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五十七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五十七卷目录

 东昌府部艺文二
  过马陵          唐胡曾
  题庄子钓台         前人
  怀东郡太守王尊      李德裕
  怀濮阳太守阳瓒       前人
  宿顾城         五代张直
  题四知堂        元张养浩
  过茌平          明曾棨
  送顾明府之聊城       边贡
  过漯河          王子鲁
  题临清后乐轩〈二首〉    陈璧
  郑桥           王子鲁
  濯清亭           前人
  送李太守之东昌      李攀龙
  扈驾过茌平逢刘主簿     曾棨
  赠范县孙寿官        前人
  卜居瓠河         冯思齐
  过瓠河庄          苏澹
  还家            谢榛
  舜庙           李先芳
  庄子钓台          前人
  归濮阳           宋登
  花下留别濮阳所知     徐孟章
  饮光岳楼         傅光宅
  登郡城东楼         前人
  子建读书堂        李先芳
  临清晚泊〈柳梢青〉    吴原博
 东昌府部纪事一

职方典第二百五十七卷

东昌府部艺文二〈诗词〉

《过马陵》唐·胡曾

飒飒寒风九月天,驱车独过马陵川。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

《题庄子钓台》前人

青春行役去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正见涂中龟曳尾,令人特地感庄周。

《怀东郡太守王尊》李德裕

河水昔将决,冲波溢川浔。峥嵘金堤下,喷薄风雷音。投马灾未弭,为鱼叹方深。惟公执圭璧,誓与身俱沉。诚信不虚发,神明宜尔临。湍流自此回,咫尺焉能侵。逮我守东郡,悽然怀所钦。虽非识君面,自谓知君心。意气首相合,神期无古今。登城见遗庙,日夕空悲吟。

《怀濮阳太守阳瓒》前人

宋氏远江左,豺狼满中州。阳君守滑台,终古垂英猷。数仞城既毁,万夫心莫留。跳身入飞镞,免冑归霜矛。毕命在旗下,僵尸横道周。义风激河汴,壮气沦山丘。嗟尔抱忠烈,古来谁与俦。就烹感汉使,握节悲阳秋。颜子缀清藻,铿然如紫璆。徘徊望故垒,尚想精魂游。

《宿顾城》五代张直

绿草展青裀,樾影连春树。茆屋八九家,农器六七具。主人有好怀,搴衣留我住。春酒新拨醅,香美连糟滤。一醉卧花阴,明朝送君去。

《题四知堂》元·张养浩

邑壮怜才弱,官微虑患深。韦弦千古意,冰檗一生心。袖有归来赋,囊无暮夜金。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

《过茌平》明·曾棨

地旱空多井,林疏远见楼。平山通县界,漯水入河流。过客询张镐,乡人说马周。北来多古迹,那得更淹留。

《送顾明府之聊城》边贡

上春行县出东畴,桑叶萋萋唤乳鸠。道左壶浆迎父老,云中冠盖识君侯。鲁连箭灭遗书在,微子城荒故堞留。揽辔可应空吊古,土风先为达宸旒。

《过漯河》王子鲁

吾闻东郡古漯源,千年故迹成桑田。白云飞来芦捲雪,黄叶乱下鸣残蝉。清风飒飒林筛响,雁行远送来天边。几番登眺发长恨,绵驹旧曲无人传。

《题临清后乐轩》〈二首〉陈璧

柳塘因小憩,风味觉偏清。酷吏知何在,惟闻鸟弄晴。汾溪回首处,恐负白鸥盟。
抠衣上菊坡,不觉吟怀纵。幸逢年谷登,四野无嚚讼。靖节今何在,旷怀谁与共。

《郑桥》王子鲁

郑家桥下溪水流,桃花浪暖鲜鳞游。老翁掉船四五叶,鸣榔举网蒹葭秋。大鱼拨刺贮笭箵,紫菱绿荇堆船头。归来沽酒切新脍,高歌醉卧芦花洲。

《濯清亭》前人

刘侯亭子连青冥,云来倏忽天瓢倾。苍龙捲海半空落,四檐瀑布生秋声。烦嚣洗涤毛骨爽,珠帘暮捲山光明。静轩题咏今不见,一区瓦砾苍苔生。

《送李太守之东昌》李攀龙

诸侯辞北极,千骑向东方。十二称天府,风烟接帝乡。地形来海岱,漕挽自徐扬。春满弦歌邑,花明太守章。射书延上客,照乘得高唐。寇息解刀剑,人知下凤凰。轩帷褰雨雪,郡阁卧星霜。治行兼经术,诸曹借宠光。

《扈驾过茌平逢刘主簿》曾棨

雪消沙暖净无尘,翠辇经过辙迹新。画戟雕戈晴照日,绣帷黄幄暗生春。滥陪仙跸承恩厚,远愧甘泉献赋频。莫笑凤鸾栖枳棘,盛时须待展经纶。

《赠范县孙寿官》前人

梦想红云入帝都,寿星光自照江湖。行高鲁国一男子,数过商瞿五丈夫。丹诏下时扶杖听,黄封寄得免邻沽。偶将名姓通台阁,故写新诗托画图。

《卜居瓠河》冯思齐

瓠河西畔结吾庐,四十年过始定居。但有渔樵相问荅,不劳车马到阶除。开门手种陶潜柳,引水池通张翰鱼。十亩绿阴清昼合,南风吹冷读残书。

《过瓠河庄》苏澹

高情折简款荆扉,信宿攀留愿未违。露酒香随篱菊散,山歌声逐野云飞。客敲棋局松花落,门对河流瓠子围。骨肉与君敦世谊,何妨车马夜深归。

《还家》谢榛

二十馀年寄邺城,归来谁不讶狂生。白头况带风尘色,青眼深知父老情。共话江湖多故事,自怜诗赋亦空名。仲宣踪迹犹无定,遥指浮云意未平。

《舜庙》李先芳

历山高枕瓠河隅,遗庙千秋壮版图。土俗至今还让畔,居人犹自说成都。重华遥想风云会,元德空瞻日月徂。欲吊湘灵无处所,海天愁思隔苍梧。

《庄子钓台》前人

漆园为吏早知归,濮上垂纶愿不违。浦树千秋依断岸,江蒲一曲带斜晖。棹头往事随流水,曳尾何人问钓矶。独倚南华台上望,逍遥天外大鹏飞。

《归濮阳》宋登

十载南冠学楚吟,半生踪迹任浮沉。秋风客路冯驩铗,暮雨山堂叔夜琴。濮上故人闻独钓,山中丛桂得相寻。归来不惜黄金尽,易水歌残壮士心。

《花下留别濮阳所知》徐孟章

残春惜别洛阳花,濮上行吟暮景斜。万里飘零常作客,十年归去已无家。星边一剑心徒壮,海上扁舟鬓欲华。若到衡门翻自笑,依然蓑笠旧生涯。

《饮光岳楼》傅光宅

画栋雕甍倚太清,平临岱岳俯东瀛。天低远树浮烟迥,水绕孤城落日明。座引长风消暑气,野含时雨近秋城。传闻海外风波急,一剑同怀报主情。

《登郡城东楼》前人

沧海孤城接素秋,万山摇落此登楼。青徐近绕秦封在,江汉遥通汶水流。旧雨东南频入梦,浮云西北迥生愁。鲁连箭去人千古,尊底斜阳照白头。

《子建读书堂》李先芳

城角岿然土一堆,当年子建读书来。三分鼎沸无遗址,七步歌残有旧台。萋菲何妨宗社忌,伊吾不尽水云哀。佳城只在鱼山下,千古招魂寄草莱。
《临清晚泊》〈柳梢青〉吴原博
画鹢高飞,长河作带,细柳成帷,晚睡初醒。棹歌声起,错认南归。 清源城郭傍围,望道上行人未稀。油壁香车,红泥细酒,故土全非。

东昌府部纪事一

《旧志》:颛顼,高阳氏。母曰女枢,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居濮。
《水经注》:濮水东径濮阳县故城南,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而死。后卫灵公将之晋,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府志》:卫庄公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被发,北面噪曰登此昆吾之墟,绵绵生之瓜,余为诨良夫叫天,无辜。
襄王二十三年秋,狄围卫。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灵王十三年夏四月,卫侯出奔齐,孙林父追之,败公。徒于阿泽,鄄人执之。
十八年,齐夙沙卫以高唐叛。齐庆封围高唐弗克。冬十一月,高唐人殖绰夜缒纳师醢卫于军。
二十五年春,卫宁喜弑其君,剽孙林父入于戚,以叛。卫侯衎复归于卫。
敬王六年,齐伐晋冠氏。三十五年,赵鞅帅师伐齐,毁高唐之郭。四十二年,卫人出其君蒯瞆,立公孙般,师齐人伐卫。立公子起,执般师以归。
四十三年,起奔齐,卫出公,自齐复归。
元王五年,晋侯及鲁臧石伐齐,取廪丘。
威烈王二十一年,齐田会以廪丘,叛田氏。
慎靓王五十三年,燕将伐齐,拔聊城。齐人鲁仲连射书燕将,燕将自杀。
秦始皇五年复伐魏,取十二城,置东郡于濮阳。二世二年,沛公复略东,昏而下,及项羽追,章邯于濮阳破之。
汉文帝十二年十一月,河决东郡。
武帝元光三年五月,河水决,濮阳汜郡十六,发卒十万救,河决起龙渊宫。
成帝建始四年,河大决于馆陶,东南流东郡,金堤皆被害。
阳朔三年三月,陨石东郡八。
成帝永始二年十一月,陈留、樊并等作乱,杀东郡太守,寻为汝南太守,严䜣捕斩之。
更始二年,檀乡贼始起茌平,入清河,遣吴汉追击,及馆陶败之。又铜马贼入清阳、博平,遣偏将军姚期迎击之。
光武建武六年,东郡以北大水,民大饥。
安帝延光四年正月,黄龙二,麒麟一,见濮阳。
桓帝和平三年九月,东郡、茌平人侯毋辟兄弟,聚党为盗窃,印绶自称将军。后讨平之。
桓帝延熹八年,东郡河水清。
灵帝建宁二年,武阳人谢弼上封,事东郡太守,曹绍收杀之。
灵帝中平元年,妖草生,茎累肿大如手指,状如鸠鹊龙蛇之形;五色,各如其状,头、羽、翅皆具。
中平元年,东郡贼张角起,诏皇甫嵩讨之,乌桓峭王攻破清河,以刘虞为幽州牧讨之。
献帝初平元年,东郡太守桥瑁起兵讨董卓,兖州刺史刘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
二年秋七月,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寇,东郡太守王肱不能禦,曹操引兵击白绕,于濮阳破之。三年,黑山贼攻东武阳,曹操引兵袭贼屯,贼弃武阳,操要击眭固,大破之。
兴平二年,袁绍围东郡,执太守臧洪,杀之。
魏明帝景初元年春正月,茌平县黄龙见。又有燕生巨鷇于卫国李盖家,形如鹰,吻似燕,高堂隆曰:此魏室之大异,宜防鹰扬之臣于萧墙之内。后宣帝起诛曹爽,遂有魏室。
晋武帝泰始元年,辅国将军刘大安、怀远将军鲁利、建威将军慕容农自将攻馆陶,收其军资器械。二年,清渊灵县木连理。
怀帝永嘉元年五月,阳平人公师藩起兵称将军,濮阳太守苟晞擒斩之。
怀帝永嘉二年八月乙亥,鄄城无故自坏七十馀丈,司马越恶之,迁于濮。〈越卒以陵上受祸。〉
四年二月,石勒袭鄄城,兖州刺史袁孚死之。
五年四月,石勒追东海王越丧及东郡,将军钱端死之。
晋师欢,在平人居家富裕尚义,并州大饥,东嬴公腾执诸人于山东,卖以充军实,勒亦被掠卖于茌平师欢为奴,欢奇其状貌而免之。勒本武乡羯人,有胆力,既得免,乃与牧帅汲桑结壮士成都王颖既废,河北人多怜之。颖故将公孙藩自称将军,起兵赵魏间,众至数万,桑与勒帅数百骑赴之。桑始命勒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后勒降汉,刘渊以勒为护汉将军。
悯帝建兴三年七月,石勒攻陷濮阳,杀太守韩弘。四年四月,石勒攻陷廪丘,北中郎将刘演出奔,汉主曜封勒为赵公。太兴二年,勒自为赵王,改号建国。咸和五年称皇帝,召师欢,欲用之。欢叹曰:处独世,求富贵,宁甘贫贱而死丘壑尔。遂变姓名而隐。勒败,欢始归乡。
穆帝升平二年,北中郎将荀羡及慕容隽战于山茌,王师败绩。
宋武帝三年,魏攻滑台,东郡太守王景度出奔,司马阳瓒死之。
后魏献文帝皇兴四年,东郡获异兽,以献。诏问高祐。祐曰:此三吴所出,名鲮鲤。今获之吴楚之地,其来归乎。已而刘义隆子义阳王昶来奔,薛安都以其城降。文帝延兴十三年,武城县献白雀。
太和八年,清河郡献白雉。
十九年,阳平郡获白狐,以献。
明帝熙平二年四月,东郡献三足乌。
魏明帝孝昌三年二月,东郡民赵显德反,杀太守裴炯。夏四月,元斌之讨显德,斩之。五月,清河郡木连理。孝庄帝永安元年,光州人刘聚聚众反于濮阳、广州,刺史都督郑先护讨平之。
静帝天平四年,濮阳、阳平、杜灵椿等反,济州刺史高季式讨平之。或谓季式曰:盗不侵境,君何遣私军远战。万一失利,罪且滋大。季式曰:何言之。不忠也。臣与国家同安危,宁有见贼而不讨乎。且贼知台军卒不能来,又不疑外州有救,彼必未备,破之必矣。若以获罪,吾亦何恨。
静帝元象元年六月,濮阳郡献白兔。
兴和元年,濮水南岸有泉涌出,病者饮之辄愈。武定元年六月,东郡民献白乌。
孝昭帝皇建元年,东郡太守表麦一茎五穗,以闻。武帝建德元年,濮阳郡有妖石,郡官取石像刮金像,自跃投地。如此者再,乃以绳缚车壁,又绝绳而下。隋炀帝大业三年,武阳郡河清数里,镜澈。
七年冬十月,蓨人高上达聚众于清河郡。八年十月,贼帅吕明星率众围东郡,武贲郎将费清奴击斩之。清河贼张金称等众数万攻山东,杨善会邀击破之。金称走漳南,善会追斩之。
十三年正月,漳南窦建德起兵攻拔诸城,自号夏王。建德、贝州人少喜侠节,时山东饥群盗起,往来漳南,多剽杀,独不入建德。闾郡县疑与贼通,捕族其家。建德即率麾下二百馀人亡归高鸡泊,袭杀涿郡守郭绚,威振山东,自称将军,得隋官吏及士人恩遇甚备,郡县吏多归之,势益张,兵至十馀万。又以计袭取贼魏刀儿并有其地号夏王,改元五凤,引兵讨宇文化及于聊城,追谥隋炀帝为闵帝。
唐高祖武德四年,窦建德克周,桥逼元梁管三州陷,屯荥阳,运粮沂河西上壁成皋,东原筑营板渚与秦王战,被重创,为白士让所获,传送长安斩之。
武德初,窦建德将程名振率众千馀掠贝州。
三年,李密故将杜才干守濮州,时邴元真叛,密降王世充。世充以为滑州行台仆射,才干怒,亦诈众降之。元真因自往招慰才干,缚而戮之,遣人赍首至黎阳祭告密墓,而自以其地降于唐。
四年甲戌,刘黑闼反于贝州,陷鄃县。贝州刺史戴元祥、魏州刺史权威死之。黑闼贝州人嗜酒亡赖少与窦建德相友,建德败,还匿漳南。会高祖召建德,故将范愿等将用之愿等疑畏共推黑闼,袭漳南县破之,自称大将军。已又陷相州,号汉东王,建元天造,仍都洺州。皇太子齐王悉兵战馆陶,黑闼大败,引兵走蹑北至毛州,黑闼背永济渠,阵纵骑搏之,黑闼遁去,为总管崔元逊所诱执斩之。
高宗永徽二年秋,濮州水。
《为善书》:唐冀州馆陶县周主簿者显庆中奉使临渝,将、佐二人从往周,将钱帛稍多,二人乃以囊盛土压杀之,钱帛尽盗去。至岁暮其妻梦周具陈被杀之状及所盗物藏隐之处,妻乃诉之官,官司案验具得实状钱物并获二人皆坐死。
《府志》:元宗开元十年六月,河决博州。
十四年,濮州大水,人死者千馀。
二十五年,濮州有马生驹,肉角。四月,濮州两乌、两雀、两鸲鹆同巢。
元宗天宝十三载十一月,安禄山反,陷河北诸郡,濮阳人尚衡兴兵讨之。贼将史思明攻陷清河、博平,平原太守颜真卿及贼将袁知泰战于堂邑,败之。时安禄山反,真卿募士拒贼,清河太守使李萼来乞师。萼曰:闻公首奋倡大义河朔恃公为金城,今清河公之西邻,窃计财足以三平原之富,兵足以倍平原之强,公诚资以士卒,拊而有之,以二郡为腹心,则馀郡如四肢无不随所使矣。真卿奇之,以兵六千借之,送至境,因问曰:兵已行矣,可以言子之所为乎。萼曰:今若引兵先伐魏郡执其守将,以劲兵披𡻙口出官师使讨汲邺,以北至于幽陵合十万众徇洛阳分犀锐制其冲公坚壁勿与战,不数十日,贼必内溃相图。真卿曰:善。乃檄清河等郡,与博平士五千,屯堂邑禄山所署。魏郡太守袁知泰拒战,大败,斩首万级。
代宗广德元年,滑濮节度使增领亳州,改曰滑亳。李纳、师道父子拒命,刘元佐进围濮阳,破之。其大将刘悟攻师道,斩之。
大历十一年正月,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反,承嗣沉猜阴贼迁贝博等州,节度使厉兵缮甲,自署置官吏私其图,版税入诏贬永州刺史,承嗣列将往往携阻巳为李宝臣所逐,火辎重归于贝,计穷遣使奉表请委身北阙下。
十二年五月,汴宋都虞候李灵耀反,杀濮州刺史孟鉴。
十四年二月癸未,田承嗣卒,侄悦,自称留后。
德宗建中二年正月,魏博节度使田悦反。镇州李惟岳淄青李纳求袭,节度不许,悦为请,不答,遂合谋同叛。
兴元元年正月,朱滔遣兵攻宋城,冠氏拔之。又纵回纥掠馆陶,滔兵围贝州,取武城。清平李抱真、王武俊大破朱滔于贝州。三月癸酉,魏博兵马司田绪杀其节度使田悦,自称留后。五月,濮州河清。
贞元十二年四月庚午,魏博节度使田绪卒,其子季安自称留后。
宪宗元和七年八月戊戌,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卒,其子怀谏自称知军府事。十月乙未,魏博军以田季安之将田兴知军事,田兴请吏奉贡,诏以兴为节度使,赐名弘正。
十四年,李师道不奉诏,平卢都将刘悟斩李师道,诏分其地,以曹濮为一道。
穆宗长庆元年七月壬戌,成德军王廷凑杀节度使田弘正以反。十月戊寅,王廷凑陷贝州。
二年正月癸卯,魏博节度使田布自杀,兵马司史宪诚自称留后。
文宗太和二年二月乙丑,魏博行营兵马使丌志绍反,诏义成节度使李听讨平之。
三年六月甲戌,魏博军乱,杀其节度使史宪诚、知兵马使何进滔,自称留后。
文宗开成五年六月,濮州雨雹如拳,杀人马牛甚众。懿宗咸通十一年八月,魏博军乱,杀其节度使何皋,推牙将韩君雄为留后。
十二年七月辛巳,濮州地震,濮州两乌、两鹊、两鸲鹆同巢。
僖宗乾符元年,濮州人王仙芝聚众数千起于长垣。二年六月,王仙芝陷曹濮二州,冤句人黄巢聚众应之。
五年三月,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陷濮州。
中和三年二月,魏博军乱,杀其节度使韩简,其将乐彦祯自称留后。
四年十二月,濮州刺史朱宣逐天平节度使曹实,自称留后。
光启三年,朱全忠拔濮州。
昭宗大顺二年二月,朱全忠遣其将李思、张敬将兵救魏博,时葛从周将兵八万已入魏州,刘仁恭攻上水,关辟馆陶门,从周与宣义牙将贺德伦殊死战,仁恭大败。
大顺二年十一月,朱友裕陷濮州,执刺史邵濡。光化元年十月,罗绍威自称留后。
二年正月,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屠贝州,时罗绍威领留后,求救于朱全忠。全忠自将与仁恭战,大破之。葛从周乘胜破八壁,追北至临清,仁恭乃还。
梁主祯明元年,晋遣李存审围贝州。八月,晋拔贝州,守将张源德死之。是年,晋王进屯馆陶,永济张彦选银鎗效节,五百人执兵自卫。诣永济谒见,王登驿楼,语之曰:汝凌胁主帅,残虐百姓,数日中诉冤者百馀辈。汝虽有功于我,不得不诛以谢魏人。遂斩之,及其党七人馀众股栗。
四年十二月,晋王进军临濮,梁军追之,战于五柳坡。周德威败死,晋王收兵复战,大败梁军。
五年十二月,晋人取濮阳,梁左右先锋指挥使康延孝奔唐,唐以延孝为博州刺史。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皇甫晖杀杨仁晸,拥赵在礼为乱,焚掠贝州,南趋永济、馆陶,所过剽掠。
四年二月癸巳,邺都将军赵在礼反于贝州,成德军节度使李嗣源讨之。三月李嗣源反,博州守将翟建自称刺史。
晋高祖天福二年七月壬申,魏州行营都招讨,使杨光远克博州。
四年,河决博平。
六年,河决滑州、东汎、濮州,民为水所漂溺,诏所在发舟救之。
后主重贵开运。元年正月,契丹陷贝州,权知州事吴峦败死。初,帝即位,与契丹绝盟,以谓贝州水陆之冲乃积粟刍数十万,以王令温为永清军节度使。牙将邵珂素骄狠难制,令温夺其职,珂閒居无聊,阴使人入契丹,言贝州可取。令温以事朝京师,遣峦驰驿代守贝州,珂因求见,愿自效,峦推心信之。契丹南寇,围贝州,四面攻急。峦从城上投薪草焚其冲梯,珂引契丹入,峦顾城中乱,即投井死。
开运三年秋七月,河决杨刘,西入莘县,广四十里,自朝城北流。
宋太祖乾德元年六月,澶濮蝗,命以牢祭。
四年六月,河决观城,坏民庐舍,濮阳县麦秀两岐至四岐各五十本。
开宝四年五月,河决,汇于郓濮,坏民田庐,通判姚恕不以闻,坐弃市。
五年五月,河大决濮阳,命颍州团练使曹翰往塞之。八年五月,濮州河决郭龙村。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月,濮州大水,害民田五千七百四十三顷。八年五月,河决濮阳。
端拱元年二月,濮州河清二百里。
五年,贝州骁捷卒,劫库兵为乱,推都虞候赵咸雍为帅。转运使王嗣宗率屯兵击败之,擒咸雍,磔于市。淳化二年闰二月,鄄城县蝗。八月,临清民国忠妻一产三男。
三年六月,博州河决,城坏,徙州治于孝武渡西。按孝武渡西即今府治。
至道元年四月,贝州献白鹌鹑。
真宗咸平三年,濮州盗掠,知州王守信、监军王昭度、王禹偁疏闻。
景德元年,契丹统军挞懒引兵犯贝魏,寇准请帝幸澶渊。
仁宗明道元年四月,冠氏等八县水浸民田。
二年,大饥。
景祐四年,朝城县嘉谷异亩同颖。
仁宗庆历七年冬十一月,贝州卒王则据城反,通判董元亨暨节度判官李浩、清河令齐开、主簿王湙死之。诏以明镐为河北安抚使、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讨平之,知州张得一坐降,贼伏诛,改贝州为恩州。王则,涿州人,岁饥流至恩州,习五龙滴泪等经及图谶诸书言弥勒佛,当持世州吏张峦卜吉主其谋,党连德齐诸州以庆历七年冬至叛,囚知州张得一,杀通判董元亨等,僭号东平郡王,改年得圣。兵马都监田斌以从卒巷𩰚不胜而出城,扉阖州民汪文庆等自城上射书明镐帐,约为内应。夜垂縆引官军既纳数百人焚楼,橹贼觉,率众拒战。官军不敌,与文庆等复缒下,则以数百人潜出,要结契丹镐谍知伏兵获之遂即南城穿地道佯攻其北,及文彦博至穴通城中,选壮士夜由地道入攻之,贼大溃,捕则,馀众焚死,则叛凡六十六日平。
皇祐元年,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诏陈希亮擒之。至和二年,河决大名、馆陶,殿中丞李仲昌请自澶州商胡河穿六塔渠以回河道,遂以仲昌提举河渠。欧阳修三上疏力谏其不可,后塔河成,复决。
英宗治平元年,曹濮大水。
《梦溪笔谈》:欧阳文忠公奉使河朔,过高唐县,驿舍中夜有鬼神自空中过,车马人畜之声一一可辨,土人谓之海市。
神宗熙宁元年六月,河决恩州乌栏堤。
六年,河溢夏津。
九年,武城县大风,捲官民庐舍入空中,随死者数百人。
十年秋七月丙申,河决澶州曹村,北流断绝,河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三派,灌郡县四十五,濮郓被害尤甚。
宋武城东普光寺僧元晖嗜酒得疾困卧,忽仰首长鸣,顿仆于下。问所苦,曰:腰脊下尾骨痛不可忍。视之乃驴尾,自皮肤茁出,明日长尺许,遍体生毛,首面肖驴,数日蹄鬣备,哮吼悲鸣。家人议杀之,僧云:不可,此天所示戒。十年方死。
《高唐州志》:宋元丰元年,王辟之调博州,高唐令往别,监察御史黄彝仲口占一绝谑之,曰:高唐不是那高唐,风物由来各异乡。若向此中望云雨,只应愁杀楚襄王。此虽谑谈,亦足以辨舆地之殊也。
哲宗绍圣四年七月,曹濮诸州水害稼。
徽宗宣和元年六月,河决恩州清河埽。
徽宗宣和六年十二月,河北山东盗起,命内侍梁方平讨之。
大观中,芝草生于武水讲武亭,按武水即今聊城沙镇集。
高宗建炎元年,金王善袭恩州,知州陈淬拒战,其子仲刚死之。
二年十一月,金人陷濮州,知州杨粹中暨守,禦官杜绩死之。
绍兴三十一年,金人渝盟博州,王友直起兵,自称河北安抚制置使,遣冯谷入朝奏事。
孝宗隆兴元年十二月夜,白气见西南方,出危入昴。宁宗开禧六年,范县地裂数尺,长数丈,月馀复合。宁宗嘉定十一年八月,金严实据青崖崓,以恩州暨魏博、开相等来归,李全遂会,张林袭东平。是年十一月,元木华黎入金济南府,严实复以恩、相等州降之。理宗宝庆元年五月,李全袭彭义斌于恩州,义斌败之。
金章宗明昌中,恩州西五里产嘉禾,一茎三穗。宣宗兴定四年三月,东平元帅府总领提控蒲察山儿破红袄贼于聊城。
元世祖至元元年八月,武城县王家妻崔氏一产三男。十月,恩州历亭县进嘉禾,一茎九穗。是岁,高唐濮州大水。
六年六月,东昌路饥,赈米二万七千五百九十石。九月,恩州进嘉禾,一茎三穗。十二月,高唐饥。
十五年七月,濮州蝗。
十八年,高唐、夏津、武城等县蟊害稼。五月辛丑,御河溢,入会通渠,漂东昌民庐舍。
世祖至元十九年,宋大名总管彭义斌攻河北,史天倪迎战于河北,败之。
《元史·河渠志》: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以逾于御河。至元二十六年,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相继建言,开河置闸,引汶水达舟于御河,以便公私漕贩。省遣漕副马之贞与源等按视地势,商度工用,于是图上可开之状。诏出楮币一百五十万缗、米四百石、盐五万斤,以为佣直,备器用,徵旁郡丁夫三万,驿遣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等董其役。首事于是年正月己亥,起于须城安山之西南,止于临清之御河,其长二百五十馀里,中建闸三十有一,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六月辛亥成,凡役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赐名曰会通河。
二十七年八月,御河决高唐,没民田。
二十七年,省以马之贞言霖雨岸崩,河道淤浅,宜加修浚,奏拨放罢输运站户三千,专供其役,仍俾采伐木石等以充用。是后,岁委都水监官一员,佩分监印,率令史、奏差、濠寨官往职巡视,且督工,易闸以石,而视所损缓急为后先。至泰定二年,始克毕事。
二十九年三月,恩州属县霜杀桑。闰六月,东昌路蝗。成宗元贞五年夏四月,濮州虫食桑。
七年五月,东昌虫食麦。
大德四年,馆陶产嘉禾,一茎六穗。
九年六月,河决东昌博平、堂邑二县。
武宗至大元年五月,东昌蝝生。
三年四月,茌平、高唐等县蝗。
仁宗延祐七年八月,堂邑县蝻。
至治三年四月十日,都水分监言:会通河沛县东金沟、沽头诸处,地形高峻,旱则水浅舟涩,省部已准置二滚水堰。近延祐二年,沽头闸上增置隘闸一,以限巨舟,每经霖雨,则三闸月河、截河土堰,尽为冲决。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来岁春首修治,工夫浩大,动用工夫千百,束薪十万之馀,数月方完,劳费万倍。又况延祐六年雨多水隘,月河、土堰及石闸雁翅日被冲啮,土石相离,深及数丈,其工倍多,至今未完。今若运金沟、沽头井隘闸三处见有石,于沽头月河内修堰闸一所,更将一闸移置金沟闸月河、或沽头闸月河内,水大则大闸俱开,使水得通流,小则闭金沟大闸,上开隘闸,沽头则闭隘闸,而启正闸行舟。如此岁省修治之费,亦可免丁夫冬寒入水之苦,诚为一劳永逸。移文工部,令委官与有司同议。于是差濠寨约会济宁路官相视,就问金沟闸提领周德兴,言每岁夏秋霖雨,冲失闸堤,必候水落,役夫采薪修治,不下两三月方毕,冬寒水作,苦不胜言。会验监察御史言:延祐初,元省臣亦尝请置隘闸以限巨舟,臣等议,其言当,请从之。于是议:梭板等船乃御河、江、淮可行之物,宜遣出任其所之,于金沟、沽头两闸中置隘闸二,各阔一丈,以限大船。若欲于通惠、会通河行运者,止许一百五十料,违者罪之,仍没其船。其大都、江南权势红头花船,一体不许往来,准拟折移沽头隘闸,置于金沟大闸之南,仍作连环闸,其间空地北作滚水闸堰,水涨即开大小三闸,水落即锁闭大闸,止于隘闸通舟。果有小料船及官用巨物,许申禀上司,权开大闸,仍添金沟闸板积水,以便行舟。其沽头截河土堰,依例改修石堰,尽除旧有土堰三道。金沟闸月河内创建滚水石堰,长一百七十尺,高一丈,阔一丈。沽头闸月河内修截河堰,长一百八十尺,高一丈一尺,底阔二丈,上阔一丈。
泰定帝泰定元年,濮州等处淫雨深丈馀。
泰定四年四月,御史台臣言:巡视河道,自通州至真、扬,会集都水分监及濒河州县官民,询考利病,不出两端,一曰壅决,二曰经行。卑职参详,自古立国,引漕皆有成式。自世祖屈群策,济万民,疏河渠,引清、济、汶、泗,立闸节水,以通燕蓟、江淮,舟楫万里,振古所无。后人笃守成规,苟能举其废坠而已,实万世无穷之利也。盖水性流变不常,久废不修,旧规渐坏,虽有智者,不能善后。以故详历考视,酌古准今,参会众议,辄有管见,倘蒙采录,责任水监,谨守勿失,能事毕矣。不穷利病之源,频岁差人,具文巡视,徒为烦扰,无益于事。都水监元立南北隘闸,各阔九尺,二百料下船梁头八尺五寸,可以入闸。愚民嗜利无厌,为隘闸所限,改造减舷添仓长船至八九十尺,甚至百尺,皆五六百料,入至闸内,不能回转,动辄浅阁,阻碍馀舟,盖缘隘闸之法,不能限其长短。今卑职至真州,问得船造作头,称过闸船梁八尺五寸船,该长六丈五尺,计二百料。由是参详,宜于隘闸下岸立石则,遇船入闸,必须验量,长不过则,然后放入,违者罪之。闸内旧有长船,立限遣出。省下都水监,委濠寨官约会济宁路委官同历视议拟,隘闸下约八十步河北立二石则,中间相离六十五尺,如舟至彼,验量如式,方许入闸,有长者罪遣退之。又与东昌路官亲诣议拟,于元立隘闸西约一里,依已定丈尺,置石则验量行舟,有不依原料者罪之。
文宗至顺元年三月,濮州临清馆陶县饥。
二年,冠州有虫食桑四十馀万株。
天历二年,高唐州武城县桑有虫食之,如枯株。天历三年三月,诏谕中外:都水监言:世祖费国家财用,开辟会通河,以通漕运。往来使臣、下番百姓及随从使臣、各枝干脱权势之人,到闸不候水则,恃势捶挞看闸人等,频频启放。又漕运粮船,凡遇水浅,于河内筑土坝,积水以渐行舟,以故坏闸。乞禁治事。命后诸王驸马各枝往来使臣及干脱权势之人、下番使臣等,并运官粮船,如到闸,依旧定例启闭。若似前不候水则,恃势捶拷守闸人等,勒令启闸,及河内用土筑坝坏闸之人,治其罪。如守闸之人,恃有圣旨,合启闸时,故意迟延,阻滞使臣客旅,欺要钱物,乃不畏常宪也。仍令监察御史、廉访司常加体察。
顺帝元统五年正月,濮州鄄城范县饥。
至正四年四月,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金堤,曹濮皆被灾。
九年七月乙卯,大霖雨,水没高唐州城。
顺帝至正十七年,田丰据济濮率众来寇,命太尉纽的该总诸军禦东昌。
十八年,纽的该弃东昌走还京师。
二十一年秋七月辛亥,察罕帖木儿平东昌。
二十六年,黄河北徙,自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害。顺帝至元二十七年四月,都漕运副使马之贞言:准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牒文,相视兖州闸堰事。先于至元十二年,蒙丞相伯颜访问自江淮达大都河道,之贞乃言,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于二十年中书省奏准,委兵部李尚书等开凿,拟修石闸十四。二十一年,省委之贞与尚监察等同相视,拟修石闸八、石堰二,除已修毕外,有石闸一、石堰一、冈城石堰一,至今未修。据济州以南,徐、邳沿河纤道桥梁,二十三年添立邳州水站,移文沿河州县,修治已完。二十三年调之贞充漕运副使,委管闸接放纲船。沿河纤道,元无崩损去处,在前年例,当麻麦盛时,差官修理纤道,督责地主割刈麻麦,并滕州开决稻堰,泗源磨堰,差人于吕梁百步等谼,及济州闸监督江淮纲运船只,过谼出闸,不令阻滞客旅,苟取钱物。据新开会通并济州汶、泗相通河,非自然长流河道,于兖州立闸堰,约泗水西流,冈城立闸堰,分汶水入河,南会于济州,以六闸撙节水势,启闭通放舟楫,南通淮、泗,以入新开会通河,至于通州。近去岁四月,江淮都漕运使司言,本司粮运,经济河至东阿交割,前者济州运司,不时移文濒河官司,修治纤道,若有缓急处所,正官取招呈省,路经历、县达鲁花赤以下就便断罪。今济州漕司革罢,其河道拨属都漕运司管领,本司粮运未到东阿,凡有阻滞,并是本司迟慢。迤南河道,从此无人管领,不时水势泛溢,堤岸摧塌,涩滞河道。又济州闸,前济州运司正官亲临监视,其押纲船户不敢分争。即目各处官司差人管领,与纲官船户各无统摄,争要水势,及搀越过闸,互相殴打,以致损坏船只,浸没官粮。拟将东阿河道拨付江淮都漕运司提调管领,庶几不误粮运,都省准焉。又准江淮都漕运司副使言,除委官看管闸堰外,据汶、泗、冈城二闸一堰、泗河兖州闸堰、济州城南闸,乃会通河上源之喉衿,去岁流水冲坏冈城汶河土堰、兖州泗河土堰,必须移文兖州、泰安州差夫修闭。又被涨水冲破梁山一带堤堰,走泄水势,通入旧河,以致新河水小,涩粮船,乞移文断事等官,转下东平路修闭,上流拨属江淮漕运闸,下流属之贞管领。若已后新河水小,直下济州监闸官,并泰安、兖州、东平修理。据兖州石闸一所、石堰一道,冈城石闸一道,合用材物已行措置完备,必须修理,虽初经之贞相视会计,即令不隶管领,乞移文江淮漕司修治。其泰安州冈城、梁山一带堤岸,济州闸等处,虽是拨属江淮漕司,今后倘若水涨,冲坏堤堰,亦乞照会东平、济宁、泰安,如承文字,亦仰奉行。又东阿、须城界安山闸,为粮船不由旧河来往,江淮所委监闸官已去,目今无人看管,必须之贞修理,以此权委人守焉。
《元史·王结传》:结为顺德路总管。改东昌路,境有黄河故道,而会通堤遏其下流,夏月潦水,坏民麦禾。结疏为斗门以泄之,民获耕治之利。
《府志》:府城钱镇抚家牛生黄犊六蹄。
明建文君建文元年三月,北平按察司佥事汤宗上变,敕都督徐凯,将兵屯临清。
成祖永乐四年,博平县麦秀两岐。
英宗正统六年,濮州董氏谋逆伏诛,迁东昌卫一所备禦之。
英宗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自开封城北经曹濮范入漕,河溃沙湾东堤以达于海,遣工部尚书石璞、侍郎王永和都御史王文相继塞之,弗绩,寻命左佥都御史徐有贞治之。
景帝景泰二年,河决,濮州城圮。
七年春三月,河溢,漫流博平茌平。
宪宗成化元年,清丰县贼马凤等聚众劫掠东昌,寻缚之。
宪宗成化七年秋,龙见于博平。
九年三月初四日,博平地方昼晦如夜。夏六月,濮州博平旱大饥,是年又大水。
十一年莘县灾,官民庐舍延烧几尽。
十五年,丘县魏山妻一产三男。
十九年大饥,冠县人相食。
二十一年大饥,莘县等处人相食。
孝宗弘治五年,大饥。夏五月,濮州地震,范县地生白毛,长五寸许。
十年春三月,冠县大风,堕鱼于市。
十五年,濮州朝城等县地震如雷,出沙,坏官民庐舍,压死五十馀人,漳水决魏县,北注馆陶。
武宗正德二年秋,蝻生。
四年夏,黑眚见。
武宗正德五年,流贼寇冠县屯西门,游击许泰却允夹击大破之。
六年,霸州盗起,寇掠博平、夏津等处,陷高唐、武城,诏遣兵部侍郎陆完提督军务驻兵临清讨之。
七年六月,濮州清平、博平蝗害稼。
八年四月,夏津县大雨雹。
十二年,冠县弇山乡张敏聚党为盗,知府侯宜正讨平之。
十三年,茌平旱、蝗。
十五年八月,夏津地震。
肃宗嘉靖元年,青州盗起,流劫东昌临清指挥杨浩死之千户杨鸾避贼诏逮治十二月,武城县西城楼白气如烟,七日乃止。
二年,大风、霾雨、赤沙,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无麦苗。三年,大饥,道殣相望。
五年七月,府城昼晦,移时乃开。
七年,蝗飞蔽天,害稼。
八年,御河决,漂没馆陶居民田庐。
九年,大水河决武城县。
十一年五月,雨雹大风,拔木发屋。
十二年十月七日夜中,星陨如雨。十二月,平山卫军家牛生犊,遍身鳞文。
十五年,旱、螟。
二十三年,恩县民间讹言有响马贼拒捕,格伤官军。县选民间成丁者上城守护,丁出砖石灰瓶,有差门用土实塞。月馀方定,至三十二年亦如之。
二十六年春,博平陨霜杀麦。
二十八年三月,濮州风霾如晦,夜见火。恩县学射圃麦,一茎五穗三本。
三十年,卫河决临清、馆陶,坏民庐稼。十二月,府城西南,隍中坟起高八九尺,长三十步,池冰尽解。
三十一年,漕河决,平地水数尺,陆地行舟十馀里。茌平县琴堂产芝三本。
三十四年五月,甘露降于茌平赵维新家。
三十五年夏,龙见于博平。
三十九年三月三日晡时,有赤气自西北来,昼暝如夜。秋大旱,民转徙。
四十年,大饥。三月雨土,四月六日昼晦,赤光南下如电,高唐文庙焚。
四十一年,大饥。
四十三年,大雨雹杀禾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