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百九十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九十二卷目录

 济南府部汇考四
  济南府山川考三

职方典第一百九十二卷

济南府部汇考四

济南府山川考三

   府州县《志》合载青城县〈无山〉
大清河,即济水,在城北十八里。
白龙湾,城西北十八里。大清河所汇,深不可测。相传有黑白二龙𩰚,白龙胜之,故名。陵县〈无山〉
马颊河,按《元和志》:在德州安德,今去本县东南三里许。环绕而北通于神头店,俗呼为马河。盖德州即今陵县安德,即州附郭也。
覆釜河,按《通典》:在德州安德,《通志》云:在陵县西三里,至海丰县入海。今虽堙塞,其迹尚存。鬲津河,按《史记》云:在鬲县。今相传在县治南,布政分司前,即其故迹。弘治间,填建今儒学。钩盘河,按《寰宇记》云:在乐陵东南,从德州平原来,今在县东四十五里,谓之盘河店。
旧黄河,按《通志》:九河经流故道,在县西四十五里。其自西南,经本县北境,东过武定,至海丰入海。今割属德州。
笃马河,按《通志》:在县西二十五里,即今之土河,割属德州。
德水,按《通志》:在县东十里。今俗呼为十里河。平原津,按《史记·正义》云:德州南有水津焉。在县西十五里。始皇东巡渡此而疾。今割属德州。古卫河,在县北十里。按《旧志》云:卫河绕于西北。
白龙湾,在县东四十里。俗呼为龙家洼。
边临浦,按《通志》:在县北十八里,今割属德州,名为边里镇。
莲花池,在县东北十五里。
泰安州
泰山,在州北五里,为东岳岱宗。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是也。其山周围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馀,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馀里,上有碧云祠、东岳庙、封禅坛。《史记》言古封泰山者,有七十二君。而不见于经。三代以下则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唐高宗、元宗、宋真宗,皆登封焉。
国朝康熙二十三年九月辛卯,皇帝东巡狩,抚恤编氓,问俗观风,十月壬寅至于岱宗,燔柴致祭,如祀五岳礼。
凤凰山,在岳顶西南。其下曰白云洞,巉岩多窍。天将阴,则云从窍出如缕,顷而弥满山谷矣。象山,在凤凰山之下。
青山,在岳东南麓,汉明堂东北。
傲来山,俗名扇子崖,在岳顶西南。其石巑岏矗矗,在御帐俯视之最奇。山之前有竹林寺,下曰大峪,即中豁之路,峪西有剑匣石,有方石如匣,相传匣有宝剑,仙人取去。
高里山,在州西南三里。俗讹为嵩里山,又名亭禅山。其阴有鬼仙洞。窈然幽暗,人不敢入。社首山,在高里山之左。周成王、唐高宗、元宗、宋真宗皆禅此,上有社首坛。
东神霄山,在岳顶东十里。
西神霄山,在岳顶西十里。
石后山,在岳顶西十里。前多巨石。
孤山,在岳顶北十里。峥嵘特起。
玉女山,在岳顶东北十里许。有玉女修真石屋在其下,一名黄花洞。
蜡烛山,在玉女山北。其石独立如烛。
襁山,在岳北十里。如负子状。
鹤山,在岳北十里。林木葱郁,野鹤巢此。
三尖山,在岳顶西十里。
雕窝山,在岳顶西十五里。崖多雕巢。
石马山,在岳顶西北十五里。
徂徕山,在岳南七十里。岳之案山诗徂徕之松是也。上有紫源池,有玲珑山,独秀峰,天平东西二寨,下有白鹤湾。唐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此,号曰竹溪六逸。宋石介因故址筑室著书,学者称徂徕先生。
石闾山,在州南四十里。汉武帝封泰山,禅此。
《史记》曰: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闾,故上亲禅焉。《泰山记》云: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与史不合,今亦莫详其处。
界石山,在州南五十里。宋真宗禅此。
亭亭山,在州南五十里。《史记》曰:黄帝封泰山,禅此。
黄山,在岳顶西四十里。以土色名。与青山皆岳之翼山也。
梁父山,在州东南一百十里。秦始皇封泰山,禅此,汉光武亦禅焉。
云云山,在梁父山之东。《史记》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颛顼、帝喾、尧、舜、汤,封泰山,皆禅此。龙山,在州西南三十里。
布金山,在州西南九十里。上有大云亭。
阴佛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旁有阴佛院,故名。揉耳山,在州东南六十里。山形若蹲狮然。九女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世传有九女修道此山。
鞍牛山,在州西南三十里。
天柱峰,在岳顶西南,仰止亭之后。
日观峰,在岳顶东,五鼓可见海上日出,今有观海亭。
月观峰,在岳顶西。对日观而言,义取月朏庚方耳,讹曰越观。
秦观峰,在岳顶西。
丈人峰,在岳顶西南。特立如苍颜丈人。
悬石峰,在岳顶西南。
回雁峰,在岳顶西南。
独秀峰,在岳阳。屹然挺秀,古人题刻峰名于石。
狮子峰,在岳阳,以形似名。
莲花峰,在独秀峰之东。五峰巉簇如莲。
悬刀峰,在岳西南西溪上。
芙蓉峰,在西溪上。
飞鸦峰,在西溪上。
老鸦峰,在岳顶北。木多鸦巢。
龙泉峰,在斗母观东北。峰石峭拔。
凌汉峰,在普照寺后。
君子峰,在岳顶。
孔子厓,在岳顶西南。又名吴观峰。舍身厓,其北联属日观峰,下馀三面厓壁。陡峭数百丈,中有石凸起丈许。愚民往往舍身投厓,徼轮回之,福明尚书何起鸣,皇清运使喻成龙,皆勒禁示。
东百丈厓,在岳顶西南。其瀑布下汇为天绅泉。
西百丈厓,与东厓相去三百步。其高十倍东厓,而东崖南向,西崖则东向。五花厓,在岳顶南,城郭仰视岳顶不见,崖蔽之也,又名周观峰。
鹁鸽崖,在岳北。峭壁巢野鸽。
马棚厓,在岳阳。言崖深嵌,可覆马脊也。一曰三字崖,上有墨书三画,风雨不磨。世传仙人书。御帐崖,宋真宗驻跸地也。
青岚岭,在岳顶西南。
回马岭,石磴渐峻,乘马不能上。
黄岘岭,土多黄色,势甚险峻,过此一径坦易,名曰快活三。
西横岭,在岳顶西,削壁横亘,数十丈许。
十峰岭,在玉皇庙右。
分水岭,在岳顶东,汉明堂后,杨老园西。
升仙岭,在岳顶东南,汉明堂之东北隅。
双凤岭,在岳阴。两山回翔如凤。
思乡岭,在岳顶西北。
迎风岭,在岳顶西北。
明月障,在岳北,群峰秀列若屏障然。
小龙峪,古名小龙口。石硖为众水所归,飞泉若龙喷然。
大龙峪,古云大龙口。
桃花峪,在岳顶西南二十里,桃花洞南。今多植桃花。
仙趾峪,一名马蹄峪,在竹林寺山后里许。有仙人草履迹,长尺馀,马迹长五寸许。
石经峪,在岳之阳。坦石半亩许,上勒八分,书金刚经字大尺许。
石壁峪,在岳之阳。竦削如壁。椒子峪,在岳之阳。相传曾有异人种椒于此。溪里峪,在岳之阴。岩穴深邃,上有涌泉,四时不涸。
艾峪,在岳阴。
佛峪,在岳北,有谷山寺。
岩巅石,在玉帝观前。明侍郎万恭刻石曰表泰山之巅。
望海石,在仙人桥畔,石笋南。茁阔尺许,三面深堑无底。
探海石,一峰横出东指,三面无所凭依。
大悬石,在岳顶西。
小悬石,亦在顶西。与大悬石对。
仙桥石,在舍身厓西。悬厓相对,相去五尺许,三石掌柱如梁。
试心石,在仙桥石西。二石钩连,悬厓万仞,人登践之即摇动恐怖。愚民云惟心诚则无动。曝经石,在石经峪。
龙文石,在岳阳。其文如龙。
虎阜石,亦在岳阳。其状似虎。
龙口石,两石相附,中喷清泉。
牛心石,以形似名。
羊阑坡石,相传仙人牧地。
方正石,以其形名。
胭脂石,在岳之阴,色如涂丹。
红门石,石色红,望之如朱门。
摩耳石,在岳西北。
五女圈石,在岳西北。相传夜有呼号用力之声,诘朝石垒成圈,云五仙女为之。
懒张石屋,在岳顶北麓。相传有懒张道人修炼于此。
凤凰台,在岳之阳。
登仙台,在岳之阳。相传吕纯阳曾登此。
南拱台,在岳之阴。巉岩拱峙,上复平坦,故以台名。
北拱台,亦在岳之阴。
读书台,在普照寺西北。过投书涧,山麓有石,方四五丈许。宋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读书之所。
瞻鲁台,在舍身厓上。水帘洞,在石经峪之上。水自悬岩奔潟,望之若帘。
朝阳洞,一曰云阳洞。
遥观洞,在岳南。一穴高深,游者憩此,可览群山。
吕公洞,一曰金母洞。在岳之南麓,玉女池侧。朗然子洞,在岳半御帐东里许。
桃花洞,在岳顶,唐磨碑石壁下,有泉。
八仙洞,由丈人峰下山阴,迤逦而东,洞在北山之岩,危若鹘栖。
两峰岩,在岳顶西。两峰对峙,下有一穴如室。仙闾岩,《汉书·武帝纪》曰:岳顶西岩为仙闾岩。蜕仙岩,在岳阳。相传元翰林王从之,跏趺化此。元好问送张天倪诗云:蜕仙岩上愿迟留是也。
古云岩,在回马岭。
回车岩,在日观峰西数十步。游黄花洞发足处也。洞路险危。明参政吕坤题此,以告来者。水仙寨,在岳顶西。可容千人。
九女寨,在岳顶西,三尖山下。相传九女避兵于此。
仙人寨,在岳顶北。可容千人。
凌汉寨,在岳阳。可容数百人。
姜倪寨,在岳西北。自天柱峰至此,皆泰山胜概。
试剑石,在傲来山大峪西。相传仙人取石匣宝剑,断劈此石,半仆于地。今二石文理若中分然。
仙影石,在试剑石旁。其形有巾有剑,伸一足而坐,石平如磨,崖影处如剥如勒,而实非人为。相传取剑劈石者,即此也。
仙影厓,在傲来山。其山皆苍石,惟仙影如白纸。
观音洞,在傲来山阴。容数百人,中有碾硙几榻,俗呼牛王洞。意缘盆子窃据牛刘声误耳。天胜寨招军岭,在傲来山前。赤眉刘盆子曾聚众于此。
鸡笼峰,亦在傲来山。以形名。
尧观台,在玉女山顶。有石平坦如台。相传尧封禅登此。
莲花洞,在岳顶北。与黄花洞相连。
泮河,源出泰山西,桃花峪。诸水转州东南二十里,入汶河。
梳洗河,源出黄岘岭,诸谷之水汇为中溪,经王母池,池上有王母梳妆楼,故名。其水由州东南入泮河。
㴎河,源出泰山西南诸谷,汇为西溪。由白龙
池,出大峪口,南流入泮河。
漕河,源出淳于野。经州南五十里,西南流会济河,入汶河。
汶河,出莱芜县,原山西南。经徂徕山,会泮水。南流三十里,曰大汶口。又西南经汶上县,北达于漕。
王母池,一名瑶池。在泰山南麓,自黄岘岭,会石经峪、水帘洞诸源,汇而为斯池焉。
玉女池,在岳顶元君祠右。
白龙池,在傲来山下。悬厓绝壑,殆非人境,石壁平广,二十馀丈,池周数寻,深不可测。山有龙神祠,岁旱祷雨辄应。
紫源池,在徂徕上。阔数丈,产九节菖蒲。
东溪,源出岳阳登仙台下,及青山诸水,经汉明堂,入梳洗河。
竹溪,在州徂徕山下。
碧天泉,在岳顶广生殿东。
碾驼泉,在丈人峰下。岳顶居人,皆取给于此。天绅泉,在傲来山百丈厓下。巅厓十丈许,悬流下泻如垂绅。
白鹤泉,在岳南麓。冽而甘清,以井泉称,较轻重亦异。
护驾泉,在黄岘岭,御帐之下。
圣水泉,在回马岭。
水帘泉,一在西百丈厓,一在岩岩亭右。涤尘泉,在岳南麓,后土庙内。游人多掬水涤目,又名眼光泉。
飞鸾泉,在王母池右。
醴泉,一在天书观,即宋王钦若所奏于真宗者。今虽不竭,无异凡水,法苑所称醴泉,今失所在。
铁佛寺泉,在州东二十五里。
周家湾泉,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曲沟泉,在周家泉东五里。
鲤鱼湾泉,在州东五十里。
北滚泉,在州东五十里。
顺河泉,在州东六十里。
谷家泉,在州东六十里。
马儿沟泉,在州东南三十五里。
羊舍泉,在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力沟泉,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东西二柳泉,在州东南一百一十里。
浊河泉,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
水泊泉,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斜沟泉,在州东一百二十里。
龙湾泉,在州南二十里。
木头沟泉,在州南二十五里。
孔家泉,在州南三十里。
龙堂泉,在州南七十里。
颜鲁泉
侯村泉,俱在州南七十里。
张家泉,在州西南五里。
狗跑泉,在州西南六十里。
报恩泉
陷湾泉,俱在州西南六十里。按《通志》:自铁佛寺以下,诸泉多由平地土石中涌出,四时不竭,俱入汶河,以达运河。
皂泥沟泉,在州东北五十里。
范家湾泉,在州东五十里。
云潭泉,在州东四十五里。
凤凰泉,在州东四十里。
板桥湾泉,在州东六十里。
会泉,在顺河泉西北。
井泉,在会泉西北。
韩家庄泉,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石缝泉,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
谢过泉,在州东北十五里。
梁子沟泉,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风雨泉,在州东南三十里。
吴山沟泉,在州南四十七里。
沧浪沟泉,在州南五十里。
梁家庄泉,在州南三十里。
上泉,在州南五十里。
灵应泉,在州南五十里。
臭泉,在州西南五十里。
水磨泉,在州西南六十里。
喷金泉,在州西南六十里。
马黄沟泉,在州西南九十里。
龙王泉,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坤温泉,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兴龙泉,在州南二十二里。
广生泉,在州西北四里。
香井,在岳南古岳庙前。伍缉之从征纪曰:泰山庙前有大井,水极香冷,异于凡水。朱曰藩诗曰庙前香井识投钱,盖谓此也。
天井泉,在岳东北十里许。广数亩,汇诸峪之水,由东转南入于汶河,又名天井湾。岳西南亦有天井湾。
投书涧,在凌云峰下。以胡安定投家书于此。忽雷湾,在西溪。天将雨,每闻雷声迅发于此。锣鼓湾,在大峪西溪。俗传中元日,有声如锣鼓,因以名焉。
新泰县
新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连莱芜县界。诗曰:新甫之柏是也。高峰插天,盘结百馀里,苍翠若画屏,泰山之左翼也。旧名小泰山。上有云冲岫,下有毬杖壑,西有水寨溪、五云涧,西北有千人洞,深远不可测。峰前有云孤寺,汉武帝封禅于此,见仙人迹,建离宫于上,遂改名宫山。筑望仙台。有石鞦韆架犹存。《宋常曾记》云:武帝易小泰山为宫山,封三峰为义山。其义山之北曰黄岭,下有洞,极深,今土人呼曰莲花山。
曝书山,在县北五里。相传昔有异人曝书于此。今土人呼曰金斗山,新泰之镇山也。
具山,在县东鄙。四峰特起,色若泼靛。西连嶅山。左传鲁献公名具,因废具山之祀,即此。嶅山,在县东南十里。左传鲁武公名敖,因废祀。宋宣和间,雨晹不时,父老祈求响应。二年,敕赐庙额曰孚泽。封溥灵侯。今建三元庙于上。土人谓之青云山。与泰岱、灵岩、五峰、莲花称五山,云祷祀最盛。
龙堂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法云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正觉寺。相传有异僧说法而云生。林壑茂美,不雨常润。牛心山,在县东四十五里。
两限山,在齐鲁界上,县西四十里。
五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五峰秀出其麓,有水曰宝泉,泉东有宝泉寺,北有山高险,名青龙崓。与长清五峰名同地异。峙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山石上有羊蹄迹。相传龙女牧羊于此,柳毅为之传书,洞庭遂成姻媾。土人立祠于上,前有池,祷雨辄应。
龟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形肖龟。诗奄有龟蒙,孔子去鲁作龟山操曰: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孤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形独立,有云秀庵。迤东南,有平埠山,上有雷公坛。
榆山,在县东北十里,南麓有大埠岭。
杏山,在县西北五里。
横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南有雷山、雨山、荆山。鹿角山,在县南二十里。
鹰崖山,在县东三十里。
关山,在县南四十里,蒙山之西麓也。
太公山,在县东北三十里。西有太公村。相传姜太公曾居此。
寨山,在县东三十里许。宋元兵燹之际,民避兵于此,犹有城迹。
黄寨山,在县南二十五里。
圣水山,在县东二十五里。
雌山,在县西北七十里。
黄山,在县东三十五里。
丹山,在县东十八里。
梁父山,在县西四十里。
小汶河,源出龙堂山,会县南北诸水,西流入汶河。
东河,源出孤山,经县东郭,西南流三十里,入小汶河。
泥河,源出寨山,经县北四十里,西南流入小汶河。
广平河,源出宫山之阳,经县西北三十里,西南流入小汶河。
广明河,源出关山,北流入汶。
苏庄河,源出新甫山,南入汶。
羊流河,源出新甫山,右入汶。
龙池河,龙堂山下。两崖如削,壁立数仞,阔三丈,亘二十里许。源发恶沟。上口为大龙池,水势湍急,石峡陡峻,喷激如珠,吼声如雷。绕百馀步,有石突起如龙门,中有大渊,深不可测,为小龙池。相传有龙潜此。土人以荼取鱼,雷电交作,电灼若龙飞,渔者尽仆,始名龙池。明末,土人姚典取鱼,以火烧石滚入,云烟陡起,雨大滂沱,龙腾而去,典数日毙,池遂塞。至皇清顺治六年,复如故。徽泉,源出鹰崖山,其阳有徽泉庵。
清泉,在县上四庄,大石上三孔,水如连珠。宝泉,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水澄清如镜。
魏家泉,在县东北三十里。
太公泉,在县东北三十里。
路踏泉,在县东北四十里。
北陈泉,在县东南十里。
南陈泉,在县东南十五里。
名公泉,在县南三里。
张家沟泉,在县南十里。
玉泉,在县南十五里。水色如玉。
西都泉,在县南二十里。
柳沟泉,在县南二十里。
大峪泉,在县南二十里。
孙村泉,在县西南十五里。
古河泉,在县西南二十里。珠光迸出,雨气遄飞,最为清胜。
名湾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钓鱼台泉,在县西南五十里。
灵查泉,在县西南七十里。
南师泉,在县西北十五里。
金沟泉,在县西北二十里。
周家泉,在县西北三十里。
西周泉,在县西八里。
里桥泉,在县西二十里。
构沟泉,在县西三十里。
红河泉,在县西五十里。
和庄泉,在县西五十里。以上诸泉俱入小汶河。
龚家庄泉,在县西南八里。
刘杜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啸泉,在县南三里。
新西周泉,在县西北十五里。
黄水湾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高峪泉,在县北三十里。仅一线,天旱即涸。
莱芜县
矿山,在县西北三里。泰山在右,鲁山在左,大舟山屏其后,宫山列于前。汶水汇而朝焉。相传大比年,或山气蒸冲旋结,有城市楼台之状。则获隽者众,其下有伏龙洞。
阴凉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铜冶山。
望夫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巅有石如人。洞壑玲珑,居民避寇者多得全活,云其阴有鹰窝崖。马鞍山,在县北六十里。双峰连峙,状如马鞍。茜山,在县东北五十五里。状如叠嶂,巉岩可观,山高峪深,多产药材。
原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东界益都,高耸出群山之上。峰顶有夏禹祠,一名岳阳山。尚书禹贡浮于汶,注云汶水出莱芜县,原山之阳,西南而入济淄水,出原山之阴,东北而入海。齐乘曰地志云,原山淄水所出,跨淄川益都两县界,按淄川之命名以此。自颜神镇割入益都,原山遂不接淄川界矣。
大突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山势突然屹立。鹏山,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有大鹏集此。黄山,俗名黄羊山,在县东三十里。旧传有黄姓者牧羊于此,后仙去。其阴中深窗莫测,外若龟形,石壁绿色,秋冬不变。
大屋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山形如屋。《通志》谓司马河源出大屋山,即此。又谓即大室山。棋山,在县东五十里。旧传仙人奕此,棋局尚存,山麓有洞真观。
三尖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山有三峰,形如笔架,又名笔架山。
九岭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一山九岭,巑岏秀出。
大石山,在县东南十三里。产铁及煤炭。
仙人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志》安期生修炼于此,上有仙人堂,傍有仙人观,有蝙蝠洞。
凤凰山,与仙人山接,状如翔凤,山顶平阔,四围巉峭,又名凤凰寨。山阳有安期洞,一名朝阳洞,与矿山伏龙洞相通。每旱久,两洞云连即雨。山径绝陡,松桧及香草丛生。层崖间有天然石屋,相传吴道姑尸解于此,遗蜕尚存。
龟兕山,县西南三十里。旧称聚胜寨,亦名龟山。
肃然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泰山之东麓也。《史记》汉武帝元封元年四月乙卯,封泰山,明日下阴道,丙辰禅泰山下,趾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即此。今讹为宿岩山。
香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山形如旗,产香草,雨后朝霁,香气袭人。
方舟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形如方舟。
大舟山,在方舟南。形如大舟,山下东有白龙潭,西有黑龙潭,邑人祷雨于此。
照壁山,在大舟山正南。山阴一石如斧削,高数百丈,影蔽潭祠者半。
杨丘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世传古有杨郎,隐居此山之麓。
冠山,在县西南五十里。脉起南山。《通志》云:汉昭帝元凤间,山忽汹汹如千人声,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四十八围,三石为足,一石居上,其形如冠。
葫芦山,在县东南五十里。形如葫芦,一名葫芦关。路径幽险,行人有戒心。
黄谷山,在县东北八十里,界连益都。左翼有峰十馀,其第七峰有洞名月窟,六月忘暑。右翼东南行十馀里,为文字岭,又数里为八龙台,又数里为老姑峪,东有马陵山,山下水皆东流。瓮口山,在县东北九十里。自土门道至青石关二十里,两山夹溪,崖壁峻竦,中通一道,形如瓮口。行者单车徐引,数步一息焉。
仓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形多土,古为田,今荒。
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状如杓首。
茶芽山,在县北八十里。
石马山,在县东北八十五里。山之阴有洞,可以避乱。传有仙人化此,留石崖马迹,故名。黄雪山,在县东半里。本昔之北冶谭笠石筑山归隐。以地多古槐,因名黄雪山房。今土人止,称谭家山。
夹岭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为南北通衢,两山相夹,因名。
云高洞,在县东南二十里。山峰耸翠,常有云雾拥护,与淄川云高洞异地同名。
绿矿洞,在县北五十里,浆水沟西。山石多绿色,由山腰一孔入,得平地,可三四十步,东西相向者,大洞各一,又二十馀步,小洞二,俱阔丈馀。缘梯而上丈馀,又二小洞,一平台,名玉皇顶,此绝巅也。世传有丫寰、道人修真于此。
苍龙峡,在县西南八里。两崖相峙,遇五六月雨,飞瀑轰然而下,如龙喷水。又东崖洞中有石如龙形,鳞甲可辨。
胜水峪,在县南二十里。汶水会流于此。
夹谷峪,在县南三十里,连新泰界。左为龙门崖,盘旋如龙。右为凤凰山,两翼首尾皆肖。春秋鲁定公会齐侯于夹谷,即此。
狼虎谷,在县西南三十里。连泰安界,为黄巢伏诛处。亦名降寇集。
北埠,在县北三里。
沙埠,在县南五里。
田家埠,在县东南八里。
麦埠,在县东十八里。
麻埠,在县西南六里。
毛埠,在县西南三十里。
温石埠,在县西北六十里。
长埠岭,在县东二十五里。
大步岭,在县东十里。平延而长,行人以为急行不得到,故名。昔皆熟田,今荒。
马家庙岭,在县西四十里。西南至泰安埠东庄,北至吐子口,长六十馀里,昔为熟田,今荒。白龙岭,在县北十八里。白龙庄之西北。昔为熟田,今半荒。
长春岭,在县北九十里,东北连益都、淄川界。西北连章丘、泰安界。林木郁茂,四时如春,出胡茧、木炭、栗枣、栋梁、椽杆,香料等物。俗名长林。率皆章、益二县人种植,非莱人有也。一名长城岭,岭上有古长城遗迹。世传齐宣王所筑,以禦楚寇。西接平阴,东距海。又按周显王元年,赵侵齐,取长城。又《通志》齐长城在诸城县南四十里,跨安丘境,连亘蒙泰、莱芜,直至平阴,乃齐宣王所筑,以禦楚寇者。《旧志》辨非长春良是。乃《一统志》又以长城岭属章丘,长春岭属莱芜,未知何据。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叶方恒招集民居,为一村聚于岭。上有新村碑记。
向水湾,在县东北五十里。两山夹平地。中一石可亩馀,高数丈,甚平。顶上有三官庙、孟游亭、文昌阁三教堂。四围皆削壁,荆柏丛生,一水自北环流,而南由高崖下,潺湲之声,清冷如琴,可听。
石龙湾,在县西南六里,麻埠东。
嘶马河,源出大屋山,经县西十里,入汶河。世传汉韩韶乘牝马来宰莱邑,及归,留驹。其马嘶于河上,故名。《通志》一名司马河。
孝义河,源出望夫山,经县东北十二里,入汶河。
义姑浆水,在县西北六十里。俗传有姑嫂行渴,至此让饮,故名。
汶水,在县南门外。禹贡浮于汶达,于济是也。按《一统志》:汶源有三。一发泰山傍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至泰安州静封镇合焉,名曰堑汶。西南流与徂徕山之阳,小汶河合,又西南流注洸河,入济。按《水经》:有五汶、北汶、嬴汶、紫汶、浯汶、牟汶,名虽五,而流则同。又按《通志》:汶水西南与小汶河合流入兖州府,宁阳汶上县界,又西流至东平州界,又北流由济水故道入海。盖汶者紊也,其源不一,因详考五汶附下。
浯汶,在县东南四十里。发寨子村海眼。合湖眼泉、莲花池等泉,至盘龙庄,合牟汶西流,即春秋归汶阳田处。
牟汶,牟即古牟城。在县东二十里。水发响水湾,朋山泉,合赵家泉,至盘龙庄,即古汶阳田,合浯汶西流。
嬴汶,在县正南三十里。发宫山之阴,自石漏河至安仙寺,合滤马河、浯汶、牟汶、蒲曹洼、郭娘泉,至方下村西南,合嘶马河、牛王泉、王家沟泉、五龙泉、青杨行沟,合堑汶河西流,一在县西北嬴博之间,发小龙湾,合乌江、岸泉、龙泉,自西北合嘶马河西流。
北汶,在县东北七十里。源发原山之阳,由普通庄西麻峪西南等庄,西至危石庄、雪野庄镇,折而南流,又由大舟山之东,合长城岭,南汇水河泉,自古博城南西流,又合新兴泉,西至泰安州故县镇,合西南嬴汶西流。
紫汶,在泰山之旁,发仙台岭。
淄水,禹贡潍淄其道注云:淄水出原山是也。又《水经》:淄水出莱芜县,原山东址,过临淄县,又东过利津县,东北入于海。
濯锦泉,在县西南十二里。泉如万珠喷溅,凡夏日中暑者饮之,立愈。世传郭娘洗锦于此,又名郭娘泉。
五龙口泉,在县西四十里。有五脉萦纡,如五龙然。
乌江岸泉,在县西北二十里。
吕公泉,在县北八十里。相传有孝妇远汲,遇纯阳先生,插剑出泉,故名。
小龙湾泉,在县东北四十里。泉流曲折如龙。鹏山泉,在县东二十里。出鹏山之麓。
赵家湾泉,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牟城。
莲花池泉,在县东南三十里。
湖眼泉,在县东南三十里。以水涌流如湖。《通志》曰:一名狐眼,谓泉眼如狐目。
牛王泉,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西北入汶。
王家沟泉,在县西二十五里,入汶。
水河泉,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入汶。
龙泉,在县西北二十里,入汶。
青杨行泉,在县西南四十里。
贺家湾,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旧志》误名霍家沟。
德州
方山,在州东二十里。积土为山。高三四丈,冬雪则宛然雪山。
平原岭,在州南百步许。土冈无石,今为市里。按齐乘云平原岭在德州东南七十里。其上有鹿角关。当时德州,即今陵县。《一统志》载:鹿角关在今临邑县北十五里。唐置则此之平原岭,亦后人取以名之者。
卫河,即汉之屯氏河。隋大业中,疏为永济渠,亦名御河。其源自河南卫辉府辉县,合滏洹淇三水,东流至馆陶县界,与漳河合,至临清州界,与会通河合,自武城县郑家口,北来入德州境。至州城下,又北至桑园,出德州境,经东光、沧州、天津至直沽,入海。东南漕运,商纲官舫,外国朝贡,皆由于此。
古屯氏河,《水经》云: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经平原县故城北,东北枝津,又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自隋疏为永济渠,古迹遂不可考。
古商河,《水经》云:商河,又北径平原县东,又径安德县故城南,今不可考。
古黄河,在州东南二十馀里。今谓之黄河崖。自州适、平原、陵县、德平,皆由之。《水经》云:大河故渎,又东径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绝屯氏三渎,北径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径平原鬲县故城西,又北径修县故城东,又北径安陵县西,又云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又云河水,自平原左径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史记》秦始皇东游海上,西至平原津而病,韩信渡平原,袭齐历下,军皆当在州境上。今为枯渎矣。《山东通志》曰:旧黄河在德州城东二十里。西南自济河,南接于梁山,北过临邑县西南四里,曰大土河。秋冬俱涸,盛夏霖雨时,水或涨溢,从禹城流入县界。东接济阳黑水湾,北流至乐安县白龙口入海。又西北流至德州界,经德平西北十三里,曰土河,又经陵县武定州南三里,东北至海丰县入海。今其流皆涸,每值霖雨,河水泛溢,民居患之。或曰即九河经流之故道云。
《吴桥县志》曰:古黄河在县城南里许,西南接德州界,东北入宁津县界,岁久枯塞,沿河堤岸存焉。按《金史》:乐陵与将陵皆有钩盘河,即此。鬲津河,在城东七十里。
笃马河,在城东四十里。《汉地志》: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沟洫志》:丞相史孙禁请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入故笃马河。《水经》: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东北径安德县故城西,今俗呼为土河。如济宁黑马沟水涨,自东昌魏家湾溢出,则循故道,东北注于海,不则常枯。
德平县
基山,在县西二十里。高五丈,周三百六十步。状若台基,故名上有寺。
钩盘河,在县南门外,绕西门永丰桥下,北流半里,折而东,其道经齐河、禹城、平原、陵县、德平,由海丰入海,今淤。
鬲津河,在县治东南里许。其道与盘钩河同,今亦淤。
土河,即徒骇河,在县治西北十里。
黑水潭,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两崖陡立,渊深莫测,水黑如黛。俗传有龙潜其中,祈祷有应。甘露泉,在县城外西南隅。水清而甘,为概县井泉冠。土人于旁别为井,遂远不及。
平原县〈无山〉
蒲河,在县南二十里。
鸿沟河,在县东十里。
平原津,在县南六十里。
武定州〈无山〉
聂索河,在州南五十里。河腹高于岸,居民恒被水患。明成化十二年,判官王璈奉檄疏凿,民甚称便,今淤。
大湾,在州南四十里。方十馀顷,北有堤横亘,民获鱼利。
土河,距州城南五十里。即徒骇河,旧黄河故道。
济河,距州城南八十里。今名大清河。
沙河,距州城南十里。《舆地记》指为马颊河。钩盘河,距州城北十里。
覆釜河,距州城北八十五里。鬲津河,距州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白龙湾,距古城东十一里。
惠民沟,距州城东南二十里。
仝家洼 齐皮洼 宁家洼 康家洼
头铺洼 孔家洼 赵家洼 杨里洼
朱家洼 庙王洼 萧家洼 齐家洼
董家洼 杨家湾 莲花池 河柳树洼蒲洼
阳信县〈无山〉
成河,在县东南七里。今名七里河,即信河也。阳信命名以此。
屯氏河,《水经》云:别河北渎,东入阳信,在城南二十里。今无水,地名截河铺。
赞河,在城西南三里。钩盘河支流也。
钩盘河,自武定州西北,至网口,为阳信县界。在城西南四十五里,至截河铺,在城西南二十里,为屯氏河,至红庙,在城正南十里,为阳信河,县名以此。至河流店,在城东南八里,至崔家砦,在城东三十五里,为沾化县界。
鬲津河,自武定州西北至洋湖口,为阳信县界。在城西南四十五里,至温家店,在城正西三十五里,入夹堤圈,在城西北五十里,为庆云县界。
马颊河,自武定州南,东北至钦风镇,为阳信
县界,在城东南四十里,至大桑落墅,在城东南五十里,为滨州界。
金堤,冯智舒曰金堤,自河南开封府,荣阳县东北,至千乘海口千馀里,历代筑之,以捍水患。通谓金堤,距阳信城西四十里,经千乘故城西北,今谓夹堤圈。
海丰县
马谷山,在县北六十里。俗呼为大山。高三里,周遭六七里。山西南之半有洞,广二丈,深不可测。相传有龙马自中出,故名马谷。绝巅为泰山庙,山后半岩为钓台。平石盈亩,俯临旷漭。系海上之遐思焉。东西两涧,深数丈许,按《金史》:无棣有老乌山,或云即此。
骝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俗呼为小山。山首高一里许,自南而北,复折而西,势渐卑。形如环带,延袤十里许,土石相半,草木蕃茂,峰上有望海亭,稍下为青龙寺,北一里为七龙口。山乃中断。山西潴水经此,而东山之两旁,土沃泉甘,凿石为井,灌植蔬果,万区棋列,称一方之腴。壤云海丰二山,泰山极北之培塿也。
无影山,在县东北一百里。高阜叠起,俗呼为乱山子,土多,石少,泉甘。相传出金顶艾。
商津河,在县北九十里。
无棣沟,在县西北十五里。会商津河入海。按《唐书》:永徽初,沧州刺史薛大鼎开商津河,因故道疏之,达海丰,以通鱼盐之利,今皆淤塞。《舆地记》曰:在故城界,又曰无棣河。
海,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为大沽河海口。东至登莱,西达天津,横渡山海关等处,可一帆而至,旧为运粮、经商水道。
覆釜河,经县马谷山前,抵润国场界。沙土河口入海。
鬲津河,经县马谷骝山之间,北至大沽河海口入海。
钩盘河,自乐陵东南经县境。
胡苏河,《寰宇记》曰:自庆云南十里,流经海丰夹河里,会入于海。
旧黄河,自武定南三里,东北入海丰。
大沽河,即鬲津下流入海处。
黄龙湾,在县北七十里,久旱不涸。
古井,在县骝山旁,山洞深广,可容数百人。沿海水多咸,惟此水甘洁,时取不竭,人呼为自然泉。
乐陵县〈无山〉
钩盘枯河,在县南十二里。
鬲津枯河,《寰宇记》云:在县东南。
易源井,在县后。地势低洼,水多卤浊,后因浚得源,而水变甘,因名。
商河县〈无山〉
商河,在县南三里。东北经乐陵入海,汉时河水为患,许商凿此,以杀其势。
马颊河,在城北三十里。即禹贡九河之一。土河,在城南四十里。即黄河故道。其水自禹城来,东北经武定入海。又有猪羊沟者,即此河支流,相传开则邑被淹没。
龙湾,东门外迤北。相传明宣宗征汉庶人驻跸于此,故名。
黑泉,在县东四十里。水色如墨,邑人名黑水潭。
聂家洼 陈家洼 团泊洼 姚沟洼 俱聚仙一图
坛场洼 崔家洼 傅家洼 大陷洼
小陷洼 吴百户洼 刘旺家洼 俱聚仙二图
梁家洼 王家洼 俱聚仙三图
柳树洼 任家洼 丁家洼 俱聚仙六图季家洼 孙家洼 俱聚仙十四图
干家洼 董家洼 黑洼 俱聚仙十六图王十六洼 孙家洼 俱聚仙七图
周家洼 狄家洼 俱归厚三图
郑家洼 棘城洼 俱归厚四图
段家洼 归厚十一图
梁家洼 归厚十七图
季家洼 归厚十九图
母猪洼 朱家洼 麻洼 孙家洼 俱太平一图
撒家洼 贾家洼 判官洼 俱太平二图丘家洼 张家洼 俱太平三图
夏家洼 王家洼 李家洼 俱太平五图崔家洼 傅家洼 荣家洼 霍家洼 俱太平八图
王家洼 蒲洼 赵洼 马家洼 田家洼毛洼 俱隆德二图
石家洼 隆德三图
俎家洼 隆德八图
黄家洼 团洼 俱隆德九图
清水洼 隆德十图
高家洼 隆德十一图
江家洼 顺德一图
官堤洼 顺德二图
韩家洼 顺德九图
小亩田洼 野里洼 俱顺德八图
段家洼 方家洼 王明家洼 冯家洼 俱归厚六图
黄家洼 信家洼 毕家洼 陈家洼 俱归厚五图。以上七十二洼,遇丰倍收,遇潦则一苗不遗。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语。小洼尚多,不可胜纪。
滨州〈无山〉
大清河,去州治西南五十里。
鬲津河,绕州城北又三十五里。东北入于海,俗谓士伤河。土人谓昔日战场,因伤贤人,故名。大河,在州治南十五里。
宽河,在州治北十五里。沦淤断续,莫究其源。下流与大河汇州东北三十里外,瀰漫入海。然一循大清河来,一循鬲津河来,或黄河决时,为二河之分流,亦未可知。志之,以俟考古者论定焉。
利津县〈无山〉
大清河,在县东门外半里许。
海,东北去县治一百二十里。元及明初,海运皆由此达。大清河口乃漕舸经泊处,后遂报罢。
沾化县
久山,在县东北之久山镇,距邑七十里。世传秦始皇筑此,久镇海口。峰顶可二丈,脚亦不下五七尺。
黄柏岭,镇之东五里。
鱼山,距镇南十里。
孤山,距镇西十里,平中一突,故名。
敖家山,距镇北十里。
担山,距镇北十五里。上生金顶艾,百病灸疗立愈。
李春山,距镇北二十三里。
大白山,近李春,土色白望之如雪。
四角山,近大白,距镇三十三里。
于家山,近四角,距镇三十八里。抵海丰县界。以上皆久山,蜿蜒相续不断,而名号各别。渤海,汇于县之北少东百里外,极东之所之,经碣石达朝鲜。直抵扶桑,外控夷落,内卫中夏,故东土之大,险绝也。岂一郡一邑所得专哉。然海虽同源,派分自异。其西界沾暨诸郡邑者,实称渤海,他地不能争之矣。《说文》曰: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亦称渤海。《初学记》曰:北海之别有瀚海,瀚海之南有渤鞮海,则北海亦渤也。春秋时齐桓用管仲,筴铸山煮海国,以富强。宋元之世,富国永利,场务郑重,所谓晴云因山楼记犹可认识于败垣荒草间。今读其文,规制宏丽,人物熙洽,此非富强之明验欤。
抢网铺,在海之阳。距久山河八里。潮前置标布网,潮至网在水中,当自得鱼,潮落取之,复置网如故。
曹家坨,在抢网铺南十里。
程子园,在曹家坨南十五里。
烟圈,在程子园西十二里。
张家园,在烟圈南十五里。
马家沟,在张家园南二十里。
饭酱河,在马家沟东十五里。皆产盐所也。久山河,在饭酱河北。
降河,在久山河东。
浑水汪,在降河。直东每年小满后,鱼大至,渔舟集此地,不下千艘,然多燕赵客,六十日鱼去即止,俗名海秋。是年得鱼,则曰收海。
小沙河,在浑水汪东,此皆水乡,难以里计。南河,在海之南。
查臼嘴,在南河南。
西河,在查臼嘴西。
劳盐滩,在西河西。
蛤蜊桥,在劳盐滩北。蛤蜊活物,大者如盘盂,岁积聚于此,横数尺,亘三二里。行人往来其上,俨然一桥也,故名。岁饥,居近桥者割而食之,足以卒岁。
五岔河,在蛤蜊桥西。河产骨鳞鱼,其鳞则骨。
水酱河,在五岔河北。
猪头河,在水酱河北。
海门,在猪头河北。
泊野河,在海门东。
套儿河,在泊野河北。
马进庄,在海门西北。潮上则漫,退见树根。传谓马家庄,没入于海云。
徒骇,禹所疏九河之一也。俗称为大沙河。按《寰宇记》:河在无棣县界。此河正从无棣来,由朱家坊河,王郎中、石桥二河,抵沾之流钟口。黄升店小,博头富国店诸河而东。两岸耸阔,时涸时盈。当其涸不能一线,盈则潴岸之间,不辨牛马。距海数十里,转睫入矣。
钩盘,亦九河之一,即久涸,形固在也。自长河西平商河宜城,抵沾城北一里许,折而东寻王泊洼,久山镇之大小运粮河,迂回东达于海。粉里洼,在城之东。阔三里,长十二里。
于家洼,在城极东大庄里。阔二里,长八里。吴家洼,在城东吕家庄。阔十二里,长二十里。常家洼,在城东南。阔五里,长十五里。
芦洼,在东南。阔十里,长二十里。
皮店洼,在城南。阔五里,长十二里。
烽台李家洼,在城南。阔七里,长十里。
边家洼,在城东南。阔五里,长十二里。
青州洼,在城东北上博头。阔八里,长二十里。旧店洼,在城之东稍北久山镇。阔十五里,长三十里。
沙洼,在城北。阔三里,长八里。
王泊洼,在西北。阔十里,长三十里。
蒲台县〈无山〉
大清河,即济水故道也。
龙湖,距城东十五里。俗呼曰龙湾。广阔数顷,水常流碧,鸳鸯时集,鱼鳖蕃育,网罟相代。俗传龙王采木,必经于此。又云水底往往多卧龙,阴雨时野人得而窥见之,故名。万历间枯竭,今变为桑田。
秦堤,在大清河北,滨州界上。相传秦始皇东巡所筑也,俗曰秦堤。巍峨迤逦,足为登眺之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