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百九十四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
 第四百九十四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四
  西安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四卷
西安府部彙考四
西安府山川考二
  通志州縣《志》合載盩厔縣
終南山 在縣南三十里。
石樓山 在縣東三十七里,峰巒層疊如樓,傳云老子傳道畢,乘雲駕景,昇入太微
福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五峰高峙秀麗,俗呼為五福山,南鳥道洋縣
太微峰 在縣東南四十里,形勢嵯峨,若接太虛
沉嶺 在縣南五十里,蜀漢姜維率眾駱谷經沉嶺即此亦名姜維嶺
掃箒嶺 在縣西南八十里。
安樂山 在韋谷東五里
翠峰 在縣西南五十里,巔有唐仙姑祠,即俗呼青山娘娘廟也。
鳳山 在西駱谷二里
馮家山 在新口谷西。
秦嶺 在黑水谷南一百八十三里。
煉丹峰 在太微峰下。
說經臺 在煉丹峰下。
元始臺 在田谷二里
高山嶺 在耿谷南六十里,上有池,周五里
五泉嶺 在石鏡谷南十里
清涼山 在石鏡谷東佳景堪挹。
望仙坪 在甘谷東。
佛骨堆 在石鏡谷西。
富谷堆 在壇谷東
紅石洞 在壇谷南洞中止泉洞口有石盤龍
迎陽洞 在赤谷五里相傳鍾離權修煉之所。
丹石 在東觀谷西,化女泉下。
羅漢洞 在黑水谷南黑龍潭北。
吾老洞 在就谷西。
呂公洞 在說經臺東,崖洞巔有元帝
十老洞 在田谷十里
韋谷 俗訛為泥谷,在縣西南五十里,谷水正流西經郿境,支流東引為韋谷渠,北經塌廟渠,頭至青化鎮散沒縣界分流四布韋谷。
二里為尋羅溝,右為瓦廟溝;又東三里安樂山馬跑泉;又北五里溝,泉合流至鬧莊子;又北十里油房頭合鳳泉水;安樂山東二里,北為火爐山溝東連紅巖溝,北二里至鴨口合流,右北二里海子溝水;又北二里合七娘子鳳凰泉水油房頭,合鬧莊子水,經啞鎮之西,北入渭韋谷,北七里西溝;又北三里倉谷東有文王玉女泉泉水出谷灌田百餘畝,韋水東北十二里下入溝。
竹谷南有泉,北流轉西,由嶺南橫嶺下,有竇水直下,入泉出谷,灌田百餘畝。
底保谷 今名車谷,在韋谷東七里,去縣西南三十五里,谷水東正經棗園寨,谷坊之東,七渠灣、侯家坡之北,散漫民田
西支流為紅龍渠,經堡子頭、棗園寨、關村、陳家村、入澇池
強弩谷 今名強谷水,在車谷東三里五里至史務,經西歡樂村、陽化鋪之東北
稻谷 在強谷東五里谷水稻田十餘畝,水出二里至史務,入強谷水
谷東四里為耐山寺寺前有泉至袁家社,合煖泉水經師家庵至陳谷坊,至中望渠北,散漫民田
西駱谷 在耐山東四里,縣西南三十里,谷水東正流為沙河,經雷神寨、南太平村北至人遠村、南合新口,谷水西支流為廣濟渠,經坡下傅家磨、商家磨、南神寨、盧家村、小麥屯、黃傅寨、新市頭至西關城隍
東西分流厲壇,合馬家河北入駱谷二里為黑鳳山山腰清涼寺寺東側有泉,下流滹沱寨,合嶺東時家山泉沙河
新口谷 在黑鳳山東三里谷水西流經馮家山棗林至人遠村,合沙河至干旗寨、新軍
寨至縣二里尖角村北
東支流為渠經棗林村人遠村之西東四女塚之西東
熨斗谷 在新口谷東二里谷水北流棗林村之東、馬召村之北,合虎谷水至東火燒莊之北,合新口谷渠水,經大寨、祁家寨之西、高店子西北盧家河。
虎谷 在熨斗谷東二里
團標谷 在芒谷東四里谷南五里觀音堂後山腰有泉石竇,僅尺許,水中沸不溢,旁浸出禱,雨亦應。
馬岔谷 在團標谷東五里
就谷 在馬岔谷東二里谷水正流,北至三清殿、軍寨之東為沙河,經送賓村、淇水新莊大結入黑河西
支流為渠,灌李家莊、何家村、地飛昇谷。
就谷三里,西有延生觀谷水北經魯馬村、焦家巷之西,入就谷沙河
西觀谷 在飛昇谷東二里西坡筆帽園,東為大秦寺,有佛塔故俗呼為塔兒谷,谷水北經魯馬村之東,焦家巷之東,又北至大谷村之北,入就谷沙河
東觀谷 在塔兒谷東二里谷水東,北經樓觀村、宗聖宮、玉華觀、省村入磨渠。
仙谷 在東觀谷東一里煉丹峰下,說經臺東側,谷水東流妙庵會靈觀之中,至樓觀村入磨渠。
田谷 在聞仙谷二里,去縣三十五里,谷水正流,北經界上鋪之東二里至大結社萬里河,東入河西
支流為磨渠,至樓觀合聞仙谷水至省村,合東觀谷水,北灌焦家大谷田,至界尚寺大莊、辛莊入黑河東支流為金水渠,東灌店子頭、趙大村,北經呂馬村之東,又北灌高廟兒田,東入黑河
赤谷 在田谷四里谷水志》云漏水,西正流東,支流為渠,俱北灌水田軍寨地,又北經六渠之西,馬蓬頭合牛谷水至南寨澗為澗河,北入
牛谷 今名牛角岔,在赤谷東,水東北至南,集賢合壇,谷水六渠之東,馬蓬頭合赤谷水
壇谷 今名大渠谷,在牛谷東三里,水自上直下衝二石壇,北至集賢,西合牛谷水
耿谷 今訛為景谷,在壇谷東三里谷水正流經道村之東,為白馬河,過石橋胡家村之東、晉家莊之東,又至臨川寺五里入渭東西支流為二磨渠,西渠至孫家寨東渠馬營,俱灌軍民田。
韓谷 在黑水谷口三里谷水黑河
黃谷 在黑水谷口外,東偏谷水黑河紅崖頭,分為盧家河,西岸五堰,灌紅崖頭、西姚村、馬家村、郭家寨、張野狐寨。
上下高村、祁家寨、崖頭地東岸八里為一堰,灌上下沙谷堆地,北流高店子東北
芒谷 在縣東南,芒水所出谷,有漢馬融讀書石室芒谷即黑水谷,水經注曰:芒水出南山,芒谷經玉女房水側山際石室,又北經縣竹園中分二水即今洞室,則知芒水色黑,故俗呼為黑河,因以芒谷為黑水谷。
黑河東岸一堰,灌上下姚村東南北、三清殿、周旗剛旗寨地,北經泥河東、司局、阿岔村、黑河灣,北入渭河西岸,至沙谷分為泥河,經紅花鋪之東、里黃寨之西,北入
石鏡谷 在縣境,嶺半有石方丈餘,瑩明如鏡,遠照長安,今樵者鎚暗矣。
臥牛池 在東觀谷東
仰天池 在田谷五里
化女泉 在東觀谷西。
仙遊潭 在黑水谷南
玉女泉 在仙遊潭北。
澇水 在縣境內,北之水同歸于渭,南之水皆歸于江,此本縣山水經緯也。
岸西為本縣境,東為鄠縣境,谷水正流東,經鄠地至澇店以河界西,支流為渠,至板橋頭、侯王村,以渠界縣境東極于此
甘水 在縣東十里谷水正流至李家寨之東,分東西二支:西支雙溪鎮之西為沙河,至原馬店、宋村入東支雙溪鎮之中為瑞福河,至成道宮、史家莊
湋水 在縣東五里
黑水 在縣東十五里。
〈按黑水源出芒谷〉望仙澤 在縣東南三十里。
金井 在縣南三十里,俗傳唐太宗嘗飲其水。
渭南縣
象山 在縣東南三十七里,亦名倒獸相傳周處白額虎于此,故名苻秦時王嘉隱處
靈臺山 在縣東南境,峭拔方整,其色蒼鬱,上有宋仁宗曹皇后所建靈臺寺
石鼓山 在縣境
釣魚峰 在縣東南十七里,以王嘉釣此,故名。
嚴峪 在縣境相傳嚴子陵隱處
半截山 在靈臺山稍西,上有廟祀蠶神
箭峪山 在縣東
箭峪嶺 在箭峪山。
大嶺 與小秦嶺近。
秦嶺 在縣境東南
鳳凰山 在曹峪西南
小峪山 在元象山西
望竿嶺 在花園川西
南月圓山 與北月圓山近
北月圓山 在黃狗東南
馬鞍嶺 在黃狗谷。
分水嶺 在黃狗谷北口外西南,以嶺東北麓水入于湭,西南麓水入于藍田,故名曰:分水嶺
七嶺 在分水嶺東南,南古莊之南。
牛思嶺 在分水嶺西北,中宋村之北。
五指山 在湭河川東原上。
秦女峰 在龍尾坡西。
芝山 在秦女峰西
駒兒嶺 在縣境
杜橋嶺 在仕原鄉西南
風門 西阜之坳,在龍尾坡西,當湭川口
川原 在縣城東南
豐原 東西縣境南抵靈臺元象諸山,雖大旱不至無禾,故曰豐原。
東原 在湭河川東。
西原 在湭河川西,一曰青原,又曰:新豐原。
倉堡嘴 在三娘坡北橫聳,下臨大道,以舊有倉堡城故名。
廣鄉原 在東原東南
豐草原 在縣城北秦村西南,其土潤其植蕃,其形蟠螭西北富平,縣石川河東南龍背里。
仕原 即下邽,後以萊公改曰:仕原。
羊峪 在半截山東
明光谷 在龍尾梁泉之東。
黑掌峪 在羊峪東。
葫蘆峪 在黑掌峪東。
曹峪 在靈臺山西南
阬峪 在分水嶺東南
馬峪 在嚴峪南。
伴紅坡 在曹峪川西北,曹峪水經其右,北入於湭。
嚴坡 在牛思嶺東北。
西坡 在縣城東南
東坡 近泰寧宮。
胡城坡 在東原西。
三娘坡 在龍尾坡東。
霧子坡 在黑掌峪北。
柳侯坡 在東原東。
龍尾坡 在胡城東北
靈臺坡 在分水嶺東南
灰堆坡 在秦女峰西,其灰堆世傳始皇焚書所堆。
羅家坡 在灰堆坡西。
雙城坡 在羅家坡西。
沈家坡 在山西
梁店坡 在沈家坡西。
城店坡 在梁店西。
坡 在新豐原東
子頭坡 在靈源東北
蜯蛤堆  孟家堆 俱在縣南
青岡坪 在箭峪嶺東南。
白楊岔 在阬峪中。
柏洞 在阬峪中。
朝元洞 在龍尾坡西。
羊峪河 在半截山東
大嶺川 在大嶺北。
曹峪水 在靈臺山西南
羊河 源自象山西北入於湭。
小峪河 即小峪山水
清水河 在小峪山西一曰清澗北流與小峪河俱入於湭。
花園川 小峪河經花園村東清水河村西
名宜稻
河川 在豐原中。
東陽谷水 其水北流官路南北矗如脊,故其水分西流其地,曰:分水嶺,其水濁、其澤膏、其利灌溉
西陽谷水 俱在廣鄉原東
社花谷水 在沈家坡,其水濁其澤沃,其利灌溉
冷水 在城店坡西,發源於馬峪,老池頭北流南雒,又北出江村渠。
白莊溝水 在駒兒嶺北,其水西北流與冷水合,又西北三岔河,又西北臨潼零口鎮冷水至此北人渭。
仰天池 在南月圓山巔之田。
可耕者千數百畝,池當其中四面懸厓千尺唯一徑可為遯世隱居之地。
湫池 在交斜鎮
蓮花池 在耒化鎮即蓮勺縣故址
王尚澤 在縣西。
石泉 在馬峪。
甘泉 在風雲雷雨山川東南
蔡泉 在東坡東。
梁泉 在龍尾坡東。
瑞泉 當東原之半,湧出懸流如練,每旱取水禱雨多應
龍泉 在東原,其水清、其利灌溉宜稻
靈源 在龍泉西南
靈池 在坳底村後魏永興元年,水自湧成渠,故曰靈池
萬壽渦 在下邽縣南世傳此渦起,雲霧則有牛、馬、豬、羊變形出遊,還入其渦,今涸。
姜泉 在縣城內,唐陸贄詠此。
武渠溝 在望竿嶺西南。
鐵溝 在阬峪中。
白莊溝 在駒兒嶺北,其水西北流與冷水,合呂家溝 在霧子頭坡、東姚堡之北。
齊家灘 在龍背東北
岔口 在齊家灘東北
渭水 在縣北門外,發源鞏昌鳥鼠山,東流臨潼交口渡之東,入渭南境,又東折而至縣城之北,曰:上漲渡,又東南流至倉堡嘴,曰:下漲渡,又東北折而流,曰:蔡渡,又東至李渡,入華州境。
赤水 在縣東二十里,古灌水東西二派華渭之界,晉周處斬蛟於此水盡,赤故名:赤水,與東西陽明光谷之水俱北入於渭。
金氏陂 在縣廢下邽城東南二十里,漢昭帝時,賜金日磾者,唐武德初白渠灌之置監屯。
魏王井 在神川原北麓相傳西魏王都長安所甃者,今湮塞矣。
東鹹井  西鹹井 俱在甘泉社,其水澆味鹹
富平縣
頻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秦厲公嘗於山南頻陽縣,今故城在焉,一名明月山
萬斛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山有石形如斗斛者以萬數故名。
乳山 在縣境兩峰相對狀如二乳。
金甕山 在縣境一名虎山如虎踞。
壇山 在縣境
荊山 在縣西南一十里,禹貢荊岐既旅即此,又帝王世紀禹鑄鼎荊山
虎頭山 在縣境
錦屏山 在縣境一云將軍山上有王翦下即錦川
龍泉山 在縣境一名鳳凰山東北,即黃金堆,又名屏風山
土門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中斷如門,唐杜子美詩:北上土門連天窮谷
即此一名玉鏡山
蟠桃山 在錦屏山東南十里
老君山 在蟠桃山東北山麓百泉出焉。
左眼山 在老君山北三里
石窩山 在左眼山東二里,其東山仙人洞據險難近蓋,宋元避兵所也。
底店山 在石窩山東二里一名立地山
中嶺 在三泉峪北,其下泉出流止一里,以供山內外汲者。
龍眼山 在中嶺東三里山石圓者狀如二目
堡子山 在頻山西北麓一小山陡出,世傳
張鷃菴避兵此山。
千尺崖 在堡子山北麓,壁立百仞中險處鳥,道可通,有一隙地東西五丈南北當東西,什一避世者地也。
石崖 在千尺崖北十里
十二盤嶺 在高石崖北。
三尺嶺 在十二盤東北五里
玉鏡山 在峪頭河東一名金絲山兩旁山峪狀如兩門,蓋古土門山,山巔之陽鑿其半,東西二百步,南北半之世傳秦苻堅離宮處。
天山 玉鏡山之北巔。
金粟山 在小水峪東岸一名紫金山一名菩薩山山巔高禖祠,歲六月,禱者輒應蓋山之靈異故然祠右有石洞禪僧者蟬脫所巡山,而東皆崚嶒難登陟。
石疊山 在金粟山東一名樓子山,山之腹削崖臺可登眺,亦北山勝地
岳山 在熨斗坪北十里,山之左右二泉湧焉,至大水峪口一里而渴。
紫金山 在土門山東十里一名虎頭山
邑山 在紫金山東,諺云:北山寺也,其形如椅寺。
後有目連和尚塔,秦永壽王記之。
公元1583年
五龍山 在邑山東五里山陰五泉合流為小河,水不出山出山歲旱山居者皆仰汲之。
月窟山 在五龍山東十五里,山巔右有泉不竭,亦不溢,深數仞,旱禱必應。
明萬曆癸未秋衲子夜出,聞空中絲竹聲漸逼泉所近視之則無也,其顯異如此
邑子山 在縣西北以北有邑山,此山小若子,然故名。
高陽峰 在邑子山東一里一名走馬嶺
黃金阜 即土山頓起者。
檀山 在漆沮南。
中山 在縣境東山下萬泉湧出漢武帝寶鼎汾陰,鼎至中,山氤氳黃氣,蓋即此
浮山 在流曲鎮西。
盆傾峪 在石窩山山北深處內,有車輞窯廣十丈許,又折而西一里有牛窯,可容百夫,亦宋元避兵所也。
三泉峪 在底店山下
藥泉峪 在龍眼山下,峪內多藥品
趙老峪 在千尺東麓,以巔有趙姓者,僧天順時修煉其上故名。
水峪 在高石崖西。
車輻峪 在高石崖東。
星宿坡石 在揣天山西,石有跡如星日然。
水峪 在揣天山東
熨斗坪 在萬斛山西北二十里。
石坡峪 在岳山東麓蒲城界。
黃金堆 在龍泉山東北通關以西,雷村以東山也。
強梁原 在縣治南。
盤龍原 在荊山西北漆沮之西。
浮原 在縣東北境
華原 在縣東境。
北虜原 在浮山東南十里,為張浚戰處。
八公原 在北虜原東,即八公堆。
羊蹄原 在高堂村狀如羊蹄故名。
曠野原 在荊山北二十里,周宣王田獵之所。
教場坪 在曠野西北李光弼李興閱武地。
鐵牛洞 在老君山南
風洞 在小水峪西崖,有洞風自空中出。
仙洞 在金粟山之東,洞額題曰:碧雲島。
石洞 在月窟山南三十步,世傳王仙頤養處。
玉女洞 在王石洞右。
仙人洞 在王石洞左,深不可測
老君洞 在左眼山右,為老君修煉處。
古蜂洞 在月窟山東懸巖中蜜,流如瀑布
潼河 在三尺嶺北麓高石巖下有苻堅插劎跡、走馬蹄。
萊公河 在三嶺西北,有寇姓者居,傳為萊公後。
峪頭河 在三嶺東北,三河皆有泉湧即頻水也。
通川 一名錦川,即流曲大川為方百里秦王美田千頃之地。
金定河 在縣西南境,一名趙氏河,即耀言澗谷河之下流,折而東注荊山陰,自斷原口而南溫泉河入。
澗頭泉 在溫泉河西十里
澤多泉 曰:薄臺河,南入溫泉遂為溫泉河。
北泉 在縣北。
豐泉 在竇村諺言地泉也,今竭。
北虜川泉 在南陽村即軍寨西,泉至安頭之南,入石川河。
鹹泉 在縣東十里,近味甘可飲,非復曩時鹹矣。
白馬泉 在鹹泉十里即陰村右,泉東流張北里。
龍泉 在張北東南,與白馬泉合而東流,又一龍泉金粟山上,望之淵然,清明春祈者取其水以禱大有
千尺泉 在堡子山下。
仰天池 在神芝東南二十里。
滿井 在蟠桃山上有三泉,取汲旅者名曰:滿井
鹵泊灘 在龍泉五里明水灘,一曰:東灘,冬夏不竭可以煮鹽
臧村灘 在鹵泊灘西二十里,歲旱時土亦可煎,即西灘地也,兩灘利皆甚微,水一斛不二三斤。
溫泉水 在縣北,源出中山陰,水不冰。
石川水 在縣南東流入渭即漆沮也,漆沮岔口既從,總名石川河,從縣西境南至盤龍金定河入。
頻水 在縣東北七十里即大小石二澗,水微甚出山不一二里即竭不行
醴泉縣
芳山 一作方,在縣東北六十里。
甑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象形故名。
勞山 在縣北五十里。
鳳凰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附麗九崚,相傳於此故名。
九崚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高六百五十丈,周十五里,廣一里
武將山 在縣西北一十八里,一名馮山一名五將山,即前漢米辛孟所隱之處
承陽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左右水合流入泔河,三輔黃圖浪水
溫宿嶺 在縣,北漢時溫宿國人居此田牧故名。
五峰山 在縣北五十里,上有靈湫池禱雨輒應,產藥草
青峰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
谷口 在縣東北七十里,按水經注云:涇水出山之處在九崚山東仲山之西謂之谷口,即塞門也,郊祀志》公孫卿言:黃帝昇仙塞門鄭子真於此
泔谷 在縣西北五里
泉谷 在縣北城下源出正西二里
波水谷 在縣東北七十里。
石泉谷 在縣西北四十里,水自石出兩水合流入於泔源,發縣北五十里,又名兩水谷,民以為水磨
安谷 在縣北二十里。
巴谷 在縣正北八十里,經昭陵右出泉,灌田數十頃,明萬曆間莊河生員趙之璧刱鑿一渠,灌田更多。
豆盧谷 在縣東北七十里。
黑狗谷 在縣東北八十里。
白水谷 在縣正北八十里。
巖谷 在縣東北三十里,觀音堂前從,石罅中出與巴谷等,灌田數十頃,谷後有石洞,在觀音堂右內有石像
鄭泉 在縣東北七十里,鄭子真躬耕谷口時,居其旁得名。
涇水 在縣北,按縣志:源出安定笄頭山東南,至馮翊陽陵縣渭水合,又東與漆沮水合,經秦漢之都,至潼津
泔水 在縣西北東流,按縣志:源出永壽縣,界經乾州,至縣東北,經涇泔渡合入涇水
湫池 在縣東南十五里顯聖廟內,水清而深,禱雨應有湫亭。
醴泉 在縣東南三十里,周數十步,深不可測
漢宣帝時湧出聞其味如醴故名。
隋置縣取此
誌公泉 在縣北泥河北岸相傳誌公卓錫泉甘洌清香,取以瀹茗,味頗異。
中山口 在縣東北七十里。
麻池 在縣東北五十里。
商州
金鳳山 在城北里許,州之主山來脈結穴
此,西分一支二里許,曰:鳳凰原上有,臥牛臺邵堯。
章子厚牡丹於此牛氏卜居其下,門多士官
商山 在州東南九十里,形如商字故名,亦名商洛山一曰地肺山,即秦時四皓隱處,以其有避世之智,又名智亭山,舊祠廢,真塚存。
嶺山 在州南六十里,水經謂之讙舉山,洛水所出
熊耳山 在州西四十里,東西兩峰熊耳故名,伊水所出
高車山 在州西南五里漢惠帝高車駟馬四皓出故名。
云高東誤,按《州志》兩峰如駝亦曰:駝峰俗名雙妳山。
土中常得矢鏃,蓋古屯兵處。
良餘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秦望山乳水所出
竹山 在州東南二百里,丹水所出
關山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武關設於其間
《州志》少習之墟,山道阨險,係入秦小路
大雲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最高名戴雲峰,欲雨一名搠刀
相傳四皓所隱,人推其有避世之智,亦名智亭山
商山亦名智亭山,此亦名智亭山未知孰是,姑並存之。
鳳凰山 在州境下,有臥牛臺
相傳邵康節章子厚牡丹處,按即金鳳山分支也。
和山 在州境。
左傳左師於菟是也,按《州志》:在州東一百一十里即資峪嶺。
文筆山 舊名屏山南二里,正對宮撫治蘇紫溪知州張極建三塔象三筆,改今名。
學宮地聳憑檻南望,城環一帶筆插三峰,誠文峰勝概也。
三台山 西連文筆山正對鎮遠門,其形如龜,亦曰龜山
龍山 在州東五里,山自北來落脈丹水之崖。
東巖山 在州東北里許,有大小趙峪,峪行七八里有山,曰:東巖,對仙娥溪北西巖而名。
有水曰:東溪李白商時幽居之所。
樓山 在州東五里相連龍山,最高為城東,蔽旁有水曰:蓮花池
觀音山 在州東七里石巖中有洞。
石山 在州東北十五里,形盤曲如囷,巖阿深邃,意前人隱逸之地。
阜山 在囷石山之北,群山環抱俗名北山
燕子山 在州東五十里,襄王內山上,有龕高百丈兩山相合而成,上戴懸崖下臨深壑土人傍山鑿碥,轉曲而入,避兵於內約六十餘家。
每值雨水從中出鑿,石井以貯之不可勝,用龕後,兩岔若雙尾,然又元鳥多蟄此故名。
崖山 燕子龕迤南百餘步,兩山壁立,高數百仞相去丈許,人相南山鑿石為路,路絕懸梯以躋,復橫木設板凌空而行,約百丈得巖,可容五十戶避兵其上,賊不敢仰視
五峰山 在州東北七十里,宋楊文廣征南屯兵於此
花山 在州東七十里,以地多棣花得名,出蘭草
朝陽山 在州東七十五里,俗名兩嶺子。
牙山 在州東百里山聳拔徑紆折,俗呼白鴉山,頂有元帝,古木森羅蒼苔堆積樵子刈薪其上嘗於,風起雲作時,隱隱絲絃聲,覓之不得
明崇禎初好事者陟其巔,得斷碣敗葉中,上鑴伯牙二字如斗,意游觀至止故琴鏗然迄今未絕。
昔人因以地為人重而志其名歟。
雞冠山 在州東百里,係龍駒寨主山
孤山 在州東北九十里,商南連界。
陽山 在州東南二百九十里,再南為石巖砦,與商南呂連界三國廉康所據為避兵地,夙稱天險
眉山 在州南一里
巖山 在丹水之南,山悉赤壁霞舉紅雲,秀芙二岫更為奇觀
雞籠山 在州東南三里,古寨地,今猶稱雞籠寨。
天柱山 在州南五里邵康節最愛此山,因僑寓卜居於此
楚山 乳水之南,山皆曰:楚山,自劉峪口以下
丹水之南,山亦皆曰:楚山
武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水南流地美松
黑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其石如墨,古名里仁鄉,今名黑山寺
樓山 在州南七十里,劉嶺之陽,高太素隱居之所,舊有澄心亭、積翠樓、凝碧池逍遙館,今俱廢。
高碥山 在州南八十里,巨石壁立左右如門,僅容一騎,名鬼門關,去地數十仞行者如躡半空
督學道伍福詩有巨靈何日嶙峋,險徑中穿號鬼門之句。
西巖山 在州西十里,與仙娥峰對,下舊有寺曰:西巖寺唐時叢林,今廢。
秀山 在州西十里,即仙娥峰。
香爐山 在州西五十里。
雞頭山 在州西六十里,與熊耳山對,上多紫氣山腰雞精洞。
白石山 在州西六十里,山多苦竹,賴器用者甚眾。
安山 在州西七十里,舊有安山驛
馬鞍山 在州北三十里,形如馬鞍故名。
去地百餘丈,小徑紆折,頂建佛殿柏陰蓊鬱溪水瀠環前小祠一間下臨絕巘,危勢欲落,孤松盤屈如簾。
皇清初有住持僧壽逾百歲好事者拾級登謁如陟鷲嶺,晤西方長者
昌山 在州北六十里泉村鎮東北文昌祠周圍喬松以數千計下出石炭舊時亦有陶磁器者。
義山 在州北六十里泉村鎮西北上有關趙祠,係明時巨寨。
泉山 在泉村鎮之右,其下多佳泉。
武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大荊集西,古柏峻閣一方之勝,上巳大會
斗山 在州北七十里大黃川峭拔孤高,有三官龍王土地諸祠。
馬腳山 在州北百里一名小華山石山壁立四面如削,一穴上出約七八丈,仰視天光如星,石工兩壁,約以木攀援而上出穴口形二郎冠,前面平臺圓徑百步,上兩峰並峙,峽中細水下瀉,望之如銀線,旱則無之掩藹其上,足資薪燎一人守之雖百萬眾,不敢仰瞰,誠天設奇險也。
岡嶺 在州東一百三十里,山陽商南連界
新開嶺 在州東一百六十里,武關之西障。
洞嶺 在州東北一百八十里,雒南盧氏界,山多出鐵。
弔橋嶺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嶺上商雒分界,俗呼第一條嶺,武關之東障。
秦嶺 在州南二里,過此則為南秦川
江流嶺 在州東百里,由雒南通商南龍駒
劉嶺 在州南三十里,即樓山
竹竿嶺 在州南三十里,其勢峻削
土地嶺 在州西南二十里,東有毘盧殿,西有天妃祠,相去十里
軍嶺 在州西南四十里,當道橫攔。
相傳秦王屯軍處,其地名秦王城,有秦王
鴉虎嶺 在州西五里
木瓜嶺 在州西北五十里。
秦嶺 在州西一百里,雲林蒼莽景物淒清,異於他所。
韓昌黎南遷經此,嶺上有祠。
黃沙嶺 在州北二十里,入都通衢石徑蜿蜒陟其岡闊可數畝,跨道建樓上,祀元帝,左有三官殿,右有關帝祠,行旅摩肩星軺接軫行人憩此,啜義漿止渴,見層巒拱翠,碧澗噴珠,飄然世外之想。
紅土嶺 在州北七十里,出紅土可飾丹堊
黃土嶺 在州北七十里。
輞峪嶺 在州北八十里,出華州道
藥子嶺 在州北八十里,雒南分界真人善種藥處。
峪 在州東北三里
蒲峪 在州東四十里。
澇峪 在州東五十里。
恨峪 在州東五十里。
老君峪 在州東七十里,相傳老子騎牛過此。
大峪 在州東八十里。
馬蘭峪 在州境,峪口有都土地廟
相傳唐明皇疾,夢商州土地,獻桔梗服食遂愈,賜廟祀之。
《州志》:在州西南五里
野人峪 在州西三十里,即秦末避難稱,野人者居此,又董景道隱處
黑龍峪 在州西百里漢高祖入關二路出兵
通藍田渭南水路。
洛峪 在州東九十里。
背峪 在州東九十里。
湧峪 在州東一百里。
資峪 在州東一百一十里。
鐵峪 在州東一百五十里,相傳老子由鐵洞嶺至此冶鐵,今坑冶之,跡猶存
亢峪 有大亢小亢二峪。
劉峪 在州南五里
小劉峪 在州南八多花卉。
五峪 在州西南二十里,早熟半月
羊峪 在州西南三十里。
石倒峪 在州西南六十里,多美木
赤水峪 在州西南六十里,多
構峪 在州西五里赴省河道
暘峪 在州西三十五里,通磁窯。
泥峪 在州西六十里。
肐膞峪 在州北三十里。
紫峪 在州北七十里。
韓峪 在州西北八十里,有大小二峪。
輞峪 在州北九十里,適華州道
媳婦岔  竹竿岔  黃柏
香子岔  岔  靈佑
菩薩洞 在觀音山樓閣凌霄水泉甘美清明大會
諸天洞 在洛原銅佛龕,怪石壁立勺水不注,洞去地十餘丈,中有水,清甘可飲,內有銅佛三軀,係從山陽天竺山木葉中移來者,仰窺飛巖俯臨丹水避暑其中,別一境界。
羅漢洞 在孝爺巖丹巖壁立數十丈,下臨丹水
明末土人從旁鑿棧道避兵其中左右亦有數小洞。
東暘洞 在棣花山
千佛洞  七星洞 俱在雞冠山
紅巖洞 在資峪鋪。
水月洞 在三台山
千佛洞 在水月洞之右。
說法洞 在仙娥峰下,可容十數人,古傳西來祖師說法於中故名。
五鬼竊聽,故旁有五鬼窯,至今山水響震獨至此處,無聲亦足異也。
朝陽洞  玉皇洞  雷神洞 俱在秦嶺
霍家洞 在州西北二十里,由胭脂關北三里許。
河東一山突起西向竅。
一穴內有穽深丈餘,用浮板逾穽而裏,寬若數間,屋中有兩岔石,徑寬不盈尺蟹,行百步餘,一穴直下,以木梯度左右前後千門萬戶巖阿可棲者數十百處,最下有穴可汲,但不利磁器,以多石故也。
西北隅一穴,人謂之後門,云明末土人避兵其中,賊以火薰之,煙從滿山不能為害。
石龍洞 在十九河。
戴雲洞 在搠刀山後,避兵之所。
構峪洞 在構峪,避兵之所。
白龍洞 在紅巖寨,山中口大如瓮,燃燭而進,膝行里許,有石室一小間,後壁斗大一池禱雨靈應異常其出也,亦膝行倒褪而出,雖盛暑其冷如,非旱極不敢入。
乳水 在州南五里,源出秦望山,色似乳故名。
南秦川三台山東,與丹水合。
五峪河 在州西南二十里,北自任家坡,西至土地嶺,合入乳水
秦川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上從白石山來下,由土地嶺南入全家灣,至七渡河入乳水
七渡河 在州西南二十里,即乳水
南秦川黃龍廟口,至土門過七次故名。
軍嶺川水 在州西南三十里,東流乳水
黃柏岔水 在州西南四十里,自安溝嶺來,至秦望山,合乳水
牛槽川水 在州西南八十里,有東西兩牛槽,西牛槽嶺,北水入石倒峪南,入金井河;東牛槽嶺,北水赤水峪,南入金井河。
楚水 在州正南五里,從楚山來故名,入乳水
流峪水 在州正南二十里,自流嶺南石底而下,為大流峪。
寬坪鋪以下,水亦從流峪口出合丹水
嶺南水 安武黑山、桐峪、窵川四水皆入山陽
東溪水 在州東北五里
張峪河 在州東十五里。
亢峪河 在州東二十里,有大小二亢。
張村河 在州東三十里,北有小石門,水從中穿出,其下五里曰:池河灣。
白楊河 即東下渡河,在州東四十里,北有大石門
張家河 在州東四十里,北山天嶺古峰寺分流
會峪河 在州東四十五里,合丹水於洛,源之東通雒南可作行兵問道
洛源河 此二渡河在州東五十里。
潭水 一名仰天池,在州東南五十里,山水澄清南通山陽
澇峪河 在州東五十里,嶺上分流北入州河,西過君子澗,東通馬鹿坪,並入山陽
高橋河 此三渡河在州東六十里。
地花河 此四渡河在州東七十里。
恨峪河 在州東八十里,嶺水一分雒南一分州河。
老君河 在州東八十里,引灌田七八頃,隔三里金盆灣水田膏沃
大峪河 在州東九十里,經商雒鎮南通洛峪水。
洛峪河 在州東南一百里孝爺巖,東南自白草嶺,越劉嶺,會諸水出此峪。
龍駒寨河 在州東一百里,襄漢舟集於此,其南為百頃灣。
湧峪河 在龍駒寨東,水亦入丹江
鹿池水 隔月兒三里相傳昔有白鹿,每於此飲水見人化去
洞嶺水 在州東北二十里,出青池山東一分雒南一分入資峪鋪,下十里丹水
背峪水 自鐵峪鋪南窵,延五十里至周家崖,合丹水
武關河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至商南畢家灣,入丹水
構峪河 在州西八里,入州河。
麻澗河 在州西四十里即丹水
泥峪河 在州西五十五里,與蒲岔溝水相合丹水
大商原河 在州〈闕〉七十里即丹水
洪門河 在州西七十五里,雒南赴省出此口,水自韓峪川來,入州河。
黑龍峪水 在州西八十里,出藍田間道,水入州河。
牧護關水 在州西一百二十里,發源秦嶺西流藍田灞水之源也。
十九河 在州北二十五里,自雒南朵山銀廠溝來,至黃砂嶺入荊泉,二水有新舊水,利灌田。
荊水 在州北,大荊川、西荊川荊水也,至上板橋泉水,由水道河出,合丹水
州西二十里舊有永濟橋荊水,今廢。
小桃岔河 在州北三十里,自下板橋荊水
岔河 在州北三十五里,自萬家山來,至馬鞍寺入荊水
岔口河 自樂子嶺、閻家店諸水岔口鋪合泉水
泉水 在州北七十里,有泉村集土田平曠,人多耕讀,其水自集北馬角輞峪兩處而來至上板橋荊水田水河出,入州河。
大黃川河  小黃川河  紫峪河 三水合而為一娘娘廟泉水
龍泉 在西龍王祠前泉水湧出,其味清甘,撫治許宸以為江南惠泉相伯仲撫治張道湜禱雨有應,立碑於前名曰:甘雨
學前第一 即儒學前官井,味甘水旺,汲之者秀氣所鍾易今名。
泮池 其水大旱不涸。
 在大雲寺孤老院街東張鄉官苑內其水最旺,沿街流灌城外,味極甘美州人多用之。
花園 在城西南隅,其水奮湧晝夜流洩,郡人牛進士修為園圃養魚、種蓮、游釣其中,又鑿渠由東而南出水門入州河,且滋耕種
郝家 在城一里小名南家店,可蒔園蔬一頃
文泉 在起秀閣前
西平 在起秀閣西
少峪 在起秀閣東
石佛 在城東姚家嶮,可蒔園蔬一頃
壽泉 在州南十里南石官路白樂天有詩。
武婆 在爬樓山下,飲地五六畝。
馬跑泉 在黃沙嶺上
龍泉觀井 在棣花鎮
泉山泉 在泉村集集之西山曰:泉山自首迄尾計二十餘處,其最佳者三:一在上寺西麓一在玉皇廟後;一在下寺之左寇家村。
此泉尤奇,山足石上一穴天成,約容三四斗,四周無隙而水常滿,雖大旱不涸,供一村之用,餘猶瀉注大河,且味甘美,權之重於他水,泉村之得名以此土人習而不察
李曰:棟聞名物色得之有詩。
魚觀潭 俗訛為魚姑臺,西北去泉村二十里,曰:乾溝溝北有山曰:楊十萬山,山下一穴如斗,有泉出,灌大河
穀雨時,有魚出焉,百千萬頭擁擠而行,山上石無大小,悉有異態間有怪石,色似太湖,又有聲清越者,似靈壁,但不可多得
李曰棟尋幽至此,得佳石,作山石行。
楚水 出州楚山有兩,源下流相合入於丹水
丹水 出州山東流,入河南界。
沛公定南陽至丹水即此
《州志》丹水即州河亦名丹江,源出息邪澗,今秦嶺昌黎祠下,舊稱竹山山多故也,即秦嶺九山,名李秀次第天下名水二十種,以武關西水為第十五種,即丹水也。
其中丹魚,得者多壽故名,東南漢江
伊水 源出州西熊耳山,流入
洛水 源出州蒙嶺下
井水 源出秦嶺,納東西牛槽嶺諸水以達漢唐漕河
西巖溪 在仙娥峰下,昔可通舟,即宋王禹偁裴大亮賦詩處。
月兒潭 在州東一百一十五里,水圓似月,有巨石,難通舟楫,崔湜謂可通輓輸即此
明萬曆中丹水漲,砂擁潭平舟楫自是大通
《州志》:在州東一百一十五里。
銀廠溝  蒲田溝  原科溝
琴池溝  蝟坡溝  打熊溝
廟溝  南計家溝  時家
流嶺溝  冷水溝  太平溝
麻池溝  解板溝  蒿坪溝
原溝  西仙人溝  乾溝
倒插溝  白溝  汪溝
蒲岔溝  北香溝  老虎溝
石槽溝  閻家溝  胡家溝
韓家溝
鎮安縣
車輪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天書山 在縣北八十里,宋寇準得天書於乾祐即此
夢谷山 在縣境四時雲霧蒙覆
巖山 在縣境巖谷重疊,望之無窮故名。
秦嶺 在縣境高聳過於秦嶺
聖燈崖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雲蓋寺側。
相傳良夜輒見一燈崖畔,俄散七八,既復合一。
花水河 在縣境河中有石,磴數十水激,則浪滾如花。
鎮安河 在縣境
乾祐河 在縣境,因舊縣得名
雒南縣
雷山 在縣南,每雨雲,先覆其上而雷鳴
狀頭山 在縣西南河外里許城外諸山無如雄峙者故名,三靈侯在巔際,東支平直為邑之近案,陳令應顯建三塔於其上。
鳳凰山 蓋本縣賓山也,秀峙屏列有迴翔之態,俗名馬鬃山。
龍山 在縣南李令建塔於其上。
陵山 水口突起,此山孤峰尖圓,特立無依西瞰邑城亭亭華表大於風氣有裨云。
兌山 先縣治故縣,此山正當其西故名。
雄阜高橫,邑東之大觀
明嘉靖中有道流衍純者,改名九龍山
茶臼山 在縣南山巔,石齶齒齒,有臼二三,可受水數升,口圓底剡,受杵處光潔澤滑。
相傳仙人其上。
陽虛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相傳倉頡造書處,其前有黑潭潭上有古不可辨。
元扈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世傳黃帝時,有鳳銜至此
書堂山 在縣境,邑之主山北望太華,南俯商鄧,諸山後二洞深邃不可入,傳獵鹿者聞其中書聲琅琅然,時大雪桃花爛熳,以刀識其樹而去,復求之,山樹悉有刀痕讀書不可聞矣。
或傳張子房讀書處,山之陽有萬壽宮,明真人碧雲藏修處。
寶山 即今故縣北山上洛舊址也,山之陽
廣大寬平土沃而氣厚水,東流而北折入洛足稱勝概山產礦。
頁山 故縣川水北流西折以頁山逆行故也。
三要山 其地南出青草河,河通武關東出,即盧氏之通衢北望閿靈之境,皆有便路要地也,因曰三要,故設巡檢鎮其地。
文顯山 山最陡峻,自縣治登高望之,橫峙天表實為本縣東障。
王喬山 在嶺南仙人王子喬曾隱其上。
熊耳山 在縣南,蓋商虢分壤之處,洛至此而始大,故禹導洛自熊耳
黃龍山 在縣之西北土人黃龍於其上,傳為黃帝成龍降處也。
中有路通華州,山之水南下,經石門麻坪河
香山 在縣北,傳為仙人王子喬隱處
下有太子坪。
中幹山 即地肺也,由冢嶺發源,而南繞盡縣境高幾秦嶺埒奔伏蜒迴,俗名之為莽嶺。
燕子山 西山之首,縣址枕焉。
朵山 在縣南產礦兼銀錫,地為本縣所轄,舊為商州,所攘姦民其中因而盜竊出沒洪令正其界,置牌甲而洞始塞。
秦嶺 橫縣北境三百里即終南,按山川通志終南西起隴鳳,東踰商洛綿亙千餘里,隨地易名嶢山縣界,則名秦嶺
山之陰即太華,稍東即潼關,其嶺懸崖疊障高不可攀,惟二三曲徑可通,人行而已
通志所謂天下之大阻也。
白花嶺 在縣之西北產礦,往年何恕聚萬人於此,幾釀禍亂。
西為和尚溝,又西為階峪,皆產礦之所,而和尚溝之利稍厚,姦宄者時垂涎焉。
其下為金堆城,又西為東西坪,舊有鎮,並以礦廢。
播穀嶺 在縣南
石門 在縣北,石山突起四壁無依,中闢一門高廣各五六丈,二水合流其中,狀如龍首,帶煙霧士人以此科第之祥,因號曰龍門
藥子嶺 在縣南,唐真人韋善俊種藥處也,墓尚存,今有廟,並祀孫真人思邈。
鑽天嶺 在常水川之北。
冢嶺 在縣南,即秦嶺別名又名讙舉山,乃中幹分峽之曲也。
地理志》云:洛水冢嶺山,山海經云:讙舉之山洛水出焉,則讙舉冢嶺也。
西紅巖 在縣境,又東為東紅巖兩山高拔石盡赤,爛如朝霞因名。
武平巖 在縣南,謂其高可與武當齊也。
谷口 洛水經其山下大禹時神龜負圖於此
泰峪 在潼關之南,此為要隘,盜關者必由之路也,明設巡檢司鎮其地,今裁。
老君峪 在紅巖中,老子避周亂入函谷嘗過此。
石上猶有青牛足跡土人廟祀之。
桑坪 在鑽天嶺之東北,舊以得名
黃龕 在縣北,舊云淘沙有金昔開採大為民累
梁原 即縣治之西,山縣山多怪石不堪耕治,獨此山皆可田。
公元1585年
玉虛洞 在縣羅家山後,明萬曆十三年,有僧見白兔其間發土洞闢二里許,高二丈餘廣,容千數百人燃炬而入,行五十餘步,陟一山下,見瑩潔光燦石乳垂而凝者長至丈餘,有小如翎孔者,有薄如蟬翅者,有散如霜飛之著林木者,有石壁西土梵域,乳脂積其下,或如獅而踞,或如象而服繡,或如異獸而奔馳,或如柱而峙,或如塔而有級,或如欄杆玲瓏,或如山而蒙初雪,或如老僧瞑坐,三五相對中有水積為池,水與石平,石瓣皆成蓮花,頂有一穴不可探,旁二岔幽深不可入。
青綠洞 在縣南,舊產石青,今洞中積水下徹重泉窅然不可復窺矣。
渠川 在縣境,即洗馬河,以樊噲洗馬得名
文峪川 在洛北,源出金堆城至洛王廟,南入
石門川 出黃龍山,合麻坪川水
秦王川 在縣南,謂唐太宗遊獵至此,今有秦王
渠川 在東川西。
南川 即乾河。
東川 在小渠川東,水源中幹山之北,麓逕縣城南,而東北
故縣川 川源遠而闊。
三要川 出三要山中東走,而北折入
葦坪河 出秦谷東,受桑坪等川,諸水合流
西峪河 自盧靈關,經黃龕南入
文峪河 出中脈嶺,經北注川入
洛河 在縣北五里,源出洛水泉,在蒙嶺下汨汨東注灣環百折,橫竟邑之東西,允為巨浸,縣諸山皆生於秦嶺,與中幹兩山之水皆入
沙河 受鹿池水茶臼山入,謂之鹿池者土人,每月夜群鹿飲於其中故名。
雒南河 在縣境
八里乾澗河 自南入山而北出,其水從地中,行八里復如泉湧出。
靈峪水 在縣境諸水皆會而東穿龍門,過洛陽黃河
靈泉 靈峪口石泉如缶,如甖泉水上湧,噴濺珠璣,故云靈泉瀑布,其水從峪水入
元扈水 在縣南,出元扈山之陰,臨陽虛山入
鍋底潭 在縣東北,其深不可測
銀洞溝 在縣南每天爽氣清,溝吐白氣如練長幾,竟天殊為奇絕
山陽縣
天柱山 在縣南八十里,壁立萬仞上平坦有池,宋邵雍從商守給戶帖於此
孤山 在縣東六十里,四周平坦,中矗一山
銀花水 在縣東八十里。
商南縣
霧山 在縣南七十里,其山高聳,天將雨濛濛霧起。
商洛山 在縣南一里
魚難山 在縣東八十里,崖高數十丈,魚不得過故名。
兩河 在縣南,自雷家以上,名上兩河徐家店以下名下兩河
抉川 有上中下,凡三川去縣一百里。
同州
鐵鐮山 在州北三十五里即古許原,一名長虹嶺,西盡州境絕於雒東,經朝邑絕於河延,袤八十餘里,後魏高歡蒲津入寇,涉雒軍許原西即此
以其形如鐮故名
沙苑 在州南雒,渭之城,亦曰:沙海其中坌起東跨朝邑西至渭南南連華州,廣八十里。
白馬池 在州西南三十里。
蓮花池 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故多蓮,今漸荒塞
麻子池 在東南二十里,接朝邑界。
西渠泉 在鐮山之麓。
坡底泉 在西渠泉西。
漢村泉 在坡底泉西,又為義井新莊、馮村、平王寨諸泉,惟坡底馮村頗資灌溉,然苦不多,他皆涓涓細流,遇旱即竭,且地斥鹵不宜水,反壞田郡。
縣志又載有洱泉,今不知其處。
渭水 在州南境,按《州志》:源出臨洮府渭源縣,自渭南縣來,經州南境衡流而東,經朝邑華陰
公元前408年
雒水 在州西南境,按《州志》:源出北地保安,會諸水安塞甘泉合環縣之雒,南流鄜州雒川中部沮水,又經宜君白水澄城蒲城縣境達於州,繞州西而南,而東至朝邑,從渭入明成化中徑入
周威烈王十八年,秦塹雒謂此。
九龍泉 在州南八里,九穴同流,州所由名,州為九龍池
《州志》池廣五頃,故宜荷
唐咸寧中太守王龜南溪亭,乾寧中節度使李塘重修并,建九龍廟
後梁貞明中節度使程全暉拓而宏之有三池、八亭,橋梁林圃勝絕一時
蔡中丞有碑今,碑存亭湮,僅一池亦為沙蝕殆盡頃。
梁同知維棟始加濬植,地之盛衰固亦有時哉
西南有紅善泉,西為蘇村泉,又西為北莊泉,惟北莊差大宜稻
朝邑縣
華原山 在縣西門外,繞城西而北以絕於河,一曰:朝坂。
紫陽山 在縣西南三里下有靈應觀
三河口 由郃陽入境,而南至大慶關東濱蒲州,故曰:蒲津禹貢所謂西河也,世稱三河口
縣志:河自龍門而南繞於邑左,經洿浴鎮注金水,經趙渡鎮注洛水,經金龍渡注渭水三水東南巨浸也,世稱三河口謂此
太白池 在縣西南四十里,周迴十里許,時興雲雨
通靈陂 在縣北四十里,唐開元中刺史姜帥度引堰河溉田
苦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其水鹹苦,羊飲之肥。
洛水 世以洛為沮水者誤也,洛源延安子午谷,經鄜州洛川中部,過白水蒲城同州至邑之趙渡鎮入於河,若漆沮在耀之頻陽,語具雍錄可據,即一統志亦誤,故特出之。
大奇泉 在鐮山麓西。
象底泉 在大奇泉西。
莊泉 在象底西。
鹽池 在蔡莊泉南二十里,鍾水一區旱乾之極,煮水成鹽唯一無賴,竊以肩負苟延殘喘天作霪雨萬無一成
蓮花池 在小鹽池南,近為風沙所沒。
麻子池 在蓮花池南。
郃陽縣
梁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逶迤最遠,望之如屋梁《詩》云:奕奕梁山
公羊傳云:河陽之山。
穀梁傳云:梁山晉望也,與韓城縣接界
浮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黃河內俗傳與水為升沉,有洞子讀書處。
金史有非山即此
羅山 在縣南三十里,形若乳蛇,俗傳有人過此山,拾一卵化為蛇,名其蛇曰乳羅,故名。
筆架峰 在縣南羅山,舊有一塔形家以為文筆太孤,邑進士許魁捐資倡助更築二墩,排列儼如筆架云。
仙公原 在縣西南五十里,漢楊寶辟穀於此故名。
丹陽洞 在縣西二里馬丹陽受訣於任仙居此。
黃河 在縣東四十里,禹貢西河
水經云:又經洽陽即此
洽水 在縣西北三十里,即金水河,源出梁山東注於河。
漢永平間絕後復流。
王村瀵  鯉瀵  東鯉瀵  渤池瀵夏陽瀵 皆濱河平地湧出如輪。
聖水泉 在梁山深處,禱雨應。
百良河 在縣東北三十里,坡有翊教洞。
橋頭河 在縣北十五里,源出梁山東峪
大浴河 在縣西三十里,流甚清,西南入於洛。
白泉  溫泉  灰泉 俱在縣東南四十里,今沒於河。
公元788年
陽班湫 在縣東南五十里,唐貞元四年成。
鴈毛溝 在縣西四十里。
官池 在縣治,南近城。
帶水 自縣北梁山發源,向從城左,竟入黃河
進士雷學謙捐資啟工引水倒右,抱過城門如圍帶形。
澄城縣
社公山 在縣北五十里,上有社公、社母廟,疑即方社之神。
界頭山 在縣北七十里。
梯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鳳山 在縣西二十里。
石門山 在縣北七十里,以形似得名
麻林陂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將軍山 在縣北六十里,上有武安君白起南有村曰:社田,相傳食邑
武帝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相傳漢武帝遊梁山經此。
石樓山 在縣北七十里。
高原 在縣南五十里。
雲門谷 在縣西北五十里,谷口若門,氣出如雲
公元310年
紅羅谷 在縣西北七十里,以土色得名
沙谷 在三澗南百餘步,高僧佛圖澄永嘉四年入中栖息於此
柏谷 在縣北七十里,舊多
羅漢洞 在縣東北門村。
碧潭洞 在撲地河。
雷神洞 在縣南窳底村。
三清洞 在何家莊
風洞 在縣西北七十里石門山麓,其深莫測,天有風,洞中有聲響振巖,谷將息如初
雒河 在縣西二十里,按詩註漆沮在西都畿內,涇渭之北所謂雒水,今自延韋流入鄜坊,過澄城同州入於河,前漢溝洫志》云:嚴熊臨晉民願穿雒以溉。
重泉以東萬餘頃,於是發卒萬餘人穿渠徵引雒水至商顏下,顏師古註云:雒即漆沮,水徵即澄城也,馬朴同州志》云:雒水源出北地,入保安,會諸水安塞甘泉,合
公元前408年
環縣之雒,南流鄜州雒川中部沮水,又經宜君白水澄城,經蒲城同州至於朝邑,從渭入
明成化中徑入威烈王十八年,秦塹雒謂此。
寧河 在縣西北四十里即雲門,經羅二谷水所會西南入於雒。
大谷 在縣東二十里為郃陽縣分界同州入於雒。
公元1128年
撲地 在縣東二十里,俗誤為薄底,宋李忠襄建炎二年,知同州密為恢復計,志不就,遂奔夏國曾經於此
三娘子川 在縣西北三十里。
三里澗 在縣西三里
澂泉 在三澗中又名官泉《雍大記》云:澂水潔流清,釀酒香美,人多用之。
甘泉 在縣西北四十里,出自匱谷,水甘美俗名縣西河
玉泉 在縣西北五十里,老樹偃仰怪石巉巖,其泉濱崖而出,瑩潔如玉,雖隆冬水芹夾岸馥翠不啻春夏焉,下又有蔬圃藥畦引流灌溉元西臺御史彭衙潘汝劼來游有詩。
陰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泉自崖陰而出,味極甘洌,渠引達白雲觀,內可流入廚或匯為塘或分為洫,遂餘漫於溝矣。
三泉 在縣東十五里,其泉源有三,復合為一。
龍泉 在縣南五十里,帶洛溝味甘如醴故近村落因名曰:醍醐,曰:酥酪
隋文帝同州因取食焉。
澄泉 在縣西三里,縣所由名也。
雍大記稱其源潔流清,釀酒香美
洗腸泉 在澄泉南百餘步,晉佛圖澄開脅浴腸之地,迄今水膩如浮星,禱雨應。
隋公泉 在澄泉西北三里許,隋文帝避暑時,宮娃浴此故名。
縣志:泉形如匱,又名匱谷,其水清可愛
搠鎗泉 在縣南三里相傳漢武帝經此搠鎗於此,有水湧出。
泉井  徐公井  雙泉井 俱在縣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