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276b 页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八      疏八

问凡圣既同一心云何圣人成一切种智凡
夫触事不知乎答只为凡夫背觉合尘为尘
所隔迷真徇妄被妄所遮自心与他心二俱
不了焉能博通万类成一切种智耶。

故起
信论云众生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
迷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
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
界种种知故是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但了
一心诸尘自会起心背法即乖法体既与法
违则不通达若能顺法界性合真如心则般
若无知无所不知矣问若了一心何用广知
诸法答一心是总诸法是别别虽从总事起
千差若不子细通明遮照双运则理孤事寡
不入圆通维摩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
音释¶ 第 277a 页
一义而不动。

问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以何
为中道答若有中道则不名中若无中道亦
不名中如涅槃经云内外合故名为中道既
云中道何得是有既云中道何得是无。


也有执则无所不碍若也无执则无所不通
如智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名被缚若不见
般若是亦名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名解脱
若不见般若是亦名解脱中道即实相是有
也中道即性空是无也亦名为假名亦有亦
无也亦名为中道非有非无也故知无执则
四句皆是。

问为中即是道为离中别有道
为道即是中为离道别有中答离中无别道
离道无别中即以道为中即以中为道此之
中义即是一心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以真心
遍一切处故。

肇论云有心者众庶是也无
音释¶ 第 277b 页
心者太虚是也众庶处于妄想太虚绝于灵
照岂可以处妄想绝灵照而语圣心乎故须
遮照无滞体用自在方成理行之门华严经
云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尽住是
不可思议地思与非思俱寂灭若唯遮思议
境者则凡圣绝分故非但遮常心亦应融常
心是则于中思议不可尽遮融无二则思与
非思体俱寂灭方曰真不思议也是则遮照
无滞理事不亏即遮而照故双非即是双行
即照而遮故双行即是双遣不坏本而常末
万行纷然不坏末而常本一心恒寂所以色
尘体寂香界性空执作有无之边邪达成唯
心之中理法法皆圆愿海尘尘尽具行门应
念而六度咸成目击而真心普遍如无尽意
菩萨经云普贤如来国土彼诸菩萨当见佛
音释¶ 第 278a 页
时寻能分别诸深妙义具足成就六波罗密
何以故若不取色相即是具足檀波罗密若
除色相即是具足尸波罗密若观色尽即是
具足羼提波罗密若见色寂灭即是具足毗
梨波罗密若不行色相即是具足禅波罗密
若不戏论色相即是具足般若波罗密是诸
菩萨即观佛时寻具如是六波罗密得无生
忍。

问真如寂灭本无次第之殊法界虚玄
岂有阶降之别云何一真体上而分正助答
若以唯识真性则性融一切尚不指一何况
分多以解行證入之门不无深浅如华严论
云十住以来菩萨所行皆是助道非是正位
故意欲明行所行者是为助道无住无行任
真自体名之为正果故若以初𤼵心住以法
性无相根本智不离无作用之体行诸万行
音释¶ 第 278b 页
菩萨与佛因果本来体齐若简佛果无作无
修菩萨正加行己来总名助道以动寂无碍
正助元来不异此即全别全同境界难解佛
及凡夫各自别有是全别义故二见恒存若
全同故便成滞寂圆融道理事理不碍若也
法门全分两向是凡夫法全合一体是二乘
法但以理事自在其道在中留心灭之此亦
不可以心存之此亦不可此助道行门与正
智果德无作之门体合无二事中轨则不可
不分以其体用不可一向全别以全同作全
别以全别作全同不可全别无全同不可全
同无全别如迷此同别二门即智不自在又
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明智能随俗言
入三世即俗体本真故言平等以总别同异
成坏门六相义该括即总而全别即别而全
音释¶ 第 279a 页
总即同而俱异即异而恒同即成而俱坏即
坏而俱成皆非情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
无常无常生灭相故如是皆是如来理智体
用依正悉自在故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
可见是以若上上根人顿了心空入真唯识
性现行馀习种子俱亡则何用更立地位只
为中下之根或有缘信或有正信或有解悟
或有證悟根机莫等见解不同于妄功用中
分其深浅虽即明知信入唯识心境俱空以
微细想念不尽未得全除分分鍊磨于升进
中故有地位差别以根尘五阴微细难亡若
得识阴尽方超地位了无所得究竟圆成如
净琉璃内含宝月如首楞严经云此五阴元
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
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消色阴文云佛
音释¶ 第 279b 页
告阿难当知汝坐道场消落诸念其念若尽
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
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闇精性
妙净心未𤼵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
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
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尽
受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
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
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
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
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
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
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尽想阴
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
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
音释¶ 第 280a 页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
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
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
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消除
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
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
妄想以为其本尽行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
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
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
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
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
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
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
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
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
音释¶ 第 280b 页
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
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
以为其本尽识阴文云佛告阿难彼善男子
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
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
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
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
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
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
其同精色不沉𤼵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
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消磨六门合开成就
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
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
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
本乃至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
音释¶ 第 281a 页
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于中𤼵
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
无所得佛地论中言清净法界者则是无垢
净识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圣共有此一法
界是四智之体四智则一体之用以诸佛现
證众生不知以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以现
證故能成四智之相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
之号七识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
识变根尘之境若了之赖耶成圆镜之体持
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
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
功垂应化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
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音释¶ 第 281b 页
说有为法皆蕴处摄如来纯无漏法还具蕴
处界否答识论云处处经说转无常蕴获得
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
者是密意说又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
而纯无漏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
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證故问此智是佛知
见无师自尔何假因缘称扬开示答此智虽
不约缘生而从缘显若执无因皆成外道如
古师云佛法虽有无师智自然智而是常住
真理要假缘显则亦因缘矣法华经云佛种
从缘起楞伽经云大慧白佛佛说常不思议
彼诸外道亦有常不思议何以异耶佛言彼
诸外道无有常不思议以无因故我说常不
思议有因因于内證岂得同耶是则真常亦
因缘起故知无有一法不从心生三乘之道
音释¶ 第 282a 页
悉皆内證若心外立义任说幽玄皆成外道
又若入唯识智虽不执前境不同愚闇无知
无见虽照境虚智眼斯在能断金刚般若论
颂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所以永嘉集
云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
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
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能无生虽智而
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
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
盛薪喻𤼵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词
曰达性空而非缚虽缘假而无著有无之境
双照中观之心历落又颂曰若智了于境即
是境空智如眼了空华是了空华眼若智了
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
智虽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
音释¶ 第 282b 页
智犹有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空
华及以了眼空非无了空眼华空眼犹有了
华眼空眼无华眼不了。

问诸佛唯一法身
云何说三身差别答约用分三其体常一识
论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
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
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
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
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
来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
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
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
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
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
令彼受用大乘法乐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
音释¶ 第 283a 页
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
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
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是以转灭三心得三
身一根本心即第八识转得法身二依本心
即第七识转得报身三起事心即前六识转
得化身。

则八解六通一心而起三身四智
八识所成终无一理一行而从外来皆从自
识施为一心而转乃至一身无量身如华严
所明无量身云重重无尽皆从性起无碍圆
融如日光与虚空合不分彼此。

问变化身
与他受用身为是真实心是化现心答此二
身是化然化不离真识论云此二身虽无真
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

由此经
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变化有依他心
依他实心相分现故乃至自性法身唯有真
音释¶ 第 283b 页
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
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
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
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是以如
来妙体清净法身不去不来如影如像犹四
王天之日月(东持国南增长西广目北多闻)显清净水中不
出不入似憍师迦之宫殿现琉璃地界非有
非无涅槃无名论云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般
若无知对缘而照动若行云止犹谷神岂有
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

是以诸佛不
出世亦不入涅槃但随有心机熟众生感见
报化之身所有见闻皆是众生心中之影像
故云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则诸佛无心
无身岂有劳虑疲患者乎复礼法师述三身
义云法身犹虚空之性云蒸即翳雾敛即明
音释¶ 第 284a 页
其性本常矣报身若乘空之日赫矣高升朗
然大照其体恒在矣化身如鉴水之影沚清
即现流浊乃昏显晦不恒往来无定夫化佛
者岂他欤报身圆应之用报身者何哉悲智
所成之体也悲以广济为理智以善权为业
所以因时降迹随物现身身迹者用也悲智
者体也体是其本用是其末依体兴用摄末
归本欲求其异理可然乎报身即化也化身
即法也。

般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又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以举足下足道
场触处而无尽开眼闭眼诸佛现前而不灭
如上所说一体三身理事相成体用交彻不
出不在隐显同时皆是一心本宗正义是以
一身多身皆是法界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

问诸佛法身湛然明净如何起六根之相
音释¶ 第 284b 页
答一以即相明真何乖大用二以利他胜业
不断化门如宝性论云依自利利他成就业
义故说偈云无漏及遍至不灭法与恒清凉
不变异不退寂静处诸佛如来身如虚空无
相妙色常湛然六根甚明净佛眼见众色耳
闻一切声鼻能嗅诸香舌能练众味身觉三
昧触意知一切法除诸稠林行佛离虚空相
又偈云如虚空无相而现色等相法身亦如
是具足六根相又偈云如来镜像身而不离
本体犹如一切色不离于虚空。

起信论明
不思议业相则诸佛境界云何不思议以非
一非异不有不无非言思可定情解所测故
称不思议之业相此不思议之业相者谓与
众生作六根境界故宝性论云诸佛如来身
如虚空无相为诸胜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现
音释¶ 第 285a 页
微妙色出显妙音声令嗅佛戒香与佛妙法
味使觉三昧触令知深妙法常化众生是真
如之用故云不思议业也此本觉用与众生
心本来无二但不觉随流用即不现用则于
彼心中称根显现而不作意我现差别故云
随根自然相应见无不益是随染本觉之相
所以菩萨能行非道通达正道若入宗镜门
究竟之道则染净由心无非无正若入方便
门分别之道则菩萨大悲力故常行无碍古
德问云非道之行是烦恼业菩萨应断云何
行之答有三义一渐舍门止恶行善二舍相
门善恶俱离三随相利益门染净俱行此第
三门更有三义一约行自行修净化他随染
二约人化凡同染化圣同净三约法随世间
法必须现染修菩萨法必须修净又问菩萨
音释¶ 第 285b 页
行非道修何道答道有三种一證道谓二空
真如正体智證二助道缘修万行助显真理
三不住道即是悲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
以菩萨示行现同其事为欲同恶止恶同善
进善若其疏异教化即难故须行非而度脱
之皆令悟入同体真心耳。

问身土既总唯
一心法界之体如何是自他各受用身土之
行相答一体虽同不妨互遍同中有异自入
于他异中有同他遍于自古德问云自受用
身土一一无边诸佛身土不相障碍行相如
何答如水乳一处其体无别鹅王饮之但得
其乳不得其水乍见将谓水乳是一若饮已
即知有异又如众灯光同处一室自色不可
分若论光体元来各别自受用身虽合一处
元来各各有异皆自受用法乐则一一皆具
音释¶ 第 286a 页
八识故所以得互遍非同一体无异非一非
异可辩佛身问既是真如何分身土耶答据
义立之于真如中以性成万德为身以真空
之理为土约义即别体不相离又真理中具
四德常净二德为土我乐二德为身故云我
此土净而汝不见则真身含万法为土耳若
心外取土见相迷真成妄想之垢故称为秽
若见心性则名净耳是以一法不动异见常
生迷有作尘劳悟空成佛国非移妙喜匪变
娑婆亦非神力所为法性何曾迁变犹眩瞖
之者同处各观蝇发毛轮所见差别如执外
境界皆是妄心如经云例如今目睹山河皆
是无始见病问心外无法道外无心云何诸
佛自称出世得道广说教门答只为众生不
了唯心妄生外境以不实故所以诸佛出世
音释¶ 第 286b 页
若有一法是实则诸佛终不出世所说方便
教门不为知者说但为未知者破执除疑似
形言教若执丧疑消则无道可得无法可说
思益经云佛言我坐道场时唯得颠倒所起
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
知。

问宗镜唯心者何分始末乎答始末是
述心之义约用行布门中相虽历然体常融
即起信钞问云据其论旨初是一心后亦一
心初后何别答初之一心心当能起后之一
心心当所归虽前后体同且为始终义异由
是行布诸门历然又云但以本是一心离名
绝相任其迷悟万法随生生法本空但唯一
体宗镜亦尔为广义用前后不同然是一心
之前后前后之一心耳所以理事平等何者
非初无以立后初等于后非后无以成初后
音释¶ 第 287a 页
等于初又理从事显理等于事事因理成事
等于理故云万法虽殊不能自异也况宗镜
中一尚不能一岂况异乎所以起信论云一
切诸法平等平等钞释有二一谓真性于一
切法中平等如像中镜二即诸法本空故平
等如镜中镜。

问夫言法身者心为法家之
身身是积聚义积聚含藏一切万法故名为
心即何用更立般若及解脱二法答法身即
是人人俱有灵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照则
显现法身故经云隐名如来藏显名为法身
又若得般若则一切处无著不为境缚即是
解脱若显法身得解脱功全由般若非唯此
二法一切万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
般若如导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
馀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
音释¶ 第 287b 页
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證寂灭
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
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
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
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
生死海中之智楫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
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警昏
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
痴网之慧刀济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
行虚设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可刹
那忘照率尔相违以此三法不纵不横非一
非异能成涅槃秘藏。

古德云即寂之照为
般若即照之寂为解脱寂照之体为法身如
一明净圆珠明即般若净即解脱圆即法身
约用不同体不相离。

净名经云诸佛解脱
音释¶ 第 288a 页
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若不观自心非已智分
不能开𤼵自身宝藏。

问真如一心[(冰-水+〡)*ㄆ]尽无
边义理究竟指归何法答究竟指归三德秘
藏住首楞严经云种种示作现众色像故名
为身所作办巳归于解脱智慧照了诸色非
色故名非身所作办已归于般若实相之身
非色像身非法门身是故非身非非身所作
办已归于法身达此三身无一异相是名为
归说此三身无一异相是名为指俱入秘藏
故言指归当知般若亦知非知非知非不知
道种智般若遍知于俗故名为知所作办已
归于解脱一切智般若遍知于真故名为非
知所作办已归于般若若一切种智般若遍
知于中故名非知非不知所作办已归于法
身达三般若无一异相是名为归说三般若
音释¶ 第 288b 页
无一异相名为指俱入秘藏名指归当知解
脱亦脱非脱非脱非非脱方便净解脱调伏
众生不为所染名脱所作办已归于解脱圆
净解脱不见众生及解脱相故名非脱所作
办已归于般若性净解脱则非脱非非脱所
作办已归于法身若达若说如此三脱非一
异相俱入秘密藏故名为指归当知种种相
种种说种种神力一一皆入秘密藏中何等
是指归指归何处谁是指归言语道断心行
处灭永寂如空是名指归故知能化所化无
尽法门未有一法不指归宗镜所以普智禅
师云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无体荡无明莫
怕落空沉断见万法皆从此处生。

问凡圣
之道同一法身如何起应化之身摄机宜之
众答只为众生不了自他唯心横生彼此若
音释¶ 第 289a 页
自达真空则诸佛终不出世菩萨亦无功夫
古德问云若言自他俱是自心现离心无实
我人者诸佛亦见有众生岂可有妄心未尽
耶答诸佛见有众生俱是缘生幻有不知谓
实有我所以造业受报枉有轮回此由无实
我感诸佛慈悲若实有我非是妄有者诸佛
何故妄救众生以我实有不可救故今为救
者定知无我妄计有也故知众生不离佛界
迷不觉知华严经颂云佛身非是化亦复非
非化于无化法中示有变化形。

是故现化
纷然未尝不寂真性湛然未曾不化若不达
此理自尚未度焉能化他。

如说五身者睿
公维摩疏释云所谓法性生身亦言功德法
身变化法身实相法身虚空法身详而辩之
一法身也何者言其生则本之法性故曰法
音释¶ 第 289b 页
性生身推其因则是功德所成故言功德法
身就其应则无感不形则是变化法身称其
大则弥纶虚空所谓虚空法身语其妙则无
相无为故曰实相法身故知一体不动名逐
缘分矣。

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如是一切
诸佛教化方便法智我皆集在一心中同金
刚菩提圣性三摩地故金光明最胜王经云
譬如日月无有分别亦如水镜无有分别光
明亦无分别三种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
如如如智亦无分别以愿自在故众生有感
现应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现如来者无去
无来故云往应群机而不去恒归寂灭而不
来何者依体起用故是去以即体之用故不
去应机现前合是来以应不离体如月之影
故不来又往应合故是去应无应相故不去
音释¶ 第 290a 页
恒归寂灭合是来灭不可得故不来乃至一
切法皆无来去。

如华严光明觉品文殊师
利颂云世及出世见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
法当成大光耀若于一切智𤼵生回向心见
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众生无所生亦复无
有坏若得如是知当成无上道又大乘大集
经云佛告贤护如火未生或时有人𤼵如是
言我于今日先灭是火贤护于意云何彼人
是语为诚实否贤护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贤
护如是诸法从本以来毕竟无得云何于今
乃作斯说我能證知一切诸法我能了达一
切诸法我能觉悟一切诸法我能度脱一切
众生于生死中此非正言所以者何彼法界
中本无诸法亦无众生云何言度但世谛中
因缘度耳故知心外无法何所得耶佛身无
音释¶ 第 290b 页
为但随缘现如肇论云放光云佛如虚空无
去无来应缘而现无有方所然则圣人之在
天下也寂寞虚无无执无竞导而弗先感而
后应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像对之不知其
所以来随之罔识其所以往慌焉而有惚焉
而亡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
常其为称也因应而作显迹为生息迹为灭
生名有馀灭名无馀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
名无名之道于何不名是以圣人居方而方
止圆而圆在天而天处人而人原夫能天能
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
天能人耳是以明镜无形能现万形圣人无
心能应万心隐不韬光显不现迹故论云圣
人寂泊无兆隐显同原存不为有亡不为无
何者佛言吾无生不生虽生不生无形不形
音释¶ 第 291a 页
虽形不形问如来法身即真心性如来报身
依真而起若如来化身还有心否答若约体
亦不离若约事即分如深密经云曼殊室利
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
无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非是
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
心故。

问一切境界因心分别若有分别即
属无明故云无心分别一切法正有心分别
一切法邪诸佛如来已断无明无有心相云
何能知真俗差别之境名一切种智答以法
无自体故即分别无分别以体不碍缘故无
分别即分别如起信论云自体显照故名为
觉者谓有难言若无别体何能普现众生心
行故答云自体显现如珠有光自照珠体珠
体喻心光喻于智心之体性即诸法性照诸
音释¶ 第 291b 页
法时是自照耳故论文甚分明然论中问曰
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
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
界不可分剂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
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答曰一切境界本来
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
剂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
如来离于见想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
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
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
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如钞云以内迷真理
识外见尘故于如量之境不能随顺种种知
也如人动目天地倾摇故不能如实知也是
知心海波停万像齐鉴澄潭浪起诸境皆昏。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八
音释¶ 第 292a 页

** 音释


(古活切)

(音牒重也)

(音掩睡中魇也)

(音艺寐言)

(音严相著
也)。

(音单)

(一八切音揖盛光也)
音释¶ 第 29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