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序言¶ 第 394a 页
传善无畏所译三部密教
仪轨出处及年代考
陈金华
* 序言
《日本大正新脩大藏经》卷18收有如下3部密教仪轨:
*
(1)第905号,《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皉密陀罗尼法》(以下简称「T905」);
*
(2)第906号,《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以下简称「T906」);
*
(3)第907号,《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以下简称「T907」)。
这三部密教仪轨(以下通称「三仪轨」)均传善无畏(637-
735)译,题目相仿,内容相近。事实上,三仪轨中篇幅最短者
(T907)通篇见于其他二仪轨。
T907以盛赞五梵文字母(阿鍐览唅欠)之特异功德开篇。
该五字随即被编排与五脏,五种自然与人文现象,五方佛,五部,
五大等等作一一对应。随后,T907将秘密教范畴「悉地」划分为
上中下三品,然后将此三品悉地与三组分别由五梵文字母构成
的陀罗尼作一一对应:阿鍐览唅欠——上品悉地;阿微罗哞祛——中
品悉地;阿罗波遮那——下品悉地。最后,T907以一首22行偈颂
结束全文。
其他二仪轨(T905与T906)除与T907相重部分外,分别以
如下内容为重点:(1)破地狱思想(T906);(2)将包括阿鍐览唅
欠五字在内的佛教(特别是密教)的五重性范畴与以五行为中心
的中国传统的五重性范畴相比照,使之一一对应(T905)。
序言¶ 第 395a 页
此三仪轨在日本天台宗中极为重要,因被认为同天台宗主
最澄(767-822)的「密教付法文」相关密切。此一密教付法文据
传由最澄得自其中国密教传法师顺晓(?-?)。付法文将三组
五字陀罗尼(即阿鍐览唅欠,阿微罗哞祛,阿罗波遮那)一一对应
于上中下三品悉地。如此密教教法极为独特,仅见于以上三
仪轨。因此,这三部仪轨被认作最澄密教传法文中独特密教教
法的唯一曲据。
与其在天台宗中的重要地位相应,此三仪轨广受天台研究
者重视。关于它们的著述颇多。仅笔者所寓目者即包括:大村
西涯,那须政隆,神林隆静,吉冈义丰,长部和雄,松永
序言¶ 第 396a 页
有见,松长有庆,三崎良周,木内央以及水上文义。
日本天台学者的研究涉及三仪轨的出处,三仪轨彼此间的关系,
它们与最澄密教付法文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五行观念,道
教全身延命之术)之间的关系,等等。
关于三仪轨的出处,日本天台学者一致断定并非善无畏所
译,而是中土撰述。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三仪轨不见于《开元
录》与《贞元录》。善无畏716年入唐后,即受到唐玄宗的高度重
视与赏识。他在中国的译经活动是在官方的扶持,赞助(可能
也是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善无畏所主译的佛经理应载于该时
期的译经录。
其二,三仪轨太富中国色彩,很难想像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梵
文原本。作为中国固有思想因素之一的五脏观念竟赫然出现于
三仪轨中;更为触目惊心的是T905竟然网罗了不下十数个中
国固有的,以五行为中心的五重性范畴,诸如五味,五季,五气,
五方,等等。
其三,三仪轨中的某些思想,如明显的金胎互輮倾向,显然
出现于善无畏之后。
总之,因为三仪轨显非译自梵典,兼之中国色彩浓厚,日本
日本天台学者的研究涉及三仪轨的出处,三仪轨彼此间的关系,
它们与最澄密教付法文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五行观念,道
教全身延命之术)之间的关系,等等。
关于三仪轨的出处,日本天台学者一致断定并非善无畏所
译,而是中土撰述。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三仪轨不见于《开元
录》与《贞元录》。善无畏716年入唐后,即受到唐玄宗的高度重
视与赏识。他在中国的译经活动是在官方的扶持,赞助(可能
也是控制)下进行的。因此,善无畏所主译的佛经理应载于该时
期的译经录。
其二,三仪轨太富中国色彩,很难想像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梵
文原本。作为中国固有思想因素之一的五脏观念竟赫然出现于
三仪轨中;更为触目惊心的是T905竟然网罗了不下十数个中
国固有的,以五行为中心的五重性范畴,诸如五味,五季,五气,
五方,等等。
其三,三仪轨中的某些思想,如明显的金胎互輮倾向,显然
出现于善无畏之后。
总之,因为三仪轨显非译自梵典,兼之中国色彩浓厚,日本
序言¶ 第 397a 页
天台学者认定其出自中土。或以为制于中唐,或推之于晚唐,或
确指于惠果(746-805)之时。
日本学者对三仪轨的研究绵亘数十载而不断,其所涉及可
谓既深且甚。但遗憾的是他们自囿于两个末见完全妥当的先入
之见,致使其相关研究似有失于偏颇。首先,在其论證三仪轨出
自中土的过程中,日本学者似乎默认:所有汉文献,若非译自他
国,必是撰写于中国。这个前提是有问题的。历史上相当长时
期内,汉文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通行于东亚诸国。因此,不是任
何汉文文本都写于中国。
此外,研究三仪轨的日本学者们还认为,如果某一汉文文稿
渗透了某种源于中国的独特思想因素,则该文稿必出自汉土。
该见解同样不无可议。众所周知,一些东方思想,如阴阳五行的
观念,虽渊源于中国,郤远播东亚诸国,并在这些国家生根发芽,
广为运用。所以,某一汉文文献具有五行的思想并不必然地意
味著它出自中土,它也有可能写就于东亚某一深受中国传统思
想浸染的国家,如日本或朝鲜。
准此,仅凭三仪轨并非汉译且内含阴阳五行思想就断定其
出自唐土,而将其出于日本的可能性完全置之度外,这显然有失
周全。在我看来,三仪轨成书于日本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受大
量确凿證据支持的。
* 第一节 论三仪轨以T907为最古
在正式考究三仪轨的日本出处之前,让我们首先表明一点:
三仪轨中以T907为最古,其它二仪轨均以之为底本改写而成。
这一论点是通过比较三仪轨中的偈颂而得出来的。
T907祇有一首偈颂,而T905与T906则各有两首。如上
所述,T907的唯一偈颂(以下简称G907)位于T907之末。
确指于惠果(746-805)之时。
日本学者对三仪轨的研究绵亘数十载而不断,其所涉及可
谓既深且甚。但遗憾的是他们自囿于两个末见完全妥当的先入
之见,致使其相关研究似有失于偏颇。首先,在其论證三仪轨出
自中土的过程中,日本学者似乎默认:所有汉文献,若非译自他
国,必是撰写于中国。这个前提是有问题的。历史上相当长时
期内,汉文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通行于东亚诸国。因此,不是任
何汉文文本都写于中国。
此外,研究三仪轨的日本学者们还认为,如果某一汉文文稿
渗透了某种源于中国的独特思想因素,则该文稿必出自汉土。
该见解同样不无可议。众所周知,一些东方思想,如阴阳五行的
观念,虽渊源于中国,郤远播东亚诸国,并在这些国家生根发芽,
广为运用。所以,某一汉文文献具有五行的思想并不必然地意
味著它出自中土,它也有可能写就于东亚某一深受中国传统思
想浸染的国家,如日本或朝鲜。
准此,仅凭三仪轨并非汉译且内含阴阳五行思想就断定其
出自唐土,而将其出于日本的可能性完全置之度外,这显然有失
周全。在我看来,三仪轨成书于日本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受大
量确凿證据支持的。
* 第一节 论三仪轨以T907为最古
在正式考究三仪轨的日本出处之前,让我们首先表明一点:
三仪轨中以T907为最古,其它二仪轨均以之为底本改写而成。
这一论点是通过比较三仪轨中的偈颂而得出来的。
T907祇有一首偈颂,而T905与T906则各有两首。如上
所述,T907的唯一偈颂(以下简称G907)位于T907之末。
序言¶ 第 398a 页
T905的两个偈颂分别简称G905/1与G905/2,而T906的
两个偈颂则分别简称G906/1与G906/2。先将G907同
G905/1与G905/2作一比较。G907全颂如下:
「 「稽首毗卢遮那佛!
开敷净眼如莲华,
三界调御天人师。
大菩提心救心者,
深妙真言加持法,
流入无生阿字门,
圆满恒照如日月。
阿阏宝生救世者,
弥陀成就不空王。
咸于悉地吉祥轮,
传斯妙法化诸有。
慈心自在降三世,
金刚萨埵不动尊。
无违誓愿应时期,
瑜珈事毕还金刚。
我依毗卢遮那佛,
开心智印建标仪。
无量功德普庄严,
同入总持诸善逝。
愿共有缘修学者,
安位无上清净海。」」
G907看起来像是一首标准而完整的,用来作结整个经文的
偈颂:偈颂的第一部分(行1-12)赞颂五佛的功德(其中,行1-
8礼赞作为五佛之首的毗卢遮那佛,馀者4行则关于其他四
佛);第二部分(行13-16)礼颂降三世与不动两明王;在偈颂的
最后部分,作者发愿誓生净土。
反观G905/1,我们发现它由三部分组成:一,行1-8(礼
赞毗庐遮那佛)完全等同于G907的行1-8;二,行9-12(「身口
两个偈颂则分别简称G906/1与G906/2。先将G907同
G905/1与G905/2作一比较。G907全颂如下:
「 「稽首毗卢遮那佛!
开敷净眼如莲华,
三界调御天人师。
大菩提心救心者,
深妙真言加持法,
流入无生阿字门,
圆满恒照如日月。
阿阏宝生救世者,
弥陀成就不空王。
咸于悉地吉祥轮,
传斯妙法化诸有。
慈心自在降三世,
金刚萨埵不动尊。
无违誓愿应时期,
瑜珈事毕还金刚。
我依毗卢遮那佛,
开心智印建标仪。
无量功德普庄严,
同入总持诸善逝。
愿共有缘修学者,
安位无上清净海。」」
G907看起来像是一首标准而完整的,用来作结整个经文的
偈颂:偈颂的第一部分(行1-12)赞颂五佛的功德(其中,行1-
8礼赞作为五佛之首的毗卢遮那佛,馀者4行则关于其他四
佛);第二部分(行13-16)礼颂降三世与不动两明王;在偈颂的
最后部分,作者发愿誓生净土。
反观G905/1,我们发现它由三部分组成:一,行1-8(礼
赞毗庐遮那佛)完全等同于G907的行1-8;二,行9-12(「身口
序言¶ 第 399a 页
意业成三密,三密即成应化法。五轮五智是五分,五分尽摄法界
轮。」)采自一部传由善无畏所译的密教仪轨(《慈氏菩萨略修
瑜珈念诵法》;);三,行13-20(礼颂五佛中的四佛及降三世
与不动两明王)完全等同于G907的行9-16。G907的第一,三
部分在语义上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因二者分别礼颂五佛之首的
毗庐遮那佛,其馀四佛及降三世和不动两明王。相反,第一,三
部分与第二部分在语义上则殆无关联。换言之,在G905/1中,
两个语义相扣的部分为一个在语义上与二者都了无牵涉的部分
所间隔。难以想像,同一作者在写了两段语义上丝丝入扣的偈
语(一如G905/1的第二部分之与第一,三部分)后,会在二者之
间嵌入另一与该两段偈语均无关联的偈语(一如G905/1的第
二部分之与第一,三部分)。恐怕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G905/1的第一,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原本隶属两个独立的,互不
关联的偈颂。T905的作者从其中一个偈颂取出16行(G905/1
的第一,三部分)后,因昧于第一,三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取
自另一偈颂的4行偈语(即G905/1的第二部分)嵌入二者之
间,从而形成了G905/1。因为G905/1的第一,三部分完全等
同于G907的头16行,而且如上所述,G907本身是一标准而完
整的偈颂,G907想必就是G905/1的第一,三部分之所从来者。
由此可以推知,G907先于G905/1而为后者之根据。以此类
推,T905中凡是等同于T907的段落亦必撷取T907的相关段
落而成。总之,T907先于T905而为后者所本。
同样地,通过比较G907与G906/1,2,我们也可以弄清
T907与T906的关系。分别构成G906/1,2的6行与16行偈
语完全等同于G907的前6行与后16行偈语。正如以上所说,
轮。」)采自一部传由善无畏所译的密教仪轨(《慈氏菩萨略修
瑜珈念诵法》;);三,行13-20(礼颂五佛中的四佛及降三世
与不动两明王)完全等同于G907的行9-16。G907的第一,三
部分在语义上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因二者分别礼颂五佛之首的
毗庐遮那佛,其馀四佛及降三世和不动两明王。相反,第一,三
部分与第二部分在语义上则殆无关联。换言之,在G905/1中,
两个语义相扣的部分为一个在语义上与二者都了无牵涉的部分
所间隔。难以想像,同一作者在写了两段语义上丝丝入扣的偈
语(一如G905/1的第二部分之与第一,三部分)后,会在二者之
间嵌入另一与该两段偈语均无关联的偈语(一如G905/1的第
二部分之与第一,三部分)。恐怕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G905/1的第一,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原本隶属两个独立的,互不
关联的偈颂。T905的作者从其中一个偈颂取出16行(G905/1
的第一,三部分)后,因昧于第一,三部分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取
自另一偈颂的4行偈语(即G905/1的第二部分)嵌入二者之
间,从而形成了G905/1。因为G905/1的第一,三部分完全等
同于G907的头16行,而且如上所述,G907本身是一标准而完
整的偈颂,G907想必就是G905/1的第一,三部分之所从来者。
由此可以推知,G907先于G905/1而为后者之根据。以此类
推,T905中凡是等同于T907的段落亦必撷取T907的相关段
落而成。总之,T907先于T905而为后者所本。
同样地,通过比较G907与G906/1,2,我们也可以弄清
T907与T906的关系。分别构成G906/1,2的6行与16行偈
语完全等同于G907的前6行与后16行偈语。正如以上所说,
序言¶ 第 400a 页
G907的前8行乃一不可分割的单元,用于赞颂作为五佛之魁首
的毗庐遮那佛。在G906中,同样的8行偈语被分割到两个独
立的偈颂中。这表明这两个偈颂的作者并不瞭解该8行偈语的
内在关系。他并不是这8行(或这22行)偈语的真正作者。换
言之,T906中的两首偈颂乃割裂T907中的唯一偈颂(G907)而
成。由此,我们可以推知,T906中凡与T907的段落,偈句等同
者,匀来源于T907。故而,与T905一样,T906亦本于T907。
* 第二节 关于T907的出处、成书年代及作者
既然在三仪轨中T907最古,且为其他二仪轨所本,如能究
明其来历,其他二仪轨的真面目也就随之明了了。
论及T907的来历,我们不能不关心T907之有史籍可徵究
竟始于何时。我们知道,三仪轨既不见载于中国佛教经录,也不
见录于以最澄与空海为首的日本入唐求法诸家的将来录。以三
仪轨所记教法之新颖独特,加之传由善无畏所译,最澄与空海们
不可能对其知而不录。这说明最澄与空海们在中国时并未接触
到该三仪轨。那么,三仪轨到底何时面世呢?
** 一、安惠与T907
在此,我们要提到台门一代宗师安惠(794-868)。列名圆
仁(794-864)十大弟子的安惠863年与惠亮同登尊崇之极的三
部大阿阇梨之位。次年,继圆仁任天台座主。据《皉相承集》记
载,安惠于863年撰一「目录」——「坚封目录」。这寥寥数十字
的简短目录赫然载著一部所谓「尊胜破地狱仪轨」的经典:
「理界:《大日经》一卷,《摄大灌顶仪轨》,《相承传法
次第记》一卷;
「智界:《金刚峰楼阁瑜珈祇经》,《一切时处成佛仪
的毗庐遮那佛。在G906中,同样的8行偈语被分割到两个独
立的偈颂中。这表明这两个偈颂的作者并不瞭解该8行偈语的
内在关系。他并不是这8行(或这22行)偈语的真正作者。换
言之,T906中的两首偈颂乃割裂T907中的唯一偈颂(G907)而
成。由此,我们可以推知,T906中凡与T907的段落,偈句等同
者,匀来源于T907。故而,与T905一样,T906亦本于T907。
* 第二节 关于T907的出处、成书年代及作者
既然在三仪轨中T907最古,且为其他二仪轨所本,如能究
明其来历,其他二仪轨的真面目也就随之明了了。
论及T907的来历,我们不能不关心T907之有史籍可徵究
竟始于何时。我们知道,三仪轨既不见载于中国佛教经录,也不
见录于以最澄与空海为首的日本入唐求法诸家的将来录。以三
仪轨所记教法之新颖独特,加之传由善无畏所译,最澄与空海们
不可能对其知而不录。这说明最澄与空海们在中国时并未接触
到该三仪轨。那么,三仪轨到底何时面世呢?
** 一、安惠与T907
在此,我们要提到台门一代宗师安惠(794-868)。列名圆
仁(794-864)十大弟子的安惠863年与惠亮同登尊崇之极的三
部大阿阇梨之位。次年,继圆仁任天台座主。据《皉相承集》记
载,安惠于863年撰一「目录」——「坚封目录」。这寥寥数十字
的简短目录赫然载著一部所谓「尊胜破地狱仪轨」的经典:
「理界:《大日经》一卷,《摄大灌顶仪轨》,《相承传法
次第记》一卷;
「智界:《金刚峰楼阁瑜珈祇经》,《一切时处成佛仪
序言¶ 第 401a 页
轨》,《五秘密修行仪》一卷,《相承》一卷;
「圆满界:《妙成就仪轨》(善无畏),《清净毗卢遮那
别行经》,《尊胜破地狱仪轨》,《相承妙见法》一卷;
「释家:《抄记》一卷,《理趣释》一卷。」
第一,从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判断,「坚封目录」旨在将重
要的经典提纲挈领地分属于四种门类之下。列入经典绝大部分
乃天台要典。但出乎意料的是《理趣释》也得列其间。我们知
道,最澄、空海的反目与最澄向空海寻借《理趣释》未果有至大的
关系。最澄尝向空海执弟子礼,请益密教教法达六、七年之久。
其间,最澄向空海借阅了大量的空海从中国访求而得的密教经
典。但当最澄要求借阅《理趣释》时,却遭峻拒。表面的理由是
《理趣释》充满有关性与暴力的譬喻,空海认为若非由修为高超
的阿阇梨侧近指导,而任由初心者独自浏览修习此经疏,初心者
极易误入歧途,害法误己。不过,个中的更深刻原因可能是空海
对最澄非传统式的学密方式(最澄偏重于研读密典,而非诉诸面
受师法)日感不耐。在其拒绝书中,空海力陈最澄学密之道的失
当。其措词峻烈,几至刻簿,表明空海对最澄的不满与愤恨乃经
年所积,强烈而绵长。这两位日本历史上罕见的佛门龙象,就此
决裂。最澄赁书不果,反遭苛责。对天台宗人来讲,此非唯宗
祖之奇耻,并是台门之大不幸。由此因缘,最澄之后的天台宗徒
「圆满界:《妙成就仪轨》(善无畏),《清净毗卢遮那
别行经》,《尊胜破地狱仪轨》,《相承妙见法》一卷;
「释家:《抄记》一卷,《理趣释》一卷。」
第一,从其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判断,「坚封目录」旨在将重
要的经典提纲挈领地分属于四种门类之下。列入经典绝大部分
乃天台要典。但出乎意料的是《理趣释》也得列其间。我们知
道,最澄、空海的反目与最澄向空海寻借《理趣释》未果有至大的
关系。最澄尝向空海执弟子礼,请益密教教法达六、七年之久。
其间,最澄向空海借阅了大量的空海从中国访求而得的密教经
典。但当最澄要求借阅《理趣释》时,却遭峻拒。表面的理由是
《理趣释》充满有关性与暴力的譬喻,空海认为若非由修为高超
的阿阇梨侧近指导,而任由初心者独自浏览修习此经疏,初心者
极易误入歧途,害法误己。不过,个中的更深刻原因可能是空海
对最澄非传统式的学密方式(最澄偏重于研读密典,而非诉诸面
受师法)日感不耐。在其拒绝书中,空海力陈最澄学密之道的失
当。其措词峻烈,几至刻簿,表明空海对最澄的不满与愤恨乃经
年所积,强烈而绵长。这两位日本历史上罕见的佛门龙象,就此
决裂。最澄赁书不果,反遭苛责。对天台宗人来讲,此非唯宗
祖之奇耻,并是台门之大不幸。由此因缘,最澄之后的天台宗徒
序言¶ 第 402a 页
对《理趣释》几乎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与忌讳(如果不是恐惧)。
传说安惠编撰「坚封目录」的863年,上距最澄谢世的822年并
不远。肇因于《理趣释》的奇耻大辱对一般的天台宗徒(遑论如
安惠这样的天台泰斗)想必仍记忆犹新,如芒在背。因此,当时
领袖台宗的安惠居然在863年将《理趣释》列为台门要典之一,
这简直匪夷所思。
第二,如果安惠果真早在863年即已注意并重视这一《尊胜
破地狱仪轨》(T907或T906),那么,安惠似不太可能不对该仪
轨宣扬流通。以安惠当时在宗内的地位与名望,他若决意弘通
该仪轨,后者想必短时间内即可普及于宗内。若然,另一天台大
师圆珍也断不至于迟至882年仍对T907茫然无知(详后);同
样地,该仪轨也断不至于湮没无闻到有待博学多闻的安然「发
现」于10世纪之初(902年顷,详后)。
第三,安惠编有如此这般的「坚封目录」不见载于更早,更可
靠的文献,而仅见于《秘相承集》这较为晚期的文献。《秘相承
集》成书于1217年之后,上距安惠已有3世纪之遥。其可靠
性并不高。
综上所述,见于《秘相承集》的「坚封目录」甚难被认作安惠
所作。即便安惠确曾于863年编有这么一个「坚封目录」(此可
能性微之又微),其中的《尊胜破地狱仪轨》也断难等同于三仪轨
之一。因此,《秘相承集》的「坚封目录」不能被当作T907在863
传说安惠编撰「坚封目录」的863年,上距最澄谢世的822年并
不远。肇因于《理趣释》的奇耻大辱对一般的天台宗徒(遑论如
安惠这样的天台泰斗)想必仍记忆犹新,如芒在背。因此,当时
领袖台宗的安惠居然在863年将《理趣释》列为台门要典之一,
这简直匪夷所思。
第二,如果安惠果真早在863年即已注意并重视这一《尊胜
破地狱仪轨》(T907或T906),那么,安惠似不太可能不对该仪
轨宣扬流通。以安惠当时在宗内的地位与名望,他若决意弘通
该仪轨,后者想必短时间内即可普及于宗内。若然,另一天台大
师圆珍也断不至于迟至882年仍对T907茫然无知(详后);同
样地,该仪轨也断不至于湮没无闻到有待博学多闻的安然「发
现」于10世纪之初(902年顷,详后)。
第三,安惠编有如此这般的「坚封目录」不见载于更早,更可
靠的文献,而仅见于《秘相承集》这较为晚期的文献。《秘相承
集》成书于1217年之后,上距安惠已有3世纪之遥。其可靠
性并不高。
综上所述,见于《秘相承集》的「坚封目录」甚难被认作安惠
所作。即便安惠确曾于863年编有这么一个「坚封目录」(此可
能性微之又微),其中的《尊胜破地狱仪轨》也断难等同于三仪轨
之一。因此,《秘相承集》的「坚封目录」不能被当作T907在863
序言¶ 第 403a 页
年前已流传日本的證据。究竟T907何时出现于日本,这还有
待于对其他相关材料的考察。我们先来看看另一台门宗师圆珍
与T907的关系。
** 二、圆珍与T907
圆珍(814-891)世称「智證大师」,台宗六祖。虽为空海远
侄,早年即亲炙最澄继业门人义真(781-833)。853-859年间
游学中国,先遍访天台山诸名师,后负笈唐都长安,潜心密法。
继圆仁之后,圆珍力唱「圆(天台祖法)密(密教教法)一致」,可并
重并行。他为台密的创建,筚路蓝缕,居功阙伟。
圆珍写有一短文,名《决示三种悉地法》。顾名思义,这是一
篇关于三种悉地法的论文。而三种悉地法也正是T907的主题
之一。此外,《决示三种悉地法》还能在T907中找到不少相近
乃至于相同的断落,句子与思想。
文中圆珍提及,他在唐密教传法师青龙寺法全曾向他面授
杂真言(据下文交代,此杂真言是「阿鍐铉唅缺」这五字真言),
谓「多宝梵志于三十万字《毗卢遮那〔经〕》,《金刚顶经》采集要
抄,最上胜殊福田,唯五字真言。若人持者,功德无比不可校量
不可说也」。T907中也有类似的评语:
「此本五部梵本,四十万言,出《毗卢遮那经》,《金刚
顶经》。采集要妙,最上福田,唯此五字真言。诵者
所获功德,不可比量,不可思议,不可说也」。
法全接著说:「诵此五字真言一遍,相当于诵藏经百万遍对之一
待于对其他相关材料的考察。我们先来看看另一台门宗师圆珍
与T907的关系。
** 二、圆珍与T907
圆珍(814-891)世称「智證大师」,台宗六祖。虽为空海远
侄,早年即亲炙最澄继业门人义真(781-833)。853-859年间
游学中国,先遍访天台山诸名师,后负笈唐都长安,潜心密法。
继圆仁之后,圆珍力唱「圆(天台祖法)密(密教教法)一致」,可并
重并行。他为台密的创建,筚路蓝缕,居功阙伟。
圆珍写有一短文,名《决示三种悉地法》。顾名思义,这是一
篇关于三种悉地法的论文。而三种悉地法也正是T907的主题
之一。此外,《决示三种悉地法》还能在T907中找到不少相近
乃至于相同的断落,句子与思想。
文中圆珍提及,他在唐密教传法师青龙寺法全曾向他面授
杂真言(据下文交代,此杂真言是「阿鍐铉唅缺」这五字真言),
谓「多宝梵志于三十万字《毗卢遮那〔经〕》,《金刚顶经》采集要
抄,最上胜殊福田,唯五字真言。若人持者,功德无比不可校量
不可说也」。T907中也有类似的评语:
「此本五部梵本,四十万言,出《毗卢遮那经》,《金刚
顶经》。采集要妙,最上福田,唯此五字真言。诵者
所获功德,不可比量,不可思议,不可说也」。
法全接著说:「诵此五字真言一遍,相当于诵藏经百万遍对之一
序言¶ 第 404a 页
遍,当念一百万遍藏经。」相同的话也见于T907。
然后,法全将五字对应于五方,五佛与五种人文或自然现
象:
「(五字)即为东西南北中方佛种子也。天地山海,
江河万流,日月星辰,金银宝玉,火珠光明,五果五
谷,众花开敷,端正富贵,智慧福德,殊胜清净,皆是
阿鍐嚂唅缺五字所管也。」
这也不能不让人想起T907。关于五字同五方佛的对应关系,
T907是这样规定的:
「阿字是东方阿阏如来,鍐字西方阿弥陀如来,览字
是南方宝生如来:唅字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欠字是
上方毗遮那大日如来。」
关于五字同五种人文,自然现象的对应关系,T907有较详尽的
铺张敷衍。然其大旨未出圆珍文中所说:
「山海大地,从阿字出;江河万流,从鍐字出;金玉珍
宝,日月星辰,火珠光明,从览字成;五果五榖,众花
开敷,因唅字结;秀香美人,天长养颜色滋味,端正
相貌,福德富贵,从欠字庄严」。
最后,法全对这五字真言下一断语,「此法身真言也。」同
然后,法全将五字对应于五方,五佛与五种人文或自然现
象:
「(五字)即为东西南北中方佛种子也。天地山海,
江河万流,日月星辰,金银宝玉,火珠光明,五果五
谷,众花开敷,端正富贵,智慧福德,殊胜清净,皆是
阿鍐嚂唅缺五字所管也。」
这也不能不让人想起T907。关于五字同五方佛的对应关系,
T907是这样规定的:
「阿字是东方阿阏如来,鍐字西方阿弥陀如来,览字
是南方宝生如来:唅字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欠字是
上方毗遮那大日如来。」
关于五字同五种人文,自然现象的对应关系,T907有较详尽的
铺张敷衍。然其大旨未出圆珍文中所说:
「山海大地,从阿字出;江河万流,从鍐字出;金玉珍
宝,日月星辰,火珠光明,从览字成;五果五榖,众花
开敷,因唅字结;秀香美人,天长养颜色滋味,端正
相貌,福德富贵,从欠字庄严」。
最后,法全对这五字真言下一断语,「此法身真言也。」同
序言¶ 第 405a 页
样地,T907也不乏这种以阿鍐唅缺为法身真言的提法。
除了在文字与思想方面表现出与T907诸多相同点外,《决
示三种悉地法》还提到两部书。乍看之下,这两部书很像三仪轨
之一。首先,它提到最澄高足仁忠(?-824)有一随身秘籍,上
言,「五部卷帙,贝多梵筴,三十万言,出《毗卢遮那》,《金刚顶
经》。采集要妙,最上福田,唯此五字真言。诵者所获功德不可
比量,不可说也。」如上所述,类似的话也见于T907。关于这
部书,圆珍还讲,「出、入、成就悉地,及化身、报身、法身真言等名
义,具释在彼。」这似乎又是在指T907了,因为后者论及出、
入、成就悉地,且对化身、报身、法身成就(虽非三身真言)有所
交代。
圆珍在文中提到了另一部书,「或有《三种悉地法》一卷,未
见译人。其趣异今。」这似乎是指三仪轨之一,因为它们(尤
其是T905)也以「三种悉地法」而知名。
以上种种,是否表明圆珍在写《决示三种悉地法》前已读过
T907并在该文中引用了它呢?通过深入的分析,我得出了否定
性的结论。
事实上,吊诡的是:存在《决示三种悉地法》这样一篇文章意
味著象T907这样一部经轨当时并不存在于日本;圆珍当时也
无从知道这样一部经轨。试想,如果这么一部仪轨当时便已存
在于日本并为圆珍所知,时人断不会怀疑三种悉地法典据之有
除了在文字与思想方面表现出与T907诸多相同点外,《决
示三种悉地法》还提到两部书。乍看之下,这两部书很像三仪轨
之一。首先,它提到最澄高足仁忠(?-824)有一随身秘籍,上
言,「五部卷帙,贝多梵筴,三十万言,出《毗卢遮那》,《金刚顶
经》。采集要妙,最上福田,唯此五字真言。诵者所获功德不可
比量,不可说也。」如上所述,类似的话也见于T907。关于这
部书,圆珍还讲,「出、入、成就悉地,及化身、报身、法身真言等名
义,具释在彼。」这似乎又是在指T907了,因为后者论及出、
入、成就悉地,且对化身、报身、法身成就(虽非三身真言)有所
交代。
圆珍在文中提到了另一部书,「或有《三种悉地法》一卷,未
见译人。其趣异今。」这似乎是指三仪轨之一,因为它们(尤
其是T905)也以「三种悉地法」而知名。
以上种种,是否表明圆珍在写《决示三种悉地法》前已读过
T907并在该文中引用了它呢?通过深入的分析,我得出了否定
性的结论。
事实上,吊诡的是:存在《决示三种悉地法》这样一篇文章意
味著象T907这样一部经轨当时并不存在于日本;圆珍当时也
无从知道这样一部经轨。试想,如果这么一部仪轨当时便已存
在于日本并为圆珍所知,时人断不会怀疑三种悉地法典据之有
序言¶ 第 406a 页
无;即使有人怀疑,圆珍也祇要举出T907,便可冰释时人疑惑,
无须再劳神撰文澄清了。
深入检视《决示三种悉地法》本文,我们也可确认至少在撰
写《决示三种悉地法》之前,圆珍并不知道如T907这样一部密
教仪轨。
首先来看圆珍复述法全教诲的一段文字。这短短的关于法
身真言(阿鍐嚂唅缺)的文字内,暗合于T907处甚多,引人怀疑
法全的诲谕似乎依据于T907,或一部与T907极为相近的经
轨。不过,稍加考究便能发现该印象并不可靠。法全的这几点
教诲似乎是他本人的意见,而非另有所本。不然,他会道出典
据,一如当他涉及报化二佛时那样(在讲到法身佛之外的其他二
身佛时,法全告诉圆珍,「其二佛者,全身在两部诸经中,故此不
出,可自知也」。可见在法全看来,以上关于法身真言的议论
不见于诸经而纯由他本人苦心孤诣,独出机杼,故有向圆珍特别
面授叮咛的必要)。况且,记载这些教谕的圆珍本人认为这些教
法来自法全而非另有所本。此所以圆珍于报告其师教谕之初特
别指明,「青龙寺全阿阇梨分付圆珍杂真言」;而于报告之末再
郑重交代,「上来圆珍所见闻矣」。
其次,圆珍文中所讲的仁忠「随身秘书」也不能等同于任何
三仪轨之一。首先,这部密籍讲到的三身真言很可能是那种将
三身与三组陀罗尼作一一对应的密教教法,如同圆珍在文首所
报告的那样:
「大唐东都水南天宫寺门楼柱上,题云:法身真言阿
鍐嚂唅缺;报身真言阿尼罗唅缺;化身真言阿罗波
无须再劳神撰文澄清了。
深入检视《决示三种悉地法》本文,我们也可确认至少在撰
写《决示三种悉地法》之前,圆珍并不知道如T907这样一部密
教仪轨。
首先来看圆珍复述法全教诲的一段文字。这短短的关于法
身真言(阿鍐嚂唅缺)的文字内,暗合于T907处甚多,引人怀疑
法全的诲谕似乎依据于T907,或一部与T907极为相近的经
轨。不过,稍加考究便能发现该印象并不可靠。法全的这几点
教诲似乎是他本人的意见,而非另有所本。不然,他会道出典
据,一如当他涉及报化二佛时那样(在讲到法身佛之外的其他二
身佛时,法全告诉圆珍,「其二佛者,全身在两部诸经中,故此不
出,可自知也」。可见在法全看来,以上关于法身真言的议论
不见于诸经而纯由他本人苦心孤诣,独出机杼,故有向圆珍特别
面授叮咛的必要)。况且,记载这些教谕的圆珍本人认为这些教
法来自法全而非另有所本。此所以圆珍于报告其师教谕之初特
别指明,「青龙寺全阿阇梨分付圆珍杂真言」;而于报告之末再
郑重交代,「上来圆珍所见闻矣」。
其次,圆珍文中所讲的仁忠「随身秘书」也不能等同于任何
三仪轨之一。首先,这部密籍讲到的三身真言很可能是那种将
三身与三组陀罗尼作一一对应的密教教法,如同圆珍在文首所
报告的那样:
「大唐东都水南天宫寺门楼柱上,题云:法身真言阿
鍐嚂唅缺;报身真言阿尼罗唅缺;化身真言阿罗波
序言¶ 第 407a 页
洒娜」。
然而,遍检T907都找不到这种将三身与三陀罗尼相对应
的教法。此其一。再者,在圆珍对仁忠秘籍简略介绍中,有三悉
地和三身真言,而三种悉地法(即将三悉地与三陀罗尼相对应的
教法)却告阙如。对《决示三种地法》的作者圆珍来讲,T907最
重要处无非此三种悉地法(这正是他这篇文章的主题)。如果这
部秘籍果真是T907,圆珍是不会在文中对它的这一精要教法略
而不提的。其三,如果T907已是仁忠的随身秘籍,那很难想像
直到他殁后近60年的882年,当时已为台门翘楚的圆珍仍对它
浑然无知,而需向远在大唐国的智慧轮隔洋卜问三种悉地法之
典据(详后)。
最后,圆珍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悉地法》并不能等同于三仪
轨中的任何一部仪轨。首先,据圆珍所述,此《三种悉地法》,译
者失名。但三仪轨并称善无畏所译。其次,圆珍本人认为《三种
悉地法》的内容与他在《决示三种悉地法》中所阐述的思想并不
吻合。通过比较三仪轨与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我们却发
现,它们彼此间有颇多共通之处。
圆珍此处提到的《三种悉地法》不会是三仪轨之一,却极有
可能是另一部密教经轨《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
陀罗尼三种悉地》(T899)。从保存于《大正藏》的版本看,该经
一卷,译者失名。这与圆珍对《三种悉地法》的叙述相契合。更
为重要的是,该经轨亦以「三种悉地法」知名。而且,比较该经
轨与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就能发现,除了三品悉地这一共
同提法外,二者并无任何共通之处。最后,该仪轨已见于入唐八
家之一的常晓(?-866)的将来录(T2163)。承和6年(839),
然而,遍检T907都找不到这种将三身与三陀罗尼相对应
的教法。此其一。再者,在圆珍对仁忠秘籍简略介绍中,有三悉
地和三身真言,而三种悉地法(即将三悉地与三陀罗尼相对应的
教法)却告阙如。对《决示三种地法》的作者圆珍来讲,T907最
重要处无非此三种悉地法(这正是他这篇文章的主题)。如果这
部秘籍果真是T907,圆珍是不会在文中对它的这一精要教法略
而不提的。其三,如果T907已是仁忠的随身秘籍,那很难想像
直到他殁后近60年的882年,当时已为台门翘楚的圆珍仍对它
浑然无知,而需向远在大唐国的智慧轮隔洋卜问三种悉地法之
典据(详后)。
最后,圆珍文中所提到的《三种悉地法》并不能等同于三仪
轨中的任何一部仪轨。首先,据圆珍所述,此《三种悉地法》,译
者失名。但三仪轨并称善无畏所译。其次,圆珍本人认为《三种
悉地法》的内容与他在《决示三种悉地法》中所阐述的思想并不
吻合。通过比较三仪轨与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我们却发
现,它们彼此间有颇多共通之处。
圆珍此处提到的《三种悉地法》不会是三仪轨之一,却极有
可能是另一部密教经轨《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心地法门成就一切
陀罗尼三种悉地》(T899)。从保存于《大正藏》的版本看,该经
一卷,译者失名。这与圆珍对《三种悉地法》的叙述相契合。更
为重要的是,该经轨亦以「三种悉地法」知名。而且,比较该经
轨与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就能发现,除了三品悉地这一共
同提法外,二者并无任何共通之处。最后,该仪轨已见于入唐八
家之一的常晓(?-866)的将来录(T2163)。承和6年(839),
序言¶ 第 408a 页
常晓献其将来录于朝。可见,该经轨的传入日本不晚于839
年。另一方面,圆珍《决示三种悉地法》的撰写不早于871年,因
文中提及一贞观13年(871)的官牒。因此,圆珍在写「决示三
种悉地法」前完全有可能读到该经轨。
诚然,《决示三种悉地法》中不乏在文字或语意上契合于
T907的地方,容易让人联想到圆珍可能熟悉并在《决示三种悉
地法》中引用了该经轨。然经细究,所有这些暗合于T907处都
不足以成为圆珍知晓T907的證据。相反,《决示三种悉地法》
本身却有證据表明,圆珍在撰写该文前对T907茫然无知。试
论如下。
《决示三种悉地法》开篇伊始就著力阐明三陀罗尼(阿鍐嚂
唅缺,阿尼罗唅缺,阿罗波洒娜)的典据。为此,圆珍引《大日经》
的两品,作为头两个陀罗尼的出典。至于第三组陀罗尼的典
据,圆珍举出《金刚顶经文殊师利五字心陀罗尼品》。关于三
陀罗尼的出典,圆珍只字未提T907。这说明了什么呢?
三陀罗尼并见于T907,而《大日经》及《金刚顶经文殊师利
五字心陀罗尼品》祇包含三陀罗尼之二或之一。以此言之,相较
于此二密典,T907应被视作更完整,更完美的典据。况且,
T907传由善无畏所译,其权威性或有不逮《大日经》,但也决不
逊于《金刚顶经文殊师利五字心陀罗尼品》。如果圆珍知道
T907,他断不会弃之不用,反而引用虽较T907权威但在典据的
完整性上却远不及T907的《大日经》以及不仅在典据完整性上
远逊T907,且在权威性上也并不优于T907的《金刚顶经文殊
年。另一方面,圆珍《决示三种悉地法》的撰写不早于871年,因
文中提及一贞观13年(871)的官牒。因此,圆珍在写「决示三
种悉地法」前完全有可能读到该经轨。
诚然,《决示三种悉地法》中不乏在文字或语意上契合于
T907的地方,容易让人联想到圆珍可能熟悉并在《决示三种悉
地法》中引用了该经轨。然经细究,所有这些暗合于T907处都
不足以成为圆珍知晓T907的證据。相反,《决示三种悉地法》
本身却有證据表明,圆珍在撰写该文前对T907茫然无知。试
论如下。
《决示三种悉地法》开篇伊始就著力阐明三陀罗尼(阿鍐嚂
唅缺,阿尼罗唅缺,阿罗波洒娜)的典据。为此,圆珍引《大日经》
的两品,作为头两个陀罗尼的出典。至于第三组陀罗尼的典
据,圆珍举出《金刚顶经文殊师利五字心陀罗尼品》。关于三
陀罗尼的出典,圆珍只字未提T907。这说明了什么呢?
三陀罗尼并见于T907,而《大日经》及《金刚顶经文殊师利
五字心陀罗尼品》祇包含三陀罗尼之二或之一。以此言之,相较
于此二密典,T907应被视作更完整,更完美的典据。况且,
T907传由善无畏所译,其权威性或有不逮《大日经》,但也决不
逊于《金刚顶经文殊师利五字心陀罗尼品》。如果圆珍知道
T907,他断不会弃之不用,反而引用虽较T907权威但在典据的
完整性上却远不及T907的《大日经》以及不仅在典据完整性上
远逊T907,且在权威性上也并不优于T907的《金刚顶经文殊
序言¶ 第 409a 页
师利五字心陀罗尼品》。由此可见,圆珍在撰写《决示三种悉地
法》时并不知晓T907。
不但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本身有力地表明圆珍当时对
该经茫然无知,而且放眼《决示三种悉地法》之外,我们还会得到
强力支持这一结论的證据:一方面,《决示三种悉地法》写于873
年左右;另一方面,迟至882年,圆珍依未接触到T907。
先来看《决示三种悉地法》的系年问题。该文的写作时间未
经注明,确考不易。但说它写于873年左右,则大致不差。原因
如下。据《馀芳编年杂集》,圆珍于贞观15年(873)上奏朝廷,
要求赐阿阇梨之位于遍昭(817-90)。其奏请旋即诏准。另据
《智證大师年谱》,遍昭接受阿阇梨位的仪式于贞观15年9月9
日举行,由圆珍主持。除授阿阇梨位外,圆珍还传三种悉地法于
遍昭。但据安然记述,从圆珍处接受了三种悉地法后,遍昭一
直怀疑该密法是否有典据可寻(详后)。因为以上原因,一些日
本天台学者主张《决示三种悉地法》是圆珍对遍昭有关疑惑的直
接回应。如该推测大致无误,《决示三种悉地法》应写于873年
左右。
我们接著来看另一个问题:至少截至882年为止,圆珍仍对
T905茫然无知。《智證大师全集》保存一对圆珍致智慧轮的信,
「上智慧轮三藏书」。该信写于日本延喜6年(882)7月。随
信还附有两卷问题集(圆珍信中称「疑集」,后人辑录为「些些疑
文」,收《智證大师全集》),汇列了一些长期困挠圆珍而让他在日
法》时并不知晓T907。
不但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本身有力地表明圆珍当时对
该经茫然无知,而且放眼《决示三种悉地法》之外,我们还会得到
强力支持这一结论的證据:一方面,《决示三种悉地法》写于873
年左右;另一方面,迟至882年,圆珍依未接触到T907。
先来看《决示三种悉地法》的系年问题。该文的写作时间未
经注明,确考不易。但说它写于873年左右,则大致不差。原因
如下。据《馀芳编年杂集》,圆珍于贞观15年(873)上奏朝廷,
要求赐阿阇梨之位于遍昭(817-90)。其奏请旋即诏准。另据
《智證大师年谱》,遍昭接受阿阇梨位的仪式于贞观15年9月9
日举行,由圆珍主持。除授阿阇梨位外,圆珍还传三种悉地法于
遍昭。但据安然记述,从圆珍处接受了三种悉地法后,遍昭一
直怀疑该密法是否有典据可寻(详后)。因为以上原因,一些日
本天台学者主张《决示三种悉地法》是圆珍对遍昭有关疑惑的直
接回应。如该推测大致无误,《决示三种悉地法》应写于873年
左右。
我们接著来看另一个问题:至少截至882年为止,圆珍仍对
T905茫然无知。《智證大师全集》保存一对圆珍致智慧轮的信,
「上智慧轮三藏书」。该信写于日本延喜6年(882)7月。随
信还附有两卷问题集(圆珍信中称「疑集」,后人辑录为「些些疑
文」,收《智證大师全集》),汇列了一些长期困挠圆珍而让他在日
序言¶ 第 410a 页
本求教无门的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关于三种悉地法的典据:
「『阿鍐蓝含缺,上品;阿尾罗哞缺,中;阿罗波左那,
为下悉地。』此出何文?曾见洛阳诸寺多题门榜,其
大趣何?」
这个问题表明,圆珍当时(882)尚未接触到T907,因为
T907明载三陀罗尼及三品悉地,并将二者作一一对应;该经轨
无疑可以被视作三种悉地法的典据。圆珍在882年前如有缘读
到该经轨,就无须怀疑三种悉地法的典据。
既然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极有可能写于873年左右,
而时至882年圆珍仍未读到T907,我们可以断定,圆珍在写《决
示三种悉地法》前不可能读到T907。既如此,T907与《决示三
种悉地法》之间相近乃至相同的句子,断落,思想,又当作何解释
呢?可能的解释有两种:要么(1)T907从《决示三种悉地法》撷
取了这些句子,断落,思想;要么(2)这些句子,断落,思想来源于
第三者文献。
第二种解释显然不太可能,因为如前所述,《决示三种悉地
法》相类或相同于T907之处大部见于法全的教谕,而这些教谕
显由法全本人独立作出,而非另有所本。这样,《决示三种悉地
法》与T907之间的相近(同)点祇能源于T907的作者对《决示
三种悉地法》的利用。又因为没有任何證据表明《决示三种悉地
法》曾流传至中国或其它属汉文化圈的国家,T907祇能是由某
「『阿鍐蓝含缺,上品;阿尾罗哞缺,中;阿罗波左那,
为下悉地。』此出何文?曾见洛阳诸寺多题门榜,其
大趣何?」
这个问题表明,圆珍当时(882)尚未接触到T907,因为
T907明载三陀罗尼及三品悉地,并将二者作一一对应;该经轨
无疑可以被视作三种悉地法的典据。圆珍在882年前如有缘读
到该经轨,就无须怀疑三种悉地法的典据。
既然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极有可能写于873年左右,
而时至882年圆珍仍未读到T907,我们可以断定,圆珍在写《决
示三种悉地法》前不可能读到T907。既如此,T907与《决示三
种悉地法》之间相近乃至相同的句子,断落,思想,又当作何解释
呢?可能的解释有两种:要么(1)T907从《决示三种悉地法》撷
取了这些句子,断落,思想;要么(2)这些句子,断落,思想来源于
第三者文献。
第二种解释显然不太可能,因为如前所述,《决示三种悉地
法》相类或相同于T907之处大部见于法全的教谕,而这些教谕
显由法全本人独立作出,而非另有所本。这样,《决示三种悉地
法》与T907之间的相近(同)点祇能源于T907的作者对《决示
三种悉地法》的利用。又因为没有任何證据表明《决示三种悉地
法》曾流传至中国或其它属汉文化圈的国家,T907祇能是由某
序言¶ 第 411a 页
个日本人在日本撷取《决示三种悉地法》的某些思想写就的。
在此,我可以举出另一證据,證明T907
写于日本。T907有下面一段话:
「右五部真言(即阿鍐览唅欠——引者注)是一切如来
无生甘露之珍浆,醍醐佛性之妙药。一字入于五
藏,万病不生。况修日观,月观?即时修得佛身空
寂。」
这段话与空海《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中的数行偈语极为相似,
今人不能不怀疑二者之间的关系:
「 「一切如来,
甘露智水;
三世诸佛,
醍醐妙药。
一字入藏,
万病不生。
即时修得,
佛身空寂。」」
如前所述,同最澄一样,空海不太可能知晓T907。他当然也没
在此,我可以举出另一證据,證明T907
写于日本。T907有下面一段话:
「右五部真言(即阿鍐览唅欠——引者注)是一切如来
无生甘露之珍浆,醍醐佛性之妙药。一字入于五
藏,万病不生。况修日观,月观?即时修得佛身空
寂。」
这段话与空海《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中的数行偈语极为相似,
今人不能不怀疑二者之间的关系:
「 「一切如来,
甘露智水;
三世诸佛,
醍醐妙药。
一字入藏,
万病不生。
即时修得,
佛身空寂。」」
如前所述,同最澄一样,空海不太可能知晓T907。他当然也没
序言¶ 第 412a 页
有机会引用到T907。那么,T907中这段与《念持真言理观启白
文》如此相像的文字极有可能本于空海的这一短篇偈语体著作。
由此也可證明T907成书于日本。
既然T907是在圆珍《决示三种悉地法的》基础上写于日
本。那么它的作者要么就是圆珍本人,要么就是一个熟悉圆珍
这篇短文的人。T907为圆珍本人所写的可能性甚微。试證以
反證法。若T907确为圆珍所作,则它或成于《决示三种悉地
法》之前,或成于它之后。T907显然不可能成于《决示三种悉地
法》之前,因为那样的话,圆珍便没有必要再撰文澄清三种悉地
法的典据了。假设T907写于《决示三种悉地法》之后也同样困
难,因为一个人一般不太可能会在自己伪造的经书中掺入如此
众多的可以在自己的另一著作中找得到的句子,段落,思想。这
样未免太不利于伪撰品的可信度了。因此,我们认为T907并
非圆珍所作,而是由某个熟悉他著作的人在圆珍身后(圆珍卒于
891年)所作。这个人会是谁呢?有證据表明他可能就是在
日本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安然。
** 三、安然与T907
安然是继圆仁与圆珍之后将日本天台宗进一步密教化的最
关键人物,公认的日本天台宗祖师。他不仅兼学天台各家,堂庑
甚广;还傍乃真言宗学,取精用弘。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弘富,有
百馀部著作传世。其中虽有后人伪托,但其多产,却是不争的事
实。安然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其著述的惊人数目上,更因为他
写下了一些结构严谨,见解深邃的宏篇巨制,对规范此后的天台
宗发展作用重大。安然的影响不限于台密,甚至日本佛教,他的
文》如此相像的文字极有可能本于空海的这一短篇偈语体著作。
由此也可證明T907成书于日本。
既然T907是在圆珍《决示三种悉地法的》基础上写于日
本。那么它的作者要么就是圆珍本人,要么就是一个熟悉圆珍
这篇短文的人。T907为圆珍本人所写的可能性甚微。试證以
反證法。若T907确为圆珍所作,则它或成于《决示三种悉地
法》之前,或成于它之后。T907显然不可能成于《决示三种悉地
法》之前,因为那样的话,圆珍便没有必要再撰文澄清三种悉地
法的典据了。假设T907写于《决示三种悉地法》之后也同样困
难,因为一个人一般不太可能会在自己伪造的经书中掺入如此
众多的可以在自己的另一著作中找得到的句子,段落,思想。这
样未免太不利于伪撰品的可信度了。因此,我们认为T907并
非圆珍所作,而是由某个熟悉他著作的人在圆珍身后(圆珍卒于
891年)所作。这个人会是谁呢?有證据表明他可能就是在
日本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安然。
** 三、安然与T907
安然是继圆仁与圆珍之后将日本天台宗进一步密教化的最
关键人物,公认的日本天台宗祖师。他不仅兼学天台各家,堂庑
甚广;还傍乃真言宗学,取精用弘。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弘富,有
百馀部著作传世。其中虽有后人伪托,但其多产,却是不争的事
实。安然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其著述的惊人数目上,更因为他
写下了一些结构严谨,见解深邃的宏篇巨制,对规范此后的天台
宗发展作用重大。安然的影响不限于台密,甚至日本佛教,他的
序言¶ 第 413a 页
著作还触及音韵学及梵文文法等,对这些领域的影响既深且远。
安然著有《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T2176),又称「八
家秘录」,将日本入唐八家将来的密教典籍分门别类地记载下
来。《八家秘录》载有一密教仪轨,称「尊胜破地狱陀罗尼仪轨」,
一卷,属「苏悉地部」。据夹注,该经又名「三种悉地法」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八家秘录》将该经与一「三种悉地付法」的文件
相提并列。凡此种种均表明《八家秘录》所载的这部仪轨极有
可能是我们的三仪轨之一。
稍加分析后可确定,该经轨可能是T906或T907,但不太
可能是T905。理由有二。第一,三仪轨中祇有T905在题目中
没有含有「尊胜」一词,而「尊胜」却恰恰是见于《八家秘录》的这
部密教仪轨其题目的关键词之一。第二,「尊胜破地狱陀罗尼仪轨」
与「佛顶尊胜心破地狱法」颇为相近而与T905的别称
「三种悉地皉密真言法」相去甚远。那么,《八家秘录》的这部密教仪
轨到底是T906还是T907呢?安然的另一部著作为我们提供
了线索。
在其所著《胎藏界大法对受记》中,安然提及并引用了一部
叫作「尊胜破地狱法」的仪轨:
「又比睿山根本大师入唐之日,顺晓阿阇梨授三种
悉地法,印信载《显戒论缘起》中。云:暗鍐览唅欠
(上品悉地),阿尾罗唅欠(中品悉地),阿啰波娑那(下品
悉地)。而无入修印信等。云云。珍和上说:『大师
安然著有《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T2176),又称「八
家秘录」,将日本入唐八家将来的密教典籍分门别类地记载下
来。《八家秘录》载有一密教仪轨,称「尊胜破地狱陀罗尼仪轨」,
一卷,属「苏悉地部」。据夹注,该经又名「三种悉地法」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八家秘录》将该经与一「三种悉地付法」的文件
相提并列。凡此种种均表明《八家秘录》所载的这部仪轨极有
可能是我们的三仪轨之一。
稍加分析后可确定,该经轨可能是T906或T907,但不太
可能是T905。理由有二。第一,三仪轨中祇有T905在题目中
没有含有「尊胜」一词,而「尊胜」却恰恰是见于《八家秘录》的这
部密教仪轨其题目的关键词之一。第二,「尊胜破地狱陀罗尼仪轨」
与「佛顶尊胜心破地狱法」颇为相近而与T905的别称
「三种悉地皉密真言法」相去甚远。那么,《八家秘录》的这部密教仪
轨到底是T906还是T907呢?安然的另一部著作为我们提供
了线索。
在其所著《胎藏界大法对受记》中,安然提及并引用了一部
叫作「尊胜破地狱法」的仪轨:
「又比睿山根本大师入唐之日,顺晓阿阇梨授三种
悉地法,印信载《显戒论缘起》中。云:暗鍐览唅欠
(上品悉地),阿尾罗唅欠(中品悉地),阿啰波娑那(下品
悉地)。而无入修印信等。云云。珍和上说:『大师
序言¶ 第 414a 页
传广智,广智传德圆,德圆传圆珍。』圆珍传权僧正
大和上。大和上常疑此法有无。安然近得《尊胜破
地狱法》,中有此等三种悉地真言,稍同顺晓阿阇梨
传。又云,阿啰波遮那(名出悉地),阿微罗哞呿(名入
悉地),阿鍐览哞欠(名皉密悉地,亦名成就悉地,亦名苏悉
地)。此阿鍐览唅欠,亦为五部,五佛,五轮;亦为
地,莲,日,月,空观;亦名法身真言。」
这部被称作「尊胜破地狱法」的仪轨显然就是《八家皉录》所提到
的「尊胜破地狱仪轨」。除了二者题目的相近外,《八家秘录》与
《始藏界大法对受记》提及这两部仪轨的「上下文」(context)也印
證我们这一看法:如上所述,《八家秘录》中,《尊胜破地狱仪轨》
与最澄的付法文相提并论;而在这里,《尊胜破地狱法》也是被当
作最澄付法文的典据而被引用的。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安然在
此引用的经轨就是《尊胜破地狱仪轨》,即T906或T907。再通
过对以上引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近一步确證《尊胜破地狱法》或
《尊胜破地狱仪轨》即是T907。
据安然所作的引文,《尊胜破地狱法》将五梵文字母(阿鍐览
唅欠)一一对应于五部,五佛,五轮及五观(分别以地,莲华,日,
月及空为观照对象)。同经随后又将五字称作「法身真言」。这
两点与T906有出入,却与T907若合符节。在T907中,五字先
是与五佛,然后与五部/五轮及五观作一一对应;而在T906中,
五字不仅与五部,五佛,五轮及五观作一一对应,它们还与五形
(四角,满月,三角,半月,满月——原文如此)及五色(黄,白,赤,
墨,种种色)作一一比照。至于「五字是法身真言」的说法,T907
也与《尊胜破地狱法》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在将五字与五部,五
大和上。大和上常疑此法有无。安然近得《尊胜破
地狱法》,中有此等三种悉地真言,稍同顺晓阿阇梨
传。又云,阿啰波遮那(名出悉地),阿微罗哞呿(名入
悉地),阿鍐览哞欠(名皉密悉地,亦名成就悉地,亦名苏悉
地)。此阿鍐览唅欠,亦为五部,五佛,五轮;亦为
地,莲,日,月,空观;亦名法身真言。」
这部被称作「尊胜破地狱法」的仪轨显然就是《八家皉录》所提到
的「尊胜破地狱仪轨」。除了二者题目的相近外,《八家秘录》与
《始藏界大法对受记》提及这两部仪轨的「上下文」(context)也印
證我们这一看法:如上所述,《八家秘录》中,《尊胜破地狱仪轨》
与最澄的付法文相提并论;而在这里,《尊胜破地狱法》也是被当
作最澄付法文的典据而被引用的。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安然在
此引用的经轨就是《尊胜破地狱仪轨》,即T906或T907。再通
过对以上引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近一步确證《尊胜破地狱法》或
《尊胜破地狱仪轨》即是T907。
据安然所作的引文,《尊胜破地狱法》将五梵文字母(阿鍐览
唅欠)一一对应于五部,五佛,五轮及五观(分别以地,莲华,日,
月及空为观照对象)。同经随后又将五字称作「法身真言」。这
两点与T906有出入,却与T907若合符节。在T907中,五字先
是与五佛,然后与五部/五轮及五观作一一对应;而在T906中,
五字不仅与五部,五佛,五轮及五观作一一对应,它们还与五形
(四角,满月,三角,半月,满月——原文如此)及五色(黄,白,赤,
墨,种种色)作一一比照。至于「五字是法身真言」的说法,T907
也与《尊胜破地狱法》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在将五字与五部,五
序言¶ 第 415a 页
轮,五观作一一对应后才提到这一说法;而T906却与此相反,
「五字是法身真言」的说法是在五字与五部,五佛,五轮及五观作
一一对应之前就被提出来了。
综上所述,关于安然与T907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安然知道T907的存在,并分别在《八家秘录》与《胎藏
界大法对受记》中记载或引用了该经轨。随此结论而来的问题
是,安然是在何时接触到T907的?解决该问题的根据无疑是
安然这两部著作的系年。
《八家秘录》完稿于元庆9年(885),修订于延喜2年(902)5
月11日。因为T907是在圆珍《决示三种悉地法》的基础上写
就于891年之后(如上述),它当不见于《八家秘录》885年的初
稿。安然是在902年改订《八家秘录》时才将T907的书名补充
进去。这意味著安然至少不会晚于902年就已知道T907。另
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胎藏界大法对受记》引用了T907。
这说明安然在完成该著作前即已读到T907。那么,《胎藏界大
法对受记》的成书是在《八家秘录》之前,还是之后呢?对此问
题,虽缺乏足够的證据来支持一个明确无误的答案,我倾向于认
为《胎藏界大法对受记》成书于《八家秘录》之后。这么认为的理
由是:安然在《八家秘录》中记载了相当一部分(虽非全部)他本
人的重要著作。《胎藏界大法对受记》却不见载于其中。无论从
哪种标准来看,《胎藏界大法对受记》都应被认作安然的最重要
著作之一。因此,它不被列入《八家秘录》可能是因为它成书于
「五字是法身真言」的说法是在五字与五部,五佛,五轮及五观作
一一对应之前就被提出来了。
综上所述,关于安然与T907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
个结论:安然知道T907的存在,并分别在《八家秘录》与《胎藏
界大法对受记》中记载或引用了该经轨。随此结论而来的问题
是,安然是在何时接触到T907的?解决该问题的根据无疑是
安然这两部著作的系年。
《八家秘录》完稿于元庆9年(885),修订于延喜2年(902)5
月11日。因为T907是在圆珍《决示三种悉地法》的基础上写
就于891年之后(如上述),它当不见于《八家秘录》885年的初
稿。安然是在902年改订《八家秘录》时才将T907的书名补充
进去。这意味著安然至少不会晚于902年就已知道T907。另
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胎藏界大法对受记》引用了T907。
这说明安然在完成该著作前即已读到T907。那么,《胎藏界大
法对受记》的成书是在《八家秘录》之前,还是之后呢?对此问
题,虽缺乏足够的證据来支持一个明确无误的答案,我倾向于认
为《胎藏界大法对受记》成书于《八家秘录》之后。这么认为的理
由是:安然在《八家秘录》中记载了相当一部分(虽非全部)他本
人的重要著作。《胎藏界大法对受记》却不见载于其中。无论从
哪种标准来看,《胎藏界大法对受记》都应被认作安然的最重要
著作之一。因此,它不被列入《八家秘录》可能是因为它成书于
序言¶ 第 416a 页
《八家秘录》之后。所以,尽管不能断然排除《胎藏界大法对受
记》写于《八家秘录》之前的可能性(如果那样,安然知晓T907
的时间下限还要上推到902年之前),《胎藏界大法对受记》不见
于《八家秘录》这一事实强烈地暗示著它成书于《八家秘录》之
后。所以,我们可以肯定,T907是在891-902年间出现在日本
的。
在这近10年的时间内,谁是写作象T907这样一部密教仪
轨的最可能人选呢?我们的目光禁不住要转向T907的「发现
者」——安然。有理由怀疑,安然不仅仅是T907的「发现者」,
他可能正是它的创作者。
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安然是将T907公诸
于世的第一人。况且,他是圆珍与遍昭之后天台宗的中流砥柱。
与圆珍一样,他可能也遭受到了来自天台宗内外的要求出示三
种悉地法典据的压力。从动机上来看,他有可能创作象T907
这样一部能够给三种悉地法提供典据的密教仪轨,以杜质疑三
种悉地法典据的悠悠之口。最后,他完全有可能阅读到圆珍的
《决示三种悉地法》。以此为本,再敷衍成T907,这对像安然这
样的密法大师,文章里手来讲,显非难事。
至此,我们可以对T907的出处,作者与成书时间,作一简
短的结论。传为善无畏所译的密教仪轨T907既非传自印度,
也不是成书于中国。它乃是一部写于日本的密教伪经,大约完
成于891年至902年间,目的在于向最澄密教付法文中特异的
密教教法(所谓的「三种悉地法」)提供典据。它的作者很可能就
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大师安然。
* 第三节 T905与T906的出处及成书年代
上节我们论證了T907的日本出处。另一方面,正如我们
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T905与T906都是在T907的基础上
记》写于《八家秘录》之前的可能性(如果那样,安然知晓T907
的时间下限还要上推到902年之前),《胎藏界大法对受记》不见
于《八家秘录》这一事实强烈地暗示著它成书于《八家秘录》之
后。所以,我们可以肯定,T907是在891-902年间出现在日本
的。
在这近10年的时间内,谁是写作象T907这样一部密教仪
轨的最可能人选呢?我们的目光禁不住要转向T907的「发现
者」——安然。有理由怀疑,安然不仅仅是T907的「发现者」,
他可能正是它的创作者。
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安然是将T907公诸
于世的第一人。况且,他是圆珍与遍昭之后天台宗的中流砥柱。
与圆珍一样,他可能也遭受到了来自天台宗内外的要求出示三
种悉地法典据的压力。从动机上来看,他有可能创作象T907
这样一部能够给三种悉地法提供典据的密教仪轨,以杜质疑三
种悉地法典据的悠悠之口。最后,他完全有可能阅读到圆珍的
《决示三种悉地法》。以此为本,再敷衍成T907,这对像安然这
样的密法大师,文章里手来讲,显非难事。
至此,我们可以对T907的出处,作者与成书时间,作一简
短的结论。传为善无畏所译的密教仪轨T907既非传自印度,
也不是成书于中国。它乃是一部写于日本的密教伪经,大约完
成于891年至902年间,目的在于向最澄密教付法文中特异的
密教教法(所谓的「三种悉地法」)提供典据。它的作者很可能就
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大师安然。
* 第三节 T905与T906的出处及成书年代
上节我们论證了T907的日本出处。另一方面,正如我们
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T905与T906都是在T907的基础上
序言¶ 第 417a 页
扩展而成的。据此两点,T905与T906的日本出处本已无庸赘
述。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即使不诉诸T907写于日本这一结
论,我们仍可通过对T905本身的考察,得出关于T905出处的
同样结论。让我们先来看T905的出处。
** 一、关于T905的出处
T905中有相当数量节句子与段落可以在圆珍的3篇著作
(《教示两部秘要义》,《〈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及《杂私记》)
中找到相同者或相似者。在T905开篇后不久,我们就发现五
个短句,分别将五梵文字母等同于五大的种子:
「阿字……金刚地轮种子」;「唅字……大日如来
智海水大轮种子」;「蓝字是大日如来心地种火大
种子」;「唅字……即是大日如来常住寿量风大种
子」;「欠字……则大日如来无见顶相,五佛所證
大空智处」。
几乎与之相同的五个句子也可见于圆珍的「教示两部秘要
义」:
「A则大日法身金刚轮之种子;Bam则大日如来
智海水大轮圆满种子;Ram则大日如来心地火大
述。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即使不诉诸T907写于日本这一结
论,我们仍可通过对T905本身的考察,得出关于T905出处的
同样结论。让我们先来看T905的出处。
** 一、关于T905的出处
T905中有相当数量节句子与段落可以在圆珍的3篇著作
(《教示两部秘要义》,《〈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及《杂私记》)
中找到相同者或相似者。在T905开篇后不久,我们就发现五
个短句,分别将五梵文字母等同于五大的种子:
「阿字……金刚地轮种子」;「唅字……大日如来
智海水大轮种子」;「蓝字是大日如来心地种火大
种子」;「唅字……即是大日如来常住寿量风大种
子」;「欠字……则大日如来无见顶相,五佛所證
大空智处」。
几乎与之相同的五个句子也可见于圆珍的「教示两部秘要
义」:
「A则大日法身金刚轮之种子;Bam则大日如来
智海水大轮圆满种子;Ram则大日如来心地火大
序言¶ 第 418a 页
种子;Hum则大日如来常住寿量风大种子;
Kham则大日如来无见顶相,五佛所證大空智
处。」
此外,T905还有两个句子也可以在《教示两部秘要义》中找到几
乎完全一致的对应者。这两个句子是:(1)「驮卢么陀都,法身如
来真实体也」(《教示两部秘要义》中的对应句见于《大日本佛
教全书》第28卷第1087页上。文中「驮卢么陀都」以梵文dhar-
madhatu表示);(2)「法身遮那具足之体,五部三部真实之源」
(T905.18.911a25-26;《教示两部秘要义》中的对应句见于
《大日本佛教全书》第28卷第1087页下)。
更值得注意的是,T905中可见于圆珍3部著作的大段文
字,计有5处之多:
其一,
「此三五字即十五字,即十五种金刚三昧。一字即
十五字,十五字即一字。一字即五字,五字即一字。
逆顺旋转,初后不二。今八门中该摄万法。」
与该段文字相应的段落见于「教示两部秘要义」:
「此八门中该摄万法。今云,此等三五字即十五种
金刚三眛。一字即十五字,十五字即一字。一字即
Kham则大日如来无见顶相,五佛所證大空智
处。」
此外,T905还有两个句子也可以在《教示两部秘要义》中找到几
乎完全一致的对应者。这两个句子是:(1)「驮卢么陀都,法身如
来真实体也」(《教示两部秘要义》中的对应句见于《大日本佛
教全书》第28卷第1087页上。文中「驮卢么陀都」以梵文dhar-
madhatu表示);(2)「法身遮那具足之体,五部三部真实之源」
(T905.18.911a25-26;《教示两部秘要义》中的对应句见于
《大日本佛教全书》第28卷第1087页下)。
更值得注意的是,T905中可见于圆珍3部著作的大段文
字,计有5处之多:
其一,
「此三五字即十五字,即十五种金刚三昧。一字即
十五字,十五字即一字。一字即五字,五字即一字。
逆顺旋转,初后不二。今八门中该摄万法。」
与该段文字相应的段落见于「教示两部秘要义」:
「此八门中该摄万法。今云,此等三五字即十五种
金刚三眛。一字即十五字,十五字即一字。一字即
序言¶ 第 419a 页
五字,五字即一字。逆顺旋转,初后不二。」
比较这两段文字,可以发现,个别字容有出入,个别句子在
各自段落中的位置或有不同,但它们总体上是一样的。
T905中另一段可以在《教示两部秘要义》中找到相应段落
的文字是:
「大日如来为令知见此道,示二种法身。智法身佛
住实相理,为自受用,现三十七尊,令一切入不二之
道。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然常住。不动而动,
现于八叶,为自他受用,示三重曼荼罗,令十界證大
空。虽是理智之殊,广略之异,本来一法,曾无殊
异。万法归一阿字,五部同一遮那。」
「教示两部秘要义」中与此相应的段落是:
「大日如来为令一切知见此道,示二种身,谓理法
身,智法身。智法身佛住实相,为自他受用,现三
十七尊,终令一切入不二道。理法身佛即是住如如
寂照,法然常住不动。不动而动,〔现〕于八叶,
为自受用,示三种曼荼罗,遂令十界證大空理。开
门似别,理智不二。本来一法,曾无殊异……是理
智之殊,亦广略之异。应知元来无一异相。」
二者间的相类相同,不待辩而自明。
其三,T905中还有如下一段话:
「是故,中尊大日是法身,秘密主金刚惠印是般若,
观自在持莲华印是解脱。则身密法身德,口密是般
比较这两段文字,可以发现,个别字容有出入,个别句子在
各自段落中的位置或有不同,但它们总体上是一样的。
T905中另一段可以在《教示两部秘要义》中找到相应段落
的文字是:
「大日如来为令知见此道,示二种法身。智法身佛
住实相理,为自受用,现三十七尊,令一切入不二之
道。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然常住。不动而动,
现于八叶,为自他受用,示三重曼荼罗,令十界證大
空。虽是理智之殊,广略之异,本来一法,曾无殊
异。万法归一阿字,五部同一遮那。」
「教示两部秘要义」中与此相应的段落是:
「大日如来为令一切知见此道,示二种身,谓理法
身,智法身。智法身佛住实相,为自他受用,现三
十七尊,终令一切入不二道。理法身佛即是住如如
寂照,法然常住不动。不动而动,〔现〕于八叶,
为自受用,示三种曼荼罗,遂令十界證大空理。开
门似别,理智不二。本来一法,曾无殊异……是理
智之殊,亦广略之异。应知元来无一异相。」
二者间的相类相同,不待辩而自明。
其三,T905中还有如下一段话:
「是故,中尊大日是法身,秘密主金刚惠印是般若,
观自在持莲华印是解脱。则身密法身德,口密是般
序言¶ 第 420a 页
若德,意密是解脱德也。因般若故得解脱,解脱因
般若。此二依法身之体,不即不离,阙一不得,犹如
伊字三点。菩提心此金刚部,大悲莲华部,方便此
应化身。」
它与圆珍《杂私记》所收的一段圆珍的议论极为相似:
「胎藏中尊是法身,金刚萨埵是般若,观音是解脱。
因般若故得解脱,解脱因般若。是两依法身之体,
不即不离,阙一不得。又菩提心此金刚部,大悲此
莲华部,方便法此应化身。」
在密教的大悲胎藏界曼荼罗中,胎藏中尊就是中尊大日,即
大毗卢遮那佛。秘密主金刚是指随伴在大日如来一侧的金刚萨
埵,因手持金刚杵而名。陪伴在大日如来另一侧的则是手持莲
华的观世音菩萨。因此,「中尊大日是法身,秘密主金刚惠印是
般若,观自在持莲华印是解脱」与「胎藏中尊是法身,金刚萨埵是
般若,观音是解脱」这两句话形异而实同。T905这段话的其他
句子则大都能在《杂私记》的相关段落中找到几乎完全一致的对
应句。
其四,其五。最后,T905有一段落其三个构成句子全可以
在圆珍的第三部著作《〈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中找到,而另
一般落的部分句子则可在圆珍的同一部著作中找到与它们相类
似的句子。前一个段落见于《大正藏》第18卷第912页上:
「是故,阿字是胎内,指位在等觉以前。娑字胎外,指
位妙觉。[阿-可+盾]字是用,一切法转,咸依此门。迹恣二
化,济度十界也。」(T905)
般若。此二依法身之体,不即不离,阙一不得,犹如
伊字三点。菩提心此金刚部,大悲莲华部,方便此
应化身。」
它与圆珍《杂私记》所收的一段圆珍的议论极为相似:
「胎藏中尊是法身,金刚萨埵是般若,观音是解脱。
因般若故得解脱,解脱因般若。是两依法身之体,
不即不离,阙一不得。又菩提心此金刚部,大悲此
莲华部,方便法此应化身。」
在密教的大悲胎藏界曼荼罗中,胎藏中尊就是中尊大日,即
大毗卢遮那佛。秘密主金刚是指随伴在大日如来一侧的金刚萨
埵,因手持金刚杵而名。陪伴在大日如来另一侧的则是手持莲
华的观世音菩萨。因此,「中尊大日是法身,秘密主金刚惠印是
般若,观自在持莲华印是解脱」与「胎藏中尊是法身,金刚萨埵是
般若,观音是解脱」这两句话形异而实同。T905这段话的其他
句子则大都能在《杂私记》的相关段落中找到几乎完全一致的对
应句。
其四,其五。最后,T905有一段落其三个构成句子全可以
在圆珍的第三部著作《〈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中找到,而另
一般落的部分句子则可在圆珍的同一部著作中找到与它们相类
似的句子。前一个段落见于《大正藏》第18卷第912页上:
「是故,阿字是胎内,指位在等觉以前。娑字胎外,指
位妙觉。[阿-可+盾]字是用,一切法转,咸依此门。迹恣二
化,济度十界也。」(T905)
序言¶ 第 421a 页
《〈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中与此相对应的三个句子分别
见于《大日本佛教全书》第26卷第652页下第8行,第653页上
第4行,第653页上第8行。T905的第二个段落见于《大正藏》
第18卷第912页上:
「然毗卢身土,依正相融,性相同一。真如遍满法
界。大我身口意平等,如太虚空。以虚空为道场,
以法界为床。」
《〈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中有两句颇近似于T905这
一段落中的「依正相融,性相同一」与「身口意平等,如太虚空。」
这样,在T905中一共有5个段落,7个句子可以在圆珍如
下3部著作中找到相同(似)者:(1)《教示两部秘要义》(2段落,
7句子),(2)《〈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2段落)与(3)《杂私
记》(1段落)。T905与圆珍著作之间存在著如此众多相似乃至
相同的句子与段落,这到底意味著什么呢?这无非意味著(1)要
么圆珍与T905的作者不约而同地从第三者文献中袭取了这些
句子与段落;(2)要么圆珍从T905引用了这些句子与段落;(3)
要么T905的作者从圆珍的著作中借用了这些句子与段落。哪
种假设更符合实际呢?
首先,第一种假设似乎可以较轻易地加以排除。圆珍与
T907的作者都没有讲这些句子与段落中的任何一个是引用而
来的。此外,读读圆珍的著作就可以发现这些句子与段落在圆
珍的著作中极为自然,与上下文浑然天成,不像引自其它文献。
最重要的是:T905与《教示两部秘要义》有2段落,7句子是一
样的。考卢到二者的短小篇幅(T905仅4400言,而《教示两部
序言¶ 第 422a 页
秘要义》不满800言),它们不约而同地从其它文献引用了这么
多几乎一模一样的段落与句子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了。
第一种假设既以排除,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要么圆珍从
T905,要么T905的作者从圆珍的著作中,借用了这些段落与句
子。圆珍是否可能从T905借用了这些段落与句子呢?问题的
关键无疑在于圆珍在写作这三篇著作前是否读过T905,既然圆
珍至少在882年前没能读到包括T905在内的任何一部三仪
轨,如果圆珍的这三部著作(甚至其中之一)是在882年以前写
的,我们就能排除圆珍在这三篇部著作中引用了T905的可能
性。
《杂私记》中那段可以在T905中找到相类者的段落,据圆
珍自己所记,写于贞观14年12月24日。换言之,圆珍写这段
文字的时间要比882年足足早出10年。至于《〈大毗卢遮那成
道经〉心目》的写作时间,据该书的跋注(「日本国上都比睿山延
历寺真言唱业内供奉沙门圆珍游天台次,届于镇西府城山寺天
王院,案本经赞述之」),当在圆珍还唐后不久,即858年左右,
比882年早24年。这说明圆珍在写《杂私记》中的这断话与
《〈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全文时,并不知道、当然也就无从利
用到T905。所以,逻辑的结纶祇能是:T905中相类(同)于《杂
私记》与《〈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的段落与句子乃是引用自
圆珍的这两部著作。
《教示两部秘要义》准确的写作时间虽不可考,却有證据显
示,在圆珍的某些弟子看来,至少有一段并见于《教示两部秘要
义》与T905之间的文字的「著作权」属于圆珍。可见于T905的
《教示两部秘要义》两段落,其中之一收在圆珍的另一部著作
多几乎一模一样的段落与句子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了。
第一种假设既以排除,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要么圆珍从
T905,要么T905的作者从圆珍的著作中,借用了这些段落与句
子。圆珍是否可能从T905借用了这些段落与句子呢?问题的
关键无疑在于圆珍在写作这三篇著作前是否读过T905,既然圆
珍至少在882年前没能读到包括T905在内的任何一部三仪
轨,如果圆珍的这三部著作(甚至其中之一)是在882年以前写
的,我们就能排除圆珍在这三篇部著作中引用了T905的可能
性。
《杂私记》中那段可以在T905中找到相类者的段落,据圆
珍自己所记,写于贞观14年12月24日。换言之,圆珍写这段
文字的时间要比882年足足早出10年。至于《〈大毗卢遮那成
道经〉心目》的写作时间,据该书的跋注(「日本国上都比睿山延
历寺真言唱业内供奉沙门圆珍游天台次,届于镇西府城山寺天
王院,案本经赞述之」),当在圆珍还唐后不久,即858年左右,
比882年早24年。这说明圆珍在写《杂私记》中的这断话与
《〈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全文时,并不知道、当然也就无从利
用到T905。所以,逻辑的结纶祇能是:T905中相类(同)于《杂
私记》与《〈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的段落与句子乃是引用自
圆珍的这两部著作。
《教示两部秘要义》准确的写作时间虽不可考,却有證据显
示,在圆珍的某些弟子看来,至少有一段并见于《教示两部秘要
义》与T905之间的文字的「著作权」属于圆珍。可见于T905的
《教示两部秘要义》两段落,其中之一收在圆珍的另一部著作
序言¶ 第 423a 页
《杂记》内,并明记为「山王」之言。由其体例、内容观之,
《杂记》想必是圆珍弟子在其师殁后辑录先师要语旨言而成。这
段话被辑录于圆珍的《杂记》中,这说明圆珍的弟子在编辑该《杂
记》时(这自然是在圆珍身后),仍对T905茫然无知。否则圆珍
弟子不可能会把一段可见于一部善无畏所译之仪轨的话堂而皇
之地载入其先师的《杂记》中(即使记入了,至少也会注明该段文
字也见于善无畏经轨云云)。
由圆珍弟子在圆珍殁后仍眛于T905的事实可以推知,圆
珍本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T905。不然,以该经轨对台门的重
要,圆珍断无对它秘而不宣之理,其弟子也断不至于直到圆珍死
后仍茫然于该经轨(能给圆珍编撰《杂记》者想必是与圆珍关系
密切的入室弟子)。据此也可断定圆珍在写《教示两部秘要义》
时不可能利用到T905。相反,T905与圆珍著作间所有文字上
的相同(类)点乃是T905的作者利用了圆珍著作的结果。与
T907一样,T905也是在圆珍著作的基础上写成于日本。
接著,让我们来探究T905的写作年代。首先应注意的是,
三仪轨中祇有T907见录于安然《八家秘录》902年的修订本,而
T905,T906却未列名其中。由此观之,安然在修定该目录时,
并不知道T905的存在。不然,以该经对台门非比寻常的重要
性,安然不会对它略而不录。又以安然旷世的博学洽闻,该经当
时若已出现?流传于日本,安然似乎不太可能无所知晓。所以,
T905很有可能在902年以前未出现于日本。902年也因此可
以作为T905写作年代的上限。
另一方面,据台僧长宴(1016-81)的《四十帖诀》记载,长宴
的受法师皇庆(977-1049)在其讲义中提到《尊胜破地狱法》的
《杂记》想必是圆珍弟子在其师殁后辑录先师要语旨言而成。这
段话被辑录于圆珍的《杂记》中,这说明圆珍的弟子在编辑该《杂
记》时(这自然是在圆珍身后),仍对T905茫然无知。否则圆珍
弟子不可能会把一段可见于一部善无畏所译之仪轨的话堂而皇
之地载入其先师的《杂记》中(即使记入了,至少也会注明该段文
字也见于善无畏经轨云云)。
由圆珍弟子在圆珍殁后仍眛于T905的事实可以推知,圆
珍本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T905。不然,以该经轨对台门的重
要,圆珍断无对它秘而不宣之理,其弟子也断不至于直到圆珍死
后仍茫然于该经轨(能给圆珍编撰《杂记》者想必是与圆珍关系
密切的入室弟子)。据此也可断定圆珍在写《教示两部秘要义》
时不可能利用到T905。相反,T905与圆珍著作间所有文字上
的相同(类)点乃是T905的作者利用了圆珍著作的结果。与
T907一样,T905也是在圆珍著作的基础上写成于日本。
接著,让我们来探究T905的写作年代。首先应注意的是,
三仪轨中祇有T907见录于安然《八家秘录》902年的修订本,而
T905,T906却未列名其中。由此观之,安然在修定该目录时,
并不知道T905的存在。不然,以该经对台门非比寻常的重要
性,安然不会对它略而不录。又以安然旷世的博学洽闻,该经当
时若已出现?流传于日本,安然似乎不太可能无所知晓。所以,
T905很有可能在902年以前未出现于日本。902年也因此可
以作为T905写作年代的上限。
另一方面,据台僧长宴(1016-81)的《四十帖诀》记载,长宴
的受法师皇庆(977-1049)在其讲义中提到《尊胜破地狱法》的
序言¶ 第 424a 页
另外一个版本,「《尊胜破地狱法》另本云,『智法身亦名报身』。
云云。此文尤叶,谓智法身。正有境智冥合之意也。」
下文我将證明长宴在其讲义中提到的《尊胜破地狱法》乃是
T906。这样,所谓的别本就有可能是T905或T907。再者,长
宴这里从该「别本」所引的句子「智法身亦名报身」仅见于
T905,而不见于T907。显然,这里的「别本」即是T905。又据
长宴所记,皇庆是在永承2年(1047)年7月23日的讲义中作此
评说的。可见,长宴在1047年前即已读过T905。1047年于
是可以作为T905写作年代的下限。
总之,关于T905的出处与写作年间,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总
结:T905于902-1047年间写于日本,其作者利用了圆珍的3
部著作。
** 二、关于T906的出处
关于T906,最惹人注目的是其中一段文字居然可以在安然
的《金刚界大法对受记》中找到原原本本的对应段落:
「此鍐字变成率都婆。方,圆,三角,半月,团形。地
水火风空五大所成故。此率都婆变成摩诃毗卢遮
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五佛冠,以妙纱谷天衣璎
珞庄严其身,光明普照十方法界。皆倚于月轮。四
佛四波罗蜜十六八供四摄,贤劫千佛二十天,无量
云云。此文尤叶,谓智法身。正有境智冥合之意也。」
下文我将證明长宴在其讲义中提到的《尊胜破地狱法》乃是
T906。这样,所谓的别本就有可能是T905或T907。再者,长
宴这里从该「别本」所引的句子「智法身亦名报身」仅见于
T905,而不见于T907。显然,这里的「别本」即是T905。又据
长宴所记,皇庆是在永承2年(1047)年7月23日的讲义中作此
评说的。可见,长宴在1047年前即已读过T905。1047年于
是可以作为T905写作年代的下限。
总之,关于T905的出处与写作年间,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总
结:T905于902-1047年间写于日本,其作者利用了圆珍的3
部著作。
** 二、关于T906的出处
关于T906,最惹人注目的是其中一段文字居然可以在安然
的《金刚界大法对受记》中找到原原本本的对应段落:
「此鍐字变成率都婆。方,圆,三角,半月,团形。地
水火风空五大所成故。此率都婆变成摩诃毗卢遮
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五佛冠,以妙纱谷天衣璎
珞庄严其身,光明普照十方法界。皆倚于月轮。四
佛四波罗蜜十六八供四摄,贤劫千佛二十天,无量
序言¶ 第 425a 页
无边菩萨以眷属。」。
安然《金刚界大法对受记》中相应的段落见于《大正藏》第
75卷第139页下第29行至第140页上第8行,二者几乎完全
一致。T906中还有一段落(《大正藏》第18卷第913页上第2
至12行)可以在《金刚大法对受记》(《大正藏》第75卷第139页
下第24至29行)与一传为不空所译的密教仪轨《金刚顶瑜珈千
首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大正藏》第20卷第75页上第
19至22行)中找到极相近的段落。但稍经比较就能发现,该
T906段落更近于《金刚大法对受记》中的相关段落。所以,它更
有可能本于《金刚界大法对受》。
如何解释二者间文字上的重复呢?我认为上面的这段
T906文字引用自安然的《金刚界大法对受记》。如在序言里所
指出的那样,T906的两首偈颂是分拆T907中唯一的偈颂而
成。这说明T906与T907的作者不是同一人。既然T907的作
者颇有可能是安然,而T906又是在T907的基础上写成的,并
见于T906与《金刚界大法对受记》的这段话就极有可能也是
T906的作者袭取自安然的这部著作了。如此看来,T906不仅
是在可能出自安然之手的T907的基础上写成的,它还同时利
用了安然的一部重要著作——《金刚界大法对受记》。除T907,
《金刚界大法对受记》与《金刚顶瑜珈千首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
仪轨经》外,T906的作者还利用了(i)一行《疏》(《大正藏》第39
卷第586页中第11至13行,第727页下第8至22行;T906的
相关段落见《大正藏》第18卷第912页下第17至24行),(ii)另
一传为不空所译的密典《〈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
安然《金刚界大法对受记》中相应的段落见于《大正藏》第
75卷第139页下第29行至第140页上第8行,二者几乎完全
一致。T906中还有一段落(《大正藏》第18卷第913页上第2
至12行)可以在《金刚大法对受记》(《大正藏》第75卷第139页
下第24至29行)与一传为不空所译的密教仪轨《金刚顶瑜珈千
首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大正藏》第20卷第75页上第
19至22行)中找到极相近的段落。但稍经比较就能发现,该
T906段落更近于《金刚大法对受记》中的相关段落。所以,它更
有可能本于《金刚界大法对受》。
如何解释二者间文字上的重复呢?我认为上面的这段
T906文字引用自安然的《金刚界大法对受记》。如在序言里所
指出的那样,T906的两首偈颂是分拆T907中唯一的偈颂而
成。这说明T906与T907的作者不是同一人。既然T907的作
者颇有可能是安然,而T906又是在T907的基础上写成的,并
见于T906与《金刚界大法对受记》的这段话就极有可能也是
T906的作者袭取自安然的这部著作了。如此看来,T906不仅
是在可能出自安然之手的T907的基础上写成的,它还同时利
用了安然的一部重要著作——《金刚界大法对受记》。除T907,
《金刚界大法对受记》与《金刚顶瑜珈千首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
仪轨经》外,T906的作者还利用了(i)一行《疏》(《大正藏》第39
卷第586页中第11至13行,第727页下第8至22行;T906的
相关段落见《大正藏》第18卷第912页下第17至24行),(ii)另
一传为不空所译的密典《〈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
序言¶ 第 426a 页
来智受用身内證智眷属佛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赞文》
(《大正藏》第18卷第336页上第3行至下第12行;T906内的
引文见《大正藏》第18卷第913页上第18行至中第3行)与
(iii)智顗《维摩经玄疏》(《大正藏》第38卷第553页上第20至
21行,在T906中的引文见《大正藏》第18卷第913页下第27
至29行)。
至于T906的成书年代。首先有一点是明确的:与T905一
样,T906也是成书于902年之后。这从三仪轨中祇有T907见
于《八家秘录》902年的改订本这一点上可以推知。其理由可比
照上文得知,即不赘述。
另据《四十帖诀》,皇庆尝于长久4年(1042)4月提及一部
经轨,称「尊胜破地狱法」:「师曰,『五轮者,即五智五佛也』。具
如《尊胜破地狱法》中。云云。」该经轨可能是T906或T907。
这不仅因为此二经轨以「尊胜破地狱法」的别名知于世(详前),
还因为第三部仪轨——T905的经名中不含「尊胜」二字。事实上,
皇庆这里所谈到的《尊胜破地狱法》祇能是T906,因为三仪轨中
祇有T906将五轮对应于五智。我们因此就可确定,T906在
1042年前即已出现于日本。也就是说,T906是在902-1042
年间写成于日本的。
* 结语
本文旨在探究三部密教仪轨的出处,成书年代以及可能的
作者。虽三仪轨传由善无畏奉诏所译,然其浓郁的中国思想色
彩促使日本学者断之为中土撰述。本文收集并考察了一些文献
方面的證据后指出,三仪轨固非汉译佛典,但也非中土撰述,而
(《大正藏》第18卷第336页上第3行至下第12行;T906内的
引文见《大正藏》第18卷第913页上第18行至中第3行)与
(iii)智顗《维摩经玄疏》(《大正藏》第38卷第553页上第20至
21行,在T906中的引文见《大正藏》第18卷第913页下第27
至29行)。
至于T906的成书年代。首先有一点是明确的:与T905一
样,T906也是成书于902年之后。这从三仪轨中祇有T907见
于《八家秘录》902年的改订本这一点上可以推知。其理由可比
照上文得知,即不赘述。
另据《四十帖诀》,皇庆尝于长久4年(1042)4月提及一部
经轨,称「尊胜破地狱法」:「师曰,『五轮者,即五智五佛也』。具
如《尊胜破地狱法》中。云云。」该经轨可能是T906或T907。
这不仅因为此二经轨以「尊胜破地狱法」的别名知于世(详前),
还因为第三部仪轨——T905的经名中不含「尊胜」二字。事实上,
皇庆这里所谈到的《尊胜破地狱法》祇能是T906,因为三仪轨中
祇有T906将五轮对应于五智。我们因此就可确定,T906在
1042年前即已出现于日本。也就是说,T906是在902-1042
年间写成于日本的。
* 结语
本文旨在探究三部密教仪轨的出处,成书年代以及可能的
作者。虽三仪轨传由善无畏奉诏所译,然其浓郁的中国思想色
彩促使日本学者断之为中土撰述。本文收集并考察了一些文献
方面的證据后指出,三仪轨固非汉译佛典,但也非中土撰述,而
序言¶ 第 427a 页
是东瀛所产。三仪轨的创作年代大致如下,
*
(1)T907:891-902;
*
(2)T905:902-1047;
*
(3)T906:902-1042。
此外,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三仪轨之最古者T907(它
为其它二仪轨所本)很可能出自天台宗有名的义学僧安然之手。
本文还力图揭示三仪轨各种文献方面的来源。T907的一
个重要来源乃是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圆珍写作该文的目
的在于显示最澄密教付法文中特异的教法——三种悉地法乃有典
可循,有本可据)。在写作T907过程中,T907的作者利用了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T907),《大日经》(T848)及一行的《大日
经疏》(T1796)。最后,多少有点出人意表的是T907中的有段
话竟是根据空海《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中的若干偈句改写而
成。T907的文献来源可图示如下:
《决示三种悉地法》(圆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大日经》+《大日经疏》(一行)+《念持真言理观
启白文》(空海)=>T907
相较于T907,T905与T906的文献构成则要复杂得多。除
了T907(它被全篇揉进T905)外,圆珍的三篇著作,数部密典
(其中有久负盛名的《苏悉地经》)以及中国历史上一部早期的佛
教伪经——《提谓波利经》都构成了创作T905的资料来源。
T905的主要文献资料来源可以下表表示:
T907+圆珍三篇(《教示两部秘要义》+《大毗卢遮
那成道经心目》+《杂私记》)+一行《大日经疏》+
《慈氏菩萨略修瑜珈念诵法》(T1141)+《金刚顶超
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T1172)+《金刚
顶经文殊师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T1173)+
*
(1)T907:891-902;
*
(2)T905:902-1047;
*
(3)T906:902-1042。
此外,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三仪轨之最古者T907(它
为其它二仪轨所本)很可能出自天台宗有名的义学僧安然之手。
本文还力图揭示三仪轨各种文献方面的来源。T907的一
个重要来源乃是圆珍的《决示三种悉地法》(圆珍写作该文的目
的在于显示最澄密教付法文中特异的教法——三种悉地法乃有典
可循,有本可据)。在写作T907过程中,T907的作者利用了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T907),《大日经》(T848)及一行的《大日
经疏》(T1796)。最后,多少有点出人意表的是T907中的有段
话竟是根据空海《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中的若干偈句改写而
成。T907的文献来源可图示如下:
《决示三种悉地法》(圆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大日经》+《大日经疏》(一行)+《念持真言理观
启白文》(空海)=>T907
相较于T907,T905与T906的文献构成则要复杂得多。除
了T907(它被全篇揉进T905)外,圆珍的三篇著作,数部密典
(其中有久负盛名的《苏悉地经》)以及中国历史上一部早期的佛
教伪经——《提谓波利经》都构成了创作T905的资料来源。
T905的主要文献资料来源可以下表表示:
T907+圆珍三篇(《教示两部秘要义》+《大毗卢遮
那成道经心目》+《杂私记》)+一行《大日经疏》+
《慈氏菩萨略修瑜珈念诵法》(T1141)+《金刚顶超
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T1172)+《金刚
顶经文殊师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T1173)+
序言¶ 第 428a 页
《苏悉地羯罗经》(T893)+《提谓波利经》=>T905
同T905具有鲜明的胎藏界色彩迥异,T906因参酌多部金
刚部秘典而写就,故而甚富金刚界的色彩。首先,最为意味深长
的当然是T906与T907的可能作者安然间的关系。T906的作
者取用了《金刚界大法对受记》中的两段话。该巨著堪称安然在
金刚部秘法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此外,T906的作者还利用了几
部在中日密教史上流传甚广的金刚界经轨(如T878,T1056)。
最后,应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天台宗实际的创立者智顗其《维摩
经玄疏》内的数句话也被揉进了T906。T906的文献来源可简
单表示如下,
T907+安然《金刚界大法对受记》+《〈金刚顶经〉
金刚界大道埸毗卢遮那如来智受用身内證智眷属
佛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赞文》(T878)+
《金刚顶瑜珈千首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
(T1056)+《维摩经玄疏》(T1777)=>T906
最后必需强调的是,天台宗人托名善无畏而伪撰的三仪轨,
其目的在于为所谓的最澄密教传法文提供经典方面的根据。而
传为有唐密法宗师顺晓所授的最澄密教传法文竟然也是伪造于
日本。其因缘是日本天台宗人将最澄门人所创的天台密教传统
(即所谓的「台密」)归源于最澄;并通过将最澄背景暧眛的密教
师顺晓改头换面为善无畏的嫡传徒孙,从而为台密凭空安立一
个包括印度(善无畏),新罗(义林(?-?)),中国(顺晓)诸密教
大师在内的显赫谱系。即事体大,牵涉也广,篇幅所限,此处不
能展开讨论。
同T905具有鲜明的胎藏界色彩迥异,T906因参酌多部金
刚部秘典而写就,故而甚富金刚界的色彩。首先,最为意味深长
的当然是T906与T907的可能作者安然间的关系。T906的作
者取用了《金刚界大法对受记》中的两段话。该巨著堪称安然在
金刚部秘法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此外,T906的作者还利用了几
部在中日密教史上流传甚广的金刚界经轨(如T878,T1056)。
最后,应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天台宗实际的创立者智顗其《维摩
经玄疏》内的数句话也被揉进了T906。T906的文献来源可简
单表示如下,
T907+安然《金刚界大法对受记》+《〈金刚顶经〉
金刚界大道埸毗卢遮那如来智受用身内證智眷属
佛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赞文》(T878)+
《金刚顶瑜珈千首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
(T1056)+《维摩经玄疏》(T1777)=>T906
最后必需强调的是,天台宗人托名善无畏而伪撰的三仪轨,
其目的在于为所谓的最澄密教传法文提供经典方面的根据。而
传为有唐密法宗师顺晓所授的最澄密教传法文竟然也是伪造于
日本。其因缘是日本天台宗人将最澄门人所创的天台密教传统
(即所谓的「台密」)归源于最澄;并通过将最澄背景暧眛的密教
师顺晓改头换面为善无畏的嫡传徒孙,从而为台密凭空安立一
个包括印度(善无畏),新罗(义林(?-?)),中国(顺晓)诸密教
大师在内的显赫谱系。即事体大,牵涉也广,篇幅所限,此处不
能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