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066-063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尚书广听录卷一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予七岁受尚书是时当崇祯之末经师第授宋儒蔡沈
注本无馀事也稍长闻有为古今尚书辨者而疑之然
是时守功令赴试虽稍稍旁及他说而究无成学既则
丁国变流离走四方偶有论及亦无书可据喑喑而已
汉艺文志曰书以广听予读宋儒书不能于此外有所
卷一 第 1b 页 WYG0066-0632d.png
推暨而往往以听而广其说是广听者本以书广今乃
以听广也因取旧所杂闻者编而记之名曰广听嗟乎
其广也与哉
放勋尧名史本纪曰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
帝尧与舜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夏本纪夏禹名曰文
命并同故赵歧注孟子曰放勋尧名楚词就重华而陈
词王逸注云重华舜名帝系曰瞽瞍生重华是为帝舜
是以大戴礼五帝德篇帝尧高辛氏之子也曰放勋帝
卷一 第 2a 页 WYG0066-0633a.png
舜桥牛之孙瞽瞍之子也曰重华禹高阳氏之孙鲧之
子也曰文命是尧舜禹皆当时通称之号而放勋重华
文命则实其名此历考诸书而无不然者独孔安国传
作仿功解谓规仿上世之功而其说不明于是蔡注又
改放作至解毋论推至其功说仍未明即此史文开卷
遽加以赞词二字非号非谥一如后人题绰楔者恐无
此理故孟子善读书直作名解以帝乃殂落改作放勋
乃殂落此非帝名乎使契为司徒放勋曰劳之来之此
卷一 第 2b 页 WYG0066-0633b.png
非帝命之谁命之乎
苏轼曰以文命为禹名则敷于四海者何事耶予谓善
解经者不在解而在通敷四海诚难解然在诸经有可
通者禹贡曰禹敷土此即敷四海也商颂曰禹敷下土
方此即禹敷土也敷土敷土方不必别有事矣大抵禹
职治水事在四海故曰敷于四海此如周颂般诗成王
巡狩天下而曰敷天之下词例并然非有他也不然禹
不掌教有何文命作贡声教征苗干羽不得谓神禹以
卷一 第 3a 页 WYG0066-0633c.png
文治也
或谓尧舜禹汤是名放勋重华文命天乙是号又不然
汤以天乙为号见乾凿度诸书然汤则断不是名伊尹
咸有一德竟称尹躬暨汤岂臣可名君乎且论语引汤
诰俨云予小子履则汤本名履与放勋同观此则尧舜
禹之非名更可知矣若颜师古注史记又谓尧舜禹汤
皆是字则皇甫谧帝王世纪谓禹名文命字密而系本
云鲧娶有辛女是生高密字禹字密吾又安从定之
卷一 第 3b 页 WYG0066-0633d.png
然则何以处皋陶谟曰古史记载之体追述往昔必加
曰若稽古四字其下或记事或记言如帝尧曰放勋记
事也皋陶曰允迪厥德记言也后儒误以曰若稽古帝
尧连读耳若益稷无曰若稽古四字则原属一篇观伏
生二十九篇不分益稷可验也乃陋儒辨此谓放勋是
名允迪何以不是名则放勋是赞词岂允迪二字亦赞
词耶
克明俊德孔传能明俊德之士而用之明即明扬俊即
卷一 第 4a 页 WYG0066-0634a.png
俊乂皆虞书所有若云能明大德则大学引经之解可
解经乎大雅于缉熙敬止必不能以止之助词作止善
解也况俊不训大故大学改峻字今原是俊字而反训
作大则大学改此多事矣往有问先仲氏曰俊德何以
不训尧德曰以俊德颂尧颇无理且尧德已具前节复
颂赘矣然而明俊乂何以先于亲九族曰学记曰师无
当于五服五服不得不亲中庸曰思事亲不可以不知

卷一 第 4b 页 WYG0066-0634b.png
天与日月皆左旋从来天文家皆言天左旋日月右转
此自有说按历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有奇天行一日
馀一度日行则刚得常度而比天为不及一度月则较
日少十三度矣然而作历家以退步为进步法以顺数
难算逆数易算如十二律进数为隔八相生不如退数
隔五之较捷是以周髀诸历与考灵曜乾凿度诸纬书
皆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此以退数作进数之历算
也乃晋天文志及吴王蕃传有云天圆如倚盖半在地
卷一 第 5a 页 WYG0066-0634c.png
上半在地下日月本东行因天西旋而牵之以西如蚁
行磨上磨东旋蚁西行磨疾蚁迟不得不西于是言历
之家皆墨守蚁行磨上之说牢不可破而不知大谬者
夫蚁行磨上谓蚁足著磨而不可脱也今日吾不知其
有足与否其不能著天而嵌身碧落与群星等此易晓
矣且日行黄道尝卑于天月行诸道又尝卑于日故凡
制浑天者必先制天仪一层谓之六合仪而离六合而
次近于内然后作日月五星之仪一层谓之三辰仪其
卷一 第 5b 页 WYG0066-0634d.png
间两层相去不知何等则亦相离而不相著之极致矣
乃谓日行之道天得牵之吾不解也
尝见徐仲山传是斋日记有云天地一大阴阳也天之
中日为阳月为阴然而皆左行者以天阳也日为阳之
阳月为阳之阴也地之中山为阳水为阴然而皆右行
者以地阴也山为阴之阳水为阴之阴也
易曰天行健又曰利牝马之贞先迷夫阳必健而在前
阴必弱而在后故天为最健行越常度日为次健不失
卷一 第 6a 页 WYG0066-0635a.png
故步月则弱而歉多矣星则尤弱故直不能行而附天
以行今天守常度而日行一度则日健于天一等矣而
月行十三度则月健于日且十三等是阴阳翻覆不止
先迷之有失而谓考九黎之变掌五纪之常者如是乎
况岁者天行之名也日者日行之名也历以日为主以
岁为纪而月则分刌于其间故月行之数即谓之月月
者月行之名也盖天为至尊不能狎接必匝岁而日与
月得偕就之日为次尊可以间接苟越三十日则月遂
卷一 第 6b 页 WYG0066-0635b.png
得与日为合朔是岁者天行之名其一日越一度而历
三百六十五日而成一岁者非天乎日者日行之名每
日行三百六十五度而适一周为一日者非日乎月者
月行之名每行三十日或二十九日而成一月者非月

此其间有一定之时百刻是也日行昼夜一百刻是其
常时毋论昼夜长短而第以百刻为准故日行一周天
而时之百刻已尽何则以日有常行也若日行多一度
卷一 第 7a 页 WYG0066-0635c.png
则将有刻已尽而日未休者不得日行止于是百刻亦
止于是也此时之可定者也又有一定之度三百六十
五度是也惟日得常度天左旋而越一度故自立春始
至立秋而春夏所见之星齐入于地何则以参差在天
也若谓天得常度日右旋多行一度则必自立春日始
日向东入地多行一度至立秋而三百六十五度已行
过一百八十二度半将日仍出地而从西上矣此俗所
谓西方日上时也大谬也然世之墨守者又必执明太
卷一 第 7b 页 WYG0066-0635d.png
祖之说以为口实明太祖云曾于军中观乾象当天清
之时指一宿为主使太阴居列宿之西一丈许尽一夜
则太阴过而东矣盖列宿附天而不动者太阴过东则
其右旋明矣不知此即月之退也其东过之丈许即月
东退之十三度也虽月亦西行未尝退东而天行急西
则月虽西进一若退而向东者盖其所指之一星即天
也星附天者也太祖亦知此星之即天故曰列宿附天
而其所偶未明者而不动三字耳人有趁舟行而疑岸
卷一 第 8a 页 WYG0066-0636a.png
动者此不知不动者也有见月入云而反疑云不动者
此不知动者也假当是时有对扬于帝前者曰夫亦惟
列宿之动故月过东则疑义已释而世人所执必是蚁
行磨上与太阴过东两说予故于辨次而并及之
纳于大麓孔传作大录官名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
风雨时各以其节不令迷错愆伏谓之不迷此说固谬
大录机政与百揆何异且烈风雷雨非汎指阴阳愆伏
言也故史记云尧使舜入山林川泽烈风雷雨舜往勿
卷一 第 8b 页 WYG0066-0636b.png
迷而郑玄直云入麓伐木差可解说第伐木二字无据
尧纳舜于山麓亦无谓且与上纳于百揆诸文不合耳
徐仲山日记谓大麓官名特非是大录机政之官是必
当时洪水未平或间试之作司空官有名为大麓者如
周礼衡名川林虞名山泽之类以此乘载而遇风雨理
故有之若孔传则大有所本非杜撰语王充论衡云大
麓三公之位以一公之位而统录三公之事桓谭新论
亦云昔尧试舜于大麓者领录天下事如今之尚书官
卷一 第 9a 页 WYG0066-0636c.png
班固纪窦宪功德曰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且前此孔丛
子亦有之宰我问孔子书云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何谓也曰此言人事之应乎天也尧既得舜历试诸难
已而纳于尊显之官使大麓万机之政是故阴阳清和
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明舜之行合
乎天也则孔传纯袭孔丛子以为言又王莽传予前在
大麓至于摄假师古曰谓为大司马宰衡时
五瑞为公侯伯子男所执之圭璧与周礼典瑞文同五
卷一 第 9b 页 WYG0066-0636d.png
礼为吉凶军宾嘉与周礼宗伯文同二生一死为卿执
羔大夫执雁士执雉与周礼六挚文同说者遂谓此是
以周礼解虞礼而陋学纷起并谓古自有五瑞五礼及
生死等物并非此数予谓此皆不读书人所言向使此
注出于马融郑玄诸儒则所据者是周礼此注出于安
国则所据者是真正虞礼何则以安国不曾见周礼也
周礼出于武帝末裁经进献而国家多事遽收入秘府
虽五家礼儒尚不得见他儒亦安从见之是以西汉学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66-0637a.png
人并无一语一字及周礼者至汉成校书始颁于世安
国作书传则正当汉武末周礼秘藏之际其偶与周礼
同者必尚书旧来原有是说斯时去古未远得以袭入
此正见唐虞典礼与三代同亦正见周礼一书犹得存
前代之旧互相照证而不读书人反攻以为伪亦可憾
矣是以正义所疏皆周礼原文而安国所传则其义与
周礼同而其文并异此亦不袭周礼之一验耳
若谓唐虞有四岳九官十二牧诸名并无五等公侯之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66-0637b.png
爵不当以公侯圭璧妄释五瑞则望秩山川安国亦即
以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为解其时周礼礼记俱未
出也此必古来释文如是矣盖虞廷二十二人皆六官
之列而五爵通于邦国当在州十二牧之外安见当时
群牧不即以五等列封爵者观其曰班瑞群后又曰肆
觐东后则群牧之下已皆称后既称后则五等爵矣是
以帝王世纪云帝摰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国语称鲧
封于崇为崇伯尚书逸篇谓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66-0637c.png
诸侯则侯伯封爵早有明证谁谓始周礼乎
况周礼典瑞典命诸文在大戴礼朝事篇有之原杂参
前代之礼故三帛在周礼亦有诸侯世子公之孤执皮
帛二物而惟帛无色孔传直注以纁玄黄三色此皆据
朝事篇文明有所受是以王肃注此亦有诸侯适子执
纁公之孤卿执玄附庸执黄之说此正虞礼与周礼相
表里者
祗五瑞五玉似有分别周礼六瑞六摰原属两事瑞是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66-0637d.png
天子所颁故辑以为信玉是诸臣所将故执以行礼五
瑞是瑞五玉是贽似不可混但六瑞不及卿大夫士以
非五等也六摰竟不及公侯伯子男祗以孤卿附庸及
诸侯世子为言岂五等不当贽与按春秋相见皆以五
瑞为执见之礼则即此五瑞原可为贽如左传邾子执
玉高其容仰鲁侯执玉卑其容俯奉圭秉璧此并非朝
觐辑瑞时也是以周礼于六瑞四圭二璧之后直接六
摰谓摰同此瑞而于典瑞职云执此五瑞以朝觐宗遇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66-0638a.png
会同诸侯相见亦如之则明以此圭璧之瑞作相见礼
矣若近代儒者又有引礼注五等享天子用璧享后用
琮大小各如其瑞诸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瑞一等
以明别有五玉不是五瑞然此是享玉非相见执玉也
典瑞曰诸侯相见而此曰诸侯相享可误用耶
乃蔡传遵朱元晦说改本文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移
之如五器之下卒乃复之上则于经文五玉三帛二生
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一十五字相仍解释为不通矣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66-0638b.png
经文谓东后来觐者凡玉帛生死一齐来贽但玉则礼
毕还之馀不还耳此与聘义已聘而还其圭璧礼同盖
器即是玉典瑞掌玉器之藏大宗伯职以玉作六器聘
礼以圭璧璋琮为四器如五器者如语词谓若是五器
也自蔡传割截如五器三字则于卒乃复句不得不以
礼毕而复还故所为解夫以一岁周四岳而必一岳一
还朝则于时有不给若以后岳还前岳则于事理又未
通且归格艺祖明云巡毕始归此时未复也如曰又至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66-0638c.png
一岳名复则前行非反步也如曰诸侯复去则以东后
觐东岳行不出境未可言复且诸侯可先去乎
象以典刑即五刑也故次于五刑者则流以宥之于是
以鞭以扑以赎由渐而轻然总以五刑为之准观其后
曰象刑曰五刑五用则唐虞自有五刑可知也自后儒
好为仁者之言谓五刑始于苗民之恶实造五虐之刑
以为法唐虞未必有此因以画衣菲屦蒙巾截领为象
刑此在荀子已早辨之即班固刑法志亦论及之不必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66-0638d.png
赘矣近复有舍画衣菲屦而取本文所列者定为五刑
曰鞭扑赎流杀夫大刑惟杀则其可蔽斯刑者何容指
数而乃举怙终一例以当之固不伦矣且向惟五刑甚
于流故作流以宥五刑今五刑祗鞭扑而反作流罪以
宥鞭扑世无是理且流为五刑之一即有所宥祗四刑
耳况赎则不必宥矣曰宥五刑则以流宥流犹阙一刑
又况帝有后命明曰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
宅三居其为五刑五流者有名有位有次有地未可冒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66-0639a.png
昧并抹去也
或谓扬子法言曰唐虞象刑惟明夏后肉刑三千汉刑
法志曰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
用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信此则肉刑始夏后氏矣
得非唐虞无五刑乎曰此则据左传而误解之者左传
昭六年子产铸刑书叔向诒书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
叔世也此明言三代末王因乱作刑而冒为先世之名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66-0639b.png
以诬之非谓禹汤文武作乱刑也汉人据其语而不解
其意且见虞书五刑但有五数而无其名至商周之书
然后太甲有墨刑盘庚有劓刑康诰有劓刑刵刑至吕
刑而五名俱全因谓禹创而商周顺用之吾尝读国语
而稍悟其说国语与左传同出策书而国语论五刑则
直为虞书作解有曰刑五而已大刑用甲兵次刑斧钺
中刑刀锯其次钻笮薄则鞭扑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
致之市朝谓之三次则是前古五刑并及肤肉名虽小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66-0639c.png
变而刺杀并同故三就之名更为三次孔氏即取其说
以作传然且劓墨未形而反多刀锯钻笮之具一似苗
民之造㭬黥商君之增凿颠与抽胁者然则五刑三就
其不能离肉刑以为说有如是也
自是之后汉文除肉刑而宫刑未除是以孝武时司马
迁犹罹其法至隋开皇年则并宫刑亦除之于是隋唐
至今皆以笞杖徒流死改作五刑而天下未尝不治此
正今法之胜古者乃新安朱氏又谓伤肌肤以惩恶亦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66-0639d.png
王政之一端意欲采陈群之议复宫剕二刑使淫盗二
罪可绝祸本虽残其肢体而仍全躯命为上合先王之
意则以狱市烦多请谒货赂无所不极如斯世而断肌
伤体一不当而计无复之斯又为前说者所不道也
孟子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此是舜典文而
曰尧典者以尧典止于此节萧齐时误以曰若稽古帝
舜节冠之慎徽五典之上观五帝尧本纪实以曰放勋
起至帝乃殂落节止可验也其后舜典末节与尧典同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66-0640a.png
舜生三十徵庸三十在位五十载即二十有八载也陟
方乃死即帝乃殂落也第陟方二字世多不解一以陟
方为死犹言升遐也则乃死二字赘矣一以陟为死犹
言新陟王也则方乃死尤赘矣惟孔传曰升道南方以
巡狩而死于苍梧之野此是正解而或反疑之曰道何
以升则商书曰若陟遐遐亦升升不必高也曰陟何以
方则周书诸侯朝于方岳又曰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
巡行曰陟四方曰方犹言巡方省方也然则舜以巡行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66-0640b.png
死矣是以檀弓曰舜葬于苍梧之野史记曰舜巡狩崩
于苍梧之野国语舜勤事而野死皆与孔传合而或又
曰孟子谓舜卒鸣条何以不信孟子耶曰鸣条不知在
何所世久疑之矣且经无见文始信孟子陟方者经文
也舍经文何信焉
作士是官名尚书大传注于夏书云所谓六卿者一后
稷二司徒三秩宗四司马五作士六共工其云汝作士
者与汝后稷汝共工同与汝作司徒汝作秩宗不同但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66-0640c.png
周语云稷为天官此正大传所称六卿之首之证然止
稷一字是官名虽他称后稷而后不必官得毋作士亦
如是乎特其时有以官称名者稷官稷而名弃故帝命
曰弃而史书曰让于稷契暨皋陶官与名杂称若共工
四岳则但有官无名矣古称名不一如此
四岳姜姓伯夷亦姜姓故国语曰姜伯夷之后也则伯
夷与四岳祗同姓耳世本谓祝融曾孙生伯夷封于吕
为舜四岳则于舜之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66-0640d.png
为难通矣历考书传四岳为一人为四人尚不能决必
求其人以实之亦何必然
舜格于文祖此与受终文祖归格艺祖同一尧祖庙艺
即文也特是尧三年丧毕舜始即位则此时应有尧主
入庙可就庙受命而仍称文祖者统所尊也盖尧是黄
帝之玄孙玄嚣之曾孙蟜极之孙帝喾之子此七庙不
知谁是祖庙五帝首黄帝其前不可考矣禹受命于神
宗是舜祖庙其称神宗亦统舜祖庙言之但其庙甚备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66-0641a.png
正义据帝系谓舜亦黄帝之后黄帝是始祖昌意其迁
祖也颛顼穷蝉为二祧敬康勾芒蟜牛瞽瞍为四亲此
七庙皆具者
蔡注据苏轼之说谓神宗尧庙且谓尧之所从受天下
者文祖舜之所从受天下者神宗受天下于人必告于
其人之所从受者殊不知尧既已天下与人则此时天
下非尧天下矣此所谓公天下也若犹是尧之天下则
私天下矣且其意不过谓舜受尧禅则舜一代不当立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66-0641b.png
庙此皆小人之腹妄测大典天下岂有身为天子而不
为宗祖立庙者若然则孔子所谓宗庙飨之者安在若
谓宗庙飨子孙保皆指商均以后言则天子不事七世
而欲使诸侯事五世叵通之论也且蔡注引祭法有虞
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证尧庙矣正惟此时
舜自立有虞氏七庙故得禘黄帝祖颛顼禘与祖皆庙
中之祭黄帝与颛顼皆舜之亲尧未尝与颛顼有统系
也此舜立庙也其不得不郊喾而宗尧者以舜不宗舜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66-0641c.png
不得不以郊祀配天属之喾宗祀明堂属之尧耳故宗
禹宗汤宗武王皆继世之主所宗舜无继世也然且其
所郊所宗皆无庙之主但有特设而不得移主于庙者
而蔡氏以宗尧证帝尧之庙则但见宗字相同便强引
作据又何曾于宗法一考究乎
特益稷篇内有祖考来格马融谓此是舜除瞽瞍之丧
祭宗庙之乐虽不知在何时然以箫韶九成观之则禹
为舜兴九招乐在禹摄政后必瞽瞍尔时始死观舜践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66-0641d.png
帝位后常载天子旗朝瞽瞍可验也其曰虞宾者以尧
子丹朱为胜国之宾反来助祭则舜于即位后明立七
庙而蔡注于祖考二字不置一解不知为谁祖谁考天
下有注经如是者乎其意但欲模糊此一节祗为赞韶
乐之美而及鬼神及生人及鸟兽则以祖考而下与生
人鸟兽同呈秣听大无理矣且乐奏专以祀天地祖宗
无虚奏者若然是无事击钟荒淫之事也且无虚奏乐
而遍招虞宾号召群后者若然是吴人作伎邀请宾客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66-0642a.png
作胜会也且前王之后惟助祭然后称宾诗称有客振
鹭皆言见庙助祭是也若但来朝会则周襄王会践土
其册书载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
王臣莒期皆群后耳何曾以宋为周宾乎
念兹在兹四句正言皋之迈种德而民怀之也君民相
感必先治已而后可治人念我耶去我耶在此而不在
彼也欲以明言我欲以诚见我在此而不在彼也夫如
是而功可思矣不惟德矣此说在鲁臧武仲释书有之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66-0642b.png
春秋襄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季武子妻以
公之姑姊而厚赐从者于是鲁多盗武子乃使臧武仲
诘盗而武仲辞曰子为正卿而召盗我安能去之纥闻
在上位者洒濯其心轨度其信而后可治人夫上之所
为民之所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而
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民亦为之固其所也又可禁乎
夏书曰念兹在兹云云
 尚书广听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