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百二十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二十八卷目录

 河南府部汇考二
  河南府山川考上

职方典第四百二十八卷

河南府部汇考二

河南府山川考上

   《通志》《府志》合载本府〈洛阳县附郭〉
邙山 在府城北三里,一名郏山,周筑王城北抵郏山即此。其山西自新安,接洛阳偃师巩县一带。东汉诸陵及唐宋名卿冢墓多在焉。《图经》曰:北邙山一名平逢山,金更名太平山,绵亘四百馀里,起关中,附二华而东层层起伏,为状不一,随地立名。屹然峙河洛之中,按道书海内福地七十有二,邙山其一云。
谷城山 在府城北五十里,本名潜亭山,汉置谷城县,故名瀍水出于其下。《左传》定六年,单子伐谷城,以定王室即此。
翠云山 在府城西北十里,即邙山最高处,树木森列,苍翠如云,故名上清宫,在其巅,朱超石与兄书曰:登北邙远眺,众美都尽。
八将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唐尉迟敬德与单雄信等战于此。
秦山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起陕州,与邙山联体,其上三峰鼎峙,亦名三山,相传周之三王陵也。
阙塞山 在府城正南二十五里,郡之朝山也。一名伊阙,俗名龙门。郦道元曰:伊水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春秋昭公二十六年,晋赵鞅使女宽守阙塞即此。两岩间元魏胡太后崇信浮屠,琢为佛像,大小不可数。计其像之最大者惟宾阳洞。
周山 在府城南十五里,一名小亭山,山下有周谷。《水经注》引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山上,又名周山,在柏亭西。
香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因旧产香葛,故名旧。有香山寺即裴度还带处,唐侍郎白居易之墓在焉。
玉泉山 在府城东南三十里,上有白龙祠,祠前有白龙潭。
万安山 在府城东南四十里,一名大石山,汉时名石林,马融广成苑赋云:金门石林殷起乎其中,是也。山高二千丈,危峰邃谷冠乎洛阳,其麓有彭婆冢,又唐姚崇墓。
黄华山 在洛阳县万安山之南麓,平坡之中忽起二峰,俗名黄华堆。范文正公墓之祖山也。委粟山 在府城东三十五里,魏明帝营圆丘于此,至今形尚存。
大石岭 在府城西南新安界,来濡之水,经其南。
凤凰山 在府城东北三十里,近平乐堡山,飞舞似凤形,故名中有岭。似骆驼,又名骆驼岭。八风谷 在洛阳县,其上多美石,作示固堂尝采此石以作柱。《水经注》曰:太和中,造太和殿于平城,殿之东阶,下有一碑石亦是洛阳八风谷之所产也。今失其处。
大谷 在洛阳县东京赋,所谓大谷,通其前者,是也。《董卓传》曰:大谷距洛九十里。注云:大谷口在故嵩阳西北八十五里,北出对洛阳故城华延。《洛阳记》曰:城南五十里,有大谷旧名通谷。今失其地,以地势考之当是水泉口,然二书里数不同盖注。所谓九十里指今城而言记所称五十里,指故城而言,要之古洛阳面前更无对出之口,则此为大谷口,万无可疑。
洛水 在洛阳县,源出陕西洛南县冢岭山东北,流经卢氏永宁宜阳,入本县界去城南五里。许历偃师至巩县北十里,入河名洛口,一名洛汭,禹贡东过洛汭即此。亦名什谷之口,是也。此水全钟地灵,自黄帝以及成周皆斋沐临水而获祯符,不止神龟负书一事也。
伊水源 在洛阳县,出卢氏闷顿岭,经永宁宜阳嵩县入本县界,由伊阙而北转折而东会洛水入于河。
瀍水源 在洛阳县,出谷城山,自高庙沟起与九眼泉合东南流,经孟津县二十里始入本县界,由邙山西北注向东至县,后转折而东行至
北瑶,始逶迤而入于洛。
谷水 在洛阳县,《山海经》云:传山之西有林焉,曰璠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水经》云:谷水出弘农渑池县南,璠冢林谷阳谷东北,流历渑池至新安,涧水注之入于洛。
涧水 在洛阳县,《山海经》云:娄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出焉,北流注于谷,白石山在新安县,涧水注谷,经七里桥南流转东入洛。《水经注》云:自下通谓之涧水为,谷水之通称焉。甘水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源出宜阳县眉城东西南,流入洛,其味甘故名。
孝水 在府城正西三十里,其源在廆山之阴,自谷口堡入涧水,相传晋王祥卧冰于此,故名。金水 在府城西二十里,自新安县界金水堡入涧,隋都洛改绕皇城故名。
江左水 在府城南十八里,源出登封县少室西北,流入于伊。唐高宗幸嵩过此,爱其山川秀丽,顾谓侍臣曰:江左风景,不过如是。因称江左按《县志》:作姜佐水俗传,姜太公钓此故名。沙水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源出秦山南五十里,水漫流入于洛。
黄家水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源出秦山南、新店之南入于洛。
龙虎滩 在府城东三十里,隋李密筑龙虎台以阅武,南临洛水故名。
鸂𪆟滩 在洛阳县古伊阙故地,牛僧孺为尉,鸂𪆟双下,旬日拜御史故名。八节滩 在洛阳县治南伊阙东,唐白居易作八节滩以自娱,见《括地志》中。
狄泉 在府城内大仓西南,《左传》僖公二十九年,盟于狄泉即此。
平泉 在府城南泉上有桥,乃唐李德裕旧,庄中多怪石,醒酒石尤奇。唐白居易诗狂歌箕踞酒樽前,眼不看人,面向天,洛客最閒惟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
灵泉 在府城南,唐李德裕有赋。
温泉 有五,一在府城东北,一在偃师县南,一在嵩县西南,一在渑池县东,一在新安县西,俱冬温夏凉。
四眼井 在府学门外,奎光阁之西。一井分为四眼,其水凊冽,不浊不竭,有郡之文运。八角井 在府城南六十里,其井石甃八角,相传内有锦鲤,长尺许,时游水面人不敢害。
外州县
偃师县
凤台山 在县治东二十里,昔有凤凰集其上,故筑台以名其山。
景山 在县治南二十里,诗谓陟彼景山是也,唐陈子昂曰:景山崇丽为冠,群峰北对嵩邙,西望汝洛居祝融之故地,连太昊之遗墟,帝王图籍纵横左右冈陵之美,复何加焉。
首阳山 在县治西北十五里,邙山之最高者,日出光照,故名。商伯夷叔齐叩马谏武王后隐。此诗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按《通志》言:首阳者五处贾。逵注云:在蒲坂未考孰是。缑山 在县治南四十里,孤峰突出,周灵王太子晋升仙于此,《山海经》云:缑山之上,无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上有饮鹤池,池在豢龙岩下,一名覆釜堆卢。元明有记,
太子岭 即景山一带,唐高宗太子弘陵在焉,故名。
蛾眉岭 在县治西北二十里,两山迤连如蛾眉然。
刘涧 在县治南五十里,河源出南山,周刘康公食采于此,用其水故名。
落鹿涧 在县治南二十五里,子晋射鹿于此,从浮丘公学道处。
拜马涧 在县治南三十里,子晋乘鹤升仙弃所乘之马于此,乡人拜之因名。
鄩溪 在县治东北十五里,内有莲冬温夏凉。甘露泉 在县治东,其泉莹澈如线,饮之若饴因名。
双泉 在县治南,二泉并出。
巩县
虎头山 在县治南门外,仅接城垣形类虎,故名,知县吴三仁改名南极山。
猴山 在县治东南二十里,山势高峻其形如猴,晋王亥隐此。
赵封山 在县治南四十里,宋种茶此地,封之以禁樵采,故名。
青龙山 在县治南四十五里,其山穹窿,在宋
太祖陵左,故名。
黑云山 在县治南六十里,昔成汤祷雨处,传闻祷毕有黑云起于此山,故名。
洛汭 在县治北,洛水入河之处,清浊异流亦名什谷,禹贡东过洛汭,《史记》张仪说:秦什谷口。《左传》:周刘定公夏馆于洛汭。叹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即此。
孟津县
柏崖山 在县治西五十里,大阳堡黄河南岸,丹崖翠巘佳气浮腾,北魏侯景筑城于上,唐开元初建柏崖仓。会昌间,复置柏崖县,基址尚存。黄河 在县境内,发源星宿经积石龙门,由潼关折而东下,历砥柱过洛汭至于大伾,播为九河入于海。
宜阳县
锦屏山 在县南门外,唐武则天幸此赐名,锦屏中有一峰耸然特出,号曰玉柱峰下有烟霞亭,遗址尚存。又按《县志》:唐仙翁吕岩过此,有时当海晏河,清日一绝,再过有半空豁,然雷雨收,一律后先掩映,石迹犹存。
寿安山 在县治东十三里,隋置寿安县,盖取诸此。
憩鹤山 在县治东南四十里,世传王子晋得仙缑岭,乘白鹤憩此,故名。
公山 在县治西九里,上有周公庙。
灵山 在县治西四十里,周灵王葬此,因名。女几山 在县治西九十里,乃晋女彭娥汲器所化之地,一名石鸡山,《广舆记》曰:白兰香神女上升遗几于此。
汪洋河 在县治西四十里,官庄东自渑池流经鹿跑泉南入洛。
昌谷水 在县治西九十里,源出陕州经连昌宫南入洛。
喷玉泉 在县治东南,司马光诗:苍崖双起,秋云齐,乱峰迸出,如攒,犀石,棱涩不容,马蹄,下马步入荆榛,蹊瀑泉沃,雪托白霓,落潭横引,成清溪,老木长,藤咫尺迷刚,欲出门,忘东西。
登封县
嵩高山 在县治北五里,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居五岳之中。故为中岳。汉武帝改名崇高,汉《地理志》曰:崇高有太室山、少室山,戴延之《西征记》曰:东为太室,西为少室,嵩其总名也。太室山 在县治北五里,《西征记》曰:谓之室者,以其下有石室焉。中峰即嵩顶。唐武照立封禅坛于其上,有天门石、楼玉女窗、捣帛石、定心石、三醉石高、登崖,诸胜。其山二十四峰乃青童峰、黄盖峰、浮丘峰、三鹤峰、遇圣峰、万岁峰、玉镜峰、狮子峰、虎头峰、起云峰、凤凰峰、金壶峰、华盖峰、元龟峰、卧龙峰、玉柱峰、子晋峰、会仙峰、老翁峰、玉人峰、玉女峰、独秀峰、积翠峰、太白峰。
少室山 在县治西十七里,一名季室,《郡国志》:又名负黍山,有负黍城在,其南敬通赋云:遇许由于负黍。即此。《舆地志》亦称此山为御砦。金宣宗曾屯兵其上,因名。唐人作石淙序,有少室若莲之句,至今远近亦称少室,为九顶莲花砦,其山计三十六峰,为朝岳峰、望洛峰、太阳峰、少阳峰、石城峰、石笋峰、檀香峰、丹砂峰、钵盂峰、香炉峰、连天峰、紫霄峰、罗汉峰、七佛峰、灵隐峰、来仙峰、清凉峰、宝胜峰、瑞应峰、琼璧峰、紫盖峰、翠华峰、药堂峰、紫薇峰、白道峰、天德峰、卓剑峰、白云峰、金牛峰、明月峰、凝碧峰、迎霞峰、玉华峰、宝柱峰、系马峰、白鹿峰。
箕山 在县太室东南二十五里,亦名许由山,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即此。《初学记》曰:许由山高大四绝,其北有颍水。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不受而逃,耕于颍水之阳,没葬箕山,尧封其墓,号曰箕山。公山下有牵牛墟,侧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汉颍川太守朱宠于其上,立许由庙。
阳城山 在县治东,后汉荀爽贻李膺书悦山乐水家于阳城,即此地也。《水经注》:昔禹避商均于阳城。唐《地理志》曰:阳城地有测影台,即周公以土规测影处。
轘辕山 在县治西北二十八里,一名萼岭,《十三州志》曰:轘辕道,凡十二曲史记禹通轘辕,后为关,东汉何进所置八关之一也。《左传》晋栾盈过周王,使侯出诸轘辕,即此。
大熊山 在县治东四十里,唐诗称交崖山,山形陡峻,惟有东西两径,东径自王莽坪缘山脊而上,路甚险,西径自孤石沟而入沟,尽处折而南则大熊之西岩也,东岩有仙人洞,稍南有黄
龙潭。
倚箔山 在县境内,一名天箔山,《名胜志》曰:其形峭峻,望如立箔,西北崖下有石钟乳。《唐书》云:贞观七年,采钟乳于倚箔山。即此。
石淙山 在县治东南三十五里,峰攒水绕一邑奇观。唐则天武氏与群臣会饮于此,其迹尚存。
卢岩 在县太室东,唐卢鸿隐处,其岩峭壁千仞,瀑布水飞流而下,恣态万状,最为奇观,东有卢徵君祠,前有飞泉亭,涧中石壁有纹,如墨画水波之状,明袁弘道题墨浪石三字。
蝌蚪岩 在县境内,《名胜志》曰:嵩山之东有蝌蚪岩嵩。《高山记》曰:汉张芝于此得蝌蚪古书。虎口岩 在县太室之奥,唐李荃得黄帝阴符本经于此。
赤脚岩 在县嵩山南麓,相传仙人张赤脚尝憩息岩下。
锦带岩 在县太室南,启母石之左,岩高无际中,有五色石,一层望之如束带然。
摘星岩 在县少室之东,壁立如岑楼。
摩苍岩 在县钵盂峰最高处,有石曰觅心台,文太青命焦复亨改书此名。
柏厦岩 在县少室东,崖削直,其高无际,半壁见一洞门,上有古柏覆之如广厦。
东岩 在县境内,昔白龟年至嵩山,遥望东岩,古木帘幕匝地步,至其傍,见一人曰:吾李白也,为中岳辟掌,笺奏已百年矣。因赠龟年书一卷,读之能辨禽兽言语,即此。
栖静崖 在县中峰东南,稍下三里,许有石岩,形如半舫,其间地仅丈许,上下壁削,游人于崖西穿石窦驾木蛇行以度,崖中石隙滴水不绝,置器盛之可资栖饮,《旧志》称为高登,为更今名。玉黄峡 在县少室正东,峡中多黄石,光润如玉,故名。
待仙峡 在县玉黄峡之南,山势奇险,此为更甚两岩巉峭,耸出云霄,峡之将尽处,有小坪,相传有唐李拾遗祠,明陈文烛记西北有柏洞。鬼谷 在县告城北,鬼谷子学仙处。
颍谷 在县阳城山之东,《左传》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即此。
逍遥谷 在县太室南,唐潘师正所居,太宗幸焉亦名承天谷。
紫虚谷 在县嵩山之阳,宋张升结庵其中。柏谷 在县少室西北,去少林寺五十里,《西征记》曰:谷中无回车地柏林荫霭,穷日幽暗,殆弗睹阳,景裴漼少林寺碑云群峰合沓,深谷逶迤复磴绿云,傍临鸟道。其险可想见也。隋开皇中诏赐少林地百顷,称柏谷屯。唐太宗致书少林寺乃称柏谷坞。
颍水 在县治西四十里,源出阳乾山,流入禹州界。按《水经注》:颍有三源,左源出阳乾山,中源出少室山,右源出少室南溪。
少阳河 在县治西南十五里,源出钵盂峰东岩下,经清烟岭南入于颍。
五渡溪 在县治东南二十五里,源出太室东谷,自山顶下流,疏为二十八浦,山下大潭周数里,清深肃洁,中有立石,高广平整,游者泛舟升陟可以取畅山情,其水荥回曲,折涉者五渡,故名缘溪聚落,即称五渡村,其中多产九节菖蒲。叠石溪 在县治南五里许,太室之前,源自高登崖,澎湃而下一,路崩崖仄涧、或泻而为瀑、或停而为渊、或溅而为濑,南流交西溪。宋康节先生曾游于此,有诗。
金屑溪 在县治南三里许,密樾奇石,映带左右,溪中时有金屑如麸,盖水之最贵者,依崖为洞,焦太仆微时读书其中。
石柱川 在县治东十五里,有二石夹水而立,屹然如柱。
天门泉 在县治北嵩山之上,欧阳修诗:烟霞天门深,灵泉吐崖侧,云湿灏气寒,石老林腴碧,长松暂休住,一酌烦心涤。见《登封县志》
白龟泉 在县治南二十里,泉有石蟹。
卓锡泉 在县治西少林寺前,相传二祖卓锡于此。
永宁县
凤翼山 在县治北一里,以形如凤翼故名。延寿山 在县治西五里,山有香泉,相传饮之者多寿,故名。
金门山 在县治南三十里,一名律管山,《玉泉记》:所谓取宜阳金门竹为管,河内葭草为灰,吹之,以候阳气者也。《旧志》云:黄帝命伶伦取竹于
此以造律吕,按前汉《律历志》:伶伦取竹在大夏之西,昆崙之阳。
嶕峣山 在县治西北三十五里,相传广成子尝居于此,上有河渎灵源庙。
龙头山 在县治西四十五里,洛水之阳,上有快风轩。
大通山 在县治西五十里,上有风穴,击之如雹声。
阳虚山 在县治西北五十里,一名阳峪山,《山海经》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元沪之水,仓颉随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即此。
崤山 在县治西北六十里,一名嵚崟山,春秋时晋人败秦师于崤,即此。
大坛山 在县治西四十五里,山顶广平如坛,高埠如屋,又名坛屋山。
分水岭 在县治西四十五里,有泉分注嵩县陕州皆有之。
鱼脊岭 在县治东北七十里,以其形相似故名。
摩云岭 在县治西八十里,其山高峻凌云。王官谷 在县治东四十五里,大柱山中。元沪水 在县治西五十里,源出阳虚山南,流入洛。
崤水 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崤山下,南流入洛。大宋川 在县治东北二十五里,源出黄塘山东南,流经宜阳入洛。
香泉 在县治西,延寿山侧。
刀环川 在县治东北五十里,源出崤山东,流入宜阳界,名昌河。
九经涧 在县治西北一百里,相传汉光武微时于此迷路,往来九次,遇一老人指以出路,因名。
回溪 在县治北六十里,《东汉书》邓禹邓弘要冯异共攻赤眉,屯兵回溪,大破赤眉于崤底,即此。
醴泉水 在县治西南,流入狂水。
新安县
慕容山 在县治北,相传慕容垂屯兵于此。烂柯山 在县治西南三十五里,群山秀错佳,水繁密,有清溪泄于山峡之间,其石如烂木,取块剖开内,有树叶痕,岩下一洞,深邃莫测,名王乔洞,即樵子王乔遇仙处。
阙门山 在县治西三十里,与青龙山相对如阙,涧水中流,谓之阙门,俗称铁门非。
青要山 在县治西北七十里,黄河南岸,其山壁立数仞,《山海经》称为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鴽鸟,南望瞻渚,辕水出焉,有草黄华赤实服之,能益人颜色。
漏明岩 在县治西北六十里,旧名石门,两壁削立数十丈,中一径可通往来,旁有岩,居民建寺,后为避兵之所。
小儿崖 在县治北十里,黄河南岸,其北岸有孔子岩,与此相对,俗传孔子西游至此,见数小儿凿崖,以通黄河之路。
猫儿崖 在县治北六十里狂口渡,北枕黄河,相传河岸北山有白鼠,碛舟自西来,每为所坏,后凿石猫,于水中以镇之河流遂平。
少水 在县治东南二十一里,东流入涧,《山海经》云:瞻渚之上,少水出其阴。
渑池县
韶山 在县治北三十里,有金乌白兔二峰,改渑池为韶州,盖取诸此。
白石山 在县治东北二十里,山多白石,如粉状涧,水出于此。
方山 在县治东北五十里,顶形四方,故名。广阳山 在县治西二十里,渑水出于此。桓王山 在县治北九十七里,周桓王葬此,其上有桓王庙。
黾池 在县治北,黾似蛙而腹大,池有此因名。渑水河 在县治西二十里,郦道元云熊耳山际有渑池,水东南流即此。
嵩县
三涂山 在县治西南十里,盖神禹所凿以导伊者。《书》曰:南望三涂是已。两山壁峙,伊水中流,一为伊阙,一为陆浑,并此为三,涂俗呼为崖口,又曰水门云。
陆浑山 在县治东北四十里,一名方山,春秋时陆浑戎居焉,秦因其地置陆浑县,汉末胡昭隐居于此,今呼为古城者是也,《左传》楚子伐陆浑之戎,即此。
九皋山 在县治东北四十里,直南为鹤山,二
山相向,伊水经其下,故名。唐贺兰藏修于此,宋程颢作邵康节墓志,谓:九皋在其南,盖谓此也。上有鹤鸣观铁柱,龙湫一泓,夏冬不涸,盖一邑巨观云。
思远山 在县治北四十里,其山高大,与九皋七峰并取,登高思远之义,唐圣历二年,则天武氏发洛阳幸此曾,建乘凉阁、避暑楼、射雁台,今遗址尚存。
伏牛山 在县治西南三百里,唐自在禅师降伏野牛之所,山摩苍穹,涧绝地纪,寺后山巅有一泉倾流而绕,寺前淋宫禅室,星布其处,今为嵩与内乡南召之界。
凤牛山 在县治北三十里,宋建炎之后,大梁已为刘豫所据,翟兴为宋安抚使,保护陵寝曾,屯兵于此,以拒金人城址犹存。
露宝山 在县治西北七十里,元末李兴屯兵于此,今为嵩与宜阳之界。
紫荆山 在县治北九十里,山中为梁二帝陵,麓为邵康节墓,直北嵩与洛阳之界。
耙耧山 在县治东北二十五里,下为两程夫子宅,与古陆浑县相对,今建有二程夫子专祠庙,制拟于阙里。
高都水 在县治西北五里,源出大矿山南,至青山东过高都入于伊。
空桑涧 在县治南一十五里,凤凰山之下一涧幽窅,世传伊母化为桑之处,有莘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即此。
卢氏县
熊耳山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禹贡导洛自熊耳,即此。
老君山 在县治南二百五十里,南望武当,北视条岳,东见伊阙,西俯熊耳,昔老子讲道修炼于此,上有老君殿,皆石柱、铁瓦,丹灶、丹井犹存。铁岭 在县治北四十里,从秦山发脉过峡于此,为邙山之要,其地险峻,乃南北通衢,昔人曾置戍焉。
闷顿岭 在县治东南百里,伊水出焉。
青崖 在县治西九十里,上多产羚羊。
白龙崖 在县治东南,抱犊山塑白龙像于下,故名。
马回川 在县治东北七十里,相传唐盛彦师伐李密于此振旅而回,故名。
汤水 在县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源出恶峪岭南,流入粉青江。
横涧川 在县治北,源出铁岭,流入城中,析为众渠灌溉蔬圃,东南流入洛。
陕州
砥柱山 在州治东四十里,黄河中流禹,贡导河积石,至于砥柱即此。
三门山 在州砥柱上流百馀步,禹导河凿以通流,南曰鬼门,中曰神门,北曰人门。隋开皇十五年,疏凿之。唐开元二十九年,李齐物又凿之。唐太宗令魏徵勒铭。至德宗贞元元年,遣官致祭又复凿之,有祝文存焉。
鸡足山 在州治西南二里,峙临河,曲形如鸡,足上有迎祥观,为河上公注经处,汉文帝曾幸焉。
橐水 在州治南门外,一名永定涧,源出橐山,西流入河,其水暴悍,益以山涧诸水,甚为民害。谯水 在州治南三里许,源出自常永山谷,西流入河,俗呼为三里涧。
七里涧 在州治西南七里,今名石桥沟,北流入河,汉献帝东迁,李傕郭泛等追乘舆战于东涧,天子幸曹阳墟,即此。
茅津 在州治东北十里,一名沙涧,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即此。唐太宗造浮桥以济渡系,豫晋两省通衢。
虾蟆泉 在州城西门外,水自石眼流出,内生蝌虬,祷雨即应。唐韩愈诗: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闻说旱天祈得雨,只疑蝌虬是蛟龙。
灵宝县
浮山 在县治西南九十里,上有浮丘丰济侯庙墓。
乾山 在县治东南一百里,祖龙纡折蜿蜒而下来脉结县。
牧犪岭 在县治西南十五里即桃林之野也,犪牛名出岷山,肉重千觔,武王克殷归,牧牛于此,故名。
石堤山 在县治西南,万度山下有石堤祠,铭云: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剌史
领弘农太守南平公所建,出《水经注》
柏谷 在县治西南一百里,中有亭,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楚狐偃曰:不如之翟。汉武帝尝微行至此,见馈亭长妻,故潘岳西征,赋云:长徵容于柏谷,妻观貌而献餐。皆此地也。弘农涧 在县治西,源出朱阳镇藏牛谷,会崤渑诸水,北入于河,师古曰洪溜涧,宋避英宗讳又改曰鸿胪涧。
断密涧 在县治东南一百二十里,即盛彦师斩李密处。
门水 在县治西南,《水经注》曰:门水,即洛水之枝流,东北出为门水也,又东北历华阳之山。山海经所谓华阳之山,门水出焉者也。
菑水 在县治东二十里,《水经》云:水出常丞山之西北,经曲沃城南,又曲经其城西,北流入河。
阌乡县
阌山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数峰特出,形势嵯峨,县之得名以此。
荆山 在县治南三十五里,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此,鼎成骑龙升天,人抱遗弓而号,汉武帝建宫其上,唐王颜有赋。
休马山 在县湖城,周武王归马处。
秦岭 在县治南三十里,起自秦陇,谚云:秦头虢尾,太华相连韩。愈左迁潮阳曰:云横秦岭。即此。
湖水 在县湖城西门外,源出秦山,迤逦萦回,北入于河。
郎水 在县治西二十里盘豆镇,自枣乡峪,北入于河,昔曹操以杜畿为河东太守、畿诡道自郎津渡即此。
玉娘湖 在县皇天原南,见唐诗。
阿对泉 在县治南,阿对乃汉杨震家僮,尝引泉灌蔬,因唐吴融诗:六载抽毫侍禁闱,可堪衰病决然归,五陵年少如相问,阿对前头一布衣。九龙泉 在县治南十五里,泉有九窟,源深莫测,唐开元时旱,祷雨有应,赐名为九龙泉。
《府志》未载山川洛阳县
青罗山 在县南三十里,邑神仙王旻常居此。厥山 在县南三十里。
景阳山 在故洛城东门,华林园魏,明帝筑,今颓阜尚存。
桃花山 在县伊川上,其山野桃甚多,世传古学仙者所种。
骆驼岭 在县东北,凤凰山取形之相肖,故名。牛吼谷 在县西北八里邙山上,老子跨青牛度函谷关,至此牛鸣,故名。
大隆冈
二隆冈 在县东,关夹、马营相去二百步许。宋太祖太宗发祥于此。
郏鄏陌 杜预释《地理志》曰:河南县王城西有郏鄏陌。
鹞店陂 在县东北二十里鹞店迤东,洛阳要地,达卫、晋、燕、赵之咽喉也。
白马坂 在县东二十里白马寺西,垂拱中诏白司马坂营大像,縻费钜万苏珦,以妨农上疏,切谏则天纳焉。
王村沟 在城西北,相传大王村乃晋王祥所居故里,此沟以附近得名。
藏马沟 在县东南二十里,世传王世兖破李密曾藏马于此。
樱桃沟 有二一在县正北,去城七里曰小樱桃沟,一在县西北,去城二十里,曰大樱桃沟。仙台沟 在城西南四十里,岩伴有石台三,相去皆二丈,有奇高与岩等非倚非正,结搆天然,相传曾有三异人,各踞其一兀坐偶,为俗人所窥,遂不复留岁久,今止存其一。
黄河 在县北五十里,旧属河南县,今属孟津县,故不详其事。
金谷涧 在县西去城八里,晋石崇别墅,《水经注》云:金谷水出太白原东南,流历金谷谓之金谷涧。
温谷涧 在县北二十里,下有温泉,源出瓦店,流于孟津县入河。
龛涧 在县东,按薛史李愚避难,居河南之别墅,涧近伊阙。
皂涧 在县西,隋炀帝于此建显仁宫。
诸家川 在县东南六十里,源出登封县界,西流至姬磨堡入伊水。
九眼泉 在县北三十里谷城山之东南,一泉有九眼,水九道迸出,故名。
夺槊泉 在县西北十里,秦王世民征王世充于洛阳,为其伪将军单雄信所逐,尉迟敬德救之,因夺雄信槊卓地,三军不能举,敬德以手拔之,随有泉水涌出,故名。
灵泉 在城南二里,宋政和间,里人异其旱涝,如常试病者饮之辄愈,故名。
温泉 有三,一出瓦店温谷涧,至孟津县界入河,一出建春堡伊水东,一出龙门东,北入伊水。五龙泉 在县西北谷水堡,源出秦山北,五龙沟中,约行五里潜入于地。
滴水泉 在县南四十里瑶底村土崖上,覆空广一丈有奇深半之其壁津津焉累水成珠下滴于地,一村蔬禾皆赖滋灌,旱不为减,潦不为增,斯亦奇矣。
狄梁公泉 在阙塞山西寺沟沟,北向迤逦而入,颇有幽趣,沟尽而山横,其间泉在山上,下流龙门镇,北横栏而过,俗传为狄梁公泉,漫无可考,《甘泉记》云:东委一舍,下达伊水,甚似此泉。白龙潭 在玉泉山即汉时濯龙潭,曹操采濯龙祠前梨树在此。
黑龙潭 在伊阙西北岸水下。
偃师县
北邙山 在县治北二里许,一名郏山,为天下之辐辏,东跨巩县,西跨洛阳,北跨孟津,绵亘四百馀里,四围险固,当河洛之间为水堤保障,古谓秦头巩尾,此正其尾也,土脉深厚,东汉诸侯及唐宋名臣多葬焉,山北岭有墩,传云宋时边堡,金更名太平山。
白云山 在县治南二十里即景山西一带,白云出即雨,乡人视为雨徵。
万安山 在县治南五十里。
浮山 在县治南五十里。
百坯山 在县治南五十里,汉和帝常幸此山,再成曰坏。
马鞍山 在县南六十里,与少室相接,以形名。燄光山 在马鞍山下,五峰并列如火燄,然故名。
香炉山 在县治南六十里,当马鞍少室之门,巑岏尖峭如博山炉形,故名。
羊蹄山 在县治西北二十里,其山周回,石上有羊蹄迹,故名。
牛心山 在县治西南六十里,与浮山对,以形名。
磨盘山 在县治东北十里即邙山之支。灵龟山 在县治东北十五里,以形名。
委粟岭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唐宋修陵采石委粟于此,故名。
庙儿岭 在县治东南四十里。
黄麓冈 在县治南三十五里。
太后冈 在县治西南五十里,有汉薄姬庙在焉,一名太尉冈。
百里坪 在县治南五十里。
佛光峪 在万安山下,俗传昔有佛放光于此,故名。
养龙岩 在县
石室岩 在马鞍山上,穹窿如室,俗呼为瓦间堂。
滴水岩 在佛光峪崖中,有泉滴水故名。浮丘洞 在县治东南,仙君堡天台道士浮丘公修道之处。
冷水洞 在县治东南仙君堡中,有池水冷切入骨,故名。
过山洞 在县治西北石桥堡,其洞可通人行,一名穿山洞。
鸾猪洞 在县治东南仙君堡,昔有鸾猪处于此,土人获之遂名。
紫云洞 在县治西南山。
宫底坡 在县治南十里。
柏坡 在县缑山之麓,有古柏满坡,故名。嘉靖戊子岁荒,居民始取资食日久遂歼。
九龙坡 在县治西南十五里。
黄马崖 在县治西南二十里。
臭椿崖 在县治西南二十里。
高家崖 在臭椿崖东。
洛河 源出弘农郡上洛县冢岭山,至治西南五里与伊水合流,经巩县东十里入河,伏羲时洛出书即此,其神为宓妃,魏曹子建著有洛神赋。
伊河 源出卢氏县闷顿岭,自伊阙流至治西南五里合洛水。
碾子河 在县治西南韩庄,北流入于洛。
乾河 在县治南史家湾,北入伊洛。
饮鹤池 在缑山上,今涸。
金莲池 在县治西南四十里,池广丈馀,深五尺,唐终南山王祖师寻其友张神童至此,有金莲七朵生于池内,故名。
饮马池 在县治东南仙君堡升仙庙,即王子晋饮马之池。
汤王池 在县治东北八里邙山上,有汤王庙,今废遗迹尚存。
马跑泉 在佛光峪,昔唐三藏往洪州,归至此所乘之马跑地得泉,今涸。
张公泉 在县治南缑山壁,俗传宋时有张公每取饮之,故名。
甘露泉 在仙君堡南,泉水莹彻如饴,故名。灵泉 在县治南仙君堡浮丘祠东沟,中元致和间,泉始出,澄澈可爱,病者饮之即愈,故名。双泉 在县治南少微堡,二泉并出,唐王祖师与张神童学道处。
温泉 有二一在治东十五里邙山下,南流入洛,一在万安山下,其水皆莹澈,四时俱温。兰溪 在县治南四十里。
二龙潭 在县治北二里邙山之麓,水常不竭,祷雨辄应。
五龙潭 在县治西南七十里,其潭一石板而五泉出,遂成潭水,深丈馀澄澈如鉴,旱潦无增减,每祷雨辄应。
黑龙沟 在县治北一里许。
二龙沟 在县缑氏东,二水同流北入于洛迤,东北十里中,有泉常满,俗名满水井。
九龙沟 在县治西南十五里。
牛角川 在县治南二十里,以形名。
岳家滩 在县西南五里。
孙家湾 在县治东十五里。
佛头滩 在县治西南十五里夹河,相传伊水泛龙门有石佛头忽流至此,以乱石纠聚,成滩。
巩县
邙山 在县北三里,西拥岧峣,当河洛之间为神堤之障,古号秦头魏尾,即此山之尾。
紫金山 在县西南二里,其山形色类金,故名。龙尾山 在县西三里,宋诸陵联络,其下至此断绝,尾接河洛,故名。
乱石山 在县南八十里,下出牛鼻五泉。青堆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其山四时苍翠。老君山 在县南八十里,下有老君洞丹井。磨脐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山势高峻如磨。夫人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汉光武纳左夫人于此,后遂葬此。
寒战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峻高插云霄,下有玉仙河,虽盛暑亦有寒气逼人。
铁山 在县南四十里,山石如黑铁。
马鞍山 在县北八里,邙山尾形凹似之。轘辕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其坂十有二曲,将去复还,故名。
孤山 在县西二里,其山孤立无倚,峰尖甚秀。射垛山 在县西六十里,宋将孟良习射处。石土山 在县西十里,突峰突起石土相半。卧龙冈 在县东五十里,冈形似之。
骆驼岭 在县西一里,形似之。
火石岭 在县东三十里,山石击之有火。寺岭 在县东二里岭下,竹林寺八景之一。窑岭 在县西八十里,宋置铁冶于此。
五枝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嵩山至此分五枝,一结青龙山,一结伏儿山,一结汴梁,绵亘数千里,皆此山发脉也,其二枝短小无所结。
嵩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接嵩山。
孤姑岭 在县西二十里,有姑坐化处。
鹿耳寨 在县赵村堡石寨,峰峦峻绝,千仞壁立,上有泓水四面无路,止一小径可以避乱。鸡翎寨 在县罗口堡,元人郝义于此避兵。孟良寨 在县罗口堡,宋将孟良立。
刘备寨 在县原良堡,汉昭烈屯兵处。
老君洞 在赵封堡,洞有老子像。
罗汉洞 在县罗口堡,洞有罗汉像为元魏时置。
纳水洞 在县万山之中,为众水汇聚之处,水入即涸,绝不停蓄,以物投之,至荥泛,二水流出通达甚远。
罂子峪 在县东二十里,五代唐庄宗遇李嗣源还,至罂子峪即此。
蓼子峪 在县东二十里。
裴家峪 在县西四十里。
洛口河 在县东北二十里,洛入河口,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即其处也。
市河 在县东门外依城,源出青龙山、旋绕山岩之间,流入洛水,县八景之一。
魏氏河 在县东南三里,源出青龙山,水甚微细,流入于洛。
洛河 在县北三里至洛口入黄河,今至泛水。乾石河 在县西二十里源出青龙山,河道皆石,雨后大水入洛,不雨无水,故名。
青龙河 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青龙山总牛鼻,五泉之水而成河入于洛。
长罗川 在县西南,又名罗口,《水经注》罗出方山西北,流过訾城入洛。
荣锜涧 在县治杜预云巩县西荣锜涧,谓之畿内。
担车涧 在县西三十里。
黑龙潭 在县东南七十里,前有元君庙,遇旱祈雨多应。
小龙池 在县王仙山内。
黑水池 在县南慈云寺下。
莲花池 在罗口堡,宽二十亩,宋人种莲处。八角井 在县西石窟寺前。
菡萏泉 在县东竹林寺前,泉水莹然,常开菡萏,故名,旱涝水不增减,下通市河入洛。
柴家泉 在县坊郭堡石崖之内,青壁之间,其流微细,其声潺湲流派,弥远引注灌田。
马跑泉 在县赵封堡,昔汉高祖屯兵于此,马渴无水,跑地得泉,至今不涸。
罗汉泉 在县罗口堡罗汉院西南百步。西流泉 在县罗口堡,水出乱石山之麓,西至嘉村合青龙河入洛。
牛鼻泉 在县罗口堡,泉水一池,莹碧照地,岁旱引水灌田。
涌水泉 在县罗口堡村麓之间,水势浩荡,旋绕岩阿,至涉村合青龙河入洛。
菩池泉 在县罗口堡。
明溪泉 在县西南,《左传》窦牟军明溪即此。饮马沟 在县东七里,昔吕布屯虎牢饮马于此。
岑彭沟 在县东四十里,汉将岑彭葬此。醋峪沟 在县东七十里,沟内有二石盆,遇天阴,雨盆内有水,不滴不溢。
石狮沟 在县西二十里,石若狮子,故名。水峪沟 在县西二十里,水出邙山。
和泥沟 在县西南二十里,宋修陵屯役之处。石涧沟 在县西三十里。
孟津县
首阳山 在县东三十里,峰峦秀整,土石相兼,夷齐叩马谏之后遂隐于此。
邙山 在县南二里,西至横水,东至叩马,绵亘百馀里,高下相半,秦汉唐人多葬于此。
谷城山 旧名替亭山,在县西六十里相留堡,盘踞平旷之地,耸出冈阜之表,瀍水出其下,春秋时置谷城县因名。
犁铧山 在县东三十里叩马村南,巍峨翠拔,形势直上若犁铧然故名。
翠薇山 在县东三十里,峰峦圆秀雄峙,西南视之,俨如翠盖。
九女山 在县东五里双槐镇正南,俗传九女葬父于上故名。
苏山 在县西五十里昔地多紫苏故名。黄麓山 在县西五十里相留里,近大河,高出群山,秋高群莺,飞集其上。
柏庙山 在县西六十里兔浴沟南庙祀山神犹存古柏。
花崖山 在县西三十里柿林堡,临黄河。书案山 在县东五里邙山之麓,一山突出,形如书案,故名。
龙门山 在县东十里双槐镇南。
药蓝山 在县西三十里,其形似蓝人,传有仙人养真于此。
丁紫崖 在县西三十里,其岩突出于河中,洪涛巨浪湍急其下。
媳妇崖 在县西四十里。
檀华崖 在县西三十五里。
千佛洞 在县西二十五里,有古洞三窑、祖师庙三楹。
瀍河 在县西相留里苏山下西一里平地,发源东南流六十里至洛阳南入洛水。
涝河 出洛阳县瓦店邙山中,至孟津县西十二里上,河头始出山口入平地,或有时由故道
而浮流,或有时伏地中而泯迹,水性之不常有如此。
清河 在旧县之南,滨河地下,积水成池,东入于河。
横水 出洛阳新安界西南二沟中,分流三里许,始相合,又北流五里入于河,金人疆域图云:孟津有横水镇。
渐池 在旧县南,古泉湮塞,积水成池。
八角井 在县西耕子沟龙王庙前,岁旱祷雨辄应。
宜阳县
钟山 在县城西南,隅与屏山间一藻水。龟山 在县儒学门前。
半壁山 在县治屏山南。
黄金山 在县治屏山南。
笔山 在县东店南,形似笔,故名。
金牙山 在县治,有汉尚书栾巴墓。
喊龙山 在县东十五里。
龙山 在县东二十里,出龙尾泉。
虎山 在县东二十里,出虎乳泉。
石墨山 在县西南二里,《水经》云:洛水侧有墨石可书,因名。
马蹄山 在县南三十里。
神峪山 在县西五里即神林峪,邵尧夫司马君实尝游此。
凤凰山 一名灵山,在县西十五里,一峰突起,两傍耸出,状如凤翼,故名,上有灵山寺。
黄帝山 在县西十八里,有轩辕黄帝庙。小富春山 在县西八十里严郭村。
白马山 在县西八十里,与金门山相接。岳顶山 在县治,峻极于天,不可攀跻,由龙屋至山顶上有六十里。
花果山 在岳顶之西。
嶡山 在县治,下有金线涧,经流福昌东北,引以灌田,其山半嶡然而起,因名。
汉山 在县三乡寨北古柏苍郁,有光武庙。
三涂山
紫罗山 在县西六十里紫罗村。
金门山 在县西六十里,山多紫罗可采。湖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山中有一小湖。紫云洞 在县锦屏东数峰间,其洞有三,西曰紫云,东曰悬空,中曰玉芝,昔陶复朴学道居此,又名陶公洞。
马明王洞 在县锦屏东,柏峰尽处,又名锣鼓洞,触之作锣鼓声,故名。
石洞 在县锦屏山玉柱峰下,可避暑。
三官洞 一名水崖庵,在县灵山之麓,崎峭玲珑,宜邑佳致。
九龙洞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九龙灵济庙。换香洞 在县赵堡南山十里许。
洛河 在县城北百步许,发源洛南蒙岭山下,由卢氏永宁过宜阳至洛阳西七里,与涧水合,再东与瀍水合,至偃师南与伊水合,至巩县入黄河。
藻河 在县西南隅,一名铁藻沟。
顺阳河 在县南五十里,源出本县,流经嵩县北入伊。
金线河 出嶡山,经福昌东南入洛。
渡羊河 自永宁山南,经流入洛。
渠谷水 在县西七十里,源出流漕村石崖下,南流东入洛。
流谷水 在县西八十里,源出流漕村石崖下,南流东入洛。
芃水 在县治,水经福昌县。
皂涧 在县东十里涧,淤泥黑如皂,因名。红蓼涧 在县营河东之西,地产蓼,因名。黄涧 在县西六十里黄涧村,流入洛。
横流涧 在县治韩城东西两关之间,源出熊耳山,至韩城东南入洛。
凤凰泉 在县灵山大佛殿东,上有翳然亭,题咏甚多。
鹿跑泉 在县白鹿庄南,今名鱼儿泉。
柳泉 在县西官庄堡,宽丈许,旁植以柳,因名。蟠龙泉 在县神峪山南。
净眉泉 在县平泉子母石下。
周公泉 在县灵山东。
甘泉 在县西南赵堡村眉城东,水甘美,因名。三泉 在县治,一曰大龙泉,一曰龙尾泉,一曰虎乳,泉东有三泉寺。
叠石溪 在县南亢家庄。
泊池 在县治,一名泊头湖,其池有莲、菱、鸡头、
等物,四围皆山,值天雨,四山之水皆泊于此,故名。
冰井 在县赵堡何家村,后唐武后避暑藏冰处。
圣井 在县段村北。
胭脂潭 在县高桥北河下,潭中之石紫赤色,因名。
女娥潭 在县治,彭娥汲水处。
龙潭 在县高桥南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