师安墓 在县南贺家湾西。
明白都御史行顺墓
白侍御史行中墓 俱在县东一百里。
刘参政镛墓
刘少卿介墓
刘侍御维礿墓 俱在县南七里湾。
刘长史大观墓 在县南七里。
白知州璧墓 在县南十五里。
白同知惟勤墓 在县南四十五里。
郝侍郎志义墓 在县北八十里。
张侍御进禄墓 在县西三十里。
刘检讨兰墓 在县北七里。
郝同知序墓 在县北十五里。
惠通判之翰墓 在县北七里。
郝尚书名宦墓 在县北十里。
惠主事承芳墓 在县南。
郝知州安墓
白知州宗舜墓 在县东。
李御史光祖墓 在县南七里。
白佥宪慧元墓 在县东七里。
白乡进士曰可墓
《延长县志》阙。
延川县
明高副使怀敬墓
鄜州
汉任合陵侯墓
马慥墓 在城西北十里,古名将,或云马援之后,与贼将孙绰僧战没,碑虽剥尚存。
五代任平章圜墓
明杨御史钝墓
丘御史野墓
宋御史宜墓
王都御史邦俊墓
王参政建屏墓
刘节妇墓 在城南五里。
齐举人国儒墓 在城北莲花池山上。
雒川县
秦白起墓 在城北二十里白起山。
明刘给谏琦墓 在县北。
中部县
上古桥陵 在城北山上,世传轩辕黄帝铸鼎成乘龙升天,其臣取衣冠葬于此。
宋狄青墓 在县西黄花峪石洞中,有石棺悬焉,相传为狄青墓。
杨侍郎谐墓 在县东三十里。
元刘万户侯墓 在县北六十里原村,古碑犹存。
李元帅明安荅儿墓 在县东北四十里,有碑,孙东垣祔。
王孝子克己墓 在县北回车岭。
明朱忠烈新墓 山西汾阳人,本县知县,妻恭人薛氏卢氏冯氏金姐同于崇祯十六年殉难,邑人合葬于社稷坛侧,有碑。
韩给谏规墓 在县北十五里。
刘中丞聪墓 在县西十里,子户部主事佐举人侃仁祔。
刘知州璋墓 在县北六十里汉村,有吕楠墓碑。
刘典膳倬墓 在县北二里霁景山。
刘太仆仕墓 在县东南三里煖泉谷后。刘佥事禋墓 在县西十里芦川上。
刘知州尔完墓 在县北原村。
刘明经绍墓 在县十里韩庄原。
张纪善举墓 在县北隆坊原,子举人玑知州瓒祔。
刘长史儒墓 在县北五里。
刘孝子笃墓 在县南五交河。
张知县矿墓 在县西二十里。
宜君县
商彭祖墓 在县北三十里彭村。
前秦苻坚墓 在玉华山。
唐将军段志元墓 在县东南三十里。
宋寇公墓 在县西南八十里贾村,世传寇准父母曾寓居此,一夕遥见室中火起,人往救无火而准生焉。其后父母葬此,无考。
明张同知士奇墓 在县南。
张主事应辰墓 在县东南。
绥德州
秦扶苏墓 在州北。
蒙恬墓 在州西。
金赵劝墓 在州西十里。
明马文简汝骥墓 在州东五里。
姜悯忠汉墓 在州南十里。
米脂县
明艾侍郎希淳墓
李知府献明墓
葭州
元李孝子忠墓
吴堡县
薛佥事国柱墓
神木县
明梁武庄震墓 在县南十里。
府谷县
宋朱监押昭墓
折节度可适墓
明王副都继谟墓
李员外继志墓
尤总兵世威墓

延安府部艺文一

《游玉华山记》宋·张岷

宜君县西南四十里,有夹道而来者,玉华也。其南曰野火谷,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凰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盖其初有九殿五门,而可记其名与处者六。其正殿为玉华,其上为排云,又其上为庆云,其正门为南风,南风之东为太子之居,其殿曰耀和,门曰嘉礼。知其名失其处者,一曰金飙门也。过而览之,惟野田荒草而已。其西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珊瑚之北兰芝谷,昔唐太宗诏沙门元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天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其西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飞泉而下,如悬雨喷珠,其名曰水帘。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治平三年夏,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予与六人者,各以事牵不可久留,咸相视有不怿之色,予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奇伟之观常在乎,穷僻之处而野僧方士与。夫幽潜者,得据而有也。然幽潜者,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其徒常独力,而危亭广厦莫不为其所先也。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彼元奘者,特一浮屠耳,卒能传其徒至今,尚存岂人之情,常乐于放肆而易忘于中正哉。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以长有此也。则吾六人者,得一寓目于此亦足矣,又何用以不能久留为怅乎。

《游玉华山记》盛南仲

予幼读杜子美玉华宫诗,爱其讽刺深切。元祐辛未,得麾中部。所谓玉华宫者,在州之西南穷山之中。既览州经山图,疑未能尽状其形势。一日,王微之行县镇,说玉华遗事,将往观焉。微之亦善丹青事,因别续草木而又得张岷所述游宫记,考其旧图,曾不彷佛。微之凡三往,尽得其形容,别作绢本,今置于州之通济亭。好事者视其图,不游山而知玉华之为胜境也。予既解组东归,夜宿玉华,微之又来送别,得以穷视其间,瞰兰芝谷、驻銮崖,视野火坑,观其飞流喷布,岩谷深险,夏有寒泉,地无大暑,真野人所蟠之地也。诗所谓遗构石马,今不复有,但十八松存焉。昔唐文皇平定宇宙,偏师一出,则擒王灭国如翻手焉。贞观之治几于三代所不足者,万岁寿耳。一日伐高昌,得婆罗门合不死药,服之无验,而有内热之疾,以至厌九重之居,常避暑于空山,作为离宫,屈指无百年而遗迹殆尽。高宗之世,赐元奘翻译而后为浮屠居矣。使后世英魂不得传真于玉华之中,可哀也。已子美诗且曰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其伤之意深乎哉。

《范文正公庙碑》明·曾鹤龄

生有惠政及于民则庙食其土,此自古以来守一州令一县,苟以良称者,然也。若范文正公之在延州,则未止于此。公为宋仁宗朝名臣,康定初,赵元昊寇延州,兵抵城下,士女恟恟,安抚使范雍拥兵不能支。坐贬公请自行诏以公知延州,既至,选将阅军,修城筑寨,昼夜筹画为战守备,备既具则招流亡,开营田,奏免榷酤商税,有利兵民,知无不为。于是敌人闻之,恐至有无以延州为意之言,日益北去,不得肆侵掠,此其有功于民大矣。矧是时,元昊遣使诣五台,窥河东道路,既远遂与诸豪歃血,先攻鄜延,然后自靖德、塞门、赤城三道并入。及闻公至延庆,不可攻,乃两遣人诣公请和,公两斥之,谓其必去僭号,尽臣节,以报累朝厚待之恩,始可言和。元昊虽未遽从而志不得逞,久之,卒降,此其有功于国又非小也。计公有功于国与民,其大如此,则岂守一州令一县之良者可与比哉。于是庙食于延更千百岁,益隆而弗替,宜矣。其或庙圮祀缺,从而新之续之,夫岂不宜,知其宜而因循弗举,殆非所以襄忠报德激劝方来之意也。予尝谓是实守土者之责。今年延州守永丰陈公虬上计将还诣,予言曰:公庙岁久且坏,而后甚隘,无以致虔,副都御史陈公鉴奉命行边过而兴,慨父老进曰:此吾民事也,愿即更而大之。公曰:虽然,须候请于朝。父老曰:吾上世赖公多矣,今新公庙以劝来者,子孙又赖焉,一庙材甓之费,弗大,孰不乐用命乎。于是不可以止而落成有日矣。敢请文为记,归而劖诸石。予闻之则喜,遂为之记,并系之以诗曰:巍巍范公儒而善兵威,却西羌功著延城,延人怀之,庙祀千载,遗风馀烈凛然犹在,庙隘且卑,公功则崇,百姓耆老愿新公宫,谁其倡之,不日竣事,宪长郡侯与公同志有赫,宪长姑苏之英有伟,郡侯世出庐陵二公,德业允媲公美,百世有慕拜三君子。

《重修雒川城记》王高

洛川何名,山自乌延凤翼而来,水由白乐涛滵而汇,势极垣生,界明脉匝而成者也。洛地何险,厥壤礡,厥疆支挂,枕鄜之胸,跨韩之背,柏薮黄龙岧峣而莫可羁者也。邑城何始,后秦姚苌氏审实定方,倚壑为堞,匪巅伊没,而据天堑以宅,中握鸟道以东向者也。关城何始,正德间妖贼李牛搆机播乱,特设宪臣统镇于鄜,随立关城用障靡测者也。然当是时,事出创建,城高丈馀,门仅一二已尔寺。嘉靖丙午,猃狁南侵澶渊,吉公因之倍加高厚,迥树数台,自是市廛风物孔赫而孔固。迨癸丑地震,数否形颓,日复一日,孰综理之。幸公万历元年调尹兹邑,甫下车,保釐自任,经略缓急,庶务克举。一旦,倏然登关陴而矢,众曰:龙飞景命,首诏修城,况干城之责非异人任,盍其奋诸,于是咨之乡耆协之,缙绅工乘四时之暇,费捐七品之俸,命冯相氏以卜期,司险氏以相宜,司委氏以计会。掌固氏以督役,请班军兑邻夫,卑者崇之,缺者续之,荒坠剥落者葺而润之色,之其充拓几何,城周三里八分、高三丈五尺,厚相若,城外浚池深二丈,阔亦相若。于塞北新建南门,于小道削铲坡磴,于临壑曲筑长垣,其楼橹几何。门台四座,俱建危楼,翚檐峨峨然楼有绰楔,胥命嘉名,璇题煌煌然。敌台十座,各布小楼女墙以砖水道、以石巩映巀巀然。环而视之,若蛟虬之盘,远而视之,若虎豹之蹲,晴明而视之,则金碧之霞栖,阴晦而视之,则犄角之霜厉,伟哉壮哉,何其嵷隆若是哉。公又以内城虽险尤当益其险,诸凡台隍、砻戍、铺守、巡廊罔弗饬。东楼名化日,门曰缉宁,西为德化,门曰阜成,北凭大壑立元庙,以镇南近学宫,起奎楼以助,且名其门曰开泰。夫城联于关则辅益密,关联于城则本益固,表里攸雄,岂特于今之为烈,洛民之倚、之仗、之感、之颂、之恩垂万年罔斁矣。以是知形于形者,形也;数于数者,数也。不形于形而能使形之有,以丕变其形,不数于数而能使数之有,以丕变其数,则存乎其人,至若圣庙东隅龙池凿焉。关城西阁文昌像焉,其右文也如此。运筹刱堂警备肃焉,戎器盈库奇正张焉,其预武也如此。新坛址积义仓,神人悦焉,并里甲减粮价,南山有台赋焉。酌要冲添堡塞,乡墺乐土安焉,其为民也。又如此。此公之全功茂德,巨细昭彰,其徵之为大司马者,将俾天下均其保障焉。尔刘君爱具状,予谨按以记,工肇于何时,万历元年午之月也。落成于何时,三年三之日也。公何许人,山西霍州讳廷仪,号敬庵,隆庆辛未进士。

《清丈田亩记》陈惟芝

夫延州之洛川,全陕称疲县。谓赋重差繁,百务废坠故也。司令罔不艰之。予自庚辰夏,铨知是邑,一时缙绅相知者不予怿。予曰:洛川岂废令哉。乃于孟冬月抵任,见其印篆模糊,公堂颓毁,鼓楼敝坏,城关楼峙潇然,乡村田舍荒敝,里甲版籍空虚。予叹曰:疲邑之景象,固然也。而策励振饬非有司责乎。遂以公堂政令所出,坏而不整,欲百务之次第,脩举何以焉。于是捐俸置料,雇工兴役,不一月而焕然维新,进父老而问曰:尔县疲极矣,挽其疲而登上,理道安出也。父老曰:琴不张不调,弊不起不治。今之洛,清田粮并里甲,招流移垦荒田,其要乎。予曰:然,尔县自洪武来,原额六十四里,地粮七万二千八百二十石九斗六升五合九勺,迨成化间,奏豁地荒,及除土兵而外,其见徵正粮载在实徵班,班有定,但节年仍以原额起徵,信凭里书上下其手,田无定额,粮无定在,流弊孔滋,民间始有有粮无地者,有有地无粮者,有偏为夏粮地者,有偏为秋粮地者,加之催科法严,逃移渐多,见种者不能支持,荒芜者无人承纳,浸及扯地邻扯亲戚,而百姓群然视逃窜为长策,弃田园为乐事矣。无怪乎里甲空虚,钱粮逋负,官吏坐此受罚也。父老岂欺我哉。方议图之会,圣天子丈田亩、清浮粮之命下矣。窃自谓曰:此圣天子之所以苏洛川者哉,予何不急急以奉命也。卜放万历辛巳秋,督僚属李君边、刘君弁、宋君魁、周君于礼率四乡公直老人杨登务、杜朝宠等同诣城隍庙,焚香发誓,礼毕,次日,四君分乡踏丈,予往来抽查,各不避劳怨,越三月而事竣矣。除穷山老荒不丈外,计丈过中等地三千五百二十八顷二十二亩五分八釐八毫八丝三忽,每亩派粮一斗。下等地六百二顷二十五亩,每亩派粮五升五合七抄三撮八圭,盖缘县治荒僻丈无上地,止就中下二等,均匀起泒如,另立石云云者,中间共事诸君一时劳绩可纪,而刘君精谙算法,泒拨不爽功尤足多也。册完报上,予亦辱抚台萧公疏荐,云:无何值,并里有例。予亦随并五十里夫田粮,清书算绝,飞诡之弊,里甲并百姓免替役之苦,以故逃者争归,荒者争熟,招垦行乎其中矣。予不佞其少塞责也。嗣是而请新印,修鼓楼以及城关楼峙、官仓公署,皆次第举之,疲邑之治庶几哉。亦就绪也。已越明年,父老跪而献图,请曰:公之起弊若此,今而后洛其有兴乎。盍记诸石以垂不朽。予曰:吾事无足记者,第清丈不可泯笔而登之石。

《复二贤祠记》贾明孝

县南故有二贤祠,祀云岩令张横渠、丹州推官胡安定,报德报功之无尽也。后奸民改绘儒释道三圣像于中堂,而移二贤于大门之内,其隘不能容膝。岁时祭拜于门外,日久以为固然,孝来尹是邦,遂令民奉三圣像于别所而复二贤于故位,且仿文庙制,更为木主,一时寮属士民纷有异议,以为轻三圣而重二贤,噫常人溺于习俗,学者牵于所闻,夫安可以深论耶。述三教之所以异同以及二贤之所以不可不复者,用豁愚蒙以示来兹夫,道德一编虚以为宗,大乘诸经空以为妙,而吾夫子意必固我尽绝者,非空耶。故颜氏得之,为若虚为屡空,而号曰亚圣。盖圣贤之心体渊源,未有不若合符节者。顾儒者,虚涵而实运之,空存而有发之故,无声臭之中酿。位育参赞之理,视诸剖斗折衡,无为自化与,夫爱河苦海,一切捐离而舍筏登岸者,其作用固迥不侔也。犹龙之叹仅见于家语之所载,而西方圣人不治不乱之说,似亦未必出尼父之口。假令三圣而共议一堂,宁保其不相枘凿,而后世乃必欲合而祀之,果何说耶。且以佛居中而左老右孔,又何其谬。为轩轾而肆无忌惮之若此耶。故予于三圣之道概,未有窥而合祀之失,其伦不如分祀之全,其尊自为千古之确论也。矧佛老寺宇遍天下,而吾夫子万代崇祀,何国蔑有。尤无用此区区聚居为矣。噫,予于是重有感焉。老之初不过清净而后遂流,为瞑目趺坐,婴儿奼女、丹鼎黄白之妄。佛之初不过寂灭而后遂流,为割臂舍身,三途六道,福田益利之诞。儒之初不过道德而后遂流,为饰章绘句、博闻强记、功名富贵之陋。浅以自误而深足以误人,非朝夕矣。延至今日儒者,犹有阐绎先圣之微言而模范当世者,而二氏之弊竟至为大盗之渊薮,则释老之学偏而穷,终不若吾儒之学大而通也。盖彼以其厌世者,转而为出世,故人亦以其乱世者,托而为出世,黄冠缁衣之流,宁可究诘其为何,如人若儒道则炳炳朗朗,就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为磨鍊,至显至著间有曲学阿世,伪学欺世者。人且交訾之矣。何所容其托耶。故曰:释老之偏而穷终不若吾道之大而通也。汉专训诂无足道者,有宋真儒辈出横渠崛起其间,少喜谈兵好释老,晚而闻道,无论正蒙东西铭诸作,继往圣而开来学,即其令云岩也。以敦本善,俗为先会,乡耆劝养老,询民间疾苦,百世而下,犹可想见其平易近民之风,若胡安定之司,李丹州以教授苏湖学法,随其人贤愚、训之而见者,知为安定先生子弟。其造士作人之功,又何伟也。总之皆仲尼之徒,夫有功德于宜,则宜当崇祀焉。假令素无祀宇君子,犹将礼以义起,况有而废之,抑独何心,水木本源之旨毋乃悖耶。故知三教之异,同与二贤之所以不可不复者,而不佞是举也。可以仰质圣贤,俯对苍赤矣。第人情厌常而喜新,恐不佞异,日离此方,必有更起而为邪。说者遂托贞珉,垂不朽焉。

《烈女祠记》陈汝先

李忠襄之南归也,其父永奇挈家而行,至马趐谷为金人所及,家属二百口皆遇害。忠襄有妹国色,金人欲犯之,不从乃缚其两手于树,命左右射之,丛矢贯脐,骂不绝口而死。后有司立祠祀之,因以明朝节妇配飨焉。其祠岁久倾颓,且在文庙后,出入由学宫。春秋有事,殊觉未雅。予于受事之明年改建于永新巷,右别辟门径,用昭特祀,庙貌既新,礿尝复便斯一举也。清州士女,有不益知所观感而砥砺者,乎虽然士愿为良臣,不愿为忠臣,女愿为贤妇,不愿为烈妇,岂忠良贤烈果分轨而驰哉。遇有幸不幸耳,李氏一处女子非不欲相忘于闺壸,不幸而横遭强人污洁,在顺逆间非一死不足以明志,所谓有重于泰山者,非耶,若忠襄深计纡筹,卒能转弱为强,开疆拓土,为宋室中兴名将,其视一死塞责,者不啻霄壤矣。二者相提而论,似乎有从容慷慨之分,然其清风大节,俱耿耿不磨无二操也。而又忠烈萃于一门,为一时鼓节义,为万世植纲常,天地间必不可无此一段,正气岂直为邑里之光而已哉。予母氏亦以完节旌于朝,每遇守贞不辱者,辄景慕而痛恻之,故予入烈女之里,谒烈女之祠而重有感焉。因论次其事以愧夫女子之不烈者,且以愧夫丈夫之不烈女若者,是为记。

《改建景庾楼序》前人

白翟旧居乌延岩邑,地利据崤函之要,星躔属井鬼之区,莲岳屏横,腴脉遥通于玉版葱河带,绕灵涛近导于金绳。自归禹贡之三才,遂壮秦关之百二。山既明而水既秀,丹青难绘于仙图。井已凿而田已耕,苍赤相忘于帝力。惟地灵人杰,斯天启运开,酌史穷经,比屋皆闻弦诵,提铅握椠,累朝独效,编摹绳绳兮。奕叶珥貂,共羡夔龙,接武济济然。连枝起凤,咸惊羔羊,成群允为海内之隩区。抑冠关中之天府,乃瞻前雉聿有南楼,既久浥而将崩,难供眺望,且斜飞而未整,有碍堪舆,爰测日圭而占风角,仍旧材而改建,捐薄俸以鸠孱,自西徂东,相去虽云不远,移偏作正定之具,曰方中南视数千叠岩峦,不让凤舞鸾翔之交耸,北窥几百家烟火还欣,鸡鸣犬吠之相闻。绣柱雕梁,胥骇干霄,蔚雾珠帘,画栋岂殊,捲雨飞云,追经始于蓐辰。幸落成于射律,乃邀寮友共畅登临是日也。凉酝初澄,可以飞觞而醉。月寒英乍献,争夸荐俎之凝霜,歌裤兴怀,适值授衣节,候弹冠相庆,堪追落帽风流,虽愧非百里之才,犹幸借四君之力,语文章则苏湖造膝,古可榷而今可扬;论政事则卓鲁同心,左为提而右为挈,是必忧先于乐,然须安不忘危,借箸而谈觊,巩金汤于万里。举杯相属,愿调玉烛于四时,爰操湘管而摛辞,敢拟縢王之阁,且据胡床而长啸,谬希庾亮之楼,因以名之聊志慕也。妄为挥洒以博胡卢。

延安府部艺文二〈诗〉

《玉华宫》唐·杜甫

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不知何王殿,遗构绝壁下。阴房鬼火青,坏道哀湍泻。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鄜州夜月》前人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咏雕阴》韦庄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台上月如钩。

《种将军谔米脂川大捷》宋·王圭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莫道无人能定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柳湖》范仲淹

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远怀忘泽国,真赏即瀛洲。秀发千丝堕,光摇匹练柔。折将赠归客,濯足向清流。
《相思亭诗》〈并序〉司马光
相思亭在州南三十里大山之麓,二水所交平皋上。庆历四年,余适延安,过其下。时夏人梗边,征戍未息。窃感东山采薇之义,因作五诗,庶几不违周公之意,且以释亭之名耳。


岭上双流水,犹知会合时。行人过于此,那得不相思。


偃蹇登修阪,高侵云日间。几人征戍客,跋马望家山。


塞上春寒在,东风雪满须。河阳机上妇,知我苦辛无。


柳似妖娆舞,花如烂熳妆。那堪陇头水,呜咽断人肠。


空外游丝转,飘扬似妾心。别来今几日,彷佛近雕阴。

《供兵硙》前人

晨暮响寒泉,飞轮驶风转。士饱气益振,轻与先零战。

《飞盖园》前人

军中富馀暇,飞盖城南隈。雍容陪后乘,一一应刘才。

《禊堂》前人

箫鼓震阳休,组练照芳洲。意气坐中客,羞笑山阴游。

《迎熏亭》前人

华馆压清波,坐待南风至。须知明牧贤,善达吾君意。

《翠漪亭》前人

雕檐日华动,滉漾照漪涟。四月芰荷满,不似在穷边。

《扶苏墓》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奈何仗剑区区死,不辨书从赵李奸。

《文昌春畅》明·陈汝元

今日文昌阁,当年武将台。烟痕浮翠柏,日影覆苍苔。阛阓斜阳照,宫墙瑞气开。花香和水色,相映掌中杯。

《草场冬雪》前人

宽州曾建署,古木自槎枒。城郭千家满,溪山四望赊。四时曾积草,此日眩生花。为庆丰年瑞,偷閒注紫霞。

《东峰晴空》前人

东峰藏古寺,风捲湿云轻。肥绿沉烟树,遥青压石城。藤萝留晚照,钟磬报新晴。坐久閒花落,嘤嘤听鸟声。

《钟冈皓月》前人

城南撑一柱,秋夜白云飘。玉碾移青嶂,冰轮丽碧霄。似砂迷谷口,如雪满山椒。楼废钟声绝,荒台倍寂寥。

《佛岩凉夏》前人

断崖横古庙,深谷泻寒流。匿日千山冷,团阴六月秋。不知金气伏,疑似火云收。此水清还冽,偏宜注玉瓯。

《济桥霜天》前人

乌啼漏未残,野渡勒征鞍。马足秋风苦,鸡声晓月寒。驱车霜有迹,题柱露初乾。一望黄砂碛,歌翻行路难。

《石台壁立》前人

积翠笼山寺,轻烟护石台。羽觞催鸟送,梵磬逼云来。燕尾双流合,龙须几树回。高僧曾寄迹,慷慨忆雄才。

《官山奇耸》前人

云深绝磴悬,高耸插遥天。二水流还咽,千山断复连。远峰衔落日,古庙贮晴烟。独有探奇者,登临兴浩然。

《笔山远眺》前人

列峰堪架笔,委嶂似敷云。树影连烟出,溪声绕郭闻。钟疏传晓露,庙古映斜曛。回眺神俱爽,遥空看鸟群。

《无定洪涛》前人

湍因众水汇,汛向大河潆。沙走浑难住,波流不暂停。趁风飞霰雹,带雨吼雷霆。幸喜清平世,春闺梦已宁。

《洛川忧旱》赵家相

造化何茫茫,天人真悬隔。休咎随所值,应感不可测。忆昔甲申岁,大祲困白翟。四郊无青草,沟中多饿瘠。流移犹未复,室家尚唶唶。此时春三月,农工正所迫。时雨胡不降,太阳日焰赫。二麦已就枯,嘉禾种未掷。我为民父母,怀抱徒嗌嗌。为思春不耕,衣食无所获。衣食既不赡,民将为游魄。哿矣惟富人,橐囊尚有积。嗟嗟独穷民,流离在咫尺。悠悠我之忧,坐卧不安席。日夕叩苍冥,渺渺竟无益。仰瞻星斗明,躁心浑如炙。俯见黄尘起,愁肠伤如磔。岂是天道远,下情终难白。亦果人事乖,天故降兹厄。尚顾我元穹,为我念苍赤。勿使往年灾,再为烝民癖。大降三日霖,霶沱满阡陌。庶见仁爱心,免使众疾额。

《烂柯洞》萧九成

见辟琳宫小有天,芙蓉翠削景如戋。灵芽一片千年石,丹井连飞数点烟。岁月笑惊残局老,风尘解共野云眠。可怜真宇空萝月,洞主凭谁跨鹤还。

《不溢池》前人

台殿苍茫一径中,地连海国属神通。净盂贮水澄三界,宝藏腾云涌碧空。泒接祇园驯鸟语,杯分元度响松风。降心偶诵西来偈,听取支公说不穷。

《塔寺晨钟》金文徵

颇类丰山道,晨幽响自深。鸟翻霜月影,僧觉海潮音。入郭催新曙,穿岩破积阴。劳劳名利者,才听即掀衾。

《圣佛晚照》前人

西山瞰东谷,欹日半峥嵘。景逐鸦声急,秋随雁背明。市喧知客散,树豁见僧行。顷刻疏钟起,丹青画不成。

《仙台夜月》前人

万响中宵寂,层台夜景虚。微飔才到处,清露半垂初。玉树歌能好,霓裳舞自如。此中得真趣,明水在方诸。

《莲池雨涨》前人

翠盘鸣暂歇,新水乱轻沤。月衬潘妃步,天浮太乙舟。波心深碧吐,沙背浅痕收。鱼出离茎刺,双双得浪游。

《玉女垂杨》前人

翠盖仙家子,瑶池夜宴还。倩谁开月镜,閒自掠云鬟。影落澄清底,情牵偠袅间。却愁空谷冷,叶易凋删。

《开元白松》前人

未闻墨化白,今此得观之。应是冰霜骨,能成铁石姿。秦封那会染,丁梦更惊奇。狮子林中月,同光夜不移。

《谷口春桃》前人

出门皆胜赏,莫学避秦人。细雨微微晓,娇花宛宛春。红深添粉腻,白淡著脂匀。我是仙都客,重来觅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