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45a 页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文卷中

汉州绵竹大中祥符寺住持
长讲华严海印大师思觉集


第二时儒释兼济法事分为十七节:启白叙意;烧香
供养;礼请上圣;悬幡献衣;施食施财;儒释兼济;
祸福浅深;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化风远被;行孝感验;
普劝大众;礼佛忏悔;坛外放生。
且第一、启白叙意
卷四 第 146a 页

比丘众等,伏闻瞿昙设教,实指乎心;孔圣立
言,唯存于孝。心乃万缘之祖,孝为百行之先。非
心无以了万缘,离孝孰能敦百行?故庞老心空而及
第,曾参孝感以成名。圭峰标儒释兼济之科,慈觉
立真俗混融之论。若欲立身行道,何如设供报恩?
营办珍馐,将酬厚德。比丘众等谨与会主(某),稽
首和南,志诚仰告报恩会上诸佛菩萨、三界四府万
灵、十方满空贤圣。

今当第二时中,欲升宝座,演说世谛法门,伏冀圣
慈密垂加护,庶使法音周遍,显正摧邪;使末法人,
俱遵孝行。慈悯故,悲悯故,大慈悲悯故。
卷四 第 147a 页

惟愿慈悲常摄受

第二、烧香供养

上来叙意已竟,今当烧香供养。谨按《陀罗尼
集经》云:佛言:善男子手执香炉烧香供养,为其
七世父母、现存父母著一丸香,普为六道著一丸香,
又为自身著一丸香,又为一切病苦众生著一丸香,
如法供养释迦文佛,运心周遍。诸众生处,香云遍
至,满十方界,称扬三宝,遍至六道,满众生愿。
病苦众生香云入体,除去一切种种病苦。今请会主
烧香,一一注想。

众等志诚心,同诵烧香偈:

「 戒定慧解知见香,
 遍十方刹常芬馥。
 愿此香云亦如是,
 回作自他五分身。」


(加持烧香真言)

第三、礼请上圣

大众志诚心,同诵叹佛偈:

「 敬礼金色相,
 面净如满月。
 敬礼智无比,
 离垢三界尊。
 发净光润泽,
 顶高如须弥。
 观者无厌足,
 眉间白毫相。
卷四 第 148a 页
 为众宣微妙,
 度脱无量众,
 我赞功德聚,
 无垢清净福。」


信礼大孝释迦佛 (宣疏)

凡情上达大圆镜

(加持诸佛愿智真言 (至)礼拜真言 炷香)

礼拜能除我慢障,礼拜能感尊贵身,礼拜能灭
七支僭,礼拜能生三业善。今当礼请报恩会上诸佛
菩萨光降道场,受请供养。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二时礼请


*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
三类化身释迦文佛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伏愿慈悲怜悯,俯垂道场,为我报恩,作大利益。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二时礼请


*
文殊普贤二大菩萨
*
观音势至二大菩萨
*
药王药上二大菩萨
*
诸尊菩萨摩诃萨众

伏愿 (同前)

诚心仰请报恩会上,此法会中,二时礼请


*
阿难目连二尊者
卷四 第 149a 页
*
辟支伽阿罗汉众
*
圭峰禅师
*
慈觉禅师
*
明教大师
*
报恩海会一切圣贤

伏愿 (同前)

上来礼请报恩海会诸佛菩萨、十方圣贤,已沐
云临道场。伏愿天眼遥见,慧耳遥闻,他心遥知,
神通遥鉴,以大悲力,启无缘慈,怜悯有情,哀受
我请,慈悲护念,降临道场,證盟此斋,充遍法界。
愿此善力,广大无边,犹若虚空,具诸功德。

奉请已,一心皈命礼常住三宝。

莲花捧足降临来

(加持献花宝座真言)

第四、悬幡献衣

《释氏会要》说:造幡如人身形,以表翻恶向
善,翻邪向正。别而言之,有三意尔:一者欲令己
身常住三宝前故,二者欲令策心不退转故,三者欲
卷四 第 150a 页
表自心能皈向故。

昔阿育王造金幡千二百首悬诸刹土,遂延寿二
十五年,故名续命神幡。又优波迦多于过去世作一
长幡悬毗婆尸佛塔上,缘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堕恶
道,天上人间常有大幡覆之。今建斋会主(某)奉为父
母献新净幡,愿此功德,亦复如是。

赵秦晋太始五年七月初三日夜半忽死,再苏自
言:阴司令我按行诸狱,至一狱中自见父母及二弟,
又见二人赍文书来敕狱吏言:有三人家奉佛悬幡,
救解生时过犯。出就福舍,即见大殿庄严极胜,
有佛于中踞师子座,顶有日光,泰山府君来为作
礼。吏人告泰山曰:佛是天上天下度人之师,今欲
卷四 第 151a 页
普度此恶道人,皆令出离。时有百万九千人一时得
出,地狱遂空。此乃造幡功德,能福于冥路耳。今
设斋会主(某)奉为过现父母献新净幡,愿此功德,亦
复如是。

南无持幡盖菩萨

(加持献幡真言)

献衣功德

衣供养诸佛菩萨

佛佛相传,鸡足山中,捧持不倦;祖祖密付,大庾
岭上,提起便休。忍辱正好为衣,惭耻亦能被体。
须信理由事显,道要人弘。虑众生悭习之未除,冀
会主施心之大展。道存目击,事要深思。故经云:
昔有国王行至旷泽,饥渴疲极,有一女人悉能与之。
王见女子裸形无衣,即时付与。衣才被体,自有火
焚。如是至三,终不能得。王问其故。女子言:由
我往昔悭吝衣故,今受此报。若王想念者,作衣施
佛及僧,我即得之。王受其言,作衣布施。时彼女
卷四 第 152a 页
子持著新衣,自鬼道中生于天上。会主(某)施新净衣,
愿圣慈悲,俯垂摄受。

衣供养菩萨

(加持献衣真言)

献食供养

禅悦食菩萨

长养法身,须凭禅悦;支援慧命,必假资粮。王舍
城中,时节因缘已至;毗耶城里,饭食想念难除。
陆绩怀橘而奉亲之事弥彰,目连饷饭而救母之心愈
切。然考叔不食,为化庄公;维摩托来,莫非香积。
休问何时消化,要明来处自然。故《贤愚经》云:
有大长者初生一男,面貌端严,福慧绝伦。既生数
日,问父母言:世尊在否?舍利弗、阿难等悉为在
否?父母答言:悉皆现在。又言:唯愿二亲为我请
佛及比丘僧。父母告言:当须供具,非猝可办。儿
曰:但扫堂舍,庄严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饭食自
然而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犹存在,为我请之。父母
随语,一一依之。三高座者,一为如来,二为本生,
三为今生父母。佛与众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
膳美味,自然丰足。佛为说法,父及二母、合室眷
属闻法欢喜,尽得初果。又经云:施三种人,果报
无尽。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来。今会主(某)
卷四 第 153a 页
奉为(某)谨办斋食,上献圣贤,伏冀慈悲,俯垂摄受。

禅悦食菩萨摩诃萨

(加持献食真言)

施财功德

财供养菩萨

报本奉亲,儒释皆能孝也;博施济众,尧舜其
犹病诸?欲父母之福果大臻,唯佛法之福田最胜。
慈童女上献两镪、四镪八镪,给孤独善了下财、中
财上财。非唯玉女承颜,直得大千无侣。要保金钱
满藏,好看贫女卖薪。经云:有一长者初生一男,
其手握拳,披而视之,有二金钱。父母取之,复生
如故。如是勤取,金钱满藏。阿难白佛:此人何因
得如是手?佛言:此人宿世乏于财宝,常于野泽取
薪卖之。得两文钱,即以奉施。佛悯此人,即为受
之。因施财故,九十亿劫常把金钱,无有穷尽。又
佛告广博仙人言:复有五种无上之施。何者为五?
一者施于如来,其施无上;二者施于众僧,其施无
上;三者施说法者,其施无上;四者施于父,其施
无上;五者施母,其施无上。今会主(某)奉为佛、法、
僧、父、母办五分财,专诚奉献,伏愿慈悲,俯垂
摄受。
卷四 第 154a 页

财供养菩萨摩诃萨

(加持普供养真言)

众等志诚,如法应和:

「 若人狭劣者,
 虽多行布施,
 受者不清净,
 故今果报少。
 若行慧施时,
 福田虽不净,
 能生广大心,
 果报亦不净。」


随心所愿皆圆满

是诸众等人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

(加持五供养真言)

普供养菩萨摩诃萨 (止)

第二时升座

(加持楞严字母真言)

儒释兼济仪当演

比丘(某)等伏闻圭峰禅师云:「始乎混沌,塞乎天地,
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孝
经》云:先王有至德要道。《戒经》云:孝顺至道之
法。设教虽殊,至道一也。始自天子,至于庶人。
家国相传,各立宗庙。虽五孝之用各别,而百行之
卷四 第 155a 页
原不殊。此则儒宗所明之孝也。舍那如来初成正觉,
顿说华严大经。菩萨大戒,戒虽万行,以孝为宗。
此则释宗所明之孝也。儒则爱护发肤,扬名后代,
致乐春不出,曾子开衾。释则祝发坏衣,法资现世,
故难陀通信,净藏回邪。此明二宗侍养之异也。儒
则棺椁宅兆,安墓留形;释则念诵追斋,荐其去识。
此明二宗居丧之异也。儒则内斋外定,想其音容;
释则设供讲经,资其业报。此明二宗斋忌之异也。
儒则四时煞命,春夏秋冬;释则三节放生,施戒盆
会。此明二宗祭享之异也。儒则条越五刑,犯当五
摘而恩赦不该;释则名标七逆,戒出七遮而阿鼻定
入。此明二宗不孝之罪异也。儒则旌表门闾,上天
之报;释则莹明戒德,净土之因。此明二宗行孝之
卷四 第 156a 页
福异也。略明数义,馀可较量。然先王立于祭法者,
令孝子敬事于神灵也。神灵者,即父母之识性也。
是知形有生灭,性非生灭。既形灭而神不灭,岂厚
形而薄神哉?又杀命而祭神者,非圣人之本意也。
何以知其然耶?《礼》曰:「父母既殁,必求仁者
之粟以祀之。」《孟子》云:「见其生不忍见其
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君子远庖厨也。」《诗》
云:「恺悌君子,求福不回。」且福之大者,莫大
放生。是释梵之本因,实天地之大德。今杀彼祭
此,岂近仁心?是为可忍,孰不可忍?虽云祈福,
卷四 第 157a 页
福,实是立雠。自徇虚名,殃于神识。经云:昔有
贤者奉法精进,得病奄亡,妻子哀恋,火葬收骨,
安葬已讫,月旦晦朔,烹杀生命,上冢号哭。亡者
戒德,终乃生天。天眼遥见,悯而笑之。变作小儿
于边牧牛,牛便卒死,儿即号哭,割草著前,晓
谕令食,如此终日。众人怪笑,共往语言:「牛死
号哭,牛岂知乎?汝愚痴也。」小儿曰:「我不
愚也。牛死常在,犹可有望。汝父已死,设百种食,
共向号哭,燋骨岂知?吾本汝父,蒙佛生天,见子
愚痴,故来启导。欲得如我,宜当进道。」忽然不
见。妻子奉教,同时生天。以理推之,难凭血祭。
卷四 第 158a 页
若父母生于鬼趣当设祭者,岂不闻「黍稷非馨,蘋
蘩可荐。应知礿祭,胜于杀牛。况鬼神等差,岂
皆受飨?」夫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
天之罔极,唯释氏之教焉。遂乃搜索圣贤之教,虔
求报答之方。得此法门,实为妙行。冀诸闻听,勉
力修行,庶几点化背恩人,尽使回心酬罔极。

「 儒释皆宗道贯通,
 星分爪剖赖圭峰。
 放生作福恩堪报,
 改祭为斋善可从。
 施戒更当资福业,
 岁时休但想音容。
 先王古佛相弘济,
 类我螟蛉可指踪。」


大孝释迦牟尼佛

祸福浅深仪当演
卷四 第 159a 页

《说文》曰:父者,矩也;母者,收也。矩也者,
轨则之谓也。授之以性,成之以形,传之以义方,
教之以《诗》《礼》,故曰:有父以瞻也。收也者,
涵育之谓也。十月怀耽,三年乳哺,忧劳尽力,憔
悴甘心,故曰:有母以依也。父母之恩,卒难可纪。
然则顺之则福至,逆之则祸生。祸福之门,皆因于
我。故经云:慈童长者其父丧后,财贿用尽,役力
卖薪,因得两钱奉养于母。次得四钱,及八钱、十
六钱,亦奉于母,孝心转胜。众人语云:「汝父在
日,入海采宝。」后归问母,母同前说。遂禀其母,
欲作父业。母戏许之,子便辞母。母曰:「我有一
子,当待我死,何由可放?」子曰:「以信立身,
许我已定。」母即以手牵挽发髻,子便绝发而去。
既入大海,多获珍宝。于时一夜大风卒起,众商既
失,遥见一城绀琉璃色,饥渴奔投。有四玉女擎如
意珠,作娼伎乐,而共来迎。四万岁中受大快乐,
卷四 第 160a 页
自然生厌,又欲前去。至颇璃城,有八玉女,受八
万岁。又至白银城,十六玉女,受十六万岁。又至
黄金城,三十二玉女,受三十二万岁。准前舍之,
但当前行。近见铁城,心中疑怪,遂入铁城,见有
一人头戴火轮,舍置头上,即便出去。慈童问言:
「何时得免火轮之苦?」答言:「世间有人,作其
罪福,一如汝者。由汝先于阎浮提内日以两钱奉
母,故得琉璃城四万岁受乐。由奉四钱、八钱、十
六钱,故得八万、十六万、三十二万岁受乐。末后
背母恩,绝发而去,故得受此火轮之苦。有人如汝
作此罪福,方可代汝,汝可得脱。」因即问言:「此
有罪人如我类否?」答言:「其数百千。」慈童
闻已,便发愿言:「所有罪苦并集我身。」念已,
火轮即时堕地。佛告比丘:「时慈童者,我身是也。
卷四 第 161a 页
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
养,获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尽心孝顺父母者也。」
《孝行录》云:行孝之人有十种功德,不孝之人
有十种过患。且十种功德者:一者父母欢喜;二者
众人乐见;三者诸圣加护;四者州县推举;五者官
赐粟帛;六者朝廷奖誉;七者旌表门闾;八者往生
净土;九者常值诸佛;十者成等正觉。十种过患者:
一者父母忧愁;二者人不喜见;三者多遭霹雳;四
者或陷王法;五者死入地狱;六者出为饿鬼;七者
为枭獍蝮蠍;八者遗弃小儿;九者为孤贫独老;十
者永沈苦海。此数者罪福如前,浅深有别,远害就
利,可不孝乎?然上根者率性而孝,中根者循礼而
孝,下根者畏刑而孝。畏刑则循礼,循礼则率性,
此古人立法之本意也。向下摘取《孝经》五句之文,
以辨三教生前殁后奉亲之道。切希会众决意行持,
乾枯业海之波澜,成就圣人之德业。

「 卖薪行孝见慈童,
 顺逆皆由一念中。
卷四 第 162a 页
 玉女承颜花报谢,
 火轮堕地业因空。
 经标十种排功过,
 道被三根品异同。
 火急修行勤奉养,
 背恩何日出樊笼?」


大孝释迦牟尼佛

(加持释迦佛真言 拔除罪障真言 歌赞)

居则致其敬仪当演

居而能敬,则容止可观,尊卑有分。如不能敬,
虽群会屯聚,犬马何别?是以古人有色难之诫,孝
子怀知敬之心。定省如期,温清不懈。侍坐则衣冠
济济,承颜则言貌温温。纵斑衣彩戏则尤怀谨恪之
心,任银屏隔坐而岂无战悦之色?诚非伪行,性出
天资。故经云:菩萨慈孝于父母者,性存报恩,恭
敬承事,远恶就善,随时供给。夙兴夜寐,瞻父母
意,无事不办;所得教训,未曾遗失。心所修行,
常自观察。当办何事,所闻教诲,寻即知之。常怀
卷四 第 163a 页
欢喜,一心爱敬。尽知父母之心,常念报恩之事。
又佛告舍利弗言:复有专修义利,谓于身命无所顾
惜,于觉分法有所希望,妙菩提心以为前导,而于
父母专修供养。曲躬合掌,谦下问讯;迎送给事,
并和顺业。是则名为专修义利。又佛告给孤独言:
孝养父母,出辞还返,不失颜色;晨定暮省,小心
翼翼。念二亲恩,而无穷极。道经云:元始天尊告
上智仙人言:若或有人能为父母,当以降生之日默
念二亲生我之恩,精勤斋戒,广修众善,以报劬劳。
《孝行录》云:孝子目无异观,耳无异听。怡声下
气,叉手正容。痒不敢搔,寒不敢袭。问然后对,
时然后语。言不争先,事不专决。不命之坐不敢坐,
不谓之去不敢去。所居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恶言
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父母之过不外扬,妻妾之
言不专用。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斯可谓之敬矣!咄嗟我辈,有亲而不能敬,出入不
卷四 第 164a 页
告,用度不常。狭侮尊亲,交结群小,耽荒酒色,
较量是非。父母忍之则恃气虚憍,父母责之则反睛
怒目。甚者至于违礼越禁,败业破家。根其原由,
是皆不能敬其居也。仰观如来之教,岂不愧哉!盖
如来是三界之至尊,常有天人侍卫,故屈慈父,而
反拜之。王欲拜时,如来举身,高七多罗树。且受
其拜者,道在子也;不正受者,表致敬也。故圭峰
云:「居则致其敬者,儒则别于犬马,释则举身七
多。」而世人只知子敬其父,而不知父敬其子。故
当知,情可泯而行不可亏,恩可微而道不可屈。

「 敬事双亲问起居,
 归宁色养日无亏。
 晨昏定省看承我,
 冬夏温凉点检渠。
 泣竹冬月天生笋,
 扣冰渊跃雪天鱼。
卷四 第 165a 页
 踊身高七多罗树,
 方信如来道有馀。」


大孝释迦牟尼佛

养则致其乐仪当演

亲能养我,我不能养亲,则背恩也。若能不背于养,
则乐在其中矣。孝子当念十月怀耽,三年乳哺,推
乾就湿,咽苦吐甘。至于成人,委之以家门,训之
《诗》《礼》。盖孟母有三迁之教,柳亲有和胆之
勤。此皆亲能养我也。我既成立,义当养之。历观
古人,屈指可数。如负米之子路,怀橘之陆绩。老
莱戏䌽,潘岳捧舆,朱隽贩缯,江革佣力。或尊荣
于富贵,或卑下于贫贱,是其能养均矣。故佛告郁
伽长者言:在家菩萨积聚财宝,非不如法,平直正
求,不逼切他。如法得对,起无常想。悉舍无吝,
给事父母。又经云:是诸众生尊重供养于父母者,
是人常有梵释护世之所扶持,能令居家安隐丰乐,
如是现世果报珍宝,皆因供养父母而得。又于来世
卷四 第 166a 页
生在人中,或复当来得生天上。何有智者闻是法音,
于父母所不勤供养?又佛告给孤独言:财有三种:
一曰下财,谓能积聚,不孝父母,不奉圣人,不好
布施,不达悉空故;二曰中财,谓孝顺父母,又施
他人,但不信死后更生,不肯布施修后世福故;三
曰上财,能以衣食孝顺父母,奉敬先圣,布施无乏,
使成道德,独步无侣故。《僧祗律》云:父母不信三
宝,即少供给;若信三宝,理宜恣与。此明出家之
士奉为父母。《增益经》云:父母与一生补处菩萨等,
故应承事供养。道经云:若或有人能为父母多修斋
供,广造真经,读诵受持,教人遵奉,当知是人及
于父母,承此果报,即得长生,给养自然,心灵快
乐。《孝行录》云:且如天降黄金,林生紫笋,并非
常道,不若治生。或市井经营,或田畴布种,或日
求升合,或富有家资,应思俭则有馀,勤则不匮。
操持上味,奉给双亲。下品蔬食,自供口腹。又为
卷四 第 167a 页
修治寝室,开豁轩窗,热则通风,寒则贮火。或捶
背而理发,或设浴而授衣。又宜选买䌷绵,多藏罗
绮。不厌盈箱之奉,况当衣帛之年。夏则薄凉,冬
则轻暖。裁缝既毕,奉献尊亲。至如嘉果茗茶,亦
合常时奉养。果能如是,乐莫大焉。恐或悖逆凶顽,
荒淫无度,朝昏不顾,甘旨全无,致使爷娘悲愁哽
噎。甚者穿花踏柳,走马斗鸡。一己浮游,二亲饥
馁。根其原由,是皆不能乐其养也。谛观如来昔为
太子割肉奉养父母者,岂不愧哉?得道之后,又以
其道谕于父母,亦非世人所能及也。故圭峰云:「养
则致其乐者,儒则怡声下气,温清定省,故有扇枕
温席之流;释则节量信毁,分减衣钵,故有割肉充
饥之类。」古规有在,善法宜遵。月亏却许重圆,
亲老无由再复。
卷四 第 168a 页

「 养须致乐善看承,
 和意怡颜侍寝兴。
 捧檄经年伸悦怿,
 戏斑终日笑凭陵。
 陆郎甘旨忻怀橘,
 朱隽宁亲喜贩缯。
 争似如来全道力,
 净居忉利等閒升。」


大孝释迦牟尼佛

(加持护命善门真言)

病则致其忧仪当演

亲病子亦病,亲安子亦安,亲之身即子之身
也。父母有病,痛彻子身,如此相知,岂不忧也?
汉文帝口尝汤药,庾沙弥身试艾针。蔡顺尝吐,士
岩吮痈。肩舆奉亲,设拜求药。十旬不解带,七旬
不寝寐。或卖身破产,或祷鬼祈神。灯点长明,
幡悬续命。古人于此,亲病怀忧。故目连白佛言:
世尊,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救度现世父母,可为
尔否?佛言: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
卷四 第 169a 页
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先为所生现在父母,
以百味饭食施十方自恣僧,愿我父母,寿命百年。
《药师本愿经》云:佛告阿难:若帝后妃主、储
君王子、大臣辅相、中宫䌽女、百官黎庶为病所苦,
及馀厄难,亦应造立神幡,燃灯续明,放诸生命,
散杂色花,烧众名香,病得除愈,众难解脱。道经
云:或因父母疾病缠绵,建立道场,修崇道法,其
病即愈,平复如常;或因父母险厄囚系,恶鬼害身,
虫兽为妖,梦寐惊恐,但能恭洁念道修斋,退殄灾
殃,消除魔鬼。《孝行录》云:忽尔双亲有疾,犹如
万箭攒心。自代无门,宜求诸圣。又念业通三世,
病起多端,理宜色不满容,行不正履。怒而不笃,
言而不闻。晓夕忧勤,左右扶策。衣不解带,药必
先尝。净洗唾壶,躬安浊器。纵逢瞋怒,不退精勤。
卷四 第 170a 页
或于塔寺祈祷,或仗僧徒忏悔,感蒙圣力,冀得亲
安。所以文王一饭,武王亦一饭;母氏不食,符表
亦不食,良可鉴矣!其或略无垂顾,纵任沈疴,荏
苒因循,遂致离别。考之藏教,谓之横死。既为人
子,安能忍哉?根其原由,是皆不能忧其病也。观
夫忍辱太子,敲骨出髓治父王病者,岂不愧哉?圭
峰云:「病则致其忧者,儒则武王不脱冠带,文王先
尝汤药;释则太子以身为药,高僧以身为誓。」而
世人以草木金石之药疗病,是为极矣,而不知以头
目髓脑之药治病瘉胜。又如来能以法药治其心病,
必置父母于无患之地,究竟常乐矣!然众生身病不
少,谁知心病尤多。身心之病能除,佛法始知玄妙。

「 亲病当知子负忧,
 求医问药莫知休。
 卖身破产终无吝,
 设拜肩舆不用羞。
 代死要为潜耀辈,
 吮痈当作士岩俦。
卷四 第 171a 页
 更能仰叩真慈父,
 天理争教疾弗瘳。」


丧则致其哀仪当演

身之丧,不如心之丧。身之丧止于三年,心之
丧永劫在念。故如来报亲于累劫,大悲发愿于前生。
况我凡夫,敢忘丧制?孝子当念父母初生我时,忧
惧万端。我临父母之丧,宁不哀恸?遍观上古,谁
不悲哀?所以曾参七日不餐,王延三年泣血;守真
哀毁骨立,樊宏病不自支;颜乌助土成坟,董永贷
钱助葬;许孜悲号而鸟兽翔集,王褒泣血而
树色惨悽;方储感白兔之祥,蔡邕有连理之瑞;梁
武帝践霜雪而伤叹,陆士衡痛慈景之先违。伟哉真
哀!壮哉古哲!如婆罗门女,福德深厚,诸天钦仰;
为母死亡,哀号之甚,礼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以资冥
福。忽闻空中有声报曰:「圣女勿致悲泣,我今示
汝母之去处。」女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
卷四 第 172a 页
空中再报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觉华定自在王如
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汝。」又
波斯匿王为太后崩,泣不自胜,挥泪而言:「世尊
,太后无常,年在期颐。无少壮力,夙夜孝养,未
曾违忘。命可赎者,尽当持赎。若以金银城郭,若
以人民可以赎者,尽当持赎。」佛言:「大王当知,
有四大恐畏,无能避者。云何为四?老为大恐畏,
肌肉消尽;病为大恐畏,无强健志;死为大恐畏,
尽无有寿;恩爱别离为大恐畏,哀号迷闷。此四者,
不可以刀杖避。」即说偈言:

「 一切人归死,
 无有不死者。
 随行种祸福,
 自获善恶业。
 地狱为恶行,
 善者必生天。
 明慧能分别,
 唯福能遏祸。」

卷四 第 173a 页

《孝论》云:法云在母之忧,哀号殊甚,饮
食不入口累日;慧约之父母垂死,皆号泣不能自
存。然佛教略彼丧制,哭泣者盖欲泯爱恶而趣清净
也。苟爱恶之心未息,尚留于物,临丧而弗哀,亦
人之安忍也?律曰:不展哀苦者,亦道俗之同耻也。
堪嗟末俗,忽略所生,棺椁不施,衣衾不举。闻乐
而乐,临丧弗哀。根其原由,是皆不能哀其丧也。
谛观释迦亲自舁棺,人天为之哭泣,目连见母不食,
哀号声震三千者,岂不愧哉?圭峰云:「丧则致其
哀者,儒则武丁不言,子皋泣血;释则目连大叫,
调御舁棺。」然世人能擗踊哭泣,哀以送之,终不
知父母精神之所往。我佛了知父母俱在天宫受生,
卷四 第 174a 页
或破烟然,或登实际。众若未明天眼,不睹慈颜也。
须当克苦修行,免使历生辜负。

「 临丧孝子具真哀,
 擗踊号咷五内摧。
 呕血数升悲在膂,
 忘餐七日泪横腮。
 目连大叫真贤者,
 调御舁棺信善哉。
 不向真乘消爱见,
 从前感动总痴孩。」


大孝释迦牟尼佛

(加持花聚陀罗尼真言)

祭则致其严仪当演

祭而不严,如不祭。能严于祭,君子向之。佛
法未来,三代谨严于祭;佛法既至,理宜改祭为斋。
斋祭虽同,损益有异。盖祭具牲醴,斋献蘋蘩。存
殁有因,祸福相倚。故有扣冰鱼跃,泣竹笋生。涧
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
卷四 第 175a 页
行潦之水。可以荐于鬼神,可以馐于王公。又云: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此乃古人祭之严者
也。经云:饿鬼好人,各具五百。而饿鬼家子孙歌
舞,好人家子孙啼哭。或问世尊:何尔如是耶?佛
言:饿鬼家子孙为其作福,当得解脱,故乃歌舞;
好人家子孙为其杀害,将受大苦,故乃啼哭。《地
藏本愿经》云:大辩长者白地藏言:南阎浮提众生
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
善因,是命终人,得解脱否?答言: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及营斋之
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
卷四 第 176a 页
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
力。若能精勤,七分之中,亡者获一。六分功德,
生者自利。道经云:若复有人,或为亡者七七修斋,
转诵灵文,以资魂识,不历涂毒,便得生天。《孝德
传》说:孟宗母丧,毁瘠致病。母性嗜笋,宗欲以
笋祭,即入竹园,哀告天地,乃得以祭。伤嗟末法,
宗庙堕颓,礼法崩坏,衣冠不具,斋祭不严。根其
原由,是皆不能严其祭也。谛观如来示目连以方便,
令设盆供脱母氏一切饿鬼之苦者,岂不羞哉?圭
峰云:「祭则致其严者,儒则孟宗荐笋,释则目连
饷饭。」故《梁武忏》云:为亡人作福,如饷远人。
若人生天,增益功德;若在三途八难,速令解脱。
卷四 第 177a 页
盖人之精神,历变化,亘古今,终不灭也。如火之
在薪,薪虽尽而火曷尝烬乎?但恐其善恶之习浅深
不同,或升或坠,亦自别耳。正好以慧为炬,以慈
为舟,冀不滞于昏衢,得永超于苦海。

「 当思祭则致其严,
 礿禘蒸尝礼法兼。
 明法唯忻陈簠簋,
 克诚配享奉齑盐。
 休将大辩斋蔬弃,
 须信青提钵饭甜。
 人哭鬼歌无用怪,
 来昆善恶佛能占。」


大孝释迦牟尼佛

化风远被仪当演

天下之有为者,莫盛于生也。吾资父母以生,
故先于父母者也。孝子当念:身从何来?从父母来。
父从何来?从祖父母来。母从何来?从外祖父母
来。又念伯父、叔父、舅氏之属,皆父之类也;
伯母、叔母、姑姨之属,皆母之类也。推父母甘旨
卷四 第 178a 页
之心,则无不供承;推父母教令之心,则无不随顺;
推父母医药之心,则无不看侍;推父母修行之心,
则无不劝助。虽礼有先后,事有通扃,而爱敬之心,
皆如父母。乃至兄弟姊妹,甥侄子孙,皆父母之支
派也;执劳运力仆妾之属,皆父母之使令也。虽尊
卑贵贱有殊,而爱敬之心则一,故得上下欢心以事
父母。古有聚族数百口,同居数百年,岂有他哉?
皆爱敬父母而及于宗族故也。所以邵兴荣八世共
住,封延伯三世同财。至如尺布共之,积年合爨,
牛马相乳,鸦鹊同巢,此数者,皆由内和故能外感,
又乃自爱其亲,施及一切者。如彼男子在家,女子
在室,上有慈父,下有慈母,劝以全功专修孝行,
卷四 第 179a 页
此孝之根本也。次又劝彼为孙者孝于祖父母,为外
孙者孝于外祖父母,为养子者孝于所养父母,为妇
者孝于舅姑,为婿者孝于妻之父母,为仆妾者孝于
主人,此孝之枝叶也。然皆不忘养育之恩,一一孝
于本生父母,如枝叶不离本根也。此则孝无不在而
父母为宗。若以此为宗,则无施不可。若孝子之事
君也,以孝道养君之心则为师臣,以孝行行君之法
则为大臣,敬君而君亦敬其宗庙社稷则为社稷之
臣,爱君而君亦爱其黎民百姓则为天下之臣,推色
难之心则为良臣,推几谏之心则为直臣。皆移忠之
道也。是故四海之内皆孝子,四海之内皆忠臣。若
孝子之临民也,以孝道感民之心则不言而化,以孝
行为民之法则不令而威。敬其民而不敢慢,则民亦敬
之如父;爱其民而不敢伤,而民亦爱之如母。推事父
母之善巧,则可使为能吏;推事父母之谨畏,则可
使为循吏。治一国则一国之人孝,治一乡则一乡之
人孝。伤夫!人皆有亲,而鲜能养;人皆有子,而
卷四 第 180a 页
鲜能孝。若有孝子能养其亲,则闻其名者无不赞叹,
见其面者无不瞻仰,观其行者无不诚服,仰其风者
无不教化。亦能振天地,感鬼神。则鬼神匡扶,天
地覆载,自然祸乱不作,灾害不生,五福聚于双亲,
百顺流于九族,风雨调顺,国家安宁者也。所谓
头头俱挺露,物物尽瞻依。

「 淳风远被化浇漓,
 本固须知叶不衰。
 三世同财财愈盛,
 积年合爨爨常炊。
 马牛相乳和如此,
 鸦鹊同巢义可知。
 祸乱不生灾害殄,
 君臣父子太平时。」


大孝释迦牟尼佛

(加持庄严王陀罗尼真言 歌赞)

孝行感验仪当演

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端。
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存其用,无道
卷四 第 181a 页
也。用所以验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未见行
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验乎父母,能为道
乎?故知龙吟云起,虎啸风生,孝越常伦,自然感
应。特标祥瑞,警策人间。不孝者自格其非,行孝
者愈坚其志。今当标举,各冀称扬。大舜微时,父
母使浚井,从而掩之,出于东家井中。盖大孝之力
能尔,故神龙所护也。郭巨掘地,得黄金一釜,上
有文曰:「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夺,人不得取。」
刘殷夜梦西篱下有粟,掘之得百石,名曰:「七年
粟,赐孝子刘殷。」食七年方尽。宋思礼母病思泉,
以大旱,泉水皆涸。思礼祷之,泉忽涌于庭下,日
不乏汲。姜诗母好饮江水,诗因取水,被溺而死。
后泉涌于舍傍,味如江水。徐绩事母至孝,虽赴试
省围,亦须迎侍。登第,还家奉养,不求仕进。后
朝廷闻其孝,就命常为本州教授,以从其志。滕昙
卷四 第 182a 页
恭年五岁,母患热,思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衔
悲哀切。俄有一沙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
还以与母。寻访沙门,莫知所在。赵符制名君锡,
父老肌重,上下马难,人莫能于扶持。每朝会请谒,
君锡侍行,则父体轻健。人以为孝感。蔡顺拾椹,
赤黑二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
母,赤者自食。」贼知其孝,乃遗米而去。徐州有
孝妇,以二器盛菜。有老人问其故。妇曰:「美菜
供姑,恶菜与子。」老人曰:「岗南有菜,可以取
之。」妇至岗南,见菜生满地。古翂父为吏所陷,
罪当大辟。翂乃登闻鼓,求代父死。武帝异之,乃
宥其父。许坦年十岁,随父入山采药。父为猛兽所
搏,坦即号叫,以杖击之,兽走父全。太宗谓侍臣
曰:「坦虽幼童,能致命救亲,深可嘉尚。」乃授
文林郎。张元其祖丧目失明,元请僧诵《药师经》
卷四 第 183a 页
行道七日,夜梦人曰:「三日后祖目必差。」已而
果然。解叔谦母有疾,遂向夜于庭中稽颡祈祷,闻
空中语曰:「此病得丁公藤乃差。」求服之果愈
。郑潜耀母寝疾,刺血为书,请于诸神,乞以身代。
火尽而「神许」二字独不化,翌日母愈。杨炎一门,
三世以孝行称,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王少玄父
仕于郡西,隋末为乱兵所害。后欲求骨以葬。时
白骨满野,无由可辨,乃刺血渗之,旬日竟获父骨。
何琦丧母泣血,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及,
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颜乌至孝,父亡,
负土为坟。群鸟衔土以助之,口中血出。遂名其
县为「伤鸟县」。宗乘父丧,躬自负土作坟,不久
卷四 第 184a 页
而成。坟土自高五尺,松竹自生。吴隐之执丧过
礼,家贫,无人助哭。每哭之时,常有双鹤鸣叫也。
夏方遭疫疠,父母等死者十三人。方年十四,夜则
号哭,昼则负土。葬毕,庐于墓侧。乌鸟猛兽,驯
绕其侧。王褒葬其父,庐于墓傍,墓前有数柏树。
褒涕泣所著之树,树色惨悴,与馀树不同。梁文正
父母俱卒,文正恨不获终养,乃穿圹为门,蹬道出
入。晨夕洒扫其中,结庐墓侧。自是不言三十年。
其后有甘露降于茔树之前,白兔驯绕。乡人以为
孝感所致。元德秀丧母,哀甚,刺血绘佛之像,书
佛之经,而史氏称之。李观居父之忧,刺血写《金
刚般若》,遽有奇香发其舍,郁然连日,及之其邻。
释道丕,母许氏,初生如天童子。其父殁于王事,
丕遂出家。年二十,往霍邑立草庵,鸠工聚集白骨,
卷四 第 185a 页
昼夜诵经,祝曰:「我今志为人子,岂无灵验者
乎?」未数日,果有髑髅跃出于前,丕遂抱持归华
阴。是夜母梦夫归,明晨骨至。亦可谓全孝也。释
宗颐,母陈氏,师出家后,常劝母持菩萨戒,注想
弥陀。又令剪发为出家僧。于未终时,梦见尼僧十
馀辈相召。母梦觉以告师。师曰:「此乃往生之祥
也。」言已,母色变白。至临终时,精神爽利,倍
于常日,合掌向西端坐,于念佛中忽然坐灭。此亦
全孝者也。如近世孝感者,今大丞相虞公有减臣之
算,增父之年,事章达于上。帝嘉其纯孝,遂著名
于辅相籍中。乃邛南刘浩然拜章之验,士大夫以此
敬之。

「 孝感如前验颇详,
 神明造物卫行藏。
 白鸠标瑞栖其宇,
 芝草呈祥挺在堂。
 陈氏梦尼生净土,
 李公刺血发天香。
卷四 第 186a 页
 隆兴丞相心词妙,
 天下人心好忖量。」


大孝释迦牟尼佛

普劝大众仪当演

经题

比丘(某)谨白大众:父母者,形生之本,人道之恩。先
圣后圣,成道树教,未始不先于父母者也。若父母
在堂,如佛住世,应起难遭之想,当生孝养之心。
此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也。若父母即世,如
佛入灭,应起报恩之想,常生拔苦之心。此则丧则
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能如是者,则孝子之事亲
终矣。历观自古,谁不尊崇?是知父母之恩,既比
昊天之德,涓尘之孝,愿酬河海之亲。凯风念吹棘
之心,南陔有采兰之咏。况乎花卉有重开之日,蟾
蜍见复满之期。惟有双亲,无多岁月。所以为臣者
念报刘之日短,为儿者乐事亲之日多。庄生有过隙
之言,孔圣动逝波之叹。故圭峰禅师通明二宗教典,
卷四 第 187a 页
设教虽异,事亲则同。上来一一叙陈,大意笃于行
孝。然行孝者,即报恩也;报恩者,即度脱也。欲
度脱者,于此三事当须了知。一者了知亲有远近,
二者了知恩有重轻,三者了知报有分全。且亲有远
近者,远即多生父母,近即今生父母。恩轻重者,
今生父母恩德最重,多生父母渐渐轻耳。报有分全
者,但能侍养一生,名之为分;必能度脱多生,名
之为全。又儒教所宗,偏重于父;谓人以形质为本,
传体相续,故取姓于父。但数父祖以上,乃为七世。
释教所宗,偏重于母;谓人以性识为本,形质是
性识所依,母是子身寄托之处,故依母而生。却推
此身以前,乃为多生。今此道场论行孝者,等而
卷四 第 188a 页
非偏;论报恩者,全而非分。故一切诸佛成道之时,
多生父母皆相会遇,闻法获益。又佛告诸天言:父
母生子,多有所益,要当报恩。过去诸佛所生父母,
先取涅槃,皆自供养。将来诸佛,亦复如是。只
如沙弥罗比丘,年始八岁入山修道,證阿罗汉果。
以宿命通,自知一神为五母作子。自云:我为第一
母作子时,我死之后,母见邻儿出入行步,便念「我
子在时,亦当行步」,是以悲泣;我为第二母作子
时,天命夭折,母见乳儿便念乳我,亦复悲泣;我
为第三母作子时,十岁复死,我母饭时,不得俱食,
亦复悲泣;我为第四母作子时,薄命先死,母见邻
儿因媒娶妇,悲念我故,亦复悲泣;我为第五母作
子时,年始七岁,辞家学道,我母追念,亦复悲泣。
我见五母共会而泣。我一魂神,展转作子,使令五
母啼哭发狂。是故当知,得宿命通,能知五母。又
卷四 第 189a 页
复推徵前世父母,安可较量?但学如来修出世因,
成等正觉,如上父母方得度也。若不尔者,但务立
身行道,扬名后世,实于父母无少利益。故石壁钞
主云:生前养育,犹少益于尊亲;殁后蒸尝,殊不
利于冥路。但得扬虚名于后世,徒负恩于生前。若
其亲在三途,不减分毫之苦。想兹远近,虚事劬劳,
由是迟回,故不为也。伏望大众深明此理,印定自
心。直须舍短从长,切勿务华去实。

「 君看五母哭弥罗,
 忧海无风强起波。
 定果色堕痴爱网,
 金刚杵碎死生魔。
 伤嗟弃本甘缠缚,
 黾勉知恩好切蹉。
 念念回光酬罔极,
 流光催老急如梭。」


大孝释迦牟尼佛

(加持大宝楼阁真言 歌赞 下座 止)

第二时回礼

礼佛忏悔
卷四 第 190a 页

谨按《报父母恩德经》云: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
沾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父母有大恩德;弃恩背义,
晨去暮归,不知父母动止寒温。晦朔朝晡,永乖扶
持;安床荐枕,永不知闻。参问起居,悉皆断绝。
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瞋呵欺抑。或复
父孤母寡独处空房,犹如过客寓止宅屋。妻子约束,
每事依从;父母瞋呵,全无畏惧。或复是女,婚嫁
已毕,遂萌不孝之心。夫婿诟打,忍受甘心;父母
微瞋,反生怨恨。自家骨肉,却以为疏;异姓他宗,
情深眷重。或处他邦异郡,音信不通,致使双亲肝
肠寸断。阿难,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阿鼻狱。其
狱纵广八千由旬,四面铁城,其地亦铁。铁为罗网,
炽火洞然,猛烈焰炉,雷奔电烁,烊铜烧铁,流
卷四 第 191a 页
灌罪人。铜狗铁蛇,恒吐烟焰;炮烧煮炙,支节燋
然。剑刃刀轮,如云如雨,空中乱下;或斫或刺,
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间歇。阿难,若复有人
为父母忏悔罪愆,持斋持戒,若能如是,名曰孝子。
若不行此行者,终是地狱之人。《礼》云:居处不庄
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
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又云:五刑之属三
千,其罪莫大于不孝。是知我等于父母所多有过失,
未曾了知。虽幸免于王刑,恐难逃于地狱。敢依大
觉披露罪根,仗法力以祛除,获慈风而荡散。如阿
阇世王犯杀逆罪,耆婆告言:「大王当知,如是罪
者,除佛更无能除灭者。」又佛告舍利弗:若人成
就五无间罪及犯馀罪者,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
卷四 第 192a 页
慇勤,如法忏悔。修斋会主(某)等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然后礼拜,忏悔罪咎。

比丘(某)谨白会众:今当礼佛,直须珍重,发报恩心。
愿诸世尊,当慈念我,当證知我。若我今生,若我
前生,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
一切罪障,皆悉忏悔。今依经文,先皈三宝。众等
志诚,同伸皈依。

道场忏主,与诸有情


*
归依佛  两足尊
*
归依法  离欲尊
*
归依僧  众中尊
*
归依佛  灭身业罪
*
归依法  灭口业罪
*
归依僧  灭意业罪
*
归依佛  永不堕地狱
*
归依法  永不堕饿鬼
*
归依僧  永不堕傍生

归依佛法僧三宝
卷四 第 193a 页

礼三十五佛

众等同运志诚心,诵普礼圣众真言:

(引)。萨哩嚩。怛他誐多。伴佐伴佐。啰迦噜
弥。

志心皈命礼三身平等、四智圆明、大慈大悲释
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
军佛,伏愿不违本誓,鉴察丹衷,除多生五逆之罪
愆,酬历劫二亲之罔极。

众诵普礼圣众真言:

唵。萨哩嚩。 (同前)

志心皈命礼三身平等、四智圆明、大慈大悲精
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
伏愿不违本誓 (云云)
众诵普礼圣众真言:
唵。萨哩嚩。 (同前)

志心皈命礼三身平等、四智圆明、大慈大悲无
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伏愿
不违本誓,鉴察丹衷,除多生五逆之罪愆,酬历劫
卷四 第 194a 页
二亲之罔极。

众诵普礼圣众真言:

唵。萨哩嚩。怛他誐哆。 (同前)

志心皈命礼三身平等、四智圆明、大慈大悲娑
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旃檀功德佛、无量掬光
佛,伏愿不违本誓 (云云)
众诵普礼圣众真言:
唵。萨哩嚩。怛他誐哆。 (同前)

志心皈命礼三身平等、四智圆明、大慈大悲光
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
戏神通佛,伏愿不违本誓 (云云)

众诵普礼圣众真言:

唵。萨哩嚩。 (云云)

志心皈命礼三身平等、四智圆明、大慈大悲财
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焰帝幢王佛、
善游布功德佛,伏愿不违本誓 (云云)

众诵普礼圣众真言:

唵。萨哩嚩。 (云云)

志心皈命礼三身平等、四智圆明、大慈大悲斗
战胜佛、善游步佛、不空佛、周匝庄严功德佛、宝
卷四 第 195a 页
华游布佛、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法界藏身阿弥
陀佛,伏愿不违本誓,鉴察丹衷,除多生五逆之罪
愆,酬历劫之罔极。

诵普礼圣众真言:

(引)。萨哩嚩。怛他誐多。伴佐伴佐。啰伽噜弥。

惟愿慈悲常摄受

上来礼佛忏悔,已遂周谐。愿我会众此世来
生,三障罪业,悉皆消灭。若我前生,若我馀生,
曾行布施,或守净戒,或修净行,所有善根及无上
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较计筹量,及一切父母所有善
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三世佛所作
回向。我今回向,亦复如是。众等志诚,说偈回向。

「 众罪皆忏悔,
 诸佛尽随喜。
 及诸佛功德,
 愿成无上智。
 去来现在佛,
 于众生最胜。
 无量功德海,
 我今皈命礼。」

卷四 第 196a 页

普忏罪菩萨摩诃萨

(加持灭五逆罪真言)

无边恶业罪消灭

庭际放生

闻见觉知,皆具本来佛性;羽毛鳞甲,莫非宿
世所生。倘精神之可来,非耳目之可接。都缘情想
稍异,遂致飞走各殊。为慈鸟鹦鹉,则不忘反哺之
心;为土枭破獍,则终起杀亲之想。表示人间之顺
逆,甄别孝子之是非。善能了知,不无教化。况我
如来慈力,菩萨愿力,或为善性鹿王,或作金毛狮
子。小雁衔哀,则能使猎人释放;慈鸟垂泣,亦令
稻主敬从。忍死者,为愿袈娑;说偈者,垂恩帝主。
此乃方便之力,摄化之方,汝等莫得而知,无门而
入。我今仗佛神力、陀罗尼力、施主愿力,悉皆释
放。欲令汝等,各得逍遥。《佛报恩经》云:昔有一
鸽为鹰所逐,入舍利弗影,颤惧不解。移入佛影,
泰然无怖。大海可移,此鸽无动。所以尔者,佛大
卷四 第 197a 页
慈悲,舍利弗无大慈悲;佛习气已尽,舍利弗习气
未尽;佛三阿僧祗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
习苦行。以是因缘,怖与不怖,其理别也。《孝论》
云:圣人以精神乘变化而交为人畜,恐世俗莫自
觉也。观彼飞走之属,恐是昔时之父母。正诫于杀,
为笃于怀亲;专谕于道,恐陷其精神。必令孝子
好生恶杀之心,慎终追远之念且至大矣。经云:应
生孝顺心,爱护一切众生。斯之谓也。观夫飞禽走
兽,水族游鳞,或挂罗网,或拘笼槛,或穿腮而反
翼,或系足而倒悬,将临汤火之间,欲赴砧刀之上,
忧愁恐惧,变慑慞惶。望云汉以魂消,忆林泉而胆
卷四 第 198a 页
碎。虽知万死,犹冀一生。顾眄哀鸣,以求救济。
是故《盆经疏》云:能为父母,三节放生。谓岁终
时、夏满时、忌辰时,随力所及,放诸生命。始自
一七之数,乃至七七之数,或至无量,何其妙也!
是故沙弥救蚁,流水济鱼。觊禅师建立生池,郑昌
图焚烧网罟。杨宝之疗病雀,韦丹之放神龟。孔愉
因一龟而封侯,之享由二鲤而增算。颜鲁公作放生
池碑,则著有唐之盛德;孟轲氏有闻其声诫,则信
君子之能仁。历观古人,皆能此事。今会主(某)(某)
正好开笼释槛,断缚解悬,施水焚香,合掌咒愿。
或法乐以津济,或秘咒以加持,俾令世世生生,不
遭罗网内;在在处处,常居佛影中。任去任来,无
挂无碍。向下重伸偈句,再为发明。

「 一念迷真失故乡,
 迷头认影只颠狂。
 前程不睹心花发,
 日用唯耑业识忙。
卷四 第 199a 页
 已陷罗网遭困厄,
 忽蒙香火作津梁。
 掉头展翅何来去?
 佛影弥纶自在翔。」


(加持放生陀罗尼真言 歌赞 附后)

再宣放生文

《释氏会要》云:昔者南海之滨有一枯树,
五百蝙蝠穴聚其中。有诸商人憩止树下。时属寒洌,
聚集樵薪,蕴火其中。烟焰大炽,枯树忽焚。时商
人中有诵阿毗达磨藏,彼诸蝙蝠虽为火焚,爱好法
音,忍而不去,于此命终。随业受生,舍家修学,
乘闻法音,并證圣果。今胁目尊者招集五百应真作
《毗婆娑论》,斯并枯树之中五百蝙蝠也。又《金
光明经》云:尔时如来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
便与授菩提道记:汝等天子于当来世,过阿僧祗
卷四 第 200a 页
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于是世界当成菩提,同共一家
一姓一号,名曰青目、优钵罗华、香山如来,如是
次第出现于世。时有树神即白佛言:世尊,是十千
天子何因何缘,修行何行胜妙善根,便得受记?佛
言:于过去世,有一长者,名曰流水,游行聚落,
见有一池,其水枯涸。于其池中,有十千鱼,命将
不复。长者见已,生大慈心。以象负水,救彼鱼命。
复为宣说宝胜如来名号,并解说十二因缘。彼鱼闻
已,同日命终,生于天上。佛言:尔时流水长者即
我身是,今十千鱼者即十千天子是。由闻法故,今
于我所得受道记。所以向下普为生命,称扬法乐。
伏冀薰成种智,作远因缘。速超六道四生,早證三
明八解。重将法语,更济有情。自利利他,重重无
尽。今欲宣扬圣号,大众志诚,如法应和。
卷四 第 201a 页


*
南无宝胜如来
*
南无离怖畏如来
*
南无广博身如来
*
南无妙色身如来
*
南无多宝如来
*
南无阿弥陀如来

四大部经题目 (云云)

三乘四谛法

皈依三宝

上来放生功德已竟,凭仗良因,奉报四恩,均
资三有。水陆含情,同圆种智。

(普念)摩诃般若波罗密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文卷中终
卷四 第 20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