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131a 页
御录宗镜大纲卷九       两九

问性自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答此言知
者不是證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
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
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如华严经中觉
首等诸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何等是佛境
界智何等是佛境界知文殊颂答云诸佛智
自在三世无所碍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虚空
又颂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
净开示诸群生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
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知故法华中
开示令得清净者即是宝性论中离垢清净
也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究竟经
论所明有二种清净二种解脱或只得离垢
清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
音释¶ 第 131b 页
清净解脱故轻于教相斥于持律坐禅调伏
等行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自性解脱渐
修令得离垢清净离垢解脱成圆满清净究
竟解脱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释迦佛经问
云何佛境界智此问證悟之智云何佛境界
知此问本有真心答智云诸佛智自在三世
无所碍答知云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识
是分别分别非真知唯无念方见又若以智
證之即属所诠之境真知非境界故瞥起照
心即非真知故非心境界以不起心为玄妙
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
真知必虚心遗照言思道断矣北宗看心是
失真旨若有可看即是境界也宝藏论云知
有有坏知无无败真知之知有无不计既不
计有无即自性无分别之知是以此真心自
音释¶ 第 132a 页
体之知即无缘心不假作意任运常知非涉
有无永超能所水南和尚云即体之用曰知
即用之体为寂如即灯之时即是光即光之
时即是灯灯为体光为用无二而二也又云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
是真性与佛无异既马鸣标心为本原文殊
择知为真体如何破相之党但云寂灭不许
真如说相之家执凡异圣不许即佛今约教
判定正为斯人故西域传心多兼经论无二
途也但以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故达摩
善巧拣文传心标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
体知是心也喻以壁观令绝诸缘绝诸缘时
问断灭否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问以何證
验云不断灭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师即印
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
音释¶ 第 132b 页
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
知字直待他自悟方验真实是亲證其体然
后印之令绝馀疑故云默传心印所言默者
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

问悟此心巳如何修之还依相教中令坐禅
否答若惛沉厚重难可策发掉举猛利不可
抑伏贪瞋炽盛触境难制者即用教中种种
方便随病调伏若烦恼微薄慧解明利即依
本宗一行三昧应知权实有异遮表全殊不
可以遮诠遣荡排情破执之言为表诠直示
建立显宗之教又不可以逗机诱引一期权
渐之说为最后全提见性真实之门。

遮诠
表诠异者遮谓遣其所非表谓显其所是又
遮者拣却诸馀表者直示当体如诸经所说
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
音释¶ 第 133a 页
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遮
诠遣非荡迹绝想祛情若云知见觉照灵鉴
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皆是表诠若无
知见等体显何法为性说何法不生不灭等
必须认得现今了然而知即是我之心性方
说此知不生不灭等如说盐云不淡是遮云
咸是表说水云不乾是遮云湿是表空宗但
遮性宗有遮有表今时人皆谓遮言为深表
言为浅故唯重非心非佛无为无相乃至一
切不可得之言良由只以遮非之词为妙不
欲亲自證认法体故如此也又若实识我心
不同虚空性自神解非从他悟岂藉缘生若
不对机随世语言于自性上尚无表示真实
之词焉有遮非方便之说如今实未亲證见
性之人但效依通情传意解唯取言语中妙
音释¶ 第 133b 页
以遮非泯绝之文而为极则以未见谛故不
居实地一向托空随言所转近来尤盛莫可
遏之若不因上代先贤多闻广学深入教海
妙达禅宗何能微细指陈始终和会显出一
灵之性剔开万法之原故须先约经教印證
禅心然后禅教双亡佛心俱寂俱寂即念念
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亡即句句皆禅无
一句而非禅教如此则自然闻泯绝无寄之
说知是破我执情闻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断
我习气执情破而真性显即泯绝是显性之
宗习气尽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顿
渐互显空有相成若能如是圆通则为他人
说无非妙方闻他人说无非妙药药之与病
只在执之与通故先德云执则字字疮疣通
则文文妙药如上依教依宗撮略和会挑抉
音释¶ 第 134a 页
宗旨之本末开析法义之差殊校量顿渐之
异同融即真妄之和合对会遮表之回互褒
贬权实之浅深可谓卷教海之波澜湛然掌
内簇义天之星象奂若目前则顿释群疑豁
然妙旨若心外立法立境起斗诤之端倪识
上变我变人为胜负之由渐遂乃立空破有
宾有非空崇教毁禅宗禅斥教权实两道常
为障碍之因性相二宗永作怨雠之见皆为
智灯𦦨短心镜光昏终不能入无诤之门履
一实之道矣。

金刚三昧经云如我说者义
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

夫立教之本
无出意言以意诠量从言开演故基师云至
理澄寂是非之论息言般若幽玄一异之情
绝虑息情虑故非识非心绝言论故非声非
说法非声说说遍尘沙理无识心心该法界
音释¶ 第 134b 页
心该法界斯乃非心作心说遍尘沙此亦无
说为说。

问境本无生心常不住何烦立观
背自天真答为未达本无生而欲向外妄修
者令自内观冥合真性如永嘉集云诫其疏
怠者然渡海先须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
必须入观非观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
日此劝守愚空坐不慕进修者。

又云妙契
玄原者夫悟心之士宁执观而迷旨达教之
人岂滞言而惑理理明则言语道断何言之
能议旨会则心行处灭何观之能思心言不
能思议者可谓妙契寰中矣斯乃得旨之人
奚须言观即届宝所终不问程巳见玉蟾宁
当执指故般若吟云见月休观指归家罢问
程即心心是佛何佛更堪成。

问此宗镜录
于顿渐两教真缘二修云何悟入如何修行
音释¶ 第 135a 页
答今宗镜中依无作三昧观真如一心念念
冥真念念圆满如台教明修无作三昧观真
如实相不见缘修作佛亦不见真修作佛亦
不见真缘二修合故作佛亦不离真缘二修
而作佛若无四修即无四作是无作三昧岂
同尔相州北道明缘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师
亦多用缘修亦不同相州南道用真修作佛
问偏用何过答道无诤何得诤同水火今明
用三昧修中道第一义谛开无明显法性忘
真缘离诤论言语法灭无量罪除清净心一
水若澄清佛性宝珠自然现也见佛性故即
住大涅槃问曰若尔者今云何说答曰大涅
槃经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修道得故故
不可说岂如诸大乘论师偏执定说今以因
缘故亦可得说者若解四悉檀意(悉檀此云遍施四者
音释¶ 第 135b 页
一世界悉檀二为八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如前四种说则
无咎次明證成者若观无明见中道者即是
入不二法门住不思议解脱故入不思议法
门品云若知无明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为
入不二法门若入中道即能双照二谛自然
流入萨婆若海今依四悉普为群机于真缘
二修中是无作真修顿渐四句中若约上上
根是顿悟顿修若约上根或是顿悟渐修此
宗镜录是圆顿门即之于心了之无际更无
前后万法同时所以證道歌云是以禅门了
却心顿入无生慈忍力。

只各于自心静念
如理思惟即如是如是显现于宗镜中了然
明白起此无涯之一照遍法界无际之虚空
无一尘而不被光明凡一念而咸承照烛斯
乃般若无知之照照岂有边涅槃大寂之宗
音释¶ 第 136a 页
宗何有尽如般若无知论云放光云般若无
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
见此辩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也果
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
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
之知乃曰一切知。

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
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
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
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


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
知欲以辩其相辩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非
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
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难
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
音释¶ 第 136b 页
显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
之缘也以缘求智智则知矣答曰以缘求智
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
见色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般若即能
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夫知与所
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
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故为缘
之所起物莫之有故缘所不能生缘所不能
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
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知
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
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
知即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
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故中观曰
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今
音释¶ 第 137a 页
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
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
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
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
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
于何而求知乎。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
无是可是虽不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
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诚以般若无
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又何累于真
谛耶答曰圣人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
无相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犹逃峰而赴
壑俱不免于患矣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
无而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
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尔而
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者也难曰圣心虽无
音释¶ 第 137b 页
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是以可应者应之不
可应者存之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
可乎答曰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
焉起然非无心但无心心耳又非不应但是
不应应耳是以应会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
虚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难
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
耶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
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
无知可无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
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般
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是以般若之
与真谛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
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是以辩同者
同于异辩异者异于同斯则不可得而异不
音释¶ 第 138a 页
可得而同也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
之实万法虽实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
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
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
圣所不能异寂也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岂
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
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耳故经曰甚奇世尊
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又云般若与诸法
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难曰论云言用则
异言寂则同未详般若之内则有寂用之异
乎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
名更无无用之寂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
逾明神弥静应逾动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
故成具曰不为而过为宝积曰无心无识无
不觉知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即之
音释¶ 第 138b 页
明文圣心可知矣释曰般若无知者是一论
之宏纲乃宗镜之大体微妙难解所以广引
證明夫般若者是智用无知者是智体用不
离体知即无知体不离用无知即知若有知
者是取相之知即为所知之相缚不能遍知
一切故论云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若是无
相之知不被所知之相碍即能遍知一切故
论云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以要言之但
是理事无碍非即非离如论云神无虑故能
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者不
即事也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
域中者不离事也理非即非离如事亦然是
以理从事显理彻于事事因理成事彻于理
理事交彻般若方圆故能有无齐行权实双
运岂可执有执无迷于圣旨乎所以论云欲
音释¶ 第 139a 页
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何者
此有是不有之有曷有其名斯无是不无之
无宁亏其体有无但分两名其性元一不可
以有为有以无为无故论云非有故知而无
知者以知自无性岂待亡知然后无知乎论
云非无故无知而知者以无相之知非同木
石无而失照此灵知之性虽无名相寂照无
遗如论云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
心空色异照耶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
睹变动不乖无相之旨造有不异无造无不
异有未尝不有未尝不无故曰不动等觉而
建立诸法以此而推寂用何妨如何谓睹变
之知异无相之照乎又论云知即无知无知
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故知若云有
之与无同之与异皆是世间言语但有虚名
音释¶ 第 139b 页
而无实体岂可以不定之名言而欲定其无
言之妙性也今总结大意般若无知者但是
无心自然灵鉴非待相显靡假缘生不住有
无不涉能所非一非异而成其妙道也所以
先德云夫圣心无思名言路绝体虚不可以
色取无虑不可以心求包法界而不大处毫
端而不微寂寥绝于生灭应物无有去来鉴
彻天镜而无鉴照之勤智周十方而不生二
相森罗万像与之同原大哉妙用而无心者
其唯般若无知之谓乎。

永嘉集云若以知
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
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无
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
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亦
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
音释¶ 第 140a 页
兔角。

古德偈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
竞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问诸佛经教皆
以名句文身诠表方成法义云何但名一心
而巳答此心是诸法之都显事合理故称曰
经岂止于心乃至一切六尘悉皆是经如大
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此色能诠一切
法如墨黑色一划诠一二划诠二三划诠三
竖一划则诠王足右划则诠丑足左划则诠
田出上诠由出下诠申如是回转诠不可尽
或一字诠无量法无量字共诠一法无量字
诠无量法一字诠一法于黑墨小小回转诠
量大异左回诠恶右回诠善上点诠无漏下
点诠有漏杀活与夺毁誉苦乐皆在墨中更
无一法出此墨外略而言之黑墨诠无量教
无量行无量理黑墨亦是教本行本理本黑
音释¶ 第 140b 页
墨从初一点至无量点从点至字从字至句
从句至偈从偈至卷从卷至部又从一字句
中初立小行后著大行又从点字中初见浅
理后到深理是名黑色教行义三种微发乃
至当知黑字是诸法本青黄赤白亦复如是
非字非非字双照字非字不可说非不可说
不可见非不可见何所简择何所不简择何
所摄何所不摄何所弃何所不弃是则俱是
非则悉非能于黑色通达一切非于一切非
通达一切是通达一切非非非是一切法邪
一切法正若于黑色不如是解则不知字与
非字青黄赤白有对无对皆不能知若于黑
色通达知馀色亦如是此即法华经意以色
为经也声尘等亦如是。

问但了一心若无
位次真伪何分须合教乘以祛谬滥答诚如
音释¶ 第 141a 页
所言阙一不可圆教观心须明六即古德约
四教明六即者若藏教执色为有施拙度破
析之因成但空灰断之果通教执色心是空
了缘生无性之宗失中道不空之理别教从
心生十法界心但有能生十界之理性未即
便具十界之因果如从地生一切草木但从
一心次第生十界也圆教心具十法界不待
能所生亦无前后际只一念是十界只十界
是一念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念念中体常
圆满尘沙万德不欠少一分八万惑业不除
断一分不谓佛是果头极圣我未證得不谓
凡是底下秽浊我应舍离总览法界在一念
心头如一圆珠莹彻明白圆解更无觉观进
修亦不见有凡圣取舍分别妄念悉尽也以
初圆信人未得纯净烦恼有厚薄习气有浅
音释¶ 第 141b 页
深分别难忘攀缘易起心浮观浅惑重境彊
于对治之中故分六即是以凡夫心性本体
实齐上圣但凡夫未能常用本体随境生心
分别计校千差万别无始妄习何能顿遣虽
有见解未能常照故是凡也若生死即涅槃
烦恼即菩提是理即若能暂照谛理即坐佛
座證佛身用佛法当此一念圆现时不见十
方佛异我此身此念也解而未修是名字即
念有分数名观行即念以于境名相似即境
入于念名分真即无境无念名究竟即虽六
常一何凡何圣虽一常六凡圣天绝又六而
常一故言即一而常六故初后不齐是以顿
悟宗巳复须言行相应既得本清净又须离
垢清净如大集经偈云远离一切诸烦恼清
净无垢犹真实其心能作大光明是名宝炬
音释¶ 第 142a 页
陀罗尼。

问只如自心如何观耶答性该始
终之际体非起尽之缘体遍迷悟之中性非
解惑之事又云夫心原本净无为无数非一
非二无色无相非偏非圆虽复觉知亦无觉
知。

此之心性毕竟无心有因缘时亦得明
心既有论心即有方便正观之义譬如虚空
亦有阴阳时雨心亦如是虽无偏圆亦论渐
顿。

若观心非空非有则一切从心生法亦
非空非有如是等一切诸法在一心中当知
观此心原与如来等如此观心名观佛心也
若能如此信解功德无量此一念信解心心
同佛心信齐佛信入真实般若之性到究竟
解脱之原即以无量无数劫中修五波罗密
之功德校量信解宗镜一念之功万不及一
故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是以先悟宗镜然
音释¶ 第 142b 页
后圆修理行无差方为契当问如上观心如
何是所入能入之门答能所之入唯是一心
约智而论假分能所所入即所證一心之理
能入即能观一心之智又理是心之体智是
心之用犹如日光还照日体以此心光复照
心体则二而不二体用冥一不二而二能所
似分。

永嘉集云故知妙道无形万像不乖
其致真如寂灭众响靡异其原迷之则见倒
惑生悟之则顺违无地阒寂非有缘会而能
生峨嶷非无缘散而能灭灭既非灭以何灭
灭生既非生以何生生生灭既虚实相常住
矣华严疏云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
业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见离
生求无生即是断见皆不达实相无生无灭
之理若正了无生则无生无不生岂定执有
音释¶ 第 143a 页
生无生之二见乎。

问觉王明敕大教指归
末法比丘须于四念处修道其旨如何答此
出大般涅槃经最后垂示总前教迹同此指
归以四念处即是宗镜所明一切众生身受
心法如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
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
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
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
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
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手经云四念处者于圣法中一切诸法皆名
念处何以故一切诸法常住自性无能坏故
一切诸法皆名念处者故知即法是心即心
是法皆同一性岂能坏乎若有二法则能相
坏。

金刚三昧经云心无边际不见处所论
音释¶ 第 143b 页
释云心无边际者归一心原心体周遍遍十
方故无边周三世故无际虽周三世而无古
今之殊虽遍十方而无此彼之处故言不见
处所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夫念处者云何念
义当知是念无有违诤随顺如法趣向平等
远离邪念无有移转及诸别异唯是一心入
不动定若能如是名为念义。

此四念处破
八颠倒一不净中作净想二苦中作乐想三
无常中作常想四无我中作我想此是外道
凡夫四倒又一净中作不净想二乐中作苦
想三常中作无常想四我中作无我想此是
二乘四倒共成八倒是以修四念处观破八
颠倒于中而般涅槃是十方诸佛出世本怀
究竟指归秘密藏中最后放舍身命之处正
当宗镜大旨一心法门。

夫四念处者念即
音释¶ 第 144a 页
观慧之心处即智照之境能所冥合唯是一
心大论云念想智皆一法异名初缘心名念
次习行名想后成办名智处者境也皆不离
萨婆若能观之智照而常寂名之为念所观
之境寂而常照名之为处境寂智亦寂智照
境亦照一相无相无相一相即是实相实相
即是一实谛亦名虚空佛性亦名大般涅槃
如是境智无二无异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
智即是境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亦例云
说处及处智皆名为实谛是非境之境而言
为境非智之智而名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
名色寂三昧亦是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

金光明经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
照此意盖明念只是处处只是念虽说色心
两名其实皆是不可思议一心今只观此一
音释¶ 第 144b 页
心即不可思议十界恒现前入心地法门但
心之一法微妙幽玄见有浅深智分优劣须
凭广学以至法原法华经云其不习学者不
能晓了此外书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知道但坚志节常闻未闻熏修而观力转深
磨鍊而行门益净常起难遭之想道业恒新
长怀庆幸之心终无退转问既以真心为宗
为本如何辩其功能湛然常住尽未来际答
此心法妙故如神不可测无依无住非古非
今只是有而不可见闻非是一向空寂蕴无
尽之妙用不断不常具莫测之灵通非隐非
显古德云因虽涅槃永寂而智体不无不尔
将何穷未来际故知此之心神凡圣之本尽
未来际无有断绝诸佛常正念此法祖师唯
的指此宗斯乃无相之真真何有尽无为之
音释¶ 第 145a 页
道道何有穷如幽谷之风相续而微声不断
若洪钟之响随扣而清韵常生宝藏论云唯
道无根灵照常存唯道无体微妙恒真唯道
无事古今同贵唯道无心万物圆备既达此
常住宗体自然尽未来际不休息佛业。


严经云于一念中尽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
之藏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远离语言安住智
慧同诸菩萨所行之行以自在力示成佛道
尽未来际常无休息释曰心非心者识行于
境名之曰心智行于境名曰非心所以楞伽
经云得相者识不得相者智故知菩萨随顺
妄缘不舍世法于方便中悉能示现随增减
劫任长短缘乘大愿风相续不断供佛利生
无有休息如华严论云十一地等觉位菩萨
以大慈悲心行赴俗济生之门表自出世道
音释¶ 第 145b 页
满无更求解脱离染离净之心但以乘法性
船张大慈悲帆以大智为船师顺本愿风吹
诸波罗密网常游生死海漉一切众生有著
之鱼安置无依普光明之智岸常生一切幻
住万行功德法界无碍宝堂。




御录宗镜大纲卷九

** 音释


(音炎)

(胡岩切盐味)

(音由瘤也)

(保平声褒贬)

(音[跳-兆+(目/大)]静也)
音释¶ 第 14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