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
 第十卷目錄
 順天府部彙考三
  順天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十卷
順天府部彙考三
順天府山川考一
     畿輔通志本府大興宛平二縣附郭
西山:在府西三十里。
《舊記》云:太行山第八陘,在燕。
強形鉅勢,雲從星拱都城西望,翠若列屏,春雨羃羃夏樹菁蔥,秋花爛熳冬雪瓊瑤四時風景百幅畫圖也。
至於諸峰羅列,雖因地得名,總曰西山,而紺閣琳宮,懸亭聳榭,不可勝紀
其尤奇者,氣煦泉甘,木不凋冬,卉不枯霰,居然冀北之江南云
公元1550年
香山:在府西北三十里。
山勢蒼鬱梵宇崢嶸杏花紅白十里經旬故以香名
或曰,上有古道場大石二,狀如香爐以此得名
山腰有泉,下注溪谷,亦號小清涼山,以五臺大清涼也。
明世宗題曰:獨翠。
神宗題曰:來青
景物略》曰:京師天下之觀,香山寺當其首遊也。
廣博敦穆岡嶺三周
叢木萬屯經涂九軌觀閣五雲遊人望而趨,如有丹青開於空際
鐘磬飛而遠聞
寺門廓,廓落落然,寺舊名甘露,以泉名也。
上石橋,橋下方池,朱魚千頭,投餌是肥。
石上殿,殿五重,崇廣略等而高下致殊,山高下也。
斜廊平簷兩兩翼垂左之,而閣而軒至乎軒山,意盡收,如臂右舒曲抱過左軒,盡而望望林摶,望塔芊芊,望剎脊脊青,望朝黃,望晚皛,望潦夏綠,望春,望九門雙闕如日月光
北曰無量殿,其石徑廉以閎,其木轉而西,有㳅憩亭,其石徑漸漸,其木不可名種
山多古蹟葛稚川井曰丹井金章宗之臺、之、之泉,曰祭星臺,曰護駕,曰夢感泉。
仙所奕曰碁盤石
石所形曰蟾蜍石。
山所名曰香爐
石寺始金大定明正統中太監范弘拓之費鉅七十餘萬。
今寺有墓。
玉泉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山上金章宗避暑行宮芙蓉殿故址
石洞二一在山西南,俗傳呂洞賓嘗息於此泉出石罅如沸,鑿石為龍吻吐之
明宣宗甃石為池,構亭其上,池前為石橋,水過橋為溪,曲折三百步許,瀦為西湖秋高氣清泓澂渟滀水光接天,皛然一白
南有一洞,洞旁石崖,高百餘尋,刻玉泉二字大足丈許。
景物略曰:山塊然石也,鱗起為蒼龍皮,山根碎石卓卓,泉亦碎而涌㳅,聲短短不屬雜然靜聽
去山不數武遂湖,裂帛湖也。
泉迸湖底,伏如練帛裂而珠之直彈,湖面渙然合於湖蓋伏趨方怒,雖得湖以散而怒未有洩,陽動而上,泡若沫若陰陽相受,故油中水珠水中亦珠,動靜相摩,有光輪之故。
輪流火水亦輪水及乎面,水則洩湖方數丈,水澄以鮮,深而浮,色定而蕩光。
數石朱碧屑屑歷歷,漾沙金波波縈縈
一客一影,一一影,客無匿髮,無匿絲,水拂也,如風拂條條皆東。
湖水冷於冰,無敢涉,春秋無敢盥,無敢啜者。
去湖遂溪綠山修修岸柳低回不得留。
石梁過溪,左有望湖亭宣廟駐蹕者,今圮。
存者,南史氏莊。
南上,下華嚴寺嘉靖庚戌寺燬,存者二洞,曰華嚴,曰七真
洞壁刻元耶律氏詞,迂而西,觀音庵,洞曰呂公,又北金山寺,寺今荒破,未廢。
寺有洞曰七寶諸洞,惟華嚴度可丈三,其六,可狸鼠相蔽窺也。
徑寺登乎山,望西湖半規西隄虹青,一道溪壑間,民方田時大悠悠,小河箭流,高田滿,低田滿豅。
湖日以亭圃,隄柳日以濃,田日以開。
昭化寺元世祖建也,其址今不可尋。
公元1494年
甕山:在府西,去阜成門二十餘里。
土赤墳,童童草木
山南若洞而圮者,小鬲臺也。
山初未名甕,一老父語人曰,山麓魁大而凹秀,甕之屬也。
鑿之得石甕一,華蟲雕龍不可細識,中物數十老父攜去,留甕置山陽又留讖曰:石甕徙貧帝里
嘉靖初,甕忽失嗣,是物力漸耗。
傳者謂:弘治時世臣冨。
正德時內臣富。
嘉靖時商賈冨。
隆萬時,游俠冨。
流寓土著貧矣。
山前小橋南人家傍山臨西湖水田棋布人人農,家家農器年年務農一如東南衣食村豐,因利湖也。
山後一畝泉,今失去
山上老寺,破瓦垝垣塵像無煙火。
有額曰:圓靜。
弘治七年,助聖夫人羅氏建也。
山下數十武元耶律楚材墓,墓前祠,祠廢像存。
石表碣石馬虎等悉零落
一翁仲立未去。
公元1446年
師山:在府西三十里。
相傳隋末有僧盧師居此。
能伏大青小青二龍,故名云
景物略曰:石子鑿鑿桑乾河道也。
曰:盧師山有寺,曰盧師寺。
正統十一年更名清涼今佛無殿矣。
梵相風露中,左右迦葉阿難,亦風露中侍
朴非中土威儀,又端好無風露色
僧曰:唐天寶製。
過寺半里祕魔崖是盧師晏坐處。
相傳隋仁壽中,師從江南棹一船來,祝曰:船止則止。
船至崖下止,師遂崖居。
居數歲,二童子來大青小青,願侍不去
大旱所司禱雨者,童子白師,願施雨一方,遂乘雲氣去。
大注,知大青小青是乃龍矣,龍歸潭中,潭廣丈,巨石覆之,深黝不可測
二龍有時出,雲氣仍隨之。
崖下二童子侍師像。
上一石面長尺不凋不榮,是盧師手植
今臨崖軒三楹,俯深澗樹聲逢逢,尚棹船水聲也。
證果寺寺傍有亭,望渾河下。
善應寺殿不結趺,高几危坐中土
兩廡羅漢五百,穿崖踏海,游戲極態,摹吳偉畫卷也。
平坡山:在府城西三十里。
香山折而東,其上平原百里草樹蓊翳
春夏間,微雨初晴煙雲變幻金碧萬狀
元時平坡寺
明憲宗至此見金剛面黑,笑曰:此火裏金剛也。
一夕火起金剛灰。
覺山:在府西三十里。
與盧師、平坡鼎峙,有泉三:曰清冷,曰清音,曰薦至
五華山:在府西三十五里。
五峰秀峙儼若列屏,雲起即雨,民用占候
泉山:在府西四十里。
山有二泉,故名。
翠峰山:在府西五十里。
一名遮風嶺
西北橫列奇峭青蒼,故名。
公元1164年
仰山:在府西八十里。
山有五峰:曰獨秀,曰翠微,曰紫蓋,曰妙高,曰紫微
中有平頂蓮房,上多禪剎
金章宗嘗幸此,製詩刻石
景物略曰:仰山去京七十里,從磨石口西過龍恩寺,寺金大定四年秦越公主建,名昊天寺
正統四年太監王振修改龍恩寺。
一松一檜,奇且古。
二三百年雪霜蟉結,一大士,古唐像也。
一亭竹間幽朗,數里至三家村,村數百家
村盡出渾河崖,河水赤濁如血,沸湧聲力動搖兩岸岸草錯愕立。
八里過軍,道如棧,內倚絕壁外臨絕壁,下闞水作仄,浪不得流,其聲戰戰,逢潭鼓鐘,遇石攂砲。
行者拊壁移踵以過,既過,相顧脅息,目乃瞬睫色青黃乃定。
上一截然流中,波弱者回怒者,嘯盛者,飛崖上作雨
二里一林棗園也。
河聲小,入山深矣。
崖壁無有斷處,是名仰山
嶺繞嶺數十桃源村山多巖洞昔人避兵其中
又入峭壁,又見澗流壁上秋花五色也。
石色忽紫忽碧,澗石中邊空空,見水中石,不見水也。
左右泉石左右變,有村焉,是名仰山村。
曲折上而北,一峰東南,有瀑練下,澗水流也。
又上又折,是名仰山
山上棲隱寺金大定寺也。
五亭八,章宗數游,有詩刻石斷石三其一,山場傍上刻:大興府西連山等字。
相傳藥王藥上二童煉藥于此,今藥碾、藥池存。
宣德間重修之,學士劉定之記。
蓮花峰下,有小釋迦塔。
梨花時,山則銀色實時僧熟餐之,乾糗之,不勝食以供雀鼠雀鼠不勝也,落而為泥以糞樹,樹益勤花實
鳳凰山:在府西七十里。
山勢迴翔有如鳳翥
:在府西北青白社樹,故名。
有寺,名亦從
公元1592年
柘山:在府西八十里。
從羅㬋嶺險登下不可數
定國公兆十餘里,一道藂棘中,仰天如線,可五六里,赬四合東西顧:樹,古樹;壁,絕壁
山青矣,不見寺也。
里許一山九峰,列寺丹丹碧碧,雲日為其色,望寺即已見雙䲭吻,䲭高可丈許,海眼今佛殿基,故潭也。
華嚴師居時,潭龍日聽法,苦不得師貌,神教龍,師嗔則著相天龍鬼神得見之。
乃偽潑飯藉踐,師怒,龍乃見師,作禮具言,許施其宅。
一夕大風雨,潭皆平地,兩䲭吻涌出,今殿角䲭也。
柘則今瓦亭履者,一枯長不能然不朽,䲭高危然不搖,潭涓不輟
龍舍宅去,龍子依僧眾,龍子者,青蛇服大如盌,長五尺,僧撫其脊,回首舐僧臂,人龍馴擾去來可呼。
佛殿左壁之畫,祖三聖
殿左側之石,佛大士
殿中之拜磚,旁之立像畫祖者,水墨華嚴祖也,坐蕉竹下,騎老龍,畫蕉若雨若煙,龍若霧。
出其甲祖若定未出石佛者,白石也。
黃連樹石座橫過兩座,根紛糾
拜磚元妙嚴公主觀音文禮大士拜,痕入磚,欲穿也,額手五體皆印,歲久磚壞,兩足痕存。
萬曆壬辰孝定太后匣取入覽後,遂匣藏之
紫柏係以贊寺碑七,金碑二:明昌五年僧重玉詩,又某年楊節度記。
元碑二:至正八年天麟記,至正某年危素記。
明碑三:正統某年胡濙記,弘治十年謝遷記,萬曆中紫柏龍子歸潭文也。
寺先名嘉福後名龍泉,獨潭柘名傳久不衰。
西湖:在府西百里
下有潭溪,故名。
老山:在府西一百九十里。
西南石青洞,東北柳林水。
罕山:出阜成門三十六里者,罕山舊志稱韓家山,漢循吏韓延壽家焉。
罕,韓音譌也。
俗呼黑山匯。
黑,罕又譌也。
黃壤一平岡耳,不石亦不水。
山陽二寺,曰靈福,曰延壽
靈福以二松著。
延壽太監鐵墓前寺也。
鐵從長陵靖難,把百斤鐵鎗,好先登陷陣,鎗今存寺中,鐵本名炳長陵每呼以鐵剛,鐵遂名。
韓延壽墓在之南,磚甃埠高以丈非漢磚也。
弔古者甃之。
舊志云有碑,剝落
今亦不存
百花山:在府西二百六十里。
景物略曰:由王平口過大漢嶺,抵沿河口,即百花山足也。
石澗,上馬欄山折旋其徑,左右周轉百步磊磊樹陰雲影蔭蓋稠密
逕此五里至法幢庵,折旋如前。
上下諸嶂縱橫一翠,五里妙庵
嶺西,行數里,千佛山
又數里,觀音山,逕折旋如前。
舊有菩提樹仙人橋望海石,迎前壁立者,鶴子也。
更前千佛巖山石變態作人形。
閻王百花山腰也,其花紅紫翠黃,不可凡數不可狀喻,不可名品
行一里,進籬門石洞為文法身塔,凡三峰
頂上,俯諸如圭東西二靈也,下頂未半,又入百花中,花多於前。
此者或見文殊光,風雲灝灝如海。
左澗一圓光,初白,次紅,次五色,具木石人鳥攝入光中。
東南花被八里一松瑞雲寺,即五代時李克用建亭故處,俗曰百家寺。
摩訶祖師法身,有煮石鐺,非石非鐵,瑩如漆光。
明宣宗曾取視之舊志稱,山暖水肥,多藥草本草圖經所不載也。
紅螺嶮:上方山之東,去三十里,有紅螺嶮。
通體一巒,循九龍峪,度八達嶺,犯雲霧而上牛羊非人逕也,曰桃葉口,入五里數十人家,院隨厓起,戶隨澗開,遠望雲會門兩峰立矣,到門而墜,石開裂真若門然。
荒荒落落亦有僧煙。
如是者,下嶮。
下嶮而上里餘,湊湊出石隘中者,龍潭水也。
過此逕窮而梯垂,鐵綆而上下,久之,梯窮又徑洞,曰紅螺當年紅螺放光也。
石作古色下土穹然。
當年有人飲此霹靂驟至也。
如是者,中嶮。
中嶮復上半里,嶮意漸弛,僧漸拓其宇。
嶮蹙者漸列,面面見其巧,然勢仍仄逼,上視莫及
其頂右松棚一松橫陰,廣輪四五丈,半覆半覆空,僧聚石松根為禦風也。
再右百磴,觀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
如是者,上嶮。
出嶮有宇,翼翼差差花竹簇簇者,嘉遯
舊名嵐山一曰寶金成化時,樵始徑之。
嘉靖時,僧始宇之。
萬曆時人始遊之。
分水嶺:在府西四十五里。
澗水至此分流一入蘆溝一入房山
十八盤嶺:在府西八十里。
縈迴十有八折
青山嶺:在府西百五十里。
四面高聳中平,產群藥。
摘星嶺:在府西二百餘里。
高聳凌雲
翠微峰
紫蓋峰
妙高峰
蓮花峰:俱在府西二十里仰山
頂峰
石窟巖:在府西北百一十里。
上有石窟
臥龍岡:在府西北四十五里。
山石皆青,惟岡堅白
長二十餘丈,狀如臥龍
明英宗嘗幸此。
石青洞:在府西老山
桃花峪:在府西四十里。
桃樹,故名。
棋盤山:按《府志》府西三十里,有棋盤石
菩薩崖:按《府志》:府西北百二十里。
三石佛。
呂公巖:按《府志》:在玉泉山半。
相傳呂仙往來之處。
彈琴峽:按《府志》:在居庸關
水流石罅,聲若撫絃
玉河:在府西北二十里。
玉泉山流入大內
大通河舊名惠河
自玉河出,遶都城東,經大通橋,流至高麗莊,入白河
蘆溝河:在府西南二十五里。
桑乾水,又名漯水,俗曰渾河黃河別源也。
源出山西大同府乾山下,經太行山,入宛平縣境,出蘆溝橋下,東南至看丹口,分二支:一流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一南經固安縣武清縣直沽,與衛河合流入海。
泡子河崇文門東城角,窪然一水泡子河也。
東西堤岸林木蘆荻魚鳥路迴,而石橋中,呂公堂東玉皇閣水曲通林交加
歲中鬼節放燈
北去貢院里許春秋試者士禱於呂公公告以夢,夢隱顯不一,而委細畢應。
祠後有物,白氣竟丈,夜遊水面,人或見之,則側入水,作鼓槳聲,或曰水卦也。
柳林水:在府西一百九十里,顏老山下。
太湖:在府西南四十五里。
廣袤十數畝,旁有二泉涌出經冬不冰,東流洗馬溝。
龍泉:自府西山下湧出,匯而為池,甃石為渠,伏流五里,入西湖
卓錫泉:在府西三十里,碧雲寺後。
龍潭:在府西三十里盧師山大青小青潛處
積水潭舊名海子
府西三里
西北泉流於此洸瀁彌望
玉淵潭:在府西十里
人丁別業中池也。
隄柳鬖鬖水禽翽翽魚遊泛,當時游賞隹地。
飛放泊:在府東南廣三十里。
通州栲栳、垡等三處亦有之。
燕子泊:即燕家泊。
府西二十五里。
廣五十畝。
流入丁家潭。
九龍池:在天壽山
景物略曰:九龍水出翠屏山之陽,泉出為池,池方十丈,池出為溪,溪五里
謁泉者沿溪入石瀨盤折藏露,望前青林晃晃黃甓,出繚垣上,九龍池也。
望林端,百尺雲頭層層瞰。
危立大聲其間者,池上壁。
壁間泉也,泉脈乎石者怒,而其脈九鑿九龍吐之繚繚而帛,珠珠而簾,桃李夾池叢叢
水之定處,見峰影蒼黑
當池之南稍東,而池影又動,水趨關,逐渠繞,繞西入山田矣。
明世宗謁陵過池,命構一亭一臺於池之北。
亭曰粹澤。
玉蓮池:在玉華山下
金井:在府南魏村。
明永樂時,嘗駐蹕飲之。
洗馬溝:在府西南四十五里。
流出薊州太湖相傳光武北巡洗馬於此
百泉溪:在府西十里麗澤關外
平地有泉不止於百,湁湁潗潗,散遶周行柳村茅屋,鴨浴門前,瓢汲砌下,匯而成溪,行李嘗憩其旁,覺塵襟一豁
西湖:按《府志》:府西北三十里,玉泉山下。
十里菰蒲一泓羅縠涼風鵝鸛明月芰荷人神爽。
清水河:按《府志》府西百十里大臺村,入渾河
小溪:按《府志》:府西北二百餘里,發源清水,由青白口村歸渾河
魚藻池:按《府志》:在正陽門東南
良鄉縣
石岡:在良鄉縣東門外,上建多寶佛塔
岡當孔道輪蹄必由,其下多紅石行人撿為火石
琉璃河:在良鄉縣南四十里。
金史作劉李河。
舊志又謂即古聖水
房山龍泉峪流至霸州,入拒馬河。
鹽溝水:在良鄉縣南。
源發龍門口,東南流廣陽水合
龍峪泉:在良鄉縣西北金大定間鑿。
南涉
北涉溝:俱在良鄉縣東。
一曰洹水,出縣東涿州北,東流入海。
固安縣〈無山〉
固安河:即易水
東過安次縣界。
縣志,今涸。
渾河:按《府志》,縣西十餘里。
黃河伏流馬邑
乾山發源東經府鎮蔚州黑龍潭
奔流澎湃,勢如殷雷東過土木復折而南,入太行山,經宛平,出蘆溝橋下,流入縣境
清河:按縣志,在縣西二十餘里。
玉帶河:按縣志,縣西十五里,孝感村之東。
福祿河:按縣志,舊為陽鄉城故址今涸。
馬慶河:按縣志縣東二十餘里,無雨則涸。
東湖 西湖:按縣志,縣東八里,今涸。
東湖西湖兩村
公元1266年
隄堰:按縣志元至元三年,發民兵渾河隄。
九年再築,以防河水
大德六年,築渾河隄,長八十里,仍禁豪家毋侵。
河令屯軍及民耕種
延祐二年霖雨渾河隄堰,發卒補之
泰定間渾河決,發軍民萬人塞之。
明天順初渾河在縣西二十餘里楊僊務,北至蘆溝橋,流入縣境時常水溢
縣丞王瑛請于當道,奏倩鄰境夫萬餘助修東岸隄堰,北自良鄉縣界,南抵霸州界,百餘里,直亙如引繩,高如丘阜,上植榆久之,根盤土固,水循故道
成化初,甄家等口潰決水患相仍邑侯公量屯種軍民併力築砌隄防,復固。
萬曆中渾河潰溢,時周邑令復築大隄護城隄。
四十一年邑令孫某水勢泛漲將護城隄因舊制而重築之,高二丈餘,兩行植柳,今廢。
永清縣〈無山〉
拒馬河:在永清縣南。
蘆溝河分流,至固安經縣界入三角淀,又一在房山縣拒馬出,代郡山西晉劉琨此以石勒
按縣志,邑治東南五十里,在古信安郡內,為九河曳尾之墟,周世宗嘗以舟師駐蹕渠水通于東南,夙稱名瀆。
公元1552年
桑乾河:按《府志》,即古漯河又名小黃河遷徙無常
人稱為渾河
大禹九河之一。
源出馬邑縣濤山,按縣志考》黃河伏流在此,東過宣鎮,順土木驛始折而南,入太行,次房山,經蘆溝橋,迤南始有旁流支派,分注涿鹿方城安次益津五郡
界內永邑舊苦桑乾河
嘉靖三十一年水溢漂沒廬舍
至萬曆三年中,丞王一鄂監司錢藻築隄延袤五十餘里,障之使東,邑人稍寧。
二十二年,復抵縣界且逼城垣
三十五年霪雨四十餘日,城垣隄岸俱崩,邑人晝夜鵠立水中,幾不能存活東城下復有巨蛇,長丈餘,夭矯為祟。
知縣李循道麤服為民祈禱立祠時祀水患少息
四十年河患不絕迨我。
皇清順治八年,辛卯一夕風雨驟作,河遂遷徙固安,以西幾七十里,合白溝南下,注于外海河患遂息。
公元1563年
隄堰:按縣志,沿城三千六百步。
明嘉靖四十二年知縣馮鑑刱建。
萬曆三十五年知縣李懋增補
萬曆三十九年知縣王嘉重修
自此種柳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丁棅增補
康熙十五年知縣萬一鼒復葺。
東安縣〈無山川
通志雖言東安山川,而縣志所載,渠堰不少,今列之。
公元1574年
渾河:按縣志東安地幽州之鎮,名曰醫無閭久有渾河之患。
渾河,自西北濬流下抵瀛海,中經縣西地,僅七里餘,甚為民害,究河之自來其源,出山西雲中口,外名桑乾河
賈閬仙所謂無端更渡桑乾水。
天祚傳國璽桑乾河即此也。
入我中國,經馬邑縣,入蘆溝橋,至東安州,過耿就橋,一分東至界河入土東南一分西至界河,入左奕西南
今自蘆溝橋下流固安縣經永清縣北,東注自孫家垡,一分永清之南,一分東安之西。
至隆慶末年分派東安者又分為二股一股東橫流,由韓村至管家屯迤東,似有平平縣之勢,然離縣二十餘里即停住不行只在本屯前後左右為害,三四年不止一股從韓村往東南,下歷衡亭,左奕朱村馬子莊等處,下至桃河頭。
萬曆二年水勢既盛,天雨連綿,人無可棲而棲于樹,馬死者日多。
本縣知縣洪一謨親詣水處,望天號泣,會霸州兵道親臨踏勘,准令修隄。
由是洪知縣百方曲處,竭力修築隄成,障水,禾稼頗獲,倉庫城池亦賴無虞
但地俱沙鹵輕浮日流日壅逆而北之。
萬曆六年衝決馬子莊隄口,淹沒駱駝灣等處。
知縣韓景閔急處塞補,民得少甦
萬曆九年,舊口復決知縣張汝蘊照舊修補
至萬曆十年八月,又將馬子莊衝開隄口,橫流泛濫淹沒禾稼,民苦日甚
十一年二月冰泮水流東南馬頭村北上濟南屯,又向東橫流,將史家莊等村圍淹。
知縣宗道虔心齋沐,具大牢,親詣河所祭禱,水循故道泛濫少息
又將朱村上坍塌隄堰,旋修塞之,民田賴以無虞
至萬曆二十三年水復奔潰
傷我禾稼
太監王時縣之安莊里人回家省墓,見民不堪,命潔誠乞靈天師捐資設醮三日,晉牒沈水以祈河伯之徙,會有朱龍告限,以七月朔四日為約,至期,河果徙于霸州泥沙舊趾盡為沃壤至今民咸頌之。
九河:按縣志東安九河下梢,凡地可栽桑麻而稱膏腴者久為河水淹沒村落零星不勝淒楚
在城北,其名有漕河、徐河、石橋河一畝泉河滋河沙河鴨兒河、唐河,入易水又至雄縣濟河,經流東沽港,西流入于海。
白溝河:在縣治西八十里,其源自栲栳圈,流在縣境東南,入武清縣直沽港。
桃水:按縣志,受淶水東至安次,入古地河
易水:按縣志,其源出固安縣閆鄉西山,歷安州合流濟河,至東沽港,入于海。
罩馬河、白河東分經鳳河,過縣東漂流淀,南入三角淀。
渾河:按縣志,在渚河港西,通信安運軍餉
新挑河:按縣志成化間主簿何瑛所挑,循紀家莊等入灙子淀,今淤。
三川:按縣志大石橋之流東川西浮橋之流西川八里西之流為南川晉劉琨此以石勒
灙子淀:按縣志,在縣南三十里,甄家港之南,渾河水注于此頗有魚蝦之利。
孫家沱:按縣志,在古地河北
張家沱:按縣志,在孫家沱東。
齊家沱:按縣志,在張家沱西,昔為水地,今成沃壤
垂楊渡:按縣志,在東沽港之北,下通靜海縣上通東安,因岸有垂楊故名。
公元1612年
河港:按縣志此地西北龍泉寺東嶽廟北有龍王祠,東接武清三角淀,西接永清渾河,可佃可漁,為一勝地。
四十年來盡屬水府,前自萬曆十一年又為可田之地,滄桑屢變,語不虛也。
叉港:按縣志,在東沽港西南相傳唐令魚思聖征高麗從此經過
哈喇港:按縣志,在青陽隄南
西涼港:按縣志,在于家隄西南上接淘河泊。
六口:按縣志,在東沽港西北,蓮葦延生清漪可愛,北有舊運河小泊。
得勝口:按縣志,在宋六口西南宋時開決河以灌溉屯田水勢一望無際
馬家口:按縣志,在得勝口西北
五道口:按縣志,在哈喇港南,狼城北,宋通信安大路
甕口:按縣志,在葛城東南,迤南有甕城
六道口:按縣志,在穆家口東,運河,開以溉田,今止見茫茫滔滔之勢已耳。
穆家口:按縣志,在葛漁城東北上通嚮口解口,下經八里橋,入六道口。
嚮口:按縣志,在穆家口北,北通解口,宋時東川分派
東沽港:按縣志,在縣治西南五十八里,其源自縣西渾河來,北接河東,衍三角淀。
河溝:按縣志,其源自宛平縣渾河,至大興縣經東安境,入武清縣,達于潞河
瑯川淀:按縣志,在縣治南七十里,其源自霸州,為九河之所,聚入于磨叉港
公元1583年
河泊:按縣志,在縣治南五十里,周圍群水攸聚,每至水大時入三角淀。
呂公河:按縣志,在縣南五十里,自霸州渾河經磨叉港東流入桃河泊,達于武清縣三角淀。
蓮花泊:按縣志,在縣治南三十里,甄家莊南,東流漁城,入武清
按縣治,四週平坦,迤北二十里頗高,迤南二十里地多窪下霪雨積潦
自北而南不惟縣週受害,即迤北亦無洞洩之處。
成化初主簿何瑛相度地勢東畔自南壇旁開成河渠,經楊官屯,直達甄家莊河口西畔自北隱旁開河渠,經馬子莊,直達桃河頭,之河口,水得通行,害去六七。
今皆淤塞遺址尚存
 又按縣南二十五里,曰甄家莊,此河水北岸南至信安王慶沱決河,東南丁字三角海口,其南連運河黑狼口,俱鄰永清文安靜海霸州等水,是南北東二三百里盡為窪下窟,其水村二十餘處皆水中百姓雖有葦產,常有不產之處,雖有漁利,亦有不利之時。
歲辦錢糧不勝包賠之苦,況又有三官籽粒,御馬草場,若船網魚課巡青閹校派擾孔亟追呼囂悍,民真溺于水哉
即有一二處,偶遇水涸,民亦不敢耕種,緣水性無常遷徙倏忽,或既種而淹沒,傾累益苦。
民瘼者,不可不知也。
公元1312年
黃蝸隄:在縣南四十里,桃河鎮之南。
皇慶元年水溢黃蝸隄,即此
俗呼黃家隄。
青陽隄:在桃河鎮之南。
于家隄:在葛漁城之南。
樹木蔚然形勢巍密,今則凋落孤荒,僅數家而已
劉家隄:在四十畝口之南。
魏家隄:在故縣之北。
河隄:在鳳河之南,派流相延數十里,如秋水大溢,亦可下流縣治東下
左奕隄:在縣西四十里。
遼謂之西隄
七里隄:在縣東八里
遼為東隄
燕王隄:在戶子濠南五十里。
天津堰:在陶河村南
朱村隄:在縣正西八里
自黃蝸等隄,原為保護民產隄外始有未央宮莊田
今隄內有左南、左北二里地二百餘頃,已告准還官除豁錢糧,又恐日久水退地可耕種,如有勢,要之不分官莊民地,一概兼併,則有難辨記,此以為後日可辨之大界也。
又按舊縣志,河道北自河西務南至丁字沽,設主簿一員率領六州夫役春夏間用隄夫築隄口,以防衝決
如遇旱乾,河淺,用淺夫疏穵,以利漕運
東邑原額下民夫一百三十二名,每年一夫長,名曰委官。
督率眾夫料理河淺,然里下民夫既巳荷鋤南畝不能兩地分身是以有願去應夫者,工食按季領值于本縣不願去應夫者,即將工銀轉募傭力河濱,此公私兩全之道,變通可久之法也。
東安三淺:按縣志楊村南頭淺、蒲口淺、馬家口淺
公元1640年
剝船:按縣志東邑原額剝船三十五隻。
明崇禎十三年間,每船一隻船戶在庫,領銀九十兩,應運軍白二糧。
至皇清順治元二三年,間緣賦役缺額,每船發銀七十二兩,及順治四年,戶、工二部具疏題請,發撫院轉行通州霸州薊州三道會議每船撥給大糧民地十頃,共給地三百五十頃。
後又于順治十三十四,兩年二次奉文,自武清縣僉過東安剝船一十八隻,隨撥給大糧民地九十頃,撥墨兒根一勒兔退出投充地九十頃,見今實在應運剝船共五十三隻,共撥給徵糧民地五百三十頃。
香河縣通志無山,而縣志兩小山。
今採縣志,列山于前,餘河則先通志而縣志在後
土山:按縣志,城北二里
沙陀嶺:按縣志,城北四里
百家灣:在香河北,其水無源四時不竭
龍灣:在香河縣南四十里,又南為龍灣,遼運道也。
駱駝港:在香河縣八里發源兔山,入白河
扳罾口河:按《府志》,縣西十里,流入白河
白河:按縣志城西十里
江南運糧由是達于京倉兩崖沙白寸草不生,故名。
四水會流,又曰泗河
一發源自塞外東流密雲,與潮河合流,經通州城東北,入白河,即通州潞河也。
一自塞外西流白羊口,經榆河下流沙河,由順義南界通州城東北,入白河,即通州冨河也。
一發昌平白浮村神山泉,出西南匯西湖東入都城積水潭入宮太液池南出河橋,由東南大通東入慶豐等閘,即通惠河,入白河
一自都城安門草橋流入南海子東出弘仁橋,由水南新河張家灣板橋,即新造石橋,入白河
李家淺、蕭家林上淺、蕭家林下淺,此三淺屬縣。
罾口淺、火燒屯淺、西汪莊淺、謝家淺,此四淺屬衛,衛今廢置,改屬縣。
明星堂隄 金雞堂隄 清水灣
窩兒隄 甘十八隄 鉗家屯隄
宋家灣隄 西汪莊隄 火燒屯
石灰廠隄 羅家屯隄 河東罾口
秦家屯隄 狼兒窩隄 西河鋪上隄
王家渡隄 靳家莊隄 河西務雙街隄
梗子上隄 二百戶土門樓隄
公元1618年
按邑境濱河,東南運艘從是以達京通,而地窪沙積隄決萬竈沈煙沙淺千帆膠舵,故不得不役民治之。
歲設百夫障狂瀾,以五十五夫疏濬運道
舊又有護運兵數十名,每重載經過戈從之,輪轉撥防,終朝達旦,此白河之役也。
新河剝船兩項物力交征焉,先是丁夫三百三名往新河挑穵,旋以不便已之,但按丁索錢,解工部于彼處募役,是皆有身之為累耳,鈔關剝船分派百七十七隻于本縣,縣選有力者領之,故事每船正頭一名,有朋戶一二名,可幫一兩貼戶,三四名可幫一,兩八錢以資修艌,更報拘追無端騷擾
至萬曆四十六年,倉院王某題准裁去朋貼,止用正頭通濟庫領銀修艌,民困少蘇,但查境內,有流寓人戶,有寄莊地畝,彼沒邑之利,而不分邑之勞,因悉索領剝,不足乃以土著補之,此亦為生斯土者少息肩耳。
皇清定鼎,念排造剝運之苦,議每船一隻,給地十頃,免其糧差,止供修艌剝運民困似得稍甦,然本縣土地盡分所存者僅十之一,其餘地畝則于保安州官地撥給,而船戶則于彼索租焉。
初時,每畝出租一錢七分,在輸租者固艱而收租者復累,彼此交困貽害無窮,兵科袁懋德題請減租解以一錢為率,行之數年,而衛弁侵沒無筭
因循如故,各船戶自行索討矣,十得五六,終屬疲累,恐剝船貽害未有已也。
通州
孤山:在通州城東四十里。
一峰特秀
張家灣:在通州南即白河下流
舊有張氏族大以名。
漷河:在廢漷縣西,一名新河,自蘆溝分流縣界析為三:其一東白河,其一為新莊河,流武清縣界;其一為黃漚河,注飛放泊。
延芳淀:在廢漷縣西,廣數百畝菱芡芰荷碧天一色鶖鶬鵝鶩淥水千群,遼主每上巳弋獵于此
潮井:在故漷縣北門外,朝,午綠,晚紅,故曰三潮
長隄:按《州志》,起張家灣,至漷縣北門,今圮。
潞河:按《府志》又名白河,源出密雲縣
《州志》,源出密雲縣霧靈山,而潮河川水塞外注之,南流州城東北,會渾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合衛河入海。
元史所謂通州運糧是也
蓋白、、渾三河合流,故張家灣合河名驛。
元時海運亦出直沽,入白河,乃運渠咽喉也,源遠流駛率多沙溜,每夏秋暴雨,最易衝決,而張家灣河西務一帶,少遇天旱,舟便淺澀,故設淺五十餘處,俗名白河,以兩岸沙白寸草不生,故名。
惠河:按《府志》舊名大通源自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
元世祖時玉泉通船直抵京倉漕計利甚,因改名通惠
渾河:按《府志》州城南源大同府乾山,流至蘆溝橋分派潞河
新河:按《州志》,州西南二十里。
上源涼水河,自大興縣流入,又東北流張家灣城南北流白河
沱河:按《州志》,在州東三十二里。
五里許,經年不竭,多魚蝦之利。
富河:按《州志》州城北源,出甕山口,自白羊口入經榆河下流沙河,經順義縣界至州城東北潞河會。
鮑丘河:按《州志》,源出禦彝北塞南流九莊嶺,過密雲縣南,合道人溪至通州米莊村,合沽水三河縣界,入朐河。
泥泮河:按《州志》,在州城南四五里,闊僅二三丈。
養魚池:按《州志》,舊城南門外,即城河也。
舊時養魚荇藻繁茂,今池久廢,仍呼舊名
飲羊河:按《州志》,與牧羊臺相近,在州城南,俗傳蘇子卿牧羝處,或云即蕭太后運糧河。
七里龍潭 按《州志》在城東二十里。
廣袤一頃,其深處不可測雨時風雲壓潭,俗傳龍來取水,旱禱輒應。
珠浦港:按《州志》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多生蓮茭之類。
溼餘水:按《州志》水經:溼餘水,自軍都縣東至潞南,入沽軍都,即昌平州
船塢:按《州志》,在北門外,永樂間設船十隻曰水塢殿,屬工部董理五船輪往江浙織造,今仍舊
金盞兒淀:按《府志》,州北二十五里,廣袤三頃水中花似金盞
運河:按《府志》漷縣四里,即通州潞河也。
沽水:按《州志》水經沽水出塞外,東南泉州,與清河東入于海。
泉州即今漷縣,縣今廢,併入州界內。
莊河:按《州志》,在漷縣南二十五里,即渾河下流,入武清縣韓村,不通舟楫
栲栳飛放泊:按《州志》,在漷縣西南二十五里。
南新飛放泊:按《州志》,在漷縣南二十五里,周圍八里
馬家莊飛放泊:按《州志》,在漷縣八里
三河縣
靈山:在三河縣北十五里,有泉清冽。
華山:在三河縣北三十里,俗呼兔山,產花斑石。
水山:在三河縣西北三十五里,有水可以療病,故名。
駝山:按《府志》,縣北六十里,以形似名。
縣志八景,駝嶺春雲此其一。
栲栳山:按《府志》縣東北二十里。
孤山:按縣志,在縣西五十里。
八景孤峰挺秀此其一。
馬鞍山:按縣志,在縣西北一十里。
鳳凰山:按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
石城山: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
崌山:按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清涼山: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
福山:按縣志,在縣東北十五里。
七渡河:按《府志》一名黃頒水源自順義縣黃頒峪,流經三河縣界,入白河
縣志八景七渡晴瀾此其一。
泃河:自平谷縣經三河縣北至寶坻境。
漢臨泃縣以此水名
鮑丘河:按《府志》,縣西二十三里,源自口外南流密雲,合沽水泃河
洳河:按《府志》,縣北五十里,源自密雲經縣泃河
武清縣〈無山〉
漫漫河:在武清縣十里,東南通梁家河
三角淀:在武清縣南,周匝二百餘里,或云即古雍奴地也。
水經曰:雍奴者,藪澤之名。
發源范甕口,又有掘河、越河諸水來匯,由沽港入海。
直沽:在武清縣東南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入海。
清沽港:在武清縣南八十里,西流丁字沽入海。
白河:按縣志,在縣東三十里。
漕運南北大河,東西會直沽,相縈入海。
泉州渠:按縣志魏武袁尚,患軍糧難繼,始鑿此渠,入海通運
漷水鋪河 按縣志,縣西北二十里,上接鳳河,東通韓村河
韓村河:按縣志,縣北二十里,東通王務河。
王務河:按縣志,縣北二十里,東通桐林河。
桐林河:按縣志,縣北十里南通漫漫河。
梁家河:按縣志縣東十二里,西南通村店河。
村店河:縣志縣南二十里,西南通南宮河。
南宮河:縣志:縣東南三十五里,南通行河
行河:按縣志,縣東南四十里,西南通扳罾口河。
扳罾口河:按縣志縣南三十五里,西南通艾甫莊河
艾甫莊河:按縣志縣南六十里,西南通魚壩口河。
魚壩口河:按縣志縣南六十里,南通坌沽港河。
坌沽港河:按縣志縣南七十里,南通安沽、王慶、東沽等河。
安沽港河:按縣志縣南八十里,南通三角淀,清沽港河。
丁字沽:按縣志縣南一百里,南通直沽,其河三坌如丁字,故名。
龍王廟上淺:按縣志河道北自河西務南至丁字沽,設管河主簿一員率領六縣雇募夫役人等,每春夏月之間用隄夫修葺,補築隄口以防水衝決之患,如遇乾旱河淺即用淺夫疏瀹挑穵以利漕運,其夫役人等傭力河濱,按季領值于工部分司
龍王廟下淺 大蒙村淺 蔡村淺
桃園淺   筐兒港淺 楊村
朱家莊淺 老米店淺 漢溝淺
耍兒渡口隄 隄岸之堅窳,上係漕艘遲速下關戶口之殷耗。
奉有總河所題,定沿河隄口衝決責成專轄地方官
估計繕築不得濫委散員,即以運道之壅疏,課修葺之殿,最數隄而殫慮經營國計民瘼瞭然心目矣。
十百戶隄 四百戶隄 三里淺隄
源口隄 筐兒港隄 徐官屯
包家營隄 費家莊隄 八百戶口隄
薛家莊隄 柴關隄  竇家口
永安口隄 朱龍口隄 閆家灣隄
孫明口隄 閆洪口隄 以上河東
沙河隄  車營口隄 劉記口隄
棉花市隄 鐵牛口隄 西耍兒渡口
白廟口隄 王才口隄 西黑龍口隄
黃鬚口隄 馬家口隄 西王家務
灰堝口隄 蔡家口隄 聶卞屯口隄
白駒廠隄 劉藍口隄 梓宮殿口隄
陳鄭屯隄 桃花口隄 西竇家口
以上河西
公元1647年
剝船:按縣志武邑原額剝船一百七十一隻,與六縣等耳。
後奉文加派增至二百三十四隻,較鄰縣有五十隻者,有三十隻者,不啻五倍矣。
且鄰縣船戶,每船給地少則二十頃,多則三十頃,惟武邑止給小地十頃,其實大地三頃三十畝也。
至于宮邊等地,應船地,皆斥鹵苦累尤甚
每逢運糧,少缺升斗,幾蕩中人之產,殘黎深矉蹙額,必弘一視之仁,庶免向隅之泣。
皇清順治四年,奉部文減流民地,船六十隻給小地六百頃,撥派馬房地。
船五十七隻,給小地五百七十頃,撥派御馬監地。
二隻,給小地二十頃。
因塌河澱尚在宛平縣額內,除去船十八隻,實存原額剝般一百七十一隻。
順治十二年,奉倉場所題,加派地剝船十九隻,加宮邊地船十三隻,加馬房地船十七隻八分,加御馬監地船一隻三分
順治十四年,奉撫院文,加派民地船四隻加派邊地四隻加派馬房地船四隻實在存剩現今應運剝船二百三十四隻。
寶坻縣〈無山〉
潮河:在寶坻縣東。
一名白龍港,源發梨河,至寶坻三叉口,與泃河鮑丘合流為糧河入海。
又,密雲縣東南潮河下流順義縣界,合白河
沽河:按《府志》,縣東南八十里。
渠河:按《府志》,自香河縣蒲石河東注城池
豐臺河:按《府志》,縣東南九十里,半匯浭水,注潮河,抵北塘口,入海。
七里海:按《府志》,縣東南一百三十里。
南青溝、北青溝:按《府志》,俱在縣東南四十里。
七十二沽:按《府志》,俱在縣東南
趙淀:按縣志,在縣東五里
尋思淀:按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
檾淀:按縣志,在縣西十五里。
破淀:按縣志,在縣東五里
油香淀:按縣志,在縣南八十里。
草頭沽淀:按縣志,在縣南二百五十里。
神堂兒淀:按縣志,在縣南二百五十里。
小淀:按縣志,在縣東南七十里。
月合淀:按縣志,在縣東南九十里。
河淀:按縣志,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
扒拉淀:按縣志,在縣東七里
商王淀:按縣志,在縣西三十里。
蘇子淀:按縣志,在縣西十八里。
龍潭二:按縣志一在縣東五里一在縣東十里
八門城河:按縣志,在縣東南七十里。
潮河支流潮水逆注,灌溉七十二沽居民利之。
潮河隄:按縣志,隄以障水,古法也,隄不障水翳誰之咎。
寶坻之有潮河隄,自縣西北金陵口抵縣東南江湟口,二百餘里,久為寶坻障蔽歲時修築,雖洪濤淹至,以隄完可恃河伯遠去矣,是以歲豐稔,民受其利。
自坻民失業以來心力殫盡,每大水時至交相推委,雖秋禾將成,猶常飽魚鱉之腹,良可嘆也,則增埤抵隙,顧不急歟。
昌平州
綿山:在昌平州東十五里。
一名宜山,上有古道場
浮山:在昌平州十里
上有二潭。
水經:白浮村,元郭守敬引水西折而南,經瓮山泊入積水潭,以濟漕運潭上龍神祠。
玉帶山:在昌平州東北十五里。
山腰白石如帶圍,故名。
筆架山:在昌平州南二十里,明孝宗建陵於此
虎峪山:在昌平州西北十里巍峨雄壯如虎踞然。
小金山:在昌平州西十五里,日午照,人衣如金色
駐蹕山:在昌平州西二十五里。
金章宗駐蹕,鐫駐蹕二大字。
景物略》曰:山高十餘丈,石嶟沓危立相與趨走狀,不可駐。
西北袤二十里,自金章宗遊此,人呼駐蹕山,遂逸其初名
上有臺,章宗自題棲雲嘯臺四字
下觀野燎而獵,召扈從擊毬俄而自擊自賞,嘆曰:美乎哉
無人見之。
須臾,石群起若觀者,章宗自喜,灌以酪,故石頂
至今白山下有洞,名寒崖奧邃,中多異草奇木,西曰虎峪幢幢水出焉。
軍都山:在昌平州西北二十里,漢盧植隱此,講學授徒
昭烈微時,曾執弟子禮。
疊翠山:即居庸關
粟山:在昌平州西北十五里。
相傳元時積粟處。
嶺山:在昌平州南三十五里。
百丈,有白石下有龍潭
公元1125年
幽都山:在昌平州西北,即古幽州山名也。
龍泉山:在昌平州東南五里
山頂有都龍王祠。
山半一洞,嘗有人附石而下,初狹,漸廣,行里許水聲砰𥔀,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深不可測,潭東有泉,出亂石間,清湛可濯,為州遊觀佳境
銀山:在昌平州天壽山東北六十里,曰銀山山光也,或曰礦焉,近明陵,故禁樵採
泉流葉間,最高曰中峰懸索升之三四里,上石欄石佛唐鄧隱峰禪師於此下石巖,隱峰晏坐處。
巖上如臺隱峰說法臺也。
嶺邊一松,曲如椸枷隱峰挂衣樹也。
隱峰有妹,與俱出家隱峰馬祖得悟,因遊五臺路,出淮西屬官軍討吳元濟鋒方交,隱峰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齊見而譁,後入金剛窟,將示寂,問眾曰:諸方遷化
坐去臥,去有立化也,無曰有,有倒立也,無曰無也。
師乃倒立而化,衣亦倒豎,舁就茶毘不少動,其妹咄曰:兄生不循法律,死更惑人
之而仆。
中峰下有寺,金天會三年建,曰大延聖寺,殿三重,墀皆僧瘞骨塔。
自佛覺禪師下凡七,明正統十二年太監吳亮重修,請賜名曰法華二碑吳亮自撰,并書其一碑感恩,感英宗丁卯三月三日幸寺,賜僧金幣也。
金大定六年碑刻隱峰銀山十詠
弘治十年碑,翰林學士汪諧淨業堂記,今斷。
西上半里松棚北上一里鐵壁寺塔延聖塔。
弘治四年建塔前。
弘治八年釋行碑記法華寺,領七十二庵,今止二十五爾。
山北四十里,井兒峪庵,峪中一山,蹙其額,終歲不承日光
又一里,玉峰山山石盡白,樹盡蘋婆,林中大萬聖寺人呼張開寺,像設皆石,今露而坐立也。
殿前大松,僧云,備五種,葉二種耳,側掌也,鍼也。
入山之道二:從白泛嶺入者,壁奇,奇;從三思嶺入者,路平,木石亦平。
駝山:在昌平州東四十五里。
山厓斗絕山頂平漫,有洞數十,如屋洞,有水可汲。
橋山:詳水經注
翠屏山:在昌平州西。
山色蒼翠如屏,故名。
雪山:在昌平州西八里
狄梁公
石門山:在昌平南二十五里。
明英宗陵在此。
駝山:在昌平州西北二十八里。
起霧而香。
寶山:在昌平州西北二十七里。
明憲宗陵在此。
公元1649年
香山:在昌平州西北
順治六年冬,遣工部官自居庸關東南煙洞溝北,至陳友諒一帶
賜名香山,每歲五月採香於此
華山:在昌平州西北三十五里。
明武宗陵在此。
大峪山:在昌平州西北十五里。
明穆宗陵在此。
小峪山:在昌平州西北十八里。
明神宗陵在此。
鎖山:在昌平州東北二十里。
明熹宗陵在此。
泉山:在明陵大紅門西。
神宗恭恪皇貴妃葬此。
錦屏山:在昌平州西山口內。
愍帝陵在此。
五鳳山:在昌平州
明萬貴妃葬此。
橫嶺:在昌平州西八十里,懷來孔道
神嶺:在昌平州西南三十里。
石壁刻神嶺千峰石鼓傳聲
八字
酸棗嶺:在昌平州高麗營南。
翠嶺:在昌平州北十八里。
明世宗陵建此。
黃山第一嶺:在昌平州
明仁宗陵建此。
黃山第二嶺:在昌平州
明光宗陵建此。
玻璃
步虛
五雲峰
玉女峰
華峰以上俱在昌平州德勝口內
寒巖:在昌平州灌石村西
岣岣巖:在昌平州西北德勝口內
景物略》曰:昭陵之北曰岣岣巖旋旋蟠蟠,望若梯磴石醜怪若鬼。
而泉為繞陵而幽幽,樹為禁陵而鬱鬱,下崖之庵曰瑞峰,一曰麻尼,崖高危立,庵逼其踵,南山前逼庵而又高危
冬前兩月,蔽不見日,惟短至日一線透之崖,三峰而三庵,兩峰中峰首,天啟中,陵監飾五庵,新矣。
三峰失其朴。
琵琶巖:在昌平州邊城,其形酷肖大悲巖。
掛枝巖:俱在鎮邊城
鵓鴿巖:在昌平州西南
古佛巖:在昌平州銀山
天門峽:在昌平州西北德勝口內
梯雲峽:在昌平州岣岣巖東峰
彈琴峽:在居庸關水流石罅,聲若撫絃
雲洞:在昌平州虎峪
渤海寨:在昌平州北八十里。
碑寨:在昌平州東北
翠山寨: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
疊翠山上,由險道盤旋五里許,方至其處,巨石俯仰宛若屋宇其中可容百人四壁津滴滴,異草茸茸左右澗谷深幽莫測,人不敢下瞰,亦奇境也。
蟒山:按《府志》州城東北數里,綿亙如蟒,居明陵紅門左。
照壁山:按《府志》州城西北十五里。
影山:按《府志》,州之東山口
牛山:按《府志》,州西有泉,舊傳神牛飲泉而竭。
湯山:按《府志》,州東三十里,有湯泉
湯峪山:按《府志》,州西北三十里,有湯泉
狼山:按《府志》,州西北四十里,東北有古陽負川。
黑山:按《府志》,州北六十里,為黃花鎮通衢
天壽山:按《州志》,在州城東北一十八里,東山口之內,俗名東榨子。
明成祖上陵時幸此,祝壽,故名。
即昌郡舊八景之首。
鳳凰山:按《州志》,在州治四里,至紅門十里
兩峰相峙,形如鳳翥,故名。
白石山:按《州志》,在州治東二十里。
山上石潔白,故名。
史山:按《州志》,在州治東八十里,其得名未詳
蔣山:按《州志》,在州治東二十里。
俗傳為蔣姓者之所居
姑山:按《州志》,在銀山
玉峰山:按《州志》,在銀山
馬鞍山:按《州志》,在州治西白羊口
羊兒駝山:按《州志》,在州治西白羊口
蓬山:按《州志》,在州治黃山北。
望兒山:按《州志》,在州治東北
櫃山:按《州志》,在居庸關城西,形如金櫃,故名。
白馬山:按《州志》,在州治西北三十五里。
甕山:按《州志》,在州治西南,其山如甕故名。
齡山:按《州志》,在州治西北三十里。
羅漢山:按《州志》,在州治西北三十五里疊翠山下
鶴山:按《州志》,在州治西白羊口
牛心山:按《州志》,在州治西鎮邊城上常峪口
尖山:按《州志》,在州治西白羊口
五峰山:按《州志》,在德勝口。
大羊山:按《州志》,在州治東北七十餘里。
羊山:按《州志》同上
三思嶺:按《州志》,在峪,與牛蹄相連
湯嶺:按《州志》,在銀山
白泛嶺:按《州志》在城東二十餘里。
分水嶺:按《州志》,在長峪城
長城嶺:按《州志》,在馬跑泉西相傳秦始皇所築。
牛蹄嶺:按《州志》在三嶺北
火石嶺:按《州志》,在州治西南鎮邊城。
灰嶺:按《州志》,在州治北。
沙嶺:按《州志》,在長陵後。
蘇嶺:按《州志》,在州治北四十里。
黃坎嶺:按《州志》,在黃花鎮南。
唐家嶺:按《州志》,在州治南三十餘里。
白銀峰:按《州志》,在銀山
紫極峰:按《州志》,在岣岣崖
頂峰:按《州志》,在銀山
鸚鵡峰:按《州志》,在渤海公家莊。
神嶺峰:按《州志》,在灌石村西北。
金章宗嘗遊於此,帝以所飲酪漿灑於石壁之上,至今白跡猶存,刻俯仰蓮花圈,內有番字難辨,俗呼神仙頭。
神仙洞:按《州志》,在州治東北蔣山中。
清涼洞:按《州志》,在黃泉峪口
石洞:按《州志》,在銀山
華巖洞:按《州志》,在銀山
井兒洞:按《州志》,在妙峰庵後,洞似井,欹側可數丈,有泉清洌可飲。
仙人洞:按《州志》在中山口
即舊八景石洞仙蹤處。
思義洞:按《州志》,在銀山
朝陽洞:按《州志》一在銀山古佛巖一在鎮邊城南門西山巖洞門外
舊有朝陽庵,故因以為名。
天橋洞:按《州志》,在西山
仙居洞:按《州志》,在岣岣崖雙流水上
蓮花洞:按《州志》,在妙峰庵南延。
可行三四日,中有石門漸聞,水聲洶湧,人莫能竟。
黃花洞:按《州志》,在蘇林口內
石青洞:按《州志》,在顏老山
仙人陀:按《州志》,在駐蹕上方寺南里
訛傳童子拜觀音處,手跡膝跡宛然
九女陀:按《州志》,在駐蹕龍泉寺南。
晏磨峪:按《州志》,在州治西北二十里。
井兒峪:按《州志》,在銀山
仙峪:按《州志》,在長峪城
兩水河:在昌平州三里,旁植榆地多秔稻宛若江鄉
榆河:源發昌平州月兒灣。
一名溫渝河下流沙河,經順義白河合。
清河:源發昌平州西南一畝泉,經燕丹東南合榆河。
官河:源發昌平州一畝泉,分二派一曰官河,入宛平,合高梁河一曰雙塔店河,入榆河
黃花河:自塞外流入黃花鎮口,經昌平懷柔白河
九渡河:發源塞外,歷昌平州東北,至懷柔縣界,入白河,有九曲,故名九渡
梁河水經注云:出自并州黃河別源東經昌平州沙澗,又東南高梁,流入積水潭
宋太祖伐遼,與耶律沙戰於高梁河即此
塔河發源昌平州三十里,經月兒泉抵順義縣,合白河通州
溼餘河:在昌平州東南,源發軍都山,南流東折入潞河
芹城水:發源昌平州芹城下,西南流至藺溝,入榆河
幢幢水:在昌平州虎峪山虎眼川,飛流瀑布三四里。
千蓼泉:在昌平州
永液泉:在昌平州翠屏山下。
公元1666年
益燠泉:即湯泉,在昌平州
舊志:有水,益燠二字以為名。
泉旁二大池,圍以雕闌疏鑿,細渠,旁流四注東堂三楹為女塘,西堂三楹為男塘。
大堂三楹其中左右二池甃以白石瑩潔如玉王公大人於此祓濯焉,費皆水衡錢也。
皇清康熙丙午告成工。
遊人從垣外望之,有氣氤氳,如野馬浮雲相傳,泉曾為遼蕭太后浴塘云。
白龍潭:在昌平州龍嶺口內
水光鏡澈,臨晨瞰之,隱隱石門焉,旱時禱雨輒應。
公元1598年
黑龍潭:在昌平州虎峪內。
曾有黑龍出與白龍鬥,土人見之。
景物略曰:入金山口十里一丘一碑
碑曰:天下大師之墓,建文君墓也。
通紀稱,建文自滇還京,迎入南內號曰老佛,卒葬西山
山又北,小山纍纍,小岡層層依岡碧殿丹垣者,龍王廟也。
廟前為潭,幹四丈,水二尺
文石輪輪,弱縷縷,空鳥云云,水有光無色,內物悉形,外物悉影。
土人傳,黑龍潛中,曰黑龍潭也。
萬曆初謁陵還,睠顧山形,觀其清泉駐蹕潭上
二十六年夏四月,旱太甚,遣正一嗣教張真人國祥兆潭而禱,致雨澤如期加護敕號,碑勒之嗣,是旱禱輒應,輒復紀勒,今數豐碑,各碧瓦小亭,覆潭廟周隅。
七里渠:在昌平州東南
玉井灣:在昌平州七空東南崖。
月兒灣:在昌平州西南四十里,即濕餘河。
紅沙潭:在昌平州北三十九里。
玉蟒潭:在昌平州西北三十八里。
七里泊:在昌平州西南七十里。
南流宛平界,入高梁河
仙人池:在昌平州駐蹕山,相傳仙人浴此。
漱玉井:在昌平州西北三十里,明成祖鑿。
星聚井:在昌平州儒學內,舊名公井,有碑。
溫泉:按《府志》一在湯山下。
四時常溫,浴之愈疾
一在湯峪山下,去州西南三十二里許
榆泉:按《府志》,州東四十里。
旁有一株,故名。
沙河:按《府志》,州南二十五里。
葫蘆河:按《州志》,在州城東三十里。
躧河:按《州志》,在州城西南二十三里。
兩河:按《州志》,源出州治西北,即居庸西城池也。
陽負川:按《州志》,在州治西北,與狼山相連
韓家川:按《州志》,在州治北六十里。
虎眼川:按《州志》,在虎峪山下,即幢幢所出
九龍池:按《州志》,在昭陵右側泉出山麓,鑿九龍以注池。
蓮池:按《州志》,在龍泉山甘露亭。
魚池:按《州志》,在龍泉山觀音閣前。
沙澗泉:按《府志》,源出州西南三十里,在澗中。
龍潭:按《州志》,在湯峪口內,州西六十里。
青龍潭:按《州志》,在老君堂西。
樵兒澗:按《州志》,在虎峪內二十里。
白虎澗:按《州志》,在州治西三十里。
石澗:按《州志》,在州治西。
綠礬澗:按《州志》,在州治西南
水澗:按《州志》,在州治西南
黑浙澗:按《州志》,在州治西。
沙澗:按《州志》,在州治西。
石澗:按《州志》,在州治北。
馬眼泉:按《州志》,在州治西南二十里。
泉似馬眼,故名。
德勝泉:按《州志》,在鎮邊城峪口西德勝寺山,下流溪河
湯峪泉:按《州志》,源出州治西北三十里,有石塘,其水可愈瘡疥。
永清泉:按《州志》,在關東南隅
飲馬泉,按《州志》,在銀山
南安泉:按《州志》,在州治西南七十里,與西山接境
玉泉:按《州志》,在州治西南七十里玉泉山下,水色白如玉,故名。
蒙泉:按《州志》,在州治東北七十里銀山下,取易山下出泉之意,得名
公元1449年
龍泉:按《州志》,有二:一在東都龍王祠下一在西神嶺山下,大抵源出洶涌,俱得以龍稱。
暖泉:按《州志》,在州治舊邑東北百步許,流出成河,灌田。
正統十四年,竭。
成化七年復出
今又竭。
馬跑泉:按《州志》一在州城東北五里一在州南鎮邊城
澗泉:按《州志》,在州治西北三十八里。
團泉:按《州志》,在州城北五十里。
八溝:按《州志》,在州治西十五里。
雙泉溝:在明東井東南
土溝:在州治東三十里。
藺溝:在州治東三十里。
澗溝:在龍虎臺西十二里。
白浮堰:在州治東南,有記。
公元1541年
永鎮隄:在鎮邊城內及北門一帶
嘉靖二十年巡關御史蕭祥曜修築遏水患。
順義縣
孔山:在順義縣南。
洞穴開朗
金牛山:在順義縣北二十里。
相傳時見金牛形,故名。
舊名闌。
呼孥山:在順義縣東二十五里。
漢張堪種稻處。
舄山:在呼孥山西
孤峰竦峙,踵趾如舄。
金牛洞:在順義縣金牛山
靈蹟山:按府志,在牛欄山北里許。
七渡河:一名黃頒水
源發順義縣黃頒峪,流經三河縣界,入泃河
白河:按《府志》發源塞外,自白馬關入,性悍多沙衝決無常
潮河:按《府志》一名濡河,自塞外興州發源,由古北口西南入,與白河合。
大水峪河:按《府志》發源塞外白河
梁河:按《府志》,即縣志八景曲水晴瀾。
密雲縣
密雲山:在密雲縣南十五里,一名橫山
香陘山:在密雲縣東北
上產槁木香
都山:在密雲縣東北五十里。
上有清都觀
雞山:在密雲縣東北一百八十里。
有觀雞仙人祠,有觀雞水
霧靈山:在密雲縣東北一百里。
高峻雲霧,今在邊城外,亦名孟廣硎
九莊嶺:在密雲縣北三十里。
水經注云:鮑丘水經九莊嶺,即此
隗山:按《府志》縣南三十里,下即密雲故縣
水山:按《府志》縣南十里
龍女廟,山泉環流俗名聖水
今建臺榭,為遊讌之勝。
冶山:按《府志》縣東八里
上有磚塔冶山,院旁有石洞深不可測中有水,四時不竭
俗傳,有冶仙居之時放仙燈。
東有王府洞,出金礦。
昔人淘金尚存
龍門山:按《府志》縣東六十里。
聖泉庵,黃崖洞,泉突出瀑布,聲如雷,時吐雲氣
洞有石燈臺石獅子
石盆峪:按《府志》縣東北五十里。
龍潭石盆,周百步許,水深無底東南石門時見禱雨輒應,有龍王殿,明成化年建。
公元1598年
白檀山:按縣志縣南二十里。
山之陽嘗有白檀樹,魏曹操袁紹父子歷此,破烏丸柳城,城在山曲,古柳州也。
元時上都諸王忽剌遊兵進逼南城燕帖木兒陽翟王太平國王羅臺等戰於此山之棗林,殺太平死者蔽野戊戌諸將追河剌帖木兒至紫荊園,獲之送京師就誅,禿滿帖木兒復入古北口燕帖木兒引兵禦之,大戰檀州南,敗之,其萬戶以兵,萬人降,禿帖木兒遼東
黍谷山:按縣志縣南十五里。
亦名燕谷山
劉向云: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黍稷鄒衍吹律以溫其氣。
猶存,今屬懷柔縣
冶山:按縣志縣南十五里。
一名銀冶嶺,舊出銀礦。
呼奴山:按縣志縣南五十里。
其下密雲中衛屯麓,有慈濟張真人祠。
舊傳漢鄧禹子訓上谷太守任興屯兵於此,以防烏桓
五峰山:按縣志縣東北八十里。
亦名五指山,聳列如指。
平頂山:按縣志,縣北三十里。
上有元太子寨。
孤山:按縣志,縣東南二十里。
駝骨山:按縣志,縣北七十里。
黑松山:按縣志,縣北七十里。
元時黑松林,今無。
鎚山:按縣志縣東七十里,形如鎚。
鏵山:按縣志,縣東南一百里。
柏山:按縣志,縣北三十里,有
宮山:按縣志縣東北一百八十里,其下有土垠縣故址
神山:按縣志,縣北十五里,下有水潭
洞山:按縣志縣東北五十里。
中有仙洞下有三教寺亦名三教山
馬頭山:按縣志,縣北十五里,形如馬頭
鳳山:按縣志,縣西北十五里。
下有石佛寺元時建,今址存。
窟寵山:按縣志,縣北一百里。
下有一孔前後通明
鐵礦山:按縣志縣東三十里。
元時炒鐵于此永樂間革。
火炎山:按縣志縣東北二十五里。
梯子嶺:按縣志,縣東南十五里。
形如梯,相傳古顯公和尚開。
天門山:按縣志縣南三十里,下有天門寺
四稜山:按縣志縣東北一百里。
形如四稜,故名。
水峪山:按縣志,縣西北四十里,有水泉
白河:自密雲縣南至闌山潮河合流,至通州直沽
一名白遂河
縣志,縣北二十里,發源塞外,自石塘嶺經縣西,由懷柔縣順義縣通州
金遣斡離不花入、薊,郭藥師迎戰敗績即此河也。
洳河:源發密雲縣石娥山,經三河縣東南平谷故城,入泃河
鮑丘河:源發塞外南經九莊嶺,逕密雲戍,又南左合道人溪至通州米莊村,合沽水經三河縣,入泃河
要水:一名清水河
發源塞外三川,經密雲縣東北,入潮河
後魏密雲郡要陽縣以此水名
廣硎水:在密雲縣東北
發源山下南經縣界東流潮河
雞水:在密雲縣雞山下。
道人溪:在密雲縣東北石盤峪。
發源龍門,流經縣界,入潮河
公元1134年
石盆峪:按縣志縣東北五十里。
龍潭,狀如石盆,周百步許,水深無底水中東南石門,龍時見形,土人禱雨屢應。
龍王殿,成化年建,正德八年重修即石匣,東南龍潭
烏龍潭:按縣志,縣西七十里。
水寒殺蟲,發禾遇旱,土人祈澤焉。
三河水:按縣志亦名金溝水
發源縣東北五十里,自共工城西南經星莊村入潮河
三城水:按縣志,與石門水合桑溪
潞水:按縣志亦名沙河
水發出自脫谷西北,流經縣東南二十五里,入潮河
黑城水:按縣志,縣北四十里平頂山,後流入潮河
唐書載其地為鎮遠軍。
金洞:按縣志,縣東八里
洞深難測
元時淘金於此
公元1381年
銀洞:按縣志縣南二十里。
洪武十四年分屬懷柔縣
仙洞:按縣志,縣北三十里。
其中深遠莫測,內有天然白石佛五尊,五色一座,木橋橫澗下,有潺湲之聲,人莫敢渡。
仙洞:按縣志縣東北二十里。
地名驚破羅,形如石門二扇,推之不動,聽之內有潺湲之聲。
東智洞:按縣志,縣北二十里半山中,深不可測,聽之如石磬聲。
渤海泉:按縣志縣東三十里。
如珠,時有雲氣故俗渤海朝雲
白河澗:按《府志》縣東北八十里,通古北口兩山壁立一水縈抱蘇東坡過此有詩。
潮河:按《府志》亦名濡河,源發古北口西南經縣東南,入順義
懷柔縣通志無水,而府志有水,今採《府志》列於後。
紅蠃山:在懷柔北二十里。
高二十餘里,下有潭,潭中有二蠃,色紅,因以名山
山下紅蠃寺。
景物略》曰:山高二百仞,名山也
眾山皆青,沈沈獨黑,日午麗之,不而紫,山有潭當山之頂,潭有蠃二如斗,色殷紅,時放燄光,照射林麓以是名山有寺,曰紅蠃寺,宇廢像仆而塵不集高風穿殿過,故無塵也。
僧則曰辟塵珠藏焉。
有泉趵趵如顆,時一定動,曰珍珠泉,寺左二里復寺,曰定慧,亦久廢中一臺,琉璃鴟角,簷牙窗門,悉形具而實,閟額有字曰擦擦殿,不知殿何藏,名何義建何年。
石井,井植鐵柱,柱繞鐵索,若有錮者,時一隱見或曰蛟,或曰蠃。
黍谷山:在懷柔縣東四十里,跨密雲界,一名燕谷,漢劉向云:燕地美而寒,不生黍稷鄒衍吹律以溫其氣,故以名山址存,遼建避暑殿於此
白檀山:在懷柔密雲二縣境內
山陽白檀樹,曹操烏桓柳城即此柳城,古柳州
丫髻山:按《府志》縣東九十里。
兩峰高聳,形如丫髻
縣志,上有天仙聖母靈應如響,四方之人每歲四月十八日大會五日致祈云。
栲栳山:按《府志》縣東九十里。
冶山:按縣志縣南五十里,一名銀冶嶺
呼奴山:按縣志縣南三十里,其下密雲中衛屯。
羅山:按縣志,在縣東二十里。
龍王山:按縣志,在縣西半里
舊城築其上,下有龍潭深不可測,因建龍王廟山巔,故名。
灰山:按縣志,在縣西三里
石塘山:按縣志,在灰山之右。
其石自明成祖以至世宗不時取修陵寢
紅石山:按縣志,在縣西北三里
頂有石泉,其水瑩如玉,又曰玉泉山
神山:按縣志,在縣東北二十里。
昔有樵者迷歸路,遇一道人指之,回首不見,故名。
象山:按縣志,在縣東北四十里,河北莊東,其形如象。
白河:按《府志》縣東七里,由牛欄山潮河合。
潮河:按《府志》,在白河東十五里,經順義通州
七渡河:按《府志》,縣西南一里發源塞外,經黃花鎮川至此白河
小泉河:按《府志》縣東三里源自紅蠃珍珠泉,經富樂里,由采冢里入白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