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3a 页

*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宗镜录者永明寿禅师约举佛祖大意经论
圆诠刊落馀文单标至要俾觉王所授之旨
大德相传之心到眼分明指掌斯在语其少
则不立一字语其多则该遍恒沙无一点一
画而非佛心无一言一句而异佛口不二圆
通之旨与难思教海历历相应大千方便之
门皆无际真心重重交照举一心以立宗要
若天母之乳千儿摄万法以归镜中如瞳人
之印来物五千华藏一字中王不减不增无
欠无剩未来大士句下自契灵源博地凡夫
开卷多闻妙法即使未得未證亦不离正位
之中如其顿圆顿成将永断纤毫之惑挽天
河以注甘露信口可尝开龙藏以施宝珠任
人探取绝思绝议罕比罕俦利自利他无边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3b 页
无量诚为绍祖佛之真子破魔外之将军救
众生之慈父教百世之宗师也朕读兹书良
深嘉悦是以付诸剞劂散在香林兰若之中
复为述其指归弁诸卐字灵文之首欲宣朕
谆切期望之意普劝后贤特再颁丁宁训谕
之文昭示来学矣兹念古佛篡集教文目为
宗镜其间曾宣金口深表本怀谓一为好略
之人撮其枢要精通的旨免览繁文二为执
总之人不明别理微细开演性相圆通截二
我生死之根蹑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经之大
旨直了自心遵诸圣之微言顿开觉藏去彼
依通之见破其邪执之情深信正宗方知月
不在指回光返照便见性不徇文此古佛悲
含同体慈起无缘以虚空中之风吹莲华上
之水灭大海里之燄苏无根树之苗者也然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4a 页
而此书行世千有馀年肉眼昏蒙不知宝贵
固缘末世缁流多愚少慧亦以篇章浩瀚意
怠情烦虽缩教海为一盂而饮者腹犹易懑
虽开义天于一线而观者目尚未周今为好
略者俯徇机宜如实垂示为执总者明条要
目直截区分拣天龙女如意之珠更取如意
中之如意握金刚王无双之剑更求无双内
之无双万几馀暇乙夜翻披亲御铅円录其
纲骨刊十存二举一蔽诸此乃过去法王助
朕不住于相之布施所冀当来佛子同朕永
弘斯道之深心用述所怀明诏学者爰为颁
布安乐有情昔之本录百卷比此非繁而今
摘录如干较彼非简犹夫五千教典入宗镜
而无馀宗镜百篇括教典而无剩然古佛述
兹宗镜非令人置教典而不观则朕今刊此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4b 页
要文又岂令人置宗镜而不阅作宗镜者正
为窥教典之梯航则删宗镜者即为入宗镜
之向导矣惟愿尽未来际遍法界中上上根
人一闻千悟中下之侣依正脩行庶几不立
纤尘同游斯镜凡有心者皆入此宗无一缘
轻福薄而不得妙闻之人无一业重障深而
不生圆信之者慧日高腾于觉海破长夜之
昏衢德云飞驾于性天弃小乘之仄径同来
广济于含识用以仰报夫佛恩则此法利之
普沾长与虚空而无尽古佛与朕所同愿欤
是为序。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二月初一日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5a 页
御录宗镜大纲卷一

* 慧日永明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宗镜录序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
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
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
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
界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
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
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
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
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
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
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
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𮈔]缠苦聚之业质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5b 页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
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然
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资润苦芽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
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境
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
浪尔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
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證果或了
缘而入真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或一念圆
修顿成佛道斯则尅證有异一性非殊因成
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穷微洞本究
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沈之异
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
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
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6a 页
生死之始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
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
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如
不辨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
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形役思
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岂知重
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
质而虚影当灭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观心佛
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以自觉之
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𨦟斩断
尘中之见网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
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
真觉之原愈入髓之沉痾截盘根之固执则
物我遇智火之燄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
之光释一真之海斯乃内證之法岂在文诠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6b 页
知解莫穷见闻不及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
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
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见
月得兔忘[(ㄇ@(企-止))/弟]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
我明妙觉在身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
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馀惑微瑕应手
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
塞六衰之路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
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真实珠利
用无尽倾秘密藏周济何穷可谓香中爇其
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
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
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故得法性山高顿
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
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7a 页
外道之昏蒙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
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
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
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久居闇室倏临宝
炬之光明常处裸形忽受天衣之妙服不求
而自得无功而顿成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
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以如上之因缘目为
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
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无边义海咸归顾盻
之中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斯乃曹溪一
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
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
群灵之元祖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
之尘诠量有据一心之海印楷定圆宗八识
之智灯照开邪闇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7b 页
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诸
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
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
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缘觉悟之为十二缘
起声闻證之为四谛人空外道取之为邪见
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论体则妙符至理约
事则深契正缘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
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
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但以根羸靡鉴
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若
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
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且未有无波之水
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
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今乃细明总别广辩异问研一法之根元搜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8a 页
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
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遂尔编罗广义撮略
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能
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无尽真宗目
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乎永息驰求犹觉
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
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可以深
挑见剌永截疑根不运微毫之功全开宝藏
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名为一乘大寂灭
扬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此是如来自到境界
诸佛本住法门是以普劝后贤细垂详览遂
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此心者一代时教
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
解證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8b 页
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所以掇奇提异
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纲捞摝五乘机
地升腾第一义天广證此宗利益无尽遂得
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
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由自利
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
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
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
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
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
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遂使三草二
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
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
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
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9a 页
路直进何疑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𤚲角
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若依此
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更遇便
风之势复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
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披迦叶上行之
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
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
业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未有一
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
因兹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證真则何一法门
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钵
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
闻一香而皆入法界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
岛云林咸提妙旨步步踏金色之界念念嗅
薝卜之香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9b 页
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
求珠之心俱还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冰-水+〡)*ㄆ]
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今详祖佛
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
答广引證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
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
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
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
信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共传斯旨
耳。

* 标宗章第一

详夫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
诠下之大旨则前贤所禀后学有归是以先
列标宗章为有疑故问以决疑故答谓此圆
宗难信难解是第一之说若不假立言诠无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0a 页
以荡其情执因指得月不无方便之门次立
问答章欲坚信力须假證明广引祖佛之诚
言密契圆常之大道遍采经论之要旨圆成
决定之真心后陈引證章以此三章通为一
观搜罗该括备尽于兹矣问先德云若教我
立宗定旨如龟上觅毛兔边求角楞伽经偈
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何故标此章名
答斯言遣滞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古佛
皆垂方便门切不可执方便而迷大旨设有
一解一悟皆是落后之事属第二头。

是故
西天释迦文佛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此土初祖达摩大师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则佛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传传此心。


不率自胸襟违于佛语凡有释疑去伪显性
明宗无不一一广引经文备彰佛意所以永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0b 页
传后嗣不坠家风若不然者又焉得至今绍
继昌盛法力如是證验非虚又若欲研究佛
乘披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巳言言使冥合
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语生见直须探诠
下之旨契会本宗则无师之智现前天真之
道不昧如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
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
安可暂忘细详法利无边是乃搜扬纂集且
凡论宗旨唯逗顿机如日出照高山駃马见
鞭影。

故首楞严经云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扬眉动目早是周遮。

今为乐佛乘人实未
荐者假以宗镜助显真心虽挂文言妙旨斯
在俯收中下尽被群机但任当人各资已利
于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

岂同
劣解凡情而生局见我此无碍广大法门如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1a 页
虚空非相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匪碍
诸身顿现须以六相义该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断常之见方消用十玄门融通(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
之一滴具百川味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如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如一
室千灯光光涉入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秋
空片月晦明相并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如两
镜互明传耀相写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如擎拳竖臂触目皆道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
夕之梦翱翔百年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此十玄门一一皆具十法
同时具足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感应)
去取之情始绝又若实得一闻千悟获大总
持即胡假言诠无劳解释船筏为渡迷津之
者导师因引失路之人凡关一切言诠于圆
宗所示皆为未了文字性离即是解脱迷一
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见
者今还将文字对治示其真实若悟诸法本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1b 页
源即不见有文字及[𮈔]毫发现方知一切诸
法即心自性则境智融通色空俱泯当此亲
證圆明之际入斯一法平等之时又有何法
是教而可离何法是祖而可重何法是顿而
可取何法是渐而可非则知皆是识心横生
分别。

故先德云一瞖在目千华乱空一妄
在心恒沙生灭瞖除华尽妄灭證真病差药
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转点铁成金至理一言
点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明本
来是佛。

* 问答章第二

问如上所标巳知大意何用向下更广开释
答上根利智宿习生知才看题目宗之一字
巳全入佛智海中永断纤疑顿明大旨则一
言无不略尽摄之无有遗馀若直览至一百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2a 页
卷终乃至恒沙义趣龙宫宝藏鹫岭金文则
殊说更无异途舒之遍周法界以前略后广
唯是一心本卷末舒皆同一际终无异旨有
隔前宗都谓迷情妄兴取舍唯见纸墨文字
嫌卷轴多但执寂默无言欣为省要皆是迷
心徇境背觉合尘不穷动静之本原靡达一
多之起处偏生局见唯惧多闻如小乘之怖
法空似波旬之难众善以不达诸法真实性
故随诸相转堕落有无如大涅槃经云若人
闻说大涅槃一字一句不作字相不作句相
不作闻相不作佛相不作说相如是义者名
无相相释曰若云即文字无相是常见若云
离文字无相是断见又若执有相相亦是常
见若执无相相亦是断见但亡即离断常四
句百非一切诸见其旨自现当亲现入宗镜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2b 页
之时何文言识智之能诠述乎。

若明宗达
性之者虽广披寻尚不见一字之相终不作
言诠之解以迷心作物者生斯纸墨之见耳
故信心铭云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
愚人自缚如斯达者则六尘皆是真宗万法
无非妙理何局于管见而迷于大旨耶。


乃无尽妙旨非浅智所知性起法门何劣解
能览燕雀焉测鸿鹄之志井蛙宁识沧海之
渊如师子大哮吼狸不能为如香象所负担
驴不能胜如毗沙门宝贫不能等如金翅鸟
飞乌不能及唯依情而起见但逐物而意移
或说有而不涉空或言空而不该有或谈略
为多外之一或立广为一外之多或离默而
执言或离言而求默或据事外之理或著理
外之事殊不能悟此自在圆宗演广非多此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3a 页
是一中之多标略非一此是多中之一谈空
不断斯乃即有之空论有不常斯乃即空之
有或有说亦得此即默中说或无说亦得此
即说中默或理事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
理此事是显理之事或理理相即亦得以一
如无二如真性常融会或事事相即亦得此
全理之事一一无碍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
事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隐真谛故以全
理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坏俗谛故斯则
存泯一际隐显同时如阐普眼之法门皆是
理中之义似舒大千之经卷非标心外之文
故经云一法能生无量义非声闻缘觉之所
知。

华严经云自深入无自性真实法亦令
他入无自性真实法心得安隐以兹妙达方
入此宗。

但祖教并施定慧双照自利利他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3b 页
则无过矣设有坚执巳解不信佛言起自障
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还得了了
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否还逢缘对境见色
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
应否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
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还因差别问难种种
徵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还于一切时一
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
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还于一切逆
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
否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
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祗对著衣吃
饭执作施为之时一一辩得真实否还闻说
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4a 页
非得一心不动否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
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
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若实未得如是切不
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
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
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
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
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
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

所以志公
歌云六贼和光同尘无力大难推托内发解
空无相大乘力能翻却唯在玄览得旨之时
可验斯文究竟真实。

问诸佛境寂众生界
空有何因缘而兴教迹答一实谛中虽无起
尽方便门内有大因缘故法华经偈云诸法
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以万法常无性无不性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4b 页
空时法尔能随缘随缘不失性。

如诸大菩
萨所集唯识论等大意有其二种一为达万
法之正宗破二空之邪执二为断烦恼所知
之障證解脱菩提之门斯则自證法原本觉
真地不在文字句义敷扬今为后学慕道之
人方便纂集又自有二意用表本怀一为好
略之人撮其枢要精通的旨免览繁文二为
执总之人不明别理微细开演性相圆通截
二我生死之根蹑一味菩提之道仰群经之
大旨直了自心遵诸圣之微言顿开觉藏去
彼依通之见破其邪执之情深信正宗令知
月不在指回光返照使见性不徇文唯證相
应斯为本意不可横生知解没溺见河于无
得观中怀趣向之意就真空理上与取舍之
心率自胸襟疑误后学须亲见性方晓斯宗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5a 页
问既虑执指徇文又何烦集教答为背已合
尘齐文作解者恐封教滞情故有此说若随
诠了旨即教明心者则有何取舍所以藏法
师云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教无碍常观
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则理教
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传通耳斯乃教观
一如诠旨同原矣问诸大经论自成片段科
节伦序句义分明何假撮录广文成其要略
答但以教海弘深穷之罔知其际义天高广
仰之不得其边今则以管窥天将螺酌海如
掬沧溟之涓滴似撮太华之一尘本为义广
难周情存厌怠亦为不依一乘教之正理唯
徇不了义之因缘罕穷横竖之门莫知起尽
之处所以删繁简异采妙探玄虽文不足而
大义全缘不备而正理显搜尽一乘之旨抉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5b 页
开万法之原为般若之玄枢作菩提之要路
则资粮易办速至大乘證入无疑免迂小径。

今斯录者虽无广大制造之功微有一期
述成之事亦知钞录前后文势不全所冀直
取要诠且明宗旨如从石辨玉似披沙拣金
于群药中但取阿陀之妙向众宝内唯探如
意之珠举一蔽诸以本摄末则一言无不略
尽殊说更无异途所望后贤勿垂嗤诮所希
断疑生信但以见道为怀非徇虚名以邀世
誉愿尽未来之际遍穷法界之中历劫逾生
常弘斯道凡有心者皆入此宗去执除疑见
闻获益承三宝力加被护持誓报佛恩广济
含识虚空可尽兹愿匪移法界可穷斯文不
坠问了义大乘广略周备解一义具圆通之
见闻一偈有成佛之功何假述成仍烦解释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6a 页
答上上根人一闻千悟性相双辩理事俱圆
若中下之徒须假开演庄严之道赞饰之门
格量其功不可为喻所以法华经偈云譬如
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
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
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般若颂
云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谁
能赞其德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
死地则为已得出又古圣云若菩萨造论者
名庄严经如莲华未开见虽生喜不如巳剖
香气芬馥如金未用见虽生喜不如用之为
庄严具故知弘教一念之善能报十方诸佛
之恩论希有则如华擅优昙之名说光剔则
似金作庄严之具。

大涅槃经云佛言善男
子除一阐提其馀众生闻是经巳悉皆能作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6b 页
菩提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者必定当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养
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
人则不得闻故知得闻宗镜所录一心实相
常住法门皆是曩结深因曾亲佛会甚为大
事非属小缘若未闻熏曷由值遇又大涅槃
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诸善男子善女人常当
系心修此二字佛是常住迦叶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修此二字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
至处是以信此法人即凡即圣修持契会住
佛所住之中进止威仪行佛所行之迹释摩
诃衍论云若有众生闻此摩诃衍之甚深极
妙广大法门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
弱亦不轻贱亦不诽谤发决定心发坚固心
发尊重心发爱信心当知是人真实佛子不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7a 页
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常恒相续转转
增长尽于未来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
切无量菩萨之所护念故论云假使有人能
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
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
喻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虚空界无
边际故。

故知信此心宗成摩诃衍同三世
诸佛之所證义理何穷等十方菩萨之所乘
功德无尽偶斯玄化庆幸逾深顺佛旨而报
佛恩无先弘法阐佛日而开佛眼只在明心
此宗镜中若得一句入神历劫为种况正言
深奥总一群经此一乃无量中一若染此法
即是圆顿之种可谓甘露入顶醍醐灌心耀
不二之慧灯破情根之闇惑注一味之智水
洗意地之妄尘能令厚障深遮若暴风之卷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7b 页
危叶繁疑积滞犹赫日之烁轻冰。

大智度
论云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祖师云
一切明中心明为上。

故先德云剖微尘之
经卷则念念果成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
满未悟宗镜焉信斯文所以昔人云遇斯教
者应须自庆其犹溺巨海而遇芳[向-口+┴]坠长空
而乘灵鹤矣。

问诸佛方便教门皆依众生
根起根性不等法乃尘沙云何惟立一心以
为宗镜答此一心法理事圆备为凡圣根本
作迷悟元由诸门竞入众德攸归如起信论
云复次真实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
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
恒究竟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
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
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8a 页
是等过恒沙数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
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问真如
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功德答虽实
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
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以依业识等
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以
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
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
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生见境
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
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
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
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
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
功德相义若心有起见有馀境可分别求则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8b 页
于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
不见有馀法而更可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
非一非异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
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然此
一心非同凡夫妄认缘虑能推之心决定执
在色身之内今遍十方世界皆是妙明真心
如入法界品云华藏世界海中无问若山若
河大地虚空草木丛林尘毛等处无不咸是
一真法界具无边德故先德云心也者冲虚
妙粹炳焕灵明无去无来冥通三际非中非
外朗彻十方不灭不生岂四山之可害离性
离相奚五色之能盲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
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大矣哉万
法资始也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
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9a 页
圆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德用无边皆同
一性性起为相境智历然相得性融身心廓
尔方之海印越彼太虚恢恢焉晃晃焉迥出
思议之表也。

若论一心性起功德无尽无
边岂以有量之心赞无为之德。

问教明一
切万法至理虚玄非有无之證绝自他之性
若无一法自体云何立宗答若不立宗学何
归趣若论自他有无皆是众生识心分别是
对治门从相待有法身自体中实理心岂同
幻有不随幻无楞伽经云佛言大慧譬如非
牛马性牛马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相
古释云马体上不得说牛性是有是无然非
无马自体以譬法身上不得说阴界入性是
有是无然非无法身自相此法空之理超过
有无即法身之性然有趣有向智背天真无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19b 页
得无归情生断灭但有之不用求真规宛尔
无之自然足妙旨焕然则寂尔有归恬然无
间顿超能所不在有无可谓真归能通至道
矣问以心为宗如何是宗通之相答内證自
心第一义理住自觉地入圣智门以此相应
名宗通相此是行时非是解时因解成行行
成解绝则言说道断心行处灭如楞伽经云
佛告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
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
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
光明辉发是名宗通相所以悟心成祖先圣
相传故达摩大师云明佛心宗了无差误行
解相应名之曰祖。

问悟道明宗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云何说其行相答前巳云诸佛方
便不断今时只为因疑故问因问故答此是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0a 页
本师于楞伽会上为十方诸大菩萨来求法
者亲说此二通一宗通二说通宗通为菩萨
说通为童蒙祖佛俯为初机童蒙少垂开示
此约说通只为从他觅法随语生解恐执方
便为真实迷于宗通是以分开二通之义。

当具眼人前若更说示则不得称知时名为
大法师实见月人终不观指亲到家者自息
问程唯證相应不俟言说终不执指为月亦
不离指见月如大涅槃经云善男子如彼众
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
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或作是言色是
佛性何以故如来色者常不断故是说色名
为佛性譬如真金质虽迁变色常不异或时
作钏作盘然其黄色初无改易众生佛性亦
复如是质虽无常而色是常以是故说色为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0b 页
佛性乃至说受想行识等为佛性又有说言
离阴有我我是佛性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
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
六法不离六法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
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善男子有诸
外道虽说有我而实无我众生我者即是五
阴离阴之外更无别我善男子譬如茎叶须
台合为莲华离是之外更无别华又佛言善
男子是诸外道痴如小儿无慧方便不能了
达常与无常苦与乐净不净我无我寿命非
寿命众生非众生实非实有非有于佛法中
取少许分虚妄计有常乐我净而实不知常
乐我净如生盲人不知乳色。

善男子以是
义故我佛法中有真实谛非于外道夫真实
谛者宗镜所归未闻悟时不信解者所有说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1a 页
法及自修行皆成生灭折伏之门不入无生
究竟之道如庵提遮女经云若不见生性虽
因调伏少得安处其不安之相常为对治若
能见生性者虽在不安之处而安相常现前
若不如是知者虽有种种胜辩谈说甚深典
籍而即是生灭心说彼实相密要之言如盲
辩色因他语故说得青黄赤白黑而不能自
见色之正相当知大德空者亦不自得空故
说有空义也故知能了万法无生之性是为
得道。

是以不了唯心之旨未入宗镜之人
向无生中起贪痴之垢于真空内著境界之
缘以为对治成其轮转若能返照心境俱寂
如诸法无行经云若菩萨见贪欲际即是真
际见瞋恚际即是真际见愚痴际即是真际
则能毕灭业障之罪。

不思议佛境界经云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1b 页
尔时世尊复语文殊师利菩萨言童子汝能
了知如来所住平等法否文殊师利菩萨言
世尊我已了知佛言童子何者是如来所住
平等法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一切凡夫起
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云
何一切凡夫起贪瞋痴处是如来所住平等
法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一切凡夫于空无
相无愿法中起贪瞋痴是故一切凡夫起贪
瞋痴处即是如来所住平等法佛言童子空
岂是有法而言于中有贪瞋痴文殊师利菩
萨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贪瞋痴亦是有佛言
童子空云何有贪瞋痴复云何有文殊师利
菩萨言世尊空以言说故有贪瞋痴亦以言
说故有如佛说比丘有无生无起无作无为
非诸行法此无生无起无作无为非诸行法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2a 页
非不有若不有者则于生起作为诸行之法
应无出离以有故言出离耳此亦如是若无
有空则于贪瞋痴无有出离以有故说离贪
等诸烦恼耳中观论偈云从法不生法亦不
生非法从非法不生法及于非法直释偈意
法即是有如色心等非法是无如兔角等若
从法生法如母生子法生非法如人生石女
儿从非法生法如兔角生人从非法生非法
如龟毛生兔角故般若假名论云复有念言
若如来但證无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无边
是故经言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谓
何即无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
无非佛法云何一切皆无所得经云一切法
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耶无生性故若无生
即无性云何名一切法于无性中假言说故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2b 页
一切法无有性者即是众生如来藏性故知
诸法从意成形千途因心有像一念澄寂万
境旷然元同不二之门尽入无生之旨。


无生有二如通心论云一法性无生妙理言
法至虚言性本来自尔名曰无生二缘起无
生夫境由心现故不从他生心藉境起故不
自生心境各异故不共生相因而有故不无
因生亦云一理无生圆成实性本不生故二
事无生缘生之相即无生故止观云虽诸法
不住以无住法住般若中即是入空以无住
法住世谛即是入假以无住法住实相即是
入中此无住慧即是金刚三昧能破盘石沙
砾彻至本际又如释迦牟尼入大寂定金刚
三昧天亲无著论开善广解讵出无生无住
之意若得此意千经万论豁矣无疑此是学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3a 页
观之初章思议之根本释异之妙慧入道之
指归故知一切诸法皆从无生性空而有有
而非有不离俗而常真非有而有不离真而
恒俗则幻有立而无生显空有历然两相泯
而双事存真俗宛尔斯则无生而无不生不
住二边矣如古德颂云无生终不住万像徒
流布若作无生解还被无生固若能知心无
住则无有心既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
身心俱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
冥然玄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
寂无穷同通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
所从去无所至又法无定相真妄由心起尽
同原更无别旨正同宗镜隐则一心无相显
则万法标形不坏前后而同时常居一际而
前后若依此一心无碍之观念念即是华严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3b 页
法界念念即是毗卢遮那法界经云若与如
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御录宗镜大纲卷一

** 音释


(莫本切门上声烦懑)

(居月切音厥)

(生上声目病生翳)
[(ㄇ@(企-止))/弟]
(音题
兔网)。
剞劂
(刻镂刀)

(音集桡名)

(音䲭笑也)

(音颇不可也)
御录宗镜大纲序        两一¶ 第 2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