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066-065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广听录卷三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泰誓惟十有三年孔传谓是文王之年文王受命至九
年而卒武王三年服毕观兵孟津又一年伐纣合十三
年而后儒多非之蔡注因改作武王即位之十三年予
谓蔡注未必是孔传未必非者武王不得有十三年也
纣在文王时罪恶已稔文王伐密须伐黎伐崇殷丧岌
卷三 第 1b 页 WYG0066-0654b.png
岌安得复有十三年虚度之理若武王则自即诸侯位
后连即天子位十一年而崩并不当有即位十三年之
事正义引大戴礼云文王十五而生武王是武王少文
王止一十四岁而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终则在
文王卒时武王即诸侯位已八十三矣乃又十三年而
始伐纣则九十有六将文王世子所云武王九十三而
终者已死过三年也后儒读书拘泥谓文王必不当称
王必不当受命改元夫称王诚可疑文王世子武王呼
卷三 第 2a 页 WYG0066-0655a.png
文王为君王或是后人追称皇矣诗是类是祃行天子
之礼或是后人追颂若改元则诸侯原有之春秋列国
各自称年而出国入国亦必改元以纪之如郑厉公出
奔中隔数主岂容仍旧卫献公在外越十三年则于返
国后自当更始故战国魏惠王秦惠文王俱有后元年
此正诸侯改元之明验也文王自囚羑后出而封西伯
赐弓矢鈇钺得专征伐则更新之会因而改元谁谓不
可是以帝王世纪云文王即位四十一年岁在鹑火文
卷三 第 2b 页 WYG0066-0655b.png
王更为受命之元年又九年而崩此其说武成有之武
成云惟九年大统未集正谓改元后又越九年即无逸
云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亦与说合盖以九
年合四十一年正五十年文王九十七而终先九年受
命是八十有九正是中寿(自七十至八十为下寿八十/至九十为中寿九十至百年)
(为上/寿)中身者中寿之谓是文王改元原是经文况其称
受命皆是受天命兴王之意无逸曰文王受命武成曰
我文考文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皆指受天命言与中
卷三 第 3a 页 WYG0066-0655c.png
庸武王末受命同宋儒有巧为立说谓受命是受商西
伯之命非受天命皆不必也若武王则即诸侯位时已
八十三岁又四年为天子为八十六岁又七年而崩则
正当九十三岁如是而泰誓武成无逸大戴礼文王世
子帝王世纪无一不合即史周本纪亦谓武王即位修
王绪业九年东观兵亦指文王年言鲁世家亦然其
小异者古文尚书后出西汉儒者皆谓文王受命七年
而崩故史记十年十字皆七年之误又伏生大传分著
卷三 第 3b 页 WYG0066-0655d.png
七年谓文王受命一年断虞芮之质二年伐䢴三年伐
密须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七年而崩皆实
指文王受命言若谓武王即位之十三年则从来无此
说然且诸经诸传无一能通则是蔡注所云虽若近理
要是小人之用心古圣古王全不如是善读书者不可
不察也
十有三年春春不在夏正寅月在周正子月孔传以为
周之孟春正义以为周建子月十一月皆是也而蔡注
卷三 第 4a 页 WYG0066-0656a.png
必以为商周改正不改时春必在寅卯辰三月而不在
子丑两月真不可解按武王兴师伐纣国语明载其月
日其兴师以前则伶州鸠谓岁在鹑火日在析木月在
天驷而汉律历志从三统历推之谓此是周十二年十
二月二十八日戊子以是日岁星在鹑火月在天驷日
在析木与州鸠所言合也乃越三日而得周十三年正
月辛卯朔州鸠所云辰在斗柄星在天鼋者是日日月
合朔在斗前一度而次日壬辰辰星在天鼋武成所云
卷三 第 4b 页 WYG0066-0656b.png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者正二月二日以朔日死魄朔之
二日为旁死魄是也乃自此而推至二十八日戊午而
始至孟津武成所云既戊午师渡孟津与此所云大会
于孟津者皆在此日而史官以春纪之则子月春矣其
后越二日庚申为二月朔历辛酉壬戌至癸亥为二月
四日甲子为二月五日而一日布陈一日诛纣与武成
牧誓国语及律历志诸日无一不合徒用武断何为乎
若孔疏以二月庚申朔为辛酉朔改迟一日则于四日
卷三 第 5a 页 WYG0066-0656c.png
癸亥五日甲子又不合矣此则其稍不简点者要于月
日则并无同异耳
武成原无脱误而宋人必谓有脱误程氏刘氏各有改
本蔡氏则竟另刻一考定武成入经中按武成大告诸
侯自王若曰呜呼群后以下述公刘太王王季以及文
王之德自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以下述伐纣时告
天地以商王逋罪薮恶之祸此本告词一串并无间断
而蔡氏谓告诸侯与祷鬼神截然两事岂可漫无分别
卷三 第 5b 页 WYG0066-0656d.png
乃以底商之罪告皇天后土一段移之伐纣之前以王
若曰呜呼群后一段割在克商之后先祷天地后告诸
侯何等条理然春秋时昭七年芊尹无宇曰昔先王数
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罪渊薮则其所
谓告皇天后土数纣罪薮者正其所为大告诸侯之言
也无二词也又国语伶州鸠叙述武成自癸亥布陈甲
子克商后曰布令于商即大告诸侯也曰昭显文德即
其历叙先王以及文王之德也曰底纣之多罪即底商
卷三 第 6a 页 WYG0066-0657a.png
之罪告天地以数纣恶也皆是大告诸侯之词并无祷
词且前后次第自王若曰呜呼群后以下一气顺叙并
无彼我参错一字其在伶州鸠芊尹无宇时定无有出
入屋壁脱漏竹简如今所云而其文如是苟非无良亦
当缄口抱悔恧矣又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与丁未
祀于周庙谓是两时遂将既生魄节搀之生明之后丁
未之前而汉魏诸儒注易卦引此亦是哉生明后直接
丁未此时孔传之行未过大河其所据书并非晋太保
卷三 第 6b 页 WYG0066-0657b.png
郑冲传至城阳臧曹之本然其无不同有如是者嗟乎
圣经一线保守不足尚敢云改况改又必无一通者徒
出丑耳戒之戒之
洪范九畴是书名即天所锡者周书王访于箕子一篇
是也第此是夏书而陈其书者系商臣箕子遂有称商
书者总之天帝授书本属怪事而神禹则实有之观其
受书后作两大事皆用九类畴者类也一是治水舜初
分天下为一十二州而禹忽改为九州遽于帝舜前自
卷三 第 7a 页 WYG0066-0657c.png
称曰予决九川乃当水初治时谓水之为患莫如江河
因疏江曰九江凿河曰九河及其既治则制田赋为九
等而田曰九土贡曰九贡赋曰九赋然且曰九州攸同
九山刋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无非九数是禹治洪水
原取九类以为法此一事也(如此方与鲧堙/洪水本文相合)一是作乐
五帝纪曰四海戴舜之功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
凰来翔盖舜屡命禹欲闻六律五声八音而禹以九类
之义合六府三事为九功定九功为九叙以九叙作咏
卷三 第 7b 页 WYG0066-0657d.png
为九歌遂以九歌而布之金石为九招且以九招而九
变之谓之九成则是箫韶九成虽虞舜之乐而禹实为
之是以夏本纪曰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而
楚辞天问且曰启棘宾商九辨九歌则禹传子启亦且
传九招之乐而功歌之是禹作九韶亦取九类以为法
此又一事也然则禹之受九畴审矣故五行三德不见
于诸经九功九歌不见于诸传而禹实创言之惟禹谟
洪范二书然后有五行九歌之文故禹自陈谟亦即用
卷三 第 8a 页 WYG0066-0658a.png
九畴为言如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即五行也正德利
用厚生即农用八政乂用三德也戒之用休董之用威
即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也此春秋郤缺每引其文以为
夏书非无谓也
自孔安国谓龙马出河伏羲则其文以画八卦神龟负
文禹因而第之以成九类而刘向父子总承其说谓五
行五事诸名及敬用农用诸字皆洛书所有而班固五
行志且以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极凡此六十五字皆
卷三 第 8b 页 WYG0066-0658b.png
洛书本文于是汉后儒者皆群然谓河图画八卦洛书
陈洪范吾不知洛书是何物其与范通否皆不可得而
定也然河图洛书二物见于易大传曰河出图洛出书
圣人则之则皆出于伏羲之世且皆则以画八卦安得有
一出于夏时一则以作洪范之说又春秋纬云河图为
乾为天苞洛书为坤为地符河图九篇用乾数洛书六
篇用坤数则河图为阳九洛书为阴六未闻洛书之数
是九类也且易大传注洛书摘辟日用十二月之卦以
卷三 第 9a 页 WYG0066-0658c.png
定岁纪则但用画卦并无他用且洪范本文明云天乃
锡禹洪范九畴则天所锡者洪范九畴非洛书也若云
天所锡者是洛书而禹法之为洪范九畴则当鲧未殛
死时禹未法也即曰天乃不畀洪范九畴是禹未尝法
而先有其书大不通矣
乃宋儒无学忽以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
为足为洛书夫戴九履一始于大戴礼明堂篇二九四
七五三六一八之文即明堂九室制也东汉儒者窃其
卷三 第 9b 页 WYG0066-0658d.png
说以为太乙下九宫法此在后汉书张衡传中犹载之
是以明堂南三宫曰二九四而九宫法则为戴九为二
四为肩明堂中三宫曰七五三而九宫法则为中五为
左三右七明堂北三宫曰六一八而九宫法则为履一
为六八为足未尝曰此洛书也宋陈抟偶拾其数遂以
黑白点注绘之为图而妄名洛书授刘牧邵雍诸人传
至南渡而蔡氏信之遂著为洪范皇极一书以大阐其
说无论洪范一书有数无位五事不必在西南五纪不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66-0659a.png
必在东南八政不必左稽疑不必右五行不履五福不
戴三德非西北庶徵非东北此与明堂方位阴阳向背
绝不相涉而即以数言之明堂本大衍(即陈抟所/称河图者)天一
坎水地六乾水天三震木地八艮木地二离火天七巽
火地四兑金天九坤金此大衍生成之数必不可易而
八卦本体则地二离火在南天一坎水在北天三震木
在东地四兑金在西坤艮乾巽四维相峙凡前后左右
四方八面无非相刑相尅之数南北水火东西金木四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66-0659b.png
维相峙纯以金木水火相冲杀而明堂大法将以和阴
阳而调风雨使向背主客有顺无逆因取西南四卦彼
此相易坤兑在南离巽在西其在前后左维则坤九兑
四之金可来生坎一乾六之水在东西右维则震三艮
八之木可来生巽七离二之火而转而相向则又水返
还金火返还木主客相生连环不已是九宫之神直本
明堂真公刘瞻原周公相宅遗法与八卦方位截然有
分而至其为数则仍是坎一离二震三兑四乾六巽七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66-0659c.png
艮八坤九何则以天地生成之数不可易也今陈抟但
拾其数而妄称为洛书蔡氏又但拾陈抟之图而不知
为明堂九宫之数乃以戴九为离南则仍与履一坎尅
右七为兑西则仍与左三震尅二肩为坤四肩为巽则
仍与八足艮六足乾尅是宫不成宫卦不成卦阴阳向
背何所取正且使伏羲以后孔子以前无故而有离九
坤二兑七巽四之卦数其为离经畔道莫此为甚而近
代历家舍九宫正法而妄逐蔡误且造之为一白二黑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66-0659d.png
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而亦以为洛书亦
以为洪范夫洛书洪范固绝不相涉乃即明堂九宫显
然成法在大戴礼后汉书明堂月令易纬乾凿度诸书
历历可考而两宋相传一往讹错致易书两家各载其
图于易书之首而儒冠千万悉俯首而受其误真可惜

五事配五行见之五行传然夫子说卦原有之说卦以
震东为木兑西为金离南为火坎北为水此五行之见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66-0660a.png
于八卦者也乃其配五事则以震为足足即貌也以体
貌从足起也是貌为木也又曰坎为耳离为目谓火外
光如目之视物水内明如耳之辨声是视为火听为水
也又曰兑为口口实司言兑又为金金有声故言亦有
声是即言为金也是以伏生五行传曰貌属木言属金
视属火听属水此实本夫子易传以为训者蔡注不知
何据改曰貌泽水也言扬火也视散木也听收金也则
于理既乖而于经于传又别无所据直武断矣孔传解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66-0660b.png
书序于大戊祥桑之祸谓之貌不恭之罚而史记秦二
世元年无云而雷解曰易震为雷谓貌不恭也是以震
为木所主在貌故雷祸木祸皆谓之貌不恭之罚此直
本夫子易传为言即视不明刘歆亦以为于易刚而包
柔为离离为目为火故火愆则视不明此与八庶徵五
气所验无一不同蔡注既毁二传且于夫子书易显相
抵牾何不量至此
宋儒专诬古经为脱误删禹贡改武成无所不至可谓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66-0660c.png
罪大恶极矣至洪范篇则从来无云有脱误者而苏轼
谓王省惟岁至则以风雨皆五纪之文当在五曰历数
之后洪迈又谓五皇极中如敛时五福至予攸好德汝
则锡之福皆九五福之文而脱简于此者至明儒且有
谓惟辟作福至民用僭忒当是五皇极之文应移置以
为天下王之下则是尚书一部不至如百本大学不止
矣嗟乎人不读书亦当读史记试观史微子世家全载
洪范一篇与经文本并无异同又何曾有一字前后移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66-0660d.png
易而小人之腹动改古经不亦怪哉
金縢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孔传谓责如左传施舍己责
之责即今所云债也负大子之债于天天来取偿必需
一子死则旦代可矣此孺语之可笑者郑玄谓丕即不
也三王不爱子而任其死天必责之则何如以旦代之
是天不欲死武王而三王死之尤为无理且丕非否也
蔡注谓三王有保护元子之责于天不可令死如欲其
死则旦请代之则于天无理且必增如欲其死四字非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66-0661a.png
解经法也惟徐仲山日记曰惟尔元孙某遘疾若此傥
尔三王以为此虽我元孙实天之大子也其责甚重不
可死则旦请代耳如此则于孙子二字俱有关合文理
与语气俱通贯矣责作任解太史公曰是予之责也夫
义同
周公居东二年孔传以居东为东征郑玄以居东为避
居于东二说分两大门户久矣少时亦主郑说谓三叔
流言成王方疑公不暇而公反东征而诛管蔡于情于
卷三 第 14b 页 WYG0066-0661b.png
理俱觉未合因作国风省篇于鸱鸮诗力破东征之说
久行于世以今思之则有殊不然者按禄父之畔与三
叔流言不是两时孟子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
是管叔流言时殷已畔矣故书序曰武王崩三监畔明
在一时金縢但言流言而不言畔者以成王疑公在流
言不在畔耳岂有流言两年而然后畔者此不然一也
管叔既与禄父畔则无容避居坐视致二年之久万一
其势已成则东征三年何益矣不然二也此云居东二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66-0661c.png
年而豳风东征之诗则恰云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正义
谓居东实二年而行役者合去来计之则有三年是两
经所言彼此恰合则真一事矣不然岂有避居如是久
东征又如是久动辄以三年二年计者其不然三也惟
居东即东征故但称东一字而其地已见以三监在国
东也其又称东山谓太行山之东即战国所称山东者
以三监卫地在太行东也若避居于东则是何东以为
东都则是时殷顽未迁洛邑尚未成也以为东鲁则鲁
卷三 第 15b 页 WYG0066-0661d.png
公未之国周公则留国于周终身未尝一至鲁也不然
四也且避者避位而去犹今云避贤也冢宰去位亦一
大事而乃成王不留二公不留岂任其自去耶然且避
之至二年矣从来道公事者祗有东征三年一事并无
避位二年一事此真后人妄谈为经传所绝无者不然
五也且夫罪人亦难称矣亦惟与禄父偕畔始名罪人
故正义云管叔疑公有异志由不识大圣耳但启商共
畔其罪为重今乃但知流言为管蔡而遽曰罪人斯得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66-0662a.png
则所云罪者谁罪之所云得者谁得之不然六也且鸱
鸮之诗管蔡既诛之诗也所宜更防者殷顽未靖耳此
正营洛迁民为召诰洛诰多士多方所张本而如曰鸱
鸮为东征以前之诗则既取我子毋毁我室何以为解
夫诗之东征三年即书之居东二年诗之既取我子即
书之罪人斯得而今皆反之其不然七也且郑氏创是
说亦未就尚书经文一计之耳且其说甚荒唐不可训
郑氏云武王崩周公为冢宰三年服终将欲摄政管蔡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66-0662b.png
流言即避居东都成王多杀公之属党公作鸱鸮之诗
救其属臣请勿夺其官位土地及遭风雷之异启金縢
之书迎公来反反乃居摄后方始东征管蔡云云今以
其说计之则是武王崩后周公为冢宰三年而遭流言
又居东二年而启金縢之书夫然后东征三年而诛管
蔡则已共八年矣考之尚书大传四年建卫侯而封康
叔五年营成洛邑七年制礼作乐洛诰所云惟周公诞
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此经文也经文于七年之间在公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66-0662c.png
已东征营洛迁顽作诰居摄并毕嗣此将明农复辟而
谓东征甫还而已踰七年则小说家事也然且未营洛
邑而曰居东都取子毁室而曰成王杀公之亲属而夺
其官位土地则直齐东野人之语而以此解经乱道也
其不然八也
然则勿辟勿法也谓不诛禄父也居东东征也谓次其
地而相机而入若居守然慎其事也此时奉王命而往
大诰所云周公称成王之命以诰天下是也罪人斯得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66-0662d.png
法禄父以法二叔也贻诗曰鸱鸮谓当营洛邑迁殷顽
民也肆予小子其新逆以东征虽毕而镇抚未还王遣
人迎公以图更新也王出郊郊天也
若康诰酒诰皆即以三监与殷之旧地封之康叔而然
后图迁顽之事书传所谓四年封康叔五年营洛邑是
也但考左传与书序与洛诰则诰康叔作康诰皆在周
公摄政七年营洛迁顽之际见洛诰命周公后条
至汉地理志以殷管蔡为三监谓共监殷民则殷民而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66-0663a.png
可以禄父监之者乎孟子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
畔则管所监之殷即所畔之殷也监者禄父畔亦禄父
矣况管叔及其群弟谓蔡叔霍叔也蔡仲之命所云降
霍叔为庶人是也若止蔡叔一人何谓群弟故书称三
监则祗管蔡霍而无禄父诗称四国则及禄父矣若谓
四国是管蔡商奄则当时同畔尚有淮夷岂止四国乎
周公相成王定四国商奄之叛而以禄父之地封康叔
于卫此在诸经诸传及周秦汉魏晋儒说皆无同异则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66-0663b.png
亦可无疑矣乃以康诰篇中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
封语谓成王不当称康叔为弟周公奉成王之命又不
当自称为弟而虚假王命以冠其首遂武断谓是武王
诰康叔之文强据史记武王克商时卫康叔封布兹而
汲冢周书亦有卫叔封传礼句是康叔是时能随武王
伐纣不必年幼何以不封夫叔之晚封原非以幼故既
称为康则已分畿内国矣且即随武伐纣亦不必皆封
毛叔郑奉明水则但分畿内毛国而其后全不加封况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66-0663c.png
史记明云康叔随武伐纣又明云周公旦承成王命伐
诛武庚分殷地为二一封微子启于宋一封康叔于卫
是史记布兹一语未足定武王封叔之案也何则史别
有封叔文也且蔡氏但晓成王封康叔一语出自书序
而不知不止于此夫书序本周史文周礼所谓外史达
书名于四方者即是其书固与本诰同出原未有误乃
又有所据最确无容置喙者春秋定四年晋侯假王命
以会召陵将长蔡于卫而祝鮀争之有曰武王克商成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66-0663d.png
王定之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分殷民六族条氏徐氏
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之职事于鲁命以伯禽而
封于少皞之墟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
饥氏终葵氏并武父圃田有阎相土诸土地命以康诰
而封于殷墟则不特成王灭殷后封伯禽康叔且分诸
殷民土地历历指数有名有物抑且康诰之作明属此
时此周史策书左氏得之以传春秋者譬之隆万年间
史官纪国初洪永年封国之事以本朝史官述本朝分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66-0664a.png
藩掌故岂有未确于此不信则天下无信书矣盖宋人
大患全在据一理以覈古事夫圣贤用心有在恒理之
外者孟子明云君子所为众人不识一据恒理则小人
之腹矣故康诰一篇是周公奉王命以作诰者然仍以
公命其称王若曰假词耳若其称武王寡兄则徐仲山
日记有云周公假武王之命以作词犹武王合文王之
年以纪岁者此皆不忍亡先王之义且祝鮀明云武王
克商成王定之是成王灭禄父仍归本于武之克商故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66-0664b.png
诰中称寡兄且无一语颂武德有以也此则精于解经
者若一概武断则焚书矣由此观之则大诰之称宁王
宁考宁人其不注武王而注文王者皆是此意而苏轼
蔡沈俱改为武王而不之察也又康诰酒诰梓材三篇
多言刑罚而祝鮀云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
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则康叔晚
封实留于畿内代苏忿生为司寇至封卫时犹兼其官
故诰屡及之而陋者又云康诰是武王命叔为司寇非
卷三 第 21a 页 WYG0066-0664c.png
成王封卫则于诰辞封东土殷民世享又不合矣解经
贵有据又贵通贯不得执此以废彼又不得横据一理
使天下之书舍而就我学古者知之
 
 
 
 
 
卷三 第 21b 页 WYG0066-0664d.png
 
 
 
 
 
 
 
 尚书广听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