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a 页 WYG0046-061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七十七
          头等侍卫纳喇性德编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
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广汉张氏曰易者道也夫道也者臣不能告之于
  君父不能告之于子以其不可告之于人故象以
  像之乃所以尽其意也是以易者象也言其无适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b 页 WYG0046-0610b.png
  而非象也谓之象者乃所以象此以告人者欤且
  以八卦论之近取诸身象乾以首象坤以腹而又
  远取诸物象乾以马象坤以牛引而伸之触类而
  推之无适而非象也至于彖则统论卦义如木之
  有材或主一爻所在或言二体相与其终始本末
  兼该具备智者思过半矣至于爻则尽其趋时之
  变所以效天下之动或以阳居阴或以阴居阳或
  以贞吉而征凶或以征吉而贞凶其周流六虚不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a 页 WYG0046-0610c.png
  可为典要此君子动则观其变者虽然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谓之彖则言其象之材而已谓
  之爻则言其象之变而已至于吉凶则悔吝著也
  故悔者有改过之意至于吉则悔之著也吝者有
  文过之意至于凶则吝之著也故悔吝者小疵而
  吉凶则言乎失得至于吉凶乃悔吝之昭著而不
  可掩者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易之为书卦象莫知后先虽圣人观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b 页 WYG0046-0610d.png
  象以设卦卦立而象复见于后故易之为书象而
  已象也者所以像天下之有象者也彖爻皆出于
  卦象已立之后彖所以内明一卦之材爻所以外
  效天下之动爻立然后吉凶生而悔吝著此成易
  之序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动于人情见于风气者有是时必有
  是象易者象也易之有象拟诸其形容而已犹绘
  画之事雕刻之工一毫损益则不相似矣象之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a 页 WYG0046-0611a.png
  又谓之彖者言乎其材也卦有刚柔材也有是时
  有是象必有是材以济之材与时会斯足以成务
  矣然天下之动其微难知有同是一时同处一事
  所当之位有不同焉则趋舍进退殊途矣故曰爻
  者效天下之动也是以卦同爻异趣时之变不得
  而同然所归则若合符节故自伏羲神农黄帝尧
  舜凡六万一千四百有馀岁而行十三卦而已夫
  爻动则有吉凶悔吝吉凶者所以生大业也吉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b 页 WYG0046-0611b.png
  生而悔吝著其动可不慎乎(易/传)
  新安朱氏曰易卦之形理之似也 彖言一卦之
  材 效放也悔吝本微因此而著(并本/义) 问易者
  象也四句莫只是解个象字否曰象是解易字像
  又是解象字材又是解彖字末句意亦然 易者
  象也象也者像也只是髣髴说不可求得太深
  易者象也是总说起言易不过只是阴阳之象下
  云像也材也天下之动也则皆是说那上面象字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a 页 WYG0046-0611c.png
   问易之象似有三样有本画自有之象如奇画
  象阳偶画象阴是也(六十四卦之爻/一爻各是一象)有实取诸物
  之象如乾坤六子以天地雷风之类象之是也有
  只是圣人以意自取那象来明是义者如白马翰
  如载鬼一车之类是也实取诸物之象决不可易
  若圣人姑假是象以明义者当初若别命一象亦
  通得不知是如此否曰圣人自取之象也不见得
  如此而今且只得因象看义若恁地说则成穿凿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b 页 WYG0046-0611d.png
  了 他所以有象底意思不可见却只好就他那
  象上推求道理 前辈也曾说易之取象如诗之
  比兴如此却是虚说恐不然如田有禽须是此爻
  有此象今但不可考耳 尝得郭子和书云其先
  人说不独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谓之象只是卦
  画便是象也说得好 川壅为泽兑为泽泽是
  水不流底坎下一画闭合时便成兑卦便是川
  壅为泽之象 卦中要看得亲切须是兼象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a 页 WYG0046-0612a.png
  但象不传了郑东卿易传专取象如以鼎为鼎革
  为炉小过为飞鸟亦有义理 问卦下之辞为彖
  辞左传以为繇辞何也曰此只是彖辞故孔子曰
  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如元亨利贞乃文王
  所系卦下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此名彖辞彖断
  也陆氏音中语所谓彖之经也大哉乾元以下孔
  子释经之辞亦谓之彖所谓彖之传也爻下之辞
  如潜龙勿用乃周公所系之辞以断一爻之吉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b 页 WYG0046-0612b.png
  也(并语/录) 又曰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从其推之
  有所用非苟为寓言也然两汉诸儒必欲究其所
  从则既滞泥而不通王弼以来直欲推其所用则
  又疏略而无据二者皆失之一偏而不能阙其所
  疑之过也且以一端论之乾之为马坤之为牛说
  卦有明文矣马之为健牛之为顺在物有常理矣
  至于案文责卦若屯之有马而无乾离之有牛而
  无坤乾之六龙则或疑于震坤之牝马则当反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6a 页 WYG0046-0612c.png
  乾是皆有不可晓者是以汉儒求之说卦而不得
  则遂相与创为互体变卦五行纳甲飞伏之法参
  互以求而幸其偶合其说虽详然其不可通者终
  不可通其可通者又皆傅会穿凿而非有自然之
  势惟其一二之适然而无待于巧说者为若可信
  然上无所关于义理之本原下无所资于人事之
  训戒则又何必苦心极力以求于此而欲必得之
  哉故王弼曰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爻苟合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6b 页 WYG0046-0612d.png
  何必坤乃为牛而程子亦曰理无形也故假象以
  显义此其所以破先儒胶固支离之失而开后学
  玩词玩占之方则至矣然观其意又似直以易之
  取象无复有所自来但如诗之比兴孟子之譬喻
  而已如此则是说卦之所作为无所与于易而近
  取诸身远取诸物者亦剩语矣故疑其说亦若有
  未尽者因窃论之以为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来
  而其为说必已具于大卜之官顾今不可复考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7a 页 WYG0046-0613a.png
  姑阙之而直据辞中之象以求象中之意使足以
  为训戒而决吉凶如王氏程子与吾本义之云者
  其亦可矣固不必深求其象之所自来然亦不可
  直谓假设而遽欲忘之也(易象/说)
   右第三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
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
之道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7b 页 WYG0046-0613b.png
 康节先生曰乾奇也阳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
 坤耦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
 震起也一阳起也起动也故天下之动莫如雷坎陷
 也一阳陷于二阴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
 也一阳于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
 阴入二阳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风离丽也一阴离
 于二阳其卦错然成文而华丽也天下之丽莫如火
 故又为附丽之丽兑说也一阴出于外而说于物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8a 页 WYG0046-0613c.png
 天下之说莫如泽(观物/外篇)
 横渠先生曰一其归者君子之道多以御(一作/禦)者小人
 人之理阳遍体众阴众阴共事一阳理也是故二君
 共一民一民事二君上与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
 体二民二民而宗一君上与下皆君子之道也(易/说)
  广汉张氏曰震坎艮皆阳卦也然其画皆一阳而
  二阴巽离兑皆阴卦也然其画皆一阴而二阳此
  其所因者何也三阳之卦皆资乾之一体而成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8b 页 WYG0046-0613d.png
  其数奇以大而奇者为之主也三阴之卦皆资坤
  之一体而成故其数耦以小而耦者为之主也本
  其所得之德所行之行而言之则阳一君而二民
  以大者宜在上也阴二君而一民以小者宜在下
  也大者在上故能进阳而抑阴长君子而卑小人
  是以为君子之道也小者在下则阴进于阳而阳
  退听焉小人乘时射利而君子伏焉是以为小人
  之道也(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9a 页 WYG0046-0614a.png
  白云郭氏曰阳宜其多阳也阴宜其多阴也今则
  反是其故何也阳以奇为主阴以耦为主阴阳德
  行又何也此圣人设问之意也凡阴阳二卦皆以
  阳为君一君而二民者其道顺也顺故为君子二
  君而一民者其道逆也逆则为小人其故其德行
  以是而知也横渠先生曰一其归者君子之道多
  以御者小人之理(易/说)
  汉上朱氏曰凡得乎乾者为阳卦震坎艮是也凡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9b 页 WYG0046-0614b.png
  得乎坤者为阴卦巽离兑是也阳卦以奇为本故
  多阴阴卦以耦为本故多阳本不可二也阴阳二
  卦其德行不同何也阳一君而遍体二民二民共
  事一君一也故为君子之道阴卦一民共事二君
  二君共争一民二也故为小人之道阳贵阴贱昼
  人多福夜人多祸故君子贵夫一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震坎艮为阳卦皆一阳二阴巽离兑
  为阴卦皆一阴二阳凡阳卦皆五画凡阴卦皆四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0a 页 WYG0046-0614c.png
  画君谓阳民谓阴(本/义) 二君一民试教一个民而
  有两个君看是甚模样(语/录)
   右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
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
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
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
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0b 页 WYG0046-0614d.png
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
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康节先生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不精义则不能入
 神不能入神则不能致用也(观物/外篇)
 明道先生曰息训为生者盖息则生矣一事息则一
 事生中无间断硕果不食则便为复也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语/录) 穷神知化化
 之妙者神也(刘绚/师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1a 页 WYG0046-0615a.png
 伊川先生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
 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夫子因咸极论感通之道夫
 以思虑之私心感物所感狭矣天下之理一也涂虽
 殊而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极则一虽物有万殊事
 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者故贞其意则穷天下
 无不感通焉故曰天下何思何虑用其思虑之私心
 岂能无所不感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
 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1b 页 WYG0046-0615b.png
 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
 以往来屈信明感应之理屈则有信信则有屈所谓
 感应也故日月相推而生明寒暑相推而成岁功用
 由是而成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感动也有感必
 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感复
 有应所以不已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
 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
 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前云屈信之理矣复取物以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2a 页 WYG0046-0615c.png
 之尺蠖之行先屈而后信盖不屈则无信信而后有
 屈观尺蠖则知感应之理也龙蛇蛰藏所以存息其
 身而后能奋迅也不蛰则不能奋迅矣动息相感乃
 屈信也君子潜心精微之义入于神妙所以致其用
 也潜心精微积也致用施也积与施乃屈信也利用
 安身以崇德也承上文致用而言利其施用安处其
 身所以崇大其德业也所为合理则事正而身安圣
 人能事尽于此矣故云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2b 页 WYG0046-0615d.png
 知化德之盛也既云过此以往未之或知更以此语
 结之云穷极至神之妙知化育之道德之至盛也无
 加于此矣(易/传) 近取诸身其间阖辟往来见之鼻息
 然不必须假吸复入以为呼气则自然生人气之生
 生于真元天之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
 盛而涸及阴盛而生亦不是将已涸之气却生水自
 然能生往来屈伸者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
 有夜往则便有来天地中如洪炉何物不消铄了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3a 页 WYG0046-0616a.png
 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至精义入神通贯
 只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者如何(并入关/语录)
 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
 见之屈信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信
 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言七日来复其间元
 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
 死有始便有终(尹彦/明编) 易圣人所以立道穷神则无
 易矣(游定/夫录) 问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何也曰此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3b 页 WYG0046-0616b.png
 须是自家体认(一作/玩索)人往往见礼坏乐崩便谓礼乐
 亡然不知礼乐未尝亡也如国家一日存时尚有一
 日之礼乐盖由有上下尊卑之分也除是礼乐亡尽
 然后国家始亡虽盗贼至所谓不道者然亦有礼乐
 盖必有总属必相听顺乃能为盗不然必叛乱无统
 不能一日相聚而为盗也礼乐无处无之学者要须
 识得(刘元承/手编) 释道所见偏非不穷深极微也至穷
 神知化则不得与矣(邹德久/所录)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4a 页 WYG0046-0616c.png
 横渠先生曰正惟存神尔不能利用使不思不勉执
 多以御故憧憧之心劳而德丧矣将陈恬智交养故
 序日月寒暑屈信相感之义也 君子行义以达其
 道精一于义使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如介于石故能
 见几而作天下何思何虑明屈信之变斯尽之矣日
 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神易无方体
 一阴一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屈信相
 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之伪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4b 页 WYG0046-0616d.png
  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
 吾外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成自然非思勉之
 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精义入神养
 之至也 义以经为本经正则精仁以敦化为深化
 行则显义入神动一静也仁敦化静一动也仁敦化
 则无体义入神则无方 何思何虑行其所无事而
 已下文皆是一意行其所无事惟务崇德但妄意有
 意则非行其所无事行其所无事则是意必固我已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5a 页 WYG0046-0617a.png
 绝今天下无穷动静情伪止一屈信而已在我先行
 其所无事则复何事之有日月寒暑之往来尺蠖之
 屈龙蛇之蛰莫非行其所无事是以恶其凿也百虑
 而一致先得此一致之理则何用百虑虑虽百卒归
 乎理而已此章憧憧往来要其有心至于德之盛也
 率本此意咸之九四有应在初思其朋是咸其心也
 不言心而言心之事不能虚以受人乃憧憧而致其
 思咸道失矣憧憧往来心之往来也不能虚以接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5b 页 WYG0046-0617b.png
 而有所系著非行其所无事也精义入神豫而已学
 者求圣人之学以备所行之事今日先撰次来日所
 行必要作事如此若事在一月前则自一月前栽培
 挨排则至是时有备言前定事前定皆在于此积累
 乃能有功天下九经自是行之者也惟豫而已撰次
 豫备乃择义之精若是则何患乎物至事来精义入
 神须从此去豫则事有备备则用利用利则身安凡
 人应物无节则往往自失故要在利用安身益以养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6a 页 WYG0046-0617c.png
 德也若夫穷神知化则是德之盛故云未之或知盖
 大则犹可勉而至大而化则必熟化即达也精义入
 神以致用谓贯穿天下义理有以待之故可推用穷
 神是穷尽其神也入神是仅能入于神也言入如自
 外而入义固有浅深 精义入神要得尽思虑临时
 无疑 精义入神固不待接物然君子何尝不接物
 人则见君子閒坐独处不知君子接物在其中睡虽
 不与物接然睡犹是成熟者 知几其神精义入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6b 页 WYG0046-0617d.png
 皆豫之至也豫者见事于未萌豫即神也精义入神
 利用安身此大人之事大人之事则在思勉力行可
 以扩而至之未之或知以上事是圣人德盛自致非
 思勉可得犹大而化之大则人为可勉也化则待利
 用安身以崇德然后德盛仁熟自然而致也故曰穷
 神知化德之盛也自是别隔为一节义有精粗穷理
 则至于精义若精义尽性则是入神盖为一故神通
 天下为一物在己惟是要精义入神所存能静而不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7a 页 WYG0046-0618a.png
 能动者此则存博学则利用用利则身安身安所以
 崇其德也所应皆善应过则所存者复神 德盛者
 神化可以穷尽故君子崇之(一作穷/理尽性) 化事之变也
  大可为也大而化不可为也在熟而已易谓穷神
 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彊也 形而上者
 得辞几得象矣夫神为不测故缓词不足以尽神化
 为难知故急词不足以体化 易所以明道穷神则
 无易矣 见几则义明动而不括则用利屈信顺理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7b 页 WYG0046-0618b.png
 则身安而德滋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
 哉(正蒙有乃德盛/而自致尔一句)能照物须放心宽快公平以求之
 乃可见道况德性自广大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岂浅心可得(并易/说) 天之为德虚而善应其应非思
 虑聪明可求故谓之神老氏况诸谷以此 大虚者
 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信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无穷
 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虽无
 数其实一而已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信终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8a 页 WYG0046-0618c.png
 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
 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
 信相感而利生焉 无不容然后尽屈信之道至虚
 则无所不信矣君子先所争知几于屈信之感而已
 精义入神交信于不争之地顺莫甚焉利莫大焉
 事豫则立必有教以先之尽教之善必精义以研之
 精义入神然后立斯立动斯和矣 易简理得则知
 几知几然后经可正天下达道五其生民之大经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8b 页 WYG0046-0618d.png
 经正则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要
 莫先焉 天道不穷寒暑已众动不穷屈信已鬼神
 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气有阳阴推行有渐为化
 合一不测为神其在人也知义用利则神化之事备
 矣德盛者穷神则知不足道知化则义不足大矣
 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然后能穷
 神知化 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能穷
 神化所从来德之盛者欤 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9a 页 WYG0046-0619a.png
 也人能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矣不息则命行而化
 可知矣学未至知化非真得也(并正/蒙) 求心之始如
 有所失久思则茫然复失何也夫求心不得其要钻
 研太甚则惑心之要只是欲平旷熟后无心如天简
 易不已今有心以求其虚则是已起一心无由得虚
 切不得令心烦求之太切则反昏惑有心所谓助长
 也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
 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则亦动其心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19b 页 WYG0046-0619b.png
 夫思虑不违是心而已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
 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
 也此交相养之道夫屈者所以求信也勤学所以修
 身也博文所以崇德也惟博文则可以力致人平居
 又不可以全无思虑须是考前言往行观昔人制节
 如此以行其是而已故动焉而无不中理 大中谓
 之皇极盖过则便非善不及亦非善此极善是颜子
 所求也所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高远处又要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0a 页 WYG0046-0619c.png
 求精约处又要至颜子之分必是入神处又未能精
 义处又未至然颜子雅意则直要做圣人学者须是
 学颜子 义集须是博文博文则用利用利即身安
 到身安处却要资养此得精义者脱然在物我之外
 (并经学/理窟)
  龟山杨氏曰易于咸卦初六言咸其拇六二言咸
  其腓九三言咸其股九五言咸其脢上六言咸其
  辅颊舌至于九四一爻由一身观之则心是也独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0b 页 WYG0046-0619d.png
  不言心其说以谓有心以感物则其应必狭矣惟
  无心而待物之感故能无所不应其繇辞曰贞吉
  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夫思皆缘其类而已不
  能周也所谓朋从者以类而应故也故孔子系辞
  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天下何思何虑夫心犹镜也居其所而物自以形
  来则所鉴者广矣若执镜随物以度其形其照几
  何或曰思造形之上极过是非思之所能及故唯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1a 页 WYG0046-0620a.png
  天下之至神则无思也无思所以体道有思所以
  应世此为不知易之义也易所谓无思者以谓无
  所事乎思云耳故其于天下之故感而通之而已
  今而曰不可以有思又曰不能无思此何理哉(荆/州)
  (语/录) 系辞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自
  至神而下盖未能无思也惟无思为足以感通天
  下之故而谓无思土木也可乎此非穷神知化未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1b 页 WYG0046-0620b.png
  足与议也 或问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一而已不
  同者何说荅曰天下殊涂而同归故道有不同者
  涂虽殊其归则同道不同其趋则一也若伯夷伊
  尹之去就则难相为谋矣(并荅胡/德辉问) 夫精义入神
  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乃所以崇德此合内外之
  道也天下之物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为仁
  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
  则精矣(荅胡康/侯书) 已上三条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2a 页 WYG0046-0620c.png
  广汉张氏曰思者索其所欲虑者防其所恶思而
  有所欲虑而有所恶皆生于心之有妄也此咸九
  四所以憧憧于两刚之间有求而往有求而来朋
  从尔思有所系虑不能无心而待物又安知天下
  本同归也而人自殊涂本一致也而人自百虑故
  日月以往来而明生寒暑以往来而岁成尺蠖以
  屈而致信龙蛇以蛰而存身故天地之道日月寒
  暑任气之自运初无思虑也万物之理尺蠖龙蛇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2b 页 WYG0046-0620d.png
  委形之自然初无思虑也是以达乎此理故精义
  入神以致用此能为可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此
  不求其必用也始焉精义入神以致吾身之用及
  夫利用宜乎为用所惑亟于求用矣乃安身以崇
  德此得乎同归一致之理而明乎何思何虑者也
  虽然此特有用之可名也故日月寒暑则运此者
  也尺蠖龙蛇则由此者也精义入神以致用则造
  此而极其自得者也利用安身以崇德则觉此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3a 页 WYG0046-0621a.png
  极其高明者也故过此以往则虽圣人自为不敢
  知焉未之或知者犹书所谓我不敢知是也所以
  穷神知化而造于德之盛焉(易/说)
  上蔡谢氏曰或问太虚无尽心有止安得合一曰
  心有止只为用他若不用则何止吾丈莫己不用
  否曰未到此地除是圣人便不用当初曾发此口
  被伊川一句坏了二十年前曾往见伊川伊川曰
  近日事如何某对曰天下何思何虑伊川曰是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3b 页 WYG0046-0621b.png
  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在问当初发此语时如
  何曰见得这个事经时无他念接物亦应副得去
  问如此却如何被一句转却曰当初终须有不透
  处当初若不得他一句救拔便入禅家去矣伊川
  直是会煅炼得人说了又却道恰好著工夫也(语/录)
  白云郭氏曰自憧憧往来至莫益之十一义皆明
  圣人所以玩易之辞盖将致用于天下以终上篇
  拟议之道也道以用为大故圣人以中庸为至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4a 页 WYG0046-0621c.png
  道之用也自一心之正推而及乎天下自一性之
  尽推而至于尽物皆用也所谓精义入神以致用
  者此也且以咸卦论之则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言
  其志意未定也孔子于此虽论何思何虑而极天
  下往来之理而论之则知爻辞往来二字非徒然
  也是所谓玩辞也且往来理之常也有往必有来
  有来必有往理势之相感然也往而不来来而不
  往理无是也知往来之说则凡憧憧往来相感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4b 页 WYG0046-0621d.png
  定固有理存不必皆从尔思也惟知同归殊涂一
  致百虑则天下何思何虑矣盖朋从尔思者尔所
  感也不从尔思者非尔所感其往来自相感也日
  月寒暑是也有以屈信相感者尺蠖龙蛇是也有
  以精义相感而致用者圣人是也此虽殊涂而同
  归于感也又何必朋从尔思乎故日月往来则明
  生寒暑往来则岁成尺蠖之屈知其必信龙蛇之
  蛰知其必神然则圣人精义入神岂用以寂然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5a 页 WYG0046-0622a.png
  已哉必将致用于天下利用安身岂用以私一己
  而已哉必将崇德而广业是皆往来屈信相感而
  利生出于自然者也夫惟有往来之感故天下之
  有成者在是焉有屈信之感故天下之致利者在
  是焉圣人内明屈信以成已故足以利用安身外
  穷往来以成物故足以穷神知化所以兼日月寒
  暑之成与夫尺蠖龙蛇之利也然非往则不来非
  屈则不信非精义入神则不能致用过此以往皆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5b 页 WYG0046-0622b.png
  非圣人致用之道是以圣人未之或知也盖谓繁
  而见于事物者也若是则穷神之妙知化之极非
  圣人盛德孰能与此观乾之初九潜龙勿用至九
  五而后飞龙在天此所谓屈信相感精义入神以
  致用者也(易/说)
  五峰胡氏曰夫理不穷则物情不尽物情不尽则
  择义不精义不精则用不妙用不妙则不能所居
  而安居不安则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矣故学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6a 页 WYG0046-0622c.png
  以穷极物理为先也(与张钦/夫书)
  汉上朱氏曰咸九四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者劳
  神明以为一也夫思之所及朋则从之思之所不
  及其谁从乎虽憧憧于往来之间其从亦狭矣不
  知天下何思何虑万物即一一即万物同归而有
  殊涂一致而具百虑其一既通万物自应岂思虑
  营营之所至哉且日月寒暑一往一来自异者观
  之两也相推而生明相推而成岁自同者观之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6b 页 WYG0046-0622d.png
  也自往自来其谁使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一屈
  一信默然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不屈则不能信龙
  蛇不蛰则不能存消息循环相待而为用夫致用
  在于精义义则无决择无取舍惟其宜而已精一
  于义则进而入于不可知之神故感而后动其动
  也天其用利矣游乎人间物莫之伤其身安矣利
  用安身日进无疆德不期于崇而自崇矣此吾之
  所知也过此以往则化矣如日月有明容光必照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7a 页 WYG0046-0623a.png
  寒暑相代万物自生日月寒暑所不能知也故曰
  圣人有所不知焉圣人有所不能焉然则所谓化
  者终不可知欤曰穷神之所为则知化矣德盛者
  自至焉道至于此万物与我一也故曰一则神两
  则化穷神则知变化之道(易/传)
  新安朱氏曰此引咸九四爻辞而释之言理本无
  二而殊涂百虑莫非自然何以思虑为哉必思而
  从则所从者亦狭矣 言往来屈信皆感应自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7b 页 WYG0046-0623b.png
  之常理加憧憧焉则入于私矣所以必思而后有
  从也 因言屈信往来之理而又推以言学亦有
  自然之机也精研其义至于入神屈之至也然乃
  所以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无适不安信之
  极也然乃所以为入而崇德之资内外交相养互
  相发也 下学之事尽力于精义利用而交养互
  发之机自不能已自是以上则亦无所用其力矣
  至于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知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8a 页 WYG0046-0623c.png
  往而屈也自致者来而信也是亦感应自然之理
  而已张子曰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
  为神此上四节皆以释咸九四爻义(并本/义) 天下
  何思何虑谓虽万变之纷纭而所以应之各有定
  理不假思虑而知也 天下何思何虑一句便是
  先打破那个思字却说同归殊涂一致百虑又再
  说天下何思何虑谓何用如此憧憧往来而为此
  朋从之思也日月寒暑之往来尺蠖龙蛇之屈信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8b 页 WYG0046-0623d.png
  皆是自然底道理不往则不来不屈则亦不能信
  也今之为学亦只是如此精义入神用力于内乃
  所以致用乎外利用安身求利于外乃所以崇德
  乎内只是如此做将去虽至于穷神知化地位亦
  只是德盛仁熟之所致何思何虑之有 问天下
  同归殊涂一致百虑何不云殊涂而同归百虑而
  一致曰也只一般但他是从上说下自合如此
  乾乾不息者体日往月来寒来暑往者用有体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9a 页 WYG0046-0624a.png
  有用有用则有体不可分先后说 天下何思何
  虑一段此是言自然而然如精义入神自然致用
  利用安身自然崇德 问天下同归而殊涂一章
  言万变虽不同然皆是一理之中所自有底不用
  安排曰此只说得一头尺蠖若不屈则不信得身
  龙蛇若不蛰则不伏得气如何存得身精义入神
  疑与行处不相关然而见得道理通彻乃所以致
  用利用安身亦疑与崇德不相关然而动作得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29b 页 WYG0046-0624b.png
  理则德自崇天下万事万变无不有感通往来之
  理又曰日往则月来一段乃承上文憧憧往来而
  言往来皆人所不能无者但憧憧则不可 或问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伊川说是感应如何曰屈一
  屈便感得那信底信又感得那屈底如呼吸出入
  往来 尺蠖屈便要求信龙蛇蛰便要存身精研
  义理无毫釐丝忽之差入那神妙处这便是要出
  来致用外面用得利而身安乃所以入来自崇已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0a 页 WYG0046-0624c.png
  德致用之用即是利用之用所以横渠云精义入
  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养
  吾内事豫吾内言曾到这里来 且如精义入神
  如何不思那致用底却不必思致用底是事功是
  效验 义至于精则应事接物之间无一非义不
  问小事大事千变万化改头换面出来自家应副
  他如利刃快剑相似迎刃而解件件判作两边去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盖惟如此然后可以应务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0b 页 WYG0046-0624d.png
  未至于此则凡所作为皆出于私意之凿冥行而
  已虽使或中君子不贵也 精义入神正与利用
  安身为对其曰精此义而入于神犹曰利其用以
  安身耳 义者宜而已矣物之有宜有不宜事之
  有可有不可吾心处之知其各有定分而不可易
  所谓义也精义者精诸此而已所谓精云者犹曰
  察之云尔精之之至而入于神则于事物所宜毫
  釐委曲之间无所不悉有不可容言之妙矣此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1a 页 WYG0046-0625a.png
  以致用而用无不利也 利用安身今人循理则
  自然安利不循理则自然不安利 未之或知是
  到这里不可奈何穷神知化虽不从这里面出来
  然也有这个意思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德字
  只是上面崇德之德德盛后便能穷神知化便能
  聪明睿知皆由此出自诚而明相似 穷神知化
  化是逐些子挨将去底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
  节节挨将去便成一年这是化神是一个物事或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1b 页 WYG0046-0625b.png
  在彼或在此当在阴时全体在阴在阳时全体在
  阳都只是这一物两处都在不可测故谓之神
  神化二字程子说得亦不甚明惟是横渠推出来
  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又曰一故神两故
  化注云两在故不测这说得甚分晓(并语/录)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
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
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2a 页 WYG0046-0625c.png
 伊川先生曰二阳不可犯也而犯之以取困是非所
 困而困也名辱其事恶也三在二上固为据之然苟
 谦柔以下之则无害矣乃用刚险以乘之则不安而
 取困如据蒺藜也如是死期将至所安之主可得见
 乎(易/传)
 横渠先生曰此明不能利其用者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易/说)
  广汉张氏曰困人所不免也要在处之有道困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2b 页 WYG0046-0625d.png
  不失其所亨者乃为君子困之六三应于上六而
  上六无情屹然不动有类于石者也下乘于九二
  然九伤已有类于蒺藜者也有应于上将以求名
  今困于石此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也有依于下
  将以安身今据于蒺藜此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也夫在困之时名辱身危有死之理此身不行道
  虽主馈之妻且不可见宜乎凶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当困而困当据而据道之正也非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3a 页 WYG0046-0626a.png
  困非所据失道之正是以名辱身危也太甲所谓
  自作孽不可逭者也妻者至近而易保入宫必可
  见者也非所宜为而为之者终至于不能保其妻
  子尚安能保四海乎此所谓失道者寡助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人孰不欲安其身或困于石而不知
  休据于蒺藜而不知避名既污辱身既危殆日近
  于死亡虽欲安得乎哉妻且不得见也况朋从乎
  (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3b 页 WYG0046-0626b.png
  新安朱氏曰释困六三爻义(本/义) 问非所困而困
  焉名必辱大意谓石不能动底物自是不须去动
  他若只管去用力徒自困耳且以事言有著力不
  得处若只管著力去做少间做不成他人却道自
  家无能便是辱了名或曰若在其位则只得做曰
  自是如此爻意谓不可做底便不可入头去做(语/录)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
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4a 页 WYG0046-0626c.png
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

 伊川先生曰鸷害之物在墉上苟无其器与不待时
 而发则安得获之所以解之之道器也事之当解与
 已解之之道至者时也如是而动故无括结发而无
 不利矣括结谓阻碍圣人于此发明藏器待时之义
 也夫行一身至于天下之事苟无其器与不以时而
 动小则括塞大则丧败自古喜有为而无成功或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4b 页 WYG0046-0626d.png
 覆者皆由是也(易/传)
 横渠先生曰此明能精义以致用者(易/说)
  龟山杨氏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犹之有美
  玉于斯非韫椟而不沽也待贾而已矣若夫求善
  贾而沽则取贱之道圣人不为也(语/解)
  广汉张氏曰解之六三以贪残小人辄居高位有
  隼居高墉之象而上六韬已成之器乘可为之时
  故发强刚毅诛锄强梗如摧枯拉朽动而不括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5a 页 WYG0046-0627a.png
  而有获以解其悖戾之心者亦以成器而动故也
  (易/说)
  白云郭氏曰君子以道存诸已而困于外者在时
  是以藏器于身犹有待也括结也结则有阂凡无
  其道则括非其时则括动而不括然后出而有获
  此章盖语成器而后动动亦必有时焉故也藏器
  于身有其道也高墉之上斯其时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藏可用之器待可为之时动无结碍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5b 页 WYG0046-0627b.png
  出则有获惟乘屈信之理而其用利者能之(易/传)
  新安朱氏曰括结碍也此释解上六爻义(本/义) 公
  用射隼孔子是发出言外意 张钦夫说易谓只
  依孔子系辞说便了如说公用射隼至成器而动
  者也只如此说便了固是如此圣人之意只恁地
  说不得缘在当时只理会得象数故圣人明之以
  理(并语/录)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动不威不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6a 页 WYG0046-0627c.png
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
谓也
 伊川先生曰人有小过校而灭其趾则当惩惧不敢
 进于恶矣故得无咎也系辞云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
 福也言惩之于小与初故得无咎也(易/传)
 横渠先生曰暗于事变者(易/说)
  广汉张氏曰仁义所以责于君子小人不以不仁
  为耻不以不义为畏夫仁义不足责故非利则不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6b 页 WYG0046-0627d.png
  劝非威则不惩也人不知义而所见者利苟不早
  有以惩之则将至于无父无君其祸有不可胜言
  者此噬嗑之初九所以制之于其小屦校灭趾而
  使之不行乃小惩而大诫也使小人知所忌惮不
  敢肆其暴戾是乃小人之福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小人非不知天下之所谓善恶亦非
  不知天下之祸福也盖昧于善恶几微之际故积
  而至于大恶以受天下之大祸者多矣圣人悯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7a 页 WYG0046-0628a.png
  愚而受祸也于是制刑以小惩之惩其小而诫于
  大则终无大恶大祸之虞是岂非小人之福哉此
  所以屦校灭趾于初然后终无咎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小人不耻不仁故不畏不义陷于死
  亡辱及其先耻孰大焉虽愚也而就利避害与人
  同故见利而后劝威之而后惩小惩大诫犹为小
  人之福况真知义乎(易/传)
  新安朱氏曰此释噬嗑初九爻义(本/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7b 页 WYG0046-0628b.png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
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
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伊川先生曰人之聋暗不悟积其罪恶以至于极古
 人制法罪之大者何以校为其无所闻知积成其恶
 故以校而灭其耳诫聪之不明也(易/传)
  广汉张氏曰善之于恶皆曰积善固可欲也然不
  积亦未至于成名恶固可恶也然不积亦未至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8a 页 WYG0046-0628c.png
  灭身奈何小人以小善未足以成名而不为以小
  恶未足以灭身而不去终至恶积而不可掩罪大
  而不可解至于噬嗑上九何校灭耳凶由此观之
  初之屦校灭趾使之不行者岂非小人之福乎(易/说)
  白云郭氏曰善恶之道皆积而至非一朝一夕之
  故积恶不已能无终凶乎明善恶之积知所当为
  知所当去斯谓之君子已夫(易/说)
  汉上朱氏曰精于义者岂一日积哉彼积不善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8b 页 WYG0046-0628d.png
  灭其身者不知小善者大善之积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此释噬嗑上九爻义(本/义)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
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伊川先生曰汉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祸
 败也(易/传)
 横渠先生曰明君子之见几(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9a 页 WYG0046-0629a.png
  广汉张氏曰否之九五休天下之否而天下已向
  于泰通之时也然古之人君在解则必思夙吉在
  既济则必思豫防故人皆乐于安也乃安而不忘
  危人皆知其存也乃存而不忘亡人皆习于治也
  乃治而不忘乱如此则身安而国家可保故曰其
  亡其亡系于苞桑夫审其亡之戒而系之苞桑则
  根本固而不可动摇矣(易/说)
  白云郭氏曰安危存亡治乱盖相代相生之道是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39b 页 WYG0046-0629b.png
  以圣人居安虑危故终无危亡之患(易/说)
  汉上朱氏曰夫身者国家之本存亡治乱之所系
  身虽安矣犹不可恃也故安其位者危保其存者
  亡有其治者乱君子兢兢业业不恃其有故身安
  而国家可保国家保而德崇矣(易/传)
  新安朱氏曰此释否九五爻义(本/义) 问危者以其
  位为可安而不知戒惧故危亡者以其存为可常
  保是以亡乱者是自有其治如有其善之有是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0a 页 WYG0046-0629c.png
  乱曰某旧也如此说看来保字说得较牵强只是
  常有危亡与乱之虑则可以安其位保其存有其
  治(语/录)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伊川先生曰居大臣之位当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
 至于覆败乃不胜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谓赧
 汗也其凶可知系辞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力小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0b 页 WYG0046-0629d.png
 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言不胜其任也蔽于所私德薄
 知小也(易/传)
 横渠先生曰不知利用以安身者(易/说)
  广汉张氏曰古之人方其人君任用之际必自揣
  其才力可以胜其任乎然后膺人君顾托庶几上
  不负其社稷下不负其生灵鼎之九四德薄而位
  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如鼎之折足其形流
  汗而凶也盖不能自揣以胜其所任乎(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1a 页 WYG0046-0630a.png
  白云郭氏曰道之用无施不可自一身至天下其
  用皆一安有不胜之患哉此论不胜其任者盖因
  鼎而言也鼎器也于人才器之象也才器限量不
  同犹若鼎然故有不胜其任之凶君子不器则无
  限量矣故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易/说)
  汉上朱氏曰位欲当德谋欲量知任欲称力三者
  各当其实则用利而身安小人志在于得而已以
  人之国侥倖万一鲜不及祸自古一败涂地杀身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1b 页 WYG0046-0630b.png
  不足以塞其责者本于不知义而已(易/传)
  新安朱氏曰此释鼎九四爻义(本/义)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
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明道先生曰先见则吉可知不见故致凶(朱公掞问/学拾遗)
  介于石理素定也理素定故见几而作何俟终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2a 页 WYG0046-0630c.png
 哉(李吁/所录)
 伊川先生曰夫见事之几微者其神妙矣乎君子上
 交不至于谄下交不至于渎者盖知几也不知几则
 至于过而不已交于上以恭巽故过则为谄交于下
 以和易故过则为渎君子见于几微故不至于过也
 所谓几者始动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见而未著者
 也独言吉者见之于先岂复至有凶也君子明哲见
 事之几微故能其介如石其守既坚则不惑而明见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2b 页 WYG0046-0630d.png
 几而动岂俟终日也断别也其判别可见矣微与彰
 柔与刚相对者也君子见微则知彰矣见柔则知刚
 矣知几如是众所仰也故赞之曰万夫之望(易/传) 见
 几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李吁/师说)
 横渠先生曰人道之用尽于接人而已谄渎召祸理
 势必然故君子俯仰之际直而好义知几莫大焉
 知几者为能以屈为信 几象见而未形也形则涉
 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吉之先见云者顺性命则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3a 页 WYG0046-0631a.png
 先皆吉也 知几其神由经正以贯之则宁用终日
 断可识矣 君子见其几则随有所处不可过也岂
 俟终日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夫几则吉凶皆
 见特言吉者不作则已作则所求乎向吉 豫之六
 二常不动故能得动之微 不终日贞吉言速正则
 吉也六二以阴居阴独无累于四故其介如石虽体
 柔顺以其在中而静何俟终日必知几而正矣常易
 故知险常简故知阻君子见常不动故能得动之微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3b 页 WYG0046-0631b.png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苟见其几则时处置不欲
 过何俟终日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特言吉者事则
 直求须向吉也 观其几者善之几也恶不可谓之
 几如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亦止言吉耳上交不
 谄下交不渎人事不过于上下之交此可尽人道也
 且如孝弟人之本亦可以言几造端乎夫妇亦可以
 言几亲亲而尊贤亦可以为几就亲亲尊贤而求之
 又有几焉又如言不诚其身不悦于亲亦是几处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4a 页 WYG0046-0631c.png
 要入德必始于知几 未尝不得其中故动止为众
 人之表(一无/止字)易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死生止
 是人之终始也学必知几造微知微之显知风之自
 知远之近可以入德由微则遂能知其显由末即至
 于本皆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之道也(并易/说)
  广汉张氏曰豫之六二当天下悦豫之时人皆乐
  通于物而为悦也六二乃介然如石当是时也上
  交于五不为谄谀也下交于初不为亵渎也乃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4b 页 WYG0046-0631d.png
  如石焉其方寸之地渊静而物来能名事至能断
  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故在微而能知彰在柔而能
  知刚宜乎天下万民望之而为标准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人有君子小人之辨者以君子知道
  知道则知几矣小人不知道不知道则不知几矣
  是以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恶积而不可掩罪
  大而不可解皆以其不知几故也且几者动之微
  吉之先见言吉则凶可知君子由几而趣者吉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5a 页 WYG0046-0632a.png
  故此独言吉方豫之时其介如石有无逸之戒居
  上居下无与为豫者是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而
  为知几之君子也且谄渎至微也而鸣豫之凶有
  由谄渎而生者是其所以为几也君子极深研几
  则能尽神故曰知几其神乎知微知彰自微而知
  著也知柔知刚由一而知二也是皆知几之道也
  知几则能成天下之务是有长人之道故为万夫
  之望横渠先生曰常易故知险常简故知阻豫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5b 页 WYG0046-0632b.png
  六二常不动故能得动之微(易/说) 至诚者大则通
  于道小则穷于理天下事物未有能逃于此者是
  以祸福善不善必先知之自君子观之谓之知几
  自众人言之谓之前知易曰知几其神矣乎故此
  论前知则曰至诚如神(中庸/解)
  汉上朱氏曰神难言也精义入神以致用其惟知
  几乎知几其神矣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譬如阳
  生而井温雨降而云出众人不识而君子见之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6a 页 WYG0046-0632c.png
  于行义也不亦有馀裕乎夫安危存亡之几在于
  始交之际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义之与比无
  悔吝藏于其中知几故也是以君子见微已去小
  人遇祸不知见与不见相去远矣进此道者存乎
  介而已确然守正不转如石者乃能见之其心定
  其智明默识而善断故不俟终日也守身如此无
  一朝之患矣知彰易知微难知刚易知柔而刚难
  君子见几故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一龙一蛇或弛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6b 页 WYG0046-0632d.png
  或张唯义是适则万夫望之而取法焉所从者岂
  特其朋从之彼劳思虑者亦末矣(易/传)
  新安朱氏曰此释豫六二爻义汉书吉之之间有
  凶字(本/义) 易曰知几其神乎便是这事难如邦有
  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今有一样人其不
  畏者又言过于直其畏谨者又更不敢说一句话
  此便是不晓得那几若知几则自中节无此病矣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盖上交贵于恭恭则便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7a 页 WYG0046-0633a.png
  近于谄下交贵和和则便近于渎盖恭与谄相近
  和与渎相近只争些子便至于流也 君子上交
  不谄下交不渎下面说几最要看个几字只争些
  子凡事未至而空说道理易见事已至而显然道
  理也易见惟事之方萌而动之微处此最难见或
  问几者动之微何以独于上交下交言之曰上交
  要恭逊才恭逊便不知不觉有个谄底意思在里
  下交不渎亦是如此所谓几者只才觉得近謟近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7b 页 WYG0046-0633b.png
  渎便勿令如此此便是知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
  见者也 几者动之微是欲动未动之间便有善
  恶便须就这处理会若到发出处更怎生奈何得
  所以圣贤说谨独便是要就几微处理会 汉书
  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似说得是几自
  是有善有恶君子见几亦是见得方舍恶从善
  问伊川说见微则知彰矣见柔则知刚矣其说如
  何曰也好看来只作四件事亦自好既知微又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8a 页 WYG0046-0633c.png
  彰既知柔又知刚言其无所不知所以为万民之
  望也(并语/录)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
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伊川先生曰颜子无形显之过夫子谓其庶几乃无
 祗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
 所欲不踰矩是有过也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
 尝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至于悔乃不远复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8b 页 WYG0046-0633d.png
 (易/传) 祗与底同使底至也无至于悔也 大学之道
 在明其明德明德乃止于至善也知既至自然意诚
 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至也知至故未尝复行
 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并朱公掞/问学拾遗) 如颜子地位岂
 有不善所谓不善者只是微有差失才差失便能知
 之知之便更不萌作颜子大率与圣人皆同只这便
 有分别若无则便是圣人曾子三省只是𦂳约束颜
 子便能三月之久到这些地位工夫尤难直是峻绝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9a 页 WYG0046-0634a.png
 又大段著力不得(冯氏/拾遗) 已上三条增
 横渠先生曰盛德之士然后知化如颜子庶乎知化
 也有不善未尝不知已得善者辨善与不善也易有
 不善未尝不知颜子所谓有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
 有迹处便为不善而知之此知几也于圣人则无之
 矣 知德为至当而不忘至之可见吉于微也盖欲
 善不舍则善虽微必知之不诚于善者恶能为有为
 无虽终身由之不知其道乌足与几乎颜子心不违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49b 页 WYG0046-0634b.png
 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其致一也 知不善未尝复行
 不贰过也 孔子称颜子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
 复行其知不善非独知己凡天下不善皆知之不善
 则固未尝复行也又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
 亦是非独自见其过乃见人之过而自讼其殆庶几
 乎言深于知几(并易/说)
  龟山杨氏曰性不可离可离非率性也道无隐微
  之间于独而不慎是可须臾离也故立则见其参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0a 页 WYG0046-0634c.png
  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见此则知所以戒慎恐
  惧矣颜子不远复其进于此乎(中庸/解)
  广汉张氏曰复贵于早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
  知知之未尝复行方其萌于心谋于虑乃改其过
  而不行此近于复之初九所以无祗悔也(易/说)
  五峰胡氏曰儒者之道率性保命与天同功是以
  节事取物不厌不弃必身亲格之以精其知焉夫
  事变万端而物之感人无穷格之之道必立志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0b 页 WYG0046-0634d.png
  定其本而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于事物之表敬行
  乎事物之内而知乃可精目流于形色则知自反
  而以理视耳流于音声则知自反而以理听口流
  于唱和则知自反而以理言身流于行止则知自
  反而以理动有不中理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此颜子所以克己复礼不远复而庶几圣人者也
  及其久也德盛而万物一体仁熟而变通不穷岂
  特不为事物所迷乱而已哉视听言动皆由至理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1a 页 WYG0046-0635a.png
  形色音声唱和行止无非妙用事各付事物各付
  物人我内外贯而为一应物者化在躬者神至此
  则天命在我无事于复而天地之心可一言而尽
  矣(复斋/记)
  屏山刘氏曰学易者必有门户复卦易之门户也
  入室者必自户始学易者必自复始得是者其惟
  颜子乎不远而复称为庶几盖本夫子尝以复礼
  为仁之说告之矣颜子躬行允蹈遂臻其极一己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1b 页 WYG0046-0635b.png
  既克天下归仁复之之功至矣颜子终日如愚论
  语所载惟发二问一为仁一为邦夫子荅之皆极
  天理人事之大者原易之用内焉惟穷理尽性外
  焉惟开物成务颜子尽之虽无诸子之著撰谓之
  通易可也(屏山/集)
  白云郭氏曰颜子亚圣之道未能无过故语称不
  贰过未能无得失故中庸言得一善则拳拳服膺
  而弗失之由此则知庶几于圣人矣故此言其殆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2a 页 WYG0046-0635c.png
  庶几乎(易/说)
  汉上朱氏曰夫智周万物者或暗于自知雄入九
  军者或惮于改过克己为难也颜子有不善未尝
  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孰谓小善为无益而可以弗为小恶为无伤而可
  以弗去乎复者刚反动之卦也善者天地之性而
  人得之性之本也不善非性也习也不远而复者
  修为之功也故曰不善未尝弗知知之未尝复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2b 页 WYG0046-0635d.png
  知之者觉也自性也或曰鲋椒之恶岂习乎曰知
  脩为之功则复其本矣由其习之不已迷而不复
  矣人之生有气之质有性之本刚柔不齐者气也
  性之本则一而已矣故曰天地贞观也日月贞明
  也气岂能变哉(易/传)
  新安朱氏曰殆危也庶几近意言近道也此释复
  初九爻义(本/义) 殆是几乎之意又曰是近又曰是
  危殆者是争些子底意思又曰或以几字为因上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3a 页 WYG0046-0636a.png
  文几字而言但左传与孟子庶几两字都只做近
  字说 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今
  人只知知之未尝复行为难殊不知有不善未尝
  不知是难处今人亦有说道知得这个道理及事
  到面前又却只随私欲做将去前所知者都是忘
  了只为是不曾知 颜子天资好如至清之水纤
  芥必见(并语/录)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3b 页 WYG0046-0636b.png
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伊川先生曰絪缊交密之状天地之气相交而密则
 生万物之化醇醇谓醲厚厚犹精一也男女精气交
 构则化生万物惟精醇专一所以能生也一阴一阳
 岂可二也故三则当损言专致乎一也天地之间当
 损益之明且大者莫过此也(易/传) 道无无对有阴必
 有阳有善必有恶有是必有非无一亦无三故易曰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只是二也 絪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4a 页 WYG0046-0636c.png
 缊阴阳之感(并入关/语录)
 横渠先生曰始陈上下交以尽接人之道卒具男女
 致一之戒而人道毕矣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
 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
 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
 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结为风雨为霜雪万
 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心所以
 万殊者感外物而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缊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4b 页 WYG0046-0636d.png
 二端而已焉 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
 乡一万物之妙者欤(并易/说)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
 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
 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
 象为神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
 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
 美其智不足称也已(正/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5a 页 WYG0046-0637a.png
  广汉张氏曰天下之理惟致一者能得其要用志
  不分乃凝于神苟挟二三之心狐疑之志则安能
  尽诚而进于德乎损之六三所谓三人行则损一
  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能致一者也益之上九莫益
  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不能致一者也窃观天地
  絪缊万物化醇此二气所以致一也男女构精万
  物化生此六子所以致一也 又曰邵子云絪气
  之相因缊气之相温相因以为合相温以为和此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5b 页 WYG0046-0637b.png
  万物之化也醇而已醇者其气也所谓精神生于
  道者也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则生者精也道散而
  有一以至万则万物皆出于一人之所以致一者
  顺性命之理而不以妄易真以复其本而已此损
  之六三言致一也(并易/说)
  兼山郭氏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
  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
  致一也夫然后知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6a 页 WYG0046-0637c.png
  凡以此也(中庸/解)
  白云郭氏曰天地男女之化生皆由致一以交感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以交
  感也损自泰来由乾坤而为艮兑故有天地男女
  之象(易/说)
  汉上朱氏曰天地万物其本一也天地升降其气
  絪缊万物化矣醇而未杂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
  万物刘牧曰乾道自然而成男坤道自然而成女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6b 页 WYG0046-0637d.png
  序卦言万物则男女在其中矣曰万物化醇者言
  其一未始离也天地既生万物万物各有阴阳精
  气相交化生无穷序卦曰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刘
  牧曰咸卦不系之于离坎以离坎而上男女自然
  而生咸卦而下男女偶合而生曰男女曰化生者
  有两则有一也损之六三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
  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致一则殊涂而同归一
  致而百虑矣老氏论天地王侯得一又曰天地相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7a 页 WYG0046-0638a.png
  合而降甘露老氏之所谓得一相合即夫子所谓
  致一也其在卦则六爻相应合而致用是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絪缊交密之状醇谓厚而凝也言气
  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此释损六三爻义(本/义) 天
  地氤氲言气化也男女构精言形化也 致一专
  一也惟专一所以能絪缊若不专一则各自相离
  矣化醇是已化后化生指气化而言草木是也
  致一是专一之义程先生言之详矣天地男女都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7b 页 WYG0046-0638b.png
  是两个方得专一若三个便乱了三人行减了一
  个则是两个便专一一人行得其友成两个便专
  一程先生说初与二三与上四与五皆两相与自
  说得好(初二二阳四五二阴同德/相比三与上应皆两相与) 横渠云艮三
  索而得男乾道之所成兑三索而得女坤道之所
  成所以损有男女构精之义亦有此理(并语/录)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
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8a 页 WYG0046-0638c.png
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
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伊川先生曰君子言动与求皆以其道乃完善也不
 然则取伤而凶矣(易/传)
 横渠先生曰此又终以昧于致用之戒(易/说)
  广汉张氏曰身不安则存诸己未定孰能为人乎
  故安其身而后动可也心不易则是非毁誉怀于
  胸中而与之交战能无惧乎故易其心而后语可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8b 页 WYG0046-0638d.png
  也交不定则好恶异尚而情不通孰肯应乎故定
  其交而后求可也益之上九立心勿恒不能尽此
  所以致凶(易/说)
  白云郭氏曰君子慎于持满之戒脩此三者以保
  其常全盖惧益之极也益道未极则人必与之人
  与之则益日至益道既极则人必莫之与莫之与
  则莫之益也故伤之者必至此固损益常理况立
  心勿恒之人宁无凶乎(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9a 页 WYG0046-0639a.png
  汉上朱氏曰所谓全者合我与人而为一也动而
  与之者安其身而后动也语之而应者平其心而
  后虑也求而与之者定其交而后求也三者得故
  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故曰君子脩此三
  者故全也离而为二物物成敌莫或与之击之者
  至矣故曰立心勿恒凶勿恒者不一之谓也张载
  曰下文当云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天之
  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59b 页 WYG0046-0639b.png
  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考之义或然
  也顺乎天者天助之应乎人者人助之其致一之
  效乎此章以咸因解噬嗑否鼎豫复损益十卦十
  一爻尽其义盖书之于言有不能尽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此释益上九爻义(本/义) 夫子云不学
  诗无以言先儒以为心平气和则能言易系辞曰
  易其心而后语也(荅刘/玶)
   右第五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60a 页 WYG0046-0640a.pn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七十七 第 60b 页 WYG0046-0640b.pn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