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引證章第三¶
引證章第三¶ 第 292b 页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九      疏九

问凡夫心外立法妄执见闻圣人既了一心
云何同凡知见答圣虽知见常了物虚如同
幻生无有执著如大涅槃经云迦叶菩萨白
佛言世尊若以因此烦恼之想生于倒想一
切圣人实有倒想而无烦恼是义云何佛言
善男子云何圣人而有倒想迦叶菩萨言世
尊一切圣人牛作牛想亦说是牛马作马想
亦说是马男女大小舍宅车乘去来亦尔是
名倒想佛言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种想一
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圣人唯有世流
布想无有著想一切凡夫恶觉观故于世流
布生于著想一切圣人善觉观故于世流布
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为倒想圣人虽知不
名倒想又以境本自空何须坏相以心灵自
引證章第三¶ 第 293a 页
照岂假缘生不同凡夫能所情执知见故肇
论云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
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
心无知无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虚其心而
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如止水鉴影岂
立能所之心则境智俱空何有觉知之想楞
伽经云佛告大慧为世间以彼惑乱诸圣亦
现而非颠倒大慧如春时燄火轮垂发乾闼
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
现。

又般若无知者不同木石不是有知者
非同情想古德云佛见无我不是无知但是
不知知不见见以知是不知知故即无心而
不知见是不见见故无色而不见无色而不
见故由不见见也无心而不知故以不知知
也如净名经云所见色与盲等者崇福疏云
引證章第三¶ 第 293b 页
譬如五指涂空空无像现不以空无像现便
言指不涂空岂以五指涂空便欲令空中像
现事亦不然不妨炽然涂空空中元无像现
岂以眼根见色便令如盲岂以眼根如盲而
便都无所见不妨满眼见色了色本自性空
虽然见色之时元来与盲无异但息自分别
心非除法也法本自空无所除也又所闻声
与响等者岂是不闻但一切声皆如谷响无
执受分别也所以满眼见色满耳闻声不随
不坏了声色之正性故何者若随声色之门
即堕凡夫之执分别妍丑之相深著爱憎领
受毁赞之音妄生欣厌若坏声色之相即同
小乘之心则有三过一色等性空无可坏故
若坏方空非本空故二由空即真同法性故
若坏方真事在理外故三由即空不待坏故
引證章第三¶ 第 294a 页
坏则断灭是以如来五眼洞照无遗岂同凡
夫生盲二乘眇目都无见耶但不随不坏离
二见之边邪非有非空契一心之中理则逢
缘无碍触境无生矣是以万物本虚从心见
实因想念而执无执有堕惑乱之门以取著
而成幻成狂受杂染之报若能反照唯心大
智鉴穷实相真原则幻梦顿惺影像俱寂然
后以不二相洞见十方用一心门统收万汇
则见无所见众相参天闻无所闻群音揭地
如此了达心虚境空则入大总持门绍佛乘
种性若迷外法以心取心则成业幻之门续
众生种性首楞严经偈云自心取自心非幻
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从何
立故知一切染净诸法皆从取生是以云取
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若无能取所取之心亦
引證章第三¶ 第 294b 页
无是幻非幻之法非幻实法尚乃不生幻起
虚踪凭何建立又如心外见法尽成相待以
无体无力缘假相依故所以楞伽经偈云以
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
应想若开方便或说有治无说无破有即无
所碍若约正宗则有无双泯。

故大智度论
云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譬
如日光不作高下平等一照佛亦如是非令
有作无非令无作有是知若迷大旨则见有
无如涅槃论云有名曰论旨云涅槃既不出
有无又不在有无不在有无则不可于有无
得之矣不出有无则不可离有无求之矣必
有异旨可得闻乎无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
相生相因可相无相无名无名无说无说无
闻经云涅槃非法非非法无闻无说非心所
引證章第三¶ 第 295a 页
知吾何敢言之而子欲闻之耶虽然善吉有
言众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吾当以
无言言之庶述其言亦可以言净名曰不离
烦恼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
有无齐观有无齐观则彼已莫二所以天地
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则非复有无
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
其间矣何者夫至人虚心冥照理无不统怀
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馀镜万像于方寸而
其神常虚至能拔玄根于未始即群动以静
心恬澹渊默妙契自然所以处有不有居无
不无居无不无故不无于无处有不有故不
有于有故能不出有无而不在有无者也然
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无
引證章第三¶ 第 295b 页
之知则无心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于
外于外无数于内无心此彼寂灭物我冥一
泊尔无眹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图度绝矣岂
容责之于有无之内又可徵之于有无之外
耶。

问六尘境界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无
念之人还见一切境界否答妄念执有前尘
作实知解妙性不通遂成差别若无念之人
非是离念但是即念无念念无异相虽有见
闻皆如幻化又一念顿圆常见十法界万法
中道之理。

所以宝藏论云无眼无耳谓之
离有见有闻谓之微无我无造谓之离有通
有达谓之微又离者涅槃微者般若般若故
顿兴大用涅槃故寂灭无馀无馀故烦恼永
尽大用故圣化无穷若人不达离微者虽复
苦行头陀远离尘境断贪恚痴法忍成就经
引證章第三¶ 第 296a 页
无量劫数终不入真实何以故依止所行故
心有所得不离颠倒梦想恶觉诸见若复有
人体解离微者虽复近有妄想习气及见烦
恼数数觉知离微之义此人不久即入真实
无上道也何以故了正见根本也。

思益经
云知离名为法即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微者
即用有见有闻能通能达以微者妙也于无
见中有见于无闻中有闻斯乃不思议之法
微妙难知唯佛能觉。

问无明违理自性差
别者其事可然本觉净法云何复说恒沙差
别功德答由对治彼染法差别故成始觉万
德差别也起信论云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
说本觉恒沙性德如是染净皆是真如随缘
显现似而无体染法尚空净法何有净名经
云见垢实性即无净相又所言净者对垢得
引證章第三¶ 第 296b 页
名因客尘烦恼不染而染秽污真性称之为
垢因始觉般若不净而净开悟本心名之为
净是以真如一心湛然不动名义唯客垢净
本空华严经颂云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
修习得明了是人疾作佛。

问一切众生无
始无明种子坚牢现行浓厚云何一念而得
顿除答根随结使体性本空愚夫不了自生
缠缚若明佛知见开悟本心更有何尘境而
能障碍乎宝积经云佛言譬如然灯一切黑
闇皆自无有无所从来去无所至非东方来
去亦不至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不从彼来去
亦不至而此灯明无有是念我能灭闇但因
灯明法自无闇明闇俱空无作无取如是迦
叶实智慧生无智便灭智与无智二相俱空
无作无取迦叶譬如千岁𡨋室未曾见明若
引證章第三¶ 第 297a 页
然灯时于意云何闇宁有念我久住此不欲
去耶不也世尊若然灯时是闇无力而不欲
去必当磨灭如是迦叶百千万劫久习结业
以一实观即皆消灭。

如来密藏经云为十
恶者若能知如来说因缘法无我人众生寿
命无生无灭无染无著本性清净又于一切
法知本性清净解知信入者我不说是人趣
向地狱及诸恶道果何以故法无积聚法无
集恼一切法不生不住因缘和合而得生起
起巳还灭若心生已灭一切结使亦生巳灭
如是解无犯处若有犯有住无有是处台教
释云此经具指四菩提心若知如来说因缘
法即指初藏教菩提心若无生无灭指第二
通教菩提心若本性清净指第三别教菩提
心若于一切法知本性清净指第四圆教菩
引證章第三¶ 第 297b 页
提心初菩提心巳能除重重十恶况第二第
三第四菩提心耶行者闻此胜妙功德当自
庆幸如闇处伊兰得光明栴檀故知见佛罪
灭如阿阇世王之深𠎝得道业亡若鸯崛魔
罗之重罪但了无人无我缘生性空无我则
无能受罪之人性空又无所受罪之法人法
俱寂罪垢何生以心生罪生心灭罪灭故若
能如是信入谛了圆明犹伊兰之林布栴檀
之香气若积闇之室耀桂烬之光明能悟此
心功力无量才入宗镜业海顿枯如风吹云
似汤沃雪犹灯破闇若火焚薪如密严经颂
云如火燎长楚须臾作灰烬智火焚业薪当
知亦如是又如灯破闇一念尽无馀诸业习
闇冥无始之熏聚牟尼智灯起刹那皆顿灭
所以大涅槃经云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故云
引證章第三¶ 第 298a 页
夫免三涂恶业者要须离有无二相證解一
心方得解脱也是知迷从自心迷悟还自心
悟迷悟无性但任缘兴。

是故因智随迷因
智随悟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
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
觉名智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
其名故不可系常系断也此智之与识但随
迷悟立名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
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终不可得也故无
长短处所之相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
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
无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
故亦更无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
明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
为有故体本无也。

问凡立五乘之道皆为
引證章第三¶ 第 298b 页
运载有心若境识俱亡则无乘可说今约方
便乘理不无此宗究竟何乘所摄答于诸乘
中一乘所摄亦云最上之乘出过诸法顶故
亦云不思议乘非情识测量故今所言一乘
者即一心也以运载为义若攀缘取境则运
入六趣之门若妄想不生运至一实之地。

问既有能说必对所机此宗镜录当何等机
答当上上机若巳达者凭佛旨而印可若未
入者假教理以发明因教理而照心即言诠
而体道可谓得诸法之性彻一心之原如首
楞严经云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义手而
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
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
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愿佛哀悯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佛
引證章第三¶ 第 299a 页
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
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
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
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
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
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若
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
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
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
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
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
空拘舍黎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释曰若非色
非空都无分别不见性之人到此之时全归
引證章第三¶ 第 299b 页
断灭便同外道拘舍黎等巳眼不开昧为冥
谛以冥寂闇昧无知以为至极从此复立二
十五谛(二十五谛者初立冥性从冥生觉觉生我心心生五尘尘生五大大生十
一根后复有神我为二十五谛)迷真实心成外道种或有禅
宗不得旨者法学起空见人多拂心境俱空
执无分别将狂解痴盲以为至道然非离因
缘求法性灭妄心取真心对增上慢人初学
之者不可雷同应须甄别如经云阿难言若
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
无还唯垂哀悯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
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
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
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
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
引證章第三¶ 第 300a 页
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𡋯之像则纡昏
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
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
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
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
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𡋯还尘清明还霁则
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
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
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
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
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
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悯故知一切
众生即今见精明心非定真妄昧之则粗明
之则妙只于八种不还之中了了见性常住
云何随境流转失本真常永没苦轮常漂死
引證章第三¶ 第 300b 页
海大圣怜悯非不惊嗟阿难示起疑心寄破
情执释迦微细开演直指觉原可谓不易凡
身顿成圣体现于生灭显出圆常宗镜前后
明文一一全證于此。

问夫宗镜录实相法
门若信得何福若毁得何罪答此一心实相
之门般若甚深之旨于难信之中或有信者
法利无尽唯佛能知若有毁者谤般若罪过
莫大焉何以受报如此广大以般若是一切
世出世间凡圣之毋犹如大地无物不从地
生或若谤之则谤一切佛地三宝功德如十
法界中一切众生若升若沉若愚若智无不
皆从般若中来若不得般若威光实无一尘
可立。

故知若不信宗镜中所说实相之理
则如胜意比丘没魂受裂地之大苦若有信
如是说则如文殊师利智慧演深法之妙辩
引證章第三¶ 第 301a 页
信毁交报因果无差如或障深不信智浅谬
传依文起见悉成谤法如文殊师利巡行经
云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若人说言过去
未来现在如来有依不依如是之人则谤如
来何以故真如无念亦无所念真如不退真
如无相今宗镜大意所录之文或祖或教但
有一字一句若理若事若智若行皆悉回向
指归真如一心何者心之实性名曰真如性
以不改为义真以无伪得名如则不变不异
以此心性周遍圆融横该十方竖彻三际至
一切时处未尝间断凡有一毫善根悉皆回
向念念合真如之体体无不寂一一顺真如
之用用何有穷所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今
则普劝十方学士一切后贤但愿道富人贫
情疏德厚以法为侣以智为先用慈修身开
引證章第三¶ 第 301b 页
物是务为法施主匪吝家风无问不从有疑
咸决则履佛行处免负本心妙行恒新至道
如在。

此乃群贤之父诸佛之母万善由生
信谤岂不获重报耶所以法华经云又如大
梵天王一切众生之父此经亦复如是一切
圣贤学无学及发菩提心者之父起信钞云
若谤此法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
宝之种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
菩萨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 引證章第三

夫所目宗镜大旨焕然今重为信力未深纤
疑不断者更引大乘经诸祖语贤圣集若干
之微言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
无边教海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普令眠云
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
引證章第三¶ 第 302a 页
入圆宗寻古佛之丛林如临皎日履祖师之
阃域犹瞰净天大觉昭然即肉眼而圆通佛
眼疑情豁尔当凡心而显现真心可谓现知
指法界于掌内便同亲證探妙旨于怀中大
般若经云一切如来同在一处自性清净无
漏界摄又云三世诸佛住十方界为诸有情
宣说正法无不皆用本性空为佛眼离本性
空无别方便释曰本性空者即是自性清净
心本性即自性空即清净义此心则凡圣本
有今古常然众生不知诸佛因兹指授含灵
现具祖师为此相传故云离此别无方便。

密严经云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诸大众仁者
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
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
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
引證章第三¶ 第 302b 页
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
位名为圣人。

首楞严经云佛告文殊及诸
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
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
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
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
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
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言此见
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
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
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
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
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
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大灌顶经云
引證章第三¶ 第 303a 页
禅思比丘无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后见真释
曰一法为宗诸尘无寄他缘自绝妙性显然
志当归一而何智不明寻流得源而何疑不
释撮要之旨斯莫大焉。

虚空孕菩萨经偈
云一切诸法相真实无知者若人住诸阴六
根皆蔽塞释曰故知诸法皆真无知无见才
有知见即落识阴则一心不通六根闇塞终
不能见无见之见知无知之知若有见之见
则不见一切若无知之知则无所不知所以
贤护经云若菩萨观四念处时无法可见无
声可闻无闻见故则无有法可得分别亦无
有法可得思惟而亦非瞽盲聋故但是诸法
无可见故以唯一真心见外无法。

十住断
结经云一切诸法常自存在众生不达为兴
庄严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不生法法不
引證章第三¶ 第 303b 页
灭法生法灭性不移转斯是菩萨大士之道
非诸凡俗之所及也释曰一切诸法常自存
在者真心不易性相恒如众生不达为兴庄
严者以外道执断见小乘證无常菩萨为对
治凡小故不尽有为常修福业不住无为深
入智渊广大庄严云兴万行念念圆满十波
罗密拔断常外道之曲木出邪见之稠林拯
偏真小果之矬身升解脱之坑底所以华严
经云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殊胜道
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
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
观空智门而勤修习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
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燄而能为一切
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燄虽知诸法如幻如
梦如影如响如燄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
引證章第三¶ 第 304a 页
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虽知一切
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
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
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
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
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
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行经云虽
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者是对治凡夫著有
循乐之见而慈悲不舍众生者是对治二乘
沉空畏苦之见下诸句义皆同此释故云声
闻畏苦缘觉无悲俱失菩萨二利之行。


真天子经云须真天子问文殊师利菩萨不
从三脱门而求道耶文殊答言天子不可从
空而成道亦不可于无相而成道亦不可于
无愿而成道也所以者何于是中无心意识
引證章第三¶ 第 304b 页
念亦无动故有心意识念念动者乃成其道
也释曰若取三解脱门作證者即是溺实际
之海背灵觉之原遗性徇空何成大道若直
了神解心性念念菩提果圆不堕断见之邪
无岂涉常见之实有介尔起意大用现前无
得无依非取非舍从真起行体用相收以行
契真卷舒一际可谓心心合道念念冥真矣
故还原观云用则波腾海沸全真体以运行
体则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斯则不离体
之用用乃波腾不离用之体体常湛寂体虽
湛寂常在万缘用虽波腾恒冥一际。

普超
三昧经决狐疑品云于是阿阇世王曰唯愿
濡首解我狐疑濡首答言大王所疑恒河沙
等诸佛世尊所不能决王意云何假若有人
而自说言我以尘暝灰烟云雾污染虚空宁
引證章第三¶ 第 305a 页
堪任乎答不能污濡首又问设令大王取此
空洗之使净宁堪任乎答曰不能净濡首报
曰吾以是向者说言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所
不能决也释曰一切众生不了自性清净心
故妄生垢净迷悟自没遂于无疑中起疑于
无决中求决若能谛了豁尔意消即见一切
染净诸法皆同虚空性既达虚空性不可染
净方悟本心未曾迷悟设有说无生无得之
理皆是一期随宜方便若入宗镜妙旨了然
尚无疑与无疑何怀决不决耶。

月灯三昧
经颂云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
戚诸法亦复然如人饮酒醉见地悉回转其
实未曾动诸法亦复然如净虚空月影现于
清池非月形入水诸法亦复然如人自好喜
执镜而照面镜像不可得诸法亦复然如人
引證章第三¶ 第 305b 页
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
然释曰狂醉见闻事何真实昏梦境界忧喜
皆虚镜里之形因谁所起谷中之响起自何
来所以入楞伽经云佛告楞伽王譬如有人
于水镜中自见其像于灯月中自见其影于
山谷中自闻其响便生分别而起取著此亦
如是法与非法唯是分别由分别故不能舍
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所
谓一心一心者是最胜三昧从此能生自證
圣智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华严经颂云一
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
现前又药王菩萨云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
色之身两臂即是断常二法若舍生灭断常
之见则心佛现前顿成佛体故云必当得佛
金色之身。

无涯际总持经云一念之顷能
引證章第三¶ 第 306a 页
知三世一切诸法悉皆平等无不通达其人
终无异行亦无异念。

胜迹菩萨所解诸法
经云法唯一字所谓无字本无言说当知无
说是为真说释曰心为一字中王摄尽无边
之教海心为诸佛智母演出无尽之真诠若
能发明决定信入则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具
足多闻亦是唯愿少闻多解义趣。

法句经
偈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
而见有种种。

金刚三昧经云空心不动具
六波罗密心空则一切皆空故云唯有此大
乘无有二也。

最胜王经云离无分别智更
无胜智离法如如无胜境界释曰一切境界
皆是意言分别则无境唯识若了识空但一
真心成无分别智此乃无等之智第一之说
此真如一心之性为万法之所依故若离此
引證章第三¶ 第 306b 页
一心境智或有所见皆是瞖眼狂心不见真
实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如众瞖者同
于一处见各差别互不相碍皆由眼瞖不见
正色众生亦尔色性无碍心缘异故蔽于正
见不了真实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
不知妄想之云自飞真月何动岂悟攀缘之
舟常泛觉岸靡移。

入一切佛境界经云佛
言若得修行正念法者彼无一法非是佛法
何以故以觉一切法空故乃至文殊师利言
修行正念者不取不舍即名正念不观不异
名为行不著不缚不脱名为行不去不来名
为行文殊师利正念行者彼处无行无利无
果无證何以故文殊师利心自性清净故彼
心客尘烦恼染而自性清净心不染而彼自
性清净心即体无染不染者彼处无对治法
引證章第三¶ 第 307a 页
故以何法对治能灭此烦恼何以故彼清净
非净即是本净若本净者即是不生若不生
者彼即不染若不染者彼不离染法若不离
染法者彼灭一切染以何等法灭一切染彼
不生若不生者是菩提菩提者名为平等平
等者名为真如真如者名为不异不异者名
为如实住一切有为无为法释曰但了无生
即入平等言平等者即一切有为无为如实
之性见此性故以无住义住一切法中若不
达一切法是一心真如平等无生之性在染
离染俱为烦恼所染若了诸法无生则一切
有为无为皆是菩提之道何所染耶。

大乘
本生心地观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
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
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
引證章第三¶ 第 307b 页
心说何名发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
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
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
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譬如
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
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时有智者以火烧林
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馀心空见灭亦
复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
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此觉悟心即菩
提心无有二相。

转有经偈云若为真实说
眼则不见色意不知识法此是最秘密。


顶经云佛言迦叶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搥胸
叫呼作如是言善友汝等为我除此虚空除
此虚空迦叶于汝意云何此空为可除否迦
叶言不可世尊佛言迦叶若有如是沙门婆
引證章第三¶ 第 308a 页
罗门怖畏性空我说是人失心狂乱所以者
何迦叶一切诸法并是说空方便若畏此空
云何不畏一切诸法若惜诸法云何不惜此
空佛性论问云此经为显何义答为示一切
诸法本性非有故说法空非关法灭然后得
空故于空性不应生怖释曰一切诸法并是
说空方便者夫有所说皆为显空所以空则
一切法法则一切空非先有而后无宁归断
灭岂先无而后有不堕无常是以性本常空
空无间断体应诸有有自繁兴能入斯宗闻
诸法空心大欢喜不了此义闻诸法空心大
怖畏以不了法空违现量境执为外解闻说
唯心之旨恐堕空见之门心境俱迷遂生怖
畏。

度一切诸佛境界经云佛言文殊师利
菩提者无相无缘云何无相云何无缘不得
引證章第三¶ 第 308b 页
眼识是无相不见色是无缘不得耳识是无
相不闻声是无缘乃至意法亦如是释曰无
相则无能缘之心无缘则无所缘之境能所
俱亡真心自现。

文殊师利行经偈云过现
未来法唯语无真实彼若于实处一相无差
别释曰若说三世所有之法皆是世谛语言
若了一心真实之处一道自无差别何言之
所议意之所缘耶。

菩萨处胎经云譬如泉
源陂池五河驶流各各有名悉归于海便无
本名亦如须弥峙立难动杂色众鸟往依附
山皆同一色便无本色菩萨摩诃萨教化众
生净佛国土亦复如是众生心识所念不同
若干思想能令一切至解脱门想定意灭便
无本念同一解脱。

商主天子所问经云商
主天子问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能清净心
引證章第三¶ 第 309a 页
答言天子若知诸心皆是一心如是菩萨名
得净心。

阿含经偈云我与已为亲不与他
为亲智者善调我则得生善趣释曰所以云
天下至亲无过于心可谓入道真要修行妙
门若善调之遂登大果。

寂调音所问经云
寂调音天子言文殊师利何等如与垢净等
文殊师利言空无相无愿如所以者何涅槃
空故天子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无二无别
如是天子垢空净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释
曰器虽不等空本无形垢净虽殊性何曾异
如是了者入无相门顿悟真空不堕修證。

月藏经偈云诸法无有二导师舍憎爱一道
如虚空此是佛境界又偈云不分别诸法不
见有众生诸法唯一相得见佛境界佛语经
云佛言若有处语是魔王语是魔见语不名
引證章第三¶ 第 309b 页
佛语善男子若无一切诸处语者是名佛语
释曰无一切诸处语者即是无所證之法亦
无能證之智既无有法岂可说耶但了唯心
自然无语无语是真语故云无法可说是名
说法若著处所若有所说悉违本宗不见法
性如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文殊般
若经云佛告文殊师利汝已供养几所诸佛
文殊师利言我及诸佛如幻化相不见供养
及与受者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可不住佛乘
耶文殊师利言如我思惟不见一法何当得
住于佛乘佛言文殊师利汝不得佛乘乎文
殊师利言如佛乘者但有名字非可得亦不
可见我云何得佛言文殊汝得无碍智乎文
殊师利言我即无碍云何以无碍而得无碍
佛言汝坐道场乎文殊师利言一切如来不
引證章第三¶ 第 310a 页
坐道场我今云何独坐道场何以故现见诸
法住实际故。

大品经云若住一切法不住
般若波罗密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罗密
释曰若住法则不见般若若住般若则不见
法以法有相般若无相有无相反故尔又非
离有相法别立无相般若以相即无相全是
般若故经云色无边故般若无边又云若学
般若应学一切法何以故夫般若者是无住
义起心即是住著若不住一切法即是般若
故云若学般若应学一切法设住般若亦成
愚闇但一切处皆无住则无非般若。

转女
身经云若知诸法皆解脱相是则名为究竟
解脱释曰执心为境触目尘劳知境是心无
非解脱所以二乘只證人空但离人我虚妄
名为解脱未得法空一切解脱以不识心故
引證章第三¶ 第 310b 页
如入楞伽经偈云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
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

出曜经云身被
戒铠心无慧剑者则不能坏结使元首故知
若不观心妙慧成就则不能断无明根本杂
藏经云譬如两木相揩则自生火还烧其木
火不从风出不从水出不从地出其四魔者
亦复如是皆从心生不从外来譬如画师画
作形像随手大小虽因缘合有彩有板有笔
画师不画不能成像四魔如是心已坚固便
无所起释曰是以一心不动法不现前如画
师不画且无形像故不动一心有大功德如
法句经云佛言善男子善知识者有大功德
能令汝等于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五盖五欲
众尘劳中建立佛法不起一心得大功德譬
如有人持坚牢船渡于大海不动身心而到
引證章第三¶ 第 311a 页
彼岸。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九

** 音释


(乌谷切)

(蕴入声)
𡋯
(音孛)

(羊进切)

(坐平声身短)


(音使)

(音垂击也)
引證章第三¶ 第 311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