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2a 页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一
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
***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大唐李氏都长安
自 高祖神尧皇帝武德元
年岁次戊寅。至皇帝贞元十六年庚辰之岁。
兼天后代凡经一百八十三载。传译缁素已
有四十六人。所出经律论及传录等。总四百
三十五部二千四百七十六卷(于中四百七部二千三百九十九卷
见在二十七部七十七卷访本未获)。
大唐沙门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三部三十八卷经论)
沙门释法琳(三部十三卷集论)
沙门释玄奘(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经律论记传)
沙门释道宣(八部八十一卷谱录传集)
沙门释玄应(一部二十五卷经律音义)
沙门释靖迈(一部四卷图纪)
沙门释智通(四部五卷经)
沙门伽梵达摩(一部一卷经)
沙门阿池瞿多(一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释玄恽(一部二十卷经集)
沙门释彦琮(一部六卷集议)
沙门那提(三部三卷经)
沙门若那跋陀罗(一部三卷经)
沙门地婆诃罗(一十八部三十四卷经论)
清信士杜行顗(一部一卷经)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2b 页 T55-0852.png
沙门释复礼(一部二卷论)
沙门释慧立(一部一十卷集传)
沙门释怀素(四部八卷戒本羯磨)
沙门佛陀多罗(一部一卷经)
沙门佛陀波利(一部一卷经)
沙门提云般若(六部七卷经论)
沙门释惠智(一部一卷赞颂)
沙门释明佺(一部一十五卷目录)
沙门实叉难陀(一十九部一百七卷经)
婆罗门李无谄(一部一卷经)
沙门弥陀山(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玄嶷(一部三卷集论)
沙门阿你真那(七部九卷经)
沙门释义净(六十一部又七部二百三十九卷经律论传律五十卷在阙本中述)
沙门菩提流志(五十三部一百一十卷经论)
沙门释爱同(一部一卷羯磨)
沙门释慧苑(一部二卷经音义)
沙门般剌蜜帝(一部一十卷经)
沙门释智俨(四部六卷经集)
沙门输波迦罗(四部一十四卷经)
沙门跋日罗菩提(四部七卷经又一部十卷经准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敕编入)
沙门释怀迪(一部一十卷经)
沙门释智升(五部二十五卷经录谶仪等)
沙门无能胜(三部四卷经)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2c 页 T55-0852.png
沙门法月(一部一卷经)
沙门大广智不空(一百一十一部一百四十三卷经律论内一卷失)
沙门般若(六部七十卷经)
沙门勿提提犀鱼(一部一卷经)
沙门尸罗达摩(二部十卷经)
沙门释灵邃奏撰(贞元释教录等)
沙门释圆照等(二部三十三卷经目录)
* 宝星陀罗尼经十卷(或八卷见内典录贞观三年二月于兴善寺出四年四月四日讫沙门法琳制序佛于大集会中重说此经即大集宝幢分是非重译也)
* 般若灯论释十五卷(龙树菩萨本分别明菩萨释见内典录贞观四年六月于胜光寺出至六年十月十七日毕沙门惠赜制序)
* 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或十五卷无著菩萨造见内典录贞观四年夏于胜光寺与般若灯论同时出至七年春讫敕太子右庶子李百药为序)
右三部三十八卷其本并在。
沙门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唐言作明知识。略云明友。或一云波颇。唐言光智。中印度人也。本刹利王种。姓刹帝利。十岁出家随师习学。诵一洛叉大乘经可十万偈。受具已后便学律藏。既通戒网心乐禅思。又随胜德修习定业。因修不舍经十三年。末后南游摩伽陀国。
那兰陀寺。值戒贤论师盛弘十七地论。因复听采。以此论中兼明小教。又诵一洛叉偈小乘诸论。波颇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通内外研精大小。传灯教授同侣所推。承化门人般若因陀罗跋摩等。学功树绩深达义纲。相继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3a 页 T55-0853.png
敕住兴善。释门英达莫不修造。自古教传词旨有所未喻者。皆委其宗绪检其同异。内计外执指掌释然。徵问相酬披解无滞。乃上简闻蒙引内见。躬传法理无爽对扬。䌽四十段并宫禁新纳一领。所将五僧加料供给。重频慰问劳接殊伦。至三年三月上以诸有非乐物我皆空。眷言真要无过释典。流通之极岂尚翻传。下。
诏所司搜[改-己+易]硕德兼闲三教备举十科者一十九人。于大兴善寺创开传译。沙门玄谟僧伽等译语。及三藏同学崛多律师證译。沙门法琳惠明惠赜慧净等执笔承旨。慇勤详覆审定名义具意成文。沙门慧乘法常惠朗昙藏智解智首僧辩僧珍道岳灵佳文顺等證义。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邦国公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参助诠定。右光禄大夫太府卿兰陵男萧璟总知监护。百司供送四事丰华。
诏所司搜[改-己+易]硕德兼闲三教备举十科者一十九人。于大兴善寺创开传译。沙门玄谟僧伽等译语。及三藏同学崛多律师證译。沙门法琳惠明惠赜慧净等执笔承旨。慇勤详覆审定名义具意成文。沙门慧乘法常惠朗昙藏智解智首僧辩僧珍道岳灵佳文顺等證义。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邦国公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参助诠定。右光禄大夫太府卿兰陵男萧璟总知监护。百司供送四事丰华。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3b 页 T55-0853.png
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仍赐颇物百段。馀承译僧有差束帛。波颇意在传法馀无挂怀。而时辈不询。或生异议云。颇侥倖时誉敢驰于后。故聚名达废讲经论。斯未是弘通者。时有沙门灵佳。卓荦拔群妙通机会。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颇逮投东夏情乖名利。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昔苻姚两代翻经学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意在明德同證信非徒说。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识者佥议攸同。后遂不行。时为太子染患众治无效。下 敕延颇入内一百馀日。亲问承对下。
帝旨。疾既渐降辞出本寺。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颇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度葱河来归震旦。经途所亘四万有馀。躬赍梵文望并翻尽。不言英彦有坠纶言。本志颓然雅怀莫诉。因而遘疾自知不救。分散衣资造诸净业。端坐观佛遗表施身。下。
敕特听。寻尔而卒于胜光寺。春秋六十有九 东宫下令给二十人。舆尸坐送至于山所。阇维既了。沙门玄谟收拾馀骸为之起塔于胜光寺。在乘法师塔东。即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有识同嗟。法轮辍轸群生无导。良可悲矣(内传录云于斯时也大集梵文将事广博陶津后代而恨语由唐化弘匠不行致使梵宝无由分布故十载之译三部献功可悲深矣今老覆叙中译时年月三年三月创译七年春功毕续高僧传云六年讫传录俱是宣修年月自矛楯也)。
帝旨。疾既渐降辞出本寺。赐绫帛等六十段并及时服十具。颇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度葱河来归震旦。经途所亘四万有馀。躬赍梵文望并翻尽。不言英彦有坠纶言。本志颓然雅怀莫诉。因而遘疾自知不救。分散衣资造诸净业。端坐观佛遗表施身。下。
敕特听。寻尔而卒于胜光寺。春秋六十有九 东宫下令给二十人。舆尸坐送至于山所。阇维既了。沙门玄谟收拾馀骸为之起塔于胜光寺。在乘法师塔东。即贞观七年四月六日也。有识同嗟。法轮辍轸群生无导。良可悲矣(内传录云于斯时也大集梵文将事广博陶津后代而恨语由唐化弘匠不行致使梵宝无由分布故十载之译三部献功可悲深矣今老覆叙中译时年月三年三月创译七年春功毕续高僧传云六年讫传录俱是宣修年月自矛楯也)。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3c 页 T55-0853.png
* 破邪论二卷(或一卷见内典录)
* 辩正论八卷(见内典录)
* 别传三卷(贞元新入目开元先禁断)
右三部十三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法琳。姓陈氏。颖川人。远祖随宦寓居襄阳。少而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郢从道问津。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而意在纲梗不营浮绮。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精会所归咸肆其抱。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气扬采飞方陈神略。随季承乱入关观化。流离八水顾步三秦。每以槐市仙宗互陈名宝。昔在荆楚梗概其文。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捡。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乃权舍法报。长发多年。外统儒门内希聃术。遂以义宁初岁。假被巾褐从其居馆。琳素通庄老谈吐清奇。道侣服其精华。膜拜而从游处。情契莫二共叙金兰。故彼所禁文词并用咨琳取定。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张伪葛妄之言诠题品录。武德初运还莅释宗。拥帙延光栖遑问道。以帝坏同归名教。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乃住京师济法寺。至武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太李孔之教行焉。武皇容其小辩朝辅未能抗也。时谓遵其邪径通废宏衢。莫不惧焉。乃下 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
* 辩正论八卷(见内典录)
* 别传三卷(贞元新入目开元先禁断)
右三部十三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法琳。姓陈氏。颖川人。远祖随宦寓居襄阳。少而出家游猎儒释博综词义。金陵楚郢从道问津。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而意在纲梗不营浮绮。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昼则承诲佛经。夜则吟览俗典。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精会所归咸肆其抱。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气扬采飞方陈神略。随季承乱入关观化。流离八水顾步三秦。每以槐市仙宗互陈名宝。昔在荆楚梗概其文。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捡。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乃权舍法报。长发多年。外统儒门内希聃术。遂以义宁初岁。假被巾褐从其居馆。琳素通庄老谈吐清奇。道侣服其精华。膜拜而从游处。情契莫二共叙金兰。故彼所禁文词并用咨琳取定。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张伪葛妄之言诠题品录。武德初运还莅释宗。拥帙延光栖遑问道。以帝坏同归名教。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乃住京师济法寺。至武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家国昌太李孔之教行焉。武皇容其小辩朝辅未能抗也。时谓遵其邪径通废宏衢。莫不惧焉。乃下 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4a 页 T55-0854.png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4b 页 T55-0854.png
诏京置三寺。唯立千僧。馀并放还桑梓。严。
敕既下莫敢致词。五众哀号于槁衢。四民顾叹于城市。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赖由震方出帝氛[吣-口+禾]廓清。素袭启闻薄究宗领。登即大赦还返神居。故佛日重朗于唐世又由琳矣。琳频逢黜陟誓结维持。道挫世情良资寡学。乃探索典藉隐括玄奥。撰辩正论八卷。颖川陈子良注之并制序。良文学雄伯奉儒戴释诱劝成则。其从如云。贞观初文帝舍终南山大和旧宫置龙田寺(龙田寺是大和宫之于大院今在翠微之南宫正院为大和寺今并合入翠微寺焉)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众所推美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三年。
敕波颇三藏。翻宝星经及般若灯论。召琳令执笔。承旨兼详覆名义。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要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誷上。
帝勃然下 敕沙汰僧尼。见有众侣宜依遗教。仍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奋发不待追徵。独诣公庭轻主徇理。乃絷以缧绁。下 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
敕既下莫敢致词。五众哀号于槁衢。四民顾叹于城市。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赖由震方出帝氛[吣-口+禾]廓清。素袭启闻薄究宗领。登即大赦还返神居。故佛日重朗于唐世又由琳矣。琳频逢黜陟誓结维持。道挫世情良资寡学。乃探索典藉隐括玄奥。撰辩正论八卷。颖川陈子良注之并制序。良文学雄伯奉儒戴释诱劝成则。其从如云。贞观初文帝舍终南山大和旧宫置龙田寺(龙田寺是大和宫之于大院今在翠微之南宫正院为大和寺今并合入翠微寺焉)琳性欣幽静。就而住之。众所推美举知寺任。从容山服咏歌林野。三年。
敕波颇三藏。翻宝星经及般若灯论。召琳令执笔。承旨兼详覆名义。至十三年冬有黄巾秦世英者。挟方术以要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阴陈。琳论谤讪皇宗。罪当誷上。
帝勃然下 敕沙汰僧尼。见有众侣宜依遗教。仍访琳身据法推勘。琳扼腕奋发不待追徵。独诣公庭轻主徇理。乃絷以缧绁。下 诏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4c 页 T55-0854.png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5a 页 T55-0855.png
陛下。琳答。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大唐光宅四海。九夷奉职八表形清。君圣臣贤不为枉滥。今。
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以惟念。
陛下。且琳所著辩正论。爰与书史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琳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遂不加罪。有。
敕移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因疾而卒。时年六十九。沙门惠序经理所苦。情结断金晓夕同衾慰抚承接。及命将尽在序膝上。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乃召诸关旁道俗。葬于山东之顶。高树白塔。勒铭志之。行路忘者知便下泪。琳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合三十馀卷。并金石击其风韵。缛绵缋其文思。流靡雅便腾焰弥穆。又善应机说导即事骋词。言会宫商义符玄藉。其秦世英竟以狂匿被诛。公私怪其死晚。刘李传氏相从化往。故其遗文往行可为万代宗辖矣。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见翻经图佛于四处十六会说显庆五年正月一日于玉华寺玉华殿译至龙朔三年十月二十日毕沙门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笔受)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见内典录第四出与姚秦罗什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年十月一日于坊州宜君县玉华宫弘法台译直中书杜行顗笔受)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与摩诃般若大明咒经等同本
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符。所以惟念。
陛下。且琳所著辩正论。爰与书史伦同。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琳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遂不加罪。有。
敕移于益部僧寺。行至百牢关菩提寺因疾而卒。时年六十九。沙门惠序经理所苦。情结断金晓夕同衾慰抚承接。及命将尽在序膝上。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乃召诸关旁道俗。葬于山东之顶。高树白塔。勒铭志之。行路忘者知便下泪。琳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合三十馀卷。并金石击其风韵。缛绵缋其文思。流靡雅便腾焰弥穆。又善应机说导即事骋词。言会宫商义符玄藉。其秦世英竟以狂匿被诛。公私怪其死晚。刘李传氏相从化往。故其遗文往行可为万代宗辖矣。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见翻经图佛于四处十六会说显庆五年正月一日于玉华寺玉华殿译至龙朔三年十月二十日毕沙门大乘光大乘钦嘉尚等笔受)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见内典录第四出与姚秦罗什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年十月一日于坊州宜君县玉华宫弘法台译直中书杜行顗笔受)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与摩诃般若大明咒经等同本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5b 页 T55-0855.png
*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见内典录今编入宝积当第十二会贞观十九年五月二日于西京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九月二日毕沙门智證笔受道宣證文)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见内典录是大集第十三分与旧方广十轮同本永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西京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六月二十九日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是华严经寿量品异译永徽五年九月二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说无垢称经六卷(见内典录第七译与罗什维摩经等同本永徽元年二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八月一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解深密经五卷(见内典录第二译与深密解脱解节相续解脱等并同本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于弘福寺译至七月十三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隋笈多缘生经同本永徽元年二月三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八月毕沙门大乘询笔受)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隋笈多等出者同本永徽元年五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惠立笔受)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罗什弥陀经等同本永徽元年正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询笔受)
* 甚希有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未曾有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十八日于终南翠微宫译沙门大乘钦笔受)
* 最无比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隋译希有挍量功德经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初出与决定业障经同本永徽五年六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谏王经同本贞观二十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见内典录是大集第十三分与旧方广十轮同本永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西京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六月二十九日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是华严经寿量品异译永徽五年九月二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说无垢称经六卷(见内典录第七译与罗什维摩经等同本永徽元年二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八月一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解深密经五卷(见内典录第二译与深密解脱解节相续解脱等并同本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于弘福寺译至七月十三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隋笈多缘生经同本永徽元年二月三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八月毕沙门大乘询笔受)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隋笈多等出者同本永徽元年五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惠立笔受)
*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罗什弥陀经等同本永徽元年正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询笔受)
* 甚希有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未曾有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十八日于终南翠微宫译沙门大乘钦笔受)
* 最无比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隋译希有挍量功德经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初出与决定业障经同本永徽五年六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谏王经同本贞观二十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5c 页 T55-0855.png
* 缘起圣道经一卷(见内典录第六出与贝多树下经等同本贞观二十三年正月一日于西京北阙内紫徽宫右弘法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隋崛多等出者同本显庆四年四月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耶舍崛多等出者同本显庆元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玄则笔受)
* 咒五首经一卷(见翻经图麟德元年正月一日于玉华寺玉华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初出与妙臂印幢陀罗尼同本永徽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九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持世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十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神察笔受)
* 六门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十九年七月十四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佛地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十九年七月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二年正月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见翻经图永徽三年四月四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隋崛多等出者同本显庆四年四月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二出与耶舍崛多等出者同本显庆元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玄则笔受)
* 咒五首经一卷(见翻经图麟德元年正月一日于玉华寺玉华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初出与妙臂印幢陀罗尼同本永徽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九月二十六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九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云笔受)
* 持世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十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神察笔受)
* 六门陀罗尼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十九年七月十四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佛地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十九年七月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二年正月九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见翻经图永徽三年四月四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6a 页 T55-0856.png
*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见翻经图龙朔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玉华寺玉华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菩萨戒本一卷(见内典录第三译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与昙无谶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大乘光笔受)
* 菩萨戒羯磨文一卷(见内典录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佛地经论七卷(见内典录亲光等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二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二月二十四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说贞观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年五月十五日毕沙门灵会明𤀹等笔受)
*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贞观十九年十月十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年正月五日毕沙门智證等笔受)
*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见翻经图最胜子菩萨造永徽九年二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晖笔受)
*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贞观十九年十月十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王法正理论一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林笔受)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三月二十八日毕沙门大乘光大乘云等笔受)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见内典录安惠菩萨释贞观二十年正月十七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闰三月二十九日毕沙门玄赜等笔受)
* 广百论本一卷(见内典录圣天菩萨造永徽元年六月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谋笔受)
* 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见内典录护法菩萨释永徽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于大慈
* 菩萨戒本一卷(见内典录第三译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与昙无谶等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大乘光笔受)
* 菩萨戒羯磨文一卷(见内典录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佛地经论七卷(见内典录亲光等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二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二月二十四日毕沙门大乘光笔受)
*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说贞观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年五月十五日毕沙门灵会明𤀹等笔受)
*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贞观十九年十月十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年正月五日毕沙门智證等笔受)
*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见翻经图最胜子菩萨造永徽九年二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晖笔受)
*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贞观十九年十月十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王法正理论一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林笔受)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永徽三年正月十六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三月二十八日毕沙门大乘光大乘云等笔受)
*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见内典录安惠菩萨释贞观二十年正月十七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闰三月二十九日毕沙门玄赜等笔受)
* 广百论本一卷(见内典录圣天菩萨造永徽元年六月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谋笔受)
* 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见内典录护法菩萨释永徽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于大慈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6b 页 T55-0856.png
* 摄大乘论本三卷(见内典录无著菩萨造第三出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北阙紫微殿西弘法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毕大乘魏笔受)
* 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陈真谛隋笈多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于北阙弘法院译至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毕大乘巍笔受)
* 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毕沙门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
* 辩中边论颂一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造龙朔元年五月一日于玉华寺嘉寿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辩中边论三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中边分别论同本龙朔元年五月十日于玉华寺嘉寿殿译至二十日毕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乘成业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业成就论同本永徽二年闰九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见内典录大域龙树菩萨造初出与义净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智仁笔受)
*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见内典录商羯罗主菩萨造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六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明𤀹笔受)
* 唯识二十论一卷(见翻经图世亲菩萨造第三出与元魏智希陈真谛出者同本龙朔元年六月一日于玉华寺庆福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唯识三十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成唯识论十卷(见内典录护法等菩萨造显庆四年闰十月于玉华寺云光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乘掌珍论二卷(见内典录清辩菩萨造贞观二年九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三日毕沙门大乘晖笔受)
* 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陈真谛隋笈多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于北阙弘法院译至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毕大乘巍笔受)
* 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一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毕沙门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
* 辩中边论颂一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造龙朔元年五月一日于玉华寺嘉寿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辩中边论三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中边分别论同本龙朔元年五月十日于玉华寺嘉寿殿译至二十日毕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乘成业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业成就论同本永徽二年闰九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见内典录大域龙树菩萨造初出与义净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智仁笔受)
*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见内典录商羯罗主菩萨造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六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明𤀹笔受)
* 唯识二十论一卷(见翻经图世亲菩萨造第三出与元魏智希陈真谛出者同本龙朔元年六月一日于玉华寺庆福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唯识三十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成唯识论十卷(见内典录护法等菩萨造显庆四年闰十月于玉华寺云光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乘掌珍论二卷(见内典录清辩菩萨造贞观二年九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三日毕沙门大乘晖笔受)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6c 页 T55-0856.png
* 大乘五蕴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第二出与五阴论同本贞观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观所缘缘论一卷(见内典录陈那菩萨造第二出与无相思尘论同本显庆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东都大内丽日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于北阙弘法院译沙门玄志笔受)
* 缘起经一卷(见翻经图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异译龙朔元年七月九日于玉华寺八柱亭译沙门神皎笔受)
* 本事经七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九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一月八日毕沙门靖迈神昉等笔受)
* 天请问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见内典录迦多衍尼子造第二出与旧八揵度论同本显庆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于京大内顺显阁译至五年五月七日于玉华寺毕沙门玄则笔受)
*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见内典录大采菽氏造显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九月十四日毕沙门大乘光等毕受)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见内典录舍利子说显庆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于玉华寺明月殿译至龙朔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毕沙门弘彦释诠等笔受)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见内典录提婆设摩造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于北阙弘法院译至八月八日于慈恩寺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见内典录筏苏密多罗造第二出与众事分阿毗昙同本显庆五年九月一日于玉华寺云光殿译至十月二十三日毕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见翻经图筏苏密多罗造龙朔三年六月四日于玉
* 观所缘缘论一卷(见内典录陈那菩萨造第二出与无相思尘论同本显庆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于东都大内丽日殿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于北阙弘法院译沙门玄志笔受)
* 缘起经一卷(见翻经图出增一阿含第四十六卷异译龙朔元年七月九日于玉华寺八柱亭译沙门神皎笔受)
* 本事经七卷(见内典录永徽元年九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一月八日毕沙门靖迈神昉等笔受)
* 天请问经一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辩机笔受)
*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见内典录迦多衍尼子造第二出与旧八揵度论同本显庆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于京大内顺显阁译至五年五月七日于玉华寺毕沙门玄则笔受)
*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见内典录大采菽氏造显庆四年七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九月十四日毕沙门大乘光等毕受)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见内典录舍利子说显庆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于玉华寺明月殿译至龙朔元年十二月十九日毕沙门弘彦释诠等笔受)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见内典录提婆设摩造贞观二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于北阙弘法院译至八月八日于慈恩寺毕沙门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见内典录筏苏密多罗造第二出与众事分阿毗昙同本显庆五年九月一日于玉华寺云光殿译至十月二十三日毕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见翻经图筏苏密多罗造龙朔三年六月四日于玉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7a 页 T55-0857.png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见内典录五百大阿罗汉等造显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四年七月三日毕沙门嘉尚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译与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元瑜等笔受)
*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译与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毕沙门元瑜笔受)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见内典录众贤造永徽四年正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五年七月十日毕沙门元瑜笔受)
* 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见内典录众贤造永徽二年四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二年十月二日毕沙门惠朗嘉尚等笔受)
* 入阿毗达磨论二卷(见内典录塞建陀罗造显庆三年十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三日毕沙门释诠嘉尚笔受)
* 五事毗婆沙论二卷(见翻经图法救造龙朔三年十二月三日于玉华殿译至八日毕沙门释诠等笔受)
* 异部宗轮论一卷(见翻经图世友造第三出与异论亦同本龙朔二年七月十四日于玉华寺庆福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闰五月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见翻经图惠月造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灵携笔受)
*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年奉敕于弘福寺翻经院撰沙门辩机承旨缀首秋七月绝笔)
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其本并在。
*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译与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元瑜等笔受)
*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译与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毕沙门元瑜笔受)
*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见内典录众贤造永徽四年正月一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五年七月十日毕沙门元瑜笔受)
* 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见内典录众贤造永徽二年四月五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二年十月二日毕沙门惠朗嘉尚等笔受)
* 入阿毗达磨论二卷(见内典录塞建陀罗造显庆三年十月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十三日毕沙门释诠嘉尚笔受)
* 五事毗婆沙论二卷(见翻经图法救造龙朔三年十二月三日于玉华殿译至八日毕沙门释诠等笔受)
* 异部宗轮论一卷(见翻经图世友造第三出与异论亦同本龙朔二年七月十四日于玉华寺庆福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见内典录永徽五年闰五月十八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
*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见翻经图惠月造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灵携笔受)
*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年奉敕于弘福寺翻经院撰沙门辩机承旨缀首秋七月绝笔)
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其本并在。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7b 页 T55-0857.png
沙门释玄奘。本名祎。俗姓陈氏。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官。又为缑氏人也。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拜江陵令解缨而返。即大业年。识者以为剋终隐沦之候故也。有四男奘最小。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机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尚犹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之曰。此公之扬乌也。其早惠如此。自后备通经奥。次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东都恒度便预其次。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录略无闲缺。睹诸沙弥剧谈掉戏。奘谓之曰。经不云乎。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一闻将尽再览无遗。时年十三也。其后隋代失御天下沸腾。昆季相携届于京邑住庄严寺。是时武德元年也。国基草创兵甲尚兴。所以京城未有讲肆。然绵蜀之中法事甚盛。遂与兄从之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停月馀日从之受学。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道振迦旃延论。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年满二十。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夏坐学律正篇七聚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7c 页 T55-0857.png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8a 页 T55-0858.png
敕所部诸国令供给传送。展转遂达迦湿弥罗国。斯并高昌曲王叶护可污之力也。奘周游五印遍师明匠。至如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声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初那烂陀寺大德师子光等。立中百论宗破瑜伽等义。奘曰。圣人作论终不相违。但学者有向背耳。因造会宗论三千颂。融会瑜伽中百之旨。先有南印度王灌顶师。名般若鞠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论七百颂。奘申大乘义破之。名制恶见论。千六百颂。诸师咸曰。斯论穷天下之勍寇也。何敌当之。又东印度拘摩罗王。因奘通化初开信门请问。诸佛何所功德。奘赞如来三身利物。因造三身论三百颂以赠之。王曰。未曾有也。顶戴归依。斯之三论义府幽奥。五印度境盛传流布。是知道风照著德行高明。学蕴三冬声驰万里。印度学人咸仰盛德。既曰经笥。亦称法将。小乘学徒号奘为木叉提婆。唐言解脱天。大乘法众号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斯乃高其德而传徽号。敬其人而议嘉名。又戒日大王五印臣伏。彼闻奘名遣人要请。奘初至止王即问云。闻彼支那国有秦王破阵乐歌之曲。秦王何人致此歌咏。奘曰。即今正国之。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8b 页 T55-0858.png
天子也。未登。
皇极之前封为秦王。是大圣人。揆乱反正恩沾六合故有斯咏。王曰。如此之人故天纵之为物主也。王于奘所尽心师敬。欲使芳音布于遐迩。故于曲女城施大论场。集五印度沙门婆罗门能言之士令奘立论。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氎衣一百具。悉皆不受。五印度境戒日王等。殷重请留用光玄化。奘志存弘益传于未闻。礭拟东旋拒而不受。王重请暂住观七十五日大施场相。事讫辞还王敕所部递送出境。并施象一头金银钱各数万。戒日拘摩罗等十八大国王流泪执别。奘便辞而不受。诸僧劝受象施。皆曰。斯胜相也。佛灭度来王虽崇敬种种布施。未闻以象用及释门。象为国宝今既见惠信之极矣。即纳象而返钱宝。然其象也其形圆大高可丈三长二丈许。上容八人并诸什物。缘国北旋出印度境。奘历游诸国观礼圣迹及感灵应。具如大唐西域记及续高僧传兼奘法师传等备显。奘于西域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六寸。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拟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拟桥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檀写真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拟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像银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四尺。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金佛像一躯
皇极之前封为秦王。是大圣人。揆乱反正恩沾六合故有斯咏。王曰。如此之人故天纵之为物主也。王于奘所尽心师敬。欲使芳音布于遐迩。故于曲女城施大论场。集五印度沙门婆罗门能言之士令奘立论。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氎衣一百具。悉皆不受。五印度境戒日王等。殷重请留用光玄化。奘志存弘益传于未闻。礭拟东旋拒而不受。王重请暂住观七十五日大施场相。事讫辞还王敕所部递送出境。并施象一头金银钱各数万。戒日拘摩罗等十八大国王流泪执别。奘便辞而不受。诸僧劝受象施。皆曰。斯胜相也。佛灭度来王虽崇敬种种布施。未闻以象用及释门。象为国宝今既见惠信之极矣。即纳象而返钱宝。然其象也其形圆大高可丈三长二丈许。上容八人并诸什物。缘国北旋出印度境。奘历游诸国观礼圣迹及感灵应。具如大唐西域记及续高僧传兼奘法师传等备显。奘于西域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六寸。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金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三尺三寸。拟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拟桥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檀写真像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拟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像银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四尺。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金佛像一躯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8c 页 T55-0858.png
帝城。初奘既度葱岭。先遣侍人赍表陈露达国化也。下。
敕流问。令早相见。行达于阗以象致死所赍经像交无运致。又上表请。寻下别。
敕。令于阗王给其鞍乘。既奉严敕驼马相运至于沙州。又蒙别敕。计其行程酬雇价直。并不受而还。自尔乘传二十许乘。以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邦之西。道俗相趋屯赴阗𨶮。数十万众如值下生。将欲入都人物諠拥取进不前。遂停别馆。通夕禁卫。候备遮断停驻道旁。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朱雀之都。亭驿二十馀里。列众拜谒动不得旋。于时驾幸洛阳。奘乃留诸经像送弘福寺。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四部諠哗又倍初至。当斯时也。复感瑞云现于日北。团团如盖红白相映。当于像上。显发轮光既非绕日。同共嗟仰从午至晡。像入弘福方始歇灭。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部归承。当此一期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谒帝于洛阳
敕流问。令早相见。行达于阗以象致死所赍经像交无运致。又上表请。寻下别。
敕。令于阗王给其鞍乘。既奉严敕驼马相运至于沙州。又蒙别敕。计其行程酬雇价直。并不受而还。自尔乘传二十许乘。以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届于京邦之西。道俗相趋屯赴阗𨶮。数十万众如值下生。将欲入都人物諠拥取进不前。遂停别馆。通夕禁卫。候备遮断停驻道旁。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朱雀之都。亭驿二十馀里。列众拜谒动不得旋。于时驾幸洛阳。奘乃留诸经像送弘福寺。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四部諠哗又倍初至。当斯时也。复感瑞云现于日北。团团如盖红白相映。当于像上。显发轮光既非绕日。同共嗟仰从午至晡。像入弘福方始歇灭。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部归承。当此一期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谒帝于洛阳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一¶ 第 859a 页 T55-0859.png
天颜。谈叙真俗无爽。帝旨。从卯至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上即事戎旃问罪辽左明旦将发。下敕同行。固辞疾苦。不违其请。先是中印度菩提寺僧三人送经初至。下敕普请京城设斋。仍于弘福寺译大严等经。不久之间奘信又至。乃。
敕且停待到方译。既见洛宫深沃虚想。即陈翻译探擢贤明。上曰。法师唐梵具瞻词理通敏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奘曰。昔二秦之译门徒三千。虽复翻传犹恐后代无闻怀疑乖信。若不搜举同奉玄规。岂以褊能妄参朝委。频又固请。乃蒙降许。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一
敕且停待到方译。既见洛宫深沃虚想。即陈翻译探擢贤明。上曰。法师唐梵具瞻词理通敏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奘曰。昔二秦之译门徒三千。虽复翻传犹恐后代无闻怀疑乖信。若不搜举同奉玄规。岂以褊能妄参朝委。频又固请。乃蒙降许。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