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百二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二十四卷目录

 平阳府部汇考十八
  平阳府古迹考一

职方典第三百二十四卷

平阳府部汇考十八

平阳府古迹考一

       《府志》府城
苍颉故宅 南关西,今西赵村地。
帝尧茅茨,土阶遗址 府城南十里许,帝尧故里,名伊村。
礼城 城东相传,尧妻舜二女之地。
击壤处 城北三里相传,尧时席老师击壤歌处。
康衢 城东北五里,尧游康衢,闻童谣处,今名康衢村。
丹朱马路 伊村北三里,村南有演马场。高梁城 府东三十七里,高梁都程黄。里《水经注》曰: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三十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介于斯邑也又名梁墟。
邓子坡 城西南即伯道弃子留侄处。
刘渊城 府西南二十里,晋永嘉末,渊僭号,初据蒲子。后筑此为陶唐金城都之。今金店里遗址犹存。
白马城 府东北二十里,魏刑白马而筑之。故谓之白马城。元魏及唐晋州皆治此。
焦堡 府北五里,吴将军焦休馨,建城迹尚存。金龙池 城西南三十里,平水上永嘉中,有韩媪者,野中见巨卵,持归育之。得婴儿字曰橛儿方四岁,刘渊筑平,阳陶唐金城,随筑随坏不能。就募能成者,橛儿。应募变为蛇,令媪遗灰志:其后,谓媪曰:凭灰筑城可立就竟如所言渊怪之。遂蛇至平山之麓,入山穴中,露尾数寸,使者斩之。忽有泉出穴汇为池遂名金龙池。
清音亭 府西北平水上龙子祠前。元元贞间建。
七星台 城北会仙观内。
大中楼 府城中,旧名中楼俗名鼓楼。洪武初,国子助教张昌扁其四面,东曰:太行形胜;南曰:云天咫尺;西曰:河山一览;北曰:中州雄镇。后人取其一名河山,一览楼康熙三十四年,地震倾。圮四十五年,知府刘棨重建,更今名。
莲池 府治推官,旧宅东水自北穿城,而入池之中。央有宛在亭。池东小阁嫩柳新莲霜栏雪。砌自公之。暇时宴息焉今废。
待旦轩 府治内,元判官王恽建。
宝翰楼 府学明伦堂后。
税驾堂 府学大成殿后,宋,黄庭坚书扁。
蓂荚亭
光天阁 尧庙万历间知府,张宗孔、李从心重建。
襄陵县
却犨城 县东南,晋大夫却犨之邑。其地有却氏乡亭,王莽更名曰:干昌今遗址尚存。
许褚堡 县西南北,许村三国时建,今四门遗址尚存。
伯道古居 县东南,邓庄有遗,爱桥伯道所建。太平关 县南京安镇后,魏太平真君立。秦王驻跸处 县东南安,李村,唐太宗常驻兵于此。
职田庄 唐尉迟敬德耕处,今齐村有沟名职田。
宿水店 县西南,即县旧治宋天圣,初移治晋桥。
王元辅宅 明礼坊街,北金时宅改为天真观。后改为按察分司。
西花园 兴羲坊元时县,人杨姓者。辟地为之引晋水经流其中,莳以花木创为亭堂池馆,明洪武间改为按察分司,后改察院。
玉香亭 县治南三十五里,故关镇金火庙之前,延祐三年,铁冶都提举滕世荣建。
翠云亭 县治西。
洪洞县
羊獬故墟 县南二十五里,相传尧时神羊产
于此。
杨城 县东南十五里,范村又名危城村,即春秋时,杨侯国晋叔,向所筑汉为杨县王莽更名有年亭。
擒昌废县 县东南二十四里后,魏太武,擒赫连昌,因置县高齐省。
炼丹炉 县东二十里蜀村,东韩仙君炼丹于此。
高梁亭 《史记》齐桓公率釐公讨晋,乱至高梁而还即其地。应劭曰高梁晋地在平阳县。《杜预传》曰:高梁亭在杨县西南地道记梁城去县五十里叔向邑。
雪香馆 城内西街今废。
罗汉院 城西宋至治时建中有雪香亭,邃绿亭、花心亭、月波亭、流杯池、环碧亭、寒翠轩、宜雨亭、今院没入汾水。
浮山县
故郭城 县西南十里,故县村三面,险绝惟东面平坦,《旧志》载神山县故郭城是也。又名丹朱邑。
饮马泉 县南三十里,朱村传丹朱饮马处。平宁里 县北十五里,汉光武令鲍永安集河东破青犊贼,既平还报光武,曰贼已平,国已宁。因赐其乡为平宁里。
桑维翰故宅 县东北五十里,夹榆村。
烟霞阁 城南三十五里,天圣宫内金建深思堂。
赵城县
伏牛台 县东三十里,伏牛里、俗传伏、羲服牛乘马,始于此,台下有卧牛坑。
八角井 侯村里其井八角谚,以为娲皇氏饮马之水,朝不满二尺,至夕常盈人不敢汲。赵简子城 县东北三里,周围四里,周造父所筑春秋时,赵简子居之遗址尚存。
说法台 霍山顶休粮寺旁,有方石台,俗传休粮菩萨。于此说法,旁有五小台,为龙王听法之所。
拴虎石 说法台下,菩萨与人粮虎,阻之,因此拴虎休粮。
打鼓泉 休粮寺左,泉水涌出其声如鼓。出佛峡 城西樊村山下,俗传寒山拾得现身于此。
九仙洞 县北十五里,五女原西悬崖高数千尺与汾水涛声相应,如有仙乐奏焉。
飞虹塔 霍山南麓后,周保定元年,僧法江建阿育王,藏舍利处。明永乐间,修正德间僧达连。重修高三百六十尺极其壮丽。
太平县
晋城 县南二十五里赵康镇,东晋献公都此左氏曰士蔿城绛以深其宫史记曰献公始城绛都之。
九层台 在古晋城,东晋献公,筑九层台荀息谏,曰臣能累十二棋子加卵于其上公曰厄哉息曰不危公造九层台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织,亦甚危矣。公遂止,其役今其遗址,改为凉马寺。
𩰚鸡台 县南三十里,杨威村,晋公子𩰚鸡处。圈羊城 县东南三十里,永固村晋圈羊之所。屠岸贾城 县东南二十五里。
公孙杵臼窑 县西北二十五里,蟠道村。白波垒 县东南三十里,汉黄巾馀贼郭太于汾河西白波谷筑垒以寇太原,今名永固村。子奇垒 县东三十里临汾里,后秦王姚兴,遣弟子奇率四万人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子奇大败投汾水。其将狄伯支与其兵。皆为魏所擒。今垒上有村曰柴庄。
太平故县 县北二十五里太平关后,魏太平真君中,自晋城移临汾县,置此因关为名改曰太平县。唐贞观七年徙县于敬德堡。今名为故城镇。
文中土龛 县东南汾河之西,龙门沟北昔文中子读书于此。其洞深广二丈馀,号文中子洞。饮马路 县东五里,相传尉迟敬德饮马于汾河,故有此路。
桃花洞 县西北二十五里,蟠道村北洞口一桃树,自石中出其花先放香艳异常。
家姑洞 县西二里昔家氏女修行于此。
岳阳县
唐尧城 县东八十里,世传尧筑城于此,以栖民遗址尚存。
冀氏废县 县东南一百里,即冀阙故里,后魏置冀氏县,元省入岳阳,今名冀氏里。
和川废县 县东九十里,后魏义宁县,隋改和川后,废唐复置元省入岳阳今名和川里。
曲沃县
桐乡 县西南四十五里,驿桥村见闻喜。陉庭城 县东北十里,庭城村左,传桓公三年,晋武公伐翼次于陉庭。
王官城 县西南二里,晋景公谋去,故绛徙居新田即此。
虒祁宫 《左传》晋作虒祁宫,而诸侯畔《水经注》曰:宫在新田绛县,故城西四十里晋平公之所构也。其宫地背汾,面浍西,则两川之交会也。遗址犹存。
太子陂 县北十里世传晋太子,泛舟于。此今涸距陂百武荀息,故里今为荀王里。
九原 县东北堰底村,檀弓赵文子与叔誉观于九原,即此或云在绛州。
平公故梁 《水经注》曰: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
蒙坑 县北四十里,蒙城镇,北按《魏书》:将军安同曰:臣受遣诣绛,见汾东有蒙坑,东西三百馀里,径路不通。又五代时王峻引兵,趋晋州。晋州南有蒙坑之险峻,忧北汉兵据之闻前锋已过。喜曰:吾事济矣即此。
乐昌 县南七里后周明帝移县,治于乐昌堡即此。
绛邑 县东南二里,《水经注》曰:晋悼公谋去故绛,居新田又谓之绛,即绛阳也,绛浍之阳汉。高帝六年,封越骑将军华无害为侯国县南对绛,山面背二水。
铁岭关 县西南二十里隘口村,遗迹犹存。太平馆 元时建靳荣刘尚质每会集题咏于此,墨迹犹存,今为民家。
梅月亭 县南济溪上,昔废今复。
白石楼 白水村,西明李镔所构。
翼城县
唐城 县南十五里,唐城村丹朱所封之都。晋城 即故城村成王灭唐封弟叔虞于其地。至子燮改号曰晋,即晋故都也,遗趾犹存。避暑城 即古暑村晋文公所筑。
荧庭城 县东南七十五里,《左传》襄公三十三年,齐侯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库于荧庭,《水经注》为荣庭。
息城 即三张村郑太子所封后名寿城。皮牢城 即牢寨村,《史记》周显王七年,败韩赵之师于皮牢,遗址犹存。
河上翁街 寿城村翁市药处。
子城 在仵级里,世传汉光武太子驻师处,西北有武场营盘草场遗址。
隆化城 北齐取浍州,置镇于此。
北绛城 北绛村,后魏所置县名,遗址犹存。王逢寨 唐武宗会昌间,逢屯兵处,即今县城。潞公轩 按察分司东。宋天圣六年,文彦博知翼城时建,亲书岁月榜于屋楹。
东圃 县治东北。宋宣和六年,县令向淙建。有静乐轩、锦江亭、邀月台、叠翠亭、五柳亭,邑人丁彦卿有记,今俱废。
瞻远亭 县治内元时建。
汾西县
九仙洞 县南六十里,见山川。
石佛崖 县北三十里,见山川。
东阁 县东李安庄。
灵石县
神林 县东三十五里绵山之麓。晋文公求介之推弗得纵火焚之,之推抱树死,树名黄芦,惟此山独有,俱半荣半枯,乡人即其地庙祀之,天旱祷雨多应。
栾室 县东绵山之内,四壁高峻,中有平原,相传晋锢栾盈于此。
鲁班缠 县西南四十里,地极崄巇,上有寺相。传鲁班所修寺后,石穴深幽不敢入。有大风自中出,四时不息,或以为风洞云。
瑞石 在北门外,高六七尺,玲珑类太湖石。相传隋文帝所获石,即此其文。今不可辨,或云镇北门水患者。
韩侯岭 在县南二十里,汉高帝征陈豨于代吕后,杀信未央仍遣人函首送帝,值帝返兵此,处遂葬其首于岭上,后人即其墓立庙祀之,相传塑像即其遗首云。
英雄相遇处 小水镇李靖虬髯公相遇处,有祠。
老生寨 与秦王岭相对,宋老生筑以拒唐兵处。唐攻霍邑为老生所遏,兵不得进,因神语从间道进,遂破之神,即霍山神也。
渔鼓洞 双白里深静村,击石声如渔鼓,故名。圣松树 在文殊原,高四丈。相传文殊坐现于此。
介庙牡丹 庙中牡丹数本,枝干硕大。每开时,花皆红色,有白花一朵,开无定处,人以为神,不敢轻折。
蒲县
讲道台 县北蒲峪山蒲伊子与帝尧讲道处。故仵城 县西北六十三里,后魏大武于此置仵城县。正平间,置仵城郡、隋废郡,以县属汾州。石城废县 县西六十里。后魏孝文帝于此置石城县,后周大象三年,改石城县为蒲子县。隋大业三年,移置县治,其城遂废。
蒲县故城 县西南二里,隋大业二年,置新城改为蒲县。唐武德初,移治城东,其城遂废,今名无意村。
岁寒亭 城西翠屏山,晋文公庙内,松柏森蔚,夏月如冬。
蒲州
风陵 州南六十里,黄河北岸,因风后冢,故名。虞都古城 州城外东南,与州城相连,内有舜陵寝。
舜宅 宋《山川记》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盖古城之外,今之庙基,是也。
舜井 州城东,舜庙后,东西二井,相去不数武,宋真宗幸庙,作赞名广孝泉。
历观 城南舜所耕,历山上。
雷泽 州南四十五里,雷首山下,舜渔于雷泽,即此。
陶邑 州北三十里,黄河东岸,舜陶于河滨器,不苦窳,故名。唐马燧败李怀光于陶分兵会浑瑊逼河中府,即此。《水经注》曰:陶城在蒲坂城北,即舜所都也。
二妃坛 《山川记》云:蒲坂城外,有二妃坛,盖祀娥皇女英处,今名娥英陵在苍陵谷山之上。蒲坂县 州城东五里。《水经注》云:《地理志》曰:县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坂。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有长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晋文公以蒲赂秦,秦人还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坂也。晋阳故城 州东四十里,今名晋城纲目书秦取晋阳即此。
河曲 州南六十里,黄河之曲,春秋秦人、晋人战于河曲,即此。
李乐营 中条山南,汉兴平间,献帝渡河,幸李乐营河东,太守王邑,奉献绵帛于此。
越城 北门外,周围一百三十步,西魏大统,四年造浮桥。九年筑城,以防越渡,故名。《旧志》谓:魏豹所筑盛,兵蒲坂以塞,临晋者非也。永乐城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后周置永乐郡,唐初置县,宋罢县为镇其地,有降生台,相传侯道华升仙处,唐李商隐寓此。
白楼 北城上,唐诗云:魏国山川在白楼。避暑楼 州城南中条山栖岩寺,隋建。
河东废县 州西北隅,宣化坊,今改建,按察分司其前有铁人,二东西相对,各高三尺。相传唐明皇幸此,臣民铸金以示荣。
铁牛 州城外,黄河岸上,唐开元二十二年,铸八牛,东西岸各四牛,以铁人策之,其牛并铁柱入地丈馀,前后铁柱三十六,铁山四夹岸以维浮梁,皮曰休有河桥赋,张说有桥赞。宋祥符四年,真宗次河中,渡河桥观铁牛,作诗。嘉祐八年,秋水涨,梁绝,西牛沉没,真定僧怀炳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木钩牛,除去土,舟浮牛出,止得其三,得牛而梁复成,诏赐怀炳紫衣。
吕洞宾故宅 州南永乐镇,吕岩所居唐,即其地为吕公祠,元为纯阳宫,有银杏树,相传吕公手植。
逍遥楼 北城上,唐明皇有诗。
绿莎厅 唐河中府,有绿莎厅。
萧风楼 城内,唐广明中,王重荣建。时与黄巢战,誓众于楼,因以克复。为名宋真宗祀,后土幸河中,以舜故都,更今名,命陈尧叟为记。
鹳雀楼 州西南城上,旧在黄河中。高阜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
爽心亭 州东南万固寺,五代时建。
西关城栅 州城西,五代汉乾祐间,郭威遣曰:
文珂克河中,西关城栅于河西,盖城在黄河西岸,以护蒲津,浮梁者,旧属河中。
安民堂 宋钱晦知河中府,仁宗飞白安民二字赐之。至和二年,建安民堂,于府治中。
乐安庄 州东关,古城东北隅,宋枢密直学士薛俅致仕归所筑,因其封郡名曰:乐安,南北分为二园,有逸老堂、三经堂、无无堂、明月堂。河东旧驿 州北一百里,黄河护岸上。今白道坡,即驿路也。后废,徙于州南永丰厢,今又废,徙于东关,明晋藩官店。
匼河故镇 州南五十里,谭郭村首阳山侧,遗址尚存,今有匼河铺。
望川亭 州南中条山上,宋建。西望秦川故名。瑞云亭 州南中条山上,宋建。
环胜楼 州城外,宋建。
观河亭 州西黄河岸,宋建。
玩月台 东门外,相传宋李金吾所筑。
基城 州南八十里,其城不知筑于何代,以基址尚存,故名。其地为基城里。
双市门 州东古城,金将侯小叔复河中府,杀元石天应于此门。
李山寨 在州金将侯小叔屯军处。
武壁 州北,自州至荣河,河津黄河岸侧。凡八寨曰:汾阴胡壁赵村。薛戍薛堡连柏西仓禹门,元至正末,筑堡居中,可制诸营,移中军,其上更名:武壁。周围一千二百步,面临绝涧,北一门,今存遗址。
临晋县
桑泉城 县东北十三里,春秋僖公二十四年,晋重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今亭东村南小盖,原是其处下为:泉子沟。若隋之桑泉县治,即北解古城,非此桑泉也。
王官废垒 县东南七十里,《左传》秦伯济河焚舟,取王官即此。
令狐城 县东十里,令狐村。春秋文公七年,晋败秦于令狐,至于刳首阚骃,曰:令狐即猗氏。刳首在西三十里,县南对泽,即猗顿故居,《括地志》令狐在猗氏,县界十五里,今猗氏城西,有令狐村,似在猗氏者为是。
段雄城 县东北十九里,《旧志》云:干木宅。吴王寨 县西三十里,黄河岸东,即韩信击魏,陈兵欲渡,设疑之处。
北解古城 县东南二十里,夹城东西两村,号城东、城西村,《旧志》云:即西汉之解,梁误。魏太和十一年,置北解。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桑泉。明隆庆五年,居民于城内,掘地得桑泉县印一颗,则知此城在魏为北解,在隋为桑泉,而汉之解梁在解州,非此城也。
虞乡古城 县东南六十里,唐武德元年,别置之虞乡县也,《旧志》谓西魏所置误。
绥化故城 县西南三十里,五姓湖北,即后周绥化县,今以名乡。
三诏堂 王官谷中唐司空图隐居处。
休休亭 王官谷中又有濯缨莹,心览照修史拟纶诸亭,皆司空图所建。
遗像堂 王官谷,宋至和中知河中府,钱晦命虞乡令乐沈,即司空图隐居处,构堂设像祀之。杨家寨 中条山石佛寺南,世传杨业后人屯兵于此。
荣河县
扫地坛 在后土祠上,即轩辕扫地而祭之所。脽上 脽者河东岸,特堆崛长四五里,广一里馀,高十馀丈,巨灵坐处,以形高起,如人尻脽,故名汉旧仪,作葵上,《水经注》曰:汾阴城西北隅,脽丘上有后土祠,《封禅书》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丘是也,又有万岁宫,汉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东济,大河神鱼舞水。
汾阴城 县城北九里,周显王十四年,秦伐魏,取汾阴,即此。《水经注》曰:魏《土地记》河东,郡北八十里有汾阴,城北去汾水三里,俗名殷汤城,成汤祠在焉。
秋风辞亭 后土庙,后有汉武帝秋风辞石刻,今废复建,层楼子大殿前,楼下有秋风辞石刻,名曰:秋风楼,今崩于河。《水经注》曰:汉武帝行幸河东济汾水,作秋风辞。
大宁宫 在萧墙,北宋祥符四年建,真宗祀,汾阴驻跸于此,前有穆清殿。
延庆亭 县东北。
铁人 在萧墙前铁人四,高各六尺,相传宋真宗所铸顶焚炉之,具后土祠及东岳祠上铁柱各二,今移铁人于西门外镇河。
龙马负图碑 在大宁书院前,今移明伦堂后。铭碑 在城内察院东,高丈馀,阔三丈馀,光泽坚厚,上刻宋真宗二圣配享铭。
猗氏县
郇城 县南二十里,文王第十五子所封之,国鲁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即郇城后,置猗氏县历代因之至隋大业,九年徙今治郇城故址,则今之亭东村,小盖堡也,《水经注》曰:诗云郇伯劳之,盖其故国也,杜预春秋释地云:今解县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国在解东郇瑕氏之墟也,又云: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乡,俗名之为郇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京相璠曰:今河东解西南五里,有瑕城。
周八士故里 县北南景村。
南仲故里 县西南十里,香落村。
猗顿宅 县南二十里,王寮村。《水经注》云:孔丛曰:猗顿鲁之穷士问术于陶朱,公告之,以畜五㹀乃适西河,大畜牛羊十年之间,赀拟,王公名驰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也,汉名县取此,其地建陶朱公庙。
神羌堡 县东北十五里,峨眉坡,汉高密侯围安邑定河东,屯兵于此。
杜如晦故里 县南十里,即今杜村堡。
陈克基故里 县西北二十五里,陈翟村。
万泉县
文王寨 县西二十里,孙庄高阜,曲如城形台,高二丈,有文王庙,或曰:文公寨盖,晋文公求介子之处。
昆崙台 在县柏林,相传汉光武登此,以祀风伯雨师,因敕今名。
龙柏 在县下生寺,相传光武击鞭于上,故枝成龙形。
薛通城 县南百步许,邑人薛通因赫连勃勃东侵,率宗族千馀,筑城以自固,遗址尚存。秦王寨 县东三里许,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取薛万彻下寨处。
桃花洞 在孤山南麓,唐罗士信隐此,有刘海登仙石,见山水。
河津县
龙门 在秦晋万山之会,其北则龙尾等碛,即所谓悬流三汲浪者也,水经河又南得鲤鱼,《尔雅》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自龙门,而北则吉隰石岚等,州直抵偏关,以达沙漠南,来至此山,尽河出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盖神禹用功极力之地,乃天下绝险,寰宇奇观,上有禹庙,名建极宫,宫有眺翠延胜二亭,又有道观,临思阁,流丹亭,见《龙门志》
西河 《水经注》曰:昔魏文侯与吴起浮河而下,美河山之固,即此南有二石室,临河即子夏庙室。
耿都城 县东一里,一名旧县城,自秦移置杨村,改曰:皮氏县,后魏又改皮氏,曰:龙门复修筑之,元皇庆,初为汾水所圮,仅存北面,即古耿城。《水经注》曰:故殷都也,帝祖乙自相徙此为河所毁,故书叙曰:祖乙圮于耿杜,预曰:平阳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盘庚以耿在河北,迫近山川,乃自耿迁,亳晋献公灭耿即此。
冀亭 县北十五里,晋大夫郤氏食邑于此,《水经注》曰: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言于文公,文公复与之,冀元王思诚有记,今俗谓之上亭下亭。
如宾乡 县北十五里,以冀缺与妻,相敬如宾,故名。
潘渠 《水经注》曰:汉河东太守潘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今无水。
云中堡 在龙门山上,前代避兵之所,今名曰:云中城,文中子登云中之城,望龙门之关,即此西有塔寺,亦曰:云中寺。
汾亭 在汾河岸,文中子游此,鼓琴,有钓舟过,曰:美哉,琴意伤而和,怨而静,在山泽而有庙廊之意。
文中子洞 在黄颊山、佛峪山脊上。
文中子故里 县西南三十里,通化村,所谓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可以蔽风雨,有田可以具饘粥,即此地也,又太平县亦同名。薛仁贵故里 县东十五里,大黄村。
王绩洞 在黄颊山,有诗刻,今存。
王刁洞 在龙门山岩际。
龙门仓 开元二年,置因石垆沟、马鞍坞二渠
溉田亩,收十石,故置仓,收贮发运至京,以省关东之漕。
醉经庵 县治东隅,宋县令安公建。
解州
解梁故城 州西六十里,《水经注》曰:涑水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春秋晋惠公因秦返国,许秦以河外五城内,及解梁,即斯城也。
解县故治 州治北泰康坊,旧广慈寺东。盐运旧司 州城内崇宁坊,元以前盐司治此,尚存遗址,又镇山坊,有盐场旧址。
关壮缪故居 州东十八里,常平村,今建为庙。桃花洞 州西南七里,中条山之麓,昔人于十月之交,见流水泛桃花,故名洞。左右古柏葱郁,怪石巉岩,有羲皇洞,三元洞,仙花洞,四仙洞,犹龙洞,梵王洞,玉皇阁,龙王殿,金山殿,绝顶有新亭,明万历间,知州周世科遍植桃树,三月花开,满山如锦。
元女洞 州东南中条山内,洞口下,深十丈,中有深潭,雩祷多应,其洞顶有水,从石间下飞散如雨。
潺湲亭 州治内,宋时有史氏父子,相继刺州,其子建亭,引通济渠水灌圃,以娱其母。
梅花堂 州治后。
安邑县
蚩尤城 县南十八里,黄帝杀蚩尤血化卤。虞城 在县北二十里,大坊村。
鸣条陌 东汉《郡国志》帝王世记曰:安邑县西有鸣条陌。
相城 咎繇之后为理氏,商末理澄孙仲师遭难,去王姓里,至晋里克被戮,克妻司城氏携,其少子季友逃于安邑,之相城,因为相里氏,今相镇犹呼相里亦曰:相城。
虞阪 县南二十里中条山,春秋晋假道于虞,以伐虢,即此俗名青石槽,《水经注》曰:虞城北对长坂二十里许,谓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盖其困处也。是山也,通谓之薄山,故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盐己丑南,登于薄寘轸之邓,乃宿于虞是也。
段千木隐处 段村,有元人段禧碑记。
古城 其城二东西相连,在西门外一里许,本魏文侯所筑,魏武侯、魏惠王,并居此。后惠王徙于大梁,项羽徙魏王豹于河东,亦居此,韩信以木罂渡军袭,安邑入,此城擒魏豹亦名魏豹城遗址尚存。
韩信城 城南五里,信屯兵处。
韩信沟 韩信城西北,自古城东,达汤里四围皆水,魏豹依险,自固信乃开沟以泄水。
张良城 县东南十三里,今名张良村,东为牧马场,又东为饮马川。
新堰箴碑 运城察院西,刻宋天圣十年壬申十月癸卯,石已破碎,剥蚀,明万历间,通判王建,中重立,今废。
龙池宫 唐开元八年建,祷雨辄应,今潭上,故址犹存。
娄空城 县东十八里,金将娄室所筑,旧址犹存。
羊驼寺 西王曲里,乡民掘地得石,人骑羊者,因创寺祀之。
兴国寺塔 唐贞观年建,有碑记,塔高三十丈,基广亩馀,尽以砖甃。明嘉靖乙卯,地震,从顶裂,至下七层,宽尺许。万历间,复合。
曲环里 唐陈许节度曲环,旧居在报国寺北,故名,其里曰:寺北曲族人,别居者曰:大曲小曲。泛舟禅师塔 在旧报国寺,邠王守礼孙也。唐人信奉,释教王孙多为僧。
风谷洞 分云岭西,深若半亭,投叶,即飞其风一出飞沙拔木。
富春楼 城内鸣条坊,俗呼南楼。
海光楼 县西二十里,圣惠镇,盐池神祠前。盐风亭 盐池北岸,峨眉坡上。
淡泉亭 盐池北岸。
昆吾亭 县城内昆吾坊。
夏县
夏城 县西十五里,鸣条冈,大禹所都,周围三十里,西南面遗址尚存,今名禹王城。
青台 在禹城中,高百馀尺,俗传妃涂山氏女,因禹治水八年于外,筑台望之,禹庙在上,《水经注》曰: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恋本国筑台,以望之,今城南门台基犹存,魏绛自魏徙此。夏王庙 在青台北一里许,辛庄村前,有遗址。
酒池 县西北三十里,夏王村,桀为酒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即此。
放桀台 县西三十里,高丈馀,成汤放桀之地。邑人即其地建庙祀,汤并尧舜禹号四圣庙。秦楼 在城内,《通志》谓秦时建,王翰诗:萧萧栋宇自明昌,则是建于金章宗时者。相传后土庙,乃其遗址。
温公宅 县西司马里其精舍,在城洪迈六合斋,所载有乔木参天,独乐园,至今犹是温公宅之句盖南渡,后犹存,今则失其处矣。
独乐园 县西三十里,按《名臣录》:温公居洛兄旦居,夏县皆有园池,胜概光岁一往省,旦旦亦间至洛视光,又按司马康寒食上冢至澜洄庄,有诗刻石此,盖司马氏别墅也久废。
文会堂 在明伦堂后,温公读书处,东为养蒙斋,西为达德斋,今废。
忠清粹德碑 在司马温公墓前,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六字,命翰林学士苏轼撰文,后章惇谋发公冢,以许将谏不果行止,踣碑石而额,以御篆,获存,金县令王廷直得断碑于深土,分为四石,摹刻嵌于壁间,明御史朱实昌刻文于碑,复置额趺如故。
知足斋石刻 温公手书旁刻,温公、并文潞公小像嵌祠堂壁间。
布衾铭石刻 温公手书嵌祠堂壁间。
柳氏训言石刻 司马侍郎行书柳氏,自公绰以来,至仅比他人耳,一百二十六字,嵌温公墓旁,诚一堂壁。
元脱脱宅 今为县署,其子孙尚存。
闻喜县
董父豢龙处 县东四十里,即董泊。
葛伯寨 县南四十里,汤王山下,有村曰葛寨,相传为葛伯阻兵之地也。
晋城 县北三十五里,晋原乡,相传晋献公筑以避暑,东南隅有基址,相传古禹王庙瓦砾存焉。
周阳侯城 县东三十里,《汉书》正义曰:周阳故城在县东二十九里,《水经》曰:涑水又过周阳邑南,注云其城,南临涑水,北倚山原,《竹书记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正月,翟人伐晋周阳白兔舞于市,即是邑也。《史记·田鼢传》:孝景后三年,封鼢弟胜为周阳侯。注正义曰:绛州闻喜县东三十里。周阳故城也。
清原 县北三十里,《左传》晋蒐于清原,杜预曰:在闻喜县北,又马融广,成颂云采清原,注云:清原在闻喜县北,《水经注》曰:清原城北,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三军处也。
祁午故垒 县南四十里,相传晋祁午演兵所。左邑 县东三十里,即今之东镇,《水经注》云:涑水又西南径,左邑故南城,故曲沃也。晋武公自晋阳徙此诗,所谓从子于鹄者也。《春秋传》曰:下国有宗庙,谓之国在绛。曰:下国矣,即新城也。王莽之洮亭也,即狐突遇申生处,请七日,见我于新城西,偏及期而往见于此处。
桐乡 即县治,汉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左邑桐乡,闻南越破,以为闻喜当时,左邑为县,桐乡为乡,是以左邑之。桐乡为闻喜非以左邑,为闻喜也。汉武以后,左邑闻喜并设至东汉,废左邑而移治,闻喜至今,仍之曲沃志桐乡,在驿桥村,距治西南四十五里,《一统志》云:在曲沃县,西南伊尹放,太甲于桐即此。
𩇯城 县东四十里,唐宰相世系表非子之,支孙封𩇯乡,因以为氏,今闻喜𩇯城是也,后去邑,从衣为裴,又杨炯庭菊,赋为庶子裴公作也,疑今裴村,即此北为裴柏村。
乡 古地名,在闻喜县,见字类音义,或云,即今县东二十五里,羊头。清通乡 自县治以东为清通乡,晋裴楷言论清通,故名其里。
郭璞书堂 县南六十里,汤寨北秦王寨东南三涧中。石室纵横丈馀,有古字磨灭难辨,相传为璞读书处,有碑,又县南一百里,界原白石村,大堰壑有仙人洞,相传亦璞读书之所。
龙头堡 县东四十五里,程子卒葬曲沃,龙头山,即此又为峨眉岭,首后周明帝绛州治此。秦王寨 县南五十里,秦王岭城基,尚存。美良川 县南二十里,即秦王世民遣兵部尚书,殷开山等,大破尉迟恭处,今为美阳乡。神僧饷兵处 县南三十里,唐太宗行兵至美良川粮,缺铁牛峪僧知旻以沙锅煮饭为饷,军士无不饱者,及即位,敕建,广教寺,以报之寺在
沙渠。
湖园 县东四十里,董泽间李文叔云:园圃之胜,不能兼者,六务宏大者,鲜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泉水者,难眺望,惟晋公湖园兼之,按午桥庄,绿野堂俱在东都,湖园则在闻喜。
巩石 县南九十里今名石门。
石鼓 县南。
钓鱼台 县南七十里,速儿门河其石方丈孤峙水中,前后五里,内无鱼。
红鹤楼 水西门外,涑水西岸。
洄澜塔 水西门外,涑水东岸,与红鹤楼相对,邑人翟凤翥,倡修。
桐园 城南涑水上,布政翟凤翥园。
平陆县
铁牛碛 县东一里许,黄河中,俗传禹铸以镇水患,岁久沉水中。
傅岩 县东二十五里,即说代胥靡版筑之处,今名圣人涧有祠。
閒田 县西五十里,即虞、芮二君相让之地,俗呼让畔城,又名兴让里,至今,其田民无耕者。古焦国 县东北五里许,武王克商,封神农之后,千焦故名,今有神农庙。
虞城 县东北六十里,即虞公故城,《水经注》曰:轸桥之东北有虞,原上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周武王封虞仲于此,是为虞公太原地记所谓,北虞也,城东有山世,谓之五家冢冢有虞公庙。
巅軨 按穆天子传,穆王乘八骏遍历天下,道经此坂车为上下巅軨之名,自此始,《水经注》曰:傅岩东北十馀里,即巅軨坂也。《左传》所谓,入自巅軨者也。
金鸡堡 县南二里,店头镇之西,有古城遗址,延袤七里许,城内西北隅,积石如丘,俗传为十二连城,盖春秋时,岩城为是岩城,即上阳《左传》八月,晋师围上,阳以火攻城,克之,遂灭虢城,在崇冈之上丹壁,屹立苍崖峻耸,南临大河,北望中条,而太华函谷,恍惚见之。
上阳城 在金鸡堡西,上阳虞之塞邑也。盐坂 县东七十里,即虞坂,见安邑。将军㲼 县东北六十里,晋师假道宫之奇数,谏不听,以其族行避此,石壁千仞,岩下有一石洞,至今遗像存焉。洞内轰然有声,俗名锣鼓洞。共池 县西四十五里,与閒田相距仅百武,晋师灭虞,虞公从西山奔,共池今上下洪池,即其地。
老君炉 在砥柱侧黄河中,世传老聃炼丹于此,险不可升上流,有列石盖聃于此渡河云。将军城 县北三十里,有周仓庙遗址。
野马圪塔 县东四十里,世传汉马超牧马于此。
石门 县西北四十里,中条山岭势凌虚,地形险阻,今王家井西北十里许,有黄岭石门,即其地。
锡窟 县东九十里,箕山下。
说法台 县治西北,相距十里,竹林寺西,山之上,唐睿宗时,僧智兴赵州人修行终南山,后听师命渡河北栖,于中条大通岭结庐台上,聚徒说法声震长安,召之不去,使人截其舌,火焚舌,化为金,其声愈厉,赐号金舌长老。
大河漕运 汉初,张良以河渭漕挽,为便其后番,系言漕更砥柱之险败亡甚多,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成帝绥和二年,求能浚川疏河者,待诏贾让奏折,砥柱隋开皇二年,沿河置仓运米以给长安,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运仓遣仓,部侍郎韦瓒向蒲陕,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仓者,免其征,戍十五年夏六月,凿砥柱唐亦转运,东南而河有三门,砥柱之险,贞观十二年,帝发洛阳观砥柱祠,禹庙显庆,元年,苑西监褚朗议凿三门,山为梁,可通陆运,发卒三千凿之,不成其后,杨务廉又凿为栈,以挽漕舟,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石耀卿上漕事便宜曰:汉隋漕路濒河仓廪遗迹可寻,可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阳柏崖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寄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矣,此甚利也。二十二年,耀卿为京兆尹,请罢陆运而置仓河,口在郑州,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输于仓而官为雇役,分入河洛置仓三门,东西漕舟转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险。明皇然之,至是以耀卿为江淮,河南转运使置河口,输场场东置河阴,仓西置柏崖仓三门,东
置七津仓,西置盐仓,凿渠十八里,以陆运,自江淮漕者,皆输河阴仓,自河阴而至太原仓,仓在陕州西六里,谓之北运自太原仓,浮渭以实关。中明皇大悦,天宝元年,穿三门运渠。
开元新河 三门北一小河,俗名公主河,唐陕郡太守李齐物凿砥柱,为门以通漕,开其山巅,为挽路,烧石沃醯,而凿之,然弃石入,河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门候其水长以人挽舟而上。米堆山 在三门东,唐德宗时,岁运经砥柱多,覆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陆人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
集津 唐贞元二年,李泌开运道成泌为陕虢转运使自集津,至三门凿,山开道十八里以避砥柱之险,亦名七津。
芮城县
钓鱼台 县东二十里,东吕村,南坡下滨,黄河岸,水中有砂石,高三尺许,上平下狭,夏月河涨,诸阜俱没,此石独露。
芮伯城 县西二十里,郑村,即古芮国。《水经注》曰: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周师虢师图,魏取芮伯,万而东之,斯城亦,或伯万之故也。
魏侯城 县北五里,即古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于此,至曾孙绛徙安邑,汉于此,置河北县,属河东郡,俗呼河北城。
梨园 县北二里馀,魏城南,梨花村,相传为魏侯游乐之所。
万岁堡 县西北八里,上郭村,周显王时,芮民以其地,西接于秦,惧其强暴,筑此堡,以防缓急,以万岁名者,作事欲永久也,有址微存旧建万岁神庙,元至元间修。
段干木庐 县西北二十七里山麓今段村。项羽城 县东四十里,沙窝村,亦名霸王城。魏豹城 县东二十五里,牛高村。
马武寨 县东北二十五里,遗址存。
潜龙宅 县西二十五里,李叫村,唐高祖常隐于此,后成帝业即其地,筑台建坛,县令高元誉立石刻,唐高祖神尧皇帝寓居字。
太尉堡 县东南十五里,濒河本名凤州,春秋时,秦攻芮芮民筑此。堡以为避兵之所,唐武德二年夏,县吕崇茂称魏王,应刘武周诏以永安王,孝基讨之,行军总管刘世,让屯兵于此,人呼世让为太尉,故名。
友于堂 县南三十里,从政里晋大安中县,民李亨兄弟所建。
待济亭 县东三十里,浢津渡北岸,宋政和元年,县令邵伯温建。
凉轩 县治宋嘉祐间建,河南李实作记,李鹏诗盛夏暑已极,此轩凉复生,天除前吏酷地借长官,清种竹风千树,敲棋月一枰方,知北窗傲不独是渊明。
绛州
临汾故城 州城东北二里,献公九年夏,士蔿城绛,即此汉为临汾县,遗址微存。
灵公台 州城西北三十里,长秋镇,《左传》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辟丸即此。
坛上 在浍河南,俗传祭齐姜处。
荀城 城西十五里,《水经注》曰:古水西南径魏正平郡,又西径荀城东,古荀国也,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又汾水西南,径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庄恬地,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入汾,今未详其处。王泽 《括地志》云:在今正平县西七里,《史记》原过至于王泽,见三人与竹二节,即此见山川。羊舌氏故里 在西关内羊舌子之妻,叔向叔鱼之母也,羊舌子好直不容于晋,去而之,三室之邑邑人,攘羊而遗之,羊舌羊舌子不受,姬曰:不如受而埋之,羊舌子曰:何不饷盻与鲋。姬曰:不可。南方有鸟曰:吉乾食其子,不择肉子,多不义,今盻与鲋童子也,随大人而化,不可食,以不义之肉,乃盛以瓮,埋垆阴,后攘羊事,败吏至,发而视之,舌尚存,吏曰:君子哉,羊舌子不与,攘羊矣,里人陶虚泉有碑记。
赵文子故里 城北三十里,苏村里。
韩献子故里 城内省元坊。
哺饥坂 城北五里,即赵盾哺桑间,饥夫处,旧有灵辄祠,明永乐间修。
柏壁城 州城西南二十里,后魏元明置柏壁镇,至太武废镇,置东,雍州北齐,斛律光屯兵于此。
长秋镇 即泉掌北齐,围周宜阳韦,孝宽谓将
帅曰:宜阳一城之地未能损益,然两国争之,劳师数载,彼多君子宁乏谋猷,若弃崤东来图,汾地我之疆界必见侵扰,今宜于长秋,速筑城,以杜贼志,是岁齐人,果解宜阳之围,经略汾北遂筑城守之。
清濂洞 文中子读书处。
秦王堡 在柏壁镇,刘武周将宋金刚进逼绛复陷龙门,关中大震,唐主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秦王请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平武周克复汾,晋于是发关,中兵以益秦王,秦王引兵自龙门,渡河屯柏壁与金刚相持,金刚屡败,食尽北走,秦王大破之。将台 在横桥滩,薛仁贵投军于此,立将台。碧落碑 在州治明,仁孝皇后《劝善书》曰:绛州碧落观有天尊石像,高丈馀,于龙朔中,刺史李谌为母氏太妃,追荐所造也,上有文未刻字,前有二道士,来为使君篆刻,其文云我二人天下名篆也。约殿内,四面封闭,不得人窥,只我二人。在中候三日,即毕使君从之,二道士挈一,布囊入自阖,其门至三日,开之只见白鸽一双,自门飞出,及视篆文,已毕馀一及字,但有一画,不成而去,使君神之,王世贞云绛州,碧落碑篆书,在石像,背州将以不便摹,榻别刻置庙中,今本乃别石耳,李旋之辈以为陈惟正李撰,李瓘书不可辨,按《洛中纪异录》:称刺史李谌为母房,太妃追荐造像成忽二道士,来云君刻石,须篆书乎。我天下能篆者,李异之听所,为则扃户,三日乃开化,二白鸽飞去,篆文宛然像背矣,此涉诞妄不可信,然李阳冰览之七日,而不忍去,习之则二年,而不得其妙,如此岂惟,正撰瓘小子,所办乎,字书杂出颉籀钟鼎款,识以故与斯体小异,即识之以俟知者。
吴道子石刻 在州治内,镌南极老人图,唐吴道子笔。
绛守居园池 在州治北,引鼓堆泉为大池中建,洄涟亭旁,植竹木花柳,唐刺史樊宗师刻石记之,宋通判孙冲重刻记,于石乃为之序,元至治间,知州刘明安重,构亭,明宣德七年,知州韩辙文重建。
嵩巫亭 在州治北居园池内,宋富郑公建。集王羲之书,宋李垂夫子庙记。
绛帖 宋尚书郎潘师旦以淳化帖,增入别帖摹刻于家为二十卷,又名潘驸马,帖明朝傅山跋,晋藩宝贤堂帖云,故老或传以为载取绛帖之石,而冒之以宝贤之名往闻,诸府中老尉言取库中分藩时,所得绛帖钩之上,石按绛帖始于潘师,旦或谓为潘驸马帖,盖潘氏世居绛郡故也。单炳文考论最为精密,曹士冕甚服其博其,所谓东库本下注,谓潘所居石分而为二,其后绛州公库,得其半于是补刻,馀帖是名东库,本由此言之,石在宋代已分为二,晋藩又焉,得载而取之。
钟楼千部二寺画壁 元人朱好古笔。
云阳先生养龙池 遁甲开山图,云绛北有阳石,山神龙池,黄帝时,遣云阳先生养龙于此,历代帝王养龙之处,国有旱,即祀池请雨。
赤龙潭 在城内大街北,俗名泉儿坡。
崔关 在城西。
武平关 在城西三十里北,齐屯兵以防周寇。
稷山县
稷王城 县西三十里,故址微存。
廉城 县东北十里,赵将廉颇守戍地今名廉城村。
高梁城 县东三十里,后魏孝文置郡于此。高欢城 县西五里,东魏高欢筑,与韦孝宽对敌处。
华谷城 县西北十二里,齐右丞相斛律光攻后,周勋州时,所筑,今名华谷村。
玉壁城 县西南十二里,西魏王思政刺史并州时,筑守,东魏高欢围攻遇,大雪士卒多死,乃解去后,思政迁荆州,举晋州刺史韦孝宽代守欢,又悉众围攻孝宽随机拒之,凡五十馀曰,欢因发疾士卒死者七万人,共为一冢,遂解围,而去后,周嘉孝宽立勋,其地名为勋州,故遗址尚存。
义桥 绛州人孝子三十丧父母,五十犹衰麻,常成桥于稷山县南,汾水上,乡党义之,因名崔祐甫有记。
绛县
车厢城 县南十里,春秋时,晋侯城聚邑,而处
群公子之所。
范村寨 县东十里,晋献公封狐偃为羊舌大夫,避兵于此。
郇王寨 县东二十五里,郇王村东。
绛侯封邑 县西二十里,汉周勃封邑,又曰周勃城。
白云洞 县东太行山,洞深二丈馀,出石钟乳洞中有吼声,三日内即雨洞外就崖磨碑刻,佛经一卷末注,晋天符五年,白云子书按晋无天符,年号疑天福所误也。
垣曲县
舜井 县北四十里,有舜庙,有井亭,每年八月十七日,有司致祭。
亳城 县西北十五里,相传汤自克夏归于亳,即此后周置县,隋废元至和元年立碣,刻殷商烈祖成汤,圣王居亳,故都十二字,韵府云绛州,垣曲县西有亳,原汤于此,誓众周围一百步,至今民不敢耕。
葛城 县南五里,距亳十五里,汤征自葛始,即其地也,俗名葛伯寨。
牧马坪 县西十五里,世传成汤牧马处。童子坪 县西五里,世传童子馈饷处。
古邵城 即县旧城,召公食采之,邑故名。皋落城 县西五十里,《文献通考》云:垣曲有:古皋落城为周召分陕之地,《春秋左传》:闵公二年,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即其地。《水经注》曰:服虔云赤翟之,都也世谓之,倚亳城,盖读声近,传因失实也。
阳壶城 县南里许,临大河。《左传》襄公元年,晋围宋彭城以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杜预注云:瓠丘晋地垣曲东南,有壶丘《水经注》云:清水东南经,阳壶城东,即垣曲县壶亭,按阳壶村,今在黄河南岸,属渑池县界。
清廉城 县西五十二里,清廉里后魏割闻喜夏,县东清廉山北,置县曰:清廉《水经注》曰:清水又东径,清廉城南。
古棠木 文献通考垣,曲东北六十里,有古棠,木西魏于此,置郡以备东魏。
梁王城 县北六十里,深山大泽中,世传梁王避兵于此,遗址尚存。
迎驾寨 县西四十里,世传宋天子亲剿大寇屯兵此,寨故名。
六郎寨 县西七十里,宋将杨延昭在此,屯兵故名,其寨孤峰独峻四面,巉岩上有击,锣铁环,并矢镞等迹。
垣曲监 文献通考,熙宁八年建,垣曲监岁铸钱二十六万贯,今县治北进贤坊,即其地。仙人洞 县西南十五里,昔有入此洞者见石柱,刻宋靖康元年避金乱,再行数十步,水声潺潺,人不敢近。
上敌原 县东北三十里,通鉴绍兴十年,秋七月,岳飞使梁兴渡河会太行忠义两河豪杰,大败金人于垣曲,即此地。
霍州
彘城 州西三里,《水经注》曰:汾水又南过永安县西,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王莽更名,黄唐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夏王城 州东四十里,东城村,夏王赫连勃勃城,基址微存。
吕州城 汾河西,后魏置永安郡,隋改名吕州。千里径 州东三十里,即霍山神,指引唐兵取霍邑之径。
先锋台 城东北,唐高祖起义兵时,授太宗以先锋,或此时所筑也。
避暑宫 州南五十里,霍山上,夏王赫连勃勃避暑处,其墓在焉。
吉州
耿城 在州南,或曰殷祖乙迁耿,即此隋置耿州故以名城。
姚苌城 州南五十里,后秦姚苌所筑,西临黄河为周齐交争之地,北齐武平初,斛律明月破周兵于此。
仵城废县 州北六十五里,后魏于此,置仵城郡及县,隋废郡以县,属汾州唐属慈州。
文城废县 州北六十里,今城隍庙尚存。孝子原 州西一里,即孝子冯公遗址。
石佛崖 宽静河上有心经,观音经五代唐永贞年刻。
牛心寨 州西六十里,西临黄河,乃杨贞所筑遗址尚存。
石洞 州北一百二十里内,容百人,中有泉,昔人避兵居之。
丰国铁冶 州东一百五十里,洪武初设,后革。
乡宁县
屈家沟 县北四十里,即古所称产良马处。庞统峪 县南八十里,三国时,庞统居此地,因名。
倚梯城 县西南八十里,东北据高岭,西南瞰黄河绝壁百馀丈,后魏文帝西巡至此,俗称万岁堡。
吕香废县 县东南八十里,后魏置平昌县,唐贞观初,更名吕香。
泊城 县西三里,即古乡宁县,因附河患水废址不存。
长宁废县 县西四十里,今改名西宁村,金城岭是。
读书洞 县南八十里,隋王通读书处,通非邑人而祀,入乡贤以此。
鄂侯城 县南里许,即鄂侯故垒。
龙尾碛 县西北一百里,旧有巡检司今废。富贵铁冶 县东五十里,洪武初设后革。
隰州
谷城 州东北四十里,《九域志》神农尝五谷于此,合桑村,别有尝五谷故址。
蒲子隐处 州东北五十里,还朱村,蒲子山世传尧师蒲衣子隐处,故汉取以名县。
斩袪垣 州东北五十里,蒲子城晋寺人披追。公子重耳,重耳踰垣而避,披斩其衣袪,即此地也。
龙泉城 州北二里,后周置龙泉郡隋废。横城 州南三十里,隋汉王杨谅作逆,遣其将吴子通屯兵于此,筑城横断隰州,后人因名。高唐废县 州北二百里,旧温泉县,东南十五里,唐武德间,置北温州,及高唐县,贞观初州废县省。
常安废县 州北三十里,唐武德中置,贞观初省入蒲县。
温泉废县 州北二百里,其地有温泉,唐置县因名焉,后废遗址尚存。
隰州故县 州治西。
大观楼 在城之中,明万历四十五年,知州储至俊建。
大宁县
浮图纬 在北寨之巅,北齐河清,四年筑隋人移县,治于此。
二龙窝 县南二里半,崖间有洞洞口。龙迹宛然岸下石如斗印,一爪人偶值见之故,觅则不得也。相传唐大历间,有黄龙破崖去,又云黄龙曾养子于此。
响石 县东北二里许,麻刺沟路旁有石,如轮行人过此,间闻铿然声。
禅峰洞 在孔山之麓,相传赵太祖避兵其中,旋有蜘蛛布网洞口,以蔽之兵至不见而去后,敕建禅峰寺。
南北寨 南寨在县南一里许,北寨在县北山上,元右丞时,权守南寨院使李子厚守北寨。
永和县
狐讘城 县西三十五里,汉置唐徙于仙芝,谷城遂废。
石羊城 县西南五十里,魏太武筑置石羊军,孝文移于狐讘城,遂废。
楼山废县 县南十五里,后周置归化县,隋改曰:楼山,贞观初年废。
吴王城 县西北十里,有冢高三十丈,其顶有穴,极深,风吼于中,其城遗址尚存。
瑞莲亭 在灵液池上,名曰:芝艇。康熙四十六年,知县王士仪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