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403a 页

《慧琳音义》与唐代大藏经

方广锠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
国佛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而中国佛
教大藏经的出现,也是中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之
一。与古印度诸国分立的政治局面相适应,印度佛教从部派
分裂开始,就再也没有统一过。印度人倾向于认为,无数相
互对立的集团与派别、各种异质东西的同时并存是一种正常
的现象。部派佛教时期的印度僧人说:一个金手杖虽然断为
十八截,但每截都是真金的,由此论證了当时分裂的诸多部
派都属于佛教正统,都是合理的存在。出于这种思想方式,
他们自然无意于从事统一佛藏的工作。因此,印度佛教在理
论上虽有「三藏」、「菩萨藏」的提法,但在实际上大乘、
小乘各个派别各自传承自己的典籍,不存在标准的、规范化
的佛藏,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中国的情况则不相同。从历
史上看,从古到今,中国基本处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即使
国家暂短分裂,有关国家或自诩正统,以统一为己任;或奉
别国正朔,自居于藩属。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统一是正常
的,分裂是不正常的。与此相应,在意识文化领域,中国人
总是力图会融各种矛盾因素,致力于建立一个圆融和谐的体
系。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的判教、唐代中国僧人玄奘到印度
后撰写《会宗论》,都是中国人这种思想方法的反映。中国
人在这种思想方法的指导下从事佛教文献的整理,便促成了
卷一 第 404a 页
统一的、网罗所有典籍的、示范性的大藏经的出现。此外,
中国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汉民族向来既重武功,又
重文治,始终十分重视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古代典籍的整
理。中国历代王朝也都把搜求书籍,予以整理、编目当作弘
扬文治的一件大事。汉民族的文化气魄也更加恢弘,胸怀更
加博大,形成吸收、消化各种外来文化,会融各种不同观点
的良好条件。上述种种,铸成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汉
文大藏经的形成,也是这种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

中国的佛教大藏经,酝酿于汉魏两晋,形成于南北朝,
其结构体系定型于隋唐。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从开元十
八年(730)智升撰成《开元释教录》(以下简称《开元录》
后,其《入藏录》所定的1076部、5048卷、480帙便成为
人们修造大藏经的规范。其实,《开元录》撰成后,祗是当
时流传的诸种私家经录之一,还没有取得一统天下的地位。
即使那些参考《开元入藏录》而修造的大藏经,也不完全遵
循它的规范,而是按照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予以斟酌损益。
直到会昌废佛以后,各地的大藏经才逐步统一到《开元入藏
录》的形态上。关于这个问题,拙作《八——十世纪佛教大
藏经史》已有论述。本文则拟以《慧琳音义》为例,进一步
探讨这个问题。

《慧琳音义》,一百卷,唐释慧琳(737~820)撰。慧
琳为唐长安西明寺僧,俗姓裴,疏勒国人,幼习儒学,出家
后,师事不空三藏,对于印度声明、中国训诂等,都有深入
的研究。慧琳以前,佛教音义已经出现,但未能涵盖全部大
藏经,有的且有讹误。于是慧琳参考各家音义,依据《韵英》
《考声》《切韵》等以释音,根据《说文》《字林》《玉篇》
卷一 第 405a 页
《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等以
释义,并兼采一般经史百家学说,以佛意为标准详加考定,
撰成《一切经音义》

按照《宋高僧传》卷五「慧琳传」的说法,该音义是唐
德宗贞元四年(788)开始编纂,至唐宪宗元和五年(810)
止,中经二十三年方才完成。后十年,即元和十五年(820),
慧琳卒于西明寺,享年84岁。目前流传的诸种工具书大体
采撷此说。但现存《大正藏》本《慧琳音义》(底本为《高
丽藏》本,亦即目前所传该音义最古老的传本)所附景审《一
切经音义序》称:「以建中末年创制,至元和二祀方就,凡
一百轴。」则该音义的编纂年代为建中四年(783)至元和
二年(807),共计24年。又,该景审序对慧琳逝世的年代
《宋高僧传》的记载也不同,称慧琳于「元和十二年(817)
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陈垣先生注意到上述两种说法
不同,但认为「二说尚无大异」,故将两说并存,未作取舍。
陈士强先生则认为景审序比《宋高僧传》早一百多年,以
理相推,要更可靠些。

景审在序末写道:「审以颇好文字,择善从之。许为
不请之师,自愧未成之器。因启其卷,乃告厥功。谬以微才,
叙之云尔。」可见景审不仅与慧琳生活在同时代同地区,并
曾执弟子礼请益。正因为曾经有这种身份,所以在慧琳逝世
卷一 第 406a 页
后,为《慧琳音义》作序。则景审记叙的可靠性毋庸怀疑。
又,《慧琳音义》前还有开成五年(840)九月十日顾齐之撰
《新收一切藏经音义序》,其中也称慧琳「建中末乃著经音
义一百卷」,从另一方面證实景审记叙的可靠。而《宋高
僧传》的作者赞宁不但年代要迟一百多年,本人也没有见到
《慧琳音义》,他的记叙,祗能是传闻之辞。

又,《宋高僧传》称慧琳是「唐京师西明寺慧琳」,即主
张慧琳的隶寺为西明寺。而景审序则称「有大兴善寺慧琳法
师者,……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焉」,则
慧琳的隶寺应为大兴善寺。慧琳的隶寺是大兴善寺,或与他
曾从不空修习密教有关。不过后来慧琳为编纂《一切经音义》
而到西明寺生活,并最终在西明寺逝世。隶属于某寺,而在
另一寺院活动,这种情况在唐代僧人中较为多见。所以慧琳
后来虽在西明寺活动并逝世,却并不改变他的隶寺是大兴善
寺这一事实。当然,唐代僧人也有改变隶寺的情况。但景审
的序言既然写作于慧琳逝世以后,且序中仍称慧琳为「大兴
善寺慧琳法师」,则直到慧琳逝世,他的隶寺并没有变化。
由此,《宋高僧传》的记载是错误的。

隶属于大兴善寺的慧琳何以要到西明寺去编纂《一切经
音义》?这自然与当时西明寺在佛教界的地位有关。西明寺
是唐代首都长安的主要寺院之一,位于右街。与同在右街的
大庄严寺,以及位于左街的慈恩寺、荐福寺齐名。在这些寺
院中,西明寺收藏的佛藏特别著名,以致被称为「西明藏」。
唐代著名佛教目录学家道宣就隶属于西明寺,西明寺的藏经
卷一 第 407a 页
被视为长安藏经的代表。在慧琳编纂《一切经音义》的时代
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著名的西明寺僧人圆照刚刚完成了他的
巨著——《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以下简称《贞元录》)。

释圆照,《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是当时著名的律宗
僧人。他继承律宗僧人编纂佛教目录的传统,首先编纂了《续
开元释教录》(以下简称《续开元录》)三卷,将智升《开元
录》编成后新出的佛典逐一著录。其后,因唐德宗的敕命,
《开元录》的基础上,加上其后新出的经典等,于贞元十
六年(800)完成了《贞元录》《贞元录》《入藏录》
经1258部、5390卷、分为510帙,比《开元入藏录》多收
182部、342卷、30帙。《贞元录》是当时的官定经录,它
所编定的藏经是当时的皇家官藏,具有一定的权威与示范作
用。可以想见,慧琳既然要为「一切经」,亦即大藏经编纂
音义,自然要依据这部新编成的、最有权威性的皇家官藏。
这应该是大兴善寺僧人慧琳来到西明寺的主要原因。

那么,《慧琳音义》是否完全依据圆照的《贞元入藏录》
来编纂呢?不是的。这里,我将《开元入藏录》、《贞元入藏
录》、《慧琳音义》的收经情况作一个对照。对照时,增收玄
逸的《开元释教录广品历章》(以下简称《广品历章》)。玄
逸,《宋高僧传》卷五有传,称他是玄宗神武皇帝从外父,
没有谈及他的生活年代。但《房山石经》《续开元录》
著录《广品历章》时称「开元末京师华严寺沙门玄逸所撰」,
可见他的相关活动时代在智升后、圆照前。他的《广品历章》
依据《开元入藏录》编成,可反映智升后、圆照前我国大藏
经的情况。

由于大藏经篇幅太大,在此祗拟比较首部的「大乘经.般
卷一 第 408a 页
若部」部分与尾部的「贤圣传记录.此方撰述集传」部分。
为简便起见,经名均用简称,并省略译者名。

首先比较「大乘经.般若部」部分。

表一
| |开元入藏录 |广品历章 |贞元入藏录 |慧琳音义 |
| 1 |大般若经,600卷 |大般若经,600卷 |大般若经,600卷 |大般若经,600卷 |
| 2 |放光般若经,30卷 |放光般若经,30卷 |放光般若经,30卷 |放光般若经,30卷 |
| 3 |摩诃般若经,40卷 |摩诃般若经,40卷 |摩诃般若经,40卷 |摩诃般若经,40卷 |
| 4 |光赞般若经,15卷 |光赞般若经,10卷 |光赞般若经,15卷 |光赞般若经,10卷 |
| 5 |摩诃钞经,5卷 |摩诃钞经,5卷 |摩诃钞经,5卷 |摩诃钞经,5卷 |
| 6 |道行般若经,10卷 |道行般若经,10卷 |理趣般若经,1卷 |道行般若经,10卷 |
| 7 |小品般若经,10卷 |小品般若经,8卷 |大乐理趣经,1卷 |小品般若经,10卷 |
| 8 |大明度经,4卷 |大明度经,4卷 |道行般若经,10卷 |胜天王经,7卷 |
卷一 第 409a 页
| 9 |胜天王经,7卷 |胜天王经,7卷 |小品般若经,10卷 |濡首分卫经,2卷 |
| 10 |文殊般若经,2卷 |文殊般若经,2卷 |大明度经,4卷 |大明度经,4卷 |
| 11 |文殊般若经,1卷 |文殊般若经,1卷 |胜天王经,7卷 |文殊般若经,2卷 |
| 12 |濡首分卫经,2卷 |濡首分卫经,2卷 |文殊般若经,2卷 |文殊般若经,1卷 |
| 13 |金刚经,1卷(舍卫国) |金刚经,1卷(舍卫国) |文殊般若经,1卷 |仁王般若经,2卷 |
| 14 |金刚经,1卷(婆伽婆) |金刚经,1卷(婆伽婆) |濡首分卫经,2卷 |新译仁王经,2卷 |
| 15 |金刚经,1卷(祇树林) |金刚经,1卷(祇树林) |金刚经,1卷(舍卫国) |仁王护国结坛经,1卷 |
| 16 |能断金刚经,1卷(室罗筏) |能断金刚经,1卷(室罗筏) |金刚经,1卷(婆伽婆) |金刚经,1卷(舍卫国) |
| 17 |能断金刚经,1卷(名称城) |能断金刚经,1卷(名称城) |金刚经,1卷(祇树林) |金刚经,1卷(婆伽婆) |
| 18 |实相般若经,1卷 |仁王般若经,2卷 |能断金刚经,1卷(室罗筏) |金刚经,1卷(祇树林) |
卷一 第 410a 页
| 19 |仁王般若经,2卷 |大明咒经,1卷 |能断金刚经,1卷(名称城) |能断金刚经,1卷(室罗筏) |
| 20 |大明咒经,1卷 |般若心经,1卷 |实相般若经,1卷 |能断金刚经,1卷(名称城) |
| 21 |般若心经,1卷 |实相般若经,1卷 |仁王般若经,2卷 |实相般若经,1卷 |
| 22 | | |新译仁王经,2卷 |理趣般若经,1卷 |
| 23 | | |仁王陀罗尼释,1卷 |大乐理趣经,1卷 |
| 24 | | |仁王念诵法,1卷 |大明咒经,1卷 |
| 25 | | |仁王念诵仪轨,1卷 |般若心经,1卷 |
| 26 | | |大明咒经,1卷 |新译般若心经,1卷 |
| 27 | | |般若心经,1卷 | |
| 28 | | |普遍智藏心经,1卷 | |
| 29 | | |新译般若心经,1卷 | |
卷一 第 411a 页
| 30 | | |修习般若菩萨观行念诵仪轨,1卷 | |
| 31 | | |大曼陀罗十七尊释,1卷 | |
| 32 |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10卷 | |
| |21部736卷 |21部729卷 |32部757卷 |26部737卷 |

考察上表我们可以发现:

一、《广品历章》完全依据《开元入藏录》组织。但与
《开元入藏录》相比,它的收经部数虽然相同,卷数却少7
卷。原因如下:

1、《光赞般若》《开元入藏录》为15卷,《广品历章》
为10卷。少5卷。

2、《小品般若》《开元入藏录》为10卷,《广品历章》
为8卷。少2卷。

以上两项,合计少7卷。

此外,《实相般若经》的排序,在《开元入藏录》中为
18号,而在《广品历章》中为21号。

这说明即使像《广品历章》这样公开表明完全依据《开
元入藏录》来组织的藏经,也不可能真正与《开元入藏录》
卷一 第 412a 页
完全相同。追究其原因,可以指出如下两点:

第一、当时的藏经都是写本。不同的写本佛典经常因为
纸张、抄写者等诸种原因,出现同一部典籍的卷数多寡不一
的现象。所以,在《开元录》《广品历章》《贞元录》等经
录中,经常需要注明某种经典共有几种不同的卷本正在流
传。

第二、当时,千字文帙号还没有出现,更无所谓什么帙
内编码。由于缺乏帙号及帙内编码的维系,诸经的次序很
容易前后错落。

二、《贞元入藏录》《开元入藏录》为基础组织,但
增补11部21卷。并将新增补的这些经典分作如下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

*
《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
*
《般若理趣经释》一卷
*
第二部分

*
《新译仁王经》二卷
*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
*
《仁王般若念诵法经》一卷
*
《仁王念诵仪轨》一卷
*
第三部分

*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
《新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
第四部分
卷一 第 413a 页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一卷
*
《大曼陀罗十七尊释》一卷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上述前三个部分依照《开元入藏录》的原有结构,插入
般若部的相应经典之后。第四个部分均为《开元入藏录》
「大乘般若部」原来没有的经典,故缀附在后面。

三、现在来看《慧琳音义》

《慧琳音义》编纂于《贞元录》之后,编纂于西明寺。
按理说,它应该与《贞元入藏录》基本一致。但实际上它比
《贞元入藏录》缺少了6部20卷,即缺少:


*
第二部分

*
《仁王般若念诵法经》一卷
*
《仁王念诵仪轨》一卷
*
第三部分

*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
第四部分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一卷
*
《大曼陀罗十七尊释》一卷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以上共缺少6部15卷。此外,《光赞般若》,《贞元入藏
录》所收为15卷,《慧琳音义》卷首目录虽作15卷,实际
所收却为10卷,故少5卷。以上合计缺少6部20卷。

所以,如将《慧琳音义》《开元入藏录》相比,虽然
实际增加了5部6卷,即:《新译仁王经》二卷、《仁王护国
结坛经》一卷、《理趣般若经》一卷、《大乐理趣经》一卷、
罽宾新译《般若心经》一卷。但由于上述《光赞般若》卷数
卷一 第 414a 页
的变化,就统计数字而言,祗增加5部1卷。

就诸经典的排序而言,《慧琳音义》《开元入藏录》
《广品历章》《贞元入藏录》都不相同。究其原因,除了上
面已经提到的两点外,就是经典数量有增减。为了将新增经
典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以及由于删除了某些经典,则藏经原
来的排序必然发生变动。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明白《慧琳音义》的确与《贞
元入藏录》关系最密切,是在《贞元入藏录》的基础上组织
的。但是,慧琳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局限在《贞元入藏
录》的形态上,而是自有主张,另作取舍。

如果我们再比较「贤圣传记录.此方撰述集传」部分,
则上述结论可以更加清楚。因为《广品历章》的「贤圣传记
录.此方撰述集传」部分已经缺失不存,故下表不包括《广
品历章》。

表二
| |开元入藏录 |贞元入藏录 |慧琳音义 |
| 1 |释迦谱,10卷 |大佛名经,16卷 |释迦谱,10卷 |
| 2 |释迦氏略谱,1卷 |释迦谱,10卷 |释迦氏略谱,2卷 |
| 3 |释迦方志,2卷 |释迦氏略谱,1卷 |释迦方志,2卷 |
| 4 |经律异相,50卷 |释迦方志,2卷 |释氏系录,1卷 |
| 5 |陀罗尼杂集,10卷 |经律异相,50卷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
| 6 |诸经要集,20卷 |陀罗尼杂集,10卷 |经律异相,50卷 |
| 7 |出三藏记集,15卷 |诸经要集,20卷 |大唐内典录,10卷 |
卷一 第 415a 页
| 8 |众经目录,7卷 |出三藏记集,15卷 |续大唐内典录,1卷 |
| 9 |开皇三宝录,15卷 |众经目录,7卷 |开元释教录,20卷 |
| 10 |众经目录,5卷 |大唐内典录,10卷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4卷 |
| 11 |大唐内典录,10卷 |续大唐内典录,1卷 |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 |
| 12 |续大唐内典录,1卷 |古今译经图纪,4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 |
| 13 |古今译经图纪,4卷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大唐西域记,12卷 |
| 14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 |
| 15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开皇三宝录,15卷 |古今译经图纪,4卷 |
| 16 |开元释教录,20卷 |众经目录,5卷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
| 17 |一切经音义,25卷 |开元释教录,20卷 |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 |
| 18 |新译华严音义,2卷 |续开元释教录,3卷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1卷 |
| 19 |大唐西域记,12卷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30卷 |利涉论衡,1卷 |
卷一 第 416a 页
| 20 |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 |一切经音义,25卷 |道氤定三教论衡,1卷 |
| 21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1卷 |新译华严音义,2卷 |辩正论,8卷 |
| 22 |东夏三宝感通录,3卷 |大唐西域记,12卷 |破邪论,2卷 |
| 23 |集沙门不拜俗议,6卷 |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 |崇正录,15卷(有缺本) |
| 24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1卷 |甄正论,3卷 |
| 25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 |东夏三宝感通录,3卷 |十门辩惑论,2卷 |
| 26 |法显传,1卷 |集沙门不拜俗议,6卷 |沙门法琳传,5卷 |
| 27 |高僧传,14卷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 |集沙门不拜俗议,6卷 |
| 28 |续高僧传,30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 |高僧传,14卷 |
| 29 |辩正论,8卷 |法显传,1卷 |续高僧传,30卷 |
| 30 |破邪论,2卷 |高僧传,14卷 |弘明集,14卷 |
| 31 |甄正论,3卷 |续高僧传,30卷 |广弘明集,30卷 |
| 32 |十门辩惑论,2卷 |辩正论,8卷 |法显传,1卷 |
| 33 |弘明集,14卷 |破邪论,2卷 |慧超传,3卷 |
卷一 第 417a 页
| 34 |广弘明集,30卷 |别传,3卷 |无行法师书,1卷 |
| 35 |集诸经礼忏仪,2卷 |甄正论,3卷 |肇论,2卷 |
| 36 |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 |十门辩惑论,2卷 |止观门论,2卷 |
| 37 |比丘尼传,4卷 |弘明集,14卷 |安乐集,2卷 |
| 38 |别说罪要行法,1卷 |广弘明集,30卷 |宝法义论,1卷 |
| 39 |受用三水要法,1卷 |集诸经礼忏仪,2卷 |宝王论,3卷 |
| 40 |护命放生轨仪,1卷 |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 |金錍决瞙论,1卷 |
| 41 | |比丘尼传,4卷 |比丘尼传,4卷 |
| 42 | |别说罪要行法,1卷 |观心论,1卷 |
| 43 | |受用三水要法,1卷 |群疑论,7卷 |
| 44 | |护命放生轨仪,1卷 |十疑论,1卷 |
| 45 | | |浴像法,1卷 |
| 46 | | |罪福要行,1卷 |
| 47 | | |受用三水,1卷 |
| 48 | | |放生仪,1卷 |
| |40部368卷 |44部420卷 |48部317卷 |
卷一 第 418a 页

从上表可知,《开元入藏录》的此方撰述部所收的40
部经典均被《贞元入藏录》所收,且诸典籍的卷数也一致。
此外,《贞元入藏录》多收了4部52卷。它们为:


*
《大佛名经》十六卷
*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
*
《别传》三卷

关于《大佛名经》、《续开元录》、《别传》的入藏,《贞
元录》卷一有专门的记载,此不赘述。至于《贞元录》的入
藏,自在意中,毋庸多言。诸经录对《别录》的著录比较混
乱,或为法琳著,或为彦悰撰。我意应为法琳的著作,由彦
悰编集而成。为免枝节,此处亦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慧琳音义》此处虽收经48部317卷,
但与《开元入藏录》《贞元入藏录》均有较大差异。由于
《贞元入藏录》的此方撰述部分已经涵盖了《开元入藏录》
的全部典籍,为避文繁,所以这里我们仅将《慧琳音义》
《贞元入藏录》作一对照。

《贞元入藏录》已收,而《慧琳音义》没有收入的有
12部:


*
《大佛名经》十六卷
*
《陀罗尼杂集》十卷
*
《诸经要集》二十卷
*
《出三藏记集》十五卷
*
《众经目录》七卷
*
《开皇三宝录》十五卷
*
《众经目录》五卷
卷一 第 419a 页
*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
*
《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
*
《新译华严音义》二卷
*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上述12部中,两种音义没有被收入,这还可以理解。
《出三藏记集》等6种经录没有收入,就不太好理解。因为
《慧琳音义》同时收入了《内典录》《大周录》《开元录》
等6种经录。至于《诸经要集》等4种没有收入,更使人不
得其解,因为按照常规,这些典籍无疑应该进行音释。

是否上述12种典籍无音可释,故而《慧琳音义》不载
呢?不是的。在《慧琳音义》中,凡属无音可释的典籍,慧
琳均加以著录,并作专门的说明,甚至逐卷加以说明。而上
述12种典籍根本不在《慧琳音义》的著录之列,说明慧琳
乃有意将之删略。

《贞元入藏录》未收,《慧琳音义》新增者16部:


*
《释氏系录》一卷
*
《利涉论衡》一卷
*
《道氤定三教论衡》一卷
*
《崇正录》十五卷(有缺本)
*
《慧超传》三卷
*
《无行法师书》一卷
*
《肇论》二卷
*
《止观门论》二卷
*
《安乐集》二卷
*
《宝法义论》一卷
卷一 第 420a 页
*
《宝王论》三卷
*
《金錍决瞙论》一卷
*
《观心论》一卷
*
《群疑论》七卷
*
《十疑论》一卷
*
《浴像法》一卷

上述16部典籍,有些有传世本;有些近年新从敦煌遗
书或其他地方发现;有些虽然已经亡佚,但在有关史籍上尚
留有记载,我们可以借此窥见其些许情况;也有的仅剩名题,
已经无法考證其内容了。但是,仅从我们可以考知的情况来
看,上述典籍都是一些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文献。起码是当
时被人们关心、并经常阅读的典籍。所以慧琳认为有必要将
这些典籍收入大藏经,并为它们编纂音义。

另有《释迦谱》等32部为《贞元入藏录》与《慧琳音
义》共有的,在此不再罗列。需要指出的是,其中《释迦氏
略谱》,《贞元入藏录》作一卷,《慧琳音义》作二卷。《别传》,
《贞元入藏录》作3卷,《慧琳音义》作5卷。

上述情况说明,在慧琳编纂《一切经音义》的时代,对
于佛教大藏经的基本结构形态,人们比较认同智升《开元入
藏录》的组织。但对于大藏经到底应该收纳哪些经典,不同
的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虽然有《开元入藏录》这样比
较有影响的大藏经作榜样,乃至虽然有《贞元入藏录》这样
的皇家官藏为典范,修造藏经的僧人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好
恶对藏经内容自由取舍。也就是说,我国的佛教大藏经,直
到这个时候,仍未能真正统一。

除了收经内容不同外,从上表可以得知,《开元入藏录》
卷一 第 421a 页
《贞元入藏录》《慧琳音义》诸经的排列次序与前述般若部
一样,也是既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又互有较大的不同。其基
本原因,上文已经叙述。这里仅就千字文帙号问题再略作说
明。

千帙文帙号是我国僧人发明的藏经管理方式,有类于现
在图书馆所用的索书号。千字文帙号的出现,说明我国的佛
藏管理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敦煌遗书被发现以前,人们
仅知道千字文帙号最早出现在四卷本《开元释教录略出》上,
而该《略出》又被署为由智升于开元十八年(730)所撰,
所以人们均以为既然《略出》是智升所撰,《略出》中的千
字文帙号自然为智升所创。进而推论从开元十八年(730)
起,千字文帙号已经流传。实际上,《略出》既非智升所撰,
千字文帙号也非智升所创。这种帙号大约出现在会昌废佛之
后。关于这个问题,拙作《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
四章已经作了详尽的论述。在此,想利用《贞元录》的资料
对此再做一点补充。

《贞元录》的结构基本上全部仿照《开元录》。同样既
有一个「有译有本录」(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三卷),又有一个
「入藏录」(第二十九、第三十卷)。「有译有本录」实际上
与「入藏录」是重复的,祗是一个为广录,一个是略出而已。
下面将上述两录「此方撰述部」诸经的排列次序略作比较。
为简略起见,仅比较前17部。

表三
| |贞元有译有本录 | |贞元入藏录 |
| 1 |大佛名经,16卷 |1 |大佛名经,16卷 |
| |上一部二帙 | |上一部二帙 |
卷一 第 422a 页
| 2 |释迦谱,10卷 |2 |释迦谱,10卷 |
| 3 |释迦氏略谱,1卷 |3 |释迦氏略谱,1卷 |
| 4 |释迦方志,2卷 |4 |释迦方志,2卷 |
| |上三部二帙 | |上三部二帙 |
| 5 |经律异相,50卷 |5 |经律异相,50卷 |
| |上一部五帙 | |上一部五帙 |
| 6 |陀罗尼杂集,10卷 |6 |陀罗尼杂集,10卷 |
| |上一部一帙 | |上一部一帙 |
| 7 |诸经要集,20卷 |7 |诸经要集,20卷 |
| |上一部三帙 | |上一部三帙 |
| 8 |出三藏记集,15卷 |8 |出三藏记集,15卷 |
| 9 |众经目录,7卷 |9 |众经目录,7卷 |
| |上二部二帙 | |上二部二帙 |
| 10 |开皇三宝录,15卷 |10 |大唐内典录,10卷 |
| 11 |众经目录,5卷 | |上一部一帙 |
| |上二部二帙 |11 |续大唐内典录,1卷 |
| 12 |大唐内典录,10卷 |12 |古今译经图纪,4卷 |
| |上一部一帙 |13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
| 13 |续大唐内典录,1卷 |14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
| 14 |古今译经图纪,4卷 | |上四部二帙 |
卷一 第 423a 页
| 15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15 |开皇三宝录,15卷 |
| 16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16 |众经目录,5卷 |
| |上四部二帙 | |上二部二帙 |
| 17 |开元释教录,20卷 |17 |开元释教录,20卷 |
| |上一部二帙 | |上一部二帙 |

上述17部经典,内容一样,卷数一样,合帙方式一样。
但是,在「有译有本录」中,《开皇三宝录》《众经目录》
等二部所合成的两帙排在《大唐内典录》之前,而在「入藏
录」中,这两帙却被排在《大周录》之后。同样是圆照自己
编定的藏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次序变化?逻辑的答案祗
有一个,就是当时千字文祑号还没有产生,使用的还是经名
祑号法与定格储藏法。所以产生这种经典次序前后错落的情
况。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以往,人们对《慧琳音义》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诸如
佛教义学、文字学、音韵学、辑佚、考史等诸多方面。但是,
由于该音义是慧琳依据西明寺所存的一部现前藏经增补删
节后编写而成,所以,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当时大藏经的
重要资料。

二、从《慧琳音义》《开元入藏录》《广品历章》
《贞元入藏录》等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开元入藏录》
卷一 第 424a 页
当时已经有著较大的影响,但各地的藏经并没有完全依据
《开元入藏录》进行组织,而是依照各地的不同条件,乃至
编藏者个人的好恶,对藏经内容自作变动。也就是说,藏经
的结构虽然有所趋同,藏经的内容依然百花齐放。全国藏经
的真正统一,是会昌废佛以后的事情。这也是拙作《八——
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修订本,即出)将会昌废佛作为分
期标志,区分写本藏经的结构体系化阶段与全国统一化阶段
的原因。

就「《慧琳音义》与唐代大藏经」这个题目而言,可以
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对《慧琳音义》新增补的经典,应
该逐一考證,乃至索隐钩沉。这可以为我们研究当时的佛教,
提供许多新的宝贵的资料。比如对《慧琳音义》涉及到一批
经序,也值得一一加以考證查核。经序在佛教文献研究、藏
经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至今人们对此还缺乏必
要的重视与充分的利用。还有,应该将《慧琳音义》与《可
洪音义》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对照,这对我们论證会昌废佛以
后佛教大藏经最终如何统一到《开元入藏录》的形态上,可
以提供强有力的證据。但限于篇幅,这些工作祗有留待将来
去进行了。


2001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