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a 页 WYG0046-022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五十六
          头等侍卫纳喇性德编
(艮下/艮上)
 伊川先生曰艮序卦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
 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
 动物无常动之理艮所以次震也艮者止也不曰止
 者艮山之象有安重坚实之意非止义可尽也乾坤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b 页 WYG0046-0224d.png
 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阳居二阴之上阳动而上进之
 物既至于上则止矣阴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为艮
 也然则与畜止之义何异曰畜止者制畜之义力止
 之也艮止者安止之义止其所也(易/传) 看一部华严
 经(一本作/法华)不如看一艮卦(经只言/一止观) 艮卦只明使万
 物各有止止分便定(并语/录)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濂溪先生曰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通/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a 页 WYG0046-0225a.png
 明道先生曰艮其背止于所不见也(刘绚/师训) 人之情
 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自私而用智自私
 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一作/物)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
 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
 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
 子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
 若内外之两忘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
 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与横/渠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b 页 WYG0046-0225b.png
 伊川先生曰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
 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
 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
 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
 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
 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
 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
 之道于止为无咎也(一无也字/ 易传) 艮其背乃止也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a 页 WYG0046-0225c.png
 无欲无思也故可止(陈氏/拾遗)
  兼山郭氏曰艮止也天下之欲无穷而人每患于
  不能止者盖不知无欲之地而止之也止于无欲
  之地所谓艮其背也人之耳目口鼻皆有欲也至
  于背则无欲也内欲不动则外境不入是以行其
  庭不见其人也不获其身止其止矣不见其人止
  于行矣内外兼止故人欲自灭而天理固存孟子
  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艮其背之义乎自一身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b 页 WYG0046-0225d.png
  之庭与四海皆一也圣人举而措之天下谓之事
  业皆行其庭之事也此道可明以理不可穷以辞
  即所谓中庸之道也(艮止/图说)
  白云郭氏曰伊川曰艮与畜止之义何异曰畜止
  者制畜之义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义止其所
  也雍曰艮止之义最为近道而知之行之者鲜且
  天下之欲无穷而人每患于不能止者盖不知无
  欲之地而止之也有欲而止之大畜是也故有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4a 页 WYG0046-0226a.png
  輹豮豕之象伊川所谓力止之者也止于无欲之
  地所谓艮其背也人之有目欲于色者也耳欲于
  声者也口欲于味者也鼻欲于臭者也至于背则
  无见无知故无欲常与物背驰而不相向使欲无
  自而生故得安于止之道一身且不获况外物乎
  内欲不动则外境不入是以行其庭不见其人也
  不获其身忘我也不见其人忘人也忘我者在止
  之止也忘人者在行之止也以止而忘我之止施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4b 页 WYG0046-0226b.png
  之于行施之于人皆一也内外兼止则人欲自灭
  而天理固存是以无咎孟子言养心莫善于寡欲
  与艮其背之义正同(易/说)
  新安朱氏曰艮止也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
  升极上而止也其象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状
  亦止于极而不进之意也其占则必能止于背而
  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见其人乃无咎也盖身动
  物也唯背为止艮其背则止于所当止也止于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5a 页 WYG0046-0226c.png
  当止则不随身而动矣是不有其身也如是则虽
  行于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见其人矣盖艮其背
  而不获其身者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见其人者
  行而止也动静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静焉所以得
  无咎也(本/义) 艮其背不获其身只见个道理不见
  自家行其庭不见其人一似不曾见人一般不获
  其身不得其身也犹言讨自家身已不得(语/录) 艮
  止也背非有见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5b 页 WYG0046-0226d.png
  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而无为一有为之
  之心则非止之道矣(通书/释义)
  东莱吕氏曰艮背之用前说诚过高而未切窃谓
  在学者用之政当操存戒惧实从事于夫子告颜
  子视听言动之目驯致不已然后可造安止之地
  耳 问艮背之指在学者当如何用荅曰艮背之
  义在学者用之莫若止其所有所止则外物之交
  乎前不能汨之故夫子释彖之辞不曰艮其背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6a 页 WYG0046-0227a.png
  曰艮其止其意可见(荅朱/元晦)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
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
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明道先生曰艮其止止其所也八元有善而举之四
 凶有罪而诛之各止其所也释氏只曰止安知止乎
 (刘绚/所录) 艮其止止其所也各止其所父子止于恩君
 臣止于义之谓艮(刘绚/师训) 艮止也止则便生不止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6b 页 WYG0046-0227b.png
 不生艮始终万物(语/录)
 伊川先生曰艮为止止之道唯其时行止动静不以
 时则妄也不失其时则顺理而合义在物为理处物
 为义动静合理义不失其时也乃其道之光明也君
 子所贵乎时仲尼行止久速是也艮体笃实有光明
 之义 艮其止谓止之而止也止之而能止者由止
 得其所也止不得其所则无可止之理夫子曰于止
 知其所止谓当止之所也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7a 页 WYG0046-0227c.png
 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
 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
 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上
 下敌应不相与也以卦才言也上下二体以敌相应
 无相与之义阴阳相应则情通而相与乃以其敌故
 不相与也不相与则相背为(一作/与)艮其背止之义(一/有)
 (同/字)也 是以不获其身至无咎也相背故不获其身
 不见其人是以能止能止则无咎也(并易/传) 圣人只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7b 页 WYG0046-0227d.png
 言止所谓止如人君止于仁人臣止于敬之类是也
 易之艮言止之义曰艮其止止其所也言随其所止
 而止之人多不能止(刘元承/手编) 艮其背止欲于无见
 若欲见于彼而止之所施各异若艮其止止其所也
 止各当其所也圣人所以应万变而不穷(一作/劳)者事
 各止当其所也若鉴在此而物之妍媸自见于彼也
 圣人不与焉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时行对时止而言
 亦止其所也动静不失其时皆止其所也(陈氏/拾遗)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8a 页 WYG0046-0228a.png
 横渠先生曰虽处喧閧亦无害于为学有人于此或
 日月而至焉亦有终日而不至者及其久也去者常
 少若居于家闻婴孩之啼则有不忍之心闻奴婢喧
 戾则有不容之意至于市井纷嚣一不与我事何伤
 于存诚养志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
 人无咎夫入它人之庭不见其人可止也艮其背至
 近于人也然且不见以其上下无应也时止则止时
 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学者必时其动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8b 页 WYG0046-0228b.png
 则其道乃不蔽昧而明白今人从学之久不见进长
 正以莫识动静见它人扰扰非关已事而所脩亦废
 由圣学观之冥冥悠悠以是终身谓之光明可乎(易/说)
  艮一阳为主于两阴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势止也
 易言光明者多艮之象著则明之义也 动静不失
 其时义之极也义极则光明著见唯其时物前定而
 不疚(并正/蒙)
  蓝田吕氏曰艮止而不相交也背之于身五官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9a 页 WYG0046-0228c.png
  用四体之运动皆所不与止其所而与物不相交
  者也止道施于背则一身之运动皆所不与故曰
  艮其背不获其身止其所而与物不相交故行其
  庭不见其人时止则止止不失时所以无咎时行
  而止时止而不止皆失之固止而不止其所则乱
  而失其所矣耳司听目司视火之炎水之润各止
  其用而不可乱也达于父子夫妇长幼君臣尊卑
  贵贱亲疏之分各安其所而不乱此道所以光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9b 页 WYG0046-0228d.png
  也
  龟山杨氏曰艮止也止其所也故系辞曰止万物
  者莫善乎艮又曰成言乎艮艮者万物之所成终
  而成始也止于此矣复出乎震不终止也故艮卦
  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馀杭/语录)
  白云郭氏曰夫止有止之止有行之止其行止之
  间又有时焉盖行止系乎时而不系乎止也止所
  以应行止者也时所以为行止者也是则艮止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0a 页 WYG0046-0229a.png
  止在我而行止之止则在彼矣行止为时则艮止
  为道矣故彖言时止则止又曰艮其止所以兼明
  有二义也且艮之道时方止则止其止时方行则
  行其止行止在时艮止在此在时者不可必在此
  者可必不以在此之可必而易时之不可必则止
  道尽矣是以艮止之中复有行而行止之行复有
  艮之止是所谓行其道者也孔子曰用之则行舍
  之则藏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0b 页 WYG0046-0229b.png
  皆以止道应时也庄子曰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往矣吾将曳尾
  于涂中是为知止不知行有我废时者也欲孰甚
  焉且天下之欲常生于必而无欲生于不必孔子
  所以毋必者止其欲也庄子不知必之可止而欲
  必其生之乐是以失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之义老
  氏有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庄子又曰焚符破玺
  掊斗折衡彼时有之而我绝之欲不在时与物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1a 页 WYG0046-0229c.png
  在我也易在彼之欲而为我之欲其惑甚矣故虽
  艮止之道圣人不能废时老庄氏未之知也动静
  统言之也行止亦动静也动静俱不失时其道至
  矣故光明也道大成则明故中庸曰诚则明其道
  光明则艮道大成矣艮始于止施之于行止又施
  之于行止之时此其所以为大成也止其所者又
  言止无它义知其所而止之耳上下敌应不相与
  者艮之六爻皆敌也敌所以成艮也知敌而相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1b 页 WYG0046-0229d.png
  则为交战之道失艮止之义远矣知敌而不相与
  则与敌背驰情欲自远是以能不获其身不见其
  人无咎也无咎者于道无失其为义大矣(易/说) 艮
  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虽止之道有行而行之时
  复有止焉盖艮以止为主故也艮之止中庸之中
  是或一道(中庸/解)
  汉上朱氏曰以三画卦言之阳止于二阴之上止
  也以重卦言之上下内外各得其止故曰艮止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2a 页 WYG0046-0230a.png
  止非一定之止也行止相为用所以明道也犹寒
  暑之成岁昼夜之成日时焉而已矣艮者震之反
  艮止也静也震动也行也艮直坤之初六可止之
  时也震直大壮之九四可行之时也不可止而止
  犹不可行而行其失道一也是以一动一静震艮
  相反而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矣坎月在东光明
  之时也夫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又曰无可
  无不可者此也彼入而不出往而不反者岂知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2b 页 WYG0046-0230b.png
  之大全哉故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道光明此
  以震艮反复言乎艮也艮之所以能止者止之于
  其所也背止之象韩愈曰艮为背夫动生于欲欲
  生于见背止于其所不见也上下两体爻不相应
  譬则两人震之初九越五而之上一人背而往也
  九四去四而之三一人背而来也五四中爻体艮
  中在门阙之中庭也庭交际之地两人背行于庭
  虽往来于交际之地然背行则不与物交无所见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3a 页 WYG0046-0230c.png
  也且自顾其后不获其身矣安能见人乎不获其
  身忘我也不见其人忘物也所以能各止其止也
  以人伦言之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
  于孝以至万物庶事各有所止古人绣黻于裳两
  已相背其艮之象乎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
  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无咎也上下敌应不相与可止之时故无咎若施
  之于他卦则有咎矣此以震艮相反推明艮其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3b 页 WYG0046-0230d.png
  也在卦气为十月故太玄准之以坚(易/传)
  新安朱氏曰艮止也至其道光明此释卦名艮之
  义则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时故时止而止止也时
  行而行亦止也艮体笃实故又有光明之义大畜
  于艮亦以辉光言之艮其止此释卦辞易背为止
  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以卦体言内外之
  卦阴阳敌应而不相与也不相与则内不见已外
  不见人而无咎矣晁氏曰艮其止当依卦辞作背(本/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4a 页 WYG0046-0231a.png
   艮其背便不获其身不获其身便不见其人行
  其庭对艮其背只是对得轻身是动物不道动都
  是妄然而动斯妄矣不动自无妄 艮其背浑只
  见得道理合当如此入自家一分不得著一些私
  意不得不获其身不干自家事这四句须是说艮
  其背了静时不获其身动时不见其人所以彖辞
  传中说是以不获其身至无咎也周先生所以说
  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这依旧只是就艮其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4b 页 WYG0046-0231b.png
  边说下来不是内不见已外不见人这两卦各自
  是一个物不相偢睬 八纯卦都不相与只是艮
  卦是止尤不相与内不见已是内卦外不见人是
  外卦两卦各自去 伯丰问兼山所得于程门者
  云艮内外皆止是内止天理外止人欲又如门限
  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此意如何先生
  云何故恁地说因论艮其背彖云止其所便是解
  艮其背盖人之四肢皆能运转惟背不动止其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5a 页 WYG0046-0231c.png
  之义也程传解作止于所不见恐未安若是天下
  之事皆止其所已何与焉人亦何与焉此所谓不
  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也又问莫是舜有天下
  而不与之意否曰不相似如所谓百官万务金革
  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其中万变皆在人其实
  无一事是也又曰艮其背静而止也行其庭动而
  止也万物皆止其所只有理而已不获其身不见
  其人也 问伊川艮其背传看来所谓止者正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5b 页 WYG0046-0231d.png
  应事接物之时各得其所也今云止于所不见又
  云不交于物则是无所见无所交方得其所止而
  安若有所见有所交时是全无可止之处矣曰这
  处无所见底意思周先生也恁地说是它偶看这
  一处错了相传如此但看孔子释彖之辞云艮其
  止止其所也盖此一句即是说艮其背人身皆动
  惟背不动这便是所当止处此句伊川却说得好
  若移此处说它脑子便无许多劳攘 伊川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6a 页 WYG0046-0232a.png
  艮其背一段只是非礼勿视听言动则止于所不
  见无欲以乱其心不获其身者盖外既无非礼之
  视听言动则内自不见有私己之欲矣外物不接
  便是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
  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之意 又曰艮其背不
  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易中只是说艮其止止
  其所人之四肢百体皆能动作惟背不能动止于
  背是止得其当止之所明道答横渠定性书举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6b 页 WYG0046-0232b.png
  语是此意伊川说却不同又自是一说不知伊川
  解艮其止止其所也又说得分晓却解艮其背又
  自有异想是照顾不到周先生通书之说却与伊
  川同也 又曰艮其背看伊川说只是那非礼勿
  视听言动今人又说得深少閒恐便走作如释老
  氏之说屏去外物也又因说止于所不见曰非礼
  之事物须是常去防闲他不成道我恁地了便一
  向去事物里面衮 问艮其背不获其身是静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7a 页 WYG0046-0232c.png
  之止行其庭不见其人是动中之止伊川云内欲
  不萌外物不接如是而止乃得其正似只说得静
  中之止否先生曰然此段当分作两截艮其背不
  获其身为静之止行其庭不见其人为动之止总
  说则艮其背是止之时当其所而止耳所以止时
  自不获其身行时自不见其人此三句乃艮其背
  之效验所以彖辞先说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
  与也却云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也又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7b 页 WYG0046-0232d.png
  问止有两义得所止之止则是指义理之极行止
  之止则是就人事所为而言先生曰然时止之止
  止字小得其所止之止止字大此段工夫全在艮
  其背上人多是将行其庭对此句说便不是了行
  其庭是轻说过缘艮其背既尽得了则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矣 问艮之象何以为光明先
  生云定则光明凡人胸次烦扰则愈见昏昧中有
  定止则自然光明庄子所谓宇泰定者天光𤼵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8a 页 WYG0046-0233a.png
  是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只见道理所当止处不
  见自家自已不见害不见利不见痛痒只见道理
  如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皆是见得道理合当
  恁地处置皆不见是张三与是李四 伊川说艮
  其背是止于所不见其意如说闲邪存诚如所谓
  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如所谓奸声乱色不留于聪
  明淫乐慝礼不接于心术此意亦自好但易之本
  意未必是如此伯恭又错会伊川之意谓止于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8b 页 WYG0046-0233b.png
  不见者眼虽见而心不见恐无此理伊川之意却
  不如此 刘公度问老子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
  乱与易传同否荅云老子之意是要得使人不见
  故温公解此一段认得老子本意圣人之治虚其
  心是要得人无思无欲实其腹是要得人充饱弱
  其志是要得人不争强其骨是要得人作劳后人
  解得皆过高了 通书云背非见也亦似伊川说
  止非为也亦不是易本意语录中有云周茂叔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9a 页 WYG0046-0233c.png
  看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下面注云言各止
  其所他这里却看得止字好 外物不接内欲不
  萌之际南轩以为之际二字当除去(今程传已/无之际字)
  又曰欲出于身人才要一件物事便须以身已去
  对副他若无所欲则只恁地平平过便似无此身
  一般又曰伊川解艮其背一段若别做一段看却
  好只是移放易上说便难通须费心力口舌方始
  为说得出又曰上下敌应不相与犹言各不相管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19b 页 WYG0046-0233d.png
  只是各止其所又曰明道曰与其非外而是内不
  若内外之两忘也说得最好便是不获其身行其
  庭不见其人不见有物不见有我只见其所当止
  也如为人君止于仁不知下面道如何只是我当
  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不知上面道如何只是我
  当止于敬只认我所当止也以至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大事小事莫不皆然从伊川之说到不获其
  身处便说不来至行其庭不见其人越难说只做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0a 页 WYG0046-0234a.png
  止其所止更不费力 又曰艮其背不获其身只
  见道理不见自家行其庭不见其人只见道理不
  见是那人艮其背字恐是止字彖中分明解云艮
  其止止其所也伊川易传解止其所也极解得好
   艮卦是个最好底卦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又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皆艮之象也艮居外
  卦者入而皆吉惟蒙卦半吉半凶如贲之上九白
  贲无咎上得志也大畜上九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0b 页 WYG0046-0234b.png
  蛊上九不事王侯志可则也颐上九由颐厉吉大
  有庆也损上九弗损益之大得志也艮卦敦艮之
  吉以厚终也蒙卦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禦寇虽
  小不利然卦爻亦自好盖上九以刚阳居上击去
  蒙蔽只要恰好不可太过太过则于彼有伤而我
  亦失其所以击蒙之道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
  庭不见其人此是说廓然而大公孟子曰所恶于
  智者为其凿也此是说物来而顺应 李守约问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1a 页 WYG0046-0234c.png
  伊川易传艮其背之义曰此说似差了不可晓若
  据夫子说止其所也只是物各有所止之意伊川
  又却于解艮其止止其所也又自说得分明恐上
  面是失点检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行固非止然
  行而不失其理乃所以为止也(并语/录)
  广汉张氏艮斋铭曰艮斋建安魏元履燕居之室
  也在易艮为止止其所也某尝考大学始终之序
  以知止为始得其所止为终而知止则有道矣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1b 页 WYG0046-0234d.png
  与大学其义一也敬为之铭物之感人其端无穷
  人为物诱欲动乎中不能反躬殆灭天理圣昭厥
  猷在知所止天心粹然道义俱全是曰至善万化
  之源人所固存曷自违之求之有道夫何远而四
  端之著我则察之岂惟虑思躬以达之工深力到
  大体可明匪由外铄如春𤼵生知既至矣必由其
  知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事物虽众各循其则其则
  匪它吾性之德动静以时光明笃实艮止之妙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2a 页 WYG0046-0235a.png
  斯为得任重道远时不我留嗟我同志勉哉勿休
  繄我小子惧弗克力咨尔同志以起以掖(南轩/集)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康节先生曰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
 而代之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其位而行之意也(观/物)
 (外/篇)
 伊川先生曰上下皆山故为兼山此而并彼为兼谓
 重复(一作/复)也重艮之象也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2b 页 WYG0046-0235b.png
 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
 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
 及皆出其位也况踰分非据乎(易/传) 艮思不出其位
 乃止其所也(陈氏/拾遗)
 横渠先生曰位所安之分也如素夷狄行乎夷狄素
 患难行乎患难(易/说)
  白云郭氏曰艮之为卦上下皆艮故曰兼山下卦
  内也内为身上卦外也外为人兼内外而统之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3a 页 WYG0046-0235c.png
  以有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之象也止无它义止其
  所而已以君子之位言之则思不出其位者亦止
  其所也位非独爵禄而已所守之分皆位也必曰
  思者未有事之时也未有事之时则无欲矣待其
  有欲而止则非艮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𤼵谓
  之中然则艮之为止其在兹时乎(易/说)
  汉上朱氏曰两山相兼而峙然各止其所焉位者
  所处之分君子据正循分亦各止其所而已周公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3b 页 WYG0046-0235d.png
  之忠大舜之孝皆分当然也横渠曰如素夷狄行
  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也二四坤爻在中而正
  思不出位也夫易言思者皆坤也故太玄以五五
  土为思或曰心火也脾土也心乃有思以为土何
  也曰心火也有所思则系之于土犹悲主肺怒主
  肝悲怒有不由于心者乎故曰心居中而治五官
  (易/传)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4a 页 WYG0046-0236a.png
 伊川先生曰六在最下趾之象趾动之先也艮其趾
 止于动之初也事止于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以柔
 处下当趾之时也行则失其正矣故止乃无咎阴柔
 患其不能常也不能固也故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
 永贞固则不失止(一作/正)之道也 当止而行非正也
 止之于初故未至失正事止于始则易而未至于失
 也(并易/传)
  自云郭氏曰趾初象也凡动之先莫先于趾止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4b 页 WYG0046-0236b.png
  动之先则易而止于既动之后则难止于其先故
  得无咎止于既动之后不能无得失也利永贞者
  利在久于其道而固守之也中庸曰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是不知利永者也又
  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是能利贞者也
  象言未失正者止于未动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
  小畜于复自道言吉复于不远复言元吉艮之初
  六有过于二者而不言吉盖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5a 页 WYG0046-0236c.png
  二卦之复虽与正相近然有失而能止则谓之复
  凡言复皆先失后得复则吉不复则凶吉凶可得
  而言也艮其趾则止于未失得之前吉凶失得皆
  在所止矣是以不言吉也然则艮之无咎岂不足
  于小畜与复之吉哉盖不使累于得失而已故象
  言未失正则止于无失止于无失则未尝有得矣
  然世多以吉为过于无咎是不知吉与无咎自为
  二道论有为则莫善于吉论守道则无咎为大是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5b 页 WYG0046-0236d.png
  以易辞或言吉或言无咎或吉而无咎或凶而无
  咎不可同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初在下体之下动而应足者趾也四
  震为足艮其趾者止其动之初也六居初不正宜
  有咎事止之于初其止早矣未失正也可动而动
  则正矣利永贞者非永止也动而正也正则行止
  一也不能止则亦不能行矣初四相易成巽为长
  永贞也初六阴柔患不能久故戒之以利永贞(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6a 页 WYG0046-0237a.png
  新安朱氏曰以阴柔居艮初为艮趾之象占者如
  之则无咎而又以其阴柔故又戒其利永贞也(本/义)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随未退
听也
 伊川先生曰六二居中得正得止之道者也上无应
 援不获其君矣三居下之上成止之主主乎止者也
 乃刚而失中不得止之宜刚止于上非能降而下求
 二虽有中正之德不能从也二之行止系乎所主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6b 页 WYG0046-0237b.png
 得自由故为腓之象股动则腓随动止在股而不在
 腓也二既不得以中正之道拯救三之不中则必勉
 而随之不能拯而唯随也虽咎不在已然岂其所欲
 哉言不听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士
 之处高位则有拯无随在下位则有当拯有当随有
 拯之不得而后随 所以不拯之而唯随者在上者
 未能下随也退听下从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腓体之随也不能禁其趾而徒止其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7a 页 WYG0046-0237c.png
 腓所未听故心不能快(易/说)
  蓝田吕氏曰六二居趾之上腓之象也腓之行止
  一随于趾不可得而专也二以阴静欲止其腓而
  柔弱随下不能止其趾乃欲止而不得止者也腓
  既主随当退听于趾以为行止则无患矣今不能
  救趾之不止又不听趾之行止此心所以不快如
  孟子所谓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也
  白云郭氏曰腓腨肠也下体之所主也上而股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7b 页 WYG0046-0237d.png
  而足皆随之故为六二之象也六二下卦之主也
  初六九三之所随也六二虽居中得正得止之道
  然以柔用柔才有不足是以不能举其随而其心
  不快也方止之时忘我忘人而六二不拯其随其
  心不快何哉盖六二有为之臣位也君子正心诚
  意之初故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及
  其道之大成施之于天下国家欲天下各安其所
  止盖伊尹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8a 页 WYG0046-0238a.png
  民孟子欲正人心之时而不能极其随者是以其
  心不快也此谓其随失随之义故君子其心不快
  象言未退听谓随者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二动成巽巽为股二艮之柔肤也肤
  在下应股腓也腓膞肠也二不能动三刚而失中
  止之于上不获往应于五艮其腓也九三止矣六
  二亦随而止则所谓其随者随九三也三震二动
  成兑泽雷之象故曰随拯一作抍音承马融曰举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8b 页 WYG0046-0238b.png
  也三震起也三若之五成艮为手有举之象二未
  能使三退处于二而听从于已不能上行一举手
  以济五之柔不抍其随也其随犹言其事当随也
  三坎为耳退处于二退听也易传曰退听下从也
  故曰未退听也二又不能自动应五故其心不快
  二动成兑兑为决其心快也二不能动坎为心病
  不快也六二止于下制于九三之彊而拳拳然不
  忘纳忠于君非中正君子孰能如是乎孟子出吊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9a 页 WYG0046-0238c.png
  王驩辅行之时乎易传曰言不听道不行也故其
  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士之处高位则有拯无随
  在下位则有当拯者有当随者有拯之不得而后
  随者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六二居中得正既止其腓矣三为限
  则腓所随也而过刚不中以止乎上二虽中正而
  体柔弱不能往而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此爻占
  在象中下爻放此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听乎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29b 页 WYG0046-0238d.png
  也(本/义)
  东莱吕氏曰不拯其随之义固由有所制然必可
  随者盖我既尽所以拯之者非未尝拯而遽随也
  又随之一字甚有意味常人于是常争之而不从
  者不得已而为之必有乖戾不平气象非所谓随
  也随者委曲妥帖若己欲为之者但其心不快而
  已无迹见于外也(荅潘/叔度)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0a 页 WYG0046-0239a.png
 伊川先生曰限分隔也谓上下之际三以刚居刚而
 不中为成艮之主决止之极也已在下体之上而隔
 上下之限皆为止义故为艮其限是确乎止而不复
 能进退者也在人身如列其夤夤膂也上下之际也
 列绝其夤则上下不相从属言止于下之坚也止道
 贵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其坚强如此则
 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举
 世莫与宜者则艰蹇忿畏焚挠其中岂有安裕之理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0b 页 WYG0046-0239b.png
 厉薰心谓不安之(一作/其)势薰烁其中(一有/心字)也 谓其
 固止不能进退危惧之虑常薰烁其中心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一身而动止中列危至薰心(易/说)
  蓝田吕氏曰九三当止之时阳刚当位分别名分
  严不可犯物情不安故危薰心
  白云郭氏曰不能止之于初至于三则难矣九三
  用刚有力止之象犹大畜说輹豮豕之道也限所
  以制内外也内欲不生外境不入所谓艮其限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1a 页 WYG0046-0239c.png
  亦犹列身之夤而制其左右也厉薰心者常以危
  亡之忧薰烁其心使不亡也所谓其亡其亡系于
  苞桑者也曰薰者与诗言忧心如薰同意凡此者
  皆以九三之止失于早辩故必极于用力以限止
  之方之初六则甚难矣然艮止之道行无不善是
  以六爻终无凶危特有难易之别也虽然止而言
  厉何也中庸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
  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君子失性之危中庸谓之陷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1b 页 WYG0046-0239d.png
  阱则艮之言厉一道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薰子夏传王弼本同孟喜京房马融
  王肃作熏马王曰熏灼其心虞翻本作阍虞曰艮
  为阍阍守门人坎盗动门故厉阍心古阍作熏字
  又曰马君言熏灼其心未闻易道以坎水熏灼人
  也荀爽曰以熏为勋或误作动盖古本当作动心
  动心二字传者误并作勋字耳再传者又脱其偏
  傍作熏而后来者又加草遂成薰字故荀以熏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2a 页 WYG0046-0240a.png
  勋虞亦曰古阍字作熏字今以象考之宜作动心
  三在上下体之际限也限腰也带之所限三止之
  极止而不动艮其限也夤膂也一作䏖马融曰夹
  脊肉郑氏本作𦟘古之人不动其心者善养吾浩
  然之气而已进退绰然有馀裕故其心不动九三
  知止之止而不知无止之止坚强固止与物睽绝
  无安裕之理譬之一身下体欲静上体动而争之
  则上下不相属列绝其𦟘危厉动其心宜矣坎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2b 页 WYG0046-0240b.png
  心病故曰厉动心观此知孟子之不动心非体易
  者不能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限身上下之际即腰胯也夤膂也止
  于腓则不进而已九三以过刚不中当限之处而
  艮其限则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如列其夤矣危
  厉熏心不安之甚也(本/义)
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伊川先生曰四大臣之位止天下之当止者也以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3a 页 WYG0046-0240c.png
 柔而不遇刚阳之君故不能止物唯自止其身则可
 无咎所以能无咎者以止于正也言止其身无咎则
 见其不能止物施于政则有咎矣在上位而仅能善
 其身无取之甚也 不能为天下之止能止于其身
 而已岂足称大臣之位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止于心故能艮其身咸之九四朋从尔
 思义近之(易/说)
  蓝田吕氏曰六四以阴居阴止乎至静在上体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3b 页 WYG0046-0240d.png
  下任一身之事故曰止诸躬也
  白云郭氏曰以初论四则初为早辨者也然有初
  之艮其趾然后四能艮其身先后之序理亦宜然
  艮其身则一身之内合于自然无不止也是以无
  咎止诸躬者谓能成己而已未能成物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坤为身三坎折之为躬四在大臣之
  位而六五柔中不足于刚健故不能止天下之当
  止惟止其身自止于正故无咎若责以天下则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4a 页 WYG0046-0241a.png
  得无咎夫身有大身万物与我同体者是也六四
  下不能止天下之当止上不能正其君局局然自
  止其身不亦小哉故夫子易身为躬王弼谓自止
  其躬不分全体辅嗣其知之欤易传曰仅能善其
  身岂足称大臣之任乎(易/传)
  新安朱氏曰以阴居阴时止而止故为艮其身之
  象而占得无咎也(本/义)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4b 页 WYG0046-0241b.png
 伊川先生曰五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而
 阴柔之才不足以当此义故止以在上取辅(一有/之字)
 言之(一无/之字)人之所当慎而止者唯言行也五在上故
 以辅言辅言之所由出也艮于(一作/其)辅则不妄出
 而有序也言轻𤼵而无序则有悔止之于辅则(一作/故)
 悔亡也有序中节有次序也辅与颊舌皆言所由出
 而辅在中艮其辅谓止于中也 五之所善者中也
 艮其辅谓止于中也言以得中为正正之于辅使不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5a 页 WYG0046-0241c.png
 失中乃得正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不能施止于心而能止其言故悔可亡
 也(易/说)
  蓝田吕氏曰六五柔得尊位辅之象也中正无邪
  故止其辅而言有序也
  白云郭氏曰六五君位一卦之主盖主天下之止
  者也天下命令之所由出可不慎乎故艮其辅言
  有序而后悔亡也辅颊车也言之所出也有序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5b 页 WYG0046-0241d.png
  节也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有
  序者固如此也是以其悔可亡惟中正之君故能
  慎而止之如此庸主忽其言故天下亦共违之也
  观舜命九官则知艮其辅言有序之道而商纣谓
  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盖有
  间矣岂孔子所谓丧邦之言哉(易/说)
  汉上朱氏曰三至上体颐五动成巽五应二五成
  艮二成兑艮在首下动而上止为辅兑为口舌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6a 页 WYG0046-0242a.png
  之象五巽而出之与二相应荅艮其辅言有序也
  六五不正宜有悔施止道于其辅颊言必中正斯
  可以止天下之动矣是以悔亡(易/传)
  新安朱氏曰六五当辅之处故其象如此而其占
  悔亡也悔谓以阴居阳正字羡文协韵可见(本/义)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伊川先生曰九以刚实居上而又成艮之主在艮之
 终止之至坚笃者也敦笃实也居止之极故不过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6b 页 WYG0046-0242b.png
 为敦人之止难于久终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
 事或废于久人之所同患也(一无/上字)九能敦厚于终止
 道之至善所以吉也六爻之德唯此为吉 天下之
 事唯终守之为难能敦于止有终者也上之吉以其
 能厚于终也(并易/传)
  蓝田吕氏曰上九止之时以刚居上所守不迁敦
  重其所止以终其事也
  白云郭氏曰居止之极止之过中者也过中则疑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7a 页 WYG0046-0243a.png
  于有失矣然慎厥终惟其始者古人之戒有始有
  卒者圣人之事能过于止是厚于终也又安有失
  哉故言敦艮吉(易/说)
  汉上朱氏曰艮为山笃实也动成坤厚也笃实而
  厚敦之象上艮之极止极者有不止焉九以刚居
  上动而必正能厚其终知止于至善之道正故吉
  非笃实之君子能之乎易传曰人之止难于久故
  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事或变于久人之所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五十六 第 37b 页 WYG0046-0243b.png
  患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以阳刚居止之极敦厚于止者也(本/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