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0066-0758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埤传卷四
             吴江朱鹤龄撰
夏书
 禹贡
  孔疏当时水土既治史即录此篇其初必在虞书
  之内盖夏史抽入夏书或仲尼始退其第
禹敷土 奠高山大川
卷四 第 1b 页 WYG0066-0758d.png
 马端临曰尧时禹别九州舜摄位分十二州禹后又
 复为九左传称有夏贡金九牧铸九鼎以象九州此
 可證也商但言九围九有周秦两汉分割不同自晋
 以后为州弥多所统弥狭且建治之地亦不一所姑
 以扬州言之汉以来或治历阳或治寿春或治曲阿
 或治建业而唐始治广陵南北分裂务为广大侨置
 诸州以会稽为东阳京口为南徐广陵为南兖历阳
 为南豫历城为南冀襄阳为南雍鲁郡在禹迹为徐
卷四 第 2a 页 WYG0066-0759a.png
 州而汉则豫州所领陈留在禹迹为豫州而晋则兖
 州所领离析磔裂循名失实而禹贡之九州不复可
 考矣
 郑樵曰郡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
 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
 兖不能移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
 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史家主于州县州县移
 易其书遂废
卷四 第 2b 页 WYG0066-0759b.png
冀州
 方回曰尧都冀州兼幽并营州地极广不如是不足
 为帝畿重内轻外以内制外之艮法也汉高祖定都
 关中西巴蜀北陇西上郡北地不以封诸侯王其王
 者皆在函谷武关之东以关西制关东犹之尧舜禹
 以一河北冀州制河东数十百侯服也顾炎武曰周
 礼职方河内曰冀州史记正义云古帝王之都多在
 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又云河从
卷四 第 3a 页 WYG0066-0759c.png
 龙门南至华阴东至卫州东北入海曲绕冀州故言
 河内盖自大河以北总称河内而非若今之但以怀
 州为河内也愚按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
 都相去二百里汉书言河东平易饶盐铁曹操亦因
 河东资实平关中朱子则以平阳蒲坂其地硗瘠朴
 陋非尧舜不能都此据后世而论耳幽冀在雁门碣
 石之间于易东北为艮万山峙北万水朝东后世言
 建都者形势之雄无加于此
卷四 第 3b 页 WYG0066-0759d.png
治梁及岐
 王应麟曰梁岐二山若从注疏则雍州之山距冀州
 甚远壶口太原不相涉晁以道用水经注以为吕梁
 狐岐蔡传从之愚按雍州梁岐在河西此在河东梁
 山之见于经者不一奕奕梁山韩侯受命今韩城县
 之梁山也太王踰梁山今扶风县之梁山也春秋成
 五年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杜预注在冯翊夏阳此
 即韩城梁山春秋时属秦晋之界晋为霸主故得望
卷四 第 4a 页 WYG0066-0760a.png
 而祭之传所谓晋望是也蔡传引以證此之吕梁山
 未合
岳阳
 按霍太山今为中镇此岳阳谓霍山之南其地所包
 者广蔡传专指岳阳县言之非是又按汾水入河在
 龙门口故山海经水经俱作西注于河蔡传云东入
 疑亦非
覃怀 衡漳
卷四 第 4b 页 WYG0066-0760b.png
 (附/考)蔡传涞水出乎其西愚按水经拒马河即涞水在
 今大同保定去怀庆甚远疑当作沁水今沁水源出
 沁州流岳阳县界穿太行达济源经武陟入黄河正
 在怀庆之西也注既以淇水出乎其东东西并言则
 不当远取涞水明矣
 曾肇曰地形东西为横南北为从河自大伾北流漳
 水东注之则河从而漳横矣 (附/考)蔡传河徙砱砾(音/伶)
 (历/)按汉书有荥阳漕渠如淳曰砱砾溪口是也
卷四 第 5a 页 WYG0066-0760c.png
白壤
 (附/考)蔡传五物九等按周礼注五物五地之物也谓山
 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九等谓骍刚赤缇(音/蹄)坟壤渴
 (其列/反)泽咸泻勃壤埴垆强(其两/反)(呼览/反)轻爂(音/浮)也骍
 刚土赤而刚强缇绛色也坟润解也渴泽故水处爂
 轻脆也用牛用羊用麋鹿等谓煮其骨汁以渍种
厥赋 厥田
 冀州惟言赋不言贡篚畿内之地物之所有皆属于
卷四 第 5b 页 WYG0066-0760d.png
 王也周官以九贡制邦国之用于诸侯王畿则九赋
 敛财亦此意(按谷米兵车之赋常赋也周/礼之九赋又不在常赋之数)
 杨慎曰刘贶云井牧始于黄帝左传所谓井衍沃牧
 皋隰也井即助法牧即贡法孟子云五十而贡考夏
 小正三农服于公田由此观之虽夏亦助也井田黄
 帝良法不应自禹而废当时任土作贡或衍沃则井
 之皋隰则牧之未可知也
 赋出于田而九州之田与赋不并等者何哉冀豫衍
卷四 第 6a 页 WYG0066-0761a.png
 沃之区荆扬鱼盐之海他物所出利倍于田所以田
 轻而赋重也青齐土狭民瘠雍梁地险患多土田之
 外杂出不厚所以田重而赋轻也至夏商周取民皆
 什一而授田多寡不同罗泌谓禹时沉菑未远人功
 未尽修可耕之地尚少故家授五十沿历商周人力
 寖广疆土益辟是故商七十而周则百其言固然要
 以古之百亩非今之百亩也周制六尺为步步百为
 亩自秦至今皆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周尺当宋尺八
卷四 第 6b 页 WYG0066-0761b.png
 寸四分当今营造尺八寸织造尺六寸四分则周人
 百亩为今二十二亩有奇耳夏田视周之半亦以尺
 度代更非田有多寡也夏十二寸为尺周八寸为尺
 (蔡邕独断云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若亦以六尺为步百步为
 亩则夏之五十亩当今田二十四亩有奇视周田略
 等矣夫务广地者荒数口之家治田五十亩必至卤
 莽多至百亩必至芜弃圣王之厚民也躬教之稼敬
 授之时使之繁硕颖栗少田之入当多田之收故田
卷四 第 7a 页 WYG0066-0761c.png
 野治而民用足夏五十殷七十周百亩正限制之使
 不得广种而鲜收也且井田之制世业世禄相传已
 久沟涂经界为力甚难三代革命若皆一一更张不
 太烦扰乎度其时不过更易尺度以为一代之典曰
 五十曰七十曰百止易其名数不易其封殖亦略举
 成数言之耳(辑章俊卿/诸家说) 郑介夫曰古天下之田无
 不属官先王使贫富强弱无以相过各有其田得以
 自耕故天下无甚贫甚富之民至成周时其法大备
卷四 第 7b 页 WYG0066-0761d.png
 画地为井八鸠五规二牧九夫以等其高下沟洫畎
 浍川涂畛径以立其堤防疆井既定无得侵夺商鞅
 开阡陌(开者废/坏之)乃有豪强兼并之患然未明以田与
 民也官不得治民乃自占为业耳迄于汉亡兵燹之
 馀人稀土旷天下之田既不在官又终不在民但随
 力所能至而耕之元魏行均田稍近古唐因而损益
 之为法虽善然令民得买其口分永业始有券信日
 渐一日公田尽变为私田而井田永不可复矣(苏辙/曰唐)
卷四 第 8a 页 WYG0066-0762a.png
 (制授民田有口分永业皆取之于官敛民财有租庸/调皆计之于口其后变为两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
 (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田之在民其渐由此贸易/之际不复可知贫者急于授旧则税多而田少富者)
 (利于避役则税少而田/多侥倖一兴税役皆弊)马端临曰随田之在民者税
 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
 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井田之良法坏于鞅
 租庸调之艮法坏于炎二人之事本君子所羞称而
 后之为国者莫不一遵其法一或变之则反致于烦
 扰无稽国与民俱病则以古今异宜故也又曰禹贡
卷四 第 8b 页 WYG0066-0762b.png
 甸服有米粟之输馀四服俱无之东莱谓王畿之外
 八州皆以田赋当供者市易贡物故不输粟然则土
 贡即税租也(诸侯食其税于国则税名为/禄纳其赋于王则赋名为贡)汉唐以来
 任土作贡著之令甲犹曰当其租入然季世苛赋往
 往租自租而贡自贡矣丘浚曰三代贡助彻只是视
 田而赋之未有户口之赋(赋算口钱贡禹谓始自武/帝郑玄注周礼九赋以为)
 (计口取民钱如汉之口算/人百二十魏鹤山深非之)夫定税以丁稽考为难定
 税以亩检覈为易两税以资产为宗未必全非也但
卷四 第 9a 页 WYG0066-0762c.png
 立法之初谓两税外毫无科率兵兴费广不能不于
 税外别有徵求国初稽口定制以天下之垦田定天
 下之赋税因其地宜为等则夏税秋粮岁有定额惟
 逐户编为里甲十年一轮差其法一定而可守(今世/为赋)
 (者二夏曰税秋曰粮此用杨炎之两税为役者三曰/里布曰均徭曰杂泛而又有银与力之不同盖用宋)
 (人差雇/之法)
大陆既作
 徐常吉曰蔡氏引李吉甫杜佑以邢赵深三州为大
卷四 第 9b 页 WYG0066-0762d.png
 陆按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汉志冀州信都有洚
 水夫既过冀州信都则已越邢赵而之北矣又安得
 求大陆于二州之境耶继之曰又北播为九河九河
 既在沧景间则大陆当求之于冀之下沧之上以深
 州当之可耳隋改赵之昭庆为大陆县安知非属傅
 会 茅瑞徵曰记此于田赋后可得圣王经画畿辅
 之深意是时京师既无挽漕岁入不过千里使野多
 旷土何以佐经费又赋额颇广何忍厉民取盈如覃
卷四 第 10a 页 WYG0066-0763a.png
 怀大陆一带弥望沃野皆堪耕作而洪水初退之时
 因之树艺其收必倍故记之以见力穑为天下倡所
 以实京师而壮根本也连言衡漳恒卫者大河之旁
 其地最苦崩齧横决得一二支水疏引穿渠以便灌
 溉尤于耕作为易也
夹石碣石入于河
 韩邦奇曰东海至永平府南发出一洋东西百馀里
 河从此洋之西自北注之此洋正逆河也碣石正在
卷四 第 10b 页 WYG0066-0763b.png
 右转屈之间碣石在海洋北洋阔五百馀里自洋南
 远望如在海中实未尝沦入于海也(韦昭曰碣石旧/在河口海滨后)
 (水溢渐沦入海/遂去岸五百里)袁黄曰碣石在今抚宁县西南海中
 离岸三十里盖古沧州与平州相对自沧州望之则
 离岸五百里自平州言之止三十里耳北方贡赋之
 来在五百里之海内行舟则碣石正在其右蔡传离
 岸五百里应止缘沧州志而未考其实遂谓九河皆
 沦于海岂知其见在乎又引程氏说谓辽濡滹易之
卷四 第 11a 页 WYG0066-0763c.png
 水皆中高不与河通亦误濡易滹沱之水去今帝都
 近纵使入河亦不由行辽水又在塞外安得由之徐
 常吉曰孔颖达疑渤海北距骊城(即今抚/宁县)五百馀里
 河入海处远在骊城碣石之南其言近似而未得其
 要今观禹贡所云至于碣石入于海自言导山而未
 尝言导水导河但言同为逆河入于海而初不言碣
 石后世相沿以为河自碣石入海者误也河自在渤
 海静海之间入海想在今卫河入海之处今京师以
卷四 第 11b 页 WYG0066-0763d.png
 东地静海一带为下转而之北为永平昌黎则地势
 渐高陵谷易迁而地形不改禹时之地当亦不异于
 今则河水没无由骊城入海之理也夫所谓夹右碣
 石入于河者海水漫天入河之道难认碣石高峙其
 右由海入河望之如在右掖此史臣曲写其由海入
 河之形而非谓河之自碣石入海也程泰之(大昌/)
 有辨而亦纠结于诸家之说其他剿说雷同又不足
 道矣(此与朱蔡说不/同然极有理)
卷四 第 12a 页 WYG0066-0764a.png
 郑晓曰王畿不制贡碣石与岛夷连书此即岛夷入
 贡之道也(本黄文/叔说)愚谓帝王之治夷貊限山绝海视
 若鳞介三代之时北狄凭陵而肃慎入贡楛砮亦以
 隔在辽海之外内地夷险无由习知其制之亦易也
 后世三韩来助枭骑(汉高/祖)始资其力矣鲜卑易种辽
 西(晋武/帝)始弛其防矣资其力则彼之求难厌弛其防
 则我之情易得久而伺隙乘便祸乱遂深乃知岛夷
 制贡纡道海曲既使就我戎索又不使狎我井疆其
卷四 第 12b 页 WYG0066-0764b.png
 虑岂不至深远乎
济河惟兖州
 司马光曰兖州境包今之河朔汉兖州界在今河阳
 非禹贡旧境也章如愚曰三代以前黄河自宋卫州
 之黎阳县境折而北流故北京(今大/名府)及河北东路诸
 州在河之东即古兖州之域秦汉以还河决而东下
 故兖州之域隔在河北而河东之名乃移在并州
九河
卷四 第 13a 页 WYG0066-0764c.png
 吕祖谦曰禹不惜数百里地疏为九河以分其势善
 治水者不与水争地也 按九河故道孔疏谓徒骇
 最北鬲津最南皆在沧瀛景德之间朱子孟子注分
 简絜为二盖本尔雅蔡传合之为一(从舆/地记)云其一即
 河之经流吴氏(桯/)谓南皮县明有简河何尝合絜为
 一且徒骇乃河之本道九者之外安得更有经流乎
 韩邦奇曰古河今止长垣开州清丰略见其迹然未
 必禹时故道也永平府碣石山在海东南之湾永平
卷四 第 13b 页 WYG0066-0764d.png
 谓之南海此洋东西长南北狭古河从此入海今河
 徙而洋存又曰据山东通志马颊在商河覆釜在海
 丰钩盘在德平鬲津在乐陵徒骇在齐河皆济南府
 属今真定府东三百里方是济南北境真定去济南
 东西六百馀里古河自洚水直趋北至大陆皆真定
 地又北播为九河固永平河间地也不应河至大陆
 折而东反回流而南以至济南之境沧州古志云徒
 骇在本州废清池县西北太史在南皮县治北马颊
卷四 第 14a 页 WYG0066-0765a.png
 在景州东光县界胡苏在沧州庆云县西南简絜在
 南皮县城外钩盘在献县东南鬲津在庆云县其地
 相去不远当是九河故道古志得之土人可徵也徐
 常吉曰今卫河入海之道地形最下禹时九河当入
 海于此凡海水易溢之处古皆有捍塘今淮安嘉兴
 皆然独沧瀛一带为沮洳萑苇之场则北海之未易
 溢可知也王横汉人假令自尧至汉海溢浸数百里
 则自汉至今沧瀛之地桑田当尽为海矣蔡九峰据
卷四 第 14b 页 WYG0066-0765b.png
 之遂谓九河入海于碣石方九河未没海之时从今
 海岸东北更五百里平地夫水势就下沧瀛之地既
 已滨海何不遂注之于海乃更引之向北斜行经五
 百里此何为耶若如所云是引河以就碣石初非即
 碣石以證河其误明矣
灉沮
 按尔雅释名灉反入反入者河决出复还入也王晦
 叔(炎/)云灉出曹州兖州府志灉河在曹州东南二十
卷四 第 15a 页 WYG0066-0765c.png
 五里惟沮无考水经注濮阳城西南十五里有沮丘
 城岂城以水得名欤(九域志濮州有沮沟/即禹贡灉沮之沮)古河济支
 流当在曹濮之间自河迁济伏今皆塞为平地诸家
 多引汳雎为言二水皆经流豫徐与兖无干况经文
 之沮本子余切雎水之雎乃许规切音虽汉高彭城
 之败雎水为之不流音义既殊津途互别蔡传引曾
 氏说疑雎水即沮水失考故耳
厥赋贞
卷四 第 15b 页 WYG0066-0765d.png
 金履祥曰贞字本下下字也古篆文凡重字者或于
 上字下添二兖赋下下篆从下下或误作正正通作
 贞朱震曰贞者随所卜而后定之名也兖地最卑狭
 水患难平盈虚未卜故必作十有三载历历试之史
 记太阴(正义云太阴岁/后二辰为太阴)在子旱明岁美至卯穰明岁
 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盖历十二辰
 而丰俭可定始可得其大同之法也(按说文贞卜问/也周语有贞于)
 (阳卜此说本/此了凡取之)
卷四 第 16a 页 WYG0066-0766a.png
浮于济漯
 愚谓近说济南入于河漯支分于河或浮济或浮漯
 各从其便夫所谓南入河者以南溢之荥言也荥泽
 在豫州若兖州之贡必假道于豫则入豫之南河矣
 济水出陶丘而北即经流兖境雷泽济之钟也沮水
 济之别也至寿张而合汶至历下而合泺今兖济以
 北皆济水也安在必南溢之荥为可达河耶古时济
 漯通流汉以后遂不相属孔疏云从漯入济自济入
卷四 第 16b 页 WYG0066-0766b.png
 河与经文所次水道不合当是从济入漯从漯入河
 (郑端简亦云旧/作二道者非是) 黄度曰孟子禹疏九河瀹济漯而
 注诸海史记河至大伾禹以河从来高湍悍难行平
 地厮二渠引河北载之高地二渠济漯也济通荥濮
 钜野旁连菏孟为停涵游缓之势漯行魏博淄齐间
 逶迤千馀里乃入海皆所以杀河暴怒然后得引而
 载之高地也孟康谓二渠一漯一出贝丘(今东昌府/清平县)
 西南折王莽时空世称王莽河者非也王莽乃是秦
卷四 第 17a 页 WYG0066-0766c.png
 汉间河渎自周时河徙故渎难凭矣又曰河过洛汭
 势当就卑禹既疏济然后引河而东过大伾又当就
 卑禹又疏漯然后引河而北于是河行漳洚渎合滹
 沱滱易以入海所谓不逆地仂附属孙顺者也郑樵
 曰史迁河渠书厮为二渠(一漯一北渎北/渎即王莽河)复禹旧迹
 是以二渠出于禹及考之禹贡河自龙门至于大陆
 皆为一流至秦决魏郡始有二流子长之论盖误指
 秦时所决之渠以为禹迹也(二渠说不同/备存待考)愚按水经
卷四 第 17b 页 WYG0066-0766d.png
 云浮水故渎(浮水一名繁/渊即澶渊)东北至东武阳县(今东昌/府朝城)
 (县/)东入河漯水出焉西汉末河并行漯川其后河徙
 而漯不复存今故道难详东昌志漯河在高唐西二
 里(一统志济南章丘县东北七里有/漯河齐乘谓之獭河非禹贡之漯)盖略得其彷佛
 程氏谓出东武阳者乃汉河与漯异罗泌又谓漯是
 济派至东武阳县入河皆不知何所据而云也
海岱惟青州
 邹季友曰孔传东北据海疏云据谓跨之也故以海
卷四 第 18a 页 WYG0066-0767a.png
 北辽东西之地为青州之域今蔡传云东北至海则
 疆域至海而止又冀州传中引程氏云冀之北境则
 辽东西右北平盖与孔说异矣而舜典传中尚仍孔
 传分青州为营州之语自相背戾当正之也青州贡
 道自汶达济别无海外之道而冀州夹右碣石入河
 则正是辽东西贡道乃青州北境所至之海也王樵
 曰孔疏引汉末公孙度据辽东自号青州刺史为證
 中国疆界固有非至海畔而止者如朱崖在大海中
卷四 第 18b 页 WYG0066-0767b.png
 自为一隅而属于岭南然虽越海而土俗相接又他
 无可附若辽东则固中国之东壤耳岂有不属接壤
 之冀而遥属隔海之青乎愚按周并营州于幽州职
 方氏其泽薮貕养其浸菑时康成注皆在青州域内
 则周之幽州半得青州故壤又尔雅名青州曰营州
 马融云舜以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置营州亦
 同二孔氏之说然以经文贡道考之诚如邹氏所疑
 岂辽东属青乃商周以后之制禹时则不然耶更考
卷四 第 19a 页 WYG0066-0767c.png
 (顾炎武曰辽东西石北平不载禹贡止碣石/系之冀州疏谓青州当越海而有辽东无据)于钦曰
 青州东北跨海跨小海也本名渤海亦谓之渤澥海
 别支名也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门岛是为渤海
 之口阔五百里西入直沽几千里焉汉王横乃谓九
 河之地沦为小海然则唐虞之地青州跨海者跨何
 海耶蔡氏书传金氏通鉴前编皆祖横说又谓小海
 所沦青兖北境悉非全壤岂二州北境有荒漠弃地
 为海所沦没而历代信史不之书耶无是理也愚按
卷四 第 19b 页 WYG0066-0767d.png
 志称沙门岛大海以西皆为青州北海今青州古北
 海济南河间古渤海地名分而海则一孔传所云东
 北据海者此是也永平府南至海岸一百六十里即
 此海其登莱之海在正东又非禹贡所表识
潍淄
 按淄水地理志云入济水经则云入海盖马车渎以
 下(齐乘云青水泊北出为/马车渎今高家港也)乃济水入海处淄水入海
 之道与济水正同或疑淄若入济贡道何不由之而
卷四 第 20a 页 WYG0066-0768a.png
 以班志为误特未考耳蔡传此云入济下又云入海
 宜定从一陈启源曰蔡传汉志淄水博昌县入济今
 青州寿光县也按汉博昌属千乘郡在宋为博兴县
 若寿光本汉县属北海郡宋亦名寿光宋志青州见
 有博兴寿光二县蔡以博昌为寿光误矣又水经注
 淄水至千乘琅槐入海不云寿光考通志淄水入海
 在寿光界盖博兴与寿光本壤接
浮于汶达于济
卷四 第 20b 页 WYG0066-0768b.png
 按今张秋北有咸河(即大清河/古济今汶)通会城是浮汶故道
 山东通志宋初都汴京东之粟历曹济及郓入五丈
 原(在鱼/台县)至京师元初开济州新河由大清利津诸河
 入海由海道至直沽既而海口沙塞复从东阿陆挽
 至临清入御河(元初之漕溯河至中滦陆运至淇门/复由卫河以达京师中滦在封丘县)
 (西南淇门在浚/县西南古枋头)又开胶莱新河以通海运其后开会
 通河自济宁直达临清水运四百里然河渠浅涩舟
 不负重岁运不过数十万石终元之世海运不能废
卷四 第 21a 页 WYG0066-0768c.png
 也国初给饷辽卒海运如故永乐都北亦尝行之其
 后复浚会通河于是漕利通而海运罢胶莱故道亦
 遂湮废于慎行曰汶水由东平北流合北济故渎以
 入于海泗水由曲阜南流合南济故渎以入于海此
 水经故道也自元宪宗七年(宋理宗/季年)济倅毕辅国始
 于冈城之左作斗门遏汶流至任城(今济/宁州)入泗以饷
 宿蕲戍边之众谓之引汶入济(济水/故道)此冈城坝所由
 始也世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自任城开
卷四 第 21b 页 WYG0066-0768d.png
 渠达于安山(凡百五/十里)为一闸于奉符(即冈/城坝)以导汶水
 入洸为一闸于兖州(即金/口坝)以遏泗水会洸合而至任
 城会源闸南北分流此天井闸之所由始也二十六
 年用寿张尹韩仲晖言复自安山开河由寿张西北
 至东昌临清直属御漳(凡二百五十里/建闸三十一)谓之引汶绝
 济(绝者济为漕河/所遏不得东也)此会通河所由始也国初河决原
 武会通河塞永乐九年命宋尚书礼浚其故道遏汶
 水全流南出汶水之西(筑坝于东平戴/村横亘五里)入于南旺(南/旺)
卷四 第 22a 页 WYG0066-0769a.png
 (最为高阜而河身跨焉在汶上/县西三十里济宁北八十里)分而为二六分北流
 以达御漳(入/海)四分南流以接沂泗(入/淮)此南旺所由分
 也(比旧河北徙几二十里又于戴村北留坎河口溢/则决之以入海涸则塞之以济运由是汶水不复)
 (入洸而会/通河复矣)然当会通初开未受河患安流者数十年
 至正统景泰以后河往往决祥符黄陵诸口横贯张
 秋运渠东流入海而运受河患于北于是徐有贞刘
 大夏相继治之此张秋决河所由平也正德嘉靖以
 后往往决曹单诸口直贯鱼台蹋场口东南入淮而
卷四 第 22b 页 WYG0066-0769b.png
 运多受河患于南于是盛应期朱衡相继治之此夏
 镇新河所由成也总之漕在东者出入兖境十居其
 七而沂泗汶洸诸水(汶之支为洸/泗之合为沂)挟百八十泉之流
 互相输转以入于运自金口堰修而泗水尽入于漕
 戴村堰修而汶水尽入于漕张秋功成而河之北决
 塞夏镇功成而河之南道徙故漕之利在汶与泗其
 要害在河王樵曰今漕道南自淮阴北抵海口计三
 千馀里而山东之泉水通运河者不过汶泗诸流当
卷四 第 23a 页 WYG0066-0769c.png
 河之未南徙也以汶泗诸流济三千馀里而未尝不
 足及河之决而入运河也不忧其汜滥则虞其淤塞
 虽有山东诸泉不复为运河之利何也黄河未来运
 道全赖诸泉故当时建闸筑堰以节宣之尺寸之水
 尽为漕用黄河既来而运道不资于泉故泉政日弛
 泉流日微或为豪强所侵或为沙砾所塞譬犹人身
 精气爱养则常盈耗散则随竭无足怪也(山东转漕/全赖汶水)
 (济运原不资于黄河说者谓引黄入漕如延盗入室/正德以后黄流益盛当其漫溢济汶诸水皆从之入)
卷四 第 23b 页 WYG0066-0769d.png
 (海而会通辄水冲沙淤/于是治运难治河益难)
海岱及淮惟徐州
 于慎行曰往时大河流燕齐间由岱宗之北挟济入
 海今从徐方顾反出岱南挟淮入海地道所由变迁
 也愚按禹时淮北为徐州淮南为扬州周淮北为青
 州春秋淮北为鲁为齐为宋南为吴故晋欲通吴必
 假道宋之彭城后楚破越东侵泗上尽取吴故地而
 淮南北皆为楚
卷四 第 24a 页 WYG0066-0770a.png
 章如愚曰禹别九州其道里广狭全不相侔济河(兖/)
 淮岱(徐/)相去不能千里荆河(豫/)千里而嬴海岱(青/)
 里而缩荆山衡阳(荆/)二千里东海西河(冀/)二千里寿
 春之淮潮阳之海(扬/)相去且五千里龙门之黄河燉
 煌之黑水(雍/)相去亦四千里至华阳黑水(梁/)穷数千
 里而未知所经是何广狭之殊也或谓九州之内品
 列坟壤故道里无得而均然荆河淮济之间(兖徐豫/三州境)
 至不能当淮海一州之半使三州壤别难并扬州之
卷四 第 24b 页 WYG0066-0770b.png
 大独不可得而釐耶盖九州之制实仿井田之法王
 畿居内八州环拱是同养公田之义也故区别壤境
 不因土宇之小大惟据民田之多寡而均之耳如荆
 河淮济之间百舍坦夷万顷一瞬而又当中原要区
 民力修地利尽故徐兖豫土最狭也至淮汉以南(扬/在)
 (淮南荆/在汉南)函剑以西(雍在函谷西/梁在剑门西)江湖环流关岭重复
 又僻在遐陬阔疏稼政平地盖寡辟田甚难故荆扬
 雍梁最辽阔也西汉去古未远方其极盛天下户口
卷四 第 25a 页 WYG0066-0770c.png
 千二百馀万徐兖豫当五百五十万青冀二州当三
 百五十万而荆扬雍梁四州仅当三百万户夫民非
 谷不生榖非民不殖推其户口之数足以见田畴之
 多寡九州之别惟民田是均断可识矣愚按古时封
 建其疆域道里之数亦当以井田为准如周公封鲁
 孟子云方百里明堂位云七百里所谓百里盖指酂
 鄙郊遂之地可建亩出赋者而言(如后世所/云食实封)鲁地在
 泰山之阳徂徕梁父诸山皆居封域济河环之其井
卷四 第 25b 页 WYG0066-0770d.png
 甸所出罔不能越百里而加嬴也若明堂位之七百
 里则包丘陵阪险及附庸閒田在内王制名山大川
 不以封而又有閒田以视列侯之功罪而予夺之孟
 子所谓庆以地让以地者是也然其法止可行于中
 原博衍之区至于交益瓯闽地皆崇山巨浸则载师
 所不能详此禹服五千之外先王半弃之而为夷貊
 也欤
淮沂
卷四 第 26a 页 WYG0066-0771a.png
 金履祥曰徐之水以沂名者不一出今兖州泗水县
 尼丘山过鲁城南入泗者曾点浴沂之沂也今海州
 沐阳县有沂河口周礼沂沐之沂也出沂州新泰县
 (今沂/水县)艾山西南入泗者最大此禹贡之沂也愚按今
 沂水一出沂水县艾山合沂山之汶流至邳入泗达
 淮地志出泰山盖县者是也一出曲阜尼山东南六
 十里西流至兖城与泗合注济宁水经注出尼丘经
 雩坛者是也其沐阳之沂即艾山派耳(齐乘云沂水/至沂州城东)
卷四 第 26b 页 WYG0066-0771b.png
 (又南分入三十六/穴湖东通沐水)吉甫分为三恐非
大野
 王樵曰蔡传谓郓州中都西南有大野陂宋郓州今
 东平州即古东原而中都即汶上也今南旺湖实在
 汶上西南(汶水西南/流至此分)萦回一百五十里(河纪云南旺/湖周百里蜀)
 (山湖周六/十五里)漕河贯乎其中西湖(南/旺)广衍倍于东湖(蜀/山)
 (湖在南/旺东)而东湖北接马踏伍庄坡湖以及安山南接
 马场坡湖以及昭阳诸湖绵亘数百里而东原徐郓
卷四 第 27a 页 WYG0066-0771c.png
 诸邑又悉环列于左右与古今志合是南旺湖即古
 大野无疑(齐乘云钜野今梁山泊北出为清河宋时/与泊水汇而为一自会通河开始画为二)
  禹时大野泽既钟清济洙泗而成而泗通于淮济
 通于汶淮通于沂汶通于洸而泗之上源又自大野
 而通于济则是大江以北中原诸水纵横交织皆于
 大野相连而当时入贡之路若青之浮汶兖之浮济
 徐与扬之浮淮泗亦皆与大野相关是大野在古已
 为贡道之要会矣今漕运尤资之设四水匮曰南旺
卷四 第 27b 页 WYG0066-0771d.png
 (在汶/上)曰安山(在东/平)曰马场(在济/宁)曰昭阳(在沛/县)各建闸
 坝以时启闭而南旺分水岭地最高所谓水脊向非
 南旺会通虽开亦枯渎耳但今者有沙淤盗佃决堤
 之三患此不独漕河失利而泰山以西夏秋水发奔
 注此中汴宋末嘉祥钜野曹濮寿张之间遂成巨浸
 是以有梁山泺之乱可无虑哉(辑王方麓/诸家说)
浮于淮泗达于河
 按泗水入淮淮泗不与河通而云达于河者西则由
卷四 第 28a 页 WYG0066-0772a.png
 灉东则由济蔡传引许慎说文其说是也(疏云徐州/北接青州)
 (既浮淮泗当浮汶入济以达于河按汶泗通流始自/近代古时汶北入海泗南入淮故蔡传用许氏之说)
 金吉甫言古文尚书作达于菏说文引书亦作菏菏
 泽与济通而泗水上注之自泗达菏则达济可知然
 八州之贡皆以达河为至兖州言达于河故青不言
 徐州言达于河故扬不言其义实相因安知古文不
 有误耶 苏传自淮泗入河必达于汴世传隋炀帝
 始通汴入泗疑禹时无此水道按汉书项羽与汉约
卷四 第 28b 页 WYG0066-0772b.png
 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文颖注云于荥
 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
 淮泗会于楚即今官渡是也魏武与袁绍相持于官
 渡乃楚汉分裂之处盖自秦汉以来有之安知非禹
 迹耶禹贡各州之末皆记入河水道而淮泗独不能
 入河帝都所在理不应尔意其必开此道以通之其
 后或为鸿沟或为官渡或为汴上下百馀里间不可
 必然皆引河水而注之淮泗也故王浚伐吴杜预与
卷四 第 29a 页 WYG0066-0772c.png
 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当径取秣陵自江入淮逾
 于泗汴沂河而上振旅还都夫王浚舟师之盛千古
 未有而自泗汴入河可以班师则汴水之大不减于
 今亦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隋炀创开也
 自唐以前汴泗会于彭城之东北然后东南入淮近
 岁汴水直达于淮不复入泗矣茅瑞徵曰今运河亦
 从淮合泗而接流会通河必经于济此取道山东者
 也子瞻所指盖自宋都河南一路言之即水经所谓
卷四 第 29b 页 WYG0066-0772d.png
 汳水为灉入泗者也(韵会汳皮变反今作汴盖/避反字罗苹云隋炀所易) 
 浚
曰汉以来漕路所谓汴船不入河者率由蔡河经
 泗州入淮而吕梁之险未有以之为运道者惟谢玄
 淝水之役堰吕梁水利漕盖潴水以备用耳非通运
 也宋真宗时赵守伦建议自京东分广济河自定陶
 至徐州入清河以达江淮漕路又以吕梁滩碛之险
 而罢至本朝始用之为运道云(吕梁洪在吕梁山下/昔称天险今削平)
 尚书埤传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