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1a 页
*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整理者 方广锠
〔题解〕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又名《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头
陀经》、《心王经》。中国人所撰佛经。一卷。著作者不详。最早
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第十五卷,判为疑伪经。其后失传。
现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一号,首尾齐全,收藏在中国天津艺术博物
馆。
本经有惠辩撰注疏一种。惠辩,僧史失载,身世不详。该注
疏仅注了《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前半部分,没有全部完成。
注疏本亦名《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但首尾经名下均增加「卷
上」二字。大约惠辩曾计划把注疏本分为上下两卷,但最后因故
未能完成,故首尾经名亦未能作最后的修定。该注疏本历代经
录无载。现在敦煌文献中发现四号:中国北京图书馆藏本(首尾
齐全)、日本三井文库藏本(首尾齐全)、大英图书馆藏本(首存尾
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本(首存尾缺)。
本经主题在于论述头陀法的重要,其思想与禅宗思想有相
通之处。在唐代有一定的影响,不少典籍,尤其早期禅宗典籍曾
有引用。本经并曾被译为粟特文,大英图书馆收藏有该粟特文
译本的残本。本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曾对该粟特文残本进
行过研究。惠辩注疏的行文相当随意自由,反映出当时中国僧
人盛行的「六经注我」的学风。
由于注疏本已全文引用原经经文,为避免重复,节省篇幅,
整理本不再将经文别出,而仿照注疏本的夹注形式,即以大字表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2a 页
示经文,小字表示注疏,予以录校。
整理本的底校本情况如下:
*
底本:中国北京图书馆藏新1569号。
*
校本:
*
甲本,大英图书馆藏斯2474号。《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曾据该号录文,但录文错误甚多,故整理本基本上不参用《大正藏》本,个别原卷照片不清楚的地方参用《大正藏》本,并出校记说明。
*
乙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2052号。
*
丙本,日本三井文库藏本。
*
丁本,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
*
戊本,大英图书馆藏粟特文残本斯ch353号。录校时所参用者为伊吹敦先生之《〈心王经〉の复元,——汉文断片とソグド语译に基づいて》一文,载《论丛,アジア文化と思想》,1993年11月,第二号,第48~104页。该本仅在必要时参用。
录校时并参用历代佛典及《文选》李善注所引用的文句,一
概随文说明。
本经对疑伪经研究、禅宗研究以及粟特文研究都具有重大
的意义。
谨此对衣川贤次、伊吹敦、吉田丰及其他协助提供资料与提
出校勘意见的诸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整理本的底校本情况如下:
*
底本:中国北京图书馆藏新1569号。
*
校本:
*
甲本,大英图书馆藏斯2474号。《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曾据该号录文,但录文错误甚多,故整理本基本上不参用《大正藏》本,个别原卷照片不清楚的地方参用《大正藏》本,并出校记说明。
*
乙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2052号。
*
丙本,日本三井文库藏本。
*
丁本,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
*
戊本,大英图书馆藏粟特文残本斯ch353号。录校时所参用者为伊吹敦先生之《〈心王经〉の复元,——汉文断片とソグド语译に基づいて》一文,载《论丛,アジア文化と思想》,1993年11月,第二号,第48~104页。该本仅在必要时参用。
录校时并参用历代佛典及《文选》李善注所引用的文句,一
概随文说明。
本经对疑伪经研究、禅宗研究以及粟特文研究都具有重大
的意义。
谨此对衣川贤次、伊吹敦、吉田丰及其他协助提供资料与提
出校勘意见的诸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3a 页
* 〔录文〕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五阴山空寺惠辩禅师注
若夫至道圆明,虚无湛极。慈悲普摄,济生死之深河。浮大
宝舟,广度四生之难。恩沾大道,迥拔三界之牢。慧镜长悬,
照无明之巨夜。法王慈悯,接引多方。众苦之病无穷,设药之途
非一。故有照明大士,垂音五浊之中,悲悯群生,劝请
如来设教遵。
首称:「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者,以为王心为身之主,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4a 页
耳目处其外,任持六根,不坏善恶种子,使之不亡。乍去
乍来,无有限碍,自在如王,故言「心王」。「菩萨」,解脱之
别称,得道之异名。以觉合机,故称「佛说」。「头陀」者,西国
之语,此土往翻名为「抖擞」。烦恼不生,寂然无相,故曰「头
陀」。「经」者,常也。人能悟道,永离生死,故号为常。
尔时(时无有二,行人发意之时,故云「尔时」也。)佛
(「佛」者,觉也。自觉虚凝,离心、意、识,荡寂空无,神变自
在,故名为「佛」也。)在大林薮山。(五阴烦恼,是「大林
薮」。无明厚重,不能觉察,名之为「山」也。)山形大小,
乍来,无有限碍,自在如王,故言「心王」。「菩萨」,解脱之
别称,得道之异名。以觉合机,故称「佛说」。「头陀」者,西国
之语,此土往翻名为「抖擞」。烦恼不生,寂然无相,故曰「头
陀」。「经」者,常也。人能悟道,永离生死,故号为常。
尔时(时无有二,行人发意之时,故云「尔时」也。)佛
(「佛」者,觉也。自觉虚凝,离心、意、识,荡寂空无,神变自
在,故名为「佛」也。)在大林薮山。(五阴烦恼,是「大林
薮」。无明厚重,不能觉察,名之为「山」也。)山形大小,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5a 页
纵广八万四千由延。(五阴、三毒,合为八万;地、水、
火、风,名曰四千。「由」者,从也。「延」者,长也。其身心
造不善业,迄至于今,不能改悔,故名「由延」也)。其山四
方,有无量夜叉、罗刹、虎、狼、师子、毒蛇、恶鬼,
煞害众生,啖人精气。(「四方」者,四大是。四大假
合,共成此身,故曰「四方」。烦恼数多,故言「无量」。缘境不
住,故名「夜叉」。取舍心起,名为「罗刹」。无明炽盛,吞食善法,
名之为「虎」。贪心造罪,不生厌离,名之为「狼」。恶性盛猛,
能坏善根,名之为「师子」。「毒蛇」者,贪、瞋、痴是,能坏法
身、慧命。烦恼乱其身心,不得自在,名之为「恶鬼」。万行法门,
自然消灭,故云「煞害众生」。「啖人精气」者,烦恼是也。)其
山四维,复有无量贤善大士,修学大乘。(眼、耳、
火、风,名曰四千。「由」者,从也。「延」者,长也。其身心
造不善业,迄至于今,不能改悔,故名「由延」也)。其山四
方,有无量夜叉、罗刹、虎、狼、师子、毒蛇、恶鬼,
煞害众生,啖人精气。(「四方」者,四大是。四大假
合,共成此身,故曰「四方」。烦恼数多,故言「无量」。缘境不
住,故名「夜叉」。取舍心起,名为「罗刹」。无明炽盛,吞食善法,
名之为「虎」。贪心造罪,不生厌离,名之为「狼」。恶性盛猛,
能坏善根,名之为「师子」。「毒蛇」者,贪、瞋、痴是,能坏法
身、慧命。烦恼乱其身心,不得自在,名之为「恶鬼」。万行法门,
自然消灭,故云「煞害众生」。「啖人精气」者,烦恼是也。)其
山四维,复有无量贤善大士,修学大乘。(眼、耳、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6a 页
鼻、舌,自性清净,无所染著,名曰「四维」。一切烦恼,自然
改变,故言为智慧「贤善大士」,亦名「修学大乘」。不简怨亲,通
同普载,名为「大乘」,亦名「无乘」,名曰「大乘」也。)于佛
法中,决定生信。(佛、法、僧宝,本是一心,更无别异,故
名为「信」。「信」有十心:一者,信知此身无常、无我;信三宝
常住不灭,设有变灭,信知示现之相,非是实灭。是名「信
心」。二者念心,非是生灭之念,色心不二,自性不动,守本不
移,是名「念心」。三者,进求涅槃,是名「进心」。四者慧心,觉了
自性,空寂无二,是名「慧心」。五者定心,常住法性,是名「定
心」。六者不退心,进趣般若,不为生死之惑,是名「不退心」。
七者回向心,观行淳熟,流入法河,是名「回向心」。八者护法心,
护诸众生而成就之,护己善根而不失之,是名「护法心」。九者,
戒断生死,永舍俗缘,是名「戒心」也。十者,志愿满足六
改变,故言为智慧「贤善大士」,亦名「修学大乘」。不简怨亲,通
同普载,名为「大乘」,亦名「无乘」,名曰「大乘」也。)于佛
法中,决定生信。(佛、法、僧宝,本是一心,更无别异,故
名为「信」。「信」有十心:一者,信知此身无常、无我;信三宝
常住不灭,设有变灭,信知示现之相,非是实灭。是名「信
心」。二者念心,非是生灭之念,色心不二,自性不动,守本不
移,是名「念心」。三者,进求涅槃,是名「进心」。四者慧心,觉了
自性,空寂无二,是名「慧心」。五者定心,常住法性,是名「定
心」。六者不退心,进趣般若,不为生死之惑,是名「不退心」。
七者回向心,观行淳熟,流入法河,是名「回向心」。八者护法心,
护诸众生而成就之,护己善根而不失之,是名「护法心」。九者,
戒断生死,永舍俗缘,是名「戒心」也。十者,志愿满足六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7a 页
波罗蜜,超生死轮,趣涅槃岸,是名「愿心」。故曰「生信」
也。)护持禁戒,如净明珠。(清净心是。)守护心城,
摧伏外道。(涅槃为城,城诸妄想,不令漏失。经曰:以无心
意、无受行,而悉能摧伏诸外道也。)五峰神仙,最居
山顶。(色阴、想阴、识阴、受阴、行阴。「阴」者,盖也。能掩其
心,令不明了。形碍为色,领纳是非为受,妄情思虑为想,历
缘诸境为行,了别名称为识。无明黑闇长生,故曰「神仙」,
亦名「长受」。仙人我慢,高于五岳,故曰「最居高顶」也。)仙
人我慢,五欲自恣,不悟无常。(色欲、声欲、香欲、味
欲、触欲,五处受生,贪是名为「五欲」。随所染著,任情即造,故
曰「自恣」。生、老、病、死,念念迁谢,故曰「无常」也。)佛
与迦叶、诸大菩萨,侧塞虚空,前后围绕。(佛者,心
也。心王自在,能使识不起。异念即是弟子,故曰「迦叶」。既随
也。)护持禁戒,如净明珠。(清净心是。)守护心城,
摧伏外道。(涅槃为城,城诸妄想,不令漏失。经曰:以无心
意、无受行,而悉能摧伏诸外道也。)五峰神仙,最居
山顶。(色阴、想阴、识阴、受阴、行阴。「阴」者,盖也。能掩其
心,令不明了。形碍为色,领纳是非为受,妄情思虑为想,历
缘诸境为行,了别名称为识。无明黑闇长生,故曰「神仙」,
亦名「长受」。仙人我慢,高于五岳,故曰「最居高顶」也。)仙
人我慢,五欲自恣,不悟无常。(色欲、声欲、香欲、味
欲、触欲,五处受生,贪是名为「五欲」。随所染著,任情即造,故
曰「自恣」。生、老、病、死,念念迁谢,故曰「无常」也。)佛
与迦叶、诸大菩萨,侧塞虚空,前后围绕。(佛者,心
也。心王自在,能使识不起。异念即是弟子,故曰「迦叶」。既随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8a 页
教命,心得解脱,名为「菩萨」。法身广大,包括十方,故言「侧
塞虚空」。无处不遍,故曰「围绕」也。)四部弟子,一时共
会。(眼、耳、鼻、舌,名为「四部」。心王所制,不染色、声、香、味,
故言「弟子」。俱登正觉,故曰「一时」。身心不二,即是「共
会」。「会」,合也,合一相一理也。)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世」以寂灭为义;「尊」以觉證
为能。觉知一切烦恼无所有,故号「世尊」。八万四千烦恼之中,
悟平等道,故曰「众中尊」也。)坐宝莲华,(观行已毕,至无功
用,寂休闲居,名之为「坐」。「宝」者,道也。道体明净,尘垢不
染,故曰「莲华」也。)结跏趺坐,(此为入定也。端其身即心
真;正其念即虑静也。)嬉怡微笑。(悟道性情,美名之
「嬉」。「怡」之言悦。悦乐心神,故「微笑」之也。)威德光
明,普照一切。(烦恼消灭名「威」,识了无生曰「德」,故曰
「威德」。清净是「光明」。「普照一切」者,谓阴、入、界一切
塞虚空」。无处不遍,故曰「围绕」也。)四部弟子,一时共
会。(眼、耳、鼻、舌,名为「四部」。心王所制,不染色、声、香、味,
故言「弟子」。俱登正觉,故曰「一时」。身心不二,即是「共
会」。「会」,合也,合一相一理也。)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世」以寂灭为义;「尊」以觉證
为能。觉知一切烦恼无所有,故号「世尊」。八万四千烦恼之中,
悟平等道,故曰「众中尊」也。)坐宝莲华,(观行已毕,至无功
用,寂休闲居,名之为「坐」。「宝」者,道也。道体明净,尘垢不
染,故曰「莲华」也。)结跏趺坐,(此为入定也。端其身即心
真;正其念即虑静也。)嬉怡微笑。(悟道性情,美名之
「嬉」。「怡」之言悦。悦乐心神,故「微笑」之也。)威德光
明,普照一切。(烦恼消灭名「威」,识了无生曰「德」,故曰
「威德」。清净是「光明」。「普照一切」者,谓阴、入、界一切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59a 页
法。阴者,五阴,色、受、想、行、识是。入者,十二入,内有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为色、声、香、味、触、
法,名十二入。界者,中间六识、六根、六尘,即是十八界。
是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一切」。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之
曰「照」。故云「普照一切」也。)
佛告心王菩萨:(「告」之言发,发开生死心,见法身相,
虚凝不动,自在无碍,即是心王菩萨也。)「汝当为诸大众,
宣说甚深无上妙法。(「宣」,犹吐也。从无明地吐
出。法身寂寥,无相平等。平等不二,故言「甚深」。「妙」
者,要妙之法,佛所说也。)令诸众生,识烦恼性空
无所有。(众生迷故,为有烦恼,觉已知无。故言「空无所有」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尘:为色、声、香、味、触、
法,名十二入。界者,中间六识、六根、六尘,即是十八界。
是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一切」。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之
曰「照」。故云「普照一切」也。)
佛告心王菩萨:(「告」之言发,发开生死心,见法身相,
虚凝不动,自在无碍,即是心王菩萨也。)「汝当为诸大众,
宣说甚深无上妙法。(「宣」,犹吐也。从无明地吐
出。法身寂寥,无相平等。平等不二,故言「甚深」。「妙」
者,要妙之法,佛所说也。)令诸众生,识烦恼性空
无所有。(众生迷故,为有烦恼,觉已知无。故言「空无所有」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0a 页
也。)令头陀正法,苦乐一相。」(生死是「苦」,涅槃
为「乐」。生死既空,涅槃非有。平等无生,故言「一相」也。)
心王菩萨承佛神力,身升虚空,变现自在。
(「承」者,受也。受佛神力,自觉身心本无所有,故云「虚
空」。「变现自在」者,转妄以入真,万物不动,故云「自在」
也。)于大众中,放大智光。光如百千万亿日
月,清凉调适。(「清凉」是光。光相不动,说名为「如」。「百」
者,百波罗蜜;「千」者,千法明门;「万」者,行也。定慧双照,明
同日月,故言「百千万亿日月」也。烦恼火灭,故言「清凉」。喜怒
不生,名为「调适」也。)随诸众生,所求皆得。(圣化无
碍,故云「皆得」。)普照十方,招集有缘诸来大众。(「十
方」者,十恶也。「招集」者,四谛是。「有缘」者,十二因缘是。烦
恼非一,名曰「诸来」。「来」之言「会」。烦恼交会,共造一心,故
言「大众」。体寂空明,名之「照」也。)天龙八部、护法善
为「乐」。生死既空,涅槃非有。平等无生,故言「一相」也。)
心王菩萨承佛神力,身升虚空,变现自在。
(「承」者,受也。受佛神力,自觉身心本无所有,故云「虚
空」。「变现自在」者,转妄以入真,万物不动,故云「自在」
也。)于大众中,放大智光。光如百千万亿日
月,清凉调适。(「清凉」是光。光相不动,说名为「如」。「百」
者,百波罗蜜;「千」者,千法明门;「万」者,行也。定慧双照,明
同日月,故言「百千万亿日月」也。烦恼火灭,故言「清凉」。喜怒
不生,名为「调适」也。)随诸众生,所求皆得。(圣化无
碍,故云「皆得」。)普照十方,招集有缘诸来大众。(「十
方」者,十恶也。「招集」者,四谛是。「有缘」者,十二因缘是。烦
恼非一,名曰「诸来」。「来」之言「会」。烦恼交会,共造一心,故
言「大众」。体寂空明,名之「照」也。)天龙八部、护法善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1a 页
神、(心净为「天」;智慧为「龙」;五阴、三毒,合为「八部」。不
起异念,名为「护法善神」也。)四天王等,(眼、耳、鼻、
舌,名为「天王」。见闻、觉知,二相不起,名之曰「等」。)
上至有顶,下极空际,(「顶」是实也。实相之理,圆空不动,
故言「有顶」。上下无二,曰「极」。「极」者,空也。「空际」,名为
佛性也。)六道四生,蒙光喜悦,(眼、耳、鼻、舌、身、意,
名为「六道」。地、水、火、风,名为「四生」。神光照荡,空寂无
生,故云「喜悦」也。)皆来听法,(理性虚无,湛然不动,名为
「听法」也。)大众云集。(言此妄身,犹如云集,暂有还散,
究竟无实也。)
菩萨摩诃萨大慈所薰,(「菩萨」者,西国语,此云「道
起异念,名为「护法善神」也。)四天王等,(眼、耳、鼻、
舌,名为「天王」。见闻、觉知,二相不起,名之曰「等」。)
上至有顶,下极空际,(「顶」是实也。实相之理,圆空不动,
故言「有顶」。上下无二,曰「极」。「极」者,空也。「空际」,名为
佛性也。)六道四生,蒙光喜悦,(眼、耳、鼻、舌、身、意,
名为「六道」。地、水、火、风,名为「四生」。神光照荡,空寂无
生,故云「喜悦」也。)皆来听法,(理性虚无,湛然不动,名为
「听法」也。)大众云集。(言此妄身,犹如云集,暂有还散,
究竟无实也。)
菩萨摩诃萨大慈所薰,(「菩萨」者,西国语,此云「道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2a 页
心众生」是。「摩诃萨」者,亦是西国语,此云「大道心众生」是。
慈能拔苦,苦恼不生,名曰「大慈」。「薰」者,香也。香
薰我身,烦恼灭尽。此是无价宝香,非是世间草木之香,故云
「大慈所薰」也。)复放六百万亿最胜光明。(「六百」者,
六根是。一根一百,故曰「六百」。「万」者,万行之门户
也。「亿」者,总持之大名。见道转深,故名曰「最胜」也。)
其光明中宣说:「一切众生本性清净、(了众生
相,即是实相。故言「本性清净」也。)无生无灭、(妄想不起,
是名「无生」;善法常住,是名「不灭」。)无垢无净。(分别是
「垢」;无分别是「净」。垢性自空;净性非有也。)无生
死际,无涅槃际。(生死性空,涅槃非有。)二际平等,
慈能拔苦,苦恼不生,名曰「大慈」。「薰」者,香也。香
薰我身,烦恼灭尽。此是无价宝香,非是世间草木之香,故云
「大慈所薰」也。)复放六百万亿最胜光明。(「六百」者,
六根是。一根一百,故曰「六百」。「万」者,万行之门户
也。「亿」者,总持之大名。见道转深,故名曰「最胜」也。)
其光明中宣说:「一切众生本性清净、(了众生
相,即是实相。故言「本性清净」也。)无生无灭、(妄想不起,
是名「无生」;善法常住,是名「不灭」。)无垢无净。(分别是
「垢」;无分别是「净」。垢性自空;净性非有也。)无生
死际,无涅槃际。(生死性空,涅槃非有。)二际平等,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3a 页
等诸法空故。(二际俱空,空故平等。诸法亦然也。)闲
居静住,即是头陀。(因成果就,故曰「闲居」。淳一无
杂,名为「静住」。)寂然念道,绝断攀缘,(见道性空,攀缘
即灭。)不生分别。(识性体空,本无分别也。)何以故?
生死、涅槃,不一不二。(法身不动,离诸名数,故云
「不一不二」也。)但假名说,接引愚夫。(涅槃方便,是佛
权教。指方陈说,令识道性体空,生死如梦、如电。愚夫不
了,为生死可舍,为涅槃可得。于空之中,妄生染著。众自觉
叹,迷来日久,故言「假说」也。)上品众生,体达法相,
不入涅槃,不出生死。(法性体空,空无出入。)中品众
生,舍于生死,贪求涅槃。(舍生死是声闻行,贪求
涅槃是凡夫行。不舍、不求是菩萨行也。)无方便慧,实
居静住,即是头陀。(因成果就,故曰「闲居」。淳一无
杂,名为「静住」。)寂然念道,绝断攀缘,(见道性空,攀缘
即灭。)不生分别。(识性体空,本无分别也。)何以故?
生死、涅槃,不一不二。(法身不动,离诸名数,故云
「不一不二」也。)但假名说,接引愚夫。(涅槃方便,是佛
权教。指方陈说,令识道性体空,生死如梦、如电。愚夫不
了,为生死可舍,为涅槃可得。于空之中,妄生染著。众自觉
叹,迷来日久,故言「假说」也。)上品众生,体达法相,
不入涅槃,不出生死。(法性体空,空无出入。)中品众
生,舍于生死,贪求涅槃。(舍生死是声闻行,贪求
涅槃是凡夫行。不舍、不求是菩萨行也。)无方便慧,实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4a 页
际为家。(不识生死、涅槃皆是虚空幻化,是无方便慧。经
曰:「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也。)下品众生,无
明痴住,(心无智慧,名曰「无明」。不能发起道心,故言「痴
住」也。)不觉不知,沉沦苦海。」(恒在生死,故曰「沉沦苦
海」。常以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
离苦、怨憎会苦、忧悲之苦。忆想不住,念念分别,名为「生
苦」。「老苦」者,烦恼恼乱身心,不得自在,故言「老苦」。攀
缘妄想,驰散外逸,心神躁扰,名曰「病苦」。菩提之性理,
在烦恼之中,不觉不知,名为「死苦」。非本所求,妄生追念,念不
离意,名为「求不得苦」。佛是众生慈父,爱念众生,犹如赤
子。众生皆叛,轮回生死,故云「爱别离苦」。五阴为怨,恶业
曰:「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也。)下品众生,无
明痴住,(心无智慧,名曰「无明」。不能发起道心,故言「痴
住」也。)不觉不知,沉沦苦海。」(恒在生死,故曰「沉沦苦
海」。常以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
离苦、怨憎会苦、忧悲之苦。忆想不住,念念分别,名为「生
苦」。「老苦」者,烦恼恼乱身心,不得自在,故言「老苦」。攀
缘妄想,驰散外逸,心神躁扰,名曰「病苦」。菩提之性理,
在烦恼之中,不觉不知,名为「死苦」。非本所求,妄生追念,念不
离意,名为「求不得苦」。佛是众生慈父,爱念众生,犹如赤
子。众生皆叛,轮回生死,故云「爱别离苦」。五阴为怨,恶业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5a 页
为憎,烦恼交会,隐藏无地,故曰「怨憎会苦」。大道之门被
塞,佛性未由显现,故曰「忧悲之苦」。苦苦无际,名之为「海」
也。)
「诸菩萨等,汝当谛了,如是光明,从何
而来?内外推求,都无生处。(内外根尘,空无
自性,故曰「都无生处」也。)从心化生,湛然常一。
(从定生慧,故曰「化生」。言「心」者,非是生灭之心,乃是无相
之心。名字虽多,其体不异。故曰「常一」也。)一相光
明,触众生身,从毛孔入。(「触」之言照。「众生身」,内
外虚通。众生心纳,犹如毛孔。一相光明,无处不遍,名之曰
「入」也。)众生遇者,入无量定。」(「入」之言触。触
塞,佛性未由显现,故曰「忧悲之苦」。苦苦无际,名之为「海」
也。)
「诸菩萨等,汝当谛了,如是光明,从何
而来?内外推求,都无生处。(内外根尘,空无
自性,故曰「都无生处」也。)从心化生,湛然常一。
(从定生慧,故曰「化生」。言「心」者,非是生灭之心,乃是无相
之心。名字虽多,其体不异。故曰「常一」也。)一相光
明,触众生身,从毛孔入。(「触」之言照。「众生身」,内
外虚通。众生心纳,犹如毛孔。一相光明,无处不遍,名之曰
「入」也。)众生遇者,入无量定。」(「入」之言触。触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6a 页
此身心,犹如虚空,本来不动也。)
「光触眼者,入妙色三昧;(眼虽见色,妄识不
起,与物合故,名为「妙色三昧」也。)光触耳者,入音
声三昧;(耳虽闻声,不得声相,识不分别,名曰「音声三昧」
也。)光触鼻者,入香林三昧;(鼻虽闻香,不得香体,即
是空。空无分别,故言「香林三昧」也。)光触舌者,入法
喜三昧;(舌虽触味,不得味相。味相自空,识无分别,名
为「法喜三昧」也。)光触身者,入智明三昧;(身虽知
寒、热、涩、滑等,不得触相,识不分别,故名为「智明三昧」也。)
光触心者,入法明三昧。」(六识体空,无能分别,状若韵
音。六根是同一根,故名为「法明三昧」也。)
「光遍十方。仙人蒙光,我慢即除,(无相之光,
「光触眼者,入妙色三昧;(眼虽见色,妄识不
起,与物合故,名为「妙色三昧」也。)光触耳者,入音
声三昧;(耳虽闻声,不得声相,识不分别,名曰「音声三昧」
也。)光触鼻者,入香林三昧;(鼻虽闻香,不得香体,即
是空。空无分别,故言「香林三昧」也。)光触舌者,入法
喜三昧;(舌虽触味,不得味相。味相自空,识无分别,名
为「法喜三昧」也。)光触身者,入智明三昧;(身虽知
寒、热、涩、滑等,不得触相,识不分别,故名为「智明三昧」也。)
光触心者,入法明三昧。」(六识体空,无能分别,状若韵
音。六根是同一根,故名为「法明三昧」也。)
「光遍十方。仙人蒙光,我慢即除,(无相之光,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7a 页
照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然消灭也。)身心清净,
悟无生忍。(清净之心,是无生忍也。)恶鬼、毒蛇、夜
叉、罗刹、啖人精气者,皆发菩提心。(身
心空寂,是发菩提心也。)二见牛头,斗诤心息。(善
恶二见,名曰「牛头」。生灭不住,名之为「斗」。毕竟不生,名
之为「息」也。)波旬魔王,开地狱门,施清凉水。
(生死魔、烦恼魔,魔力威大,自在如王。无明闭塞,名为「地狱」。
豁然悟解,万象参罗,本无所有,名为「地狱开」。「施」,言
舍。舍离诸见,妄想不生,即是法。「清凉水」即是法水,湛然清
净也。)饥饿众生,自然饱满,(心生烦恼,忆想妄
缘,名为「饥饿」。禅定无生,法喜无满,故名为「饱」也。)发清
悟无生忍。(清净之心,是无生忍也。)恶鬼、毒蛇、夜
叉、罗刹、啖人精气者,皆发菩提心。(身
心空寂,是发菩提心也。)二见牛头,斗诤心息。(善
恶二见,名曰「牛头」。生灭不住,名之为「斗」。毕竟不生,名
之为「息」也。)波旬魔王,开地狱门,施清凉水。
(生死魔、烦恼魔,魔力威大,自在如王。无明闭塞,名为「地狱」。
豁然悟解,万象参罗,本无所有,名为「地狱开」。「施」,言
舍。舍离诸见,妄想不生,即是法。「清凉水」即是法水,湛然清
净也。)饥饿众生,自然饱满,(心生烦恼,忆想妄
缘,名为「饥饿」。禅定无生,法喜无满,故名为「饱」也。)发清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8a 页
净心,餐法喜食,身心解脱,(味道心和,名为「法喜」。不
住有无,自然解脱也。)深入法性,自在无为。」(实相之
理,名曰「深入」。体性不动,言入逍遥自在,故曰「无为」
也。)
「虽得无为,察心不住。(不住而住,住于不住也。)
学方便故,(所化之缘,曰「方」。能化之智,曰「便」也。)
以法为妻,化生一子,名为法王子。处在深
宫,正念思惟。(「妻」者,定也。定能生慧,故曰「化生」。
「一子」者,菩萨是也。实相云远,窥而莫睹,故曰「深宫」。空
寂无生,名为「正念」也。)学大方便,不舍有为,不住无
为。(性离有无,平等不二,是「大方便」也。)二慧方便,
念念具足。(一既不存,二从何立?慧亦无体。言下有名,解
了还无。故曰「方便」。前念犹浅,后念转深。深相平等,名为
「具足」也。)其年虽小,常乐出家,学无上道。(初入
住有无,自然解脱也。)深入法性,自在无为。」(实相之
理,名曰「深入」。体性不动,言入逍遥自在,故曰「无为」
也。)
「虽得无为,察心不住。(不住而住,住于不住也。)
学方便故,(所化之缘,曰「方」。能化之智,曰「便」也。)
以法为妻,化生一子,名为法王子。处在深
宫,正念思惟。(「妻」者,定也。定能生慧,故曰「化生」。
「一子」者,菩萨是也。实相云远,窥而莫睹,故曰「深宫」。空
寂无生,名为「正念」也。)学大方便,不舍有为,不住无
为。(性离有无,平等不二,是「大方便」也。)二慧方便,
念念具足。(一既不存,二从何立?慧亦无体。言下有名,解
了还无。故曰「方便」。前念犹浅,后念转深。深相平等,名为
「具足」也。)其年虽小,常乐出家,学无上道。(初入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69a 页
定门,道行未成,名为「年小」。心无间念,曰「定」。从
定起慧,名为「出家」。「学」者,学性平等,故曰「无上道」
也。)不乐世事,常修少欲知足之行。(端心自守,
五阴消亡。故曰「不乐世事」。意满无求,名为「知足」。)修
六和敬,眼与色和。(心灭境亡,体无分别。色心不二,合
一相理也。)何以故?心不缘色,妄识不生,即是
和义。(「和」者,合也,合一切空故。空故名「义」,「义」即
是佛也。)馀如上说。(耳、鼻、舌、身、意等,此之五根,义同
眼释。故言「馀如上说」也)。动静常一,守护心城,
定起慧,名为「出家」。「学」者,学性平等,故曰「无上道」
也。)不乐世事,常修少欲知足之行。(端心自守,
五阴消亡。故曰「不乐世事」。意满无求,名为「知足」。)修
六和敬,眼与色和。(心灭境亡,体无分别。色心不二,合
一相理也。)何以故?心不缘色,妄识不生,即是
和义。(「和」者,合也,合一切空故。空故名「义」,「义」即
是佛也。)馀如上说。(耳、鼻、舌、身、意等,此之五根,义同
眼释。故言「馀如上说」也)。动静常一,守护心城,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0a 页
不令贼入。」(道心坚固,六尘之贼,无由得入也。)
「外道六师,多方巧术,诈为亲善,(六贼向外
取尘,名为「外道六师」。取舍难易,故曰「多方」。强生分
别,名为「巧术」。尘性本空,取不可得,迷惑不了,言「诈亲善」
也。)语王子言:『世有极乐,自恣欢娱,长养
王身。(六识驰骋,诱引心王,追求六尘,纵逸自在,喜悦
身心,名为「极乐」。生死不住,名为「欢娱」。五阴炽盛,
故言「长养」。)既受乐已,天上伎乐,种种馔膳,自然
来至。(众生愚痴,见恶欢喜,如观伎乐。妄想无数,故言
「种种」。贪痴食,名为「馔膳」。举心即是,故曰「自然来至」
也。)五欲天女,巧转王心,所求皆得。』(心迷五欲,五
「外道六师,多方巧术,诈为亲善,(六贼向外
取尘,名为「外道六师」。取舍难易,故曰「多方」。强生分
别,名为「巧术」。尘性本空,取不可得,迷惑不了,言「诈亲善」
也。)语王子言:『世有极乐,自恣欢娱,长养
王身。(六识驰骋,诱引心王,追求六尘,纵逸自在,喜悦
身心,名为「极乐」。生死不住,名为「欢娱」。五阴炽盛,
故言「长养」。)既受乐已,天上伎乐,种种馔膳,自然
来至。(众生愚痴,见恶欢喜,如观伎乐。妄想无数,故言
「种种」。贪痴食,名为「馔膳」。举心即是,故曰「自然来至」
也。)五欲天女,巧转王心,所求皆得。』(心迷五欲,五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1a 页
欲本空。愚夫不了,妄生染著心,名为「天女」。执情取
相,任意即造,故云「皆得」也。)王子闻已,似悲复喜:
(心迷故悲,悟解还喜。)『我从昔来,祇为爱网,网
我身心,(「昔」者,古也。从古以来,五欲罗网,笼罩
佛性,不能得出,故曰「爱网」也。)不能自拔,何能救他?
(为无慧眼,不见根本,故曰「不能自拔」。佛性既不显现,烦恼
云何能遣?故曰「不能救他」也。)今日何缘,复作斯语,
诳惑于我?』(心开悟道,却语无明本无实事,云何诳我?
「我」者,佛性是。佛性者,无来无去,无住无著,无为无
相,无生无灭,犹如虚空,湛然不动也。)一念返源,即
相,任意即造,故云「皆得」也。)王子闻已,似悲复喜:
(心迷故悲,悟解还喜。)『我从昔来,祇为爱网,网
我身心,(「昔」者,古也。从古以来,五欲罗网,笼罩
佛性,不能得出,故曰「爱网」也。)不能自拔,何能救他?
(为无慧眼,不见根本,故曰「不能自拔」。佛性既不显现,烦恼
云何能遣?故曰「不能救他」也。)今日何缘,复作斯语,
诳惑于我?』(心开悟道,却语无明本无实事,云何诳我?
「我」者,佛性是。佛性者,无来无去,无住无著,无为无
相,无生无灭,犹如虚空,湛然不动也。)一念返源,即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2a 页
为心师,(一念无生,即是心师也。)不师于心。(妄心不得
自在,故言「不师于心」。)即知虚妄,不受其语。(生死本
空,何曾有「语」?法性湛然,故言「不受」。)外道六师,徒
党眷属,自然磨灭。」(「磨」者,尽也。「灭」,犹死也。烦恼
本假,名曰「灭尽」也。)
「王子心地,决断猛利,犹如金刚。(能断烦恼,
名为「猛利」。永定不动,故名「金刚」也。)见诸法性,体明
净故。(识烦恼性,即知明净。)设有恶念,即便觉知,
入一相门。(若能觉者,恶念自灭,名「入一相门」也。)其一
相者,即是大道之无盖也。(「盖」者,是大道体性空
寂,包含一切也。)一是法海母,能生诸佛。(「一」者,
定也。定是海母,能生子义也。义即是佛也。)诸菩萨等,(佛
与菩萨,同体异名,故言「等」也。)常生柔和,质直其心,
不邪不曲。(安心境定,犹若须弥。慧眼常明,邪曲自灭
也。)常乐坐禅,修空三昧。(「坐禅」者,西国之语。此云
「功德丛林」。三世诸佛,皆从禅生,故云「功德丛林」。又云:法
自在,故言「不师于心」。)即知虚妄,不受其语。(生死本
空,何曾有「语」?法性湛然,故言「不受」。)外道六师,徒
党眷属,自然磨灭。」(「磨」者,尽也。「灭」,犹死也。烦恼
本假,名曰「灭尽」也。)
「王子心地,决断猛利,犹如金刚。(能断烦恼,
名为「猛利」。永定不动,故名「金刚」也。)见诸法性,体明
净故。(识烦恼性,即知明净。)设有恶念,即便觉知,
入一相门。(若能觉者,恶念自灭,名「入一相门」也。)其一
相者,即是大道之无盖也。(「盖」者,是大道体性空
寂,包含一切也。)一是法海母,能生诸佛。(「一」者,
定也。定是海母,能生子义也。义即是佛也。)诸菩萨等,(佛
与菩萨,同体异名,故言「等」也。)常生柔和,质直其心,
不邪不曲。(安心境定,犹若须弥。慧眼常明,邪曲自灭
也。)常乐坐禅,修空三昧。(「坐禅」者,西国之语。此云
「功德丛林」。三世诸佛,皆从禅生,故云「功德丛林」。又云:法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3a 页
性虚凝,清净无染,是「乐坐禅」。「三昧」者,西国语,此云「调直
其心,令入正定」也。)居有不有,入有空三昧,破诸
常见。(「居」者,住也。住有不有,不著有见。见性自空,常见
即灭也。)一切烦恼、无明之父。(烦恼、无明,是佛慈父
也。)居无不无,入空有三昧,破诸断见。(住无不著空
见,心性自离,断见斯亡。)一切烦恼、恩爱之母。(烦恼、
恩爱,能生菩提。故曰为母也。)入有空三昧,庄严法身。
(「有」即是体,「空」即是花。烦恼空花,本来寂净,名之「庄严」也。)
入空有三昧,庄严色身。(「空」即体有,「有」即空花。
有此智慧之花,而自庄严微妙色身也。)色身即具三
十二相,(八解脱、八圣道、八菩萨、八王子,四八三十二。无相
心中而自庄严,不同化身之相也。)为度三十二相知见鬼
神。(贪为一十,瞋为二十,痴为三十,善恶两心,名三十二恶
相。以此烦恼,名为「知见鬼神」。行者观之,空无所有,毕竟不
生,名之为「度」也。)法身具无量相,(「无量相」者,一无相
也。无相不相。)为度微尘爱法众生。入一实道,(度
无量无边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是名「入一实道」也。)达烦恼
性。开阐法幢,(「幢」者,高相。相是无相,无相是相。入微
其心,令入正定」也。)居有不有,入有空三昧,破诸
常见。(「居」者,住也。住有不有,不著有见。见性自空,常见
即灭也。)一切烦恼、无明之父。(烦恼、无明,是佛慈父
也。)居无不无,入空有三昧,破诸断见。(住无不著空
见,心性自离,断见斯亡。)一切烦恼、恩爱之母。(烦恼、
恩爱,能生菩提。故曰为母也。)入有空三昧,庄严法身。
(「有」即是体,「空」即是花。烦恼空花,本来寂净,名之「庄严」也。)
入空有三昧,庄严色身。(「空」即体有,「有」即空花。
有此智慧之花,而自庄严微妙色身也。)色身即具三
十二相,(八解脱、八圣道、八菩萨、八王子,四八三十二。无相
心中而自庄严,不同化身之相也。)为度三十二相知见鬼
神。(贪为一十,瞋为二十,痴为三十,善恶两心,名三十二恶
相。以此烦恼,名为「知见鬼神」。行者观之,空无所有,毕竟不
生,名之为「度」也。)法身具无量相,(「无量相」者,一无相
也。无相不相。)为度微尘爱法众生。入一实道,(度
无量无边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是名「入一实道」也。)达烦恼
性。开阐法幢,(「幢」者,高相。相是无相,无相是相。入微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4a 页
妙境,绝意亡识,假喻世高,永超三界也。)摧挫我见,增
长圣道。(我见消亡,圣道即长也。)翻五阴贼,具五
分身。(「翻」者,破也。破五阴贼,成五分身者,为戒身、定
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也。)不随三毒,三明现前。
(「随」者,顺也。不顺三毒。三毒消灭,即是「三明」。心常清净,
故名曰「现前」也。)八邪不起,入八解脱。」(五阴、三
毒,纵横乱起,即是「八邪」。行人观,空无所有,即是「八解脱」,
亦名「八圣道」也。)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照明。(心净故曰「照」,
解脱之理故「明」,为「照明」也。)悯念今世五浊众生,
(五阴乱起,名为「五浊众生」。)不修少欲知足之行,命终
即堕三恶道中。(善心灭尽,即是命终。贪瞋痴起,是名「三
恶道」也。)劝请如来,说头陀法,开化众生,(涅槃明
镜,照了众生,彼此俱通,名曰「开化众生」也。)于阎浮提广
作佛事。(「阎浮提」者,是己之身,心是行人,观烦恼性,毕竟
空寂,是为「佛事」也。)
佛告照明菩萨:「善哉!善哉!(「善」之言定,
长圣道。(我见消亡,圣道即长也。)翻五阴贼,具五
分身。(「翻」者,破也。破五阴贼,成五分身者,为戒身、定
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也。)不随三毒,三明现前。
(「随」者,顺也。不顺三毒。三毒消灭,即是「三明」。心常清净,
故名曰「现前」也。)八邪不起,入八解脱。」(五阴、三
毒,纵横乱起,即是「八邪」。行人观,空无所有,即是「八解脱」,
亦名「八圣道」也。)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照明。(心净故曰「照」,
解脱之理故「明」,为「照明」也。)悯念今世五浊众生,
(五阴乱起,名为「五浊众生」。)不修少欲知足之行,命终
即堕三恶道中。(善心灭尽,即是命终。贪瞋痴起,是名「三
恶道」也。)劝请如来,说头陀法,开化众生,(涅槃明
镜,照了众生,彼此俱通,名曰「开化众生」也。)于阎浮提广
作佛事。(「阎浮提」者,是己之身,心是行人,观烦恼性,毕竟
空寂,是为「佛事」也。)
佛告照明菩萨:「善哉!善哉!(「善」之言定,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5a 页
「哉」之言慧。定慧双灭,故曰「善哉」也。)善男子,我适命
心王菩萨,普为大众说斯妙法。(无生正智名
「男」,解心非一名「子」。故言「善男子」。)汝今复问,今当
广说。」
「其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
从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二时头陀。三世
诸佛,常行此法。众行中上。(「二时」,春秋是。初悟心
时,犹如春日,百草竞生。法眼开明,亦复如是。「秋」者,熟也。
道心淳熟,收敛烦恼,入无尽藏。无尽藏者,空静心是。故曰
「二时」。「三世诸佛」者,觉也。能觉心源,名之为「佛」。觉妄想
心已灭,名为过去佛。觉未来心不行,名未来佛。觉现在心
不动,名为现在佛。同一心体,更无别异。故曰「常行」。愚夫不
识,骑驴觅驴。愚迷众生,一何太甚也!)吾今得道,常行
此法,况汝凡夫!劝诸学人,不得懈怠,(学心之人,
少时妄念,名为「懈怠」也。)纵恣六情,造作诸恶。(六
情妄起,染著外尘,名为「造作」。)何以故?凡夫寿命,禀
道气生,(不识是非曰「凡」,广受生死曰「夫」。故曰「凡夫」。
「禀」者,受也。「道气」者,佛性是也。佛性者,不生不灭,不来
心王菩萨,普为大众说斯妙法。(无生正智名
「男」,解心非一名「子」。故言「善男子」。)汝今复问,今当
广说。」
「其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
从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二时头陀。三世
诸佛,常行此法。众行中上。(「二时」,春秋是。初悟心
时,犹如春日,百草竞生。法眼开明,亦复如是。「秋」者,熟也。
道心淳熟,收敛烦恼,入无尽藏。无尽藏者,空静心是。故曰
「二时」。「三世诸佛」者,觉也。能觉心源,名之为「佛」。觉妄想
心已灭,名为过去佛。觉未来心不行,名未来佛。觉现在心
不动,名为现在佛。同一心体,更无别异。故曰「常行」。愚夫不
识,骑驴觅驴。愚迷众生,一何太甚也!)吾今得道,常行
此法,况汝凡夫!劝诸学人,不得懈怠,(学心之人,
少时妄念,名为「懈怠」也。)纵恣六情,造作诸恶。(六
情妄起,染著外尘,名为「造作」。)何以故?凡夫寿命,禀
道气生,(不识是非曰「凡」,广受生死曰「夫」。故曰「凡夫」。
「禀」者,受也。「道气」者,佛性是也。佛性者,不生不灭,不来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6a 页
不去,犹如天地,湛然不动。一切众生,喻如草木,有生有灭。大地
无灭,佛性亦复如是。其佛性体,量同虚空,等空法界。众生依
佛性中生,佛性中灭。识其佛性者,实不生不灭。犹如虚空,遍
满一切处。身中亦满,身外亦满,处处皆满。非是散动,遍一切
处,自性不动,常住不变。作此解者,身即无常,佛性是常。故言
佛性犹如大地,众生譬如草木。为此众生禀道气而生也。)法
无有定。(生死之法,本性无定。无住无著,故言「不定」也。)
以不定故,圣亦不定。何以不定?(「圣」者,正也。
正体是常,言说流转,故言「不定」也。)法如幻故,(无而见有,
名之为「幻」。)寂灭无为(。缘虑已尽。)法如化故,(虽
有而无,名之为「化」。)冥寂无心。(入无漏智。)幻生于
化,(五阴如幻,生于四大,四大是化。故言「幻生于化」也。)化
生于幻。(四大是化生,四大生五阴。故言「化生于幻」也。)
化生、幻死,各不相知。(「化生」为四大缘合,「幻死」为五
阴分离。诸法无自性,是以各不相知。)众生愚痴,织生死
网,自缠自缚。(不识道理,名为「愚痴」。生死不住,名之为
「织」。未得解脱,是大罗网。「缠」是十缠:一者无惭、二者无愧、
三者睡眠、四者无悔、五者悭、六者妒、七者嫉、八者瞋、九者覆、
十者三界。众生于中缚系,未得解脱,故言「自缚自缠」也。)十
二地狱,身居其中。(六根、六尘,二六十二。闭塞其心,不
得解脱。故名「地狱」也。)四大毒蛇,同共一室。(地大、
无灭,佛性亦复如是。其佛性体,量同虚空,等空法界。众生依
佛性中生,佛性中灭。识其佛性者,实不生不灭。犹如虚空,遍
满一切处。身中亦满,身外亦满,处处皆满。非是散动,遍一切
处,自性不动,常住不变。作此解者,身即无常,佛性是常。故言
佛性犹如大地,众生譬如草木。为此众生禀道气而生也。)法
无有定。(生死之法,本性无定。无住无著,故言「不定」也。)
以不定故,圣亦不定。何以不定?(「圣」者,正也。
正体是常,言说流转,故言「不定」也。)法如幻故,(无而见有,
名之为「幻」。)寂灭无为(。缘虑已尽。)法如化故,(虽
有而无,名之为「化」。)冥寂无心。(入无漏智。)幻生于
化,(五阴如幻,生于四大,四大是化。故言「幻生于化」也。)化
生于幻。(四大是化生,四大生五阴。故言「化生于幻」也。)
化生、幻死,各不相知。(「化生」为四大缘合,「幻死」为五
阴分离。诸法无自性,是以各不相知。)众生愚痴,织生死
网,自缠自缚。(不识道理,名为「愚痴」。生死不住,名之为
「织」。未得解脱,是大罗网。「缠」是十缠:一者无惭、二者无愧、
三者睡眠、四者无悔、五者悭、六者妒、七者嫉、八者瞋、九者覆、
十者三界。众生于中缚系,未得解脱,故言「自缚自缠」也。)十
二地狱,身居其中。(六根、六尘,二六十二。闭塞其心,不
得解脱。故名「地狱」也。)四大毒蛇,同共一室。(地大、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7a 页
水大、火大、风大,此之四大,能害法身,名之为「蛇」。「一室」者,
虚妄心是。)十八识贼,遍罗诸道。(六根、六尘、六识,三
六十八。劫人功德,名之为「贼」。烦恼非一,蔽障「诸道」也。)
设有善念,随生随灭。(众生无常,善根微弱,恶业强盛。
前念生善,后念生恶,未闻少善。故云「随生随灭」也。)何有
智者,不返斯源。(智人反照,凝神守一,故言「斯源」
也。)六识为根,心识为本。(六识依心识生,是以心为根
本。)无明波浪,心识常动。(无明心昏,遍缘诸境,名之
「波浪」也。)游戏六情,造生死业,至死不舍。(「六情」
者,六识是也。取舍不息,名为「游戏」。生死不舍,死复更生,故
言「不舍」也。)无能制者,自在如王。(经曰:制之一处,无
事不辨。众生不觉,妄心流注,故言「如王」也。)是故我言,
生死魔王,念念伤害。(生灭不住,伤害法身。)众生不
觉,轮回生死,何由得出?(觉即解脱,不觉即轮回也。)
善男子,汝当正信三宝。(真如佛性,性广非无,湛然常
住,不生不灭,名为「佛宝」。口中演说,示道群生,令去是非,归
心一路,名为「法宝」。四大之身,东西行化,毁誉不动,等心
无二,名为「僧宝」。三同是心体,故名之异,理理同于如。如
是解者,名为「正信」也。)道从信生,求善知识。」(信是道
虚妄心是。)十八识贼,遍罗诸道。(六根、六尘、六识,三
六十八。劫人功德,名之为「贼」。烦恼非一,蔽障「诸道」也。)
设有善念,随生随灭。(众生无常,善根微弱,恶业强盛。
前念生善,后念生恶,未闻少善。故云「随生随灭」也。)何有
智者,不返斯源。(智人反照,凝神守一,故言「斯源」
也。)六识为根,心识为本。(六识依心识生,是以心为根
本。)无明波浪,心识常动。(无明心昏,遍缘诸境,名之
「波浪」也。)游戏六情,造生死业,至死不舍。(「六情」
者,六识是也。取舍不息,名为「游戏」。生死不舍,死复更生,故
言「不舍」也。)无能制者,自在如王。(经曰:制之一处,无
事不辨。众生不觉,妄心流注,故言「如王」也。)是故我言,
生死魔王,念念伤害。(生灭不住,伤害法身。)众生不
觉,轮回生死,何由得出?(觉即解脱,不觉即轮回也。)
善男子,汝当正信三宝。(真如佛性,性广非无,湛然常
住,不生不灭,名为「佛宝」。口中演说,示道群生,令去是非,归
心一路,名为「法宝」。四大之身,东西行化,毁誉不动,等心
无二,名为「僧宝」。三同是心体,故名之异,理理同于如。如
是解者,名为「正信」也。)道从信生,求善知识。」(信是道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8a 页
根,非信不生。故言「道从信生」也。)
照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者名善知
识?」
佛言:「心王菩萨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
(心王菩萨,能破烦恼,永离生死,法性常寂,名「善知识」也。)汝
当归依,请求救护。(归心空寂,识了了无生,名为「救护」
也。)心王菩萨神力无量,能拔汝苦。」(能拔三毒,名为
「神力」。五阴不生,即是拔苦。)
照明菩萨合掌白佛:「心王菩萨今在何处?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请求救护。」(「掌」之言了,了合于
道,道合于心,故言「合掌」。本性清净,故言「白佛」也。)
佛言:「心王菩萨不近、不远,不在中间。(「不
近」,不在六根中间。「不远」,不在六尘中间。「不在」,不住六识
中间。愚人迷惑,不能了解,为言有内、外、中间。智者观之,空
无所有也。)若欲得见,当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身心端直,正念思惟。心王菩萨当至汝所,解烦
恼结。(观心空寂,灭烦恼结。「菩」之言「结」,「萨」之言「散」。
能解烦恼结散,名为「菩萨」也。)如是念念,精勤不舍,身
照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者名善知
识?」
佛言:「心王菩萨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
(心王菩萨,能破烦恼,永离生死,法性常寂,名「善知识」也。)汝
当归依,请求救护。(归心空寂,识了了无生,名为「救护」
也。)心王菩萨神力无量,能拔汝苦。」(能拔三毒,名为
「神力」。五阴不生,即是拔苦。)
照明菩萨合掌白佛:「心王菩萨今在何处?
我当普为一切众生请求救护。」(「掌」之言了,了合于
道,道合于心,故言「合掌」。本性清净,故言「白佛」也。)
佛言:「心王菩萨不近、不远,不在中间。(「不
近」,不在六根中间。「不远」,不在六尘中间。「不在」,不住六识
中间。愚人迷惑,不能了解,为言有内、外、中间。智者观之,空
无所有也。)若欲得见,当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身心端直,正念思惟。心王菩萨当至汝所,解烦
恼结。(观心空寂,灭烦恼结。「菩」之言「结」,「萨」之言「散」。
能解烦恼结散,名为「菩萨」也。)如是念念,精勤不舍,身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79a 页
心清净。心王菩萨即至其所,如应说法。」(「如」
者,空也。「应」,犹慧也。内外身心,空无所有,名之为「说法」
也。)
「诸菩萨等,我本与汝及一切众生同一性
相,一体无异。(众生身是佛,佛身是众生身。同体异名,故
言「无异」也。)汝自生心,强起分别,为言我异。我
实不异。(迷故言异,悟即无别。)何以故?是烦恼性,
性无所有,即涅槃性。涅槃之性,性无所有,即
烦恼性。(烦恼性自空,涅槃亦如是。)二性不二,名为正
性,名为法性,(譬如眼目,同体异名,故言「不二」也。)佛所
行处。(不二之性,是佛行处。经曰「行我行处,坐我坐处」是
也。)是故我言,本无有异。」(众生未悟,为言身与佛别体,
悟即同体。旧来不异,非由今悟,始不异也。)
照明菩萨言:「若本不异,一切众生,烦恼即
是涅槃?」
答曰:「不然。我言烦恼,性无所有,为涅槃
耳。(要须慧眼,识烦恼性,毕竟空寂,名为而作涅槃。非是肉眼
所识烦恼而作涅槃也。)若言烦恼即是涅槃,何得以涅
槃还恼涅槃?(识即是涅槃,不识即是烦恼也。)行人
者,空也。「应」,犹慧也。内外身心,空无所有,名之为「说法」
也。)
「诸菩萨等,我本与汝及一切众生同一性
相,一体无异。(众生身是佛,佛身是众生身。同体异名,故
言「无异」也。)汝自生心,强起分别,为言我异。我
实不异。(迷故言异,悟即无别。)何以故?是烦恼性,
性无所有,即涅槃性。涅槃之性,性无所有,即
烦恼性。(烦恼性自空,涅槃亦如是。)二性不二,名为正
性,名为法性,(譬如眼目,同体异名,故言「不二」也。)佛所
行处。(不二之性,是佛行处。经曰「行我行处,坐我坐处」是
也。)是故我言,本无有异。」(众生未悟,为言身与佛别体,
悟即同体。旧来不异,非由今悟,始不异也。)
照明菩萨言:「若本不异,一切众生,烦恼即
是涅槃?」
答曰:「不然。我言烦恼,性无所有,为涅槃
耳。(要须慧眼,识烦恼性,毕竟空寂,名为而作涅槃。非是肉眼
所识烦恼而作涅槃也。)若言烦恼即是涅槃,何得以涅
槃还恼涅槃?(识即是涅槃,不识即是烦恼也。)行人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0a 页
善巧方便,观察身心,得空慧力,(空寂无生,名为「慧
力」。)行头陀法。静乱不二,正念思惟。攒烦恼
性,得性心净。生无漏火,烧烦恼薪。名不动
慧。不动而动,名方便慧。」(「不动」是定,而「动」是慧。
故言「方便慧」也。)
心王菩萨语照明菩萨言:「我于尔时,入佛
性海(海纳百川,喻无分别。多出珍宝,即喻智慧。故言「入佛
性海」也。)甚深三昧,名法轮慧。(见现理不住,名为「法
轮慧」也。)不可思议烦恼之中,出生诸佛。」(烦恼名众
生,悟解即是佛。故言「出生诸佛」。又曰:「凡夫与圣人,本来祇
是一。解知即作佛,迷故凡夫是」也。)
照明菩萨言:「何名方便慧?何名不动慧?
何名法轮慧?」
答曰:「六识心常动,其相如车轮,名为方便
慧。(虽转而无分别所用,六识亦复如是。终日轮而未曾转,终
日动而常静。虚空无动,转动亦皆是空也。)心王常不
动,其相如车轴,名为不动慧。(车虽运载,流转不住,
轴常不动。身游东西,随缘作务,心常不动。其义亦尔也。)一
根中具六,六六三十六,其相如车辐,名为法
力」。)行头陀法。静乱不二,正念思惟。攒烦恼
性,得性心净。生无漏火,烧烦恼薪。名不动
慧。不动而动,名方便慧。」(「不动」是定,而「动」是慧。
故言「方便慧」也。)
心王菩萨语照明菩萨言:「我于尔时,入佛
性海(海纳百川,喻无分别。多出珍宝,即喻智慧。故言「入佛
性海」也。)甚深三昧,名法轮慧。(见现理不住,名为「法
轮慧」也。)不可思议烦恼之中,出生诸佛。」(烦恼名众
生,悟解即是佛。故言「出生诸佛」。又曰:「凡夫与圣人,本来祇
是一。解知即作佛,迷故凡夫是」也。)
照明菩萨言:「何名方便慧?何名不动慧?
何名法轮慧?」
答曰:「六识心常动,其相如车轮,名为方便
慧。(虽转而无分别所用,六识亦复如是。终日轮而未曾转,终
日动而常静。虚空无动,转动亦皆是空也。)心王常不
动,其相如车轴,名为不动慧。(车虽运载,流转不住,
轴常不动。身游东西,随缘作务,心常不动。其义亦尔也。)一
根中具六,六六三十六,其相如车辐,名为法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1a 页
轮慧。(一根是心,心缘六根。眼中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身识、意识。耳根中亦有眼、耳识、鼻识、舌识、意识。鼻识中亦
有眼识等。身识中亦有眼识等。舌识中亦有眼识等。意识中亦
有眼识等。四大本来空,六识何曾有?智者巧分别,皆是空中
立名字。名字无常定,名为「法轮慧」也。)五阴以为车,无
相以为牛,调御以一心,运载诸群生,趣向波若
洲。」(「波若洲」者,佛地也。又,「洲垣」者,涅槃是。涅槃者,
波若是。波若者,能生佛。佛是波若智。智者巧分别,同一心体
也。)
「诸菩萨等,汝当修行。一切众生,常为客
尘烦恼之所覆蔽,不见佛性。(色、声、香、味、触、法,名
为「客尘」。众生不觉,名为覆蔽。「蔽」犹塞也。「塞」犹断也。
塞断佛性智,使不现故,名为「覆蔽」也。)如竹不钻,火即
身识、意识。耳根中亦有眼、耳识、鼻识、舌识、意识。鼻识中亦
有眼识等。身识中亦有眼识等。舌识中亦有眼识等。意识中亦
有眼识等。四大本来空,六识何曾有?智者巧分别,皆是空中
立名字。名字无常定,名为「法轮慧」也。)五阴以为车,无
相以为牛,调御以一心,运载诸群生,趣向波若
洲。」(「波若洲」者,佛地也。又,「洲垣」者,涅槃是。涅槃者,
波若是。波若者,能生佛。佛是波若智。智者巧分别,同一心体
也。)
「诸菩萨等,汝当修行。一切众生,常为客
尘烦恼之所覆蔽,不见佛性。(色、声、香、味、触、法,名
为「客尘」。众生不觉,名为覆蔽。「蔽」犹塞也。「塞」犹断也。
塞断佛性智,使不现故,名为「覆蔽」也。)如竹不钻,火即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2a 页
不出。烦恼亦尔。若钻烦恼,佛性显现。要
须在定。心在定故,定力、慧力乃能钻插。」(如来
说法,义有多端。处要之方,莫过定慧。其足是即佛身。故
言「定慧力能钻插」也。)
「譬如谷子,糠皮尽净。虽蒙时节,雨水调
适,芽不能生。(糠皮喻烦恼。不生喻涅槃。)凡夫亦
尔。若遇善友、诸佛、菩萨,示其方便,以大乘
法杖,鞭分别心。心虫既死,内外清净,毒害不
生。加功磨莹,心性调善。(「鞭」者,打也。打破无明,
智慧流出。又言:五阴、三毒,诸见妄想,名为「心虫」。行人
观之,空无所有,一时清净,名之为「死」。身四威仪,性常空寂,
见法渐明,故言「磨莹」。道法平等,去离是非,为「调善」也。)所
作真妙,常合圣道。(施为举动,皆合大道。)荡除尘
垢,破无明壳。虽在生死,爱水浇灌,识芽种子,
自然不生。身心清净,生法王家,入菩萨位。(不
住有无,是菩萨位。)四弘不舍,(眼不取色,是一弘;耳不取
须在定。心在定故,定力、慧力乃能钻插。」(如来
说法,义有多端。处要之方,莫过定慧。其足是即佛身。故
言「定慧力能钻插」也。)
「譬如谷子,糠皮尽净。虽蒙时节,雨水调
适,芽不能生。(糠皮喻烦恼。不生喻涅槃。)凡夫亦
尔。若遇善友、诸佛、菩萨,示其方便,以大乘
法杖,鞭分别心。心虫既死,内外清净,毒害不
生。加功磨莹,心性调善。(「鞭」者,打也。打破无明,
智慧流出。又言:五阴、三毒,诸见妄想,名为「心虫」。行人
观之,空无所有,一时清净,名之为「死」。身四威仪,性常空寂,
见法渐明,故言「磨莹」。道法平等,去离是非,为「调善」也。)所
作真妙,常合圣道。(施为举动,皆合大道。)荡除尘
垢,破无明壳。虽在生死,爱水浇灌,识芽种子,
自然不生。身心清净,生法王家,入菩萨位。(不
住有无,是菩萨位。)四弘不舍,(眼不取色,是一弘;耳不取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3a 页
声,是二弘;鼻不取香,是三弘;舌不取味,是四弘。「弘」,犹「通」
也。观是四尘,本性自空,故言名为「不舍」也。)有大方便,
巧度众生。」
照明菩萨言:「云何名众生?」
答曰:「烦恼爱结,名为众生。若能摄心,寂
然无念,无生、无灭,妙慧成就,度脱众生。」(识众生
无众生,名为「度众生」也。)
照明菩萨言:「观烦恼性,内度众生,其相可
解。外法云何?」
心王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问,
内外不异。虽复不异,要先观内。一烦恼净,众
多法净。(一心清净,八万四千烦恼悉皆清净。经曰:心净则
佛土净也。)何以故尔?内是外根源,(内心是外根。无
明株杌既断,六师自然消灭也。)众圣之源。(前佛后佛,皆同
此悟。故云「众圣之源」也。)得斯要法,法度众
也。观是四尘,本性自空,故言名为「不舍」也。)有大方便,
巧度众生。」
照明菩萨言:「云何名众生?」
答曰:「烦恼爱结,名为众生。若能摄心,寂
然无念,无生、无灭,妙慧成就,度脱众生。」(识众生
无众生,名为「度众生」也。)
照明菩萨言:「观烦恼性,内度众生,其相可
解。外法云何?」
心王菩萨言:「如是!如是!如汝所问,
内外不异。虽复不异,要先观内。一烦恼净,众
多法净。(一心清净,八万四千烦恼悉皆清净。经曰:心净则
佛土净也。)何以故尔?内是外根源,(内心是外根。无
明株杌既断,六师自然消灭也。)众圣之源。(前佛后佛,皆同
此悟。故云「众圣之源」也。)得斯要法,法度众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4a 页
生。」(烦恼是众生,清净是法。故言「法度众生」也。)
「众生无尽,佛身无尽;众生无边,佛身无
边;众生之性即虚空性,虚空之性即众生性。由
有众生,即有佛生。若无众生,佛亦不生。(离
众生无佛,离佛无众生。转妄入真,即是佛生。有佛、有众生,声
闻见。无佛、无众生,菩萨见也。)是故我言:『诸佛菩萨,
常度众生。(佛者,觉也。觉烦恼性,本来清净。「净」即是佛。
故言「佛度众生」也。)有因缘故,方便巧说,众生度
佛。』(转众生身作佛身,故云「众生度佛」也。)我常宣说:
『诸法平等,无有二相。佛度众生,众生度佛,始
名平等。』」(佛性本来空,众生性亦空。一空无有二,故号为平
等。)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告心王
菩萨」,达平等性是也。)汝入究竟陀罗尼慧,无碍大
辩。(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取不舍,名为「究竟」。「陀罗尼」
者,西国语也,此土往翻作「总持」。若达实相,故言为「总持
「众生无尽,佛身无尽;众生无边,佛身无
边;众生之性即虚空性,虚空之性即众生性。由
有众生,即有佛生。若无众生,佛亦不生。(离
众生无佛,离佛无众生。转妄入真,即是佛生。有佛、有众生,声
闻见。无佛、无众生,菩萨见也。)是故我言:『诸佛菩萨,
常度众生。(佛者,觉也。觉烦恼性,本来清净。「净」即是佛。
故言「佛度众生」也。)有因缘故,方便巧说,众生度
佛。』(转众生身作佛身,故云「众生度佛」也。)我常宣说:
『诸法平等,无有二相。佛度众生,众生度佛,始
名平等。』」(佛性本来空,众生性亦空。一空无有二,故号为平
等。)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告心王
菩萨」,达平等性是也。)汝入究竟陀罗尼慧,无碍大
辩。(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取不舍,名为「究竟」。「陀罗尼」
者,西国语也,此土往翻作「总持」。若达实相,故言为「总持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5a 页
大辩」也。)于诸菩萨大众之中,作师子吼,显平等
法。我于馀经竟未说之,(前心證粗,细寻未尽。故言「馀
经竟无说之」也。)今于头陀大乘方等。心王菩萨,大
众纯熟,智慧明净,(眼见一切十方,不起二相,等同一虚
空,亦辨东西南北也。)大慈大悲,利根大士,堪闻大
法。菩萨方便,所以说之。(法体无言,菩萨慈悲,所以
说。接引众生,令入言说也。)法相深邃,难信难解。
(真法无形,非凡夫之所见,是以「难信」。理性幽玄,玄而颇识,故
言「难解」。修学大乘,有眼慧者,乃能信解也。)二乘凡夫,
钝根小智,虽闻妙法,无慧方便,不生信乐。」(声
闻、缘觉,名为「二乘」。声闻之人,不见玄门,唯见声、香、味、触、
法,深生系著,妄生逆观,从香味推至微尘,从微尘推至虚空。色
心不起,名为「涅槃」。获罗汉果,名为「钝根」。凡夫、缘觉之人,
不识本性,妄观十二因缘,名为「数不起」。将为究竟,即取辟支
佛果,是名为「小智」。由执相故,闻空妙理,如盲如聋,都无所
见,故言「不生信乐」也。)
「善男子,我灭度后,多有众生,放逸自恣,
或犯四重、五无间罪。(痴恚嫉妒,名为「四重罪」。不用
他好,名为「痴」;瞋不出口,名为「恚」;恐人胜己,名为「嫉」;见
法。我于馀经竟未说之,(前心證粗,细寻未尽。故言「馀
经竟无说之」也。)今于头陀大乘方等。心王菩萨,大
众纯熟,智慧明净,(眼见一切十方,不起二相,等同一虚
空,亦辨东西南北也。)大慈大悲,利根大士,堪闻大
法。菩萨方便,所以说之。(法体无言,菩萨慈悲,所以
说。接引众生,令入言说也。)法相深邃,难信难解。
(真法无形,非凡夫之所见,是以「难信」。理性幽玄,玄而颇识,故
言「难解」。修学大乘,有眼慧者,乃能信解也。)二乘凡夫,
钝根小智,虽闻妙法,无慧方便,不生信乐。」(声
闻、缘觉,名为「二乘」。声闻之人,不见玄门,唯见声、香、味、触、
法,深生系著,妄生逆观,从香味推至微尘,从微尘推至虚空。色
心不起,名为「涅槃」。获罗汉果,名为「钝根」。凡夫、缘觉之人,
不识本性,妄观十二因缘,名为「数不起」。将为究竟,即取辟支
佛果,是名为「小智」。由执相故,闻空妙理,如盲如聋,都无所
见,故言「不生信乐」也。)
「善男子,我灭度后,多有众生,放逸自恣,
或犯四重、五无间罪。(痴恚嫉妒,名为「四重罪」。不用
他好,名为「痴」;瞋不出口,名为「恚」;恐人胜己,名为「嫉」;见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6a 页
他好彰其美,名为「妒」。亦名「四蛇」。五阴妄生,是「五无间
重罪」也。)作一阐提,无归依处。(一向空见,谓无罪福,
名「一阐提」。不识本性,流浪生死,故言「无归依处」也。)当念
心王菩萨,学头陀法。(空净心是。)心王菩萨,大慧
方便,慈悲众生,怨亲不二。(声闻之人,以五阴为怨,涅
槃为亲。厌苦求乐,名曰「声闻」。菩萨慈悲,苦乐因体,故云「不
二」也。)若有信心,即开方便。示实相门,说法巧
妙,令人易解。(巧则易受,妙则易解。)众生闻已,不生
异念。」(忘怀绝虑,湛若虚空处。故云「不生异念」也。)
心王菩萨即为说法,诸菩萨等正念听受。
「诸法实相即众生相。(深达实相,名为「听受」。)若
心取舍,即远实相。(取求涅槃,舍于烦恼,是「远实相」也。)
实相曰道,道字无为。(虚寂心是也。)无为曰一,一
是慧刀,割断诸见。(解了无生,诸见自灭,故言「割断」
也。)见根不生,名为解脱,解脱名空。(「空」即是佛
也。)空虚身心,清净无染,名为波若。(「波若」,佛
重罪」也。)作一阐提,无归依处。(一向空见,谓无罪福,
名「一阐提」。不识本性,流浪生死,故言「无归依处」也。)当念
心王菩萨,学头陀法。(空净心是。)心王菩萨,大慧
方便,慈悲众生,怨亲不二。(声闻之人,以五阴为怨,涅
槃为亲。厌苦求乐,名曰「声闻」。菩萨慈悲,苦乐因体,故云「不
二」也。)若有信心,即开方便。示实相门,说法巧
妙,令人易解。(巧则易受,妙则易解。)众生闻已,不生
异念。」(忘怀绝虑,湛若虚空处。故云「不生异念」也。)
心王菩萨即为说法,诸菩萨等正念听受。
「诸法实相即众生相。(深达实相,名为「听受」。)若
心取舍,即远实相。(取求涅槃,舍于烦恼,是「远实相」也。)
实相曰道,道字无为。(虚寂心是也。)无为曰一,一
是慧刀,割断诸见。(解了无生,诸见自灭,故言「割断」
也。)见根不生,名为解脱,解脱名空。(「空」即是佛
也。)空虚身心,清净无染,名为波若。(「波若」,佛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7a 页
之异名。)波若名慧,慧名心光,照阴、入、界。
闇室开明,明明无尽。无尽心光,名涅槃智,智
能巧慧。四大城邑,五阴精舍。(四大无我,假喻城邑。
五阴空寂,是佛精舍。)善恶心起,名为调达。(法本无生,
妄起善恶,名为「调达」也。)色心不二,名曰如来。(身即
是色,色与心合,名为「色心」。色心平等,心等虚空,色亦如
是。色身本来性是虚空,众生不悟,谓色是真。其色本来性是虚
空。四大从香味生,香味从微尘生,微尘从虚空生。空即虚空,
生微尘空,空亦是空。微尘生香味,香味亦是空。香味生四
大,四大亦是空。四大成是其身,身亦是空。色之与心,无非
虚空一合之相。一切众生,共迷心色。谓心是有,谓色是真。故
名为「生」。智者观之,无非虚空一合之相。名曰「如来」。无
无众生,故离众生垢。既无众生,亦无涅槃。是故经曰:不住世
间,不住涅槃,名为「解脱」也。)徒众眷属,八万四千,寂
寞清虚,湛然清净。(八万四千烦恼,名为「眷属」。行
人悟之,悉皆清净。即是八万四千波罗蜜,亦名八万四千三昧,
亦名八万四千法门,亦名八万四千菩萨,亦名八万四千宝塔,亦
闇室开明,明明无尽。无尽心光,名涅槃智,智
能巧慧。四大城邑,五阴精舍。(四大无我,假喻城邑。
五阴空寂,是佛精舍。)善恶心起,名为调达。(法本无生,
妄起善恶,名为「调达」也。)色心不二,名曰如来。(身即
是色,色与心合,名为「色心」。色心平等,心等虚空,色亦如
是。色身本来性是虚空,众生不悟,谓色是真。其色本来性是虚
空。四大从香味生,香味从微尘生,微尘从虚空生。空即虚空,
生微尘空,空亦是空。微尘生香味,香味亦是空。香味生四
大,四大亦是空。四大成是其身,身亦是空。色之与心,无非
虚空一合之相。一切众生,共迷心色。谓心是有,谓色是真。故
名为「生」。智者观之,无非虚空一合之相。名曰「如来」。无
无众生,故离众生垢。既无众生,亦无涅槃。是故经曰:不住世
间,不住涅槃,名为「解脱」也。)徒众眷属,八万四千,寂
寞清虚,湛然清净。(八万四千烦恼,名为「眷属」。行
人悟之,悉皆清净。即是八万四千波罗蜜,亦名八万四千三昧,
亦名八万四千法门,亦名八万四千菩萨,亦名八万四千宝塔,亦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8a 页
名八万四千师子之座也。)各各护持,菩萨净戒。」(清
净无生,是菩萨戒。)
尔时照明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座」者,
空也。从空生慧,目之为「起」。「顶」者,极;「礼」者,体也。我身
心真极不动,名为「佛足」也。)普为当来众生咨启二事:
(「当来众生」者,后念心是。「咨」者,请也。「启」,犹「开」也。请
开定、慧两门,故言「二事」也。)「诸菩萨等行头陀时,受
持何戒?云何名持,云何名犯?」
佛告照明菩萨:「汝大慈大悲,入他心三昧。
(观烦恼,知烦恼性空,是「他心三昧」也。)当来众生无有慧
明咨问于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行头陀时,前作方便,断内外贼,翻邪归
正。(内有六根,外有六尘。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曰「断贼」
也。)七日七夜,澄净身心。(初学心人,七日七夜,澄静身
心,使不散乱,令识性息。七识流注,昏闇不明,目之为夜。
七识微静,湛然常住,慧眼分明,照之如日也。)端坐一室,
正念思惟。(空寂无生,名之为「室」。)观身实相,受佛
心戒,(「观」者,看也。看其身心,犹如虚空,无有相貌,名为「心
净无生,是菩萨戒。)
尔时照明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座」者,
空也。从空生慧,目之为「起」。「顶」者,极;「礼」者,体也。我身
心真极不动,名为「佛足」也。)普为当来众生咨启二事:
(「当来众生」者,后念心是。「咨」者,请也。「启」,犹「开」也。请
开定、慧两门,故言「二事」也。)「诸菩萨等行头陀时,受
持何戒?云何名持,云何名犯?」
佛告照明菩萨:「汝大慈大悲,入他心三昧。
(观烦恼,知烦恼性空,是「他心三昧」也。)当来众生无有慧
明咨问于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行头陀时,前作方便,断内外贼,翻邪归
正。(内有六根,外有六尘。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曰「断贼」
也。)七日七夜,澄净身心。(初学心人,七日七夜,澄静身
心,使不散乱,令识性息。七识流注,昏闇不明,目之为夜。
七识微静,湛然常住,慧眼分明,照之如日也。)端坐一室,
正念思惟。(空寂无生,名之为「室」。)观身实相,受佛
心戒,(「观」者,看也。看其身心,犹如虚空,无有相貌,名为「心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89a 页
戒」也。)名曰法叉戒。(「叉」谓除烦恼,「戒」能断生死。)
戒有二种:内戒、外戒。何名为内戒?觉观心
动,即犯内戒,破内头陀。(戒性如虚空,无有动念。动
念起者,名「破内戒」也。)觉有身相,即犯外戒,破外头
陀。(身如木石,本无所觉。妄见身相,名「破外戒」。)若犯内
戒,毁灭法身。(攀缘心是。)若犯外戒,伤害色身。
(贪瞋痴也。)犯内外戒,非我弟子。虽复多闻,分
别讲说十二部经,二时头陀,不能守护佛法宝
城。(多闻讲说,心缘外境。不行无生,焉能守护也!)心散外
逸,念念诽谤,名极重罪,名一阐提。」思想乱起,
不念无生,名「诽谤」。妄缘转多,名「极重罪」。心无依止,口
妄说空,不识空体,名「一阐提」也。
照明菩萨即白佛言:「凡夫愚痴,贪名求利,
不依圣教,(不识真理,名曰「愚夫」。名相本空,妄想贪著,名
戒有二种:内戒、外戒。何名为内戒?觉观心
动,即犯内戒,破内头陀。(戒性如虚空,无有动念。动
念起者,名「破内戒」也。)觉有身相,即犯外戒,破外头
陀。(身如木石,本无所觉。妄见身相,名「破外戒」。)若犯内
戒,毁灭法身。(攀缘心是。)若犯外戒,伤害色身。
(贪瞋痴也。)犯内外戒,非我弟子。虽复多闻,分
别讲说十二部经,二时头陀,不能守护佛法宝
城。(多闻讲说,心缘外境。不行无生,焉能守护也!)心散外
逸,念念诽谤,名极重罪,名一阐提。」思想乱起,
不念无生,名「诽谤」。妄缘转多,名「极重罪」。心无依止,口
妄说空,不识空体,名「一阐提」也。
照明菩萨即白佛言:「凡夫愚痴,贪名求利,
不依圣教,(不识真理,名曰「愚夫」。名相本空,妄想贪著,名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0a 页
为「求利」。不念无生,违佛圣教也。)不遇善友,破头陀
戒。唯愿世尊大慈大悲,哀悯众生,示其正道。」
佛告照明菩萨:「善哉!善哉!汝为众生,
巧问斯事,我今当说。」
「三界虚妄,皆心所作。(贪为欲界,瞋为色界,痴为
无色界。「界」,犹「隔」也。不见佛性,名之为「界」。行人观之,
空无所有。名为「出三界」,亦名「三解脱」。)若欲忏悔,五
盖树下,静坐思惟。(经曰: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
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五盖」者。贪欲盖、瞋恚
盖、睡眠盖、悼悔盖、疑盖。能覆佛性,名之为「盖」。行人观之,
空无所有,名为「忏悔」也。)正观身内,与心论议,捔
智慧力。(生死不住为「论」,寂灭不生为「议」。法与烦恼相竞
为「捔」,体达无相,名为「智慧力」也。)烦恼论师,归依受
化。(妄想不生,名为「受化」。)息诤讼业,起于真心。
(心体清虚,离诸生灭,名为「息诤」。)于诸菩萨四众之前,
各观心性。(生、老、病、死,名为「四众」。各观心性自空,无
我、人、众生、寿者也。)性非内外,亦非中间。(三处皆空,
空无内、外、中间也。)心性离故,罪垢亦离。(行人自观,
心性自离,心性本空,空故无罪。是名为佛也。)如是念念,
戒。唯愿世尊大慈大悲,哀悯众生,示其正道。」
佛告照明菩萨:「善哉!善哉!汝为众生,
巧问斯事,我今当说。」
「三界虚妄,皆心所作。(贪为欲界,瞋为色界,痴为
无色界。「界」,犹「隔」也。不见佛性,名之为「界」。行人观之,
空无所有。名为「出三界」,亦名「三解脱」。)若欲忏悔,五
盖树下,静坐思惟。(经曰: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
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五盖」者。贪欲盖、瞋恚
盖、睡眠盖、悼悔盖、疑盖。能覆佛性,名之为「盖」。行人观之,
空无所有,名为「忏悔」也。)正观身内,与心论议,捔
智慧力。(生死不住为「论」,寂灭不生为「议」。法与烦恼相竞
为「捔」,体达无相,名为「智慧力」也。)烦恼论师,归依受
化。(妄想不生,名为「受化」。)息诤讼业,起于真心。
(心体清虚,离诸生灭,名为「息诤」。)于诸菩萨四众之前,
各观心性。(生、老、病、死,名为「四众」。各观心性自空,无
我、人、众生、寿者也。)性非内外,亦非中间。(三处皆空,
空无内、外、中间也。)心性离故,罪垢亦离。(行人自观,
心性自离,心性本空,空故无罪。是名为佛也。)如是念念,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1a 页
行法成时,法性智水,空中灌注。(法水凝静,湛然
无相。不见内外,名为「灌注」。)洗浣罪垢,戒根即生。」
(洗生灭之罪垢,识法体之无生。故名「戒根」也。)
「头陀法戒,清净如本。(「如」是不动,「本」即是心。
心生于道,道生万物。故言「如本」也。)如是忏悔,千劫万
劫,极大重罪,一念消融。(贪烦恼名「千劫」;瞋烦恼
名「万劫」;痴烦恼名「极重罪」。行人谛观无所有,合一相理,故
曰「消融」。)如是观时,不见罪性在内、在外,不住
中间。于诸观中,最为第一。(此观明空遣阴,诸相平等
无生,故为「第一」也。)无心无缘,前后际断。(平等无
二,故言「际断」。)心、心数法,毕竟不生。(无漏心是。)
学波若心,名为正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为「正
观」也。)大慈大悲,灭烦恼种,生菩提芽,(初證菩提,
道果未成,名「菩提芽」。)慧方便观。」(了烦恼性,即是菩提。
智者巧说,故言「方便」也。)
「其头陀师,先调心马,善巧调御,辔勒其
心,不令驰散。常好坐禅,(静念无缘,名为「辔勒」。
无相。不见内外,名为「灌注」。)洗浣罪垢,戒根即生。」
(洗生灭之罪垢,识法体之无生。故名「戒根」也。)
「头陀法戒,清净如本。(「如」是不动,「本」即是心。
心生于道,道生万物。故言「如本」也。)如是忏悔,千劫万
劫,极大重罪,一念消融。(贪烦恼名「千劫」;瞋烦恼
名「万劫」;痴烦恼名「极重罪」。行人谛观无所有,合一相理,故
曰「消融」。)如是观时,不见罪性在内、在外,不住
中间。于诸观中,最为第一。(此观明空遣阴,诸相平等
无生,故为「第一」也。)无心无缘,前后际断。(平等无
二,故言「际断」。)心、心数法,毕竟不生。(无漏心是。)
学波若心,名为正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为「正
观」也。)大慈大悲,灭烦恼种,生菩提芽,(初證菩提,
道果未成,名「菩提芽」。)慧方便观。」(了烦恼性,即是菩提。
智者巧说,故言「方便」也。)
「其头陀师,先调心马,善巧调御,辔勒其
心,不令驰散。常好坐禅,(静念无缘,名为「辔勒」。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2a 页
「驰」者,速也。速走散乱,名为「众生」。空寂无心,即是「坐禅」。)
在空闲处,澄停不乱。心镜明净,(心不缘境,境不摄
心,心心摄境,自在无碍,故曰「空闲」。佛性光明,超过定乱,名
为「心镜」。一切皆照,故曰「明净」也。)进止安详。所有
慧解,不从他闻,自从心树,发生利智。(自悟取道,
心眼圆明,发生利智,故云「不从他闻」也。)降内外贼,摧破
四魔。(眼见色是一魔;耳听声是二魔;鼻嗅香是三魔;舌知味
是四魔。「魔」者,相也。行人度之,悉皆清净,故言「摧破四
魔」也。)观解现前,(心性清净,见理分明,恒无错谬,故曰「现
前」也。)身心清净,与道相应。(心合于道,道合于心,故
曰「相应」。)善达法相,随观讲经,不依文字。(悟达之
人,不诵旧语。法眼开明,自然能说。说破道理,名曰「讲经」。
故言「道不依文字」也。)设有言说,犹如虚空。(虚空无
边,法亦无边。虚空无尽,法亦无尽。故言「犹如虚空」也。)直
语、真语,不诳众生。(「直」者,定也。「语」,犹「慧」也。
故言「直语」。体无虚假曰「真」,智谈妙理曰「语」,故言「真
在空闲处,澄停不乱。心镜明净,(心不缘境,境不摄
心,心心摄境,自在无碍,故曰「空闲」。佛性光明,超过定乱,名
为「心镜」。一切皆照,故曰「明净」也。)进止安详。所有
慧解,不从他闻,自从心树,发生利智。(自悟取道,
心眼圆明,发生利智,故云「不从他闻」也。)降内外贼,摧破
四魔。(眼见色是一魔;耳听声是二魔;鼻嗅香是三魔;舌知味
是四魔。「魔」者,相也。行人度之,悉皆清净,故言「摧破四
魔」也。)观解现前,(心性清净,见理分明,恒无错谬,故曰「现
前」也。)身心清净,与道相应。(心合于道,道合于心,故
曰「相应」。)善达法相,随观讲经,不依文字。(悟达之
人,不诵旧语。法眼开明,自然能说。说破道理,名曰「讲经」。
故言「道不依文字」也。)设有言说,犹如虚空。(虚空无
边,法亦无边。虚空无尽,法亦无尽。故言「犹如虚空」也。)直
语、真语,不诳众生。(「直」者,定也。「语」,犹「慧」也。
故言「直语」。体无虚假曰「真」,智谈妙理曰「语」,故言「真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3a 页
语」。众生得道有实,故言「不诳众生」。)令诸听者开发
慧眼。(常入空寂,名为「听」法;见理分明,是名「慧眼」也。)助
佛扬化,使盲冥众生一时醒悟。(迷心顿解,名为「醒
悟」。)功德、智慧,二种庄严,法利具足。」(能除烦恼名
「功」,妙识无生忍曰「德」,故曰「功德」。善知一切,名之为「智」;
识达空源,目之为「慧」。无想心中,而自庄严,名之曰「具足」。)
「其头陀师,内解三藏,方乃为师。戒藏、
定藏、慧藏。何名戒藏?藏名贪相,贪相不生,
善恶不二,不二之性,即具尸罗,名为戒藏。何
名定藏?藏名瞋相,瞋相不生,静乱不二,究竟
寂灭,即具禅那,名为定藏。何名慧藏?藏名痴
相,痴相不生,不生而生,生真实慧,即具波
若,名为慧藏。通达此三者,名为三藏
师,始名师子吼;能破三毒,入一相门,名师子
慧眼。(常入空寂,名为「听」法;见理分明,是名「慧眼」也。)助
佛扬化,使盲冥众生一时醒悟。(迷心顿解,名为「醒
悟」。)功德、智慧,二种庄严,法利具足。」(能除烦恼名
「功」,妙识无生忍曰「德」,故曰「功德」。善知一切,名之为「智」;
识达空源,目之为「慧」。无想心中,而自庄严,名之曰「具足」。)
「其头陀师,内解三藏,方乃为师。戒藏、
定藏、慧藏。何名戒藏?藏名贪相,贪相不生,
善恶不二,不二之性,即具尸罗,名为戒藏。何
名定藏?藏名瞋相,瞋相不生,静乱不二,究竟
寂灭,即具禅那,名为定藏。何名慧藏?藏名痴
相,痴相不生,不生而生,生真实慧,即具波
若,名为慧藏。通达此三者,名为三藏
师,始名师子吼;能破三毒,入一相门,名师子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4a 页
吼。贪瞋痴无,名大法师,(贪瞋不生,名「法师」。非是
名闻讲说,名为「法师」也。)大头陀师,(空净心是。)大精进
师,(心无动念曰「精」,转加深妙曰「进」。)不诳众生师,大
清净师,(无心生是。)大解脱师,(烦恼不生名「解」,免生死
苦为「脱」。故云「大解脱师」也。)无系缚师,大持戒师。
(虚无心是也。)善为众生方便说法,一一开解(种种演
说,皆合无心。从一生多,多不异一。故云「开解」也。)不生
灭心,(常住心是。又曰:道体虚无,离诸生灭也。)说实相
法。(了众生相,名为「实相」也。)不妄语师。」(真如心是。
又曰:生灭永除,即非妄语也。)
「出家、在家,四部弟子,修行此法,(不著三界,
名曰「出家」。空寂无生,故曰「出家」。)十八种物,自随己
身。(「十八种物」者,十八界是。「随」者,烦恼。慎己法身,清净
无染也。)常行乞食,少欲知足。(心常念寂,故曰「常行」。
「乞食」,无上正智之食。「少欲知足」者,谓不念内外诸法也。)
正中一食,不二时食。(中道正观,一相之食。「不二食」
者,无善恶两心,故云「不二时食」也。)从头陀时,日日十
二时移,(「时」者,行人悟道之时。「移」者,转也。转却生死
名闻讲说,名为「法师」也。)大头陀师,(空净心是。)大精进
师,(心无动念曰「精」,转加深妙曰「进」。)不诳众生师,大
清净师,(无心生是。)大解脱师,(烦恼不生名「解」,免生死
苦为「脱」。故云「大解脱师」也。)无系缚师,大持戒师。
(虚无心是也。)善为众生方便说法,一一开解(种种演
说,皆合无心。从一生多,多不异一。故云「开解」也。)不生
灭心,(常住心是。又曰:道体虚无,离诸生灭也。)说实相
法。(了众生相,名为「实相」也。)不妄语师。」(真如心是。
又曰:生灭永除,即非妄语也。)
「出家、在家,四部弟子,修行此法,(不著三界,
名曰「出家」。空寂无生,故曰「出家」。)十八种物,自随己
身。(「十八种物」者,十八界是。「随」者,烦恼。慎己法身,清净
无染也。)常行乞食,少欲知足。(心常念寂,故曰「常行」。
「乞食」,无上正智之食。「少欲知足」者,谓不念内外诸法也。)
正中一食,不二时食。(中道正观,一相之食。「不二食」
者,无善恶两心,故云「不二时食」也。)从头陀时,日日十
二时移,(「时」者,行人悟道之时。「移」者,转也。转却生死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5a 页
十恶,根尘自然无著。故曰「时移」也。)不乐本处。(永离生
死之处,常行空寂之道。)远离聚落,(内外根尘,名为「聚落」。
观身空寂,即是「远离」也。)不近不远,(心游外散,将知「不
近」。回心念寂,故言「不远」也。)空闲静处,冢间树下,
系念思惟。(一切烦恼尽,理入涅槃。「冢间」,不舍烦恼,
不入涅槃,名曰「冢间」。亦曰「树下」,亦心为树,树大无相,遍
覆三千参罗万象,阴盖众生,清凉解脱,故言「树下」。)一心
禅寂,观身实相,杂念不生。(万法虚融,本无所动,故云
「不生」也。)巧慧方便,凝静心王,令身调善。(恶从心
生。心静无缘,入深三昧,自然调善也。)震大法鼓,摧伏
异学,(学大法鼓,响以远闻。入微妙境,境绝意识。异学斯亡
也。)外道邪师。入佛性海,(六根,「外道」;三毒是「邪
师」。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入佛性海」也。)烦恼风息。
波浪不生,妄识不起。种性清净,生如来家。(心
清意净。「如」者,不动;「来」者,会也。会合无生,是「如来家」
也。)与诸菩萨,论头陀法。」(法性冲玄,无生不动,是「头
死之处,常行空寂之道。)远离聚落,(内外根尘,名为「聚落」。
观身空寂,即是「远离」也。)不近不远,(心游外散,将知「不
近」。回心念寂,故言「不远」也。)空闲静处,冢间树下,
系念思惟。(一切烦恼尽,理入涅槃。「冢间」,不舍烦恼,
不入涅槃,名曰「冢间」。亦曰「树下」,亦心为树,树大无相,遍
覆三千参罗万象,阴盖众生,清凉解脱,故言「树下」。)一心
禅寂,观身实相,杂念不生。(万法虚融,本无所动,故云
「不生」也。)巧慧方便,凝静心王,令身调善。(恶从心
生。心静无缘,入深三昧,自然调善也。)震大法鼓,摧伏
异学,(学大法鼓,响以远闻。入微妙境,境绝意识。异学斯亡
也。)外道邪师。入佛性海,(六根,「外道」;三毒是「邪
师」。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入佛性海」也。)烦恼风息。
波浪不生,妄识不起。种性清净,生如来家。(心
清意净。「如」者,不动;「来」者,会也。会合无生,是「如来家」
也。)与诸菩萨,论头陀法。」(法性冲玄,无生不动,是「头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6a 页
陀法」也。)
尔时心王菩萨语诸菩萨言:「头陀净法,是
法微妙,甚深玄奥,(寂灭无生,是名「玄奥」也。)诸行中
上。(法门虽多,空寂第一。)我等云何敢问斯事?今当
承佛大威神力。」即从座起,合掌向佛。(无生不动名
「威」;智慧无碍曰「神」,故言「威神力」。「即从座起」者,引《观音
注》,简三种心:凡夫心、声闻心、菩萨心。凡夫心浮造恶业,没在
三有,不能得起。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不行中道,不
见佛性,沉心住空,不能得起。菩萨心不沉不浮。不沉故不同小
乘;不浮故不同凡夫。离此二行,是菩萨行。故云「即从座起」
也。)却住一面。(「却」者,回也,返照。「住」言不动。凝静神
明,故云「一面」也。)先澄停心海,(行人心不入烦恼大海,不
能得无价宝珠。静心之水澄,犹如虚空,湛然不动。名为「心
海」,亦名「宝珠」。珠喻佛性也。)入无尽三昧。(不舍烦恼,
而入涅槃,名「无尽三昧」也。)从三昧起,知大众疑。
即向佛说:「何故头陀止取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
五日?复何因缘,取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何者名『头』?何者名『陀』?新学诸菩萨咸有疑
心,愿为大众,慈悲解释疑网垢累,令得解脱。」
尔时世尊告心王菩萨:「汝能巧问,我今善
尔时心王菩萨语诸菩萨言:「头陀净法,是
法微妙,甚深玄奥,(寂灭无生,是名「玄奥」也。)诸行中
上。(法门虽多,空寂第一。)我等云何敢问斯事?今当
承佛大威神力。」即从座起,合掌向佛。(无生不动名
「威」;智慧无碍曰「神」,故言「威神力」。「即从座起」者,引《观音
注》,简三种心:凡夫心、声闻心、菩萨心。凡夫心浮造恶业,没在
三有,不能得起。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不行中道,不
见佛性,沉心住空,不能得起。菩萨心不沉不浮。不沉故不同小
乘;不浮故不同凡夫。离此二行,是菩萨行。故云「即从座起」
也。)却住一面。(「却」者,回也,返照。「住」言不动。凝静神
明,故云「一面」也。)先澄停心海,(行人心不入烦恼大海,不
能得无价宝珠。静心之水澄,犹如虚空,湛然不动。名为「心
海」,亦名「宝珠」。珠喻佛性也。)入无尽三昧。(不舍烦恼,
而入涅槃,名「无尽三昧」也。)从三昧起,知大众疑。
即向佛说:「何故头陀止取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
五日?复何因缘,取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何者名『头』?何者名『陀』?新学诸菩萨咸有疑
心,愿为大众,慈悲解释疑网垢累,令得解脱。」
尔时世尊告心王菩萨:「汝能巧问,我今善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7a 页
答,令众喜悦。善男子!汝等审听。汝心
令无异念,当为汝说。」
「头陀正法取正月十五日者,众生垢重,
无量劫来,心常邪曲。令思惟五阴,空无所有。
调适得所,法性因缘,发自然慧。五分法身,具
一切智。照诸黑闇邪曲众生,心地正直,常入
三昧。明见法相,犹如春日。故言正月十五
日。」
「至三月十五日者,诸法无性,各不相
知。前心随生,后心不缘。无故留心,心相不
生,即是实相。(心性本空,空无所动,非是抑留。故云「无
故留心」也。)三毒清净,究竟无染,名三解脱。故
言三月十五日。」
「取八月十五日者,正为众生,于八圣道,起
八邪风,心地波动,无生妙药,没在深丛。(「无生」
令无异念,当为汝说。」
「头陀正法取正月十五日者,众生垢重,
无量劫来,心常邪曲。令思惟五阴,空无所有。
调适得所,法性因缘,发自然慧。五分法身,具
一切智。照诸黑闇邪曲众生,心地正直,常入
三昧。明见法相,犹如春日。故言正月十五
日。」
「至三月十五日者,诸法无性,各不相
知。前心随生,后心不缘。无故留心,心相不
生,即是实相。(心性本空,空无所动,非是抑留。故云「无
故留心」也。)三毒清净,究竟无染,名三解脱。故
言三月十五日。」
「取八月十五日者,正为众生,于八圣道,起
八邪风,心地波动,无生妙药,没在深丛。(「无生」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8a 页
是「妙药」,烦恼是「深丛」。)行人善巧,寻其根本。(澄心
内观曰「寻」,究竟无生曰「本」。故曰「根本智」也。)本既无
生,心性清净,不动如山。法王妙药,自然还出。
(法性空明,照诸黑闇。故名「还出」也。)众生服药,八风病
息,(勤观空相,名为「服药」。烦恼不生,故曰「病息」也。)八解
脱现前。故言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者,行人修道,十念成就,
长养圣胎,具诸根力,无恼无热。(八邪灭,人我不生,
名为「十念成就」。初悟圣道,得果未成,名「养圣胎」。禅定
名「根」,智慧为「力」,定慧双照,恼热消亡也。)如明净月,郁
蒸清凉,烦恼见息。故言十月十五日。」
「『头』者,行人初破烦恼,击大法鼓,吼烦恼
贼,得其头主。贼民无主,无所依止,(无明是「头
主」。无明之心既破,六贼自然消亡。故云「无所依止」也。)即
求出家,为我弟子。(一切烦恼,随心所化,究竟清净,名佛
弟子也。)摄心学道,身心清净,悟无生忍。故言
内观曰「寻」,究竟无生曰「本」。故曰「根本智」也。)本既无
生,心性清净,不动如山。法王妙药,自然还出。
(法性空明,照诸黑闇。故名「还出」也。)众生服药,八风病
息,(勤观空相,名为「服药」。烦恼不生,故曰「病息」也。)八解
脱现前。故言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者,行人修道,十念成就,
长养圣胎,具诸根力,无恼无热。(八邪灭,人我不生,
名为「十念成就」。初悟圣道,得果未成,名「养圣胎」。禅定
名「根」,智慧为「力」,定慧双照,恼热消亡也。)如明净月,郁
蒸清凉,烦恼见息。故言十月十五日。」
「『头』者,行人初破烦恼,击大法鼓,吼烦恼
贼,得其头主。贼民无主,无所依止,(无明是「头
主」。无明之心既破,六贼自然消亡。故云「无所依止」也。)即
求出家,为我弟子。(一切烦恼,随心所化,究竟清净,名佛
弟子也。)摄心学道,身心清净,悟无生忍。故言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299a 页
『头』也。『陀』者,后心行人,善巧方便。虽得
前心,后念多失。(前心初定,名之为「得」。后渐懈怠,是以
「多失」也。)既失其后,即是漏心,名为烦恼。行人
勤加精进,前心注后,后心注前,前后不二,名为
正法。即是阿难受持佛语,无有遗漏。是故言
『陀』。(「阿难」者,西国语。此云「欢喜」。證无漏智,是以欢喜
也。)又复『陀』者,陀汰烦恼。如陀金沙,先除
粗者,真金始现。」(「粗」者,贪瞋痴是。「真金」者,佛性
是。新得悟道,故云「始现」。)
尔时大众,闻佛如来慈悲解释,诸结烦恼,
自然烂坏。(五阴盘结,空寂无生,名为「烂坏」。)无明藏
开,自然踊出无量无边如意宝珠,(法身无相,等同
虚空。故云「无量无边」。诸法相似曰「如」,一物无私曰「意」,道
性恒明曰「宝」,圆寂无心曰「珠」。故云「如意宝珠」也。)不可
称数。化在身上,以为璎珞。(道理无穷,故云「不可称
数」。一切诸法皆从心生,故云「化在身上」。戒、定、智慧,以为
前心,后念多失。(前心初定,名之为「得」。后渐懈怠,是以
「多失」也。)既失其后,即是漏心,名为烦恼。行人
勤加精进,前心注后,后心注前,前后不二,名为
正法。即是阿难受持佛语,无有遗漏。是故言
『陀』。(「阿难」者,西国语。此云「欢喜」。證无漏智,是以欢喜
也。)又复『陀』者,陀汰烦恼。如陀金沙,先除
粗者,真金始现。」(「粗」者,贪瞋痴是。「真金」者,佛性
是。新得悟道,故云「始现」。)
尔时大众,闻佛如来慈悲解释,诸结烦恼,
自然烂坏。(五阴盘结,空寂无生,名为「烂坏」。)无明藏
开,自然踊出无量无边如意宝珠,(法身无相,等同
虚空。故云「无量无边」。诸法相似曰「如」,一物无私曰「意」,道
性恒明曰「宝」,圆寂无心曰「珠」。故云「如意宝珠」也。)不可
称数。化在身上,以为璎珞。(道理无穷,故云「不可称
数」。一切诸法皆从心生,故云「化在身上」。戒、定、智慧,以为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0a 页
璎珞也。)
菩萨尔时复自思念:「如是妙宝,昔所不
得,而今得之。(流转生死,名为「不得」。今悟无生,是以「得
之」。)十方诸佛,甚深法藏,不可思议。并是如来
慈悲愿力,使我悟道。」还以此宝,奉献如来。如
来不受,还施菩萨。(初心入道,注心守一,以一为宝。道
体性离,无一无宝,名为「不受」也。)何以故?尔时佛
身究竟,不受其功。见于佛性,而得明了。菩
萨籍一入道,道心未明,捉一自守,见于佛
性,而不明了。(悟见佛性,性离一切,无道无尔,还同于
如来,而不受宝也。)
善男子,此处难明。直是最上利根菩萨,
闻一悟解,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自觉心所为,皆不合
道;并觉诸识。故言:自觉、觉他,名为「正觉」也。)不由次
第,等觉、妙觉。(计有十地而修道者,此是钝根人。大士学
道,发心则是。故云「不由次第」。初学道时,学有是非。又修纯
菩萨尔时复自思念:「如是妙宝,昔所不
得,而今得之。(流转生死,名为「不得」。今悟无生,是以「得
之」。)十方诸佛,甚深法藏,不可思议。并是如来
慈悲愿力,使我悟道。」还以此宝,奉献如来。如
来不受,还施菩萨。(初心入道,注心守一,以一为宝。道
体性离,无一无宝,名为「不受」也。)何以故?尔时佛
身究竟,不受其功。见于佛性,而得明了。菩
萨籍一入道,道心未明,捉一自守,见于佛
性,而不明了。(悟见佛性,性离一切,无道无尔,还同于
如来,而不受宝也。)
善男子,此处难明。直是最上利根菩萨,
闻一悟解,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自觉心所为,皆不合
道;并觉诸识。故言:自觉、觉他,名为「正觉」也。)不由次
第,等觉、妙觉。(计有十地而修道者,此是钝根人。大士学
道,发心则是。故云「不由次第」。初学道时,学有是非。又修纯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1a 页
熟,一切平等,不见高下。无是无非,等若虚空,名为「等觉」。
「妙觉」者,圆明内融,穷鉴法性,体无终始,穷微尽极,故名「妙
觉」也。)前念为因,后念为果,(生死为「因」,涅槃为「果」。)
金刚圣体,种智现前。(大清净心是也。)涅槃城中,證
究竟果。(无證、无涅槃,名为「究竟果」。)
尔时照明菩萨问心王菩萨言:「何故众生
本性清净?以何因缘而生妄想,失其本心,烦
恼所缠,不能得出?云何方便,转此虚妄?」
心王菩萨即答言曰:「众生之性,即是法性。
法性常净,具诸相好。从本以来,无得无失。从
本以来,无出无没。从本以来,性常真实,亦
无虚妄。从本以来,无有烦恼,亦无涅槃。从本
以来,不增不减,究竟清净。不可宣说,言语道
断,无有文字,犹如虚空。(虚空离有无,心性亦如是也。)
云何问言『众生妄想』?如是问者,名为邪问。」
照明菩萨言:「如是!如是!甚深!甚深!
真净妙法,不可思议。谁能信者?利根大士,研
心尽净,乃能生信。」(「研」,犹「穷」也。「穷」,犹「尽」
也。烦恼尽净,故云「无生」也。)
「妙觉」者,圆明内融,穷鉴法性,体无终始,穷微尽极,故名「妙
觉」也。)前念为因,后念为果,(生死为「因」,涅槃为「果」。)
金刚圣体,种智现前。(大清净心是也。)涅槃城中,證
究竟果。(无證、无涅槃,名为「究竟果」。)
尔时照明菩萨问心王菩萨言:「何故众生
本性清净?以何因缘而生妄想,失其本心,烦
恼所缠,不能得出?云何方便,转此虚妄?」
心王菩萨即答言曰:「众生之性,即是法性。
法性常净,具诸相好。从本以来,无得无失。从
本以来,无出无没。从本以来,性常真实,亦
无虚妄。从本以来,无有烦恼,亦无涅槃。从本
以来,不增不减,究竟清净。不可宣说,言语道
断,无有文字,犹如虚空。(虚空离有无,心性亦如是也。)
云何问言『众生妄想』?如是问者,名为邪问。」
照明菩萨言:「如是!如是!甚深!甚深!
真净妙法,不可思议。谁能信者?利根大士,研
心尽净,乃能生信。」(「研」,犹「穷」也。「穷」,犹「尽」
也。烦恼尽净,故云「无生」也。)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2a 页
心王菩萨复更为照明菩萨说本业因缘: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祖父无明,恩爱为母,
常策使我,不得自在。众生背道日久,虽闻法
言,都不开解。何以故?此等众生,知见垢心,
闭塞昏闇,不能得悟。犹如明镜,尘垢污染,不
见面像。凡夫亦尔,常为八风,污染其心。法镜
不明,亦复如是。世法八风,清净妙药,揩拭众
生心镜尘垢。众生不受,当如之何?一念起心,
八万四千烦恼郎主使役其身。身心破裂,(烦恼
乱起,损害法身,名为「破裂」也。)身器淋漏,(妄想流注,即是
「淋漏」也。)疮瘢深厚。(攀缘妄想,是大「疮瘢」。未證无生,
名为「深厚」也。)虽闻医言,不肯信受,非如来咎。」(诸
佛慈悲,有大方便,疗治众生,烦恼重病。众生虽闻,不能深信,
非如来咎也。)
照明菩萨言:「云何为郎主?」
答曰:「法无有贪,贪郎役使,不得自在,贪
鬼缚我。法无有瞋,瞋郎役使,不得自在,瞋鬼
缚我。法无有痴,痴郎役使,不得自在,痴鬼缚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3a 页
我。求名、求利,分别取舍。无明郎主,其数无
量,说不可尽。诸菩萨等,汝当精勤,隐处山林
诸见树下,修行正念。先观四大,何者是我?
地、水、火、风,一一推求,究竟无我。因缘和合,
妄生于我。此念成时,四大三昧,自然现前。即
觉身心,湛然入定,内外清净,无有相貌。身与
定合,不动如山。身戒、心慧,不由他教,自然开
解。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八万四千尘劳,为大
般若诸波罗蜜甚深法门。」
是时大地六种震动,诸天散花,作众伎乐,
以供养佛。尔时菩萨具二种智:一者实智;二
者方便智。实智离凡夫地;方便智离声闻地。
「诸菩萨等,汝当修学二种方便甚深法藏,
何以故?十方诸佛之所行处,能令行人安心得
所。不为六师外道天魔之所沮坏,皆是行者头
陀功德,念念融铸真金。真金像现,分身散
体,普遍十方,教化众生。」
微尘菩萨,其数无量,劝请心王菩萨转正法
轮。
量,说不可尽。诸菩萨等,汝当精勤,隐处山林
诸见树下,修行正念。先观四大,何者是我?
地、水、火、风,一一推求,究竟无我。因缘和合,
妄生于我。此念成时,四大三昧,自然现前。即
觉身心,湛然入定,内外清净,无有相貌。身与
定合,不动如山。身戒、心慧,不由他教,自然开
解。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八万四千尘劳,为大
般若诸波罗蜜甚深法门。」
是时大地六种震动,诸天散花,作众伎乐,
以供养佛。尔时菩萨具二种智:一者实智;二
者方便智。实智离凡夫地;方便智离声闻地。
「诸菩萨等,汝当修学二种方便甚深法藏,
何以故?十方诸佛之所行处,能令行人安心得
所。不为六师外道天魔之所沮坏,皆是行者头
陀功德,念念融铸真金。真金像现,分身散
体,普遍十方,教化众生。」
微尘菩萨,其数无量,劝请心王菩萨转正法
轮。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4a 页
心王菩萨言:「我乘如来威神之力,为大众
说,令汝开解,无复疑悔。法轮名一,一道清净,
名正法轮。正念思惟,观身实相,不生不灭,名
正法轮。常修慈心,怨亲不二,苦乐一相,名正
法轮。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不生疑心,名正法
轮。能师子吼,吼诸烦恼,究竟清净,名正法轮。
观察五阴,空无所有,煞诸结贼,名正法轮。观
生、老、病、死,性常清净,名正法轮。正行心
处,不生邪曲,名正法轮。攀缘心息,觉观盗贼,
毕竟不生,名正法轮。放心随顺,不畏生死,名
正法轮。诸菩萨等,汝当修行如是甚深最上最
妙法,究竟清净无染法轮,得此法时,不依
生死,不住涅槃,超然解脱,放任沉浮。
即身如虚空,容受一切。心如金刚,护持
诸戒。真佛弟子,即是头陀。兰若住处,始名出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5a 页
家。以智慧刀,剪烦恼发。念念无间,得解脱
智。具足二忍:一众生忍;二法忍。听法
因缘,获究竟忍。」
尔时心王菩萨欲重宣述,以偈赞曰:
「 「震吼法鼓降四魔,
内外怨贼悉清净。
五欲毒箭变为花,
遍散虚空供养佛。
如来受已放大光,
众生蒙光即解脱。
无明闇室光照了,
慧灯授记成正觉。
了达法相一如如,
凡圣究竟无差别。
双林树下得成道,
即是导师方便说。
若能勤行心王法,
头陀禅定常寂灭。
一心普为贪众生,
三转法轮成佛道。
如是甚深佛境界,
学心大士乃能了。
十八种物常随身,
行住常观十八识。
一日一夜十二时,
常从不住十二入。
虽在六尘不染著,
皆是心王菩萨力。
专求无上佛菩提,
守护诸根不放逸。
不畏生死如虚空,
身心清净无所染。
智。具足二忍:一众生忍;二法忍。听法
因缘,获究竟忍。」
尔时心王菩萨欲重宣述,以偈赞曰:
「 「震吼法鼓降四魔,
内外怨贼悉清净。
五欲毒箭变为花,
遍散虚空供养佛。
如来受已放大光,
众生蒙光即解脱。
无明闇室光照了,
慧灯授记成正觉。
了达法相一如如,
凡圣究竟无差别。
双林树下得成道,
即是导师方便说。
若能勤行心王法,
头陀禅定常寂灭。
一心普为贪众生,
三转法轮成佛道。
如是甚深佛境界,
学心大士乃能了。
十八种物常随身,
行住常观十八识。
一日一夜十二时,
常从不住十二入。
虽在六尘不染著,
皆是心王菩萨力。
专求无上佛菩提,
守护诸根不放逸。
不畏生死如虚空,
身心清净无所染。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6a 页
我从今日始悟解,
顶礼无上大觉尊。
遍观诸法如幻化,
佛与菩提亦复然。
内铸真如无相佛,
世法金泥磨莹身。
巧转凡夫成正觉,
顶礼大慧无著人。
五阴一相是如来,
贪瞋即是三解脱。
护持净戒无所犯,
心性明珠不变异。
我今随分赞叹佛,
唯愿大悲哀纳受。」」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善哉!善哉!善能称
叹头陀行法,劝诸学人勤行修习诸波罗蜜,庄严
身戒、心慧。身戒名息世讥嫌戒。何以故?息
诸烦恼,不生爱结。爱结若生,即犯斯戒。心
慧名性重戒。何以故?沉心住慧,无有方便,犯
性重戒。若犯斯戒,虽复出家,头陀苦行,常坐
不卧,日常一食,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不名师
子,名为野干。非我弟子,我非其师。」
「善男子,我昔为凡夫时,学头陀法,常处山
林,观身不净,安那波那,深心专修此法。经
无量劫,不能得道。徒自疲苦,劳我精神,不能
顶礼无上大觉尊。
遍观诸法如幻化,
佛与菩提亦复然。
内铸真如无相佛,
世法金泥磨莹身。
巧转凡夫成正觉,
顶礼大慧无著人。
五阴一相是如来,
贪瞋即是三解脱。
护持净戒无所犯,
心性明珠不变异。
我今随分赞叹佛,
唯愿大悲哀纳受。」」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善哉!善哉!善能称
叹头陀行法,劝诸学人勤行修习诸波罗蜜,庄严
身戒、心慧。身戒名息世讥嫌戒。何以故?息
诸烦恼,不生爱结。爱结若生,即犯斯戒。心
慧名性重戒。何以故?沉心住慧,无有方便,犯
性重戒。若犯斯戒,虽复出家,头陀苦行,常坐
不卧,日常一食,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不名师
子,名为野干。非我弟子,我非其师。」
「善男子,我昔为凡夫时,学头陀法,常处山
林,观身不净,安那波那,深心专修此法。经
无量劫,不能得道。徒自疲苦,劳我精神,不能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7a 页
得道。尔时遇善知识,学心不二,隐五阴山。守
一不移,精神不散,万灵扶卫。思惟正念十八大
城,心王直住十二大国。太子居中,游戏三门,
出城学道。出贪瞋痴(贪瞋痴,名三空山)城,学
无贪瞋痴道。出知见城,学无知见道。出生
死城,学无生死道。出八风城,学八圣道。出五
阴城,学五分法身道。出分别城,学无分别道。
出高下城,学平等道。出众相城,学无相道。
出凡圣城,学无凡圣道。出十二入、十八界、八
万四千城,学八万四千波罗蜜道。我于尔时出
虚伪城,入真实道。超凡夫地,种性清
净。正念思惟,念萨婆若。学大方便,入法性
城。」
一不移,精神不散,万灵扶卫。思惟正念十八大
城,心王直住十二大国。太子居中,游戏三门,
出城学道。出贪瞋痴(贪瞋痴,名三空山)城,学
无贪瞋痴道。出知见城,学无知见道。出生
死城,学无生死道。出八风城,学八圣道。出五
阴城,学五分法身道。出分别城,学无分别道。
出高下城,学平等道。出众相城,学无相道。
出凡圣城,学无凡圣道。出十二入、十八界、八
万四千城,学八万四千波罗蜜道。我于尔时出
虚伪城,入真实道。超凡夫地,种性清
净。正念思惟,念萨婆若。学大方便,入法性
城。」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8a 页
「尔时世尊放法性光,入法性三昧,坐金
刚座,从三昧起,即为我演说微妙法。说『烦
恼性即是我身,汝今见我,与我无异。』我于尔
时,闻斯妙法,悲结雨泪,心自惭愧。无量劫来,
迷失圣道,今日始闻。闻已即悟,道心开发,次
第游观,入涅槃城。尔时如来放涅槃光,入灭
除三昧,坐法王座,从三昧起,普为大众说摩
诃衍。言诸众生身心清净,不生不灭,不去不
来,湛然常住。我闻法已,谛心听受,慧解转深,
入究竟城。尔时如来慈悲普覆,入平等三昧,坐
师子座,究竟如来,身如虚空。所有眷属,亦复
如是。从三昧起,无言无说,寂然无声,教化众
生。于念念中,一一微尘,出生诸佛。转正法
轮,不可思议。」
「我于尔时,闻究竟法,即成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身心喜悦,得未曾有。道薰我身,生慈
悲心,神变自在,现种种禅。调伏众生,利益一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09a 页
切。入布施禅,令诸众生悭心休息。入持戒禅,
令诸众生尸罗清净。入忍辱禅,令诸瞋恚众
生发慈悲心。入精进禅,令懈怠众生察心不
住。入寂灭禅,令散动众生入无量定。入智
慧禅,令愚痴众生开发慧眼。入地轮禅,
令诸众生身心不动,犹如山王。入云雨禅,雨大
法雨,灭诸众生瞋恚猛火。入火光禅,烧诸众生
烦恼薪垢。入风轮禅,鼓动众生法芽增长。入
雷震禅,震动众生无明痴心。入希有禅,令诸众
生虚心渴仰。入巧慧禅,令小乘人得大乘食,有
慧方便。入禅神通禅,拔出众生三毒等箭。入
八圣禅,令修道人世法不染,犹如莲花于水不
著。入无相禅,令诸众生分别心息。入甘
露禅,令诸众生餐法喜食。入药王禅,遍施众生
清净妙药。入方便禅,引导众生学无上道。」
令诸众生尸罗清净。入忍辱禅,令诸瞋恚众
生发慈悲心。入精进禅,令懈怠众生察心不
住。入寂灭禅,令散动众生入无量定。入智
慧禅,令愚痴众生开发慧眼。入地轮禅,
令诸众生身心不动,犹如山王。入云雨禅,雨大
法雨,灭诸众生瞋恚猛火。入火光禅,烧诸众生
烦恼薪垢。入风轮禅,鼓动众生法芽增长。入
雷震禅,震动众生无明痴心。入希有禅,令诸众
生虚心渴仰。入巧慧禅,令小乘人得大乘食,有
慧方便。入禅神通禅,拔出众生三毒等箭。入
八圣禅,令修道人世法不染,犹如莲花于水不
著。入无相禅,令诸众生分别心息。入甘
露禅,令诸众生餐法喜食。入药王禅,遍施众生
清净妙药。入方便禅,引导众生学无上道。」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0a 页
「善男子,汝当次弟修行染净法门。心无所
作,自闲自静,调伏诸根。寻善知识,学平等
行。无相无碍,正直清净之心,放心。心静,
静故不乱,不乱故清净,清净故寂灭,寂灭
故无为,无为故解脱,解脱故涅槃,涅槃故一相,
一相故平等,平等故不可言说。善男子,莫随虚
妄,忆想分别。当以无漏智慧之火,烧诸动念。
消融诸见,即会无生。凡夫之人,未遇善友,不
解安心、除欲、制心,心水即动,动即罗网。生死
大树,因动而生。无明皮厚,凡夫不觉,我见
覆蔽,饮杂毒酒,重昏长寝,云何得悟?六
识罗网,知见猎师,是非贪狗,念念狂逸,难可制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1a 页
御。我今得道,明见斯事,慈心示语,使
得开解。」
佛复告心王菩萨:「我今以是头陀正法,
付嘱于汝。我见当来众生,无有信心。出家、在
家,多营世俗。贪求名利,学广知见。起诤斗
业,自是非他。闻诸法空,谓言:『我解!行于大
乘,学无分别。正法之性,非空非有。』而诸众
生,一向作解。身口不节,恣心纵逸。著空名
字,实未一念。修空三昧,游心法性,善入无为,
安神学道。忆想分别,生灭垢心。心与行违,口
是心非。为舌根贼,诈为亲善。长养无明,取舍
不息。以利求利,心为罗刹。贪著美味,爱染为
得开解。」
佛复告心王菩萨:「我今以是头陀正法,
付嘱于汝。我见当来众生,无有信心。出家、在
家,多营世俗。贪求名利,学广知见。起诤斗
业,自是非他。闻诸法空,谓言:『我解!行于大
乘,学无分别。正法之性,非空非有。』而诸众
生,一向作解。身口不节,恣心纵逸。著空名
字,实未一念。修空三昧,游心法性,善入无为,
安神学道。忆想分别,生灭垢心。心与行违,口
是心非。为舌根贼,诈为亲善。长养无明,取舍
不息。以利求利,心为罗刹。贪著美味,爱染为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2a 页
池。钱作罗网,念念求捕。众生身份,肉、血、
骨、髓,饴六尘贼等。贪心鬼王,住其身内,六
根狂醉。生死魔王,催其作恶。遍缘诸法,念念
不住。不能制心,心马放逸,没在生死。随心所
作,贪欲狂痴。行道之人,慈悲众生,尚恐生恼,
何况啖食,不知餍足?言『学大乘,无有分别,食
者无罪』,即恶取空,罪复弥重。不觉不知,虽受
人身,行畜生业。或见他人,行菩萨道,即生嫉
妒。如斯之辈,著外道空,饮无明酒,六识
迷醉,纯行恶业。诸佛菩萨,慈悲摄受,无舍离
心。法相是一,说种种名,开示众生,令得悟
解。」
「若有信心,受持读诵,燃无生香,日日供
养。不见身相,礼拜恭敬。波若法水,洗除心
垢。若读、若诵,称赞讲说,念念之中,功德无
骨、髓,饴六尘贼等。贪心鬼王,住其身内,六
根狂醉。生死魔王,催其作恶。遍缘诸法,念念
不住。不能制心,心马放逸,没在生死。随心所
作,贪欲狂痴。行道之人,慈悲众生,尚恐生恼,
何况啖食,不知餍足?言『学大乘,无有分别,食
者无罪』,即恶取空,罪复弥重。不觉不知,虽受
人身,行畜生业。或见他人,行菩萨道,即生嫉
妒。如斯之辈,著外道空,饮无明酒,六识
迷醉,纯行恶业。诸佛菩萨,慈悲摄受,无舍离
心。法相是一,说种种名,开示众生,令得悟
解。」
「若有信心,受持读诵,燃无生香,日日供
养。不见身相,礼拜恭敬。波若法水,洗除心
垢。若读、若诵,称赞讲说,念念之中,功德无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3a 页
量。薰练身心,五藏调适,无复恶梦,恐畏灾
害。何以故?十方圣众,苦行头陀,成等正
觉。虽成佛道,不舍众生。示同凡夫,顶戴恭
敬,护念此经。因由斯法,满菩提愿。以是因
缘,令诸众生,所求皆得。若善男子及善女
人,欲得现身即凡为圣,莫著文字邪见。外相
是非,吾法灭矣。当自内求,行空寂行。不染内
外,信心具足。学我妙术,读《头陀经》。如说即
行,静坐思惟。精进察心,不令间念。烦恼见
息,智慧方便,降伏龙王。龙王心水,澄停清净。
贪瞋痴海,出佛性珠。珠威神力,变现自在,说
微妙法。众生闻已,道心开发,即见我身补处如
来。诸菩萨等,当知圣道近在身内。凡夫不
解,驰骋外求。无有方便,念念远道,不可思议。
一切众生,若能勤心,三毒不生。法轮三转,龙
华三会,广度众生。众生心净,前念出家,后念
害。何以故?十方圣众,苦行头陀,成等正
觉。虽成佛道,不舍众生。示同凡夫,顶戴恭
敬,护念此经。因由斯法,满菩提愿。以是因
缘,令诸众生,所求皆得。若善男子及善女
人,欲得现身即凡为圣,莫著文字邪见。外相
是非,吾法灭矣。当自内求,行空寂行。不染内
外,信心具足。学我妙术,读《头陀经》。如说即
行,静坐思惟。精进察心,不令间念。烦恼见
息,智慧方便,降伏龙王。龙王心水,澄停清净。
贪瞋痴海,出佛性珠。珠威神力,变现自在,说
微妙法。众生闻已,道心开发,即见我身补处如
来。诸菩萨等,当知圣道近在身内。凡夫不
解,驰骋外求。无有方便,念念远道,不可思议。
一切众生,若能勤心,三毒不生。法轮三转,龙
华三会,广度众生。众生心净,前念出家,后念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4a 页
成道。道精淳一,朴实无闻。凡夫好闻,学世间
智。智生伪出,是非心起,五阴横生。如是之
人,云何合道?愚智不生,佛如是生。唯吾一
人,独返其无。」
「诸菩萨等,勤心修习诸波罗蜜。头陀居
山,一心禅寂。修行正法,少欲知足。常行乞
食,不乐本处。粪扫三衣,取得而足。不乐世
事,摄念思惟。悟世无常幻化,四气地、水、火、
风,共相击成,究竟无我。正念思惟,隐我见山、
烦恼丛林。修学神通:宿命、他心,即知此身,化
生无实。色身粗重,未能轻举,远到飞行,教
化众生。菩萨即学方便,结跏趺坐,常入虚
空三昧。观粗重身,作轻空想。如是念念不
舍,此观行法成时,色身自在,无相无碍。如
镜中像,亦如水中月。身心不动,普遍十方,不
智。智生伪出,是非心起,五阴横生。如是之
人,云何合道?愚智不生,佛如是生。唯吾一
人,独返其无。」
「诸菩萨等,勤心修习诸波罗蜜。头陀居
山,一心禅寂。修行正法,少欲知足。常行乞
食,不乐本处。粪扫三衣,取得而足。不乐世
事,摄念思惟。悟世无常幻化,四气地、水、火、
风,共相击成,究竟无我。正念思惟,隐我见山、
烦恼丛林。修学神通:宿命、他心,即知此身,化
生无实。色身粗重,未能轻举,远到飞行,教
化众生。菩萨即学方便,结跏趺坐,常入虚
空三昧。观粗重身,作轻空想。如是念念不
舍,此观行法成时,色身自在,无相无碍。如
镜中像,亦如水中月。身心不动,普遍十方,不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5a 页
可思议。寻善知识,见心王菩萨,善为说法要。
法水灌心,心垢即净,乃能生信。尚非六度菩
萨,二乘境界,岂是凡夫六识所知!菩萨尔时悲
喜俱至。何以故?悲者,我从昔来,常于此
身,生无量漏。真如实相,没在知见六识海
中,沉沦生死,不能得出。故言悲也。喜者,菩
萨尔时遇善知识,正心真学平等无碍一相大
乘。六波罗蜜之所薰修,念念无间,即入法流,
明见佛性。故言喜也。菩萨即转此身,成无上
道。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当动之时,妙色身佛
从眼根三昧安详而出;妙音声佛从耳根三昧安
详而出;香积如来从鼻根三昧安详而出;智明
如来从身根三昧安详而出;法喜如来从舌根三
法水灌心,心垢即净,乃能生信。尚非六度菩
萨,二乘境界,岂是凡夫六识所知!菩萨尔时悲
喜俱至。何以故?悲者,我从昔来,常于此
身,生无量漏。真如实相,没在知见六识海
中,沉沦生死,不能得出。故言悲也。喜者,菩
萨尔时遇善知识,正心真学平等无碍一相大
乘。六波罗蜜之所薰修,念念无间,即入法流,
明见佛性。故言喜也。菩萨即转此身,成无上
道。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当动之时,妙色身佛
从眼根三昧安详而出;妙音声佛从耳根三昧安
详而出;香积如来从鼻根三昧安详而出;智明
如来从身根三昧安详而出;法喜如来从舌根三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6a 页
昧安详而出;法明如来从心根三昧安详而出。
何以故?六自在王,性清净故,各各自有微尘
菩萨以为眷属。教化众生,行头陀法。故言喜
也。」
佛告心王菩萨:「一切众生,正信者少,邪见
者多。我今现在正法弘通。众生闻已,如说修
行,即得悟道。我灭度后,愚痴众生若见、若
闻,出家、在家,永割亲爱,舍离家业,不为名利,
求无上道,头陀苦行,尸陀林中、冢间、树下、鬼
神住处,绳床自居,常坐不卧。信家非家,出家
学道。思惟正法,观身一相。不惜身命,修行我
法。邪见众生,无有慧眼,虽受人形,畜生无异。
六识生盲,不见圣道。憎嫉贤善,反生诽谤。如
斯罪人,长堕地狱,阿鼻劫住。遇善知识,生少
信心。设复得人身,诸根闇钝。虽闻大乘《头
何以故?六自在王,性清净故,各各自有微尘
菩萨以为眷属。教化众生,行头陀法。故言喜
也。」
佛告心王菩萨:「一切众生,正信者少,邪见
者多。我今现在正法弘通。众生闻已,如说修
行,即得悟道。我灭度后,愚痴众生若见、若
闻,出家、在家,永割亲爱,舍离家业,不为名利,
求无上道,头陀苦行,尸陀林中、冢间、树下、鬼
神住处,绳床自居,常坐不卧。信家非家,出家
学道。思惟正法,观身一相。不惜身命,修行我
法。邪见众生,无有慧眼,虽受人形,畜生无异。
六识生盲,不见圣道。憎嫉贤善,反生诽谤。如
斯罪人,长堕地狱,阿鼻劫住。遇善知识,生少
信心。设复得人身,诸根闇钝。虽闻大乘《头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7a 页
陀经》法,多生疑心,轻毁不信。生此念时,现身
破裂,还堕阿鼻地狱之中。苦痛万端,难可言
说。」
佛复告心王菩萨:「我所嘱累,唯有此经。
勤加精进,守护斯经。若四部弟子: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依经
方法,于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真我弟子,我
是其师。于恶世中,修行我法,在在处处,多所
利益。国主、人王,获得法利,身心安乐。群臣、
百官、一切人民,温毒、疾病、恶梦、灾害,自然消
灭。何以故?头陀正法,微妙药王,威神力故。
他方怨贼,亦使退散。五谷丰登,人民喜乐。
佛日重兴,贤圣出世。」
尔时众中无量众生闻佛如来说头陀法,
深心信解,发大乘心。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即
转此身,成无上道。复有微尘菩萨,其数无量,
发菩提心。或得无生忍者;或得一生补处者;或
破裂,还堕阿鼻地狱之中。苦痛万端,难可言
说。」
佛复告心王菩萨:「我所嘱累,唯有此经。
勤加精进,守护斯经。若四部弟子:比丘、比丘
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依经
方法,于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真我弟子,我
是其师。于恶世中,修行我法,在在处处,多所
利益。国主、人王,获得法利,身心安乐。群臣、
百官、一切人民,温毒、疾病、恶梦、灾害,自然消
灭。何以故?头陀正法,微妙药王,威神力故。
他方怨贼,亦使退散。五谷丰登,人民喜乐。
佛日重兴,贤圣出世。」
尔时众中无量众生闻佛如来说头陀法,
深心信解,发大乘心。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即
转此身,成无上道。复有微尘菩萨,其数无量,
发菩提心。或得无生忍者;或得一生补处者;或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8a 页
得法眼净者。无量诸天,于虚空中,歌咏赞叹,
合掌散花。各相谓言:「未曾有也!」即发誓言:
「愿我来世,亦得如是增长善根,利益不少。」
一切大众,闻经悟道,敬心奉行。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录文完〕
* 〔附〕关于《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方广锠
** 一 历代著录
从现存历代经录看,最早著录《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
是《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之「伪经目录」:
《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一卷。
据《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此经被判为伪经的理由是「古来相
传,皆云伪谬」,则看来应有其他的传承依据,但遗憾的是没
有具体说明这依据是什么。其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贞元新
合掌散花。各相谓言:「未曾有也!」即发誓言:
「愿我来世,亦得如是增长善根,利益不少。」
一切大众,闻经悟道,敬心奉行。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录文完〕
* 〔附〕关于《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方广锠
** 一 历代著录
从现存历代经录看,最早著录《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
是《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之「伪经目录」:
《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一卷。
据《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此经被判为伪经的理由是「古来相
传,皆云伪谬」,则看来应有其他的传承依据,但遗憾的是没
有具体说明这依据是什么。其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贞元新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19a 页
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八沿袭了《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的著录,但也
都没有说明判伪的依据。
应该指出的是,一般来说,名称署为「佛为某某说某某经」的
典籍,其说法主体均为佛陀。而《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说
法主体实际为心王菩萨,且上述经录所著录的该经名称又均为
《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所以我认为该经的正式名称大约应该为
经录所著录的《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该经还有异名《头陀经》及《心王经》。《心王经》一名,历代
经录失载。《头陀经》这一名称则在其他经录中亦有著录。
最早著录《头陀经》的是《出三藏记集》卷五,作:
抄《头陀》,二卷。抄律中事。
《出三藏记集》称,该经是南朝齐萧子良所抄。从注记可知,
该经大约是抄集戒律中种种关于头陀行的内容,撮略而成。其
后,隋法经《众经目录》卷四、隋彦琮《众经目录》卷四、唐静泰《众
经目录》卷四均有著录,称「头陀经,二卷」。亦归为萧子良抄经。
《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
释教目录》等也均有著录。由于该经为从律藏中抄出的关于头
陀行的内容组成,与《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显然不类,故可以
肯定,它与我们在这里介绍的《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没有关
系。
因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撰于天册万岁元年(695),而前此
的撰于麟德元年(664)的《大唐内典录》没有著录《心王菩萨说头
陀经》。所以根据经录记载来看,《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大约
产生于七世纪下半叶。
说它约产生于七世纪下半叶,还有下述材料为證。
都没有说明判伪的依据。
应该指出的是,一般来说,名称署为「佛为某某说某某经」的
典籍,其说法主体均为佛陀。而《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说
法主体实际为心王菩萨,且上述经录所著录的该经名称又均为
《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所以我认为该经的正式名称大约应该为
经录所著录的《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该经还有异名《头陀经》及《心王经》。《心王经》一名,历代
经录失载。《头陀经》这一名称则在其他经录中亦有著录。
最早著录《头陀经》的是《出三藏记集》卷五,作:
抄《头陀》,二卷。抄律中事。
《出三藏记集》称,该经是南朝齐萧子良所抄。从注记可知,
该经大约是抄集戒律中种种关于头陀行的内容,撮略而成。其
后,隋法经《众经目录》卷四、隋彦琮《众经目录》卷四、唐静泰《众
经目录》卷四均有著录,称「头陀经,二卷」。亦归为萧子良抄经。
《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
释教目录》等也均有著录。由于该经为从律藏中抄出的关于头
陀行的内容组成,与《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显然不类,故可以
肯定,它与我们在这里介绍的《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没有关
系。
因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撰于天册万岁元年(695),而前此
的撰于麟德元年(664)的《大唐内典录》没有著录《心王菩萨说头
陀经》。所以根据经录记载来看,《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大约
产生于七世纪下半叶。
说它约产生于七世纪下半叶,还有下述材料为證。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0a 页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如下文献引用或提到过这部经典:
李善(约630~689)注《文选.头陀寺碑文》,称之为《头陀
经》;
义寂(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684年~704年武则天时代)
撰《菩萨戒本疏》,称《心王经》;
湛然(711~782)撰《止观辅行传弘决》与《止观辅行搜要
记》,详见下文;
*
宗密(780~841)撰《华严经行愿品疏钞》,称《心王经》;
*
敦煌文献《达摩禅师论》,称《头陀经》;
*
敦煌文献《修心要论》,称《心王经》;
*
敦煌文献《导凡趣圣心决》,称《头陀经》;
*
《曹溪大师别传》(约产生于780~783年),称《投陀经》;
*
敦煌文献《禅策问答》,称《心王经》。
上述文献的出现年代均在七世纪下半叶之后,与前面所说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出现年代相符。上述资料还说明,
《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主要流传时代为七世纪下半叶至八世纪
上半叶,约百年左右。
** 二 现存写本及研究史
该经因判为伪经,没有被收入大藏,故后代亡佚。但幸好因
敦煌藏经洞之保存及考古进展而重现于世。有汉文及粟特文两
种文本。
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矢吹庆辉在英国伦敦调查敦煌遗书
时发现该经的汉文本的残卷,为斯2474号,首存尾缺,即文献没
有抄完就被抄者废弃了。该号首题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
经》卷上」,实际是一个注疏本。首题下有注疏者署名「五阴山室
寺惠辩禅师注」。接著是注疏者的总释,用大字抄写。然后是逐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1a 页
句注释经文,采用夹注形式,即大字抄写经文,双行小字抄写注
释。所抄文字量,从经文正文讲,约为全经的十分之一;如包括
注疏,则约为全文献的五分之一。其后矢吹庆辉把该号收入《鸣
沙馀韵》(1930)影印出版。接著,又把它收入新编的《大正藏》第
85卷。
与矢吹庆辉大体同时,德国的 H. Reichelt 发现了该经的粟
特文本残卷,为斯ch353号,首尾均残。1928年,他把该粟特文
文献录文校订,并译为德文出版。可参见 Die soghdischen
Handschriftenreste des Britischen Museums, Heidelberg, I,
1928, pp.15-32。1929年,法国的 E. Benveniste 发表文章,对 H
. Reichelt 的录校进行批评。他的文章可参见 Journal Asiatique,
Paris, 1929, ii, pp.188-191。1933年,E. Benveniste 又以对 H.
Reichelt 的粟特文本录文进行注释的形式,发表了自己多年研
究的成果,可参见 'Notes sur les textes sogdiens bouddhiques du
British Museum',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
1933, pp.33-44。不过,他们都没有考订出这个粟特文残本到底
是什么经典。1933年,法国著名东方学家 P. 戴密微指出,粟特
文本中有「大乘头陀经」的提法,经中出场的人物是「心王菩萨」,
另外,从该经的内容与倾向,都可以肯定它就是《大正藏》第八十
五卷所收《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戴密微的文章可参见 E.
Benveniste P. Demieville,'Notes sur le fragmant sogdien du Bud-dha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Journal Asiatique, Paris, 1933,
pp. 239-241。粟特文残本是白文,无注疏,所剩经文祇相当于
全经的三分之一弱。其首部与《大正藏》所收汉文本尾部之间还有
大段缺失,并不能直接衔接。但戴密微根据两个本子的若干相
似之处,正确地判断出它们为同一经典。应该说,戴密微的上述
研究是很卓越的。其后,学术界对粟特文本《佛为心王菩萨说头
释。所抄文字量,从经文正文讲,约为全经的十分之一;如包括
注疏,则约为全文献的五分之一。其后矢吹庆辉把该号收入《鸣
沙馀韵》(1930)影印出版。接著,又把它收入新编的《大正藏》第
85卷。
与矢吹庆辉大体同时,德国的 H. Reichelt 发现了该经的粟
特文本残卷,为斯ch353号,首尾均残。1928年,他把该粟特文
文献录文校订,并译为德文出版。可参见 Die soghdischen
Handschriftenreste des Britischen Museums, Heidelberg, I,
1928, pp.15-32。1929年,法国的 E. Benveniste 发表文章,对 H
. Reichelt 的录校进行批评。他的文章可参见 Journal Asiatique,
Paris, 1929, ii, pp.188-191。1933年,E. Benveniste 又以对 H.
Reichelt 的粟特文本录文进行注释的形式,发表了自己多年研
究的成果,可参见 'Notes sur les textes sogdiens bouddhiques du
British Museum',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
1933, pp.33-44。不过,他们都没有考订出这个粟特文残本到底
是什么经典。1933年,法国著名东方学家 P. 戴密微指出,粟特
文本中有「大乘头陀经」的提法,经中出场的人物是「心王菩萨」,
另外,从该经的内容与倾向,都可以肯定它就是《大正藏》第八十
五卷所收《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戴密微的文章可参见 E.
Benveniste P. Demieville,'Notes sur le fragmant sogdien du Bud-dha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Journal Asiatique, Paris, 1933,
pp. 239-241。粟特文残本是白文,无注疏,所剩经文祇相当于
全经的三分之一弱。其首部与《大正藏》所收汉文本尾部之间还有
大段缺失,并不能直接衔接。但戴密微根据两个本子的若干相
似之处,正确地判断出它们为同一经典。应该说,戴密微的上述
研究是很卓越的。其后,学术界对粟特文本《佛为心王菩萨说头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2a 页
陀经》的研究沉寂了几十年。1976年,英国的 D. N. MacKenzie
综合前人的研究,利用电脑对该文献重新研究,并译为英文。可
参见 D. N. MacKenzie, The Buddhist Sogdian Texts of British Libray,
Acta Iranica 10 Tehran-Liege, 1976, Notes, pp.40-48。
值得注意的是该卷的完整编号为:B. M. Or. 8212(160)/
Stein Ch00353 号,从编号看,应为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得。
我们知道,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时,藏经洞剩馀文献已经调运
北京。但斯坦因仍然搞到敦煌王道士私自藏匿的500多卷藏经
洞文献,又从新疆等其他地方发掘到不少古文献。那么,该斯
ch353号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我怀疑它并非敦煌文献。从斯坦
因、伯希和的有关记录可知,由于王道士祇懂汉文,对其他文字
的典籍不甚重视。所以王道士最后藏匿的这批东西,祇能是他
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汉文文献。我认为,如果不是编号有误的话,
本号很可能是从其他地方发掘所得。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另一个汉文残本为伯希和所
得,编号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之伯2052号。王重民
《伯希和劫经录》中早有著录。亦为首全尾缺。与斯2474号相
比,不但首题、署名完全相同,所抄文字也在同一个地方截止,废
弃不要。所不同的是,伯2052号注疏不采用夹注形式,而是用
与正文同样大小的字抄写,以致正文、注疏混杂,不易区分。该
卷的抄写错误也较多。可以肯定,伯2052号实际是以斯2474
号为底本抄写的。这个本子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研究。
1993年,日本伊吹敦连续发表了四篇关于该文献的研究论
文:
《关于〈心王经〉——被译为粟特语的禅宗系伪经》,载《驹泽
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4号,1993年3月。
《关于〈心王经〉的思想》,载《亚洲文化与思想论丛》第2号,
综合前人的研究,利用电脑对该文献重新研究,并译为英文。可
参见 D. N. MacKenzie, The Buddhist Sogdian Texts of British Libray,
Acta Iranica 10 Tehran-Liege, 1976, Notes, pp.40-48。
值得注意的是该卷的完整编号为:B. M. Or. 8212(160)/
Stein Ch00353 号,从编号看,应为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得。
我们知道,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时,藏经洞剩馀文献已经调运
北京。但斯坦因仍然搞到敦煌王道士私自藏匿的500多卷藏经
洞文献,又从新疆等其他地方发掘到不少古文献。那么,该斯
ch353号是从哪里得到的呢?我怀疑它并非敦煌文献。从斯坦
因、伯希和的有关记录可知,由于王道士祇懂汉文,对其他文字
的典籍不甚重视。所以王道士最后藏匿的这批东西,祇能是他
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汉文文献。我认为,如果不是编号有误的话,
本号很可能是从其他地方发掘所得。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另一个汉文残本为伯希和所
得,编号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之伯2052号。王重民
《伯希和劫经录》中早有著录。亦为首全尾缺。与斯2474号相
比,不但首题、署名完全相同,所抄文字也在同一个地方截止,废
弃不要。所不同的是,伯2052号注疏不采用夹注形式,而是用
与正文同样大小的字抄写,以致正文、注疏混杂,不易区分。该
卷的抄写错误也较多。可以肯定,伯2052号实际是以斯2474
号为底本抄写的。这个本子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研究。
1993年,日本伊吹敦连续发表了四篇关于该文献的研究论
文:
《关于〈心王经〉——被译为粟特语的禅宗系伪经》,载《驹泽
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4号,1993年3月。
《关于〈心王经〉的思想》,载《亚洲文化与思想论丛》第2号,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3a 页
1993年11月。
《〈心王经〉复原——依据汉文残卷及粟特语译本》,载《亚洲
文化与思想论丛》第2号,1993年11月。
《关于〈心王经注〉的形成》,载《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2卷
第1号,1993年12月。
在上述文章中,伊吹敦先生对《心王经》及《心王经注》的产
生与思想作了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他当时看到的《心王
经》汉本均为残本,所以他依据斯2474号、伯2052号、斯ch353
号以及所能收集到的各种为其他典籍引用的《心王经》片断,拼
合在一起,力求复原出《心王经》的汉文全本。据说伊吹敦先生
本来并不是学习粟特语的,但为了能够对《心王经》进行研究,特
意下苦工夫学习粟特语。这种精神是很感人的。他的上述研
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引起人们进一步探究《心王经》的兴
趣。
其实,《心王经》的完整的汉文本还存在,即:
一、保存在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津艺4510号。该号首尾完
整,有引首。签题与首题均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其下
均有「土」字,应为敦煌净土寺藏经。该卷系白文,无注疏,抄写
工整,错误较少,在诸本中最可珍贵。
二、保存在中国北京图书馆的北新1569号。该卷首尾完
整,所抄除经文正文外尚有注疏。正文作大字,注疏除序为大字
外,其馀均为双行小字割注。虽有注疏,首尾题却没有提及注
疏,均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卷上」,但首题下又有注者署名
「五阴山空寺惠辩禅师注」。虽然首尾题均称「卷上」,但从经文
内容看,本号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分具足,所抄实际是一部
完整的经典。虽然有注疏,但仅注释了经文的前半部分(约二分
之一强),而后半部分(约二分之一弱)为白文,无注疏。综合上
《〈心王经〉复原——依据汉文残卷及粟特语译本》,载《亚洲
文化与思想论丛》第2号,1993年11月。
《关于〈心王经注〉的形成》,载《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2卷
第1号,1993年12月。
在上述文章中,伊吹敦先生对《心王经》及《心王经注》的产
生与思想作了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他当时看到的《心王
经》汉本均为残本,所以他依据斯2474号、伯2052号、斯ch353
号以及所能收集到的各种为其他典籍引用的《心王经》片断,拼
合在一起,力求复原出《心王经》的汉文全本。据说伊吹敦先生
本来并不是学习粟特语的,但为了能够对《心王经》进行研究,特
意下苦工夫学习粟特语。这种精神是很感人的。他的上述研
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引起人们进一步探究《心王经》的兴
趣。
其实,《心王经》的完整的汉文本还存在,即:
一、保存在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津艺4510号。该号首尾完
整,有引首。签题与首题均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其下
均有「土」字,应为敦煌净土寺藏经。该卷系白文,无注疏,抄写
工整,错误较少,在诸本中最可珍贵。
二、保存在中国北京图书馆的北新1569号。该卷首尾完
整,所抄除经文正文外尚有注疏。正文作大字,注疏除序为大字
外,其馀均为双行小字割注。虽有注疏,首尾题却没有提及注
疏,均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卷上」,但首题下又有注者署名
「五阴山空寺惠辩禅师注」。虽然首尾题均称「卷上」,但从经文
内容看,本号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分具足,所抄实际是一部
完整的经典。虽然有注疏,但仅注释了经文的前半部分(约二分
之一强),而后半部分(约二分之一弱)为白文,无注疏。综合上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4a 页
述情况,我认为抄录者所依据的底本实际是惠辩禅师注疏的一
个未完成本;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惠辩禅师本来就未能将该注
疏完成。该卷的抄写方式虽与斯2474号相同,但从行文特徵
看,本号与斯2474号、伯2052号显然并非从同一底本抄出。本
号错漏亦较少。
本号系北京图书馆善本部1988年搬库清理时被发现。发
现时该号与其他十馀号未编目敦煌文献等单独存放。因解放后
入藏北图的敦煌文献均有明确记录,而记录中不见该号,则该号
之入藏北图,应该在解放以前。但在解放前北京图书馆写经组
(1929~1936)所编纂的敦煌文献目录中亦无该号,则该号之
入藏,应在目录编成之后。我们知道,解放前袁观澜先生主掌馆
事时期,北京图书馆曾经派员赴西北收购敦煌文献,此号或属此
次所购之列。
三、保存在日本三井文库的藏本。该卷首尾完整,有引首。
除个别字外,其内容及抄写形态与北新1569号完全相同。卷尾
署「灵德」两字,应是抄写者姓名。
上述三号均为曾经流散在外的写卷,那么,有无伪卷的可能
呢?我认为不可能,理由如下:
首先,《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是经录虽有记载,实际早已
亡佚的典籍。现在英国、法国分别发现了该经的敦煌残本,而上
述三个完整本的前部分与残本完全吻合,后部分的不少文字可
以与其他典籍的引用文字相印證。这就完全排除后人伪造经文
的可能。
其次,从北京图书馆藏本的纸张、书法等诸种因素分析,该
卷确属敦煌九、十世纪的写本。
再次,从有关照片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北新1569号、津艺
4510号及三井文库藏本均为同一个人所抄写。亦即都是九、十
个未完成本;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惠辩禅师本来就未能将该注
疏完成。该卷的抄写方式虽与斯2474号相同,但从行文特徵
看,本号与斯2474号、伯2052号显然并非从同一底本抄出。本
号错漏亦较少。
本号系北京图书馆善本部1988年搬库清理时被发现。发
现时该号与其他十馀号未编目敦煌文献等单独存放。因解放后
入藏北图的敦煌文献均有明确记录,而记录中不见该号,则该号
之入藏北图,应该在解放以前。但在解放前北京图书馆写经组
(1929~1936)所编纂的敦煌文献目录中亦无该号,则该号之
入藏,应在目录编成之后。我们知道,解放前袁观澜先生主掌馆
事时期,北京图书馆曾经派员赴西北收购敦煌文献,此号或属此
次所购之列。
三、保存在日本三井文库的藏本。该卷首尾完整,有引首。
除个别字外,其内容及抄写形态与北新1569号完全相同。卷尾
署「灵德」两字,应是抄写者姓名。
上述三号均为曾经流散在外的写卷,那么,有无伪卷的可能
呢?我认为不可能,理由如下:
首先,《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是经录虽有记载,实际早已
亡佚的典籍。现在英国、法国分别发现了该经的敦煌残本,而上
述三个完整本的前部分与残本完全吻合,后部分的不少文字可
以与其他典籍的引用文字相印證。这就完全排除后人伪造经文
的可能。
其次,从北京图书馆藏本的纸张、书法等诸种因素分析,该
卷确属敦煌九、十世纪的写本。
再次,从有关照片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北新1569号、津艺
4510号及三井文库藏本均为同一个人所抄写。亦即都是九、十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5a 页
世纪时敦煌净土寺僧人灵德所抄。
所以,上述三卷均为真正的敦煌文献。
综上所述,现存《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共6号,从文字渊
源讲,可分为三个系统:
甲系统有3号,其中津艺4510号为白文;北新1569号、三
井文库本为注疏本。
乙系统有2号,斯2474号、伯2052号。
丙系统有1号,斯ch353号,粟特文译本。
另外,在《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一之《敦煌古逸经论章疏并古
写经目录.所藏者未详敦煌古写经目录》中还著录有「佛为王菩
萨说报陀经卷上(五阴山空寺惠辩禅师注一卷)」一号,显然是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的误写。从「空寺」这一名称看,它属
于甲系统。但它究竟是上述甲系统诸本之外的另一个本子,还
是即属北图、三井两本之一,尚需考證。
** 三 两个问题
*** 一、经文与注疏的卷数
依照《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等历代经录,本经为一卷。但现
除津艺本为一卷本外,其馀诸汉文本经名下均有「卷上」字样,显
示出二卷本、甚至三卷本的形态。该经到底是几卷呢?
由于署有「卷上」字样的诸本均为注疏本,且实际上经文本
身三分均已具足,即所抄的《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实际上已
经完整无缺。另外,目前在其他诸典籍中发现的有关该经的引
文均可在现存文本中找到出处。所以我认为该经本文已经具
足,该经之白文本原为一卷本,应无可疑。
至于诸注疏本首题之所谓「卷上」,我认为应是惠辩所加。
亦即惠辩考虑到注疏后,该经篇幅会大量增加,因此曾计划改勒
所以,上述三卷均为真正的敦煌文献。
综上所述,现存《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共6号,从文字渊
源讲,可分为三个系统:
甲系统有3号,其中津艺4510号为白文;北新1569号、三
井文库本为注疏本。
乙系统有2号,斯2474号、伯2052号。
丙系统有1号,斯ch353号,粟特文译本。
另外,在《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一之《敦煌古逸经论章疏并古
写经目录.所藏者未详敦煌古写经目录》中还著录有「佛为王菩
萨说报陀经卷上(五阴山空寺惠辩禅师注一卷)」一号,显然是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的误写。从「空寺」这一名称看,它属
于甲系统。但它究竟是上述甲系统诸本之外的另一个本子,还
是即属北图、三井两本之一,尚需考證。
** 三 两个问题
*** 一、经文与注疏的卷数
依照《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等历代经录,本经为一卷。但现
除津艺本为一卷本外,其馀诸汉文本经名下均有「卷上」字样,显
示出二卷本、甚至三卷本的形态。该经到底是几卷呢?
由于署有「卷上」字样的诸本均为注疏本,且实际上经文本
身三分均已具足,即所抄的《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实际上已
经完整无缺。另外,目前在其他诸典籍中发现的有关该经的引
文均可在现存文本中找到出处。所以我认为该经本文已经具
足,该经之白文本原为一卷本,应无可疑。
至于诸注疏本首题之所谓「卷上」,我认为应是惠辩所加。
亦即惠辩考虑到注疏后,该经篇幅会大量增加,因此曾计划改勒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6a 页
为上下两卷或上中下三卷。但由于该注疏本实际没有完成;或
者虽然完成,但没有传到敦煌。流传到敦煌的未完成本首题虽
然署为「卷上」,实际并没有分卷。僧人抄写该未完成的注疏本
时,考虑到首尾一致,便在尾题后也加上「卷上」两字,从而形成
我们目前所见的形态。
也就是说,该经的白文本为一卷;注疏本计划为两卷或三
卷,但没有完成。
*** 二、经文与注疏的作者
湛然在其所著《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三中说:
「头陀此云抖擞。此十二事皆为抖擞十二过故。今文即两
音俱举。放牧声者,三里之外,使童小牧声,不闻住处,堪修禅
观。世有滥用其言者,远放木橛,不闻堕声。得已复放,每夜至
三,是名头陀,绝放木声。如盐官忍禅师造《头陀经》云:『头为烦
恼头主。陀为陀汰烦恼。』此言虽谬,犹胜放木。如斯等例,江表
尤多。」。
在其《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中又说:
「次食中三准衣说之。头陀中放牧等者,三里外者,使童竖
牧声,不闻住处。世滥行之,一夜三度,远放木橛,不闻堕处,名
绝木声。如盐官忍禅师释头陀云:『头谓头主,陀谓汰。』谬何可
言!」而在《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中正有「头谓头主,陀为
汰」的说法。
伊吹敦先生引用这些资料,主张该「忍禅师」即禅宗五祖弘
忍(601~674)。他特别提出,该经曾为《修心要论》所引,而《修
心要论》虽然署名为弘忍著,实际是在弘忍弟子法如(638~689)
者虽然完成,但没有传到敦煌。流传到敦煌的未完成本首题虽
然署为「卷上」,实际并没有分卷。僧人抄写该未完成的注疏本
时,考虑到首尾一致,便在尾题后也加上「卷上」两字,从而形成
我们目前所见的形态。
也就是说,该经的白文本为一卷;注疏本计划为两卷或三
卷,但没有完成。
*** 二、经文与注疏的作者
湛然在其所著《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三中说:
「头陀此云抖擞。此十二事皆为抖擞十二过故。今文即两
音俱举。放牧声者,三里之外,使童小牧声,不闻住处,堪修禅
观。世有滥用其言者,远放木橛,不闻堕声。得已复放,每夜至
三,是名头陀,绝放木声。如盐官忍禅师造《头陀经》云:『头为烦
恼头主。陀为陀汰烦恼。』此言虽谬,犹胜放木。如斯等例,江表
尤多。」。
在其《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中又说:
「次食中三准衣说之。头陀中放牧等者,三里外者,使童竖
牧声,不闻住处。世滥行之,一夜三度,远放木橛,不闻堕处,名
绝木声。如盐官忍禅师释头陀云:『头谓头主,陀谓汰。』谬何可
言!」而在《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中正有「头谓头主,陀为
汰」的说法。
伊吹敦先生引用这些资料,主张该「忍禅师」即禅宗五祖弘
忍(601~674)。他特别提出,该经曾为《修心要论》所引,而《修
心要论》虽然署名为弘忍著,实际是在弘忍弟子法如(638~689)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7a 页
系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法如系的《导凡趣圣心决》也引用了《佛
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所以,该经很可能是直接接受了弘忍影
响的某个法如系弟子所作。。
我认为,从湛然的记述看,该忍禅师是盐官人,或曾长期在
盐官生活,应该没有问题。盐官,今浙江海宁。原名「海昌」,因
汉时在此设置盐官,故三国吴时改名为「盐官」。晋属杨州吴郡,
南宋、南齐因之。南陈兼置盐官郡,寻废郡。隋属杨州馀杭郡。
唐属江南道杭州。《头陀经》所以产生在盐官,与湛然批评的「江
表」一带学风自由应该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我们知道,五祖弘忍
是湖北黄梅人,年七岁从道信出家,先在黄梅双峰山修习,后移
居黄梅东山。至今没有发现他到江浙一带活动的记载。因此,
说「盐官忍禅师」即五祖弘忍,似乎比较牵强。
中国禅宗,在道信之前,都崇游方头陀行。从道信、弘忍时
代起,禅风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定住一处,农耕自食,过集体生
活。这与《头陀经》所主张的「出家、在家,四部弟子修行此法,十
八种物,自随己身。常行乞食,少欲知足。正中一食,不二时食。
从头陀时,日日十二时移,不乐本处。远离聚落,不近不远,空闲
静处,冢间树下,系念思惟」的观点相违甚大。因此,本经是否弘
忍门下所撰似乎可以再作研究。
至于注疏作者惠辩,僧史无载,生平不详。首题下他自称居
住于「五阴山」、「空寺」。所谓「五阴山」的意义,即注疏中所谓
「五阴烦恼是『大林薮』。无明厚重,不能觉察,名之为山也。」所
谓「空寺」即注疏中反覆阐述的「空性」、「空相」、「空寂」之理。在
敦煌文献伪经《大辩邪正经》与《观世音经赞》中,也都出现「五阴
山」这一名称,證明所谓「五阴山」、「空寺」云云都是假托的地名。
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所以,该经很可能是直接接受了弘忍影
响的某个法如系弟子所作。。
我认为,从湛然的记述看,该忍禅师是盐官人,或曾长期在
盐官生活,应该没有问题。盐官,今浙江海宁。原名「海昌」,因
汉时在此设置盐官,故三国吴时改名为「盐官」。晋属杨州吴郡,
南宋、南齐因之。南陈兼置盐官郡,寻废郡。隋属杨州馀杭郡。
唐属江南道杭州。《头陀经》所以产生在盐官,与湛然批评的「江
表」一带学风自由应该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我们知道,五祖弘忍
是湖北黄梅人,年七岁从道信出家,先在黄梅双峰山修习,后移
居黄梅东山。至今没有发现他到江浙一带活动的记载。因此,
说「盐官忍禅师」即五祖弘忍,似乎比较牵强。
中国禅宗,在道信之前,都崇游方头陀行。从道信、弘忍时
代起,禅风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定住一处,农耕自食,过集体生
活。这与《头陀经》所主张的「出家、在家,四部弟子修行此法,十
八种物,自随己身。常行乞食,少欲知足。正中一食,不二时食。
从头陀时,日日十二时移,不乐本处。远离聚落,不近不远,空闲
静处,冢间树下,系念思惟」的观点相违甚大。因此,本经是否弘
忍门下所撰似乎可以再作研究。
至于注疏作者惠辩,僧史无载,生平不详。首题下他自称居
住于「五阴山」、「空寺」。所谓「五阴山」的意义,即注疏中所谓
「五阴烦恼是『大林薮』。无明厚重,不能觉察,名之为山也。」所
谓「空寺」即注疏中反覆阐述的「空性」、「空相」、「空寂」之理。在
敦煌文献伪经《大辩邪正经》与《观世音经赞》中,也都出现「五阴
山」这一名称,證明所谓「五阴山」、「空寺」云云都是假托的地名。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第 328a 页
惠辩的注疏,行文自由,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部分僧人的「六经
注我」的学风。伊吹敦先生指出该注疏与敦煌遗书中金刚藏菩
萨注《金刚般若经注》及《观世音经赞》存在亲缘关系。此外,我
们可以看到它还受到《维摩诘经》的强烈影响。
注我」的学风。伊吹敦先生指出该注疏与敦煌遗书中金刚藏菩
萨注《金刚般若经注》及《观世音经赞》存在亲缘关系。此外,我
们可以看到它还受到《维摩诘经》的强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