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261b 页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七      疏七

问真如一心平等法界众生不了妄受沉沦
今悟此宗欲入圆觉位于六度万行庄严门
中以何法助道保任速得成就答若论庄严
无非福智二业于六波罗密中前五是福德
业后般若是智慧业前五福德业中唯禅定
一门最为枢要。

此宗镜所集禅定一门唯
约宗说于诸定中而称第一名王三昧总摄
诸门囊括行原冠戴智海亦名无心定与道
相应故亦名不思议定情智绝待故亦名真
如三昧万行根本故亦名一行三昧一念法
界故亦名金刚三昧常不倾动故亦名法性
三昧恒无变异故诸佛智光明海无量观行
皆从此生若不体此理非佛智故以此佛智
證斯本理理则不待照而自了智则必资理
音释¶ 第 262a 页
而成照若本觉性智性自了故以平等性智
了本性故所以台教云若人欲得一切佛法
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方无畏者当行此一
行三昧勤行不懈则能得入如摩尼珠随磨
随光證不思议功德一行三昧者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后无
复际畔住佛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法界
秘密藏中则理无不圆事无不足故称秘密
亦号总持究竟指归自他俱利。

故须先入
宗镜达一心万行根本然后福智庄严则不
枉功程永无退转得其旨则大智圆明得其
事则大用成就如师子奋迅成熟法界众生
犹象王回旋启发十方含识故华严论云师
子奋迅三昧者于十方世界普同一切众生
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无作是奋迅义
音释¶ 第 262b 页
夫入宗镜万事周圆镜外更无一法可得如
遗教经云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
事不办。

所以信心铭云心若不异万法一
如眼若不睡诸梦自除。

故知一念才起五
阴俱生微识未亡六尘不灭若唯识之义灯
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镜恒明旨终不昧。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离垢心现见无
为真如法界以自在心现生三界为教化彼
诸众生故又经云依自虚妄染心众生染依
自性清净心众生净诸法无行经云虽赞发
菩提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虽赞大乘经而
知一切诸法皆是大相虽说菩萨道而不分
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虽赞布施而通达布
施平等相虽赞持戒而了知诸法同是戒性
虽赞忍辱而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尽相虽赞
音释¶ 第 263a 页
精进而知诸法不发不行相虽种种赞叹禅
定而知一切法常定相虽种种赞于智慧而
了智慧之实性虽说贪欲之过而不见法有
可贪者虽说瞋恚之过而不见法有可瞋者
虽说愚痴之过而知诸法无痴无碍虽示众
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
生之相如是诸菩萨虽随众生所能信解以
方便力而为说而自信解一相之法故知心
外无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为未信者以方便
力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所以般若说一
切法皆摩诃衍靡不运载思益明解诸法是
菩萨遍行华严入法界不动祇园净名一念
知一切法是道场故知一法周备无事不该
可谓圆满菩提成就佛道乃至坐禅见境诸
魔事起但了一心境界自灭可谓降魔妙术
音释¶ 第 263b 页
治惑灵方匪用心神安然入道。

摩诃衍论
释云若真若伪唯自妄心现量境界无有其
实无所著故又若真若伪皆一真如皆一法
身无有别异不断除故是以但了一心不忘
正念一切境界自然消灭可谓应念断除岂
劳功行此乃西来的旨诸佛正宗圆信圆修
不同权渐。

若有人不信此宗镜正义反堕
邪思徇假执权而迷真实如金易鍮石凤换
山鸡如此愚盲过在无眼若能如是信解乃
为真发菩提之者以是一心菩提万行之本
既能通达法尔利他运同体之大悲岂存能
所以无得之方便谁立自他。

问华严经颂
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云何
悟入一心能令根境悉成三昧答内外一切
境界皆从真如一心而起真心不动故称为
音释¶ 第 264a 页
三昧王以统御一切万法万行故得称为王
无有一法不从一心真如三昧起此是一切
三昧根本了此根本则从本所现念念尘尘
尽成三昧以本末无异故。

首楞严三昧经
云问现意天子菩萨当修何法得是三昧天
子答欲得三昧当行凡法若见凡法不合不
散是名修行楞严三昧又问诸佛法中有合
散耶天子曰凡法尚无合散况佛法耶云何
修习若见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是以了
一心成现之门则无修而修达万法具足之
体乃不习而习出入无际心境一如即于一
切差别法中念念入念念起故。

不唯根境
尽成三昧万法咸作智门承此宗镜之光可
谓尽善尽美何者体含虚寂不能赞其美理
绝见闻不能书其过降兹已下皆堕形名则
音释¶ 第 264b 页
难逃毁赞矣。

问欲净其土当净其心则心
外有土何成自净答至极法身常寂光土离
身无土离土无身依报是心之相正报是心
之体体相无碍依正本同所以摄境归心真
空观中则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从心现境妙
有观中则依体起用修成报身若心境秘密
圆融观中则心境交参依正无碍心谓无碍
心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谓无碍境诸佛證
之以成净土如净名疏中明四种境界一因
缘境二空境三假境四中道境境是心所依
住即是土也。

行人当知一切菩萨净佛国
土根本从此而起又凡圣共居同一妙土真
俗所依唯一法身所依不二能依自殊所既
不殊能亦何别无始妄习谓依正殊若能一
切皆融岂有身土别见如此观心实真净土
音释¶ 第 265a 页
是真了义若离此者多是执文随语生见义
海云尘毛刹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
此尘是佛智现举体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
见佛刹等又刹海尘等全以佛法界如如为
尘体是故尘中现一切佛事当知依即正正
即依乃至一事一法一毛一尘各各如是合
佛依正也故知万像繁兴唯一致矣。

问自
性清净心本无垢染云何说断惑之义答有
二种心一自性清净心二离垢清净心以自
性心虽本清净以客尘不染而染修诸对治
得成离垢未必有垢可离以自性离故此即
不断而断虽有能断而无所断此是圆断惑
义如古师云断惑相者要性相无碍由能断
无性方为能断所断本空方成所断若定有
者则堕于常不可断故若定无者则堕于断
音释¶ 第 265b 页
失圣智故中论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
论拙度为不善灭巧度为善灭也善灭者不
断断不善灭者是定断也又若依顿教一切
烦恼本来自离不可说即与不即。

故知但
了真心无惑可断设有馀习还以一心佛知
见而治之不入此宗皆成权渐以此忏罪何
罪不消除三毒根如翻大地以此发行何行
不成彻十地源似穷海底游行奋迅犹师子
之王自在翱翔若金翅之鸟问唯一真心入
平等际云何学者證有差殊答此于能證智
见有浅深向无为法自生差别涅槃疏云佛
性如世间道有未行者有欲行者有正行者
有巳行者虽有未行等不同不可言道有二
佛性亦尔有未见欲见正见巳见虽见不同
理无有二。

问三界五趣即唯一心云何而
音释¶ 第 266a 页
有迷悟不同凡圣升降答只为因心故迷因
心故悟又因悟成圣因迷作凡凡圣但因迷
悟得名名亦本空唯有真心湛然不动但于
一真心上妄执人法二我所以似迷又因了
人法二空所以似悟古德云觉非始终以迷
故执我以悟故见性如闇中迷杌为鬼至明
杌有鬼无迷杌为鬼见杌非新有了鬼本无
悟鬼非始无既唯得杌不得鬼者故知鬼不
新无杌非新有无取舍也既二念不生即为
实观。

是则迷无所迷悟无所悟迷则以真
为妄悟则以妄为真如夜见杌为人画见人
为杌一物未尝异二见自成差既知迷悟空
真妄亦何有问若无迷悟平等一心云何断
惑證果迟速不等答虽了一心本末平等以
妄习众生界中差别种子不熏而熏无始坚
音释¶ 第 266b 页
牢卒难除遣至十地位犹有色心二习若不
勇猛精进念念常以佛知见治之无由得净。

所以宝积经云譬如系䌽帛在头上火来
烧䌽帛无暇救帛救头是急故外书劝学尚
云轻尺璧而重寸阴况学般若求出生死法
岂可暂忘乎。

问真心是一字之王般若之
毋云何论说诸佛常依二谛说法答若约正
宗心智路绝若离二谛断方便门以真心是
自證法有何文字凡能诠教无非假名故云
依二谛说法金刚三昧经偈云因缘所生义
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论释
云此四句义有总别别则明二门义总则显
一心法如是一心二门之内一切诸法无所
不摄前二融俗为真显平等义后二融真为
俗显差别门总而言之真俗无二而不守一
音释¶ 第 267a 页
由无二故则是一心不守一故举体为二又
真俗无二一实之法诸佛所归名如来藏明
无量法及一切行莫不归入如来藏中无边
教法所诠义相更无异起唯一实义所言实
者是自心之性除此之外皆是虚幻智度论
云除一实相外其馀尽成魔事法华经云唯
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凡经论大意并是显
宗破执独标心性若通达者一切诸法即心
自性心外无法性无不包犹若虚空遍一切
处则一切诸法无非实相故知诸义但一念
心一理应一切名以理外无名故一切名即
一理以名外无理故则是无名之真名无理
之真理是以一心二谛体用周足本约真论
俗从一起多还约俗论真从多会一如如意
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
音释¶ 第 267b 页
不二而二分真俗耳起信论明一心二门心
真如门者是体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
静唯是一心如是名为心真如门楞伽经云
寂灭者名为一心心生灭门者是用此一心
体有本觉而随无明动作生灭故于此门如
来之性隐而不显名如来藏楞伽经云一心
者名如来藏又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此
二门约体用分二若以全体之用用不离体
全用之体体不离用还念其一以一心染净
其性无二真妄二门不得有异故名为一此
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
为心既无有二何得有一一无所有就谁曰
心如是道理离言绝虑不知何以言之强为
一心也问摩诃衍论云一即是心心即是一
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
音释¶ 第 268a 页
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者云何复说
同相异相答若同若异俱一心作故如海涌
千波千波即海以众生差别性故不能同种
以如来平等性故不能异种众生虽差别不
能自异如来虽平等不能自同不能自异故
即异无异也不能自同故即同非同也摩诃
衍论云同相者一切诸法唯一真如异相者
唯一真如作一切法金刚三昧论云平等一
味故圣人所不能异也有通有别故圣人所
不能同也不能同者即同于异不能异者即
异于同又不可说异故可得说是同不可说
同故可得说是异耳说与不说无二无别也
又云依甚深教如言取义者有二种失一者
闻佛所说动静无二便谓是一一实一心由
是拨无二谛道理二者闻佛所说空有二门
音释¶ 第 268b 页
计有二法法无一实由是诽谤无二中道又
云如是一心通为一切染净诸法之所依止
故即是诸法根本本来静门恒沙功德无所
不备谓一切是随缘动门恒沙染法无所不
具然举染法以望心体不能遍通所以经云
若离若脱若举心体望诸净法无所不遍故
经云于世法中不离不脱总明一心通于动
静为染净所依别显动门染法所依别显静
门净法所依亦如起信于一心立真如生灭
二门若卷若舒或总或别皆是一心之体用
如日月之光明似江河之波浪真心无寄不
落言思但约世谛随缘门中分其二义以真
心不守性故随缘成异即成异门以随缘时
不失自性故随缘不变即成同门虽立同异
常冥一际。

金刚三昧经云无住菩萨言尊
音释¶ 第 269a 页
者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佛言汝本不从
来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乃至色
无处所清净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净
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净无上无有起
处清净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乃至如彼
心王本无住处凡夫之心妄分别见如如之
体本不有无有无之相见唯心识云何无本
以无住故有本则有住无住则无本明知众
生业趣去来诸圣净界动止来是心来去是
心去动是心动止是心止毕竟无有去来动
止而可得不离法界故则未有一法非心所
标是以文殊师利化善财童子现三千世界
满中台观善财观之忽然不现世界皆空问
世界来去之处文殊答言从来处来却归去
处去即是清净法界中来却归清净法界中
音释¶ 第 269b 页
去故知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生灭去来皆如
来藏斯乃穷迹达本见法明宗矣。

问楞伽
经云佛语心为宗既立一心为宗云何复云
无心是道答心为宗者是真实心此心不是
有无无住无依不生不灭有佛无佛性相常
住为一切万物之性犹如虚空体非一切而
能现一切只为众生不了此常住真心以真
心无性不觉而起妄识之心遂遗此真心妙
性逐妄轮回于毕竟同中成究竟异一向执
此妄心能缘尘徇物背道违真则是令息其
缘虑妄心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
心是道亦云冥心合道又即心无心常顺本
觉岂必灭心取證却成背道然虽即心无心
又不可故起此妄识心对境而生无体可得
如海上波随风断续境界妄风不起分别识
音释¶ 第 270a 页
浪不生心尚不有能依枝末一切万法宁是
实耶故云千端万累何能缚故知但了一念
空诸尘自然破所依既不有能依何得生如
源尽流乾根危叶谢。

若能人法俱空即显
一心妙理但以心尘相对万法纵横境智一
如千差顿寂如是方能豁悟本觉灵智真心
无住无依遍周法界广百论云经言无有少
法自性可得唯有能造能造即是心及心法
又云三界唯心如是等经其数无量是故诸
法唯识理成岂不决定执一切法实唯有识
者亦成颠倒境既无识云何有经言唯识者
为令观识舍彼外尘既舍外尘妄心随息妄
心息故證会中道故经偈言未达境唯心起
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则不生显识论
问境识俱遣何识所成答境识俱泯即是实
音释¶ 第 270b 页
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

问若尔心境都无
差别何故乃说唯有识耶答为遣外道等心
心所外执实有境故假说唯有识非唯识言
便有实识论云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
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
亦是法执若法执不生即入真空矣。

问论
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者真则无伪如则不
变妙色湛然不空之性云何经中复说心空
则一切法空答夫言空者说世间一切妄心
染法是空以遍计情执无道理故若出世佛
法真心则不空以有道理故起信论云真如
有二一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如实不
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
从本巳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
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
音释¶ 第 271a 页
非有无一异等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
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
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
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
不空清凉记释云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
万德即名不空。

若了妄空真觉顿现如云
开月朗尘去镜明见性之时故云发得非是
修成三身满日亦云万行引出不从外来皆
约一心本有具足故知不空之空体含万德
不有之有理合圆宗空有相成无诸障碍若
离空之有有则是常若离有之空空则成断
今有无齐行不违一旨是以智能达有慧能
观空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尽有则智业
不成住无则慧心不朗若空即有有即空乃
至一切法皆互相即也既互相即则毕竟无
音释¶ 第 271b 页
一异空有等法于心外发现设有发现皆是
自心相分不同凡小不知取而执有舍而沈
空若入此一心中道之门能成万行方便之
道。

问若心外无法唯是一心者于外则无
善恶业果苦乐报应何成佛法翻堕群邪答
若了一心有无见绝境智双寂契彼性空根
尘两亡内外解脱亦常照内外脱于无知空
尚不存妄从何起所现外诸苦乐境界如镜
中像以自心为明镜还照自之业影古德云
以如来藏性而为明镜随业缘质现果影像
夫业通性及相谓此业体以无性之法而为
其性以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相由无性故
能成业果由不坏相方显真空何者若有性
则善恶业定不可改移无有苦乐果报若坏
业相则成断灭以一切因果从自心生心外
音释¶ 第 272a 页
实无善恶业可得以业无自性但由心起故
所以如影如幻无有定相又以业无自性故
不落有以不坏业果故不堕无非有非无则
一心中理问虽然心即是业业即是心既从
心生还从心受如何现今消其虚妄业报答
但了无作自然业空所以云若了无作恶业
一生成佛又云虽有作业而无作者即是如
来秘密之教又凡作业悉是自心横计外法
还自对治妄取成业若了心不取境自不生
无法牵情云何成业义海云除业报者为尘
上不了自心谓心外有法即生憎爱从贪业
成报然此业报由心迷尘妄计而生但似有
显现皆无真实迷者为尘相有所从来而复
去是迷今了尘相无体是悟迷本无从来悟
亦无所去何以故以妄心为有本无体故如
音释¶ 第 272b 页
绳上蛇本无从来亦无所去何以故蛇上妄
心横计为有本无体故若计有来处去处还
是迷了无去来是悟悟之与迷相待安立非
是先有净心后有无明此非二物不可两解
但了妄无妄即为净心终无先净心而后有
无明故知迷悟唯只一心如手反覆但是一
手如是深达业影自消从心所生皆无真实
如梦心不实梦事亦虚世间共知可深信受
是以善恶之业理皆性空不坏缘生恒冥妙
旨量云正业是有法定即有即空故是宗因
云即缘成即无性故同喻云如幻幻法术等
生即有不碍虚正业从缘生空有不相碍故
知万法从遍计情生但有虚名都无实义如
首楞严经云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虚
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
音释¶ 第 273a 页
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
实义含吐十虚者含即一真不动在如来藏
中吐即依妄分别乃随处发现但有纤尘发
现之处皆是自心生从分别有若知发处虚
妄则顿悟真空真空现前岂存言说问真心
不动三际靡迁云何说心流转又云绝流转
义答所云随流返流皆约众生缘虑之心妄
称流转其体常寂但不见一念起处即是不
流未必有念可断智严经云文殊师利言云
何断流转以于过去心不起未来识不行现
在意不动不住不思惟不觉不分别故知以
境对境将心治心狗逐块而逾多人避影而
徒乏若能知身是影舍块就人则影灭迹沈
安然履道故知万动皆摇悉成魔业若知心
不动则不随流方入宗镜之中永超魔幻。
音释¶ 第 273b 页

如虚空藏所问经云菩萨守护于心不令间
隙若心无间隙则诸相圆满以相圆满故则
空性圆满是为菩萨超魔法门乃至文殊师
利菩萨曰仁者汝等所说悉是魔境何以故
施设文字皆为魔业乃至佛语犹为魔业无
有言说离诸文字魔无能为若无施设即无
我见及文字见以无我故则于诸法无有损
益如是入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佛言诸天魔幻惑种
种相貌障修学人心眼圣道乃至令见一切
幻相前后生死之事善恶诸相魔作幻惑非
关正智唯心所变莫取外缘修学行人必不
得于梦境界及现眼前取相执著动转人心
恐畏怕怖则被天魔鬼神之所障碍行人正
见须常谛观心性见性寂静心性无物是相
音释¶ 第 274a 页
莫取则无境界妄想因缘是故行人勤行精
进实勿退转懈怠懒惰则得速證无上正等
菩提。

问妄能覆真全成生死真能夺妄纯
现涅槃真妄若离互不生起真妄若合二谛
不成如何会通一心妙理答一心二谛教理
所归开即迷真合则坏俗何者相随真起即
相而可辩真原觉因妄生因妄而能知觉体
无妄则觉不自立无真则相无所依真妄相
和染净成事唯真不立无妄而对谁立真单
妄不成无真而凭何说妄真妄各无自体名
相本同一原是则二谛恒分一味常在藏性
不动缘起万差故知实无一法而有自体独
立者皆从真妄二法和合而起如起信论云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
识变起根身器世间等释摩诃衍论云无明
音释¶ 第 274b 页
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犹如大海
风相水相不相舍离者大海喻阿赖耶识水
喻本觉心风喻根本无明不觉能起动转虑
知之识如彼风故波动者喻诸戏论识迁流
无常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者喻真妄相资俱
行合转谓本觉心不自起故当资无明之力
方得而起根本无明不自转故要因真心之
力方得而转如水不自作波当因风力风不
自现动要资水力方得现动相经云烦恼大
海中有圆满如来宣说实相常住之理本觉
实性中有无明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之波。

问上说真心无生妄念起灭如何会妄归
真入一乘平等之道答妄元无体本自全真
何须更会今为情见妄执之人引祖佛善巧
洞心原之智搜经论微细穷性海之诠令顿
音释¶ 第 275a 页
豁情尘便成真觉如释摩诃衍论云一心真
如体大通如五人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云何
名为五种假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缘
觉四者菩萨五者如来是名为五如是五名
人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
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无亦无中边亦无
去来从本巳来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厌异舍
别唯一真如是故诸法真如一相。

起信论
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
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
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古释
云执者问云现见诸法差别迁流云何乃云
性无生灭释云差别相者是汝遍计妄情所
作本来无实如依病眼妄见空华故云皆依
妄念而有差别疑者又云以何得知依妄念
音释¶ 第 275b 页
生释云以诸圣人离妄念故尽无其境即验
此境定从妄生又若此境非妄定实有者圣
人不见应是迷倒凡夫既见应是觉悟如不
见空华是病眼返结准之故若离于念即无
差别也所执本空故真心不动由此一切诸
法皆即真如斯则会妄显真可绝疑矣如首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
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
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
事。

故知对俗说真因虚立实斥差别论平
等遣异相建如如尽是对待得名破执设教
若能真俗双拂空有俱消了边即中无边可
离达中即边无中可存能證之智既亡所證
之理亦寂方超心量入绝待门若有得无得
有生无生尽不出于心量楞伽经偈云离一
音释¶ 第 276a 页
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
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
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
生身我说为心量所以涅槃经云若有一法
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如化以涅槃无相若
取于相即自心现量非真涅槃故知似形言
迹瞥生知解皆是心量所[(冰-水+〡)*ㄆ]若能悟心无心
了境无境理量双消方入宗镜。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七

** 音释


(方问切音粪)

(音偷鍮石)

(轻入声空閒也)

(兰上声)

(楚委
切)。
音释¶ 第 27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