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庶徵典

 第六十四卷目录

 风异部汇考五
  金〈熙宗皇统一则 海陵天德一则 正隆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章宗明昌一则 泰和二则 卫绍王大安一则 崇庆一则 宣宗贞祐一则 兴定三则 哀宗正大二则〉
  元〈太宗一则 宪宗一则 世祖至元五则 成宗元贞一则 大德四则 武宗至大一则 仁宗皇庆一则 延祐一则 英宗至治三则 泰定帝泰定三则 致和一则 文宗天历一则 至顺二则 顺帝至元三则 至正十则〉
  明〈太祖洪武二则 成祖永乐一则 宣宗宣德一则 英宗正统二则 代宗景泰一则 英宗天顺二则 宪宗成化四则 孝宗弘治四则 武宗正德六则 世宗嘉靖二十一则 穆宗隆庆四则 神宗万历二十三则 熹宗天启四则 悯帝崇祯九则〉
 风异部艺文一
  风异赋         宋梅尧臣
 风异部艺文二
  风不鸣条        唐章孝标
  冬至日祥风应候       穆寂
  霾风          宋王安石
  纪变           明王宠
  纪风变           张星
  纪大风诗          王鏊
 风异部纪事

庶徵典第六十四卷

风异部汇考五

金熙宗皇统九年,大风。
《金史·熙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九年四月壬申夜,大风雨,雷电震寝殿鸱尾坏。有火入帝寝,烧帏幔,上惧,徙别殿。丁丑,有龙𩰚于利州榆林河上。大风坏民居官舍十六七,木瓦人畜皆飘扬十馀里,死伤者数百,同知州事石抹里压死。
海陵天德五年,大风。
《金史·海陵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五年二月辛未,河东、陕西地震。镇戎、德顺等军大风,坏庐舍,民多压死。海陵问司天马贵中等曰:何为地震。贵中等曰:伏阳逼阴所致。又问:震而大风,何也。对曰:土失其性,则地以震。风为号令,人君严急则有烈风及物之灾。
正隆六年,大风。
《金史·海陵本纪》:正隆六年六月壬戌夜,大风坏承天门鸱尾。
世宗大定四年,大风。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四年七月辛丑,大风雷雨,拔木。
章宗明昌六年,大风。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六年二月丁丑,京师地震,大雨雹,昼晦,大风,震应天门右鸱尾坏。
泰和三年十月己亥,大风。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云云。 按《徒单镒传》:镒拜平章,封济国公。淑妃李氏擅宠,兄弟恣横,朝臣往往出入其门。是时烈风昏曀连日,诏问变异之由。镒上疏略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敬、子孝谓之五德。今五常不立,五德不兴,缙绅学古之士弃礼义,忘廉耻,细民违道畔义,迷不知返,背毁天常,骨肉相残,动伤和气,此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今宜正薄俗,顺人心,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其道,然后和气普洽,福禄荐臻矣。
泰和四年,大风。
《金史·章宗本纪》:泰和四年三月丁卯,大风毁宣阳门鸱尾。
卫绍王大安三年,大风。
《金史·卫绍王本纪》:三年二月,有大风从北来,发屋折木,通元门重关折,东华门重关折。 按《五行志》:卫绍王大安三年二月乙亥夜,大风从西北来,发屋折木,吹清夷门关折。是岁,有男子郝赞诣省言:上即位之后,天变屡见,火焚万家,风折门关,非小异也,宜退位让有德。有司问:尔狂疾乎。赞大言曰:我不狂疾,但为社稷计,宰相皆非其言。每日省前大呼,凡半月。上怒,诛之隐处。
崇庆元年,风。
《金史·卫绍王本纪》:崇庆元年七月,有风自东来,吹帛一段,高数十丈,飞动如龙形,坠于拱辰门。
宣宗贞祐三年,大风。
《金史·宣宗本纪》:贞祐三年二月戊午,大风,隆德殿鸱尾坏。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戊辰,大风。
兴定元年,河南大风。
《金史·宣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兴定元年五月乙丑,河南大风,吹府门署以去。
兴定三年,黑风起。
《金史·宣宗本纪》:兴定三年夏四月癸未,陕西黑风昼起。 按《五行志》:三年四月癸未,陕右黑风昼起,有声如雷,顷之地大震。
兴定四年,大风。
《金史·宣宗本纪》:兴定四年正月壬子,昼晦,有顷大雷电,雨以风。 按《五行志》:四年四月丁丑,大风吹河南府署飞百馀步,户案门钥开,文牍飘散,不知所在。
哀宗正大元年,大风。
《金史·哀宗本纪》:正大元年正月戊午,大风飘端门瓦。 按《五行志》:正大元年正月戊午,上初视朝,尊太后为仁圣宫皇太后,太元妃为慈圣宫皇太后。是日,大风飘端门瓦,昏霾不见日,黄气塞天。
正大四年,大风。
《金史·哀宗本纪》:正大四年八月己巳,大风落左掖门鸱尾,坏丹凤门扉。 按《五行志》:四年八月癸亥,大风吹左掖门鸱尾坠,丹凤门扉坏。是日,风、霜损禾皆尽。

太宗五年,风霾。
《元史·太宗本纪》:五年十二月,帝至阿鲁兀忽可吾行宫。大风霾七昼夜。
宪宗六年,大风。
《元史·宪宗本纪》:六年春,大风起北方,砂砾飞扬,白日晦冥。
世祖至元八年,大风。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八年十月己未,檀、顺等州风潦害稼。
至元十六年,大风。
《元史·世祖本纪》:十六年,保定等二十馀路风雹害稼。
至元二十年,大风。
《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至元二十年正月,汴梁延津、封丘二县大风,麦苗尽拔。
至元二十四年,风。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四年,西京、北京、隆兴、平滦、南阳、怀孟等路风雹害稼。
至元三十一年四月,成宗即位。七月,大风。
《元史·成宗本纪》:至元三十一年四月甲午,即位。七月,棣州阳信县雹,大风拔木发屋。
成宗元贞二年,风。
《元史·成宗本纪》:元贞二年十二月,大都、保定、汴梁、江陵、沔阳、淮安水,金、复州风损禾。
大德元年,风雹。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元年六月,太原风雹。
大德二年,大风。
《元史·成宗本纪》:二年五月己酉,卫辉、顺德大风损麦。大德八年,大风。
《元史·成宗本纪》:八年五月,蔚州之灵仙,太原之阳曲,隆兴之天城、怀安,大同之白登,大风。九月癸酉,潮州飓风起,海溢,漂民庐舍,溺死者众。
大德十年,大风。
《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十年二月,大同路暴风大雪,坏民庐舍。七月辛巳,平江大风,海溢漂民庐舍。
武宗至大四年三月,仁宗即位,大风。
《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三月庚寅,即位。七月癸未,甘州地震,大风,有声如雷。
《续文献通考》:正月,帝崩。三月,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皇帝位,遣宦者李邦宁释奠于孔子,邦宁既受命行礼,方就位,忽大风起,殿上及两庑烛尽灭,烛台底铁鐏入地尺许,邦宁悚息伏地,诸执事皆伏,良久,风息乃成礼,邦宁内惭悔累日。
仁宗皇庆二年,大风,海溢。
《元史·仁宗本纪》:皇庆二年八月戊午朔,扬州路崇明州大风,海潮泛溢,漂没民居。
延祐七年三月,英宗即位。八月,大风。
《元史·英宗本纪》:延祐七年三月庚寅,即位。十二月癸酉,汴梁延津县大风昼晦,桑多损。 按《五行志》:延祐七年八月,延津县大风,昼晦,桑陨者十八九。
英宗至治元年,大风。
《元史·英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至治元年三月,大同路大风,走沙土,壅没麦田一百馀顷。
至治二年,风雹。
《元史·英宗本纪》:至治二年四月甲寅,南阳、西穰等屯风雹。十二月辛卯,大同、卫辉、江陵属县及丰赡署大惠屯风。
至治三年,大风。
《元史·英宗本纪》:三年五月庚子,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一千八百。 按《五行志》:至治三年三月,卫辉路大风,桑彫蚕死。五月庚子,柳林行宫大木风拔三千七百株。
泰定帝泰定元年,大风。
《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元年四月庚辰,以风烈、月蚀、地震,手诏戒饬百官。五月壬辰,御史台臣秃忽鲁、纽泽以御史言:灾异屡见,宰相宜避位以应天变,可否仰自圣裁。顾惟臣等为陛下耳目,有徇私违法者,不能紏察,慢官失守,宜先退避。于是中书省臣兀伯都刺、张圭、杨廷玉皆抗疏乞罢。丞相旭迈杰、倒剌沙言:比者灾异,陛下以忧天下为心,反躬自责,谨遵祖宗圣训,修德慎行,臣敕等各勤乃职,手诏至大都,居守省臣皆引罪自劾。臣等为左右相,才下识昏,当国大任,无所襄赞,以致灾祲,罪在臣等,所当退黜,诸臣何罪。帝曰:卿等皆辞退而去,国家大事,朕孰与图之。宜各相论,以勉乃职。
泰定三年,大风。
《元史·泰定帝本纪》:三年七月,永平、大都诸属县大风,雨雹。八月,盐官州大风,海溢。大都昌平大风,坏民居九百馀家。龙庆路大风损稼。扬州崇明州大风雨。
《五行志》:泰定三年七月,宝坻、房山二县大风折

木。八月,大都昌平等县大风一昼夜,坏民居九百馀家。
泰定四年,大风。
《元史·泰定帝本纪》:泰定四年五月丁卯,卫辉路大风九日,禾尽偃。十二月,扬州路通州、崇明州大风,海溢。
致和元年,大风。
《元史·泰定帝本纪》:致和元年四月,崇明州大风,海溢。
文宗天历三年,大风。
《元史·文宗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天历三年二月,胙城县、新乡县大风。
至顺元年,大风。
《元史·文宗本纪》:至顺元年七月,真定路之平棘,广平路之肥乡,保定路之曲阳、行唐等县,大都之顺州、东安州大风雨雹伤稼。 按《五行志》:至顺元年二月,卫辉路胙城、新乡县大风。
至顺二年,大风。
《元史·文宗本纪》:二年二月,镇宁王那海部曲二百,以风雪损孳畜,命岭北赈粮两月。
顺帝至元二年,陕西暴风。
《元史·顺帝本纪》:至元二年三月,陕西暴风,旱,无麦。至元五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五年五月己未朔,晃火儿不剌、赛秃不剌、纽阿迭烈孙、三卜剌等处六爱马大风雪,民饥,发米赈之。
至元六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六年三月丁巳,大斡耳朵思大风雪为灾,马多死,以钞八万锭赈之。
至正元年,赤风变黑。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风自西北起,昼晦如夜。 按《五行志》: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风自西北来,忽变为黑,昼晦如夜。七月,广州雷州飓风大作,涌潮水,拔木害稼。
至正二年,飓风。
《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年十月,海州飓风作,海水涨,溺死人民。
至正七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七年春正月甲辰朔,大寒而风,朝官仆者数人。
至正十三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十三年五月乙丑,浔州飓风大作,坏官舍民居,屋瓦门扉皆飘扬七里之外。
至正十四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四年七月甲子,潞州襄垣县大风拔木偃禾。
至正十七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七年六月癸酉,温州路乐清江中龙起,飓风作,有火光如毬。
至正十八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十八年正月乙丑,大风起自西北,益都土门万岁碑仆而碎。
至正二十一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一年正月癸酉,石州大风拔木,六畜俱鸣。
至正二十四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五行志》:二十四年,台州路黄岩州海溢,飓风拔木,禾尽偃。
至正二十七年,大风。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七年三月丁丑朔,莱州大风,有大鸟至,其翅如席。庚子,京师大风自西北起,飞砂扬砾,白日昏暗。 按《五行志》:二十七年三月庚子,京师有大风,起自西北,飞砂扬砾,昏尘蔽天,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夜不止,如是者连日。自后,每日寅时风起,万窍争鸣,戌时方息,至五月癸未乃止。

太祖洪武二十二年,海风起。
《江南通志》:洪武二十二年七月,海风自东北来,拔木扬沙,漂没三洲。
洪武二十三年,大风。
《浙江通志》:洪武二十三年,萧山大风,海塘坏,潮抵于市。
成祖永乐七年,大风。
《浙江通志》:永乐七年,台州飓风拔屋,黄岩坏官舍,案牍俱失。
宣宗宣德二年,大风。
《浙江通志》:宣德二年,诸暨大风,江潮至风溪。
英宗正统五年,暴风。
《名山藏》:正统五年,南京暴风雨,北京烈风屡兴,遣官祭告于天地、宗庙、社稷、山川诸神。
正统六年,大风。
《名山藏》:正统六年三月癸亥,南京大风折孝陵树三百馀株,坏官民舟,溺死者五千馀人。
代宗景泰元年闰正月,京师烈风,昼晦。
《大政纪》云云。
英宗天顺元年,大风。
《全辽志》:天顺元年三月五日戊寅,无云而晦,西南风声如雷,屋瓦皆飞,扬沙拔木,行者仆地。
天顺八年,宪宗即位,大风。
《明昭代典则》:天顺八年春正月乙亥,皇太子即皇帝位。五月,大风、电,拔郊坛木,飘瓦。
宪宗成化二年,大风。
《江西通志》:成化二年春三月,丰城县大风拔木,坏屋。
成化六年,风霾。
《山西通志》:成化六年三月朔,石楼县风霾。
成化九年,大风。
《名山藏》:成化九年三月乙巳夜,南京大风雨,拔太庙社稷坛树。
成化十五年,大风。
《名山藏》:成化十五年九月,孝陵大风拔木,遣守备成国公朱仪祭告于孝陵。
孝宗弘治元年,大风。
《大政纪》:弘治元年夏四月,天寿山大风。
《山西通志》:弘治元年,阳城大风折木。
弘治六年,大风。
《山西通志》:弘治六年,大风,忻州昼晦十日,潞州颓屋。
《浙江通志》:弘治六年,昌化风变。
《福建通志》:弘治六年,飓风大作,海舟入平田官为凿渠乃出,七月初三日,大风雨自卯至申,扬沙石,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林木折无数,城堞颓十之九,坏官私庐舍、商舶民船不可数计。
弘治十年,风霾。
《大政纪》:弘治十年五月,京师风霾,诏求直言,祠祭。郎中王云凤因风霾踰旬陈修德弭灾急务,上纳之大意,纳忠言,罢左道斋醮采办,传奉诸事。
弘治十六年,大风。
《福建通志》:弘治十六年,长乐、马江大风,覆舟死者几百人。
武宗正德元年,大风。
《几辅通志》:正德元年四月,冀州大风,昼晦。
《全辽志》:正德元年春三月,开原大风,连日不止,屋瓦皆飞,昼晦如夜。
正德五年秋,屯留县大风拔木。
《潞安府志》云云。
正德六年,长治县大风颓屋。
《潞安府志》云云。
正德八年,大风。
《山西通志》:正德八年六月,榆次大风拔木。是月,旱,忽风雷大作,拔木百馀株。
正德十年,大风。
《广东通志》:正德十年,琼州大风,风从东北来,海水飞捲西南,其东北岸约乾四十馀丈,鱼鳖堆积。正德十一年五月,风霾。
《明昭代典则》云云。
世宗嘉靖元年六月,南康府大风拔木。
《江西通志》云云。
嘉靖二年,大风。
《全辽志》:嘉靖二年夏四月,大风连日不止,折损禾苗大半。按《山东通志》:嘉靖二年春二月,诸城大风,昼晦不辨物色,人迷归路,树閒搏击有火,辰后方霁。
《山西通志》:嘉靖二年春,高平风沙无麦。
《长洲县志》:嘉靖二年七月三日,大风拔木,湖溢,飘没居民。
嘉靖五年,大风。
《广东通志》:嘉靖五年夏五月,阳江、恩平大风拔木。嘉靖七年,大风。
《福建通志》:嘉靖七年八月初九夜,同安县大风,拔木发屋瓦,至初十日晚雨下如注,风乃止。
嘉靖十一年,大风。
《陜西通志》:嘉靖十一年,大风拔木三日。
嘉靖十二年,大风。
《浙江通志》:嘉靖十二年,金华大风败稼。
嘉靖十八年,大风。
《福建通志》:嘉靖十八年闰四月,飓风大作,屋瓦皆飞。
嘉靖十九年,风霾。
《大政纪》:嘉靖十九年四月,京师风霾,初黄雾四塞,俄而紫赤色,忽暴风从西北起,阳江、恩平、文德坊及西长安坊各城旗旟柱俱折。帝曰:风霾之变,仰见上天示戒本,朕自致群工百职,亦宜同寅协心分赞治理,勿得徒事文饰,然灾变有数,亦莫可逃,朕观此异凡三见矣。占书曰:兵丧,火西北边防,不可不慎。兵部即会官集议以闻,于是,科道官交章劾尚书张瓒贪鄙,误国,不宜居本兵之任,不报。
嘉靖二十年,大风。
《山西通志》:嘉靖二十年,泽州大风伤稼。
《广西通志》:嘉靖二十年九月十四日,琼州大风,宫室圯坏,草木摧折殆尽。是岁,大饥,再作岁复饥。嘉靖二十一年,大风。
《福建通志》: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十三日夜,大风起,屋瓦尽落,巨木悉拔。
《广西通志》:嘉靖二十一年春三月十一日夜三更,贺县忽大风从西而东南,飏沙飞瓦,古树大可十围连根拔起,所至有楼板砖砌吹叠成堆者。夏四月,全州暴风雨,有飞石陨柳山应泉池。
嘉靖二十六年,大风。
《山西通志》:嘉靖二十六年六月,朔州大风霾,昼晦如夜。
《广西通志》:嘉靖二十六年春二月夜,风雷摧全州学宫松,伤戟门梁柱。
嘉靖二十七年,赤风起。
《山西通志》:嘉靖二十七年夏四月,赤风。是月初九日,山西有赤风自北来,须臾,天地晦冥,咫尺不辨,夜一鼓始霁。
嘉靖二十八年,大风。
《山西通志》:嘉靖二十八年秋八月,平远卫大风拔木,坏屋,伤牛羊。
嘉靖二十九年,风霾。
《山西通志》:嘉靖二十九年夏四月,保德州、汾州风霾蔽日,昼晦如夜。秋,平陆大旱,风霾蔽日。
嘉靖三十三年,大风。
《山西通志》:嘉靖三十三年,广昌大风拔木。
嘉靖三十四年,沁州大风。
《山西通志》:嘉靖三十四年夏五月,沁州大风雨,大木折毁。
嘉靖三十六年,大风。
《江南通志》:嘉靖三十六年二月,苏州洞庭两山间大风从东南来,太湖水为所约,壁立如峻崖,东偏乾涸,群趋得金珠器物及古钱,至三日有声如雷,水返,人尽没。
嘉靖三十七年,大风。
《潞安府志》: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屯留县大风拔木,雹如卵,杀稼,民饥。
嘉靖四十二年,大风。
《大政纪》: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京师大风,时有风变。占在土工。工部尚书雷礼请建京师重城,帝询于徐阶,阶言重城保障之效,观南城可见,但不筑则已筑,则必图可守,不然关系匪轻帝谓礼实为之,所谓永赖阶不复言,然而终不果筑。
嘉靖四十四年,大风。
《云南通志》:嘉靖四十四年正月,通海大风拔木数百株,水中舟揭入云中莫知所止。
嘉靖四十五年,大风。
《福建通志》:嘉靖四十五年五月,福州郡城大风雨,城堞多坏,清军馆前大榕拔起,田禾多害。
穆宗隆庆元年,黑风起。
《陕西通志》:隆庆元年九月,刘家寨忽黑风自地来,风过处失一老妪,寻三日不获。
隆庆三年,大风。按《山西通志》:隆庆三年,交城、代州大风拔木。
《广东通志》:隆庆三年秋九月,广州大风拔木。九月,无飓风书之志异也。
隆庆五年,大风。
《明昭代典则》:隆庆五年春正月己丑,京师大风,扬尘四塞。给事中笪东光请肃朝仪,时未奉旨而举朝讪笑以为迂,东光愤懑,遂发狂疾。
隆庆六年,赤风起。
《明昭代典则》:隆庆六年闰二月癸酉,赤风,扬尘蔽天。
《山西通志》:隆庆六年,祁县风霾,昼晦如夜,至六月不雨,大风拔木。
神宗万历二年,大风。
《畿辅通志》:万历二年七月壬辰暮,三屯暴风起教场西南,飘战车空中,碎之如纸叶。
《湖广通志》:万历二年二月,宣城大风拔木,日晡始息。
万历四年,大风。
《山西通志》:万历四年夏,岳阳大风折木。
万历六年,大风。
《山西通志》:万历六年,太原府大风,摧折振朔门迤东第三城楼一座。
万历九年,大风。
《江南通志》:万历九年八月,镇江大风,甘露寺铁塔折。
万历十年,大风。
《广西通志》:万历十年十月,兴业县大风,拔木发屋。万历十一年,暴风。
《云南通志》:万历十一年四月癸亥,有风起于永昌西北,声如雷,拔木无算。
万历十三年,风霾。
《山西通志》:万历十三年二月,大同风霾,伤人畜,是月二十九日也。
万历十八年,大风。
《河南通志》:万历十八年,汴城大风霾自西北来,昼晦。三月初三日,汝宁黑风自西来,扬沙拔木,天日昼昏,裕州亦然。
万历十九年,黑风。
《太康县志》:万历十九年三月三日,黑风自京师来,昼晦如夜,其日清明,扫墓者多堕坑堑。
《云南通志》:万历十九年二月辛卯,临安大风拔木,扬沙翻屋瓦。
万历二十三年,大风。
《山西通志》:万历二十三年,阳曲大风北门外,拔树百株。
万历二十四年,飓风。
《福建通志》:万历二十四年八月,惠安飓风大作。万历二十五年,怪风。
《陕西通志》:万历二十五年,榆林怪风拔木,吹人有至三四十里者。
万历二十六年,大风。
《山西通志》:万历二十六年秋七月,山阴大风,拔木伤稼。
《马邑县志》: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大风,麦无苗。万历三十年,黑风、飓风。
《河南通志》:万历三十年三月,裕州黑风自北来,途中人多吹堕溪中,有火光如绳,夜半乃止。
《福建通志》:万历三十年七月,飓风作,长乐渡船覆,溺死三十馀人。
万历三十二年,大风。
《陕西通志》:万历三十二年夏四月,大风雨,毁东华门,树木皆折。
《四川总志》:万历三十二年春正月,成都城北阁为大风陨,北门夜开。
万历三十四年,大风。
《山西通志》:万历三十四年秋,霍州大风三昼夜,近山谷熟大半,颓落于地。
《福建通志》: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初七日,飓风异常作一昼夜,城中石坊飘折十馀座,开西镇国塔铜葫芦铁盖飘折崩坏,阳岐江五舟并覆,溺死千馀人。是时兴、泉、漳三郡生儒就试不得入,急欲发舟,舟人止之,不从,中流起风,五舟俱覆,乃讹以为峡江也。万历三十五年,飓风。
《福建通志》:万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福州府、仪门府学棂星门颓,东岳帝殿坏,城楼雉堞,窝铺倾圯殆尽,洛阳桥梁折。
万历三十六年,大风。
《山西通志》:万历三十六年春二月,阳曲大风,摧倒北城戍楼一座。
万历三十九年,大风。
《福建通志》:万历三十九年,大风雨雹,拔木飘瓦。万历四十年,大风。
《福建通志》:万历四十年二月十一日,大风,马江渡覆,死者百馀人。
万历四十五年,飓风。
《广东通志》:万历四十五年,吴川石城大飓风,舟自水中飞架民屋上。
万历四十七年,风霾。
《山西通志》:万历四十七年春二月,阳曲、广昌、蔚州风霾,昼晦。夏四月,祁县风霾,昼晦。
万历四十八年,大风。
《山西通志》:万历四十八年夏五月,大风拔木。按《云南通志》: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己卯,有云气黄红渐变黑雾,昏晦如夜,大风雨如注,宜良瓦石皆飘,曲靖城堞圯三丈,吹一人去地丈馀方坠,平彝折木无数,哨兵舍吹去数里。
熹宗天启元年,大风。
《陕西通志》:天启元年五月朔,渭南大风拔木。天启二年,大风。
《福建通志》:天启二年四月十一日,大风。
天启六年,大风。
《山西通志》:天启六年夏五月,闻喜大风,吹倒教场墙垣,折将台旂杆。
天启七年,大风。
《安阳县志》:天启末年,红风从东北来,天地、人物皆变白色。
悯帝崇祯四年,风霾。
《绥寇纪略》:崇祯四年六月,临颍县雷风大霾,倾楼拔木,砖瓦、磁器堕地无恙,铜铁者碎。
崇祯六年正月朔,大风霾。
《绥寇纪略》云云。
崇祯九年,黑风。
《绥寇纪略》:崇祯九年七月二十日,沔阳州长夏门外居民刘敕甫白日黑风揭一屋去柱,壁囊橐未动,四邻如故。
崇祯十年,大风。
《绥寇纪略》:崇祯十年三月十四日,真定昼晦,大风拔木,巡按李模以闻。
崇祯十二年,大风。
《山西通志》:崇祯十二年六月,沁州大风雨雹,禾稼尽伤,吹倒城楼三座,树木多拔,打死头畜甚众。按《福建通志》:崇祯十二年八月十七日,大风飘屋拔木。
崇祯十三年,大风。
《绥寇纪略》:崇祯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大名府、浚县等处东北见有黑黄云气一道,忽分往西南二方,顷刻四塞,狂风昼晦,黄埃中有青白气及赤光,隐隐时开时暗。巡按韩文铨以闻。是年冬,河南府大风,新安县都御史吕孔学墓上石碣吹入云中,去四五里方堕。
《河南通志》:崇祯十三年,卫辉大风,沙霾昼晦。崇祯十四年,福建有异风。
《绥寇纪略》:崇祯十四年十二月,福建巡抚萧奕辅奏异风。
《福建通志》:崇祯十四年七月初一日,大风拔木发屋,官署民庐尽毁,城楼皆倾倒,水中覆舟无数。崇祯十五年,有怪风。
《绥寇纪略》:崇祯十五年七月,保抚杨文岳奏怪风。按《山东通志》:崇祯十五年二月,大风拔木发屋。按《山西通志》:崇祯十五年春正月朔,潞安风霾,昼晦如夜,道绝往来。
崇祯十六年,大风。
《绥寇纪略》:崇祯十六年正月二日,大风,昼晦,五凤楼前门拴风断三截,又风吹建极殿,庑檐榱桷俱折,殿瓦皆碎,二月二十四日,风霾,昼晦。

风异部艺文一

《风异赋》〈有序〉     宋梅尧臣

庚辰岁三月丙子,天大风。壬午,诏出郡县系狱死罪以下。夫风者,天地之气也,犹人之呼嘘喘吸,岂常哉。若应人事之变,则余不知。故赋其大略云:

吾因迓劳,适于郊憩亭舍,日昃时,群辈外嚣曰:火来火来,喔呼噫嚱。出屋远望,西北之陲,亘天接地,混混赫赫,不见端涯。逡巡则赤埃赭雾,突荡奔驰。阳精失色,白昼如晦。号空吼穴,扬砂走块。众心惊惶,广衢翳昧。莫辨谁何,执手相对。其少顷也稍明,故归,人未宁兮,相与而为队。顺前者,措足之不暇。逆进者,举武而愈退。睇山川兮安陈,趋城郭兮安在。所可视者,五六步之内。越翼日,四方恬霁,乾坤黯惨。物色憔悴。牛复马还绝衔鼻,草糜木折荚实坠。禽鸟堕死泥满喙,几案倾欹尘覆器。民庐毁坏,商车颠踬。既而,众曰:此何景也。伺彼往来兮,问远迩之所自。或曰:起浚都,播许郑,历洛汭,以及唐邓汉隋之地稽,厥时厥状,无与此土异。未迨旬浃,德音遐暨,是知本闻之不伪聊缀辞也。若此言变咎,则非愚者之能议。

风异部艺文二

《风不鸣条》唐·章孝标

旭日悬清景,微风在绿条。入松声不发,过柳影空摇。长养应潜变,扶疏每暗飘。有林时杳杳,无树暂萧萧。慢逐清烟散,轻和瑞气饶。丰年知有待,歌咏美唐尧。

《冬至日祥风应候》穆寂

节逢清景至,占气二仪中。独喜登台日,先知应候风。呈祥光舜化,表庆感尧聪。既与乘时叶,还将入律同。微微万井遍,习习九门通。更绕炉烟起,殷勤报岁功。

《霾风》宋·王安石

霾风摧万物,暴雨膏九州。卉花何其多,天阙亦已稠。白日不照见,乾坤莽悲愁。时也独奈何,我歌无有求。

《纪变》明·王宠

皇帝纪元年,嘉靖秋七月。盲风白昼号,酣𩰚亘明发。势从西北来,突过东南蹶。一鼓江河翻,再簸海岳拔。黄沙暗中原,白浪高观阙。古树斩千围,夔罔逃百粤。淮扬既澎湃,吴楚转突兀。蚩尤掣长旂,天吴竖危发。中宵抱屋柱,股栗不得歇。二仪莽苍苍,色乱元黄汨。飞廉应南箕,崇鲧伏金钺。神圣方膺图,地纪胡嵲屼。元老满岩廊,燮理谅匪忽。翻然万家邑,漂荡魂惝惚。虬龙怒磨牙,何处收尔骨。翘首叫帝阍,终思答天罚。

《纪风变》张星

清夜鸣金铁,惊雷忽破山。搅江鳞介猛,捲地屋茅删。宜若闻天籁,孰歌壮士关。或言妖气胜,虚浪驾浮蛮。

《纪大风诗》王鏊

去年七日飓风作,驾海驱山势何恶。沿江滨海万人家,一半飘流喂蛟鳄。今年七月仍飓风,驱山驾海势略同。人家有备幸多免,禾偃木拔岁则凶。我闻有道唐虞世,风不鸣条雨沾块。休徵五事来应时,百谷用成民用乂。当今公道如天开,金縢既启群公来。宾贤眷老天子圣,风伯尔独胡为哉。

风异部纪事

《左传》:隐公三年冬庚戌,郑伯之车偾于济。〈注〉既盟而遇大风,《传》记异也。
《后汉书·任文公传》:文公,巴郡阆中人也。父文孙,明晓天官风星秘要。文公少修父术,辟州从事。哀帝时,有言越巂太守欲反,刺史大惧,遣文公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起白诸从事促去,当有逆变来害人者,因起驾速驱。诸从事未能自发,郡果使兵杀之,交公独得免。
《杨由传》:由少习占候。为郡文学掾。有风吹削哺,太守以问由。由对曰:方当有荐木实者,其色黄赤。顷之,五官掾献橘数包。
《李南传》:南,丹阳句容人。明于风角。永元中,太守马棱坐盗贼事被徵,当诣廷尉,吏民不宁,南特通谒贺。棱意有恨,谓曰:太守不德,今当即罪,而君反相贺邪。南曰:旦有善风,明日中时应有吉问,故来称庆。旦日,棱延望景晏,以为无徵;至晡,乃有驿使赍诏书原停棱事。南问其迟留之状。使者曰:向渡宛陵浦里斻,马踠足,是以不得速。棱乃服焉。南女亦晓家术,为由拳县人妻。晨诣爨室,卒有暴风,妇便上堂从姑求归,辞其二亲。姑不许,乃跪而泣曰:家世传术,疾风卒起,先吹灶突及井,此祸为妇女主爨者,妾将亡之应。因著其亡日。乃听还家,如期病卒。
《樊英传》:英善风角。尝有暴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时。后有客从蜀来,云是日大火,有黑云卒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于是天下称其艺术。《董卓传》:李傕等葬董卓于郿,并收董氏所焚尸之灰,合敛一棺而葬之。葬日,大风雨,霆震卓墓,流水入藏,漂其棺木。〈注〉献帝起居注:冢户开,大风暴雨,水土流入,抒出之。棺向入,辄复风雨,水溢郭户,如此者三四。冢中水半所,稠等共下棺,又风雨益暴甚,遂闭户。户闭,大风复破其冢。
《北燕录》:姚昭跋僭位元年,署镇南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封上党公,后为征南大将军,与皇甫执率兵拒魏,魏以有备引还跋之末年,有飘风入于昭宅,至司徒中山公弘宅而散,昭家人问太史令闵尚。尚曰:风者,天之号令,所以吹尘去秽除奸慝之祸也。君侯当修德以禳之庶可以免祸,昭不听及弘篡立,以昭为大司马昭贪暴,无已其子。肇谏曰:大人不闻飘风之怪乎。亦不纳,未几,弘乃杀昭及子侄四十馀人。
《异苑》:义熙中刘毅镇江州为卢循所败。惼懆逾剧及徙荆州益复怏怏,尝伸纸作书约部将王亮储兵作逆忽风转纸,不得书。毅仰天大诟风,遂吹纸入空。须臾,碎裂如飞雪纷下,未几,高祖南讨毅败擒斩。《南史·宋孝武帝本纪》:元嘉三十年三月乙未,建牙于军门。时自冬至春,常东北风,连阴不霁。其日牙立之后,风转而西南,景色开霁。
《唐书·李密传》:李密建号登坛,疾风鼓其衣,几仆。及将败,巩数有回风发于地,激砂砾上属天,白日为晦。《册府元龟》:唐薛万均为右屯兵将军,沃沮道行军副总管从李靖等击吐谷浑,攻青海与弟万彻率军先通路,遇虏于赤海万均,将十数人击走之,追奔至青石山南大风折旗拔木。万均谓左右曰:虏将至矣,各为备。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一贼将。于是,大溃杀伤略尽,进至图伦碛而还与靖会于青海。太宗闻而大悦,玺书勉劳以功拜兼屯卫大将军。
《隋唐嘉话》:李太史与张文收率更坐有暴风自南而至,李以南五里当有哭者,张以为有音乐,左右驰马观之,则遇送葬者有鼓吹焉。
《唐书·刘邺传》:豆卢瑑者,字希贞,河南人。仕历翰林学士、户部侍郎,与崔沆皆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日,宣告于廷,大风雷雨拔树。未几,及祸。初,咸通中,有治历者工言祸福,或问:比宰相多不至四五,谓何。答曰:紫微方灾,然其人又将不免。后杨收、韦保衡、路岩、卢携、刘邺、子琮瑑与沆,皆不得终云。
《陆游·南唐书·徐知谔传》:知谔一日游蒜山,除地为场,连虎皮为大幄,号虎帐。与宾僚会饮,其中,忽暴风至,裂帐尽碎,如飞蝶,知谔惧,而归,属疾数日卒。
《十国春秋·吴越武肃王世家》:王姓钱,名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镠祖宙死将葬,夜会大风拔树于野,诘旦,术者谓镠父曰:此拔木之穴,是天启也,宜以葬。已而,抚镠背曰:当贵此孙。
《闽景宗本纪》:永隆五年,候官县薛老峰一夕风雨,如数千人諠噪状,旦则三字倒立。
《五代史·前蜀世家》:蜀王衍自立,岁常猎于子来山。是岁,又幸彭州阳平山、汉州三学山。以王承休妻严氏故,十月,幸秦州,群臣切谏,衍不听。行至梓潼,大风发屋拔木,太史曰:此贪狼风也,当有败军杀将者。衍不省。衍至绵谷而唐师入其境。
《十国春秋·后蜀后主本纪》:明德二年七月,阆州暴风飘船上民屋。
《辽史·萧惠传》:帝亲征元昊,惠麾先锋及右翼邀之。夏人千馀溃围出,我师逆击。大风忽起,飞沙眯目,军乱,夏人乘之,蹂践而死者不可胜计。诏班师。
《叶隆礼辽志》:契丹人见旋风合眼,用鞭望空打四十九下,口中道坤不刻七声。
《泊宅编》:陆轸云天禧元年四月五日申时,京师黑风自北起天地陡暗,市人咫尺不相见。顷之,大雨作,天复明,父老云往年疾疫起,得黑风而人民安。
《丁晋公谈录》:武肃王左右算术医流,无非名士有叶简,李咸者善占筮,武肃忽一日非常旋风南来绕案,而转召叶简,问之曰:无妨事。此是淮南杨渥已薨。但早遣吊祭使去王曰:生辰使方去未如端的,岂可便伸吊祭。简曰:不然。此是必然之理。但速发使往彼若问如何。得知但言贵国动静当道,皆预知之令知本国有人洎依而遣之生辰,使先一日到杨渥已薨,次日吊祭使至由是,杨氏左右皆大惊,服其先见先,是杨渥欲兴兵取钱塘密遣人往听鼓角听者,回告杨氏曰:钱塘鼓角,子子孙孙王爵不绝,不可轻动。莱州府志胶有山曰:小珠双峰嵯峨,高入云际中间,一水清泚可鉴,为团顶眢。金正隆三年秋雨,民行山隈至眢侧见一卵在地可盛粟二石,斑烂光彩异而观之,乃刈葛藟绊缚舁下山举村来观,数少年攫取而去即煮食之,后旬,日飓风夜作震撼,天宇居者百馀家为风掀举跻于山巅,施落团顶畔。少年食卵者扑死馀老弱千计,皆无所伤,败瓦朽木至今犹存。癸辛杂识续集或谓贾平章鲁港之师尝与北军议定,岁币讲解约于来日各退师一舍,以示信。既而,西风大作,北军之退,西者旗帜皆东指南军,都拨发孙虎,臣意为北军,顺风进师,遂仓忙告急于贾,贾以为北军失信而相绐,遂鸣锣退师及知其误,则军溃已不可止矣。是南军既退之后越一宿而北军始进盖以此也呜呼天乎。
《明外史·孔克仁传》:李善长妇兄曰王濂,太祖克集庆,渡江来归。大风昼晦,诏求直言,濂具陈民瘼,太祖为缓征。
《平安传》:安于阵中缚楼,高数丈,战酣,辄升高望,发强弩射燕军,矢集燕王旗如猬毛。忽大风起,发屋拔树,声如雷。都指挥邓戬、陈鹏等陷敌中,安遂败入真定。《逊国正气纪·邓戬传》:邓出师,与燕兵遇于槁城,突入奋击,矢下如雨,箭集王所建旗如猬毛,擒杀甚众,忽大风起,发屋折树,燕兵乘之,戬师大溃。
《名山藏》:燕王还北平,传檄天下曰:太孙即位。二月,霹雳,大风雨,发屋拔木。占书曰:霹雳大风雨,发屋拔木者,谗言杀正士也。
《逊国正气纪》:建文二年四月辛丑,燕王遣众渡马驹,南驻武清。己未,景隆胡观郭英吴杰合兵,燕王恐甚,战败。庚申,燕王复率众渡河南师,战胜。王急走堤登高处,景隆辈疑有伏不敢进。王始率众驰入阵,阵动正仓皇间,忽旋风四起,折我大将旗,南师大乱崩,声如雷瞿能父子力,战死,俞通渊胜聚诸人相继死。燕王喜曰:天赞我也。命乘风纵火燔、诸营,于是郭英溃而西。景隆溃而南,委弃辎重器械孳畜万万计。三年二月乙未,燕兵南下盛庸帅师驻德州。三月,盛庸师至单家桥营于夹河,燕王以十馀骑逼庸阵野宿。明日,穿营而去,既还营,复严阵约战燕阵东北,庸军西南自辰战至未,互有胜败稍息,复起相持,庸兵气正锐,忽东北风起尘埃涨天沙砾击面庸军昏暗不辨咫尺。燕兵大呼,乘风纵左右击庸军大败,燕王又喜曰:天赞我也。追至滹沱河庸还德州。
《列朝诗集》:王越,字世昌,浚县人。景泰二年,进士廷试,日旋风掣,其卷飏去。逾年,高丽贡使携以上进。占者曰:此封侯万里之徵也。天顺中以御史超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进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成化十六年,偕汪直朱永出塞,大破贼于威宁,海封威宁伯。《明外史·黄绂传》:绂进左参政。按部崇庆,旋风起舆前,不得行。绂曰:此必有冤,吾当为理。风遂散。至州,祷城隍,梦若有言州西寺者。寺去州四十里,倚山为巢,后临巨塘。僧夜杀宿者沈之塘下,分其资。且多藏妇女于窟中。绂发吏兵围之,穷诘,得其状,诛僧毁其寺。《龙泉县志》:温凉风在二十一都上管笼空原大山,盘旋可八十里,山南之坡人所常行径,侧有一孔大如斗,中有风起吹出,甚急,四时昼夜略无间断,惟春夏则温,秋冬则凉,为少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