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祖法师传第一¶ (自动笺注)
三藏記集傳下卷第十五
建初寺沙門僧祐
*法祖法師第一
*道安法師第二
*慧遠法師第三
*道生法師傳第四
*佛念法師第五
*法顯法師第六
*智嚴法師傳第七
*寶雲法師第八
*智猛法師傳第九
*法勇法師傳第十
***法祖法師第一
帛遠字法祖
本姓萬氏
河內人
父威達以
儒雅知名
州府辟命不行祖少發道心
出家辭理切至
不能奪。
改服從道
才思俊徹敏朗絕倫
誦經日八九千言。
方等妙入幽微
世俗墳索多所該貫
長安造築精舍
講習為業。
白黑稟受
幾出千人
晉惠之末。
太宰河間王顒關中
虛心敬重
待以師友之敬。
每至閑辰靖夜
談講道德
于時西府初建俊乂甚盛。
能言
之士咸服其遠達祖見群雄交爭干戈
方始
志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
張輔秦州
刺史隴上
祖與之俱行。
以祖名德顯著
眾望所歸
欲令反服為己僚佐
固志
移。
由是結憾。
先有州人管蕃與祖論議
屈於祖蕃。
深銜恥恨每加讒搆祖。
行至
縣。
忽語道人弟子云。
我數日對當至。
便
辭別素書
分布經像資財都訖。
明晨
共語
忽忤輔意。
輔使收之行罰眾咸
怪惋。
祖曰。
我來畢對
宿命久結非今事
也。
乃呼十方佛。
前身罪緣歡喜畢對
從此以後與輔為善知識
無令殺人之罪。
鞭之五十。
奄然命終
輔後具聞其事方
惋恨
初祖道化之聲被於關隴
崤[山*(凵@(口*了*又))]之右奉之若神。
戎晉嗟慟行路流涕
隴上羗胡
精騎五千將欲迎祖西歸
中路聞其遇害
悲恨不及
眾咸憤激
欲復祖之讎。
遣軍
上隴
羗胡輕騎逆戰
天水帳下督富整。
遂因忿斬輔。
群胡既雪怨恥。
稱善而還
共分祖尸各起塔廟。
輔字世偉南陽人
張衡之後雖有才解。
而酷不以理。
橫殺天水太守封尚。
百姓疑駭
因亂而斬焉
管蕃亦卒以傾險致敗。
少時一人
姓李名通死而更蘇云。
祖法師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經云。
講竟應往忉利天
又見祭酒王浮。
一云道士基公。
次被鎖械。
懺悔
昔祖平素之日。
與浮每爭邪正
浮屢屈。
既意不自忍。
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
殃有所歸
故死方思悔孫綽道賢論。
法祖疋稽康。
論云。
釁起於管蕃中散禍作於鍾會二賢
並以俊邁之氣昧其圖身之慮。
栖心事外輕世招患治不異也。
見稱如此
博涉多閑。
善通胡漢之語。
常譯惟逮弟子五部僧等三部經。
又注首楞嚴經
又言。
別譯數部小經值亂零失不知其名。
弟法作亦少有令譽
博士不就
年二十五出家
深洞佛理
關隴知名
梁州刺史張光以作兄不肯反服輔之所殺。
又逼作令罷道。
執志堅貞以死為誓遂為所害。
春秋五十有七。
放光波若經及著顯宗論等。
字景武
江夏人
後為武都楊難敵所圍。
發憤而死。
晉惠之世。
又有優婆塞衛士度。
出道波若二卷
士度司州汲郡汲人
陸沈寒門安貧樂道
常以佛法為心當其亡日
清淨澡漱誦經千餘言。
然後蓋衣尸臥奄然而卒
***道安法師第二
釋道安
本姓衛
常山扶柳人也。
年十二出家
神性聰敏形貌至陋。
不為師之所重。
驅使
公元291年
田舍至于三年
執勤就勞曾無怨色
篤性
齋戒無闕。
數歲之後方啟師求經。
師與辯
意經一卷
五千餘言
安齎經入田。
因息尋
覽。
暮歸以經還師
復求餘經
師曰。
咋經不
讀。
今復求耶。
對曰。
即已闇誦
師雖異之而
信也。
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
可減萬言
齎之
如初
復還師。
執經覆之不差一字
師大
驚敬而異之。
後為受具戒恣其遊方
至鄴入
中寺佛圖澄
澄見而嗟歎
與語終日
眾見
形望不稱
咸共輕怪。
澄曰。
此人遠識非爾
儔也。
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謬
致使深義隱
沒未通。
每至講說唯敘大意轉讀而已
安窮
經典鉤深致遠
其所般若道行密迹
般諸經。
並尋文比句
起盡之義及析疑
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淵富妙盡玄旨
條貫
敘。
文理會通經義克明
自安始也。
又自漢
暨晉。
經來稍多。
傳經之人名字弗記
後人
追尋莫測年代
安乃總集名目其時人銓
品新舊撰為經錄。
眾經有據實由其功。
四方
學士競往師之。
受業弟子法汰慧遠等五百
餘人。
石氏之亂。
乃謂其眾曰。
今天災旱
𡨥賊縱橫
則不立散則不可。
遂率眾人
王屋机山
頃之渡河陸渾山木食
修學
俄而慕容俊陸渾
南投新野
議曰。
今遭凶年
不依國主法事難立。
又教
化之體宜令廣布
咸曰。
法師教。
乃令法汰
楊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風流法和
可以修閑。
安與弟子慧遠五百餘人
夜行
雷雨乘電光而進。
得人家見門
裏有一雙馬[打-丁+昴][打-丁+昴]間懸一馬[笐-〦+(兜-儿)]可容一斛
便呼林伯升
主人驚出
果姓林名伯升
謂是
神人厚相賞接
既而弟子問。
何以知其姓
字。
安曰。
兩木為林。
[笐-〦+(兜-儿)]容伯升也。
遂住襄陽
習鑿齒聞而詣之。
既坐而稱曰。
四海習鑿齒
安曰。
彌天釋道安
時人以為名答
鑿齒
常餉數十枚。
正值講坐
便手自割分。
盡人遍無參差者。
高平郗超遣使遺米千
石。
修書累紙深致慇懃
安答書曰。
捐米彌
有待之為煩。
鑿齒謝安書曰。
來此見釋
道安故是遠勝非常
道士師徒數百。
齋講
惓。
變化伎術
可以常人耳目
無重
大勢
可以群小參差
師徒肅肅
尊敬
洋洋濟濟
乃是由來未見其人。
理懷簡衷多所博涉
內外群書略皆遍覩
陽算數亦皆能通。
佛經故最是所長
作義乃
法蘭法祖輩。
統以大無不肯稍齊物等智
方中馳騁也。
恨不使足下見之。
其亦每言
得一足下
為時賢所重如此
安在
公元339年
十五載
歲常遍講放光經。
未常
闕。
桓沖要出江陵朱序西鎮
復請還襄陽
素聞其聲。
每云。
襄陽釋道安
名器
欲致之以輔朕躬。
後堅攻襄陽
朱序
獲於堅。
堅謂僕射權翼曰。
朕以十萬之師取
襄陽
唯得一人半
曰。
誰耶
堅曰。
安公
人。
習鑿齒半人也。
既至長安城五重寺。
僧眾數千人
大弘法化
初魏沙門依師為
姓。
故姓各不同
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
迦。
乃以釋命氏
後獲增一阿鋡經。
果稱四河
入海無復河名。
四姓沙門皆稱釋種
既懸
與經符。
為後式焉。
安外群書為文章。
長安中衣冠子弟為詩賦者。
依附致譽。
學生楊弘仲論詩風雅
皆有理致
初堅承石
氏之亂。
至是民戶富四方略定。
唯有東南
一隅未能抗服。
堅每與侍臣談話
未嘗不欲
平一江左
欲以晉帝為僕射
謝安侍中
平陽公融朝臣石越原紹。
切諫終不
能迴。
紹以安為堅所敬信
乃共請曰。
主上
有事東南
公何能不為蒼生一言耶。
出東苑。
命安昇輦同載
僕射權翼諫曰。
聞天子法侍中陪乘
道安毀形寧可
乘輿
懍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將
天下不易
輿輦之榮。
乃是為其臭腐
耳。
即勅翼扶之而登輿。
俄而顧謂安公曰。
將與公南吳越
六師巡狩
會稽
滄海
不亦樂乎
安對曰。
檀越應天御世
八州之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棲神無為
堯舜比隆
欲以百萬之眾求厥田下下
土。
東南地氣厲
舜禹遊而不反
皇適而弗歸。
貧道觀之。
愚心所同也。
陽公懿戚石越重臣
並謂不可
猶尚見拒。
輕淺
言必不允
厚遇敢不盡誠耳。
曰。
非為不廣
不足治也
將簡天心明大
所在耳。
順時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來言。
帝王省方之文乎。
安曰。
鑾駕必動。
可暫
洛陽
抗威畜銳傳檄江南
如其不服
伐之
未晚
不從
遂遣平陽公融精銳二十五
萬為前鋒
躬率步騎六十萬。
到頃晉遣征
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拒之。
堅軍大
崩。
晉軍還逐北三十餘里。
死者相枕
融馬
隕首
單騎而遁。
如所諫焉。
堅尋為慕
容冲所圍。
時安同在長安城內。
以偽建元二
公元358年
十一年二月八日
齋畢無疾而卒。
葬五給寺
中。
未終之前
王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
行將及人。
相與去乎。
曰。
如所言。
並行
吾有小債未了
不得俱去。
姚萇之得長安
也。
嘉故在城內。
與符堅相持甚久。
之問嘉曰。
得天下不。
答曰。
略得。
怒曰。
得當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斬之。
嘉所負債
者也。
萇死。
子略
方得殺堅稱帝。
所謂
得者也。
嘉字子年
隴西人
形貌鄙陋似若
不足
滑稽好語笑。
然不五穀清虛服氣
宗而事之。
往問善惡
嘉隨而應答
語則可笑
狀如調戲
辭似讖記
不可領解
事過皆驗。
嘉之死。
其日有人隴上見之。
法師潛契
神人
皆此類也。
初安羅什西域
共講
析微言。
安勸堅取之。
什亦遠聞其風。
謂是東
聖人
恒遙而禮之。
初安生。
便左臂上有一
皮。
廣寸許。
著臂如釧。
將可得上下
不得
出手而已
時人謂之印手菩薩
安終後二
餘年而什方至
什恨不相見
悲悵焉。
篤志經典務在宣法。
所請外國沙門僧伽
跋澄曇摩難提僧伽提婆等。
出眾經百
萬言
常與沙門法和銓定音字詳覈文旨
出眾經。
於是獲正。
孫興公名德沙門
目云。
釋道安博物多通戈經名理
其見述
於世如此
法和冀州人
凝靜操行
少與
安公同師受學
善能標朗論綱解悟疑滯
公所得群經常共校之。
後遊洛陽
又請提婆
重出廣說等經。
陽平寺。
年八十餘為偽晉
姚緒所請。
集僧齋講
勅其弟子曰。
俗內
煩惱苦累非一
無常甚樂。
正衣服遶塔
禮拜
還詣坐所
衣覆首。
忽然而卒。
時人
謂之知命
***慧遠法師第三
釋慧遠
本姓賈
鴈門樓煩人也。
弱而好書
秀發
年十三。
隨舅令狐遊學許洛
故少
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老莊
性度弘偉風鑒
朗拔
宿儒才彥莫不服其深致焉。
年二十
一。
欲度江東范宣子共契嘉遁
王路
有志不果
乃於關左遇見安公
一面盡敬
以為真吾師也。
投簪落飾忘質受業
既入
乎道厲然不群
常欲總攝綱維
大法為己
任。
精思諷持
以夜續晝
沙門曇翼
給以
燭之費。
安公聞而喜曰。
道士知人矣。
遠藉
慧解於前。
因資勝心於曠劫
故能神明英越
機鑒遐深
無生實相之玄。
般若中道之妙。
色空慧之祕。
門寂觀之要。
無微不析。
無幽
不暢
共理冥。
言與道合
安公常歎曰。
使道
東國其在遠乎。
後隨安公南遊樊河。
晉太
元之初。
襄陽失守
安公入關
遠乃遷于尋
陽。
葺宇廬岳
江州刺史桓伊
為造殿房。
儀形九流峻聳天絕
棲集隱倫吐納
異。
創建精舍洞盡山美却負香鑪之峯。
瀑布之壑。
石疊基即松栽構。
清泉環階
白雲滿室
復於寺內別置禪林
森樹湮凝石
莚落合。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氣肅焉。
遠聞
天竺佛影
欣感交懷
乃背山臨營築
龕室
妙算畫工淡釆圖寫
凝積空望似輕
霧。
暉相炳瞹若隱而顯。
傳寫京都莫不
歎。
於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
釋迦餘化於斯
復興
既而謹律息心之士。
絕塵清信之賓。
不期而至。
望風遙集
彭城劉遺民
鴈門周續
之。
新蔡畢頴之。
南陽宗炳
棄世遺榮
依遠
遊止
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前建立誓
西方
其文曰。
惟歲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
二十八日乙未。
法師釋慧遠
貞感幽冥宿
懷特發。
乃延命同志息心清信之士百有二
十三人
集於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
像前。
率以香華敬廌而誓焉。
惟斯一會
眾。
緣化之理既明。
三世之傳顯矣。
遷感
之數既符。
善惡之報必矣。
交臂潛淪
無常之斯切。
審三報之相催。
知嶮趣之
難拔
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霄勤仰思
攸濟者也。
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
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
苟求之無主則
茫何津。
今幸以不謀而僉心西境
叩篇開信
情天發。
乃機眾通於寢夢
欣歡百於子
來。
於是靈圖輝景神造
功由理諧事非
人運。
茲實天啟其誠冥數來萃者矣。
可不
心重精疊思以凝其慮哉。
然其景績參差
不一
雖晨祈云同夕歸悠𨽦。
即我師友
之眷。
可悲矣。
是以慨焉。
胥命整襟法堂
一心亭懷幽極
茲同人俱遊絕域
其有
驚出絕倫首登神界
則無獨善雲嶠
忘兼
全於幽谷
先進之與後升。
免思彙征之道。
然後妙覲大儀啟心貞照。
識以悟新形由化
革。
藉[(冰-水+〡)*夫]於中流
瓊柯詠言
靈衣
八極
香風窮年
體忘安而彌穆。
心超
樂以自怡
三塗而緬謝。
天宮長辭
眾靈繼軌
大息以為期。
究茲道也。
不弘哉。
司徒王謐護軍王默等。
欽慕
德。
致師敬。
修書曰。
年始四十七而衰同
耳順
遠答曰。
古人不愛尺壁而重寸陰
其所存似不存
長年
檀越既履順而遊。
佛理以御心。
因此而推復何羡於遐齡耶。
斯理久已得之
為復來訊耳。
初經流江東
多有未備。
禪法無聞律藏殘闕
遠大教本
憤慨道缺。
乃命弟子法淨等遠尋眾經。
踰越
沙雪曠載方還
皆獲胡本得以傳譯
每逢
西域一賓
懇惻諮訪
遣使入關
迎請
師解其擯事傳出禪經。
又請罽賓沙門僧伽
提婆出數經。
所以法經戒皆出廬山幾且
百卷
關中譯出十誦
餘一未竟
而弗
多羅亡。
遠常慨其未備。
及聞曇摩流支
遣書祈請
令於關中更出餘分。
十誦
一部具足無闕。
晉地獲本相至今外妙
關中勝說所以來集茲土者。
皆遠之力也。
外國眾僧咸稱漢地大乘道士
每至燒香
禮拜東向致敬
神理之跡。
未可測也。
常以支竺舊義未窮妙實
乃著法性論。
理奧
文詣。
羅什見而歎曰。
邊國未見經。
便闇與
理合
豈不妙哉。
翹勤弘道懍厲為法
每致
羅什訪覈經典
什亦高其勝心萬里響契。
姚略欽想風名嘆其才思
致書慇懃信餉歲
通。
贈以龜茲國細鏤雜變石像
申欵心。
姚嵩獻其珠像
釋論初出。
興送論并遺書
曰。
大智論新訖。
此既龍樹所作。
又是方等
旨歸宜為一序以宣作者之意。
然此諸道士
相推無敢動手
法師可為作序以貽後
學者
遠答云。
令作大智論序以申作者
之意。
貧道聞懷大非小渚所容。
汲深短綆
所測。
披省之日有愧高命。
又體羸多病觸事
有廢。
不復屬意已來其日爾久。
緣來告之
重粗綴所懷
至於研究之美。
當復寄諸明
德。
名高遠國如此
遠常謂大智論文
繁積初學難尋。
乃刪煩剪亂令質有體
二十卷
序致淵邈以貽學者
桓玄以震
主之威苦相近致。
乃貽書躬說勸令登仕
答辭堅正確乎不拔
志踰丹石終莫能屈
俄而玄欲沙汰眾僧教僚屬曰。
沙門有能申
述經誥暢說義理。
或禁行修整。
足以宣寄
大化
其有違於此皆悉罷遣
廬山道德
居。
不在搜簡之例初成帝時
庾氷輔政
以為
沙門敬王尚書令何充不應敬禮
悉同
門下承氷旨為駿。
同異紛然
莫能定。
及玄在姑孰欲令盡敬
乃書與遠具
述其意。
遠懼大法將墜。
報書懇切
以為袈裟
朝宗之服。
鉢盂廊廟之器。
又著沙門
敬王者論。
辭理精峻。
玄意感悟遂不果行
持法任。
皆此類也。
臨川太守謝靈運
負才
傲俗少所推崇
一相肅然心服
卜居
廬阜三十餘載。
不出山跡不入俗
送客
遊履
常以虎溪為界焉。
義熙末卒于廬山精
舍。
春秋八十有三。
遺命露骸下同草木
既而弟子收葬
謝靈運造碑墓側銘其遺德
焉。
初遠善屬文辭氣清越
席上談論精義
簡要
加以儀容端雅風釆灑落
圖像于寺
遐邇式瞻著論序銘讚詩書
集為十卷
十餘篇
見重於世。
***道生法師傳第四
竺道生
彭城人也。
家世仕子
父為廣慼
鄉里稱為善人
生幼而頴慧聰悟若神。
其父
知非凡器
愛而異之。
于時法太道人德業弘
懿乃携以歸。
依遂改服受學
既踐法門俊思
卓拔
披讀經文一覽能誦。
研味句義即自解
說。
是以年在志學便登講座。
探賾索隱思徹
淵泉
吐納辯辭珠玉
宿望學僧當世
名士
皆慮挫辭窮莫能抗敵
雖揚童之參玄
魯連之屈田巴無以過也。
年至具戒器鑒
日躋
講演之聲遍於區夏
王公貴勝聞風
造席
庶幾之士皆千里命駕
生風從容
於接誘。
其性烈而溫。
氣清而穆。
故豫在言
莫不披心焉。
初住龍光寺
下帷專業
隆安
公元411年
中移入廬山精舍。
幽棲七年以求其志。
常以
入道之要慧解為本。
鑽仰群經斛酌雜
論。
萬里隨法不憚嶮遠
遂與始興慧叡東安
慧嚴場慧觀
同往長安羅什受學
關中
公元409年
僧眾咸稱其秀悟
義熙五年還都因停京師
遊學積年備總經論
妙貫龍樹大乘之源兼
提婆小道之要。
博以異聞約以一致
乃喟
然而嘆曰。
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
言以
理。
入理則言息。
自經東流譯人重阻
多守
滯文鮮見圖義。
忘筌取魚則可與言道矣。
於是校練空有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報及
頓悟義。
籠罩舊說妙有淵旨
守文之徒多
生嫌嫉。
與奪之聲紛然互起。
六卷泥洹
京都
剖析佛性洞入幽微
乃說阿闡提
人皆得成佛
于時涅槃經至此土。
孤明
先發獨見迕眾。
於是舊學僧黨以為背經邪
說。
譏忿滋甚
遂顯於大眾擯而遣之。
生於四
眾之中正容誓曰。
我所說反於經義者。
現身表厲疾。
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
捨壽之時據師子座
言竟拂衣而逝。
星行
公元430年
舟。
元嘉七年
投跡廬岳銷影巖阿
怡然
得。
山中僧眾咸共敬服
俄而涅槃經至于
京都
果稱闡提皆有佛性
前所說若合符
公元434年
契。
生既獲斯經。
尋即建講
宋元嘉十一年
冬十月庚子
廬山精舍昇于法座
神色
明德駿發
論議數番窮理盡妙。
觀聽之眾
莫不悟悅
法席將畢
忽見麈尾紛然而墜。
正容隱机而卒。
顏色不異似若入定
道俗
嗟駭遠近悲涼
於是京邑諸僧內慚自疚
信服
神鑒之至徵瑞如此
仍葬于廬山
之阜。
初生與叡公及嚴觀同齊名
時人
評曰。
生叡發天真
嚴觀窪流得。
慧義彭亨
進。
𡨥淵于默塞
生及叡公獨標天真之目。
秀出群士矣。
沙門法顯
師子國得彌
沙塞胡本
未及譯出而亡。
生以宋景平
十一月
龍光寺罽賓律師佛大什執
胡文。
于闐沙門智勝為譯。
此律照明蓋生之
功也。
關中沙門僧肇
始注維摩世咸翫味
生更發深旨顯暢新異
講學之匠咸共憲章
其所述。
維摩法華泥洹小品經義疏。
世皆
寶焉。
***佛念法師第五
竺佛念
涼州人也。
弱年出家
志業堅精
和內朗。
通敏之鑒。
諷習眾經粗涉外學
倉雅詁訓尤所明練
少好遊方備貫風俗
西河洞曉方語
華戎音義莫不兼解。
故義
學之徒雖闕。
洽聞之聲甚著。
符堅偽建元
之中。
外國沙門僧伽跋澄曇摩難提入長
安。
祕書郎趙政
請跋出婆須蜜經胡
本。
當時名德莫能傳譯。
眾咸推念。
於是
梵文
念譯胡漢。
斷疑音字方明
曇摩
難提又出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
念為宣譯
公元384年
并作經序。
至建元二十年
政復曇摩難提
出增一阿含及中阿含。
長安城集義
沙門請念為譯。
敷析研覈二載乃訖。
二含
光顯念之力也。
至姚興弘始之初
經學甚盛。
念續出菩薩瓔珞十住斷結及出曜胎經中陰
經。
於符姚二代譯人之宗。
世高支謙
後莫踰於念。
關中僧眾咸共嘉焉。
後卒於長
安。
遠近白黑莫不歎惜
***法顯法師第六
釋法顯
本姓龔
平陽武陽人也。
法顯三兄
齠齓而亡。
其父懼禍及之。
三歲便度為沙
彌。
居家年病篤欲死。
送還寺。
信宿便
差。
不復肯歸。
母欲見之不能得為。
立小屋於
門外
以擬去來
十歲父憂
叔父以其母寡
不立逼使還俗
顯曰。
不以有父出家
也。
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耳。
叔父善其言乃
止。
頃之母喪
至性過人
葬事既畢仍即還寺。
常與同學數十人田中刈稻
時有飢賊欲
奪其穀。
沙彌奔走
唯顯獨留語賊曰。
欲須穀隨意所取。
但君等昔不布施
此生
飢貧。
今復奪人
來世彌甚
貧道豫為君憂。
相語耳。
言訖即還。
賊棄穀而去。
眾僧數百
莫不歎服
二十受大戒
志行明潔儀軌
公元399年
肅。
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求
晉隆安三年
與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
發自長安西
沙河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四顧茫茫莫測
所之
視日以准東西
人骨以標行路耳。
熱風惡鬼遇之必死。
顯任委命直過險
有頃葱嶺
冬夏積雪
有惡龍吐毒風
沙礫
山路艱危壁立千仞
有人石通
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餘梯。
又躡懸絙過河
十所。
仍度小雪山寒風暴起
慧景噤戰
能前。
語顯云。
吾其死矣。
卿可時去。
勿得俱
殞。
言絕而卒。
顯撫之號泣曰。
本圖不果命也。
奈何自力孤行
遂過山險
凡所經歷三十
餘國。
至北天竺
未至王舍城三十餘里有一
寺。
逼暮仍停。
明旦顯欲詣耆闍崛山
寺僧
曰。
路甚艱嶮且多黑師子亟經噉人。
何由
至顯曰。
遠涉數萬誓到靈鷲
寧可使積年
既至而廢耶。
雖有嶮難吾不懼也。
眾莫能
止。
乃遣兩僧送之。
既至山中
日將曛夕
遂欲停宿。
兩僧危懼之而還。
獨留山中
燒香禮拜
感舊跡如覩聖儀
至夜有三黑
師子
來蹲顯前䑛脣搖尾
誦經不輟一心
念佛
師子低頭下尾伏顯足前。
顯以手摩
之呪曰。
汝若欲相害。
待我誦竟。
若見試者可
便退去
師子良久乃去。
明晨還反路窮幽深
榛木荒梗禽獸交橫
正有一逕通行而已
至里餘。
忽逢一道人。
年可九十。
容服麁素
神明俊遠
雖覺其韻高。
不悟神人
進前
逢一年少道人
顯問
逢一老道人。
誰耶
答曰。
頭陀弟子大迦葉也。
顯方惋慨
良久
既至山前
有一大石橫塞室口。
不得
入。
顯乃流涕致敬而去。
又至迦施國。
精舍
白耳龍
與眾僧約。
國內豐熟皆有信効
沙門起龍舍并設福食
每至夏坐訖日。
化作一小蛇。
兩耳悉白。
眾咸識是龍以銅
盂盛酪置於其中
上座至下行之。
遍乃化
去。
年輒一出
顯亦親見此龍。
後至中天竺
摩竭提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天王寺
得摩
僧祇律。
又得薩婆多律抄。
阿毘曇心綖
經。
方等泥洹等經。
顯留三年
胡書胡語
書寫
於是經像寄附商客師子國
同侶十餘。
或留或亡。
顧影唯己。
常懷悲慨
忽於王像前。
商人以晉地一白團扇供養
不覺悽然下淚停二年
復得彌沙塞律長阿
含雜阿含及雜藏本並漢土所無。
既而附商
人大還東
舶有二百許人
值大暴風舶壞
水入。
眾人惶怖
即取雜物棄之。
顯恐商人
經像
唯一心念觀世音
歸命漢土眾僧。
大風晝夜十三日。
舶至下治舶竟前時
陰雨晦冥不知何之
唯任風而已
若值伏石
及賊萬無一全
行九十日。
達耶婆提國。
停五
月日
復隨他商趣廣州
舉帆月餘日。
中夜
忽遇大風
舉舶震懼
共議曰。
坐載此沙門
使我等狼狽
不可以一人令一眾俱亡。
推棄之。
法顯檀越厲聲商人曰。
若下
沙門
亦應下我。
不爾便當見殺。
漢地帝王
佛敬僧。
我至彼告王。
當罪汝。
人相視失
僶俛而止。
水盡糧竭。
唯任風隨流
忽至
岸見依然知是漢地
但未測何方
小船入浦。
尋村遇獵者二人
顯問
此何
地耶。
獵人曰。
青州長廣郡山南岸。
人還以告太守李嶷。
嶷素敬信
忽聞沙門
至。
躬自迎勞
顯持經像隨還。
頃之南歸
刺史請留過久。
顯曰。
貧道投身於不反之
地。
志在弘通
所期未果
不得久停
南造
師就外國禪師佛大跋陀
道場寺譯出六
泥洹摩訶僧祗律方等泥洹經綖經雜阿毘
曇心未及譯者
垂有百萬言。
顯既出大泥洹
流布教化
咸使見聞
一家失其姓名
朱雀門
世奉正化
自寫一部讀誦供養
無別經室。
雜書共屋。
風火忽起延及
家。
資物皆盡。
泥洹儼然具存
煨燼不侵
卷色無異
京師共傳
咸稱神妙
後到荊州
卒于新寺。
春秋八十有二。
眾咸慟惜。
其所
見風俗別有傳記
***智嚴法師傳第七
釋智嚴
不知何許人
弱冠出家
便以精勤
名。
納衣宴坐蔬食永藏。
志欲廣求經法
遂周
西域
進到罽賓遇禪師佛馱跋陀
志欲
法中國。
竭誠要請
跋陀嘉其懇至
遂共東
行。
於是踰涉雪山寒苦嶮絕飲氷茹木頻於
危殆
綿歷數載方達關中
依隨跋陀止於
安大寺
頃者跋陀橫為僧所擯。
嚴與西
徒眾分散出關
仍憩山東精舍
坐禪
公元416年
經力精修學。
晉義熙十二年
宋武帝西伐
安。
剋捷旋旆塗出山東
始興王恢從駕
遊觀山川至嚴精舍
見其同志二僧各坐繩
禪思湛然
恢至良久不覺
於是彈指三人
開眼
俄而還閉不與交言
恢心敬其奇。
耆老
皆云此三僧隱居積年。
未曾出山
恢即啟宋武延請還都
莫肯行者
屢請既
至。
二人推嚴隨行
恢道懷素禮事甚備
還都即住始興寺。
嚴性虛靜避囂塵。
恢乃
東郊之際更起精舍
枳園寺也。
前還
西域胡本眾經。
未及譯寫宋元嘉
年。
乃共沙門寶雲譯出普耀廣博嚴淨及四
天王三部經。
在寺不受別請
遠近道俗
而服之。
未出家時
常受五戒
有所虧犯
後入受具足。
常疑不得戒。
以為懼。
積年
禪觀不能自了
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
明達
羅漢比丘
具以事問羅漢
羅漢不敢
判決
乃為嚴入定
兜率宮彌勒
彌勒
稱得戒。
大喜躍。
於是歸行罽賓
無疾
而卒。
時年七十八。
外國之法。
得道僧無常與
凡僧別葬一處
嚴雖苦行絕倫
時眾未判
得道信不。
欲葬凡僧之墓。
抗舉嚴喪永不
肯起。
又益人眾不動如初
眾咸驚怪
試改
得道墓所
於是四人輿之行駃如風。
遂得
窆葬
後嚴弟子智羽智達
遠從西域還報
消息訖。
俱還外國
***寶雲法師第八
釋寶雲
未詳其氏。
族傳
涼州人也。
弱年
精勤學行
志韻剛潔不偶於世。
故少以
直方純素為名。
而求法懇惻忘身侚道。
誓欲
躬覩靈跡廣尋群經
遂以晉隆安之初
遠適
西域
法顯智嚴先後相隨
涉履流沙登踰
雪嶺
勤苦艱危不以為難。
遂歷于闐天竺
國備靈異
乃經羅剎之野。
聞天鼓之音。
影跡多所瞻禮
雲在外域遍學胡書
天竺
國音詁訓悉皆貫練
後還長安
禪師
佛馱跋陀受業道禪孜孜不怠
俄而
禪師橫為僧所擯。
徒眾悉同其咎。
雲亦奔
散。
廬山釋慧遠解其擯事。
共歸京師安
道場寺
僧眾以雲志力堅猛弘道絕域
莫不
披衿諮問敬而愛焉。
雲譯出新無量壽
晚出
諸經。
多雲所譯。
常手執胡本口宣晉語。
兼通音訓允正
雲之所定眾咸信服。
關中沙門竺佛念
善於宣譯
於符姚二世
出眾經。
江左練梵莫踰於雲。
故於晉宋之際
弘通法藏
沙門慧觀等咸友而善之。
雲性
幽居以保閑寂
遂適六合山寺。
譯出佛所行
讚經。
山多民俗草竊
說法教誘多有
改惡。
禮事供養十室而八。
頃之場慧觀
卒請雲還都總理寺任。
不得已而還
居歲
公元449年
復還六合
元嘉二十六年卒。
春秋七十
餘。
其所外國別有記傳
徵士豫章雷次宗
為其傳序
***智猛法師傳第九
釋智猛
雍州京兆郡新豐縣人也。
稟性端明
行清白。
少襲法服修業專至
諷誦之聲以
夜續晝。
每見外國道人釋迦遺跡
又聞方
等眾經布西域
慨然有感馳心遐外
萬里咫尺千載可追也。
遂以偽秦弘始
年戊辰之歲。
招結同志沙門十有五人
發跡
長安
度河順谷三十六渡。
涼州城
既而
西出陽關入流沙。
二千餘里地無水草
路絕
行人
嚴厲則瘴熱。
人死聚骨以標行
路。
駱駝負糧理極辛阻。
遂歷鄯鄯龜茲于闐
諸國。
備觀風俗
于闐西南行二千里。
始登
葱嶺
同侶九人退還
遂進行千七百餘
里。
至波淪國三度雪山氷崖晧然百千餘仞。
飛絙為橋乘虛而過。
不見底仰不見天
慘酷影戰魂慓。
漢之張騫甘英所不至也。
南行千里罽賓國
再度辛頭河。
雲山
立轉甚於前。
下多障氣惡鬼斷路
行者
死。
誠心冥徹履險能濟。
既至罽賓城
恒有
五百羅漢住此國中而常往反
阿耨達池
大德羅漢
見猛至止歡喜讚歎
諮問方土
為說四天子事。
具在其傳。
猛先於奇沙國見
文石唾壺
於此國見佛鉢
光色紫紺
燦然
花香供養頂戴發願
鉢若有應能
輕能重。
既而重力不堪
下案時復
覺重。
道心所應如此
西南行千三百里。
迦羅衛國
佛髮佛牙肉髻佛影
跡。
炳然具存
又覩泥洹堅固之林。
降魔
提之樹。
喜心內充設供一日
兼以寶蓋
衣覆降魔象。
其所遊踐究觀靈變
天梯龍池
之事不可勝數
後至華氏城。
阿育王舊都
大智婆羅門
名羅閱宗。
舉族弘法
王所
重。
純銀塔高三丈
沙門法顯先於其家已
六卷泥洹
及見猛問云。
秦地大乘學不。
答曰。
大乘學。
羅閱驚歎曰。
希有希有
將非
菩薩往化耶。
猛就其家得泥胡本一部
尋得摩訶僧祇一部餘經胡本
誓願
通。
於是便反。
甲子歲發天竺
同行四僧於
無常
唯猛與曇纂俱還涼州
譯出泥洹
公元437年
本。
二十卷
元嘉十四年
十六年
公元449年
七日
鍾山定林寺造傳。
猛以元嘉末卒。
***法勇法師傳第十
釋法勇者
胡言曇無竭
本姓李氏
幽州黃龍
國人也。
幼為沙彌
便修苦行持戒諷經
為師
僧所敬異
常聞沙門法顯寶雲諸僧躬踐佛
國。
慨然有亡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之年。
同志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有五人
幡蓋供養之具。
發跡北土遠適西方
初至
河南國
仍出海西郡
進入流沙高昌郡。
龜茲沙勒諸國。
前登葱嶺雪山
棧路險惡
驢駝不通
增氷峨峨絕無草木
山多障氣
下有大江浚急如箭。
東西兩山之脇。
繫索
為橋。
相去五里
十人一過
到彼岸已。
舉烟為
識。
後人見烟知前已度。
方得更進。
若久不
見烟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
葱嶺三日
方過。
復上雪山
懸崖壁立安足處。
石壁
有故杙孔處處相對
人各執四弋。
先拔下
杙手攀上弋。
展轉相代三日方過。
乃到平
相待料檢
同侶十二人
進至罽賓國
拜佛鉢停歲餘
胡書竟便解胡語
求得
觀世音受記梵文一部
無竭同行沙門
十三人
西行到新頭那提。
漢言師子口河。
西入月氏國
禮拜肉髻骨。
及覩自沸木舡。
後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生僧三百人雜三
乘學。
無竭便停此寺受具足戒
天竺沙門
多羅
齊言佛救。
彼方眾僧云。
得道果。
無竭請為和上
沙門志定為阿闍梨
於寺
夏坐三月日。
北行中天竺
曠絕處常
石蜜為糧。
同侶八人路亡。
五人俱行。
危棘
無竭所齎觀世音經。
專心繫念
舍衛國中。
野逢山象一群
無竭稱名歸命
即有師子從林中出。
驚怖奔走
後渡恒河
復值野牛一群鳴吼而來
將欲害人
無竭
如初
尋有大鷲飛來野牛驚散
遂得免。
誠心所感在嶮克濟皆此類也。
後於南天
竺隨舶汎海達廣州
歷事跡別有記傳
所譯出觀世音受記經。
今傳于京師不知
所終。
三藏記集傳〔下〕-【明】下卷第十五=七【明】五下卷第十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