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a 页 WYG0045-071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三十六
          头等侍卫纳喇性德编
(巽下/震上)
 伊川先生曰恒序卦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
 之以恒恒久也咸夫妇之道夫妇(一有之/道字)终身不(一/有)
 (可/字)变者也故咸之后受之以恒也咸少男在少女之
 下以男下女是男女交感之义恒长男在长女之上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b 页 WYG0045-0710b.png
 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道也论交感之情则少为
 深切论尊卑之叙则长当谨正故兑艮为咸而震巽
 为恒也男在女上男动于外女顺于内人理之常故
 为恒也又刚上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相应皆
 恒之义也(易/传)
  东莱吕氏曰震以长男在上巽以长女在下故夫
  先妇后男上女下理之常也大抵易合者必易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成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a 页 WYG0045-0711a.png
  小人甘以坏且如闾巷之交其初非不欲常其终
  必变者何哉以其不知久敬之道也凡人之交际
  皆然(易/说)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伊川先生曰恒者常久也恒之道可以亨通恒而能
 亨乃无咎也恒而不可以亨非可恒之道也为有咎
 矣如君子之恒于善可恒之道也小人恒于恶失可
 恒之道也恒所以能亨由贞正也故云利贞夫所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b 页 WYG0045-0711b.png
 恒谓可恒久之道非守一隅而不知变也故利于攸
 往惟其有往故能恒也一定则不能恒矣又常久之
 道何往不利(易/传)
  白云郭氏曰咸恒二卦六爻刚柔皆应而名义不
  同者咸以男下女交感之义也恒男上女下夫夫
  妇妇之常道也交感时焉而已故曰取女吉夫夫
  妇妇可久之道也故曰恒久也其道可久斯无不
  通无不通则无过举内利以固外利以行此其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a 页 WYG0045-0711c.png
  以为恒也王辅嗣曰恒而亨以济三事也后之诸
  儒竟分三事其说不一然恒之卦辞止有二义辅
  嗣误以为三以彖观之恒亨无咎利贞一也久于
  其道之谓也利有攸往一也终则有始之义也久
  于其道天地同也终则有始日月四时同也是孔
  子以为二义也(易/说)
  新安朱氏曰恒常久也为卦震刚在上巽柔在下
  震雷巽风二物相与巽顺震动为巽而动二体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b 页 WYG0045-0711d.png
  爻阴阳相应四者皆理之常故为恒其占为能久
  于其道则亨而无咎然又必利于守贞则乃为得
  所常久之道而利有所往也(本/义)
  东莱吕氏曰无咎利贞利有攸往通乎古今行乎
  天下而后谓之常行于今不可行于古行于家不
  可行于国则不可谓之常通乎古今则不可改矣
  行乎天下则不可违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此闺
  门之常也夏葛冬裘渴饮饥食此一身之常也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4a 页 WYG0045-0712a.png
  曰恒亨无咎利贞者常行之道利在于正使其不
  正虽一朝行之亦不可也为学亦然门户已是议
  论已正常而行之虽终身不可改也所学所行未
  得其正则安可一朝居哉恒而曰利有攸往者如
  书之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一之内自有新新之内
  自有一有终有始本不可谓之一今也以为一者
  是不常中自有常也不善学者以为一定不易而
  已由是至于执而不通利有攸往者乃变通不息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4b 页 WYG0045-0712b.png
  之理也如天地之道寒往暑来不已不息所以为
  天地之常(易/说)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
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
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
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
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伊川先生曰恒者常久之义也 刚上而柔下雷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5a 页 WYG0045-0712c.png
 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卦才有此四者成恒之义也
 刚上而柔下谓乾之初上居于四坤之四下居于初
 刚爻上而柔爻下也二爻易处则成震巽震上巽下
 亦刚上而柔下也刚处上而柔居下乃恒道也雷风
 相与雷震则风发二者相须交助其势故云相与乃
 其常也巽而动下巽顺上震动为以巽而动天地造
 化恒久不已者顺动而已巽而动常久之道也动而
 不顺岂能常也刚柔皆应(一有/恒字)一卦刚柔之爻皆相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5b 页 WYG0045-0712d.png
 应刚柔相应理之常也此四者恒之道也卦所以为
 恒也 恒之道可致亨而无过咎但所恒宜得其正
 失正则非可恒之道也故曰久于其道其道可恒之
 正道也不恒其德与恒于不正皆不能亨而有咎也
  天地之所以不已盖有恒久之道人能恒于可恒
 之道则合天地之理也 天下(一作/地)之理未有不动
 而能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凡天地
 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6a 页 WYG0045-0713a.png
 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易乃常道
 也故云利有攸往明理之如是惧人之泥于常也
 日月得天以下此极言常理日月阴阳之精(一有/二字)
 耳惟其顺天之道往来盈缩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
 顺天理也四时阴阳之气耳往来变化生成万物亦
 以得天故恒久而不已圣人以恒久之道行之有常
 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也观其所恒谓观日月之久
 照四时之久成圣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观此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6b 页 WYG0045-0713b.png
 天地万物之情理可见矣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
 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观书当不以文害辞如云义者出于思
 虑忖度易言天地之大义则天地固无思虑天地之
 情天地之心皆放此(易/说) 日月得天得自然之理也
 非苍苍之形也(正/蒙)
  龟山杨氏曰男下女婚姻之始也男上而女下居
  室之常分也尽其常分而后有可久之道焉卦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7a 页 WYG0045-0713c.png
  所以为恒也中庸曰至诚无息不息则久故惟天
  下之至诚为能久恒久也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
  也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
  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
  文也纯亦不已天之为天文之为文皆原于不已
  故曰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得其所
  以为天故代明不息而能久照四时变化终则有
  始故能有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如文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7b 页 WYG0045-0713d.png
  所以为文是也天人之道一于诚而已矣(易/说) 天
  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者也惟不已故能久圣人久
  于其道亦为不已也故能天下化成(中庸/解) 有恒
  心然后可与为善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
  故善人不可得而见思见有恒者易曰恒久也以
  亡为有终亦必亡而已矣何可久也虚也约也亦
  然故曰难乎有恒矣(语/解)
  兼山郭氏曰刚上而柔下刚柔之常也雷风相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8a 页 WYG0045-0714a.png
  二气之常也刚柔皆应交感之常也恒亨无咎利
  正可久之常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盖言天之
  高明地之博厚悠也久也故能常也日月得天故
  能生明四时变化故能成岁圣人久于其道故为
  忠为文相救而成道也故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和
  者天下之达道如是也然作易者专取配于夫妇
  何也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
  地者此也彼一以动一以静或作之或止之谓曰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8b 页 WYG0045-0714b.png
  我能常何足以语此(易/说)
  白云郭氏曰恒自泰来故伊川以乾之初上居于
  四坤之四下居于初二爻刚上柔下成为震巽盖
  非谓震为刚而巽为柔也若以上下二卦为刚柔
  则易之柔上刚下刚上柔下之卦多矣不当独于
  咸恒言之也是故刚上柔下言初四二爻成震巽
  之始也雷风相与言震巽可久之象也巽而动言
  震巽可久之才也刚柔皆应言六爻可久之道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9a 页 WYG0045-0714c.png
  有是四者是之谓恒恒亨无咎利贞此久于其道
  之所致也虽天地之大不能外此故必恒久不已然
  后为天地利有攸往者恒道无终穷无终穷则往
  无不利犹日月久照四时久成皆终则有始之道
  圣人之道天地恒久不已之道也其所以化成天
  下亦如日月四时是已使有终无始则日月亦不
  能久照变化亦不能久成圣人亦不能化成天下
  矣故彖言所以为恒者四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9b 页 WYG0045-0714d.png
  巽而动刚柔皆应是也又言恒之所以为道者二
  久于其道也终则有始也久于其道虽天地亦如
  之终则有始虽日月四时亦如之此可以见天地
  万物之情矣咸恒六爻之才皆不及疑二卦之义
  非大故孔子于彖皆以天地万物之情终之使后
  世学者不以小道观之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咸以男下女男女交感之情也恒男
  上女下夫妇居室之道也交感之情少则情深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0a 页 WYG0045-0715a.png
  室之道长则分严故取象如此恒常久也卦自泰
  变初九之刚上居四六四之柔下居初刚上而柔
  下上下尊卑各得其序常久之道也故曰刚上而
  柔下此以初六九四言恒也震为雷巽为风雷动
  风行两者相薄相与于无形而交相益者也常久
  之道阙一则息矣故曰雷风相与此以震巽两体
  相应而言恒也巽巽也震动也飘风骤雨天地为
  之不能以长久而况于人乎长久之道非巽而动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0b 页 WYG0045-0715b.png
  不可也故曰巽而动此再以震巽言恒也夫刚上
  柔下而不能相与不可也相与矣不能巽而动不
  可也三者之才具则上下皆应斯足以尽恒之道
  故又曰刚柔皆应此再以六爻相应言恒也且以
  夫妇之道观之尊者上卑者下分严矣不能相与
  则情何由能通相与矣刚或犯义柔不得礼亦岂
  能久巽而动上下内外应而家道成推之以治国
  治天下一道也故曰恒初九之四六四之初宜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1a 页 WYG0045-0715c.png
  咎亨则无咎亨者刚柔相与巽而动其动不穷也
  贞者泰初九也初九以震巽而动是以亨乾天坤
  地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正而已矣故曰恒亨
  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也此再
  以初变四言恒之才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恒非一定而不变也随时变易其恒不动故曰利
  有攸往恒一变井再变蛊复归于恒三卦有震兑
  巽坎离艮之象天地之道始于震终于艮既终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1b 页 WYG0045-0715d.png
  复始于震而恒体不变所以能循环不息终始不
  穷亘古今而常久也故曰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何以知天地之道能久哉观诸日月之行四时之
  运则知之离为日坎为月坎离相易互藏其宅刚
  柔相与不失其正冬行北夏行南朝出于震夕入
  于兑得天之道终则有始也故能久照春震秋兑
  夏离冬坎阴生于姤阳生于复刚柔正也始于立
  春终于大寒终则有始也故变化而能久成圣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2a 页 WYG0045-0716a.png
  以恒致亨始之以贞如日月之明四时之有经故
  天下相说而巽其化乃成天地非恒不成观诸天
  地则万物之情可见矣此以九四一爻极其卦之
  变以推广常久之道也在卦气为七月故太玄准
  之以常永(易/传)
  新安朱氏曰刚柔相应以卦体卦象卦德释卦名
  义或以卦变言刚上柔下之义曰恒自丰来刚上
  居二柔下居初也亦通 恒久而不已也恒固能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2b 页 WYG0045-0716b.png
  亨且无咎矣然必利于正乃为久于其道不正则
  久非其道矣天地之道所以长久亦以正而已矣
   终则有始久于其道终也利有攸往始也动静
  相应循环之理然必静为主也 天地万物之情
  可见极言恒久之道(并本/义) 正便能久天地之
  恒
久而不已这个只是说久 问恒非一定之谓
  一定则不能恒矣曰物理之终始变易所以为恒
  而不穷然所谓不易者亦须有以变通乃能不穷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3a 页 WYG0045-0716c.png
  如君尊臣卑分固不易然上下不交也不得父子
  固是亲亲然所谓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则又有
  变焉惟其如此所以为恒论其体则终是恒然体
  之常所以为用之变用之变乃所以为体之常
  物各有个情有个人在此决定是有那羞恶恻隐
  是非辞逊之情性只是个物事情却多般或起或
  灭然而头面却只一般长长恁地这便是观其所
  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之义乃若其情只去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3b 页 WYG0045-0716d.png
  上面看(并语/录)
  东莱吕氏曰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
  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之一字最难看可以见六
  十四卦之妙非独可以见六十四卦之妙又可以
  见易之全体盖乾坤者易之门也外乾故刚上内
  坤故柔下雷动而风发此相应常久之道故恒云
  巽而动初与四为应二与五为应三与上为应皆
  以刚柔相应而为恒晓此四字则六十四卦皆具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4a 页 WYG0045-0717a.png
  见矣刚上柔下乃尊卑定分之常雷风相与乃
  运用变化之恒巽而动者天地万物未尝不顺理
  而动也刚柔相应天下之理未尝无对也此四者
  乃天地之常经大易之正义也 恒亨无咎利贞
  久于其道也大抵通天下万世常行而无弊者必
  正理也若一时之所尚一人之所行则必不能久
  故恒之亨利于贞亦如汉文帝好黄老至文帝之
  后则黄老之道不行梁武帝好浮屠至武帝之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4b 页 WYG0045-0717b.png
  则浮屠之道不行盖非正道则必不能久天地之
  道常久而不已也不已两字最要玩味天穹然在
  上使其无不已之道则久而必坠地颓然在下使
  其无不已之道则久而必陷惟是有不已之道方
  能久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终则有始如人之一
  身自少至老爪发皮肤未尝须臾不变若说终身
  不变则失其所以为身亦如水若止而不流则日
  涸一日惟其常流不息所以不穷 日月得天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5a 页 WYG0045-0717c.png
  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道而天下
  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此正与
  中庸所谓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
  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之
  理同当玩味所恒二字人但见日月久照四时久
  成圣人久道而不知所以久照所以久成所以化
  成处故所之一字读易者当深体之(并易/说)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5b 页 WYG0045-0717d.png
 伊川先生曰君子观雷风相与成恒之象以常久其
 德自立于大中常久之道不变易其方所也(易/传)
  龟山杨氏曰立不易方乃能常也(易/说)
  蓝田吕氏曰恒居常而可久也通于众处于无过
  守正而不变其道乃可久也非常之道可暂而不
  久者也若夫远而天下久而万世无所往而不利
  惟常道为然雷风虽若非常其所以相与则恒观
  其所恒则天地万物之情亦一雷以动之风以散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6a 页 WYG0045-0718a.png
  之有天地以来其用未尝易君子所立之方理义
  有常亦万世所莫能易
  兼山郭氏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此可以为常矣
  然君子何取于立不易方盖君子敬以直内义以
  方外仁或有蔽焉义则无也故能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始可以为常矣(易/说)
  白云郭氏曰方犹道也君子则立不可易易则不
  可常矣是以颜子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也(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6b 页 WYG0045-0718b.png
  汉上朱氏曰雷风相薄极天下之动也而其正不
  动恒也恒自震三变九三立而不易君子以是处
  天下之至动而立不易方者理之所不可易者也
  巽股为立坤为方动而不易其方其不动者乎(易/传)
  东莱吕氏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以雷言之
  或在南山之阳南山之侧南山之下风或起于南
  海起于北海二者初未见其为常君子于此乃立
  不易方若与雷风之象不相关涉盖立不易方乃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7a 页 WYG0045-0718c.png
  立其所当立之地故也人于立处立犹风雷于起
  处起也且彖曰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象则曰立
  不易方此理虽新新不息然不曾离元来去处一
  步此所谓立不易方也如始乎为士只是在此终
  乎为圣人亦只是在此虽是立不易方又不可久
  非其位此全要人体会(易/说)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伊川先生曰初居下而四为正应柔暗之人能守常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7b 页 WYG0045-0718d.png
 而不能度势四震体而阳性以刚居高志上而不下
 又为二三所隔应初之志异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
 深是知常而不知变也浚深之也浚恒谓求恒之深
 也守常而不度势求望于上之深坚固守此凶之道
 也泥常如此无所往而利矣世之责望故素而至悔
 吝(一作/咎)者皆浚恒者也志既上求之深是不能恒安
 其处者也柔微而不恒安其处亦致凶之道凡卦之
 初终浅与深微与盛之地也在下而求深亦不知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8a 页 WYG0045-0719a.png
 矣 居恒之始而求望于上之深是知常而不知(一/无)
 (知/字)度势之甚也所以凶阴暗不得恒之宜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柔巽在下以应于上持(一作/特)用为常求
 之过深也故人道之交贵乎中礼且久渐而成也(易/说)
  蓝田吕氏曰初六始求可久之道当与时消息而
  以阴居之执一不变涉于刻深取凶之道执一废
  百无往而利
  龟山杨氏曰昏义曰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8b 页 WYG0045-0719b.png
  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也初与四为
  正应而居一卦之初未及敬慎重正而遽亲之是
  始求深也故曰浚恒贞凶浚者治而深之也虽贞
  亦凶矣夫何利之有诗曰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
  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则其始求可知矣(易/说)
   问以匹夫一日而见天子天子问焉尽所怀
  而陈之则事必有窒碍者不尽则为不忠如何曰
  事亦须量深浅孔子曰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9a 页 WYG0045-0719c.png
  已也易之恒曰浚恒凶此恒之初也故当以渐而
  不可以浚浚则凶矣假如问人臣之忠邪其亲信
  者谁欤遽为之辨别是非则有失身之悔君子于
  此但不可以忠为邪以邪为忠语言之间故不无
  委曲也(荆州/语录)
  兼山郭氏曰初六自上下下故曰浚恒恒非可以
  浚求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进道有渐而后可久在恒之初浚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19b 页 WYG0045-0719d.png
  深求非其道也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
  锐者其退速是岂可久之道乎以是为贞则凶矣
  不达退速之道何所利哉(易/说)
  汉上朱氏曰初本泰之六四成巽九出六入有阴
  阳相求之象初入卦底在兑泽之下巽为股股入
  于泽下入之深者也浚之象故曰浚恒四震体躁
  动九阳刚处非其位不能下初不正不量而入始
  与四交求之太深非可久之道故凶夫人道交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0a 页 WYG0045-0720a.png
  贵乎知时而适浅深之宜故孟子三见齐王而不
  言或曰初六不正是以求之不可深曰动而正四
  亦不应虽正亦凶况不正乎浚恒之凶在始求太
  深人未必应情已不堪无所往而可也故曰贞凶
  无攸利(易/传)
  新安朱氏曰初与四为正应理之常也然初居下
  而在初未可以深有所求四震体而阳性上而不
  下又为二三所隔应初之意异乎常矣初之柔暗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0b 页 WYG0045-0720b.png
  不能度势又以阴居巽下为巽之主其性务入故
  深以常理求之浚恒之象也占者如此则虽正亦
  凶而无所利矣(本/义) 叔重说浚恒贞凶恐是不安
  其常而深以常理求人之象程氏所谓守常而不
  能度势之意先生曰固未见其有不安其常之象
  只是欲深以常理求人耳(语/录)
  东莱吕氏曰相应而相亲者此常理也恒之初与
  四时位不同则不可以常理论何者初在下而贱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1a 页 WYG0045-0720c.png
  四在上而贵又有二三间于中当自安分可也初
  六不达夫势利之分区区责人之应已而以常理
  待人四又以尊贵居上而不与之应此其所以凶
  也交游亦然始也相亲相应亦固其常自夫一贵
  一贱之分而势位异矣苟不知势之异劳精神以
  求其应则亦有求深之凶然始字最当玩味大抵
  人情责己轻责人深不知势位之既分而以始交
  之心求之故言始求深也(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1b 页 WYG0045-0720d.png
九二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伊川先生曰在恒之义居得其正则常道也九阳爻
 居阴位非常理也处非其常本当有悔而九二以中
 德而应于五五复居中以中而应中其处与动皆得
 中也是能恒久于中也能恒久(一无/久字)于中则不失正
 矣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未必中也九二以刚中之
 德而应于中德之胜也足以亡其悔矣人能识重轻
 之势则可以言易矣 所以得悔亡者由其能恒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2a 页 WYG0045-0721a.png
 于中也人能恒久于中岂止亡其悔德之善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以阳系阴用以为常不能无悔以其久
 中故免(易/说)
  龟山杨氏曰处非其位宜有悔也然在下卦之中
  以阳居之能久其中也故悔亡(易/说)
  兼山郭氏曰九二不当位悔也久中则可以亡也
  颜氏之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夫何悔之
  有(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2b 页 WYG0045-0721b.png
  白云郭氏曰可久之道无他焉中而已矣过犹不
  及皆非可久也故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九
  二位虽失正非无悔之象能久于中则其悔亡矣
  九二无它辞特曰悔亡盖见止于守常无它事也
  (易/说)
  汉上朱氏曰动而无悔久处而不厌者其唯中乎
  恒久之道也九二动而正其悔亡以正守中能久
  中也能久中则能恒(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3a 页 WYG0045-0721c.png
  新安朱氏曰以阳居阴本当有悔以其久中故得
  亡也(本/义)
  东莱吕氏曰大抵天下事惟得中则可以无悔九
  二以阳居阴非中也何以谓之悔亡盖得形之中
  不若得理之中形之中上下之中也譬如屋之中
  央有定所若理之中则无往而不中也九二以阳
  居阴以中而处于下又应五之中居中而行中虽
  非得形之中而处中应中有理之中所以悔亡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3b 页 WYG0045-0721d.png
  是中也亘古今而不易历万世而无弊然悔亡两
  字尤要看天下事本无致悔之道不须言悔亡亦
  犹本无致咎之道不须言无咎惟二非得形之中
  本自当有悔今也处之而得理之中故复云悔亡
  也大凡道无不常亦无不中在乎处之如何耳象
  曰能久中也中庸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
  能期月守也又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九
  二所以悔亡由久于理之中也观此则见时中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4a 页 WYG0045-0722a.png
  义(易/说)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

 伊川先生曰三阳爻居阳位处得其位是其常处也
 乃志从于上六不惟阴阳相应风复从雷于恒处而
 不处不恒之人也其德不恒则羞辱或承之矣或承
 之谓有时而至也贞吝固守不恒以为恒岂不可羞
 吝乎 人既无恒何所容处当处之地既不能恒处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4b 页 WYG0045-0722b.png
 非其据岂能恒哉是不恒之人无所容处其身也(并/易)
 (传/)
 横渠先生曰进则犯上退则乘刚故动则招悔取辱
 惟常守一德庶几取容故曰不恒其德则无所容也
 (一有虽然贞吝德/则可常也 易说)
  龟山杨氏曰九三处雷风相与之际雷动之风散
  之宜不能安其处也故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或
  者疑之也盖阳得位疑若能常者故称或焉或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5a 页 WYG0045-0722c.png
  不必之辞也(易/说) 人无常心无不为己巫医慎疾
  者所赖尤不可为也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夫
  君子之于易也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
  变而玩其占苟玩其占则不恒其德知其或承之
  羞必矣其为不恒也盖亦不占而已矣(语/解)
  兼山郭氏曰九三刚已过中而巽为不果进退无
  常不恒其德者也诗云岂弟君子民之父母不恒
  其德何所取容邪(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5b 页 WYG0045-0722d.png
  白云郭氏曰人之于德也过中则不恒不恒则日
  入于小人之域是以为机变之巧无所用耻焉虽
  或承之羞亦忍而固守方自以为得计而不知耻
  是可鄙也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盖言
  不能容身于巫医之贱况事君治民之职乎故曰
  无所容也伊川曰或承谓有时而至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九三得其所处宜坚正守恒而巽究
  为躁动而不正可处而不处失恒也故曰不恒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6a 页 WYG0045-0723a.png
  德将进而犯上则上为正将退而乘二则二得中
  虽躁动矣进退何所容乎不得已而复岂真能恒
  哉故曰无所容也三动成离为目三复成巽兑为
  口目动言巽羞之象三动而复二在下承之未尝
  动也三于是始有羞矣故曰或承之羞或疑辞亦
  巽也九三可贞而吝是以及此夫子曰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况九三之处高位乎(易/传)
  新安朱氏曰位虽得正然过刚不中志从于上不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6b 页 WYG0045-0723b.png
  能久于其所故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象或者
  不知其何人之辞承奉也言人皆得奉而进之不
  知其所自来也贞吝者正而不恒为可羞吝申戒
  占者之辞(本/义)
  东莱吕氏曰事有未是则当去之既到是处则当
  守之故有正者必当居其正有其正而不能居则
  失其所以为正矣九三以阳居阳得其正矣不能
  固守而又求于阴乃反更慕上六是己正而不能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7a 页 WYG0045-0723c.png
  居故羞恶或承之虽正而亦吝也象曰无所容也
  学者于此一句要看可以容身之处而不容将何
  所复容其身以九居三本自有容惟其不常故虽
  一身亦无容是舍可容之地而反至无容之地也
  大抵常之道在乎中正而已九二本非正而居中
  所以虽悔而亡九三虽居得正乃舍是而从非舍
  正而从邪故曰无所容也二爻须参看(易/说)
九四田无禽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7b 页 WYG0045-0723d.png
 伊川先生曰以阳居阴处非其位处非其所虽常何
 益人之所为得其道则久而成功不得其道则虽久
 何益故以田为喻言九之居四虽使恒久如田猎而
 无禽兽之获谓徒用力而无功也 处非其位虽久
 何所得乎以田为喻故云安得禽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田以时至则禽或可得处恒非位则功
 无以致故君子降志辱身不可常也(易/说)
  蓝田吕氏曰九四以阳居阴不处于位而远于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8a 页 WYG0045-0724a.png
  者也君子之于天下可以仕则仕可以己则已不
  居所当居不事所可事以是为常卒于无所获而
  已
  兼山郭氏曰九四以不正之刚居不中之地其才
  其时不可以成功者也虽曰恒之时亦久非其位
  者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居可久之地故能成可久之功居非
  其位而望其功是以没世穷年而终不可得也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8b 页 WYG0045-0724b.png
  九四田无禽之谓欤初六以柔求深自用之过者
  也九四刚而不中居非其位不能自用以有获者
  也皆非恒道语之圣人久于其道则失之远矣(易/说)
  汉上朱氏曰九四本泰之初九初往之四二成巽
  巽为鸡二在地上田也二应五则巽禽为五有矣
  九四处非其位待之于上则初不至与初相易则
  巽伏而不见四安得禽哉久处非其位自无得禽
  之理此不知义之所当得而失其所欲者也冒荣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9a 页 WYG0045-0724c.png
  招辱贪得致亡曷若守恒之无患学者亦然学无
  常位亦何所托业哉(易/传)
  新安朱氏曰以阳居阴久非其位故为此象占者
  田无所获而凡事亦不得其所求也(本/义)
  东莱吕氏曰天下之事居得其正虽终身而不可
  舍苟居非其正虽一朝而不可居四以阳居阴处
  非其地是居不正不可一朝居者亦犹田猎必于
  广泽大山乃有所得苟于田野之间求之虽使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29b 页 WYG0045-0724d.png
  良之善御后羿之善射亦终无所得故象言久非
  其位谓以九居四不得其正故也不得其正苟泥
  其常久居而不易终无禽之可获也此一爻学者
  尤宜看如人为学不得正当门户则虽伏几案废
  寝兴劳神弊志亦终无所得而已矣(易/说)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
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伊川先生曰五应于二以阴柔而应阳刚居中而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0a 页 WYG0045-0725a.png
 应又中阴柔之正也故恒久其德则为贞也夫以顺
 从为恒者妇人之道在妇人则为贞故吉若丈夫而
 顺从于人为恒则失其刚阳之正乃凶也五君位而
 不以君道言者如六五之义在丈夫犹凶况(一作/岂)
 君之道乎在他卦六居君位而应刚未为失也在恒
 故不可耳君道岂可以柔顺为恒也 如五之从二
 在妇人则为正而吉妇人以从为正以顺为德当终
 守于从一夫子则以义制者也从妇人之道则为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0b 页 WYG0045-0725b.png
 也(并易/传)
  龟山杨氏曰五以阴柔居中下应九二之刚而不
  失正故恒其德贞然以阴柔居中下应九二以顺
  为正也以顺为正妇道也故妇人吉夫子从妇则
  失制义之道故凶(易/说)
  兼山郭氏曰六五柔而在中位有馀而才不足称
  也能恒其德妇人则吉夫子则凶何哉妇人从一
  而终可也夫子制义从妇之义可乎君子立不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1a 页 WYG0045-0725c.png
  方常而有变之义者也是以伯夷圣之清孟子谓
  之隘宋伯姬守礼而不去孔子取其恭于此可见
  也六五有震兑二体故有妇人夫子之义(易/说)
  汉上朱氏曰坤顺也六五顺九二之刚坤德之恒
  也恒其德则正以顺为正者妇人之德坤于乾为
  妇恒其德贞在妇人则吉正故吉也阳奇一也阴
  耦二也阳始之阴终之六五从九二终吉孰甚焉
  从一而终也故曰妇无再嫁之文六五一爻于巽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1b 页 WYG0045-0725d.png
  为夫于乾为子又有兑金刻制之象去其不正而
  从正制义者也妇人嫁则从夫夫死从子适宜而
  已父令君命有所不从从妇则凶之道故曰从妇
  凶也易传曰五君位也而不以君言者盖如五之
  义在夫子犹凶况人君乎君道尤不可以柔顺为
  恒故也它卦六居君位而应刚则未为失矣(易/传)
  新安朱氏曰以柔中而应刚中常久不易正而固
  矣然乃妇人之道非夫子之宜也故其象占如此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2a 页 WYG0045-0726a.png
  (本/义) 问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德指六谓常其
  柔顺之德固贞矣然此妇人之道非夫子之义盖
  妇人从一而终以顺为正夫子则制义者也若从
  妇道则凶先生曰固是如此然须看得象占分明
  六五有恒其德贞之象占者若妇人则吉夫子则
  凶大抵看易须是晓得象占分明所谓吉凶者非
  爻之能吉凶爻有此象而占者视其德而有吉凶
  耳且如此爻不是既为妇人又为夫子只是有恒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2b 页 WYG0045-0726b.png
  其德贞之象而以占者之德为吉凶耳又如恒亨
  恒固能亨而无咎然必占者能久于其道方亨而
  无咎又如九三不恒其德非是九三能不恒其德
  乃九三有此象耳占者遇此虽正亦吝若占者能
  恒其德则无羞吝(语/录)
  东莱吕氏曰乾健也天以刚为德五居尊位所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宜发强刚毅以为
  尚今反以柔居上虽使常永贞固然在妇人则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3a 页 WYG0045-0726c.png
  盖妇人之道专在于柔顺居闺门之内当常守其
  柔顺之德而不变今六五以君之尊反以妇人之
  德柔懦巽弱而不变又安足以济事故在夫子则
  凶(易/说)
上六振恒凶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伊川先生曰六居恒之极在震之终恒极则不常震
 终则动极以阴居上非其安处又阴柔不能坚固其
 守皆不常之义也故为振恒以振为恒也振者动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3b 页 WYG0045-0726d.png
 速也如振衣如振书抖擞运动之意在上而其动无
 节以此为恒其凶宜矣 居上之道必有恒德乃能
 有功若躁动不常岂能有所成乎居上而不恒其凶
 甚矣象又言其不能有所成立故曰大无功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卦例于上爻多处之以贵而无位高而
 无民至恒又不可以此处但见其不常在上故大无
 功也易道灼然义理分明自存乎卦惟要人玩之乃
 得(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4a 页 WYG0045-0727a.png
  蓝田吕氏曰上六居恒之终持守欲固以柔居上
  下应于三三亦不恒莫知所守当震之极动摇无
  止失守无功凶其宜也
  龟山杨氏曰震之极也上六以阴柔居动之极非
  安于常者也虽动而不息无功矣故振恒凶振者
  动之极也(易/说)
  兼山郭氏曰上六居震之极以动为常穷而不知
  变者也庸无失乎(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4b 页 WYG0045-0727b.png
  白云郭氏曰先人曰上六居震之极以动为常穷
  而不知变者也是以言其得失则凶语其道则终
  无功矣(易/说)
  汉上朱氏曰上六处震动之极以动为恒不能久
  其德故震奋妄动如风振林木不安乎上而求有
  功上六九三正应也妄动则下不应谁与之成功
  上三相易兑为毁折大无功也大无功则凶成得
  臣诸葛恪是已(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5a 页 WYG0045-0727c.png
  新安朱氏曰振者动之速也上六居恒之极处震
  之终恒极则不常震终则过动又阴柔不能固守
  居上非其所安故有振恒之象而其占则凶也(本/义)
  东莱吕氏曰胶固纯一故谓之常振动躁扰非常
  也上六以阴柔居上不能守常而振动是以不常
  为常所以凶也大抵立天下之功必悠久胶固然
  后能成若振动躁扰暂作易辍安能成功故曰大
  无功也(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三十六 第 35b 页 WYG0045-0727d.pn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