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十五卷目录

 顺天府部汇考八
  顺天府城池考
  顺天府关梁考
  顺天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十五卷

顺天府部汇考八

顺天府城池考

 《通志》《府州县志》合载
顺天府城 即京城〈大兴、宛平二县,附郭。〉
外州县〈按:城池,国家守禦之大。今《通志》太略,而各州县志又失之太繁。今以《通志》为主,而或有应详未详者,兼采府州县志补之〉
良乡县城池 旧土城,明隆庆中甃以砖石,周围三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二尺,广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按《府志》,通龙泉诸水绕城为壕。崇祯二年,曾稍加修葺,今渐颓圮。按《良乡县志》,旧土城高二丈,周一千三百丈。明隆庆中,奏给官币治甓易灰封筑高三丈二尺。崇祯庚午后,内土城小修,增宽,民修西面卫,修东面池,引房山县磁家务漫水河,历上冈、下冈村,又引西北十五里怪佗村龙泉水,经西北十里苑村,汇于西五里马村,过西三里顾村,委折东行,流入池,向绕至城东南角,复西流经东南六里鲁村,入桑乾河。今池内淤满不过东,遽尔南下似有可修以俟疏浚。
固安县城池 明正德十四年创土基,周围五里二百六十九步,高二丈三尺,广如之,池深一丈五尺阔三丈。嘉靖二十九年,甃以甋瓴,四十四年重修。按《府志》,崇祯三年,知县秦士奇请免养马夫浚深三尺馀,阔四丈馀,两岸俱筑小堤,沿城筑拦马堤一道,至今瞩望屹然,有金汤之势。
永清县城池 旧城三里,明正德五年知县郭名世拓之,周围五里七步,高二丈五尺,广三丈,池深三丈,阔二丈。万历间杨梦熊重修。按《府志》,康熙十五年,知县万一鼒葺筑坚固。
东安县城池 明正德间知县周义创土城七里二百四十步,高二丈,广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阔一丈二尺。隆庆间知县刘祐甃以砖,按《县志》,城东面阔七百六十四步,垛口四百七十个,城南面阔七百一十八步,垛口五百一十三个,城西面阔五百六十步,垛口三百九十三个,城北面阔八百步,垛口五百五十六个。共四面,阔二千八百二十四步,垛口一千九百六十二个。按洪武三年,移治于此,公廨民居尚俱草创,城池并未修砌。天顺间知县于璧,成化初主簿何瑛节创壕堑。弘治十一年,知县蒋升重修基址,砖券、城东门一座,号镇东门。正德六年,流贼猖獗,知县周义急筑垣浚壕,建三城门,曰安西,曰平南,曰拱北。正德十二年,知县武魁垣内帮土筑厚坏,垒女墙外,浚池堑,始似城池,以后官节为修补而举废靡常。嘉靖十六年,知县刘继先将门额改,北曰迎恩,东曰曙海,南曰通津,西曰宗山。嘉靖二十八年,知县成印增修城基,广一丈四尺,顶收一丈,高二丈,堞高五尺,浚池深八尺,广一丈二尺,植柳排岸以横木贯顶。至二十九年春,仍砖包城四隅各四十丈,上建角楼四座,北门券上建楼一座,外用砖包瓮城一圈,券重门上建二檐重楼一座。八月贼患紧急,池外添掘围城壕堑一周,深广加倍。城中添中心台六座以便上下防守。又城外创置窑厂数处烧砖,先将城西面包修,又修城南门砖,券重楼。隆庆二年,知县刘祐承上司明文,令修砖城,审派阖县富民砖七百馀万灰,四千万斤,遂修成坚固之城,堪资守禦。至天启五年,知县郑之城又复重修,凡欹裂处皆撤故易新,而内垣之卑薄者,帮筑坚厚,可垂永远。崇祯元年,知县欧阳保重修城楼改门额曰:东升、西爽、南明、北拱云。至皇清则自顺治五六年间,浑河水患,四围冲没,城楼垛口尽行坍圮。康熙十一年间,业经差员查勘估计,详咨工部未蒙发帑修筑,于康熙十五年九月内,知县李大章捐俸督工修葺四面完固,迄今士民安枕,仓库无虞。
香河县城池 旧土城明正德二年甃砖石,周围七里二百步,高二丈三尺,广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五尺。嘉靖四十二年知县范经,隆庆二年知县万通,万历二十年知县陈增美,各
增修。三十二年,河涨堤决,城垣半颓,知县李垂术修。按县志,今城垣四面倾圮,止存什一,公请申详候题重修。
通州城池 旧城明洪武元年创建,砖甃其外,设通州卫守之。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广四丈,池深二丈,阔八丈。门四,东曰通运,南曰迎薰,西曰朝天,北曰凝翠。万历八年十九年,俱重修。三十七年,知州梅守极、陈随又重修。至皇清康熙九年,知州宁完福复加修葺。新城系明正统年间创筑,因置大运西南二仓,故建新城以卫之。甃以砖石,周围七里有奇,高三丈五尺,广二丈有奇,池深二丈,阔八丈。门二,南曰望帆云表,西曰尺五瞻天。万历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崇祯三年、屡修。皇清至康熙九年,知县宁完福重修。按《通州志》,通州有城无池,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户部郎中金坛于士廉监督仓政,周视两城隍并可为池,引通惠河水注之,可通漕舟以省陆挽之劳,乃上其事于户部尚书杨总漕褚,以闻于朝诏如议浚之,始于甲午三月,至丙申三月竣工。长三千三百馀丈加深二尺许,广视深四倍之,建闸一,桥四,计用银九千馀两,砖二十五万有奇。士廉寻升山东兵备道,郎中杨初东代之,终其事焉。浚池固以通运亦以设险也。至旧城又按《通州志旧志》,相传元以前无城,编篱寨为之。明洪武元年闰七月,燕山忠悯侯孙兴祖从大将徐达定通州,督军士修其城,修之为言似旧原有城但修之耳。城在潞河西,砖甃其外中实以土,周围九里十三步,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创始严固,屹然为京东巨镇。门四,东曰通运,西曰朝天,瓮城门原向北,万历十九年改向南,南曰迎薰,北曰凝翠,门各有楼万历八年修。十九年,兵科顾九思具题增修。三十七年,知州梅守极、陈随先后申请重修。皇清康熙九年,知州宁完福申详抚院题请修补。至十八年,地震垣墙坍塌数处,至今东南隅一带尚未修补,文昌阁左右往来者可通行也。至于新城按之通州志,明正统间,总督粮储太监李德,镇守指挥陈信因西关厢置大运西南二仓,奏建新城以护之,亦甃以砖,周围七里有奇,东连旧城西南为门二,一曰南门,一曰西门,亦各有楼,时属经始规制未弘,高止丈馀,视旧城不及其半。正德六年,巡抚李贡增修加高五尺。万历十九年,密云兵备副使王见宾建言谓,通为畿辅咽喉,新城粮储重地,非他郡城垣可比。于是大加拆修,连垛墙高三丈五尺,厚丈馀,长一千三百四十丈有奇。南门题曰望帆云表,西门题曰尺五瞻天。此外别有敌台,俗呼曰空心炮台。按《通州志》,台建于明崇祯四年,时督部范景文同通州道张春,总兵杨国栋阅视,谓,旧城东北受冲,新城西南临晒,米厂可容万马,更受敌冲,遂各建台一座,形如扇,自左至右长十二丈,高三丈七尺,分下、中、上三层,俱有炮门、仓廒,重地亦设险所必资。
张家湾城池 去州南十里许,南北水陆要会。按州志,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时因边警,顺天府尹刘畿请城以资捍禦。工部尚书雷礼议曰:城于戍便于守固,诏报可敕。府丞郭汝霖通判欧阳昱等以是年二月始事,阅三月竣工。周围九百五丈有奇,厚一丈一尺,高视厚倍之。内外皆甃以砖,出光禄寺膳羞三万馀,取之赎锾乐输,共费五万六千馀。两东南滨潞河西北环以壕池,门四上各有楼,又为便门一,水关三,中建屋若干楹,遇警则以贮运舟之粮。且以舍避兵者设禦备一员,督军五百守之。大学士徐阶有记:万历三十三年,重修后以霪雨圮坏。四十年,知州杨忠裕再修。崇祯四年,又加补葺。废漷县城池 在州南四十五里。按《通州志》,漷旧为镇,无城郭。明正德初,知县郭梅始筑土城,周二里许,城内四街,居民仅百馀家。嘉靖二十二年,巡按阎委署,通州同知陈昶增修,上加女墙,四门作楼,城之规模始成,高一丈二尺,上阔一丈,下稍倍之,周三里,卑薄弗堪,岁久倾圮。知县鳞游吕哲修筑,题其四门,北曰拱阙,南曰迎薰,东曰临津,西曰通都,岁久又废。万历四年,蓟辽总督杨顺天、巡抚王霸州道曹甃以砖石南北建二大门,曰迎薰,曰巩京,东西二小门,各设楼。周回六百二十三丈,高一丈八尺,上阔一丈一尺,下倍之。女墙高五尺,雉堞一千一百八十三,壕深一丈,阔二丈五尺。万历三十七年,又圮,知县艾友芝修葺。崇祯八年,知县涂应召增高五尺,阔五尺。皇清顺治十一年,大水冲激,西南北三面皆圮。十六年已后漷县裁并,守备徐达略加修葺。
三河县城池 唐明宗长兴二年卢龙节度使赵德均建。砖石甃,周围六里高三丈五尺,广二丈,池深四丈五尺,阔三丈。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张仁,四十二年,知县刘文彬,张纶相继增修。按《府志》,迄今楼台尽圮,墙颓尚未修治。
武清县城池 明正统六年,知县陈希文筑。周围八里二百六十步,高二丈七尺,广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阔三丈。嘉靖二十二年,兵备副使杨大章、隆庆三年,巡抚都御史刘应节,总督军务兵部侍郎谭论,相继修葺,甃以砖石。按《府志》,康熙七年,大水冲没楼垛,圮坍已经,差勘估计。宝坁县城池 土城,明弘治间知县庄襗甃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三丈有奇,广一丈,池深一丈,阔一丈六尺。嘉靖末年,知县唐鍊增修。按《府志》,历载七十有馀,不曾修治。
昌平州城池 始建莫考,设四营守之。旧城周围六里,高二丈一尺,广一丈,池深一丈,阔一丈五尺。门三,东曰太安,南曰永安,西曰平安。新城接约四里馀,高减旧城四尺,广略同池深,阔如之。门一,曰小南门,二城皆内土外砖。
巩华城附 按《府志》,明嘉靖十九年建。门四,南曰巩华,北曰展思,东曰威漠,西曰镇口,盖京北之雄城也。
顺义县城池 唐天宝间建。周围六里一百一十步,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三尺,池深二丈,阔一丈五尺,明季屡有修葺。
密云县城池 旧城创于明洪武间,周围九里十三步,高连垛口三丈五尺,广二丈八尺,池深二丈,阔一丈五尺。新城创于明万历四年,距旧城东五十步,周围七里,高连垛口三丈五尺,广二丈,池深阔如旧池,自明季至我皇清,皆屡有修葺。
怀柔县城池 旧土城甚大。明洪武十四年甃以砖石。弘治十五年缩其半,周围五里,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二丈,阔一丈五尺。隆庆二年,知县朱继立。万历六年,知县赵坰,八年知县庞凤鸣俱相继增修。
涿州城池 旧传筑自颛顼。明景泰中知州黄衡始甃以砖石,设涿鹿卫守之。周围十里,高四丈,池深一丈,阔二丈。门四,东曰进德,南曰迎恩,西曰积庆,北曰通济。皇清已屡有修葺,今亦壮观。
房山县城池 金大定间建。周围四里,高三丈,广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明正德间知县曹俊、隆庆间知县李琮,各有增修,甃以砖石。
霸州城池 创于燕昭王。宋将杨延朗葺之。明正德癸酉,知州王汝翼甃以砖石,设霸州营守之。周围六里三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广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阔一丈。门三,东曰临津,南曰文明,北曰瞻极。月城门三,东曰旭升,南曰向离,北曰迎恩,西不设门而楼台具焉。相传避西来诸水故也。扁曰堞屏房岫。嘉靖中兵备副使王凤灵、知州唐交,隆庆中知州田可彻,万历中知州钱达道,崇祯中知州朱朝藩相继修筑。
文安县城池 土城,汉县令赵夔建。周围八里三十步,高三丈,广二丈七尺,池深二丈,阔三丈。明正德中知县王德修。崇祯九年月城甃以砖石,知县张上春修之。至我皇清则知县卫建藩相继修葺。
大城县城池 始建莫考。明正德七年,知县石恩即故址筑土。城嘉靖中知县余尚贡砖砌西北二面,增南门月城。张应武砖砌东南二面,增修角楼及西南门楼。隆庆中知县赵德光建东北门楼,周围四里一十三步,高二丈二尺,广一丈五尺,池深七丈,阔六丈。崇祯间知县毛云增筑。皇清顺治九年,知县马腾升增修。
保定县城池 宋团练使杨延朗建。周围六里六十九步,高三丈,广二丈,池深八丈,阔四丈。明嘉靖庚戌年,知县吕崇德又建新城于旧城之西北隅。
蓟州城池 旧土城,明洪武四年甃以砖石,设蓟州卫以守之。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广三丈,池深六丈,阔五丈。门三,东曰望远,南曰平津,西曰拱极。自明季至我皇清,皆屡有修葺。
玉田县城池 始建莫考。旧土城,明成化三年都御史阎本始砌以砖。周围三里一百四十步,高三丈,广如之,池深一丈,阔一丈二尺。崇祯八年,知县张棨尽易砖石。十年,知县康国相浚池,皇清定鼎,未修葺。
平谷县城池 旧土城,成化丁亥年指挥袁忠增筑之甃以砖石。周围三里一百六十步,高三丈,广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阔二丈五尺。嘉靖壬午年,巡抚御史孟春兵备副使熊相重修。知县任彬撤旧城而新之。隆庆年间,知县瞿挑浚隍池。
遵化州城池 旧土城,明洪武十一年指挥周宝拓而新之甃以砖石。嘉靖元年,巡抚都御史孟春增修。万历九年,总理戚继光撤而更筑之,设遵化卫守之。周围六里有奇,高四丈,广三丈,池深二丈,阔三丈。门四,东曰镇海,南曰时薰,西曰戴京,北曰清漠。皇清顺治九年,沙河水溢,决坝没城,知县孙锡蕃劝输修补。后知县范荩及邑绅士又捐资修葺。丰润县城池 旧土城,始建无考。明正统十四年,巡抚都御史邹来学,天顺六年总兵马荣,成化初阎本相继砌以砖石。周围四里,高二丈五尺,广二丈,池深阔各二丈。嘉靖中知县时凤、隆庆中巡抚刘、应节知县冯如圭、余乾亨、崇祯间知县李重镇相继增修。
延庆州城池 卫城,明时建。周围一十三里三十七步,高四丈一尺,广二丈六尺,南口城垣,崇祯十二年始建。
保安州城池 志不载。

顺天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大兴、宛平二县附郭。〉
玉河桥 在正阳门东。凡三:一跨长安东街,一跨文德坊,一近城垣。
华石桥 在正阳门西。
大石桥 在崇文门东。
象房桥 在宣武门西。
北大桥、南大桥 俱在阜成门内北河漕。泡子河桥 在崇文门东垣泡子河上。
新桥 在东直门大街。
厚载门桥 在鼓楼前。
东部粮桥、西部粮桥 在厚载门东西。
德胜桥 在德胜门内。
水关桥 在德胜门西。
三座桥 在鼓楼西北。
银锭桥 在鼓楼西南。
横桥 在西直门大街。
马韨桥 在阜成门内大街。
乾石桥 在宣武门大街。
三里河桥 在正阳门外东南三里河。
三转桥 在崇文门外东南。
虎房桥 在正阳门外西南。
卢沟桥 在府西南三十里。金明昌初建,明正统间重修。皇清至康熙八年,重修长里许,插柏为基,雕石为阑,阑上石狮子母抱负不可数,计桥东筑城为九馗咽喉,卢沟晓月称八景之一。
高梁桥 在府西。景物略曰: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荇尾靡波,鱼头接流,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舆者,则褰骑者,则驰蹇驱徒步俱有挈携至则棚席幕青毡地藉草,骄妓、勤优,和剧争巧。是日游人以万计,族地三四里,浴佛重午游亦如之。草桥 在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会桥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达于潞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泉不减,而荇荷盛。天启间建碧霞元君庙于此。岁四月,游人集醵且博旬日乃罢。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草桥去丰台十里,中多亭馆,亭馆多在水滨圃中,而元廉希宪之万柳堂,赵参谋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弥望间,无址无基,莫名其处。
万宁桥 在海子东岸。
青龙桥 在府西北三十五里。
越桥 在海子南岸,俗称海子桥。
良乡县
天津关 在县西北八十里,至大龙门,凡十五关,差大者曰天津。
琉璃河桥 在县南四十里,燕谷店北。明嘉靖间建。
长阳桥 在县东北十里。
普济桥 在县南关外。万历三十七年,交道村顾姓修。
固安县
宁远 迎薰、丰乐、拱极、四桥俱驾池通
道,明嘉靖甲子创建。
石桥 在县南新街,昔县未筑城时,雨水泛溢,经流于此。成化间甃石为桥,甚坚致,今圮。苏家桥 在县西二十馀里,今圮。
永清县〈按《县志》关梁缺。〉
东安县
大通桥 即大石桥。宋往来互市之路,北通长庆宫,南通信安寨,跨浑河南界。
通济桥 在县西四十里,南通益津关。
济公桥 在县北七十四里,明嘉靖閒建。永年桥 在县十五里东沽港中流,明嘉靖三年建。
八里桥 即东浮桥,宋建,南通六道口,北通凤河,在土桥东罩马河。
小石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马子庄迤南。次平桥 在县治西,万历四十六年,生员葛浩建。
香河县
东、南、西、北吊桥四座。
拱极桥 在北门外,都谏袁修,庵公捐资建,植柳以护之。
百家湾桥 今圮。
骆驼港桥 今圮。
通州
南浦桥 在州城南,跨通惠河。
永通桥 在州普济闸东,明正统十一年建。弘仁桥 在州城南三十里。旧名马驹桥,又曰压运桥。今按《景物略》:出左安门东行四十里,石桥五丈,曰弘仁桥,桥下水从琉璃河,一支西来馀百里,过桥水东北去,不足百里,入于运河。为一支桥东头元君庙,西向临桥若梯阶,之桥左右,水若特意环之避其霤中。按稗史,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圮石象仆。至唐童泐尽女沦于池。至宋真宗封泰山,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小祠安奉,号为圣帝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至晋、冀。而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麦庄桥北曰西顶,草桥曰中顶,东直门外曰东顶,安定门外曰北顶,盛则莫弘仁桥,若岂其地气耶。夫亿万姓所皈礼以俗教神道焉。君相有司不禁也岁。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都士女进香,先期香首鸣金号众众率之如师如长令如诸父兄月一日至十八日尘风汗气,四十里一道相属也。舆者、骑者、步者、步以拜者,张旗幢,鸣鼓金者,舆者,贵豪家骑者,游侠儿,小家妇女,步者,窭人子酬愿所愿也。拜者顶元君像,负楮锭,步一拜。三日至其衣短后丝裈,光乍袜履,五步十步至二十步拜者,一日至群从游閒,数唱吹弹以乐之。旗幢鼓金者,绣旗丹旐各百十,青黄皂绣盖各百十,骑鼓吹步,伐鼓鸣金者,称是。人首金字小牌,肩令字小旗,舁水制小宫殿曰元君驾,他金银色服,用具,称是。后建二丈皂旂点七星,前建三丈绣幢,绣元君号又夸儇者,为台阁。铁杆数丈,曲折成楼阁、岩木、云烟形,层置四五婴儿,扮如剧演,其法环铁约儿腰,平承儿尻,衣䌽掩其外,杆暗从衣物错乱中传下,所见云梢烟缕处,空坐一儿,或儿跨像马蹬空飘飘,道傍动色危叹,而儿坐实无少苦,人复长竿掇饼饵频频啖之,路远日风暄拂儿则熟眠,别有面粉墨僧尼容,乞丐相,遢伎熊,憨无赖状,闾少年所为喧鬨嬉游也。桥傍列肆,抟面角之曰麻胡饧,和炒米圆之曰欢喜团,秸编盔冠悫额曰草帽,纸泥面具曰鬼脸、鬼鼻,串染鬃鬣曰鬼须。香客归途衣有一寸尘,头有草帽,面有鬼脸,有鼻有须,袖有麻胡,有欢喜团,入郭门轩轩自喜,道拥观者啧啧喜,入门翁妪妻子女旋旋喜绕之,然或醉则喧争,则殴迷,则失男女,翌日烦有司审听焉。
闸桥 在城内,跨通惠河,即通流闸。
乾石桥 在城内钟鼓楼后。
板桥 有二处:一东水门内,一西水门内。石桥 在西门大街。
东门桥 在十王庙前。
赶驴桥 在新城内。
南门粮桥 在旧城南门外。名护城河桥。明万历中坐粮厅郎中于士廉建。皇清顺治乙未,坐粮厅郎中宋翔同郡人杜质伟重修。
哈叭桥 在东关外稍南,跨通惠河,上为宝坻香河大路。旧例,外贡不许入城,往来皆由此路,故名。即通河志所谓南薰桥也。皇清顺治间,州人杨世扬募修。
新城板桥 一在南关,一在西关,俱跨城河。浮桥 在东关外罗家口,设浮白河之上。明洪武二十四年,巡抚洪钟建。旧例,卫派军夫十八名,州派民夫六名看守。密云道委千总一员,名曰管桥把总。万历三十六年,工部员外陆基恕悯桥户消乏檄,知州陈随申详院道,将修桥银量加毫釐,照例派徵,每修桥年,分请部委官修理,自是桥户纾困。我皇清改移北门水浅处,凡修理桥船之费皆请部发帑,额设桥船五十只,桥夫四十名,俱于地方佥派,每名月给米七斗五升。
虹桥 在州东。明宣德三年,车驾发京师渡潞河,驻跸虹桥。
通济桥 在北关月城外。俗名卧虎桥,旧以板为之易,至泛没。明万历六年,工部郎中李憙同太监李奉易之以石。天启七年,内监李永贞修。天桥 在北门外西北角,通庄民往来。
双桥 在城西十里,本一桥而名双,不知何谓。花园桥 在双桥西里许,今圮。
韩公桥 康熙二十七年,分府韩公镐建在分府署东。
广济桥 在张家湾。
弥陀桥 在张家湾,又名鲜鱼桥。
烟墩桥 在张家湾。
通利桥 在弥陀桥北。
土桥 实石桥也,在张家湾二里许。
广利桥 在张家湾北。旧名鸡鹅桥。
广福桥 在张家湾接待寺前。
通运桥 在张家湾城南,旧名南门板桥,岁久板腐,人畜多伤,明万历三十三年,太监张华题请改建石桥,建福德庙、文昌祠以镇之,费数万金。
善人桥 在张家湾城南,用小石垒成。明万历三十三年,水冲税监张华易以大石。桥南建万缘庵,土地祠共费四千馀金,得磁佛像于桥下土中。
杨道人桥 在东门外。旧名通运,税监张华以石易板。
张家湾渡 在州东南三十里。
东、西、南北四门桥 在废漷县。〈自此至新河店皆废漷县之地。〉马头店桥 明永乐中置杨村巡司,万历八年革。
水南村桥 在县西三十里。
新河店桥 即天津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元总管郭汝梅建,今废。
三河县
错桥 在县东五里。
小河桥 在南门外。正德十二年,邑人太监张锐建,民甚便之。大学士杨一清撰记。万历十四年,知县张所蕴重修。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孟希舜重修。今复渐倾。
武清县
王务桥 在县北二十里。
扶头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
次村店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漫漫桥 在县东十里。
南宫桥 在县东南三十里,俱通浑河。
顿丘桥 在县东南四十里,通运河。
宝坻县
武曲桥 在儒学东北。
文明桥 在儒学东南。
平政桥 在北门外一里许,以上俱明知县庄襗建。石桥 在县南五里。
林亭口桥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通津桥 在县南水关北。
广川桥 在县南门外。
海滨桥 在县东门外。
望都桥 在县西门外。
渠阳桥 在县北门外。
梁城渡 在县东南一百里。
白龙港渡 在县东二十里。
八门城渡 在县东八十里。
三岔口渡 在县北十里。
芦台渡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昌平州
居庸关 在州西北三十里,两山夹峙,一水旁
流,悬岩峭壁,最称要险。淮南子谓,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徐达垒石为城,居然雄胜。
永安桥 在州治南门外。
七空桥 在大红门内。
五空桥 在大红门内。
永福桥 在州志西南三十五里榆河北。青龙桥 在州治西南七十里,宣德年造。永宁桥 在州治西南十八里,跨只塔河,今废。三水桥 在州治西南四十五里。
红桥 在州治西南十五里,今无考。
永通桥 在州治西南,跨榆河,今虽存水不由。印月桥 在银山。
史家桥 在州城东二十五里。
大通桥 在巩华城外东南。
天清桥 在银山。
通府桥 在州城东街,通府衙门。
泮桥 在学宫。
迎恩桥 在州西北二十八里。
安济桥 在州巩华城南二里许,明正统十三年建。
朝宗桥 在州巩华城北,明正统年建。
清河桥 在州南五十里,明永乐年间建。丽水桥 在州太平庄内。
渡津桥 在州岣岣岩。
玉井湾渡 在州七空桥东南岩。
月儿湾渡 在州西南四十里,即湿榆河。
顺义县
东门桥 在平秩门外。
西门桥 在晴岚门外。
鲁各庄石桥 在城东北二十里。
薛各庄桥 在城东十八里。
叠翠桥 在县北关。
高郎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北采桥 在县东十八里。
密云县、
石塘岭关、
白马关、
古北口关、
曹家寨关、
墙子岭关 俱在县东九十里。
怀柔县
大水峪关 在县北三十里。
神堂峪关 在县北二十里。
幵连口关 在县北二十五里。
河防口关 在县北三十里。
小水峪关 在县北二十五里。
白道峪关 在县北四十里。
牛盆峪关 在县东北四十里。
摩天峪关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
渤海所关 在县西北三十里。
涿州
拒马河桥 在州北关外,万历年建。
范水桥 在州西关外。
湖梁桥 在州北十里。
挟河桥 在州北二十五里,明将军王镗建,近圮,土人募资重建。
拒马津 在州北关外。
房山县
独树桥 在县西南四十八里。
长沟桥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甘池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霸州
苑家口关 在州城东南十八里,明景泰间建。益津关 本唐幽州永清县地,石晋陷于辽,周复以其地置霸州。
草桥关 在州北一里,宋辽分界处,杨延朗建。迎恩桥 在州北门外,明隆庆庚午知州田可彻易以砖石增修之。
普济桥 在东门外,明万历甲午知州钱达道重修。
文明桥 在南门外,明万历丙子知州乔密重修。皇清顺治己丑,知州田来凤,辛卯王来聘,相继重修。
通济桥 在嘉善厢玉皇阁前。
安济桥 在州东南十五里栲栳圈,明隆庆戊辰建。万历丙子,知州乔密重修。
浮桥 在苑家口,明弘治甲寅知州徐以贞造舟二十艘,联以铁绳,上布平板,随水升降以通舆马。戊午知州刘珩增修。正德己卯,郡人太监张忠架木重建,今废。
板桥三 一在信安镇,西通杨延朗城。一在信安镇东。一在堂二务。
文安县
东门砖桥、
大南门砖桥、
西门砖桥、
桥儿洼砖桥、
苏家桥木桥、
德居聚木桥、
柴沟木桥、
曲堤大宁木桥、〈以上文安诸桥,《县志》不详其所在及里数。〉大城县
城四门桥 倾圮壅塞。皇清康熙十一年重修。
小石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赖二庄。
沿河桥 在县白杨大路。
普济桥 在县王家口,明成化年间建。万历四年,知县赵汝思重修。
南赵浮桥
十里湾渡 在县南十里。
蓦门渡 姚家渡 白杨渡 茨花渡 臧庄渡
保定县
柏桥渡 在县柏木桥村,昔年河水环绕,行者病涉,岸有古柏忽倒植河中,如桥可渡,迄今遂以为名。
蓟州
黄岩峪关 在州北四十里,自关以东,凡十口,至马兰关,其间差大者曰宽佃峪关。
将军关 在州北七十里。
献桥 在州城东南二十里。
永济桥 在州城南五里,跨沽河,流决不常,后因建桥,有记。
通济桥 在东门外跨城河。
郭家桥 在南门内。
龚家桥 在东门内。
城河石桥 有二:一在南门外,一在西门外。龙池河桥 在州南门外百馀步,跨龙池河。豪门桥 在城东二十里。
马伸桥 在城东三十五里。
通济河桥 在城西五里,跨沙河。
萧各庄渡 在城南十二里。
玉田县
鸦鸿桥 县东南四十里。
东五里桥 天顺七年知县乔瑾修。
南五里桥 金明昌五年建。
广济桥 城东三十五里。
永济桥 城东南四十里,草桥屯邑人王诏修。双桥 城东二十五里。
通顺桥 城东北五里。
西城桥 乡官李充实修。
采亭桥 在县西二十里,金学士杨绘重修。亮水桥 在县两家店东。
南城桥 乡官张汝孝修。
东城桥 邑人张祐修。
鸦鸿桥渡
窝洛沽渡
平谷县
东门桥 西门桥
泄水桥 在县西门外,隆庆五年知县刘爱条陈疏通六渠,入于河以除淹潦之患,此其一也,因通大道,故建坊以表之。
解骨桥 在县西北十里。
小碾头桥 在县南五里。
高家石桥 在县西十五里。
龙家务桥 在县东五里。
鲁家庄桥 在县西十里。
周村渡、
东河渡、
寺渠渡、
鹿渠渡 俱在平谷县。夏秋之时,行人皆有舟楫以通往来。至冬十月,为梁,或板或草,次年水涨即撤。
遵化州
马兰峪关 在州北三十里,自是而东,凡三十一关,至大喜峰口。其间差大者曰沙陂峪口,曰罗文峪口,曰松称峪口,曰龙井儿关,曰潘家口,曰圃亭寨。
五里桥 在州西三里,总兵王彧重造。明万历二十四年,知县张舜命重修,旧五虹,增置二虹。黎河桥 在州南六十里,元中统间创。今水北
徙桥,渐废。
文桥 在文庙东。明万历丙午,知县王国祯重修。
王哥庄桥 在郡西南四十里,明万历十四年建。
丰润县
姑嫂桥 在县西四十里,跨沙河。
石桥 三处,安各庄、鸦儿林、黑马甸,俱为水冲坏。
板桥 在县东二十里。
思乡桥 在县西。过沙岩寺北,曰浭水出岩儿口,由运河入于海。凡水东流而此水也西,人谓还乡河也,河在梁鱼务。

顺天府封建考

       《畿辅通志》古先封国
蓟 《乐记》曰:武王克殷反商,政未下车即封黄帝之后于蓟,今蓟州密云地是。
燕 周召公姓姬,武王灭纣封于北燕,世为三公辅周室,至九世孙惠侯始之国。在春秋时最为僻小,能自见于中国者不过三四。七雄之际为齐所取,后文公用乐毅胜齐而得七十二城,卒不能守。自惠侯传至桓侯,凡八侯。自庄公传至文公,凡二十公。自易王传至喜王凡七王。共四十三传,历八百二十馀年,为秦所灭。按:燕四十二代中有二惠侯,二釐侯二,宣侯,三桓侯,三文侯,盖国史失故谥重尔,今东北至永平,东南至河间北境,西南至保定,北境皆其地。
无终 古小国,春秋犹存,今遵化玉田境有无终山。

西汉

燕灵王建 高帝子。十一年,燕王卢绾叛,明年封建为燕王,立十五年,薨。吕后杀其子,无后。燕刺王旦 武帝子。元狩六年封立。三十七年坐谋反,自杀,国除。
燕王卢绾 幼与高帝同里闬,从击项籍,籍亡,复击燕王臧荼,有功,封为王,十二年反亡。房山侯勇 城阳荒王子,元帝时封。
北平文侯张苍 以客从至灞上,得陈馀侯千户,传至盖宗。
范阳靖侯范代 景帝时归降。侯六千二百户,传至政。

东汉

武阳侯窦宪 章德皇后之兄。和帝即位后,临朝拜大将军,封食邑二万户,后坐罪自杀。蓟侯公孙瓒 灵帝时为奋威将军,以讨贼功封。

三国魏

燕王字 太祖子。太和六年,封累增邑至五千五百户,梦,子奂嗣,后魏主髦被弑,奂入继即帝位。
范阳悯王矩 太祖子。早卒,以樊安公均子敏嗣,传至焜。

南北朝

渔阳王尉眷 以军功封,子多侯嗣。
文安公泥 魏之疏族。道武时封,子屈嗣,坐事诛。
燕郡公公孙轨 以奉使称旨功封。
东安公刘尼 以迎文成功封,子社生嗣。固安县公韦祐 以战功封,子初嗣。
固安侯李崇 以降将封,子䜣增封扶风公,后坐事诛。
东安伯刁廱 以积功封,传三世。
固安子公孙表 以积功封,后坐罪死。
固安子卢元 以儒隽封,子度世嗣。
渔阳王绍信 文襄第六子。天保初封,齐亡没于周。
范阳王绍义 文宣第三子。天保初封,齐亡入突厥称帝,周人购得之,流蜀死。
固安县公斛律平 以从高祖起义封。
燕郡公慕容绍宗 以讨侯景功封,子三藏嗣。文安公周惠达 以府司马封。
固安县伯卢诞 以镇东将军积功封,邑五百户。

燕王倓 炀帝孙堙宇文化及弑帝并遇害。涿郡公卢楚 越王侗时封,王世充纂,楚不从,
死之。
文安子张𣽂 以从平陈功封。

渔阳王承鸾 巢刺王元吉之子。元吉死时坐诛。
燕王忠 高宗长子。贞观二十年封,高宗即位,为太子,后立武氏子弘,仍降封王,寻为许敬宗所诬,赐死。

燕懿王德昭 太祖子。太平兴国元年封,立四年,自杀。
燕王俣 神宗子。初封成国公,徽宗时进封,至靖康时从钦宗北狩。

燕王瑰引 蜀国王岩木后,受封年无考。燕王吴哥 圣宗子。开泰三年封。
燕王萧孝友 孝穆弟。重熙间以积功封。

燕国公左企弓 天辅中以燕京降封。

北平王镇国 高唐王惕吉忽里之侄,太祖朝以愓吉忽里功封。

燕王棣 太祖第四子。初封燕王,后即帝位,是为成祖。
固安侯火真 永乐中以积劳封,食禄千五百石。
昌平侯杨洪 正统十四年以勤王功封伯后,以功进封,食禄千石,孙珍嗣。
武清侯石亨 正统十四年以军功封,食禄千石。天顺元年以夺门迎驾功进忠国公,后坐事下狱,国除。
顺义伯金顺 宣德四年以战功封,食禄百石,世袭。
怀柔伯施聚 景泰三年以宿将积战功封,食禄千一百石,世袭。
文安伯张輗 英国公辅之弟。天顺元年以迎驾复辟功封,食禄千二百石,世袭。
丰润伯曹义 天顺元年以宿将积战功封,食禄千二百石,世袭。
顺义伯罗秉忠 成化四年以平蛮有功封,食禄千石。
玉田伯蒋轮 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固安伯陈景行 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
武清伯李伟 以戚畹封,食禄千石,后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