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净度三昧经¶
净度三昧经¶ 第 226a 页


* 净度三昧经

整理者 大内文雄 齐藤隆信


〔题解〕

在诸经录中,最早著录《净度三昧经》的,是梁僧祐
《出三藏记集》。在《出三藏记集》卷四的「新集续撰
失译杂经录」中著录了二卷本;卷五的「新集抄经录」中
著录了南齐文宣王萧子良的四卷本抄经与阙本的一卷本抄
经。此外,在卷十二的「法苑杂集原始集目录.法宝集上
卷第二」中作为「八王日斋缘记第十一」的出处,也著录
了该经。即在五、六世纪之交,人们已经知道有三种《净
度三昧经》:一种是译者不明的二卷本;一种是四卷本抄
经;还有一种是一卷本抄经,但僧祐撰录时为阙本。僧祐
曾特别注意到该经中有关于「八王日斋会」的论述。上述
诸种经本,都没有留下译者的姓名。隋唐时期,这一情况
发生变化。该经隋代曾入藏,同时又被判为疑伪经。入藏
的是法经撰《众经目录》卷一,所收为三卷本;费长房撰
《历代三宝纪》,所收为二卷本。判为疑伪经的是《法经
录》卷二将萧子良的四卷本抄经归为「伪妄」;彦琮撰
《众经目录》卷四的「伪妄」中则记录了萧子良的一个三
卷本的抄经。此外,《历代三宝纪》记录该经有四种译
本,即北魏昙曜翻译的一卷本、刘宋智俨翻译的一卷本、
宝云翻译的二卷本、求那跋陀罗翻译的三卷本。到了唐
代,情况又发生变化。由武周明佺等编撰的《大周刊定众
经目录》卷十三之「见定流行入藏录」将三卷本著录为真
经,同时在卷五将费长房著录的四种有译人的经本一律著
净度三昧经¶ 第 227a 页
录为「同本别译」。而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将上述四种
有译人的经本著录为「同本异译,并阙」,在卷十八的
「疑惑再详录」中著录了三卷本的《净度三昧经》,在卷
二十「入藏录」的末尾特意附注:「《净度经》下十部十
五卷,并是古旧录中疑伪之经,周录虽编入正文,理并涉
人谋,故此录中,除之不载。」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
录》的《不入藏目录》继承了智升的著录,由此,一般的
大藏经都把该经排斥在外。但《净度经》曾被权威的敕撰
目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作为真经著录,影响想必很
大。现存的七寺本、敦煌本都是三卷本,其原因大约就在
于武周时曾广为流布的入藏真经就是三卷本,而那个三卷
本后来成为七寺本、敦煌本的祖本。武周时的三卷本源于
隋代的三卷本或二卷本。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知道隋代该经
的内容,但是,正如以下所要叙述的,梁代以来许多典籍
引用的文字与现存三卷本内容完全一致,这證实它们是根
据梁代失译的二卷本、或者《出三藏记集》之「法苑杂缘
原始集目录」所传的《净度三昧经》传本编撰成的。

如前所述,《出三藏记集》记载了在「法苑杂缘原始
集目录」中保留著《净度三昧经》中有关于「八王日」的
叙述,这部分内容现在七寺本卷二之开头,敦煌本卷上之
末尾。与此类似,在梁《经律异相》、唐《法苑珠林》
《诸经要集》等类书中也保留了若干引文。《经律异相》
的引文全部集中在卷四十九之「地狱部」,在此列举这些
目录,并拟与唐代类书中的引文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经律异相》引用《净度三昧经》目录:


* 一、阎罗王等为狱司往缘
* 二、三十地狱及狱主名字
* 三、五官禁人作罪
净度三昧经¶ 第 228a 页
* 四、应生天堕地狱临终有迎见善恶处
* 五、八王使者于六斋日简阅善恶

上述引文中,第五条被《法苑珠林》卷六十二之「祭
祀篇祭祀部」所引;《诸经要集》卷十九「送终部舍命
缘」及「祭祀缘」则转引了上述第四条、第五条。此外,
第三条被《法苑珠林》卷二十三「惭愧部引證篇」所引,
引文与七寺本卷二的文字基本一致。上述这些引文已足以
说明,这部经典在类书中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一部论述死后
报应、特别是下地狱问题的经典,它还论述了人死后所得
境遇的好坏,完全由对其生前行为的详细调查与报告来决
定,这使我们想起后代出现的所谓「功过格」。类书并不
以宣扬特定的教义为目的,从诸类书对该经的摘引,我们
也可以明白智升以前的佛教界对该经的一般评价。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北朝末年以来,隋唐
诸家著作引用该经典时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的持肯定的
意见,如三阶教信行的主要著作《三阶佛法》、净土宗道
绰的《安乐集》卷下、善导的《观念法门》及初唐护法僧
法琳的《辩正论》卷一等。上述著作都把《净度三昧经》
作为经證来引用,对《净度三昧经》的评价都是肯定的。
有的持否定的意见,如道宣的主要著作《四分律删繁补阙
行事钞》卷上之三「师资相摄篇」这样说:

「又有愚师,引《净度经》三百福罚。此乃伪经,人
造。智者共非。纵如此经,不起三毒者得依而福罚。今顺
己烦恼,何得妄依?律中嗔心呵责尚自犯罪,乃至畜生不
得杖拟,何况杖人?」

道宣进而引述《地持论》中的「上犯罚黜,中犯折
伏,下犯呵责」,称佛教「亦无杖治」。亦即针对上述
《净度经》的引文,道宣指出佛教的处罚原本只有折伏、
净度三昧经¶ 第 229a 页
呵责等,「本无杖打人法」。尽管如此,可当时的大德、
众主等还施行杖责、拘禁等处罚。所以道宣对这一现状提
出批评,并将《净度经》作为批评的具体事例。这说明,
在唐初,至少在道宣见闻的范围内,在教团、寺院内部还
广泛流行杖刑等体罚,其依据就是《净度三昧经》。宋元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之三中提到「《净度》
经,如序所列」,是指在《行事钞》的序中,作为「世中
伪说」或「世中伪经」,从《诸佛下生经》到《提谓
经》,共列举的24部伪经。在这24部伪经中实际并没有
《净度三昧经》的名字,但对道宣来讲,凡宣扬《净度三
昧经》「三百福罚」之类观点的那些伪经,都是与自己所
主张的正确的戒律相抵触的。正因为如此,他特别注意到
《净度三昧经》。对这里所谓的「三百福罚」,《资持
记》中接著是这样说的:「旧记云:彼明重罪打三百,中
罪打二百,下罪打一百。皆得福也。」这与七寺本卷二靠
近末尾部分所说的小过笞一百,中过笞二百,大过笞三
百,且「福罚之」的说法正好相应。

与其他中国所撰佛典相比,《净度三昧经》的卷数、
字数都较多。下面略述各卷中值得注意的内容。

卷一的特点是列举了三十地狱,这已为上述类书所引
用。其末尾有一段文字论述「八王日」,一直延续到卷二
的开头。卷二的分量与内容都很丰富,或许正因为此,以
类书为首的各书的引用也较多集中在这一卷。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净度菩萨出场的那些部分,该菩萨的名字与本经典
同名。道宣《行事钞》所引的正在这一部分,只要略微阅
读,便可以感觉到该经典反映当时佛教教团具体状况的色
彩很浓。卷三论述自度思想,有一些极具特徵性的文句,
例如「佛实不度人,人自度耳」。另外,其中反映出的在
净度三昧经¶ 第 230a 页
家信徒对佛教教团的批评也值得注意。

但是,贯穿全经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从地狱的轮回中解
脱出来,这种轮回以持斋、五官伺察、二十五善神之守护
等事项为象徵。这象车的两轮那样支撑著经典的全部内
容。其次的要素是作为指导僧的明师的存在。这些明师不
属于教团上层,他们在传教实践的层面上与在家信徒保持
著经常的接触,支撑著佛教教团的基础。本经大约正是在
这些僧人的实际活动的基础上撰写成的。这说明佛教正在
逐渐普及,还没有能够完全渗透到民众的最底层。换句话
说,这反映了本经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佛教的中国化还没有
完成。

此次录校的底本,卷一为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所
藏本,该本原为法隆寺所有,亦即为《卐续藏》的底本。
卷二及卷三为日本市名古屋七寺所藏本。七寺本卷二的首
部残缺若干行,据斯4546号(斯乙本)补足。另外,经调
查,现知敦煌遗书中共有斯4546号等十二号《净度三昧
经》写卷,今均作为校本。各校本的略号如下:


* 北甲本:北8654号(结63号);
* 北乙本:北新1508号;
* 北丙本:北8222号(结65号);
* 北丁本:北8655号(霜55号);
* 北戊本:北8223号(仄2号);
* 斯甲本:斯2752号;
* 斯乙本:斯4546号;
* 斯丙本:斯7452号;
* 斯丁本:斯5960号;
* 斯戊本:斯7444号;
* 斯己本:斯2301号;
净度三昧经¶ 第 231a 页
* 俄甲本:俄Ф351号。



* 〔录文〕

佛说净度三昧经卷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祗神鸟山中,与大比丘众俱。比
丘二万五千,皆阿罗汉。神通已达,脱于恐畏,已
过诸畏,畏无所畏,三脱无碍。空无三昧、无相三
昧、无愿三昧,其心空寂,皆入空慧,辩才无碍。
菩萨七万八千,皆住无畏三昧、普光三昧。有还净
戒三昧者、已得不动三昧者、已得了生三昧者、有
得法雨三昧者。

大尊明士沤和拘舍罗智积无限,辩才无侣,智
度无极,已藏七宝。心空无碍,净如水月。无心意
识,已脱死地。度无恐畏,畏无所畏。五眼明达,
观三界五道,转化受形颠倒。罗网围绕,罪福自
追,围绕其身,回流不绝。人物之属、有识之类,
没溺爱海,苦痛愁恼都无觉知,而自谓为乐。遭逢
苦厄不知迷行,致之而反怨天。遂益愁忧,毒心乱
起,恶心滋甚。没命经入三涂,考治万端,五毒兼
备,受罪数千亿劫。形罪虽竟,化成恶形,更受百
畜之身。出一身入一身,出一识入一识。忘本识,
净度三昧经¶ 第 232a 页
周旋五道,终而复始。轮转无际,回流不绝。目视
三界生死苦畏,为六欲所溺,甚于须弥山。没溺大
海,无有出期。虽尔天地衰老,劫尽大烧,海水干
竭,须弥山犹有出期。三界之群生,为六欲所溺,
甚于须弥山。

菩萨大士,观见审谛悯伤愚蠢凶騃之人,未见
生死参差。世尊开演正法,恤化三界,齐渡五道。
断诸径路,灭生死火,开虚无门。安入泥洹宅,现
自在之制,无我结解。见生死之缚、十二痴本、六
十二见,令众结解脱无挂碍。

世尊导化,善安利业。诸天、人民、菩萨大
士,辅佐世尊。荡除三界,闭绝三涂,开三善路。
世尊现变,感动魔众。尽一佛境界,天地六返震
动。人天易色,魔众、一切鬼神、龙、阿须伦、官
属,悉感动不安。诸天、龙、鬼神、阿须伦等,各
各官属,皆自于所惶怖,自归命佛。

佛悉悯伤,放白毫相光,往而安之。光明彻照
三十二天,下照十八地狱,极佛境界。姜场、左
右,莫不欢喜,寻光即到佛所。诸天、帝释、天
子、王女、天上诸大尊、神妙诸天神、魔王,及诸
官属、司录、司命、三十二镇王、柱天将军、特进
净度三昧经¶ 第 233a 页
兵王、律法义都、曰公科车赤符郎、功曹使者、天
侯太一、四天大王、太子、使者,一时悉皆寻光至
佛所,稽首归命,皆礼佛足,绕佛七匝。礼佛讫,
悬住空中。诸龙王、阿须伦王、将官属寻光而至,
稽首归命,礼佛毕讫,侍佛后面。诸天神王、释、
梵、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及诸天子、辅天将
军,皆持天上华香宝玉、赤真珠、摩尼珠、辟玉、
金、银、水精、流离、车渠、马瑙、幡彩、琦珍、
宝盖、名香、杂香、泽香、捣香、珍琦宝物,尽天
上所有,赍持供养世尊及诸尊、菩萨、大弟子。十
八地狱皆悉休息,监官属皆寻光而至,归命稽首,
绕佛百二十匝,叩头悔过。礼拜毕讫,住佛右面。
地狱监官玄都王、圣都王、广武王、晋平王、玄阳
王、武阳王、公阳王、平阳王、广进王、都阳王、
延慰王、平胡王、琏石王、水官都督、铁官都督、
天官都督、仙官都督、土官都督、十八使者,各
将诸官属寻光而至,头面礼佛足,三自归命,悔过
拜谢,绕佛七十匝,稽首而立。国王洴沙将十亿
众,来诣佛所。清信士、清信女二百万五千人,皆
来会坐。凡人数千万,皆来会坐。别坐左面,听佛
说经。时国人皆疾疫,及臣民行恶凶危。佛慈悯
净度三昧经¶ 第 234a 页
之,恐堕三涂,没溺苦毒,欲度脱之故,还处灵鹫
山,现变感动,无不蒙度。

佛告四部众,及诸天、龙、鬼神、阿须伦、阅
叉、真陀罗、摩睺勒、鬼神,及阎罗、官属:「悉
皆明听。」

各言:「唯诺,唯诺,今受佛教。愿闻圣化,
重哀教戒。当奉行之。」

佛言:「三界众生,食福无行,还堕地狱。含
毒害生,死入地狱。论谄欺诳,死入地狱。贪利不
止,心怀嫉妒,憍慢自用,更相伺侯,共相中害,
死入地狱。中正相嫉,佞谄相雠,邪常自正,死入
地狱。杀、盗、淫、欺、妄言、两舌、恶口、骂
詈、咒咀,死入地狱。饮酒迷乱,食色嗜欲,害生
可口,死入地狱。悭食独食,死入饿鬼。多诸瞋
恚,喜怒无时,死为贱人。负债不偿,借贷不归,
持头抵触人,后为畜生。论谄,后为鬼神。无所倚
属,种福多怒,含毒瞋恚,后则为龙蛇。戒羸自
尊,好为人主,五度不纯,死主地狱。五戒完坚,
死则为人。十善行羸,生忉利天以下。十善坚强,
好欲,生六天以下。一禅生色天,二禅生无色天,
三禅不解空,生二十四天以上,不离于地狱苦。一
切诸身形类之属,各自从心生,种行得之。诸天、
净度三昧经¶ 第 235a 页
人民,作天行则得天身,作人行则得人身。龙、鬼
神,平生为人时,含毒瞋恚,好著巾角叉树,是为
龙行,死则为龙。作鬼神行,则堕鬼神中。作畜生
行,堕畜生中。作奴婢行,堕奴婢中。作饿鬼行,
堕饿鬼中。作地狱行,则堕地狱。忍辱得端正,人
所乐见。瞋怒得丑陋,恭敬得长且尊,憍慢得矬小
且贱。种苦得苦,种乐得乐,作是得是,不作是则
不得是。汝等各自种行,随行受报。乃今有若干种
类,受形各异。尊卑、贵贱、好丑、长短,不等者
何?由心所生。心念不同,故致是报。」

诸天、龙、鬼神、地狱王、人民、四辈、菩萨
摩诃萨,闻佛所说正真大法。罪福證验,实如世尊
慈化之教。形类各异诸神等,无量各自本来身心。
各言:「受教奉行,原除愚痴。从今更始,立行为
本。」

佛言:「能行四恩、四等,无相、无愿,入空
定,立八正行、八维务禅、九次第禅,除九思,行
十定法者,则离生死,得出三界,不畏三涂之难。
履刃不伤,蹈火不烧,处欲不污,在祸不殃,致平
等觉。」

舍利弗离坐,正衣服,叉手长跪,白佛言:
「诸天、人民、鬼神、龙、阿须伦、阅叉、真陀
罗、迦楼罗、甄多罗、摩睺勒、饿鬼、地狱、飞
净度三昧经¶ 第 236a 页
鸟、走狩,识神一等,行地不同,志趣不齐,罪福
所应云何?」

佛言:「众生受形,随行获其果报。所堕之
处,各随所习,以致殃福。」

文殊师利白佛言:「诸法本净,何因有罪有
福?法本无二,心本本无,宁有三也?二千本无,
尚无一,何况二也?

「心无本,心无男女,心无大小,心无尊卑,心
无若干。心空空,如泥洹空。心如本无空。心之无
形,其心为神舍。神亦无形。神神去,法空空,如
神空,神空如本无。三界空,五道空,万物空,四
大空,地水火风空,等无有异。吾我空,眼耳鼻口
身心意识,此八本空。

「本来空,本清净。色本空,清净。痛痒思想生
死识本空,清净。吾我本清净,身心本清净,三界
本清净,人物本清净,眼耳鼻口身心六事本清净,
地水火风空本清净,青赤白黑本清净,文字亦空本
清净,一切诸法空清净,般若波罗蜜本清净。

「三界如幻,人亦如幻。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如
幻,五阴、六衰亦如幻。色生色死,色起色灭,无
常如幻。痛痒思想生死识,识生识灭,无常如幻。
生老病死,无常如幻。饥渴寒热,无常如幻。四大
非真,色灭速朽,皆归无常。

「计本来无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本无。吾我本
无,五阴、六衰本无。地水火风空本无。诸法本
净度三昧经¶ 第 237a 页
无,三界本无,人物本无。有我世、无我世、我
所、非我所本无。有想、无想本无。有佛想住,如
故本无。

「佛哀世故,化现佛身,欲还众生,使还神本
无。本无无住,无来无去,无舍无取,无著无缚,
无生无死,不存不灭,寂若虚空。不起不灭,无增
无减,无苦无乐,无忧不忧。心法本无,是为还
神,还归本无。

「譬如人远客游,在他邦穷困,积有年岁。数在
他邦犯事,闬系牢狱。狱吏难恶,酷毒掠治,五毒
兼备。冀望意气,孤独一身,侨在他乡。身在狱中
见闬,保身无贾用,外无知识、父兄、妻子。远
在故,乡里既无知者。受罪穷厄,饥不得食。困
得脱出,今复归家,身得安隐,不乏衣食,快乐无
极。

「人从生死,恐畏生老病死,痛地狱之苦。而得
归还本无,休神泥洹。宁不喜耶?」

佛言:「如是,如是。众生从苦得乐,从痛得
愈,从饥得饱,从寒得温,从热得凉,从死得生,
净度三昧经¶ 第 238a 页
从贫得富。其人乃更诸苦,各若干返,然后脱此诸
苦,事事快乐。其人宁喜不?」

文殊师利白佛言:「其人前苦今乐,甚大欢喜
不可言。」

佛言:「人出大生死得度,至泥洹无为,快乐
无极,所愿已得。心即从计:『所作已辨,离诸
热恼,无复生死。神存自在,长得解脱。』」

尔时,大众在坐者诸天、人民,闻文殊师利说
本无,时千比丘意解漏尽,皆得应真。八千菩萨皆
得无所从生法忍,八万天人皆得不起法忍,五千天
人发无上正真道意,八百清信士皆得欢喜忍,五百
比丘发无上正真道意,六十比丘尼漏尽意解,百万
天人得诸法法眼净,二百清信女皆得道迹。说是法
时,大人八种声,上至梵天,下闻三涂。地狱、饿
鬼苦痛休息,闻法宝音,尽发无上正真道意。畜
生、飞鸟、走狩,闻法之音,心发善念:「毕此一
身得人道者,我当作沙门行佛道。」地狱王监、官
属,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天、龙、鬼神尽发慈心,
国中人民,其得病者,即皆归命,亦发无上正真道
净度三昧经¶ 第 239a 页
意。

文殊师利白佛言:「诸天、人民、群萌之
类,皆更三涂之苦,今皆发慈心。因其善心,尽
可得度?」

佛告:「天人、杂类心意识净者,便可尽度
也。」

佛即放身相光。五色晔晔晃晃,尽恒边沙佛
刹。其见光者,诸法法眼净。寻光得六法證,尽入
律行。地狱、饿鬼、走狩、飞鸟,寻光发意,愿毕
形寿,得为沙门,奉行清化,当求佛道。诸天、人
民,皆得清净戒。凡人二万二千,皆得道迹,求
五戒,为清信士女。佛即许五戒。

地狱王阎罗起正衣服,正心正意头面著佛
足,长跪叉手,白佛言:「我所典治百三十四
净度三昧经¶ 第 240a 页
狱,其一大泥犁中,有数千亿百万罪人男女,不可
计数。大泥犁有八中泥犁,中泥犁有三十小泥犁,
小泥犁有九十六小泥犁。有千里、二千里、四千
里、八千里、万六千里者、数千万里者,罪人满
中。复有监官、小王、令长、都督、五官、使者,
尽属我。天中天世尊,大赦大千蒙度。我寿未尽,
当何所统摄耶?」

佛告泥犁王:「尽赦百三十四狱!」

因并诸饿鬼、鬼神、龙、阿须伦、飞鸟、走
狩,尽放之。如是不久,王狱随满,不过一
日。

「王莫愁耶?王当发慈心,悯伤众生,不可求
名。与天王、魔王、阿须伦,共诤求名。不可以
主民多为尊,欲求累劫尊贵。约五从戒,行六
度、四恩、四等、四禅、四谛,忍辱、柔和、布
施、调意、宽仁,慈悯众生,救济苦人,卑下天
下。捐弃强粱憍慢之心,灭除贪淫,断绝淫鬼
净度三昧经¶ 第 241a 页
之种,立清洁之行。王当观察泥犁中罪人。坐何等
而见考治?泥犁中不治善人,但治恶逆无行,无义
无仁,无慈无礼,无信悭食,不信三尊,无反复。
唯治贪淫嫉妒愚痴人耳。不问豪尊卑贱,罪同一
统。不问男女少老好丑,有识之属,作罪得罪,作
福得福,为罪福所录。无有地方所、海水山石间,
脱止不受死。」

王言:「唯唯,受教!辄奉持之,不失尊教。
常宣正法,教化罪人,令发善心,使得解脱忧
苦。」

法自在菩萨白佛言:「三界众生,岂得自
在?欲至无上正真大道以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者,断灭三涂生死之热恼,欲求除己之殃,拔地
狱之罪名,削弃五官之赤籍,济度三界往来之
难,拔生死之根,灭除五处名籍,还神本无,荡
净度三昧经¶ 第 242a 页
除三界之想垢,净六神宅,平治泥洹之径路,为
众生开泥洹门,闬塞三流之川,断绝生死之径,难
易云何?」

佛告法自在菩萨:「汝慈心多悯,能为一切众
生重任。忧念天下人、杂类,乃作是问,欲度人
故耳。」

佛告法自在菩萨及众生:「大士,皆悉明听。
善思念之,内著心中!」

佛言:
「 「愚夫乐生死,
 如猪居溷中。
 恣情放心意,
 自种生死根。
 轮转更五道,
 因立五处籍。
 系缀在五道,
 回行不休息,
 皆由心所种。
 贪淫为死径,
 愚痴为泥涂,
 没溺不得出。
 嫉妒为罪本,
 贪利为自衰。」


「老不止淫,夙夜不学,有财不施,不受佛言。
有此八者,为自侵欺。放逸入三涂,百罪从心
生。心为泥洹君,道在身中。自心致之,不从他人
净度三昧经¶ 第 243a 页
求,何有难乎?从他人得者,尔乃为难。心之出
入,往来无门。周流游洋,住止无处。心无端
底,亦无端绪,无形无像,无远无近,无彼无此,
无大无小,无老无少,无好无丑,无男无女。心之
自然,生死自然,罪福自然,道法自然,泥洹自
然。自然者,自尔也。自然从心生,故谓自然。高
士制御心意,法自然泥洹,顺叙圣谛。入八正
行,却八邪业,除九思,求十慧。致十神力、四
无所畏、十八不共。积功致泥洹寂然无为。不动不
摇,无生不生,无死不死,独拔特出,灭三界
苦,除五处籍,独步无畏,得无比行,入大总持
门,得无边底三昧,则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法自在菩萨白佛言:「心得自在,何因有若干
种类,为五道主所见录籍,生死名不除?」

佛言:「心者,心不见心,有心不知心。心
净度三昧经¶ 第 244a 页
之自然,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中心念
恶,即言即行。心无黠计,心迷行惑,心痴意愚。
计身有常,亲爱是身,谓是我许。沭浴、栉梳、
好衣、美食,先欲与之。东西走作,勤苦思虑,
求索财宝、官爵、奉禄,香华、璎珞庄饰是身,
以求荣名。名字定空,空无所有。三界不了空,
怨求空名,为名色、六入、更乐、痛痒、思想、生
死、识、五阴、六衰所误。种生死惑,生没回
旋,往来不绝,系名五道。皆求贪欲恩爱,为生
死本。是法无常,人亦不住,如水常流。犹如幻
化,忽生忽死;亦无常形,又无常名。

「 放心在欲行,
 嗜欲增其惑。
 贪色日夜长祸,
 离爱则无患。
净度三昧经¶ 第 245a 页
 贪欲意为田,
 无厌行为种。
 断贪除利业,
 离爱无忧患。
 从是拔苦根,
 弃苦升紫堂。
 永离生死恼,
 终始不复更,
 长存得自在。
 五处为都灭,
 神籍不复用。
 制命为人尊,
 宗仰如帝王。
 尊独无能过,
 是故稽首礼。」」


佛说是时,坐中万菩萨皆得阿惟颜;八百比丘
皆得无所从生法忍;七万天人皆得法乐忍;三十万
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三十万清信士皆得柔顺法
忍;十万清信女皆得欢喜忍;五千比丘尼皆发无上
正真道意;六十万鬼神、龙王皆逮总持门;司隶、
司命、三十二镇臣、特进兵王、辅天将军、太子、
使者皆得净光三昧;侍从尽得不还道;五道大王与
眷属具足得往来道;地狱王、小王、凡有百三十
七人,意平等,悉得阿惟越致;官属臣下,凡十
亿得信忍;凡士、凡女合十亿,皆得道迹,莫不
净度三昧经¶ 第 246a 页
过度。病疾除愈,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痾者能
语,拘躄者得手足,女人怀妊,母子俱安。飞鸟、
走狩,其闻法者,尽其寿命,皆生天上。诸天、帝
释,皆持七宝莲华、名香、捣香、泽香、杂香、绘
彩、华盖、天幡綩綖,以为供养。天人、天子、
玉女,各各持华香,幡彩、珍琦、杂宝,皆散佛
上,及诸菩萨大比丘上。天尊威变,化成大殿。
莫不欢喜,发于无上正真道意,皆礼佛足。

尔时国王洴沙,与大臣长者三百人离坐,叉
手长跪白佛言:「吾等久在大生死,没溺秽海,五
毒苦乐,诸道皆更,为老病死恐所司,愁苦叵
言。」

佛言:「一切众生,其在大生死中者有十习
净度三昧经¶ 第 247a 页
苦。何谓为十习?一者生苦,二者老苦,三者为病
苦,四者为所爱别苦,五者一切不可意为苦,六者
怨憎共居苦,七者愁忧苦,八者饥渴苦,九者寒
贫苦,十者死苦。复有三苦。一者地狱苦,二者饿
鬼苦,三者畜生苦。复有二苦。一者鬼神龙苦,二
者不得自在苦。皆由习所致苦。习诸尽者,则苦
灭。是十习行,事属五官。五官属阎罗,阎罗属
佛。」

洴沙王白佛言:「我有并父昆弟流沙,无
戒。不知属何官府,有何罪事,得病三年,于今
不差?世尊难遭,愿闻其意。若令罪大,得病当
即死。罪小者,不应久病。天地间尽,有几许台
阁、官府、监司?几部人犯?几过为罪?何者为小
罪?犯何过为大罪?人死不同。有老而死者,有壮
而死者,有少死者,有病死者,有卒死者,为
净度三昧经¶ 第 248a 页
官府所杀者,贼杀者,烧死者,水死者,饿死者,
冻死者,渴死者,牛马所杀者。若干种死,魂神所
归云何?愿佛垂衰,开示盲冥,令知禁防。有可避
者不?」

佛告王曰:「凡人无戒,复无七事行者,死
属地狱,为五官所司录,命属地狱天子。天子名阎
罗,典主三界。诸天、人民、鬼神、龙、飞乌、走
狩,皆尽属天子。天子有八大王,八大王复有
扶容王三十国,扶容王各复有小统九十六国,各
各所主不同。复有外监、五官、都督、司察、司
录、八王使者、司隶等,与伏夜大将军、都官、
唐骑承天帝符,与五道大王共于八王日风行,覆
净度三昧经¶ 第 249a 页
伺案行诸天、人民、夷狄、杂类、鸟狩,以知善
恶。分别种类若干,亿万里数,分部疆界所属。
司征君王、臣民,疏善记恶,以奏上扶容王。扶
容王转奏八王,八王复转奏大王,大王奏天子。
人民所犯凡二十事,最重亡失人身,死不复
生,遂堕三涂,永以不还。亿千万不可计
劫,乃出为畜狩。二十恶行引人,著三十八大苦
处大泥犁中。三十八大苦处泥犁各有城廓,有八
大王,有小王三十。

「第一平胡王,典主阿鼻摩诃泥犁。中有大
净度三昧经¶ 第 250a 页
釜,准广纵四十里,其深亦尔。罪人满中,但坐
杀生、淫盗、不孝、不忠。

「第二晋平王,典治黑绳地狱。中有铁绳,有
三刃者、四孤者、八孤者。拼直人身,锯解之。
或斧斫人身,或四方、或八角。但坐犯五逆杀
生,矛杖刀斧害人及畜狩、淫盗、嫉妒、恚痴。

「第三莽都王,典治铁臼狱。治榨人身,如
榨麻油。但坐镇沓杀人及诸众生。

「第四辅天王,典治合会狱。中有大铁钉。钉
净度三昧经¶ 第 251a 页
人身百节,痛彻遍人身。空中自然雨大石,碎破人
身,身小如面。但坐诽谤圣道,毒念向佛、真
人、菩萨,反逆不孝,断法断功德,轻慢父母、师
友及所尊,杀生无道,以致斯殃。

「第五圣都王,典治太山狱。人适入山,山自然
合,破碎人身骨肉。屎尿合碎,如榨蒲陶汁。但
坐犯五逆罪、嫉妒、愚痴、瞋恚,尊己贱人,不顺
父母、师友、君父正教,朋党贼盗,淫欺杀生所
致。

「第六玄都王,典主火城狱。火烧人身,燋燃
尽。但坐欺中人,无信;衣食他人衣食,贪利;
不肯布施冻裸人;使身贪好服所致。

「第七广武王,主治剑树狱。狱中刀剑乱风吹,
斫破人身,无完皮。复大鹫所食啖。但坐屠杀射
净度三昧经¶ 第 252a 页
猎,心心为恶,故受此殃。

「第八武阳王,典主嚾吼狱。中有狗,断人头,
饮血啖肉。但坐心、口、身行杀人及杀畜狩类,
倩人杀,教人杀,故致此殃。

「第九平阳王,主治八路狱。中有利剑遍
地,间无空。人走其上,截足断趺。但坐喜行无
慈心,斋日相使致其然,破坏法桥,损众生,强
教人犯禁,故致斯殃。

「第十都阳王,典治刺树狱。狱中树刺长三丈
。人适上树,刺下逆人;人适下树,刺上逆贯刺
净度三昧经¶ 第 253a 页
人;身皆破伤。但坐无戒,受人信施服饰、珍
玩,常矛刀所刺,分攫钻钤。人念爱身,贱他
人,阴嫉害众生,使获此极殃。

「第十一消阳王,主治沸灰狱。狱中有热沸灰
河。入其中,身悉烂坏。但坐得猪羊鸡害
生,可口。饮酒迷乱,卧沙门被枕中,口出恶语,
无有慈心,以获此殃。

「第十二延慰王,典治大啖狱。铁城覆盖,闭
其门户,大火四起,烧其罪人。但坐诬谤三尊
净度三昧经¶ 第 254a 页
及良善人,焚烧山泽,害众生命,剥脱人衣,谗害
人,不孝三尊及其二亲,憍慢自恣,无戒信,故
致此极殃。

「第十三广进王,典主大阿鼻狱。五毒治人,破
解人身,披挓人身,如张牛皮。大钉钉之,心手
足支节皆遍,及眼舌耳鼻皆通彻。但坐犯五逆十恶
并五戒,以致此殃。

「第十四高都王,主治铁车狱。狱中人铁犁耕舌
上,车轹□人身。但坐虚欺两舌无信,轻慢
善人,役人三刀,自谓应然,故致斯殃。

「第十五公阳王,主治铁火狱。炭火燃至人
净度三昧经¶ 第 255a 页
膝。坐舍正入邪,不信善人、沙门、师友父正
教,数行来蹈杀虫蟪,不持斋戒,或心持斋却
行,以致此殃。

「第十六平斛王,主治沸屎狱。广长极深,罪人
入中,身体熟烂,虫钻人身,彻髓筋,臭秽。坐
不布施,强迫人,杀生养身,以致斯殃。

「第十七柱阳王,主治地烧狱。人足到地即燋
燃。坐入律戒不能忍,坐数行来白衣舍,斋日
却行来害众生所致。

「第十八平身王,典治弥离狱。狱中有虫,
净度三昧经¶ 第 256a 页
嘴如铁锥,喙人肌骨,皆令尽。但坐捕撮众生肌
汁,杀生养身,故致其殃。

「第十九琏石王,主治山石狱。狱中有石,利如
刀刃,与人膝等,或高五寸。足蹈走上,或上或
下,截足断趺,剥脚断筋,石利如刀。坐八王日不
行道,心虽念善,足行游逸,令六神飞扬。天官所
察,以致斯殃。

「第二十狼耶王,主治多洹狱。狱中有热风。与
人相逢,吹人辟地。呜呼之极,求死不得,求
生不得,生时□□。坐恼人所致。

「第二十一都官王,主治犁洹狱。狱中有大啖
人鬼。身中出六十刺而贯人身。身中出火,烧
人食之。但坐淫妹,犯人妇女及畜生,杀众生,
净度三昧经¶ 第 257a 页
故致斯殃。

「第二十二玄阳王,主治飞虫狱。虫飞来,食人
不置,四面来无数。但坐射猎蚊虻之对,故致斯
殃。

「第二十三太一王,主治汤河狱。流河水热,过
于世间沸麻油。但坐杀生,罗网捕鱼,易卵饮
酒,乱失十五行,故受此殃。

「第二十四合石王,主治大磨狱。广纵二千里,
磨磨人如面。但坐杀生可意,研杀众生,垣石相
填,可杀蚤虮,故致此殃。

「第二十五凉无王,主治寒雪狱。狱中罪人寒
冻。但坐冻杀众生,杀后剥脱他人衣,禁固众
生,著寒中,不施和温之所致,故受斯殃。
净度三昧经¶ 第 258a 页

「第二十六无原王,主治铁杵狱。烧杵正赤,刺
人咽中,唇舌肠胃皆悉燋烂。但坐恶口求味,身
行恶,心念恶之所致,故受斯殃。

「第二十七政始王,主治铁柱狱。烧柱正赤,
令人抱之。或卧烧铁床上,为淫鬼所食。但坐心口
身淫所致,故受斯殃。

「第二十八高远王,主治脓血狱。坐血食食生,
不净施人,贪淫所致。

「第二十九都进王,主治烧石狱。烧石正赤,令
人吞之,燋烂肠胃。俱坐无戒,食人信施食,
不持斋戒,断绝人福,以为己有之所致,故受斯
殃。

「第三十原都王,主治铁轮狱。烧轮正赤,自
净度三昧经¶ 第 259a 页
然出人头上。但坐骑度父母、师长、君王、夫主
及所尊,持头抵触人,弄沙门头形,笑蹇吃秃
人,蹈师友父影,火烧人头,故致此殃。

「是为三十大剧苦泥犁。犯是二十大过者,皆
更遍三十泥犁,积不可计劫。大泥犁形竟,次入
百四小泥犁。终劫竟,从地狱出。当更饿鬼、畜
生、奴婢、下贱,积亿亿万劫万恒边沙数。一沙
为千劫,尽万恒沙数,乃复为人。虽得为人,口
中恒臭,口舌妄来,多病不利,为人短命。犯是二
十事者,今现世不利,当为诸天地狱所司。

「神明听察,疏记罪福,不问尊卑。一月六
奏,一岁四覆。四覆之日皆八王日。八王日者,
净度三昧经¶ 第 260a 页
天王案比诸天、人民、杂类之属,考校功最。有福
增寿,有罪减寿夺算。

「天地浩浩,黎庶无数。诸天、地狱、五道大
王、司命、都录、五官、都督、四镇王、使者、
承天、大将军等,春秋冬夏承天统摄,禁察非法。
总持众生名藉,制命长短,毛分不差。人民盲
冥,了不知天地五官所记。不能自知生所从来,死
至何所。不能自知命之长短。不知为五官所收录。
不知豫作善求安,不知豫作功德救罪。亦不晓依
附三尊,求后世救。不晓求守戒明经道士,从求
度世道。如牛老败不中用,大家言:『此牛老败
不中用。烦劳牧养,久已无益我家。但当早杀。
可得肉食之,亦可除烦劳。』人亦如是。不奉持
净度三昧经¶ 第 261a 页
戒禁,亦不作功德,如牛烦劳大家甚多。不益大
家,又不能自活。人依道生,道气养之。不肯奉
道,亦不能自度。为五官所收,死付地狱,尽属
三十王所治如是。」


净度经卷第一
净度三昧经¶ 第 26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