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6b 页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十一

梁建初寺沙门释僧祐撰


* 中论序第一 长安僧睿
* 中论序第二 昙影法师
* 百论序第三 僧肇法师
* 十二门论序第四 长安僧睿
* 成实论记第五 出论后记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6c 页 T55-0076.png
* 略成实论记第六 新撰
* 成实论抄序第七 周颙
* 诃梨跋摩传序第八 江陵玄畅作
* 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第九 未详作者
* 比丘尼戒本出本末序第十 出戒前记
* 比丘大戒序第十一 出戒前记
* 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序第十二 竺昙无兰
* 关中近出尼二种檀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第十三
* 摩得勒伽后记第十四 出经后记
* 善见律毗婆沙记第十五 出律前记
* 千佛名号序第十六 出贤劫经 竺昙无兰

***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
名者。昭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
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
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
道场之照。朗然悬解矣。夫滞惑生于倒见。三
界以之而沦溺。偏悟起于厌智。耿介以之而
致乖。故知大觉在乎旷照。小智缠乎隘心。照
之不旷。则不足以夷有无。一道俗。知之不
尽。则未可以涉中途。泯二际。道俗之不夷。二
际之不泯。菩萨之忧也。是以龙树大士。折之
以中道。使惑趣之徒望玄指而一变。恬之以
即化。令玄悟之宾丧咨询于朝彻。荡荡焉。
真可谓理夷路于冲阶。敞玄门于宇内。扇慧
风于陈槁。流甘露于枯悴者矣。夫百梁之
构兴。则鄙茅茨之侧陋。睹斯论之宏旷。则知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7a 页 T55-0077.png
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区区赤县。忽得移灵
鹫以作镇险诐之边情。乃蒙流光之馀惠。而
今而后。谈道之贤。始可与论实矣。云天竺诸
国敢豫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衿。
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所出者是天竺梵
志。名宾罗伽。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
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者。法师
皆裁而裨之于经通之理尽矣。文或左右未
尽善也。百论治外以闲邪。斯文祛内以流
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情诣。寻
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予
玩之味之不能释手。遂复忘其鄙拙。托悟怀
于一序。并目品义题之于首。岂期能释耶。盖
是欣自同之怀耳。

*** 中论序第二影法师

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
而契之者无心。故至人以无心之妙慧。而契
彼无相之虚宗。内外并冥缘智俱寂。岂容名
数于其间哉。但以悕玄之质趣必有由。非名
无以领数。非数无以拟宗。故遂设名而名
之。立数而辩之。然则名数之生。生于累者可
以造极而非其极。苟曰非极复何常之有耶。
是故如来始逮真觉。应物接粗启之以有。后
为大乘乃说空法。化适当时所悟不二。流至
末叶象教之中。人根肤浅道识不明。遂废
鱼守筌存指忘月。睹空教便谓罪福俱泯闻
相说则谓之为真。是使有无交兴生灭迭争。
断常诸边纷然竞起。时有大士。厥号龙树。爰
托海宫逮无生忍。意在傍宗载隆遗教。故作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7b 页 T55-0077.png
论以折中。其立论意也。则无言不穷。无法
不尽。然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以真谛故无
有。俗谛故无无。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俗故
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无则不累于有。虽
无而有则不滞于无。不滞于无则断灭见息。
不存于有则常等冰消。寂此诸边。故名曰中。
问答析微。所以为论。是作者之大意也。亦
云中观。直以观辩于心论宣于口耳(罗什法师以秦弘始十一
年于大寺出)。

*** 百论序第三释僧肇

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
也。佛泥洹后八百馀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
婆。玄心独悟俊气高朗。道映当时神超世表。
故能辟三藏之重关。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
夷为法城堑。于时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
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
迷之纵惑。将远拯沈沦。故作斯论。所以防正
闲邪大明于宗极者矣。是以正化以之而隆。
邪道以之而替。非夫领括众妙。孰能若斯论
有百偈。故以百为名。理致渊玄。统群籍之
要。文义婉约。穷制作之美。然至趣幽简鲜
得其门。有婆薮开士者。明慧内融。妙思奇拔。
远契玄踪。为之训释。使沈隐之义彰于徽
翰。讽味宣流被于来叶。文藻焕然宗涂易
晓。其为论也。言而无当破而无执。傥然靡据
而事不失真。萧焉无寄而理自玄会。返本之
道著乎兹矣。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器量渊
弘俊神超邈。钻仰累年转不可测。常味咏斯
论。以为心要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致令思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7c 页 T55-0077.png
寻者踌躇于谬文。标位者乖迕于归致。大秦
司隶挍尉安城侯姚嵩。风韵清舒冲心简胜。
博涉内外理思兼通。少好大道长而弥笃。虽
复形羁时务而法言不辍。每抚兹文所慨良
多。以弘始六年岁次寿星。集理味沙门与什
考挍正本。陶练覆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
简而必诣。宗致划尔无间然矣。论凡二十品。
品各五十偈。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
故阙而不传。冀明识君子详而览焉。

*** 十二门论序第四僧睿法师

十二门论者。盖是实相之折中。道场之要轨
也。十二门者。总众枝之大数也。门者。开通无
滞之称也。论之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若
一理之不尽则众异纷然。有惑趣之乖。一源
之不穷则众涂扶疏。有殊致之迹殊致之不
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忧也。是以龙树菩
萨。开出者之由路。作十二门以正之。正之以
十二。则有无兼畅事无不尽。事尽于有无则
忘功于造化。理极于虚位。则丧我于二际。然
则丧我在乎落筌。筌忘存乎遗寄。筌我兼忘。
始可以几乎实矣。几乎实矣。则虚实两冥得
失无际。冥而无际。则能忘造次于两玄。泯颠
沛于一致。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恢
恢焉。真可谓运虚刃于无间。奏希声于宇内。
济溺丧于玄津。出有无于域外者矣。遇哉后
之学者。夷路既坦幽涂既开。真得振和銮于
北冥。驰白牛以南回。悟大觉于梦境。即百
化以安归。夫如是者。焉复知曜灵之方盛。
玄陆之未希也哉。睿以鄙倍之浅识。犹敢明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8a 页 T55-0078.png
诚虚开希怀宗极。庶日用之有宜。冀岁计
之能殖。况才之美者乎。不胜敬仰之至。敢
以钝辞短思。序而申之。并目品义题之于首。
岂其能益也。庶以此心开自进之路耳(罗什法师
以秦弘始十一年于大寺出之)。

*** 成实论记第五出论后

大秦弘始十三年岁次豕韦九月八日。尚书
令姚显请出此论。至来年九月十五日讫。外
国法师拘摩罗耆婆。手执胡本口自传译。昙
晷笔受。

*** 略成实论记第六新撰

成实论十六卷。罗什法师于长安出之。昙晷
笔受。昙影正写。影欲使文玄。后自转为五
幡。馀悉依旧本。齐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
招集京师硕学名僧五百馀人。请定林僧柔
法师谢寺慧次法师。于普弘寺迭讲。欲使研
覈幽微。学通疑执即座。仍请祐及安乐智称
法师。更集尼众二部名德七百馀人。续讲十
诵律志念四众净业还白。公每以大乘经渊
深。满道之津涯。正法之枢纽。而近世陵废
莫或敦修。弃本逐末丧功繁论。故即于律座
令柔次等诸论师抄比成实。简繁存要略为
九卷。使辞约理举易以研寻。八年正月二十
三日解座设三业三品别施奖有功劝不及。
上者得三十馀件。中者得二十许种。下者数
物而已。即写略论百部流通。教使周颙作论
序。今录之于后。

*** 抄成实论序第七周颙作

寻夫数论之为作也。虽制兴于晚集。非出乎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8b 页 T55-0078.png
一音。然其所以开家命部。莫不各有弘统。皆
足以该领名数隆替方等。契阔显益不可訾
言。至如成实论者。总三乘之秘数。穷心色之
微阐。摽因位果解惑相驰。凡圣心枢罔不毕
见乎其中矣。又其设书之本位论为家。抑扬
含吐咸有宪则。优柔𨶳探动关奖利。自发
聚之初首。至道聚之末章。其中二百二品鳞
䌽相综。莫不言出于奥典。义溺于邪门。故必
旷引条绳碎陈规墨。料同洗异峻植明涂。裨
济之功寔此为著者也。既效宣于正经。无染
乎异学。虽则近派小流实乃有变方教。是以
今之学众。皆云。志存大典。而发迹之日。无不
寄济此涂。乘津惊水本期长路。其书言精
理赡思味易耽。顷遂赴蹈争流重趼相蹑。又
卷广义繁致功难尽。故夐往不旋终妨正务。
顷泥洹法华虽或时讲。维摩胜鬘颇参馀席。
至于大品精义师匠盖疏。十住渊弘世学将
殄。皆由寝处于论家求均于弱丧。是使大典
榛芜义种行辍。兴言怅悼侧寐忘安。成实既
有功于正篆。事不可阙。学者又遂流于所赴。
此患宜裁。今欲内全成实之功。外蠲学士之
虑。故铨引论才备详切缓。刊文在约降为九
卷。删赊探要取效本根。则方等之助无亏。
学者之烦半遣。得使功归至典其道弥传。波
若诸经无坠于地矣。业在心源。庶无裁削之
累。全典故全。岂有妨于好学。相得意于道
心可不谋而随喜也。

*** 诃梨跋摩传序第八江陵玄畅作

余寻诃梨跋摩述论明经。枢机义奥。后进所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8c 页 T55-0078.png
驰。荆州畅公制传。颇徵事迹。故复兼录附之
序末。虽于类为乖。而显證是同焉。

诃梨跋摩者。宋称师子铠。佛泥洹后九百年
出。在中天竺婆罗门子也。若人之生也。固亦
命世而诞。幼则神期秀拔。长则思周变通。至
若世典围陀。并是阴阳奇术。提舍高论。又亦
外诘情辩。皆经耳而究其幽。遇心而尽其
妙。直以世训承习弗为心要也。遇见梵志导
以真轨。遂抽簪革服为萨婆多部达摩沙门
究摩罗陀弟子。其师既器而非凡。即训以名
典。迦旃延所造大阿毗昙。乃有数千偈。而授
之曰。此论盖是众经之统例。三藏之要目也。
若能专精寻究则悟道不远。于是跋摩敬承
钻习。功不踰月皆精其文义。乃慨焉而叹曰。
吾闻佛旨虚寂。非名相所议神澄妙绝。罕常
情攸测。故为先达之所遵崇。我亦注心归仰。
如今之所禀。唯见浮繁妨情支离害志。经云。名相竟无妙异。若以为先圣应期适时之
渐。斯则教之流非化之源矣。遂乃数载之中。
穷三藏之旨。考九流之源。方知五部创流荡
之基。迦旃启偏竞之始。纷纶遗踪谋方百
辙。由使归宗者昧其繁文。寻教者惑其殊轨。
夫源同末异。乃将衰之徵然颓纲不振。亦弘
道者之忧也。遂抗言五异辩正众师。务遵洪
范当而不让。至乃敏捷锋起苞笼群达。辩若
悬河清对无滞。于时众师雷动相视阙如。后
以他日集而议曰。此子恃明淩轹旧德。据言
有本末易可倾。迈年值此运也如何。或有论
者曰。岂唯此子才明过人。抑亦吾等经论易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9a 页 T55-0079.png
穷耳。意谓学无自足闇则咨明。明昧之分已
自可知。何为苟守偏识不师广见耶。诸耆德
曰。相与诚复慕明情深而忝世宗仰于兹久
矣。当不能忽废旧业问道少年明矣。何者。夫
根同叶散像数自然。五部之兴有自来矣。但
当敦其素业祗而行之。既生属千载之末。孰
能远轨正法之初哉。且跋摩抽簪之始。受道
吾党。中参异学已自离群。夫师祖不同。所以
五部不离黜异之制。盖先师旧典幸可述。其
独见之明以免雷同之众。跋摩既宏才放达
广心远度。虽众诮交諠傲然容豫深体忘怀
明游常趣。神用闲邃择木改步。时有僧祇部
僧。住巴连弗邑。并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
久闻跋摩才超群彦为众师所忌。相与慨然。
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锐意九部。采访微
言搜简幽旨。于是博引百家众流之谈。以检
经奥通塞之辩。澄汰五部商略异端。考覈迦
旃延斥其偏谬。除繁弃末慕存归本造述明
论厥号成实。崇附三藏准列四真。大明筌极
为二百二品。志在会宗光隆遗轨。庶废乖
竞共遵通济。斯论既宣渊懿向萃。旬日之间
倾震摩竭。于时天竺有外道论师。云是优楼
祛弟子。明鉴纵达每述讥正之辩。历国命詶
莫能制者。闻花氏王崇敬三宝。将阻其信情。
又欲振名殊方遂杖策恒南。直至摩竭。王闻
不悦。即宣募境内有能辩屈之者。当奉为国
师。阖境英豪皆惮其高名。咸曰。才非跋摩
孰堪斯举。王闻甚悦即敕奉迎。跋摩既至。王
便请升论堂令与外道决其两正。于时外道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9b 页 T55-0079.png
志气干云。乃傲然而咏曰。吾大宗楼迦伟藉
世师。繁文则六谛同贯。简旨则知异于神。神
为知主唯断为宗。敢有抗者斩首谢焉。跋摩
既宏才邈世。睹之杪然。神期陵霄容无改
颜。乃慨然对曰。异哉子之谈也。子所以跨游
殊方。将欲崇其神而长其知也。又以断为宗
而自诬其旨。子无知乎。神可亡乎。神既非知。
为神知知知神乎。若神知知知神者谁。知若
知神知亦神乎。外道乃退自疑曰。理必若断
我无知矣。知若知神神非宗矣。于是沈惟谢
屈心形俱伏。王及臣民庆快非恒。即与率土
奉为国师。王乃谴其旧众昔忌名贤。本众相
视怀愧阙然。咸共追逊固请旧居。王又曰。夫
制邪归正其德弘矣。但弘教之贤业尚殊背
乖迕遗筌浊乱象轨。请以检一令谬昧钦明。
王即宣告号为像教大宗。由使八方论士渊
异之徒感思旧决朋契而萃。跋摩以绝伦之
才超群之辩。每欲师圣附经籍同默异遂博
举三藏开塞之涂。大杜五部乖竞之路。难
其所执释其所难。明辩恢廓苞罗众说。理乱
叩机神王若无。于是群方名杰莫能异见。咸
废殊谋受道真轨。淳化以之而隆。邪蔼以之
而骞。非夫神契实津道参冲旨。孰能荡定群
异令废我求通者哉。所以粗述始末垂诸好
事云尔(造诸数论大师传并集在萨婆多部此师既不入彼传故附于此)

*** 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第九未详作者

夫穷像于玄原之无始。万行始于戒信之玄
兆。是故天竺鸠摩罗什法师心首持诵。什言。
此戒出梵网经中。而什法师少玩大方。齐异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79c 页 T55-0079.png
学于迦夷。淳风东扇。故弘始三年秦王道契
百王之业。奉心大法。于逍遥观中。三千学士
与什参定大小乘经五十馀部。唯菩萨十戒
四十八轻。最后诵出。时融影三百人等一时
受行修菩萨道。岂唯当时之益。乃有累劫之
津也。故慧融书三千部流通于后代。持诵相
授属诸后学。好道之君子。愿来劫不绝。共
见千佛龙华同坐。

*** 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第十(出戒本前晋孝武帝世出)

拘夷国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彫镂立佛形
像与寺无异。有寺名达慕蓝(百七十僧)北山寺
名致隶蓝(五十僧)剑慕王新蓝(六十僧)温宿王
(七十僧)

右四寺佛图舌弥所统。寺僧皆三月一易屋
床座或易蓝者。未满五腊。一宿不得无依
止王新僧伽蓝(九十僧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与舌弥是师徒而舌弥
阿含学者也)阿丽蓝(百八十比丘尼)输若干蓝(五十比丘尼)阿丽
跋蓝(三十尼道)右三寺比丘尼统依舌弥受法戒比
丘尼外国法不得独立也。此三寺尼。多是葱
岭以东王侯妇女。为道远集。斯寺。用法自整。
大有检制。亦三月一易房或易寺出行。非大
尼三人不行。多持五百戒。亦无师一宿者辄
弹之。今所出比丘尼大戒本。此寺常所用者
也。舌弥乃不肯令此戒来东。僧纯等求之至
勤。每嗟此后出法整唯之斯戒末乃得之。其
解色以息淫不在止冶容也。不欲以止窃不
在谨封藏也。解色则无情于外形。何计饰容
与不饰乎。不欲则无心于珠玉。何须慢藏与
缄縢乎。所谓无关而不可开。无约而不可解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80a 页 T55-0080.png
也。内揵既尔。外又毁容粗服。进退中规。非
法不视。非时不餐。形如朽柱。心若漯灰。斯
戒之谓也。岂非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也哉。
然女人之心弱而多放。佛达其微防之宜密。
是故立戒每倍于男也。大法流此五百馀年。
比丘尼大戒了于其文。以此推之外国道士
亦难斯人也。法汰顷年鄙当世为人师。处一
大域而坐视令无一部僧法推求出之。竟不
能具。吾昔得大露精比丘尼戒。而错得其药
方一柙。持之自随二十馀年。无人传译。近
欲参出殊非尼戒方知不相开通至于此也。
赖僧纯于拘夷国来得此戒本。令佛念昙摩
持慧常传。始得具斯一部法矣。然弘之由
人。不知斯人等能尊行之不耳(此戒文与今戒往往不同尼
众学犹作尸叉吉利)。

*** 比丘大戒序第十一释道安作

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所禅定
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
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
之利器也。慧者齐药病之妙医也。具此三者。
于取道乎何有也。夫然用之有次。在家出家
莫不始戒以为基趾也。何者。虽检形形。乃
百行舟舆也。须臾不矜不庄。则伤戒之心入
矣。伤戒之心入而后欲求不入三恶道。未所
前闻也。故如来举为三藏之首也。外国重律
每寺立持律。月月相率说戒。说戒之日终夜
达晓讽乎切教。以相维摄犯律必弹。如鹰隼
之逐鸟雀也。大法东流其日未远。我之诸师
始秦受戒。又之译人考挍者鲜。先人所传相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80b 页 T55-0080.png
承谓是。至澄和上多所正焉。余昔在邺少习
其事。未及检戒。遂遇世乱每以怏怏不尽于
此。至岁在鹑火。自襄阳至关右。见外国道人
昙摩侍讽阿毗昙于律持善。遂令凉州沙门
佛念写其梵文道贤为译。慧常笔受。经夏
渐冬其文乃讫。考前常行世戒。其谬多矣。或
殊文旨。或粗举意。昔从武遂法潜得一部
戒。其言烦直意常恨之。而今侍戒规矩与
同。犹如合符出门应彻也。然后乃知淡乎无
味。乃直道味也。而慊其丁宁文多反复。
称即命慧常令斤重去复。常乃避席谓大
不宜尔。戒犹礼也。礼执而不诵。重先制也。慎
举止也。戒乃径广长舌相三达心制。八辈圣
士珍之宝之。师师相付。一言乖本有逐无赦。
外国持律其事实尔。此土尚书及与河洛。其
文朴质无敢措手。明祗先王之法言而顺
神命也。何至佛戒圣贤所贵。而可改之以从
方言乎。恐失四依不严之教也。与其巧便宁
守雅正。译胡为秦。东教之士。犹或非之。愿
不刊削以从饰也。众咸称善于是按梵文书。
唯有言倒时从顺耳。前出戒十三事起中室
与檀越议三十事中至大姓家及绮红锦绣
衣及七因缘法。如斯之比失旨多矣。将来学
者审欲求先圣雅言者宜详览焉。诸出为秦
言。便约不烦者皆蒲陶酒之被水者也。外国
云戒有七篇。而前出戒皆八篇。今戒七悔过。
后曰尸叉罽赖尼。尸叉罽赖尼有百七事明
也。如斯则七篇矣。又传尸叉罽赖尼有百一
十事。余慊其多。侍曰。我持律许口受十事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80c 页 T55-0080.png
一记无长也。寻僧纯在丘慈国。佛陀舌弥许。
得比丘尼大戒来出之正与侍。同百有一十
尔乃知其审不多也。然则比丘戒不止二百
五十。阿夷戒不止五百也。比丘大戒本欲说
戒维那出堂前唱。不净者出。次曰庾跋门怒
钵罗鞞处(可大沙门入唱)然后入唱行筹。曰頞簸含
陀(寂靖)阿素(生也)含罗遮丽史(行筹)布萨陀(说
戒)心蜜栗楴(一心)婆榻鞞度(定也)含罗姞隶
(把筹)说戒者乃曰僧和集会。未受大戒者出
僧何等作为。答说戒。不来者嘱授清净说
(小住洁向说竟)说已。那春夏冬若干日已过去(随时计日)

「 僧尽共思惟
 一切生死过
 求于度世道
 若精进持戒
 同亦当归死
 不精进持戒
 同亦当归死
 宁持戒而死
 不犯戒而生
 譬如駃水流
 日月不常住
 人命疾于彼
 去者不复还」


自此偈以后。有布萨羯磨及戒文。不复具写。

*** 大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序第十二
竺昙无兰

夫戒者。人天所由生。三乘所由成。泥洹之关
要也。是以世尊授药以戒为先焉。戒者乃三
藏之一也。若不以戒自禁。驰心于六境而欲
望免于三恶道者。其犹如无舟而求渡巨海
乎。亦如鱼出于深渊。鸿毛入于盛火。希不
死燋者未之有也。行者以戒自严猛意五十
八法者。取道也何难哉。兰自染化务以戒律
为意。昔在于庐山中竺僧舒许。得戒一部。持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81a 页 T55-0081.png
之自随。近二十年每一寻省恨文质重。会昙
摩侍所出戒规矩与同。然侍戒众多。施有百
一十事。尔为戒有二百六十也。释法师问侍。
侍言。我从持律许口受一一记之。莫知其故
也。尼戒众多施亦尔。百有一十三十事中第
二十一二百五十者。云长钵过十日舍堕。续
言是比丘当持此钵与比丘僧。二十二二百
六十者。云钵破缀齐五更未得新钵故者当
归众僧。推其理旨。宜如二百五十者在长钵
后。事与破钵并者为重长也。余以长钵后事
注于破钵下。以子从母故也。九十事中多参
错事不相对。复徙就二百六十者。令事类相
对。亦时有不相似者。重饭食无馀因缘堕。应
对重饭不属人言。不足此除因缘事与别请
并故以对别请。此一戒在重饭。一戒在别请。
亦为有馀缘则得重饭亦得越次受请也。不
舒手受食自恐怖教人恐怖。此二戒无对。将
传写脱耶。故本阙乎。众多施亦有不相对不
相似者。莫知所以也。余因闲暇为之三部合
异粗断起尽。以二百六十戒为本。二百五十
者为子。以前出常行戒全句系之于事末。而
亦有永乖不相似者有以一为二者。有以三
为一者。余复分合令事相从。然此二戒或能
分句失旨。贤才聪睿若有揽者。加思为定恕
余不逮(比丘僧祥后后从长安复持本来更得重挍时有损益最为定)

**** 比丘大戒二百六十事(三部合异二卷)

欲说戒。维那出堂前唱。不净者出次。曰庚
跋门怒钵罗鞞处。然后入唱行筹。

说戒者乃曰。僧和集会。未受大戒者出。僧何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81b 页 T55-0081.png
等作为(众僧和聚会悉受无戒于僧有何事)答说戒(僧答言布萨)不来者
嘱授清净说(诸人者当说当来之净答言说净)说已。那春夏冬若
干日已过去。

「 僧尽共思惟
 一切生死过
 求于度世道
 若精进持戒
 同亦当归死
 不精进持戒
 同亦当归死
 宁持戒而死
 不犯戒而生
 譬如駃水流
 日月不常住
 人命疾于彼
 去者不复还」


自此偈以后。有布萨羯磨及戒文也。此二百
六十戒。七佛偈与常行戒偈同。子戒偈同子
戒本无偈想亦同。故不出也。而此戒来至杨
州。汰法师嫌文质重有所删削。此是其本
未措手向质重者也。

晋泰元六年岁在辛巳六月二十五日。比丘
竺昙无兰。在杨州丹阳郡建康县界谢镇
西寺。合此三戒到七月十八日讫。故记之。

*** 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
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第十三

卷初记云。太岁己卯鹑尾之岁十一月十一
日。在长安出此比丘尼大戒。其月二十六日
讫。僧纯于龟兹佛陀舌弥许戒本昙摩侍传。
佛念执胡。慧常笔受。

卷中问尼受大戒法后记云。此土无大比丘
尼戒文。斯一部僧法久矣。吴土虽有五百戒
比丘尼。而戒是觅历所出寻之殊。不似圣人
所制法。汰道林声鼓而正之。可谓匡法之栋
梁也。法汰去年亦令外国人出少许复不足。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81c 页 T55-0081.png
慧常凉州得五百戒一卷。直戒戒复之似人
之所作。其义浅近。末乃僧纯昙充拘夷国
来。从云慕蓝寺于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
此比丘尼大戒及授戒法。受坐已下至剑慕
法。遂令佛图卑为译。昙摩侍传之。乃知真是
如来所制也。而不止五百数。比丘戒有二百
六十问。侍所以言莫知其故也。然以理推之。
二百五十及五百。是举全数耳。又授比丘尼
大戒文少。将即用授大比丘法而出其异也。
八𤿺赖夷无二。亦当依比丘足耳。亦当略
授十七僧迦卫尸沙一章也。又授比丘尼大戒
尼三师教授师。更与七尼坛外问内法。坛外
问内法于事为重。故外国师云。坛外问。当言
正尔。上场众僧中当问汝。汝当尔答。坛上问。
则言。今众僧中问汝也。正尔。令昙充还拘夷
访授比丘尼大戒。定法须报以为式也。授六
法文无乏也。二师而已。无教授师也(上坛僧尼各多益善)
卷后又记云。秦建元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岁
在鹑尾。比丘僧纯昙充从丘慈高德沙门佛
图舌弥许。得此授大比丘尼戒仪及二岁戒
仪。从受坐至嘱授诸杂事。令昙摩侍出。佛
图卑为译。慧常笔受。凡此诸事。是所施行之
急者。若为人师而不练此。此无异于土牛后
人也。凉州道人竺道曼。于丘慈因此异事来
与燉煌道人。此沙门各各所住祠。或二百或
三百人为一部僧。比丘尼向三百人。凡有五
祠。各各从所使僧祠依准为界内。无共说戒
法也。常暮说戒。说戒之日。比丘尼差三人往
白所依僧云。今日当说戒。僧即差二人往诣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82a 页 T55-0082.png
比丘尼。僧知人数。还白大僧云。比丘尼凡有
若干。于某祠清净说戒。普共闻知。如是三白。
比丘尼便自共行筹说戒。如法僧事(昙充云大齐说律六十日
竟尼亦寄听若遇说戒亦寄听戒唯不与舍罗筹耳)。

七月十五日。各于所止处受岁如法。遣三人
诣所依僧。承受界分齐耳。其馀如僧法(此与尼戒违将
是不知也)比丘尼当三受戒五百戒。比丘尼满十二
岁。乃中为师。初受十戒时。索二女师。当使持
律沙门授戒。乃付女师。令教道之。次受二百
五十戒。年满二十。直使女三师授之耳。威仪
俯仰。如男子受戒法无异也(弥离尼受六法无三师沙弥亦无三师二
师而已耳六法云二百五十谬传之也)受戒后周一年无误失。乃得
受戒。五百戒后受戒时。三师十僧。如中受时。
直使前持律师更授二百五十事。合前为五百
耳。直授之不。如中受时问。威仪委曲也。戒文
如男子戒耳。事事如之。无他异也(授戒立三尼师一持律比丘僧
授戒场四住屋下此言十僧后授不委曲与授文反未详所出也)。

*** 摩得勒伽记第十四出经后记

宋元嘉十二年岁在乙亥。杨州聚落丹阳郡
[示*末]陵县平乐寺三藏。与弟子共出此律。从正
月起。至九月二十二日草成。二十五日写毕。
白衣优婆塞张道孙敬信执写。

*** 善见律毗婆沙记第十五出律前记

齐永明十年岁次实沈三月十日。禅林比丘
尼净秀。闻僧伽跋陀罗法师于广州共僧祎
法师译出梵本善见毗婆沙律一部十八卷。
京师未有。渴仰欲见。僧伽跋陀其年五月还
南。凭上写来。以十一年岁次大梁四月十日。
得律还都。顶礼执读敬写流布。仰惟世尊泥
中论序第一释僧睿¶ 第 82b 页 T55-0082.png
洹已来年载。至七月十五日受岁竟。于众前
谨下一点。年年如此。感慕心悲不觉流泪。

*** 千佛名号序第十六(出贤劫经)
沙门竺昙无兰抄

贤劫经说。二千一百诸度无极竟。喜王菩萨
仍问。今此会中宁有大士得此定竟。入斯八
千四百诸度无极。及八万四千度无极法。入
八万四千诸三昧门乎。佛答言有。不但此诸
开士也。当来贤劫一千如来。亦得入也。除四
正觉。喜王白佛。唯愿世尊。说诸佛名字姓号。
佛为喜王说诸佛号字。号字一千数之有长。
而兴立发意二品重说。皆齐慧业而止。以此
二品检之。有以二字为名者。三字名者。有以
他字足成音句。非其名号。亦时有字支异者。
相梵本一耳。将是出经人。转其音辞令有左
右也。长而有者。或当以四五六字为名号也。
兴立发意不尽名。自慧业以下难可详也。余
今别其可了。各为佛名。意所不了则全举之。
又以字异者注之于下。然或能分合失所。深
见达士。其有觉省。可为改定。恕余不逮。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