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66-072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埤传卷二
             吴江朱鹤龄撰
 舜典
  按伏生经文无篇首曰若稽古以下二十八字东
  晋梅赜上古文孔传亦无之今此二十八字乃萧
  齐姚方兴得之大航头者其传又云王肃范宁所
  补则此二十八字诚可疑 陈振孙曰孟子引二
卷二 第 1b 页 WYG0066-0722d.png
  十有八载放勋徂落之文曰尧典则知古无舜典
  篇名也
允塞
 袁黄曰易曰有孚盈缶缶至虚而吾之诚信足以满
 之正是塞义
慎徽五典 大麓
 袁黄曰徽孔传训美蔡因之按字书三纠绳为徽又
 琴节曰徽淮南子鼓琴循经谓之徽五臣曰调也三
卷二 第 2a 页 WYG0066-0723a.png
 纠绳亦有调义不调则缓急不均故须慎之下之克
 从者从其所调也 左传播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
 兄友弟恭子孝孔传用之蔡传则用孟子
 大麓自应据史记蔡传尧使舜入山林是用史本纪
 语孔传大录万几之政盖因录鹿音同而误耳(集韵/麓古)
 (作㯟通/作鹿)王氏曰大麓太山之麓也后世封禅之说傅
 会于此黄度曰阚骃十三州志麓林之大者其后秦
 置钜鹿郡尧将禅舜合诸侯群臣百姓纳之大麓风
卷二 第 2b 页 WYG0066-0723b.png
 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此出纬书难尽据而与史
 记相符
舜让于德弗嗣
 孔传辞让于德不堪不能嗣帝位愚按此即蔡传所
 引或说也若作让于有德之人泛言则不成为让有
 所指则为何人乎 王樵曰舜让于德勿嗣之下无
 再命之辞而即继以受终文祖疑有阙文仁山金氏
 以论语补之曰帝曰咨汝舜天之历数在尔躬不允
卷二 第 3a 页 WYG0066-0723c.png
 其让也允执其中授以治天下之道也四海困穷天
 禄永终戒之也然后舜以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如
 此文义方完
正月上日
 正月上日与月正元日皆谓建寅之月王肃云惟殷
 周改正易民视听自夏而上皆以建寅为正
在璿玑玉衡 七政
 孔疏马融云浑天仪可旋转故曰璿衡衡箫所以视
卷二 第 3b 页 WYG0066-0723d.png
 星宿也蔡邕云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
 视星宿盖璿玑以象天而衡望之转玑窥衡则知星
 宿 王应麟曰张文饶云尧之历象盖天法也舜之
 玑衡浑天仪也信都芳云浑天覆观以灵宪为文盖
 天仰观以周髀为法(唐孔氏曰髀股也股者表也其/法始于庖羲周人志之故曰周)
 (髀蔡邕云/即盖天也)刘智谓黄帝为盖天颛顼造浑仪春秋纬
 文曜钩谓帝尧时羲和立浑仪而韩显符浑仪法要
 序以为伏羲立浑仪未详所出
卷二 第 4a 页 WYG0066-0724a.png
 袁黄曰尧典曰日月星辰此止及七政者经星丽天
 不动十二辰无迟速顺逆之殊故略之 (附/考)蔡传六
 合仪刻十二辰八干四隅邹季友曰八干谓壬癸甲
 乙丙丁庚辛四隅谓艮巽坤乾
肆类于上帝 禋于六宗
 孔疏经言祭天不及地与社稷必皆祭之但史文略
 耳王樵曰类依郊祀为之郑氏春官肆师注本尚书
 夏侯欧阳之说近儒有云类合也合祭天地也妄解经
卷二 第 4b 页 WYG0066-0724b.png
 文以證其说固不足辟但天地之分祭合祭为历代
 不决之疑有不容不辨者礼曰享帝于郊祀社于国
 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神地道又曰郊社所以
 祀上帝可见古者天地之祭只有郊社而已安得南
 郊之外复有北郊以祭地乎郊自郊社自社又安得
 天地合祀于南郊乎皇天上帝至尊无对今主分者
 崇北郊以抗天主合者则谓人道若考妣然皆非礼
 也王莽谄事元后傅会昊天有成命之诗始合祀天
卷二 第 5a 页 WYG0066-0724c.png
 地同牢而食其渎亵不经甚矣此岂可据耶(此主胡/五峰之)
 (说予有辨详/毛诗通义) 上帝孔传云告天及五帝愚按此据
 周礼之文家语季康子问五帝孔子曰天有五行金
 木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然昊
 天上帝一而已岂有五哉五行之神助天理物安得
 与上帝并称汉人笃信谶纬故有五方五色帝及五
 人帝之说至宋儒始黜之
 邹季友曰六宗汉晋诸儒之说最繁杂(伏生马融以/天地四时为)
卷二 第 5b 页 WYG0066-0724d.png
 (六宗刘歆谓水火雷风川泽贾逵谓日月星河海岳/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伯雨师晋司马彪以六宗)
 (不应独立表驳之幽州秀才张髦上疏谓祀文祖之/庙六宗者三昭三穆也十一家皆非见后汉书注)
 惟王肃同孔传孔传谓四时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
 也水旱也根据祭法故蔡传从之泰昭坛名相近当
 从王肃作祖迎往者祖送之来者迎迓之也幽宗雩
 宗之宗读如字郑氏读作禜非(孔丛子载宰我/问答与孔传同)
 苏传古者郊天必及天地间尊神考之祭法其泰坛
 祭天即此类上帝也祭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即此
卷二 第 6a 页 WYG0066-0725a.png
 禋六宗也四坎坛祭四方与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
 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即此望山川遍群神也祭法
 所序舜典之章句义疏也
辑五瑞
 陈第曰五瑞及五礼三帛二生之类汉儒悉以周制
 当之虽其意不远而其事无稽当于释义之中寓存
 疑之意五瑞则曰若周礼公执桓圭侯执信圭等之
 类五礼则曰若周礼吉凶军宾嘉
卷二 第 6b 页 WYG0066-0725b.png
岁二月 柴望 律度量衡 五玉 五礼 五器
艺祖
 王樵曰蔡传当巡守之年二月也巡守当何年意必
 摄位之次年也孔传以二月为瑞班之明月非是观
 经文加岁字于二月之上则更端之辞非蒙上月而
 言且既月方日觐群后安暇便巡守哉
 邹季友曰朱子语录云注家以至于岱宗柴望为句
 某谓当以柴望秩于山川为句如柴望大告武城今
卷二 第 7a 页 WYG0066-0725c.png
 按上章有望于山川之语则柴字自为句尤妥说文
 引书亦柴字绝句(按后汉张纯引书曰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亦柴字为句)
 言祭天望言祭山川武成以二字该二祭则又当二
 字自为句也
 林之奇曰律之十二又生于历之十二班固曰推历
 成律故同律度量衡必先协时月正日也金履祥曰
 十二律以配十二月盖日月会于十二次而右转圣
 人制六吕(阴/律)以象之斗柄运于十二辰而左旋圣人
卷二 第 7b 页 WYG0066-0725d.png
 制六律(阳/律)以象之故阳律左旋以合阴阴律右转以
 合阳而天地四方阴阳之声出焉史迁序律书所谓
 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
 忽者也 方回曰古律用竹又用玉汉末以铜为之
 吕亦称同故有六律六同之说元间大吕二间夹钟
 是也又曰井田六尺为步秦孝公初为赋平斗桶权
 衡丈尺行之改周制也今其分寸不可考汉大率依
 秦律历志所书秬黍之法乃是王莽时刘歆之说王
卷二 第 8a 页 WYG0066-0726a.png
 应麟曰皇祐新乐序云古者黄钟为万事根本故度
 量权衡皆起于黄钟至晋隋间累黍为尺而以制律
 容受卒不能合及平陈得古乐遂用之唐兴因其声
 以制乐其器虽无法而其声犹不失古王朴始用尺
 定律而器与声皆失之太祖患其声高特减一律至
 是又减半律然太常乐比唐之声犹高五律比今燕
 乐高三律失在于以尺而生律也司马公谓胡李之
 律生于尺房庶之律生于量皆难以定是非蔡季通
卷二 第 8b 页 WYG0066-0726b.png
 谓律度量衡言盖有序若以尺寸求之是律生于度
 若以累黍为之是律生于量皆非也故自为律以吹
 之而得其声 (附/考)蔡传十龠为合邹季友曰合音閤
 蔡西山燕乐本原嘉量篇云合龠为合注云两龠也
 又云十合为升注云二十龠也蔡氏家学相承不应
 有异况合龠为合乃汉律历志本文龠即管也黄钟
 之律管容秬黍一千二百谓之一龠合者并也取并
 合两龠之义以为名也宋皇祐间造新乐阮逸胡瑗
卷二 第 9a 页 WYG0066-0726c.png
 尝驳今文十龠为合之误沙随程氏三器图义亦尝
 辨之云汉书合龠为合俗人误以上合字为十字也
 此篇集传经朱子订定不应有误必传写之讹耳
 五玉孔传五等诸侯执其玉疏云即五瑞也蔡传因
 之邹季友曰按周礼小行人注五等诸侯享天子用
 璧享后用琮其大各如其瑞皆有庭实圭以马璋以
 皮之类也诸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瑞一等据此
 则瑞自瑞玉自玉五瑞乃天子所颁以锡命诸侯者
卷二 第 9b 页 WYG0066-0726d.png
 诸侯执之以见五玉乃诸侯所奉以进献天子者朝
 享则实之在庭周礼典瑞注云瑞符信也故天子冒
 而还之凡言贽则受之而已若五玉即五瑞则是以
 天子锡命之圭璧与三帛二生一死俱为贽矣注家
 承误已久故详辨之
 孔疏周礼大宗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
 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固邦国以嘉礼
 亲万民之昏姻此篇类于上帝吉也如丧考妣凶也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66-0727a.png
 群后四朝宾也禹谟徂征三苗军也尧典釐降二女
 嘉也五礼之事并见于经知与后世不异也
 五器注疏谓以玉作五器即上五玉蔡传以五玉三
 帛二生一死贽九字作错简(本吴才/老说)而云五器即五
 礼之器也(本朱/子说)如吉礼之器为簠簋军旅之器为干
 戈之类此解不易但复云周礼六器六贽即舜之遗
 法也此句当删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
 四方以禽作六贽以等诸侯此岂足该五礼之器乎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66-0727b.png
 艺祖孔传以为文祖之庙艺即文也疏云此时舜始
 摄位未自立庙故知告尧之文祖也愚按经文止言
 祖不及祢蔡传引王制虽本注疏亦可删
 孔疏南之如岱西之如初北之如西见四时之礼皆
 同互文以明耳不巡中岳者盖近京师者有事必闻
 不虑枉滞且诸侯分配四方无属中岳故不须巡之
 也文中子曰舜一岁巡五岳国不费而民不劳无他
 道也兵卫少而徵求寡也朱子曰古之天子一岁不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66-0727c.png
 能遍及五岳则到一方境上会诸侯亦可周礼有此
 礼
五载一巡守 四朝 明试以功
 王樵曰孔子曰舜临民以五尧临民以十二言尧时
 十二载一巡守也则五载之制乃舜所定其后成周
 复十二年一巡守尧上古事简周世文天子不能频
 出也舜五载勤民也
 四朝孔传会朝于方岳之下凡四处礼记疏引郑玄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66-0727d.png
 云四方诸侯分四年来朝京师蔡传引之盖彷周礼
 为说苏轼曰(见文/集)自古用人必须历试虽有卓异之
 材必观积劳之效一则使其更变而知难事不轻作
 一则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无辞
肇十有二州 浚川
 孔疏周礼职方氏有幽并而无徐梁周立州名必因
 于古知舜时当有幽并职方幽并山川于禹贡皆冀
 州之域知分冀为之也尔雅释地九州之名无梁青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66-0728a.png
 而有幽营孙炎以尔雅之文与职方禹贡并不同疑
 是殷制则营州亦有所因知舜时亦有营州齐即营
 州之地知分青为之也刘德曰冀州北接沙漠其地
 于九州为最大分冀为幽并以此二州捍北狄使不
 得内接畿甸所以壮京师之翼卫禦外夷之侵陵也
 邹季友曰孔传分青州为营州蔡传亦用其说按辽
 东与冀州接壤西至青州隔越巨海道里殊远若以
 属青则非所谓高山大川以为限之意盖幽并营三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66-0728b.png
 州皆分冀州之地耳(顾炎武曰幽在今桑乾河以北/至山后诸州并在今石岭关以)
 (北至丰胜二州营在今辽东大宁并有塞外/之地其山川皆不载之禹贡故靡得而传)王樵曰
 分州置牧意在联属侯服董正治功也地太广则有
 所不及此冀青之所以分也又曰尔雅有徐幽营而
 无青梁并青入于徐梁入于雍并入于冀也此殷制
 也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盖周又分冀为并而
 并营于幽复禹之青而省徐入青也
 吕祖谦曰禹治水尝浚川今水平复浚安不忘危也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66-0728c.png
 川不言十二水无大小皆浚之也陈雅言曰山之表
 识无待于致详水之疏导则不容以或略
象以典刑 流宥五刑 金作赎刑 怙终贼刑
 汉刑法志世之说者以为治古无肉刑有象刑墨黥
 之属屝屦赭衣而不纯是不然矣所谓象刑惟明者
 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屝屦赭衣者哉程大昌曰汉
 文帝除肉刑诏云有虞氏画衣冠具章服而民不犯
 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武帝策贤良亦然白虎通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66-0728d.png
 曰画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犯劓者衣
 赭犯膑者(剕汉志改为膑师/古注膑去膝骨头)以墨蒙其膑而画之犯
 宫者履屝犯大辟者布衣无领盖谓别异服以愧辱
 之而不至于用刑此远古而讹传也经曰怙终贼刑
 刑故无小何尝置刑不用哉况象刑之次降而下之
 方有流鞭扑挞若谓象刑止于受辱则是正丽五刑
 者反可以异服当刑而恶未入刑者乃真加之流鞭
 扑挞焉何其不伦也然则象刑谓何是必图写用刑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66-0729a.png
 物象以明示民使知愧畏而不犯也尝观周礼布刑
 象之法有执木铎以警众者有属民而读者又有书
 五禁于门闾谕刑罪于邦国者上下相承极其详复
 正恐不知者之误触耳由此言之则藉形象以图示
 其可愧可畏正圣人忠厚之意也魑魅魍魉人固不
 愿与相直然天地间不能无圣人范金肖物铸鼎以
 示之则山行草茇者知畏而预为之避此画象而期
 不犯之意与铸鼎象物之意不正同哉愚谓墨刑见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66-0729b.png
 于太甲劓殄见于盘庚劓刖见于康诰可證五刑自
 古而有帝王不能废苗民特淫虐用之耳丁谧谓肉
 刑兴蚩尤之代而尧舜以流放代之其意是矣其说
 则非也
 流宥王肃谓在八议之列八议者周礼议亲议故议
 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是也朱子曰流宥五刑
 如流放窜殛加之四凶者今以舜命皋陶之辞考之
 士官所掌惟象流二法鞭扑以下随事施行不领于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66-0729c.png
 士官其曰惟明克允则或刑或宥惟其当而已又岂
 一于宥而无刑哉今必曰尧舜之世有宥而无刑则
 是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诛也是圣人之心不忍
 于元恶大憝而反忍于衔冤负痛之良民也其必不
 然矣夫刑虽非可恃以为治然以刑弼教禁民为非
 则伤肌肤以惩恶亦王政之一端也今徒流之法既
 不足以止穿窬淫放之奸而其过于重者则又有不
 当死而死苟采陈群之议一以宫剕之辟当之则虽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66-0729d.png
 残其肢体仍全其躯命且绝其为乱之本而使后无
 以肆焉岂不上合先王之意而下适当世之宜哉或
 者谓四凶之罪不轻于少正卯舜乃不诛而流之以
 是为轻刑之證不知共兜朋党鲧功不成其罪本不
 至死三苗虽若可诛而蛮夷之国圣人本以荒忽不
 常待之则窜徙正得其宜非故为是以轻之也若少
 正卯之事则经典不载独荀况言之吾亦安能轻信
 其言遽援以为断乎愚按朱子此论大全亦引之然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66-0730a.png
 肉刑可行于古而不可行于后者末世狱繁吏浊施
 之一不当则徒伤肌体而恶无所惩吕正献(公/著)之言
 至矣
 孔疏传以金为黄金吕刑传又为黄铁盖古之金银
 铜铁总号为金也考工记攻金之工筑氏为削冶氏
 为杀矢凫氏为钟㮚氏为量段氏为鏄桃氏为剑其
 所为者皆铜铁是铜铁俱名为金则铁名亦包铜矣
 此传黄金吕刑黄铁皆是今之铜也古之赎罪者皆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66-0730b.png
 用铜汉始改用黄金但少其斤两令与铜相敌愚按
 周礼听讼入束矢钧金注亦以金为铜
 陈启源曰旧注贼杀也怙终之罪亦有差等安得槩
 杀之乎路史解云恃其诈力遂恶不悛贼害于人三
 者罪必刑而不赦也文法与左传引夏书昏墨贼杀
 相似此说可从
幽洲 崇山 四罪咸服
 括地志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66-0730c.png
 工幽州居此城
 孔疏禹贡无崇山不知其处盖在衡岭之南朱子曰
 或云在澧州慈利县
 程子曰四凶之才皆可用尧之时圣人在上皆以其
 才任大位而不敢露其不善之迹尧非不知其不善
 也罪状尚伏圣人亦不得而诛之及尧举舜于匹夫
 之中而禅以位于是四人者始怀愤怨不平之心而
 显其恶故舜得以因其迹而诛窜之也苏轼曰天下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66-0730d.png
 之所谓权豪贵显而难令者此乃圣人之所借以徇
 天下也舜诛四凶而天下服何也此四族者天下之
 大族也夫惟圣人为能击天下之大族以服小民之
 心故其刑罚至于措而不用
 林之奇曰舜诛四凶当在洪水未平之前朝巡肇州
 当在禹平木土之后史因言舜之恤刑遂举四凶系
 之于下耳世徒见四凶得罪不在尧世遂谓尧不能
 去不知舜之去四凶乃历试之时实受尧命如禹居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66-0731a.png
 摄时亦受命征苗也(史本纪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云云)
百姓(至/)八音
 百姓注疏言百官朱子曰百官如丧考妣此是本分
 四海渴密八音以礼论之则为过也为天子服三年
 之丧只是圻内诸侯之国则不然礼为君为父俱服
 斩衰君谓天子诸侯及大夫之有地者大夫之邑以
 大夫为君大夫以诸侯为君诸侯以天子为君各为
 其君服斩衰诸侯之大夫却为天子服齐衰三月礼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66-0731b.png
 无二斩故也民则畿内者为天子齐衰三月畿外无
 服封建之时诸侯各君其国天子与亲贤共天下不
 私其尊亲于已也故畿外无服 三载当从孔传属
 下为句陆德明释文八音金钟也石磬也丝琴瑟也
 竹篪笛也匏笙也土埙也革鼓也木柷敔也
格于文祖
 孔传丧毕之明年告庙即政邹季友曰按孟子言尧
 崩三年丧毕舜避尧之子天下归之而后践天子位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66-0731c.png
 孔传本此蔡传云不知何所据岂偶未之思欤王樵
 曰舜服尧丧毕已格于文祖告即位恐无避于南河
 之事盖舜虽不敢辞天子之重理亦未忍遽居尧宫
 逼尧子是之曰避耳若曰躬解几务遁于南河则无
 是理也又曰按摄位受终于文祖巡守归格于艺祖
 即位格于文祖此舜代尧守宗庙社稷为祭主之明
 文也尧祔于庙舜以大义主其祭与臣工共尽享格
 之义此不易之礼也然则如非族何曰神不歆非类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66-0731d.png
 民不祀非族舜与尧虽非族也非非类也圣人之德
 也君臣之契也禅受之统也类莫如尧与舜也庙号
 神宗自官天下视之万世之宗也尧之祀非舜主之
 而谁也然则于瞽瞍如何曰其生也以天下养其死
 也自为虞氏之祖故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此于尧
 以天下相传之义固不相妨也禹之于鲧亦然矣然
 则丹朱不祀尧乎曰朱子谓尧庙当立于丹朱之国
 修其礼物作宾王家愚谓此商周革命之礼非舜禹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66-0732a.png
 禅承之礼也以经考之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
 让此非舜祭于庙而丹朱与有事之明徵乎祖考下
 系虞宾则考者尧也若谓舜祭其祖考而丹朱在位
 是与殷之孙子侯服骏奔于周庙者同也其必不然
 矣
询于四岳
 王樵曰周官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百揆总
 百官成周冢宰之任也四岳总方岳之事成周二伯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66-0732b.png
 之任也(王制天子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各)
 (有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周二伯处外以分领天
 下唐虞四岳处内以总领十二牧十二牧又分领诸
 侯所以外无偏重之势愚按周二伯亦在京师观周
 召二公主陜东陜西可见方麓以为处外非也
能迩 惇德允元 难壬人
 朱子语录能迩之能是奈何得他使之帖服愚按能
 之为言耐也古文能字与耐字通见礼运及汉书荀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66-0732c.png
 子云若驭朴马(未调习/之马)若养赤子若食喂(饥/馁)人因其
 惧因其忧因其喜因其怒曲得所谓焉此能之之说
 也
 德元之人以朴略为治以醇閟为功以朴略为治故
 治立而迹不见以醇閟为功故功成而人不知古之
 圣人非不知湥刻之吏可以齐众武健之才可以集
 事忠厚近于迂阔老成初若迟钝然终不以彼而易
 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丧大也刀笔吏不可为公卿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66-0732d.png
 而房杜无赫赫之绩知此者可以言用人矣
 孔传难拒任佞也愚按古文任与壬同故训佞孙炎
 云似可任之佞也此义长朱子语录云难平声任如
 字言不可轻易任人也此未定之说故仲默不取
伯禹作司空 稷契暨皋陶
 孔疏国语有崇伯鲧尧殛之于羽山贾逵云崇国名
 伯爵也禹代鲧为崇伯入为天子司空以其伯爵故
 曰伯禹黄度曰禹赐姓姒国于有夏即今颖昌阳翟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66-0733a.png
 县是(今钓/州)岂自崇徙封欤
 史记索隐谯周云稷契生尧代舜始举之乃帝喾之
 胄非子也愚按此据左传史克语疑本纪非实然古
 人年岁多期颐以上舜乃受终申命非真尧不能用
 有待于舜也史克之言容有过辞(传云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举八元使)
 (布五教于四方史记索隐曰禹为司空司空主土则/禹在八恺之中契为司徒司徒敷教则契在八元之)
 (列/)又按史克所序高阳氏才子有庭坚而楚人灭六
 蓼臧文仲云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杜预注庭坚即皋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66-0733b.png
 陶字则皋陶在十六族无疑矣或以皋陶刑官故其
 后不甚长然后夔典乐之官也娶玄妻生子伯封一
 传而羿灭之(事见/左传)此又何说
播时百谷
 金履祥曰易大传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教
 天下则耕稼之制其来已久书曰播厥百谷诗曰诞
 降嘉种贻我来牟则百谷之备自稷始也赵过曰后
 稷始□(古畎字赵过行代田/一亩三□盖古法)田则垄亩之修自稷始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66-0733c.png
 也晋董史曰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则农时之节自稷
 始也后稷之所以为天下烈也愚按国语烈山氏之
 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周弃继之故祀
 以为稷盖播谷非始于后稷也特洪水之后树艺不
 明稷复教之故天赐以来麰耳(国语稷勤百榖而山/死韦昭注死于黑水)
 (之山毛/诗传云)
蛮夷猾夏 汝作士 三就 三居 明允
 董鼎曰或言虞时兵刑之官合为一礼乐分为二成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66-0733d.png
 周礼乐之官合为一兵刑分为二故此蛮夷猾夏亦
 以命皋陶然经只言五刑五流未尝言兵也后征苗
 之兵禹实掌之未尝用皋陶则兵刑非兼掌矣王樵
 曰上古无大夷狄亦无大征伐故外以蛮夷委州牧
 内以委刑官其云猾夏不过如汉人所言行盗侵驱
 之类耳故制以士师而有馀大刑甲兵盖未尝用也
 兵藏于田赋徒众掌于司徒戎器出于工戎马出于
 虞则兵无专官自无废事至成周时世变日滋戎狄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66-0734a.png
 势盛内则强诸侯时时有之故初克商即灭国五十
 成王即位又践奄伐淮夷事浸多矣周召二公每以
 诘戎兵张皇六师为言盖时实宜然非周德衰于唐
 虞故详于政而略于化也 黄度曰唐虞三代之时
 中国皆有戎狄杂处左传周封鲁卫疆以周索封唐
 疆以戎索以禹贡职方参考之唐虞所都冀州正戎
 索之地也帝都所在而甸侯二服半为戎区何也鸿
 荒以来天下崇山巨嶂陵原险阻之处草木蒙翳狐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66-0734b.png
 狸所居豺狼所嗥戎狄生长其间攘剔驱除实赖其
 力裂土胙国固当与共之而其地不可尽井牧戎狄
 之饮食衣服又不与华同故因其所有与其所能使
 奉职贡其侵略中国也则以士师治之否则与之相
 安于无事盖当时事宜如此虽其人鸷悍难驯而尧
 舜盛德天覆礼乐文明咸服于圣人之化焉若曰狼
 子野心遗患肘腋始别异之遂屏攘之又至于剪除
 之如淮南厉王贾捐之虞诩范晔之所虑此后世之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66-0734c.png
 事不可以论帝王之圣也
 孙奕示儿编尔雅士察也周礼士师注士察也主察
 狱讼之事孔安国曰士理官也理盖狱官欲得曲直
 之理故谓之理其谓之士者则欲致其察也
 鲁语刑五而已无有隐者大刑用甲兵次刑斧钺中
 刑刀锯其次钻笮薄刑鞭扑以威民故大者陈之原
 野小者致之市朝愚按此所说五刑与吕刑不同然
 以经解经当从吕刑无疑也原野市朝是孔传所据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66-0734d.png
 朝与市二所故分之为异耳马郑王三家谓三就者
 原野也市朝也甸师氏也甸师见周礼但唐虞时未
 闻有此官
 三居蔡传引孔氏以为未见所据愚谓大罪四裔如
 四凶是也在五服之外次则处之荒服又次则处之
 要服蔡与流是也此岂非的證
 陈氏曰易言用刑者如噬嗑如贲如旅其象皆取于
 离用刑在明可知矣不明不足以尽人心不允不足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66-0735a.png
 以当人罪
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益哉
 张氏曰圣人以万物为一体故曰予草木鸟兽先王
 之世山泽为之厉禁獭祭鱼然后渔人入泽梁与昆
 虫未蛰不以火田之类皆若之之事故鸟兽咸若所
 以为夏后鹿濯鱼牣所以为文王然至于鸟兽繁育
 则有益之烈而焚焉有周公之驱而远焉盖若之为
 言顺也居于山泽顺也交于中国非顺也岂徒以长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66-0735b.png
 养为顺哉
 金履祥曰伯益即伯翳也秦声以入为去故谓益为
 翳也字有四声古多转用如益之为翳契之为卨皋
 之为咎君牙之为君雅是也此古声之通用也有同
 音而异文者如陶之为繇垂之为倕鲧之为鲧虺之
 为儡纣之为受囧之为臩是也此古字之通用也太
 史公见书与孟子之言益也则五帝本纪从益见秦
 纪之为翳也则秦本纪从翳盖疑而未决也疑而未
卷二 第 27a 页 WYG0066-0735c.png
 决故于陈杞世家之末又言垂益夔龙不知所封则
 遂谬矣何不合二书而思之乎夫秦纪不烧太史公
 所据以纪秦事者也秦纪所谓佐禹治水岂非书所
 谓随山刋木暨益奏庶鲜食者乎所谓驯服鸟兽岂
 非书所谓益作朕虞若予上下草木鸟兽者乎其字
 同其声同而独以二书字异乃析一人而两之可谓
 误矣唐虞功臣独四岳不名耳而姜姓则见于书传
 甚明也其馀未有无名者夫岂别有伯翳其功如此
卷二 第 27b 页 WYG0066-0735d.png
 而名反不见于书乎夫以伯翳不得为伯益则卨不
 得为契咎繇不得为皋陶倕不得为垂鲧不得为鲧
 他如仲儡不得为仲虺纣不得为受臩不得为囧君
 雅不得为君牙乎史记本纪世家及总序之谬如此
 者多不独序益为然也重黎二人而合为一则楚有
 二祖也四岳为齐世家之祖而总序齐人伯夷之后
 则齐又二祖也此其前后必出于谈迁二手故其乖
 刺如此而罗氏路史因之真以益翳为二人又以伯
卷二 第 28a 页 WYG0066-0736a.png
 翳为皋陶之子则嬴郾李三姓无辨矣且楚人灭六
 蓼之时秦方盛于西徐延于东赵基于晋使伯翳果
 皋陶之子臧文仲安得云皋陶不祀乎又以益为高
 阳氏才子隤敱至夏启时二百馀岁矣夫尧老而舜
 摄舜耄期而荐禹岂有禹且老而荐二百馀岁之益
 以为身后之计乎皆非事实不可以不辨愚按郑语
 云嬴伯翳之后也韦昭注伯翳舜虞官少皞之后伯
 益也吉甫之说本此
卷二 第 28b 页 WYG0066-0736b.png
典朕三礼 伯夷
 黄度曰典礼在命工虞之后文武小雅终鱼丽而其
 序曰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盖事序如此
 孔传伯夷姜姓王应麟曰按郑语史伯曰姜伯夷之
 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者也注谓炎帝之后四
 岳之族大戴礼诰志篇虞史伯夷曰明孟也幽幼也
 (史记历书引/之不云伯夷)
命汝典乐 诗言志 律和声
卷二 第 29a 页 WYG0066-0736c.png
 按易云先王作乐崇德以荐上帝配祖考乐记曰夔
 始制乐以赏诸侯盖治定功成乐以象之舜之命夔
 所以必在禹皋稷契诸人之后也然继此则有谗说
 殄行之惧孔子之舞韶乐而戒佞人其亦取义于书
 乎
 朱子曰或谓诗本为乐而作故学者必以声求之今
 考之虞书则诗之作本为言志而已方其诗也未有
 歌也及其歌也未有乐也以声依永以律和声则乐
卷二 第 29b 页 WYG0066-0736d.png
 乃为诗而作非诗为乐而作也三代之时礼乐用于
 朝廷下达于闾巷学者讽诵其言以求其志咏其声
 执其器舞蹈其节以涵养其心则声乐之所助于诗
 者为多然犹曰兴于诗成于乐其求之固有序矣是
 以圣贤言诗主于声者少而发其义者多仲尼之思
 无邪孟子之以意逆志诚以诗之所以作本乎其志
 之所存然则志者诗之本声乐者其末也得其志而
 不得其声者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声者也
卷二 第 30a 页 WYG0066-0737a.png
 就使得之止钟鼓之铿锵而已况古乐散亡其遗声
 又无从而考乎顾炎武曰古人以乐从诗后人以诗
 从乐古人必先有诗而后以乐和之舜之命夔曰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是以登歌在上而堂上
 堂下之乐应之此之谓以乐从诗古之诗大抵出于
 中原诸国其人有先王之风讽诵之教其心和其词
 不侈音节往往合于自然之律楚词以降即已不必
 尽谐下及魏晋羌戎杂处方音递变南北各殊故文
卷二 第 30b 页 WYG0066-0737b.png
 人之作多不可协之音于是不得不以律吕正人声
 而谓之以诗从乐(汉书武帝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是以诗)
 (从乐也后代/乐章皆然)又曰诗三百篇皆可被之八音而为乐
 自汉以下乃以其所赋五言之属为徒诗而其协于
 音者则谓之乐府宋以下则其所谓乐府者亦但拟
 其词而与徒诗无别矣于是乎诗之与乐判然为二
 不特乐亡而诗亦亡
 陈师凯曰黄钟为宫则某为商某为角及三分损益
卷二 第 31a 页 WYG0066-0737c.png
 隔八相生今为说以明之阳律生阴吕曰下生三分
 长而损一阴吕生阳律曰上生三分长而益一(阳律/左旋)
 (阴律/右转)隔八位而相生黄钟为第一宫其长九寸隔八
 下生林钟为徵三分损一其长六寸林钟隔八上生
 太簇为商三分益一其长八寸惟此二律长皆全寸
 而无馀分馀律则馀分参差矣太簇下生南吕为羽
 南吕上生姑洗为角林钟为第二宫宫生徵徵生商
 商生羽羽生角以下皆仿此以至仲吕为第十二宫
卷二 第 31b 页 WYG0066-0737d.png
 上生黄钟为徵下生林钟为商上生太簇为羽下生
 南吕为角十二宫各有五声此六十声宫徵商羽角
 隔八相生之序也由宫声之浊而长以渐而清且短
 之序则为宫商角徵羽假令黄钟为宫则相去一律
 而太簇为商又相去一律而姑洗为角又相去一律
 而林钟为徵又相去一律而南吕为羽羽距黄钟之
 宫又相去二律焉相去一律则音节和相去二律则
 音节远故徵羽之间近徵收一声比徵稍下为变徵
卷二 第 32a 页 WYG0066-0738a.png
 羽宫之间近宫收一声少高于宫为变宫所以齐五
 声之不及也(五声是土金木火水/五行是水火木金土)朱子曰黄钟之管
 最长(九/寸)应钟之管最短(四寸/半)长者声浊短者声清十
 二律旋相为宫宫为君商为臣乐中最忌臣凌君故
 有四清声声清者减正律之半如应钟为宫其声最
 短而清或蕤宾为商则商声高如宫声是为臣凌君
 不可用遂用蕤宾减半律为商声以应之如方响铁
 有十六片乃是十二律外添四清声也又曰半律通
卷二 第 32b 页 WYG0066-0738b.png
 典谓之子声此是古法但后人失之而惟存黄钟大
 吕太簇夹钟四律有四清声即半声是也变宫变徵
 始见于国语注后汉志乃十二律之本声自宫而下
 六变七变而得之者非清声也如黄钟为宫则第六
 变得应钟为变宫第七变得蕤宾为变徵如林钟为
 宫则第六变得蕤宾为变宫第七变得大吕为变徵
 是也凡十二律皆有二变一律之内通前五声合为
 七均祖孝孙王朴之乐皆同所以有八十四调者每
卷二 第 33a 页 WYG0066-0738c.png
 律各添二声而得之也(正声是全律之声如黄钟九/寸是也子声是半律之声如)
 (应钟四寸半是也宫与羽角与徵相/去独远故于其间制变宫变徵二声)邵宝曰古者律
 和声以竹为之和以天也王朴弦柱以准律(朴谓十/二律管)
 (互吹难得其真乃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分寸设柱用七声为均变宫变徵乐成而)
 (和见五/代史)是以丝和声也今用之近乎人矣语云丝不
 如竹古今之乐其所以异在此
 陈埴曰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教国子弟以乐
 德教之曰中和祇庸孝友以乐语教之曰兴道讽诵
卷二 第 33b 页 WYG0066-0738d.png
 言语又以乐舞教之以律同声音大合乐此正后夔
 之职直温以下所谓乐德也诗言志以下所谓乐语
 也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所谓大合乐也
出纳朕命惟允
 黄度曰帝曰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
 五言又曰工以纳言时而飏之龙与夔联职其事通
 于乐也 按蔡传分命令政教敷奏复逆以配出纳
 新安陈氏(师/凯)疑于朕命难通谓此欲其审君命之当
卷二 第 34a 页 WYG0066-0739a.png
 否当者出之否者纳之必允当而止如后世批敕审
 复之官此说有理但益稷篇云出纳五言又云工以
 纳言则言固多达之于上者矣天下之言皆属君身
 故纳亦曰朕命耳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分北三苗(北从二人相/背即古背字)
 陈大猷曰人情太宽则肆太严则拘故考绩于三载
 时加警敕以作其怠黜陟于九载期之久远以要其
 成不肆不拘所以为善成周冢宰岁终受会诏废置
卷二 第 34b 页 WYG0066-0739b.png
 三载计治行诛赏世变不同故也陈雅言曰圣人立
 法必要其所终稽其所弊使徒考绩于三载而不俟
 之九载之黜陟则失之太严迟钝者或不得以自见
 矣使徒黜陟于三考而不先以三载之考绩则失之
 太宽玩法者或得以自纵矣 王安石曰唐虞以三
 考黜陟幽明而其所命之官或终身于一职然则其
 所谓陟者特爵服之加而已司马光曰治道莫先于
 用人而知人圣贤所难也求之毁誉则爱恶竞进而
卷二 第 35a 页 WYG0066-0739c.png
 善恶混淆考之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相冒要其
 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苟为不公不明则后世考
 课之法适足为曲私欺罔之资也或曰考绩之法唐
 虞所为京房刘邵述而修之耳乌可废哉曰唐虞之
 官其居位也久其受任也专其责成也远故鲧之治
 水九载绩用弗成然后治其罪禹之治水九州攸同
 四隩既宅然后赏其功非若京房刘邵之法校其米
 盐之课责其旦夕之效也事固有名同而实异者不
卷二 第 35b 页 WYG0066-0739d.png
 可不察也考绩非可行于唐虞而不可行于汉魏由
 京房刘邵不得其本而奔趋其末也
 金履祥曰有苗始末说者不一愚尝考其实典谟所
 称前曰三苗后曰有苗曰苗民书有异词则事有不
 同矣当尧之时窜三苗于三危罪其渠魁也当舜之
 时分北三苗则削其地分其民别其部落离其党类
 于以黜陟亦以消其势也至其后徂征之时止曰有
 苗曰苗民而不复曰三苗盖已窜之后既分之馀所
卷二 第 36a 页 WYG0066-0740a.png
 存者特其一种耳愚按三苗丕叙亦在尧时以其窜
 于三危者言也以后徂征来格分北则皆其旧都也
 先儒谓始特窜其君不灭其国犹立其后(孔疏云禹/继鲧为崇)
 (伯三苗未/必绝后)复不从化乃徂征而分北之
五十载陟方乃死
 按舜服尧丧注疏不数五十载内三年之丧二十五
 月而毕其一年即在三十在位之数故云舜年六十
 二而为天子寿一百十二岁邵子皇极经世纪舜丙
卷二 第 36b 页 WYG0066-0740b.png
 辰即位至荐禹十七载崩通生年为一百十岁朱子
 中庸注舜年百有十岁是与邵子同也吴澄曰舜以
 丧毕之明年践位而此五十载即始自尧崩之明年
 何也尧崩而天下无君舜虽未为天子纪年则当属
 之舜故始自尧崩之明年为舜元年如汉王至五年
 方并项氏得天下然秦亡而天下无君则即以入关
 之年纪为汉始之年也 孔传舜升道南方巡守死
 于苍梧之野而葬焉韩退之驳之云地势东南下不
卷二 第 37a 页 WYG0066-0740c.png
 得言陟方陟升也谓升天也愚按尚书中陟字有训
 升者陟丕釐陟禹迹是也有训升遐者礼陟配天惟
 新陟王是也升遐可训陟而不可训陟方若方乃死
 为句又不成文今谓陟方者升行方岳陟禹之迹方
 行天下此明證也(家语舜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左思吴都赋梁岷岂有陟方)
 (之馆行宫之基欤以陟方/对行宫正主方岳之说)孔氏虽误解南巡特沿礼
 记之误其意犹为近之孟子曰舜卒于鸣条鸣条汤
 伐桀处孔传云地在安邑之西史记正义引括地志
卷二 第 37b 页 WYG0066-0740d.png
 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南阪口即古鸣条陌一
 名鸣条冈今在解州安邑县北二十里舜都蒲坂去
 安邑甚近合以陟方之文舜于此必因省方问俗而
 出祭法所谓舜勤民事而野死也舜虽荐禹身为天
 子如故唐虞之制五载一巡守安知不因禹周巡四
 岳时特出近郊廉问民隐而竟没于其地耶盖古者
 天子车辙所至即可以陟方言之因其没不于深宫
 遂谓之野死书亦曰陟方乃死所以别于徂落之文
卷二 第 38a 页 WYG0066-0741a.png
 也再考竹书纪年舜三十二年命夏后总师陟方岳
 三十五年命夏后征有苗四十九年帝居鸣条五十
 年陟汲书出于战国时非可深信鸣条一语与孟子
 正合蔡传兼引苍梧鸣条二说考之尚未详 黄度
 曰舜禅与尧禅微有不同者舜之世禹虽摄位大政
 令犹自舜出观征苗可见(金履祥曰尧之命舜曰陟/帝位舜之命禹曰总朕师)
 (终陟帝位其命有/异故其摄亦不同)其时或以巡省方岳而朋故舜典
 有陟方之文愚按文叔之言与余合方麓亦云舜崩
卷二 第 38b 页 WYG0066-0741b.png
 于行是实但苍梧难信耳温公诗虞帝既倦勤荐禹
 为天子岂有复南巡迢迢渡湘水前贤固己疑之或
 以禹葬会稽證苍梧之事不知禹虽荐益于天相也
 非摄也巡守之事禹固自为之矣安得以例舜耶
 (附/考)蔡传云徂乎方按扬子法言注云方四方也蔡氏
 引此以解陟方未当
 
 尚书埤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