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a 页 WYG0029-036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十二上
             明 蔡清 撰
 说卦传
  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一章/)
 此章大抵主蓍言故首之以生蓍而下文节节皆承
 此说去○易惟卦与蓍二者而已耳非卦则蓍之体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b 页 WYG0029-0362b.png
 不立非蓍则卦之用不行二者实相须而不可相无
 也大传说卦处既备矣而未有详及于蓍者此章略
 备焉设无此章亦赞易之缺事也○昔者圣人之作
 易也一句大槩虚说总起下文也○惟圣人王道之
 行天下和平默有以赞乎天地之化育于是和气充
 塞精英有在自生个蓍之神物来是蓍也所以为求
 卦之用也而揲蓍求卦之数则起自天地天员员者
 一而围三三各一奇圣人因参乎天而为三焉地方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a 页 WYG0029-0363a.png
 方者一而围四四合二偶圣人因两乎地而为二焉
 三二之数既立于是蓍策七八九六之数皆倚是而
 起矣揲蓍三变之末其馀三奇则三三而九三偶则
 三二而六两二一三则为七两三一二则为八是数
 皆倚着三二以起也参天两地未是指蓍言倚数之
 数字则是蓍数矣○圣人既参天两地而倚数于是
 用以求卦于十有八变之馀统而观之看有几画阴
 几画阳成甚个卦而卦于是乎立矣却又就其中间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b 页 WYG0029-0363b.png
 逐一看某爻是刚某爻是柔某是太刚少刚某是太
 柔少柔却一一发挥得明白则爻于是乎生焉本文
 倚数之倚逆说也本义倚此而起之倚顺解也已能
 随物之随字亦此例○观变于阴阳语意与观象于
 天观法于地相类此阴阳盖就卦言为长朱子小注
 有二说后一说似优○天数本三从而定其为三即
 为参天矣地数本二从而定其为二即为两地矣三
 各一奇为三阳主乎进四合二偶为二阴主乎退参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a 页 WYG0029-0363c.png
 天两地不甚着力也○天之生蓍未必专为卦用然
 同一天地之理同一天地之数此数之外无复他数
 此理之外无复他理其理数适与相符而可以演卦
 妙哉不是天因圣人设卦乃特设一蓍以为之用也
 如药之有佐使亦是自然之凑合也○夫圣人之作
 易也肇蓍之生起蓍之数卦因以立爻因以生如是
 故凡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盈天地间所有
 物事易皆一一依他样子模写出来在里许多不见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b 页 WYG0029-0363d.png
 有一之或遗是和顺乎道德也而于其中何者为吉
 何者为凶何者为存何者为亡何者为进何者为退
 随在各有其条理而不相混是理于义也但见天下
 事物之理无一之不穷天下人物之性无一之不尽
 而于天命之本然又与之吻合而无间圣人作易之
 功何以加于此哉甚矣蓍之功用大也○本义此圣
 人作易之极功也就蓍上说作易方与首句昔者圣
 人之作易也同可见自观变阴阳以下皆主蓍言○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a 页 WYG0029-0364a.png
 穷理尽性至命难言姑即一卦言之乾元亨利贞者
 在乾之理当然也教人如此做去者尽人物之性也
 如此则与乾道之大通而至正之本然者合矣至命
 也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俱当以此法看○穷理
 尽性以至于命合之总为和顺于道德和顺于道德
 即所谓顺性命之理也○观变于阴阳一条朱子第
 二节小注当从与头注不同但谓发挥刚柔时方见
 是老阳少阳老阴少阴此说恐亦记者之误何则观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b 页 WYG0029-0364b.png
 变于阴阳而立卦时何者为老何者为少俱已详了
 故得老阳则画个口得老阴则画个乂得少阳则画
 个一得少阴则画个岂待发挥方见得何者为老
 何者为少乎的是一时之言有未甚计较者而记者
 不能以意逆志遂记(云云/)耳○此则总是一则统观
 其全体看是何卦一则细观其一节看是何爻当动
 耳
和顺于道德(云云/)至于命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a 页 WYG0029-0364c.png
 易书之作也其规模之大有以贯三才之道而无所
 乖戾焉此其所以和顺于道德也其条理之密有以
 辨事物之宜而无所迷谬焉此其所以理于义也盖
 道德者义之统体义者道德之发用乃离合言之也
 至于万物之宜万事之变易皆有以覈之非所以穷
 天下之理乎大而人伦小而一物易皆有以处之非
 所以尽人物之性乎然曰理曰性皆天道也而易能
 穷之尽之以合于天道之自然又非所以至于命者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b 页 WYG0029-0364d.png
 乎盖理性者天命之散见天命者理性之木原其始
 穷之尽之功犹人也其终合于天道则人而天矣是
 又以浅深而言也先儒梁氏之说
  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发挥乎性命之理而已以
 性命之理言之天道所以立者曰阴与阳也地道之
 所以立者曰柔与刚也人道之所以立者曰仁与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a 页 WYG0029-0365a.png
 也性命之理如此作易圣人则兼举三才之位而各
 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不止三画而成也且于六画
 之内分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则初刚而二
 柔三刚而四柔五刚而上柔而刚柔之迭用矣故易
 之六位自以阴阳相间而成章焉夫既六画而成卦
 又六位而成章则以天道言之五为天之阳上为天
 之阴以地道言之初为地之刚二为地之柔以人道
 言之三为人之仁四为人之义尽天地人之道皆不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b 页 WYG0029-0365b.png
 出乎卦之六爻矣故曰圣人之作易将以顺性命之
 理○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要开交得明白盖一卦有
 六位初三五为阳二四上为阴阴阳分半是分阴分
 阳也初刚而二柔三刚而四柔五刚而上柔一刚一
 柔之相间此迭用柔刚也曰兼而两之曰分曰迭用
 是皆以圣人言也此程文之说未当也本义云兼三
 才而两之总言六画又细分之则阴阳之位又间杂
 而成文章也分阴分阳即见刚柔之迭用矣岂可分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a 页 WYG0029-0365c.png
 为二意哉○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本义谓将六画而
 分其何者为阴何者为阳则见初刚与二柔相间三
 刚与四柔相间五刚与上柔相间阴阳相间杂即成
 文章矣重在迭用刚柔上要切于成章字意○立天
 之道曰阴与阳是阴阳立天之道也非阴与阳则天
 道废而不立矣是天之所以为天者全是这个阴阳
 而已地道人道仿此○顺性命之理顺之为发挥者
 盖是依他模样而传写出来不谓之顺而何如今人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b 页 WYG0029-0365d.png
 教小儿按本影出字来亦谓之顺字即此义也○发
 之也仁裁之也义曰仁曰义仁阳德也为宽裕为温
 柔为慈惠为爱敬为哀矜之类义阴德也为发强为
 刚毅为威武为断制为贱恶之类二者并用然后人
 道立焉盖性命之理太极之全体也不然便是仁者
 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则非大极之全体也
 岂所以立人道乎二者如车之两其轮缺一则不立
 盖道者只是时出之而已时乘六龙以御天亦此道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a 页 WYG0029-0366a.png
 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性命之理即一阴一阳之道其理固未尝外于阴阳
 也故自易而观之则三才各具一理亦各具一阴阳
 也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一
 者其理也两者所以载其理也已上先儒梁氏之说
 ○曰仁与义若推其极则尧舜之揖逊仁也汤武之
 放伐义也何所不该○此章若虚心以本文玩之则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b 页 WYG0029-0366b.png
 似兼三才而两之与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皆承上文
 三才之道言即性命之理也其故易六画成卦故易
 六位成章露出易字方是就易言即顺性命之理也
 ○本义云兼三才而两之总言六画者盖举上以该
 下如畅于四肢复释居体该发于事业也此不惟朱
 子解经省文之法自孔子已然包荒得尚于中行之
 类则该中句如王居无咎之类则该上句如王用出
 征以正邦也引吉无咎中未变也之类则往往该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a 页 WYG0029-0366c.png
 句故此下文承之曰又细分之则阴阳之位相间杂
 而成文章也却是又就六位成章上例该分阴分阳
 说亦足以相发矣○此章所谓立天之道非有以立
 之者也谓天道之立以阴阳也馀仿此其曰分阴分
 阳者阴阳之自分也其曰迭用刚柔者刚柔之自迭
 用也非有分之用之者也兼三才而两之兼犹总也
 两之虽是着力字其实正如朱子所谓两其五行之
 例何足深疑○序例载朱子论河图曰盖其所以为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b 页 WYG0029-0366d.png
 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一奇一偶以两其五行而已两
 其五行即是兼三才而两之也此惟达者信之
  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天地间无一物无对其曰天地定位者(云云/)特其大
 端耳学易者当以是推其馀乃足以尽先天之蕴○
 伏羲之布八卦圆图也是以天地定位之序乎是以
 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之序乎二序不同当审所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a 页 WYG0029-0367a.png
 先曰当以起震之序为是序了便见得是天地定位
 (云云/)矣起震一义最重盖震一阳离兑二阳乾三阳
 然后接以巽一阴坎艮二阴坤三阴阴盛又阳生阳
 盛又阴生只管循环不已也○朱子尝答叶永卿曰
 先天图须将六十四卦画作一横图则震巽复姤正
 在中间先自震复而却行以至于乾乃自巽姤而顺
 行以至于坤便成圆图而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
 昏旦皆有次第此作图之大旨也○又曰数往知来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b 页 WYG0029-0367b.png
 之说大抵以卦画之已生者为往未来者为来亦当
 以先天之横图观之而后其义可见此八卦相错而
 成六十四卦即首章所谓八卦相荡者也但彼以横
 图言此以圆图言至其次序则一也○天地定位四
 句对待者也数往者顺四句流行者也讲此者当先
 言伏羲始画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云云/)此是横
 图乃作易之根原也为其无以象浑天之形阴阳消
 息之数故以此规为圆图取乾坤而南北之取兑艮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a 页 WYG0029-0367c.png
 而东南西北之(云云/)○邵子曰数往者顺若顺天而
 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
 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愚谓此所谓左旋右行者
 与他所谓左旋右行者不同何则既以起震历离兑
 以至于乾为左旋则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者皆
 左旋矣而乃谓之右行何哉大抵是就图之中央分
 为左右方而言也自震至乾皆左方也由北转东而
 南也实左旋也自巽至坤皆右行也由南转西而北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b 页 WYG0029-0367d.png
 也是为右行也不曰右旋而独曰右行似有辨矣若
 夫所谓天道左旋日月五星右旋者其言虽得失相
 半然实以自东而西者为左旋以自西而东者为右
 旋义固不同矣○山泽通气者盖泽之气通于山乃
 能融结许多人民草木鸟兽昆虫若无泽之气以通
 之徒山不能生物也山之气通于泽乃能融结许多
 鼋鼍鱼鳖蛟龙之类无山之气以通之徒泽不能生
 物也此下章山泽通气而变化既成万物也馀仿此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2a 页 WYG0029-0368a.png
 ○定位通气之类不必十分致详此节大意只是发
 明圆图八卦之位而末句连带其所以成六十四卦
 者耳○水火不相射一说以日月言日往则月来月
 往则日来也故曰日生于东月生于西○于天地曰
 定位于山泽曰通气于雷风曰相薄于水火曰不相
 射者盖天地元是定位之物故乾坤相对为天地定
 位山泽元是通气之物故艮兑相对为山泽通气至
 若雷风则元是相薄之物也水火则元是不可相射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2b 页 WYG0029-0368b.png
 之物也此可见用字之不苟○张子曰阴阳凝聚阳
 气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在外者不得入
 则周旋不舍而为风史伯璿曰风火属也故知是阳
 气火极明处风必盛近世飓风大作空中火飞无数
 故史载风赤如血赤阳色也火气大盛○八卦相交
 错而成六十四者如乾之未交止于乾也交于坤兑
 则成泰成夬矣交于离震则为大有为大壮矣交于
 巽艮则为大畜小畜也(云云/)坤之未交止于坤也交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3a 页 WYG0029-0368c.png
 于乾兑为否也为萃也交于坎艮则比也剥也(云云/)
 析而观之一卦各与八卦相交合而观之但见乾坤
 坎离相为上下震兑巽艮互为错综而成六十四卦
 之交耳○数往者顺数句只是话皮耳话心都在震
 之初为冬至离兑之中为春分(云云/)本义所谓先天
 之学也先天者即天之所未为而我肇为之也如伏
 羲作易是也若文王则只是将伏羲所已画而更列
 改置之故为后天○皇极外篇曰尧之前先天也尧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3b 页 WYG0029-0368d.png
 之后后天也盖言尧以上人生日用之类多有未备
 圣人皆先天而为之尧以后则人文已著世道已备
 出而御世者多后天事矣○又曰先天之学心也后
 天之学迹也○武夷熊氏禾作启蒙通释曰先天方
 位对待之体也天上地下日东月西山镇西北泽注
 东南风起(起字/有酌)西南雷动东北质之一定而不可易
 者也后天位序则流行之用自春而夏而秋而冬气
 之相推而不可穷者也双湖亦云然或疑风莫盛于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4a 页 WYG0029-0369a.png
 西及北而乃谓风起西南何耶曰起字有旨矣春东
 风夏南风皆未盛也风之盛起于西南始秋之侯也
 但未审熊说信否○原夫八卦生出之序则有乾一
 而后有兑二有兑二而后有离三有离三而后有震
 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以次而生是即易之所以成
 者也固有横图以象之矣而伏羲于此乃更置其位
 而圆之者何欤盖论造化万物生生之序而横图所
 象尽矣兹欲以象夫浑天之形气序之运若一用横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4b 页 WYG0029-0369b.png
 图所列则乾坤相并寒暑不分而无以法乎造化万
 物消息之数故伏羲于画卦既成之后取乾坤而南
 北之取坎离而东西之取兑艮而东南西北之取震
 巽而东北西南之又因八卦而相错以六十四之如
 上节所云所谓规而圆之者也上节既详列之于此
 又申解之所以明其为卦气之运也○夫乾一兑二
 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横图之序皆逆也今
 圆图从中起左方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由是四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5a 页 WYG0029-0369c.png
 而三三而二二而一皆进而得其已生之卦犹自今
 日而追数昨日数往者顺也右方自巽而历坎艮以
 至于坤由是五而六六而七七而八皆退而得其未
 生之卦犹自今日而逆计来日知来者逆也夫据此
 图而言则一顺一逆固如此矣然本易之所以成则
 其先后始终一如横图及圆图右方之序而已即所
 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以至于坤八者也○夫孔子
 既别言其位序之逆顺而又必终以易逆数云者盖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5b 页 WYG0029-0369d.png
 圆图乃卦气之所以运而非卦画之所以成也卦气
 之所以运者易卦既成之后所以为象者也卦画之
 所以成者乃易卦生生自然之次第而易书之祖宗
 也此夫子所以既列圆图之位又必列其位序之顺
 逆而一以所由成之序归之于逆以示人当知易卦
 之所自出者欤臆见如此姑记所以明圆图是即横
 图规而圆之者也其旨明矣据伏羲所以立圆图之
 意实为卦气设孔子此章之言寔所以发其意也但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6a 页 WYG0029-0370a.png
 辞语且从位序说故一则曰数往二则曰逆数云凡
 有图皆有所象卦气之说不可诬但卦本无气又不
 应以卦画对卦气说学者惟可以意逆志斯得之矣
 ○上节天地定位之末有八卦相错一句而此独以
 逆顺分判八卦而不及相错而为六十四卦者何也
 盖八卦之位既定则一卦各自管领个八卦而六十
 四卦皆概于其中矣不可以相错为六十四者为皆
 逆数也朱子明有个本字又有个所以字不可不知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6b 页 WYG0029-0370b.png
 ○此章但云何为已生之卦何为未生之卦便见得
 是先有横图了未有横图据何处说起震而历离兑
 以至于乾为已生之卦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为
 未生之卦方知易逆数也一句有所属○必立圆图
 方见阴阳消长次第震一阳也由震而离而兑则二
 阳至乾则三阳矣所谓自冬至而春分以极于夏至
 也巽一阴也由巽而坎而艮则二阴至坤则三阴矣
 所谓自夏至而秋分以极于冬至也此圆图之所象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7a 页 WYG0029-0370c.png
 者也故曰卦气之运○天地之间无独必有对故先
 天之易两两相对圆图乾与坤对自乾坤而生者夬
 对剥大有对比大壮对观小畜对豫(云云/)以至大过
 对颐姤对复方图自下而上序如横图自西北之东
 南乾之坤自东北之西南泰之否纵横错综亦皆相
 对天下之理有刚必有柔有进必有退有善必有恶
 六十四卦皆历三十二位而变而其机则在坤复乾
 姤之间复至乾阳自少而多极于乾则一变为姤矣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7b 页 WYG0029-0370d.png
 姤自坤阴自少而多极于坤则一变而复矣坤而复
 乾而姤乃阴阳变易之机得其机则安不忘危治不
 忘乱进必思退吉必虑凶可以体常尽变先天之学
 其明天道以验人事之几与(出山堂/考索)○伯温曰先天
 图乾兑离震在天为阳在地为刚在天则居东南(圆/图)
 在地则居西北(方/图)巽坎艮坤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
 天则居西北(圆/图)在地则居东南(方/图)阴阳相错天文也
 刚柔相交地理也○先天圆图分明是一太极阴静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8a 页 WYG0029-0371a.png
 阳动之全体也子位震初为冬至一阳始生也历离
 兑二阳卯位为春分至乾三阳午位而交夏至矣阳
 盛则阴生也巽自一阴历坎艮而二阴为酉位是为
 秋分至坤三阴而极矣阴极则阳又生而为震只常
 循环不已一岁之运一月之数大而元会运世小而
 旦昼暮夜一以贯之耳易逆数也一句二说似难决
 但只据邵子云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
 也则当是圆图之八卦相错而为六十四者无疑若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8b 页 WYG0029-0371b.png
 主横图则非直解图意矣及观朱子本易之所以成
 一句虽若似指横图然下文所谓一如横图(云云/)
 之一字终可以明其非指横图也然则易逆数者要
 指在圆图之内矣(此说未/可从)○圆图八卦之生六十四
 者左方皆数往者顺之序右方皆知来者逆之序不
 皆逆数也○启蒙所载潜室陈氏一说甚近真(云云/)
 自巽至坤这一半是元生次序仍是未生之卦故言
 知来者逆谓合图本生法可逆数而知也盖因此而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9a 页 WYG0029-0371c.png
 及夫易逆数也○一说先天圆图只以天地定位一
 条为正其数往者顺三句只以明其本自横图规而
 圆之耳故曰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二句本泛说以起下易逆数也
 一句而本义必如此解者就本图而稽其实也○自
 四而三自三而二自二而一何以谓之顺盖循其故
 迹之谓顺推其未然之谓逆不然以一二三四为顺
 亦可也○邵子曰此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又云此一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9b 页 WYG0029-0371d.png
 节直解图意两个一节似不同上一节字盖指通章
 与后章此一节明文王八卦也相应下一节字恐专
 指数往者顺一条故继之曰若逆知四时之谓也盖
 数往知来二句轻逆数一句重故只继之云若逆知
 四时之谓也○或说此章兼员图方图皆在下章亦
 然其说已觉牵强今观启蒙序例大注小注朱子语
 录言员图者先后相望则此节只为员图后章特为
 方图明矣二章分方图员图之说决不移矣若以前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0a 页 WYG0029-0372a.png
 段兼方员则方员又全是逆安得分顺逆而谓与下
 章同耶○先儒曰图皆从中起此图起天地定位员
 图从中起也下章起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方图亦从
 中起也分明是两个图只看皆之一字亦明白矣○
 数往者顺一节既只说得员图该不得方图则雷动
 风散一节何谓不可专指方图况上章雷风相薄已
 说了又用雷动风散何为恐圣笔不暇如此之赘也
 且大传说论一经之大体凡例故有言横图者矣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0b 页 WYG0029-0372b.png
 言员图者矣又有言后天之易者矣亦有专论蓍数
 者矣独无一言及方图者乎圣人赞易宜不如此之
 疏漏也
  第四章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云云/)坤以藏之
 夫方图震巽居中巽居左而向于东南震居右而向
 于西北震之象则为雷巽之象则为风是雷以动乎
 物不发其生意风以散乎物而解其郁滞也次巽者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1a 页 WYG0029-0372c.png
 坎次震者离坎之象为雨离之象为日是雨以润乎
 物物由是而滋长也日以晅乎物物由是而发荣也
 次乎坎者艮也次乎离者兑也艮以止乎物物之生
 意由是而收敛也兑以悦乎物使物各得其所而欣
 鬯者也又次乎艮而位极于东南者坤也次乎兑而
 位极于西北者乾也乾于万物无所不统是君之也
 乾以君之则夫雷之动风之散雨之润日之晅艮之
 止兑之悦者皆乾之一职也坤于万物无所不容是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1b 页 WYG0029-0372d.png
 藏之也坤以藏之则夫雷之动风之散雨之润日之
 晅艮之止兑之悦者皆归之于坤也小注居上而临
 下居下而括终之说有泥○雷以动之物气自内而
 达于外风以散之物气自外而敛于内此犹兵以鼓
 进以金退之类○本义云此卦位相对与上章同者
 谓其卦位之相对同也非谓卦位同也盖震与巽相
 对坎与离相对艮与兑相对乾与坤相对一一与上
 章同也或者以为章意与上章同则误矣盖误将本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2a 页 WYG0029-0373a.png
 句一义断作两句读也或者据彼说只当云卦相对
 不当云卦位相对曰非也何不曰此卦位与上章同
 而必曰卦位相对与上章同乎其相对非以其居之
 位相对而何○邵子曰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山泽通
 气损咸见义雷风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济未
 济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错为六十四邵子此
 诗特为方图言其举天地定位(云云/)者亦以其卦位
 相对与上章同故借而用之耳固不甚拘也若拘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2b 页 WYG0029-0373b.png
 甚则水火不相射今乃转而为相射非借用而可乎
 其中节目甚多详之当无厌烦记之○此章亦只言
 八卦以概夫六十四卦故或疑易逆数也不是指员
 图内之小卦以为所援在图外且有朱子本易之所
 以成一句本者员图八卦之所本非本诸员图内小
 卦也○以六子观之乾坤初爻相交而为震巽故雷
 以动物而物萌风以散物而物具乾坤中爻相交而
 为坎离故雨以润物而物滋日以晅物而物舒乾坤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3a 页 WYG0029-0373c.png
 终爻相交而为艮兑故艮以止物而物成兑以悦物
 而物遂此岂非阴阳之为用而生万物者乎然乾父
 坤母纯阴纯阳而不交者也故气之方通而物之方
 生则主于乾而动气之既复而物之既成则归于坤
 而藏乾居上而临下故曰君坤居下而有终故曰藏
 此岂非阴阳之不用而统万物者乎然震巽坎离取
 象义多故以象言之艮兑乾坤取卦义多故以卦言
 之天地定位一节首乾坤此一节则先六子者盖前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3b 页 WYG0029-0373d.png
 乃先天八卦之体也故先言不用者而后言用如文
 王八卦专以用言之亦始于震巽而退乾于西北于
 此见八卦之体用先后固当不同也(先儒梁/氏之说)
  第五章
帝出乎震(一条/)
 后天之易乃文王取伏羲先天卦位而更置之以八
 卦之位当一岁之运起震终艮为造化流行之序也
 此节主帝言下节主万物之随帝言盖万物之生成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4a 页 WYG0029-0374a.png
 必有所以生之成之者所以生之成之者帝也帝者
 天之主宰也究竟亦无他只是气机耳气机之所在
 而万物随之要之帝之出入亦于万物之出入而见
 之耳观下文数个故曰字可见后天乾坤乃偏言之
 乾坤与六子同例者也统之以帝矣帝主造化之柄
 而始出乎东方之震洁齐乎东南之巽相见明盛乎
 南方之离致役乎西南之坤说言乎西方之兑交战
 乎西北之乾慰劳乎北方之坎而成言乎东北之艮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4b 页 WYG0029-0374b.png
 此后天八卦方位之意也此亦解图意耳起震终艮
 者一岁之周也而循环之妙在其中矣○梁氏谓邵
 子以此为文王八卦盖因坤蹇解三卦象辞而推之
 也伏羲八卦乃对待之体而谓之先天文王八卦乃
 流行之用而谓之后天二者之次序固为不同而亦
 未尝不相须也○又曰帝者天之主宰而万物之生
 成无不由之其神运于四时游乎六合固不得而测
 也诗曰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此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5a 页 WYG0029-0374c.png
 帝之出入可以见之也○又曰震于方为东于时为
 春于五行为木而曰帝出乎震者帝于是时而始出
 乃令之方行气之方动而万物萌露之时也巽于方
 为东南于时为春夏之交于五行亦为木而曰齐乎
 巽者(云云/)离于方为南于时为夏于五行为火而曰
 相见乎离者当是之时万物明盛皆聚而相睹也坤
 于方为西南于时为秋夏之交于五行为土而曰致
 役乎坤者言地能役己以养物而不自以为能也父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5b 页 WYG0029-0374d.png
 母养子亦是为子所役故曰生我劬劳兑于方为西
 于时为秋于五行为金而曰悦言乎兑者物至此时
 则形色充盈而欣说也乾于方为西北于时为秋冬
 之交五行亦为金而曰战乎乾者自巽至兑皆阴卦
 而忽与乾遇故阴疑于阳而必战也坎于方为北于
 时为冬于五行为水而曰劳乎坎者物于此时皆归
 藏故慰劳之也盖得所归息便有慰劳意艮于方为
 东北于时为冬春之交坎水非土则不能以生震木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6a 页 WYG0029-0375a.png
 故艮于五行亦为土而曰成言乎艮者万物皆止于
 此也然止不终止至震而复出矣故下文又言成终
 而成始也后天八卦之序如此○又曰以方言之则
 有周游之意以时言之则有迭旺之理以五行言之
 则得相生之次又自震至坤为元亨诚之通自兑至
 艮为利贞诚之复自东南至西皆母与三女之位自
 西北至东皆父与三男之位
万物出乎震(一条/)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6b 页 WYG0029-0375b.png
 此言万物随帝以出入而上文所云者其义备见于
 此盖以相发也○万物始出乎震盖震东方之卦也
 于时为春万物发生之时也故为出乎震震东方也
 所以明其为正春也巽东南方也亦所以明其为春
 夏之交也方位与时候相符观十二律候可见○齐
 乎巽巽东南之卦也于时则春夏之交齐也者言万
 物之鲜洁而齐整也盖向也方春始生而未齐至将
 交于夏则生意毕达而整齐矣○离也者明之谓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7a 页 WYG0029-0375c.png
 于时为正夏万物至此形形色色无不相见见则明
 也盖离乃南方之卦也南方明之地也意古者圣人
 南面以听天下之政向乎明以为治是盖有取乎南
 方之离也此句意轻盖孔子附说万物皆相见一句
 须先说出时来南方之卦也一句承上以起下也若
 上文震东方也巽东南也则就此句内见得时在此
 句则有之卦二字若不先说时无以见万物之所以
 为相见处离也者明也以明字未尽又继以万物皆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7b 页 WYG0029-0375d.png
 相见又继以南方之卦也皆以下句申明上句之意
 今向中原盛夏之时一目山林非惟植木相见之意
 算群动亦然○次离者坤也坤于象为地万物此时
 皆致养乎地以坤位西南于时为夏秋之交正万物
 涵养生意以向于实之际也故曰致役乎坤前之生
 长者至是而止后之收敛者于是乎起正致养成遂
 之时也一说万物为坤所致养也语意正是致养于
 坤也致者毕其役之义言坤役己以利物也人子常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8a 页 WYG0029-0376a.png
 致役于其父母父母养子为子所役也故曰生我劬
 劳柳子厚送河东薛存义序得致役之意坤也者地
 也地者土也非天地之地也战乎乾亦此例○兑位
 西方正秋之时也秋则万物生意已足收敛将归于
 实之日皆若油然而欣鬯自适矣故曰说言乎兑说
 言乎兑言语词也古人多有此类诗经言归言旋言
 采其芹之类不可胜计又如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度
 思亦语词也与成言乎艮之言同系辞上传德言盛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8b 页 WYG0029-0376b.png
 礼言恭两言字疑亦只是语词本义所解欲其字意
 恐亦在言字意外见得○次兑者乾也战乎乾乾西
 北之卦也于时为秋冬之交当此之时阴盛阳衰阴
 疑于阳必战战乎乾者正谓其阴阳相击抟也阴阳
 二气相薄而万物皆此气之流行于此之时亦必内
 有所战焉故曰战乎乾万物随阴阳之相薄而内战
 焉此理只可以意会而不可以目击也雷以动之亦
 然○次乾者坎坎之象为水水居北坎正北方之卦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9a 页 WYG0029-0376c.png
 也正是四正之正在八卦中此卦便是安好慰劳之
 卦于时为正冬万物至此保合太和乃其归宿之地
 也故曰劳乎坎坎也者水也水意轻特以起下文正
 北方之卦也北方之卦又所以起下句劳字及万物
 所归也○次坎者艮东北之卦也于时为冬春之交
 今岁之生意至此而将终来岁之生意又从此而起
 是乃万物之所以成终而成始者也故曰成言乎艮
 也成言乎艮此动静之所以无端阴阳之所以无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29b 页 WYG0029-0376d.png
 造化之所以流行而不穷者也始于出震终于成艮
 后天之易妙矣妙矣一阴一阳之谓道尽之矣尽之
 矣盖与先天二而一者也或谓先天专主体固未尽
 谓后天专主用亦未尽也○此节八卦或言位或言
 象或言德或言时震巽离乾坎艮言位坤坎言象兑
 言时离独言德错互不一然离言德八卦之德可推
 矣坤坎言象八卦之象可推矣兑言时八卦之时可
 推矣震巽诸卦皆言位坤兑不言位亦可推而见矣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0a 页 WYG0029-0377a.png
 犹乾言圜而坤不言方之类所以互见○此主后天
 位言言位者多然位之所在皆气机流行所寄之地
 也有其位必有其时而德与象亦在其中况此以造
 化流行之用言分明四时交代之义不可不知也○
 朱子以为此章所推卦位之说多未详者盖实未能
 释然于心耳今姑即文求义俾于理为通可也○艮
 何以成终而又成始曰艮本成终也然终则有始天
 行也不终无以为始或曰万物出乎震是震乃成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0b 页 WYG0029-0377b.png
 者也而艮安得以混之曰朱子于复卦本义不云乎
 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而阳气已生于下矣积之
 踰月然后一阳之体始成而来复故艮之成始者即
 纯坤之阳气之已生者也震之出物者即所积而成
 一阳之体者也理岂不彰彰者哉圣人若非真见此
 理之实安得其言如此之同皆于其不同处乃见其
 同也○致养于坤此养字独全于出齐相见及说劳
 等字盖无物非坤所养养字固重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1a 页 WYG0029-0377c.png
  第六章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此章之旨若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是故以
 雷动之以风散之以火熯之以泽悦之以水润之以
 艮终始之然向微风雷也水火也艮兑也则何以能
 变化而成万物哉大旨如此○神也者妙万物而言
 者也此一句只管到后天之六子以用而言也如雷
 动风挠之类六子各有所为也神则无为而无乎不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1b 页 WYG0029-0377d.png
 为也此之谓神妙万物也○雷动风挠之类所谓变
 化既成万物者也然必本于先天之阴阳各得其偶
 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耳如有雷有风雷风得其偶
 矣然后雷以动风以挠而动挠之功行有水有火水
 火得其偶矣然后水以润火以燥而润燥之功行馀
 仿此此后天之流行所以为本于先天之对待也○
 何谓神无为而无不为如动万物则雷为之神无为
 也挠万物则风为之神无为也然动万物固以雷而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2a 页 WYG0029-0378a.png
 所以运雷之动者神也是雷之所在亦神之所在也
 挠万物固以风而所以鼓风之动者神也是风之所
 在亦神之所在也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在而无
 不在也○雷只说得动万物说不得妙万物风只说
 得挠万物亦说不得妙万物然非动挠等之外别有
 个妙万物也郑康成曰共成万物不可得而分故合
 而谓之神张子曰一故神两故化曰合一不测之谓
 神○如雷专于动风专于挠则滞于一隅不得谓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2b 页 WYG0029-0378b.png
 妙天地则役使六子以造化乎万物而六子之伸缩
 变化皆天地之为也所以谓神当乾坤也于此盖可
 以验合一不测之义无在而无不在之意盖神如君
 后六子则六官之分职也六官所施行皆帝后所主
 宰必须六卿各有其人然后六职交举而治功成矣
 ○又曰神妙万物一句便就说向后天去所谓动万
 物等之所以运用者是也不必兼先天而谓先天亦
 有神也盖先天只是六子各得其耦以立其体而未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3a 页 WYG0029-0378c.png
 见于用见于用时便是雷动风挠而神不外是矣岂
 非妙万物只属后天耶或曰先天如雷风相薄独非
 作用时耶曰只言雷风是相薄之物耳未重在相薄
 字面也○先天言六子之交合后天言六子之分治
 其造化万物处全是后天其曰相逮曰不相悖曰通
 气者交合之义也水火相逮逮及也言其相济也○
 燥万物者莫熯乎火火盖指日言天地阳明之精也
 即日以烜之改日为火者明日之为火也○润万物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3b 页 WYG0029-0378d.png
 者莫润乎水水盖雨露之属先天只言雨以润者举
 其最也或者不察仅以水火为日用之水火不思日
 用之水火只可用于万物既成之后而非其变化以
 成万物之功也○此处水与泽有分雨露之属自天
 而下者为水之润凡地中之水不流者皆泽也凡今
 一草一木之油然发荣者皆得土中之水气○火者
 日也水指雨露地中之水有兑泽居之火必指日乃
 是造化万物者火既为日则水非指雨露而何哉正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4a 页 WYG0029-0379a.png
 与火耦○雷风山泽水火各得天地之一体故动万
 物者虽为雷然雷则天地之雷也挠万物者虽为风
 然风则天地之风也水火山泽皆然故曰此去乾坤
 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也○朱子曰风雷水火
 自不可唤作神神者乃所以动所以挠者是也○六
 子总于乾坤乾坤共成万物不可得而分故合而谓
 之神亦所谓一故神也至于六子之致用皆其化处
 此又神化之别必有先天之阴阳各得其偶然后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4b 页 WYG0029-0379b.png
 后天之变化正所谓两故化也○此章承文王后天
 之后而推本归重于伏羲之先天盖合先天后天而
 一之也语录是此意启蒙以此章连上二章为文王
 之易盖主神妙万物之化特推本先天如员图之推
 本横图耳○本义于此章为未详其义而今却如此
 解得似通通透透者据语录而衍之也○有先天对
 待之体方成后天流行之用推类而言之日属阳月
 属阴日月相对待者也必有日有月然后往来相推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5a 页 WYG0029-0379c.png
 而明生又如文属阳武属阴文武相对待者也必有
 文有武然后德威交济而治功成夫属阳妇属阴夫
 妇相对待者也必有夫有妇然后内外相得而家道
 成推之万事亦莫不先有对待之体然后有流行之
 用也易道固无所不该○按张子有一神两化之说
 与此章所云千古一符也盖先天之六子各得其偶
 者所谓两也两者体之立也后天之变化成物者即
 所谓两者之化也两者之化用之行也就此两化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5b 页 WYG0029-0379d.png
 合一不测处即所谓神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
 阳不测之谓神也宇宙不更理圣贤不改心千古之
 上有圣贤出焉此理同也千古之下有圣贤出焉此
 理同也然则圣贤之心圣贤之身圣贤之口圣贤之
 笔全自做主张不得一听于理之所使也
  第七章
乾健也坤顺也(一章/)
 此言八卦之性情必先有此章然后下章乾为马为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6a 页 WYG0029-0380a.png
 首之象方有所自取也云峰亦云夫子欲于下文言
 八卦之象故先言其性情如此象者其似性情其真
 也下章独父母六子之象无与于性情又自一义也
 性情二字亦要分明八卦之理各有动情如乾其静
 也专静时之健也性也其动也辟动时之健也情也
 诸卦皆然故朱子曰谓之性者言其性如此又谓之
 情言其发用处亦如此愚按今六十四卦所说卦德
 处概是就情上说然情无不出于性者故于此兼言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6b 页 WYG0029-0380b.png
 之德即性情之德也○此言八卦之性情谓乾之性
 情健也坤之性情顺也(云云/)彼前本义所云乾者健
 也阳之性也则乾即健义而以阳之性也一句通承
 之此之健也即彼三阳之性也又曰艮止也一阳止
 于二阴之上(云云/)则以止字当艮字看皆与此小异
  第八章
乾为马坤为牛(一章/)
 乾数奇而德健马蹄圆而能致远是乾为马也○坤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7a 页 WYG0029-0380c.png
 数偶而性顺牛蹄折而驯伏以引重是坤为牛也○
 震阳动阴下龙以动奋之身而静息于地势重阴之
 下震为龙也○巽阴伏阳下鸡以入伏之身而出声
 于天气重阳之内是巽为鸡也○坎外柔内刚豕外
 污浊而内刚躁象之○离外刚内柔雉外文明而内
 柔怯象之○外刚能止物而内柔媚者狗也艮以一
 阳止于二阴之上故似之○外柔悦而内刚狠者羊也
 兑以一阴说于二阳之外故似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7b 页 WYG0029-0380d.png
  第九章
乾为首(一章/)
 乾积阳在上而覆物首则会诸阳尊而在上者也非
 乾为首乎○坤积阴在下而载物腹则藏诸阴广而
 有容者也非坤为腹乎○震阳动于下足则在下能
 动震为足也○巽阴耦居下股则两垂而下巽为股
 也○坎阳陷阴中耳轮内陷阳在内而聪者似之○
 离阴丽阳中目睛外附阳在外而明者似之○手刚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8a 页 WYG0029-0381a.png
 在前艮以阳止于上非手之象乎○口开于上兑以
 阴析于上非口之象乎
  第十章
乾天也故称乎父(一章/)
 此章之说似当主附录必不主本义附录盖后来之见
 本义其未删定者欤故今大全序例于后天八卦图后
 亦只取附录○乾天也物所资始有父道焉故称父坤
 地也物所资生有母道焉故称母乾坤有父母之道如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8b 页 WYG0029-0381b.png
 此六子则皆木于乾坤而成也震是坤初求于乾而得乾
 之初画故谓之长男巽是乾初求于坤而得坤之初画故
 谓之长女坎是坤再求于乾而得乾之中画故谓之中男
 离是乾再求于坤而得坤之中画故谓之中女艮是坤三
 求于乾而得乾之上画故谓之少男兑是乾三求于坤而
 得坤之三画故为少女也○盖从前有为父为母为长男
 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之称此则解其所以称名之
 义也○此章承乾为马为首二章之后均之为八卦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9a 页 WYG0029-0381c.png
 象也而先儒特笔谆谆以为后天之易何耶看来若
 无甚意义也况自此章以下皆广八卦之象乃知此
 数章全是说象而已○附录所谓得其初九九二九
 三初六六二六三者盖亦门人所记失分晓也盖若
 主揲蓍言则三画之卦不当有初九九二等之称亦
 有揲得七八者将不以为男女乎不主揲蓍言则九
 字六字益无谓矣盖只当言得其初之阳初之阴(云/)
 (云/)若上卦得者则当谓之九四九五(云云/)○乾为马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39b 页 WYG0029-0381d.png
 章取诸物也乾为首章取诸身也此章取诸人伦也
 合而观之大抵皆后天之易也皆圣人之蕴因卦以
 发者也未必伏羲始画卦时全是一一要成象此伏
 羲画卦只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每生二积而至于六十四卦耳然自卦既成之后
 观之则有为马为首之类为父母为男女之属也
 
 易经蒙引卷十二上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0a 页 WYG0029-038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十二下
             明 蔡清 撰
 说卦传
  第十一章
乾为天
 乾为天以下多孔子所取之象○节斋曰积阳为天
 乾卦本义曰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愚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0b 页 WYG0029-0382b.png
 朱子之说意较全今可略更云纯阳而至健为天
为圜
 洪武正韵圜与圆音义并同汉书从谏若转圜为圆
 物也○节斋曰阳体动为圜沙随曰为圆天之体也
 瓜山曰圜无端也愚按沙随之法专以圜属天然天
 下之物圆者数多不止天也惟节斋之说近之瓜山
 又只解字义耳今可略更云阳之性动其体皆圆故
 为圜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1a 页 WYG0029-0382c.png
为君
 云峰曰有不言而互见者如乾为君以见坤之为臣
 乾为圜以见坤之为方此说精当○节斋曰尊而在
 上者为君双湖曰乾无所不统为君愚按尊而在上
 之说固是但以解为天亦可无所不统之说似于君
 义更切盖乾之主乎万物犹君之主乎万民也故曰
 乾以君之
为父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1b 页 WYG0029-0382d.png
 双峰曰变生六子为父单指后天八卦次序言然据
 后天八卦图乾只是变生震坎艮三男不能尽变成
 六子也愚谓乾知大始有父道焉未为无据也
为金
 沙随曰为金坚刚也双湖曰爻刚位间柔相济为玉
 愚按双湖意以玉温润而栗然为刚柔合德故有位
 间柔之论间者初刚而二柔也此说近凿三画之卦
 亦未可名爻此沙随之说乃本之文言所谓纯粹精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2a 页 WYG0029-0383a.png
 也其义正矣
为寒 为冰
 沙随曰为寒位西北也为冰寒之凝也缙云冯曰乾
 居西北卦气为立冬之节水始冰之时故为寒为冰
 朱子曰卦象指文王八卦言所以言为寒为冰愚按
 沙随缙云之说实得其指朱子其断案也缙云兼说
 出卦气节候尤为详明耳息斋曰乾为寒阴不生于
 阴而生于阳也冰阴之变而刚也愚谓上说是面前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2b 页 WYG0029-0383b.png
 见成道理此说似求之太深不主正而主变毋亦朱
 子所谓本浅也而凿之使深也又双湖曰金故为寒
 金生水极寒为冰又乾为天而贯四时故在秋冬为
 寒为冰是又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而必使至
 于晦者矣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何必每求诸远
为大赤
 沙随曰盛阳之色也临川曰坎中阳为赤乾纯阳为
 赤加一大字以别于坎也双湖曰乾为天而贯四时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3a 页 WYG0029-0383c.png
 在秋冬为寒为冰愚按沙随临川之说尽矣双湖之
 说凿盖就四时言则大赤与寒冰又不伦矣
为良马
 平庵曰良马德莫加焉临川曰马加良老瘠驳四字
 以见其纯阳无阴异于震坎阴阳相杂之马也良谓
 纯阳健之最善者也愚按二说俱善盖乾为马而良
 者纯阳之德也其良老瘠驳实皆乾象非震坎所宜
 取但震云其于马也为善鸣(云云/)坎云其于马也为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3b 页 WYG0029-0383d.png
 美脊(云云/)乃就其马之性情形体而取非以其为阴
 阳相杂之马也
为老马
 临川曰老为老阳健之最久者也此说至矣平庵曰
 老马智最高似只说得老马未见乾之所以为老马
 处
为瘠马
 临川曰瘠谓多骨少肉健之最坚强者也平庵曰瘠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4a 页 WYG0029-0384a.png
 马筋骨至峻愚谓此二说皆是盖纯刚无柔故也
为驳马
 平庵曰锯牙食虎力莫加焉临川曰驳马锯牙食虎
 豹健之最威猛者也鄱阳董氏曰按韵会驳兽如马
 锯牙食虎豹宋刘敞奉使契丹时顺州山中有异兽
 如马而食虎豹虏人不识以问公曰此驳也为言形
 状声音皆是虏叹服之又云驳马色不纯或曰纯极
 而驳生焉愚谓因是纯阳而色驳故取极而变之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4b 页 WYG0029-0384b.png
 此又别取一义与锯牙食虎豹者不同○双湖谓春
 良夏老秋瘠冬驳者本求之深而味反浅全无谓也
 马之良者何独于春而良至夏便老乎况自古秋高
 马肥为食乾寔之草故也今谓秋马瘠何也又冬则
 鸟兽氄毛岂至冬而驳乎
为木果
 节斋曰圆而在上为木果此说无以易矣沙随曰以
 实承实也若艮为果蓏则下有柔者存焉愚按此说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5a 页 WYG0029-0384c.png
 以实之实下二阳也木之象也对艮之下二柔言承
 实之实上一阳也果之象也似折木果而二之于纯
 阳之体为支离矣但对果蓏亦须有别盖乾纯阳故
 象木果艮少阳在二阴之上故兼木之果草之蓏杨
 氏谓不剥于阴为木果者又求之卦矣
荀九家有为龙为直为衣为言
 朱子曰荀爽有集九家易解十卷○愚按九家盖指
 汉淮南王安所聘九人明易者撰道训二十篇号九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5b 页 WYG0029-0384d.png
 师易文中子所谓九师兴而易道微者也(见山堂/考索)
 荀爽后汉人也荀淑有子八人时人谓之八龙其第
 六曰爽字慈明时人言荀氏八龙慈明无双荀九家
 其集之名也○为龙者乾卦本义云龙阳物也本乾
 象也○为直者其动也直也○为衣者衣被一身犹
 乾之覆物也○为言者言者心之声声出于气阳也
 韵府序曰声出于气致堂胡氏论雷电有曰凡声阳
 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6a 页 WYG0029-0385a.png
坤为地
 进斋曰坤积阴于下故为地愚谓亦须兼本义意言
 积阴在下至顺极厚也
为母
 进斋曰物资以生也愚谓坤作成物有母道焉
为布
 进斋曰动辟而广临川曰旁有边幅而中平广故为
 布愚按动辟及边幅之说于义未为切近岂进斋是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6b 页 WYG0029-0385b.png
 主布散之义故取动辟为说欤愚意坤之象布者以
 其质柔而广平也兼质柔说意似周息斋曰土金自
 然之宝布釜皆出于金然受变于模冶而成此所以
 为效法之坤欤○布谓泉也泉泉府之泉谓钱也愚
 按此说近穿凿缘何舍布帛之布而专取泉布之布
 岂其心胸好异独有此等议论耶
为釜
 进斋曰虚而容物故为釜是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7a 页 WYG0029-0385c.png
为吝啬
 进斋曰静翕而不施故为吝啬融堂曰吝啬至阴之
 性女子小人未有不吝啬者息斋曰吝啬翕之守也
 愚按三说大意略同盖静翕不施即阴之性也女子
 小人亦阴类也
为均
 进斋曰动辟而广故为布为均南轩曰均者其势均
 平而无偏陂者也息斋曰均者辟之敷也愚按进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7b 页 WYG0029-0385d.png
 息斋以坤之性情言南轩以地之形势言然地势不
 能皆平而无陂故曰无平不陂又曰高下相因之无
 穷盖取动辟而广之说为优又均者适均也匀也非
 坦平之义也
为子母牛
 进斋曰性顺故为子母牛愚谓只谓之牛亦可而必
 谓之子母牛者牛固顺子母牛又其顺者也以坤纯
 阴而至顺也故取此象子母牛作两个牛看无妨子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8a 页 WYG0029-0386a.png
 母俱顺也子母牛牝牛方乳子子母相随而不离者
 也其顺可知舐犊之说亦可见矣一说牝牛母牛也
 子母牛牝犊也顺之至也牛固顺母牛又顺子母牛
 尤顺可见顺之至而无以加然前说较稳
为大舆
 进斋曰厚而载物故为大舆临川曰三画虚所容载
 者多也坎惟二画虚亦为舆而不得为大舆也愚按
 只当从进斋之说临川以对坎言者非也坎于舆为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8b 页 WYG0029-0386b.png
 多𤯝非象舆也重在多𤯝曰大舆者正以坤之所载
 者广也
为文
 进斋曰坤画偶故为文融堂引正蒙曰坤为文众色
 也又曰物之生于地也至杂而文愚按须合进斋正
 蒙之说曰三画皆偶有文象焉其义斯备其曰物生
 至杂者不求于坤而求之物又稍远矣
为众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9a 页 WYG0029-0386c.png
 进斋曰偶画多故为众是已如此类只眼前道理说
 出便见明白
为柄
 进斋曰有形可执故为柄融堂曰柄者生物之权也
 愚按进斋有形可执之说盖以坤作成万物是有形
 也然有形者亦不止柄不必用也融堂谓生物之权
 亦伤于巧如此则本文当解曰权字息斋曰柄也者
 勤于造事而不名其功者欤盖以地道无成而代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49b 页 WYG0029-0386d.png
 终故云皆伤巧也惟临川之说正大明白为柄者在
 下而承物于上也凡执持之物其本着地者柄也但
 愚疑其本着地之说只是直物之柄如戈矛之类若
 横物亦有柄也如羽扇刀剑之类然概亦为在下而
 承物于上也不如去却其本着地为净
其于地也为黑
 进斋曰纯阴故于色为黑临川曰地之土色有五若
 坤之取象则于地为黑土也黑者极阴之色也愚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0a 页 WYG0029-0387a.png
 进斋失于地二字之义当从临川说意为周
苟九家有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
 为牝者坤道资生也与为母同义○为迷者阴暗也
 ○为方者地方也○为囊者虚而容物也与釜同义
 ○为裳者居下体也○为黄者土正色也○为帛者
 质柔而平广与为布同义为浆者盖太阴为水浆水
 所谓味且甘淡而顺也局方发挥茹淡篇曰甘而淡
 者土之德也楚辞九歌首篇奠桂酒兮椒浆注浆者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0b 页 WYG0029-0387b.png
 周礼四饮之一以椒渍其中谓之椒浆也小学句读
 浆醋水也问何不并言为水为酒曰水坎正象也酒
 则味浓矣
震为雷
 横渠张子曰阴气凝聚阳在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
 雷节斋曰阳动于下故为雷愚按震本义云震动也
 一阳始生于二阴之下震而动也其象为雷节斋之
 说亦此义也张子之说不取卦象然亦与阳动阴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1a 页 WYG0029-0387c.png
 之意合或曰本义其象为雷不必承一阳始生于二
 阴之下言只承动字言盖动万物者莫疾乎雷也若
 拘于此则下句其属为长子者亦将谓其取一阳始
 生于二阴之下乎曰此亦未见其不然也一阳始生
 以其次序言便见有长子象矣所谓一索得男不谓
 一阳始生于二阴之下而何故屯本义曰震一阳动
 于二阴之下故其德为动其象为雷故字分明
为龙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1b 页 WYG0029-0387d.png
 临川于远取诸物章解云以动奋之身而静息于地
 势重阴之下者龙也故震为龙
为玄黄
 节斋曰阴阳始交故为玄黄临川曰乾坤始交而生
 震故兼有天地之色得乾初画为玄得坤中画上画
 为黄○孔疏谓玄黄杂而成苍色也按吴说更详明
为敷
 节斋曰阳气始施故为敷愚按正韵敷字注施也亦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2a 页 WYG0029-0388a.png
 作敷其义既同断从此说矣临川曰为敷字又作敷
 与华通花蒂下连而上分为花出也正韵亦云然但
 前说为正其为阳气始施者阳主施阴主翕也一说
 阳在下必进而敷施发用
为大涂
 节斋曰万物毕出故为大涂临川曰为大涂一奇动
 于内而二偶开通前无壅塞也愚按大壮九四所取
 藩决不羸之意正如此盖阳上进而前二阴两开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2b 页 WYG0029-0388b.png
 此说视节斋为明切
为长子
 诸儒无所解盖以一索得男之义已明
为决躁
 节斋曰动故为决躁决者阳生于下而上进以决阴
 躁者阳之动也○阳进而决乎阴而其动也躁故为
 决而躁也○云峰曰震为决躁巽为进退不果刚柔
 之性也愚谓一过一不及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3a 页
为苍莨竹
 临川曰苍深青色筤谓色之美盖竹之筠也按正韵
 筠竹肤之坚质也临川乃以为色之美何欤且苍既
 为深青色而又以筤为色之美而又为竹之筠似未
 可晓也曰竹肤之坚质正是竹枝之劲而在表者其
 所谓色者即在于此而非此筤之外别有所谓色者
 也故临川云耳今解此当云苍者东方之色震则东
 方之卦也故其于竹也为苍筤竹非以苍筤竹为竹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3b 页
 之号也其下云皆下本实而上干虚者是谓萑与苇
 于苍筤无与也此更宜详之
为萑苇
 临川曰萑荻也苇芦竹也皆下本寔而上干虚阳下
 阴上之象也
其于马也为善鸣
 节斋曰气始亨故于马也为善鸣临川曰阳在内为
 声上画偶开出声也愚按临川之说为详节斋所谓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4a 页
 气始亨者亦本阳之动而达于外言其义亦同归也
 马之阳气在内开口而鸣震一阳在下二阴上开之
 象也
为馵足
 节斋曰阳在下故又为馵足临川曰足骹白阳之色
 也正韵骹胫也愚按节斋不知以馵为何义临川之
 说亦不知何所本且足骹白亦非震之色也下句的
 颡又以阴为白馵马后左足白也亦于震象不切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4b 页
 篇曰馵马悬足也盖谓马直伸一足而挈起一足若
 悬之亦谓阳动于下也且其为字亦为象形此说似
 优而可用玉篇作于梁而增于唐其说盖自有所本
 节斋诸先生皆其后人也○诗经秦风小戎篇曰驾
 我骐馵传曰马左足白曰馵此难依解义各有取
为作足
 节斋曰阳在下又为作足临川曰作超起阳之健也
 皆言下画之阳也○愚谓为作足者作起也马腾而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5a 页
 起以阳动于下而取义也
为的颡
 节斋曰阴在上又为的颡的白也而颡其上也诗所
 谓白颠传所谓的颅是也此说长矣○临川曰的颡
 额有旋毛中虚如射者之的言上画之虚也此说不
 如上说以额中旋毛为的大巧也○善鸣馵作足的
 颡皆缀于其马也之下
其于稼也为反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5b 页
 节斋曰刚反动于下故于稼为反生临川曰稼诸谷
 之类反生萌芽自下而生反向上阳在下也临川此
 说亦符于节斋刚反动于下之义以愚所见凡稼之
 始生皆为反生盖以其初间生意实从种子中出而
 下著地以为根然后种中萌芽乃自举○其种以上
 而为苗其初生时根自上而反著于下也固反生也
 是反生非变也常也凡稼皆然
其究为健为蕃鲜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6a 页
 节斋曰阳长必终于乾故其究为健临川曰其究为
 健中上二画变则为乾也为蕃鲜蕃盛而鲜美谓震
 居东方也草下一根而叶分开于上也下一阳上二
 阴之象也临川谓蕃鲜为春生之草草下一根而叶
 分开于上者非也是失认其究二字之义夫万物始
 乎震未能蕃鲜其究蕃鲜也当云阳长必终于乾是
 其䆒为健也至于乾则阳之盛矣故又为蕃鲜也须
 看其究二字健以德言蕃鲜指草木言○云峰曰震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6b 页
 巽独以其究言刚柔之始也在后总论所载
苟九家有为玉为鹄为鼓
 为玉者乾坤始交刚柔合德也○为鹄者鹄海鸟其
 飞最疾故射者画以为的亦震动而决躁之象也○
 为鼓者阳动而有声也
巽为木
 进斋曰巽入也物之善入者莫如木融堂曰为木者
 干阳而根阴也今当会其意曰巽为木者阳气上升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7a 页
 盛为枝叶而根阴伏入于地下也
为风
 进斋曰气之善入者莫如风愚按巽下本义云巽入
 也一阴伏于二阳之下其性能巽以入也其象为风
 亦取入义此说尽矣
为长女
 一索得女故谓之长女
为绳直为工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7b 页
 息斋曰绳制木之曲而取直者工引绳之直而制木
 者巽德之制故为绳直为工一说为工不拘是木工
 巽德之制凡能制器者皆工也○云峰曰有一卦之
 中相因取象者巽为绳直因而为工坎为隐伏因而
 为盗艮为门阙因而为阍寺
为白
 进斋曰巽少阴故于色为白巽所以为少阴者盖坤
 为太阴巽虽长女视坤则为少阴矣坤太阴北方色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8a 页
 黑巽少阴西方色白
为长
 进斋曰木下入而上升故为长为高愚谓木之上升
 只好说高若兼说长则长即高也要须有辨融堂曰
 长者风行也此说长当从
为高
 进斋曰木下入而上升融堂曰木性也无疑矣
为进退为不果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8b 页
 进斋曰阴性多疑故为进退为不果又节斋曰一阴
 盘旋于二阳之下也此说出巽懦之意愚谓巽有懦
 之义故巽而止为蛊但言阴性疑亦泛进退有以行
 言不果有以为言
为臭
 进斋曰阴伏于下气郁不散故为臭临川曰臭者香
 膻焦圬之五气凡物有声色臭味声臭属阳色味
 属阴与洪范皇极五行人体性情图不同图以臭色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9a 页
 属木火为阳味声属金水为阴然此以气而语其行
 之序然也若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有水木而后有
 火金是声臭属阳色味属阴也盖声臭魂类阳也色
 味魄类阴也彼说之义如此
其于人也为寡发
 进斋曰阳盛于上为寡发临川曰寡发广颡多白眼
 皆阳上盛也以头言阴气盛者发多阳气盛者发少
 其说尽矣融堂曰阴血不升也愚谓此三家同一说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59b 页
 须会其意而为之说曰阳气上盛阴血不升也
为广颡
 进斋曰二阳在上为广颡融堂曰阳气上盛也临川
 曰亦阳上盛也以颡言阳体胜者额广阴体胜者额
 狭
为多白眼
 进斋曰离为目反离中爻于下故为多白眼临川曰
 眼白者为阳黑者为阴离目上下白而黑者居中黑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0a 页
 白相间而停匀巽目上中白而黑者在下上白多于
 黑也临川之说详明
为近利市三倍(近利微读至三倍为句/)
 进斋曰阴得乎阳故为近利市三倍阴得乎阳者言
 以阴从阳得阳之力也又曰或谓离日中为市而巽
 近之故有此象此说盖以后天卦位离正南而巽居
 东南为切近于离也此说似远○临川曰为近利市
 三倍者义理然也利欲阴也震阳在内义理主于内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0b 页
 也故一刚为主于内之卦为无妄巽阴在内利欲主
 于内也故曰近利曰市三倍者犹诗言贾三倍谓市
 物而得利三倍近利之至甚者也愚按阴得乎阳之
 说似泛如离得阳而丽之兑得阳以为之基亦皆说
 得阴得乎阳今独以巽为阴得乎阳似可移也近利
 之说亦未审巽居离左既为近利坤居离右独不近
 利乎况市三倍之义亦无所取大扺吴说差胜盖阴
 主于内而善巽以入之最能得利故为近利而市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1a 页
 倍也○诗大雅瞻邛有曰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
 公事休其蚕织朱传曰三倍获利之多也言商贾之
 事非君之所宜识如朝廷之事非妇人之所宜与也
 今贾三倍而君子识其所以然妇人无朝廷之事而
 舍其蚕织以图之则岂不为慝哉
其究为躁卦
 进斋曰震为决躁巽三爻皆变则为震故其究为躁
 卦临川亦云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1b 页
荀九家有为杨为鹳
 杨上茂而下虚鹳高身而瘦足皆二奇上盈一偶下
 植之象也○诗学大成载说文杨薄柳也从木易柽
 河柳也从木柽柳小杨也从木卯○韵府鹳似鹤好
 水将阴雨则呜盖感初阴之气也
坎为水
 阎氏曰坎一阳在内而明二阴在外而陷内明外陷
 故为水进斋曰内明外暗者水与月也内阳外阴故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2a 页
 为水为月愚谓以月为内明外暗月魄本暗得日之
 光为明是明由外也何以为内明外暗盖月者水之
 精也故坎为月今乃浑以内明外暗取象非矣淮南
 大戴谓日火外景金水内景未尝说月亦内景也○
 一说月本内景坎象也故曰中有山河影但得日之
 光故兼外景耳金水得日光亦有光外照可见阳得
 兼阴○按习坎本义云坎险陷也其象为水阳陷阴
 中外虚而中实也坎本虚而水实之也○愚谓外虚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2b 页
 中实是亦因以起有孚心亨之义今当会其意云水
 内明外暗而能陷物为天下之至险者也故坎为水
 阎氏外陷之说未精○问水之内明外暗其内固明
 矣何以见其外暗耶曰只以火对水观之则火之外
 明水之外暗昭昭可辨矣
为沟渎
 阎氏曰沟渎所以行水水流而不盈故为沟渎此说
 亦正大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3a 页
为隐伏
 进斋曰阳匿阴中故为隐伏此说亦简明郑氏曰阳
 居中而无阴以蔽之则见而不隐阳在下而动得其
 时则起而不伏坎则阴陷而包之故为隐伏此说似
 琐碎只可用前说
为矫輮
 进斋曰阳在阴中抑而能制故为矫輮矫者矫曲而
 使之直輮者輮直而使之曲也此说简明临川曰水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3b 页
 之势一曲一直一方一圆皆顺其势之所利而因其
 人之所𨗳故为矫輮此说意略远矣
为弓轮
 进斋以合矫輮解云弓与轮皆矫輮之所成也盖弓
 体弯轮体员木性则直非矫輮焉能成哉但又谓弓
 盖二十八所以蔽车之上轮辐三十六所以载其下
 此则有所未考盖以弓与轮俱为车具耳殊不知弓
 矢之弓亦须用矫輮而成何必并以车具言也况弓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4a 页
 盖之弓字必带盖字言乃见其为车具今单言弓又
 何从知其为弓盖耶正韵弓下只注云弧也更不及
 弓盖之说又轮之与辐要亦二般正韵辐车轑也盖
 指车腹中纵横之木不可矫輮者也又安得并言轮
 辐都为矫輮者耶
其于人也为加忧
 进斋曰阳陷阴中故为加忧郑氏曰素问金在志为
 忧水在志为恐恐则甚于忧故为加忧是于加字太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4b 页
 泥按讼卦本义解窒惕云上无应与又为加忧只是
 平平说惕为忧之甚也当以进斋之说为正
为心病为耳痛
 进斋曰心耳皆以虚为体坎中实则为病为痛郑氏
 曰火藏在心坎水胜之故为心病水藏在肾开窍于
 耳而水在志为恐则伤肾故为耳痛愚谓郑氏皆是
 推之使远凿之使深说话进斋之说正矣
为血卦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5a 页
 郑氏曰气为阳运动常显血为阴流行常幽血在形
 如水在天地间故为血卦临川曰离火在人身为气
 坎水在人身为血也愚按二说一意俱是但常显常
 幽之说似无所用彼盖以坎为北方卦故云幽耳
为赤
 临川曰为赤者得乾中画之阳故与乾同色也但乾
 纯阳则为大赤
其于马也为美脊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5b 页
 进斋曰三画之卦上画为马颡下画为马足坎中画
 阳故为美脊临川曰脊者外体之中坎阳在中故美
 脊也二说一意
为亟心
 进斋曰坎中画阳故为美脊为亟心临川曰心者内
 藏之中坎阳在中故心亟急也愚谓二说亦一意○
 今当云阳陷阴中故在人为心病在马只为亟心也
 亟心性急难御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6a 页
为下首为薄蹄
 进斋曰上画为马首上柔故为下首下柔故为薄蹄
 临川曰前画柔故首下而不昂下画柔故薄蹄而不
 厚二说一也
为曳
 进斋曰下柔故为薄蹄又为曳沙随曰坎于马为曳
 者陷则失健也愚按下柔之说为胜曳为曳足而行
 足无力也失健亦于足之无力见之但上画柔无所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6b 页
 取故不如只从下柔之说
其于舆也为多眚
 进斋曰柔在下不任重故于舆也为多眚愚按此说
 若移之巽尤好盖巽却下柔无取也又不任重于多
 眚义未切○临川曰于舆多眚者谓有险陷而多阻
 碍也盖行于险道不若行于平地者之易且安也愚
 按行险道之说则坎只为险道而不止为车之多眚
 也不如只说坎为险陷在舆则为多眚多眚即险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7a 页
 云峰曰坎中满而下无力也
为通
 进斋曰坎维心亨故为通然则此通字全就人心上
 说狭矣○藩氏曰通者水之性近之矣然不及卦象
 愚谓坎一阳居中而上下皆虚所谓水流而不盈者
 也故为通升九三临坤则曰升虚邑大壮九四前临
 二阴则曰藩决皆以虚而通也
为月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7b 页
 进斋曰内明外暗为月愚已辨在为水之下矣潘氏
 曰月者水之精盖从其类取象也
为盗
 进斋曰阳匿阴中故为盗太玄以水为盗阴阳家以
 玄武为盗以其皆属北方之坎也只从阳匿阴中之
 说为正彼二说盖以北方幽暗取
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进斋曰刚在中故于木也为坚多心○坎本阳卦于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8a 页
 木为坚且阳在中故于木为坚多心坚而又多心也
苟九家有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
桎梏
 为宫者阳居阴中阴虚阳实宫室中虚人则实其中
 也所谓升虚邑者亦可见其义例○为律者上下皆
 虚而中寔以葭灰也截竹为筒上下皆空葭灰者以
 葭莩为灰实于律管以俟气气至则灰飞是坎体中
 实而上下虚阴之象○为可者上下皆通也○为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8b 页
 者阳壮居中以承二阴也○为丛棘者刺坎之木也
 ○为狐者昼伏而内险也○为蒺藜者亦丛棘之义
 ○为桎梏者人所难也又以陷人之手足者也
离为火为日为电
 节斋曰内暗外明者火与日也离内阴外阳故为火
 与日阴丽于阳则明故为电愚谓以火内暗外明则
 然若日则太阳之精安得有内暗之理故孟子曰日
 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明者光之体光者明之用体即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9a 页
 所谓内用即所谓外也是内外皆明也按同人本义
 云离亦三画卦之名一阳丽于二阴之间故其德为
 丽为文明其象为火为日为电离本义云离丽也阴
 丽于阳其象为火体阴而用阳也依此则惟火取内
 暗外明体阴用阳之象若日与电大扺只取明象若
 以日为体阴诚所未喻电则雷火之光阳气之盛者
 亦非丽于阳也惟其有似金蛇形者是有所丽耳然
 正电不如此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69b 页
为中女
 再索得女也
为甲胄为戈兵
 节斋曰刚在外故为甲胄为戈兵南轩曰甲胄外坚
 所以象乾之画愚谓只取外刚戈兵上锐所以象离
 之性愚谓甲胄与戈兵虽皆兵器然实二类南轩之
 说似胜矣节斋盖取刚在外夫甲胄之刚固在外若
 戈兵之刚乃在上若亦以为在外则内对外言戈兵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0a 页
 之内柔又安在耶○甲被于身者胄被于首者即兜
 䥐也戈鎗也长兵也兵刃也短兵也
其于人也为大腹
 节斋曰中虚故于人也为大腹南轩曰腹阴而有容
 坤为腹离得坤中爻亦为腹此说意未精何也坤为
 纯阴只为腹离仅得坤中爻乃为大腹何也不如节
 斋取虚中之象为简当
为乾卦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0b 页
 节斋曰火熯燥故为乾卦张子曰离为乾卦其于木
 也为科上稿附而燥也二家皆取火燥之义
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
 节斋曰皆以外刚内柔此说更无改评矣杨氏曰鳖
 性静取其中画之柔蟹性燥取其上下二画之刚蠃
 取其善丽之象蚌取其中虚之象龟取文明之象此
 说近牵强亦支离○且以鳖为静龟不尤静于鳖乎
 以蟹为燥而取上下二画之刚然则蟹只为外燥乎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1a 页
 其内亦燥否以蠃为善丽盖以其缘物而行耳以蚌
 为中虚又不如以为文明也蚌能生珠以龟为文明
 岂以其负书出洛耶然龟未必个个负书也抑或取
 其具五行八卦二十四气之象耶蚌之形不知如何
 但据鹬蚌相持之说谓蚌出曝鹬往喙其肉蚌因合
 而制之则蚌之生亦当如螯蛤之类是亦外刚内柔
 也
其于木也为科上稿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1b 页
 节斋曰中虚故于木为科上稿空也木既中虚上必
 枯稿矣一说凡植物有三种蔓生者草也枝生者木
 也科生者蓍之类也今广东科藤是也此科若作科
 生说则于木字相碍只作中虚说亦通矣括苍龚氏
 曰于木为科上稿中虚外乾也张子曰于木为科上
 稿附而燥也双湖曰按张子谓附而燥是不以科为
 木科为水盈科之科谓科巢之附于木上者也科中
 虚有离象燥则科上之木乾燥也如鹊巢之类皆是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2a 页
 以木枝结构而成也愚按节斋括苍之说至矣张子
 附而燥之说诚如双湖所笺解但其于木也四字似
 牵强耳又科之义他亦未见所载
荀九家有为牝牛
 牝牛柔顺之物以中虚之阴为主是内顺之至者也
 故巽兑皆不得为牝牛止是中柔也
艮为山
 郑正夫曰静以止者山也双湖曰一阳高出二阴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2b 页
 上而止其所也愚按艮卦本义云艮止也一阳止于
 二阴之上阳自下升极上而止也其象为山取坤地
 而隆其上之象亦止于极而不进之义也不可有改
 矣
为径路
 临川曰径者路之小也艮者震之反体高山之上成
 蹊非如平地之大途也愚谓一阳横亘于二阴之上
 有似径路然不必以对震之大涂言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3a 页
为小石
 临川曰小而刚在坤土之上象山顶高处之小石坎
 刚在坤土之中刚为平地之大石也愚谓只可取小
 而在坤土之上说其曰象山顶高处之小石及坎为
 平坎之大石者似赘辞了
为门阙
 临川曰阙者门之出入处上画连亘下二画双峙而
 虚似阙也愚按此说亦明净矣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3b 页
为果蓏
 临川曰果者木实蓏者草实乾纯刚故为木果艮一
 刚在上者木之果二柔在下者草之蓏愚谓一刚在
 上为木之果信矣如何二柔在下者为草之蓏乎盖
 木之果草之蓏皆小而实者也正为艮之象矣周礼
 天官甸师氏注植生曰果蔓生曰蓏○平庵曰震为
 敷为蕃鲜草木之始也艮为果蓏草木之终也果蓏
 能终又能始故为艮之象为切愚谓此一义但小而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4a 页
 实之义已明不必更取他说之深奥曲折者矣
为阍寺
 开封耿氏曰周官阍人掌王宫中门之禁止物之不
 应入者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宫女之戒令止物之不
 得出者皆阻于前而卫内之柔者也愚按说止义取
 象当矣但阻于前而卫内之柔之说似赘
为指
 双湖曰艮为手而所用以止物者又在指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4b 页
为狗
 白云郭氏曰三阳卦艮独不言马者其刚在上所用
 益小故于兽畜无行健之功而徒有啮噬之象愚谓
 道理只在圣人口头此章广八卦之象朱子以为多
 不可晓难说是因其所用益小故不于马取象也只
 用远取诸物章临川注谓外刚能止物而中内柔媚
 也再除却中内柔媚数字似尤为明净云峰曰艮不
 言马艮止也止之性非马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5a 页
为鼠
 临川曰谓前刚也愚谓鼠喙最利是前刚也
为黔喙之属
 临川曰谓前刚也黔字当与钤通以铁持束物者黔
 喙之属山居猛兽齿牙坚利如铁能食生物者也按
 钤既是以铁持束物者今以名喙似亦不相类何故
 取之正韵钤与钳钳通若黔则黎也黑也愚按鸟之
 喙大概皆黔○冷氏曰鸟善以喙止物黔喙之属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5b 页
 愚谓皆刚在前也故取此象而临川谓黔当与钤通
 未知何所本恐冷氏之说较无所造作也曰黔喙之
 属百鸟之众不可枚举故统以之属二字云○临川
 指山居猛兽者意谓曰狗曰鼠未足以尽其象故更
 着此一句也但劲以钤为黔亦可疑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临川曰刚在外也冷氏曰坎阳内故坚多心艮阳上
 故坚多节按冷氏之说尤明看此句是宜以坎之坚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6a 页
 多心来对看也为坚多节坚者阳卦也多节者阳在
 上也乃知坚指木全体言坎坚而多心坎亦阳卦云
荀九家有为鼻为虎为狼
 陈安卿说麻衣易以艮为鼻朱子曰鼻者面之山晋
 管辂凡如此说则为鼻之义明矣为虎者齿牙猛利
 刚在前也为狼取象与虎同
兑为泽
 进斋曰阴停于外故为泽汉上曰泽者水之聚二阳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6b 页
 沉于下一阴见于上坎兑一也故坎壅成泽泽决成
 川愚按兑卦本义云兑说也一阴进乎二阳之上喜
 之见乎外也其象为泽又取坎水而塞其下流之象
 朱子既有明训诸儒又何用别立说乎汉上朱氏所
 谓坎兑一也坎壅成泽泽决成川之说为妙亦是朱
 子取坎水而壅其下流之义
为少女
 三索得女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7a 页
为巫为口舌
 进斋曰巫口舌之官以口说神者兑上拆口象故为
 巫为口舌郑氏曰通乎幽者以言说乎神巫也交乎
 显者以言说乎人口舌也口舌悦乎人之说不是大
 抵不宜以幽显对仗说
为毁折
 进斋曰金气始杀条枯实落故为毁折此说正矣融
 堂曰为毁折上柔象然则下刚象当于何处着落若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7b 页
 以兑上柔为毁折则坤柔当为破碎分崩之甚矣
为附决
 进斋曰柔附于刚刚乃决柔也此说简畅息斋曰阴
 在上皆有决义震阳动故躁兑阴说故附决躁者有
 所去而达其怒也附决者始虽亲而终不免于去也
 此说迂曲
其于地也为刚卤
 进斋曰润极故为刚卤阳在下为刚阴在上为卤刚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8a 页
 卤之地未能生物卤者水之死气也坎水绝于下而
 泽见于上则足以为卤而已愚谓末二句亦欠正当
 坎水绝于一则只是泽象耳又曰泽见于上仅以上
 一阴为泽耶牵强不谐矣○平庵谓地之卤非不润
 也暂熯而乾已而复润者天下之润者莫久焉莫久
 句似赘夫熯而复润者既为天下之久则万古常润
 而不乾者当云何哉又曰然不生物以其润气之在
 外也此说亦是所以可盐而不可物盖其地咸自不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8b 页
 能生物也又曰见于外者其上则甘而为露露之凝
 为霜其下则咸而为卤卤之凝为盐二者皆杀物之
 具也此说又似赘霜者露之凝本于甘也霜能杀物
 露亦能杀物乎若谓不承露言则卤亦不能生物何
 待至盐而后能杀物乎○又曰郑少梅谓刚者出金
 卤者出盐刚生金之说未详愚谓卤之下土若不坚
 硬则盐水虚漏而不可盐矣故谓刚卤即下土坚硬
 而其卤湿兑二阳在下一阴在上之象焉○融堂曰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9a 页
 水至柔也凝而卤阳在于下也
为妾
 节斋曰少女从姊为娣
为羊
 节斋曰内狠外说故为羊
荀九家有为常为辅颊
 为常者人情惟其所悦则自不能已故常若有厌意
 则不能常矣○为辅颊者辅颊亦口舌之类皆取柔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79b 页
 上之象此章广八卦之象多不可晓者求之于经亦
 不尽合也○此所谓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
 按朱子自多阙疑而诸儒往往强而通之乃知惟其
 精故能疑彼不疑者多见其未精耳若愚尽取诸儒
 之说而强折衷之特预科场应题始备一说之近正
 者耳非敢望为后来之定论也○程子曰说卦于乾
 虽言为天又言为金玉以至为木果之类岂尽言天
 若此者所谓类万物之情也故孔子推明之曰此卦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0a 页
 于天文地理则为某物鸟兽草木则为某物于身于
 物则为某物各以类举不尽言也学者触类而长之
 思过半矣不然说卦所序何所用哉
  删说
乾为天至健在上也○为圜体员而动也○为君尊而
 在上也○为父资始万物也○为金坚刚也○为玉
 纯粹也○为寒为冰位西北严凝之方也○为大赤
 盛阳之色也○为良马纯阳之德也○为老马老阳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0b 页
 也○为瘠马纯刚无柔也○为驳马健之最盛猛也
 ○为木果员而在上也
坤为地至顺在下也○为母万物资生也○为布柔质
 而平广也○为釜虚而容物也○为吝啬静翕不施
 也○为均动辟而广也○为子母牛纯阴至顺也○
 为大舆所载者广也○为文三画皆偶也○为众偶
 画多也○为柄在下而承物于上也○其于地也为
 黑极阴之色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1a 页
震为雷一阳动于二阴之下也○为龙以动奋之身而
 静息于地势重阴之下也○为玄黄乾坤始交兼天
 地之色也○为敷阳气始施也○为大涂阳上进而
 前阴两开无碍也○为长子一索得男也○为决躁
 动而锐也○为苍筤竹震为东方之卦苍则东方之
 色筤竹之筠也○为萑苇下本寔而上干虚之象○
 其于马也为善鸣马阳气在内开口以鸣震一阳在
 下二阴上开之象也○为馵足为作足皆阳动于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1b 页
 也馵小注云足骹白也似难从按玉篇云馵足悬一
 足也此说为正且于字亦象形诗秦风小戎篇所解
 于此难据义各有所取也详之○为的颡阴在上的
 白也阴色也颡在上也于此亦见足骹白之说未妥
 盖颡为下阳为白断不然也○其于稼也为反生阳
 动于下也○其究为健为蕃鲜阳长必终于乾故其
 究为健至乾健则阳盛矣故为蕃鲜也
巽为木根阴伏入地下而阳上盛也枝叶为阳○为风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2a 页
 善入物也○为长女一索得女也○为绳直为工巽
 德之制也两义一意相因而取此类颇多如为寒为
 冰之类是也○为白少阴色也○为长风行至远长
 之义所由起也○为高亦自木之性而转取之也○
 为进退为不果一阴盘旋于二阳之下巽懦不决也
 ○为臭阴伏于下其气郁也○其于人也为寡发阳
 气上盛阴血不升也○为广颡阳上盛也○为多白
 眼离目上下白黑居中巽则上中白而黑反居下故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2b 页
 多白也○为近利市三倍阴主于内而又善入物是
 为近利而其市得三倍矣○其究为躁卦震为决躁
 三画皆变则为震矣
坎为水水内明而能陷物也○为沟渎流而不盈也
 为隐伏阳匿阴中也○为矫輮阳在阴中抑而能制
 也○为弓轮矫輮所成也○其于人也为加忧阳陷
 阴中不得宁也○为心病为耳痛心耳皆以虚为体
 坎中寔则为病为痛矣○为血卦血在形如水在天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3a 页
 地间故为血卦○为赤得乾中画之阳也○其于马
 也为美脊阳在中也三画之卦上为马颡下为马足
 中为马脊○为亟心阳在阴中在人为心病在马为
 亟心也○为下首为薄蹄上画柔为下首下画柔为
 薄蹄○为曳亦以下柔也○其于舆也为多眚坎为
 险陷在舆则为多眚也○为通一阳居中而上下皆
 虚所谓水流而不盈者故为通也○为月水之精也
 不可依徐氏浑以为内明外暗盖月魄本暗受日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3b 页
 光为明是乃内暗也于旧说则不通矣○为盗阳匿
 阴中而能陷物也○其于木也为坚多心阳卦且阳
 在中也
离为火为日为电皆天地间之至明者也○为中女再
 索得女也○为甲胄为戈兵甲胄外坚象外画之刚
 戈兵上锐象离火之性也○其于人也为大腹中虚
 也○为乾卦火熯燥也○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
 皆外刚内柔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中虚故于木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4a 页
 也为科上槁科空也木既中虚则上槁矣一说科是
 科生之科似不若前说贴中虚象也
艮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状亦止于极而不进之意也
 ○为径路一阳横亘于二阴之上径象也○为小石
 小而刚也○为门阙上画连亘下二画双峙而虚也
 ○为果蓏皆刚在上小而实也○为阍寺止物之妄
 出入者也○为指艮为手所用以止物者又在指也
 ○为狗亦以外刚能止物也○为鼠亦为前刚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4b 页
 为黔喙之属凡鸟兽刚喙能食生物者是也皆刚在
 前也黔不必作钤黔黎也黑也凡喙物皆黑此可指
 而见者间有红嘴及黄嘴者不可一二而混千百者
 也详之○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坎阳在内故坚多心
 艮阳在外故坚多节
兑为泽取其悦万物又取坎水而塞其下流之象○为
 少女三索得女也○为巫为口舌兑上拆为口象巫
 口舌之官以言悦乎神者也○为毁折金气始肃条枯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5a 页
 实落故也○为附决柔附于刚刚盛则上进势必决
 柔也盖兑亦三画之决也○其于地也为刚卤下土
 坚硬而其上卤湿兑二阳在下一阴在上之象也○
 为妾阴之少贱者也○为羊内狠外悦也
 按说卦传虽云广八卦之象其寔则未尽圣人之意
 盖亦错举以为例焉耳非以为是足以尽天下之赜
 也今因程子之说分为天地人物等目而列之庶于
 观象观变之际可以类而推云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5b 页
天文类
 乾为天 震为雷 巽为风 坎为月 离为火
 为日 为电
地理类
 乾为冰 坤为地 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大涂
 坎为水 为沟渎 艮为山 为径路 为小石
 兑为泽 其于地也为刚卤
时令类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6a 页
 乾为寒
人物类
 乾为君 为父 坤为母 为众 震为长子 巽
 为长女 为工 为盗 离为中女 艮为阍寺
 兑为少女 为巫 为妾
人事类
 乾为言(荀/)坤为吝啬 震为决躁 巽为进退 为
 不果 为近利市三倍 坎为隐伏 为矫輮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6b 页
身心类
 巽于人也为寡发 为广颡 为多白眼 坎于人
 也为加忧 为心病 为耳痛 离于人也为大腹
  艮为指 为臭(荀/)兑为口舌为辅颊(荀/)又震于马
 也为善鸣 为馵足 为作足 为的颡 坎于马
 也为美脊 为亟心 为下首 为薄蹄 为曳(曳/曳)
 (步/也)
宫室类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7a 页
 坎为宫(荀/)为栋(荀/)艮为门阙
器用类
 坤为釜 为大舆 为柄 震为鼓(荀/)巽为绳直
 坎为弓轮 其于舆也为多眚 为律(荀/)为桎梏(荀/)
 离为甲胄 为戈兵
饮馔类
 坤为浆(荀/)
布帛类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7b 页
 乾为衣(荀/)坤为布 为囊(荀/)为裳(荀/)为帛(荀/)
珍宝类
 乾为玉 为金 震为玉(荀/)
禽虫类
 乾为良马 为老马 为瘠马 为驳马 为龙(荀/)
 坤为子母牛 为牝(荀/)震为龙 其于马也为善鸣
  为馵足 为作足 为的颡 为鹄(荀/)巽为鹳(荀/)
 坎于马也为美脊 为亟心 为下首 为薄蹄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8a 页
 为曳 为狐(荀/)离为鳖 为蟹 为蠃 为蚌 为
 龟 为牝牛(荀/)艮为狗 为鼠 为黔喙之属 为
 虎(荀/)为狼(荀/)兑为羊
草木类
 乾为木果 震为苍筤竹 为萑苇 巽于稼也为
 反生 又为蕃鲜 巽为木 为杨(荀/)坎于木也为
 坚多心 为丛棘(荀/)为蒺藜(荀/)离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果蓏 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8b 页
气色类
 乾为大赤 坤于地也为黑 为黄(荀/)震为玄黄
 巽为白 为臭 坎为赤
数目类
 巽为近利市三倍
卦类
 巽其䆒为躁卦 坎为血卦 离为乾卦
通用类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9a 页
 乾为圜 为直 坤为均 为文 为迷(荀/)为方(荀/)
 震为敷 其究为健 为蕃鲜 巽为长 为高
 坎为通 为可(荀/)兑为毁折 为附决 为常(荀/)
  右即孔子所取八卦之象而分门类聚之正欲初
  学以类而及其馀庶几可以尽天下之赜盖亦圣
  人画八卦之本意也如所谓乾为君以见坤之为
  臣也乾为员以见坤之为方离为乾卦以见坎之
  为湿坎为血卦以见离之为气如此之类在学者自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89b 页
  以意会又如乾于人物为君为父则亦可为大人
  为长者为祖宗为贤人君子皆尊贵在上之意也
  于众禽为马则亦可为龙蛇为虎豹犀兕之类以
  至凡兽之牡凡鸟之雄皆阳之性健者也馀仿此
 序卦传上篇
 此亦圣人之蕴因卦以发者○中间有不可求之太
 深处盖圣人只是略借卦名以叙其所以相承者不
 为无义耳如卦德卦体之类皆在所略也自朱子以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0a 页
 前已有疑其非圣人之笔者朱子不敢以为然盖中
 间至理自不可诬其有近于牵合者学者尚当虚心
 傍义以求之亦未为无所发也但不当钻研太过耳
 先儒尝论学者之病曰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是也殊
 不知圣人之言固有远如天者亦有近如地者其近
 者亦自有远在其远者亦自有近在○序卦传所云
 流行之易也杂卦所云对待之易也故二传之作圣
 人所不容缺也○有天地则造化流行于两间而万物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0b 页
 生此乾坤所以为诸卦之首也○物生之始生意郁
 积于内亦有盈满之义故曰屯物之始生也程传曰
 天地生万物屯物之始生故继乾坤之后○盈天地
 之间者惟万物兼动植之类言物生必蒙专就动物
 之有知觉者言○需者所给也故曰饮食之道也○
 饮食人之大欲也天生斯民有欲则争故需后承之
 以讼揆其理势之必至也○程曰人之所需者饮食
 既有所需争讼所由起也○人之有讼必各有朋党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1a 页
 彼以朋党而起者非一人此以朋党而起者亦非一
 人是有众起也皆理势必然也一说自因微致大之
 理非谓讼必用众也○旧说众必有所比为我者与
 我相比为彼者与彼相比此说却是连讼意非矣须
 改转头项说去方是傅意之本盖正意只是众须统
 于一意此乃理之必然不可得而易者也语其最下
 盗贼至为不道亦必有统属必相听顺不然则叛乱
 无统不能一日相聚矣○比必有所畜比我者与我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1b 页
 为聚比彼者与彼为聚○程曰物相比附则为聚聚
 畜也又相亲比则志相畜小畜所以次比也○比必
 有所畜字意似当谓必有以畜之者更详之○物畜
 然后有礼程曰夫物之聚则有大小之别高下之等
 美恶之分是物畜然后有礼也礼所以序其所聚使
 不乱也○履然后安人有礼以相处然后彼此各得
 其分而安矣曲礼所谓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也○程
 曰履得其所则舒泰舒泰则安矣○物无终通之理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2a 页
 治极必乱盛极必衰天地盈亏与时消息而况于人
 乎圣人且奈何哉○否者上下不交然无终否之理
 故继以同人○程曰天地不交则为否上下相同则
 为同人与否义相反故相次又世之方否必与人同
 力乃能济○能一视同人则近悦远来而所有者大
 矣○程曰与人同者物之所归也○所有既大不可
 以自满自满则招损矣故承之以谦○程曰其有既
 大不可至于盈满必在谦损○大而持之以谦则能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2b 页
 保其所有而乐也○程曰有既大而能谦则有豫乐
 也○豫必有所随所喜乐则随之矣○程曰夫豫之
 道物所随也○以喜随人者非无故也必有其事如
 臣之事君必以治天职为事弟子之随师必以受业
 解惑为事○程曰夫喜悦以随于人者必有事也无
 事则何喜何随○有事然后可大如从事于学问则
 学问可大从事于德业则德业可大之类○程曰有
 事则可大矣韩康伯曰可大之业由事而生○临者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3a 页
 大也一说二阳方长故为大一说以尊临卑大之义
 所由起也序卦例不取卦体○程曰二阳方长而盛
 大故为临也○卦有大小如临卦以阳临阴则临有
 大义上二说盖兼之矣临者大也与咸速也同例临
 者必大感通最速○凡物之小者不足动人观大方
 可观道德既大则道德光辉有以动乎人而自可观
 矣事业既大则德业有照耀人之耳目而可观矣○
 程传只引序卦传无解○德业既大而可观则信从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3b 页
 者众而有合无太拘德业等字○程曰既有可观然
 后有来合之者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物而苟合
 则径情直遂于理有所不可且其合也轻于势亦不
 能以久故不可苟合而必有以文之○程曰如人之
 合聚则有威仪上下物之合聚则有次第行列文者
 所以文其质也若致饰于文则灭其质而亨以尽反
 不通矣故承以剥物极则反无终尽之理如动极而
 静恶极而善之类○程曰阴极则阳生剥极于上而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4a 页
 复生于下善心既复则实理存于中而无妄矣○程
 曰复者复于道也既复于道则合于正理而无妄矣
 ○中实无妄然后其德可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也故无妄之后受以大畜○程曰无妄则为有实故
 可畜聚○德既畜聚于已然后可以优游涵泳而充
 养之矣故大畜继以颐○程曰夫物既畜聚则必有
 以养之无养则必不能游息所以次大畜也○有大
 涵养而后有大抱负有大抱负而后有大设施不养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4b 页
 则不可动也大过者当大过之时有大过人之才而
 成大过人之事功者也动者设施而见于用也○程
 曰凡物养而后能盛盛则能动动则有过大过所以
 次颐也物不可终过故受以坎坎者陷也陷则止矣
 故曰遇坎则止即此意也○程曰理无过而不已过
 极则必陷○陷必有所丽如兽陷于网则丽于网鱼
 陷于罟则丽于罟以人言之如陷于刑罚则丽于狱
 矣陷于湖海则丽于水矣理虽浅事则实也○程曰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5a 页
 陷于险难之中则必有所附丽理自然也
 序卦传中言不可者其例有二如物不可以终否之
 类以理之自然者言也如有大者不可以盈之类以
 理之当然者言也其言某者某也亦有两端如屯者
 盈也之类则黏带上文如震者动也之类则黏带下
 文又如师者众也之类则承上文而起下文大扺承
 上起下者居多
 序卦传下篇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5b 页
 有天地然后气化流行万物生有万物则分阴分阳
 而后有男女此男女专指人言有男女则阴阳相合
 而后有夫妇有夫妇则生育之功成而后有父子有
 父子则尊卑之分起而后有君臣有君臣则贵贱之
 等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在在皆有个上下之制矣
 故有上下上下既具则必有拜趋坐立之节必有宫
 室车旗之制其行之必有礼其处之必有义故礼义
 方有所措不然上下之分不明虽有礼义将安施哉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6a 页
 是则天地万物男女者夫妇之所由父子君臣上下
 者夫妇之所致夫妇所关之大如此咸者夫妇之交
 也此下经之所以首咸也○夫妇者相托以终身不
 可以暂合暂离也故咸后继以恒○程子曰夫妇者
 终身不变者也○物不可以终恒此又借恒之名泛
 论物理若夫妇之道岂可以不久居其所乎物之不
 可久居其所者如人四十出仕至老则当致仕不可
 久居其位也又如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不可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6b 页
 位不去也只是功成名遂而身退之义故圣人欲人
 知进而知退知存而知亡知得而知丧○程曰夫久
 则有去相须之理也遁退也避也去之之谓也○遁
 有衰退之义凡物无终衰退之理将来又必有壮盛
 之时○程曰遁者阴长而阳遁也大壮阳之壮盛衰
 则必盛消息相须故既遁则必壮○物不可以终壮
 谓不止壮而已壮则必进如人年壮德充必进而有
 为所谓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此亦其一端○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7a 页
 曰物无壮而终止之理既盛壮则必进○进必有所
 伤进而不已则知进而不知退必致伤矣盖消息盈
 虚天运然也四时之序功成则退○进必有所伤此
 进字是知进而不知退之进也岂亦承壮盛而来耶
 ○程曰夫进之不已必有所伤理自然也○伤于外
 者必反其家见伤于外者必反于家以就安○程曰
 夫伤困于外则必反于内○盛衰之理家国同之故
 家道有时而穷穷则父或不父子或不子兄或不兄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7b 页
 弟或不弟而乖离矣○程曰家道穷则睽乖离散理
 必然也○屯蹇皆为难义但屯者始生之难蹇者所
 遇之难也序卦可考乖必有难如人情义乖离必至
 相戕贼而难作矣○程曰睽乖之时必有蹇难○凡
 人患难毕竟皆有散解之日故曰物不可终难故受
 之以解程曰难极则必散○解者缓也此解字又别
 取一义是个不好之缓怠慢纵弛之谓人而如此必
 有所失而损矣○程曰纵缓则必有所失失则损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8a 页
 ○损而不已必益亦据循环之理言○程曰盛衰损
 益如循环损极而益理之必然○益而不已满而溢
 矣如富贵之极必有出于法制禁防之外者程曰益
 之极必决而后止理无常益而不已乃决勇决而前
 必有所遇矣○程曰姤遇也决判也物之决判则有
 遇合不合则何遇姤所以次夬也愚谓其决烈而去
 之势必有所遇而后止○相遇则相聚矣○程曰物
 相会遇则成群○天地之物聚于下必升于上如拔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8b 页
 茅连茹以类而进之谓○程曰物之积聚而益高大
 聚而上也故为升○升而不已必困亦是知进而不
 知退之谓○程曰升者自下而上自下升上以力进
 也不已必困矣○困乎上者必反下前既不得遂其
 进势必退却也似师左次之类○程曰谓升上不已
 而困则必反于下也物之在下者莫如井井所以次
 困也井道不可不革旧说井久则秽浊必革其旧污
 而后可食也○程曰井之为物存之则秽败革之则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9a 页
 清洁不可不革者也○一说井是常久之物所谓改
 邑不改井井道常道也虽曰常道久则不能无弊故
 当革一说不可安于故常也○革物者莫若鼎○程
 曰鼎之为用所以革物也变腥而为热易坚而为柔
 水火不可同处也能使相合为用而不相害是能革
 物也鼎所以次革也○主器者莫若长子此又专指
 宗庙中祭祀之鼎而言盖长子世嫡也名正而言顺
 故下个莫若长子○程传曰鼎器也震为长男故为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99b 页
 主器之主序卦取其一义之大者为相继之义○动
 极则静故次以艮○程曰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
 有动物无常动之理艮所以次震也○不终于止故
 又次以渐此动静相生之理也○程曰止必有进屈
 伸消息之理也止之所生亦进也所反亦进也渐所
 以次艮也○进必有所归特借归字而言妹字轻看
 如水之进必归于江海人之进亦必有归宿之地也
 ○程曰进则必有所至故渐有归义归妹所以继渐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0a 页
 也○得其归者必大至其极也中道而废其能久乎
 ○程曰物所归聚必成其大愚谓此是泰山不让土
 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之理○
 穷大者必失其居谓失其所安也如富贵之极而骄
 骄则败而反失其所有矣故受以旅旅者在外而不
 得其所安也○程曰丰盛至于穷极则必失其所安
 旅所以次丰也唐明皇宋徽宗是也○旅而无所容
 故受之以巽亦理势使然也○程曰羁旅亲寡非巽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0b 页
 顺何所取容苟能巽顺虽旅困之中何往而不能入
 巽所以次旅也○入而后说之不深入则不能得其
 意而致说○程曰物相入则相说○悦而后散之○
 程曰人之气忧则结聚悦则舒散○物不可以终离
 终离则离散远去而不止矣不可也故受以节节止
 其离也○程曰物既离散则当节止之○节而信之
 必立为节制于此上之人当信而守之下之人当信
 而行之故受之以中孚○程曰节者为之制节使不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1a 页
 得过越也信而后能行上能信守之下则信从之节
 而信之也中孚所以次节也○主节于上者不信则
 下疑有其信者必行之若果于自信则于事不加详
 审而在所必行矣能免于过乎故受以小过盖事亦
 当随时损益不可胶于一定也○有其信者之有正
 是有其善丧厥善及自有其功之有乃自矜负也○
 程曰人之所信则必行行则过也○有过人之才者
 方能济事○程曰能过于物必可以济○物不可以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1b 页
 终济者循环之理天地人物俱不能违也故以未济
 终焉此动静之所以相生阴阳之所以交变而万化
 万事之所以无穷已也孰谓六十四卦之始终特偶
 焉而已哉○既曰既济矣物之穷也物穷而不变则
 无不已之理易者变易而不穷也故既济之后受以
 未济终焉未济则未穷也未穷则有生生之义
 序卦之义有相反者有相因者相反者极而变者也
 相因者其未至于极者也亦老变而少不变之义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2a 页
 总不出此二例序卦则略借卦名以论相承之义如
 卦体卦德之类此在所略也
 杂卦传
 卦皆反对义亦反对反对之义即一阴一阳之易也
 辞虽若浅义则甚正不然圣人序卦乾必与坤为联
 屯必与蒙为联岂泛然全无谓哉是故翼易者不可
 无杂卦传之作也
 先儒尝谓上下经反对五十六其不反对者八计则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2b 页
 六十四卦矣上经不反对者乾坤坎离颐大过六卦
 馀二十四卦皆反对也下经不反对者中孚小过二
 卦馀三十二卦皆反对也是先儒所谓反对大扺对
 不反对者言也今杂卦传本义亦谓之反对则是只
 取其反覆之义皆据见成卦画之相反而言其所谓
 不反对之八卦略概之于其内而通谓之反对矣盖
 彼以二十八卦反为五十六卦言亦易中之一巧也
 共据六十四之成列而言则各有两相反对之义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3a 页
 然彼言反对而有不反对者存故虽巧而不自然或
 非圣人之本旨也若杂卦之说则断不可无○先儒
 又有不反对者主变之说谓乾六爻皆变则为坤坎
 六爻皆变则为离之类盖于其不通之外别求其通
 也在杂卦传中亦不必用此为解矣○卦既反对则
 其刚柔动静吉凶得失之类皆反对也反对之义相
 连不必谓何者为反何者为对不必谓何者为反对
 何者为正对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3b 页
䷀乾刚
䷁坤柔
 乾纯阳性情则刚也坤纯阴性情则柔也乾坤二卦
 之画反对其刚柔之义亦反对也
师䷇比
 比乐师忧○比一阳在上而五阴从之其志得行故
 乐师一阳在下而统乎众阴帅师行险故忧○一说
 解乐忧处不必据卦体然据本义屯震遇坎蒙坎遇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4a 页
 艮兑阴外见巽阴内伏之类则初无妨也
观䷒临
 观临之义或与或求○临二阳临四阴君子之临小
 人也有推已惠下之意故为与观二阳为众阴所观
 下之观乎君子也有仰于上之象故为求○或曰二
 卦互有与求之义谓二阳临四阴为与矣然自四阴
 从二阳言之则为求四阴仰二阳固为求矣然自二
 阳从四阴言之则又为与是各有与求之义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4b 页
蒙䷂屯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本义屯震遇坎震动
 故见坎险不行也蒙坎遇艮坎幽昧艮光明也○盖
 动非不行不行则非动幽昧非光明光明非幽昧也
 ○此二卦之义上下体自相反对与诸卦全体反对
 者独不同一则进而不遂其进一则昧而不终于昧
 如此看亦有全体反对之意○或曰屯以初言谓初
 九阳动而又利居贞也蒙以二言谓九二阳混阴中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5a 页
 昭然为发蒙之主也
艮䷲震
 震起也艮止也
益䷨损
 损益盛衰之始也○损虽未衰衰之始也益虽未盛
 盛之始也
□䷙大畜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大畜止健时有适然也无妄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5b 页
 而灾自外至亦适然也故为对一说止健者时之适
 然福之生于偶然也无妄而灾自外至祸之生于偶
 然也
升䷬萃
 萃聚而升不来也○萃则聚而不往升则往而不回
 也
豫䷎谦
 谦轻而豫怠也○谦则不自尊大而下人豫则意得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6a 页
 自放而怠于人矣
贲䷔噬嗑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贲本无色白受采而有色也
 此以食色相对或以贲极反本为说非本旨也
巽䷹兑
 兑见而巽伏也○本义兑阴外见巽阴内伏
蛊䷐随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随前无故故上下偷安而不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6b 页
 饬也蛊后当饬饬则不复依随而改前之失矣
复䷖剥
 剥烂也复反也○剥则坏烂而消尽复则又旋生矣
□䷢晋
 晋昼也明夷诛也○晋明出地上昼之明也明夷明
 入地中明见伤也
困䷯井
 井通而困相遇也○井道上行故通困刚遇柔而为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7a 页
 所掩则不通矣
恒䷞咸
 咸速也恒久也○咸非训速也天下之事无速于感
 通者故曰咸速也久速相反对
节䷺涣
 涣离也节止也○离则远去而不止故与节相对
蹇䷧解
 解缓也蹇难也○缓从容安徐也难急难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7b 页
□䷥睽
 睽外也家人内也○睽疏而外也家人亲而内也
泰䷋否
 否泰反其类也○否则大往小来泰则小往大来故
 曰反其类天地交而万物通与天地不交而万物不
 通固为反其类内阳而外阴与内阴而外阳之类亦
 为反其类也要说得虚○一说专指人类言谓善恶
 一类消长不同于本文及义理未见所据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8a 页
遁䷡大壮
 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壮则当止而不进遁则不
 惟不进又当引退也大壮四阳进而消阴遁二阴进
 而消阳虑阳之恃其壮而失防阴之道故欲其止虑
 阴之遂其进而肆害阳之心故又欲阳之退
□䷍大有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所有之人乃其亲厚者又非
 众之泛泛者比此亦反对之义大有六五一阴居尊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8b 页
 而上下皆为所有故曰众也众即其所有之大者也
 同人六二居下而上同九五又五阳同与之以其居
 下也只取平交之分故名同人而传曰亲也
鼎䷰革
 革取其故也鼎取其新也
 ䷽小过(过也/)
 ䷼中孚(信也/)
 小过有过也中孚则信实无过也过也之过只借过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9a 页
 字之义轻轻说去于小字无干
旅䷶丰
 丰多故亲寡旅也○丰既明且动则故多矣旅则羁
 于外而寡亲也此以多寡相对
 ䷝离
 ䷜坎
 离上而坎下也
履䷈小畜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09b 页
 小畜寡也履不处也○小畜以一阴而当众阳之冲
 欲止之而不能止寡故也履以和悦而蹑刚强之后
 欲自进而遂其进进则不处也亦有反对义此句难
 解故本义吃力解之云不处行进之义
讼䷄需
 需不进也讼不亲也○需则有所待而不进讼则有
 所进而不亲○一说此类但取卦画反对不进不亲
 之类直言其义耳然却恐非圣人所为著杂卦传之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0a 页
 本意云
 ䷛大过(颠也/)
 刚过而本末弱故颠
夬䷫姤
 姤遇也柔遇刚也以一阴而自遇五阳也
妹归䷴渐
 渐女归待男行也女必待男之聘而后行是行以渐
 而不遽进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0b 页
 ䷚颐
 颐养正也○颐义为养养必以正
济未䷾既济
 既济定也○事既来则一定矣
渐䷵归妹
 归妹女之终也○女未嫁之称既嫁而为妇则女道
 终矣
济既䷿未济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1a 页
 未济男之穷也○三阳失位也
姤䷪夬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小人道
 忧君子之变也天下之变也若造化人事之反变有
 如姤之反为夬焉不亦快哉杂卦继于此或不能无
 意
 本义云自大过以下卦不反对今以韵读之似非误
 未详其义蔡氏以例改正今具于后○大过颠也○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1b 页
 颐养正也○颠与正相反对○既济定也○六卦之
 位各得其正也○未济男之穷也○男则不定亦有
 反对意○归妹女之终也○渐女归待男行也○女
 之终妇之始亦颇相联对○姤遇也柔遇刚也○夬
 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一柔遇五
 刚阴长而阳将消五刚决一柔阳盛而阴将尽○正
 蒙太和章曰气本之虚则湛本无形感而生则聚而
 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2a 页
 而解愚谓此易之所以有反对也张子不言易而深
 得于易○山堂曰阴阳相易自有相反之理故后天
 之易一一反对上经十八卦下经亦十八卦上经不
 易者六乾坤坎离颐大过也反易者十二屯与蒙需
 与讼师与比小畜与履泰与否同人与大有谦与豫
 随与蛊临与观噬嗑与贲剥与复无妄与大畜是也
 下经不易二中孚小过也反易者十六咸与恒遁与
 大壮晋与明夷家人与暌蹇与解损与益夬与姤萃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2b 页
 与升困与井革与鼎震与艮渐与归妹丰与旅巽与
 兑涣与节既济与未济是也乾坤坎离固不易艮震
 合而为颐震艮合而为小过巽兑合而为中孚兑巽
 合而为大过亦皆不易也八卦虽不易乾尽变则为
 坤坤尽变则为乾坎尽变则为离离尽变则为坎颐
 尽变则为大过大过尽变则为颐中孚尽变则为小
 过小过尽变则为中孚亦皆变易也易变易也天下
 有可变之理圣人有能变之道○需为讼反泰为否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3a 页
 反随为蛊反晋为夷反家人为睽此不善变者反剥
 为复反遁为壮反蹇为解反损为益反困为井此善
 变者也亦不尽然文王之意但示人以可变之机得
 其机则危可安乱可治屈可伸狂可圣特在一转移
 之间耳后天之学其明人事以赞天地之妙欤
 
 
 
易经蒙引 卷十二上 第 113b 页
 
 
 
 
 
 
 
 易经蒙引卷十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