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045-031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十六
          头等侍卫纳喇性德编
(坤下/乾上)
 伊川先生曰否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
 之以否夫物理往来通泰之极则必否否所以次泰
 也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阴阳和畅则为泰天处
 上地处下是天地隔绝不相交通所以为否也(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045-0312b.png
  兼山郭氏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君子得以
  为君子小人不肯为小人君子则事事诎身而行
  道者有之矣小人则事事至于诎道而信身亦敢
  为也况乎天地不交否非惟敢诎道而信身又将
  恶直丑正协比谗言以陷人者多矣诗云为鬼为
  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是也故孔子称
  商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然有贵戚之卿异姓之卿方其自靖人自献于先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045-0312c.png
  王固有不可去之者而俭德辟难发于早辩与疏
  且远者言也孟子曰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
  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故醴酒不设穆生去
  之曰国人将钳我于都市若必见否之已然而后
  避之不亦晚乎(易/说)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伊川先生曰天地交而万物生于中然后三才备人
 为最灵故为万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045-0312d.png
 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谓非人
 道也消长阖辟相因而不息泰极则复否终则倾无
 常而不变之理人道岂能无也既否则泰矣 夫上
 下交通刚柔和会君子之道也否则反是是故不利
 君子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往小来阳往而阴
 来也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故为否也(并易/传)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
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045-0313a.png
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伊川先生曰夫天地之气不交则万物无生成之理
 上下之义不交则天下无邦国之道建邦国所以为
 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从命上下相交所以
 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无邦国之道也阴柔在
 内阳刚在外君子往居于外小人来处于内小人道
 长君子道消之时也(易/传) 嘉仲问否之匪人曰泰之
 时天地交泰而万物生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人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045-0313b.png
 也至否之时天地不交万物不生无人道矣故曰否
 之匪人(唐棣/所编)
 横渠先生曰盖言上下不交便天下无邦有邦而与
 无邦同以不成国体也在天下他国皆无道只一邦
 治亦不可言天下无道须是都不治然后是天下无
 道也于否之时则天下无邦也古之人一邦不治别
 之一邦直至天下皆无邦可之则止有隐耳无道而
 隐则惟是有朋友之乐而已子欲居九夷未敢必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045-0313c.png
 下之无邦或夷狄有道于今海上之国尽有仁厚之
 治者(易/说)
  蓝田吕氏曰否闭塞而不交也否之匪人不利君
  子贞言否闭之世非其人者恶直丑正不利乎君
  子之守正上下不交则君臣异体不可以为国
  广平游氏曰比之匪人言所比非其人也否之匪
  人言致否之因也君臣上下在朝者非其人则将
  引天下之叨懫奸回萃于朝此所以致否也群小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045-0313d.png
  在上而众邪逞故不利君子贞当是时非有大人
  之质则处否而未必亨非有大人之才(一有/则字)不足
  以休否伊尹五就桀而当时群小不能害焉非体
  道忘我孰足以与此以颜子之贤游于人间世仲
  尼犹以心斋告之则为君子类者处否之时正当
  全身远害而已 有国家(一无/家字)之道君臣而已传
  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盖惟君子在朝然后君臣
  各得其道上下合志而天下之情通此国之所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045-0314a.png
  立也如君不君臣不臣则天下无邦矣犹之父不
  父子不子则无家矣无邦者其道亡也(并易/说)
  龟山杨氏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贞也唯君
  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岂小人之利乎(易/说)
  兼山郭氏曰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古语曰天
  人合发万变定机乃知天人之道率与时会故曰
  否之匪人也尧之命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
  以命禹二者天之革命也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045-0314b.png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亦天之革命也然则一则
  为揖逊一则为干戈是之谓天人之合也故否之
  匪人举其大者言之耳是以天地不交在时则否
  塞而成冬在道则不通而成否生生之道绝凡泰
  之所宜举与此相反矣易之辞举天地为万物言
  也举上下为人道言也至于天下无邦人道绝矣
  (易/说)
  白云郭氏曰否闭也塞也天地闭塞而不通人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045-0314c.png
  何从而立乎故否之时非人道也人道配天地而
  言圣人之道是也圣人之道绝故曰否是知城复
  于隍亦有未绝者存为否之始而未否也不利君
  子贞者非不利于固守己道盖不利于固禄位也
  故象言不可荣以禄而初六言君子贞吉亨也大
  往小来皆反泰之道也天下所以为邦者以有君
  臣父子人伦之道上下不交则人伦之道绝谓之
  无邦可也此之谓匪人矣匪人犹曰无道也(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045-0314d.png
  汉上朱氏曰天地相交是生万物其卦为泰人于
  其中为天地万物之主观之人则天地相交万物
  咸备故三偶在上三奇在下鼻口居天地之中交
  泰也天地当交而否之匪人道也圣人位乎两间
  以立人道否之则人道绝矣故曰否之匪人泰初
  三四上得位二五以正相易正者众君子多也否
  初三四上不正二五独正正者少不正者众小人
  多也泰多君子否多小人岂天降之才有殊哉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045-0315a.png
  时君子消小人长自中人以下化之为不正虽有
  君子寡徒少偶难乎免于衰世于是有善人载尸
  哲人之愚括囊无咎无誉故曰不利君子贞大者
  自内而往小者自外而来乾坤不交震反成艮艮
  者万物之终也故曰万物不通也坤在上为邦在
  下为邑治天下之道自庶人达于大夫大夫达于
  诸侯诸侯达于天子上下不交坤反于下则民困
  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败而政不修虽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045-0315b.png
  邦国内外塞矣故曰天下无邦也以气言之内阴
  而外阳乾阖而坤也以形言之内柔而外刚气反
  而死也一阴自姤长而为遁为否小人之道日长
  君子之道日消其祸至于空国而无君子极坤疑
  乾君臣相伤故圣人于此终言之(易/传)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伊川先生曰天地不相交通故为否否塞之时君子
 道消当观否塞之象而以俭损之德避免祸难不可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045-0315c.png
 荣居禄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时君子居显荣之地
 祸患必及其身故宜晦处穷约也(易/传)
  龟山杨氏曰方小人不利君子贞之时惟约己自
  晦乃可以避难也(易/说) 当俭德辟难之时而荣以
  禄非枉道从之其可得乎是足耻也(语/解)
  兼山郭氏曰礼曰岁凶年榖不登君膳不祭肺马
  不食榖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
  不乐其杀礼也如此况俭德辟难之时乎孔子曰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045-0315d.png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况
  否之时荣以禄乎(易/说)
  白云郭氏曰先人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君
  子得以为君子小人不肯为小人君子则事事屈
  身而行道者有之小人事事屈道而信身无不为
  也况否之时小人非惟屈道信身又将恶直丑正
  协比谗言以害君子者多矣诗云为鬼为蜮则不
  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是也孔子称商有三仁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045-0316a.png
  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方其自靖
  人自献于先王固有不可去之者而俭德辟难发
  于早辩与疏且远者言也孟子曰我无官守我无
  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馀裕哉故醴酒
  不设穆生去之曰国人将钳我于都市若必见否
  之已然而后避之不亦晚乎雍曰礼言岁凶年榖
  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榖驰道不除祭事不县
  凶年尚杀礼如此况否之时乎此君子所以俭德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045-0316b.png
  辟难不可荣以禄也以无难言之邦无道榖为耻
  况有难之时乎故直曰不可也太公伯夷之避纣
  是也夫君子小人之际患亦多乎君子虽未尝有
  意于害小人而小人尝忍于害君子何哉盖方泰
  之时君子汇进以小人乱邦必不容于其间不过
  远而勿用也小人得志则以君子为害己者必欲
  穷其陷害务快私忿诛绝之而后已为之君子者
  可不避哉汉之党锢虽有以致之在党人未为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045-0316c.png
  罪然小人忍于诛戮一至是耶(易/说)
  汉上朱氏曰天地不交上下否塞也泰坤吝啬俭
  也兑泽险难也震蕃鲜荣也否反泰乃有君子当
  天地不交之时以俭德辟难不食而遁去虽有厚
  禄不可荣之之象(易/传)
  新安朱氏曰收敛其德不形于外以辟小人之难
  人不得以禄位荣之(本/义)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045-0316d.png
 伊川先生曰泰与否皆取茅为象者以群阳群阴同
 在下有牵连之象也泰之时则以同征为吉否之时
 则以同贞为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为否之义复以
 初六否而在下为君子之道易随时取义变动无常
 否之时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阴上皆有应在否隔
 之时隔绝不相通故无应义初六能与其类贞固其
 节则处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当否而能进者小人
 也君子则伸道免祸而已君子进退未尝不与其类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045-0317a.png
 同也 爻以六自守于下明君子处下(一作/否)之道象
 复推明以尽君子之心君子固守其节以处下者非
 乐于不进独善也以其道方否不可进故安之耳心
 固未尝不在天下也其志常在得君而进以康济天
 下故曰志在君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柔顺处下居否以静者也能以类正吉
 而必亨不事苟合志在得主者欤(易/说)
  蓝田吕氏曰否闭之世上虽不交乎下下不可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045-0317b.png
  不系乎上以柔居下臣之分也上下不交共以听
  命有死靡他臣之正也引类守正以保其身时虽
  不泰其道亨矣故天下有道以道徇身天下无道
  以身徇道困而不失其所亨其亨由是也
  龟山杨氏曰泰之三阳否之三阴皆有应于上故
  皆有拔茅连茹之象居否之初虽上下不交而否
  犹未极也世虽否矣君子盖未尝一日忘天下而
  志不在君也上有悔祸愿治之诚心则亦如是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045-0317c.png
  连茹而出矣孔子当衰周之际佛肸以中牟叛召
  之犹欲往焉夫岂为利哉志在君故也然而卒不
  往者要之不失正而已孟子千里而见王是其欲
  也不遇故去岂其所欲哉然犹三宿而后出昼又
  曰予岂舍王哉则其志可知矣此圣贤所以处否
  之道而吉亨也(易/说)
  兼山郭氏曰初六先大夫有言居庙堂则忧其民
  处江湖则忧其君盖泰言志在外否言志在君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045-0317d.png
  意也或引考槃之诗误矣(易/说)
  白云郭氏曰先人曰先大夫有言曰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盖泰言志在外
  否言志在君之意也雍曰君子当否之时有止无
  进固守且吉而道不废于自亨也亨如颜氏之乐
  是也卦象以内为小人而爻以初为君子伊川所
  谓随时取义变动无常也志在君者君子俭德辟
  难岂忘君者哉如伊尹乐尧舜之道其爱君至矣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045-0318a.png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故荷蓧之徒圣人无取
  焉(易/说)
  汉上朱氏曰初六自下引九四以退有艮巽九四
  应初巽成震艮为手拔也巽为白震为蕃鲜上柔
  下刚而洁白者茅也茹九四之刚也三阳同类以
  其汇也四应初正也能与其类退而守正得处否
  之吉身虽退伏其道亨矣五为君四近君志中也
  屈伸进退相为用也君子之退以小人得志故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045-0318b.png
  于下以俟其复未尝一日忘君也君子所以屈而
  能伸退而能进此否所以为泰之本欤故曰拔茅
  贞吉志在君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三阴在下当否之时小人连类而进
  之象而初之恶则未形也故戒其贞则吉而亨盖
  能如是则变而为君子矣小人而变为君子则能
  以爱君为念而不计其私矣(本/义) 问初六拔茅茹
  以其汇贞吉亨盖三阴在下各以类进然恶未形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045-0318c.png
  故戒其能正则吉而亨盖能正则变为君子矣程
  易作君子在下说云当否之时君子在下以正自
  守如何先生曰程氏亦作君子之象说某觉得牵
  强不是此意(语/录)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伊川先生曰六二其质则阴柔其居则中正以阴柔
 小人而言则方否于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顺乎上以
 求济其否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当否则以道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045-0318d.png
 自处岂肯枉己屈道承顺于上唯自守其否而已身
 之否乃其道之亨也或曰上下不交何所承乎曰正
 则否矣小人顺上之心未尝无也 大人于否之时
 守其正节不杂乱于小人之群类身虽否而道之亨
 也故曰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之否也不云君子
 而云大人能如是则(一无/则字)其道大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处二阴之间上顺下容众不可异故其
 道否乃亨(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045-0319a.png
  蓝田吕氏曰六二上承下包柔顺且中小人所以
  自容也大人居之迹同而志异故与小人群而不
  乱然秉柔中之德以道自处虽否不失其所亨
  广平游氏曰否之六二下乘初六上承六三二阴
  皆小人之象二不包初则小人畜忿而陷我矣不
  承三则小人依势而藉我矣故曰包承小人吉此
  言君子(一作/善士)之居中守正者全身远害当如是也
  若夫至中至正之大人则不然体道虚己以游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045-0319b.png
  间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一无/人字)并立而使人化
  盖尝入兽不乱群矣况于人群乎故能处否而亨
  也若伊尹五就桀而群凶不能以害之是也杨子
  以不离其群为圣人盖知不乱群之说也(易/说)
  龟山杨氏曰上下不交而小人道长极矣故包承
  之吉若子见南子是也其为言曰予所否者天厌
  之则其见南子也是岂得已哉此大人处否而亨
  之道也然非居中履正则坚白不足而磨涅之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045-0319c.png
  磷缁必矣又何吉之有夫居否之时扬己矜众以
  自暴白昭昭如揭日月而行则其能不乱群矣乎
  夫如是鲜不及矣此东汉之君子所以俱陷于党
  锢也惟陈寔独免其庶几乎(易/说)
  兼山郭氏曰六二柔顺中正然以阴居下当否之
  时故有包有承有大人小人之象大人否亨非能
  亨否也处否而亨者也于此而不乱群非大人孰
  能为之(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045-0319d.png
  白云郭氏曰大人与天地合德其于含容固有馀
  矣然六二之包承则异于是盖枉己屈道以承媚
  于人小人固能之非大人之事也故大人否亨否
  者身之否而道则亨矣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
  也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大人之不
  能包承也如此不乱群者如鹰鹯鸟雀必不可同
  群伯夷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是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五包二二承之包承也顺以承上小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045-0320a.png
  人之正也六二在否之时得位在内小人也故曰
  小人吉九五中正在外包小人而容之虽包小人
  而亦不乱于小人之群坤为乱三阴小人群也包
  则和不乱群则不流此大人处否而亨欤不曰君
  子者处否而亨非大人不能若同流合污则否而
  已焉得亨天地相函阴阳相包否六二六三姤九
  三皆以阳包阴大者宜包小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阴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顺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045-0320b.png
  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故占者小人如是则吉
  大人则当安守其否而后道亨盖不可以彼包承
  于我而自失其守也言不乱于小人之群(本/义) 又
  曰包承也是包得许多承顺厎意思 问横渠先
  生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盖自大极一判而
  来便已如是了曰论其极是如此然小人亦具此
  理只是他自反悖了君子治之不过即其固有者
  以正之而已易中亦有时而为小人谋如包承小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045-0320c.png
  人吉大人否亨言小人当否之时能包承君子则
  吉但此虽为小人谋乃所以为君子谋也(并语/录)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伊川先生曰三以阴柔不中不正而居否又切近于
 上非能守道安命穷斯滥矣极小人之情状者也其
 所包畜谋虑邪滥无所不至可羞耻也 阴柔居否
 而不中不正所为可羞者处不当故也处不当位所
 为不以道也(并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045-0320d.png
 横渠先生曰处否而进履非其位非知耻者也(易/说)
  广平游氏曰六三在下体之上位寖显矣而当否
  之世不能去又以阴柔处之是可羞也世之寡廉
  鲜耻苟贱之士处显位以播恶于众而自不(一作/不自)
  知其丑者多矣六三与中正刚明者为邻则见闻
  所渐亦知其可羞矣惟以资质阴柔不能行其所
  知至于忍耻而冒处故谓之包羞(易/说)
  龟山杨氏曰六三居非中正位不当也故包其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045-0321a.png
  若子路愠见是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三居下体之上过中思变之时也泰
  之九三能艰贞以守之故无咎否之六三不能变
  以有为而辅休否之君尸禄素餐所谓包羞者也
  孔子曰邦无道榖耻也其六三之谓欤书言沈潜
  刚克六三包羞无刚也无刚而处三五同功之位
  故曰位不当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六三得时进而处上九四辞尊退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045-0321b.png
  于下见六三则包容之而六三始有处不当位之
  羞何以知其羞乎体巽而自动是以知其羞也管
  仲谓齐侯恭而气下言则徐见臣有惭色是也六
  二六三小人之致否者也君子与之力争则否结
  而不解矣自古君子不忍于小人以及祸害者常
  多故易为君子谋必包容之使下者知所承上者
  知所愧庶几有泰之渐也三四相易巽成离离为
  目羞愧之象也与恒九五或承之羞同(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045-0321c.png
  新安朱氏曰以阴居阳而不中正小人志于伤善
  而未能也故为包羞之象然以其未发故无凶咎
  之戒(本/义)
  东莱吕氏曰否六三曰包羞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人无有不善所以包蓄邪滥至可羞耻者岂其本
  真也特所处之位不当而已位之一字当详玩(己/丑)
  (课/程)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045-0321d.png
 伊川先生曰四以阳刚健体居近君之位是有济否
 之才而得高位者也足以辅上济否然当君道方否
 之时处逼近之地所恶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动
 必出于君命威柄一归于上则无咎而其志行矣能
 使事皆出于君命则可以济时之否其畴类皆附离
 其福祉离丽也君子道行则与其类同进以济天下
 之否畴离祉也小人之进亦以其类同也 有君命
 则得无咎乃可以济否其志得行也(并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045-0322a.png
 横渠先生曰居否之世以阳处阴有应于下故虽有
 所命无咎也(易/说)
  蓝田吕氏曰上下不交命不行矣九四以阳居阴
  虽否之时独有下交之志可以有命于下下必从
  之志行而无咎也畴谁也当否之时上下既不交
  则四与初亦不相应四有下交之志于下三阴无
  所偏系孰为应者必受其福故曰畴离祉
  龟山杨氏曰九四以乾健之才上承九五刚健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045-0322b.png
  正之君有可致之资居得致之位庶乎其可为也
  然否之为否以上下不交故也非上承下比一德
  以相与而能反否而有为无是道也四虽有可致
  之资而处上下不交之时未必相与也故曰有命
  无咎畴离祉命谓君命也有命而后可以济时之
  否而畴类皆离祉也东汉之衰嬖倖持权内小人
  而外君子至是而否极矣窦武何进倚元舅之亲
  招集天下名儒硕德共起而图之宜若可为也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045-0322c.png
  而命不出于其君而下不应故与其畴类俱至于
  陷祸职此之由也后之处否者可不监之哉(易/说)
  白云郭氏曰九四以刚健之才居近君之位可以
  辅其君以休否者也然臣道无成有终而已必君
  命之斯无过举矣故有是臣有是命又非特无过
  而已其畴类亦将附丽而获福也汤之命见于汤
  誓也又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则有命无咎之人
  伊尹是也武王之命见于泰誓也又曰予小子既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045-0322d.png
  获仁人以遏乱略则有命无咎之人太公之徒是
  也汤誓曰予其大赉汝周书曰大赉于四海岂非
  畴离祉之谓欤呜呼商周之民非伊吕则无休否
  之祉伊吕非汤武之命将老死于莘渭间尚何志
  行之有哉(易/说)
  汉上朱氏曰九四否道已革故于此言济否之道
  四为朝廷五为君巽为命畴类也祉福也九四刚
  而履位有济否之才而近君能下君命于朝廷五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045-0323a.png
  锡以六二之祉福则阳德亨矣否可以济矣人谁
  咎之哉四应初三应上君子之类附丽其祉以进
  九四之志行乎下矣五锡二成离离丽也志者中
  也荀谞谓志行乎群阴也易传曰君道方否据逼
  近之地所恶在居功取忌若动必出于君命威福
  一归于上则无咎而其志行矣(易/传)
  新安朱氏曰否过中矣将济之时也九四以阳居
  阴不极其刚故其占为有命无咎而畴类三阳皆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045-0323b.png
  获其福也命谓天命(本/义) 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
  祉这里是吉凶未判须是有命方得无咎故须得
  一个幸会方能转祸为福否本是阴长之卦九五
  休否上九倾否又自大故好盖阴之与阳自是不
  可相无者今以四时寒暑而论若无阴阳亦做事
  不成但以善恶及君子小人而论圣人直是要去
  尽了恶去尽了小人盖亦抑阴进阳之义某于坤
  卦曾略发此意今有一样人议论君子小人相对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045-0323c.png
  小人不可大故去他若要尽去他则反激其祸且
  如舜汤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所谓去小人非必
  尽灭其类只是君子道盛小人自化虽有些小无
  状处亦不敢发出来岂必剿灭之乎 问九四有
  命无咎畴离祉三阴已过而阳得亨则否过中而
  将济之时与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相类先
  生曰泰九三时已有小人便是可畏如此故艰贞
  则无咎否下三爻君子尚畏它至九四即不畏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045-0323d.png
  矣故有有命畴离祉之象占也 否九四虽是阳
  爻犹未离乎否体只缘他是阳故可以有为然须
  有命方做得又曰有命是有个机会方可以做占
  者便须是有个筑著磕著时节方做得事成方无
  咎 拔茅茹贞吉亨这是吉凶未判时若能于此
  改变时小人便会做君子君子小人只是个正不
  正初六是那小人欲为恶而未发露之时到六二
  包承则已是打破头面了然尚自承顺那君子未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045-0324a.png
  肯十分做小人在到六三便全做小人了所以包
  许多羞耻大凡小人做了罪恶心下也自不稳当
  此便是包羞之说 又曰包羞是有意伤害而未
  能之意他六二尚自包承到六三已是要害君子
  然做事不得所以包许多羞耻 又曰龟山以包
  承小人为一句言否之世当包承那小人如此却
  不成句龟山之意盖欲解说他从蔡京父子之失
  (并语/录)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045-0324b.png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
位正当也
 伊川先生曰五以阳刚中正之德居尊(一作/君)位故能
 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大人当位能以其道休
 息天下之否以循致于泰犹未离于否也故有其亡
 之戒否既休息渐将反(一作/及)泰不可便为安肆当深
 虑远戒常虞否之复来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系于苞
 桑谓为安固之道如维系于苞桑也桑之为物其根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045-0324c.png
 深固苞谓丛生者其固尤甚圣人之戒深矣汉王允
 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祸败也系辞曰危者安
 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
 安而国家可保也 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
 故能休(一有/息字)天下之否是以吉也无其位则虽有其
 道将何为乎故圣人之位谓之大宝(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以亡为惧故能休其否 苞桑从下丛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045-0324d.png
 生之桑丛生则其根牢书云厥草惟包如竹丛芦苇
 之类河朔之桑多从根斩条取叶其生丛然(并易/说)
  蓝田吕氏曰上下之志虽欲相交而上下之分不
  可乱也故君尊臣卑礼无与抗若否道然乃否之
  美者也天尊在上地卑处下九五居尊得位君臣
  之位正当在大人则吉非大人则骄亢者也君君
  臣臣尊卑明辨所以防微杜渐安固基本故曰其
  亡系于苞桑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045-0325a.png
  龟山杨氏曰九五刚健中正有休否之才而履尊
  位大人之吉也否方休矣而安其位而忘其危保
  其存而忘其亡有其治而忘其乱则三者随至矣
  故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言不忘亡则存乃可保
  也苞桑丛生也系于苞桑言存之固也唐之穆宗
  承章武恢复之馀而萧侁遽献太平销兵之策而
  河朔乱失此之谓也(易/说)
  兼山郭氏曰庄子曰休休焉则平易矣故休休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045-0325b.png
  优游平易之意方否之将穷大者既往而九五犹
  得尊位大中以临其下可以休否者也然否犹未
  倾三阴汇进敢安而忘危治而忘乱虽优游平易
  之意可存而恐惧怵惕之心未怠也夫然后知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九五以刚中之才而居尊位为休否
  之主汤武是也商书徯予后后来其苏 此汤之
  休否也周书曰一戎衣天下大定此武王之休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045-0325c.png
  也汤武休否大人吉也其亡其亡存不忘亡也系
  于苞桑则为悠久无疆之道也圣人之意盖亦深
  矣汤之书曰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仲虺又为
  之诰曰慎厥终惟其始此汤其亡苞桑之义也武
  王之书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
  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召公又训于王曰为山九
  仞功亏一篑此武王其亡苞桑之义也位正当者
  有其德而有其位也易于否称大人而泰不言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045-0325d.png
  则知泰之九二否之九五皆得乾二五大人之道
  可互见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休息也九四否道已革九五息否之
  时二五相易阴息乎五故曰休否言九五之动也
  大人居尊位正也中正而健德当乎位也位者圣人之
  大宝虽有其德无其位不可也有其位无其时不可也
  息天下之否者其唯有其位有其德又有其时乎
  故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言九五之不动也然未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045-0326a.png
  离乎否也故又戒之九五不动不能与二相易则
  安其位者也保其存者也有其治者也安其位者
  必危保其存者必亡有其治者必乱故曰其亡其
  亡此又因九五不动以明戒也苞桑其叶丛生者
  也巽为木上玄下黄三阳积美而根于坤土其坤
  深固苞桑也巽为绳系也维也虑其危亡且乱当
  系之维之使其根深固以防否之复故曰系于苞
  桑如是则大人吉非位正德当能无凶乎易传曰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045-0326b.png
  汉之王允唐之李德裕不知此所以致祸败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阳刚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时之否大
  人之事也故此爻之占大人遇之则吉然人当戒
  惧如系辞传所云也(本/义) 问九五其亡其亡系于
  苞桑如何先生曰有戒惧危亡之心则便有苞桑
  系固之象盖能戒惧危亡则如系于苞桑坚固不
  拔矣如此说则象占乃有收杀非是其亡其亡而
  又系于苞桑也 九五以阳刚得位可以休息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045-0326c.png
  下之否然须常存得危亡之心方有苞桑之固不
  知圣人于否泰只管说包字是如何必是于象上
  如何取其义今晓他不得只得说个坚固之义(并/语)
  (录/)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伊川先生曰上九否之终也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
 则否否极则泰上九否既极矣故否道倾覆而变也
 先极否也后倾喜也否倾则泰矣后喜也 否终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045-0326d.png
 必倾岂有长否之理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为
 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而后能也故否之上九
 则能倾否屯之上六则不能变屯也(并易/传)
  蓝田吕氏曰上九高极必颠故曰倾否否极必通
  故先否后喜
  龟山杨氏曰上九处否之极先否也否终而倾后
  喜也否泰之往复理之必至又何可长也然居否
  之终苟无刚健之才则欲倾否亦难矣上九有刚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045-0327a.png
  健之才者也与屯之上六不能亨屯异矣(易/说)
  白云郭氏曰志行于四否休于五上九之倾宜矣
  满而倾覆自然之理也且处泰而泰则终否处否
  而否则终泰先否者乃所以为后喜之道故曰何
  可长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上九否之终天运极矣人情厌矣君
  子动于上六三应于下否毁兑成如决积水而倾
  之莫之能禦也始也否塞先否也终也倾否后喜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045-0327b.png
  也兑为说阴阳得位为喜巽为长理极必反否终
  则倾何可长也易传曰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
  刚阳之才故否之上九则能倾否屯之上六不能
  变屯(易/传)
  五峰胡氏曰否终则倾言否之不可长久也
  新安朱氏曰以阳刚居否极能倾时之否者也其
  占为先否后喜(本/义) 九四则否已过中上三爻是
  说君子言君子有天命而无咎大抵易为君子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045-0327c.png
  且如否内三爻是小人得志时然不大会做得事
  初则如此二又如此三虽做得些个也不济事到
  四则圣人便说他那君子得时否渐次反泰底道
  理五之苞桑系辞中说得条畅尽之矣上九之倾
  否到这里便倾了否做泰(语/录)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045-0327d.pn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