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十三卷目录

 顺天府部汇考六
  顺天府山川附考二

职方典第十三卷

顺天府部汇考六

顺天府未详,山川附考二〈良乡至怀柔〉料石冈:《方舆纪要》:在良乡县治东三里。冈有古城五座,方圆棋布。冈顶有多佛塔,隋建。长安客话:良乡县城东里许,有石冈,石赤色如燎。以取火因名燎石。冈旧有佛塔,亦名塔冈。
伏龙冈:《名胜志》:县西十里伏龙冈,形势蜿蜒,如龙之伏,故名。
龙泉山:《名胜志》:县西十五里为龙泉山,山下有石龙口,出泉不竭,东流入盐沟河。
圣水:《水经注》:圣水南流历良乡县西,转又南经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又,圣水出上谷,东过良乡县南,又东过长乡县北,又东过安次县南。
龙谷泉:《寰宇通志》:金大定间所凿,极甘。在良乡县西北。
琉璃河:《石湖集》:琉璃河,又名刘李河,在涿州北三十里。水极清泚,茂林环之,尤多鸳鸯,千百成群。此河大中祥符间路振乘轺录亦谓:琉璃河。唯嘉祐中宋敏求入蕃录,乃谓之六里河。《长安客话》:良乡县南四十里,有琉璃河,自房山龙泉峪流至霸州,入拒马河。又,胡良河自房山经涿州入此河。旧有桥,长数十丈。桥畔倚一铁竿,长数十尺,盖镇压之物。俗谓王彦章所遗铁篙。谬也。其元恩、咸济二坊并世庙敕建。《燕都游览志》:琉璃河,即《金史》所载之刘李河。《桑钦水经》曰:在上谷。孙汝澄曰:即琉璃河也。
北涉沟、南涉沟:《名胜志》:俱在县东,至涿州入桃水。《水经注》: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洹水,世谓之南涉,即桃水也。《方舆纪要》:南涉沟即督亢水,北涉沟在涿州西北,自涞水县流入,即洹水也。
洹水:《水经注》:洹水东径涿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洹水,东入桃。阚骃曰:至阳乡注之。〈以上俱良乡界内山川。〉
濩淀水:《水经注》:濩淀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径临乡南。汉封广阳王子须为侯国。《地理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福禄水:《水经注》:福禄水,出西山,东南径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阳乡城西,不径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志》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按《太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桑乾河:《方舆纪要》:桑乾河自良乡县流注县界,又东南流入东安县境,合于拒马河。《名胜志》云:桑乾河在县西二十里,至燕丹口分而为二:其一至通州,入白河;其一径小直沽入于海。〈按此:桑乾水之在固安县界者。〉
巨马河:《太平寰宇记》:巨马河在固安县之西一百一十里。《方舆纪要》:卢沟河入县境,复分流入霸州界,谓之巨马河,或谓之安阳河。周显德六年,世宗遣先锋将刘重进据固安。自至安阳水作桥,谋取幽州。会有疾而还。建文时,燕王驻兵固安渡巨马河,即此。〈此巨马河在固安界内者。〉清淀水:《水经注》圣水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按固安县无山此皆诸水之在界内者〉
拒马河:《方舆纪要》:永清县南,拒马河。自霸州经东安县境,又东入县界,注于武清县之三角淀。即卢沟河,及易水之下流也。〈按:永清县无山,只此水入界内。〉易水:《水经》: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又东过安次县南。
圣水:《水经注》:圣水又东径渤海安次县故城南。汉桓帝中平二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
白祀沟水:《水经注》:白祀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平地,导泉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径常道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
枯沟:枯沟自安次西北,东径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东川、西川、南川:《东安县志》:大石桥之流为东川;西浮桥之流为西川;八里迤西之流为南川。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
卢沟河:《方舆纪要》:卢沟河在县西,自固安县流入境。元皇庆初,浑河水溢,决东安境内黄埚堤一十七所,是也。又东南合霸州之巨马河。《东安县志》:卢沟水至东安,过耿就桥,一分东至界河,入土楼东南;一分西至界河,入左奕西南。自卢沟桥下流从固安县,经永清县北,东注,自孙家垡,一分派永清之南;一分派东安之西。至隆庆末年,分派于东安者又分为二:一由韩村至管家屯迤东,似有奔县之势,然离县二十里即停不行,止在本屯前后左右为害;一从韩村东南,下历衡亭,在奕朱村马子庄至桃河头。万历二年,积雨水溢,人畜漂没。知县洪一谟力请筑堤,堤成,赖以无患。万历六年,马子庄堤口决,渰骆驼湾。知县韩景闵塞之。九年,旧口复决,知县张汝蕴修之。自是屡修屡决,至二十三年七月,河徙于霸州。泥河旧址尽成沃壤矣。
易水:易水在县南,旧过安次县界,为固安河。今与拒马河同为一川矣。
八丈沟:《水经注》:八丈沟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东南径安次城东。
凤河:《名胜志》:凤河水一渠,从西北流至凤窝村。虽隆冬冱寒,水亦不冰。
莲花泊:《东安县志》:莲花泊在县治南三十里甄家庄南,东流经葛城,入武清。
白沟河:《东安县志》:白沟河在县治西八十里。其源自栲栳园流入县境,东南抵武清直沽港。东沽港:《方舆纪要》:东沽港在县南五十八里,水自县西浑河分流而东入武清县三角淀。垂杨渡:《名胜志》:垂杨渡在东沽港之北,下通静海县,夹岸垂杨凡数里。
尼姑口:尼姑口,昔人讲水战之具于此。又按《宋史·河渠志》:自边吴淀至尼姑海口,深不可以舟行,浅不可以徒涉,绵亘七州军,屈曲九百里,虽有劲兵不能度也。〈东安县无山,以上皆界内诸水。〉骆驼港:《名胜志》:骆驼港在香河县北八里。源自三河县之兔儿山,流经县界,入白河。
扳罾口:《名胜志》:扳罾口河,源自通州之孤山麓,流经县西,入于白河。
大龙湾、小龙湾:《长安客话》:香河县境南有大龙湾、小龙湾二水。夏秋始合流,经宝坻县界入七里海。相传辽时海运故道。
百家湾:百家湾在县北,其水无源,四时不竭。相传有居人百家沦没于此,风雨昏晦,尚闻鸡犬之声。〈香河县无山,以上皆界内诸水。〉
孤山:《方舆纪要》:孤山在州东四十里。四面平旷,一峰独秀,因名。靖难初,李景隆攻北平,燕王自大宁还至孤山,列阵于白河西,即此。
潞水:《太平寰宇记》: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鲍丘水。北自檀州、密云县界流入。《魏氏土地记》:潞县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流。谓此水。《长安客话》:潞水自塞外丹花岭合九泉水一,南经安乐故城,与蠃水合为西潞河;一南经狐奴故城,与鲍丘水合为东潞河。 《许奉使行程录》:潞河东半里许,有潞沙,曹操征乌丸,袁尚等凿渠,自滹沱由派水入潞沙,即此地也。 《路史》:幽之潞县有潞水,即露河也。 《燕都游览志》:潞河,铁狻猊元季物。
白河:《方舆纪要》:州东二十里白河,源出宣府卫龙门所东滴水崖,东流入密云县北境,之石塘岭,过县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怀桑县西,顺义县东,入通州东境合焉。东南经漷县、武清县东而入直沽,合卫河入海。一名潞河亦曰沽水。《水经》:鲍丘水出禦㝏镇北塞中,俗谓之大榆河,南过潞县为潞水。后汉建武二年,遣将邓隆讨彭宠于渔阳。隆军潞水,南为宠所败。宇文周宣政初,幽州人卢昌期起兵据范阳,高宝宁时据和龙。引兵声援至潞水,昌期已为周军所平,乃还。唐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契丹孙万荣作乱,寇掠河北诸州,既而败走潞水,东为其下所杀。宋宣和六年,金斡离不自平州破檀、蓟至三河,郭药师迎战于白河,败还。遂以燕山一路降金。明嘉靖二十九年,古北口有警御史王忬驰至通州,收漕舟舣潞,河西寇阻,水不得渡,是也。 《明一统志》:白河自密云南至牛阑山与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通州志》:河两岸皆白沙,不生青草,故名。《漕船志》:都城经通州六十里为大通桥河,通州至直沽三百六十里为白河。 《漕河图志》:秦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埵,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北河盖即白河也。隋炀帝穿永济渠,引沁水,北通涿郡盖,自白河入丁字沽,由易水而达于涿也。唐明皇事边功,运青莱之粟浮海以给幽平之兵,盖亦由白河也。宋太平兴国中,于清苑界开徐河、鸡距河入白河以通关南漕运。元至元中,海运出直沽,入白河以抵京师。按:桑乾河自芦沟桥东南流经固安县杨先务,又经霸州苑家口合灰河、浑源州崞川、胡良河、琉璃河、广阳河、盐河,至武清县丁字沽,凡四百馀里,入白河。自杨先务至丁字沽。通舟楫,又保定府西北漕河、徐河、石桥河一亩泉河、滋河、沙河、鸦儿河、唐河诸水发源不一。至安州西北十八里合流,总名易水。至安州、至雄县南,又名瓦济河。东北经保定县猫儿湾,又会中堡河、长流河、温义河、拒马河、白沟河。至霸州苑家口,与桑乾河合。自安州至丁字沽四百馀里,通舟楫。又,铁钉竿河自博野县东北。至河间府数支绕城而北,相合东北流五十馀里,至韨庄分为二:一自市庄西北十五里。流经任丘县南。分为二,绕城而北相合东北流二十馀里至武盍淀;一自韨庄东北流经东庄桥,至武盍淀。二水又合东北至猫儿湾,与桑乾河合。自河间府至丁字沽五百馀里。任丘县至丁字沽四百馀里,俱通舟楫。按:此则白河西北可通固安县,又可通安州,东南可通河间府,桑乾、易水,亦可以漕运无疑矣。抑燕赵之间地方千里,其间巨细河流悉至武清县丁字沽,注于白河。一遇雨潦,白河满溢,武清县耍儿渡口、南蔡村等处。冲决堤岸,坏民田庐,起夫筑塞,劳费万计;逮时乾旱,舟行白河,又或浅阻,以此知水势盈涸不常,不可以经久而论也。 元史:白河在漷州东四里,北流出通州、潞州境,又东南至香河县界,又流入县南,入于武清县境,达于静海县界。 《漷县志》:白河滨有长陵营、马头店、白浮圈、曹家庄诸堤铺,皆运河必经之道。黄船埠河:《通州志》:通州城北五里,有黄船埠,河水萦洄,官柳阴映。永乐中,设黄船千艘,以其半轮往江浙织造,俗名黄船坞。
富河:《通州志》:富河,在州城北,源出瓮山,自白羊口经榆河,下流为沙河,由顺义县南界流至州城东北,与白河会焉。
金盏儿淀:《方舆纪要》:金盏儿淀在州北二十五里,广袤三顷。水上有花如金盏,因名,或云即古夏谦泽。
张家湾:《方舆纪要》: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元万户张瑄督海运至此而名。东南运艘由直沽百十里至河西务。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盖卢沟河与白河会流处也。《长安客话》:张家湾为潞河下流,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泗河:《长安客话》:泗河在漷县东四里,即运河也。四水合流,故名泗河。一发源自塞外,东流经密云县,与潮河川合流,注通州城东北入白河,即通州潞河也;一自塞外西流入白羊口,经榆河、下流沙河,由顺义南界至通州城东北,入白河,即通州富河也;一发源于昌平白浮村神山泉,出西南,汇为西湖,东入都城积水潭,入宫墙太液池,南至玉河桥,由东南大通桥迤东,入庆丰等闸,即通会河,入白河;一自都城左安门外草桥流入南海子,东出弘仁桥,由水南新河至张家湾板桥,入白河,总名运河,亦名白河。漷河:《方舆纪要》:漷河在县西,一名新河,自卢沟河分流,至县界析而为三:其正河为漷河,东入白河;其一为新庄河,南流入武清县界;其一为黄洰河,东注马家庄之飞放泊,各去县十里。延芳淀:《燕山丛录》:漷县西有延芳淀,大数顷中饶荷芰,水鸟群集其中。辽时,每季春必来此弋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海东青大仅如鹊,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撄其首,天鹅惊鸣,相持陨地。
〈以上皆通州及漷县界内诸水。〉
段家岭:《方舆纪要》:在县东二十里官道旁。灵山:《名胜志》:灵山、华山、圣水山、驼山俱在县北。灵山去县治十五里,三面出泉,形胜记所谓北倚灵山者也。
华山:又十五里为华山,一名兔儿山。
驼山、石城山、青梁山:即香河县骆驼港
之源,水绕驼山而出,故名。其地又有石城、青梁诸山。
圣水山、凤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又十五里,为凤凰山。
七渡河:《方舆纪要》:七渡河在县西北,一名黄颁水,源自顺义县黄颁峪,流注县界,下流入于白河。
鲍丘河:《方舆纪要》:在县西南,即白河之别名也。自密云县流经通州东境米庄村,又流经县界,至宝坻县境,合于泃河。
泃河:《方舆纪要》:在县北。自蓟州平谷县流入县境,又东南流入宝坁县界,合于鲍丘河,《唐志》县北十二里有渠河塘,西北六十里有孤山陂,溉田三千顷,渠河疑即泃河之讹也。圣水:《长安客话》:三河县西北有泉,汲以洗目,可愈目疾,因名圣水。〈以上三河县界内山水。〉白河:《方舆纪要》:白河在武清县东三十五里,即运河也。北接漷县,南达天津。
沽河:《水经注》:沽河东南径泉州县故城,王莽之泉调也。
泃水:《水经注》:泃水又南入鲍丘水,又东合泉州渠口,故渎上承宰池水于泉州县,故以泉州为名。北径泉州县东,又北径雍奴县东,西去雍奴故城一百二十里,自虖池入,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入鲍丘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曹太祖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径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
雍奴水:《水经注》:雍奴,薮泽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汉光武、建武二年,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合、乐进围雍奴,即此城矣。又,雍奴东极于海,南极虖池,西至泉州,谓之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淀。《名胜志》:县南八十里,有三角淀,周回二百馀里,即古雍奴水也。笥沟,其别名耳。水自范瓮口王家陀河及刘道口鱼儿里,诸水汇于大沽港,入于海。《燕山丛录》:武清一淀云是旧城,阴晦之旦,渔人多见城堞韨里人物填集。
清沽港:《方舆纪要》:清沽港在县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东合丁字沽,入于海。丁沽东南去天津六十里。
笥沟:《水经》:沽河从塞外来,南过渔阳、狐奴县,北与湿馀水合为沽河,又东南至雍奴县西笥沟,又东南至泉州县,与清河合,东入于海。《水经注》:笥沟:湿水入焉。俗谓之合口也。
直沽、丁字沽、西沽:《方舆纪要》:直沽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卫河、白河、丁字沽合流于此。又东南四十里,名海口。通典谓之三会河口。元于此置海津镇。天顺二年,议自小直沽凿河四十里达蓟州,以免海运每三年一浚,寻罢。《长安客话》:三沽者,丁字沽、西沽、直沽,并禹迹疏导之处。其曰丁字沽者,河形三坌,如丁字也,合卫河、白河会于直沽,相萦入海。土人呼直沽曰大直沽。 《武清县志》:河以北之水多从直沽入海,此即古者九河入海之处,地势卑下,遇霖潦,直与海平。昔人尝欲因其填淤,置稻田以足赋,今府境诸水类以直沽为壑。《经世挈要》云:燕南之地以水为固,畿内千里之水皆会于直沽、武清之三角淀,即古之雍奴。长阔百馀里,宝坻之七里海亦渺然,巨浸皆在直沽之内。今不引之相通而更障之,置巨壑于无用之地,不惟河流不安,亦且天险弗设,良可憾已。〈以上皆武清县界内山川。〉
淤泥河:《县志》:淤泥河在宝坻县西北二十五里。
潮河:《方舆纪要》:潮河在县东二十里。一名白龙港,其上源一自遵化县之黎河,一自三河县之泃河、鲍丘河至县界三叉口合流,亦曰运粮河。东南入于海。志:县治东北有渠河,自香河县来,盖泃水,经香河县而后东入县界,故县有渠阳之称。《县志》:潮河堤自县西北金陵口抵县东南江湟口,二百馀里。
渠河:《县志》:渠河水自香河县蒲石河东注,流经城池内开源水关,入城经武曲桥,直注文昌阁下,过文明桥,西抵。
文庙之泮池复南流,由通津桥出,节流水关蜿蜒
百里,至八门城,会潮河入海。宝坻县潮河经其东三叉,纬其北渠,水绕西而络其南。白龙港自蓟州而通于天津桥头,由夏店而合于三叉,所谓四水潆洄也。
柳沽河:《方舆纪要》:柳沽河在县东北三十里,
玉田县之水会流入县境,曰柳沽河,下流注于白龙港。
草头湖:《方舆纪要》:县东南有草头湖,遵化丰润县境之水,流入县界,溢而为湖,会潮河入海也。
七十二沽:《县志》:县东南有七十二沽。
七里海:《县志》:七里海,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经世挈要》:畿辅东南诸淀钩连,会于直沽。武清有三角淀,宝坻有七里海,足以浸灌千顷田。今皆弃为污池,诚师虞集海田之议,用脱脱营田之规垦之,岁可得粟百万斛也。〈以上宝坁县界内山川。〉汤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有温泉可浴。《水经注》:湿水又东,温泉水注之。疑即此也。
平台山:《昌平山水记》:东山口内一里,水中有小山曰平台山。成祖尝驻跸焉。嘉靖十五年,上命作亭于上,名曰圣迹。十七年四月,上幸平台山,祀成祖文皇帝于亭中,亭圆以白石为栏,盘旋数十级而上,御题圣迹二字。当口一小山曰影山口内北三里有蟒山。
绵山:《芹城小志》:在州东十五里,或名宜山。《元混一方舆胜览》载:有绵山寺,金真定周昂题诗其上有野阔群山惊破碎,云低沧海认微茫亦警句也。
积粟山:《州志》:在州西北十五里。相传元时积粟于此。
驻跸山:《昌平山水记》:在州西二十五里。袤二十里,壁立十丈,顶皆白。南有栖云啸台,高二丈许,正北有石梯可上。金章宗建亭于此。旧传山下有石床、石釜,今亡。《州志》:山岩下仙人棋,棋枰、棋子皆具,子但可移不可得,而取上方寺。在驻跸山上有十八盘寺,南为仙人陀,仙人池在山下,相传有仙人浴此。
神岭峰:《州志》:神岭峰在灌石村西北。金章宗游此,以所饮酪浆洒于石壁之上,至今犹白。西南有寒崖,多奇花草。
仙人洞:《昌平山水记》:中山口北一里,有仙人洞,洞在山麓,可容人二百,洞口向东,从石梯而下,石皆倒垂下,为平地洞。西壁有一门,近门上有石钟,下悬长数尺门,之内少入转而南,见有石罅如夹道,深黑,人不敢入。《燕都游览志》:仙人洞在红门内东山腰,去碑楼三里,蹑蹬而上,洞口仅容一人,偻而入,内若大厦,日色下烛石皆倒垂。
虎谷:《长安客话》:驻跸山之西曰虎谷,其旁土冈一丘名小金山,日亭午,人过冈,下有光,射衣若金色然。《昌平山水记》:西山口西四里,有虎谷山,又三里,有大虎谷山。
沟沟崖:《蓟丘集》:沟沟崖,深山叠嶂,秀石缘空,三十馀里悉履石攀葛,始达山巅,清流缭绕,奇树扬芬,旁有兰石数区。帝京景物略:昭陵之北曰岣岣崖,崖下有庵曰瑞峰,一曰摩尼。《州志》:岣岣崖在州治西北,德胜口内,崖西峰有水月亭。《昌平山水记》:德胜口西三里,有沟沟岩,岩分上中、下,望之若石梯,深险可避兵。《肃松录》:德胜口南,两山相夹,人行礓砾中,数十步辄一折,数里外,见崖旁鸭脚树二,罗汉松一,近而知为瑞峰庵也。又里许,陟一岭,径仄多乱石,前人举踵,石衮衮触后人足。岭之巅为崖,折旋半里,有岫峰、庵谷。云盘道庵中,有泉鸭脚一,本可休息。复三折而下,沟始宽,分为二泉,涓涓流,甚清。驶山麓,遮其左若,无路,然再折过一沟,始望见三峰矣。中峰位乎乾,东峰位乎艮,西峰位乎坤,三峰左右环拱为峰者,二十有二,所谓仙人、玉女、将军、步虚、玻璃、五云、金华、紫极皆以意名者也。又从磴道,上十馀折,至东峰庵,再折而上,为中峰,有玉虚观。从中峰下,有西王母祠,祠后石壁高三十仞,石理觕恶,壁右有方池,流入岩下为瀑。自中峰缘崖而西,为西峰庵,庵右有泉,僧引之入香积泉,右有方亭,敞洁可坐。瑞峰庵有大学士赵志皋碑记,岫峰庵有右通政李琦碑,中峰庵有礼部郎中冯元飏碑,西峰庵有大学士王锡爵、礼部左侍郎翁正春二碑。碑文皆称:沟沟崖,
《尔雅》水注谷为沟,以之称名,夫岂不古。而《帝京景物略》妄以岣岣易之,何哉。《翁文简公集》:沟沟崖,胜国梵宇,绵亘凡七十有二入,明仅存其五,西峰者五庵之一也。
长城岭、灰岭:《蓟丘集》:北山上平衍西五里有岭,曰长城,微有古堞剥蚀。传是秦皇之址,有泉出焉,曰马跑。又西二里,有了思台,下台而西又十里,皆峻岭也,灰岭险倍于长城,石如蛤粉。下山有城,是镇边之废邑。
碧驾山、通明山、鹰扬山、涔落山:蓟丘
集:城又往西八里,有城是曰镇边。连两旁皆山围之,南曰碧驾,曰通明,北曰鹰扬,曰涔落。碧驾之岩有小湖,中有赤鲤盈尺,是曰合抱之河。镇边西十里有堠,曰唐耳。背据大山,斜界居庸,镇边废邑其南皆山中为衢路。
六华岩、小神山、青利山、鸣皋洞:蓟丘
集东:曰六华之岩,西曰小神之山,曰青利之山,岩分形如六华,其第四岩有洞深窈,是为鸣皋洞。
长峪、德胜岩、凤凰岩 《蓟丘集》:山南十里,有聚曰长峪,又西五里,有岩曰德胜,又曰凤凰,上有兰若山,下出泉,流二十里,达于浑河。观音洞、孤松岩、西峪:《蓟丘集》:山上有隐
鹫台,山西有观音洞,又曰孤松岩,山南岭曰西峪,其下有碑,不可辨识。
白鹤峰、青华山:《蓟丘集》:自长峪而东二十里,有聚曰菩提堑,有寺曰白瀑寺,出山而北曰白鹤峰,又折而东则走高崖,山僧言,二月之交,有山曰青华,下可万仞,每有瑰形奇物,且飞且走,衔乳而西,猎人莫敢近也。
神岭山:《方舆纪要》:神岭山在州东北三十二里,山高百馀丈,下有龙潭,流入白浮堰。所谓神山泉也。
神岭:《燕都游览记》:神岭,一名三思岭,以其高峻故名。
银山:《昌平山水记》:银山在州东北六十里,缘石梯而上五六里,名中峰,唐僧邓隐峰之所居也。下有法华寺,有隐峰十诗曰白银峰,曰佛顶峰,曰古佛岩,曰说法台,曰佛觉塔,曰懿行塔,曰雪堂,曰灵堂,曰茶亭,曰濛泉。金大定六年,立石。《方舆纪要》:银山峰峦高峻,冰雪层积,色白如银。麓有石崖,皆成黑色,谓之银山铁壁。《燕山纪游》:银山度岭数折,峰渐分为三:左一峰,石卓立如锥,峰下有塔,凌空为法华寺。寺建于金天会三年,曰大延圣寺。正统间,太监吴亮修寺,后古佛岩乃后人新凿。再上为邓隐峰说法台。复蹑危蹬五六里为中峰,顶峰石锐上如斧刃,悬索升之,凡两转至顶。一石台方丈许,翼以扶栏,中一石龛,供石佛,左悬一钟,升者击焉。奇塔七,高各数丈。
阎王鼻:《中溪集》:银山顶由阎王鼻行,山脊如刀背,仅容纳足。长十馀步,两旁如削下,临万仞,不可凝视。
井儿谷、玉峰山:《帝京景物略》:银山,中峰下有寺,曰大延圣寺。正统十二年,重修赐额曰法华。二碑皆太监吴亮撰,并书。又弘治十年,翰林学士汪谐净业堂记碑,今断。寺西上半里为松棚庵,门内外各一松,北上一里铁壁寺,塔曰延圣塔。弘治四年建塔,前有释行伦诗碑。弘治八年,立山北四十里为井儿谷,又一里,玉峰山。山石尽白,树多蘋婆。果林中有大万圣寺,土人呼张开寺。像设皆石,入山者取道二:一从白泛岭入,路险难;一从三思岭、牛蹄岭入,差平。
燕山:《记纂渊海》:燕山,自西山迤逦东来,至玉田县西北,延袤数百里,直抵海岸。
天寿山:《翁文简公集》:燕山去神京百里,而近国朝诸陵寝在焉。更名天寿。《大政记》:永乐七年五月,营寿陵于北平昌平县东黄土山。封曰天寿山。《水东日记》:永乐七年,成祖卜寿陵,选得吉壤,旧名东榨子山陵,成封曰天寿。〈按:京北之山,燕山其总名。而天寿一山既名黄土山,此又云东榨子山,是一山有四名也。〉蒋山神仙洞:《肃松录》:出昌平州东门数里,入伽蓝口又三里,为永陵园。园后曰蒋山,山腹有神仙洞,洞不甚深,镌字于旁,曰:蜿蜒龙脊山吞月,磊砢云根洞有天。上悬一石,如覆钟状,山上有三清殿。
凤凰山、蟒山、虎峪:《燕都游览志》:天寿山
陵前有凤凰山,后有黄花镇,左有蟒山,右有虎峪,东西山口两水会流于朝宗河。
皇山:距长陵一里,有半是为献陵。
黑山:距献陵三里,是为景陵。
石门山:距景陵六里,是为裕陵。
宝山:距裕陵二里,是为茂陵。
史家山:距茂陵二里,是为泰陵。
金岭山:距泰陵三里,是为康陵。
阳翠岭:距康陵十六里,是为永陵。
大峪山:距永陵九里,是为昭陵。距昭陵一里,是为定陵。
皇山二岭:距定陵五里,是为庆陵。
双锁子峪:《肃松录》:德陵葬双锁子峪在永陵。
东北隅:《昌平山水记》:德陵在潭子峪,距永陵东北一里。自永陵碑亭前分,北为德殿神路。鹿马山:《昌平山水记》:有田贵妃墓,南距西山口一里。崇祯壬午,妃薨葬此,遣工部左侍郎陈必谦等营建,未毕,而都城失守,贼以帝后梓宫至昌平州士民率钱葬之田妃墓内。
苏山:《昌平山水记》:自英宗止宫人从葬,于是妃墓始名。其在陵山内者,昭陵之左。九龙池南为苏山,有万贵妃之墓。东向宪宗妃也。
银钱山:又南为银钱山,有郑贵妃暨二李、刘、周、四妃之墓。南向神宗妃也。
岙儿峪:又南为岙儿峪,有四妃二太子墓。中阎妃、王妃,左马妃,次左哀冲太子,右杨妃,次右庄敬太子,世宗妃太子也。又南为悼陵,东南向孝洁皇后陈氏初谥悼灵葬此。世庙崩,迁永陵,而封兆尚存旁,有沈、文、卢三妃墓,至今犹曰悼陵,东山口东有刘惠妃墓,英宗妃也。
绵山:又东八里,有仁宗子蕲献王、滕怀王墓。易荆水:《水经注》:易荆水,东径蓟城,又东径平昌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水。
莲塘:《昌平州志》:莲塘在州治南三里八蜡庙前,东西二水相环。俗呼两水河,旁植榆柳,地多粳稻,若水乡焉。南沙河、北沙河:《州志》:沙河北店距州二十五里,南店距州二十七里。《昌平山水记》:沙河店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合西山诸泉东流,为南沙河,有桥曰安济,店北有水出昌平州西南四家庄,径双塔村,东流为北沙河,有桥曰朝宗,二桥皆正统十二年,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寿建。二水至店东南窦家庄而合,又东南至通州界入白河。
白浮龙潭:《长安客话》:白浮龙潭,水流经白浮村。元郭守敬筑堰引水,使西会马眼等诸泉,折而南,流入于潞河,以便漕运。堰即以白浮名。《元史·河渠志》: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都城焉。
汤泉:《元混一方舆胜览》:圣汤一在昌平北二十五里,一在昌平南三十五里。汤山有寺。清夷水:《水经注》:清夷水西径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
芹城水:《昌平山水记》: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有水出芹城北,南流入于沙河。
一亩泉:《州志》:一亩泉在州西南十五里,东会沙河,经阳山,由高梁直至张家湾,以济漕河。官河、双塔河:《方舆纪要》:官河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一亩泉,分为二流:一曰官河,流入宛平县,入高梁河。一曰双塔河,在州西南三十里,经双塔店入榆河。《元史·河渠志》:双塔河源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经双塔店而东,至丰善村,入榆河。
榆河:《州志》:榆河源出州西南四十里月儿湾,下流为沙河,经顺义,会白河。
湿馀水:《水经》:湿馀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又东流过军都县南。《水经注》:水南流出关,谓之下口。水流潜伏十许里,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湿馀潭。《方舆纪要》:榆河一名湿馀河,或名温榆河,盖湿馀之讹也。《日下旧闻》《后汉书》:王霸为上谷太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章怀太子注引《水经注》本作温馀水。《辽史》:顺州有温榆河,金更怀柔县为温阳,岂尽无据。又,昌平多温泉,有流入双塔河者,温馀之名窃疑。因此《水经注》既无善本,今人习见坊刻,遂指温字为湿字之讹,正恐类昔人所云:以不悖为悖也。
虎眼泉:《方舆纪要》:在州西八里旧城下。
七度水:《太平寰宇记》:在昌平界,接虎眼泉。红涧沟:《州志》:红涧沟在龙虎台西一十二里。幢幢水:《州志》:虎眼川在虎谷山下,幢幢水所出也。《燕都游览志》:水流如瀑布,三四里至鹁鸽岩,隐而不见。或谓:旧县西北虎眼泉,是其水复出也。
仙人池:《州志》:仙人池在驻跸山下,传有仙人浴此。
玉斗潭:《蓟丘集》:玉斗潭距百望山十二里。腐草罨之,深不可测。传有两牛𩰚陷于潭,无迹。又北十里为灌石,驻跸山在焉。西望白虎跕深若天井,山上有台,名栖云。金章宗尝游此击毬,山下石床、石釜俱存。
九龙池:《篁墩集》:九龙池方广十丈,重垣护之。覆以黄甓,石琢九龙,张颔喷沫,入池泠然有声。
夹池植桃柳。稍东为月关泄水,水流出关为小渠,过石梁,入山下田。《昌平山水记》:九龙池在昭陵西南,于山崖下凿石为龙头,泉出其吻,潴而为池。上有粹泽亭,中一间,旁各三间,门三道。东向缭以周垣,为车驾谒陵事毕临幸之所。嘉靖十五年,世宗敕建也。《燕都游览志》:九龙池在红门西翠屏山下,逼近昭陵,泉出九穴,穴凿石为龙吻,潴水为池。《餐微子集》:九龙池上有粹泽亭,亭池两榜,世宗皇帝御书也。
汤泉:《研北杂志》:汤泉知名者七匡:卢汝水、尉氏骊山、凤翔之骆谷、和州之惠济、渝州之陈氏山居也,燕之昌平,李陵台亦有温泉。〈按:此汤泉即前汤山所载,在州东南三十里者也,畿内汤泉不一,此其著名者。今〉至尊时或临幸。 此以上皆昌平界内山川。
福山:《县旧志》:在县南五里。
孔山:《明一统志》:在县南。
道人溪:《水经注》:道人溪,水南流径孔山西。上有洞穴开明,故土俗以孔山称。
龙山:《明一统志》:在县南二十里,下有龙泉。牛栏山:《昌平山水记》:县北二十里,上有洞。传有金牛出焉。至今洞前石壁为小槽形,名曰饮牛池。山北里许有小山,昔有仙人骑牛来游,因名灵迹山。宋王曾上契丹事曰:顺州至檀州,渐入山牛栏,当其要路也。山之东麓潮、白二河合焉。有龙王庙。山之东南为漕河营有城二,门把总一,人守之。《长安客话》:牛栏山与狐奴山相望,其第三峰腰带间一洞,相传曾有金牛出,食禾稼田畯,逐之,遁入洞穴,有投以砖石者,辄闻水声,或以物掷之,良久,自山旁白河浮出,其北里许,灵迹山二山一脉,前山石身负土,后山土身戴石,前大后小,行人总以牛栏名。
狐奴山:《昌平山水记》:县东北二十五里为狐奴山。《水经注》:水不流曰奴。盖以山前潴泽名也。其北麓鸟道而上里许,渐阔渐平,有寺。寺后有小石城山,下有龙潭,今涸。山西南百步有汉狐奴县址。魏文帝黄初二年省。《渌水亭杂识》:呼奴山白云观,有元大德八年集贤学士宋渤碑。真人张霞卿弟子张道宽,居顺州之呼奴山白云道观,能以符水救人。大丞相东平王尝有疡生体中,医药罔效,道宽治以符水,遂愈。王为之构观云。
冶山:《方舆胜览》:顺州北有银冶山,王沂公上契丹事:顺州东北过白屿河,北望银冶山。石槽:《昌平山水记》:县西北三十里,有石槽三,曰东石槽,南石槽,北石槽。《元史》:上都兵入古北口,其知枢密院事竹温台以兵掠石槽。是也。史山:《名胜志》:史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石戴土,高百馀丈,状如眠弓。南望京师城阙,金碧眩目,寺宇皆唐时建。
桃山:《方舆纪要》:桃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旧唐书谓之桃谷山,山有五峰,如桃花瓣。巨石错落,横亘数亩。元致和初,上都兵入古北口,留重兵屯燕乐城,以轻骑进抵桃山,燕帖木儿掩击之于白狼河,追至桃山降其众,燕乐闻之,遂溃。白狼河即白河也,一云:白狼河在县西北三十里。
曹王山:《辽史》:曹王山,曹操常驻军于此。
沽水:《水经注》:沽水西南流径狐奴山西,又南径狐奴县故城西。渔阳太守张堪于县开稻田,教民植种,百姓得以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狐奴王莽之举符也。又《水经注》:沽水南径安乐县故城东。《晋书·地道记》曰:晋封刘禅为公国,俗谓之西潞水也。
湿馀河:《水经注》:湿馀水东南流径安乐故城西,更始使谒者韩鸿北徇承制,拜吴汉为安乐令,即此城也。《昌平山水记》:温馀河即昌平之榆潞河,下流为沙河,入顺义西南界,下至通州入河。顺义谓之西河,金人名县曰温阳,以此。辽史作温渝河本《水经注》之湿馀河,以字相似而讹也。
白河:《方舆纪要》:经灵迹山黄花镇川河入焉,又南经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焉,又南径县城东门外。
圣井:《燕山丛录》:顺义县有井一日三溢,海潮则大溢,源与海通,可灌田百亩。〈以上俱顺义界内山水。〉密云山:《明一统志》:在县南一十五里。《昌平山水记》:密云山,一名横山,郡所以名也。
白檀山:《昌平山水记》:县南二十里为白檀山,汉所以名县也。《方舆纪要》:山在县南三十里。县旧志:山下即密云故县。
天门山:《旧县志》:在县南三十里,下有天门寺。梯子岭:在县东南十五里。
平冈山:《晋纪》:段辽为石虎所败,奔平冈山。龙门山:《方舆纪要》:龙门山在县东六十里,有黄崖洞,悬泉如瀑布。
惊罗山:《长安客话》:县东有地名惊罗山,厓间有石门二扇,然不可开,听之内有潺湲水声。仙洞:《燕山丛录》:县北有仙洞,其深莫测,内有天然石佛五躯。又有五色石,竦拔如笋,洞口有桥,人顾其下,深险不敢渡。
凤山:《旧志县》:西北十五里下有石佛寺,元建。大峪锥山:《方舆纪要》:大峪锥山在县北。
九庄岭:《方舆纪要》:在县北三十里。
冶山:《昌平山水记》:县东北八里为冶山,上有塔,有石洞深邃,水四时不竭,东有丱洞,昔人淘金址尚存。
香陉山:《水经注》:香陉山上悉生槁本香,世故名焉。
濡河:《水经注》:濡河东出峡,入安州界,东南流径渔阳、白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
要水:《水经注》:要水出塞外三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东南流径要阳县故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
渤海泉:《旧志》:在县东三十里,泉涌如珠,时有云气。
圣水泉:《长安客话》:密云山不出泉,惟县南十里山麓有二泉,相踰仅数尺,汇为一流,称圣水,泉山亦因以名。泉上有初月亭。
鲍丘水:《水经注》:出禦彝北塞中,南流径九庄岭东,俗谓之大榆河,又南径傂溪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敦德也。
石匣龙潭:《昌平山水记》:县东北六十里为石匣城,石匣东南渡潮河十五里为石盆谷,有龙潭,潭上石如盆形,水悬崖而下,入于潭。潭外为盆,水从潭面历盆抵峡而下数里,入于潮河。有龙宅焉,其深无底。潭中有石门,水浅则见。土人曰龙所从出入也。上有庙,距县东北五十里。道人溪:《方舆纪要》:道人溪在县东北,源发龙门,流经县界,入于潮河。
密云河:《吴文恪公集》:密云河本白河上流,自牛阑山而下,与潮河交会。初,蓟辽总督驻密云,从通州至牛阑山,以车转饷劳,费特甚。嘉靖中,总督刘焘发卒浚潮河,川水达通州,用小舟转粟,直抵密镇矣。《水部备考》:密云运道即白河上流,运密云官军饷者也。嘉靖三十四年,自密云城西杨家庄地方,筑塞新口,疏通旧道,令白河与潮河合流,至牛栏山,水势甚大,故通州漕粮得抵密城下。〈以上俱密云县界内山川。〉
栲栳山:《怀柔旧志》:栲栳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山前有云岩寺,又有堂寺。黍谷山:《明一统志》:在怀柔东四十里,跨密云县界,亦名燕谷山。《刘向别录》:燕有黍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有温气至。《论衡》:燕有谷,气寒不生五谷,邹衍吹律致气既寒更为温热,以种黍,黍生丰熟到今,名之曰黍谷。《昌平山水记》:黍谷亦谓之寒谷。《吴越春秋》:北过寒谷。《左思赋》:寒谷丰黍,吹律以暖之。是也。山有风洞,洞口风气凛烈,盛夏人不敢入。邹衍庙在山上。金镫山:《怀柔旧志》:县东北二十里,有金镫山,山顶夜常有光,因建金镫寺。
象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形如象。
红蠃山:《明一统志》:在县北二十里,高二百仞。下有潭,潭中尝有二蠃,色殷红,夕吐光燄。土人异之,因以名山。《金史》:温阳有蠃山,溆水兔耳山。红石山:《怀柔旧志》:在县西北三里,山顶有石。泉莹洁如玉,一名玉泉山。
石塘山:《昌平山水记》:县西三里为石塘山。有大工则采石焉,设工部厂。
丫髻山:《昌平山水记》:县东南九十里有丫髻山,二峰高耸,上有碧霞元君祠。天启七年,巡按御史倪文焕,请建太监魏忠贤生祠于此,赐名崇功祠,未成而忠贤败。
神山:《县志》:县东北二十里,有神山。
白河、潮河:《昌平山水记》:县东七里为白河,又东十五里为潮河。
小泉河、雁溪:《县志》:县东三里有小泉河,又东五里有雁溪,俱流入白河。
珍珠泉:《长安客话》:红蠃山有泉一线,以珍珠名,其水涌如喷珠。
玉泉:《县志》:红石山顶有石泉,莹洁如玉。
朝鲤河:王沂公上契丹事:朝鲤河亦名七渡河。〈以上怀柔界内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