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易经蒙引 卷十上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a 页 WYG0029-030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十上
             明 蔡清 撰
 系辞上传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禦以言乎迩则静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广大二字亦须有别大就外面包括得尽说广就其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b 页 WYG0029-0305b.png
 中含蓄得多说略与弥纶二字相彷佛○以言乎远
 则理无远不到也以言乎迩则即物理存初不假外
 求而理自端正无所偏也以言乎天地之间凡有声
 色貌象而为物者此理皆无所不有也此三句是说
 个广大底模样如此非广大之实也广大之实在第
 三节○不禦二字最贴远字意言其无远不到而莫
 之止也○静而正静谓不待安排布置也正谓不偏
 偏则缺矣此静字不要依云峰动字说须看远迩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a 页 WYG0029-0306a.png
 字○不禦静而正备矣此数字要指易言说开去便
 不是易之广大远迩对直说天地之间四散说见得
 阴阳无处无之末节所云特举其对耳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天地别无勾当只是生物而已盖天地以生物为心
 是故乾之静而利贞也虽未见于生物而其生物之
 心则常存不他是其静之专也及其动而元亨则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b 页 WYG0029-0306b.png
 意由中达外沛乎莫之能禦是其动之直也夫坤其
 静而利贞也尽收敛得许多生意在内翕聚而无馀
 所谓翕也及其动而元亨则乾气一至就能承之以
 生物将许多生意都一齐发散出来故曰其动也辟
 乾坤生物全在动上而此则兼静言且以静居先者
 何也程子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
 散至哉言也天地之道尽于此矣岂惟天地凡人事
 物皆然凡圣贤之论阴阳先阳后阴者生物之序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a 页 WYG0029-0306c.png
 如元亨利贞之类先阴后阳者体立而用行也如静
 专动直之类且乾坤之动静而何易之广大从此生
 盖非乾坤之一动一静则安有此物既无此物则安
 有此理既无此理则易又何从模写得此理此乾坤
 之一动一静而易之广大所以从此生也○不曰天
 地而曰乾坤者静专动直静翕动辟皆其性情也故
 称乾坤下云广大配天地则以形体言矣○乾由静
 专而动直万物皆受气于此是乾之大也模写之易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b 页 WYG0029-0306d.png
 则易之大由此生矣坤由静翕而动辟万物皆受形
 于此是坤之广也模写之易则易之广由此生矣○
 此章三个广大字都是指易○或以大生广生为乾
 坤者恐非也乾静专动直之外更何处是大坤静翕
 动辟之外更何处是广而乃曰乾坤之广大由此生
 乎如此则广大二字与上下文不同矣盖本义就乾
 坤实体上说出广大之义者乃是发明孔子所以分
 附广大之意其实本文广大二字与上下文不同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a 页 WYG0029-0307a.png
 ○本义云乾一而实坤二而虚愚窃谓实则一矣虚
 则二矣不然乾之一犹可言也坤之二何所见乎天
 形包地外故乾以质言而曰大天气行地中则地有
 以受之矣故坤以量言而曰广其曰天形虽包地外
 而气常行地中语若有抑扬者其意盖云天包地则
 地亦在天中只言乾之大可也或兼言广大亦可也
 而又必以广属坤者盖天之体(云云/)耳天若包地便
 包得有许多物故于坤曰广而与乾之大为对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b 页 WYG0029-0307b.png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
 配至德
 前广大字兼变通阴阳易简之类在其中此广大二
 字对变通阴阳易简言则较狭些凡读书要随文解
 义其或以上句统下三句说者亦惑矣○一阴一阳
 之谓变变而不穷之谓通不可以阳变而通于阴阴
 变而通于阳矣○阴阳之义义字浅本义以说字代
 之盖卦爻之刚者称阳柔者称阴阴阳之称便是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a 页 WYG0029-0307c.png
 谓义也义是名义之义○人之至德便是健顺仁礼
 属健义智属顺中庸章句云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
 健顺五常之德是也五行一阴阳也五常一健顺也
 ○易中凡阳卦阳爻有刚健之道即所谓易也凡阴
 卦阴爻有柔顺之道即所谓简也至德本义何以谓
 之人事对天道言也且其实亦皆人伦日用之常理
 ○此条口讲当云广大者莫若天地而易之广大配
 乎天地变通者莫若四时而易之变通配乎四时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b 页 WYG0029-0307d.png
 有日月易有阴阳阴阳之义配日月矣人有至德易
 有易简易简之善配至德矣夫以易之配乎天道人
 事也有如此可见易之广大也易与天地准亦是此
 意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
 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全章/)
 此章当以易其至矣乎一句为主夫易圣人之所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a 页 WYG0029-0308a.png
 崇德而广业也是大纲言以见易理之至知崇礼卑
 以下直到道义之门皆详言圣人以易而崇德广业
 处以见易之所以为至也盖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
 爻无非是理之所在也圣人于是理也穷之于心则
 识见超迈而其知也崇循是理而行则工夫笃实而
 其礼也卑其知之崇则如天之崇崇之极也其礼之
 卑则如地之卑卑之极也且天位乎上地位乎下则
 其中阴阳升降变化不穷矣今也圣人知崇于上礼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b 页 WYG0029-0308b.png
 卑于下则其本然之性存存不已而道义即从此出
 吾见道义之得于心者日新月盛而德于是乎崇矣
 道义之见于事者日积月累而业于是乎广矣夫易
 为圣人之所以崇德广业也如此易其不为至矣乎
 ○知崇所以能崇德者所见日向上去而所得日进
 于高明矣礼卑所以能广业者盖其不忽近小不略
 细微件件都着实靠道理做去如此则业何以不广
 ○道义之得于心者日知其所未知则为德之崇矣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a 页 WYG0029-0308c.png
 道义之见于事者日行其所未行则为业之广矣道
 义之与德业岂有不同归哉○观此章者先要辨别
 得如何谓之知礼如何谓之德业又如何谓之成性
 又如何谓之道义盖知礼是工夫名目德业是礼知
 所成就者成性是人心所固有者道义是成性中出
 者夫人莫不有是成性然知礼之功未至则成性不
 存存矣成性不存存则道义无自而出道义无自而
 出则德何由崇业何由广以此见得此章两节意思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b 页 WYG0029-0308d.png
 自相贯非谓上一节言知礼为德所由崇业所由广
 下节又言知礼为成性所由存道义所由出也本义
 于上云穷理则知(云云/)如地而业广盖以知崇礼卑
 分属崇德广业耳其实本文德崇业广意直到道义
 之门处方见故曰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岂有知崇而
 德崇礼卑而业广矣然后又以知礼成性而道义出
 乎○语录以知崇礼卑为不必专指圣人此亦朱子
 未定之见据本文本义则当纯以圣人言大意正与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a 页 WYG0029-0309a.png
 第四章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以穷理尽性至命者相
 类彼就圣人以易而穷理尽性至命处见得神无方
 易无体此就圣人以易而崇德广业处见得易之至
 ○成性固是道义之原然此章重在知礼上故曰崇
 效天卑法地下节就承言天地设位(云云/)门指成性
 言或曰指知礼看来须据本文以成性为主不可错
 认本义而以辞害意或曰如此不见有两边意而与
 天地设位之旨背曰礼门也亦有两边意乎不过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b 页 WYG0029-0309b.png
 其所出耳○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此易指造
 化而言凡天地间阴变阳化日月寒暑之类皆是与
 生生之谓易字同○既以道义为自成性而出则道
 是统言义其条件也而在物为道处物为义道者天
 理之自然义者人心之裁制之说似皆不甚切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云云/)是故谓之象
 拟诸其形容是将画卦时比度那天下之赜底形容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a 页 WYG0029-0309c.png
 如何于是画成卦以象其物宜即上经所谓伏羲仰
 观俯察见阴阳有(云云/)也物宜言物类也物类即天
 下之赜也形容即是物宜之形容既画成卦则天下
 物宜如说卦所列者皆不外乎此矣是卦之为卦所
 以象天下之赜也故谓之象○语录说拟其形容处
 恐未稳姑以管见来说盖未曾说出卦如何有卦可
 拟形容且与下传所谓仰则观象于天至于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云云/)情者皆背矣又拟字与象字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b 页 WYG0029-0309d.png
 形容与物宜须各有分别拟是画卦之时象是画卦
 之后物宜即天下之赜也统而言之则曰天下之赜
 自卦中各有所取象言之则曰物宜形容即其模样
 也○如庖丁解牛(云云/)虚也贾谊治安策屠牛坦一
 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钝者其击剥皆中理解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云云/)是故谓之爻
 观会通行典礼且就天下之动上说未着在易然后
 却把此理系之于易以断其吉凶是爻辞之所以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a 页 WYG0029-0310a.png
 爻辞者乃所以效天下之动也故谓之爻爻交也交
 则变变则动矣故爻有动义会通会中之通圣人便
 把那通处做个常法典礼只是时义即所谓通也○
 爻辞凡言吉处皆因本爻有循典礼而行之象故系
 辞以断其吉凶处皆因本爻有背典礼而行之象故
 系辞以断其凶故曰观象玩辞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观会通以行典礼语录云如有一事关着许多道
 理也有父子之伦也有君臣之伦若父子之恩重则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b 页 WYG0029-0310b.png
 使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义而委致其
 身之说不可行矣其不可行者非通可行者便是通
 通便是典礼之所存者若君臣之义重则当委致其
 身而不敢毁伤之说不暇顾而委致其身处便是通
 通则典礼所存也○通即典礼所存但据事理而言
 则曰通据圣人立个常法而言则曰典礼典常也礼
 即理之所当行者也故解作常法(云云/)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a 页 WYG0029-0310c.png
 承上言圣人因天下之赜以立象是象所以言天下
 之至赜也至赜宜可厌也然其物宜之象皆天下所
 当有当故不可厌焉圣人因天下之动以立爻是爻
 所以言天下之至动也至动宜可乱也然吉凶之断
 各有定理而不可乱焉言天下之至赜则无所遗美
 恶兼收也言天下之至动则有所择导人为善而不
 为恶也至赜如说卦所列者可见美恶兼收也言天
 下之至动则主于典礼矣只是𨗳人向善也夫卦爻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b 页 WYG0029-0310d.png
 之不可恶不可乱也如此则一言一动之理莫不具
 于此矣故圣人之于言也要必观象玩辞观变玩占
 拟于易而后言焉其于动也亦必观象玩辞观变玩
 占议于易而后动焉拟议于易以成其变化使言动
 皆合乎卦爻之理可也然欲拟议于易果何如耶其
 例如下○言天下之至赜者谓著出天下之赜也言
 天下之至动亦然此与变动以利言之言字同○动
 字朱子以为念之动者何也盖是一事到面前我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2a 页 WYG0029-0311a.png
 知所以处之所谓事之变也这便是动故就此观会
 通以行典礼若以事字当他事便是已成了是亦当
 辨
拟之而后言(云云/)拟议以成其变化
 拟议以成其变化此变化以人事言人之一言一动
 无非变化之所在也如言之浅深详略动之仕止久
 速皆非一定者故曰变化或以不好者变而为好者
 为说此恐在拟议以成字内不在变化字内○本义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2b 页 WYG0029-0311b.png
 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分动静言是拟议之事实法行
 之正是拟之以言议之以动法字兼拟议行字兼言
 动法行之谓法易以言动也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云云/)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
 不慎乎
 本义于爻辞鹤鸣子和意最现至是彼此同德之意
 却在所略不得尽与爻辞同矣大抵爻辞说出诚信
 感通之理所该甚广此独以言行言者感通莫大于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3a 页 WYG0029-0311c.png
 言行也○言出乎身(云云/)味此二句便见得言行为
 君子之枢机乎○不可于加乎民见乎远贴人事之
 从违从违意当贴在荣辱上○千里之外或应或违
 此即是荣辱也○动天地亦兼善恶两边○即此爻
 而拟议之当谨其言行之发也○经书补注鹤在阴
 君子居室也鸣之出言子和千里应之也好爵即言
 行也靡之相观而善之谓也又曰靡与攠同恊和字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云云/)同心之言其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3b 页 WYG0029-0311d.png
 臭如兰
 先号咷而后笑只是始异终同之象此处亦不可于
 先后二字太泥故本义云初若不同而后实无间看
 若字及实字只是云自其初而观之则一出一处一
 语一默若不同也然要其终而论之则是二人者其
 心实同其心既同则虽至坚能间之物亦不能间之
 矣间是阻隔之意若利刃之切物物迎刃而分何能
 阻隔得他故曰其利断金○其利断金物莫能间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4a 页 WYG0029-0312a.png
 事事做得透何功不成也心既同则我之言彼觉其
 有味也彼之言我觉其有味也凡人言语所以不相
 入者都缘心不相符耳既是一出一处一语一默而
 犹得谓同心者盖各随其分各安于义而已非有意
 于相戾也如禹稷颜回同道殷有三仁之类也○夷
 齐兄弟非不和也各认其是而已所谓同而异也
藉用白茅无咎子曰(云云/)其无所失矣
 自苟错诸地至用可重也但且就象上说至慎斯术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4b 页 WYG0029-0312b.png
 也以往方说得象中之意慎犹守也守此以往自然
 言无口过行无怨恶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此何
 咎就藉用上说言其无倾坠之虞也下文至无所失
 矣方是爻辞无咎之义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云云/)其位者也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方劳于事之谓劳事既成有
 利于人之谓功不德谓不以德自居也厚之至此是
 赞辞如上条慎之至也例南轩诚斋之说似太深了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5a 页 WYG0029-0312c.png
 ○语以其功下人者也上三句且发挥劳谦意思此
 句方指爻辞劳谦二字而释其义也德言盛礼言恭
 言与永言孝思言同犹念也故本义以欲字解之言
 其立心如此也德言盛贴礼言恭贴下文此恭字即
 下文致恭之恭存其位是有终意言德欲其盛礼欲
 其恭一说言犹念也故解为欲字原君子设心如此
 也犹所谓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
 故其动必以礼云○德言盛则德欲自进于有馀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5b 页 WYG0029-0312d.png
 礼言恭礼则欲其若有所不足也犹云智崇礼卑君
 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一说德则从来说个
 盛礼则从来说个恭是德要盛礼要恭也不必说君
 子立心如此故本义著一言字可断○一说只是论
 理之词谓德正要他盛礼正要他恭德盛而礼恭即
 是劳谦也此正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亦是教
 君子当如此非谓君子本心所欲也如君子耻其言
 而过其行则无个欲字○一说还是君子于德则常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6a 页 WYG0029-0313a.png
 言盛于礼则常言恭言者心之声也○致恭以存其
 位非谓君子之致恭正以存其位也能致恭则位以
 之存耳此句重在存其位上即此爻而拟议之则当
 以功下人也刘向说苑第六卷复思篇曰劳而不伐
 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云云/)是以动而有悔也
 言上九贵则贵矣然居九五之上而不当事任贵而
 无位也高则高矣然出乎人位之外民皆归于五高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6b 页 WYG0029-0313b.png
 而无民也虽有九五以下之贤人在下位然以其过
 高志满而莫有辅之者其亢如此能无悔乎○即此
 爻而拟议之则不可亢也○有位为贵高谓在人上
 也此亦贵与高之辨
不出户庭无咎(云云/)而不出也
 凡祸乱往往自言语始故为君者言不密则祸其臣
 为臣者言不密则祸其身凡几事漏言不密则事由
 无成然则君子之于言可不慎乎几事不密通众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7a 页 WYG0029-0313c.png
 言不止谓君臣也○即是爻而拟议之则当谨密其
 言也
作易者其知盗乎(云云/)盗之招也
 盗斯夺之者以其窃据高位才德不胜适起谋利者
 攘夺之心也○上慢下暴小人窃据高位必然至此
 谋利之徒因得借以为词而伐之矣其能久有其位
 乎四盗字皆以寇言独诲盗之盗是活字谓偷也对
 淫字看此二句以其皆由已致而并及之耳○上慢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7b 页 WYG0029-0313d.png
 者以其所慢者在上也下暴以其所暴者在下也然
 不可以上下二字当上下之人○其知盗乎犹云知
 贼情也如云如何则盗思夺之如何则盗思伐之可
 见盗之情矣杨诚斋谓盗也而又以盗之招一句为
 证殊非是既曰盗之招则盗自是盗招者自是招者
 以招为盗当有诉枉者矣○即此爻而拟议之则当
 量才度分不可据非其有也○以上七爻皆以明拟
 议之例然亦举其概耳学者又当推类以尽其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8a 页 WYG0029-0314a.png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
 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云云/)此所以成
 变化而行鬼神也
 此两条逐字逐句都是就河图上指画出来说非泛
 论道理之文也即是河图的图说也后面大衍之数
 一二而三四(一起三二起四四却除了一半只得二/)
 (是为自一二而三四/)而七八九六(三三而九三二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8b 页 WYG0029-0314b.png
 (六两二一三而为七两三一二而为八/)自七八九六
 起而至于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
 四而凡阴阳老少相当俱得三百有六十者此也又
 积而至于二篇之策阴阳老少相当俱得万有一千
 五百二十者亦此也是则河图者易之祖宗也故夫
 子于此备发之以昭示来学大抵圣人作易本非止
 一端如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凡天下人物理之所在
 无一不在所采至于其中如河图者又天之所以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9a 页 WYG0029-0314c.png
 圣人之独智所谓神物者也圣人之作易或以得此
 而后决也诚以其于理数之际至详而至明至巧而
 至妙者也设孔子当时无此一篇书天若不再出河
 图又不再生圣人吾见易之理数万古如长夜矣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是伏羲时龙马出河其马背上旋毛圈子有自一
 至十之数而其位则一六居下(云云/)也愚意万物之
 生皆父天母地则皆有天一地十之数但其得天地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9b 页 WYG0029-0314d.png
 之气不完或完而不精是以其数不著虽著而不全
 若龙马之出以言其时太和元气之会也以言其世
 则圣王在上天下和平王道得也以言其地则河洛
 又为天地之中也是以天地许多至精极纯之气尽
 钟在此一物身上而其数之彰著有如此此所以为
 灵物也其许多圈子则天地气数㾗迹也 盖人知
 河图而不知河图之为数知河图之为数而不知其
 为天地之数知河图之为天地之数而不知其何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0a 页 WYG0029-0315a.png
 为天何者为地故夫子历历指点区别出以示人曰
 (云云/)自此至下条便是孔子为河图作个图说如此
 也○是数也默运于亭毒之中所谓上天之载无声
 无臭不可得而见也今却显之于河图而为龙马一
 身之所载皆天地之数之影迹也○是数也惟伏羲
 知之以作易伏羲而后世之知者寡矣孔子于是发
 之以垂万世而必置之大衍之前者明易数之所祖
 也○万世文字之祖起于易易祖于河图河图者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0b 页 WYG0029-0315b.png
 之文也天以是文寄于河图以示圣人圣人遂则之
 以作易○愚斋翁氏曰河图运行之序自北而东左
 旋相生固也然对待之位则北方一六水克南方二
 七火西方四九金克东方二八木而相克者已寓于
 相生之中洛书运行之序自北而西右旋相克固也
 然对待之位东南方四九金生西方一六水东北方
 三八木生西南方二七火其相生者已寓于相克之
 中盖造化之理生而不克则生者无从而裁制克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1a 页 WYG0029-0315c.png
 不生则克者有时而间断此图生克之妙未尝不各
 自全备也○河图主于阳故以阳统阴而极于十全
 数也洛书主于阴故以阴会阳而少不足焉阴道也
 又河图主五行相生之序洛书主五行相克之序亦
 有义焉惟主于阳也故畀之龙马龙马至健者也惟
 主于阴也故畀之龟龟至静者也此皆主于自然之
 理而非有所安排者也○玉海第六十三册六十七
 板春秋绨曰河以通天出天苞洛以流地出地符愚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1b 页 WYG0029-0315d.png
 谓洛为地之中河通于天者按河源谓之星宿海其
 水从地窍流出所谓水生于气有气则有水也图书
 疑亦有阴阳之分欤○本义就此章而言之(云云/)
 孔子此章是为易数而发然河图是易数祖宗也故
 举河图之数以起下文而朱子亦为下文张本(云云/)
 耳非本节正意也○中五为衍母次十为衍子此即
 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之意盖以五个十由一个五
 而生是五为衍母而十其所衍之子也衍之为五十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2a 页 WYG0029-0316a.png
 者即启蒙注所谓河图洛书之中数皆五衍之而各
 极其数以至于十则合为五十者也是以九个一各
 含五个九而得之是即五其十矣启蒙此说与本义
 合大抵一数之始十数之终故(云云/)玉斋胡氏以为
 洛书中五下一点为天一一含九衍以为十上一数
 为地二二含八衍之亦为十左右中各一点皆然愚
 谓此盖因朱子所谓河图以生数为主故其中之所
 以为五者亦具五生数之象(云云/)而有是说耳恐朱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2b 页 WYG0029-0316b.png
 子此论不是为大衍发且于注中各极二字似不切
 ○次一二三四为四象之位者太阳居一少阴居二
 少阳居三太阴居四也○次六七八九为四象之数
 者太阴数六少阳数七少阴数八太阳数九也○二
 老位于西北者太阳居一在北太阴居四在西也二
 少位于东南者少阳居三在东少阴居二在南也其
 数则各以其类交错于外者太阴之数六在太阳一
 之位外太阳之数九在太阴四之位外少阴之数八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3a 页 WYG0029-0316c.png
 在少阳三之位外少阳之数七在少阴二之位外○
 次一二三四为四象之位者以横图阴阳老少生出
 之为次序也横图太阳居一少阴居二少阳居三太
 阴居四而造化之理自是如此如春夏为阳秋冬为
 阴春者阳之阳太阳也夏者阳之阴则为少阴矣秋
 者阴之阳少阳也冬者阴之阴则为太阴矣横图便
 是这个模象耳故河图之一二三四即四象之位也
 ○此说可疑与启蒙图似不合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3b 页 WYG0029-0316d.png
天数五地数五
 上文即是河图而逐一指点去云孰为天数孰为地
 数此则又总而两之曰天数五地数五也既而又积
 而计之曰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合之为五十有
 五也其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正是成变化而行鬼神
 处非是五位皆相得而各有合了然后方去成变化
 而行鬼神也盖上一截意都尽了下一截只是积而
 计之又着此一句以见造化皆不外是之意耳观启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4a 页 WYG0029-0317a.png
 蒙可见○又曰相得谓一与二三与四一是水与火
 一是木与金虽相反而实相为用有相得之理至于
 五与六之相得则未易晓也盖一至五生数已备至
 此则成数当继之矣故五后即次以六总是五行一
 气也○又曰相得者一变二化三变四化五变六化
 七变八化九变十化而奇偶之相为次第所谓如兄
 弟者也有合者一生水六成之二生火七成之三生
 木八成之四生金九成之五生土十成之而奇偶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4b 页 WYG0029-0317b.png
 相为生成所谓夫妇者也不曰五数相得而曰五位
 相得者据河图而言位即数之所在也○又曰有合
 之义易见相得之义何如譬如造一火炉匡子须是
 这四片木相扶方成其匡但失一片便不能成事可
 见五位之相得如兄弟也○又云大抵数只是气之
 分限节度处天地生物只是一气之运而其节次则
 如此如一气之十有二月一日之十有二时只是一
 气之行而有数段子耳非真有此数圈子寄寓在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5a 页 WYG0029-0317c.png
 地间作造化之主宰也○凡言五行有二有以造化
 气序之流行言者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水如
 春夏秋冬是也有以万物之生成言者则水而火火
 而木木而金金而土此章所云是也○此五行物物
 有个五行也凡物资始时属水流形时属火向于实
 则木矣实之成则金矣分明是个元亨利贞四者则
 总归于土○五行之生以微著为渐水质微故居先
 火渐著故次水木则著而实矣故次火金则实而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5b 页 WYG0029-0317d.png
 矣故次木土则以全体而言故居中非所谓生成之
 序而何○苏东坡读养生论曰阴阳之始交天一为
 水凡人之始造形皆水也故五行一曰水得煖气而后
 生故二曰火生而后有骨故三曰木骨生而日坚凡
 物之坚壮者皆金气也故四曰金骨坚而后肉生焉土
 为肉故五曰土又曰人之在母胎也母呼亦呼母吸
 亦吸口鼻皆闭而以脐达故脐者生之根也○其五
 行之生成只是个轻清重浊质亦如是一与六数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6a 页 WYG0029-0318a.png
 最清者也故一变六化而生成乎水水质之至微者
 也二与七数之次清者也故二化七变而生成乎火
 火质之渐著者也三与八数之清浊相半者也故三
 变八化而生成乎木木质之向实者也四与九数之
 次浊者也故四化九变而生成乎金金质之已固者
 也五与十数之至浊者也故五变十化而生成乎土
 土质之最大者也○此处变化变属阳化属阴盖与
 化而裁之谓之变之变化不同不可一例拘也○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6b 页 WYG0029-0318b.png
 二三四五为生数生数属阳六七八九十为成数成
 数属阴然各有阳变阴化之不同者盖阴阳之中亦
 各自有阴阳也此总是一分为二之理○论五行本
 数只是一二三四五以序而生出水火木金土其六
 七八九十者乃其生数之副耳如夫为妻纲妻为夫
 助之意以其不与于五行正数之列故遂为六七八
 九十也不然便当为一变生水而二化成之三变生
 木而四化成之盖水之生一也水之成则一之一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7a 页 WYG0029-0318c.png
 一隔五则成六故曰一变生水六化成之火之生二
 也火之成则二之二也二隔五则成七故曰二化生
 火七变成之下仿此非谓一既生水直待二三四五
 都一一生了然后六方成之二既生火又待三四五
 之生六之成俱完了然后七方变成之也以此又见
 得河图以五生数为主处故朱子曰六七八九十皆
 从五过一对五而成六二对五而成七三对五而成
 八四对五而成九五又撞着那五而成十愚所谓六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7b 页 WYG0029-0318d.png
 七八九十为生数之副者以此未知其果然否姑识
 之○问水一也何为天以一生之而地以六成之曰
 成者只是生者之结果处天地原亦一物也一物两
 体也分属之耳水火木金土要亦一气也故曰五位
 相得而各有合○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二者阴阳之
 大分也其天三生木只是天一之馀气地四生金亦
 只是地二之收功大段只是阴阳两片子故天一与
 天三相连自右而之左也地二与地四相连自左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8a 页 WYG0029-0319a.png
 之右也此即是太极第二图之阳动阴静而已又即
 横图之太阳少阴少阳太阴之四象而已无二天地
 则亦无二理气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9a 页 WYG0029-0319c.png
 右水火木金之分左右而土居中所谓以质而语其
 生之序者也盖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木阳
 稚故次火金阴稚故次水土冲气故居中○其黑文
 之引自水而之木自木而火自火而土自土而金自
 金而复水如环无端而不已者所谓以气而语其行
 之序者也○盖有大动静焉有小动静焉小者之合
 大者之分也迎之不见其始引之不见其终此阴阳
 之所以无物不有无时不然而太极之所以一贯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29b 页 WYG0029-0319d.png
 无不在不离乎阴阳而亦不杂乎阴阳也所谓大哉
 易也斯其至矣○朱子曰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
 其至极则此图尽之是太极图所以明易也故今学
 易者须证之周子之图书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0a 页 WYG0029-0320a.png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0b 页 WYG0029-0320b.png
 
 右水居正北故为阴盛火居正南故为阳盛木东方
 也故为阳稚金西方也故为阴稚如是则水为太阴
 火为太阳金为少阴木为少阳也此一说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1a 页 WYG0029-0320c.png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1b 页 WYG0029-0320d.png
 
 右图解下句所谓水木阳也火金阴也阳始生为水
 尚柔弱到生木已强盛故水为阳稚木为阳盛也阴
 始生为火尚微到生金则已成质故火为阴稚金为
 阴盛也盖水生于天一木生于天三阳也火生于地
 二金生于地四阴也五行之生以微著为渐也又一
 说也如是则水当为少阳木为太阳火为少阴金为
 太阴矣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2a 页 WYG0029-0321a.png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2b 页 WYG0029-0321b.png
 右墨画之为纵横文见五行之以阴阳而对待所谓
 以质而语其生之序也其旋圈文者见五行之以阴
 阳而流行所谓以气而语其行之序也此章本旨是
 以质者言而气序之流行亦因之以可见盖只是这
 一个五行而已如同一个四方也曰东西南北则对
 待之义曰东南西北则流行之义何以证此章本意
 是以质者言朱子曰水阴根阳火阳根阴错综而生
 其端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到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3a 页 WYG0029-0321c.png
 得运行处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
 水(云云/)○以对待者而析言之则一六水为阳二七
 火为阴三八木为阳四九金为阴合言之则水火是
 气之方行者为阳木金是质之已成者为阴皆对待
 者也○以流行者而析言之则木传于火木阳而火
 阴火传于土土传于金则上承阳之阴而下启阴之
 阳也金传于水则金阳而水阴也合而言之则木火
 之位春夏发生之阳也金水之位秋冬收藏之阴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3b 页 WYG0029-0321d.png
 皆流行者也○水火木金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者
 方数也对待之易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者圆数也
 流行之易也方数如东西南北之相对圆数如东西
 南北之相承○五行有横有直横者只是其质之对
 待直者只是其气之流行横者即方数直者即圆数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4a 页 WYG0029-0322a.png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4b 页 WYG0029-0322b.png
 右五者须错综看之盖天一生水之时连火木金土
 俱有了但彼时之火木金土亦只是其水而已夫水
 元也元统四德资始之初其于亨利贞亦只是亨之
 元利之元贞之元而巳犹未成也待水之本体既成
 乃以次成火成木成金成土土则分贴四德不同其
 宫盖五行元为浑沦一物但须分段落与节候耳○
 吾尝窃谓五行有横有直者○水火木金土本只是
 一气分而为二曰阴阳却以阳分太阳少阴而为水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5a 页 WYG0029-0322c.png
 火以阴分少阳太阴而为木金土则于四行无不在
 而成其终矣五行只是一二三四五其六七八九十
 者乃一二三四五之配也亦截取一二三四五之后
 一半节序与之对而成配耳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5b 页 WYG0029-0322d.png
 
 
 
          此所谓不过一阴一阳一奇
           一耦以两其五行而已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6a 页 WYG0029-0323a.png
 天地元初只是一气天气之重浊者分凝而为地即
 以阴阳相配耳奇偶元只是一象阳奇之后半节分
 出为偶即以配奇耳故曰天对地不过又曰阳全阴
 半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又曰天地之间本一气之
 流行而有动静耳以其流行之体统而言则但谓之
 乾而无所不包耳以其动静分之然后有阴阳刚柔
 之别也○天地河图之数本只是一二三四五而各
 截其下为六七八九十而已非一二三四五之外别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6b 页 WYG0029-0323b.png
 有六七八九十也故一与六共宗而居北二与七为
 朋而居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东四与九为友而居西
 五与十相守而居中然究其极则又是一与二而已
 非一二之外别有三四也盖一之下半即为三二之
 下半即为四故水木皆阳也水为阳之始木为阳之
 成火金皆阴也火为阴之始金为阴之成此理人多
 未会也○仁义礼智信位五者亦兄弟一气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7a 页 WYG0029-0323c.png
         孟子所谓仁义者非略乎礼智
         也以仁足该礼义足该智而信
         则无所不在一五行之礼也五
         行一阴阳也
         大传所谓仁智者非略乎义礼
         也有仁者自有礼智者自知义
         而信亦无不在一五行之理也
         五行一阴阳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7b 页 WYG0029-0323d.png
 或问五行八卦震巽木兑乾金坤艮土皆二卦离火
 坎水独一卦何也曰木阳稚金阴稚故二卦方足以
 生火水亦方足以配水火也若火阳盛水阴盛故止
 一卦足以当之矣土则四行之所以成始成终者故
 亦用二卦○十干起于甲乙木由甲乙木而丙丁火
 ○戊己土而庚辛金壬癸水此以气而语其行之序
 者也五行之气行于天故曰天干十二支起于子之
 水然后为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归于亥水而以辰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8a 页 WYG0029-0324a.png
 戌丑未四维为土此以质而语其生之序者也五行
 之质具于地故曰地支亥子之皆为水亦成始成终
 之理也○成变化而行鬼神此变化分一变六化二
 化七变(云云/)者或未必孔子笔下之本意但据朱子
 之说亦自有发于道理而不见病于孔子也朱子之
 学本是析之极其精而不乱此类是也故曰义理玄
 微蚕丝牛毛○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有大阳
 变阴合焉谓阳变而生水木阴合而生火金此太极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8b 页 WYG0029-0324b.png
 图之意也亦有小阳变阴合焉如一变生水六化成
 之二化生火七变成之之类是也成数虽阳固亦生
 之阴也鬼神谓凡奇偶之生成屈伸往来者奇而生
 者神之来而伸也偶而成者鬼之往而屈也盖物未
 成则其气日渐凝聚故为神既成则其气日渐耗散
 故为鬼如此分鬼神之义亦可北溪陈氏亦如此说
 但以五生数为神五成数为鬼恐于朱子屈伸之意
 未切要之当说得圆活方是如一变生水来而伸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9a 页 WYG0029-0324c.png
 及六化成之则六化成为来而伸而一变生水者为
 屈而往矣及其二化生火七变成之则此又为来而
 伸而一生于水六成之者又皆为往而屈矣不可局
 定以生者为神成者为鬼须要认屈伸往来字意故
 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亦有往有来月亦有
 往有来往来无定在则鬼神亦无定位○又曰屈伸
 往来仍依北溪陈氏所论盖中庸章句云鬼者阴之
 灵也神者阳之灵也又曰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39b 页 WYG0029-0324d.png
 为鬼如能为天一之生者为神能为地六之成者为
 鬼天一之生者为至而伸地六之成者为反而归至
 而伸者为来反而归者为往一说反而归者即谓既
 往者○行鬼神之说若依愚之管见却合大传但不
 合北溪氏大传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云云/)
 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朱子此谓奇偶生成之
 屈伸往来者屈伸往来字实本诸此若如陈说则生
 者即为神成者即为鬼不必谓奇偶生成之屈伸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0a 页 WYG0029-0325a.png
 来者矣况于生为神成为鬼则来者在前往者居后
 若如日往则月来往者屈也之义则往者在前来者
 居其后此其不同明矣愚向者之说似更可思○程
 子尝曰所应复为感所感复为应此可以证往来屈
 伸之义○鬼神谓凡奇偶之生成屈伸往来者○依
 北溪说则所谓往来者乃阳主进阴主退之义一说
 就是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例依愚管见则所谓往
 来者即往者屈也来者伸也之义一则往在来之前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0b 页 WYG0029-0325b.png
 一则往在来之后知此则于二说知所折衷矣或曰
 此以其生之序言彼以其行之序言○天一至成变
 化而行鬼神也当作一片浑沦看盖自天一至地十
 既零碎说就继之以天数五地数五而着一句五位
 相得而各有合把前面数略说出主意了然后又总
 计而说出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一句明说此是
 造化之秘也河图之数尽是天地之数也故总注曰
 此言天地大衍之数不曰河图大衍之数也此既见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1a 页 WYG0029-0325c.png
 圣人文章之妙一句当他人千百句者也
大衍之数五十
 大衍之数五十谓蓍策五十之数起于河图中宫以
 五乘十而得也不然五十字何所指若无个蓍衍河
 图中宫何为是则大衍之数五十一句正所谓蓍策
 之全数也本义总注曰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数数字
 正谓蓍策也故继之曰其用四十有九其者非指蓍
 而何○衍者就母数起子数之谓也○天五乘地十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1b 页 WYG0029-0325d.png
 乘者驾其上之谓也数法有乘除○谓之大衍者五
 个一衍之而各极其数以至于十合之而为五十也
 语录又云一个衍成十个五个便成五十则本义正
 意所谓五其十也○又一说河图积数五十五其五
 十者皆因五而后得独五为五十所因而自无所因
 故虚之则但谓五十愚谓此说虽通然大衍二字似
 欠分明故次之○一说河图之数五十五而大衍只
 用五十者盖中宫之五为五行正数本该得在外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2a 页 WYG0029-0326a.png
 五十今既举五十则中宫之五亦在其中矣故止皆
 曰五十云○又一说五十五之中其四十者分为阴
 阳老少之数而其五与十者无所为则又以五乘十
 十乘五而亦皆为五十矣愚谓此亦中宫天五乘地
 十之义但以其四十者分为阴阳老少之数而其五
 与十者无所为则又以五乘十十乘五而亦皆为五
 十矣愚谓此亦中宫天五乘地十之意但以其四十
 者分为阴阳老少之数似方其大衍之时未暇及此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2b 页 WYG0029-0326b.png
 必大衍之后方为此耳虽曰图中自具此数然于本
 文大衍二字为稍远矣亦不及前说为明故又次之
 而本义所以只取前一说也○又曰大衍之数五十
 只在河图中宫得者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总河图
 中外之数也二者自不相关非是去其中五而取五
 十也○程子曰数起于一备于五小衍之而成十大
 衍之而为五十愚谓大衍者小衍之合也小衍大衍
 只是一起事○又曰五十数之成成则不动故损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3a 页 WYG0029-0326c.png
 而为用愚谓此邵子之学所以必于动处起数也亦
 所谓起处起欤○又曰玉海七十六册三十六板小
 学绀珠曰生数自一二三四而极于五成数自六七
 八九而极于十故大衍之数五十取天地之极数以
 立本也布算者生数至四而止遇五则变而为一成
 数至九而止遇十则变而为一故其用四十有九取
 天地之变以起用也○愚谓由一而五而十而至于
 五十此如登山自山麓以至于山尖之极顶处也然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3b 页 WYG0029-0326d.png
 后杀其一而为四十有九此如从山之极顶处一转
 步时也动之端也变从此亦有自然之势也盖五十
 者数之成足处去其一则起变动矣犹既济之后有
 未济也此不是小关节
其用四十有九
 必虚其一以象太极者盖气必有理大衍之数五十
 者气数也气不徒气而理存焉然气有为而理无为
 故虚其一以象太极之无为若不虚其一则有气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4a 页 WYG0029-0327a.png
 无理而数亦滞而不通矣故曰皆出于理势之自然
 而非人智力所能损益也○既虚其一以象太极而
 其馀四十九策之当用者则两仪体具而未分之象
 也盖启蒙此解盖对下句分而为二以象两仪而得
 之若本义只是虚其一以象太极不可以为又有象
 两仪未分之义也○启蒙以虚其一为象太极语录
 又以四十九策之未分者为象太乙盖太极以理言
 也太乙以气言也然象太极之意重象太乙之意轻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4b 页 WYG0029-0327b.png
 其说已具上○每疑作易者所以虚一象太极之意
 亦不为不重而传文又独不言本义亦不解岂孔子
 之意以为既言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者自有所当
 而本义所以不解者以为自有启蒙在耶○要之太
 极无象启蒙之意盖出蔡氏朱子以其无定义姑存
 之○蓍生本满百茎今特取半用者岂以人事居造
 化之半故特取半用欤其用四十有九为人事用也
 此乃臆说未敢自以为然○闰积月之馀日而成月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5a 页 WYG0029-0327c.png
 者也盖一年十二月气盈六日朔虚六日共馀十二
 日三年则馀三十六日分三十日为一月又以六日
 为后闰之积其第四第五年又各馀十二日以此二
 十四日凑前六日又成一闰月便是五岁再闰也○
 积分二字谓积而分之也每年积馀十二日至三年
 则分为一闰五年又分为一闰也挂一当一岁揲左
 当二岁扐左则三岁一闰矣又揲右当四岁扐右则
 五岁再闰也故再扐而后挂蔡氏谓不言分二不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5b 页 WYG0029-0327d.png
 揲四独言挂一者明第二变不可不挂也愚谓既言
 挂则见其先已分二而揲四归奇亦随之矣○愚按
 本义之说自明白闰积月之馀日而成月者也此闰
 字先一闰亦是此闰后一闰亦是此闰下句即曰五
 岁之间再积日而再成月故五岁之间凡有再闰然
 后别起积分如一挂之后左右各一揲而一扐故五
 者之中凡有再扐然后别起一挂也此再字犹云两
 也非专指第二次者也如子路问君子章集注云修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6a 页 WYG0029-0328a.png
 已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而子路少之故再以其
 充积之盛自然及物者告之此再字非专指修已以
 安百姓一句也连修已以安人都说在见是两重意
 也则知古人用字之法矣○启蒙则曰遂以四揲左
 手之策以象四时而归其馀数于左手第四指间以
 象闰又以四揲右手之策而再归其馀数于左手第
 三指间以象再闰此说只是要再闰之象分明非谓
 上句归奇于扐以象闰只是初一闰者若以为只是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6b 页 WYG0029-0328b.png
 初一闰者则下句故再扐而后挂之上又须粘起右
 手之揲四以象四时然后及于归扐以象闰如何只
 说故再扐而后挂废却揲右者不举耶可见本义精
 矣至于筮仪亦知启蒙之说逐句分贴确不可移盖
 亦欲其明白而已初不害其意之同也○又曰气盈
 者以一年二十四气言之该三百六十五日有奇朔
 虚六日者以一年十二月朔言之该三百五十四日
 有奇举成数亦为六日是少了六日也○或问一年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7a 页 WYG0029-0328c.png
 气盈馀六日又谓朔虚馀六日何也似乎只有气盈
 六日其日行则每日周天一度其数恰好也奈何又
 有馀六日曰非日自馀六日也是为月带累退就月
 而见馀六日也故曰朔虚朔主月言也盖每月该三
 十日今被月行迟追日不及每年便有五六个月是
 小月了月小是月至廿九日而晦尽明日则再苏而
 更为朔也日为月带累日之行虽自足其一周之数
 缘要凑成个月等不得他三十日而分为月也一年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7b 页 WYG0029-0328d.png
 却是多馀六日即朔之虚也而气又盈六日却是一
 年馀十二日二年馀二十四日三年馀三十六日先
 且凑三十日为一闰又将零六日以后二年所馀之
 二十四日再做一闰也○看来天自做天行日自做
 日行月又自做月行气盈者二十四气也若今年冬
 至至明年冬至决定三百六十五日也试以历书查
 便见○气盈者天之数朔虚者月之数○又曰一年
 二十四气相去恰恰三百六十四日一年十二朔相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8a 页 WYG0029-0329a.png
 去恰恰三百五十四日因是每月不能恰恰至三十
 日方置闰以定之也○四分度之一者天行每一度
 计九百四十分分为四分则计四个二百三十五分
 而得其四分之一也○天行过一度者天行健一日
 一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又过一度
 也○朱子云日月皆从角起日则一日运一周依旧
 只到那角天则周了又过那角些子累将去到一年
 便与日会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8b 页 WYG0029-0329b.png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云云/)当期之日
 夫十者数之全也故太阳居一后面便连个九少阴
 居二后面便连个八后仿此○又曰在理自一至十
 之数是个浑沦的物也一则断然含九二则断然含
 八三四五皆然然今不曰含九含八而曰连九连八
 者盖但含九则元无个九只是就一上说含九耳曰
 二含八则元无个八只是就二上说含八耳今在河
 图则一之外实有个九在也故曰二连(云云/)○太阳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9a 页 WYG0029-0329c.png
 居一(云云/)是横图来也○一六共宗为太阴水二七
 为朋为少阳火三八同道为少阴木四九为友为太
 阳金自是一样论也○太阳居一而连九少阴居二
 而连八少阳居三而连七太阴居四而连六者又自
 是一样论也盖阴阳无定在是活套字如太阴图火
 本为太阳而又为阴之稚水本为太阴而又为阳之
 稚也○太阳居一而连九(云云/)此理最妙天地人物
 之数往往有恰恰相凑处有一人庚子生父癸酉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49b 页 WYG0029-0329d.png
 贵母丁丑妻己亥曾抄得范围虚中数其语云金水
 双亲父得禄鸳帏木命年差长此理盖亦一含九二
 含八之类也但其数门目甚为烦细若有师根亦要
 费无限工夫故邵子欲以授二程明道曰某兄弟安
 得有许多工夫也大抵只是一分为二之理所谓一
 本双干千儿万孙而已矣更有一说却要人事参会
 也○又云凡四为奇凡八为偶者以四对八则四为
 奇而八则两倍为偶也不必拘一二三四之例此只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0a 页 WYG0029-0330a.png
 以三变之末去了初挂不四则八而分阴阳耳○奇
 圆围三耦方围四此以天地间凡物言皆阴阳之定
 数而无待于安排也○三用其全四用其半亦是理
 数之自然阳饶而阴乏也所以然者只是一气之流
 行但裁取后一半是阳饶而阴乏也故朱子曰以其
 流行之统体而言则但谓之乾而无所不包矣以其
 动静分之然后有阴阳刚柔之别也此亦可见阳全
 阴半之理○本义积而数之则为六七八九此以挂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0b 页 WYG0029-0330b.png
 扐之数言也而第三变揲数策数亦皆符会此以挂
 扐之外过揲者言也其曰三变者通三变也不止谓
 末后一变○其揲亦九不承上馀三奇则九者言只
 是下句策亦四九三十六者而以四揲之得九个四
 也若以九数之则为四个九矣即所谓四九三十六
 也○又云三奇则九者所归馀者本三个四每四当
 一奇奇圆围三而用其全则三个三也故曰三奇则
 九其揲亦九者为三奇外之策以四揲之凡九个四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1a 页 WYG0029-0330c.png
 也策亦四九三十六者谓更将此策以九数之又为
 四个九也三偶则六者本归馀得三个八每八当一
 偶偶方围四而用其半则三个二也故曰三偶则六
 其揲亦六者谓三偶外之策以四揲之得六个四也
 策亦四六二十四者谓更将此策以六数之又为四
 个六也馀仿此○变化往来进退离合之妙此纯以
 蓍策之七八九六言所以总括上文揲蓍之法则通
 计三变之馀以下(云云/)者也○变化者六八阴变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1b 页 WYG0029-0330d.png
 七九阳化也往来者得七九则阳来阴往矣得六八
 则阴往阳来矣进退自七而九是阳进也自八而六
 阴之退也离合者离谓揲馀之数与揲数策数各自
 为数也合谓揲馀之数与揲数策数亦皆符会也○
 变化者策数之七九为阳八六为阴或为七九或为
 八六此数无常此变化也不必谓老阳变为少阴老
 阴变为少阳也盖如此则七八为不变而此变化二
 字该不尽了○变化往来即下传第一章本义云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2a 页 WYG0029-0331a.png
 谓刚柔相推而卦爻之变往来交错无不可见之义
 变化者如得七与九则阳之化也如得八与六则阴
 之变也其变化皆出于蓍策自然之动而无容乎人
 力也○又云往者谓前之变者为往后有继者为来
 如往过来续之义承上变化言也○愚谓往来者如
 阳化为阴则阳往而阴来阴变为阳则阴往而阳来
 故或遇七与九则不见六与八矣或遇六与八则不
 见七与九矣其交迭出没惟变所适亦皆无容乎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2b 页 WYG0029-0331b.png
 力也○又云进退者自七而九为进自八而六为退
 此言揲得八六者皆为退数不相混也○又曰进退
 者谓七九皆阳数也阳以七为少九为老是阳主进
 也八六皆阴数也阴数反以八为少六为老是阴主
 退也其进退蓍策自然之变也岂容人力之所增损
 哉离合离者为始也或三揲皆得奇或三揲皆得偶
 或二偶一奇或二奇一偶二变各自为变也合者谓
 其末也三奇合为九而揲数九其四策数又四其九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3a 页 WYG0029-0331c.png
 也三偶合为六而揲数六其四策数又四其六也二
 偶一奇合为七而揲数七其四策数四其七也二奇
 一偶合为八而揲数八其四策数四其八也是皆出
 于自然之妙又岂人力所能为哉○乾之策二百一
 十有六一爻三十六二爻七十二三爻一百八四爻
 一百四十四五爻一百八十六六爻则二百一十有
 六也○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一爻二十四二爻四十
 八三爻七十二四爻九十六五爻百二十六爻则百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3b 页 WYG0029-0331d.png
 四十有四矣○又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者以老
 阳之数计之也坤策亦然故承此而言二篇之策万
 有一千五百二十皆老数也本义曰凡阳爻百九十
 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重老阳之数也阴爻亦然
 ○此特以老阴老阳计乾坤之策数而得三百有六
 十者然也然少阳之策二十八积乾之六爻皆少阳
 之策则一百九十二合之亦为三百有六十也盖只
 是四十九之数除挂扐之外老阳虽得三十六老阴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4a 页 WYG0029-0332a.png
 则只是二十四矣少阳比老阳虽少八策少阴比老
 阴则又多八策矣故积之而数亦均为三百有六十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当万物之数盖万物之数至多也而二篇之策万有
 一千五百二十亦多之至也故以为当万物之数朱
 子曰此亦是取象之辞不是万物恰有此数也且其
 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乾之策只有三百
 六十亦不能恰当此数看圣人说道理有不如后世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4b 页 WYG0029-0332b.png
 之谨密处然后世学者谨密虽若有馀而意味则不
 足矣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一条以一变者言也乾之策一
 条以六爻者言也二篇之策一条以三百八十四爻
 者言也把这六爻之策都计了又指实说出所以成
 卦者如此而遂及变占之例盖原其始而要其终也
 既言十有八变而成卦又言八卦而小成者所以明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5a 页 WYG0029-0332c.png
 卦有内外体也○又云既曰十有八变而成卦则求
 卦之法备矣乃从计之曰八卦而小成何欤曰上文
 四营而成易以一变者言也遂乘势说到十有八变
 而成卦处而中间有内体之卦一节未及发不容以
 暧昧也故翻足之以此句亦理势之宜然也此句实
 带上文其下句引而伸之乃更端向下文矣
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据启蒙则引而伸之者自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也触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5b 页 WYG0029-0332d.png
 类而长之者则六十四卦可变为四千九十六卦也
 此说虽是明白条畅然引而伸之者自九变积而至
 于十八变也触类而长之则非复有所变也不过因
 其卦之已成而视其爻之变与不变以为动静其类
 固不同也而乃谓之触类何耶据本义而溯其意则
 引而伸之者一卦变而为六十四卦也触类而长之
 者每一卦以此类推各变为六十四卦也故本义首
 句便云谓已成六爻而视其爻之(云云/)分明与启蒙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6a 页 WYG0029-0333a.png
 不同非是去了引而伸之一句不解只解触类而长
 之者盖本义是晚年所定启蒙是早年所见而后来
 未及改耳若或强比而同之则非所同也且启蒙于
 爻变例之后又云于是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而四
 千九十六卦在其中所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
 下之能事毕矣是固亦以引而伸之为一卦变而为
 六十四卦者也然则启蒙后说自与前说不同盖后
 段已改前段未及改耳是益足以见本义之当从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6b 页 WYG0029-0333b.png
 ○或疑据文公年谱则本义成于四十八岁启蒙成
 于五十七岁是启蒙是后来定见在所当从也大抵
 本义虽成于四十八岁然五十七岁之后犹可以改
 定且大学章句之成久矣待易箦之前三日犹解诚
 意一章岂本义既定后来遂不可改耶今按总注启
 蒙备言之一句则又似本义之成在启蒙之后而愈
 足以证本义为后来所改定而在所当从矣○大抵
 读书须要酌以真理不可全信耳目全凭故纸虽朱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7a 页 WYG0029-0333c.png
 子之说亦不能无未尽善处且朱子之释注诸书据
 文集所载则其前后不同亦多据语录所载则其不
 同处尤多若理出于至当归一则又安有不同者耶
 然则学者安得便以朱子之说而遂不敢有所异同
 耶蔡九峰书传序云生于数千载之下而欲讲明于
 数千载之上亦已难矣诚哉是言也然则其所以不
 能无彼此之说者理固宜然○今按此章本义与启
 蒙不同处凡数条大衍之数五十本义只取一说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7b 页 WYG0029-0333d.png
 启蒙则备三说而用四十有九本义只略说过而启
 蒙则以为虚一以象太极其馀四十有九者象两仪
 之未分然此犹有说也以为详见启蒙本义曰期周
 一岁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举成数
 而概言之耳而启蒙则曰当期之日每月三十日合
 十二月为三百六十日也盖以气言之则有三百六
 十五日以朔言之则有三百五十四日合气盈朔虚
 之中数而言故曰三百有六十也若此者果可以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8a 页 WYG0029-0334a.png
 同耶本义曰少阴退而未及乎虚少阳进而未及乎
 盈故以老阳老阴计乾坤六爻之策而启蒙则曰此
 独以老阴老阳之策为言者以易用九六而不用七
 八也若此者又果同耶又天下之能事毕矣一句本
 义无明解而启蒙则曰天下之事其吉凶悔吝皆不
 越乎此而见得天下之能事毕然此则下文显道神
 德行可与酬酢可与佑神之意似亦未为稳惬本义
 所以不明解者愚意只是以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8b 页 WYG0029-0334b.png
 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为天下之能事毕也语
 意独云易卦之变至此则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尚
 未知是否也○凡本义与启蒙不同处尝细玩之则
 启蒙不若本义之精当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
 道即理凡易词所发明者皆是也德行指事为之迹
 言如涉川攸往之类此以隐显相对说盖至微者理
 也而易有辞以显之犹所谓阐幽也至著者事也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9a 页
 易有数以神之犹所谓微显也○显道只据易辞言
 神德行只据易数言夫如是明有以酬酢乎人而决
 人之疑幽有以佑乎神而言神之所不能言者矣不
 必以显道为可与酬酢神德行为可与佑神酬酢佑
 神通承显道神德行言○道以理言不必拘是天道
 本义曰道因辞显则凡辞中所说皆道也若拘说天
 道则只有否泰剥复诸卦能显道而其馀皆不能显
 道矣大抵如乾道大通而至正初阳在下未可施用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59b 页
 之类此皆道之所在而有以阐之也○德行只据事
 为而言神是易中有理以神之非是说人之一行一
 止皆为非人所能为也盖元亨利贞勿用利见之类
 却是使人之作事合理处却因数衍出来此便是易
 有以神其德行也所谓行以数神者盖如此若说人
 之行止皆非人所能为了又安用易而易又安能佑
 神此决不通盖易以道义配祸福与后世谶纬术数
 之书不同者正在于此彼语录所谓须知得天理合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0a 页
 著如此者最有味也道因辞显以辞占言也行以数
 神以象变言也变则象之未形者象则变之已成者
 此主变而未及象也然义类大概如此分别○行以
 数神数是方变之象数也德行之所以得吉利而免
 凶害者皆自揲蓍之变来因卦之变而得所值之卦
 爻以知吾事之吉凶而趋避之数之所系重矣所谓
 惟几也故成天下之务○道因辞显行以数神辞则
 该占数则兼变象既如此认则不应以显道属酬酢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0b 页
 神德行属佑神矣盖辞变象占四者皆可以应人之
 求而助神之功○朱子曰此是说蓍卦之用○又曰
 道理因此显著德行是人事却由取决于蓍上句释
 显道下句释神行又曰既知吉凶便可以酬酢事变
 或曰是说显道可与酬酢○又曰神又岂能自说吉
 凶与人因有易后方著见便是易来扶助神也或曰
 是说神德行可与佑神○愚谓所谓知吉凶者不但
 是辞之所显也所谓取决于蓍者亦其吉凶也所谓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1a 页
 能说吉凶与人者即蓍也然则显道岂但可与酬酢
 哉亦能佑神矣○所说神又岂能自说吉凶与人因
 有易后方著见者固为主佑神然说吉凶明白者辞
 也有易云者蓍卦兼也且所谓吉凶与人独非所谓
 酬酢乎盖酬酢佑神只是说易之用明能应人事幽
 能助神功兼幽明而言耳非必分应上文也德行人
 事也道人事之理也故不必分酬酢与佑神○若依
 彼说亦无大害但究显道神德行统为一事下句亦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1b 页
 然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神字对人言明非人之所能为也盖天地大衍之数
 揲蓍求卦之法无一不出于理势之自然实宰物者
 之所安排也宰物者何心哉一气机之迭运一奇偶
 之积分若使之然而实非使之然者虽欲其不然而
 有不得不然者故曰神之所为也要之神亦无为也
 神本无心故自然惟自然故至妙○其知神之所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2a 页
 乎此神字即程子乾卦传所谓以妙用言谓之神者
 也其实即天之妙用张子所谓一神之神也一神而
 两化故成出许多数法来故彼此相当不合而合出
 于无心而成而实非有心者所能成也○道字轻带
 变化字说此神字与上文神德行及佑神之神不同
 神德行神字活与神明之神同佑神之神字死以造
 化之功言之与幽赞于神明之神同此所谓神之所
 为者言其变化之妙非人之所能为耳正前面本义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2b 页
 所谓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智力所能损益
 者也又曰是其变化往来进退离合之妙皆出于自
 然非人所能为也更以无思无为不疾而速不行而
 至两段来照看则神之义可得矣要之与佑神之神
 亦非有二也○此言天地大衍之数一句自天一地
 二起至大衍之数五十止也○揲蓍求卦之法一句
 则断自其用四十有九起至天下之能事毕矣止也
 或曰大衍之数宜该乾之策及二篇之策一条且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3a 页
 条有当期之日及当万物之数字曰不然也大衍字
 正说得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以
 后便是法也其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
 四十有四曰乾曰坤便无与于大衍字只是卦也卦
 则自分二揲四归奇之法所得者而积数之也曰二
 篇之策便亦自揲蓍所求而来也故末节亦曰变化
 之道即上文数法也亦分数与法不谓数内有法也
 ○朱子不是特故以大衍之数五十一句析出与天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3b 页
 一地二条为一段也盖因数字与法字相对故从其
 类而分之中庸首章句曰道之大原出于天而不可
 易其实体备于已而不可离(云云/)亦是此例
 
 
 
 
 易经蒙引卷十上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4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易经蒙引卷十下
             明 蔡清 撰
 系辞上传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云/)云以卜筮者尚其占
 或问尚辞与尚占如何分别曰人之发言处事处自
 有两样有止议论道理不及吉凶泛应事物不关利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4b 页
 害者则尚其辞以言而已矣亦有事关成败之两途
 而须用决择几涉善恶之两端而须为剖析者则当
 尚其占以断其疑矣如孔子之赞颜子曰不远复无
 祗悔者则尚辞之类也其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则
 有利害从之矣此则尚占之类也然尚辞尚占一举
 而兼尚者固多如上章所谓君子居其室出其言以
 下七爻则有辞兼有占矣故下文君子将有为也一
 条亦兼辞占尚辞与尚占有别后章云系辞焉所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5a 页
 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于此可见尚辞尚占之
 别矣○以动者尚其变是几处有善恶两端之分以
 制器者尚其象制器则动之有成者○譬如在官处
 事亦有常行事例不待思索裁度只管据见成之法
 而施者此是尚象以制器也亦有忽然一事来前是
 非利害两途未决须费商量裁度则当随机应变析
 理不眩期底于是不纳于非此是以动者尚其变也
 ○下文发言处事内便有决疑在发言与处事俱兼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5b 页
 得决疑意此卜筮不要实说是假借意义字样如上
 章之酬酢下节之参伍错综皆其例也又如君子经
 纶岂直指治丝之事哉乍说人多未信○大学顾諟
 天之明命章句曰顾谓常目在之也按明命是理无
 形者也岂可以常目在乎此借字法也故愚谓此之
 卜筮即是取占事之义下系传曰占事知来是说圣
 人据事而占之所谓无卜筮而知吉凶者亦非真以
 蓍龟占也○以卜筮者尚其占依上句以言以动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6a 页
 制器例则以卜筮只是以决疑之义亦不犯了尚占
 字盖言动制器卜筮当在尚辞尚占尚变尚象之外
 也故不必以问焉为即上文之卜筮如魏文侯卜相
 之类未必皆用龟卜也只是取决于李克耳此盖六
 书假借之义○魏文侯卜相之卜非以龟卜也只是
 取决之意比卦原筮之筮非以蓍筮也亦只是审决
 之意信乎以卜筮者尚其占之卜筮只是取决疑之
 意也又曰占事知来者亦只是据事而占之非以蓍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6b 页
 龟占也○以言者尚其辞谓取其辞以发言也以动
 者尚其变谓取其变以举动也以制器者尚其象谓
 取其象以制器也以卜筮者尚其占谓取其占以决
 所疑也决疑在占之外也若泥卜筮事则须卜筮后
 方得占如何乃取占以用之于卜筮乎明者可以了
 然○辞变象占俱在言动制器卜筮之前○四者皆
 变化之道神之所为也有变须有象有象须有辞有
 辞则占随之矣四者不容相无故曰皆变化之道变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7a 页
 如是则象如是象如是则辞占亦如是是变者又神
 之所都也而象辞占则神之所在也上章行以数神
 正于其变处神之也上文言动制器卜筮不必俱以
 筮易言下文问焉而以言及参伍以变虽皆主筮易
 言然孔子上文寔是兼该动居两端下文只就筮易
 上发明耳盖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亦可用易
 也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亦可用易也易之为书也
 不可远若专主于筮则其用狭矣况易之辞变象占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7b 页
 可以穷理尽性至命可以崇德广业岂必拘拘于筮
 也哉若以下两条为据只就筮易上说固无得而非
 议之者只是若欠了一边耳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一条/)
 或问有为有行如何分曰为者本身心所为也行者
 出乎身而加乎民者也所施行于外者也○行之于
 身是有为措之事业是有行○辞占所以为天下之
 至精者以其体该本无都是假象之辞也用应始有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8a 页
 则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矣此出易五赞首篇又
 曰稽寔待虚存体应用亦可见其精矣又曰洁净精
 微是之谓易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一条/)
 参伍以变四营而成变也谓分一挂二揲四归奇但
 一变成于归奇故今人多以归奇取变谓归奇上见
 有多寡之数于左右归奇上见其一先一后更相考
 覈以审其多寡之数也○多谓九与八寡谓五与四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8b 页
 其明筮赞有曰四五为少八九为多以审其多寡之
 实○今人俱以一变之得五为少得九为多再变三
 变之得四为少得八为多固亦可通然实非本义多
 寡二字正意盖若拘多寡二字实则下句所谓一左
 一右一低一昂俱要明白有个左右明白有个低昂
 矣而又安得如彼明白乎毋亦是止取其义意而已
 耶○变者数之未定数者变之已成方其数之谓之
 变及其变之已定或为七为九或为八为六则谓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9a 页
 数矣○错综其数即所变归奇之数也旧说交而互
 之谓有一变者又有再变者又有三变者各不相混
 是一左一右之意也○总而挈之旧说谓以第二变
 之馀积于初变者之上又以第三变之馀积于再变
 者之上是一低一昂之意也○按此说于两个一字
 似未亲切○错综其数与通其变似略相混大抵变
 者数之未成数者变之已成通其变虽曰三揲两手
 之策以成阴阳老少之画然终主于三次之方变者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69b 页
 言有揲在内也错综其数虽曰亦通两手三揲之数
 然终主于既变成七八九六之数言不兼揲言也况
 自初变至二变亦可谓之错综而不可谓之通其变
参伍之义
 朱子语类曰三五是相牵连之意如三要做五须用
 添二五要做六须用添一若要做三又须着减二○
 又问譬之三十钱以三数之为得几个三了又以五
 数之为得几个五两数相合方可看得个成数朱子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0a 页
 曰是如此○又问如赵广汉欲问马先问牛便只是
 以彼数来参此数否曰是○又曰若是他数犹可凑
 参与伍两数自是参错不齐所以举以为言如这三
 个将五来比又多两个这是五个将三来比又少二
 个○又曰譬犹几个物在这边逐三个数看是几个
 又逐五个数看是几个○又曰若三个两便多了一
 个(主于五而言/故曰多一个)三个三是九个又少了一个(主于十/而言两)
 (个五也故曰/又少一个)三个四又是十二个也未是(这少不成/二五为十)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0b 页
 (多不成三/五为十五)三个五方是十五个(谓凑成/五数也)○大全载朱
 子曰参以三数之也伍以五数之也如云什伍其民
 如云或相什百非直为三与五而已也愚谓此说甚
 通畅然则若谓什伍以变亦不害其为更相考覈之
 意矣但什伍与什百字面数目太多故止用参伍耳
 ○又曰盖数纪之法以三数之则遇五而齐以五数
 之则遇三而会愚谓此所谓齐亦会之义也假如有
 四十文钱在此以五数之得八个五为四十也又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1a 页
 三数之则十三个三又馀其一亦为四十文也又如
 有四十二文钱在此以三数之得十四个三为四十
 二文也又以五伍之则八个五又馀其二亦为四十
 二文也然此特取其参伍之浅浅者以示彷佛耳要
 之三五正义则不止是如本义所引荀子韩非汉书
 之言则三五之法常嘿行于事为胶臈之中非智者
 亦未易臻其妙也○清又闻兵阵之法接战之馀数
 十万之师顷刻之际不知所损及见在有几或随欲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1b 页
 用多少于东路用多少于西路再用多少为正兵用
 多少为奇兵此须得知吾兵之数乃可裒益取用于
 是主将发令即于所顿地或十个为一朋又或令一
 百个做一朋又或令数百数千做一朋然后驰马一
 数或令队长凑报俄顷之间便知元数所损多少即
 惟主将随宜拨用也此虽非本义所引诸说之正义
 然亦一参伍之法可以开初学之蒙也○又老吏断
 狱往往有用参伍之法者如程明道先生初为京兆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2a 页
 鄠县簿民有借兄之宅居者发地藏钱兄之子诉曰
 父所藏也令言无证佐何以决之先生曰此易辨耳
 问兄之子曰尔父藏钱几年矣曰四十年彼借宅居
 几何年曰二十年矣即遣吏取钱十千示之谓借宅
 者曰今官府铸钱不过五六年即遍天下此见二十
 年所藏决不止于四十年前之钱也此钱皆汝未借
 居前所铸何也其人遂服是得三五之法矣又唐张
 鸾为河阳尉有吕元伪作仓督冯忱书盗粜仓粟忱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2b 页
 不认而元执之坚张乃取元告状用纸贴两头惟留
 二字问是汝书曰非乃去贴即是元状先决五十又
 贴诈为冯忱书留二字问之乃曰是及去贴即诈书
 也元于是伏罪亦得参伍之法矣○又曰所谓参伍
 以变者盖言或以三数而变之或以五数而变之前
 后多寡更相反覆以不齐而要其齐愚谓以不齐而
 要其齐此正三五之正义要指也○又曰如河图洛
 书大衍之数伏羲文王之卦历象之日月五星章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3a 页
 纪元是皆各为一法不相依附而不害其相通也愚
 谓此亦如所谓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
 表里之意亦参伍法也○又曰此如三三为九五六
 三十之类虽不用揲蓍而推算变通未尝不用○又
 曰参伍不独是以数算大概是参合的意思○又曰
 兵家谓窥敌制变欲伍以参今欲觇敌人之事教一
 人探来恁的说又差一人去探来若说不同便将这
 两说相参看如何以求其寔所以谓之欲伍以参此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3b 页
 说最为明白而至到当记晓○一说参伍以变前一
 变未见参伍必以第一第二变与第三变相对方为
 参伍此即是通其变也故本义曰盖通三揲两手之
 策以成阴阳老少之画以盖字贯下即连上句在中
 不得界断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两句也朱子又曰参
 伍所以通之其治之也简而疏○一说错综其数谓
 合十八变之数以观则七八九六之毕陈但见其数
 有七焉九焉有八焉六焉六则与九对八则与七对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4a 页
 而有左右交互之义或阳上而阴下如注所谓阳上
 去做阴阴下来做阳亦得所谓六上生七为阳九下
 生八为阴亦得此谓错综其数只是究七八九六之
 数以定卦爻动静之象也亦皆冠于盖字之下不复
 以别于错综其数之句也是即朱子注中所谓错综
 所以极之其治之也繁而密者也○按此后说似合
 本义又有小注一证似为稳于前说当记取前说则
 与平庵项氏之注亦略有合○如后说于本义为符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4b 页
 合似无可疑者矣但孔子此节何缘都无一字言一
 变而直言通三变者都无一句言一爻之数而直言
 极六爻之数者似尚可疑耳然未易轻议姑置之
错综之义
 按朱子语类曰错者有迭相为用之意综有总而挈
 之之意如织者之综丝也○又曰综如织的综一个
 上去一个下来阳上去做阴阴下来做阳如综相似
 愚谓此二句不可晓似当作阴上去做阳阳下来做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5a 页
 阴乃通今云然者盖谓阳上去为九则变阴矣阴下
 来为六则变阳矣然此二说皆是有九六而无七八
 似未为的论○又问本义云错者交而互之一左一
 右之谓也莫是揲蓍以左揲右以右揲左否曰不特
 如此乾对坤坎对离自是交错清谓既云不特如此
 所谓左揲右右揲左者亦其一义矣但曰乾对坤坎
 对离则所未晓盖错综其数似犹是只以三变成爻
 者言安得便有三画之乾坤坎离等卦及至于究七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5b 页
 八九六之数以定卦爻动静之象亦只是以所占得
 之卦六爻言或兼以所定卦言或一爻变或二爻三
 爻变或四五爻变初无乾对坤坎对离之象也此盖
 朱子后来纵说直说不胶于本义处又或记者之欠
 始末也○又问综者总而挈之莫是合挂扐之数否
 曰且以七八九六明之六七八九便是次序然而七
 是阳六压他不得便当挨上七生八八生九九又是
 须挨上便是一低一昂清谓此只是按定六七八九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6a 页
 字面上论见其有上下低昂之势也其指掌画图具
 于右见语类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7a 页
 又曰错综之数便只是七八九六六对九七对八便
 是东西相错愚谓据其所得之卦爻未必皆七与八
 对九与六对盖但得九便是六之对得六便是九之
 对七八亦然一则老阴老阳为对也一则少阴少阳
 为对也又曰六上生七为阳九下生八为阴盖老阳
 变少阴也其寔所得之卦爻未必皆老阴老阳也其
 说未果定论否但据七八九六则七与八对六与九
 对处便见一左一右之义凡为九则七之进而为九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7b 页
 也凡为六则八之退而为六也进者上而退者下便
 是一低一昂之意○朱子又谓综如织的综一个上
 去一个下来阳上去做阴阴下来做阳又曰六上生
 七为阳九下生八为阴便上下为综愚谓此盖以六
 七八九序而言则九在八之上八在七之上七在六
 之上故曰六上生七九下生八也论数之序则如此
 其寔揲蓍所得者八不必皆自九而下七不必皆自
 六而上亦取其意义耳意思亦如上所论错综之例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8a 页
 ○清谓通其变三变皆参伍者也极其数六爻之数
 皆错综者也○按前说于参伍之义固可通惟错综
 之义于朱子小注之说似尚可疑今细论之朱子谓
 错是往来的又曰是往来交错之义又曰六对九七
 对八便是东西相对错愚谓当揲扐之际但得奇则
 为阳来阳来则阴往就为右边有一阴为对矣但得
 偶则为阴来阴来则阳往就如左边有一阳为之对
 矣况所揲扐者不但有奇又间有偶不但有偶又间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8b 页
 有奇纵使诸变纯是奇亦自各有偶之对纯是偶亦
 自各有奇之对也此谓奇偶犹仍旧说以数之九八
 为偶五四为奇也○盖朱子所谓七八九六则错与
 综同时又总是一义也盖同是一七八九六也以为
 左右之交互亦得以为上下之低昂亦得更详之○
 变则象之未定者器则动之已成者故须知制器与
 动不同也○参伍以变与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是
 变也错综其数与极其数遂成天下之象是象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9a 页
 或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似已成象矣曰未也虽
 成阴阳老少之画然安知老者为动乎少者为动乎
 皆未定也○通其变谓变到完处而天地之文已成
 极其数到完处而天下之象已定○极七八九六之
 数以定卦爻动静之象动与变却不同要辨得明如
 九六变也七八不变也至于动则或九六为动又或
 五爻为九六则一爻得七八为动者矣动则不分九
 六与七八○天下之至变正谓蓍之德圆而神也故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79b 页
 能为多为少为奇为偶为老为少为动为静莫知其
 方惟变所适耳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一字谓之易二字谓之蓍卦四字谓之辞变象占一
 也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此句单解与寂然不动不
 相混合寂自与感为对○此四者之体所以立而用所
 以行也所以字不指无思无为乃指神字盖非天
 地之至神孰能与此即是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0a 页
 行而至便是四者之体所以立而用所以行在于神
 矣盖寂然只是体之立感通只是用之行不见是所
 以处其所以如此者神也○或以无思无为亦为体
 之立非也盖无思无为只是无心此句在寂感二句
 之上若以对感通说则以无心为体而感通为用将
 以感通为有心矣易之感通果有心乎易只是蓍卦
 何心哉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0b 页
 张子曰一故神譬之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之而无
 不觉此所谓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朱
 子曰易无思也无为也易是个无情的物愚谓只是
 指四十九之蓍策与六十四之卦画而以蓍之在椟
 卦之在册如鸿濛之未判如朕兆之未形此其寂然
 不动者也蓍之动于分挂揲扐之时卦之成于十有
 八变之后远近各探其幽吉凶各异其指此其感而
 遂通天下之故者也○朱子曰其寂然者无时而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1a 页
 感其感通者无时而不寂也是乃天命之全体人心
 之至正所谓体用之一源流行而不息者疑若不可
 以时处分矣然其未发也见其感通之体于其已发
 也见其寂然之用亦各有当而实未尝分焉愚谓朱
 子此言不是正解此章之义皆以人心之寂感言也
 故曰是乃天命之全体人心之至正即是大学或问
 所谓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
 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而喜怒哀惧随感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1b 页
 应妍媸俯仰因物赋形者亦其用之所不能无者也
 又曰其未感之时至虚至静所谓鉴空衡平之体虽
 鬼神亦不得窥其际者固无得失之可议及其感物
 之际而所应者又皆中节则其鉴空衡平之用流行
 不滞正大光明是所以为天下之达道亦何不得其
 正之有哉此则人心寂感之正也故曰所谓体用之
 一源流行不息者流行即是其寂者无时不感其感
 者无时不寂正中庸所引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之意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2a 页
 相类彻首彻尾者也○又语录载云胡氏说此多指
 心为已发便错了纵已发感之本固在所谓动中未
 尝不静如此则流行发见而常卓然不可移今指作
 已发一齐无本了终日只得奔波急迫大错了○遂
 通天下之故遂知来物遂字亦见得神字意神固速
 也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朱子曰非是别有至神
 在蓍卦之外也○下文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亦是假
 借形容字故以行至为言凡有所至必自乎行以此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2b 页
 推之疾谓之促也促则可速二句皆言易之通志成
 务随感随应即是遂字意程子曰神无速亦无至须
 如此言者不如是不足以形容故也
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极深而研几谓是理之深者圣人则极之于辞占之
 中矣是理之几者圣人则研之于象变之际矣然则
 辞占之所在即深之所在也变象之所在即几之所
 在也○朱子曰易便有那深有那几圣人用这个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3a 页
 极出那深研出那几○又曰研是研摩到底之意诗
 书礼乐皆是那已有的事惟易是说那未有的事研
 几是不待他显著只在那茫昧时都处置了○又曰
 他恁黑窣窣之深疑若不可测然其中却事事有以
 上说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又曰事事却有个端
 绪可寻又曰各有个脉络线索在里面所以曰惟几
 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或问几朱子曰便是周子所
 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也又曰研几是研出几微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3b 页
 处且如一个卦在这里便有吉有凶有悔有吝几微
 毫釐处都摩研出来又问如何是极深曰要人都晓
 得至深难见的道理都就易中见得○如今何处寻
 个深止是辞占所极出者便即是深矣盖吉凶悔吝
 各有所当而朕兆未形所谓体该本无者也今则皆
 极出在里许矣○如今何处寻个几亦只是变象所
 推者便是几矣盖内则阴阳老少动静之所以分外
 则吉凶悔吝利害之所以判最是难分晓者今则皆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4a 页
 研审出来在那上矣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盖吉凶悔吝各有所当而外则朕兆未形外虽朕兆
 未形而内则各有所当此乃所谓深也深即天下之
 至精者此其所以应问如响遂知来物也是所谓通
 天下之志也
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内则阴阳老少动静之有所分外则吉凶悔吝利害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4b 页
 之有所判是即所谓几也几即天下之至变者此其
 所以能成文而定象所以可以动而制器也是所谓
 成天下之务也
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神不在深与几之外合蓍与卦而为易合深与几而
 为神故尚辞尚占之条曰遂知来物尚变尚象之条
 曰遂成天地之文遂定天地之象三个遂字亦自有
 神理矣故本义曰所以通志而成务者神之所为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5a 页
 非前两条止是至精至变之事后一条乃是至神之
 事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只是说那通志成务处都
 不用人力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谓其一出于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易有圣人
 之道四焉四谓辞变象占也非谓以言以动以制器
 卜筮亦为圣人之道也辞变象占出于圣人以言以
 动以制器卜筮者是其用于众人也圣人之道在易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5b 页
 内言动制器卜筮则在易字之外乃人之用夫易者
 也此本不用分析但近时人之说明谓不可如此分
 析只说尚辞以言尚变以动者即是圣人之道也又
 说要归重于神言四者皆神之所为乃所以为圣人
 之道也据后说于论理似亦可但必欲牵率圣言以
 就其说则或未合于本义也○此章承上章之意言
 易之用有此四者要之上章所谓四营而成易至显
 道神德行(云云/)则辞变象占四者俱是有了但未及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6a 页
 启举而明言之耳故此章详之或者以为上章只言
 易未及其用也仔细体认显道即辞占也神德行则
 变象也酬酢佑神则言动制器决疑俱在其中矣况
 本文又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而下章
 首条本义则云四者皆变化之道神之所为也则其
 与上章一意无大彼此亦可见盖所以尽上章未尽
 之意也○参伍以变条本义曰此亦皆为揲蓍求卦
 之事亦字实承上章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6b 页
  第十一章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
 卦之德方以智言于蓍之德圆而神之下便是因蓍
 而得者六爻亦然故朱子小注曰蓍是未成卦时所
 用未有定体故其德圆而神卦是因蓍之变而成已
 有定体故其德方以智○朱子曰退藏于密密是主
 静处万化出焉者又曰神知来智藏往一卦之中凡
 卦爻所载圣人所已言者皆具已见的道理便是藏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7a 页
 往占得此卦或因道理以推未来之事便是知来今
 人多用此说以断此二句不知此说与本义不合朱
 子后来已自不用了盖此说以卦爻言不以圣人之
 神智言本义无卜筮而知吉凶一句已分明岂得以
 此为朱子之言而固欲迁就以从之耶○又有以知
 来藏往为凡未来之吉凶皆有已往之成迹故因往
 可以推来愚谓此正是影上面朱子之言而迁就之
 者按此之神以知来即后章之占事知来此之智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7b 页
 藏往即后章之象事知器同是一个圣人同是一个
 知往知来岂有此独是因往推来道理或曰藏字不
 好说作知字意曰非也以其既往故谓之藏不待推
 者也委的无待于推而自有素蓄的道理在如智伯
 与韩魏共攻赵絺疵谓智伯曰魏韩必反矣夫赵亡
 必及韩魏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城城降有日而二子
 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其言告二
 子二子曰此谗臣欲与赵氏游说耳(云云/)二子出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8a 页
 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
 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故
 絺疵所料皆已往之事非未来之兆也非藏往而何
 虽非圣人然而孙膑料庞涓死于树下子贡料鲁邾
 之二君有死亡往往奇中岂必皆圣人而后能知来
 藏往哉但各得其一二而不能如圣人之全且至耳
 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非谓他人皆不得与于人伦
 之事也○又如汉昭烈闻张飞营都督有表曰噫飞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8b 页
 死矣盖飞若在不应都督上表也又楚人伐郑郑人
 将奔谍告曰楚人遁矣幕上有乌乃止盖楚人宵遁
 幕中无人故乌敢栖其上此亦已然之事皆藏往之
 类也○又按孙子行军篇所载藏往之类颇多今录
 于左可见从来有象事知器之一端也如云适近而
 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欧人之进也其所居易
 者利也(利诱/我也)众树动者来也(除道/而来)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起者伏也兽骇者发也(潜兵/而袭)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9a 页
 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
 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
 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
 陈兵车者期也(奔走谓急趋/其战有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
 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乌
 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
 乱也吏怒者倦也大将劳之杀马食者军无粮也悬
 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必欲决战谆谆翕翕徐与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89b 页
 言者失众也赏善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
 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凡此之类
 皆明明白白有已然之理谓之藏往谓之知器不亦
 近似乎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此明字与察字皆以自然者言如舜明于庶物察于
 人伦也一气之运消息不齐者天之道也天下之纷
 纭不一者民之故也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兴者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0a 页
 神物具有阴阳消息之理也故曰天生神物圣人则
 之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开其先者以天
 下之动贞夫一据一理之所在而随其顺逆以为吉
 凶也故曰以明得失之报也○朱子曰若只理会得
 民之故却理会不得天之道便即民之故亦未是在
 到得极时固只是一理愚谓此所谓时有消息之不
 同事有当否之或异时者天道事者民故也如否之
 大往小来天道也则不利君子贞民故也岂不是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0b 页
 理临之刚浸而长天道也则大亨以正民故也又岂
 不是一理盖人事与时偕行但不宜与时偕极偕行
 者圣人固有以开其先偕极者圣人亦有以通其变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按本义云作为卜筮以教人而于此焉斋戒以考其
 占按不曰考其辞而曰考其占则是主圣人卜筮言
 矣○语录曰斋戒敬也圣人无一时一事不敬此特
 因卜筮而言尤见其精诚之至又曰民用之则神明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1a 页
 民德圣人用之则自神明其德按此二说又见其主
 圣人卜筮矣○又曰洗心圣人观象玩辞理与心会
 也斋戒圣人观变玩占临此事而敬也按以洗心为
 观象玩辞其说与本义不合盖朱子未定之见也然
 以斋戒为动而观变玩占时事似为有㨿且与本义
 合盖居而玩者谓之辞动而玩者主于占辞与占固
 有别也○又曰德即圣人之德又即卜筮以神明之
 圣人自有此理亦用蓍龟之理以神明之又语类载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1b 页
 云神明其德言卜筮则益以明矣此因朋友间有不
 屑主圣人卜筮言者故列朱子数说与本义合者证
 之庶为归一之论况不主卜筮时而主泛言圣人之
 心易则上文既已言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矣何
 至一意重出耶又况曰吉凶与民同患既同患吉凶
 则亦容有卜筮时矣其曰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而不
 用卜筮者圣人固自不用卜筮以知吉凶然此言于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之下若说自不用卜筮则将卜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2a 页
 筮全说低了故舜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
 龟筮恊从是圣人固自能知来而亦用卜筮以神明
 其德矣朱子曰明道爱举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
 德夫一句虽不是本文意思自好因再举之干问此
 恐是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之意曰否只是上蔡所谓
 敬是常惺惺法又问此恐非是圣人分上事曰便是
 说道不是本文意思要之自好言毕再三诵之○斋
 戒固有时圣人亦不能日日斋戒也故曰斋戒以考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2b 页
 其占若居则观象玩辞则不必一一斋戒矣但此斋
 戒与祭祀斋戒不同故曰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儆惕
 之谓戒
是故阖户谓之坤(一条/)
 阖户谓之坤统言之则为阴之静也分阴阳而言之
 则为乾之静专坤之静翕也辟户谓之乾统言之则
 为阳之动也分阴阳而言之则为乾之动直坤之动
 辟也盖天地一气也一阖一辟谓之变动静相生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3a 页
 往来不穷谓之通阖辟不已也见乃谓之象乾知大
 始也形乃谓之器坤作成物也制而用之谓之法圣
 人成能也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百姓与能也
 ○见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所生之物不止蓍龟但
 意之所主在蓍龟也犹天命之谓性三句及诚者自
 成也词皆兼人物而意之所主则皆在人也故章句
 末云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又曰诚以心言
 本者也若兼物则不专言人与心矣○阖户谓之坤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3b 页
 至民咸用之谓之神只是一个物事虽有许多名目
 寔所谓同条而共贯者也盖乾坤变通者化育之功
 也见象形器者出于化育之功者也制而用之者圣
 人之赞化育也民咸用之者囿于道化之中而莫知
 其所以然者也○详此一条见得有上文所谓天之
 道者焉有所谓民之故者焉又有所谓是兴神物以
 全民用者焉盖即神物而原始要终言之也此章专
 言卜筮故重神物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4a 页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有太极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阴阳之所以变者
 也阴阳之所以变者太极有动有静也太极有动有
 静即是一每生二也一每生二即是太极之理也自
 两仪以上以至于六十四卦皆是此理即一神两化
 也此处主易而言盖易是影此理者也故此太极字
 亦是易中之太极与周子太极图者不同且两仪四
 象八卦等字皆是影此理之名目故两仪者两即是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4b 页
 那天地间阴阳仪则谓此奇偶二画即是那阴阳之
 仪形也四象者四即是天地间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象则谓此第二画之分太少者即是那四者之象貌
 也象与仪一类八卦之卦字亦然故谓卦为挂以示
 也后来俱以两仪四象当寔字说如谓阴阳为两仪
 或谓天地为两仪盖不知此字之立本主于易而后
 或借用之相承之久遂作实字用也○又曰易卦之
 阴阳生生子在母腹之外象画所变也造化之阴阳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5a 页
 生生子在母腹之内实体本然也实体之本然即一
 分为二之理也且以一岁言之一岁本一气耳分之
 而为寒暑则二气矣又分之而为春夏秋冬则四气
 矣四气分为十二月则每三月之中从二至二分处
 析之则四而八矣皆一分为二也又如十二月再分
 之为二十四气则每月有二气如正月立春雨水二
 月惊蛰春分之类是也二十四气每气有三候初中
 终之序也亦自其中而中分之为二也合之则为七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5b 页
 十二候矣以至候又分日日又分时时又分刻刻又
 分息自息而刻自刻而时自时而日自日而月以至
 于一岁其实只是一气之运而有动静耳虽积至于
 一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亦止一气之运故曰须知
 一本能双干始信千儿与万孙微哉而亦显哉○又
 曰画卦揲蓍其序皆然画卦之序即上文所谓两仪
 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太少
 八卦者次为三画而三才之象始备者也此条所主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6a 页
 在画卦也揲蓍之序据下条八卦定吉凶云峰注谓
 一揲而有两仪之象二揲而有四象之象三揲而有
 八卦之象尚欠明白愚谓揲蓍之序其初揲三变非
 奇则偶分明是一揲而得两仪也其再揲三变奇上
 再得奇则为太阳象偶上再得偶则为太阴象分明
 是再揲而得两仪也至第三揲之三变则又非奇则
 偶随其所凑皆成三画之卦八卦随其所值又分明
 是三揲而得八卦之象矣每揲皆有阴阳太少此则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6b 页
 不论只论阴阳矣太阳少阳俱只做阳看太阴少阴
 俱只做阴看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四象生八象此八卦该六十四卦者也故继之曰八
 卦定吉凶○朱子小注曰卦画既立便有吉凶在里
 盖是阴阳往来交错于其间时则有消长之不同长
 者便为主消者便为客事则有当否之或异当者便
 为善否者便为恶即其主客善恶之辨而吉凶见矣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7a 页
 故曰八卦定吉凶此乃朱子易学之纲要也至矣哉
 ○愚谓朱子此说既极切当而明白矣今学者更当
 为各卦各爻中求其所讨时有消息之不同者如何
 事有当否之或异者又何如盖时以系于天者而言
 如乾卦纯阳至健其道大通而至正此其时之长也
 而至正二字又含有事之当焉则其占为元亨而利
 贞矣如屯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险陷此其时
 之消也动乎险中能动虽可以亨而在险则宜守正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7b 页
 而未可遽进不遽进则无害若遽进则事不当而有
 害矣此便是八卦定吉凶处又以爻言之如乾初九
 则在下未可施用此其时之未长也若顺之而勿用
 则事当其时而无悔矣若违时而有所用则事不当
 而悔必矣又如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亦时之既
 长也而其刚健中正又见其事之当矣故利见大人
 德施普也以此类推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
 然○所谓长者为主消者为客而吉凶以分者如泰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8a 页
 君子道长阳为主也则曰小往大来吉亨本义曰占
 者有刚阳之德则吉而亨矣如否小人道长阴为主
 而阳为客也则曰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此其最明
 白者也其馀凡卦有小大则辞有险易无卦不可以
 此例推也自爻言之如乾之上九道之穷也是阳之
 向消者也则曰亢龙有悔如坤之初阴其势必盛分
 明是阴长为主矣故为君子谋曰履霜坚冰至若泰
 初九三阳在下相连而进则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8b 页
 也否之九四否过中矣将济之时则曰有命无咎畴
 离祉是阳之为主者也如乾之初二三四五诸爻皆
 阳德之盛者也故有吉利不然亦无凶咎如坤之自
 二而至五亦皆有阴德之懿者也故亦有吉利不然
 者亦无凶咎推此类求鲜有不合者○所谓事有当
 否之异当者便为善否者便为恶此事字乃就卦爻
 上所具人事得失之象而言也非占者之事也如蒙
 之以亨行时中则曰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9a 页
 (云云/)矣需之位乎天位以正中则曰有孚光亨贞吉
 利涉大川矣如蒙之九二主卦于内刚而不过而能
 任上事则曰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矣如需之九五
 阳刚中正需于尊位则曰需于酒食贞吉矣此皆事
 之当而善者也又如屯之六三阴柔居下不中不正
 上无正应妄行取困则为即鹿无虞陷入于林中矣
 需之九三去险愈近而过刚不中则需于泥致寇至
 矣其在卦也如大过在我过盛而在彼不能胜则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99b 页
 栋挠矣如姤之一阴遇五阳为女德之不贞则曰女
 壮勿用取女矣凡此皆以事之善恶而分吉凶者也
 诸卦虽善者多而恶者少然天地间物无有不对如
 云原筮元永贞无咎则知无元永贞之德者不免于
 咎矣如云占者有阳刚之德则吉而亨则知无阳刚
 之德者当不得吉亨矣又如云忠信之事则可不然
 必败又如云占者能求刚明之德而亲近之则可免
 矣如此则凡言善者亦含有不善者之不然意言恶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0a 页
 者亦含有善者之不然意此尤见易之以道义配祸
 福而圣人之经与术数家之技不同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崇高莫大乎富贵诚斋谓指富有天下贵为天子者
 言最是盖上言天地四时日月下言圣人皆是举其
 极者言之故知此为指富有四海贵为天子者也诚
 斋读书亦可谓以意逆志者本义故曰富贵谓有天
 下履帝位矣○备物致用与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亦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0b 页
 须有别盖当初圣人教人以五谷为粒食以兽禽为
 鲜食以薪供火以水供汤之类是备物致用若夫网
 罟以佃以渔舟车以济川途弧矢以威天下重门击
 柝以待暴客之类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也物者天地
 间见成之物器者圣人所制也若单说备物制用似
 能该得制器今既继以立成器则五谷六畜之类不
 可以成器言故须有辨
探赜索隐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1a 页
 赜者天下之赜悉具于卦爻之中也隐者占之所值
 者其理隐而未见也惟蓍龟则能探于赜中而索出
 其隐者以示人也下文以定天下之吉凶盖出于此
 即所谓显道与极深之意也如今日祷灵签相似如
 签筒中或百馀或数十即探而出一枝以断事
钩深致远
 深谓阴阳老少之未分吉凶悔吝之未形也蓍龟之
 变则能钩取之使人因所值而循其占以为趋避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1b 页
 成事功是能钩其深以致其远也下文成天下之亹
 亹盖出于此亦即神德与研几之意或谓如此则钩
 深致远独取变象何也曰功业见乎变惟几也故能
 成天下之务致远之主于变象固有以也○先儒谓
 赜隐以物象言深远以事理言不知易之物象即事
 理之象也此论似赘只要合下句意方是○探赜乃
 可以索隐朱子小注最详明钩深致远愚谓惟深故
 能致远故源深者其流长畜未极则施未行一理也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2a 页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只做两事不依小注作四事看
 当如上文备物致用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旧说圣人效之以为蓍策之变化看来兼卦爻之变
 化意更为周尽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本义曰此言易
 卦之变化也又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或曰观效
 字之义只是就蓍策说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尚皆说得取则于河图洛书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2b 页
 岂有易卦之变化说不得效于天地之变化况则与
 效亦一类故曰是则是效一说首章在天成象在地
 成形变化见矣本义何以不兼卦而只曰谓蓍策卦
 爻阴变为阳阳化为阴者也然则变化二字元有所
 主哉其曰此易卦之变化也却是从那变化字而生
 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之类悉主蓍策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此圣人兼伏羲与大禹于易言禹叙畴者带说也以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3a 页
 其理之一也如孟子云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
 入稷亦带禹言也又圣人立象以尽意(云云/)以尽其
 言此圣人亦兼伏羲文王周公而言也○依事例启
 蒙(云云/)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洛书而虚其中
 五则亦太极也非以洛书之中五河图之中五与十
 为太极也是去其五与十者不用而使中空以为太
 极也盖太极无象故虚之○河图洛书之奇偶各居
 二十者盖河图既虚其中五与十洛书亦虚其中五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3b 页
 则阳数只有一三七九合之为二十阴数只有二四
 六八合之亦二十两仪之象也○河图以一二三四
 为六七八九者盖六七八九实因中宫之五而得故
 一者六之所因二者七之所因三者八之所因四者
 九之所因一二三四即在内之六七八九也故可以
 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初间看似涉于牵强细求其
 故乃知一出于自然之理也○洛书以一二三四而
 含九八七六纵横十五而互为七八九六则亦四象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4a 页
 也盖数始于一而终于十本是一个浑沦之物也故
 一必含九二必含八三必含七四必含六今洛书亦
 一与九对二与八对三与七对四与六对是其理也
 ○其纵横十五而互为七八九六者一与九为纵九
 为老阳之数一连中五为六则为老阴之数矣二与
 八为横八固少阴之数二连中五为七则为少阳之
 数矣三之于七亦横也七固少阳之数三连中五为
 八则为少阴之数矣四之与六亦横也六固老阴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4b 页
 数四连中五为九则为老阳之数矣谓之互者六与
 九交互七与八交互也其七八九六各重见也○河
 图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坎离补四隅之空以为震
 兑巽艮者八卦也谓析二七之合则七仍居南为乾
 而移二补东南隅之空以为兑析三八之合则八仍
 居东为离而移三补东北隅之空以为震析四九之
 合则九仍居西为坎而移四补西南隅之空以为巽
 析一六之合则六仍居北为坤而移一补西北隅之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5a 页
 空以为艮也○析四方之合补四隅之空语脉气势
 相连盖析四方之合就以补四隅之空也盖一与六
 合二与七合三与八合四与九合合析去其所合者
 而使六七八九不动以为乾坤坎离却以所合者补
 四隅处以为兑震巽艮则离与震仍居少阴之三八
 坤与艮仍居太阴之一六其乾兑巽坎之阳卦亦各
 当二七四九之阳数但老少易位则以阳主动故耳
 ○以卦配数离震坤艮同而乾兑巽坎异○以横图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5b 页
 观之乾兑二卦太阳宫所生也而注曰四九者九正
 为太阳之数四则九之所因所谓六七八九十皆因
 五而后得者也故四并九俱为太阳数不以五论也
 离震二卦少阴宫所生也而注曰三八者八正为少
 阴之数三则八之所因也故俱为少阴数巽坎二卦
 少阳宫所生也而注曰二七者七正为少阳之数二
 则七之所因也故俱为少阳数艮坤二卦太阴宫所
 生也而注曰一六者六正为太阴之数一则六之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6a 页
 因也故俱为太阴数○以二图之数各配其卦则横
 图圆图于太阴一象各以艮坤二卦处一六盖一六
 者太阴之数也艮坤者太阴宫之卦也数与卦皆合
 也横图圆图于少阴一象各以离震二卦处三八
 盖三八者少阴之数也离震者少阴宫之卦也数与
 卦亦皆合也老阴少阴之卦与数所以相同而无移
 易者以阴之老少主静而少其常常则不变也○横
 图于太阳之象以乾兑二卦处四九盖乾兑者太阳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6b 页
 之卦四九则太阳之数也横图于少阳一象以巽坎
 二卦处二七盖巽坎者少阳之卦二七则少阳之数
 也此盖其正也圆图则于太阳一象以乾兑二卦处
 二七而不处四九是以太阳之卦而当少阳之数矣
 于少阳一象以巽坎二卦处四九而不处二七是以
 少阳之卦而当太阳之数矣此盖其变也太阳少阳
 之卦与数所以不同者盖阳之老少主动而通其变
 则有不守其常者也○洛书四方之正以为乾坤坎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7a 页
 离四方之偏以为兑震巽艮分明乾兑生于老阳之
 四九今则乾居九兑居四也离震生于少阴之三八
 今则离居三震居八也巽坎生于少阳之二七今则
 巽居二坎居七也艮坤生于老阴之一六今则艮居
 六而坤居一也所谓其卦未尝不与洛书之位数合
 也○易有四象变象也系辞焉定之以吉凶辞占也
 易则是变象辞占四者而已故愚以为显道神德行
 亦是辞占与变象也显道者在辞占神德行者在变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7b 页
 象下篇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亦即此理也
  第十二章
乾坤其易之缊耶
 缊所包蓄者犹衣之著也语录云缊绵絮胎也○易
 之所有阴阳而已凡阳皆乾凡阴皆坤可见此乾坤
 通指百九十二阳爻百九十二阴爻之定位而言也
 本义四句通贴乾坤其易之缊耶而下文之意已悉
 该于此矣易之所有阴阳而已看而已字可见其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8a 页
 易之缊而发也○乾坤其易之缊此乾坤兼六十四
 卦之阴阳言乾坤其易之门此乾坤专指始初阴阳
 二画而言谓之缊者易中之所包蓄也故曰易之所
 有阴阳而已谓之门者易诸卦之从出也故曰诸卦
 刚柔之体皆以乾坤合德而成也○乾坤其易之缊
 一条四个易字皆同主变化言也把易对乾坤则乾
 坤是定体者而易字指变化无疑矣本义易之所有
 阴阳而已或谓专指易图言不必拘于本文易字同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8b 页
 此说似有理盖带下句凡阴皆坤凡阳皆乾而言也
 如孟子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下句又云今时则易然
 也二字固不同虽然味本义易之所有阴阳而已句
 终是未安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画卦定位则二者成列而易之体立矣此谓画成横
 图时节节是阴阳相对便见是乾坤成列斯时也虽
 未论到蓍策卦爻之阴变为阳阳化为阴处然其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9a 页
 以阴变阳阳化阴之体已立于此而莫之能外矣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谓变化者阴阳之变化也设若无此阴阳之画则所
 谓变化者谁为之乎故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言若无个蓍策卦爻之变化则彼图中之阴阳卦画
 亦徒设而已何所用之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
 乎息矣易既不可见乾坤决然是息矣而乃曰或几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09b 页
 乎息者亦从容不急遽之辞故本义直曰乾坤息谓
 变化不行○自乾坤成列以下皆以明乾坤所以为
 易之缊也○乾坤其易之缊一条承上文言固只是
 设卦立象之事然系辞以尽其言者即言乎此也通变
 以尽利者即此之利也鼓舞以尽神者亦即此之神也
形而上者谓之道
 此亦承上文而言盖卦爻阴阳之设正以为寓理之
 具理无形者也卦爻有形者也始初圣人因见天地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0a 页
 间有许多道理故设为此卦爻变化以该载之即所
 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者也是先有是理而
 后有是气也即今只把逐卦逐爻来看个上面都有
 一层道理在而卦爻不过其象貌耳如乾道大通而
 至正形而上者也而六画皆奇之卦则形而下者矣
 如坤道之顺而健形而上者也而六画皆偶之卦则
 形而下者矣如初阳在下之理形而上者也以初九
 一画象之形而下者也刚健中正出潜离隐之理形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0b 页
 而上者也以九二一画象之形而下者也诸卦爻皆
 然此乃本义之正意其后先儒引用或至以太极为
 形而上者阴阳为形而下者则皆是借用之犹寂然
 不动感而遂通本指蓍卦先儒尽借以论人心亦无
 不可语类问形而上下何以形言朱子曰此言最的
 当设若以有形无形言之便是物与理相间断了愚
 谓此大学所以不言穷理而言格物也便见吾儒之
 言道与佛老不同朱子曰指器为道固不得离器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1a 页
 道亦不得指此一节用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句冠在
 上面极不苟盖先有此道理而后有此卦爻变化之
 器以象之既有此卦爻之器则有化裁之变又有推
 行之通又有举而措之天下之事业一皆此道之所
 灌注流行者也故或问朱子曰裁也行也措也都只
 是裁行措这个道曰是
化而裁之
 自然之化指每节之分二挂一揲四归奇时而言裁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1b 页
 通指三揲之后裁为六七八九之数而言既通裁为
 六七八九之数则何者为动何者为静皆截然有定
 矣却就所当动之爻象所著事理之当然者推而行
 之于事为之间则吉者吾顺而趋之固通也其凶者
 吾避而改之亦通也故曰推而行之谓之通谓推所
 著之理而见之于行也○又曰举而措之天下之民
 谓举此道之行于变通者而措之天下之民使天下
 之民咸用之以趋吉避凶则何事不成何业不立故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2a 页
 曰(云云/)谓之事业也此章变通以人言则是自制法
 而言当归之圣人也其寔所举而措者即道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神明即神明乎变通也盖神明字有主宰运用之意
 如今人之所以能妙众理而宰万事者是其神明也
 故变通之法非有人以神明之不行也○若究神明
 二字之义则神字有妙道主宰之意明字有精义昭
 晰之意此皆于变通之际见之○又曰神明二字尚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2b 页
 矣今夫人之所以能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者以
 有此神明也谓其神明于血肉动作之间也此之神
 明即神明于变通之际者也其理一也○凡占易者
 得其卦爻其词占所指固自明白但善用之则在其
 人盖辞占所示譬如举业题目为说个主意而已至
 于依这主意做出文章来有十分学问者做到十分
 文章有五六分学问者做得五六分文章的又有与
 说这主意如此他却自做差了岂不存乎其人而学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3a 页
 问即在平素所养也此说明白易晓○神而明之存
 乎其人所谓人能弘道也○神而明之安得不存乎
 其人且如占得坤卦者其辞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若有行者虽得此占而东北方有父兄之托焉有亲
 识之契焉则东北自可以得朋而东北即是西南矣
 以此观之神而明之岂不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此两句是相唤一个道理也犹云述而不作信而好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3b 页
 古述而不作者决是信而好古信而好古者决是述
 而不作默而成之者决然不言而信不言而信者决
 然默而成之○既曰存乎其人而又曰存乎德行方
 知上所云其人乃有德行之人也犹同人于野亨利
 涉大川又曰利君子贞方知上所云同人于野者乃
 同人之君子贞者也○不可说人字只是寻常人也
 故孔子于下文即继之(云云/)明其为有德行之人也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明其所以神明之妙不假言说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4a 页
 也犹其四体不言而喻之意○但默而成之与神而
 明之却有分别盖神明只当变通之时而言默而成
 之却指平素涵养而言非指变通时言也○默而成
 之谓其向曾着实做工夫来盖人伦大节及凡处事
 应物的道理一一皆实了是谓成也此成字谓成器
 成德之成有所谓行于未信之前之意故曰默而成
 之不言而信也德行者躬行心得之名目也○不言
 而信在书传中所用有两意如中庸末章云君子不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4b 页
 动而敬不言而信章句解云不待言动而后敬信则
 信乃自已之信当解作以实之谓信也如论语为政
 以德章注所引程子云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
 成则信乃他人信之是见信于人之信也此处不言
 而信应上句默而成之难解作他人信之当作一一
 皆实之意谓其默而成之虽不言而一一皆实也有
 此德行则于诹筮之际自有神明乎变通而吉无不
 利也○信字从人从言似当就言语上说今曰不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5a 页
 而信则信不当在言语上认但当就理上论也中庸
 不言而信则谓其诚信之心也○此不言而信正与
 孟子四体不言而喻同例喻非人喻之也信亦非人
 信之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务要说得有以为神
 而明之之地方是恰好盖神而明之用易之际变通
 之时然也默而成之者以其平时理得于心而有其
 德理措于事而有其行德行之人虽端居无事无所
 诹筮也然方寸虚明默焉之间万善具足无所亏缺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5b 页
 无不完成绝无事于言说也而其理一一皆实居之
 安资之深可以左右逢原其德行有如此此其所以
 于用易之际便有以神而明之也正所谓随取而随
 足者以其涵养之深也自书不尽言至谓之事业皆
 言圣人作易之事自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至存乎
 德行其指归皆用易之事○一说默而成之即默成
 其神明之妙也存乎德行即主此人之德行也如此
 说则默成与神明是一时事犹神明与变通亦一时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6a 页
 事前说以默成为平素之涵养殆非也○本义曰卦
 爻所以变通者在人所以变通即神明也又曰人之
 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是所以能神而明之即默
 而成不言而信也○默成其神明之妙此顾其造诣
 涵养如何有不在言语声色之间者故曰不言而信
 也默即不言也○又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若说在
 平素不是神而明之之时则存乎德行一句绝说不
 去既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又曰默而成之不言
易经蒙引 卷十上 第 116b 页
 而信存乎德行何也盖神而明之有不在颊舌之间
 言说之际者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此则非素有德
 行者不能也或曰默成不在神明之时正谓平居未
 筮之际曰然则默而成之所成者何事哉○盖神而
 明之即神明乎变通也默而成之即默成乎神明也
 之字各有所承也默则不言信则成矣信则一一皆
 实也非徒能言说者也
 易经蒙引卷十下