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72a 页

宁夏西夏方塔出土汉文佛典叙录

方广锠


方按:

前些年,在宁夏某地一西夏方塔中出土一批西夏时期的
文物,其中包括一批佛教典籍。虽然残破较甚,但仍然为我
们提供了关于西夏佛教乃至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史的重要资
料。约1997年,笔者受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牛达生先生之
委托,对这批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现将大致情况介绍如
下,以供有关研究人员的参考。


*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写本,卷轴装,首存尾残。现存一纸24行,长约47
釐米,宽约22釐米,共断为A~G等7个残片,简况如下:

A.约47釐米×13釐米,共24行,为原文献之上半
部分,通卷下部残缺。

B.约9.3釐米×10.1釐米,存4行,可缀接于A残
片之首部。

C.约3.2釐米×3釐米,存2行,目前尚无法缀接。

D.约1.2釐米×0.7釐米,存1行,目前尚无法缀接。

E.约2釐米×1.5釐米,存残字痕,目前尚无法缀接。

F.约24.3釐米×12釐米,存13行,可缀接于A残
片之中部。

G.约4.7釐米×8釐米,存2行,可缀接于A残片之
尾部。

本文献有首题,作「圆觉道场礼□〔忏?〕一本」。现录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73a 页
文如下。录文时,一律按照现有行款,并标著残片号与行号。
即「A1」下附的文字,表示这些文字见于残片A之第一行。
「B2」下附的文字,表示这些文字见于残片B之第二行。如
本录文之「A13」行作:

A13.阿弥陀佛处。同前云云。F8.南无遍十方界
尽〔虚〕

则表示「阿弥陀佛处。同前云云」在A残片的第13行,
而「南无遍十方界尽〔虚〕」在F残片的第8行。这两行恰可
缀接。录文中的「□」表示残字,每「□」为一字。「□…
□」为所残字数不清。「〔 〕」中为录文者据内容或残存字
形拟补的字;「?」表示所拟补字尚无把握,仅供参考。标
点为录文者所加。「◇」表示该字尚无法辨认。原文中有一
些行间夹注的双行小字,以表示省略、说明等意,为方便起
见,录文时一概录为单行大字。

本叙录以下录文,凡有特别交待者外,均按照上述体例
进行,不再一一说明。


** 〔录文〕



* A1.圆觉道场礼□〔忏?〕B1.一本
* A2.南无大慈大悲大B2.神通大光藏现□…□
* A3.净土以应圆机。我□…□〔毗〕B3.卢遮那□…□
* A4.处。云云。我今稽首礼,愿□…□B4.法□…□
* A5.中。下皆列此云云。南无大方广□…□
* A6.藏于诸众生觉地□…□F1.诸
* A7.佛处。同前。南无身□…□F2.碍
* A8.同说《圆觉经》者,百千□…□〔恒〕F3.河沙诸佛
* A9.处。同前云云。南无具大悲□…□F4.誓愿尽未来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74a 页
* A10.守护《圆觉经》者,□□F5.诸佛处。同□…□
* A11.南无东方满月世F6.界十二上愿药〔师琉璃〕
* A12.光佛处。同前云云。南无〔西〕F7.方极乐世界四十〔八上愿〕
* A13.阿弥陀佛处。同前云云。F8.南无遍十方界尽〔虚〕
* A14.空界微尘刹土,F9.□□三世长智□内
* A15.广大智愿主□…□F10.不可说佛刹微
* A16.尘数一切诸佛处。□…□F11.大慈大悲
* A17.娑婆世界随机赴□…□F12.亿
* A18.影像色身,我本师释〔迦牟尼〕□…□F13.◇
* A19.如幻智惠出谷向□…□
* A20.言教救标梦想苦□…□
* A21.入法性。此八拜先了,同前云云。○南无十□…□
* A22.牟尼佛,哀悯覆护,□…□
* A23.长此世及后身及□□□G1.不舍□…□
* A24.常想标受愿G2.普共诸众□…□


〔录文完〕


中国佛教忏法,始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极为
流行。流行的忏法种类极多,大抵依凭经典,严供五悔,即
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各宗派依凭经典不同,
忏法亦有差异。

圆觉道场礼忏法为华严宗所创设的忏法。主要依据唐宗
密所撰之《圆觉经道场修證仪》十八卷。该本篇幅较大,称
为广本。后宋净源略为《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證仪》一卷,称
为略本。此两本现均存。此外,根据高丽义天《海东有本见
行录》,宗密还著有《圆觉经礼忏略本》四卷、《圆觉经道场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75a 页
六时礼》一卷。前此人们知道华严宗在辽代极为盛行,是最
主要的佛教派别之一。本文献则證明华严宗在西夏亦较为盛
行,故亦流行该圆觉忏法。《嘉兴续藏经》中有《华严经海
印道场九会诸佛仪》,乃西夏一行法师所撰,后宋普瑞补注,
与本文献俱为华严宗在西夏盛行的依据。本文献与前述诸种
关于《圆觉经》礼忏的关系待考。

本文献有行间夹注,A残片的第21行有一个表示分段
的「○」形。从这些行间夹注看,本文献实际是某圆觉道场
礼忏法的略抄本。由于当时这种礼忏已经形成一定的规范,
为人们熟练运用,所以本文献可以用「云云」、「下皆例
此,云云」、「同前云云」等语表示对一些程式化的内容的
省略。这也说明这种礼忏在当时流传的广度与深度。


* 二、异本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拟)

写本,卷轴装。首尾均残,通卷残损严重,仅存该文献
上半部分之若干文字。现存2纸32行,第一纸长40釐米,
第二纸长15.5釐米,总长约55.5釐米,最宽处8.5釐米,
现录文如下。录文中的「(?)」表示对所录之字尚无把
握,仅供参考;「( )」中的字为对原件错字的正误,行
号为录文时所加。其他体例同前。

(从照片看,也可能18行以前为一纸,为该文献之上半
部分;19行起为另一纸。为该文献之下半部分。但两部分
似不能缀接。这个问题尚须考察原件后仔细研究。)


** 〔录文〕



* 1.大(?)□…□
* 2.恶(?)人(?)□…□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76a 页
* 3.有□…□
* 4.福利□…□
* 5.无化天□…□
* 6.身之□写□…□
* 7.六亲乡村□…□
* 8.正月一日雷电□…□
* 9.硕(?)大,有此经□…□
* 10.□□写□(此?)经得□…□
* 11.□□除难消灾□…□
* 12.□寺七十二宫寅□…□
* 13.□□鬼神等共□…□
* 14.□□受其苦□…□
* 15.□□□免灾□…□
* 16.□□欲救苦众□…□
* 17.□□◇◇无□…□
* 18.□□□伪毁傍(谤)之□…□
* 19.□自然分殷〔勤〕□…□
* 20.□萨闻佛所说□…□
* 21.□踊跃心中快◇□…□
* 22.□卷经   ◇□…□
* 23.□…□◇◇◇香(?)□…□
* 24.□…□无(?)人(?)行
* 25.□…□有地无人耕
* 26.□…□◇◇乱黄行
* 27.□…□◇◇分明
* 28.□…□写此经□…□
* 29.□…□日去朝□…□
* 30.□…□写此经三本免□…□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77a 页
* 31.□…□免□一家留◇□…□
* 32.□…□


〔录文完〕


本文献虽残损严重,但从现存的内容,可以判定为是与
《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新菩萨经》《劝善经》等同类的
民间传帖。故拟名作《异本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此类传
帖,在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多。从现有资料看,早在东晋南北
朝时间,这类传帖已经出现,可参见敦煌研究院藏《佛图澄
所化经》、《大慈如来告疏》。晚唐贞元年间,这类传帖曾在
西北地区大规模流行,可参见至今保存在敦煌遗书中的大量
同类文献。本文献则證明,直到西夏时期,这类传帖仍在民
间流传。

这类传帖是在佛教灾变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但其本身
更多地体现了中国民间的种种迷信习俗,可视为中国民间宗
教的先声。关于这类传帖的研究,可参见拙作《吐鲁番出土
汉文佛典述略》(载《西域研究》,1992年第一期。修订后
收入《敦煌学佛教学论丛》,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
司出版,1998年8月)、圆空《〈新菩萨经〉、〈劝善经〉、〈救
诸众生一切苦难经〉校录及其流传背景之探讨》(载《敦煌
研究》
,1992年第一期)、王惠民《北魏佛教传帖原件〈大
慈如来告疏〉研究》(载《敦煌研究》,1998年第一期)、邰
惠莉《敦煌写本〈佛图澄所化经〉初探》(载《敦煌研究》
1998年第四期)。


* 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

刻本,蝶装。经文为阴文,四周围以阴文界栏;疏文为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78a 页
阳文,无界栏。每纸两个半叶,每半叶7行,因下残,行字
不清,从残状及疏文看,应为17字左右。四边有边框。左
右为子母框,天地为单线框。版心单框,无鱼尾,署书名作
「略疏下」,书名上下单框。本文献原名残,今考订为唐宗
密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

现散落为A~P十六纸,其中A、D~H等6纸12个半叶
上部大体完整,下部残损,版心之下部残损尤甚。B、C均
为一个半叶,原系同纸。B为右半叶之下部,且残存有该纸
版心之下部,可见单框及「三」,应为该纸之版片号。C为
左半叶之上部。I~P为小残片。诸纸概况如下:

A.35.3釐米×20.3釐米,15行(含版心),存文相当
《大正藏》第39卷第550页中栏第24行~同页下栏第
18行。版心部分有「柳信忠一片」一行五字,系该版施刻
人姓名。由此可知本文献乃募集众资镌刻而成。

B.15.8釐米×16釐米,8行(含版心),存文相当于
《大正藏》第39卷第550页下栏第20行~同栏第28行。
首部文字与A之结尾部分应可连缀。

C.17釐米×21.5釐米,8行(含版心),存文相当于
《大正藏》第39卷第550页下栏第28行~第551页上栏第
6行。首部文字与B之结尾部分应可连缀。

D.35.3釐米×25釐米,15行(含版心),存文相当于
《大正藏》第39卷第551页上栏第7行~同栏第23行。首
部文字与C之结尾部分应可连缀。

E.35.3釐米×26釐米,15行(含版心),存文相当于
《大正藏》第39卷第551页上栏第23行~同页中栏第9
行。首部文字与D之结尾部分应可连缀。

F.35.3釐米×25釐米,15行(含版心),存文相当于
《大正藏》第39卷第551页中栏第9行~同栏第25行。首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79a 页
部文字与E之结尾部分应可连缀。

G.26.釐米5×24釐米,13行(含版心),存文相当于
《大正藏》第39卷第551页下栏第15行~第552页上栏第
2行。首部文字与F结尾部分不能连缀,中间缺失1纸2个
半叶。

H.27釐米×23釐米,14行(含版心),存文相当于《大
正藏》第39卷第552页上栏第5行~同栏第19行。首部文
字与G之结尾部分应可连缀。

I.1.9釐米×2.5釐米,1行,仅「有轮」两字,系阴
文,为《圆觉经》经文正文。可参见《大正藏》第39卷第
551页上栏第12行。这一小残片实际位置应在D残片右叶
第4行之下,中间尚残「欲故」二字,不能直接缀接。经文
原作:「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J.3.5釐米×4.5釐米,2行,仅「三唱仿」、「复始」
五字。前三字为阳文,系疏文;后两字为阴文,系《圆觉经》
正文。可参见《大正藏》第39卷第550页下栏第21行~同
栏第23行。这一小残片实际位置应在B残片第4、5两行之
上。疏文原作:「是无上义,下三唱仿前。」经文原作:「如
是三请,终而复始。」

M.3.5釐米×2釐米,1行半,可见「义下」两字。阳
文,系疏文。可参见《大正藏》第39卷第550页下栏第21
行。这一小残片实际位置应在B残片第4、5两行之首,可
缀接在J残片之上。亦即疏文「是无上义下三唱仿前」之
「义下」两字。

O.2.2釐米×1.8釐米,1行,仅「等或」两字,为阳
文,系疏文。具体位置待考。

P.8.5釐米×12.3釐米,6行(含版心)。版心中间有
版片号「二」。存文可参见《大正藏》第39卷第550页下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0a 页
栏第9行~同栏第14行。从存文可判定它与A残片原为一
纸,位置应在A残片第7行至第12行下面。但中间尚有残
缺,现两残片无法直接缀接。

K. L. N. 等三块,均为无文字小残片。

《圆觉经》为华严宗的重要典籍,也为禅宗僧人所重
视。它的流行与宗密的提倡有很大的关系。宗密著有《圆觉
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
钞》、《圆觉经大疏科》等多种著作,宣扬《圆觉经》义,成
为研究《圆觉经》的重要著作。西夏流行该文献,应视为华
严宗在西夏广泛流传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献之经文与疏文分别用阴文、阳文镌刻,在早期刻
本中较为罕见,是研究我国版刻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 四、佛顶心陀罗尼经

刻本,经折装。上下单边。每半叶约9行,每行约20
字。因残烂,每纸行数不清。且通卷下部残烂,现存残片
14个,编为A~N号。诸残片简况如下:

A.10.2釐米×18.5釐米,共9行,残留上边及上栏,
下部残缺。

B.14.7釐米×15釐米,共14行,残留上边几上栏,
下部残缺。

C.21.2釐米×16.5釐米,共26行,残留上边及上栏,
下部残缺。其中第22行与第23行之间有版片号「三」,第
23行为经名,作:「佛顶心观世音经卷中」。

D.67釐米×23釐米,共65行,为所存最大的一个残
片,由两纸粘接而成,粘接处在第44行与第45行之间。

E.3.5釐米×4.5釐米,仅两行。为一小残片。

F.3.3釐米×4.5釐米,仅两行。为一小残片。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1a 页

G.6.3釐米×5.5釐米,仅两行。为一小残片。

H.6.1釐米×10.8釐米,仅6行。为一残片。第4行
与第5行之间有版片号「二」。

I.19.5釐米×8.5釐米,共18行。为一长条残片,系
残卷之下部。

J.5.2釐米×4.1釐米,仅5行。为一小残片。

K.3.8釐米×2.8釐米,仅3行。为一小残片。

L.3.2釐米×3.5釐米,仅3行。为一小残片。

M.1.8釐米×3釐米,仅2行。为一小残片。

N.3.2釐米×5.7釐米,仅3行。为一小残片,系残卷
之下部。

本文献首尾题残,但残片C中残留经题「佛顶心观世音
经卷中」。该经乃中国人所撰疑伪经,三卷,不为我国历代
大藏经所收。但在房山石经中保存有两个刻本。甲本刻石四
条,编号依次为塔下8969号、塔下8959号、塔下8970号
与塔下8958号。乙本刻石四条,编号依次为塔下7605号、
塔下6847号、塔下7603号、塔下7602号。在民间也有经
本流传,且有相应的绘图本传世。

本文献名称较多。根据房山石经,卷上的首尾题分别作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与「佛顶心观世音
经」;卷中的首尾题分别作:「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疗病催产
方」与「佛顶心观世音经」;卷下的首尾题分别作「佛顶心
观世音菩萨救难神验」与「佛顶心陀罗尼经」。上述经题与
西夏本残存经题相符。仔细考察,诸卷首题实际仅仅是依据
该卷内容所取的名称,并非该经的总称。考虑到经文内容主
要叙述观世音所述该陀罗尼的殊胜功德,且文中多处出现
「此佛顶心陀罗尼经」的提法,则该经的名称,应以卷下尾
题之「佛顶心陀罗尼经」为正。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2a 页

因西夏本残缺较甚,现参照房山石经甲本、乙本(参见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出版的《房山石经.辽金刻经》「俊~
宁」册)录校,纂为整理本。录校时,凡属西夏本现存的文
字,一律按照西夏本现有行款录校,并标著残片号与行款
号。如「A1」表示该文字见于西夏本残片A之第一行。凡属
西夏本已不存的文字,一律按照房山石经甲本为底本,以乙
本为校本录校,以「〔 〕」标示之。这些西夏本已不存的文
字,凡可据西夏本拟定其行款者,按拟定的行款录校;而
「*」号以前的文字,因西夏本全残,已无法按照西夏本拟
订其行款,故依据房山石经甲本的行款录校。

为避文繁,凡可缀接之诸残片,一律在录校本中以残片
号与行款号表示之。如:


* A1.自在王陀罗尼H3.经印,若书写、读诵、睹视者,〔彼人所有〕
* A2.一切烦恼闭障,H4.运为不遂,或钱财耗散、〔口舌竞生,若〕
* A3.宅舍不安,或五H5.路闭塞,多饶怪梦,〔疾病缠身,无所依〕
* A4.怙,但能于晨朝时生H6.尊重心,供养〔诵此陀罗尼者,常〕

即表示残片A之第1至第4行可与残片H之第3至第6
行相缀接。缀接后,下部文字仍不具足,所缺文字根据房山
石经本补足,用「〔 〕」括示。


** 〔录文〕



*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卷上
* 尔时观世音菩萨而白释迦牟尼佛言:「是我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3a 页
* 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欲令利益一切众
* 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
* 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能离苦解脱。」
* 尔时观世音菩萨重白释迦牟尼佛言:「我今
* 欲为苦恼众生说消除灾厄临难救苦众生
* 无碍自在王智印大陀罗尼法,以用救拔一
* 切受苦众生,除一切疾病,灭除恶业重罪,成
* 就一切诸善种智,速能满足一切心愿,利益安
* 乐一切众生,烦恼障闭。唯愿慈悲,哀悯听许。」
* 尔时释迦牟尼佛言:「汝大慈悲!宜应速说。」时
* 观世音菩萨从法座起,合掌正立,即说姥陀
* 罗尼咒曰:
* 那谟喝啰二合怛那怛啰夜耶那谟
* 阿哩耶婆路咭帝摄伐啰耶菩提萨埵跛耶
* 摩诃萨埵跛耶摩诃迦嚧呢迦耶怛侄他阿
* 钹陀阿钵陀跋哩跋帝湮榼夷跢榼侄他萨
* 婆陀罗尼曼荼啰耶湮榼夷榼钵啰磨输驮
* 菩跢耶唵萨婆斫刍伽耶陀罗尼因地哩耶
* 怛侄他婆嚧枳帝摄伐啰耶萨婆咄瑟吒乌
* 诃耶弥萨婆诃
* 尔时观世音菩萨说此陀
* 罗尼已,十方世界皆大震动,天雨宝花,缤纷
* 乱下,为供养。此陀罗尼名薄伽梵莲华手自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4a 页
* 在心王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此秘
* 密神妙章句,一历耳根,身中所有百千万罪
* 悉皆消灭。此陀罗尼能灭十恶五逆、诽谤、阐
* 提、非法说法,或于三宝、师主、父母前起骄慢
* 心,或世世造业,杀生害命,或三朝、满月、嫁女、
* 婚男,横杀众生,犯无边大罪在于己身,终日
* 冥冥,不知不觉。天不容,地不载。千佛出世,不
* 通忏悔处者。如是之人,舍此一报身,当堕落
* 阿鼻无间地狱中,受其苦楚,一日一夜,万死
* 万生。经八万大劫,受罪永无出期。 若有慈
* 顺男子、女人,欲报父母深恩者,遇见此佛顶
* 心陀罗尼经文字章句,能请人书写、受持、读
* 诵,每日于晨朝时向佛前烧香,诵念此陀罗尼
* 经。如是之人,终不堕于地狱中受罪。乃至到
* 百年命尽,临欲终时,心不散乱,见十方圣众
* 菩萨,各持花台幡盖,犹如日轮,霞光满室,来
* 迎是人,往生净国。诸大菩萨舒金色手,摩顶
* 授记,口称:「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生我国
* 中,护如眼睛,爱惜不已。」此陀罗尼功德无量,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5a 页
* 何况有人闻见、书写、受持、供养。其福不
* *可称量。若复有一切女人,厌女人身,欲得成男〕N1.子身
* 〔者,至到百年舍命之时,要往生西方净土莲花〕N2.化生
* 〔者,须当请人书写此陀罗尼经,安于佛前,以好〕N3.花香,
* 〔日以供养不阙者,必得转于女身,成男子。至百岁命
* 终,犹如壮士屈伸臂顷,如一念中间,即得往生西方
* 极乐世界,坐宝莲花。〕H1.时有〔百千婇女常随娱,〕不离〔其〕
* 〔侧。又设复〕H2.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得见闻〔此佛顶心〕
* A1.自在王陀罗尼H3.经印,若书写、读诵、睹视者,〔彼人所有〕
* A2.一切烦恼闭障,H4.运为不遂,或钱财耗散、〔口舌竞生,若〕
* A3.宅舍不安,或五H5.路闭塞,多饶怪梦,〔疾病缠身,无所依〕
* A4.怙,但能于晨朝时生H6.尊重心,供养〔诵此陀罗尼者,常〕
* A5.为观世音菩萨、无〔边大神力金刚密迹随逐日夜宿〕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6a 页
* A6.卫。是人所思念事,皆〔得依愿圆满成就。又若有善男〕
* A7.子、善女人求一切愿者,欲〔成就一切种智,当独坐静〕
* A8.处,闭目心念观世音菩萨,更〔勿异缘。诵此陀罗尼经〕
* A9.一七遍,无愿不果。又得一切〔人之所爱乐,不堕一切〕
* B1.诸恶之趣。是人L1.若住若卧,〔当能见佛,如对目前。无量〕
* B2.俱胝之所积集诸L2.恶过罪,〔悉能消灭。如是之人,当得〕
* B3.具足转轮王之福。若L3.人掬〔香花供养此陀罗尼经者,〕
* B4.是人得大千之福,〔大悲法性,彼人世间得大成就。又若〕
* B5.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晨朝时面向佛前烧香诵此〕
* B6.陀罗尼经,若满千遍,即时〔见观世音菩萨,当化现阿〕
* B7.难形相,为作證明。问言所〔须何果报?悉能依愿成就,〕
* B8.消除身口意业,得佛三昧〔灌顶智力波罗蜜地殊胜〕
* B9.之力,如满果遂。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7a 页
* B10.佛顶心观世音〔经卷上〕
* B11.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疗病催产方卷中〕
* B12.又设复若有一〔切诸女人或身怀六甲,至十月满足,〕
* B13.坐草之时,忽分〔解不得,被诸恶鬼神为作障难,令此〕
* 〔女〕B14.人苦痛叫唤,〔闷绝号哭,无处投告者,即以好朱砂
* 书此陀罗尼及秘字印,密用香水吞之。当时分解,产
* 下智慧之男,有相之女,使人爱乐。
* 又若复胎衣不下,致损胎伤杀,不然儿为母死,乃至
* 母为儿亡,或复母子俱丧。速以朱砂书此顶轮王秘字
* 印,用香水吞之,当即便推下亡儿,可以速弃向水中。〕
* C1.若怀妊,妇人K1.不得吃〔狗肉、鳝鱼、鸟雀、物命之类。即〕
* C2.日须常念宝月K2.智严光〔音自在王佛。〕
* C3.又若复有善男子、K3.善女〔人,或身遭重病,经年累月在〕
* C4.于床枕,以名药M1.治之不〔差者,可以朱砂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8a 页
* C5.及秘字印,向佛M2.前用茅〔香水吞之。其病当即除差。若〕
* C6.诸善男子善女人〔卒患心痛,不可申说者,又以朱〕
* C7.砂书此陀罗尼及秘字〔印,用青木香及好茱萸煎〕F1.汤相
* C8.和吞之,一切疾患,无不除差。又诸善男子、善〕F2.女人若
* C9.至父母、兄弟、亲眷到临命终〔时,悽惶之次,速〕J1.取西〔方〕
* C10.一掬净土,书此陀罗尼,烧作〔灰,以和其净〕J2.土,作泥置
* C11.于此人心头上,可以著衣〔裳盖覆,如是之〕J3.人,于一念
* C12.中间,承此陀〔罗〕尼威力,便〔生西方极乐世〕J4.界,面见阿
* C13.弥陀佛,不住中阴之身四十九〔日。此陀罗〕J5.尼,若人贫
* C14.困、饥渴,复思衣、念食,无人救〔接者,但能至心〕E1.供养,日
* C15.以香花,冥心启〔告念佛,必得财帛衣食,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89a 页
* C16.若复有人得遇善知识〔故,诱劝书此陀罗尼经上中〕
* C17.下三卷,准大藏经中具〔述此功德,如人造十二藏大〕
* C18.尊经也。将紫磨黄金〔铸成佛像,供养此陀罗尼〕
* C19.威神之力,亦复如是。又,〔诸善男子、善女人,或东邻西〕
* C20.舍有飞符注杀,破射雄〔雌,魍魉鬼神,横相恼乱,在人〕
* C21.家宅中,伺求人便者,若遇〔得此陀罗尼经,于所在供〕
* C22.养者,是诸鬼神,悉能奔走,〔不敢侵害。〕
* C23.佛顶心观世音经卷中
* D1.佛顶心观世音C24.菩萨救难〔神验卷下〕
* D2.昔罽宾陀国中,C25.有疾病时〔疾流行,遍一国中。是人得
* D3.病者,不过一日、二C26.日,并已〔死尽。观世音菩萨便化作〕
* D4.一白衣居士,起〔大悲心,巡门广为治疗。持此法印,令〕
* D5.速请人书写此陀罗尼〔经三卷,尽心供养,应时消散,〕
* D6.当即出离外国。故知书写、〔供养,不可穷述。〕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0a 页
* D7.又昔波罗奈国中,有一长〔者,家中大富。财帛无量,唯〕
* D8.只有一男,寿年十五,忽尔〔得病,百药求医不差,命在〕
* D9.须臾,悽惶不已。时有一邻〔并长者,来至宅中,问言:「长〕
* D10.者,何为不乐?」长者遂具说〔向因缘。时长者闻说,答言:〕
* D11.「长者,但不至愁恼。唯有请〔人于家中以素帛书此佛〕
* D12.顶心陀罗尼经三卷,面向佛〔前,烧香转念,可得其子疾〕
* D13.病退散,寿命延长。」于时长〔者一依所言,便即请〕I1.人于
* D14.家中抄写。未了,其子疾病〔当下除差。感得阎罗〕I2.王差
* D15.一鬼使,报言长者:「此子〔命限,只得十六岁。今已〕I3.十五,
* D16.唯有一年。今遇善知识故,劝〔令书写此陀罗〕I4.尼经,得
* D17.延至九十,故来相报。」是时长〔者夫妻欢喜,踊〕I5.跃无量。
* D18.即开仓库,珠金并卖,更写一〔千卷,日以供养〕I6.不阙。〔当〕
* D19.知此经不可称量,具大神验。〔又昔曾有一〕I7.妇人,常〔持〕
* D20.此佛顶心陀罗尼经,日以〔供养不〕I8.阙。乃于三生之前,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1a 页
* D21.曾置毒药,杀害他命。此怨家〔不曾离于前〕I9.后,欲求方
* D22.便,致杀其母。遂以托阴此身,向〔母胎中,抱母〕I10.心肝,〔令〕
* D23.慈母至生产之时,分解不得。万死〔万生。及至〕I11.生产下
* D24.来,端正如法,不过两岁,便即〔身亡。母忆之苦痛,〕I12.痛切号
* D25.哭。遂即抱此孩儿,抛弃向水〔中。如是三遍,托〕I13.阴此身,
* D26.向母腹中,欲求方便,致煞〔其母。至第三遍,准〕I14.前得生,
* D27.向母胎中百千计校,抱〔母心肝,令其母千生〕I15.万死,闷
* D28.绝叫唤,准前生下,特〔地端严,相貌具足,亦不〕I16.过两岁,
* D29.又以身亡。母既见之,〔不觉放声大哭:「是何恶业〕I17.因缘!」
* D30.准前抱此孩儿,直至〔江边。直经数时,不忍抛弃。〕I18.感观
* D31.世音菩萨遂化〔作一僧,身披百纳,直至江边。乃谓此〕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2a 页
* D32.妇人曰:「不用啼〔哭,此非是汝男女。是弟子三生前中〕
* D33.怨家。三度托生,〔欲杀母不得。为缘弟子常持佛顶心〕
* D34.陀罗尼经,并供养不阙〔所故,杀汝不得。若欲要见汝〕
* D35.这怨家,但随贫道手看之。」〔道了,以神通力一指,遂化〕
* D36.夜叉之形,向水中而立,报言:〔「缘汝曹杀我来,我今欲〕
* D37.来报怨。盖缘汝有大道心,常持〔佛顶心陀罗尼经,善〕
* D38.神日夜拥护所故,煞汝不得。〔我此时既蒙观世音菩〕
* D39.萨与我授记了,从今永〔不与汝为怨。」道了,便沈水中,〕
* D40.忽然不见。此女人两泪〔交流,礼拜菩萨,便即归家。冥〕
* D41.心发愿,货卖衣裳,更〔请人写一千卷,倍加受持,无时〕
* D42.暂歇。年至九十七岁,舍命〔向秦国,变成男子之身。若〕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3a 页
* D43.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写此经〔三卷,于佛室中,以色〕
* D44.杂䌽作囊盛之,乃至或随身〔供养者,是人若住若卧,〕
* D45.危险之处,当有百千那罗〔延、金刚密迹、大力无边阿〕
* D46.吒钹、拘罗神,身持〔剑轮,随逐所在作卫。无难不除,无〕
* D47.灾不救,无邪不断。
* D48.又昔有官人,拟赴任怀州县令。G1.为无钱作上官行〔理,〕
* D49.遂于泗州普光寺内借取常住〔家钱〕G2.一〔百贯文,用充〕
* D50.上官。其时寺主便以接借,即差一小沙弥相〔逐至怀〕
* D51.州取钱。其沙弥当即〔便与官人一时〕乘船,得〔至一深〕
* D52.潭夜宿。此官人忽生恶心,〔便不肯谋还〕寺家〔钱。令左〕
* D53.右将一布袋盛这和尚,抛〔放水中。缘这和〕尚〔自从七〕
* D54.岁已来,随师出家,常持〔此佛顶心陀罗尼经,兼以供〕
* D55.养不阙,自不〔曾离手,所在处将行转念。既此官人致〕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4a 页
* D56.煞,殊不损一毫毛。只觉自〔己身被个人扶在虚空中,〕
* D57.如行闇室,直至怀州县中,专〔待此官人到。是时,此官〕
* D58.人不逾一、两日,得上怀州县令。〔三朝参见,衙退了,乃忽〕
* D59.见抛放水中者小和尚在〔厅中坐。不觉大惊,遂乃升〕
* D60.厅同坐。乃问和尚曰:〔「不审和尚有何法术?」此沙弥具〕
* D61.说衣服内有佛顶心陀〔罗尼经三卷加被,功德不可具〕
* D62.述。此官人闻语,顶礼〔忏悔。便于和尚边请本,破自己〕
* D63.料钱,唤〔近人只向〕厅前〔抄写一千卷,置道场内,日以
* 香花供养。后敕家〕D64.改任〔怀州刺史。故知此经功德无
* 量无边,欢喜信〕D65.受,顶〔戴奉行。
* 佛顶心陀罗尼经卷下〕


〔录文完〕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5a 页


本经是我国佛教徒所撰的重要疑伪经之一,故虽不为历
代大藏经所收,但在民间有较大的影响,一直流传不衰。是
研究信仰性佛教中观世音信仰的重要资料。本经證明西夏与
北宋、辽国一样,都盛行观世音信仰。本经通篇用中古口语
写成,对研究中古口语的语法与辞汇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西夏本虽然残烂严重,但仍有较大的校勘价值。比如房山石
经本在叙述该观世音陀罗尼的殊胜功德时,称:「承此陀罗
尼威力,便生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不住中阴佛,
不住中阴之身四十九日。」何谓「不住中阴佛」?语不可
通。西夏本则作「承此陀罗尼威力,便生西方极乐世界,面
见阿弥陀佛,不住中阴之身四十九日。」文从字顺。


* 五、众经集要(拟)

写本,缝缋装。上下单边,有竖栏。每纸两个半叶,每
半叶8行,行约15至17字不等。两半叶间留有中缝。

缝缋装是我国晚唐五代出现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根据
敦煌遗书中所存的缝缋装实物,它的装帧方式是:若干张纸
(一般为3至4张)叠为一个单元,对折为二。这样的一个
单元,类似于现代书籍的一个印张。然后将若干个这样的单
元叠合起来,从中缝的对折处用麻线将它们缝缋起来。缝缋
时采用一种复杂的绕线技巧,使得各单元成为一个整体,固
定为有明确首尾的书册状。缝缋装诸纸一般划有边框。有的
有竖栏。由于当时的纸张较厚,故敦煌遗书中的缝缋装均为
两面抄写。这样的缝缋装如果散落,则呈现一纸,左、右两
个半叶,两面抄写。同一半叶之正反两面文字衔接。如果该
纸为某单元之最里面之一纸(以下称芯纸),则芯纸正面左、
右两个半叶的文字可以衔接,而芯纸反面左、右两个半叶的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6a 页
文字互不衔接。如果该纸是芯纸以外的其他诸纸(以下称夹
纸),则夹纸每面的两个半叶的文字均不能衔接。

西夏方塔出土的这批缝缋装的钉线已经亡断,故诸叶脱
落,成为散张。这些散张多有遗失,故现存之散张文字大多
不能衔接。且原文献所写本来就不是连贯的经文,而是经文
摘抄,这就更难确定诸散张之先后次序。另外,根据牛达生
先生提供的复印件,以及通过长途电话确认,西夏方塔出土
的这批缝缋装,诸纸均非双面抄写,而仅是单面抄写。由此
看来,这批缝缋装可能由下述两种方法产生:第一种,先将
诸薄纸两两相配,粘为一较厚的纸(以下为叙述方便,将该
相互搭配的两纸称为「配纸」,其中面向里面的一纸称为
「里纸」,面向外的一纸称为「外纸」),然后按照上述缝
缋装方式分为若干单元,并装订、抄写。第二种,先将诸薄
纸对折,然后按照缝缋装方式分为若干单元装订。装订后,
再将诸纸两两相配粘贴在一起。然后抄写。两种方法的区
别,在于前一种是先配粘后装订,后一种是先装订后配粘。
用前一种方法做成的缝缋装书籍,每个单元的纸数都是双
数,也必须是双数,每个单元互不粘连;而用后一种方法做
成的缝缋装书籍,每一单元的纸数也可以是单数,并可能出
现不同单元的左右半叶相互粘连成为配纸的情况。

《众经要集》究竟用上述哪种方法做成,因未考察原
件,无从恢复原文献之缝缋装原貌,故无法作出最后结论。
在此仅将诸散叶情况介绍如下:

A.存一纸,25釐米×19.5釐米,左、右两个半叶,共
计16行。有中缝。现上部完整,下部残缺。右、左两半叶
文字顺序相接,故本纸应为该缝缋装某单元之芯纸。所节抄
内容为《无量寿经》卷上。有首题,已残,尚可辨认一个「宝」
字。从节抄经文内容看,乃叙述西方净土之七宝庄严,与首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7a 页
题相符。经文可参见《大正藏》第12卷第270页C栏第5
行至同栏第21行。与《大正藏》本相比,文字略有错漏。

B.存一纸,25.6釐米×13.5釐米,左、右两个半叶,
共计16行。有中缝。现上部完整,下部残缺。左、右两半
叶文字不能衔接。

右半叶所抄为《无量寿经》卷上,经文可参见《大正藏》
第12卷,第270页C栏第22行至同卷第271页A栏第1
行。首部与A纸左半叶经文之末尾恰可衔接,按照缝缋装的
抄写特点,可知B纸与A纸互为配纸,其中A纸为里纸,B
纸为外纸。

左半叶所抄为《大阿弥陀经》,经文可参见《大正藏》
第12卷第334页A栏第23行至同栏第29行。按照缝缋装
的抄写特点,B纸(外纸)左半叶尾部经文应与其相配之A
纸(里纸)的右半叶首部经文相衔接。但由于本文献为节抄
经文,故A纸右半叶与B纸左半叶所节抄的分别为不同的经
文章节,两者不能衔接。

C.存一残片,7.1釐米×4釐米,仅6行。出土和将它
错接在A纸下补,实际应缀接在B纸右半叶之第2行~第7
行之下。

D.存一残片,13.9釐米×21釐米,实为某纸之左半叶,
存8行。有中缝。保存相对完好。所节抄为《无量寿经》
下,经文可参见《大正藏》第12卷第274页A栏第23行至
同纸B栏第2行。经文与E纸之右半叶可以衔接。

E.存一纸,25.6釐米×21釐米,左、右两个半叶,共
计16行。有中缝。保存基本完好。左、右两半叶文字不能
衔接。

右半叶所节抄为《无量寿经》卷下,经文可参见《大正
藏》第12卷第274页B栏第2行至同栏第11行。首部经文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8a 页
与D纸尾部经文可以衔接。

左半叶所节抄为《无量寿经》卷上,经文可参见《大正
藏》第12卷第271页B栏第18行至同栏第25行。第7行
末尾有「并《无量寿经》」五字,应为前此数段经文节抄的
出处说明。第8行作「往生观行」,应为下一段经文节抄之
标题。

从D、E两纸的形态可知,两纸互为配纸。由于D纸右
半叶残缺,故现在无法判断该D、E两纸是芯纸还是夹纸。
亦即如果D纸之左、右两半叶之文字可以衔接,则应为芯
纸;如果D纸之左、右两半叶之文字不能衔接,则应为夹纸。

F.存一残片,4.1釐米×9.7釐米,仅3行。所抄为《无
量寿经》卷上,经文可参见《大正藏》第12卷第272页A
栏第17行至同栏第19行。目前尚无法与现知之任何一纸相
缀接。

G.存一残片,13.3釐米×21釐米,为某纸之左半叶,
存8行。有中缝。中下部残烂。所节抄为《观无量寿佛经》
经文可参见《大正藏》第12卷第345页C栏第13行至同栏
第22行。目前尚无法与现知之任何一纸相缀接。

H.存一残片,15.1釐米×19釐米,为某纸之左半叶,
存8行。有中缝。下部残缺。所节抄为《大佛顶万行首楞严
经》卷第五,经文可参见《大正藏》第19卷第128页A栏
第28行至同页B栏第6行。目前尚无法与现知之任何一纸
相缀接。

I.存一残片,12.4釐米×15.5釐米,为某纸之某半叶,
存8行。残破较甚。所节抄为《阿弥陀经》,经文可参见《大
正藏》第12卷第346页C栏第14行至同卷第347页A栏第
6行。目前尚无法与现知之任何一纸相缀接。

J.存一纸,26.3釐米×20.5釐米,左、右两个半叶,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399a 页
共计16行。有中缝。中缝下部残缺,馀基本完好。左、右
两半叶文字不能衔接。

右半叶所节抄为《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自第1行至第
6行之「终不能得」部分经文,可参见《大正藏》第12卷
第325页B栏第23行至同栏第29行。第6行「彼诸众生」
起至第7行经文可参见同页C栏第11行至第12行。两段文
字亦不能衔接。但第1行首部经文可与K纸左半叶之末尾衔
接。

左半叶所节抄为《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下,经文可参见
《大正藏》第14卷第99页A栏第17行至同栏第24行。尾
部经文可与K纸右半叶之首部经文衔接。

K.存一纸,27.4釐米×20.8釐米,左、右两个半叶,
共计16行。有中缝。中缝下部残缺,馀基本完好。左、右
两半叶文字不能衔接。

右半叶抄写文字两段。前3行为《称扬诸佛功德经》
下,经文可参见《大正藏》第14卷第99页A栏第24行至
同页B栏第1行。首部经文可与J纸左半叶尾部相衔接。第
4行首为该段经文的出处,作「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下」。第
四行下部为该半叶所写另一段文字的出处,作「华严经第六
十三」。第5行至第8行则为所写文字。这段文字与前此所
抄经文有所不同,不是节抄原文,而是根据《华严经》卷六
十三的一段经文撮略有关净土的要点而成。可参见《大正藏》
第10卷第339页B栏第22行至C栏第28行经文。

左半叶所节抄为《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经文可参见《大
正藏》第12卷第325页B栏第15行至同栏第22行。尾部
经文可与J纸右半叶首部经文衔接。

从上述介绍可知,J、K两纸互为配纸,且属于某一单
元之夹纸,故同一纸的两个半叶的文字不能衔接,而里纸、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0a 页
外纸对应之两半叶所抄文字则能衔接。

从内容看,本文献与《乐邦文类》「经證部」属于同一
类典籍,均系摘抄诸经典中关于净土的论述编集而成,故拟
名作「诸经集要」。从所抄典籍看,本文献与《乐邦文类》
也有重复、共同之处。因此,本文献与《乐邦文类》有何关
系,值得研究。本文献说明净土信仰在西夏甚为流行,为我
们研究西夏的佛教形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献在中国书籍装帧史上有重要价值。如前所述,我
国晚唐五代开始出现缝缋装,大体同时出现的还有粘叶装。
其后,粘叶装发展为蝶装,而缝缋装则逐渐失传,乃至完全
不为人们所知。现代出版的诸种关于书史的著作中,均没有
关于缝缋装的叙述。其实,在北宋张邦基所撰《墨庄漫录》
卷四中有著关于缝缋装的著录。该书称:

「王洙原叔内翰尝云:作书册,粘叶为上。久脱烂,苟
不逸去,寻其次第,足可抄录。屡得逸书,以此获全。若缝
缋,岁久断绝,即难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数册,错乱颠
倒。伏读岁馀,寻绎缀次,方稍完复。乃缝缋之弊也。尝与
宋宣献谈之。公悉令家所录者作粘法。予尝见旧三馆黄本书
及白本书,皆作粘叶。上下栏界,皆界出于纸叶。后在高邮
借孙莘老家书,亦作此法。又见钱穆父所蓄,亦如是多。祗
用白纸作褾,硬黄纸作狭签子。盖前辈多用此法。予性喜传
书,他日得奇书,不复作缝缋也。」

书籍装帧形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书籍载体的变化。这
是一条基本的规律。此外则越来越趋向实用与美观,这也是
书籍装帧的发展规律。从这个角度讲,缝缋装的出现,首先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1a 页
是由于晚唐、五代我国纸张的变化。当时出现一种相对比较
厚的纸,这种纸剪裁成小单张后,仍比较挺拔、舒展,易于
翻动。这样,就为梵夹装、粘叶装、缝缋装这类以单叶为基
础的书籍装帧法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也是因为传统
的卷轴装展阅不便,而梵夹装、粘叶装、缝缋装这类以单叶
为基础的书籍展阅起来则方便多了。这是晚唐、五代梵夹
装、粘叶装、缝缋装这类以单叶为基础的书籍装帧法出现的
基本原因。由于当时的纸张较厚,所以梵夹装、粘叶装、缝
缋装这类以单叶为基础的书籍一般均为双面抄写。这样,同
样数量的纸张,可以容纳的文献量则增加了一倍,这大概也
是梵夹装、粘叶装、缝缋装这类以单叶为基础的书籍装帧法
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当时也有相对较薄的纸张,不便于双
面抄写。遇到这种纸张时,人们便把它们两两粘在一起,成
为一厚叶,然后按照梵夹装、粘叶装、缝缋装等书籍装帧法
装帧,再双面抄写。敦煌遗书中有这样的实例。这也充分说
明书写载体与书籍装帧的这种因果关系。

晚唐、五代出现的梵夹装、粘叶装、缝缋装等三种以单
叶为基础的书籍装帧法,其后粘叶装发展为蝶装,成为北宋
书籍的主流。而梵夹装、缝缋装等两种装帧法逐渐被淘汰。
原因何在呢?关键有两条,首先是随著经济的发展,用纸需
求量的增长,造纸原料的扩展、造纸技术的发展,北宋时期
所造的纸张一般都比较薄,这种纸张如采用梵夹装、粘叶
装、缝缋装这类书籍装帧法装帧,就有相当的难度,装成的
书籍也甚易磨损。蝶装是北宋书籍装帧法的主流,由粘叶装
发展而来。当时的蝶装实际都是将两张薄纸粘为一叶,以此
克服纸薄这一缺点。梵夹装与缝缋装当然也可以采取两纸相
粘以增厚的办法。但是,这样一则增加了书籍装帧的难度,
二则正如张邦基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用缝缋装装帧法装帧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2a 页
的书籍,一旦订线断绝,书叶散落,就很难恢复其原次序。
这种情况在使用薄纸的情况下显得更为严重。比如敦煌遗书
中的厚纸双面抄写的缝缋装书籍,一旦散落,由于同一个半
叶的正反两面文字衔接,厘定其次序时还较为方便。北宋时
期的单面抄缝缋装书籍,一旦散落,则诸纸次序完全打乱,
要想厘定其文字先后,实难措手。西夏方塔此次出土的这批
缝缋装书籍就是如此。我认为,正是这一致命的缺点决定了
这种装帧法后代被废弃的命运。西夏出土的这批书籍是国内
目前发现的唯一的薄纸双面抄写缝缋装书籍,为我们提供了
这一书籍装帧演变史的实际例證,十分可贵。梵夹装的情况
与缝缋装大致相似,所以这种梵夹法在后代也没有能够普遍
流传开来。


* 六、三十五佛名礼忏功德文附仁宗施经愿文(拟)

刻本,从照片看,似为卷轴装。现存3纸,文字衔接。
其中首纸右侧有阴文版片号「七」,故知现存首纸实为该文
献的第七纸,则全文献原为九纸。现前六纸已佚,仅馀末尾
之第七、第八、第九等3纸。第七纸下部残烂,存版片号;
第八纸下部残烂,版片号失;第九纸上部残烂,版片号失。
从现存情况看,该文献每纸刊刻25行,行约13字。

在此先根据照片录文。录文时,凡残烂而无法辨认的字
用「□」表示,每「□」表示残烂一字。残烂字数无法确定
时,用「□…□」表示。根据文意及残存字痕拟补的字用
「〔 〕」表示。拟补而无把握的字,在其后用「(?)」表
示。录文时按照原文献行款标著行号。


** 〔录文〕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3a 页

(前残)


* 1.罪犹如墨□…□
* 2.悉皆清〔净〕□□无馀〔自〕(?)□…□
* 3.如秋月,似若明珠,内外□…□
* 4.想已然诵回〔施〕三轮体空颂
* 5.  诸佛正法菩萨僧,
* 6.  直至菩提我归依。
* 7.  我以所作诸善根,
* 8.  为有〔情〕故〔愿〕□□。
* 9.  能回〔施〕人回施善,
* 10.  所获一切□□□。
* 11.  犹如幻□□□□,
* 12.  三轮体空□□□。
* 13.如诵一遍回施既已□…□
* 14.意而住,行住〔坐〕卧四□…□
* 15.南无归依佛,南无归依〔法,南无归〕
* 16.依僧。
* 17.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 18.夜六时,或三时或〔具〕(?)□…□
* 19.时中作此三十五佛忏□…□
* 20.无始直至今时,自□□他□…□
* 21.喜,所积十不善业、五〔无〕间罪□…□
* 22.别解脱禁戒之罪,触犯菩萨禁〔戒〕
* 23.之罪,触犯秘密记句罪等一切〔过〕(?)
* 24.罪,悉得消灭。及所触犯记句禁戒
* 25.复得完全。天〔龙八部〕一切护法善
* 26.神等常随拥护,一□…□
* 27.神不能侵害,一切□…□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4a 页
* 28.于现世中无病,延年□…□
* 29.事,口舌、厌祷、咒诅、一切灾难所有
* 30.违情不祥等事,即得除遣。国泰民
* 31.安,风雨依时,五谷丰熟,花果茂盛,
* 32.永无疫疠,一切疾病,不〔遭〕(?)横□,一
* 33.切时中,常得安乐。所祈愿□…□
* 34.充足,临终之时,无诸痛苦。□…□
* 35.念三十五佛而为上〔首〕(?)□…□
* 36.极微尘数,上师本尊□…□
* 37.来接引,随意往〔生〕□…□
* 38.闻法即得摄受□…□〔功〕
* 39.德悉得圆满,速證无〔上正等正觉〕(?)
* 40.也。
* 41.依三十五佛昼夜时□…□
* 42.重罪齐门。
* 43.朕谓剖裂宗风,方究〔空〕□…□
* 44.廓彻心境,始分理性之〔玄〕□…□
* 45.相好之庄严,罔启修为□…□
* 46.凭圣象,得契玄诠。故我
* 47.觉皇应身法界,玉毫耀于幽显,金
* 48.色粲于人天。或成道此方,示救□
* 49.于他国;或住寿一劫,广演教于〔祗〕(?)
* 50.□。□贤劫以题名,历星宿而莫□。
* 51.□…□小数,无穷业障,念
* 52.□…□菩提树而尊像,有
* 53.□…□法印各别,是皆宣
* 54.□〔比〕(?)□…□〔潜〕知,勤跪诵以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5a 页
* 55.□〔成〕(?),能殄灾而植福。若有菩萨犯
* 56.波罗夷,顿起〔妄〕(?)□,毁僧残戒,为造
* 57.〔五〕无间之大罪,又作十不善业之
* 58.□□,或堕地狱、畜生、饿鬼恶趣边,
* 59.□…□蔑戾车、六根不具。如此
* 60.等罪,皆能忏悔。为苦海之舟航,实
* 61.群生之怙恃也。故贝书翻译而法
* 62.苑盛传。近遇名师,重加刊正,增释
* 63.文之润色,焕佛日之光华。谨镂板
* 64.以流行,俾赞扬而礼忏。以兹鸿祐,
* 65.申愿深衷,仰〔祝〕(祈?)
* 66.艺祖神宗,俱游极乐。次祝
* 67.□考、皇□,早證上乘;中宫、储富,则
* 68.□保荣昌;率土普天,而同跻富寿。
* 69.遍斯花藏之无际,逮此刹种之含
* 70.灵,悉悟真如,同登胜果。谨愿。
* 71.时大夏乾祐庚子十一年五月初
* 72.□…□
* 73.〔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
* 74.〔义去邪惇〕睦懿恭 皇帝 谨施


〔录文完〕


从卷尾题记可知,本文献为西夏乾祐十一年(1180年)
五月仁宗施刊的礼忏功德文及刊施愿文。仁宗是西夏的第五
代皇帝,执政达53年。在他统治的时期中,西夏佛教得到
较大的发展,佛典刊印较为普遍。仁宗本人虔信佛教,曾多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6a 页
次刊施佛经。根据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
社,1988年8月),仁宗本人曾经在天盛十九年(1167年)
刊施过《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乾祐十五年(1184
年)刊施过《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圣大乘胜意菩萨经》
乾祐二十年(1189年)刊施《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等。此外散施佛教典籍如《金刚经》、《普贤行愿经》、《观音
经》等数以万计。仁宗还亲自参与经典的翻译,担任「详
定」,现存西夏佛典中由仁宗详定的经典就有数种。史金波
先生认为:「可以推想,仁宗一朝由于皇帝、皇后和大臣的
倡导,使刊刻、散施汉文佛经达到全盛时期。」(同上书,
第97页)本文献的发现,为上书推论提供了新的资料与佐
證。

本文献现存前42行为礼忏功德文,第43行至第74行
为仁宗刊施愿文。由于前残,礼忏功德文全文不详。从所存
文字看,所礼忏者应为「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按照《大宝
积经.优波离会》及《决定毗尼经》《观药王药上两菩萨
经》、《观虚空藏菩萨经》等经典的说法,以释迦牟尼为首的
三十五佛常住于一切世界,众生如能对三十五佛礼敬忏悔,
可以灭除一切业障过罪。唐不空译有《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
文》,亦为此住世三十五佛,但佛名与《大宝积经》等所载
有参差。该《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现载《大正藏》第十
二卷,其译经记称:「右此三十五佛名并忏悔法,出《乌波
离问经》。能净业障重罪,现生所求禅定解脱及诸地位,皆
能满足。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功德广
多,文烦不能尽录」云云。本文献第55行到第59行所述
礼忏功德,与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所述礼忏功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7a 页
德文字雷同。且不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篇幅不大,
不足千字。由此可知,本文献原文应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不
空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其次是礼忏功德文,最后
是仁宗的刊施愿文。故拟作此名。

唐代以来,「三十五佛名礼忏」在我国较为流行。敦煌
出土的中国人所撰《七阶佛名经》中也有「三十五佛名礼
忏」的内容,但已与其他忏法揉为一体。根据俄国孟列夫先
生所撰目录,黑城出土的西夏汉文佛典中既有《佛说三十五
佛名经》数号,又有与本文献完全相同的文献残片,加上宁
夏方塔本文献的发现,说明「三十五佛名礼忏法」虽然已经
与其他忏法揉为一体,但本身仍以独立的形态继续流传。起
码在西夏地区是如此。这反映了西夏佛教的宗教践修的一个
侧面。

如上所述,本文献在黑城出土西夏文献中亦有发现,现
藏俄国,编号为TK-304号。孟列夫编号作162号,著录如
下:


此经(指《佛说三十五佛名经》——方按)的一个不著
名刊本的序言,谈到了诵读此经的好处。

木刻本的1折面,11×29釐米,栏面11×25釐米。单
栏,经文的一部分,首尾残缺。5行,行13字,宋体字。
纸色浅黄灰,涩滞,厚0.10~0.12毫米,每釐米6道帘纹,
无书题。根据开本和样式看,象1189年的御览本。

从:「安风雨依时五谷丰熟花果茂盛」;

到:「念三十五佛而为上首及与佛刹」。


该黑城本的图版至今尚未发表,因此无从与此次从宁夏
方塔出土的文献比较。但根据上述著录,黑城本与方塔本版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8a 页
式、行款、字体、风格均一致,则两本似由同一版片所印。
黑城本存文相当于方塔本的第31行~第35行。不过孟列夫
著录黑城本为经折装,而据我所见方塔本的照片,方塔本似
为卷轴装。所以两者的关系到底如何,需要比较两者的图版
以后才能作最后结论。由于我没有看到方塔本的原件或与
原件等大的复印件,所以在上文中没有著录该方塔本的大
小。孟列夫对黑城本的有关著录,可为参考。待黑城本图版
发表后,可据以补足方塔本第31行~第35行残缺的文字。

本文献是西夏方塔出土的这批佛教文献中唯一带有明
确年号的文献。为这批文献断代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 七、吉祥上乐轮等虚空本续

写本,因未能考察原件,故装帧形式不清。从复印件看,
有可能是缝缋装,待考。现存残片大小不等,近30块。这
些残片有些可以缀接,有些可以排出次序,但目前尚无法完
全厘定其先后次序,故在此不一一著录。值得庆倖的是虽然
该文献残损已极,但原文献的首部与尾部均有文字残留。故
可考知其经名及传译者等项。

关于经名,本文献首纸之首行文字作:「□…□空本续
□…□」,应为残存之首题。尾部末2行文字作:


* □…□乐轮等虚空本续◇◇□…□
* □…□见(?)

应为残存之尾题。此外,本文献归敬偈之后,正文起首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09a 页
即称:「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之义者,因、道、
果三也」(首纸第8~第9行),且在残文中又有「然释此
{本}续,大分为三。……初对辨题名者,梵云……,此云『吉
祥上〔乐〕轮』也;……『等虚空』也;……『〔本〕续』也」
等语。由此可知该文献名题中必有「吉祥上乐轮」、「等虚
空」、「本续」等词。佛教文献之首题、尾题、内题经常互
有参差,且经常衍生许多异名,而某文献通行的正式名称,
则往往由使用者从上述多种名称中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确
定。因此,斟酌上述情况,将该文献的名称定为「吉祥上乐
轮等虚空本续」,当无大差。

本文献首纸之第2、第3两行如下:


* 2.□…□国师 知金刚 传
* 3.□…□〔沙〕门 提点 海照 译

国师是西夏对僧人的封号。西夏前期,国师是僧人的最
高封号,根据《西夏官阶封号表》,国师为上品等位,其地
位在诸王位与中书位、枢密位之间。根据《天盛旧改新定律
令》,国师地位与中书、枢密位相等。西夏晚期,从仁宗朝
起另设「帝师」,地位高于国师。本文献应是仁宗朝译出
的,但到底何时译出,当时是否已经开始封帝师,尚需研究。
史金波先生综合各种资料,在所撰《西夏佛教史略》中,罗
列了当时已知的十三个国师的名称(同上书,第143~144
页),其中无「知金刚」其人。本文献的发现,进一步丰富
了我们对西夏国师及西夏佛教的知识。

从首纸第2行可知,《吉祥上乐轮等虚空本续》是由知
金刚传授的,将该文献翻译为汉文的则是他人。再从「知金
刚」这个名字本身,可知:

一、知金刚具备「阿阇梨」(上师)的身份,具备传授
密法的资格。从《吉祥上乐轮等虚空本续》看,所传授者为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10a 页
讲究空乐双运的无上瑜伽派密法,所以知金刚应该是一个无
上瑜伽派的密教高僧。

二、知金刚不是汉族僧人,大约不通汉语。很可能是藏
族僧人。

「提点」本为俗官名称。「沙门提点」则显然是借用俗
官名称的一种僧职。根据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仁宗时
设有「偏袒都大提点」,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则可知所
谓「沙门提点」是地位较低的一种僧官。「海照」,本文献
的译者,详情无考。应是一个兼通藏汉语文、显密教义的汉
族僧人。希望将来能够发现更多有关他的资料。

佛典汉译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翻译者本人兼通中外两
种语言文字,如真谛、玄奘、义净等,翻译时,由外译中的
任务是由他们自己承担的,因此,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译者。
也有些外来的僧人并不懂汉语文,但由于所译经典是由他们
带来的,或由于只有他们才懂得与能够讲解这部佛典,又由
于过去的译场除了翻译佛典外还承担著讲解佛典的任务,因
此这些外来的僧人即成为这个译场的核心,称为「译主」。
《华严经》的翻译者实叉难陀即是如此。由于这个译主不
懂得汉文,所以外译中的任务实际是由译场中的「度语」、
「笔受」等诸色人等完成的。尽管如此,将来经典译出后,
这个外来的译主将成为正式的翻译者,列名在前。诸经录记
载时,也把该佛典的翻译看作是译主的劳作,基本不提其他
诸色人等。这成为中国佛教译场的一个传统,从南北朝到
宋,沿袭不废。

本世纪以来,一些研究者力图从辞汇、风格等来研究佛
典的翻译、鉴别失译经典的译者、乃至判别一些译者有争议
的译本的真正译者。近年来电脑的普及,更给这些研究者提
供了得心应手的研究工具。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的佛典翻译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11a 页
大抵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存在著上述种种复杂情况,便为上
述研究者的工作带来许多难题。因如果不理清某佛典真正的
翻译者,缀文者、修饰者,则上述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只能
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

就目前我所掌握的资料而言,西夏方塔出土的《吉祥上
乐轮等虚空本续》明确区别佛典的传授者与翻译者,这在中
国佛教翻译史上尚属首创。其意义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本文献虽然残损较甚,但大意仍可明瞭。从结构上讲,
科分为三:「初对辨名题」、「次译家归敬」、「后解释本
文」。从内容上讲,系从因、道、果三个方面论述「吉祥上
乐轮等虚空本续」,既叙述无上瑜伽派的理论,也涉及该派
的宗教修持。就理论而言,文中强调必须「如是了知身心本
来是佛。自性是『如』,熟习而了达,则方始成佛。若不尔
者,犹如磨炭,终不作白。纵尔修炼,不能成佛。」即论述
了密教「即身成佛」的基本观点。同时又论述了无上瑜伽派
的宗教修持的基本依据——气脉明点理论,主张「夫胎生之
类,身脉位有七万二千,总绾□束,成于四轮、百二十脉。
又束俱是二十四宫,又复归聚,依附根本三脉而住也。入依
六轮。」叙述了六轮的基本情况,即顶部的大乐轮、额部的
风轮、喉部的报轮、胸部的法轮、脐部的化轮(下阴部轮名
残缺)等。就宗教修持而言,简要论述了无上瑜伽派空乐双
运的具体过程。包括传授密法的条件,如何向上师奉献明妃
以求灌顶,空乐双运的具体方法等等。

本文献仅存于西夏汉文佛典中,不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
收,前此亦不为人们所知。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在黑城出
土的西夏汉文佛典中也未见存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唯
原文残破过甚,次序淩乱。故目前首先需要根据原件进行认
真的比对缀合,将诸残片的次序全部排定。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12a 页


* 八、修持仪轨(拟)

写本,单面抄写之缝缋装。每纸30×23.2釐米,包括
左右两个半叶,每半叶8行,行约17至21字不等。两半叶
中缝留空。每纸四周有单框,但两半叶之天地框线互不连
贯,有些框线位置上下参差,显系将诸纸缝缋后所划。无界
栏。

现存A~M共13纸,其中A~L等12纸为整张,均包括
左右两个半叶;M纸为半张,仅剩右半叶。诸纸残破程度不
一,大体完好。

根据牛达生先生考订及所提供的原件复印件分析,A~E
等5纸原为该缝缋装的一个单元(下称第一单元):其中A
与B、C与D互为配纸;E为外纸,相配的里纸已佚。F~K
等6纸为一个单元(下称第二单元):其中F为里纸,与右
半叶相配的外纸已佚,与左半叶相配的乃L纸的右半叶;G
与H、I与J互为配纸;K为外纸,相配的里纸已佚。上述
两个单元尚不能直接缀接。L纸为另一个单元的单张,其右
半叶与第二单元F纸的左半叶互为配纸,M纸为单张,仅剩
右半叶。在上文《众经要集(拟)》的叙录中,我曾经研究
分析了单面抄缝缋装形成的两种方法。从上述介绍可知,《修
持仪轨(拟)》系采用第二种方法做成。

本文献应属无上瑜伽派,论述坛场布置、本尊及修持法
等诸种仪轨,故暂拟此名。

第一单元A~E纸,10个半叶。残文首部按照无上瑜伽
派「一体平等无二即是真实理」的思想,将吉祥形噜割的
眼、耳、鼻、口(舌)、触(身)等五根,与痴、嗔、妒、
欲、悭等相配,认为痴等五恶,实际均为金刚。进而认为「一
切根上自在金刚」。将地、水、火、风、空等五大,视作令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13a 页
堕母、杀害母、能标母、舞自在母、莲花鬘母等女神,从而
就五蕴、五根、五界观想诸佛之清净,以体认「即身成佛」
之理。以下观想金刚怅,念诵竖橛咒、钉橛咒,观显上师究
竟正觉、归依三宝、观想空性,观想修持本尊法,观想修持
意轮、语轮、身轮等,以下残缺。第一单元不少汉字音译词
下注有梵文原文。

第二单元F~K纸,12个半叶。残文首部仍论述观想修
持意语身三轮,称之为「三字之自性」,由此可知第二单元
应接续在第一单元之后,两个单元之间残缺文字不多。以下
解说二甲冑及二甲冑心中咒,叙述六坚甲及与其相配的明
妃、出有坏母心咒、供养咒等,最后一段论述勇猛(修持密
法者)人体器官的象徵意义,诸如「胆是具鬘金刚」、「胞
是大怖畏」等等。

L纸的右半叶上接第二单元,继续论述勇猛人体器官的
象徵意义,谓「痰是大力,脓是金刚宝」等等。由人体器官
的这些象徵意义,论證人体本身清净无染。L纸接著对诸修
持要点作全面的简要总结,诸如「勇猛根本神咒者,即是梵
线而观察」、「勇猛六种甲冑者,于此手印庄严身」、「金
刚亥母神咒者,项上璎珞而庄严」等等。L纸左右两半叶文
字连贯,从这一点看,它应该是某一单元的芯纸的里纸。但
由于它的右半叶与第二单元F纸的左半叶互为配纸,则它又
应该是与第二单元相缀连的下一单元最后一张夹纸的外
纸。两者相互矛盾。因此,或者上述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
复原尚有疑点,需要进一步研究;或者目前的L纸实际上并
不是一张完整的单纸,而是由两个半叶缀接而成。也就是
说,L纸的左右两个半叶本来并非一张纸,而是由于另外一
些原因,被缀接在一起。由于我所见到的是复印件,没有能
够考察原件,因此,对于上述问题,目前无法得出倾向性的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14a 页
结论。

M纸为某纸之右半叶,所书为偈颂。从内容看,似与L
纸的左半叶相连缀。

本文献属西夏晚期从藏文翻译的密教无上瑜伽派典
籍,仅在西夏流传,前此未为中原人士所知,故古代佛教文
献中未有记录,亦不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现虽仅馀12
纸半,但保存尚完好,保留研究资讯亦较多。如与藏文佛典
比勘,觅得其原本,将能进一步推进对本文献,乃至对西夏
佛教、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史的研究。


* 九、残密教文献

刻本,经折装。现残断为40个残片,大小不等。因无
一整纸,故每纸折为几个半叶不清。每半叶六行,约9.3×
19.2釐米。因无一整行,故每行几字亦不清,根据诸纸残
行分析,大约每行15字。上下单边。40个残片中,部分残
片上下语意连贯,应属同纸。

其中最大一块残片第二、三行之间有一小字加行,谓:
「以下初轮功德十二偈□…□」。此外还有小字三处,是否
行间加行不清,内容分别是:「此下十四颂出现三十七◇
□…□」、「□…□故即是出现宝生佛□第一□…□」、
「□…□者(?)义成就◇中◇即□…□」。再考察诸残片
的内容,诸如「大供养者是大欲」、「大供养者即大嗔」、
「大供养者是大痴」、「大供养者即大忿」等等,可以肯定
本文献为西夏翻译的密教经典。

本文献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记载,也不为历代大藏经所
收。为西夏佛教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但由于残破较甚,需要
进一步缀残、方能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一、圆觉道场礼忏一本¶ 第 415a 页

* 十、残疏

刻本,装帧形态不清,似为蝶装或缝缋装。残存一个半
叶,8行80馀字。天地均残,右边为子母线,左边单框。
有版心。所疏经文作阴文,有外框线。疏文作阳文。无界栏。
引用经文只引每个段落的首字及尾字。现存「见至蒌」、
「僧至城」、「线至辉」三段。
本文献似未为我国历代经录
所著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详情待考。


* 十一、残佛经

刻本,装帧形式不清。残存三行,文字为:



*      □…□善□及善男
* □…□女人归依佛法僧所获福
* □…□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万〕


应为某佛经之残片,详情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