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a 页 WYG0045-019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头等侍卫纳喇性德编
(坎下/乾上)
 伊川先生曰讼序卦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人之
 所需者饮食既有所须争讼所由起也讼所以次需
 也为卦乾上坎下以二象言之天阳上行水性就下
 其行相违所以成讼也以二体言之上刚下险刚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b 页 WYG0045-0198b.png
 相接能无讼乎又人内险阻而外刚强所以讼也(易/传)
  东莱吕氏曰讼传既有所须争所由起无所须则
  无争(己丑/课程)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伊川先生曰讼之道必有其孚实中无其实乃是诬
 妄凶之道也卦之中实为有孚之象讼者与人争辩
 而待决于人虽有孚亦须窒塞未通不窒则已明无
 讼矣事既未辩吉凶未可必也故有畏惕中吉得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a 页 WYG0045-0198c.png
 则吉也终凶终极其事则凶也○讼者求辩其曲直
 也故利见于大人大人则能以其刚明中正决所讼
 也讼非和平之事当择安地而处不可陷于危险故
 不利涉大川也(并易/传)
  白云郭氏曰需讼一体也相亲而需则为需相违
  而讼则为讼性情之异耳然性情之异而有孚则
  同者亲而无孚需之妄也讼而无孚讼之妄也窒
  者塞其源而不流也惕者谨其事而知惧也得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b 页 WYG0045-0198d.png
  中则吉成其终则凶知此则知讼之为道矣非特
  讼者为然听讼亦如之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
  用不犯于有司窒之也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惕
  之也吕刑曰简孚有众又曰狱成而孚输而孚有
  孚也故乃明于刑之中中吉也舜典之疑惟轻吕
  刑之疑有赦不成其终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讼反需者也需四之五刚往而得位
  二阴避之故曰亨讼三之二刚来而失位二阴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a 页 WYG0045-0199a.png
  之故曰窒需有孚而亨于外故物需之讼有孚而
  窒于内故已讼之(丛/说)
  五峰胡氏曰韩冯翊之讼萧赵广汉之讼魏皆中
  无孚实不知畏惕过而失中道者也故终极其事
  皆至于凶左雄周举中吉也王浑王浚(易外/传)
  新安朱氏曰讼争辩也上乾下坎乾刚坎险上刚
  以制其下下险以伺其上又为内险而外健又为
  己险而彼健皆讼之道也九二中实上无应与又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b 页 WYG0045-0199b.png
  为加忧且于卦变自遁而来为刚来居二而当下
  卦之中有有孚而见窒能惧而得中之象上九过
  刚居讼之极有终极其讼之象九五刚健中正以
  居尊位有大人之象以刚乘险以实履陷有不利
  涉大川之象故戒占者必有争辩之事而随其所
  处为吉凶也(本/义)○不利涉大川是上面三画阳载
  不起压了这船重○问讼卦大指因言大凡卦辞
  取义不一如讼有孚窒惕中吉盖取九二中实坎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4a 页 WYG0045-0199c.png
  为加忧之象(中实为有孚坎陷为窒坎为加忧为/惕九二居下卦之中故曰有信而见)
  (窒能惧而/得中也)终凶盖取上九终极于讼之象利见大
  人盖取九五刚健中正居尊之象不利涉大川又
  取以刚乘险以实履陷之象此取义不一也然亦
  有不必如此取者此特其一例也先生曰卦辞如
  此辞极齐整盖所取诸爻义皆与爻中本辞协亦
  有虽取爻义而与爻本辞不同者此为不齐整处
  也(并语/录)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4b 页 WYG0045-0199d.png
  东莱吕氏曰凡讼之道当以诚实为先诚实则利
  见大人事不实则不利见大人而利见昏迷之人
  矣虽诚实而不利涉大川恃其实而讼则讼极而
  陷溺其身矣(易/说)○众人之言讼以胜为吉易之言
  讼以中为吉不中则虽胜亦凶也(纪/闻)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
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
大川入于渊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5a 页 WYG0045-0200a.png
 濂溪先生曰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
 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
 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
 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苟
 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
 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呜呼天下至
 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通/书)
 伊川先生曰讼之为卦上刚下险险而又健也又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5b 页 WYG0045-0200b.png
 险健相接内险外健皆所以为讼也若健而不险不
 生讼也险而不健不能讼也险而又健是以讼也○
 讼之道固如是又据卦才而言九二以刚自外来而
 成讼则二乃讼之主也以刚处中中实之象故为有
 孚处讼之时虽有孚信亦必艰阻窒塞而有惕惧不
 窒则不成讼矣又居险陷之中亦为窒塞惕惧之义
 二以阳刚自外来而得中为以刚来讼而不过之义
 是以吉也卦有更取成卦之由为义者此是也卦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6a 页 WYG0045-0200c.png
 不取成卦之由则更不言所变之爻也据卦辞二乃
 善也而爻中不见其善盖卦辞取其有孚得中而言
 乃善也爻则以自下讼上为义所取不同也○讼非
 善事不得已也安可终极其事极意于其事则凶矣
 故曰不可成也成谓穷尽其事也○讼者求辩其是
 非也辩之当乃中正也故利见大人以所尚者中正
 也听者非其人则或不得其中正也中正大人九五
 是也○与人讼者必处其身于安平之地若蹈危险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6b 页 WYG0045-0200d.png
 则陷其身矣乃入于深渊也卦中有中正险陷之象
 (并易/传)
  蓝田吕氏曰讼两以曲直争也险而健其势必争
  此所以讼也讼之时可以理胜而不可多上人不
  得已而讼求伸则已此有孚窒惕然后可讼中则
  吉终则凶也利见大人曲直当也讼险事也居讼
  之时不求理胜而以力争是以健涉险必不济矣
  需险在前非健不济讼不尚力愈健愈屈此需所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7a 页 WYG0045-0201a.png
  以利涉大川而讼所以不利所遭之时异也入于
  渊回旋而不得出也居讼之时阴爻终吉而阳多
  不克不尚力也
  龟山杨氏曰乾健而上行坎险而趋下居险健而
  不相与讼之所兴也九二刚来而得中有孚也讼
  以有孚为主讼而无孚则刑随之矣凶之道也刚
  来而陷乎险中见窒也见窒而后讼讼非得已也
  讼而惕焉中而止非成讼也是以吉非刚而得中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7b 页 WYG0045-0201b.png
  畴克尔终凶以上九言也处讼之极不能复即命
  渝安正则成讼者也终凶不亦宜乎然讼非中正
  者不能听而决故利见大人九五是也孔子曰听
  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大人能使无讼者若
  恃险健之才往而犯难则鲜不败矣故不利涉大
  川(易/说)
  兼山郭氏曰讼三升而三降乃刚来而得中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讼不亲也不亲而健健而陷此所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8a 页 WYG0045-0201c.png
  为讼刚来居二而得中故二为成卦之主用中则
  吉也大人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无私之大者况
  讼乎是以利见之也险欲陷健远之可也故不利
  涉大川涉之则自入于渊矣需之利涉大川险在
  前也讼之不利涉大川险在下而必陷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乾健也坎险也两者相敌所以讼也
  无险则无讼无健则不能讼险而健故讼此以两
  体言讼也讼自遁来九三之二二有孚于五刚来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8b 页 WYG0045-0201d.png
  掩于二阴之中刚实有孚信而见窒于人不窒则
  无所事于讼矣虽有孚也然刚失位见窒于二阴
  邪正是非上未辨也能惕惧处柔讼而不过乎中
  则免矣离为目巽为多白眼惕之象故曰有孚窒
  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此以讼三之二言九二之
  才也讼刚过而不反终成其讼必凶故曰终凶讼
  不可成也此以成卦上九言讼之终也九五大人
  听讼者也中正在上无所偏系君子小人各得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9a 页 WYG0045-0202a.png
  平故九二利见之以中正为尚也离为目见也有善
  听者然后孚信惧而得中吉故曰利见大人尚中
  正也此以九五言讼之主也讼一变巽二变鼎三
  变大过坎水变兑川壅为泽乾首没于泽中入于
  渊也天下之难未有不起于争刚险不相下君子
  小人不相容难始作矣圣人见其讼也戒之中正
  戒之不可成若济之以争是以乱益乱相激而为
  深矣汉唐之乱始于小人为险君子疾之已甚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9b 页 WYG0045-0202b.png
  弊至于君子小人沦胥以败而国遂亡故曰不利
  涉大川入于渊也此以卦变终言一卦之义也在
  卦气为清明三月节故太玄准之以争卦一变二
  变何说也曰在贲之彖曰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
  文柔在无妄之彖曰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此举
  一隅也刚柔相变上下往来明利害吉凶之无常
  也是故一卦变六十有三此焦延寿易林之说也
  (易/传)○或曰乾当在上处乎下则必升坤当在下处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0a 页 WYG0045-0202c.png
  乎上则必降此言否泰可也于讼无妄不通矣讼
  曰刚来而得中无妄曰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二
  卦阳爻皆四画盖讼者遁三之二无妄者遁三之
  初凡言来者皆自外来初二视三则外矣(丛/说)
  新安朱氏曰险而健讼以卦德释卦名义入于渊
  以卦变卦体卦象释卦辞(本/义)○上刚下险是属上
  句险而健讼是属下句○或问讼彖云刚来而得
  中也大抵上体是刚下体是柔刚下而变柔则为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0b 页 WYG0045-0202d.png
  刚来今讼之上体既是纯刚安得谓之刚来邪先
  生曰此等要须画个图子看便好以某观之讼卦
  本是遁卦变来遁之六二上为讼之六三其九三
  下为九二乃为讼卦此类如柔来而文刚分刚上
  而文柔与夫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皆是如此若
  画图子起便极好看更不待说若如先儒说则多
  牵强矣○问卦变之义先生曰此讼卦变自遁而
  来为刚来居二此是卦变中二爻变者盖四阳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1a 页 WYG0045-0203a.png
  阴自遁来者十四卦讼即初变之卦刚来居二柔
  进居三故曰刚来而得中又问细读本义所释卦
  辞若看得分明则彖辞之义亦自明只须略提破
  此是卦义此是卦象卦体卦变不必更下注脚矣
  先生曰某当初作此文字时正欲如此盖彖辞本
  是释经之卦辞若看卦辞分明则彖辞亦已可见
  但后来要重整顿过未及不知而今所解能如此
  本意否(并语/录)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1b 页 WYG0045-0203b.png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伊川先生曰天上水下相违而行二体违戾讼之由
 也若上下相顺讼何由兴君子观象知人情有争讼
 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谋其始绝讼端于事之始则讼
 无由生矣谋始之义广矣若慎交结明契劵之类是
 也(易/传)
  龟山杨氏曰天左旋而水东注违行也作事至于
  违行而后谋则无及矣(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2a 页 WYG0045-0203c.png
  兼山郭氏曰天体于上水行于下天道左旋水性
  右流皆违行而不相亲故曰讼不亲也不亲所以
  为讼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
  讼在于谋始谋始在于制作契之不明讼之所以
  生也故有德司契而不责于人上古结绳以治后
  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良以此也方此为治讼之始
  未及夫化民之道(易/说)
  白云郭氏曰天水违行大不亲矣作事谋始期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2b 页 WYG0045-0203d.png
  讼也邦无道免于刑戮在下之谋始也刑期无刑
  必也无讼在上之谋始也此谓窒惕之道(易/说)
  汉上朱氏曰天西行水东行违行也行相违乃有
  讼巽为事乾阳始于坎作事而谋始则讼不作窒
  讼之源也(易/传)
  新安朱氏曰天上水下其行相违作事谋始讼端
  绝矣(本/义)○作事谋始言观此等象便当每事谋之
  于其始○天自向上去水自向下来所以为讼○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3a 页 WYG0045-0204a.png
  王弼言有德司契是借这个契字说言自家执这
  个契在此人来合得我便与它自家先定了这是
  谋始司契底意思(并语/录)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
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伊川先生曰六以柔弱居下不能终极其讼者也故
 于讼之初因六之才为之戒曰若不长永其事则虽
 小有言终得吉也盖讼非可长之事以阴柔之才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3b 页 WYG0045-0204b.png
 讼于下难以吉矣以上有应援而能不永其事故虽
 小有言终得吉也有言灾之小者也不永其事而不
 至于凶乃讼之吉也○六以柔弱而讼于下其义固
 不可长永也永其讼则不胜而祸难及矣又于讼之
 初即戒讼非可长之事也○柔弱居下才不能讼虽
 不永其事既讼矣必有小灾故小有言也既不永其
 事又上有刚阳之正应辨理之明故终得其吉也不
 然其能免乎在讼之义同位而相应相与者也故初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4a 页 WYG0045-0204c.png
 于四为获其辩明同位而不相得相讼者也故二与
 五为对敌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初于正应中有阴阳之间不无讼但以
 阴居下体为柔顺履险方初不永所事其理辨直(一/作)
 (正/)故小有言终吉(易/说)
  龟山杨氏曰险而健卦之所以为讼也险故兴讼
  健故能讼居险之初柔不当位非险而健也无能
  讼之才故不永所事当上下违行之时阴柔在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4b 页 WYG0045-0204d.png
  而二以刚乘之近而不相与故小有言然有应在
  上顺而不为险故其辨易明既已有言则非无讼
  也以其辨明故终吉夫讼非可长之事居讼之初
  谋始之时也故孔子因以戒之有不可之辞焉(易/说)
  白云郭氏曰讼之初未始不小有言也永其事则
  有成终之凶不永其事是以终吉言于初者戒之
  于始也初四在讼之应者是以其辨易明二五在
  讼之不应者是以不克而掇患也(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5a 页 WYG0045-0205a.png
  汉上朱氏曰初与四应九二间之此初六所以讼
  也初往讼二四来应初坎毁巽降兑见坎险也兑
  说也巽为事坎又为可不永所讼之事也讼事之
  险者不永所事以讼不可长也永其讼者未有不
  及祸者也兑为言阴为小小有言也初六往而直
  已九四体离而明四刚初柔各得其正故虽小有
  言而其辨易明明故终吉初以四为终也易传曰
  在讼之义同位而相应相与者也故初与四为获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5b 页 WYG0045-0205b.png
  其辨明同位而不相得相讼者也故二与五为对
  敌也(易/传)
  五峰胡氏曰郑兴桓谭(易外/传)
  新安朱氏曰阴柔居下不能终讼故其象占如此
  (本/义)
  东莱吕氏曰寻常人争讼所以拖延岁月长久而
  不决者只为耻于小不胜故不肯住终至于凶若
  知讼之不可长不顾小有言之辱更不报复目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6a 页 WYG0045-0205c.png
  虽似可耻终久谁得计其利害不待辨说而明也
  (纪/闻)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象曰不克讼
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伊川先生曰二五相应之地而两刚不相与相讼者
 也九二自外来以刚处险为讼之主乃与五为敌五
 以中正处君位其可敌乎是为讼而义不克也若能
 知其义之不可退归而逋避以寡约自处则得无过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6b 页 WYG0045-0205d.png
 眚也必逋者避为敌之地也三百户邑之至小者若
 处强大是犹竞也能无眚乎眚过也处不当也与知
 恶而为有分也○义既不敌故不能讼归而逋窜避
 去其所也势自下而讼其上义乖○屈祸患之至犹
 拾掇而取之言易得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处险体刚好讼者也上下二阴俱非已
 应理为不直故不讼归而逋窜使其邑人之众无辜
 被祸故曰邑人无眚(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7a 页 WYG0045-0206a.png
  蓝田吕氏曰九二居二阴之间上无正应比初则
  为四所拒比三则为上所拒刚体不屈自下讼上
  理卒不胜不如退就穷约克己自新亦庶乎无过
  也知归而自反以居中也
  龟山杨氏曰以成卦之才言之则九二刚来而得
  中能有孚窒惕中吉也以爻言之二五正应也二
  以刚险而不应讼上者也而五以刚中正而履尊
  位讼之主也人所利见而取决焉不可得而讼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7b 页 WYG0045-0206b.png
  故不克讼然九二刚而中知义不克则非怙终者
  故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归而逋者自反不
  缩逋窜而自逭也邑人三百户则其居寡弱矣不
  为险健也不为险健则讼息矣故无眚眚过也(易/说)
  兼山郭氏曰孔子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焉则三百户之邑亦不为小矣或谓下之敢讼上
  者以附己之众为得之矣附己之众上之所不容
  故置其邑而逋乃可无眚眚甚于凶明矣(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8a 页 WYG0045-0206c.png
  白云郭氏曰先人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则三百
  户不为小矣雍曰二五有君臣之位上下之分非
  可讼也讼之义不克也不克则置三百户之邑而
  归逋窜之中可无眚矣盖以下讼上其患自取苟
  不违其邑是速诛伐之祸也九二以刚中之才一
  陷险中而不克讼其取患如此况无其才者乎是
  以圣人贵夫窒惕而不利涉难也伯氏骈邑三百
  管仲夺之而没齿无怨言岂有讼上之患者乎(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8b 页 WYG0045-0206d.png
  汉上朱氏曰二五本相应以两刚不相下此二所
  以讼五也然五君也其德中正以不正而讼中正
  不可也况以臣讼君乎不克讼者义不克也故退
  归而逋则其邑人三百户得以无眚不然五来讨
  二祸及邑人矣归者二自五而反逋者失位而窜
  坎为隐伏坤为众坎动入于众中窜也故曰不克
  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于势为逆于义为非祸患
  至于逋窜自取之犹掇拾也二变成艮手掇拾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9a 页 WYG0045-0207a.png
  象乾策三十有六坤策二十有四九二变则二三
  坤策四五乾策合而言之三百也坤为户二在大
  夫位为邑自三至五历三爻坎在内为眚二动去
  位则无眚故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太玄曰两虎
  相牙掣者全也归而逋之谓乎古者诸侯建国大
  夫受邑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食九人中士倍下
  士上士倍中士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君十卿禄
  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然则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19b 页 WYG0045-0207b.png
  诸侯之卿当天子之大夫也食二百八十有八人
  三百户举全数也(易外/传)
  五峰胡氏曰杨恽(易外/传)
  新安朱氏曰九二阳刚为险之主本欲讼者也然
  以刚居柔得下之中而上应九五阳刚居尊势不
  可敌故其象占如此邑人三百户邑之小者言自
  卑约以免灾患占者如是则无眚矣掇自取也(本/义)
  ○九二正应在五五亦阳故为窒塞之象○三百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0a 页 WYG0045-0207c.png
  户必须有此象今不可考王辅嗣说得意忘象是
  要忘了此象伊川又说假象是只要假借此象今
  看得不解得恁地全无那象只是不可知只得且
  从理上说乾为马却说龙坤为牛却说马离为龟
  却说牛做得个例来括他方得(并语/录)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象曰食旧德从
上吉也
 伊川先生曰三虽居刚而应上然质本阴柔处险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0b 页 WYG0045-0207d.png
 介二刚之间危惧非为讼者也禄者称德而受食旧
 德谓处其素分贞谓坚固自守厉终吉谓虽处危地
 能知危惧则终必获吉也守素分而无求则不讼矣
 处危谓在险而承乘皆刚与居讼之时也○柔从刚
 者也下从上者也三不为讼而从上九所为故曰或
 从王事无成谓从上而成不在己也讼者刚健之事
 故初则不永三则从上皆非能讼者也二爻皆以阴
 (一作/处)柔不终而得吉四亦以不克而渝得吉讼以能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1a 页 WYG0045-0208a.png
 止为善也○守其素分虽(一无/虽字)从上之(一无/之字)所为非
 由己也故无成而终得其吉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履非其位处险之极若能不为他累专
 应上九则虽危终吉故曰旧德以阴居阳又处成功
 必有悔吝故曰无成(易/说)
  广平游氏曰讼之六三才不称位故有食旧德之
  象食旧德者世其禄也世之构讼者皆出于忿欲
  而六三才不足则内省而无忮位已高则知足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1b 页 WYG0045-0208b.png
  无求夫如是则从上而已奚其讼故食旧德而安
  也然当讼之时才不称其位则人必有媢嫉之者
  故不能无危要之在己者贞固自守而无争心故
  虽危而终吉也(易/说)
  龟山杨氏曰六三以阴居阳无险健之才而承乘
  皆刚力不能讼也上九处刚健之极而下为之应
  柔而不能抗也则从上而已故曰食旧德贞厉盖
  先王诏禄以功饩廪称事食其食不任其责而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2a 页 WYG0045-0208c.png
  上之从则唯食旧德可也当上下违行之时居险
  健之中虽以旧德而食然从之而不以贞安之而
  不知戒失义犯难将无所不至矣故惟贞厉乃终
  吉与之从事则无成矣(易/说)
  白云郭氏曰以阴柔而介二刚之间危惧也能不
  以讼为事所谓窒惕者也故能保旧德之禄而固
  守弗失与逋其邑而丧者异矣虽介二刚为危道
  而终获吉者能窒其讼故也介二刚有道乎舍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2b 页 WYG0045-0208d.png
  之讼上从乾道代终而已从其大体者也故吉六
  三不以讼为事上从乾吉之大可谓德与位称者
  矣然仅能食旧德而已九二自下讼上掇患已至又
  岂能保其旧邑哉逋窜宜矣(易/说)
  汉上朱氏曰乾为刚德上九阳极而老旧也三之
  上成兑为口食旧德也食旧者食其素分犹言不
  失旧物也古者分田制禄公卿以下必有圭田以
  德而食其来旧矣公卿以下所食如周官家邑小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3a 页 WYG0045-0209a.png
  都大都之田是也三公位乾上九郊之象六三当
  争胜之时不丧其旧以不从四而从上也三从上
  而四间之宜有讼然三柔而明柔则不能讼明则
  知不可讼而止是以从上而食旧德六三介九二
  九四两刚之间而失位厉也往从上九则上屈其
  刚就之无所事讼得位而食终吉也三之从上非
  苟从也或从王事以成功归之已终其事不以无
  事而食是以食旧德也非从上之吉乎乾五为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3b 页 WYG0045-0209b.png
  巽为事三内卦之成上外卦之终故曰或从王事
  无成有终窦婴讼田鼢上下相激至亡其身不知
  六三吉也易传曰讼者刚健之事故初则不永三
  则从上二爻皆以处柔不终得吉四亦以不克而
  渝得吉讼以能止为善也(易/传)
  五峰胡氏曰郭子仪鱼朝恩(易外/传)
  新安朱氏曰食犹食邑之食言所享也六三阴柔
  非能讼者故守旧居正则虽危而终吉然或出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4a 页 WYG0045-0209c.png
  从上之事则亦必无成功占者守常而不出则善
  也从上吉谓随人则吉明自主事则无成功也(本/义)
  东莱吕氏曰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
  成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易传曰守其素分虽从
  上之所为非由己也故无成而终得其吉也盖在
  下位者为上所宠任往往忘其素分临事不能退
  托擅以为己功此所以多得祸也只如簿尉骤为
  郡守所委任遂忘自身元是簿尉遇事专辄偃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4b 页 WYG0045-0209d.png
  以成功自居岂不招忌病而致祸败乎(纪/闻)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
失也
 伊川先生曰四以阳刚而居健体不得中正本为讼
 者也承五履三而应(一有/于字)初五君也义不克讼三居
 下而柔不与之讼初正应而顺从非与讼者也四虽
 刚健欲讼无与对敌其讼无由而兴故不克讼也又
 居柔而应柔亦为能止之义既义不克讼若能克其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5a 页 WYG0045-0210a.png
 刚忿欲讼之心复即就于命革其心平其气变而为
 安贞则吉矣命谓正理失正理为方命故以即命为
 复也方不顺也书曰方命圮族孟子云方命虐民夫
 刚健而不中正则躁动故不安处非中正故不贞不
 安贞所以好讼也若义不克讼而不讼反就正理变
 其不安贞为安贞则吉矣○安正能如是则为无失
 矣所以吉也(并易/传)
 横渠先生曰体健而比于三理为不直故不克讼(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5b 页 WYG0045-0210b.png
  蓝田吕氏曰二欲比初初应在四固已自辨九四
  不谅犹小有言初卒明辩九四之讼所以不克然
  四虽以刚致讼而居阴位能以理自反者也故曰
  复即命渝安贞吉
  龟山杨氏曰居非中正义不克讼也复即命变而
  为安贞则吉矣命天理也知义不克自反而即理
  则非迷而不复者其吉不亦宜乎(易/说)
  白云郭氏曰刚强之才未尝下人非得位必多讼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6a 页 WYG0045-0210c.png
  九四居上讼下为初辨明既不克讼复即初之命
  变而安于贞是以获吉复即初命舍讼而应初也
  应初所以为正也是亦不失旧德之道苟非复即
  命渝安贞殆亦逋邑之流乎九四盖尝有讼能变
  而获吉故不言旧德而象但言不失也既云不克
  讼则无德可言矣论讼则四优于二论德则三优
  于初其讼者上九乎亦愈于二之犯上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讼生于雠敌故有忿争不安其命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6b 页 WYG0045-0210d.png
  焉九四上承五下乘三而初为应五君也不可讼
  也三从上初从四无与为敌者故不克讼乃克其
  刚强欲讼之心而与初相应相应则情义相得各
  复其所何讼之有各复其所者复即命也命者正
  理也复即命则变前之失安于正理矣讼者始于
  刚强而不明九四处柔体离巽柔巽故无狠怒明
  则知可否斯九四所以能复者欤巽为命何也曰
  巽为风风者天之号令在人则命也受之于天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7a 页 WYG0045-0211a.png
  故先儒以巽为命为号令为事巽象曰申命行事
  正与否则系乎爻位之得失陆绩曰讼之复乾变
  而巽(易/传)
  五峰胡氏曰杜淹(易外/传)
  新安朱氏曰即就也命正理也渝变也九四刚而
  不中故有讼象以其居柔故又为不克而复就正
  理渝变其心安处于正之象占者如是则吉也(本/义)
  ○复即命渝言复就命而变其不顺之命(语/录)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7b 页 WYG0045-0211b.png
  东莱吕氏曰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以九
  居四是刚强之人处不中正之地本好讼者也然
  所承者五五至尊而不敢与之讼所履者三三至
  柔而不至于生讼所应者初初既相应亦非与之
  为讼者也左右前后皆无可讼虽有好讼之心略
  不得骋则其心必自还而归善故曰复即命渝命
  正理也好讼之心既无所施则必复就于正理变
  而为善也譬如水之泛溢欲击东岸而其岸坚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8a 页 WYG0045-0211c.png
  不可动欲击西岸而其岸又坚而不可动则必循
  循归于故道矣心之所之只有善恶两件于恶既
  不得骋不之于善将何之乎(纪/闻)
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伊川先生曰以中正居尊位治讼者也治讼得其中
 正所以元吉也元吉大吉而尽善也吉大而不尽善
 者有矣○以中正之道何施而不元吉(并易/传)
  广平游氏曰讼元吉谓听讼之主也非身有讼也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8b 页 WYG0045-0211d.png
  九五得尊位大中以正决天下之讼已则何讼之
  有当讼之时至而以中正决之是以元吉也若虞
  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则听讼之道孰善于此吉
  孰大焉故卦言利见大人大人则九五之谓也且
  讼而有孚犹窒而后通惕而后宁中焉则吉终焉
  则凶自无元吉之理(易/说)
  龟山杨氏曰刚中正而履尊位讼之所利见也故
  元吉元吉者大而尽善者也(易/说)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9a 页 WYG0045-0212a.png
  兼山郭氏曰九五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九五之象
  曰讼元吉以中正也则九五之无讼而为听讼之
  主明矣诗曰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则知讼元
  吉所以为中正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九五中正大人也听讼之主也天下
  之长也为天下之长以中正之德听天下之讼人
  之所利见其为吉也大矣盖非一人之吉实天下
  之吉也狱讼之归虞舜虞芮之质文王其九五之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29b 页 WYG0045-0212b.png
  谓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九五听讼之主未能使人无讼何谓
  元吉大人得尊位以中正在上无所偏系邪枉之
  道不行故吉元吉者其始本吉吉之至善者也此
  皋陶淑问召伯听讼之爻(易/传)
  五峰胡氏曰曹腾梁商贺若弼韩擒虎贾复寇恂
  和事天子(易外/传)
  新安朱氏曰阳刚中正以居尊位听讼而得其平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0a 页 WYG0045-0212c.png
  者也占者遇之讼而有理必获伸矣中则听不偏
  正则断合理(本/义)○讼元吉便似乾之利见大人有
  占无象者爻便是象讼元吉九五便是(语/录)
  东莱吕氏曰九五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九五听讼者也诉讼之繁多至千百听讼者欲其
  尽善而咸吉苟件件寻一道理以应之则亦不胜
  其劳矣殊不知听讼所以能尽善而咸吉者本无
  多术只是一个中正待之而已(纪/闻)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0b 页 WYG0045-0212d.png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
敬也
 伊川先生曰九以阳居上刚健之极又处讼之终极
 其讼者也人之肆其刚强穷极于讼取祸丧身固其
 理也设或使之善讼能胜穷极不已至于受服命之
 赏是亦与人雠争所获其能安保之乎故终一朝而
 三见褫夺也○穷极讼事设使受服命之宠亦且不
 足敬而可贱恶况又祸患随至乎(易/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1a 页 WYG0045-0213a.png
  龟山杨氏曰以刚健居讼之终成讼者也成讼凶
  之道虽足以取胜而受服人所贱辱也故终朝而
  三褫之或锡非诚与也三褫者言疾之者众也(易/说)
  兼山郭氏曰上九许慎云鞶大带也君子带鞶妇
  人带丝盖爵命之服非所以赏讼也众所不与故
  终朝三褫之言不足贵也(易/说)
  白云郭氏曰先人言鞶大带也男子带鞶妇人带
  丝盖爵命之服非所以赏讼也雍曰上九以讼而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1b 页 WYG0045-0213b.png
  锡之鞶带其招褫不足贵如此况自下讼上义不
  克者夺邑宜矣是不若六三不言讼而守旧德又
  不若九四复即命而不失也(易/说)
  汉上朱氏曰三限乎上下之际腰之象也上九之
  三或锡之乾变为金腰以金饰鞶带也三离日之
  上为终朝兑为毁折伏艮为手为受服三复位鞶
  带毁有褫之象也故曰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自五之三历三爻三褫也敬者人以其正足惮故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2a 页 WYG0045-0213c.png
  敬之上九成讼而居上位受服不以正知其虽有
  是物亦不足取敬于人内自愧耻不安其服是以
  终朝三褫之争讼逆德非人之本心故不克讼则
  归而逋窜以讼受服则愧而三褫(易/传)
  五峰胡氏曰来俊臣之徒主父偃(易外/传)
  新安朱氏曰鞶带命服之饰褫夺也以刚居讼极
  终讼而能胜之故有锡命受服之象然以讼得之
  岂能安久故又有终朝三褫之象其占为终讼无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2b 页 WYG0045-0213d.png
  理而或取胜然其所得终必失之圣人为戒之意
  深矣(本/义)○问观讼一卦之体只是讼不可成初只
  不永所事九二不克讼六三守旧居正非能讼者
  九四不克讼而能复就正理渝变心志安处于正
  九五听讼元吉上九虽有鞶带之锡而不免终朝
  之褫首尾皆是不可讼之意故彖曰终凶讼不可
  成此句岂即本义所指卦体邪先生曰然因问易
  最难点如讼九四不克讼(句/)复即命(句/)(句/)安贞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3a 页 WYG0045-0214a.png
  (句/)吉六三食旧德(句/)(句/)厉终吉(句/)先生曰厉自
  是一句终吉又是一句易辞只是元排此几句在
  此伊川作变其不安者为安贞作一句读恐不甚
  自然(语/录)
  东莱吕氏曰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象曰
  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说者多谓以讼受服终不
  能保必见褫夺此未尽爻象之意盖以讼受服人
  情所最辱者若便见褫夺服不在身其辱亦除褫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 卷十 第 33b 页 WYG0045-0214b.png
  其服所以减其辱也惟其常著此服在身内则心
  自羞愧外则人共指目终朝之顷三次褫脱忸怩
  不宁一至于此其为辱也孰大焉若谓服为它人
  所褫则一褫便无何待至三所以言三褫者盖其
  负愧怀耻视鞶带如纆索时褫时服不能一朝居
  耳(纪/闻)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