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212a 页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四      疏四

问人法俱空若实无我谁受生死依正果报
又谁厌苦求趣涅槃缚解去来升沉等事答
虽无作者而有作业以众缘力至于后世相
续不断但以识为种能有厌求记忆等事如
涅槃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
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
念念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乃至
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诸
法亦复如是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能令饥
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灭亦能愈病
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草木树林善
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心不断故名
为增长以善恶之业因苦乐之果报非有人
我能作能受但是识持因果不亡如古师云
音释¶ 第 212b 页
众生为善恶而受其报者皆由众生心识三
世相续念念相传如今世现行五蕴由前世
识种为因起今世果今世有作业熏种而为
来世现行因展转相续为因果故。

大庄严
论问有缚则有解无我则无有缚若无有缚
谁得解脱答虽无有我犹有缚解何以故烦
恼覆故则为所缚若断烦恼则得解脱是故
虽复无我犹有缚解从于过去烦恼诸业得
现在身及以诸根从今现世复造诸业以是
因缘得未来身及以诸根譬如谷子众缘和
合故得生芽然此种子实不至芽种子灭故
芽便增长子灭故不常芽生故不断佛说受
身亦复如是虽复无我业报不失。

华严会
意问云若准六根无我谁造谁受耶答佛说
作善生天为恶受苦者此但因缘法尔非是
音释¶ 第 213a 页
我能为受也若言是我非因缘者作恶何不
生天乃堕地狱耶我岂爱彼地狱故受苦耶
我既作恶而不受乐者故知善恶感报唯因
缘非是我也如论云因缘故生天因缘故堕
地狱是此意也问既言无我谁感因缘若言
无我但是因缘自为者草木亦禀因缘何不
生天与受苦耶答内外虽但禀因缘因缘有
二一善恶增上业因缘但感生天及地狱异
熟等二善恶等流业因缘生天者感宝地金
华堕地狱者感刀林铜柱等此是因缘业作
非我能为岂谓受报不同而计有我也故经
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问若
言造业受报但是因缘非由我者何故有證
无我者虽有巳造恶业因缘而不感受报耶
既得无我即不受报者故知我造恶业受报
音释¶ 第 213b 页
非是业因缘也答由得无我已即断恶业因
缘无彼因缘故不受报非谓有我无我受不
受也故经云因缘故法灭等此之谓也即以
如实推究我不可得是故无我唯六根也外
我所执外分有六尘也非实我所有若言见
闻等是我非是识者如聋盲人有我何不得
见闻等耶既聋盲等人虽有于我而不得见
闻者故知见是识非是我也是知于此根尘
识三处推择唯有法而无我人。

夫外计内
执我者皆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种中及身
内识煖息三事等起执今观六大三事内唯
是识之一大世多坚执以为实我今只用于
内外三世中推自然无我无识内外推者只
如执识实在身内者且何者是识若言身分
皮内筋骨等是识者此是地大若言精血便
音释¶ 第 214a 页
利等是识者此是水大若言身中煖触是识
者此是火大若言折旋俯仰言谈祗对是识
者此是风大除四大外唯是空大何者是识
各各既无和合岂有如一沙压无油合众沙
而岂有似一狗非师子聚群狗而亦无此四
大种现推无体即是内空死后各复外四大
一一归空即是外空内外俱空识性无寄又
内推既无识应在外者外属他身自无主宰
及同虚空有何分别内外俱空中间奚有以
因内外立中间故但破内外中间自虚若识
内外空者应在三世何者因三世以辨识因
识以立三世若无有识谁分三世若无三世
何以明识以此三识若不思过去即想未来
过未不缘即住现在离三际外更无有识故
祖师云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今则念念成三
音释¶ 第 214b 页
世念念识不住念念唯是风念念无主宰故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
在心不可得以因现在立过去因过去立未
来现在既不住过未亦无生互检互无彻底
空寂但有微毫起处皆从识生今推既无分
别自灭分别既灭境界无依如依水生波依
镜现像无水则波不起无镜则像不生故知
非关法有法无但是识生识灭如金刚三昧
经偈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
别是法非生灭如是洞达根境豁然自觉既
明又能利他普照故经偈云究竟离虚妄无
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若不于
自身子细明察妙观不习智眼全盲执妄迷
真以空作有若能善观即齐诸圣如圆觉经
云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善男子彼新学菩
音释¶ 第 215a 页
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
念远离诸幻常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实同幻化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
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
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
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
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
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
十方清净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
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圆觉
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
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
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
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善男
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證得诸幻灭影像故
音释¶ 第 215b 页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
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
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
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
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
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
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
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
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
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
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
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
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
音释¶ 第 216a 页
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
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
净不动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
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
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
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
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
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
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
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
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
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
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何以故一切觉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
音释¶ 第 216b 页
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
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
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
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
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
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證者无得无失无取
无舍其能證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證
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證亦无證者一切法性
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
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
悟求如是云亦不迷闷所以凡夫迷梦怕怖
生老病死以二乘偏见厌离成住坏空若顿
悟之时不厌不怖全将生死法度脱于群生
以生死性空故如释迦如来不离不著生则
王宫降诞演独尊之文老则寿八十年示迁
音释¶ 第 217a 页
坏之法病则背痛偃卧警泡幻之身死则示
灭双林显无常之苦令小根者悟其迁变俾
大器者顿了圆常故知生老病死之中尽能
发觉行住坐卧之内俱可證真岂同怖厌凡
小之见乎。

问涅槃经佛说有真我佛性之
理诸菩萨等皆申忏悔我等无量劫来常被
无我之所漂流今广说无我者莫不违涅槃
之教否答今言无我者谓破凡夫外道迷唯
识理妄执心外实有我法如外道所执略有
三等一僧祛等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
处造业受苦乐等二尼乾子执我其体虽常
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遍出执我
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馀
九十种所计我等不异此三故此等妄执俱
无道理唯成五见之邪思(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音释¶ 第 217b 页
岂同四德之真我如涅槃经云外道言如瞿
昙说无我我所何缘复说常乐我净佛言善
男子我亦不说内外六入及六识意常乐我
净我乃宣说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之为常
以常故名之为我有常我故名之为乐常我
乐故名之为净夫真我者是佛性义常恒不
变非生因之所生具足圆成唯了因之所了
又如经云尔时世尊赞诸比丘善哉善哉汝
等善能修无我想时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
我等不但修无我想亦更修习其馀诸想所
谓苦想无常无我想世尊譬如人醉其心愐
眩见诸山河石壁草木宫殿屋舍日月星辰
皆悉回转世尊若有不修苦无常想无我等
想如是之人不名为圣多诸放逸流转生死
世尊以是因缘我等善修如是诸想尔时佛
音释¶ 第 218a 页
告诸比丘言谛听谛听汝向所引醉人喻者
但知文字未达其义何等为义如彼醉人见
上日月实非回转生回转想众生亦尔为诸
烦恼无明所覆生颠倒心我计无我常计无
常净计不净乐计为苦以为烦恼之所覆故
虽生此想不达其义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
生转想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
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汝等比丘云何而言
有我想者憍慢贡高流转生死汝等若言我
亦修习无常苦无我等想是三种修无有实
义我今当说胜三修法(二乘所修无常苦无我向下所说大乘真
实之法超三修曰胜)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
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
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
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
音释¶ 第 218b 页
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
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于不净中生于
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
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间者有字有义
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
者何有想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
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
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
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
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
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
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
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
净释曰夫迷四真实起八颠倒者无非人法
二我之见为生死之枢穴作烦恼之基址成
音释¶ 第 219a 页
九结之樊笼开十使之业道二乘虽断人我
常被无我之所漂流外道谬认识神恒为妄
我之所轮转。

如上剖析皆属一期教门不
可于此定执有无迷于方便如广百论云为
止邪见拨无涅槃故说真有常乐我净此方
便言不应定执既不执有亦不拨无如是乃
名正智解脱问外尘无体唯识理成正教昭
然妙旨非谬今凡夫所执多徇妄情以见闻
之心熏习之力多执现见之境难断纤疑前
虽广明犹虑未信更希再示以破执情答法
性无量得之者有边真如相空执之者形碍
如还原观云真空滞于心首恒为缘虑之场
实际居在目前翻为名相之境起信钞云若
是唯心则不合有境以心无相不可见故既
有所见云何唯心意云一切法从心起故所
音释¶ 第 219b 页
起无体即是一心何用说见与不见根本是
心故又云境本非善但以顺已之情便名为
善境本非恶但以违已之情便名为恶故知
妍丑随情境无定体既无自体曷有境乎唯
心之门从兹明矣故知佛为信者说不为疑
者施垢重障深自生疑谤遮轻根利顿入元
微。

问境唯世俗之有识通胜义之门者云
何为世俗谛云何说胜义谛答夫一切谛智
皆从无谛而起无谛者即绝待真心非是对
有称无故云绝待犹如虚空非对小空而称
大空从此无谛立一实谛此一实之名是对
三权而名一实(三权者言权巧说三乘之法)待虚名实此
是对待得名又从此一实对机约教或分开
一谛等此二谛者约情智而开如涅槃经云
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间人知
音释¶ 第 220a 页
者为世谛仁王经云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
二所以仁王虽分二谛智照常一涅槃本唯
一谛解惑分二斯则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
二自在为真二谛故昔人颂云二谛并非双
恒乖未曾各即其义也生公云是非相待故
有真俗名生梁摄论云智障甚盲闇谓真俗
别执然法相务欲分析法性务在融通各据
一门勿生偏滞何者若但分析而不融通法
成差异若不分析事成混滥又无可融通则
性相历然而非异事理融即而非同非异非
同圆中妙理又境则不碍真而恒俗智则不
碍寂而常照意以心寂对于境真心照对于
境俗以照对俗则心境非一以寂对真则心
境非异虽双融空有二境寂照二心终不得
言境则不碍真而恒俗智则不碍照而恒寂
音释¶ 第 220b 页
境则不碍俗而恒真智则不碍寂而常照中
观论偈云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
佛法不知真实义金刚般若不坏假名论云
佛所说法咸归二谛一者俗谛二者真谛。

问既云约俗假立心境双陈开之则两分合
之则一味今约开义则互相生未有无心境
曾无无境心凡圣通论都有几境答境有二
一众生遍计所执情境心外见法名之曰境
二诸圣自在德用智境以从心现故成其妙
用智境又二一分剂境广大无边故二所知
境唯佛能尽故又有二种一是心境唯心现
故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常合
一味故二是境界之境谓心境无碍隐显同
时体用相成理事齐现。

问觉王随顺世法
曲徇机宜欲显无相之门先明有相之理因
音释¶ 第 221a 页
方便而开真实假有作而證无生只如五蕴
初始以何为义答蕴者藏也亦云五阴阴者
覆也即蕴藏妄种覆蔽真心杂集论云蕴者
积聚义此约俗谛所释若论真谛无一法可
聚以各无自体亦无作用故。

故最胜王经
云佛告善天女五蕴能现法界法界即是五
蕴问处以何为义答论云识生长门义当知
种子义摄一切法差别义亦是处义问界以
何为义答是界分建立义以内外中间各对
待立故杂集论云一切法种子义谓依阿赖
耶识中诸法种子说名为界界是因义又能
持自相义又能持因果性义又摄持一切法
差别义问何因五蕴说唯有五答杂集论云
为显五种我事故一身具我事谓内外色蕴
所摄二受用我事即受蕴三言说我事即想
音释¶ 第 221b 页
蕴四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谓行蕴五彼所
依止我自体事谓识蕴是身具等所依我相
事义世间有情多于识蕴计执为我于馀蕴
计执我所。

问何因处唯十二答杂集论云
由身及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唯依根境立十二处不依六种受用相识。

问何因界唯十八答杂集论云由身具等能
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身者谓眼等六根具
者谓色等六境过现六行受用者谓六识能
持者谓六根六境能持六识所依所缘故过
现六识能持受用者不舍自相故当知十八
以能持义故说名界。

是以真谛不有世谛
非无迷之则一二情生悟之则性相无碍故
先德云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味
常现。

问万法唯识正量可知又云境灭识
音释¶ 第 222a 页
亡心境俱遣今观阴入界等如上分析性相
宛然云何同境一时俱拂答上约世谛分别
似有非真但立空名终无实体所以首楞严
经微细推检阴入界处一一皆空非因非缘
非自然性非因即是不自生非缘即是不他
生既无自他二法无法和合即是不共生非
自然性即是非无因生四句无生阴从何有。

破五阴文云佛告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
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
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
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
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
因缘非自然性释曰此破识阴也瓶喻于身
空喻于识故知虚空不动识无去来一阴既
音释¶ 第 222b 页
虚四阴皆尔。

故知色阴如劳目睛忽现空
华之相受阴如手摩触妄生冷热之缘想阴
如人说酸梅口中自然水出行阴如水上波
浪观之似有奔流识阴如瓶贮虚空持之用
饷他国斯则非内非外不即不离和合既不
成自然亦非有若此况是实则五阴不虚既
并世相而非真审知阴入而无体唯是性空
法界如来藏心无始无终平等显现是以首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
阴本因同是妄想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
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酸
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
酸味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
谈酸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
妄想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
音释¶ 第 223a 页
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
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由汝念虑使
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
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
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消容皱日
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
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
为幽隐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
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
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
忆忘俱无于后忽然复睹前异记忆宛然曾
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
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
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音释¶ 第 223b 页
非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
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机则湛了内罔象
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阿难是五受阴五
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
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
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
则顿悟承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以
若见五阴有即众生世间若了五阴空即真
谛世间若达五阴实相即中道第一义正智
世间离此五阴三世间外更无一法能建能
立为俗为真一代时教所诠除此别无方便
悟此成佛迷此为凡唯是一心开合无异何
者以一阴名色四阴名心从心所生故称为
色心是所依色是能依摄能归所但是一心
音释¶ 第 224a 页
本末元同体用常合宗镜大旨于此绝言。

即知从来所执一切境界皆从识变尽逐想
生离识无尘识寂则诸尘并寂离想无法想
空则诸法皆空因缘自然俱成戏论知解分
别本末无从但有意言都无真实如此明达
顿悟前非终不更待空里之华将期结果取
梦中之物拟欲牢藏杌见鬼空绳消蛇想渴
鹿罢驰于阳燄痴猿息弄于月轮遂乃静虑
虚襟若凌空之逸翮随缘养性犹纵浪之虚
舟毕故不造新任真而合道如是五阴六入
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性等非是本来自然无
因而有非从今日和合因缘所生但是识心
分别建立今破此识性则七大性乃至一切
法皆空如寻流得源捕贼获赃则无明怨对
生死魔军应念俱消如汤沃雪唯如来藏妙
音释¶ 第 224b 页
湛明心性真圆融遍十方界如波澄秋渚含
虚洞然云朗晴空迥无所有所以首楞严经
云佛告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
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
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
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
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
悟生死了无所得是以先令照彻心境分明
后乃顿融须亡心境如华严演义云谓此华
严经中教人观察若心若境如颂云欲知诸
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
此令观佛心也又颂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
净其意如虚空此教观佛境也次空心境颂
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
音释¶ 第 225a 页
可得思量无取即无境无见即无心又颂云
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
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即空心境也菩
萨凡夫所有心境观照例知故经颂云知妄
本自真见佛则清净又云心佛与众生是三
无差别。

问于世间法五蕴身中作何见解
成外道义云何通达成佛法义答外道不达
诸法因缘和合成诸蕴凡有所为皆是识阴
便于蕴上执有实我受用自在名为神主于
似常似一相续之中说有神性是外道义若
了内外和合因缘所成唯识所变似境所现
即第八识任持不断似有相续即佛法义外
道不知将为实有迷无性之理执身见之愚
问前破五阴识义俱无云何建立唯识答一
为遣境故立识何者若不因识何以立境若
音释¶ 第 225b 页
不显识何以遣境二为以有妄想心故能知
名义何者若无妄则不能显真若无真则不
能破惑故知破立在我染净由心。

问世间
无有一法不从缘生具何因缘能生万法答
曾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
心为相义海云明缘起者如见尘时此尘是
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
心法方起故名为缘起法也经云诸法从缘
起无缘即不起乃至则知尘体空无所有今
悟缘非缘起无不妙但缘起体寂起恒不起
达体随缘不起恒起如是见者名实知见何
谓实知见若见缘而不见体即是常见若见
体而不见缘即是断见今从因缘而见性则
不落常于真性中而缘起则不堕断名实知
见所以辩因缘行相者谓因事而显理令理
音释¶ 第 226a 页
不孤因理而成事令事融即。

问般若无相
不受一尘云何又辩因缘答夫佛道正法皆
从缘生故云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起若执
不从缘生者皆非正法悉属外道自然邪见
且心之一法若无第一亲因缘者无有生现
行果之义则诸法不成立若无第二等无间
缘者则无开导引后生义无有相续全成间
断若无第三所缘缘者则心无所虑处不能
牵心用心无所托乃心境俱成断灭若无第
四增上缘者虽具前三缘若无增上即成障
碍法亦不生四缘具足方成心法若能明了
世间因缘所生之法方乃见无生之旨以即
生法达无生故且生法尚不知正因云何能
了无生妙理所以华严钞云缘起深义佛教
所宗净名经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
音释¶ 第 226b 页
诸法生法华经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又经云一切诸法
因缘为本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则真空中道亦因
缘矣问涅槃经云若一切法从缘生者则知
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则外道
有因缘矣答此明外道在因缘内执于缘相
以为常住是故破之言无常耳今明教诠因
缘妙理具常无常岂得同耶况复宗者从多
分说所以因缘是所宗不应致疑故知唯是
一心缘起法门以法无自性随心所现所现
之法全是自心所以本末相收皆归宗镜何
者内即是本外即是末以唯心义则内收外
托境生心则末亦收本若以法性为本法性
融通缘起相由则尘包大身毛容刹土故合
音释¶ 第 227a 页
为一大缘起也故知有智慧无多闻有多闻
无智慧俱不达实相闻慧具足真见心原如
经云若欲学般若应学一切法又云若欲了
达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者应当学
般若智论释云不破四缘之义唯破四缘之
执如水中之月不破所见只破所取故知但
有能取执情则非幻而成幻法若成无所得
慧则非幻尚自不生般若真性何所滞乎。

问八识之中覆真习妄何识造业何识为因
何识为依成其妄种答前五识取尘第六识
为因第七识计我造业第八识为依以此生
死苦果不断楞伽经偈云如水大流尽波浪
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释云谓五
识取尘转入六识六识记法为因七识攀缘
六识造善恶业得未来生死覆障八识不得
音释¶ 第 227b 页
显现若五识不取尘即无六识六识无故七
识不生七识不生故则无善恶业无善恶业
故即无生死无生死故如来藏心湛然常住
即是六七识灭建立八识又八识为五六七
识所依与诸识作因者即第六识心诸识依
之如水尽则无波浪六识灭七识亦不生故
云一念无明风鼓动真如海无明风尽识浪
不生则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问一切世
问因果相酬生死不绝于诸识中何识为主
答生灭因缘最初依阿赖耶识为体以意识
为用如是三世因果流转不绝功在意识以
是义故意名相续识起信论云复次生灭因
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
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
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异名
音释¶ 第 228a 页
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
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境界
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
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
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
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
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
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是故三界一切皆
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何以故一
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凡所分别皆分
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故当知一切
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
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四
音释¶ 第 228b 页

** 音释


(音斤骨络)

(乙甲切)

(音勉思也)

(于眷切音衒)
酸涩
(上算
平声下森入声)。

(兹即切受贿也)
音释¶ 第 22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