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699c 页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二十七 密
沙门 守其等奉 敕挍勘

*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此卷十九幅第六行此四果位对治
(之下)三结馀位不尔(乃至九行)及欲漏(四十字)
国宋二本并错重写丹本中作四法
馀位不尔谓预流果对治见瀑流轭
见取戒禁取及后二身系一来果对
治欲瀑流轭取及初二身系一分不
还果对治欲瀑流轭取及前二身系
(五十八字)乃正文也。

* 廉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

此卷十九幅第二十行他心智不相
(之下)(字之上)国本丹本皆有道无愿
相应法(乃至)及空不相应(等)凡七十二
行文此宋本中无者脱之耳今依二
本加之又为看旧宋藏论者具录其
文于左。

他心智不相应道无愿相应法此无
愿相应非他心智是他聚故有法他
心智相应亦无愿谓二相应法即无
漏他心智俱生聚中除他心智及无
愿三摩地诸馀心心所法此法是何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0a 页
谓八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寻伺及心
有法非他心智相应亦非无愿谓他
心智不相应无愿无愿不相应他心
智及诸馀心心所法色无为心不相
应行此中他心智不相应无愿者谓
苦集无愿及他心智不相应道无愿
此非他心智相应是他聚故亦非无
愿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无愿
不相应他心智者谓有漏他心智此
非无愿相应是他聚故亦非他心智
相应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诸馀
心心所法者谓空无相俱生聚中心
心所法及他心智不摄不相应有漏
心心所法此俱不相应是也聚故色
无为心不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
心不相应行此俱不相应无所缘故
对念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正思惟
正精进正念正定亦尔者如他心智
对无愿有四句此对六觉支四道支
亦尔。

诸法他心智相应彼法巳知根相应
耶荅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他心
智相应非巳知根谓巳知根所不摄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0b 页
他心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具知根
所摄他心智相应及有漏他心智相
应心心所法此法他心智相应非巳
知根是他聚故有法巳知根相应非
他心智谓巳知根所摄他心智及他
心智不摄不相应巳知根相应法此
中巳知根所摄他心智者谓修道中
无漏他心智此与巳知根相应非他
心智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及他心
智不摄不相应巳知根相应法者谓
修道中苦集灭智俱生聚及他心智
所不摄道智俱生聚中心心所法此
与巳知根相应非他心智是他聚故
有法他心智相应亦巳知根谓巳知
根所摄他心智相应法此法是何谓
修道中无漏他心智相应法即此相
应八无漏根及彼相应馀非根心所
法有法非他心智相应亦非巳知根
谓巳知根所不摄他心智及他心智
巳知根不摄不相应诸馀心心所法
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此中巳知根所
不摄他心智者谓具知根所摄他心
智及有漏他心智此非他心智相应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0c 页
自性与自性不相应故亦非巳知根
相应是他聚故及他心智巳知根不
摄不相应诸馀心心所法者谓未知
当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他心智不
摄不相应具知根俱生聚心心所法
他心智不摄不相应有漏心心所法
此俱不相应是他聚故色无为心不
相应行者谓一切色无为心不相应
行俱不相应无所缘故对具知根亦
尔者如他心智对巳知根有四句此
对具知根亦尔。

诸法世俗智相应彼法苦智乃至正
定相应耶荅不尔设法苦智乃至正
定相应彼法世俗智相应耶荅不尔
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苦智乃至正定
皆无漏故。

诸法苦智相应彼法集智相应耶荅
不尔设法集智相应彼法苦智相应
耶荅不尔对灭道智无相三摩地亦
尔所以者何非一心故行相异故或
所缘异故。

诸法苦智相应彼法空三摩地相应
耶荅应作四句义不定故有法苦智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1a 页
相应非空谓苦智相应空及空不相
应苦。

* 逸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九十


此卷第二十三幅第十六行戒禁取
(之下)善及染污(乃至)故说命根缘缘识
三界四部随眠随增(等)一百四十六
字者即是此论第八十七卷卷末文
耳宋本错写焉此中二本即云此四
宁是前际分别荅此四皆于现在事
转待未来故立前际名或有说者此
四皆缘先所闻教谓彼外道先闻自
师所说至教要由如是荅他所问生
不死天彼不死天要由如是荅问故
得故此四种皆是前际分别见摄如
是四种前际分别不死矫乱依怖妄
语邪见无知愚钝事起此一百九字
乃正文也。

* 逸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二百

初三幅第七行有过失(之下)二本无故
作是念此亦有色亦无色我死后有
(乃至)俱有过失(等)凡八十五字宋本
错重写耳今依二本删之。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1b 页

十七幅第六行此二俱(之下)谤因等(之上)
二本有入断见品以执无故有说入
二品由执我常(等)十七字宋本无者
脱耳今依二本补之。

十八幅第二十一行皆常见摄(之下)
现法涅槃(之上)二本有故即常见品七
断灭论断见摄故即断见品十七字
宋本无者脱耳今依二本足之。

十九幅初二行云一者有见(之下)一切
(之上)二本有二者无见如次摄入常
断见品师子吼经说十七字宋本无
者脱耳今依二本补之。

二十二幅十二三行定有前心为因
(之下)引后(之上)二本有引起将命终位无
极缘缘正死时心定能(等)十六字宋
本无者脱耳今依二本补之。

* 渭函 分别功德论第五卷

按此论丹藏为四卷开元录云四卷
而注云或三卷或五卷者但分卷有
异耳文无增减焉录有注叙云右此
一论释增一阿含经义从初序品至
弟子品过半释王比丘即止法上录
云竺法护译者不然此中牒经解释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1c 页
文句并同本经似与增一阿含同一
人译而馀录并云失译且依此定僧
祐录云迦叶阿难撰者此亦不然如
论第一卷中引外国师及萨婆多说
故知非是二尊所撰。

* 渭函 十八部论(开元录云新为失译附秦录)

按此论者宋藏中错重写彼部异执
论名为十八部论故今取此国本为
正开元录云右十八部论群录并云
梁代三藏真谛所译今详真谛三藏
巳译十八部论不合更译部异执论
其十八部论初首引文殊问经分别
部品后次云罗什法师集后方是论
若是罗什所翻秦时未有文殊问经
不合引之置于初也或可准别录中
文殊问经编为失译秦时引證此亦
无疑若是真谛再译论中子注不合
有秦言之字详其文理多是秦时罗
什译出诸录脱编致有疑焉其真谛
十八部疏即部异执疏是虽有斯理
未敢指南后诸博闻请求实录。

* 观函 菩萨本缘经卷上

右经第三幅十四行鹿群威猛(之下)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2a 页
本有如我曾闻菩萨往昔以恚因缘
堕于龙中(乃至)五谷临熟遇天恶雹(等)
凡二十六行四百四十二字国本宋
本所无者今捡彼文则是此经下卷
龙品第八之文丹藏错乱妄置于兹
耳故今不取。

* 惊函 杂宝藏经卷第五

右经此卷第二幅贾客造舍供养佛
生天缘(之下)丹本有贫人以[麨]团施见
获报缘(乃至)乾陀卫国王治故塔寺得
延命缘等六缘国本宋本并无者今
捡此六缘则前第四卷初巳有之丹
本错乱重写于兹耳故今不取。

* 画函 金七十论三卷

按开元录亦名僧伽论或为二卷云
右一论外道迦毗罗仙人造明二十
五谛所谓数论经中云迦毗罗论是
也又长房内典二录真谛译中有金
七十论二卷复有僧伽论三卷二目
俱存者误也此论及胜宗十句义论
者非是佛法而诸外道宗以此数胜
二论为上欲令博学而破邪现正之
者先须委悉异道之宗故译出之恐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2b 页
其失而不传故编入藏中耳。

* 右函 神州三宝感通录三卷

此录上卷宋本与二本大异捡之宋
本错将宣律师感通录一卷为此上
卷耳今依二本正之又为看旧宋藏
者具录正文于左。

***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   右
唐麟德元年终南山释道宣 撰

夫三宝利见其来久矣但以信毁相
𥪰故有感应之缘自汉洎唐年馀六
百灵相盻向群录可寻而神化无方
待机而扣光瑞出没开信于一时景
像垂容陈迹于万代或见于既往或
显于将来昭彰于道俗生信于迷悟
故撮举其要三卷成部云。

初明舍利表塔次列灵像垂降后引圣寺瑞经
神僧。

初明舍利表塔昔如来行乞有童
子戏于路侧以沙土为米面逆请
以土面奉佛因为受之命侍者以为
土浆涂佛住房足遍南面记曰此童
子者吾灭度后一百年王阎浮提空
中地下四十里内所有鬼神并皆臣属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2c 页
开前八塔所获舍利于一日夜役诸
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广如众经故不
备载(此土即之东境故塔现不足以疑)舍利西梵天言此
云骨身也(恐滥凡夫之骨故依本名而别之)


* 西𣈆会稽鄮塔缘一
* 东𣈆金陵长干塔缘二
* 石赵青州东城塔缘三
* 姚秦河东蒲坂塔缘四
* 周岐州岐山南塔缘五
* 周瓜州城东古塔缘六
* 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缘七
* 周洛州故都西塔缘八
* 周凉州姑臧县塔缘九
* 周甘州删丹县塔缘十
* 周𣈆州霍山南塔缘十一
* 齐代州城东古塔缘十二
* 隋益州福感寺塔缘十三
* 隋益州𣈆源县塔缘十四
* 雒县塔附
* 隋郑州起化寺塔缘十五
* 隋怀州妙乐寺塔缘十六
* 隋并州净明寺塔缘十七
* 隋并州榆社县塔缘十八
* 隋魏州临菑县塔缘十九
* 杂明神州山川藏宝等缘二十

初西𣈆会稽鄮塔者今在越州东三
百七十里鄮县界东去海四十里在县
东南七十里南去吴村二十五里案前
传云𣈆大康二年有并州离石人刘萨
何者生在畋家弋猎为业得病死[禾*(衡-行)]
见一梵僧语何曰汝罪重应入地狱
吾悯汝无识且放今洛下齐城丹阳
会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3a 页
王所造可勤求礼忏得免此苦既醒
之后改革前习出家学道更名慧达
如言南行至会稽海畔山泽处处求
觅莫识基绪达悲塞烦冤投告无地
忽于中夜闻土下钟声即迂记其处剡
木为𠛴三日间忽有宝塔及舍利从地
踊出灵塔相状青色似石而非石高
一尺四寸方七五层露盘似西域
于阗所造面开窗子四周天铃中悬
铜磬每有钟声疑此磬也绕塔身
上并是诸佛菩萨金刚圣僧杂类等
像状极微细瞬目注睛乃有百千像
现面目手足咸具备焉斯可谓神功
圣迹非人智所及也今在大木塔内
于八王日舁巡邑里见者莫不下拜
念佛其舍利者在木塔底其塔左侧
多有古迹塔侧诸暨县越旧都之地
以句章对鄮剡等四县为之诸暨东北
一百七里大部乡有古越城周回三里
地记云越之中叶在此为都离宫别馆
遗基尚在悉生豫章多在门阶之侧
行伍相当森竦可爱风雨晦朔犹
闻钟磬之声百姓至今多怀肃敬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3b 页
其迹繁矣诸暨西北百里新义乡有
许公岩地志云𣈆时高阳许询字玄
度与沙门支道林为友每相从历览
山水至此乃栖焉𣈆辟度为司徒椽徵
不就后诣建邺见者倾都刘恢为丹
阳尹有名当世日数造之叹曰今见
许公使我遂为轻薄京尹于郡立斋
以处之至于梁代此屋犹在许椽既
反刘尹尝至其斋曰清风朗月何尝
不恒思玄度矣句章县西南一百三十
里明乡有四明天台赤城瀑布等山
天下称最东北百四十里有沙塘道
广数丈入海百馀里地记云是秦皇
追安期先生于蓬莱至深而息故此
塘道至今宛然鄮县古城在句章东
三百馀里昔闽越所都其灵塔即县
界孝义乡也地志云阿育王造八万
四千塔此其一也宋会稽内史孟顗修
理之山有石坎方可三尺水味清淳
冬温夏冷舆地志云阿育王释迦弟
子能役鬼神一日夜于天下造佛骨
宝塔八万四千皆从地出案𣈆沙门
竺慧远云东方两塔一在于此一在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3c 页
彭城今秣陵长干又是其一则有三
矣今以经验亿家一塔计此东夏理
多不疑且见杨越即有二塔广袤九
域故有之焉会稽记云东𣈆丞相
王导云初过江时有道人神彩不凡
言从海来相造昔与育王共游鄮县
下真舍利起塔镇之育王与诸真人
捧塔飞行虚空入海诸弟子攀引一
时俱堕化为乌石石犹人形其塔在铁
围山也大守褚府君云海行者述岛
上有聚乌石作道人形颇有衣服褚
令凿取将视之石文悉如袈裟之状
东海不远岛上是徐偃王避地之处
宫郭古基宛然昔周穆西巡登昆
崙山偃王乃有统焉穆王闻之驰还
日行万里偃王避之于此𣈆孙恩作
逆寄仙妖以惑众筑城自卫其处犹
存梁祖普通三年重其古迹建木浮图
堂殿房廊周环备满号阿育王寺四
面山绕林竹葱翠花卉閒发飞走相娱
实闲放者之佳地也有碑颂之著作郎
[(厂@((既-旡)-日+口))*页]胤祖文寺东南三十五里山上有佛
右足迹寺东北二里山头有佛左足迹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4a 页
二所现于石上莫测其先寺北二里有
圣井其实深池鳗鱼俗号为鱼菩萨也
人至井所礼拜鱼随声出来贼过伪礼
鱼出贼便以刀斫之因断鱼尾自尔潜
隐鱼不时出有至心邀请礼拜者但
濆水而巳初有一僧闻塔来礼处所
荒凉持食为难有一老姥患脚来
为造食便去如是怪之去后私寻乃
入池内据量即鱼所化也其塔灵
异往往不一大略为瑞多现圣僧绕塔
行道每夕然灯于光影中现形在壁
旋转而行且列数条多则词费。

贞观十九年敏法师者禹[宋-木+儿]道胜历
览圣迹依然动神领徒数百来寺
一月敷讲经论士俗咸会夜中有人
见梵僧百馀绕塔行道以事告众
寺僧曰此事常有不足可怪自古至
今四大良日远近来寺建斋树福然
于夜中每见梵僧行道诵经赞
颂等相。

永徽无年会稽处士张太玄于寺礼
诵沙门智悦独与太玄连床而寝半
夜闻诵金刚般若了了分明二人静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4b 页
听形心欣泰乃至诵讫然契其相者
真寻视无形明知神授矣。

二东𣈆金陵长千塔者今在润州江
宁县故杨都朱雀门东南古越城东废
长干寺内昔西𣈆未统江南是称吴
国于长千旧里有古塔地即育王所
搆也依于邑里既崩子亮立孙琳执
政五凤中毁除佛寺此塔同湮而舍
利潜地吴平之后诸僧颇依故处而
居起塔三层既不得旧塔之基事迹
芜没莫之或识至。

东𣈆咸安二年简文立塔三层孝武
上金相轮露盘冥祥记云简文有意
兴搆未遂而崩即三层之塔疑是先立
至孝武太元末有并州西河沙门刘
慧达本名屑荷见于僧传来寻古塔
莫知其地乃登越城四望独见长干
有异气便往礼拜而居焉时于昏夕
每有光明迂记其处掘之入地丈许得
三石碑长六尺中央一碑凿开方孔
内有铁银金三函相重于金函内有
三舍利光明映彻及爪甲一枚又有
一发申可数尺旋则成螺光彩照曜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4c 页
咸以为育王之所藏也即从就塔北
更筑一塔孝武加为三层故寺有
两塔西边是育王古塔也丹阳尹王
雅奉五斗米道常谓宜黜佛法除毁
塔寺其日下诏令会稽王道子将雅
观焉时沙门正行舍利至雅拨翻其
钵而舍利附于器内终不坠落王更
贮清水燔香咒曰王丹阳酷不信法
世尊威灵愿有以津示应声光明焕然
腾发雅自此后虽未能精至终身不
复诬訾佛法梁大同中月犯五车老
人星见改造长干寺阿育王塔出舍
利发爪天子幸寺设大无碍法会下
诏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万物不得
齐其蠢生二仪不得恒其覆载故劳
逸异年欢𢡖殊日去岁失稔斗粟贵
腾民在困穷运臻斯滥原情察理或
有可矜下车问罪闻诸往诰责归元
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绳则自新无
路书不云乎与其杀不𦍬宁失不经易
曰随时之义大矣哉今真形舍利复
见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难遭之想今
出阿育王寺设无㝵会耆年童齿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5a 页
莫不欣悦如积饥得食如久别见亲
幽显归心远近颙仰士女霞布冠盖云
集同时布德𠃔叶人灵凡天下罪无
轻重皆赦除之今润州江宁故地伹有
󵫖基三层并刹佛殿馀则榛木荒丛
非人所涉示是古基而巳频有大虫
发塔基者多自死而草深人希惟有
𢙣兽于中产育或衔鹿而血污塔者
寻被打扑号叫惊人今去永安坊
张侯桥七八里余本住京师曲池日严
寺寺即隋焬所造昔在𣈆蕃作镇
淮海京寺有塔未安舍利乃发长于寺
塔下取之入京埋于日严塔下施铭于
上于时江南大德五十馀人咸言京师
塔下舍利非育王者育王者乃长
干本寺而不测其是非也至武德七
年日严寺废僧徒散配房宇官收
唯舍利塔无人守护寺墌属官事须移
徙余师徒十人配住崇义乃发掘塔
下得舍利三枚白色光明大如黍米
并爪一枚少有黄色并白发数十馀
有杂宝琉璃古器等总以大铜函盛
之捡无螺发又疑爪黄而小如人者寻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5b 页
佛倍人爪赤铜色今则不尔乃将至
崇义寺佛堂西南塔下依旧以大
石函盛之本铭覆上埋于地府余问󵫠
初南僧咸曰爪发梁武帝者
舍利则有疑焉埋之本铭置于其上据
事以量则长干佛骨颇移于帝里然
江南古塔犹有神异崇义所流盖蔑
如也故两述之矣伹年岁绵远后人
莫测略编斯纪以显厥缘云。

三青州古城寺塔者代历周秦莫知
其地石赵时佛图澄者在邺勒虎
敬重广置寺塔而少露盘方欲作之
澄曰临菑城中有阿余王寺犹有佛
像露盘在深林巨树下上有伏石可
寻而取也虎使求之依言指授入地
二十丈获之至邺阿余阿育声之转耳
须访故地处所故慧达在冥中告云雒
阳临菑建邺鄮县成都此五处并育王
塔礼者不入地狱故知此塔不虚名也
四河东蒲坂古塔者后秦姚略叔父
为晋王镇于河东古老传云蒲坂古
塔即阿育王所立也疑之屡有光现
依掘得佛骨于石函银匣中照耀殊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5c 页
常送以上略略乃亲迎睹于灞上今蒲
州东坂有救苦寺僧住立大像极宏
冠南古塔不树云。

五󵫚风岐山南古塔者在平原上南下
北高东去武亭州十里西去歧山县二
十里南去渭水三十里北去岐山二十
里一名马额山同坡山斯并在大山
之北南有小山东西而列中閒大谷南
与北别故号岐山岐即分也西北二十
馀里有凤泉泉在岐山之阳极高显
即周文时鸑鷟鸣于𡵲山斯地是也
饮此泉水故号凤泉又南飞至终南
之阴故渭南山下亦有凤泉又西南
飞越山至于河池今所谓凤州古
河池郡是也不可穷凤之始末且论
置塔之根原故隋高美其地泉仍就
置塔俯临目极诚为虚迥寺名久废
僧徒化往人物全稀塔将颓坏余往
观焉榛丛弥满虽无黍离之实深
切黍离之悲今平原上塔俗谚为阿
育王寺乡曰柳泉取其北山之旧号
耳周魏以前寺名育王僧徒五百及
周灭法厢宇外级唯有两堂独存隋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6a 页
朝置之名成实寺大业五年僧不满
五十人者废之此寺从废入京师宝昌
寺其塔故地仍为寺庄唐运伊始义
宁二年宝昌寺僧普贤慨寺被废没
诸草莽具状上请于时特蒙大丞相
见识昔曾经往览表攸然仍述本
由可名法门寺自尔至今武德二年薛
举称兵将事南及大宗率师薄伐初
度八十僧未有住寺宝昌寺僧惠素扫
洒凤泉以僧未配遂奏请住法门蒙
敕依奏便总住焉年岁既久殂落略
尽寺在孤城之中问其本起乃云大
业末年四方贼起诸乡在平原之上
无以自安乃共筑此城以防外[冗-几+祋]唐
初杂住未得出居延火焚之一切都
尽二堂馀烬燋黑尚存贞观五年岐
州刺史张亮素有信向来寺礼拜伹
见古基曾无上覆奏
敕望云宫殿以盖塔基下
诏许之因搆塔上尊严相显古老传云
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
闻之以贞观年中请开剖出舍利以示
人恐因聚众不敢开塔有敕并许遂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6b 页
依开发深一丈馀获二古碑并周魏之
所树也文不足观故不载录光相照烛
同诸舍利既出舍利通现道俗无数
千人一时同观有一盲人积年目冥急
努眼直视忽然明净京邑内外崩腾
同赴屯聚塔所日有数千舍利高出众
人同见于方骨上见者不同或见如玉
白光映彻或见绿色或不见者问众
人曰舍利何在时有一人以不见故
感激懊𢙉搥胸而哭众人悯之吊问
曰汝是宿作努力忏悔何用搥胸此
人见他烧指行供养者即以麻缠母
指烧之绕塔而走火盛心急来舍利
所欻然得见欢喜踊跃跳踯不觉指
痛火灭心歇还复不见显庆四年九月
内山僧智琮弘静见追入内语及育王
塔事年岁久远须假弘护上曰岂
非童子施土之育王耶若近有之则
八万四千之一塔矣琮曰未详虚实
古老传云名育王寺言不应虚又传
云三十年一度出前贞观初巳曾出
现大有感应今期巳满请更出之上
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可前至塔所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6c 页
七日行道祈请有瑞乃可开发即给
钱五千绢五十疋以充供养琮与给
使王长信等十月五日从京旦发六日
逼夜方到琮即入塔内专精苦到行
道久之未有光现至十日三更乃臂
上安炭就而烧香懔厉专注曾无异
想忽闻塔内像下振裂之声寻声往观
乃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塔内三像
足各放光赤白绿色缠绕而上至于
衡桷合成帐盖琮大喜踊将欲召僧
乃睹塔内畟塞僧徒合掌而立谓是
同寺须臾既久光盖渐歇冉冉而下
去地三尺不见群僧方知圣隐即召
来使同睹瑞相既至塔所馀光薄地
流辉布满赫弈润滂百千种光若有
旋转久方没尽及旦看之获舍利一
枚殊大于粒光明鲜洁更细寻视
又获七枚总置盘水一枚独转绕馀舍
利各放光明炫耀人目琮等以所感瑞
具状上闻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
绢三千疋令造󰼸等身阿育王像馀
者修补故塔仍以像在塔可即开发
出佛舍利以开福慧僧以旧材多杂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7a 页
朽故遂总换以柏编石为基㽵严轮
奂制置殊丽又下敕僧智琮弘静鸿
胪给名住会昌寺初开塔日二十馀人
同共下凿及获舍利诸人并见唯一不
见其人懊𢙉自拔头发苦心邀请哀
哭号叫声骇人畜徒自𠧨责终不可
见乃置舍利于掌虽觉其重不见
如初由是诸来谒者恐不见骨不敢
见其光瑞寺东云龙坊人敕使未至
前数日望寺塔上有赤色光周照远
近或见如虹直上至天或见光照寺
城丹赤如画且具以闻寺僧叹讶曰
舍利不久应开此瑞如贞观不异其
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
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渐内外光净馀
内小指于孔中恰受便得胜戴以示
大众至于光相变现不可常准于时
京邑内外道俗连接二百里閒往来
相庆皆称佛德一代光华京师大慈
恩寺僧惠满在塔行道忽见绮井
覆海下一双眼精光明殊大通召道
俗同视亦然皆慑然丧胆更不敢重
视显庆五年春三月下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7b 页
敕取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时周人
献佛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
阔四寸许黄紫色将往东都驾所
时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
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道僧曰此
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
还收入内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
疋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
镂穷奇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至二
月十五日奉
敕令僧智琮弘静京师诸僧与塔寺
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共藏舍利于
石室掩之三十年后非余所知后有开
瑞可续而广也。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二十七 (二十四张)
弗函 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五¶ 第 707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