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66-064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广听录卷二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奠高山大川奠作定解然是定祭山川之典礼非安定
山水之谓也史夏本纪改作定高山大川而马融作注
犹曰定其差秩祀礼盖汉世相传本如是也至班氏地
志仍作奠高山大川而颜师古反谓高山大川各得安
定则直置礼典无有矣古巡方尚秩山川今明明治水
卷二 第 1b 页 WYG0066-0642d.png
始则奠以祈之终则旅以报之其在情与礼皆所应有
是以禹贡开首曰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而结文即曰
九山刋旅盖初以刋木祭山川而后则祭山川以谢刋
木一祈一报一奠一旅首尾照应而总归于刋史文之
有体而有要如此若曰安定则此时固未能即曰定其
大略则禹意中事史文又安足记之
三江旧皆以导汉文有东为北江导江文有东为中江
遂疑大江即三江故孔氏于东为北江传云自彭蠡江
卷二 第 2a 页 WYG0066-0643a.png
分为三入震泽遂为北江而入海于东为中江传云有
北有中则南可知盖谓经文有北江中江而无南江然
有北中自必有南此所谓三江者也至周礼职方氏其
川三江贾公彦遂遵其说谓江汉两水至寻阳南合而
为一东行至扬州入彭蠡复分为三道而入海故扬州
有三江此皆据经文而误解者经文江汉合流后只为
一江并未分三即此一江亦独自入海并不曾入震泽
此皆经文所无有非复山川陵谷古今迁变可藉口者
卷二 第 2b 页 WYG0066-0643b.png
况三江九河既有数目则必实按其数非朝三暮四可
以狡狯之术解古经也按导汉导江本是两水及导汉
至大别而南入于江则一水矣一水必有名今兹入海
者名江乎抑名汉乎汉既已合江则汉不可名而徒名
为江则又何以别于本为江者因以汉在北而南来入
江名为北江则此北江者汉也若本江则自合汉后东
会彭蠡而又东入海将何以名第名江则无以处汉而
苟名南江则汉入江江不入汉南北相抗其于主客之
卷二 第 3a 页 WYG0066-0643c.png
义安在因名为中江中者内也非外至者也如内衣曰
中衣治内职者曰治中也又中者身也即本身也如射
义侯中谓射侯之本身也则以本身是江而又不从外
入故曰中江是中江即大江矣以大江与汉两大水入
海而愚妄之疏乃欲增一江以抵之为三不可笑乎
乃地理志则又袭北中之说加南为三而于大江一水
又明知无三分入海之事因别造为三水而又不能实
指为何水何名仍曰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中
卷二 第 3b 页 WYG0066-0643d.png
江从丹阳芜湖东至阳羡入海南江从吴县南东入海
则既无其水又不能寻其入海之道在经籍固已昧昧
而古老今人世处其地亦不能自援自据以为说则明
是误袭经文北中而加南为三从孔传而小变之真梦
中又说梦矣
若蔡注松江娄江东江之说则本之庾仲初吴都赋注
此以吴地注吴赋定不他及且其意妄疑禹贡三江入
而震泽定则必于震泽有相关者因尽取震泽下流之
卷二 第 4a 页 WYG0066-0644a.png
水以当其数然仍少其一所谓东江者则从无此水虽
多少冤认而必不得则亦可已矣况松江即吴淞江与
娄江皆震泽之委以为三江之一则有之若以为即是
三江则儒者之说不可听信吾将以经传折之国语夫
吴之与越三江环之又曰与我争三江之利者非吴也
耶向使此是三江则此车辙水不能环吴焉能环越且
此吴地也与越何涉反云与越争三江之利岂有此理
尝在史馆作馆课文予主韦昭国语注曰三江者松江
卷二 第 4b 页 WYG0066-0644b.png
浙江浦阳江也扬西偏之水莫大于彭蠡东偏之水莫
大于三江与震泽故举彭蠡震泽及此三水而已无馀
事今遍搜扬州大水有外于彭蠡震泽浙江浦阳者乎
若夫江则九江江汉所重在荆而此则第以沿于江海
一语傍及之盖浙于扬为最大发源新都绵亘太末间
淫㵝千馀里滔滔归海较之扬子尾闾为尤阔故枚叔
七发所谓广陵之曲江者指浙江也曲者折也浙江出
富春而作一折名为浙江天下惟浙江有涛故七发盛
卷二 第 5a 页 WYG0066-0644c.png
称之今试问维扬之地有曲江乎维扬之大江有涛乎
是浙江为扬州极著之水禹之入会稽者为此江吴越
之相环而相争者亦为此江也至浦阳江则专在越地
钟于乌伤而环经诸暨馀姚诸县而北入于海春秋时
皆以此称三江之口吴越春秋所云范蠡去越出三江
之口正指其地故南史谢灵运传有云使薛道双合乡
里健儿篡之三江之口是三江旧名自春秋至今不改
是以桑钦水经妄求南江所在谓南江径宣城宁国为
卷二 第 5b 页 WYG0066-0644d.png
长渎注具区东而松江出焉则即以松江为南江固无
理矣乃又云奇分为三江口又东至馀姚入海则亦指
此三江口为禹贡三江之一因详记其入海之处而第
不晓三江口之即浦阳致误以长渎并松江属之夫松
江长渎必不能越浙江而到馀姚入海也审矣至郦道
元水经注又妄求东江所在谓临平湖上通浦阳江下注
浙江名曰东江则亦明以浦阳下委为东江为三江之
一而又不知临平之不能越浙江而通浦阳故一往不
卷二 第 6a 页 WYG0066-0645a.png
合然而浦阳之为三江则桑钦之经郦元之注其踪迹
皆可验耳
九江有两说一是大江至荆州分之为九此禹贡九江
也一是庐南彭蠡湖改名九江此汉晋九江也若宋儒
谓洞庭是九江则杜撰矣何以言荆州九江也禹贡于
荆州曰九江孔殷则九江原在荆州界内孔传云大江
于此州界分为九道而正义谓大江分而为九江犹大
河分而为九河是以桑钦水经曰九江在长沙下隽西
卷二 第 6b 页 WYG0066-0645b.png
北详其地当在今荆州之西岳州之北而张浈谓始于
鄂陵终于江口会于桑落洲总不离今荆州上下而自
禹治水以后不知何时洇没名存而形毁一如九河之
不可踪迹此考之前儒所说而皆吻合者若其江名则
张僧监寻阳记云一乌二蚌三乌臼四嘉靡五畎六源
七廪八提九菌凡寰宇记寻阳地记以及张浈贾耽
宗谔
皆有九江图名虽稍有参错而什七尚同
若彭蠡九江则始于司马迁作史记有余登庐山观禹
卷二 第 7a 页 WYG0066-0645c.png
疏九江之语而刘歆遂谓湖汉九水入于彭蠡致班氏
地理志于庐江郡寻阳下云禹贡九江在其南因之应
劭郑玄辈皆曰九江在庐外而于是沿袭之久竟以彭
蠡作九江矣夫禹贡分州之文九江在荆彭蠡在扬两
不相涉即导汉导江亦明云过九江至于东陵然后东
会彭蠡是九江彭蠡不惟两地兼隔东陵而溷作一水
此马迁之误而世复误袭之则直曰此非禹贡水道可
一言断者
卷二 第 7b 页 WYG0066-0645d.png
乃水既移易而郡县之依水以立名者亦渐就迁变遂
门户分承互起争执考秦时九江郡在荆州西陵蕲春
之间汉初革而复置遂渐移寿春则已近扬矣至新莽
变制竟改寿春之九江为延平郡而以江南之豫章郡
改名九江且以柴桑为九江亭于是扬州之彭蠡则真
为荆州之九江焉然此新九江非旧九江也至东汉仍
改如旧而晋则又改旧九江为淮南郡及惠帝元康元
年割荆扬诸地合十郡并名江州凡九江新旧总为之
卷二 第 8a 页 WYG0066-0646a.png
属初犹治江北岸后温峤移治湓城及永康改元随分
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置寻阳一郡而属之江州至
元帝渡江复于浔阳郡内置九江一县于是江南江北
新旧九江与夫九江水九江郡九江县悉在此地而胶
固之徒且有执史记以难禹贡者矣
若蔡注云详汉九江郡之寻阳乃禹贡扬州之境则汉
九江郡并无寻阳寻阳本汉庐江郡所属与九江无涉
相传汉置九江郡在寿春其地名为浔水城与寻阳名
卷二 第 8b 页 WYG0066-0646b.png
近因遂以庐之寻阳谓即九江非九江有寻阳也
至以洞庭为九江则宋人胡旦晁说之辈并创其说然
总无证据即所引湘沅澬澧诸水亦参错不一且反覆
导汉导江文又并无洞庭踪迹可以冤认乃谓东至于
澧澧即洞庭之一为湘沅澬澧之澧则澧即洞庭也既
东至于澧又云过洞庭不合又谓至于东陵东陵即巴
陵为洞庭出江之口则此出江之口即大江之所为东
行而过之之处也过洞庭于此至巴陵亦于此又不合
卷二 第 9a 页 WYG0066-0646c.png
如是则其说可废矣水经曰东陵在庐江金菌县西北
云土是地名韦昭曰云土今为县地理志江南有云杜
县杜即土字音之误也盖云梦两泽名左传称云中又
称江南之梦皆指泽言故司马长卿子虚赋云梦者方
八九百里跨江南北其水甚大而其傍土地则加土字
如南郡枝江安陆皆有云梦城类旧注土兼上下有云
土梦土史文以省字兼之此为近理若云云土谓水去
土见则云梦大泽也能见土乎
卷二 第 9b 页 WYG0066-0646d.png
地志雍州之地无黑水或云在燉煌郡今滇蜀之交有
泸水孔明出师表所称五月渡滤者泸卢黑色又名金
沙江以江沙出金也唐樊焯云西夷之水南流入于海
者凡四曰区江曰西洱河曰丽水曰㳽渃江皆入南海
今丽水亦名丽江即金沙江周兴嗣千文所云金生丽
水楚词所云黑水玄沚皆是其地
导山导水马融王肃辈皆有三条之说以导岍为北条
西倾为中条嶓冢为南条独郑玄分作四列以导岍为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66-0647a.png
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阴
犹北阳犹南也其分三为四者谓导岍为河西倾为淮
嶓冢为汉岷山为江以四大水列四大山也蔡注改作
南北二条则犹是郑意而名则变矣
太行恒山即北岳恒山也在今真定曲阳县西北周礼
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山镇曰恒山注曰恒山在上曲阳
是也汉武天汉中修封泰山还过祠常山瘗玄玉二事
即在其地或以恒州浑源州恒山当之谓古时北巡尽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66-0647b.png
在浑源后以山颠飞一石至曲阳而山石两豁中空如
陶历代怯升登者皆就近祠曲阳而浑源遂歇此亦传
闻之未可信者第北有两恒山其谁为北狱则旧儒多
云在曲阳耳
敷浅原在本传云一名傅阳山在扬州豫章界在国语
注亦云一名傅阳山在豫章在史本纪注亦云一名傅
阳山在豫章至汉书地理志则于豫章郡历陵县下直
曰傅昜山傅昜川在县南古文以为敷浅原盖傅即敷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66-0647c.png
字昜即阳字傅阳者敷浅之别名是其名其地记载历
然而朱子又欲以庐山为敷浅原则凡书皆不足凭矣
元王耕野曰敷浅原恐非庐山高平曰原而又名敷浅
则必平衍非高山可知若谓山之高者可以辨疆域则
禹所记者举疏浚所及言耳非周制职方表高大也不
然豫之嵩岳舒之灊山江东之茅山九华何尝不高而
不一及之何耶
朱元晦谓东汇泽为彭蠡于水道不合彭蠡合诸水而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66-0647d.png
自为猪非有藉于江汉之水而始成汇者且彭蠡在江
南不在江北又曰东迤北会于汇则直相左矣因援郑
樵说欲删此二句而未果也至吴澄著书纂言则遵朱
氏说将二句移改作一处以示删去则直无忌惮矣学
人贵虚心则亦当略通儒说以求其义其曰东汇泽为
彭蠡者非谓彭蠡为汉水所猪也按孔传云汇回也即
夏本记汉地理志俱曰汇回也谓汉水过彭蠡而回旋
焉耳彭蠡自为泽而汉东过而汇之因曰潆洄其中而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66-0648a.png
后去者为何水为彭蠡也其曰东迤北会于汇者则北
会字不连而迤北字连迤北者靡迤邪逝之形谓江水
至此其于东行之道稍迤向北而彭蠡南出适会之洄
漩之间盖江迤北而会于汇非彭蠡在北而又作此汇
也此则经文之易明者也
鸟鼠同穴是一山而四字名者西倾朱圉鸟鼠是举偏
名导渭自鸟鼠同穴是举全名也尔雅鸟鼠同穴其鸟
名鵌其鼠名鶟郭璞曰鸟常在外鼠常在内共穴而居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66-0648b.png
故其山以是得名此则山川禽鸟共耳共目经文传说
可证可据者而犹曰鸟鼠与同穴是两山则未免过强
矣地理志云陇西首阳西南有鸟鼠同穴山渭水所出
今临洮渭源县即汉首阳其地有鸟鼠同穴山但或称
鸟鼠或称同穴亦犹禹贡互称耳舜肇十有二州而禹
又分之为九此正洪范所云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禹
法九类以治洪水因复改为九观禹贡凡山水皆加九
字如九州九山九川九泽是也其后周礼尔雅皆仍九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66-0648c.png
州然周礼有幽并而无徐梁尔雅有幽营而无青梁各
于舜十二州别有取舍又不同
九河九江尚有水可计数若庄子天运篇九洛之事则
洛安有九乎前人有云古多以九名不必九数太湖一
湖而名五湖昭馀祁一泽而名九泽必欲以西倾鸟鼠
实九山胡苏马颊实九河则九泽九渊不可问矣
夏本纪于导岍及岐上加导九山三字于导弱水上加
导九川三字意欲以此山水实九数也司马贞注九川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66-0648d.png
则实以弱水黑水河济江汉淮渭洛定作九水而适相
合至山泽则参错矣乃节取诸山以岍壶口砥柱太行
西倾熊耳嶓冢内方岷当之谓皆经文中领首一山也
然文所首称何足定数盖其所导山实二十有七随取
所及所至纵横数之皆不能限之为九则何必然矣若
九泽则或以雷夏大野彭蠡云梦荥波渮泽盂猪适是
九数然震泽现名泽而反不列九泽之数何以解之
书序夏启作甘誓而庄子说苑俱谓禹攻有扈吕氏春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66-0649a.png
秋又谓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独史记云启立有扈不
服遂灭之此主书序说也其后冯衍赋讯夏启于甘泽
兮□帝典之首倾亦谓是启事若王逸注天问既以有
扈牧竖击床先出为启攻有扈亲于床上击杀之又以
终毙有扈为浇灭夏后相相遗腹子少康仍灭有扈则
既以为启又以为相之子自相矛楯且与吕览夏后相
与有扈战甘之说亦同亦异汉儒解经之难据如此
有扈声罪但以五行三正为辞而并无罪状世多不解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66-0649b.png
大抵有扈之叛谓启私禹之天下而不以予贤故不伏
启因以天命折之谓五德相禅三正递改皆天命攸行
所谓天之历数在是者而侮弃不遵是逆天命也天用
绝其命矣家语孔子答季康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
号取法五行如包牺氏以木德王神农以火德王类故
汉律历志云尧以火德王嬗天下于有虞是为土德火
生土也舜又以天下让于禹土生金是为金德三正记
云正朔三而改子月天正丑月也正寅月人正此在轩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66-0649c.png
辕高辛巳早行之故论语云行夏之时谓有夏适行人
正得时之常是夏虽继世而于行为金于正为寅地行
人正统承天历命在故也又夏禹天锡洪范首重五行
故其陈谟即曰水火金木土谷于治水即曰六府孔修
今行征伐亦即曰威侮五行盖其世守范书如此
据书序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而孔传云成
汤子太丁未立而卒故汤没而太丁之子太甲嗣立即
汤孙也自孟子有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66-0649d.png
之文而殷本纪遵之谓汤崩太丁早卒乃立太丁弟外
丙三年而崩又立外丙弟仲壬四年而崩伊尹乃立太
丁之子太甲斯二说未知谁是在汉儒亦莫知适从孔
氏注尚书即依书序赵岐注孟子即照本纪至班固作
律历志引伊训篇且两骑作说曰太甲虽有成汤太丁
外丙之服竟以数人连称之不知其为成汤耶太丁耶
抑外丙耶如是而经义亡矣夫经称祗见厥祖厥祖者
汤也何以祗见谓将即位而奠于殡也然则所殡者汤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66-0650a.png
矣经曰汤则虽书序亦不顾何况本纪或谓何以处孟
子曰昔固有解之者矣外丙二岁卒仲壬四岁卒此在
汤崩前未嗣位也然何以必及二人曰古传位之法唯
世与及殷尚传及则必及二弟故终殷之世凡二十八
君皆传弟者而惟此二弟不传则又乌得不及之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宋儒皆谓商以建丑为正故夏
之十二月丑月是正朔其不改称正月而仍称十二月
者以朔改而月与时皆不改也此不读书之论予已于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66-0650b.png
春秋春王正月文辨之详矣然此太甲既改元称元祀
而仍称十二月亦必有说曰此十二月是建子之月夏
之十一月商之十二月也若建丑之月夏之十二月则
在商称正月矣夫十二月何以为元祀也按周制遭丧
而即位踰年而改元春秋十二公可验也若商制则遭
丧即位踰月而即改元假如先君以正月死则祗正月
是先君之年二月即改元矣然此二月不得改正月也
以新君元年与先君末年合此年而不得分也先君以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66-0650c.png
十一月死则十一月以前皆先君之年惟此十二月一
月是新君元年然而此一月不得改正月也以先君末
年合新君一月而共此年此月不得为新君所独有也
今据世纪成汤以丁未十三年崩则必崩于建亥十一
月而太甲以建子十二月即位改元故曰元祀十二月
若过此以往即为建丑正月即太甲二年非元年矣
然而太甲中篇又曰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何也曰此亦
建子之月夏之十一月商之十二月也按士虞礼公羊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66-0650d.png
传荀子三年问诸书皆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毕
者谓撤丧服可以即吉而行政也太甲自元年十一月
服丧至三年之十月则适两期丧小记所云三年之丧
再期者而于是又加一月至二十五月而毕丧则仍是
十有二月故孔传云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
月三年服阕其云二十六月者则并祥后一月言也然
而服阕矣故伊尹以冕服改凶即吉是元祀之十二月
为元祀首月而三祀之十二月为三祀末月也皆十二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66-0651a.png
月也则皆建子月也
且其为建子月又有徵矣人第知伊训篇为改元即位
而不知又有大者夫其云伊尹祠于先王又云奉嗣王
祗见厥祖何也祗一成汤而既称先王又称厥祖祗一
奠殡而既称伊尹代祠又称嗣王祗见杂出无理后读
汉律历志知伊尹代祠是一事是越茀祭天嗣王祗见
是一事是即位奠殡其曰越茀祭天者正以此月为建
子之月即夏之十一月值冬至朔旦礼当祭天虽有先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66-0651b.png
王之丧而祭天重大不以王事废天事故越茀而行特
遣冢宰代祠之经称伊尹祠于先王先王者契也配天
者也祭典所称商人禘喾而郊契是也此一事也其曰
即位奠殡则如康王即位三宿三祭于先君柩前与侯
甸群后共行奠礼而然后即位改元此则嗣王自行之
且祗在汤殡故曰奉嗣王祗见厥祖厥祖汤也此又一
事也然则此十二月本冬至之十一月矣律历志云商
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伊尹越茀行事祭于方明其非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66-0651c.png
建丑商正之月经文显然胡安国本属陋儒其所传春
秋无一不错而南宋儒者遵若科律必谓三正不改时
月予因就诸经而屡辨之
唐虞三代皆立七庙历见家语谷梁传荀子及礼器王
制祭法诸书而汉韦玄成无学谓天子祖五庙而郑玄
遵之致王肃发难刘歆駮正是非得失早已瞭然而近
代攻古文尚书者犹以太甲七世之庙为疑予于庙制
及尚书冤词论之详矣特孔氏正义不惬郑说不辨于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66-0651d.png
礼记注而于此稍发之且丧服小记有庶子王立庙之
说郑氏误注孔氏于小记注不便驳正而反载于此此
亦见前儒用心之苦有裨经学因亟取之
何言庶子王立庙也小记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而
立四庙此言正七庙也正七庙者一始祖四四亲合之
高祖之父高祖之祖为二祧而七也乃又云庶子王亦
如之正义引王肃等说谓受命之主是初基之王故立
四亲庙庶子王者谓庶子之后自外继立虽承正统之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66-0652a.png
四亲然犹别立己之高祖以下之四庙犹若汉宣帝别
立戾太子悼皇考之类此其说在东汉张纯朱博辈已
用其议使光武立元成哀平正四亲庙又自立四亲庙
以所生父南顿令为皇考庙祖钜鹿尉为皇祖考庙曾
祖郁林太守为皇曾祖考庙高祖节侯为皇高祖考庙
此见之典制而在经在史皆可据者其后宋陆佃陈祥
道辈亦能称其说而程颐司马光议濮礼明杨廷和议
嘉靖大礼皆一败涂地而不可收拾始知学者贵通经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66-0652b.png
周官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所系甚钜不可忽也详见
予辨定大礼议中
盘庚历数迁国曰于今五邦孔传谓汤迁亳仲丁迁嚣
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今将迁殷为五迁前儒谓五迁
俱指先王言不得以迁殷漫入数内故郑玄王肃辈皆
云汤自商徙亳为二迁此皆强求五迁不可得而故析
一以合之夫商亳本一地汤自南亳徙西亳祗一徙也
安得以始居为一徙乎按汲冢古文有盘庚自奄迁于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66-0652c.png
殷语而殷本纪又云祖乙迁于邢意当时祖乙居耿之
后因耿地被河患又迁他处如书序所云祖乙圯于耿
者其曰圯则必已毁于水不能再居可知也虽祖乙所
迁处或奄或邢尚未可定然而已迁矣则是亳嚣相耿
已经四迁与祖乙所迁而五此犹有据者若然则前儒
所谓盘庚自耿迁殷者吾犹以为说经之疏也夫耿在
祖乙时已圯矣尚自耿乎
书序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孔传谓耳不聪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66-0652d.png
之异此以鼎耳作占也但洪范五行传云视之不明时
则有羽虫之孽雉雊者羽孽也岂高宗视不明听又不
聪乎又汉五行志刘歆谓鼎者三公象也鼎以耳行鼎
耳其枢机也羽虫升鼎耳当有小人升三公之位以为
政者夫高宗方升傅说以为相国语所云得傅说以来
升之为公者而其祥如此则说非圣人而小人矣故予
谓五行灾祥统不足信此其一也若荀悦申鉴又曰鼎
雉之异兴殷之符也人以为灾而我以为瑞亦孰得辨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66-0653a.png

微子称箕子为父师比干为少师师者师保之称父者
大也父师少师犹周官三公称太师三孤称少师也若
谓箕子是微子叔父故有父称则比干叔父称少师者
不可通矣且服虔杜预谓箕子是纣庶兄其为纣何亲
未有定也伏生大传云礼致仕之臣教于州里大夫为
父师士为少师朝夕坐门塾而教出入之子弟此不过
乡官之长并非诸父其称父师者即太师也故史殷本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66-0653b.png
纪及微子世家皆称箕子比干为太师少师此明验矣
家语云比干官则少师又史记太师疵少师彊论语太
师摰少师阳皆乐官名
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
蔡注以牺牷牲句用以容又句若孔传谓牛羊豕曰牲
器实曰用盗天地宗庙牲用而相容行食之无灾罪之
者则以牺牷牲用为句以容将食又句初甚不耐既而
思之牺牷牲者牲也用者黍稷也鼎实曰牲器实曰用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66-0653c.png
用与牲对器实者实于器者也以容将食者谓于以容
之而牺牲黍稷俱取食之也将者取也正泰誓所云牺
牲粢盛既于凶盗也则其文非无解矣若蔡注曰用以
容谓有司用相容隐则用以也既用又以世有此词例
乎况此是今文其所属读皆是汉文时晁错亲受之伏
生者两汉学官既勒功令而诸儒学僮并无敢私相篡
易纵有异解安可并属读亦改之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66-0653d.png
 
 
 
 
 
 
 
 尚书广听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