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197b 页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三      疏三

问有为无为二门为当是一是异答非一非
异非泯非存何者若是一者仁王经不应云
诸菩萨等有为功德无为功德悉皆成就又
维摩经云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等二义
双明岂是一耶若是异者般若经佛告善现
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离无为说有为岂
成异耶若云俱泯者华严经云于有为界示
无为之理不灭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
之法不坏无为之性则有无性相无碍俱存
若言俱存者如前论云二依法性假施设有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则
百非莫能惑四句不能诠非可以情谓有无
唯应智超言像方达有为无为唯识之真性
矣如大智度论复次夫生灭法者若先有心
音释¶ 第 198a 页
后有生则心不待生何以故先巳有心故若
先有生则生无所生又生灭性相违生则不
应有灭灭时不应有生以是故一时不可得
异亦不可得是则无生若无生则无住灭若
无生住灭则无心数法无心数法则无心不
相应诸行色法色法无故无为法亦无故何
以故因有为故有无为若无有为则亦无无
为是故不应言诸法有又胜思惟梵天所问
经云有为无为之法文字言说有差别耳持
世经云有为法如实相即是无为。

问八识
真原万法栖止约其体性都有几种答经论
通辩有三种性约能所染净分别随事说三
纵有卷舒皆不离识性合则一体无异开则
三相不同(即三性之相对上体言故称为相)三相不同约用
而行布一体无异就性以圆融行布乃随义
音释¶ 第 198b 页
以施为圆融则顺性而冥寂若无行布无可
圆融如无妄情不立真智染净既失二谛不
成是以因妄辩真在行相而须悉寻迹得本
假因缘以发明斯三性法门收凡圣境界事
无不尽理无不穷今言三性者约经论共立
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遍
计所执性者谓愚夫周遍计度所执蕴等实
我实法名为遍计性有二一自性总执诸法
实有自性二差别别执取常无常等实有自
体或依名遍计义如未识牛闻牛名便推度
因何道理名之为牛或依义遍计名或见物
体不知其名便妄推度此物名何如未识牛
共推度云为鬼耶为兽耶此诸遍计约体不
出人法二体约执不出名义二种。

依他起
性者依他众缘和合生起犹如幻事名依他
音释¶ 第 199a 页
性圆成实性者一味真如圆满成就。

问三
性中遍计是妄想即无依他属因缘是有否
答此二性能所相生俱无自体何者因妄想
故立名相因名相故立因缘若妄想不生名
相何有名相不有因缘即空以万法不出名
故。

破妄想遍计性者如二乘修诸观行若
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也以无青
处见青由心变故于一色境种种不同譬凡
夫妄见生死亦是无生死处妄见生死也。

破因缘依他性者如目瞖所见差别不同彼
实非有缘所起法斯则妄想体空因缘无性
即是圆成究竟一法如明眼人见净虚空况
一真心更无所有问此三性中几法是假几
法是实答识论云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
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
音释¶ 第 199b 页
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
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
法依实因而施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
依他缘而施设故。

又三性者即是一性一
性即无性何者遍计无相依他无生圆成无
性解深密经云瞖眼人如遍计现青黄如依
他净眼如圆成摄论云分别性如蛇依他性
如藤若人缘四尘相分析此藤但见四相不
见别藤但是色香味触相故藤非实有以离
四尘外无别有藤所以论偈云于藤起蛇知
见藤则无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若知
藤之性分是空则例如藤上妄生蛇想摄论
云菩萨不见外尘但见意言分别即了依他
性。

菩萨住何处唯住无分别一切名义中
平等平等又依二种平等谓能缘所缘能缘
音释¶ 第 200a 页
即无分别智以智无分别故称平等所缘即
真如境境亦无分别故称平等又此境智不
住能取所取义中譬如虚空故说平等平等
由此义故菩萨得入真实性此位不可言说
以自所诠故證时离觉观思惟分别故古德
问云我见所缘影像若是依他有者应有依
他性实我答此相仗因缘生但是依他性幻
有之法而非是我由彼妄执为我故名妄执
此有两重相约此相从因缘生有力能生心
此乃是有名依他性法于此不称所执法义
边名遍计所执乃名为无如人昏冥执石为
牛石体不无我见所缘缘依他相有如石本
非牛妄心执为牛此所执牛其体全无如相
分本非我妄心执为我此所执其体全无但
有能执心而无所执我谓于此石处有所缘
音释¶ 第 200b 页
石而无所执牛于此相分上有所缘法而无
所执我。

问依他起相但是自心妄分别有
理事双寂名体俱虚云何有忧喜所行境界
答譬如夜行见杌为鬼疑绳作蛇蛇之与鬼
名体都无性相恒寂虽不可得而生怖心以
体虚而成事故清凉疏云若依摄论说喻皆
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
亦异一以外人闻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别有
非真实义遂即生疑云若无实义何有所行
境界故说如幻谓幻者幻作所缘六处(即六尘)
岂有实耶二疑云若无实何有心心法转故
说如燄飘动非水似水妄有心转三疑云若
无实何有爱非爱受用故说如梦中实无男
女而有爱非爱受用觉时亦尔四疑云若无
实何有戏论言说故说如响实无有声听者
音释¶ 第 201a 页
谓有五疑云若无实何有善恶业果故说如
影谓如镜影像故亦非实六疑云若无实何
以菩萨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者虽知
不实而作化事菩萨亦尔是以万法虽空体
虚成事一真非有无性随缘则湛尔坚凝常
随物化纷然起作不动真如。

问此三性法
为当是一是异若道是一不合云依圆是有
遍计是无若道是异又云皆同一性所谓无
性答此三性法门是诸佛密意所说诸识起
处教网根由若即之取之皆落凡常之见若
离之舍之俱失圣智之门所以藏法师依华
严宗释三性同异义一圆成真如有二义一
不变二随缘二依他二义一似有二无性三
遍计所执二义一情有二理无由真如不变
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
音释¶ 第 201b 页
又约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
义亦无异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原性相
融通无障无阂问依他似有等岂同所执是
情有耶答由二义故无异也一以彼所执执
似为实故无异法二若离所执似无起故真
中随缘亦尔以无所执无随缘故又以三性
各有二义不相违故无异性且如圆成虽复
随缘成于染净而恒不失自性清净只由不
失自性清净故能随缘成染净也犹如明镜
现于染净而恒不失镜之明净只由不失镜
明净故方能现染净之相以现染净知镜明
净以镜明净知现染净是故二义唯是一性
虽现净法不增镜明虽现染法不污镜净非
直不污亦乃由此反现镜之明净真如亦尔
非直不动性净成于染净亦乃由成染净方
音释¶ 第 202a 页
现性净非直不坏染净明于性净亦乃由性
净故方成染净是故二义全体相收一性无
二岂相违也由依他无性得成似有由成似
有是故无性此即无性即因缘因缘即无性
是不二法门也所执性中虽复当情称执现
有然于道理毕竟是无以于无处横计有故
明知理无是故无二惟一性也问真如是有
耶答不也随缘不变故空故真如离妄念故
问真如是无耶答不也不变随缘故不空故
圣智所行处故问真如是亦有亦无耶答不
也无二性故离相违故问真如是非有非无
耶答不也具法故离戏论故问依他是有耶
答不也缘起无性故约观遣故异圆成故问
依他是无耶答不也无性缘起故能现无生
故异遍计故是智境故问依他是亦有亦无
音释¶ 第 202b 页
耶答不也无二性故离相违故问依他是非
有非无耶答不也有多义门故离戏论故问
遍计是有耶答不也理无故无体相故问遍
计是无耶答不也情有故无相观境故能翳
真故问遍计是亦有亦无耶答不也无二性
故问遍计是非有非无耶答不也所执性成
故巳上护执竟今执成过者若计真如一向
是有者有二失一不随缘二不待了因故问
教云真如为凝然常既不随缘岂是过耶答
圣说真如为凝然者此是随缘成染净时恒
作染净而不失自体即是不异无常之常名
不思议常非谓不作诸法如情所谓之凝然
也不异无常之常出于情外故名真如常经
云不染而染明常作无常染而不染明作无
常时不失常也又不异常之无常故说真如
音释¶ 第 203a 页
为无常经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
灭又依他是生灭法亦得有不异常之无常
不异无常之常以诸缘起无常之法即无自
性方成缘起是故不异常性而得无常故云
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此即不异于常成无常
也又诸缘起即是无性非灭缘起方说无性
即是不异无常之常也经云色即是空非色
灭空又众生即涅槃不更灭也此与真如二
义同即真俗双融二而无二故论云智障甚
盲闇谓真俗别执故也又真如若不随缘成
于染净染净等法即无所依无所依有法又
堕常也又真如若有者即不随染净染净诸
法既无自体真又不随不得有法亦是断也
乃至执非有非无等四句皆堕断常也若依
他执有者谓巳有体不藉缘故无缘有法即
音释¶ 第 203b 页
是常也又由执有即不藉缘不藉缘故不得
有法即是断也问依他性是有义便有失者
何故摄论云依他性以为有耶答此即不异
空之有从缘无体故一一缘中无作者故由
缘无作方得缘起是故非有之有为依他有
即是不动真际建立诸法若依他执无者即
缘无所起不得有法即是断也问若说缘生
为空无即堕断者何故中论广说缘生为毕
竟空耶答圣说缘生以为空者此即不异有
之空也此即不动缘生说实相法也是故如
情执无即是断过又若执依他为无法者无
法非缘非缘之法即是常也乃至执非有非
无皆成断常二患若遍计性中计所执为有
者圣智所照理应不空即是常也若妄执遍
计于理无者即失情有故是断也乃至执非
音释¶ 第 204a 页
有非无皆具上失上巳护过今当显德者真
如是有义何者迷悟所依故不空故不坏故
真如是空义随缘故对染故真如是亦有亦
无义具德故违顺自在故镕融故真如是非
有非无义二不二故定取不得故依他是有
义无性缘成故依他是无义缘成无性故依
他是亦有亦无义缘成故无性故依他是非
有非无义随取一不得故遍计是有义约情
故遍计是无义约理故遍计是亦有亦无义
由是所执故遍计是非有非无义由所执故
故知执则为断常二患不执成性德之门但
除妄情非遣法也是以不离有以谈真见有
之本际匪存无而观法了无之真原则不出
有无不在有无何取舍之干怀断常之所惑
乎是则三性一性情有而即是真空一性三
音释¶ 第 204b 页
性真如而能成缘起终日有而不有有彻空
原终日空而不空空该有际自然一心无寄
万法俱閒境智相应理行融即方入宗镜莹
净无瑕照破古今光吞万汇矣。

故知妄依
真起而能覆真真因妄显而能夺妄真妄无
体皆依识性。

夫一心妙门唯识正理能变
所变内外皆通举一例诸收无不尽如众星
列宿匪离于空万本群萌咸归于地则可以
拔疑根而开信户朗智照而洗情尘若机思
迟回未成胜解须凭问答渐入圆通真金尚
假锻鍊而成美玉犹仗琢磨而出华严私记
云正念思惟甚深法门者有二种人能枯十
二因缘大树一者温故不忘二者咨受新法
此之谓也问心法不可思议离言自性云何
广兴问答横剖义宗答然理唯一心事收万
音释¶ 第 205a 页
法若不初穷旨趣何以得至觉原今时不到
之者皆是谬解粗浮正信力薄玄关绵密岂
情识之能通大旨希夷非一期之所入若乃
未到如来之地焉能顿悟众生之心今因自
力未到之人少为开示全凭佛语以印凡心
凭佛语以契同渺然无际印凡心而不异豁
尔归宗又有二义须说一若不言说则不能
为他说一切法离言自性二即说无说说与
不说性无二故又此宗但论见性亲證非在
文诠为破情尘助生正信若随语生见执解
依通则实语是虚妄生语见故若因教照心
唯在得意则虚妄是实语除邪执故起信论
云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巳来非色非心非智
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所有言
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
音释¶ 第 205b 页
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
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又若文字显
总持因言而悟道但依义而不依语得意而
不徇文则与正理不违何关语默故大般若
经云若顺文字不违正理常无诤论名护正
法。

天王般若经偈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
总持大悲方便力离言文字说楞伽经云佛
告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所以
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
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
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
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
随宜方便广说经法净名经云夫说法者无
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
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思益经云汝
音释¶ 第 206a 页
等比丘当行二事一圣说法二圣默然但正
说时了不可得即是默然不是杜口无说故
昔人云幻人说法幻人听由来两个总无情
说时无说从君说听处无听一任听又若以
四实性(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名四执性破此四执名四实性)自得法
本住法约真谛中即不可说若以四悉檀随
他意语断深疑生正信有因缘故则亦可得
说又不可说即可说真理普遍故可说即不
可说缘修无性故。

经云不可思议智境不
可思议智照即此义也若破四性境智此名
实慧若四悉赴缘说四境智此名权慧则权
实双行自他兼利方冥佛旨免堕已愚问山
河大地一一皆宗五性三乘人人是佛何须
宗镜强立异端答诸佛凡敷教迹不为已知
者言祖师直指人心只为未明者说今之所
音释¶ 第 206b 页
录但示初机令顿悟圆宗不迂小径若不得
宗镜之广照何由鉴自性之幽深匪因智慧
之光岂破愚痴之闇如临古镜妍丑自分若
遇斯宗真伪可鉴岂有日出而不照然灯而
不明者乎故华严记中述十种法明法即是
境明即是心以智慧明照二谛法故云法明
虽然法无成破此属第一义门中且教自有
开遮宁无善巧方便如大涅槃经中高贵德
王菩萨品因琉璃光菩萨欲来放光佛问于
文殊文殊初以第一义答云世尊如是光明
名为智慧智慧者即常住之法常住之法无
有因缘云何佛问何因缘故有是光明广说
无因缘竟末后云世尊亦有因缘因灭无明
则得炽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是知因
教明宗非无所以从缘入道终不唐捐方便
音释¶ 第 207a 页
之门不可暂废又夫宗镜中才说一字便是
谈宗更无前后以说时有异理且无差。


但云方便说则无妨若约正宗有言伤旨答
我此圆宗情解不及岂同执方便教人空有
不融通体用两分理事成隔说常住则成常
见说无常则归断灭斥边则成边执存中则
著中理今此圆融之旨无碍之宗说常则无
常之常说无常则常之无常言空则不空之
空言有则幻有之有谈边则即中之边谈中
则不但之中立理则成事之理立事则显理
之事是以卷舒在我隐显同时说不乖于无
说无说不乖于说宝藏论云常空不有常有
不空两不相待句句皆宗是以圣人随有说
有随空道空空不乖有有不乖空两语无病
二义双通乃至说我亦不乖无我说事亦不
音释¶ 第 207b 页
乖无事何以故不为言语所转也。

问既称
观心自悟不假外缘云何广赞佛恩称扬经
教答若不因教所指何由得识自心设不因
教发明亦须凭教印可若不然者皆成自然
外道闇證禅师直饶生而知之亦是多生闻
经熏种或乃诸圣本愿冥加所以台教云夫
一向无生观人但信心益不信外佛威加益
此堕自性痴又一向信外佛加不内心求益
此堕他性痴是以世间凡愚牵重不前者须
假傍力助进如师与经是乃外缘證悟之者
皆被冥加若不知恩如树木不识日月风雨
等恩经云非内非外而内而外而内故诸佛
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
信外益也。

问平等真心群生佛智虽然等
有信解难生多抱狐疑少能圆證更希再明
音释¶ 第 208a 页
教理确实指陈答广略之教遮表之诠虽开
合不同总别有异然皆显唯心之旨终无识
外之文證若恒沙岂唯一二所以法华经偈
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说种种道其
实为佛乘。

释曰知第一寂灭者真如一心
是本寂灭非轮回生灭之灭亦非观行对治
之灭故称第一于一心寂灭之中即无法可
敷扬无道可建立为未了者以方便大慈力
故虽说种种别门异道若尅体而论唯但指
归一心佛乘更无馀事。

楞伽经云佛告大
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
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
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

又入楞伽经
偈云种种随心转唯心非馀法心生种种生
心灭种种灭众生妄分别无物而见物无义
音释¶ 第 208b 页
唯是心无分别得脱。

又华严经云一切方
海中依于众生心想而住大智度论云譬如
调马自见影不惊何以故自知影从身出如
信入一乘调顺之人见一切怖境不惊自知
境从心出唯识论云如契经说三界唯心又
说所缘唯识所现又说诸法皆不离心又说
有情随心垢净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
入唯识无境又颂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
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馀此等圣教诚證
非一。

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
胜义但以从初业识起见相二门因见立能
因相立所能所才具我法互兴从此因有为
而立无为对虚假而谈真实皆无空体似有
非真是以认互起之名见色有表而执空无
表对相待之质见牛角有而执兔角无不知
音释¶ 第 209a 页
以有遮无有非定有以无遮有无非定无若
了八识真心自然绝待疑消能所藤蛇于是
并空见息对治形名以之双寂。

问能所之
见则心境宛然圣人知见如何甄别答双照
有空不住内外似谷答声而绝虑如镜鉴像
而无心妙湛圆明寂而常照故云常在正念
亦名正知非是有念有知亦非无念无知若
唯无念寂而失照若但照体照而失寂并称
不正正在双行还原集云得其妙性起照照
见一切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能见内外
圆明廓周法界亦名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
满十方照见一切佛刹即此义也所以达人
见闻不落能所既非是有见亦非无见但不
生二相常合真空故大集经云慧灯三昧者
即是诸法无二相也无二相者不在有无不
音释¶ 第 209b 页
出有无夫有无者以惑情所执有无皆失理
无惑计有无皆真是知诸法非实非虚非空
非有若无于有不成于无若无于无不成于
有有无交彻万化齐融又约圣人亲證见闻
之境有其四种所以大涅槃经云约佛妙證
有四种闻一不闻闻二不闻不闻三闻不闻
四闻闻台教释云初入證道修道忽谢无所
可有名为不闻真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
闻故名不闻闻證得如是大般涅槃无有闻
相故名不闻不闻證起惑灭名闻不闻寂而
常照随扣则应名曰闻闻初句證智次句證
理第三句證断第四句證应若事若理智断
自他于初智證之中具足无缺此一妙證尽
涅槃海复次不闻闻是證了因闻不闻是證
缘因不闻不闻是證正因闻闻是證境界乃
音释¶ 第 210a 页
至明四种生谓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
生亦同四种闻义一生生是因缘所生法二
生不生是我说即是空三不生生是亦名为
假名四不生不生是亦名中道义若能了此
四生之无生方达圣人见闻之境是以不取
不舍达一道之原非有非空见诸法之实如
肇论云道超名外因谓之无动与事会因谓
之有谓之有者应夫有为彊谓之然耳彼何
然哉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
无所不为此无相寂然之道岂曰有而为有
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耶而今之谈
者多即言以定旨寻大方而徵隅怀前识以
标玄存所存之必当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
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虚有无之境边见所存
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何者万物虽殊然性
音释¶ 第 210b 页
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可物于物则名
相异陈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是以圣人不
物于物不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不
非物于物物非无也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
以不舍不舍故妙存则真不取故名相靡因
名相靡因非有知也妙存则真非无知也是
知真心无寄不属有无妙證之时自然明了
问此佛之知见如何开示悟入答若约教天
台文句疏配圆教四位开即十住示即十行
悟即十向入即十地华严记释大意云谓开
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證入心体若禅
门南北二宗释者北宗云智用是知慧用是
见心不起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动名慧慧能
见是佛知见心不动是开开者开方便门色
不动是示示者示真实相悟即妄念不生入
音释¶ 第 211a 页
则万境常寂南宗云众生佛智妄隔不见但
得无念即本来自性寂静为开寂静体上自
有本智以本智能见本来自性寂静名示既
得指示即见本性佛与众生本来无异为悟
悟后于一切有为无为有佛无佛常见本性
自知妄想无性自觉圣智是故菩萨前圣所
知转相传授即是入义。

大涅槃经云第一
义空名为智慧二乘但空空无智慧菩萨得
不但空即中道慧即此慧寂而常照二乘但
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实相菩萨得寂又得
寂照即是实相。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三
音释¶ 第 211b 页

** 音释


(五忽切音兀)
𤥨
(音捉治玉)

(与咨同)

(乞约切音却坚也)


(之人切音真陶也)
音释¶ 第 21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