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菩萨总持法¶
菩萨总持法¶ 第 31a 页


* 菩萨总持法
整理者 上山大峻 袁德领


〔题解〕

《菩萨总持法》,又名《破相论》《契经论》《破二乘见》,中国
禅宗僧人所撰典籍,著者不详,一卷。

本文献在内容上与托名菩提达摩所撰的《观心论》有类似之
处,因此,两者可能有密切的关系。但在本文献中对「三时说」及
「参斗陆升乳糜」等譬喻提出独特的解释,还出现「见性」、「了了见
性」及「顿悟」等禅宗南宗特有的术语。因此,对本文献在中国佛
教史及中国思想史上地位,有进一步认真研究之必要。关于这一
点,可参见田中良昭:《〈菩萨总持法〉与〈观心论〉三》(载《驹泽大
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45卷,1987年)。总之,本文献与同卷连
写的《修心要论》,都是研究中国初期禅宗的重要资料。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本文献在敦煌遗书中共有两号。一为
伯3777号,该号顺序抄有《五辛经》、《菩萨总持法》、《了性句》、《澄
心论》、《除睡咒》《修心要论》等多种禅宗文献。其中《菩萨总持
法》
首尾完整,有首题。田中良昭先生曾作录文研究。载《驹泽大
学佛教学部研究纪要》第41卷,1983年。一为北成98号(缩微胶
卷号:北8413),首残尾存,原卷无题,《敦煌劫馀录》拟作《释氏杂
文稿》,近由袁德领鉴定为《菩萨总持法》的另一抄本。

本文献未为历代经录所著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今据
两号校勘录文。伯3777号与北成98号均为木笔所写,具有敦煌
为吐蕃统治时期(786-848)诸写本的特徵。但比较而言,伯3777
号的年代比北成98号要略早。两者的文字略有参差,基本一致,
很可能出于同一祖本。北成98号不仅首部残缺,且卷前部亦有
菩萨总持法¶ 第 32a 页
残破,天头、地脚还被剪去,以致残损若干文字。为避文繁,凡属
残破及剪损的文字均不出校。

本文献的底、校本情况如下:

底本:伯3777号;

甲本:北成98号(缩微胶卷号:北8413)。


* 〔录文〕

《菩萨总持法》一卷

亦名《破相论》、亦名《契经论》、亦名《破二乘见》


明如来住世时,口宣为法,教导群品,以为法则。明
如来般涅槃后,遗教之法,著其文字,名为正法,住世
五百年。五百年后名像法,住世一千年。「像」者喻义。
若有修道行人,须了三种「法」义。第一是如来在世时,金
口亲说,教导群品。第二是如来灭后,著文字十二
部经。第三是像法中间有二种人:一者造像;二者法离
像。夫求出世获涅槃者,皆须了此三种因缘。若不了者,
徒施功力。

窃见今时学道之辈,多将善恶同源,苦乐无差,是非
齐一,地狱与天堂不别,魔佛与明暗浑然。或说生死不异
于涅槃,或说涅槃即同于生死。或说初别中,乃有了分。
究问因缘,后还为一。
菩萨总持法¶ 第 33a 页

谨按:《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四大,皆
有无明。佛言:但是众生有此三种体。本起因缘从何所
生?又言:四大从何体生?为当从佛性体生?为当从无
明体生?又言:无明从何体生?为从四大体生?

如此三种之体,各各从何而生?为当本源是一,中乃
分三,今欲希求,还合为一?为当本是三体,中间和合,而
今方便,欲拟分析,还复归三?若本是一,后缘何事,分作
于三?本若是三,后有何缘,合为一体?当是初一后三?
为复初三后一?三一先后,请为明解。如此佛性、无明及
以四大,一一须有指归。若无指归,亦无劳措手而言学
者。如来教示,了了见性。万行威仪,皆能成办。出生死
海,證大涅槃。

正法住世五百年者,是著文字经教是也。

谨按:《法华经》云:如来说初、中、后善,三种大义。

云何可名初、中、后善?

初者,清浊初分,开辟之际。其一,初者,说其世尊本
起因缘,从何所生。其二,初者,若求道之人,须明涅槃本
际。其三,初者,须明一切众生因缘起时,以何为母,生
死别类。其四,初者,分别四大、五荫本起因缘,从何积
聚。其五,初者,能明地狱本从何立,复在何方而安置之。
其六,又初六种,差别不同。右如上六种,管于「初」字之义云
云。

中者,说世界中万像形位,皆有生灭之相。如此万
菩萨总持法¶ 第 34a 页
像,为复有尽,为复无尽?若有尽,至何方?若无尽者,何
因缘现生灭相?如上管于「中」字之义云云。

后善者,明诸佛如来,以大慈悲究竟,能救一切众生
归大涅槃,能令四生尽归寂灭。右如上是「后善」字之义云
云。

像法住世一千年者,为众生往返沉沦,具受生死,
轮转识性,遍受已讫,还至人身。今生像法之中,皆为沉
迷覆盖,故不了。故要籍形像,始能发起道心。道
心既发,须访大善知识,决断生死。莫被形像所摄,而忘
真如。

佛在世时,罗汉比丘见行如来智慧,而證涅槃。其
智慧门,略说十种,条义不同,罗汉比丘悉能分别。

第一、决了涅槃。第二、决断生死世界从何缘起。第
三、能知四维上下,边陲里际。第四、能了身中佛性,缘何
等事与五荫相缠。第五、能知四大、五荫败坏之身,以何
因缘拘系佛性,令堕五趣。第六、能了世间晓夜之相,
昼现为乐,夜现为苦,年月相催,没在生老病死苦。
如此之事,名大因缘。第七、能了四生,胎、卵、湿、化异类
菩萨总持法¶ 第 35a 页
之形,发本因缘,从何所生。第八、具诸如来总持之教,
厌舍世间,道业圆备,获涅槃果。第九、罗汉善种,为度众
生,代代相传,绍隆佛性。内秘菩萨之行,外现声闻。
三界游行,遇不遇也。福德之人,始能亲近。第十、若有
众生,曾于往世已经发露,亲近正法,令生人身。既得人
身,得遇菩萨大乘正道,能入涅槃解脱之路,亦离于生死
苦海。

当尔,世尊口授罗汉教者,其义如是。又于十种,
一一条中,有无量义。能了如上十种法者,是名见性菩萨
人也。

又正法住世五百年者,亦是过去众生上根上智,
寻读如来正法经典,悟理得道之人。何以故?过去众生
与佛灭度时为相近故,如来智慧真正之法易显现故,所有
众生,寻读如来真正经典,即得悟解,不假诸馀有为之相
而发善。故当此之际,若有众生希求解脱,厌舍世间,寻
读经典,不亏戒行,舍一报身,便即解脱。此是正法住
世五百年时,与今像法时人,并悉不同。

像法住世一千年者,今时是也。今时众生,悉皆愚
昧,诸根暗钝,不了因缘。何以故?为其识性与佛灭度
时,年月多远;亦为波旬改换法故。法既被改,佛慧威力
不照及故。为轮回昏迷覆故。所以像法中生。何以故?
菩萨总持法¶ 第 36a 页
众生若也不以形像而招引时,亦无发心求于善道。今
纵以像引得之者,其心一志,不离于像。将诸金银铜铁泥
木,广兴其像,以心倚托,将作究竟。涅槃之果,长生妙
道,何日悟也。曾闻识是长生之识,身是破坏之身。识即
随业受生,身便销亡散坏。是故,智人所修,惟修于性;
愚人所重,惟重于身。乃不知身依性立,性在身存。但贵
于身,又轻妙性。如有见性智者,自分了性因缘,亦明身
本。修行人不了身性二体因缘,徒自千生迷心修学,无解
脱期云云。

第一如来正法是亲发授时。第二如来灭后五百年
中,诸修道人不假有相之法,万行威仪并在身行。第三如
来像法者,是一千年中,行人以像为事,智人见像而證正
理,愚人失理。如来于自身上起方便法,将照真理,亦
为譬喻。如来当为菩萨上智之人,说證道果时,我当成
道,得参斗陆升白牛乳糜,吃便證三明六通,具八解
脱。其牛非黑非黄,亦非赤色,纯是白色。其牛不在高
原,不居下湿,不与特牛同群,亦不吃阎浮水草。于阎浮
界内,亦无脚迹,身作紫磨金色。我当吃此牛乳,即成佛
道。如来是法者,当对菩萨说是方便,以为譬喻。其次说
于形像,亦皆悉是方便譬喻。所以著其文字也。

释曰。
菩萨总持法¶ 第 37a 页

如来清净法身,不因三毒、六贼所生,亦不禀四大、五
荫所生。是故法尔自然,常乐我净。入此三界,以为世
使,劝导人伦,令归寂灭。如来清净,心不染贪。是名心
大禅定,亦名佛宝,亦名禅师。如来清净,口不居瞋馋。
是名口大智慧,亦名法宝,亦名法师。如来清净,身不染
触欲。是名身持清净戒,亦名僧宝,亦名律师。此三
法者,是戒定慧,亦名心口身,亦名三业清净。

众生和合,心为染贪,是意业不定。以不定故,是名
心染贪毒。众生和合,口为染瞋馋,是口业无慧。以无
慧故,是名口染瞋毒。众生和合,身为染触欲,是身业
无戒。以无戒故,是名身染痴毒。此名众生身中三毒,亦
名三恶,亦名三界。心为贪界,口为瞋界,身为痴界。

如来三界,同众生类。与众生说心口身,为众生有三
业故。是以如来说三业清净。如来心不染贪欲。观生死、
财宝,如毒蛇相。是故心不染贪境,心为佛宝。以心定故,
名为壹斗。如来口不染瞋馋。观众生身份,如父母子肉相。
是故口不取馋境,口为法宝。以口慧故,名为壹斗。如来
身不染痴欲。观世女人,如臃疮相。是故身不取痴境,身为
僧宝。以身清净,名为壹斗。

右此心口身,具持戒定慧,是名参斗。斗者,数之量
也。乳者,是如来心口身中智慧也。如来常以三大智慧
调伏众生。一切众生,若得如来戒定慧法,能具持,名饮
菩萨总持法¶ 第 38a 页
得如来参斗陆升乳糜。陆升者,如来六根本无,六识清
净,是名陆升。升者,亦同斗之数义。如来灭后,留此戒
定慧法与修道比丘。是故方便道:我成道时,先吃参斗陆
升乳糜,證得三明六通。三明者,心了观见二种空定,口
能分别二种之慧,身能具持二种之戒。如是心口身中,各
各具大智慧。大智慧者,喻于乳糜。今时比丘不闲如来
心口身戒定慧之义,便吃世间生死牛乳,不会佛意。如此
世间牛者,皆因雄雌相染,然始有胎。因有胎故,便即有
乳。据此乳者,淫欲之因,精血所变。行人饮之,岂不是
触?罪业之本,沉溺之因,皆由此惑也。如来以此戒
定慧,名为参斗;陆根清净,名为陆升。六根者,即是眼耳
鼻舌身意是也。如来以六根清净法,化导有缘,是
故名为六波罗蜜法。

檀波罗蜜者,是如来法施都名号也。如来以戒定慧
及六波罗蜜、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施与有缘众生。施者,
施也,施张如上等法上中下品。比丘行用,作解脱因缘。
是故檀为万行之首也。

戒波罗蜜者,是如来一切戒律之名号也。如来
先施禁戒,然后授法。戒如城隍,心如其王,法如龙衣冠
菩萨总持法¶ 第 39a 页
冕。譬如国主,无有城隍,不穿龙衣,不戴冠冕,不得
称为国主。如比丘不以如来禁戒止遏凡心,纵受法言,不
为解脱之果。是故先施戒行,约勒比丘身心,禁缚无明,
调柔性地。性地既熟,然后纳其种子。以地壤故,种
一收万。是故如来一切戒律,能禁比丘身中一切过患。

羼提波罗蜜者,是如来忍辱法之名号也。如来入
三界置法,有六种之厄。第一、王难障闭;第二、父母障
闭;第三、妻妾男女障闭;第四、一切财宝障闭;第五、朋
友障闭;第六、邪见障闭。如有修道之人求解脱者,皆为
如前六种之厄而为闭障。但有比丘欲求出离,皆须忍受
如此六难。仍自馀有无量境界,皆是障闭。如来大忍
辱施与比丘,比丘常须持此忍辱。

比梨耶波罗蜜者,是如来精进之法。如来法身常
精进体,今留此无碍常精进法施与比丘。如有比丘求解
脱者,摄除懈怠,念念之中,坚持精进。

禅波罗蜜者,是如来禅定之法,施与比丘。若有比丘
具持如来禅定法者,能除身中三毒、六贼及一切诸境。不
使心神攀缘一切诸境界故,是名禅定。

般若波罗蜜者,是如来智慧之法。如来常以智慧教
菩萨总持法¶ 第 40a 页
导众生。一切众生言求解脱,须有智慧分别善恶。若无
智慧,纵求解脱不可得。又言「蜜」者,达于彼岸之义。亦
是智慧之总名者也。

如来常以六种之法,施与求解脱人。是故著文传于
后学,令其行人知其方便。

又如来一体三宝者,亦是如来心口身也。心大禅定,
是名佛宝;口大智慧,是名法宝;身大清净,是名僧宝。此
名一中具三,故名三宝。亦名三定,亦名三禅,亦名三解
脱,亦名三业清净。

今时比丘破灭如来三禅之法。何以故?如来定心,
是禅,不染贪;如来智慧口,不染瞋馋,是慧;如来清净身,
不染痴欲,是戒。心为禅师,口为法师,身为律师。一身
之中,具持心口身戒定慧,是名三宝,是名三定。今时比
丘破毁三宝,不了如来方便因缘,分散正法,以为三段。
禅师不读经,不持律,山中端坐,妄道得悟,是名破如来心
法。法师上高座,说章疏,不持定律,是名破如来口法。
律师执事,不了定慧之义,是名破如来身法。

如来劝持戒比丘,身具三种慧。因何三法,当头
自行。准一体三宝义。心是佛宝,是性,管于口。口是法
宝,是体,管于身。身是僧宝,含其众善。如此心口身,互
相管束。始名身中住持三宝。

今时禅师合是心法,今时法师合是口法,今时律师合
是身法。云何?比丘!三禅之法,互不相管,岂不错乱
菩萨总持法¶ 第 41a 页
者。禅师、法师、律师更互相嫌,互为不是,即是错乱。比
丘受如来法者,持戒比丘心须似如来心,断贪,是名心业
清净,亦名心定,定者是禅师。壹斗。口须似如来口,断
瞋馋,名口业慧,慧者法师也。贰斗。身须似如来身,断
痴染,是名身业清净,亦名身戒。戒者,律师也。参
斗。此是比丘受如来心口身法戒定慧,是名持得如来三
宝,是名禅法。既能持得如来之法,具足之者,是名比丘。
身中一体三宝,亦名三斗乳糜,亦名三禅,亦名清净。一
如世尊,不纵六贼,六根清净,常持六法,是名六升。此是
比丘受持顿教。上智之人,始可得了。

如来起劝法者,若有比丘受如来法者,须行道无时歇
息。如来本意,行其佛道之道;不是绕其殿塔,行其道路
之道。比丘身中行其佛道者,而有五种。一行眼道,不得
观世间色相,发动三业,唯得观如来解脱之道。二行耳
道,不得邪听一切乱声,起三业,唯听闻真正法声。第三
行鼻道,不得嗅悦男香、女香,幻惑三业,唯须分别清净法
香。四行口道,不得饮酒食肉。其酒肉各有二种。酒二
种者,一是有碍酒,二是无碍酒。有碍酒者,即是世间
饮醉之酒。无碍酒者,即是行人耽著世事,毁禁戒者,是
名无碍昏乱之酒。肉有二种者,一是有碍之肉,二是无碍
之肉。有碍肉者,即是众生身份质碍血肉。二无碍肉
者,即是暴酷、妒嫉、咒诅、骂詈毁禁之语。如此口者,能
菩萨总持法¶ 第 42a 页
生恶业。唯得受持、读诵经典,歌扬赞呗,是名善口。
五行心道,不得乱思五欲之乐,解动三业,污泥身中三内
净性。唯得思惟厌世间法,求解脱果。若是比丘,常须行
此五种之道,勿使色声香味触损污佛性,是名清净比
丘。若有比丘不行分别,不行如上五种善道,是名破
塔坏寺,得罪无量。

如来劝诸行人造诸功德形像者,普□比丘而合
造之。凡夫亦不合造。何以故?功德法性,悉是无为,云
何令人造质碍像而契佛意?其义甚乖。佛言:「一切有为
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据此言,但
是有为,皆是幻化。云何行人,专崇此像,岂非迷倒!

略徵有为之法而契真如,释之于左。

有为形像,数因寺。寺一所,方三门。一所三门
有六扇。三门外左右金刚,各执一杵立。三门内二神王,
各把一刀。三门下左右各一师子。佛前燃四十九盏灯。
又令放四十九生,入长生池。七宝香炉,烧无价宝香。出
入洗净,澡盥净水瓶。持钵一口,用盛斋饭。滤罗一,讲
堂一所,法座一所。圣容左右有阿难、迦叶,各剃除须发,
而穿三衣。佛前左右二菩萨,赤体不著衣服,而穿
菩萨总持法¶ 第 43a 页
璎珞。佛前燃长明灯,常令不绝。寺中众妙高广楼阁。
浮图一所,七级、十二级。四十九尺长幡,色有五种。寺
中澡浴池一所。比丘苦行名目:剜眼、烧顶、截腕、炼
指、钩身、刺剑、断五辛。俗人供养者。病比丘:聋、盲、
瘖、哑、挛、跛、癖,及坑中饿狗、贫穷下贱,得福无量者。

释曰:寺者,清净之义。亦喻持戒比丘具持如来
戒行,能煞身中三毒、六贼及一切烦恼之境,悟了大乘见
性比丘。此比丘然始销得十方供养,即得堪为檀越解脱
桥梁,还得如彼佛在世时罗汉无异,了了见性。又以大乘
真正妙法,接化群盲,得度生死。如此比丘能具如来
三千威仪、六万细行。三千威仪者,降伏身中三毒,三
业清净。从是戒定慧中,有无量法。比丘得三业清
净,是人了三无量义者,故是三千威仪。六万细行
者,为六根清净,能制六贼,具六神通。既有六通,能
具一切智。是故一切智中,能摄六万细行。若有比丘具
如上事,身心悟解无滞碍者,故喻持戒清净。比丘为活
寺,世尊劝人造寺者,其义如是。

三门义者,亦喻比丘身。比丘能持三戒,名为三门。
菩萨总持法¶ 第 44a 页
心戒于贪,名为一戒。口戒于瞋,是名为二戒。身
戒于痴,是名三戒。心戒是定,口戒是慧,身戒是戒。如
此戒定慧,能降贪瞋痴三毒之性,三业清净。三业既净,
是名三明,是名三聚净戒。是故世尊劝造寺者,先标三门
为首。

三门下金刚把杵防卫者,亦喻比丘身。比丘为持戒
行,外见触境,境不入心。常以智心观外触境,若见触境
能避之。故喻智心为杵,勇猛喻于金刚。外见诸触来,以
勇智能降伏之。是故如来劝诸行人,造金刚像。

内神王把刀者,亦喻比丘具持戒行,常禁身中三毒、
六贼,不令兴起。常以智慧,降伏无明。净性喻于神王
智慧喻于刀也。比丘内持智慧,心神清净,故喻门内神王
也。

三门下左右二师子者,亦喻比丘身。比丘于诸戒,而
得自在;于诸智慧,亦得自在。是故比丘亦能降内外诸恶
境界,心得自在,故喻为师子。师子于诸百兽以为王也。
比丘心王于智慧门出入自在,亦复如是。

佛殿者,亦喻比丘身中清净佛性。清净喻殿中佛像;
万种庄严者,喻比丘功德善业、智慧妙行也。

佛前燃长明灯者,亦喻比丘身具如来智慧之法。是
故灯明喻于正法,法光能破愚痴之暗也。四十九盏者,喻
比丘七窍是也。所谓两眼、两耳、两鼻及口,是为七。
菩萨总持法¶ 第 45a 页
七窍之中,各有其七识,七七四十九识。常无境染,真实
正念,无有散乱,故喻于长明灯也。是故行人若无七窍纳
受如来种种妙法,不可分别善恶因缘也。

又令行人放四十九生入长生池者,亦喻比丘身。比
丘常以七窍四十九识清净无染。以四十九识善业庄严,
积于诸佛性藏,喻长生池。放生喻比丘善业功德悉能成
就。至无常日,能得生存。善业扶护,相因解脱,获涅槃
果。一受快乐,更无灭坏,故号长生。

七宝香炉烧无价宝香,亦喻比丘身。比丘七窍,七识
合成。因其七识有大分别,常出种种和雅法音。故喻七
识为七宝香炉。供养者,喻歌呗赞叹,诸佛叹之,故喻比
丘具持法。故名七宝香炉烧无价香。

出入护净,以水洗者,亦喻比丘身。比丘常护内
性,不令内贼兴起而发三毒,是名内护净。外见五欲之
境,常以智慧,能除伏之,是名外护净。

澡瓶盛水者,亦喻比丘身。瓶喻于身,净水喻智。
身中佛性常被无明所污。若有觉性比丘,观如身中三毒、
六贼欲起动者,即以智慧而降伏之。是故名为瓶水洗净。

钵盂者,亦喻比丘身。饭者,喻于智行食。触钵不受
者,喻诸境入心,心不纳受。故喻于触食不受,心无所
染也。

滤罗者,亦喻比丘身。水者,喻净性。罗上浊者,喻
菩萨总持法¶ 第 46a 页
烦恼。罗下清者,喻心不染,诸境攀缘,常能正念。故喻
为澄滤心神,清净妙行。

讲堂者,亦喻比丘身。法座者,喻觉性。法师者,喻
法智。听众,身中烦恼。若有比丘烦恼境起,当以法智而
觉察之,深入正念。故喻烦恼为听众也。

圣容者,亦喻比丘身中佛性也。众相庄严者,喻比丘
万行功德威仪也。

圣容前左右阿难、迦叶者,喻二种智。左为识解脱
智,右为了生死智也。剃发、披三衣者,剃发喻烦恼结缚;
三衣喻戒定慧。方裙是戒衣,覆膊是定衣,袈裟是慧衣。
如是戒定慧,能降贪瞋痴。是故比丘常须剃除烦恼之结,
常披戒定慧衣。是名比丘剃发披三衣。

佛前左右菩萨赤体不穿三服,唯佩璎珞者,喻持
戒比丘具持如来清净戒行及万行威仪,能降身中三毒、六
贼及诸境界,不乱其心。故喻诸善庄严以为璎珞。不著
衣者,喻煞烦恼,一切境悉能降伏。故菩萨不著烦恼之衣
也。

佛前左右力士者,喻比丘勇猛精进。能摧身中三毒
烦恼也。

又左右神王者,喻比丘内心湛然,不起乱想,心王能
调伏诸根也。

像前燃灯常令不绝者,喻比丘身中觉性。暗喻一切
烦恼,明喻智慧法。持戒比丘常持如来智慧之法,于念念
菩萨总持法¶ 第 47a 页
中,无有异相境界。故喻智慧能破愚痴,故喻灯明,灭除
暗障。

寺中高广楼阁者,亦喻比丘一报,善业成就,积在冥
中。舍报之时,众善迎接,安居寂灭,常乐涅槃,永绝沉
沦。言称彼岸庄严众相,宝殿宝楼。由是一生在肉身时,
能持忍辱、四苦、八难,圆满具足,获涅槃果,是故比丘得
如是福报。故喻行人造诸高广楼阁。

浮图者,喻比丘自身也。七级者,喻比丘七窍也。绕
塔浮图行道者,喻持戒比丘常以定心降伏三毒、六贼,常
令七窍不纳五欲,以智慧心绕于七窍,降诸境界。故名绕
塔行道。十二级者,亦喻持戒僧常煞六贼,六根无染;以
禁六贼,六识清净;六种是善,六种是恶。行人常向身中
料拣此十二种事,是名绕十二级浮图行道也。道是
道德之道,不是世间脚行之道。今时比丘以脚绕于砖石
泥土,周而复始,不知休歇。绕塔行于道路之道,此为迷
见也。

四十九尺五色幡者,亦喻比丘身。何以故,一切众生
无始已来,随诸色境,顺于三毒,具造恶业。六趣四生,无
形不受,无苦不经。遍受苦毕,今得人身,遇佛法以信
受。故能持如来出世间法,戒行具足,得解脱果。从是能
翻一切宿障业故,是名为幡。变恶为善,是为幡义。四十
九尺,喻比丘七窍之中,有其七识。一识之中,具有于七。
菩萨总持法¶ 第 48a 页
是故七窍,身之为首。四十九分识性皆变为善,悬于长
杆供养者。行人思惟出世之路不离心肝,无有一时刹那
境界而有散乱。常怀决定,系在心腑,故喻悬竿。亦非
质碍竹木之竿。五色者,眼耳鼻舌心是也。此为五根,常
受世间五欲之境。如此之境,各为一色。色为无量境,声
为无量境,香为无量境,味为无量境,触为无量境。

寺中施浴者,亦喻比丘身。是比丘身中三毒、六贼及
八万四千诸境烦恼,触动净性。是故比丘于其身中,降伏
如此境界。以持智慧法,故不令放逸。若有如此智慧,是
名洗浴。众僧喻身中佛性,水喻智慧法。但能降伏身中
一切诸魔境,不乱心王,是名众僧常得清净。

俗人供养病僧者,复是何义?并是比丘诸威仪义也。

行人剜眼睛供养者,喻持戒比丘断观色欲诸邪境界
义也。行人截手腕供养,喻持戒比丘断触财利之境界
也。行人炼指供养,喻比丘息异念,诸缘不住境,心不
触境,内心异念是也。行人下剑供养者,喻比丘煞六贼、
三毒境。行人钩身供养者,喻比丘净念超五欲境。行人
断五辛者,喻比丘断五毒心境。病比丘者,是名聋、盲、
喑、哑、挛、跛、痈;坑中饿狗,贫穷下贱也。并是持戒比丘
具持法故,制禊身心义也。病比丘者,常持禁戒。不观邪
色如盲;不听邪声如聋;鼻舌不染味香是名喑、哑;手不煞
菩萨总持法¶ 第 49a 页
生命,脚不行非法之道,是名挛、跛;身中佛性未遇法食,
喻坑中饿狗;五荫肉身,故喻为坑;未遇如来法财,是
贫穷;未持如来禁戒,被染之性,是名下贱。

如来当劝檀越供养此等之者,并是具持万行威仪比
丘身是也。如此比丘为持戒故,和合之身其时不得七事
供养,法事有阙。七供养者,第一床座,第二中食,第三
衣服,第四侍人,第五医药,第六迎送,第七欢喜。持戒比
丘所至之处,悉皆须得如上七种供养,业行始圆备。

右如前所列种种行门,种种形相,种种事、譬喻,悉在
比丘身上,行诸方便,以成解脱之果。比丘具持如上诸方
便门,皆令备足,无有阙失。是故名为总持法门,是故名
为入一乘法,是即名为入不二法门。若智慧门开,即得解
脱。若未遇大善知识,无解脱期。是故行人要须得善知
识引导开示,从彼说中,妙诠其理,一一分别。因分别故,
始得觉悟。故即能决断生死,即能决断解脱之因。如
上一一并令了达,一一无有阙失,始名入道也。

俗人作福者,以何因缘而得成其解脱因缘?十方
檀越当造何福,与持戒比丘相因而得解脱因?其七种供
养,与持戒比丘作解脱因。第一施床,第二施中食,第三
施衣服,第四施侍人,第五施医药,第六施迎送,第七施欢
喜。持戒比丘乃是證罗汉人所生之处,皆悉须得如前七
菩萨总持法¶ 第 50a 页
种供养。若不得者,道业有阙。阙有何义?第一阙床座,
有废礼拜赞叹。第二阙斋食,废读诵思惟。第三阙
衣,有废讲说。第四阙侍人,有废教示。第五阙医治,有
废歌呗。第六阙迎送,有废书写。第七阙欢喜承受,有
废善解脱想念。其此七种之中,阙一不可。犹如有人一
身之中,唯籍七窍。万事成办,由此七窍。若无两目,睹
视无功。若无两耳,听响无功。若无两鼻,舒吸无功。若
无其口,言说无功。是故七窍,身之头首。比丘具持如来
法教,亦籍七事供养为首。其此七事供养,能资比丘道
业,亦如身之七窍。有殊异十万檀越为发善心,所营善业
修功德,云何造作而合佛意?唯于持戒罗汉比丘而行前
件七事供养,是名相因解脱。何以故?为其比丘行诸佛
威仪,是以须此七事供养。若无七等助道之法,比丘万行
功德不为。

其如此七事供养日夜修营,七种功德报施主恩。七
功德者,第一、礼拜赞叹,第二、讲说尊经,第三、接化初
学,第四、梵音呗响,第五、书持经律,第六、读诵清斋,第
七、三禅法足。如此七功德,能救身中七识。清净解脱,
以能成就七功德故。皆由檀越七种供养,然舍檀越俗
中七种殃罪。其七罪者,一为家口田宅驱迫,二为内外亲
眷及六畜恼乱,三为种种庄严衣服,四为被差军阵征
菩萨总持法¶ 第 51a 页
讨,五为未舍俗染,六为病死烦恼,七为门户差科点
役。但是俗人,无问入道者,皆悉有此七种缠缚。所以于
俗务中,抽减七事供养比丘。比丘善业成就,于冥道中相
救。教此即名为相因解脱。但是俗人,为此七罪缠缚身
心,一切罪业悉皆因此七种之事。是故比丘为无如上七
种缠缚,所以名为道中清净善人。一切俗人为有如此七
种缠缚,故名为被禁缚者。一依如前所营,即契佛意。莫
独偏执,著于邪路。其偏执者,皆是三人修行之者。何以
故?

第一禅师,执于山薮,空居寂处,独执一门。九部尊
经,未曾寻讨。空思一理,善恶不分。魔佛浑齐,邪正无
二。文不入眼,法不入心。唯言自悟为功,不假执文有
相。言此见者,便是大迷。何以故?佛说山者,喻于贪
心。贪心处身,甚为险峻。聚林,喻于五荫。五荫,喻于
五毒。即是眼毒、耳毒、鼻毒、口毒、心毒。如此五林毒心
处中,险于山川。比丘若于身中,降此贪魔,不令兴起,名
心定,是名禅师。

第二法师者,作比丘口,常智慧演畅正法及读诵歌
呗,正念能降口中瞋馋毒魔,是名法师。故如来方便之
行,讲堂喻比丘身,高座喻比丘觉心,法师喻智,此是法师
之义。今时比丘偏执一理,空寻章疏,不契真如。瞋馋覆
心,实无智慧。身披质碍衣服,而坐质碍法床,又居凡木
菩萨总持法¶ 第 52a 页
讲堂,口说偏居一法,戒定原无习处,真慧不了其源。
何有灭罪之功?况更引他凡庶!

第三律师者,行律行,执事为功。唯律其身,不律其
性。何以故者?能正三毒及以六贼诸境界故,令其心王
不染三毒及以六贼,是名为律。诸细触境,悉能除剪,喻
诸细行。今时比丘真示于身,行其文字之律,不行如来无
相真律。空执一法,禅慧悉无功疏,是偏执破戒律师者
也。

是名禅、法、律等三种法门。于比丘身上,心口身中,
各行一法,始名三禅之法,是名三宝之义也。

智人思之,幸细观察矣。此文义况为是邪?如
有不是,请细详究。此之所见,具有宗承。不是家生诈传
之理。夫之文义,理有浅深。声闻所解理,即系于声闻;
缘觉所解理,即执于缘觉;菩萨所解理,即通于菩萨。譬
如江淮与海,器量不同。大海纳于百川,川灌亦无盈缩。
菩萨之见,义通于玄妙之门。缘觉、声闻,若江淮之受
纳小川。二水及有盈缩之期。缘觉、声闻,未出生死之
厄。菩萨见性,了了无疑,履解脱门,无有障碍。声闻、缘
觉,小道之人,于像中普用。如是持戒,不了是非,地狱涅
槃,未能分别。空执无形之相,空中不了真形。邪正莫
菩萨总持法¶ 第 53a 页
分,魔佛同生共灭。仔细寻究,空有并道不知。唯信
愚心,扇他邪意者矣。


〔录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