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八卷目录
卫辉府部汇考二
卫辉府城池考
卫辉府关梁考
卫辉府封建考
卫辉府公署考
卫辉府城池考
卫辉府关梁考
卫辉府封建考
卫辉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四百八卷
卫辉府部汇考二
卫辉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卫辉府城 汲县附郭,东魏始建,历后周隋唐五代宋元因之。元至正辛卯总管朱守亮监郡,哈刺拔都同修。元末兵燬。至明洪武初增筑,置千户所守之,周围六里一百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广如之,壕深一丈二尺,广六丈馀,南西北三门旧以土,正统间知府叶宜、千户张谅同修,包以砖石。成化九年圮于水,知府邢表、千户寇鼎同修。十八年又圮于水,知府张谦、千户邵谊同修。隆庆年又圮于水,知府朱应时继修。万历十三年建潞王府第,拓城前三面,增七百三十二丈,共八里七十步。高广与旧同。外砖内土,新添东门,合旧门为四:东曰宾阳,南曰迎薰,西曰眺行,北曰拱极。门楼四,高耸壮丽,视昔加焉。门各二重,有月城,有敌台,有角楼,警铺共三十所。池新旧共长一十五里三十步。知府周思宸建,郡人都御史郭庭梧有记。见《艺文志》。万历丁未,天偶霪雨四十馀日,城垣颓敝几尽,知府刘迁重修,未底落成。万历四十二年损坏更甚,门楼角楼尽倾废。知府何廷魁率同知鲁廷彦、通判宋登仕、推官储纯臣、汲县知县黄宗周具详两院司道修葺,迨万历四十三年正月内鸠工,崇其卑修其废,更将城北面、东西二角楼创立规模,大为营建,并警铺各所无不增修,季馀焕然一新。皇清顺治十一年大水入城,东尤下,知府李橚生、
知县商民宗合地方公议,详请永塞东门。十三年知府郑茂泰、知县胡引瑞复开焉。府城系汲新等六县合守禦所各立界分修。康熙二年守禦所归并,汲县将所分城工复均派六县。又北盐店城,在西关外。卫河桥北即德胜关也,系明崇祯年间巡北道常道立周围创建筑城,俱垒以砖石,门四座,今渐颓废。又土城在南关,有镇卫通汴作新三门,俱崩圮不堪。又西盐店城,在西关卫河南岸,与北盐店同时创,俱垒以砖,门四座,今颓废几尽。
外县
胙城县城 始建未详,旧圮于河。洪武十四年重筑,周围五里有奇,高一丈五尺,广一丈,东南西三门:东曰近畿,南曰通汴,西曰适卫。池深五尺,阔一丈。正德六年知县孔凤、嘉靖间知县韩天赋、左桂、于正、王诰、隆庆四年知县陈永直、万历九年知县霍炳继修。崇祯十年知县李镜典砖包东西、后南门楼,圮废。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刘纯德修复如故。
新乡县城 居卫水之阴,形如覆釜,唐武德三年始建,明景泰二年知县侯麟重筑,天顺元年知县杨清增修,正德间本府同知张经增筑。周围五里二百四十二步,高一丈八尺,广如之。四门:东曰迎恩,西曰来宾,南曰朝阳,北曰拱宸。隆庆间知县张范间易砖垛,万历六年知县余相继修,池深阔各丈馀,万历十四年知县张赤心重浚,水通卫河。二十年知县卢大谟增建北门楼。崇祯间知县丘时可重修,知县米寿图创包砖城。皇清顺治间知县王克俭增修敌楼:东曰太和,西曰万说,南曰虞弦,北曰长泽,东南曰来云。
获嘉县城 始建未详,洪武三年知县熊邦基重筑,天顺三年知县邢表重修,周围三里一十三步,高二丈四尺,广半之四门。池深一丈,阔如之。成化十八年知县吴裕增修,高垣墉而增女墙,建门楼而新角铺。表四门之名: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南讹,西北曰朔易。正德六年知县任守德、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张道、万历六年知县张一心继修,易东门曰承恩,南曰广晖,西曰通武,西北曰揆文。四十三年本府署印同知鲁廷彦重修,四十六年知县张谕增修。皇清康临二十三年知县冯大奇始请详上台,捐俸倡输,改创为砖城。
淇县城 即古殷墟地。相传汉时筑。隋发朝歌,置卫县,此城遂废。唐宋金因之。元至元丙子都转运使周惠请立淇州,因旧城增修。明正统十二年知县董英重筑,周围八里三百步,高一丈五尺,广一丈。四门各建城楼,四角各建角楼,修土堞二千三百有奇,池深七尺,阔一丈二尺,弘治正德嘉靖间知县颜颐寿、高杰、杜岩、刘金方员相继修理,嘉靖二十二年知县张宜周围接筑五尺许,引斮胫河水以益池,万历癸巳通判卢茂继修,改建西门于北,以固风气。崇祯七年知县程墨建南北外城门。十年知县路鸿逵修周围砖堞二千有奇。
辉县城 外城土为之,周围十里许,即古州城。相传肇自共国旧基,四门遗址尚存,内城亦土为之,即今县城。景泰二年知县方中矩重建,周围四里四十八步,高二丈六尺,广三丈五尺,东南西三门:东曰朝京,南曰望汴,西曰观澜。池深一丈,阔八尺,正德十二年知县赵钺、嘉靖三年知县许琯、万历六年知县聂良杞、十五年知县卢大中继修,崇祯五年知县张克俭因流寇入辉,沿山作乱,遂改建城垣,下为石城,高一丈;上砖,城高一丈六尺。皇清顺治九年夏雨连绵,四垣崩颓二十馀丈,至十五年知县秦长春修筑始完。
卫辉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关隘延津关 在府城东南二十五里,基址尚存,魏于禁守延津,与乐进等击袁绍,关羽斩颜良、文丑即其地。旧设巡检司,今属延津县。
临清关 在新乡县东二十里,隋杨元感反黎阳关,越王侗樊子盖等勒兵备禦修武,县人相率守临清关,即其地。
侯赵川关 在辉县西北六十里,登十八盘,踰石磢岭,连山四障,俨如城郭。其中旷衍,泉甘土肥,资村平罗,沙冈北流,四社民居之。北接林虑,西瞰陵川,即宋岳飞战处。明设巡检司,有弓兵二十五名。
鸭子口关 在辉县西五十里,山路险阻,西通陵川,为两省襟喉。明设巡检司,弓兵同上数。石门口 在鸭子口东北,左右山险,关门壮伟。雁翅坡 在侯赵川之西,连山跨水,关门天险,固若金汤,楼扁雁翅凌云,遇警则设兵守之,嘉靖间分守参政李充浊建置。
桥梁
德胜桥 在府西关卫河上,正统四年知府叶宜易木以石,成五洞。成化九年知府邢表、十六年镇守太监蓝忠、知府张谦、弘治五年知府王俨、嘉靖元年守禦所人谢宣继修,三十四年知府范充浊撤旧大新之,成九洞。尚书王英有记。濒郭桥 在德胜关北。
通汴桥 在通汴门外。
苍河桥 在府城北三十里道光店北,又苍峪山内,岁修小桥十数处,亦名沧河小桥。
棂星桥 在府学前,万历十六年建。
玉虹桥 在府城内,知府王时济建。
公济桥 在府。德胜关西。书办官赵起引庠生汪崇文建。
小石桥 在德胜关西。康熙三十年郡守胡蔚先捐俸重造,有碑记。
邵公桥 在新乡县北关,卫水经流其下,北通共城,宋政和元年知县邵博创建,因名。明正统二年知县诸贤重修,弘治八年知县王统易以石,加七洞,民乐成之,更名曰民乐桥。嘉靖癸卯知县侯东加九洞,增石槛,岁久倾圮。皇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周毓麟增修。
衍庆桥 在新乡县西门外,弘治九年义官臧荣建。
瞻忭桥 在新乡县朝阳门外,嘉靖间知县侯东增修,加石槛。
迎恩桥 在新乡县东门外,旧名槐阴,致仕官王贯建。嘉靖间知县侯东重修。皇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周毓麟增修。
济人桥 在新乡县北关东,嘉靖二十二年知县侯东修。
合河桥 在新乡县西北二十里永康社,西山诸泉汇于丹河第二渠,入清河,至此与卫水合,故名。明初建桥三窦,隆庆六年知县于应昌修,易石,分七窦,舆徒利之。
永济桥 在获嘉县西北十五里,元延祐间主簿贾节建。至正十三年重修。
三桥 在获嘉县西北十五里,地名吴泽。嘉靖间僧常月于桥左创佛殿、讲堂、僧舍二十馀楹。高村桥 在淇县北二十五里高村社,淇水经流其下。
斮胫河桥 在淇县城南五里官道上,邑人董玉孙弘道修。
西岩桥 在淇县南二十里西岩村东,斮胫河上。
思德桥 在淇县北十二里思德铺南小石河上。
高登桥 在淇县南三里官道上,嘉靖二十四年邑民高登建。
殷墟桥 在淇县北五里,知县李尚实建,有记。善明桥 在辉县西二里,俗呼大桥,卫水经流其下,金明昌三年建。明弘治七年知县李踪修,训导萧英记。
双溪桥 在辉县西北五里,俗呼马家桥,二桥相连,百泉分水,流经其下,元皇庆二年建。三渡桥 在善明桥西,百泉水支流经其下。新石桥 在善明桥南,隆庆间邑民靳寿建。便民桥 在辉县西南二里,俗呼张家桥,嘉靖间邑民张伦建。
利涉桥 在便民桥南,邑民胡京建。
云门桥 在辉县南十五里,弘治十五年知县李琮建。以上四桥俱百泉水所经。
朱家桥 在辉县西南十里,卓水万泉经流其下。
蔺氏桥 在朱家桥下流,邑人蔺公九女所建,桥上有九女祠。
胡村桥 在辉县西三十里,洪武三年建,丁公泉经此,两涯荷花,一望无际。
薛家渡 在淇县东南三十五里。
西岩渡 在淇县南二十里,以上二渡俱齐卫河。
卫县渡 在淇县东十五里。
《府志》未载关梁。《汲县志》乾石桥 在卫城西北防水溢,弘治年间知府严祯建。
双河桥 在河西双河口,河水泛溢,病涉者众。郡人典史何廷捐己资百金筑桥二座,行者便之。
正阳桥 三座各三洞,在明潞藩府正门外,即当日旧城河地,明万历十六年封潞藩展南城知府周思宸建。
管家桥 在城北水屯前。
兴隆桥 在李彦屯。
刘家沟桥 在城西十二里石驼村北。
东关石桥 二座。
北关石桥 四座。
《胙城县志》
香台关 在县西南三十里,后属延津县。
三城门小桥、学门小石桥 俱为沙掩。
徒杠 在县西十馀里四柳村西黄河故道,每岁夏秋之际,雨积汪洋,人病徒涉,明万历五年知县徐峨构木为桥,名曰徒杠。往来称便,后废。宜村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即金正大间徙置县治处也。
南宋渡 在县东南十五里,二渡俱通黄河,久涸。
马村渡 在县西六十里,通沁河,久涸。
《新乡县志》
普渡桥 在朝阳门外圆通庵前,顺治间知县王克俭建。
西渡桥 在来宾门外九莲庵西,崇祯年间建。
《获嘉县志》
蒋沟桥 在县东北十里。
沟西庄桥 在县东北十二里。
双马营桥 在县正北八里。
淇县士
东门石桥 明嘉靖间孝义乡民王九思建。北门石桥 明嘉靖六年乡民王智修。
南门石桥 明嘉靖六年典膳李常修。
富阳桥 在北关官道上。
旧石桥 在县西南三里。
白家桥 在县西三里斮胫河上。
泥河桥 在县东北十里小石河上。
迁民桥 在县东北八里小石河上。
董家桥 在县东北十里小石河上。
路家桥 在县东北十二里小石河上。
土城口桥 在县东北二里,乡民郭岚重修。西冈桥 在县东五里小河上。
高家桥 在北关火神庙西。
四庄渡 在县东十五里北留屯东淇河渡口。臧家渡 在县东南十八里留店社淇河渡口。阎村渡 在县东南二十里阎村社淇河渡口。
《辉县志》
姬家桥 在善明桥南,旧架木为之,嘉靖四十二年始易以石,行者便之。
云桥 详见古迹。
兴龙桥 在县东五里许,万历四十三年义民张守智建。
洪济桥 在县东北十三里,共山之阴。万历四十六年义民侯芳创建。
青龙桥 在县东十五里,天启初年县令陈必谦率义民李楚创建。
新桥 在县东南一里,天启二年举人吕大濩建。
畦云桥 在县西十五里,天启五年里民郭朝光建。
永赖桥 在县南一里,崇祯元年乡民谷得雨建。
广济桥 在县南二里,顺治十四年道人易成建。
金汤桥 在县城外东北隅,顺治十四年道人李清适建。
通济桥 在县西五十里峪河集,崇祯四年生员何继昆建。
步涉桥 在县东南十里,顺治十六年生员郭守一建。
卫辉府封建考
《府志》周邶武王既克殷,分其畿内地,自纣城以北,谓之邶,南谓之鄘。初以封纣子:武庚、禄父,比于诸侯,以奉殷祀。武庚、禄父作乱,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以殷馀民并其地益封卫康叔,今汲县东北有邶城是也。
《路史》:邶,武庚之封,霍叔尹之。鄘,管叔尹之。文献《通考》:封康叔于卫而以邶鄘封同姓之国,其后卫子孙稍并邶鄘二国,故邶鄘之诗皆言卫事。《山堂考》索:自纣城北谓之邶,以封纣子武庚,南谓之鄘,以管叔尹之;东谓之卫,以蔡叔尹之。按诸说不同附注于此。
鄘《路史》云:今卫之汲,东北有故鄘城,今新乡县西南有古鄘国,是也。
胙伯,姬姓,伯爵。周公庶子。胙所封之国,后为南燕国,今胙城县是也。
南燕伯,姞姓,伯爵。黄帝之后,其地即周公子胙之所封者也。隐公五年卫以燕师伐郑,及庄公二十年,卫帅燕师伐周,立颓。皆南燕也。后无考。凡伯,姬姓。伯爵。周公第二子,为周畿内诸侯,封于凡。世为卿士,厉幽之时,凡伯作板、瞻仰、召旻诸诗以刺之,鲁隐公七年,王使凡伯聘鲁,还戎因伐之于楚丘,以归。今辉县西南二十里有凡城,即其地也。
共伯,姬姓。卫僖侯世子,名馀。武公兄康叔九世孙,始封于鄘共,即今辉县是也。
汉
殷王司马邛,初为赵将,定河南,数有功。故楚项王立邛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二年春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取魏,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邛,降之。自立至亡,凡十四月。汉因置河内郡,邛子孙家焉。新乡侯豹,汉清河刚王子,宣帝本始四年封,地节四年薨,子釐侯步可嗣,孙炀侯尊嗣,曾孙侯佟嗣,元始五年上书言王莽宜居摄,莽篡位,赐姓王。
新乡侯鳃,汉东平炀王子,平帝元始元年封,八年免。
共庄侯卢罢师,汉初以齐将从淮阴侯,起击项籍,又攻韩王信于平城有功,封于共,食邑一千二百户。二十六年薨。孝文七年子惠侯党嗣,八年薨。十五年孙怀侯高嗣,五年薨,亡子。元康四年诏,复家。
汲绍侯公上不害,汉高帝六年为太仆,以击陈
豨有功。封于汲,食邑一千三百户,三年薨。孝惠三年子夷侯武嗣,二十七年薨。孝文十四年孙康侯通嗣,二十七年薨。建元二年曾孙侯广德嗣,九年元光五年坐罪,诛。元康四年诏,复家。南燕侯樊倏,治春秋之学,自寿张侯,徙封南燕。见《一统志》本府名宦。
隋
卫昭王爽,文帝弟,帝受禅,封子集嗣,炀帝时坐罪,废。徙不知所终。唐
卫怀王元霸,高祖子,早薨。武德初追封,谥泰,太宗子以嗣元霸。保定,宗室,西平王子泰,徙封,复以保定嗣。卫王灌,宣宗子,大中十一年封,十四年薨。
宋
卫王元佐,太宗长子,初封卫王,后徙封楚,坐罪,废为庶人,真宗即位,复封爵,仁宗初薨。卫国公握,徽宗子,后进封安康郡王。
卫国公𥍓,艺祖十世孙,宁宗庆元四年育于宫中,嘉泰二年封卫国公,开禧三年立为皇太子,嘉定十三年薨。
明
汝安王,宪宗第八子,孝宗之弟,弘治四年封。十四年之国卫辉,嘉靖三十七年薨,在国五十八年,无嗣,谥曰安郡王,三府第在府城内东,弘治十一年以布按分司千户所县治儒学、城隍庙、预备仓各基改建。潞简王,神宗弟,万历十二年封于卫,府第用汝府旧基,展前面、折儒学、并民居,拓城池改建。王性严刻,好游猎,尚武。左右多获罪死。万历三十五年暴薨,谥曰简。子小王袭封小王,习文翰,嗜古玩,权由宦寺。崇祯甲申流寇西逼太行,于二月十八日为总兵卜从善拥护,携宫眷宝器渡河而南,后归命皇清而终,其府第宫殿俱于顺治五年折毁,木植运入京师,止存周围墙垣,及望京楼云。
获嘉昭定王,早薨。长子封为赵,世孙成皋王。见
《河南通志》卫辉府公署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
卫辉府治 在城正中近北,唐贞观初建。元为总管府,明洪武三年同知吴鼎重建,成化三年知府赵文博、十年知府邢表、正德十六年知府翟鹏、万历五年知府暴孟奇继修,十三年知府周思宸于大门内仪门外东西各辟地一丈馀,宏开方正,增筑周围墙垣,更葺宇舍、正堂五间,后堂五间,东经历司,西照磨所,房科东西各十六间,戒石坊在甬道上,仪门、大门各三间,寅宾馆在大门西,内有菉竹堂、君子轩。万历十四年知府周思宸创建,知府宅在后堂北正中。清军厅 在后堂左。
同知宅 在清军厅东北。
管粮厅 在后堂西北。
通判宅 在管粮厅西。
理刑厅 在后堂右。
推官宅 在理刑厅西。
经历宅 在清军厅东。
照磨宅 在经历宅南。
大备库
司狱司 俱在仪门外西。
司狱廨 在狱南。
吏廨 七十二间,俱在西房科后。
申明亭 在大门右。
旌善亭 在大门左。
候馆 在府西南。
税课司 在府城南,洪武六年建。
阴阳学 在府治西南,弘治间改建。
医学 在府治西南,弘治间改建。
僧纲司 在府治西南宁境寺内,洪武二十三年建。
道纪司 在府治东南太乙万寿宫内,洪武初置。
预备仓 废。今移旧潞藩内。
行署都察院 在府城西关,德胜桥北。嘉靖二
年知府翟鹏建,明季改府学。
察院 有二:一在府治西北,嘉靖十三年知府吕颛建。明季毁坏。一在府治南,万历十四年知府周思宸建,见在新城里,大堂五间,二堂五间,过亭四间,晏息亭三间,书吏房六间,上厨房三间,下厨房三间,两皂隶房八间,大门三间,二门三间,两官厅六间。
布政分司 在府治西南,弘治间建。明季改县学。
按察分司 在府治西北,弘治间建。明季毁。参将营署 在废。藩府西华门内。
汲县治附郭 旧在府城外二十里,唐贞观初徙府治东南,洪武三年重修,弘治十一年修汝府,因改太仆分司为县治。今在府治西南,大门中门各三间,正堂五间,后堂三间,衙神庙三间,在二门外。寅宾馆三间,狱房二间,俱在二门外。戒石亭一座,东西司房各十间,旌善亭在大门左。申明亭在大门右。知县公廨在正堂北正中。县丞公廨 在正堂东。
主簿公廨 在正堂东,今废。
典史公廨 在正堂东。
吏典公廨 六十六间,在正堂西,今废。
太仆分司 在宁境寺前,今废。
分守河北道 在东华门内,原系潞藩看春馆也,后改为屯田道,裁屯田,移守道于内,深邃宏丽,后有山池楼亭房共百馀间。
乡学所 在府城隍庙前,有碑记,今废。
公馆 三处:一在府前仪宾府,一在南门内南公馆,一在谯楼后文公宅。
常平仓 废。今移县治东官房。
潞府仓 在正阳门内,左侧原潞藩贮粮之所。因广积仓残破,将本府仓改置潞藩府仓内。养济院 在府治西北。
漏泽园 在山彪东。
外县
胙城县治 在邑之东北隅,旧在城东庞固社,汉时始建。隋唐因之。宋历金元或为河圯,或为沙没,凡三迁,定于此。明洪武十年并入汲,十四年复设如旧。详见《沿革志》。大厅三间,榜曰敬事堂。两库房:东库贮贡金,存。西库贮兵器,废。六房在署东西两廊,知县刘纯德重修。皂隶房在甬道两旁,月台下戒牌一座,在仪门内甬道间。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监禁在仪门外西。东西收粮厦各三间,在大门内甬道两旁,知县霍炳重建,久废。衙神祠在迎宾馆之后,迎宾馆在大门内之东钟楼北,明崇祯十一年知县李镜典重建。钟鼓楼各一间,在大门内东西相向。明万历九年知县霍炳重建。大门三间,顺治三年大梁道李芳蕴题联云:雉堞肩齐,人和不藉山溪险;沙堤天造,民隐思瞻宰相行。旌善亭在大门外东,申明亭在大门外西,二堂在大堂后,知县刘纯德重修。
县丞宅
主簿宅
典史宅 俱久废。
行署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弘治六年知府王俨改建。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西。
府馆 在县治西,知县霍炳修。
阴阳学 医学 在县治申明亭西。
僧会司 在华严寺。
预备仓 在邑中元帝庙前。
义民仓 久废。
义仓 有三:一在县南门内,一在棘针铺,一在蒋村。明万历九年知县霍炳建,后废。
养济院 在南门内观音堂后。
漏泽园 在东门外大堤之东,明万历间知县霍炳建。久废。
新乡县治 在城内西北隅,唐时建。宋废,后复置。元至元间知县刘理明、洪武元年县丞王克敬重建,天顺六年知县杨清、十八年知县储珊、弘治八年知县王统、隆庆间知县张范、卢大谟继修。皇清康熙间知县李登瀛复修。正厅穿廊。退思堂、退厅、幕厅在堂右,官库在堂左,仪仗库、架阁库、戒石亭。知县卢大谟改为坊。东西二司房。吏廨在主簿宅前,衙神祠旧在二门内,知县储珊改建大门东。寅宾馆在大门外西,知县王开建,题虚受轩鼓楼。知县李登瀛增置旌善亭,在县门东。申明亭在县门西。知县宅在正厅后。思末堂在正宅东。俱知县周毓麟建。
县丞宅 在正厅东。
主簿宅 在正厅西,今废。
典史宅 在县丞衙前。
行署察院 在新街。按《县志》云:旧为太仆寺,今建义学。
布政分司 在西街。洪武初知县胡南溟建。按《县志》云:今改察院。
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洪武间知县胡南溟建,按《县志》云:今建省身书院,祀蘧伯玉。
府馆 在按察司西,知县李全改建。以上行署俱万历六年知县余相重修。
新分司 在布政司前,万历间知县卢大谟修,今废。
劝善亭 在县治西,知县李登瀛建。
息讼亭 在县治西,知县李登瀛建。
阴阳学 在县治东,洪武初建。
医学 旧在县治西,洪武初建。弘治八年知县王统徙置临川街。
僧道会司 僧在华藏寺,道在城隍庙。
豫备仓 在北小街,康熙三十三年巡抚顾复捐俸添设廒房二十间。
新豫备仓 在新街察院左,今存其址。
社仓 旧大赵、李台、郭柳、张青等社各有义仓三十间,今废。
养济院 在华藏寺西。
桑园 在城东关外,知府张谦、知县邝瓒建。久废。知县余相查复。
漏泽园 一在县北坛后,知县王素建。一在东关,知县王开建。
获嘉县治 在城内西近北,始建未详。洪武三年知县熊邦基重建,景泰七年知县薛良、天顺四年知县邢表、成化十八年知县吴裕继修,万历十二年知县樊楠、三十一年彰德府同知署县事张蕴道重修。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冯大奇增修大堂三间、库房四间、捕署三间,在堂西銮驾库二间、六房科二十间、在东西役房各二间,在仪门外东西。收粮所、东西各三间,迎宾馆五间,衙神庙三间,大门三间,仪门三间,马神庙一间,旌善亭、申明亭俱在县治前。榜棚东西各八间。以上俱康熙二十三年重修。
县丞宅 在堂东。
主簿宅 在堂东北,久废。
典史宅 在堂东南,久废。
县监 在二门外。
行署察院 在县治东北,洪武十七年知县刘谌建,成化十九年知县吴裕、万历十四年知县张谕、三十一年署县同知张蕴道重修。
布政司 即东司。在承恩门内。始建未详。万历年间知县张谕、三十一年管县事彰德府同知张蕴道继修。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冯大奇增修。
按察司 即前司。久废。在县治东南,旧为卫辉府厅,成化二年县丞韩彝建。十九年知县吴裕、万历十四年知县张谕增修。
亢村察院 倾废已久。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冯大奇重修。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西。
僧道会司 在县治北。
预备仓 在大门内西,共三十间。
惠民药局 在里仁街,久废。
养济院 旧在揆文门外,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吴裕迁于城内东南隅,万历元年知县高应选仍迁旧地,久废。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冯大奇复创,建于承恩门。
畦桑园 旧在县北邑厉坛右,成化六年本府同知张谦督、知县郑福相隙地于此,广袤计十亩,分凿畦井,构亭三间,门一间,碑一道,以记创兴始末。久废。
漏泽园 在承恩门外一里内,成化二十年知县吴裕立,久废。后又于城东二里许添置一所,地二亩;亢村南置一所,地二亩。俱四十三年本府署印同知鲁廷彦立,俱久废。
淇县治 在城内东北,始置于汉,为朝歌县治。隋废朝歌,置卫县,移其治于淇河之东古卫国地。唐宋金因之。元至元间置淇州,复移其治于故地,即今治也。至元九年知州高德渊创建,明改为县。洪武三年知县段珉、弘治十一年知县颜颐寿、嘉靖二十三年知县张宜重修正堂三间、左右耳房二间。嘉靖二十三年知县张宜重
修。皇清顺治三年知县蔡藿重修。
县丞公廨 在正堂东。
主簿公廨 在正堂西,今废。
典史公廨 在正堂东南。
狱房 在正堂西南。
行署察院 在县治西,弘治七年建。
布政分司 在县治西。
按察分司 在县治南。
府馆 在县治西。
接官亭 在县南二十里。
皇华馆 改为行察院。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前,正德十二年建。僧道会司 在县治西。
常平仓 在县治大门内西,明正德十四年知县杜岩建、嘉靖十年知县方员、二十三年知县张宜继修。
豫备仓 在县治大门内东,明正德十四年知县杜岩建。嘉靖十年知县方员、二十三年知县张宜继修。
养济院 在县治西南,明洪武初建官亭三间,左右房一十八间。嘉靖二十三年知县张宜改建。
恤孤房 十九间。在县治西南。明正德十三年义民李深施建。
漏泽园
辉县治 在县中近北,创自隋,唐五代宋金因之。元至治间知州杨礼因废址重建,明复为县。洪武三年重建,成化二十二年知县张麟、弘治八年知县李琮继修大堂三间,扁曰亲民;后堂五间,扁曰慎独。左右翼室各三间,幕厅三间,在正堂左。库楼一座。嘉靖己酉年知县高崙建库房二间,在正堂左;架阁库三间,在正堂右。久废。御箴坊在甬道,上房科在堂东西各十二间,仓房十间,在东角门左,狱房十二间,在西角门右。仪门三间,衙神祠三间,前有抱厦三间,门楼一间,在仪门左;寅宾馆三间,在仪门右。万历戊寅知县聂良杞创建。
主簿宅 在知县宅东,旧系县丞宅,原有主簿旧宅,在知县宅西,今废。
典史宅 在主簿宅南。
吏廨 东西二所,共房四十八间。
行署察院 在县治东,弘治八年知县李琮建。分守道 在儒学西,嘉靖二十年创建。
按察分司 在南门内西街,弘治十一年知县刘玉修。
府馆 在县后街南,万历十四年知县卢大中创建。
侯赵川巡检司 在县西北六十里,洪武三年建。
鸭子口巡检司 在县西五十里,成化元年建。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西,洪武十七年建。僧道会司 在西关观音堂。
豫备仓 在东门内街北外,坊一座。
兑军米仓 在县治南一十五里云门镇北。官亭 在东关外。嘉靖间改建,今废。
养济院 在南司右,正德十六年改建。
漏泽园 在县西北二里。
畦桑园 在县南二里,成化六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