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a 页 WYG0029-033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十一上
             明 蔡清 撰
 系辞下传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八卦成列指卦画而言象在其中者盖八卦既成列
 则三奇者乾之象三偶者坤之象一阳在二阴之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b 页 WYG0029-0335b.png
 者震之象一阴在二阳之下者巽之象(云云/)象岂出
 于卦画之外哉○此象字与圣人设卦观象及是故
 谓之象象字不同只谓卦之形体也形体犹言模样
 耳○朱子小注曰八卦是一项看象在其中又是逐
 个看○八卦成列总说象在其中逐项说此时只说
 得卦未说得爻未有六爻虽三画之卦亦不可谓之
 三爻必有六爻后分卦之上下体而言上三爻下三
 爻则有之矣○八卦成列时只可谓之三画不可谓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a 页 WYG0029-0336a.png
 之三爻○本义成列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
 六艮七坤八此以横图而言也故有一二三四等之
 数若圆图则有顺逆之分矣其曰之类者举此以该
 圆图也○成列是自一奇一偶生到三画时也其中
 逐一分看则八卦各有象矣○朱子曰八卦成列乃
 是从太极两仪四象渐次生出以至于此画成之后
 方见其有三才之象非圣人因见三才遂以己意思
 推而连画三爻以象之也愚按三才之象之说乃朱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b 页 WYG0029-0336b.png
 子旧说也今本义既解象字为卦之体形则用不得
 此说矣○问本义之类二字固兼圆图若因而重之
 岂亦可就圆图之八卦而重之耶曰二图皆可重而
 为六十四有图见天原发微(云云/)○尝窃疑朱子当
 时只可定作横图说则于因重之势为顺所谓圣人
 作易之根源也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盖天文地理人事物类一刚一柔尽之矣二者之外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a 页 WYG0029-0336c.png
 再无馀物也故凡刚者皆柔之所推也凡柔者皆刚
 之所推也而易卦中亦只是刚柔二者而已非刚则
 柔非柔则刚在刚皆柔之所推在柔皆刚之所推此
 立象尽意一句本义所以有变化二字也主流行者
 言也刚推柔则柔来而刚往柔推刚则刚来而柔往
 一往一来之间便见是变矣所谓刚柔相推而卦爻
 之变往来交错无不可见也○往来交错如刚往而
 柔来柔往而刚来也刚往而柔来对柔往而刚来交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b 页 WYG0029-0336d.png
 错也○依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例则
 日往则月来是日推出月来也月往则日来是月推
 出日来也然则刚柔相推如见在为刚则刚为来是
 柔所推出者也见在为柔则柔为来是刚所推出者
 也大抵天下之事感之浅者其应必浅屈之大者其
 伸亦大固不可以无心而忘之亦不可以有心而强
 之也○承上文言自一画倍而为三则象已具又自
 三画重而为六则爻以备故即是以观但见刚柔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a 页 WYG0029-0337a.png
 者迭相推荡而卦爻之变往来交错无不可见此只
 据六十四卦言盖六十四卦之生总是一每生二而
 一阴一阳只管相挨出来而变即在是矣此变字指
 阴阳相错说未说到卜筮之变处卜筮之变则下文
 所谓动者也○本义卦爻之变此卦字六十四卦之
 卦非八卦成列三画之卦类也○本义往来交错一
 往一来便是交错是即谓之变矣通六十四卦节节
 是如此故朱子曰变是就刚柔交错而成卦爻上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b 页 WYG0029-0337b.png
 ○所谓往来交错者如阳仪之上生一阴便是阴来
 在阳仪为阴来究其所以来则自夫阴仪是在阴仪
 为阴往矣如阴仪之上生一阳便是阳来在阴仪为
 阳来究其所以来则自夫阳仪是在阳仪为阳往矣
 合而观之则为一刚一柔一往一来之交错矣自四
 象而八卦以至六十四卦皆然也故曰卦爻之变往
 来交错无不可见○易卦启蒙第四十六叶载玉斋
 第三段之说有曰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便是阳往交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a 页 WYG0029-0337c.png
 易阴阴来交易阳两边各各相对其实非此往彼来
 只在象如此○往来交错正卦爻之变处有往有来
 所以为变盖一往而一来则彼此自相交错耳○刚
 柔相推以横言不以直言若以直言便是卦变柔上
 刚下之义非作易之本旨矣○上篇刚柔相推而生
 变化有个观象意在此处不主观象言然系辞焉而
 命之亦必自观象中来也固亦一理但上篇变化之
 变即此章之所谓动者故其下文云变化者进退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b 页 WYG0029-0337d.png
 象也又曰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其本义云动即变
 化也又曰象辞变已见上则二变字大不同矣○变
 就卦言动以蓍言○或曰此个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如何顿以为与上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不同终是
 可骇也曰此无可骇者只看体认如何且不须远取
 旁證止如此章上云象在其中爻在其中则爻是六
 画象只是三画才过到此节本义云占者所值当动
 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则爻是逐爻象又是全卦六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a 页 WYG0029-0338a.png
 爻之象矣原来爻象二字独不与上节爻象二字同
 邪然义则顿异矣此犹本义也至于本文此下所谓
 爻也者象也者又曰爻象动乎内亦分明与上句爻
 象字义顿异矣此类亦不止一二处亦不止此一书
 所言有然者○系辞焉而命之谓逐卦逐爻各系以
 辞而命其吉凶也命告也此时只谓之辞未谓之占
 动后方见占系辞焉而命之非动也然动已在其中
 矣○圣人因其如此谓因其交错不一于是皆系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b 页 WYG0029-0338b.png
 辞以断其吉凶则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不出乎此
 如二爻变则占者以上爻为主而此下一爻乃其动
 者也如五爻变一爻不变则占者又以不变之爻为
 主(启蒙作之卦/一不变爻)而此一不变之爻乃其动者也馀并
 见启蒙
○按启蒙考变占条
 凡卦六爻皆不变则占本卦彖辞而以内卦为贞外
 卦为悔则动在本卦全体而六爻皆不动矣然必分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a 页 WYG0029-0338c.png
 内外贞悔云者贞悔二字占法有自来也书洪范七
 稽疑云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盖雨霁
 蒙驿克者五行之兆龟法也贞悔者本末之义蓍法
 也○一说贞悔正变也○本末正变之说是愚窃先
 儒之意而立此未有据也或问朱子一贞八悔之义
 曰如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内体皆乾是一
 贞外体八卦是八悔又曰贞训正事方正如此悔吝
 皆是事过后方有○一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是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b 页 WYG0029-0338d.png
 其动即有此一变爻而馀五爻皆不动矣○愚谓此
 亦有贞悔之义如乾为本卦得乾之姤则初爻之变
 为悔而本卦之乾为贞得乾之同人则二爻之变为
 悔而本卦之乾亦贞也朱子所以不发此义者盖以
 此义自是占法之常无用于发明欤玉斋胡氏之说
 似是有此意也○二爻变则以本卦二变爻辞占仍
 以上爻为主则动又在本卦二变爻而其馀四爻皆
 不动矣○朱子曰凡变须就其变之极者所以以上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a 页 WYG0029-0339a.png
 爻为主不变者是其常只顺其先后所以以下爻为
 主亦如阴阳老少之义老者变之极少者只顺其初
 ○朱子曰二爻变者下至上而极二爻不变者下便
 是不变之本故以之为主○又曰卦是从下生占事
 都有一个先后首尾愚谓此亦当以本卦为贞所变
 之卦为悔○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而以
 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前十卦主贞所占主本卦彖为
 重后十卦主悔所占主之卦彖为重是其动又在本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b 页 WYG0029-0339b.png
 卦及之卦之全体而三变爻与三不变爻皆不动矣
 ○玉斋胡氏曰三爻变所以占本卦及之卦彖辞者
 盖变至三爻则所变爻与不变爻六爻平分故就两
 卦彖辞占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也○又朱子云
 三爻变则所主者不一故以两卦彖辞占○玉斋胡
 氏又曰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者且如乾三爻变
 自否至恒为前十卦自益至泰为后十卦如坤三爻
 变自泰至益为前十卦自恒至否为后十卦若所变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a 页 WYG0029-0339c.png
 卦在前十卦内虽占两卦彖辞却以本卦贞为主是
 重在本卦彖辞占也若所得变卦在后十卦内虽亦
 占两卦彖辞却以变卦悔为主是重在变卦彖辞占
 也○愚谓卦以贞为主若下三爻俱变则如乾卦六
 爻皆变而占纯坤矣但此犹止一半变也故兼上本
 卦之彖欤○问二爻变则占二变爻而必以上爻为
 主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彖辞而又必前十卦主
 贞后十卦主悔所以必有所主者何也曰既二爻俱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b 页 WYG0029-0339d.png
 变则二爻之辞不同既二彖俱占则二彖之占亦不
 同于其不同之际苟无以主之则不知所决矣故(云/)
 (云/)○朱子曰所以到那三爻变第三十二卦以后占
 变卦彖辞者何也到这里时离那本卦分数多了到
 四爻五爻则更多矣此后十卦所以主悔也转而观
 之变在前十卦内则本卦分数为多故主贞也若四
 爻五爻变则变卦分数愈多故亦以之卦为主而不
 复滞于本卦矣○四爻变则以之卦二不变爻占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a 页 WYG0029-0340a.png
 以下爻为主则动又在之卦二不变爻而四变爻反
 为静矣○五爻变则以之卦不变爻占是其动又在
 之卦一不变爻而五爻之变者皆为静矣○六爻变
 则乾坤占二用馀卦占之卦彖辞是其动又全体之
 卦矣○愚按乾坤虽有二用然其实乾之用九见群
 龙无首即纯坤牝马之贞先迷后得东北丧朋之意
 也坤之利永贞即乾之利贞也毕竟只是之卦耳○
 讲动在其中大略云一爻变则即此一变爻是其动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b 页 WYG0029-0340b.png
 者也二爻变则即此二变爻是其动者也三爻变则
 动在本卦及之卦矣四爻五爻变则动在之卦不变
 爻矣以至六爻俱变其动又不在于之卦乎六爻俱
 不变其动又不在于本卦乎然二爻俱变者则以上
 爻为主二爻俱不变者则以下爻为主亦何者而有
 出于圣人系辞命占之外也哉○问因而重之亦可
 谓之动在其中刚柔相推亦可谓之动在其中而必
 系之系辞焉而命之之下者何也动主占非圣人系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a 页 WYG0029-0340c.png
 辞而命吉凶则无以定其占而占者亦安得因其所
 值以断吉凶耶所以必系之此也○本义占者所值
 当动之爻象爻爻也象卦象也与下条本义因卦爻
 之动而后见相应此象字又与上条象在其中之象
 字不同矣上是三画之象此象字即下文象也者像
 此者也○或谓动在其中与生乎动之动字微有不
 同以为动在其中之动字指占者当动之爻象言即
 所谓占也生乎动之动字直指卦爻之动而言盖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b 页 WYG0029-0340d.png
 因是卦爻之动而后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可得而
 见此说愚有所未谕者夫当动之爻象即是所谓卦
 爻之动者当动之爻象内自有个占不必谓即所谓
 占而下文之占又在动之外与此动字为不同也盖
 因是认两动字为不同故其误至谓因是卦爻之动
 而后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可得而见则全不成言
 语矣孰谓卦爻之动而非即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
 乎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a 页 WYG0029-0341a.png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此动字只是卦爻动不可以事为言盖吉凶悔吝虽
 已备于系辞之时然事未至而蓍未揲则卦爻亦无
 由动卦爻既未动则吉凶悔吝虽已定于卦爻之中
 而亦无由见其孰吉孰凶孰为悔吝而孰为不悔吝
 也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
 承上文而言吉凶悔吝生于卦爻之动以卦爻之动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b 页 WYG0029-0341b.png
 言之其始也一刚一柔各有定位是刚柔乃立本者
 也刚变而通于柔柔变而通于刚惟变所适而已是
 变通乃趋时者也此当依启蒙考变占例而朱子语
 录及临川吴注皆与本义合矣○此变通是揲蓍之
 变与变在其中之变不同○刚柔立本以本而言变
 通趋时对之卦言○本义一刚一柔各有定位此位
 字与六位时成之位不同如下三爻皆刚上三爻皆
 柔者泰之定位也下三爻皆柔上三爻皆刚者否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3a 页 WYG0029-0341c.png
 定位也下一爻刚而馀爻皆柔者复之定位也下一
 爻柔而馀五爻皆刚者姤之定位也至于自此而彼
 变以从时则如乾之姤以至乾之坤坤之复以至坤
 之乾皆是○又一刚一柔此一字不可拘例一爻或
 六画皆刚者有之或六画皆柔者有之或一刚五柔
 者有之或一柔五刚者有之但以易之所有不过刚
 柔二者而已故云一刚一柔也○刚柔立本所谓交
 易而对待者乎变通趋时所谓交易而流行者乎理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3b 页 WYG0029-0341d.png
 与书皆然也此章之言主书不可以吉凶悔吝生乎
 动为申系辞焉而命之一条亦不可以刚柔立本为
 申刚柔相推变在其中一条盖自章首至此以及下
 文节节相承深味自见
吉凶者贞胜者也
 又承上言刚柔变通则吉凶见矣而吉凶二者则常
 相胜而不已也见卦爻之占只有此二者而已耳言
 吉凶则该悔吝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向凶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4a 页 WYG0029-0342a.png
 本义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为常者也○问凶之
 胜吉亦何以槩为正而常曰此正如孟子所谓皆天
 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意夫方以类聚物
 以群分消息存亡与时偕行安得只有善而无恶只
 有吉而无凶乎故朱子小注曰正是说他当然之理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
夫一者也
 吉凶二者之在天下非此胜彼则彼胜此常相胜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4b 页 WYG0029-0342b.png
 不已者也是何也物物各有正而常底道理如天地
 之道其所正而常者示人而已矣日月之道其所正
 而常者明照而已矣若夫天下之动其变无穷然所
 正而常者一理而已矣盖天下只一个理人之动非
 顺乎理即逆乎理顺理则吉逆理则凶惟一理之所
 在而视之逆顺以为吉凶耳此卦爻之占所以只有
 此二者而已朱子曰天下之动虽有不齐常有一个
 是底此说最妙盖只把此道理做个定则在那里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5a 页 WYG0029-0342c.png
 随其顺逆以为吉凶耳○上言吉凶贞胜只据迹而
 言下言贞夫一二句是言其所以然○天地之道贞
 观者也乃止谓形体下文是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
 夫坤隤然示人简矣所谓贞观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此段不是申贞观之义特以起下文盖上文都是言
 卦爻吉凶至此则推本卦爻之所由作者也朱子本
 义云所谓贞观者也是以此所云即上句贞观道理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5b 页 WYG0029-0342d.png
 故就缀一句(云云/)○确然健貌隤然顺貌健则所为
 不难故易顺则所为不烦故简盖从其类也○上文
 天地之道日月之道二句轻只用以起天下之动一
 句此所谓乾示人易坤示人简者非以发明天地之
 贞观乃以著易之卦爻之所自出者也故即继之曰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与上文贞观之
 意全不相属盖上文为吉凶说此又是为爻象说不
 连说为是○乾以易知便是示人易也坤以简能便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6a 页 WYG0029-0343a.png
 是示人简也此便是上文所谓贞观之义非有二也
 只是文意各有所归耳○自章首至贞夫一者也是
 一大节又自夫乾确然至圣人之情见乎辞是一大
 节皆言卦爻吉凶也不可以天地之道及夫乾确然
 二段为造化功业见乎变为功业盖造化功业是指
 末段自章首至圣人之情见乎辞皆论卦爻吉凶也
 ○自章首至此其中虽有天地之道二段在其中间
 然其归趣终是为卦爻吉凶而发如上章专言卜筮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6b 页 WYG0029-0343b.png
 其中虽有阖户谓之坤圣人以此洗心及法象莫大
 乎天地许多言语然本意非所重本义亦是总之曰
 此章专言卜筮耳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之奇偶所以效夫易简者也盖百九十二之阳爻
 皆一而实自是健而易之理百九十二之阴爻皆二
 而虚自是顺而简之理○卦之消息所以像夫易简
 者凡乾震坎艮为阳卦诸阳卦在内而为主者皆阳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7a 页 WYG0029-0343c.png
 长而阴消也则所以像乾之易凡坤巽离兑为阴卦
 诸阴卦在内而为主者皆阴长而阳消也则所以像
 坤之简此说主八个母卦而分属乾坤也○又一说
 阳长阴消之卦如复临泰大壮夬乾之类其馀五十
 二卦则皆自此而变耳说见易序例卦变图但此非
 圣人画卦作易之本指故后之且剥又自复而变夬
 又自姤而变临与观同为二阳之卦遁与大壮同为
 二阴之卦泰与否同为三阴三阳之卦此类又难判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7b 页 WYG0029-0343d.png
 决其孰为阳长而阴消孰为阴长而阳消耳○爻止
 是一画止可言奇耦卦则画数多难以奇耦分别故
 取阴阳消息为断但阳长者为阳卦阴长者为阴卦
 阳长即当奇阴长即当耦如五阴一阳之复下体主
 震就是阳长虽五阳一阴之姤下体主巽亦为阴长
卦之消息定说
 爻之奇耦效夫乾坤之易简者固无可疑惟卦之消
 息其说颇难定一说阳画多于阴画者是为阳盛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8a 页 WYG0029-0344a.png
 卦阳息而阴消也凡阴画多于阳者是为阴盛之卦
 阴息而阳消也此说未然且如震坎艮阴画多也而
 乃为阳卦巽离兑阳画多也而乃为阴卦故曰阳卦
 多阴阴卦多阳据此推之则六画之卦但以阴阳画
 数之多寡而分阴阳消息者为未然矣○又一说按
 卦变图一阴一阳之卦各六皆自复姤而来二阴二
 阳之卦各十有五皆自临遁而来三阴三阳之卦各
 二十皆自泰否而来四阴四阳之卦各十有五皆自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8b 页 WYG0029-0344b.png
 大壮观而来五阴五阳之卦各六皆自夬剥而来凡
 自复临泰大壮夬而来者皆阳消而阴息也凡自姤
 遁否观剥而来者皆阴消而阳息也至于乾则阳盛
 之极坤则阴盛之极也此说甚似吻合若无可疑者
 但以按卦变图下本注云彖传或以卦变为说今作
 此图以明之盖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旨也
 若夫卦之消息所以象夫乾坤之易简者乃是作易
 本旨所在今以此说填之未免所谓先王有郢书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9a 页 WYG0029-0344c.png
 后世多燕说者亦未然也然则消息之说当何所从
 愚意卦有六爻而分内外体内体贞也外体悔也卦
 以贞为主故曰八卦相荡又曰八卦成列因而重之
 又曰八卦定吉凶故凡内体之为乾震坎艮者皆阳
 息阴消之卦也凡内体之为坤巽离兑者皆阴息阳
 消之卦也○且以横图观之如内体为乾因而重之
 复有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外体之八卦则乾之上复
 得乾震坎艮者阳之阳也阳之息也乾之上复得坤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9b 页 WYG0029-0344d.png
 巽离兑者阳之阴也又其息之消也此即一分为二
 之理也然槩则皆为阳息阴消之卦也所主在乾也
 所谓一分为二者如昼分午后为阴然对夜则皆为
 阳也又如内体为兑因而重之亦有乾兑离震巽坎
 艮坤外体之八卦则兑之上复得坤巽离兑者阴之
 阴也阴之消也兑之上复得乾震坎艮者阴之阳也
 又其消之息也是亦一分为二之理也然槩则皆阴
 息阳消之卦也所主在兑也其馀六卦之重皆推此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0a 页 WYG0029-0345a.png
 例○故在卦图一阴一阳各有定位一卦一爻各有
 定数阴与阳对阳与阴对此阴则彼阳此阳则彼阴
 此消则彼息此息则彼消宛然一造化也○在横图
 则始之以纯阳之乾终之以纯阴之坤乾次而下为
 夬则五阳在下一阴在上坤次而上为剥则五阴在
 下一阳在上乾之下次八为泰则三阳在下三阴在
 上坤之上次八为否则三阴在下三阳在上自乾以
 至于复自坤以至于姤或阴或阳或消或息无不一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0b 页 WYG0029-0345b.png
 一相对故自乾至复者一百一十二阳爻八十阴爻
 自坤至姤者一百一十二阴爻八十阳爻其消息之
 数相当也○其在圆图乾尽午中坤尽子中阳生于
 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自复至乾亦
 百一十二阳爻八十阴爻自姤至坤亦百一十二阴
 爻八十阳爻其位置相对各与横图同其消息之数
 亦适相当也凡阳息而阴消者则皆所以像乾之易
 凡阴消而阳息者则皆所以像坤之简此先天自然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1a 页 WYG0029-0345c.png
 之法象有不假丝毫智力而成亦非横议所得而紊
 也所谓圣人作易之本旨如此○若夫下兑上坤之
 临宜为阴息阳消之卦而乃以二阳浸长逼阴而名
 之曰临下坤上巽之观四阴长而二阳消正为八月
 之卦也而名卦系辞乃取他义如此之类或皆后来
 命名时所取不可为典要者所以为道理只在圣人
 口头有不可以作易本旨论也又如离阴卦也而为
 日坎阳卦也而为月如此之类又岂所谓之消息本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1b 页 WYG0029-0345d.png
 旨乎故曰若问先天一字无他盖只是有许多卦画
 以象夫阴阳消息而已矣以横图言之乾亦未见为
 四月之卦坤亦未见为十月之卦姤亦未见为五月
 之卦复亦未见为十一月之卦况其他所取乎以圆
 图言之复固为十一月之卦临又不在十二月之分
 泰又不在正月之分姤固为五月之卦遁又不在六
 月之分否又不在七月之分况其他所取乎○盖先
 天图许多卦爻阴阳消长其所包括元不可以限量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2a 页 WYG0029-0346a.png
 窥上而天文下而地理中而人事微而物情大而元
 会运世之变小而旦夕顷刻之间何所不具何所不
 有若无所该而实无一之不该若无所载而实无一
 之不载举万有之全尽模写于数奇耦之内随其所
 观各有其象随其所取各有其义所谓神无方也易
 无体也所谓消息之本旨者然也若夫后来所观之
 象不同所取之义不一名以此者不得以兼乎彼囿
 于东者不得以通乎西此则所谓圣人之蕴因卦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2b 页 WYG0029-0346b.png
 发者谓之并行不悖交相发明则可若以彼一节之
 义而蔽夫全体圆活之妙则不可故朱子谓易如灯
 笼然添了一条骨则障了一路光者其旨微矣○爻
 之奇耦就该得消息卦之消息就当个奇耦爻之奇
 耦非但交易亦变易也卦之消息非但变易亦交易
 也故圣人立象以尽意则奇耦已该消长之理矣又
 朱子云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则消息亦当奇耦
 矣此义亦颇𦂳要不可不知盖此皆大体凡例所在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3a 页 WYG0029-0346c.png
 恐或者误认也○象字与像字不同象字死像字活
 ○卦者挂也爻者效也象者像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

 爻象变动乎揲蓍求卦之时而吉凶之占则见乎成
 卦之后方其爻象之动乎内也卦虽未成然既有变
 自有卦有卦自有占其大业所由生也故曰功业见
 乎变不曰功业见乎占而曰见乎变犹前章惟几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3b 页 WYG0029-0346d.png
 故能成天下之务者也大抵占由变而成变尤重于
 占至于占之吉凶则圣人欲人趋吉避凶之意显然
 见于言外矣故曰圣人之情见乎辞因卦爻之动而
 后见者也○功业以用易言○圣人之情是作易圣
 人不止是文王周公伏羲亦在其中盖辞虽系于文
 王周公其实只是为伏羲发蕴耳○变在其中之变
 与变通之变不同变通之变又与功业见乎变之变
 不同变在其中之变据卦爻之见成者言变通之变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4a 页 WYG0029-0347a.png
 以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言功业见乎变之变则以
 蓍卦之方动者言方动之后乃为占者所值当动之
 爻象矣○动犹未成也见则有可见矣○朱子曰内
 外犹言先后显微○爻象动乎内此爻象与上文本
 义当动之爻象一般象皆指卦也○此节承上言既
 有爻象斯有变占皆历历有次序后章八卦以象告
 爻彖以情言即此章之爻者效此象者像此也后章
 之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即此章之爻象动乎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4b 页 WYG0029-0347b.png
 而功业见乎变吉凶见乎外而圣人之情见乎辞也
 易中所有只是此数者○爻象动乎内此时犹未有
 爻象也故曰动而不曰见曰内而不曰外动则变而
 未成内则隐而未见也故本义云变即动乎内之变
 ○内谓蓍卦之中此时犹未成卦而兼言卦者盖蓍
 卦自不相离有蓍便有卦蓍三变则有卦之一画十
 八变则遂有卦之六画其曰爻象动乎内者正谓所
 值之爻象也已动于蓍卦之中矣谓方在十八变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5a 页 WYG0029-0347c.png
 中也及十八变而成卦之后则吉凶见矣所谓吉凶
 悔吝生乎动者也○自夫乾确然示人易矣至圣人
 之情见乎辞通是推本八卦成列以下(云云/)而释其
 义也盖上文是条举说此是递递相承说以见卦爻
 变占一本之乾坤也○爻象与蓍卦不同蓍卦泛说
 爻象指所值者○圣人之情见乎辞辞之吉者圣人
 之情欲人知所趋辞之凶者圣人之情欲人知所避
 故曰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此一句要见是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5b 页 WYG0029-0347d.png
 在揲蓍成卦之后如所谓因动而后见意故曰情见
 乎外之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一条/)
 天地大德是造化圣人大宝以下是功业或谓造化
 功业是造化之功业然则上文卦爻吉凶亦谓卦爻
 之吉凶矣如此则只重在吉凶而所谓象爻变动皆
 无所系矣既是卦爻吉凶是平等字则造化功业亦
 须平等看矣○造化者天地之用功业者圣人之用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6a 页 WYG0029-0348a.png
 造化与功业字等是一类此尤见认为造化之功业
 者而失之远矣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理财者养也正辞者教也禁民为非者刑罚也圣人
 不忍人之政尽于此三者矣孔子只此数字便该尽
 了王道○愚尝疑正辞禁民为非不必俱从理财说
 ○理财如孟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之类○正辞此正字便是正名之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6b 页 WYG0029-0348b.png
 此辞字便是言顺之言盖辞顺乎理则辞正矣盖有
 是事必见于称述谈说之间辞正者理正故也自三
 纲五典以至于一事一物皆有个辞如议礼制度考
 文之类皆是故朱子曰教化便在里面○项氏谓殊
 贵贱使有度慎取予使有义辨名寔使有信为正辞
 此说固善但恐语意亦倒在理财一边说不能尽圣
 人之意○禁民为非若是以理财贯说则是以禁其
 争夺而多取者彼不孝不弟之类有不系于争夺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7a 页 WYG0029-0348c.png
 独不在所禁乎况为非二字所该自广○造化功业
 要皆天下之赜与天下之动而已象以像天下之赜
 而爻以效天下之动此造化功业所以为与卦爻吉
 凶有相关涉也○言所以理财正辞而禁民为非者
 义也曰义不可说作谓之义当与上文曰生曰位曰
 人曰财同例而理财正辞禁民为非且虚说义字方
 可发挥一如上句例也○一说按朱子云聚得许多
 人无财何以养之有财不能理又不得正辞便是分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7b 页 WYG0029-0348d.png
 别是非又曰教化便在正辞里面又曰理财正辞禁
 非六字大槩是辨别是非理财言你底还你我底还
 我正辞是底说是非底说非犹所谓正名按此三段
 语意则正辞禁民只带理财说义之一字固不止于
 理财然圣人之言亦时各有所指惟善以为宝何止
 曰位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则
 守位何止人也能行仁政则天下之民归之近者悦
 远者来矣聚人又何止财且道理只在圣人口头则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8a 页 WYG0029-0349a.png
 正辞禁非专从理财说下亦或然也且无害于道大
 学平天下一章亦多说理财岂可讥其为未尽治平
 之术也哉○依此后说则正辞自理财言者当云利
 之所在人皆趋之是他底不是他底也说是他底而
 辞不正矣此圣人之理财所以必继以正辞也左传
 晋文公治军定襄王示礼伐原示信民易资者不求
 丰焉明徵其辞○注云明徵其辞不贰价重言信也
 依此则正辞亦可就理财说而朱子小注为有徵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8b 页 WYG0029-0349b.png
 ○禁民为非防争夺止侵盗使强不敢凌弱众不敢
 暴寡此其所关甚大而教亦行乎其中矣自何以守
 位曰仁至曰义是庶而富富而教之道也参义曰此
 一节文意自源而流其义相须盖天下不可无圣人
 圣人不可无万民万民不可无财财不可无义○上
 系传首章之末举天地易简之德而继以圣人之兼
 体以见其有以配乎天地下系传首章之末举天地
 生生之德而继以圣人之功业以见其有以赞乎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9a 页 WYG0029-0349c.png
 地盖上章所言者其体也此章所言皆其用也愚以
 管见测之如此亦安知圣人之无意耶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云云/)以类万物之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天曰象地曰法轻清
 重浊虚实之分也象指日月星辰昼夜雷风之属法
 专指南北高深不可兼动植为犯下文鸟兽及物字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29b 页 WYG0029-0349d.png
 此条阴阳消息俱要兼横直表里说○鸟兽之文就
 毛羽上说远取诸物物字该得广飞潜动植皆在其
 中不止鸟兽而所取者亦不止于文矣自鸟兽之文
 言之如刚鬣柔毛之类亦是阴阳也如希革毛毨之
 类亦是消长也又如毛有脊羽有本中间就分得阴
 阳馀皆可以类推朱子说龙背脊九九八十一鳞鲤
 鱼背脊三十六鳞龟文有五行八卦二十四气之象
 与地之宜本义取王昭素注在前且曰诸本多有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0a 页 WYG0029-0350a.png
 字可见当从若朱子以为疑则此注当在释正意之
 后如论语注虽少必作于正意后方云当作坐此则
 不然○春夏宜耕种秋冬宜收藏之类天之宜也高
 者宜黍下者宜稻之类地之宜也而春夏则阳之息
 秋冬则阴之消高者为阳之息下者为阴之消此依
 语录以一气而言者也所谓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
 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圣人作易正经来历
 全在此章则河图者特其中所谓取神物之最著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0b 页 WYG0029-0350b.png
 且又曰河图不出易亦须作故本义于乾坤之首只
 用此章之说○与地之宜此以天地所宜于人事者
 言与上文天之象地之法又不同义如云顺天之时
 因地之利耳○程子见卖兔者曰此兔亦可作八卦
 数便在其中起何必河图洛书愚按程子之高见独
 识固未易窥测姑揣其似盖兔之一身亦浑沦统体
 一太极也其一身之血气则血为阴气为阳亦两仪
 之像也而其气又有嘘吸焉其血又有消长焉则又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1a 页 WYG0029-0350c.png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为四象之象也而嘘吸消长
 之中又各分为两段此则由四而八是亦八卦之象
 也若就形体上求其所以配八卦者则其首为乾其
 腹为坤其后二足动于下为震其前二足能止物为
 艮其耳亦为坎其目亦为离其股亦为巽其口亦为
 兑兹亦八卦之象也是所说远取诸物中之一也亦
 不必拘于河图也但形体配卦乃是画卦既成之后
 事非程子之本旨耳○兽之止物皆以前两足盖足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1b 页 WYG0029-0350d.png
 中之手也故以为艮象所谓数便在中可起者盖总
 是阳奇阴耦奇员耦方员者径一而围三三各一奇
 方者径一而围四四合二耦故三奇则三三而九三
 耦则三二而六两二一三则为七两三一二则为八
 数于是可起乎诚以此理之外无复他理此数之外
 无复他数也○近取诸身则吾身之间其形体其性
 情莫非阴阳消息之所在也如目为火而左耳为木
 口为水而右耳为金外体之阴阳也肝为木而心为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2a 页 WYG0029-0351a.png
 火肺为金而肾为水内体之阴阳也仁木而礼火义
 金而智水性之阴阳也喜木而乐火怒金而哀水情
 之阴阳也凡阴皆消凡阳皆息也○仰观俯察远求
 近取所得者神明之德万物之情也○远取诸物则
 一物之中其形体其性情亦莫非阴阳消息之所在
 也以鸟兽言如气火血水骨金毛木肉土之类形体
 之阴阳也各有雌雄牝牡之情各有喜怒哀乐之心
 性情之阴阳也以草木言则根干枝叶花实者其形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2b 页 WYG0029-0351b.png
 体荣悴开落者其性情亦莫非阴阳之所在也○愚
 上所云是就逐物上言各有阴阳消长也朱子小注
 谓龙背脊鳞及鲤鱼背脊鳞之数并龟背文又草木
 有雌雄银杏桐楮牝牡麻竹之类此又分阴阳言也
 要之二说相须其义始备如男阳女阴而男女之身
 又各有阴阳此实伏羲仰观俯察之本意○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不可以说卦傅乾为首为马两段来填
 此二句说此处说得活每一物中各有个阴阳消息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3a 页 WYG0029-0351c.png
 且是未画卦之前如此取之彼以各物分配八卦者
 是已成卦之后所取象与此意实不同本义解到那
 处只是见得一节是就人身上说一节是就凡物说
 故引此二成语以界别其意读易者乃遂以彼实此
 其实又与上章贞观之义远矣○阴阳消息两端而
 己○依语录进处便是唐退处便是阴乃只是这一
 气之消息做出天地古今间无限事来之说则是以
 消者为阴息者为阳只是一气故又云做一个说亦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3b 页 WYG0029-0351d.png
 得做两个说亦得然不如分作两段意为长大学或
 问所谓好恶义利之两端则好恶自好恶义利自义
 利也○或曰据语录是以消息该定体也何如天是
 阳之长者地是阴之长者日是阳之长月是阴之长
 ○阴阳消息两端语录只以消为阴息为阳然以愚
 妄意不若以阴阳为定体以消息为流行则该得尽
 恐朱子初间下此四字时是此意不然只用阴阳二
 字足矣又何用消息既以阴为消阳为息则圣人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4a 页 WYG0029-0352a.png
 仰观俯察远求近取以作八卦者只取其流行之阴
 阳而相对待之阴阳全无所取乎且上章爻者效此
 一条云爻之奇耦卦之消息则奇耦自奇耦消息自
 消息而今乃偏言消息何耶○恐语录是偶然一时
 之辞与下笔本意不同或记者有误又按大学或问
 末章云不过好恶义利之两端而已依此例之则阴
 阳是一端消息又是一端无疑○一说两端如小大
 厚薄之类则阴阳亦是两端消息亦是两端○以通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4b 页 WYG0029-0352b.png
 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二句最尽一是精一是粗
 一是性情一是形体其下十三卦制器尚象所尚之
 象一皆出此如两目相承二体皆木则就万物之情
 取如物丽焉及上入下动则就神明之德取情字轻
 看对德而言有精粗之辨○此条所云特主此二句
 所以为下文制器尚象之张本也○于是始作八卦
 总六十四卦只是八卦也故下文有十三卦之象○
 神明之德不但健顺动止等之性万物之情不但雷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5a 页 WYG0029-0352c.png
 风山泽等之象凡天地人物件件皆有个神明之德
 且健顺动止等所该亦甚广○节斋曰神明之德不
 可见者也故曰通万物之情可见者也故曰类○通
 以理之相会合言类以象之相肖似言○云峰曰神
 明之德不外乎健顺动止八者之德万物之情不出
 乎天地风雷八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依南轩张氏之说是以网佃以罟渔再据此本义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5b 页 WYG0029-0352d.png
 者开一面之网则信是以网佃也据孟子数罟不入
 洿池则信是以罟渔也然亦多通用故孟子及正韵
 皆曰罟网也○又中庸罟擭陷阱之中亦见通用意
 ○两目相承不但两目而已实则千百万目只见相
 承以两也犹云明两作亦是继明不已也犹云今日
 一周而明日又一周亦不但明日而已也○两目相
 承既有取于离之象而物丽焉又有取于离之德○
 抱朴子曰大旱观蜘蛛而为网(见事物纪原本十八/)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6a 页 WYG0029-0353a.png
 (卷/)
 罟韵学集成曰罟说文网也徐曰网之总名玉篇鱼
 网按此说亦颇合南轩说盖猎网止一般渔网则有
 数样或大或小或短或长或有柄或无柄或长而绝
 流或门隘而腹广其类不一故徐曰罟者网之总名
 犹礼记云禽者鸟兽之总名故单言禽则该鸟兽并
 言禽兽则禽独为鸟单言罟则该取禽鱼并言网罟
 则罟止以取鱼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6b 页 WYG0029-0353b.png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云云/)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

 本义二体皆木上入下动天下之益莫大于此都是
 就耒耜说而见其于益之象有合耳上下例多同今
 之耒耜皆驾牛用之不知彼时亦用牛否事物纪原
 曰汉武时赵过教民牛耕牛耕自赵过始也(未可/信)
 海经曰稷播百谷其孙叔均始用牛犁上入下动入
 者入之也着力处全是耒故云上入入与动自不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7a 页 WYG0029-0353c.png
 也二体皆木既有取于益之象上入下动又有取于
 益之德且天下之益莫大于此又有取于益之义○
 耒耜二体皆木盖彼时创作之始未知以铁为耜也
 臼犹以掘地为之则其时可知叠山谢氏谓耜是斲
 削二片在下以承铁者非也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云云/)盖取诸噬嗑
 日中为市者盖所居有在远者必日中方可至故令
 日中为市日中是个期会耳日中为市此市字是市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7b 页 WYG0029-0353d.png
 易之市非市井之市也作活字看致天下之民言非
 一处之民也聚天下之货言非一处之货也○丹阳
 郭氏曰五十里为市而各致其民则天下之民无不
 致矣○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如泉州一市浙江
 江西客亦来交易得云南四川客亦来交易得漳州
 一市亦然福州一市亦然不是总一个市也古之建
 国前朝后市○交易而退有菽粟者得以兼禽鱼有
 禽鱼者得以兼菽粟所乏者不至无所取所馀者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8a 页 WYG0029-0354a.png
 至无所用而各得其所矣○节斋曰天下之民不同
 业天下之货不同用(云云/)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此
 说若非出于朱子不敢从也
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云云/)盖取诸乾坤
 易穷则变易字元是指天地人物之事及后来既有
 易书则将此易字分了一半并称为易矣奈何后之
 读易者只把易书做易遂忘却元祖之易及闻人以
 天地人物变化之理为易乃甚骇而不信盖逐流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8b 页 WYG0029-0354b.png
 忘源不知溯流而求源也○如夏热极穷也穷则变
 而寒矣寒则当易葛而为裘绵斯通矣不服裘绵则
 病于寒而不可久矣惟服裘绵而得温故可久是通
 则为久也通则久是以为吉利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举成语也吉利不在通久之后特引成语以赞其美
 耳○穷以时言变主人事非变不能通○当伏羲神
 农之时有佃渔以教民鲜食耒耜以教民粒食市货
 以教民交易然是时风气未开民尚颛蒙但知鲜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9a 页 WYG0029-0354c.png
 焉耳矣交易焉耳矣上下相忘于淳质之天礼义虽
 未兴衣裳虽未制而天下亦自无不治也迨至黄帝
 尧舜之时风气日开民心虽淳终不能如羲农太古
 之日且衣食足矣生养遂矣使不兴礼义以化之则
 所谓富而无教而近于禽兽矣岂非变乎其容以不
 通乎于是黄帝尧舜之数圣人者相继而作因其时
 之当变也而通其变使夫天下之民皆亹亹然趋之
 而不倦焉然其所以变通之者非圣人强用其智虑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39b 页 WYG0029-0354d.png
 作为于其间也因其自然之变而以自然之理处之
 是谓神而化之也故能使天下之民皆鼓舞于神化
 之内而安之以为宜惟其宜之故趋之而不倦也○
 当此之时风气日开人事浸繁民之贤智者则有不
 安于故习之心而其愚不肖者又未免渐趋于浇漓
 此正所谓穷而变者也○通其变使民不倦盖是时
 风俗鄙野与飞走之俗无以大异虽民亦自厌之矣
 故圣人为通其变而民自皆跃然以趋之神而化即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0a 页 WYG0029-0355a.png
 其变通之妙于无为也○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
 之使民宜之皆是暗指垂衣裳之事但未举出至末
 方举之耳○通变宜民或以舟楫之利服牛乘马之
 类实之者甚非也十三卦尚象自是各条事如何说
 以此该彼且舟楫杵臼服牛乘马之类岂衣裳之制
 所能该乎○易穷则变泛说不可就易书言当以理
 言盖物理必有时而穷穷则是个变了变则必有以
 通之通则自能久此所以吉利也三才之理皆然易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0b 页 WYG0029-0355b.png
 书亦然但此主理就此节言之如黄帝尧舜之时前
 头圣人所以利养斯民止是生养之义而无礼义之
 风至是民皆厌倦或将流于浇漓矣是其穷也穷则
 便有事变在面前了我当有以处之于是黄帝尧舜
 以礼义之风而通之此亦理之必然是变则通也既
 通则自此一通之后衣裳之制不复更易矣通则久
 也此其所以使民宜之而天下治吉无不利也○黄
 帝尧舜一垂其衣裳以革向日皮毛之服于是礼义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1a 页 WYG0029-0355c.png
 之风顿起鄙陋之俗随变恭已无为而天下自治矣
 所谓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此也
 夫以数圣人之教无为如此其于易卦盖取诸乾坤
 乎乾坤变化而无为者也何则乾以易知乾之变化
 无为也坤以简能坤之变化无为也此乾坤是以乾
 坤卦当天地也○本文垂衣裳且就黄帝尧舜本身
 说然圣人者非但制衣裳以自受用而不以公于天
 下者也惟其中间制度当有上下之分耳槩则有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1b 页 WYG0029-0355d.png
 裳也○人但知数圣人之垂衣裳而不知数圣人之
 垂衣裳所以兴礼义也礼义由衣裳而兴学者当自
 会之甚矣圣人之神化也衣裳之化神矣哉至今外
 国凡有冠裳之制者便亦略有礼义之风易治之俗
 上国所以遇之者亦自为一等其馀皆衣皮蓬发诸
 国其人亦兽群鸟聚其国亦朝兴暮灭真所谓异域
 殊类也以是观之益见圣人神化之妙衣裳功用之
 大○通其变民自不倦是有以使之也神化宜民一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2a 页 WYG0029-0356a.png
 也○变化无为不可分垂衣裳贴变化无为贴天下
 治变化则无为有为非变化也俱在垂衣裳内意天
 下治是效非所谓制器也○兼言黄帝尧舜者盖衣
 裳之制始于黄帝而备于尧舜也○南轩张氏曰绡
 生丝缯也垂绡为衣其色黄而象道襞服为裳其色
 纁而象事法乾坤以示人使民知君臣父子尊卑贵
 贱莫不各安其分也愚谓张氏此说太深恐非庶民
 所能晓解且上古之风朴略使圣人而具此意圣人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2b 页 WYG0029-0356b.png
 亦为厚望于民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衣裳之
 制要之本自人身之上下体而裁之耳○又叠山谢
 氏
曰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閤而员有阳奇象坤地在
 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阴耦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
 人知上下尊卑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愚谓此
 说亦分衣法乾裳法坤皆不及变化无为意皆不合
 本义之说也不必依○昔黄帝尧舜但运其神化之
 功一垂衣裳而天下自治焉何则盖衣裳之制既兴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3a 页 WYG0029-0356c.png
 则有拜跪坐立之礼焉有升降揖逊之节焉有父子
 君臣之伦焉有男女长幼之别焉有尊卑等威之辨
 焉礼义宁有不兴风俗岂有不美又何劳于有为而
 天下始治哉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本义云致远以利天下疑衍为下条有此句不然缀
 之于此亦未见为不通也○南轩曰刳其木而中虚
 剡其木而末锐舟所以载物而楫所以进舟○大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3b 页 WYG0029-0356d.png
 江河小而溪涧道途为之限隔往来为之阻绝(云云/)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李氏曰牛非不可以致远于引重为力而已马非不
 可以引重于致远为敏而已○愚谓牛之驾车固引
 重也不亦致远乎马之代步固致远也人跨其上不
 亦引重乎须兼说方稳当不漏○此时犹未用牛耕
 也看来牛耕之功又过于引重致远恐当时未以耕
 故不著其耕之功欤又按冉耕字伯牛则春秋已用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4a 页 WYG0029-0357a.png
 牛耕可知○知此斯民负戴之勤奔走之劳皆不免
 以身任之至是服牛乘马皆可引重致远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暴客不必皆用舟楫马牛而来小注谓川途既通暴
 客斯至者亦太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依先儒说
 舟楫所以通川牛马所以通途川途既通暴客或至
 又不可无禦之之术也故(云云/)然不必皆有序也此
 一说颇近理故录之离益噬嗑乾坤亦说得次序○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4b 页 WYG0029-0357b.png
 看来十二条制器不宜用过文用过文亦只到此下
 面更说不得不如条举也○夫民有欲则争故其质
 之下愚者或流于非类于是杀越人于货者有之矣
 前此未有以备之也至是门柝兴而暴客远以待暴
 客此待字正与孟子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待同义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不必谓圣人济万民万民得此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5a 页 WYG0029-0357c.png
 以济也下节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同此例看或曰百
 官用以治民万民用以相察如此亦说得通但百官
 用以治民百官独不用治乎惟兹臣庶汝其惟予治
 盖此条作书契主圣人言故百官之治万民之察皆
 有书契之明验也是以治以察句法正与此以济相
 类○前此民虽知粒食而未知脱粟况五谷惟稻为
 难得其粒馀如黍稷麦菽大槩皆可熟而食之至是
 杵臼兴而民食益便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5b 页 WYG0029-0357d.png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夫弦木为弧谓以丝弦木也剡斩木而削之使末锐
 也正韵削剡也又轩也古者弦诵弦歌皆从弓傍后
 以弦通用○前此民待暴客而禦侮者或徒搏或奋
 梃至是而后有弧矢睽乖然后威以服之是时亢而
 不与俱亢之例也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亦然睽乖
 不我附也背畔也○临川吴氏曰弦木弓也兵器不
 一弓矢所及者远为长兵威天下者示有警备而使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6a 页 WYG0029-0358a.png
 之畏也○按史季布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是弓矢
 为长兵而矛剑之属为短兵也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云云/)盖取诸
大壮
 穴居而野处冬则穴居夏则野处皆有风雨不可分
 属既有宫室则风雨俱不能侵之矣是壮固也○宫
 室二字宫统言宫居也室宫中之房舍○节斋曰栋
 屋脊栋也宇椽也栋直承而上故曰上栋宇两垂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6b 页 WYG0029-0358b.png
 下故曰下宇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或问易之以棺椁似只对衣薪说曰圣人既易以棺
 椁则封树之礼丧期之数从可知矣故不详言○或
 曰安知其非只有棺椁而未及他礼数耶曰尧舜时
 便有三年之丧了后世圣人正指黄帝尧舜也不曰
 黄帝尧舜而槩曰后世圣人者或作于黄帝或作于
 尧与舜既不可浑说又不可指名也厚衣之以薪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7a 页 WYG0029-0358c.png
 之被之也○葬之中野犹言厝之中野也中野谓野
 中不是以土葬之也下句有不封字在○丧期无数
 ○丧期谓丧哭之期非丧服之期也彼时全未有服
 任情厚薄而已
上古结绳而治
 结绳而治不可依史略笺注谓大事结大绳小事结
 小绳大小事亦不知其数乃仅以其绳之大小而记
 之三尺童子知其无能为也且圣人一制作断不如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7b 页 WYG0029-0358d.png
 是之粗浅其中必是许多曲折记号虽曰民淳事简
 亦不必至如此之粗略此皆后世俗士以婴儿稚孺
 之见而度圣人神化宜民之事可笑也朱子曰结绳
 今溪洞诸蛮犹有此俗又有刻板者凡年月日时以
 至人马粮草之数皆刻为记都不相乱○性理大全
 字学条朱子曰夫字者所以传经载道述史记事治
 百官察万民贯通三才而为用大矣依此则亦主圣
 人用书契以治百官察万民也○孔安国书序伏羲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8a 页 WYG0029-0359a.png
 作书契以代结绳注疏曰民之于木刻其侧为契各
 持其一后以相考合书契二字此说最分明○十三
 卦制器尚象只是十二条事因乾坤并而为一故言
 十三卦○制器尚象或尚其象或尚其德或尚其名
 或尚其义或尚其音又或尚其道总谓之象也盖卦
 者象而已矣本无不该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8b 页 WYG0029-0359b.png
 夫易者岂有他哉只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
 象而已而是卦爻之象正所以像夫造化事物之理
 也此象字正与象在其中之象同但彼以三画言此
 则兼卦爻言易字尽该了易者象也犹浅说至象也
 者像也方说得重○象总是像天下之赜与天下之
 动天下之赜与天下之动各有神明之德焉各有万
 物之情焉○象也者像也说得甚广凡说卦传所言
 自天地定位至所广八卦之象皆是形体亦在是性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9a 页 WYG0029-0359c.png
 情亦在是近取诸身者亦在是远取诸物者亦在是
 且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言非只八卦之象也
 此只就卦画言未可说出元亨利贞及潜龙勿用之
 类○象也者像也有本体之象有一爻之象其只曰
 易卦之形者一卦自具有六爻也言卦斯举之矣如
 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设卦系辞亦
 兼有爻也○象也者像也如六画之乾所以像夫纯
 阳至健之理而凡为天为君之类皆在其中矣六画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49b 页 WYG0029-0359d.png
 之坤所以像夫纯阴至顺之理而凡为地为母之类
 亦在其中矣其以爻言如乾之六爻则有以像夫潜
 见惕跃飞亢之理坤之六爻或以像一阴之始生或
 以像阴盛而亢阳亦各自像一个理所谓理之似也
 此理字以其寓于器者言盖有是物必有是理理非
 个悬空理也故本义只曰理之似也但未说到辞处
 下文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方是说卦爻
 辞○易者象也易字虚说象字亦且轻说像也方宜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0a 页 WYG0029-0360a.png
 说得重○本义易卦之形贴象字而易之所以为易
 者惟此而已故带易言理之似也实只贴象也者像
 也
彖者材也
 本义彖言一卦之材言字属彖字本文只谓彖者一
 卦之材也如卦体卦德卦变卦象卦义皆其材也材
 兼有善恶卦材之善者辞亦从而善卦材之恶者辞
 亦从而恶如乾之彖曰元亨利贞所以言乾卦之材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0b 页 WYG0029-0360b.png
 大通而至正也坤之彖曰利牝马之贞所以言坤卦
 之材顺而健也馀可以类推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天下之动纷纭轇轕爱恶相攻远近相取情伪相感
 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或建侯或
 行师或涉川或有攸往皆天下之所有者○此处全
 未可说出吉凶悔吝非惟于下文有碍抑亦于效天
 下之动字有羡馀处○效字对上句本义言字动字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1a 页 WYG0029-0360c.png
 对上句材字是以材字贴彖动字贴爻或以爻为效
 者非爻有交变之义故为动故谓道有变动故曰爻
 可见爻为动之义非效之义也要之卦非无动也爻
 亦非无材也而此分言者彖统论一卦六爻之体于
 材为切耳爻乃逐节之变于动尤为切耳○效天下
 之动语辞如云顺性命之理一般是依其本然者而
 发之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天下之动内止
 有得失未有吉凶彖者材也亦然故下曰吉凶生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1b 页 WYG0029-0360d.png
 悔吝著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既有卦爻又有卦辞爻辞如此则吉凶由此生悔吝
 由此著矣平说不可谓悔吝本微因吉凶之生而著
 ○亦要带卦爻之象说不可专承卦爻之辞说故曰
 八卦定吉凶岂必有彖爻然后吉凶生悔吝著耶○
 易之所以作只是要明吉凶悔吝故此章终以此句
 彖言一卦之材爻效天下之动犹指卦爻本体上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2a 页 WYG0029-0361a.png
 亦所谓爻彖以情言而吉凶可见矣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此章专论六子卦画首段言其画数之多寡二段言
 其画数之所以多寡三段是因言其数之多寡而及
 其德行之不同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意谓卦之
 多阴者宜为阴卦卦之多阳者宜为阳卦而今所谓
 阳卦者反多阴所谓阴卦者反多阳此其故何也凡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2b 页 WYG0029-0361b.png
 阳卦以一阳为主一阳为一画其二阴各二画合之
 则为五画五奇数也阳卦奇此所以阳卦多阴也凡
 阴卦则以一阴为主阴画已二其二阳又各一画合
 之则为四画四耦数也阴卦耦此所以阴卦多阳也
 ○阳卦奇不可指定奇字为五画阴卦耦不可指定
 耦字为四画奇耦二字在四画五画字外也凡一三
 五七九皆奇凡二四六八十皆耦此只是因其四画
 而目以耦因其五画而目以奇就四与五分奇耦耳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3a 页 WYG0029-0361c.png
 其实每卦只是三画若阳卦说教做五画阴卦说教
 做四画则上文本义何以曰凡阳卦皆一阳二阴凡
 阴卦皆一阴二阳乎而本文下文又何以曰阳一君
 而二民阴二君而一民乎此又不可以文害辞辞害
 意○凡阳卦皆五画凡阴卦皆四画本义若不如此
 解则阳卦奇奇犹或可强以三画言至阴卦耦耦字
 遂解不来矣○宋史奸臣传曰易曰阳卦多阴阴卦
 多阳君子虽多小人用事其象为阴小人虽多君子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3b 页 WYG0029-0361d.png
 用事其象为阳宋初五星聚奎占者以为人才众多
 之兆然终宋之世贤哲不乏奸邪亦多方其盛时君
 子秉政小人听命为患亦鲜及其衰也小人得志逞
 其狡谋壅闭上听变易国是贼虐忠直屏弃善良君
 子在野无救祸乱有国家者正邪之辨可不慎乎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云云/)小人之道也
 凡卦画之所在即德行之所在也故因而及之言只
 据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而观则其德行又有公私邪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4a 页
 正之不同盖阳道尊贵而统阴有君之象阴道卑贱
 而从阳有民之象阳卦一阳而二阴则其象为一君
 而二民夫以二民而从一君一君而统二民其道大
 而公乃天命之正也人伦之常也故为君子之道阴
 卦一阴而二阳则其象为一民而二君夫以二君而
 统一民一民而从二君其道小而私于天命则非其
 正于人伦则拂其常故为小人之道也○一君二民
 何为天道之正盖阳统乎阴坤为众乾之所统也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4b 页
 天生烝民一有聪明睿智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
 以为亿兆之君师○其德行何也此德行字与孟子
 天下之道二道字意同道兼仁不仁德行兼君子小
 人○阳一君而二民阴二君而一民此所谓阳者阳
 卦也所谓阴者阴卦也本义曰君谓阳民谓阴皆就
 卦上说○二字不必限定只是两个也二是多意故
 坤为众如尧舜三代时天下一统民无二王便是一
 君二民君子之道如七国争雄五胡云扰君无常民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5a 页
 民无定主此便是二君一民小人之道○二君一民
 小人之道若推而言之臣之事二君女之从二夫皆
 是也○一说使阳卦非多阴则非君子之道而不得
 谓之阳卦于以见阳卦之宜于多阴使阴卦非多阳
 则非小人之道而不得谓之阴卦于以见阴卦之宜
 于多阳此说犹所未喻似是太深大抵其意只要符
 合上文𦂳耳未必本文有此意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5b 页
 
 
 
 
 
 
 
 易经蒙引卷十一上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6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十一下
             明 蔡清 撰
 系辞下传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
 憧憧者私小之意语录又有憧憧忙乱之说对贞字
 说憧憧则有所思矣往来者感应也夫一感一应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6b 页
 相为往来者理之自然也何庸置思虑于其间哉夫
 既容心于其间则意偏于此必遗于彼而所感者狭
 不能无所不感矣故但其所感之朋应尔所思而已
 周公所以系咸九四之辞如此孔子举而释之大概
 皆以言其不用憧憧也谓夫天下之事何以思为何
 以虑为此天下与君子之于天下也之天下同皆言
 天下之事也天下之事究竟无他只是一个感应而
 已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7a 页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天下感应之理本同归也但事物则千形万状而其
 涂各殊耳天下感应之理本一致也但所接之事物
 不一而所发之虑亦因之有百耳夫虑虽百而其致
 则一涂虽殊而其归则同是其此感彼应之理一皆
 出于自然而然而不必少容心于其间者吾之应事
 接物一惟顺其自然之理而已矣天下何思何虑天
 下何思何虑同归殊涂专以人事言不必兼日月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7b 页
 类盖爻辞思字以人言下文则泛及以明之耳殊涂
 就行事说百虑就心之发念处说对殊涂而言则为
 同归对百虑而言则为一致其实一也一致谓所至
 之域则同也○圣人之意只为天下事虽千端万绪
 总是一个自然之理在那里人只要顺而处之其于
 人之从不从何暇计焉彼所谓憧憧者正谓计人之
 从也必思而从则所感者私私则自狭狭则不能无
 不应矣此理之必然断断无疑者天下岂有从邪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8a 页
 得便宜道理万万不失也○本义必思而从思我思
 也从彼从也本义云言理本无二而殊涂百虑莫非
 自然其殊涂百虑带上理本无二读莫非自然一句
 总管上以起下句何以思虑为哉○虑者思之深也
 总归之思即爻辞之思字或曰思在心虑是谋度其
 事以涉于事言殊不知无个事则我何所思思个甚
 么既思便有事了岂独虑为涉于事耶故曰虑者思
 之深也○吴氏曰人心未与物接寂然不动何思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8b 页
 有既与物接应之各有定理何思之有依此说人心
 自然何思何虑则思与朋从尔思之思不同矣未为
 当也且接上文天下二字不顺○自此以下四节全
 是破爻辞憧憧二字朋从尔思意却无○同归一致
 只是说感应之理一而已故朱子曰感应之理本不
 消思虑○天下之理有感必有应惟听其自然而不
 置思虑于其间焉乃能无所不应若思而从则所从
 者亦狭矣○感应之理其从者固自当我从初不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9a 页
 我劳思今乃至于待我劳思而后从则是入于私者
 矣入于私者固不免于思而后有从也
日往则月来(一条/)
 日往则月来一转便是月往矣月往则日来一转即
 又日往矣不必是一一皆往者感来也所来亦为往
 所往对前则亦为来矣○或说首节先释朋从尔思
 乃承之而言以见朋从尔思实由于憧憧往来之所
 致愚按自天下何思何虑以下四节便是破憧憧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59b 页
 思此说以为首节是说朋从尔思者疑错认思字属
 朋而不以属九四也且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
 虑正指日往月来之类(云云/)也故先言此而后继之
 以日往月来○自日往月来至德之盛也正所谓天
 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者凡讲说至德之盛也
 处便须缴一句云然则天下何思何虑亦是正经主
 意○如日月此自然之感应也寒暑此自然之感应
 也尺蠖龙蛇此自然之感应也精义利用以至于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0a 页
 思而自致亦此自然之感应也是岂非殊涂而同归
 乎○日往则月来一条本义云言往来屈伸皆感应
 自然之常理本义此句全就人事言只是接本文日
 往月来之意而贴之○加憧憧焉则入于私矣入于
 私不能普遍而狭矣所谓意偏于此则遗于彼者所
 以必思而后有从也愚尝以憧憧为即是思今味此
 句所以必思字在加憧憧之下则思字又似在憧憧
 之后何欤按程子传以憧憧为用其私心正韵注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0b 页
 绝貌亦是不能忘情之意卒归于思也然则本义将
 何解而通曰感应只可付之自然之理不必有所加
 也今曰憧憧是劲加一件物事了就憧憧上看见得
 是入于私惟其入于私所以免不得憧憧而后有从
 也○日往则月自来不待思而来也月往则日自来
 不待思而后来也寒往则暑自来不待思而来也暑
 往则寒自来不待思而来也往者之屈自有来者之
 信不待思而信也○此节全提起往来之自然者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1a 页
 见九四之不当憧憧也谓之加憧憧焉言往来自不
 妨只不合加一个憧憧也○圣人心胸一何其大也
 哉如咸之九四爻辞只说在人感应之公私夫子一
 触便上彻乎日月寒暑下烛乎尺蠖龙蛇微而至于
 穷神知化皆一照而无遗矣此盖得之于居则观其
 象而玩其辞者也如此读书所以能三绝韦编云
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利犹功也此功利之正者也即指明生岁成言○孔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1b 页
 子分明为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则分明是屈之感伸
 其曰屈伸相感者只一屈一伸便是相感矣而吴氏
 乃曰往者之屈感来者之伸来者之伸又感往者之
 屈其泥于相感之义欤不必从也如下文尺蠖之屈
 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岂非偏言屈之感伸
 而亦谓之屈伸相感欤○尺蠖之屈自有求伸之理
 不待思而伸也龙蛇之蛰自能以存其身不待思而
 存身也精义入神自能致用不待思以致用也利用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2a 页
 安身自能崇德不待思以崇德也○尺蠖屈而信下
 面就带信而复屈之理但言未及耳上文则月来亦
 带得月复为往而日又来之理但言未及耳○尺蠖
 之屈龙蛇之蛰两句轻是引起下文故本义云因言
 屈伸往来之理而又推以言学亦有自然之机也只
 言学不兼言物理方知是起下之辞只言屈伸往来
 之理谓因上条(云云/)也或者误以为指尺蠖龙蛇二
 句○因言屈伸往来之理而又推以言学看来尺蠖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2b 页
 龙蛇二句不可略了通天地间物同是一感应之理
 则尺蠖龙蛇亦在其中故上条本义云言往来屈伸
 以本文先往来而后屈伸也此条本义先屈伸而后
 往来以本文只有屈伸而以往来贴之也亦犹中庸
 凡事豫条则曰如下文所推是也是指本条下文言
 前定(云云/)下条则曰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
 意其推言字所指亦不同也○韵学集成云蠖一名
 蹴一名步屈如蚕食叶老亦吐丝作室茧化为蝶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3a 页
 本作尺蠖又见纲目唐文宗七年九月以郑注为右
 神策判官集览○尺蠖考正韵及韵府俱无惟玉篇
 注能屈伸虫其形性皆不可辨○朱子曰尺蠖屈得
 一寸便能伸得一寸来许龙蛇于冬若不蛰则冻杀
 了
精义入神以致用(云云/)崇德也
 精研其义至于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为出而致
 用之本屈之感乎伸也利其施用无适不安信之极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3b 页
 也然乃所以为入而崇德之资信之感乎屈也即此
 屈之感伸而又伸感屈屈又感伸便是所谓交养互
 发之机自不能已者也○一说精义以致用精义以
 养之致用以发之也利用以崇德利用以发之崇德
 以养之也是为交相养互相发也○精义以养致用
 之根本致用以发精义之英华利用即致用之所就
 者崇德即精义之所积者○以求伸也此求字明不
 屈则不能信是其屈者乃所以为信之地故曰求信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4a 页
 亦不待思也○精义是理致用是事利用是事崇德
 是理精义致用易见利用如何以崇其德盖外边事
 事都能迎刃解将去则胸中所得益深所造亦远矣
 精义以致知言义者事理之宜也利用以行言入神
 只谓到那不容言之妙处利用故身安若其用有不
 利则亦不能在在皆安而泰然处之矣精义致用内
 之养乎外外之发乎内也利用崇德外之发乎内内
 之养乎外也精义固为屈精义而至于入神屈之至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4b 页
 也致用固为信致用而至于无适不安信之极也利
 用安身以崇德也盖躬行心得自是相关之理小注
 动作得其理则德自崇利用崇德信之感乎屈也亦
 有此理惟此句有伸感屈之说馀只从一边说○一
 说内外交相养谓利用以崇德互相发谓精义以致
 用故横渠云精义入神素豫吾内求利吾外利用安
 身素利吾外致养吾内亦可见矣虽然本义交互二
 字终不容没也大抵自内而外者似只用得发字然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5a 页
 发于外者实本于内根本所在亦自有相养之义也
 利于外以崇其内者似只用得养字然因其外之利
 而所得于内者由此日进而益增则亦自有相发之
 义也故不但曰交相养而又曰互相发所以见其相
 为表里也况如彼说本义宜将互相发置之交相养
 之前乃于本文为顺耳今既不然可见朱子是兼说
 ○精义以知其理言致用以施于事言崇德仍亦主
 知言盖此德字即是心之所得精于内者如乾文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5b 页
 忠信进德之德亦主知言也盖崇德所发依旧是致
 用对致用言之此非主知而何惟其崇德又见诸致
 用利用又所以崇德此乃所谓交相养互相发也此
 乃所谓交养互发之机自不能已也○但自其脩诸
 内而豫诸外者言之则当用精义自其利于外而归
 诸内者言之则当明崇德义各有当而不容苟也○
 精义所养者发之于致用发而利用者又以崇其所
 养之德只管如此循环不已所谓交相养而互相发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6a 页
 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一条/)
 承上文而言内焉精义而外有以致乎用外焉利用
 而内有以崇乎德内外只管如此交相养互相发则
 欲罢不能而过此几非在我者矣故曰未之或知也
 至于交养互发之机熟而又熟则德之盛矣德之盛
 即自能穷天地之神而知天地之化矣然不知者往
 而屈也自致者来而伸也是亦自然之理耳然则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6b 页
 下何思何虑○未之或知者不容于有思不容于有
 为也○本义不知者往而屈也何谓也盖下学之事
 只有精义而致用利用而崇德俛焉日有孜孜于此
 而已矣自是以上穷神知化境界都不容我致力得
 岂不是往而屈亦对下文来而伸方见往而屈意显
 也○过此以往即指穷神知化之境○下学之事尽
 力于精义利用而交养互发之机自不能已味此本
 义亦知欲罢不能之言非颜子不能道也亦必其精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7a 页
 义利用而交养互发之机自不能已其德乃盛○朱
 子曰德盛便是能穷神知化便知聪明睿智皆由此
 出自诚而明相似又曰非于崇德之外别有个德之
 盛也做来做去做到彻处是○圣人读咸九四因论
 屈伸往来之理便直推到学上去此圣人之读易也
 ○朱子曰神是一个物事当其在阴时全体在阴当
 其在阳时全体在阳如昼也全体皆为昼无复有夜
 在忽然又全体是夜不见有昼寒则举天地间皆寒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7b 页
 无复有个暑在忽然又全体是暑无复有个寒在○
 合一不测为神不合不谓之一不一不为两在不两
 在不为不测合者两者之合也神化非二物也故曰
 一物两体也又曰气有阴阳(云云/)离阴阳无可言神
 也○德之盛也不是就穷神知化而赞其为德之盛
 乃是言由其德之盛故能穷神知化也德之盛在内
 所谓至诚无息者也穷神知化是用之妙于外所谓
 徵则悠远而博厚高明者也即是天下至诚而能经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8a 页
 纶立本知化育焉有所倚者也此德字即上文崇德
 之德崇德还是颜子欲罢不能境界盛德则大而化
 矣化则自然穷神而知化○穷神知化只是说与造
 化吻合无间○不知者往而屈只是说要用力而莫
 知所以用力自致者来而伸只是说尽力于精义利
 用者所致○穷神知化神化皆主天地言○推行有
 渐为化由阳变而为阴由阴变而为阳渐渐化将去
 所谓化也主二气之迭运者言○合一不测为神化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8b 页
 与两在故不测同惟其两在所以合一是合阴阳而
 为一所以为神主一理之妙于二气者言即太极也
 ○化是二气之迭运理是一理之主宰孟子曰君子
 所过者化亦以推行处言所存者神亦以主宰言○
 德盛仁熟本文只是德盛而本义兼仁熟言者德之
 所以为德者仁而已仁兼众善仁熟者依于仁也○
 德之盛谓义之精者益以精至于耳顺心通之境用
 之利者益以利至于从心不踰矩之天夫如是吾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9a 页
 神妙乎天地之神吾之化通乎天地之化神以存主
 处言化以运用处言交养互发积而德盛朱子谓非
 崇德之外别有盛德做来做去做到熟处便是盛德
 在内穷神知化似在外之事也此说未尽发越盖此
 德字实兼内外意上文以崇德也固是因外之利以
 崇其德之所养者然内之所养既因外之利而崇则
 气脉固自外而来此理非判然内外也惟精义以致
 用则纯是以内而发外若利用以崇德则又是以外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69b 页
 之利而益充其内由此积而至于盛又岂不由用愈
 利而德愈崇德愈崇而用愈利哉德之盛兼内外明
 矣至于穷神则所存主也知化则所运用也独无内
 外兼耶德就是精义无遗欠也○过此以往未之或
 知也正指穷神知化言或以过此以往对穷神知化
 未之或知对德盛自致者非也○过此以往连带未
 之或知乃为往而屈○参义曰德之盛而通神化犹
 诚无不明脩己以敬而聪明睿知由此出皆自然致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0a 页
 之者也是亦来而伸之意然下学之至自然上达则
 非有二致也其神化者亦岂出于精义利用之外哉
 其始有待于思为则曰精义利用其终无待于思为
 则曰穷神知化所造有浅深理则无精粗也○屈伸
 往来之理朱子言之最详今聚而录之以便观玩云
 ○曰屈伸消长阖辟往来其机不曾停息大处有大
 阖辟小处有小阖辟大处有大消息小处有小消息
 此理万古不易如目有瞬时亦岂能常瞬定又须开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0b 页
 不能常开定又须瞬至纤至微无时不然○又曰屈
 伸相感而利生焉者有昼必有夜设使长长为昼而
 不夜则何以息夜而不昼安得有此光明春气固是
 和好只有春夏而无秋冬则物何以成一向秋冬而
 无春夏又何以生屈伸往来之理所以必待迭相为
 用而后利所由生春秋冬夏只是一个感应所应复
 为感所感复为应也春夏只一个大感秋冬则必应
 之而秋冬尤为春夏之感以细言之则春为夏之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1a 页
 夏则应春而为秋之感秋为冬之感冬则应秋而又
 为春之感所以不穷也尺蠖不屈则不可以伸龙蛇
 不蛰则不可以存身今山林冬暖而蛇出者往往多
 死此则屈伸往来感应必然之理夫子因往来两字
 说得许多大又推以言学(云云/)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
所困而困焉(云云/)妻其可得见耶
 困之六三以阴柔不中正处夫二四二阳之间夫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1b 页
 九四之刚强而压其上石之象也三不中正乃不量
 其力而欲去之去之不得徒为所困焉耳是非所困
 而困焉名必辱也以九二之刚强在下而三据其上
 且凡所据者依以为安也九二刚强不可以据蒺藜
 之象也三不中正乃不自量其材而欲据之果能安
 乎是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也夫名既辱身且危则
 丧亡无日矣虽上六是其所应有妻之象然吾身且
 不能保其能有其妻乎故妻亦不可得而见也明上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2a 页
 六终不为三应也○本义云其义则系辞备矣亦是
 偶然失了一傅字盖满天下人皆谓之系辞不觉亦
 随之只称系辞耳然其胸中则已了了其义亦解定
 在前耳○一说不要用九四九二及上六来入解只
 解其词义云耳若以诸爻例之为是而当从其前说
 正当用以解爻词然于此欲究其实则当云然也○
 若从泛解辞义说则凡非所困而困者皆石也凡非
 所据而据者皆蒺藜也既辱且危则不能保其所有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2b 页
 矣疑亦妻之类也
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云云/)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
动者也
 隼者禽也至射之者人也三句相因而生言隼者是
 个鸷害之禽然射之必以弓矢而弓矢者射禽之器
 弓矢不能自射而射之者人也爻辞公字则人也此
 三句且据爻辞射隼一事而申之明非有是人挟是
 器则无以射是隼其意自有在矣至下文遂以其意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3a 页
 言之却与本爻去害之义不甚拘也故朱子语录云
 以为孔子是发出爻辞言外之意夫君子怀经邦济
 世之才是盖藏其利用之器于其身也若是而后待
 其时之可行而行则其器已素具矣何不利之有何
 也盖无此器而动则便有所括碍今也器既素具而
 动不括此其所以随动随效出而有获也易曰公用
 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语成器而动者也○
 或欲以器为除暴去邪之器愚谓不当如此拘圣人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3b 页
 以活心读活书岂必拘定此是射隼之器然则君子
 幼而学之所怀只是要射人者耶如豫六二只是以
 不溺于豫为重而传文所谓不谄不渎知微知彰之
 类其知几抑又何多也如此看易所以能至三绝韦
 编○此节孔子是因玩爻辞见得隼固在所射射固
 是人但无弓矢何以获之于是觉得一器字重遂发
 出(云云/)爻辞意不重也
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云云/)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4a 页
此之谓也
 不耻不仁以下四句不一类而语意相承亦须细味
 之言不仁亦非其所耻不义亦非其所畏其所劝惟
 利不利不劝也其所惩必威不威不惩也故小惩则
 大诫而为小人之福也小惩大诫贴屦校灭趾小人
 之福贴无咎○小惩而大诫言所惩虽小而其所诫
 则大以其止恶于初也不然始之不诫至于恶积而
 不可掩则其罪大而灭身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4b 页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云云/)易曰何校灭耳凶
 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殊不知小善而积之
 则足以成名矣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殊不知小恶
 而积之终必至于灭身矣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
 不可解惟恶积而不可掩则罪大而不可解矣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危者安其位者也三句其危者亡者乱者即其亡其
 亡之意依朱子语录为是言心能若危所以得安心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5a 页
 能若亡所以得存心能若乱所以得治理是如此所
 谓危者使平也下面方就君子身上说○或问朱子
 曰危者以其位为可安而不知戒惧故危亡者以其
 存为可常保是以亡乱者有其治是自有其治如有
 其善之有是以乱朱子曰某旧也如此说看来保字
 说得较牵强只是常有危亡与乱之意则可以安其
 位保其存有其治愚谓朱子既有此说则当从其说
 矣但觉于下文为重复且保字亦似不为牵强安其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5b 页
 危而利其灾者亦有保之之意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德力知三项看力与知俱属才才中条目只有知力
 二者谋事以智任事以力德自是理之得于心者
知几其神乎(全章/)
 上交贵恭逊然易至于谄谄不谄之间有几存焉下
 交贵和易然易至于渎渎不渎之间有几存焉惟知
 几则恰好便住故朱子曰恭与谄相近和与渎相近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6a 页
 只争些子便至于流也又曰上交近于谄下交近于
 渎于此当知几才过些子便不是知几周子所谓几
 善恶在此也又曰最要看个几字只争些子凡事未
 至而空说道理易见事已至而显然道理也易见惟
 事之方萌而动之微处此最难见○知几其神此神
 字与至神如神之神不同盖知几既以人言则神非
 鬼神明矣盖是赞其神圣也孟子曰圣而不可知之
 谓神通书曰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皆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6b 页
 人言也又曰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注云睿也又曰知几
 其神乎注曰圣也其曰诚神几曰圣人者又与此神
 字不同也○知几其神乎犹云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此与万夫之望俱是赞词○不必谓君子上交才些
 子过便觉而禁之不使流于谄下交才些子过便觉
 而禁之不使流于渎如此说知几却是小了君子君
 子自然是能知几而不流于谄渎所以谓之知几其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7a 页
 神朱子语录谓所谓几者只才觉得近谄渎便勿令
 如此便是知几此言亦非甚吃力○几者动之微吉
 凶便从此而判动之微谓一念方发之初也一念之
 发而善则吉随之矣一念之发而不善则凶亦随之
 矣故曰吉凶之先者也此句该得广上交之所以不
 谄下交之所以不渎皆以其能知乎此而谨之也○
 断可识矣谓其见几之不待终日也断可知矣君子
 知几则凡几之所在无所不知非独不谄不渎二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7b 页
 而已盖几之所在有当用微者有当用彰者有当用
 柔者有当用刚者君子时乎微则知微之时乎彰则
 知彰之时乎柔则知用其柔时乎刚则知用其刚凡
 几之所在一无不知此其识见超越乎众人之表乃
 万夫之望也不可以万夫之望为知几之效只是知
 几其神之意赞其不可及也○知微知彰知柔知刚
 微彰柔刚四字活看各有几存今以孔子之言而验
 之孔子之身如过宋而微服去鲁而以微罪行不显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8a 页
 君相之失知微也在庙朝便便言知彰也在乡党恂
 恂似不能言见恶人以辟咎知柔也却莱兵诛少卯
 堕三都请讨陈恒知刚也其几各有所在其用各有
 所当故兼举而言之○论君子知几则此四句为尽
 上面不谄不渎二句发明几字意隐然见于言外似
 尤为明白也○天下事理非微则彰非柔则刚庶其
 尽之矣○或问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既分为四善恶
 之几当如何看曰不必拘滞善恶二字也凡善恶是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8b 页
 非吉凶安危治乱得失各各有几善恶二字只用于
 大学之诚意中庸之谨独其他则不必俱用善恶也
 然或当微而不能微当彰而不能彰自有个是非得
 失在亦善恶之分也○自知几其神乎至不俟终日
 是言君子之知几自易曰介于石至断可识矣则重
 在介于石一句是言君子之所以知几然后正言君
 子之事而赞之也其上言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明其非知几不能也其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9a 页
 也所以言其几之难知也其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
 终日则承言几之难知而君子能知之之早也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不远复之意只主在未尝复行上而必兼言未尝不
 知者改过必由于知过故也○曰颜氏之子与称颜
 子不同者称颜氏之子者父兄之词也称颜子则子
 弟之词也有不善未尝不知至明以察其几也知之
 未尝复行至健以致其决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79b 页
 之未尝复行则几于纯乎道矣故曰其殆庶几乎诚
 者天之道也无妄之谓也复则不妄矣不远复之谓
 也犹未达一间也回也其庶乎当依此解
天地絪缊(云云/)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天地絪缊两相与也故万物化醇男女搆精亦两相
 与也故万物化生天地絪缊气交也男女搆精形交
 也精与气自别○醇谓厚而凝也谓得气以成形积
 渐而凝实也凡不出于搆精者皆是如草木虽有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0a 页
 亦是得气而化不用形交也朱子曰化醇指气化而
 言草木是也化生二字必是记录之误男女搆精男
 女即是万物之男女万物化生万物即是男女之万
 物盖男女其父母也万物男女所生之物也凡人类
 及羽毛鳞介之属皆是太极图万物化生亦指男女
 所生者但以形化接气化○万物化醇醇谓厚而凝
 也所以下化字者盖天地之气虚而万物之质实然
 其质之厚而实者乃其气之化而凝焉者一字之间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0b 页
 夫岂苟哉○化生则分明是那胎卵所出非气化所
 凝者○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则是初
 与二两相与四与五两相与三与上亦两相与三上
 之相与也以应初二四五之相与也以比或曰只是
 说三上相与夫既是三上自相与而他爻无之则九
 三原在下上六原在上二者各当其位其相与岂不
 尤好而必一往一来乃得以相与何哉且本义三则
 杂而乱之言又将于何处安顿断然兼六爻说此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1a 页
 子所云朱子所从者也见语录○言致一也二者合
 而为一也致一犹言专一与孟子专心致志之致字
 同
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此皆立心之常也○君子脩此三者故动则民与言
 则民应求则民与而不失也全即不失之谓民亦人
 也○钱氏谓缺一便不谓全恐非正意○惧以语惧
 谓忙迫也与易其心相反大抵心气和平乃能言然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1b 页
 必本于事理通达危以动惧以语无交而求此所谓
 立心勿恒也勿不也方接得凶字○安其身而后动
 以动本诸身故必先顺道以安其身而后形于动焉
 易其心而后语以语出于心故必先和气以易其心
 而后发于语焉定其交而后求以所求当视其所交
 之情也故必先以义定交而后可以有求焉○项氏
 曰危以动则民不与者党与之与也无交而求则民
 不与者取与之与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2a 页
  第六章
乾坤其易之门耶
 门者物之所从出者也乾坤指两仪此阴阳二画为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所由出是易之门也○
 大抵门字与道义之门门字同朱子阖辟之说似不
 切又曰只易便是乾坤也愚谓此处乾坤亦与易须
 有别○此处下文(云云/)方见乾坤为易之门则门字
 非阖辟之说亦可见且阖户为坤辟户为乾诸卦刚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2b 页
 柔之体如何乾以辟而成坤又以阖而成耶○阴阳
 合德只是奇耦相交也正易之所由成也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乾坤二画是有个质了既有个质便成个物故曰乾
 是阳物坤是阴物言乾以象阳坤以象阴也○阳物
 阴物言其判然不相混也故二者交合然后成易○
 此由乾坤转阴阳又转刚柔盖称乾坤父母名目也
 称阴阳通谓之词也称刚柔指卦画体质言也○阴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3a 页
 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德字轻看阴阳合德只是刚柔
 相交也○阴阳合德则由二而四由四而八由八而
 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矣○阴阳指两仪之奇耦刚柔
 指六十四卦中之奇耦谓之合德者盖阴阳分为两
 仪必其合德而后为八卦而六十四卦矣○天地之
 撰如雷动风散之类神明之德如健顺动止之类天
 地之撰即是万物之情但雷风山泽为物雷动风散
 则其事也体谓形容出来通谓发越出来○此条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3b 页
 伏羲画卦之事下条则言文王周公系卦爻辞之事
 也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一卦有一卦之称名一爻有一爻之称名小注以为
 卦名者未定之说也文王周公之系辞其于卦爻中
 所称名义如乾曰元亨利贞坤则曰利牝马之贞以
 至六十四卦皆然可谓杂矣乾之诸爻曰潜龙见龙
 之类坤之诸爻曰履霜坚冰直方大之类以至三百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4a 页
 八十四爻皆然亦可谓杂矣然卦爻之义虽杂出而
 不伦而实各有定体无少差缪是何也盖万物虽多
 无不出于阴阳之变文王周公则又因其卦爻阴阳
 之变而取夫万物阴阳之象夫何缪乎于稽其事类
 则此非上古淳质之时思虑所及盖衰世之意也若
 上古之世民风淳质安得有许多情状易兴于羑里
 故本义云盖指文王与纣之时也周公亦在其中矣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与下文其称名也小广狭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4b 页
 同上文兼卦爻许多名义而言下文则与其旨远其
 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并列只是一端之称
 名上文称名言杂言其多而不一也下文称名言小
 只是就中举其小者犹夫易广矣大矣是以大生广
 生所该甚博至下文广大配天地则对变通配四时
 等亦只是一大端而已上文广大则该了变通阴阳
 易简矣犹此上文称名杂而不越则凡大小皆在其
 中○于稽其类文章亦有关于世类如曰治世之音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5a 页
 和以平乱世之音忧以思亡国之音哀以怨此所谓
 类也○盖指文王与纣之时周公即在其中何谓也
 曰韩子曰汤以是傅之文武周公而孟子只曰由汤
 至于文王盖举父以该子也且安知周公非因文王
 已系卦辞犹未暇及爻辞故遂为之足成耶○按乾
 初九小注孔氏曰爻辞多文王后事升卦六五王用
 享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皆文王后事也故
 马融陆绩等皆以为爻辞出于周公是也○先儒所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5b 页
 以疑爻辞出于周公者大抵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者不敢系易虽有谬为之亦不足以开物成务此文
 王之后系辞者后世所以必其为周公也周公之外
 谁复得有此心胸耶○愚又尝窃谓今人皆据马融
 陆绩等谓爻辞出周公不知马融陆绩等当时亦何
 所据耶按大传曰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耶又曰易
 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
 事耶槩是疑辞而朱子于卦辞本义乃遂断归之文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6a 页
 王何耶大抵只是据司马迁史记世家(云云/)耳夫史
 记出于缪传讹说者种种而是独可尽凭耶然考其
 文亦云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盖之
 一字迁亦未敢质言之也况益八卦为六十四卦之
 说既不足凭独其指文王为可凭耶孔子系辞传之
 言且为疑辞而朱子乃从而决之是必他有说愚亦
 未能释然也○又文王既系卦辞其理不应独缺了
 爻辞至周公方足成之也方周公未足爻辞之前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6b 页
 下之人若占得爻者将令何所取决耶文王独不为
 虑及此耶是皆可疑也易经传中可疑处尚多意必
 有同其疑者乃敢开口与论今且私识之○愚于乾
 卦初九爻下已识此矣今复识以备遗忘○又据下
 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
 故履德之基也至巽德之制也且皆指卦名言也则
 六十四卦之名其果出于文王乎又鼎设制于伏羲
 之后今乃谓伏羲取其卦之下阴为足二三四阳为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7a 页
 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而因以名卦何也纵曰伏羲
 火食有鼎然当时本身尚无衣裳制鼎乃有许多度
 数耶
夫易彰往而察来(一条/)
 夫易既有卦爻辞于是易书之中无所不备阴阳消
 息之往者卦爻之变象有以彰之吉凶悔吝之来者
 卦爻之占辞有以察之人事之显人不知其根于理
 数也易则明其必根于理数而微之司马相如赞所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7b 页
 谓易本隐以之显是已义理之幽人固有日用而不
 知者易则就事为之间发以示人而易之有君臣上
 下之位有穷通贤否之分是各当其名也(云云/)如潜
 见之类穷通也如履霜直方大之类屯之二三蒙之
 初二之类贤否也易未尝不辨其名实当名者名必
 称其实也○乾曰马而坤则曰牛离曰火而坎则曰
 水以至剥之上六为硕果夬之六五为苋陆其取类
 于阴阳无不各有所当是辨物也乾卦之辞则曰元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8a 页
 亨利贞初九之辞则曰潜龙勿用皆正其言以示人
 也或曰吉或曰凶或曰利或曰不利皆断其辞以告
 人也夫如是则无一之不备矣○进斋以元亨利贞
 直方大之辞为正言以利涉不利涉之类为断辞亦
 有未精细者不知此则何所分辨要之正言辞也断
 辞占也且直方大为正言履霜坚冰至潜龙勿用独
 不为正言乎若断辞多是以占决言如彖者材也爻
 也者效天下之动也而又曰吉凶生悔吝著如曰彖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8b 页
 言乎象爻言乎变而又必曰吉凶言失得悔吝言小
 疵(云云/)本义曰此章多阙文疑字不可尽通后皆放
 此
微显而阐幽
 人事粗迹也易书有以微之盖于至著之中寓至微
 之理也天道至幽也易书有以阐之盖以至微之理
 寓于至著之象也微显与神德行相似阐幽与显道
 相似但彼在占筮上说言其功用之切于人此在卦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9a 页
 爻上说言其功用之具于易此亦所谓体用一原显
 微无间者也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旧说易固无所不备而于无所不备之中且又极其
 周密要以开物成务而已易中所称卦爻名义如牝
 马牝牛栋桡遗音之类卦之称名者小也如乘马需
 泥负乘丧茀之类爻之称名者小也中间有事名之
 小者亦有物名之小者然称名固小矣但其取类皆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89b 页
 自阴阳之变而来是其取类则大也
其旨远其辞文
 凡意思深远者其词或晦滞而不文易于天地阴阳
 之变道德性命之奥皆散寓于卦爻之中其旨远矣
 此以象言徐氏说也然其所系之辞经纬错综旁通
 曲畅又各有自然之华藻而无或晦滞枯槁之病是
 其旨远而辞文也亦旧说○其旨远者阴阳之变也
 幽也其辞文者卦爻之辞也显也卦爻阴阳之旨何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0a 页
 所不具亦不容有所润色所谓旨者只是显出这道
 理以示人耳非所谓本旨浑朴而辞却能为之华采
 也宜以显幽意别之
其言曲而中
 曲而中者正以其本于阴阳之变而为言也旧说卦
 爻中所言者间有委曲而不径直处然却皆中于理
 未尝有所附会焉如暌之九二遇主于巷其言曲矣
 然本其正应非有邪也理却是中习坎之六四纳约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0b 页
 自牖其言曲矣然在险之时刚柔相济势则然也理
 固亦中焉先迷后得东北丧朋之类乘马班如匪寇
 婚媾之类何其委曲而中也
其事肆而隐
 亦以其本于阴阳之变而肆其事也旧说易中所敷
 言者直而无隐事则肆矣然上则根乎阴阳之变下
 则酌乎人事之宜于显之中而有隐者寓焉如坤之
 辞曰元亨利牝马之贞矣又曰君子有攸往先迷后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1a 页
 得主利又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又曰安贞吉何肆
 如之屯之六二曰屯如邅如乘马班如而又曰匪寇
 婚媾又曰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又何肆如之然坤
 之辞(云云/)阳全阴半之至理实于此乎寓也屯六二
 之辞(云云/)者柔顺中正之至理实于此乎寓也此以
 上特举其一二要之卦爻中多多说得方是○其言
 曲而中杂而不厌也其事肆而隐展而不浮也以上
 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俱要说得方是不可指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1b 页
 何卦为称名小取类大何爻为旨远而辞文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所以开示于人者如此其周至何也盖因民心
 之狐疑而决之使民之行有以济而明其事理得失
 之报以示人耳得失之报谓吉凶也得则吉失则凶
 报犹应也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2a 页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以时言也作易者其有忧患
 乎以其人言也○盖当中古之时世态日新之日而
 作易者又身历乎忧患之事其操心也危虑患也深
 而其所以反身脩德者自无所不用其至耳故今易
 卦之中多是处忧患之事○临川吴氏曰盖于其名
 卦而知其有忧患也下文举九卦之名以见其忧患
 之至愚按临川是以卦名为出于文王故云今据朱
 子以卦名为出于伏羲则易之兴于中古为指文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2b 页
 与纣之事不可谓其于名卦而知其有忧患决矣所
 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作易指系辞也○易本兴于
 伏羲今曰兴于中古盖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此则复
 兴者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一条/)
 履德之基基与本不同基就积行上言本就心言是
 乃善端之根也履所以为德之基者盖人之脩德必
 以力行实践为先而所行之际必藉上下尊卑亲疏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3a 页
 降杀之礼文以为凭藉依据之地故张子教人以礼
 而入即此意也本义上天下泽定分不易必谨乎此
 愚按既济大象本义曰水火异物各居其所故君子
 观象而审辨之与此本义相类彼本义或因以况其
 辨物为辨水火二物然则此所谓必谨乎此亦为谨
 上天下泽邪盖彼一之字是承上异物字而言此一
 此字是承上分定不易字而言谦德之柄柄人所执
 者也谦乃为礼者之所当执持而不可失者也继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3b 页
 复德之本者凡人之脩德必先有以制其外然后有
 以养其中故必先以礼与谦二者脩饬把持于其外
 然后善端可得而复于内不然外之不恪内亦随亡
 矣复者一阳复于众阴之下在人则善心复于内扩
 充之则众善无不备矣故曰德之本也复者心不外
 而善端存不必谓是恶极而善至此承上立礼秉谦
 而来非恶极始复者矣只是心不外驰而存养得善
 端在耳善端善心所发者也如云善念孟子四端是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4a 页
 也恒所以次复者善端之存于我者犹不能保其长
 存而不失也德虽可久然人欲之私或未能尽去本
 然之善或未能尽充损之惩忿窒欲所以尽去其人
 欲之私也益之迁善改过所以益充其本然之善也
 此恒之后所以继之以损益人欲尽而天理纯矣非
 困无以验其然也故困为德之辨所谓周于德者邪
 世不能乱辨者自辨也故本义云困以自验其力论
 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从傍人说德可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4b 页
 处困则确然有定而外物不能移矣井所以次困也
 外物不能移则既有立矣能立然后可进于权巽之
 所以次井也○九卦之序当云先以礼为基而应物
 之际必持谦能如是则善心复于内而又当守之不
 变然犹未敢必已私之尽去也故惩忿窒欲以脩身
 未敢必已德之全备也故迁善改过以长善由是验
 之于困穷之时困而亨可以验吾学力之未至若困
 穷动他不得则无丧无得常永贞固所谓可以立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5a 页
 然后能巽顺于理而用权以制事变也德至巽以行
 权乃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故称而隐者毫釐丝
 忽无不由中酌量也自有不容言之妙则所谓精义
 入神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一条/)
 履和而至先王因人情而制礼礼本非强世之事似
 若非其至者然一皆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加之
 锱铢则太过减之毫发则不及所谓似易而实难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5b 页
 故曰和而至也犹中庸章句所谓天命所当然精微
 之极致者○谦尊而光本义自卑二字在谦字内是
 以谦对尊且光说夫谦宜若不尊且光也然既有是
 德亦终不容自泯人益加敬恭矣故尊且光○尊为
 人所尊则已亦自然尊矣此尊字与光字一类皆指
 我而言此尊而光与彖传不同彖传是对下句卑而
 不可踰说此处本义分明用一且字带下谦尊而光
 谦本自卑而人自尊之谦本自晦而德自光显此尊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6a 页
 而光所以与彖传不同○复小而辨于物善端之发
 虽微然终非众邪所能蔽本义云复阳微而不乱于
 群阴是就阴阳上说善亦如上节上天下泽定分不
 易例○恒杂而不厌虽处轇轕之地而常德如一日
 也○损先难而后易惩忿窒欲所谓克己最难者但
 猛省一着则渐渐熟而安之矣○益长裕而不设盖
 着力处都在损之先难时了至于益则是据我所自
 有者而益加充长不用他求而外索矣所谓不设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6b 页
 ○困穷而通穷者其身通者其道也○井居其所而
 迁俱要说德至其德安然不动而其泽自有以及乎
 物或曰忧患中自救不暇又安得有及物之事邪曰
 忧患中亦有能为人利害处狄梁公为地官侍郎为
 来俊臣诬搆下狱狱吏抑公诬引杨执柔公曰天乎
 吾何能为以首触柱血流被面彼惧而谢焉范文正
 公曰嗟乎陷阱之中不义不为况在庙堂乎见范文
 正公狄梁公碑况此所谓忧患亦不必皆是遭横逆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7a 页
 堕陷阱乃为忧患只是与世龃龉所谓操心危虑患
 深者皆是矣岂可谓全不容有及物之功耶○巽称
 而隐巽称物之宜然义由中出其所以裁制酌量之
 妙有非人之所能窥者矣不亦隐乎潜隐不露只是
 善入则如是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一条/)
 履以和行凡事依礼而行便无所乖戾以行已言也
 ○谦以制礼亦自己之持身言是见于应物之间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7b 页
 制节谨度不敢纵逸盖礼有贵贱上下之分谦则卑
 以自牧而礼由我行矣盖虽居上接下亦要谦厚故
 曰正位居体况在下乎况忧患乎○复以自知善端
 之存独知之地也○恒以一德久于其道也所谓履
 也谦也复也皆有其常也○损以远害惩忿则无亡
 身及亲之灾窒欲则无求利得害之虞○益以兴利
 迁善改过则日进于高明而希贤希圣矣何利如之
 ○困以寡怨困穷而亨则素患难而行乎患难无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8a 页
 而不自得矣何怨之有不曰无怨而曰寡怨是圣人
 宽缓辞气语录尽说作无怨尤也○井以辨义自家
 守得定则事至物来自然是是非非而有以审其当
 矣○井德之地而曰以辨义若涉于巽以行权者也
 曰不重在辨义重在所以辨义也义是常经权是变
 道○巽以行权至此则义精仁熟凡事能优游以入
 之不必拘拘于循途守辙而自有以适其轻重之宜
 矣○此章三陈九卦首段举大纲说九卦之德第二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8b 页
 段方指说其所以为德处抑扬其辞者以见其德之
 周也第三段则言其德之为用处皆说向处忧患上
 去也看以字可见○朱子曰三陈九卦初无他意观
 上面其有忧患一句便见得是圣人说处忧患之道
 圣人于这里偶然看得这几卦有这个道理所以就
 这个说去天下道理只在圣人口头开口便是道理
 偶说此九卦意思自足若更添一卦也不妨更不说
 一卦也不妨只就此九卦中亦自尽有道理且易中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9a 页
 尽有处忧患底卦非谓九卦之外皆非所以处忧患
 也后世拘于象数之学者以为九阳数圣人之举九
 卦盖合此数也尤泥而不通观圣人之经正不当如
 此若以困为处忧患底卦则屯蹇非处忧患而何又
 曰今之谈经者往往有四者之病本卑也而抗之使
 高本浅也而凿之使深本近也而推之使远本明也
 而必使至于晦○此九卦非独可处忧患亦正可以
 处富贵也而孔子乃指作易者而言其尽为处忧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99b 页
 之道何哉大抵当时孔子落落不遇畏于匡伐木于
 宋削迹于卫厄于陈蔡饱经忧患而三绝韦编之际
 其自得于此九卦多矣故以己之心上体文王之心
 而有是论耳程史丹陵巽岩序曰易六十四卦仲尼
 掇其九而三陈之起乎履止乎巽此讲学之序也论
 语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
 与立未可与权夫人各有所履善恶分焉惟能谦方
 可与共学惟能复方可与适道知所适而无以自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0a 页
 则莫能久故取诸恒使久于其道或损之或益之至
 于困而不改若井未始随邑而迁则所以自立者成
 矣虽然吉凶祸福横发逆起有不可知将合于道其
 惟权乎然非巽则权不可行学而至于巽乃可与权
 此圣贤事业也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一条/)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以其为道也屡迁何也易只是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0b 页
 六十四卦而已六十四卦只是三百八十四爻而已
 三百八十四爻只是九六两画而已是九六也变动
 不居周流六虚在此卦为刚上而柔下在彼卦又为
 柔上而刚下在此卦则此爻为刚在彼卦此爻又为
 柔在此卦此爻为柔在彼卦此爻又为刚不可为典
 要而惟变之所适夫在此卦为此卦之变在彼卦又
 为彼卦之变在此爻又为此爻之变在彼爻又为彼
 爻之变彼卦之变为彼卦之道此卦之变又为此卦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1a 页
 之道彼爻之变为彼爻之道此爻之变又为此爻之
 道道之屡迁如此则体事而无不在体物而不可遗
 矣易之为书其可远乎哉○易所以重乎变者何也
 盖如一初九也乾之初九与屯之初九需之初九岂
 不同一初九耶然变不同矣变不同则各一其道矣
 惟各一其道故其道足以冒天下之道而周斯民之
 用馀仿此此可见易之变之所系其重且大如此变
 之外再无易矣故曰为道也屡迁为书也不可远○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1b 页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惟其为道屡迁故
 其为书不可远也其为道屡迁如何盖卦爻之变迁
 不定一阴一阳流行于卦之六位或自下而上或自
 上而下或刚易乎柔或柔易乎刚皆不可为典要惟
 其变之所趋而已道之屡迁如此但见上下无常则
 吉凶随以分刚柔相易则吉凶随以异是宜随其卦
 爻而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不暇而其书庸可远乎
 故朱子小注曰有阳居阳爻而吉底亦有凶底有阴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2a 页
 居阴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应而吉底有有应而
 凶底是不可为典要之书也是有那许多变所以如
 此○但说易字更加书字便是兼卦爻辞亦有不尽
 然者但此处可就兼说不必到又明于忧患与故处
 方说是有辞盖总统之于易之为书也一句内矣○
 不可为典要典要犹言定则也自此以上数句皆以
 卦爻之变言而辞即随之矣愚故曰兼卦爻与辞也
 盖卦爻之变如此辞亦随之而如此卦爻之变如彼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2b 页
 辞亦随之而如彼卦爻之变而吉辞亦随之而吉卦
 爻之变而凶辞亦随之而凶辞岂能自为辞哉此条
 上言易之为书下数句只言卦爻之变者以此也○
 惟变所适凡其变之所在皆道之所在也君子于此
 要当随时变易以从道故曰其为书也不可远而朱
 子亦云惟变所适便见人人皆用得下二节亦是此
 意○此变字与刚柔相推之变字正同刚柔相推正
 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3a 页
 惟变所适此正是人之于易随取而各足易之于人
 周遍而不穷者也所以见其书之不可远若非屡迁
 则有定在而各适其用矣安能如是其广大悉备而
 无所不应哉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本义云此句未详疑有脱误今且承上文略解过盖
 卦爻所说者皆利用出入之事其出入也皆必以其
 法法者事理当然之则也使人入而在内出而在外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3b 页
 皆知有法而不敢妄为是使知有惧也知惧者必以
 度也即上文道也此句场屋中可以命题盖朱子既
 阙其疑若主司挟已见强为之说以命题试士则亦
 主司之妄耳传曰疑以传疑古之道也○下文无有
 师保如临父母亦必以道也此皆变之所为也
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上文其出入以度兼有忧患无忧患者言也○易中
 凡于凶咎危厉等处便都吃𦂳以示人是明于忧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4a 页
 也而必言其所以致忧患之故如此则虽无有师保
 在前以训戒之然易既明于忧患与故自然能使之
 常怀兢惕若临之以父母之尊严矣奚待师保也如
 屯之六三曰陷入于林中明于忧患也曰即鹿无虞
 则其故也蒙之六三曰勿用取女明于忧患也曰见
 金夫不有躬则其故也需九三之致寇至则以过刚
 不中之故讼上九之终朝三禠则以终讼必胜之故
 既有忧患便有其所以忧患之故此皆以辞言者辞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4b 页
 所以发明其象也○独言忧患者圣人之作易只要
 免人于忧患凡人之占易亦要避个忧患而已避凶
 所以趋吉也亦不为不尽矣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一条/)
 夫易不可为典要似若莫测其常理所在矣然圣人
 既系之辞学者于此但一循其辞以度其理则见一
 卦爻之间莫不各有定理矣然理虽有定苟非其人
 能率其辞以度其理而见之行事则是理之在易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5a 页
 亦不能以自行也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既
 有典常者其理有常也然非其人则是理之有常者
 亦不能自达于事为之间也所谓非道弘人苟非其
 人谓必有默而成不言而信之人也○易之为书也
 不可远一章说第一条只是为道也屡迁之意主画
 言也第二第三条主辞而言故曰其出入以度又曰
 明于忧患与故若非主辞则块然之画何有于出入
 之度何有于忧患又何有于忧患之故此二条者皆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5b 页
 隐然指其有典常者也故末条则承之曰(云云/)此说
 似是而非盖缘将变动不居数语只认作有画无文
 之时不知易之为书也一句连卦爻画与辞俱有了
 其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时凡辞俱已粘带在卦爻上
 了正如今日揲得某卦某爻何卦何爻而无见成之
 辞在其画卦惟变所适其辞亦无往而不随之矣若
 只是块然绷定之画而已则又何足谓之其道屡迁
 而不可远哉但细味之自见矣○下二条则辞意较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6a 页
 显然辞左右是发那画中所具之象其究一而已矣
 ○此章众说甚纷纷但以此意融发之自然归一惟
 出入以度一句上下疑有阙文误字耳○其曰不可
 为典要者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言也其曰既
 有典常者析各卦各爻而言也不必谓向也无典常
 而今方有典常耳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6b 页
 言始终则中四爻在其中矣不可谓下三画为始上
 三画为终卦必举其始终而后成体则见其有初有
 二有三有四有五有上而一卦之体于是乎成矣体
 谓全体六爻则得其体之一节也此皆以后之观易
 者言若论伏羲画卦则一每生二一时都了又何常
 一一原始要终而后得卦也哉○一说只是析各卦
 逐一观之便见是原始要终以为质不必以后之观
 易言原字要字不用十分重看只是有始无终俱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7a 页
 成卦必兼备始终方成个卦耳只以下句惟其时物
 也对照看益见原字要字之不用力也○始终即初
 上也此言始终至下文方言初上者盖未成质之时
 只得谓之始终及既成卦之后则就卦言谓之初上
 矣○始终二字或分属内外体者决非也观乾彖传
 大明终始本义云始即元也终谓贞也则举元贞而
 该亨利在其中矣又何尝以始终二字分属四德乎
 更以下文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7b 页
 成之终较之尤明矣
六爻相杂惟其时物也
 时不是变通趋时之时物则乾阳物坤阴物也之物
 此物字泛刚柔便是物也所以与趋时之义不同者
 盖时物就指此卦中逐爻言趋时是自此卦变入彼
 卦也○惟其时物也言即其中间之时物耳○其初
 难知其上易知以后人观易言也初辞拟之卒成之
 终亦以后人逆推圣人之系辞而然也○初爻之义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8a 页
 难知者以初爻之义为本方有初爻而一卦之形体
 未成是其质未明所以难知也上爻所以易知者上
 爻为卦之末卦至上爻则一卦之象已备是其质已
 著何难知之有○卒成之终谓既拟初辞又二三四
 五而至于上则所拟议类不啻过半矣故但成之终
 而已○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惟初爻之难知也故圣
 人系初爻之辞亦必拟议其为何象当用何占而后
 系之以辞也惟上爻之易知也故圣人系上爻之辞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8b 页
 不过因下爻之辞要其所终之何如而成之耳○卒
 字对初字指上爻也○互体之说到宋儒方说破他
 不取今世所传邵子观梅卦法俱用互体推每每多
 中恐互体亦未可尽破但未知此条本文实说互体
 否耳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杂物杂布其事物也撰德详明其事物所以然之理
 也有是物则有是德也杂物犹前所谓类万物之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9a 页
 撰德犹前所谓通神明之德二义立而卦爻之蕴尽
 之矣但彼以卦言此以爻言○杂物如潜龙见龙之
 谓撰德则初九刚阳在下九二刚健中正之类○谓
 非中爻不备者见初上二爻亦能杂物撰德但未为
 备耳○辨是与非是非只据爻中所见有者言如初
 潜二见各以其时是也上九之亢则非矣坤初六小
 人将为君子之害非也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
 是矣盖六爻之间非是则非非非则是非凶则吉非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09b 页
 吉则凶此是非只据理之是非而言亦承上句所杂
 之物有是有非所撰之德亦有是有非也大传曰方
 以类聚物以群分则物有是非明矣孔子曰天下之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则德有是非又明矣爻中所具
 只是物与德二者而已故是非只入上二义说易之
 所有只是理与象二者至微者理也即所撰之德也
 至著者象也即所杂之物也○一说辨是与非谓如
 乾初九当潜而潜是也若当潜而不潜则非矣九三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0a 页
 当乾乾而乾乾是也若当乾乾而不乾乾则非矣愚
 按此说则是人之是非非爻之是非矣只当用前说
 ○自其初难知至非中爻不备以六爻之辞言也其
 原始要终至惟其时物特以卦爻言未有辞在以互
 体论杂物撰德者曰如震下坎上其体为屯杂而撰
 之自二至四互坤也其物为地有顺之德焉自三至
 五互艮也其物为山有止之德焉互阳位也而以阳
 居之则当位而吉固可辨其是互阴位也而以阳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0b 页
 之则不当位而凶亦可辨其非按此说虽若可通但
 夫子此章于正体中爻俱未有一言及之乃独区区
 于互体何耶且互体之易果何据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
 此一段尤见圣人易学之高妙有非常士所能窥测
 者盖上文以六爻之辞言之曰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又曰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是则吉凶
 存亡之理一藉圣人所系之辞以发明微圣人之辞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1a 页
 则人将贸贸焉者矣然天地间原自有一部见成易
 书在具眼者开眼便当自见之故夫子于此独有所
 感乃发诸叹声而云天地间自有个吉凶存亡之理
 苟能一其心思只求其所以存亡吉凶者则已居然
 可知不待求之于易矣如必求之于易在智者惟取
 彖辞观之则一卦六爻之体已具而其思已过半矣
 亦不必遍求之六爻中也
存亡吉凶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1b 页
 天下贞胜只是吉凶二者而已此兼存亡如何曰存
 亡就天道阴阳之消息言吉凶就人事之得失言○
 一说存亡吉凶俱以人事言存亡其大者也此说不
 如前说盖变化云为实兼举天人况吉凶本自存亡
 消息而来所谓行以数神者也故从前说意为周备
 ○一说存亡正谓卦之消息也爻辞吉凶皆就爻位
 消息上取故曰存亡吉凶云○或曰存亡吉凶可知
 谓一卦有初有上又有中四爻则杂物撰德辨是与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2a 页
 非举无一不备矣故人惟据此以要其吉凶存亡之
 理则居然可知盖以其备故也如云观象玩辞观变
 玩占则正是要存亡吉凶之实事也然在智者则又
 不必于各爻而要其存亡吉凶也只观其彖辞亦几
 矣此说与上说不同然上说较此为甚长○则思过
 半矣不曰足矣而只曰过半虽是圣人辞气之从容
 然道理亦只到此故后世虽有圣人者出亦不能独
 观彖辞而全不观爻辞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2b 页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二条/)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此所谓同功而异位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
 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则其异位又可见矣此以本义
 味之是如此说故一曰异位谓远近不同又曰三五
 同阳位而贵贱不同○二多誉四多惧则所谓其善
 不同○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则多惧者近刚也然柔
 非倚刚则亦不立固不利于远也而二乃大要无咎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3a 页
 而多誉者盖不但以其远也以其用之柔中也若徒
 柔而不中虽远亦不能致誉用者德之用也柔中之
 德行之于身而措之事为即谓之用也○四多惧者
 以其近君而有陵迫之嫌也然而柔之为道非得阳
 以为之依附则无以自立亦不利于远也而二乃大
 要得无咎而有誉者独何也以位柔而中故也此柔
 字不可主六字言通此一条书皆不可说出六字只
 据二四之位言若九二九四亦如此论三五亦然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3b 页
 其末乃云其柔危其刚胜耶言以柔居之则危惟刚
 则能胜之可见上文全据位而言也○贵贱之等以
 位言柔危刚胜兼爻言不可不辨○其柔危其刚胜
 兼三五言三五阳刚之位是个大事任也此非阳刚
 之才何以能胜如吏兵二部尚书或巡抚都御史之
 位任甚重也若以平常之才居之旦夕就见庸驽故
 曰其柔危也○上条其用柔中柔以位言此言柔危
 刚胜刚柔以爻言二与四同功二条本义是论中爻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4a 页
 或者便以为正是申非中爻不备之意愚谓彼是承
 上条初上二爻而言其非中爻不备此以下虽云论
 中爻然却是以二对四以三对五而评之盖因其所
 同而别其所异故一则曰同功异位二则曰同功异
 位其与杂物撰德辨是与非之意又少异矣读书析
 理亦当不使有毫釐之差如云此所谓天地之道贞
 观者也所谓远取近取之类皆不可就以此实彼○
 彼以为申上段者言或远或近或贵或贱此所谓爻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4b 页
 有等故曰物也者是谓杂物或柔中或不中或多誉
 或多惧或多凶或多功又或柔危而刚胜此所谓撰
 德也而辨是与非举具其中矣据此说于杂物撰德
 之义亦几于详明可备一说也但上文则备矣所该
 自广此两节意只是以二对四三对五论中爻德物
 之义犹未备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一条/)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5a 页
 广大统言之也悉备析言之也何以见其广大悉备
 且据八卦言之卦有三画上一画象天则天道也中
 一画象人则人道也下一画象地则地道也天道地
 道人道皆具于易如此不既广大而悉备乎然犹未
 也圣人又因八卦而重为六十四卦则兼此天地人
 之三才而加一倍焉是两之也两之故有六画焉其
 六画者非有他也亦不过只是三才之道耳盖上二
 爻为天则阴阳成象矣中二爻为人则仁义成德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5b 页
 下二爻为地则刚柔成质矣夫易之为书也不惟有
 天道而又兼有天道之阴阳不惟有人道而又兼有
 人道之仁义不惟有地道而又兼有地道之刚柔夫
 道之在宇宙间者要不出此矣易之广大悉备何如
 哉○此一章亦只是后天之易若伏羲作易先立一
 意以象三才则画八卦不成纵画亦不得如此之妙
 矣盖圣人之精画卦以示者是以其心胸囊括尽天
 地人事物理而无遗却以其精意之该括无所不尽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6a 页
 者画之于易以象之若夫既画之后左看右看纵看
 直看各有其象○兼三才而两之兼字与两字不同
 兼者言不但两其天而又两其人两其地是兼此三
 才而两之也此即因而重之之义故混而观之则上
 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所谓六者非他
 也三才之道也○一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
 焉此道字已该天之阴阳人之仁义地之刚柔○此
 道字即一阴一阳之谓道故上道字该阴阳刚柔仁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6b 页
 义一画当太极三才各一太极三画亦只当一画看
 一之分也合阴阳而为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一条/)
 夫六画皆三才道所在也然是道有变动故谓之爻
 云者七八九六俱谓之爻交变之义也爻有远近贵
 贱之等差故云物物云者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物
 也刚柔之位相间故曰文凡文必相间而后成若纯
 一其色则不为文矣然其文却不必皆当初三五刚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7a 页
 位也以刚居之未必皆当也二四上柔位也以柔居
 之亦未必皆当也其变参差不齐而其义有得有失
 于是乎吉凶生矣○朱子曰道有变动不是指那阴
 阳老少之变是说卦中变动如乾卦六画初潜二见
 三惕四跃这个便是有变动所以谓之爻○盖阴阳
 老少则就蓍而言此正就卦言为是○本义道有变
 动谓卦之一体见其不兼六画言各据一画言也如
 初自为初一节之变动二自为二一节之变动三自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7b 页
 为三一节之变动易道至变故云然也○本义云不
 当谓爻不当位爻九六也位初二三四五上之虚位
 也须要辨此二字○文不当有以刚居刚而得者(如/屯)
 (初/九)有以刚居刚而失者(大壮/初九)有以柔居柔而得者(坤/六)
 (二/)有以柔居柔而失者(同人/六二)不可谓当便吉不当便
 凶朱子亦有明注在前○一说有以刚居柔为不当
 者亦有以刚居刚为不当者柔亦然盖随时之义不
 同而吉凶随以异矣其曰物者即所以名其爻之等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8a 页
 也曰文者即所以名其位之刚柔相间也非爻之外
 他有所谓物与文也要看三个故字而以本文相因
 读之其义自见语录所谓父子君臣之类皆是泛论
 不必用也○大抵爻物文字皆是从来有此名目故
 于此解之(云云/)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一条/)
 其辞危与危者使平两危字不同其道甚大此道字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8b 页
 与易之道也同夫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易之道也此
 易道最大凡百物皆然物犹事也危必平易必倾何
 事而能外此道邪如此说非惟与上文文意相承亦
 与下文气势相接且于全章之意亦为一贯况道字
 与末句道字及本义道字皆相凑合何必别立一意
 语录云易之书于万物之理无所不具故曰百物不
 废此恐是在前未定之说○易中所言百物之理盖
 亦所谓冒天下之道要皆是惧以终始者○惧以终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9a 页
 始惧易惧之也其辞危故为惧以终始使人始终一
 惧而不敢少有慢易之心也如云终日乾乾夕惕若
 之意易中所言善者固欲使人惧以承之所言不善
 者亦欲使人惧以更之所谓其要无咎也朱子语类
 于某卦尝云圣人作易只是要教人敬而已○其道
 甚大百物不废与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语意一开一
 合一叫一应其道甚大道字不必泥同是起下词○
 其要无咎朱子曰要字若作去声则是要约之义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19b 页
 作平声则是要其归之意又曰其要只欲无咎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一条/)
 至健至顺是说他性情如此恒易恒简是说他所行
 如此知险知阻是说他临事之变如此故本义特举
 出忧患字○夫乾天下至健夫坤天下至顺此只是
 举称号之辞要之至健至顺之实则便是德行恒易
 恒简矣本义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至顺则所行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0a 页
 烦故简虽如此解学者尚当以意逆之故天下至圣
 究其实则止是聪明睿智宽裕温柔(云云/)矣本义云
 然其于事皆有以知其难而不敢易以处之也此事
 字犹是泛说到下云是以其有忧患则方引向知险
 知阻说去盖必其临事有不敢易以处之之心然后
 能知险知阻而不陷于险不困于阻也○天下之至
 健天下之至顺犹中庸云天下至诚天下至圣相似
 皆以人言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此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0b 页
 下之至健者也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此天下之至顺
 者也○健者如自高临下而知其险二句只是体味
 他意思如此见得圣人下字各有攸当先儒乃以乾
 在上坤在下为解非本旨矣大抵须于健顺二字内
 体会出乃得其理○同一忧患也以乾视之则为险
 以坤视之则为阻朱子曰自山下上山为阻故指坤
 言自山上观山下为险故指乾言因登山而明险阻
 之义○本义于乾则曰虽易而能知险是转折言于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1a 页
 坤则曰既简而又知阻是直承说极不苟且盖坤至
 顺自是谨畏宜其不越夫阻矣若乾至健而不惧疑
 夫险者然却乃知险而不往盖皆是当忧患之际故
 也○至健圣人也至顺亦大贤以上人物要皆圣人
 也其知险知阻皆所谓不假卜筮而知吉凶者也○
 尧舜性之汤武反之皆圣人也○所以能危惧而无
 易者之倾也危字承上章危者使平而言惧字承上
 章惧以终始言危与惧一也故上章本义云危惧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1b 页
 得平安○既云盖虽易而能知险(云云/)而又曰所以
 能危能惧而无易者之倾似乎重词大抵所以二字
 只承本文知险知阻而言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
亹亹者
 能说诸心理与心会也能研诸虑却又于事上更加
 研审故一属乾一属坤此乾坤与上文乾坤二字大
 不同语录自有明说此如所谓克己复礼乾道也主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2a 页
 敬行恕坤道也○说诸心故有以定吉凶而凡险与
 不险阻与不阻皆先知之矣研诸虑故有以成亹亹
 则其于险阻者而避之其于不险阻者而趋之而不
 陷于险不困于阻矣此承上文言天下之至健至顺
 者然也是推本所以知险知阻处合乾坤而同一道
 也
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此是指言理之所在所谓心与理会会乎此也所谓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2b 页
 理因虑审审乎此也其所谓会所谓审即下文象字
 占字意所谓定吉凶成亹亹即下文知器知来意此
 理在天道为变化如日月星辰寒暑风雨之类在人
 事为云为则大而出处进退微而日用应酬之类皆
 理之所在也吉事有祥又兼造化人事言独言吉事
 有祥则凶事亦可知矣如天垂象见吉凶者变化中
 之祥也国家将兴(云云/)动乎四体者云为中之祥也
 亦皆理之所在也○云言也为动也所该广矣又此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3a 页
 祥字不可兼休咎为上有字从此该彼例看可也○
 象事知器之说甚当无破绽即所谓仰观俯察远取
 近取无往而不可以见阴阳消息两端者人事之是
 非得失刚柔隐显表里精粗之类亦所谓皆有两端
 者○变化云为圣人即此以象事则其事理之一定
 者可以知矣所谓智以藏往也吉事有祥圣人即此
 以占事则其事应之未至者可以应矣所谓神以知
 来也○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3b 页
 利为本此即所谓器者欤○如因夏潦而知秋之必
 旱因础润而知雨之必至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太白
 经天其应主兵箕可知风毕可知雨之类皆以变化
 象之而知器也在人事则如孔子以禄之去公室而
 知三桓之必微以南容三复白圭而知其不废而免
 戮孟子以盆成括之小有才而知其身之必死见杀
 以辞之诐淫邪遁而知其心之蔽陷离穷之类此以
 云为象之而知器也○如周人以山崩川竭而知宗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4a 页
 周之必灭此以变化之祥而知来也子贡以执玉高
 卑而知二君之将亡此以云为之祥而知来也○器
 与来俱有吉有凶知之所以趋吉而避凶也即上文
 险阻之义盖险阻亦有一定之势者亦有从暗地生
 者○大抵象事知器一句特以起下句之占事知来
 耳如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之例占事知来即所谓存
 亡吉凶则居可知矣○凡事物已然之迹一成而不
 移当然之迹一定而不易者器也而其未然之吉凶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4b 页
 者来也知来是于其几之将然者而得之
天地设位(一条/)
 礼记冠义篇方氏注曰六礼首以纳采次以问名此
 资人谋以达之也谋既达矣则宜鬼谋以决之故次
 以纳吉焉人谋鬼谋皆协从矣然后纳币以徵之请
 日以期之此可以证人谋鬼谋之说○人谋鬼谋朱
 子曰犹洪范之谋及乃心卿士庶人相似○问此只
 说圣人作易功用何故兼人谋言曰人谋是带说凡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5a 页
 卜筮问易者亦先须谋诸人然后乃可问易虽圣人
 亦然故洪范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然后曰谋及卜
 筮又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然后鬼神其依龟筮协
 从是也○书传所说人谋无限恐难以谋字当实字
 看也○皇极外篇第四十五板有曰人谋人也鬼谋
 天也天人同谋而皆可则事成而吉也愚按此亦书
 传之意○百姓与能前所言知器知来者圣人独擅
 其能也言易既作则百姓亦得与其能矣○按纲目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5b 页
 汉献帝兴平元年书陶谦卒刘备兼领益州牧下集
 览释分注百姓与能云易系辞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韩康伯注人谋况议于众以定得失也鬼谋况寄卜
 筮以考吉凶也洪武正韵况善也又兴况也又临访
 曰来访此盖取访义寄托也古人之卜必先人谋而
 后证之鬼神且国将兴听于人将亡听于神安可以
 一任鬼神哉○魏文侯之卜相视唐明宗之置名瓶
 中而祝箸挟之者大相远矣万一失人将何委哉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6a 页
 人谋为先
八卦以象告(二条/)
 此八卦与八卦定吉凶之八卦同通指六十四卦之
 八卦也以象告未有辞也指伏羲之画言○爻谓爻
 辞彖谓彖辞文王周公之易也情是卦爻之情非圣
 人之情也情亦象中所具○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
 矣通承上二句八卦以象告则刚柔杂居矣爻彖以
 情言则吉凶可见矣○八卦以象告至吉凶可见矣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6b 页
 此是以卦言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此是以蓍言
 此皆圣人作易以成天地之能而使百姓得与其能
 者也○易中只有卦与蓍二者而已上一节如爻也
 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下一节如爻象动乎
 内吉凶见乎外也○变动以利言爻象动乎内也吉
 凶以情迁吉凶见乎外也○变动以利言盖蓍之变
 动乃是推明出事之利与不利以示人也其时虽未
 有言言在其中矣其言利者固以利人其言不利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7a 页
 亦所以利人也○吉凶以情迁变动之后其所遇之
 占有吉有凶则又随其卦爻之情而迁也○是故爱
 恶相攻以下皆是吉凶以情迁之实曰悔吝曰利害
 亦皆吉凶之属也曰爱恶相攻曰远近相取曰情伪
 相感者情也
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平庵项氏曰凡爻有比爻有应爻有一卦之主爻皆
 情之当相得者也今称近者正据此爻言之反以三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7b 页
 隅则远而为应为主者亦必备此三条矣○爱恶相
 攻而吉凶生三句其相攻相取未为不好字相攻相
 取之义与下文相感同类此数句专以爻言其实兼
 卦观彖传所取如中正而应刚应志行之类可见○
 或爱相攻而吉或恶相攻而凶或相取远而免于悔
 吝或相取近而悔吝或以情相感而利或以伪相感
 而不利此三句平等说下文却合言之曰大抵凡易
 之情近而相得者为贵不相得而远者亦无害惟是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8a 页
 近而相恶不相得者则凶又有害而悔且吝矣如明
 夷六五切近上六之阴而九三又正与暗主为应是
 以都费思量以比之四五观之可见近而相得者为
 贵也以需之初九观之可见远而不相得者亦无害
 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此句专说不好者远近相
 取而悔吝生情之合者近相取而免于悔吝远相取
 而致夫悔吝情之睽者远相取而免于悔吝近相取
 而致夫悔吝○有近相取而悔吝者有近相取而免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8b 页
 悔吝者有远相取而悔吝者有远相取而免悔吝者
 此其情然也○情之相宜者近免悔吝而远则悔吝
 不相宜者远免悔吝而近则悔吝此其所以然也远
 近相取而悔吝生之说宜无以易此此说颇为正大
 而周密求之于经亦多合也○吉凶悔吝利害六字
 大抵吉凶重于利害利害重于悔吝故末句先凶次
 害又次悔吝而凡曰吉凶见乎外曰吉凶以情迁曰
 明吉凶曰吉凶生则皆该利与悔吝矣○项氏曰利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9a 页
 害商略其事宜有利不利也悔吝则有迹矣吉凶则
 其成也相感者情之始交相取则有事矣相攻则其
 事极矣○凶事已败也不利失所求也悔吝者忧虞
 之象○爱恶亦重于情伪其远近一句略在中间却
 亦不可晓但难说不相得为近不相取耳俟更详之
 此亦无难晓者再专举远近而论其义甚周至本义
 不相得谓相恶也相恶兼以伪相感言举其重者也
 曰近而不相得则远近相取之意又不待赘矣○远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29b 页
 近相取一句专说不好者而悔吝生又带不悔吝意
 在内此节小注宜细勘之项氏吴氏二说俱有理○
 项氏曰命辞之法必各象其爻之情故观其辞可以
 知其情利害者商略其事宜有利不利也悔吝则有
 迹矣吉凶则其成也故总而名之曰吉凶相感情之
 始交故以利害言之相取则有事矣故以悔吝言之
 相攻则其事极矣故以吉凶言之远近情伪姑就浅
 深分之若错而总之则相攻相取相感之人其居皆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30a 页
 有远近其情皆有情伪其情皆有爱恶也故总以相
 近一条明之近而不相得则以恶相攻而凶生矣以
 伪相感而害生矣不以远相取而悔吝生矣是则一
 近之中备此三条也凡爻有比爻有应爻(云云/)此三
 条矣○吴氏曰夫子之已言者三其未言者三总之
 为六条然此据近之比爻言耳若远之应爻及主爻
 亦当各备六条总之为十八条矣愚尝以此十八条
 之例考之爻辞皆合乃知作传圣人以此该括易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30b 页
 辞情至为精密而诸家注释惟项氏能究其底蕴焉
将叛者其辞惭(一条/)
 此言人之辞因情而异也卦爻之辞亦犹是大概说
 不可就易上取贴○平庵项氏数句好曰仁者默勇
 者哗能言者少信善巽者寡决智人多险文士罕守
 人情大约不出乎六者又曰刚柔之变其尽于此矣
 ○又曰六辞之中吉一而躁叛疑诬失居其五愚谓
 此见天地间好人自少好事亦自少也故先儒又曰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31a 页
 吉凶悔吝皆生乎动者吉一而已耳昔人有诗云不
 如意事尝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盖亦造化之所吝
 也吾徒稍有天资者其可不深自珍爱哉○所以谓
 卦爻之辞亦犹是者非谓亦有此六者也谓人之辞
 皆以情而迁卦爻之辞亦以卦爻之情而迁谓有相
 似者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一上 第 131b 页
 
 
 
 
 
 
 
 易经蒙引卷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